湖红工夫(1/1)
湖红工夫
湖红工夫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工夫红茶之一,对中国工夫茶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湖红工夫茶主产于湖南省安化、桃源、涟源、邵阳、平江、浏阳、长沙等县市,湖红工夫以安化工夫为代表,外形条索紧结尚肥实,香气高,滋味醇厚,汤色浓,叶底红稍暗。
资料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茶商来新化收购红条茶并指导生产加工,新化茶远销美英俄等国。说明早在此前已生产红茶。
清咸丰八年(1858年)首先在安化改制,临湘继之。据《同治安化县志》(1871年)载:“洪(秀全)杨(秀清)义军由长沙出江汉间。卒之;通山茶亦梗,缘此估帆(指茶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商也。”又载:“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昌称武夷茶以求售者。熟知清香厚昧,安化固十倍武夷,以致西洋等处无安化字号不买。”同治《巴陵县志》(1872年)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日晒,色微红,故名‘红茶’”,同治《平江县志》(1874年)载有:“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吴觉农先生指出,“湖南生产红茶——实际也可以说是两湖生产红茶的最早时期,应在1850年(道光末)以前,亦即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前。”除广商外,据老人回忆,“安化红茶系清同治年间由江西宁州商人在养口租谌引以行开设吉茂隆牌号,设置示范茶庄传授技术”,由于安化红茶销路好,汉寿、新化、醴陵、湘阴、浏阳、平江、长沙等地相继生产。最高年产40多万箱。自1891至1916年的20余年中,湖南茶年产一般达80万担,1915年曾超过100万担。后因战事等原因减至15万担(1936年)、10万担(1944年),最低为1949年的2~3万担。50年代始,安化、平江、桃源、新化、涟源、石门相继建立国营红茶精制厂,加工工夫红茶,产量日增,至1988年湖南红茶产量达40余万担,其中工夫红茶10余万担,成为中国工夫红茶产量较高的省之一。
干茶鉴别
湖红工夫干茶条索紧细,锋苗挺秀,茸毛多,香气高、久为上品。
湖红工夫茶特征
泡茶品鉴
湖红工夫冲泡后滋味醇厚爽口,汤色红浓,叶底红亮稍暗者为佳。
1备具
紫砂壶1个,湖红工夫茶3克。
2冲泡
将热水倒入壶中进行温壶,而后弃水不用,再冲入95℃左右的水冲泡即可。
3品茶
片刻后即可品饮。入口后醇厚爽口,回味悠长。
贮藏
为防止质变,进行临时性贮存,一般都采用石灰块保藏法,即利用石灰块的吸湿性,使茶叶保持充分干燥。其方法是选用口小肚大、不易漏气的陶坛为装茶器具。贮放前将坛洗净、晾干,用粗草纸衬垫坛底。用白细布制成石灰袋,装生石灰块,每袋0.5公斤。
将待藏茶叶用软白纸包后,外扎牛皮纸包好,置于坛内四周,中间嵌入1~2只石灰袋,再在上面覆盖已包装好的茶包,如此装满为止。装满坛子后,用数层厚草纸密封坛口,压上厚木板,以减少外界空气进入。在江南一带春秋两季多雨天气(6月与9月),视袋内石灰潮解程度,换灰1~2次(见灰块呈粉末状时必须更换),始终保持坛内呈干燥状态。用这种方法贮存可使茶叶在一年内保持原有的色泽和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