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下册) > 第六篇 宋辽夏金史

第六篇 宋辽夏金史(1/1)

第六篇 宋辽夏金史

一、宋朝

赵匡胤屡次立功

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出身于武官家庭,祖父当过营、蓟、涿等州的刺史。父亲赵弘殷,是后唐的一名禁军军官。

赵匡胤生于洛阳,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长大后,年轻的赵匡胤毅然选择了精练武艺以求功名的道路。

公元948年,22岁的赵匡胤离家出走。起初,他曾去投奔与他父亲有旧交的防御使王彦超。但未被王彦超收留。后来,他又投奔随州刺史董宗本,因为董宗本的儿子瞧不起他,他便离开随州。这时,赵匡胤已身无分文,连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一天,赵匡胤投宿在一所庙中,庙中和尚见他如此贫困潦倒,但举止谈吐又颇具雄才大略,便开导他说:“我给你一点路费,你向北走,会有好运的。”

于是,他到后汉枢密史郭威的帐下,郭威见赵匡胤气质不凡,便留在军中。

公元951年,赵匡胤与一批将领拥立郭威,夺取后汉政权,建立后周。在推翻后汉的过程中,赵匡胤因为作战有功,后来被提拔为禁军军官,这激发了他继续往上发展的勇气。公元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赵匡胤又因智勇双全、连战连胜,先后被提升为“殿前都御侯”“殿前都指挥使”,成为禁卫军的高级将官。

公元956年春,周世宗柴荣亲征淮南,赵匡胤随驾南征,又立下大功,占领了南唐的滁州。

周兵攻占滁州,南唐国主李璟害怕了,向柴荣求和未果,便命齐王李景达为帅带六万兵马直奔扬州。扬州当时的守将是韩令坤,忙向滁州求援。赵匡胤率兵来到六合,准备去支援扬州,但韩令坤已撤出扬州,赵匡胤闻讯,捎信批评了韩令坤。韩令坤立即下令回兵扬州,与唐将张孟俊遭遇。周兵个个勇敢善战,唐兵大败,张孟俊被活捉。

过了几天,唐兵主帅李景达发兵攻周。赵匡胤率兵迎战。赵匡胤发现有几位兵士畏惧不前,便用剑在他们的皮笠上砍出痕迹,作为记号。这一仗,双方不分胜负。收兵后,赵匡胤将皮笠上有剑痕的兵士斩了,通报全军。第二天再战,周兵以一当十,杀得唐兵一败涂地,最终平定南唐。

周军节节胜利,直逼幽州,但柴荣大病卧床,不能继续指挥作战,只好撤军。赵匡胤随柴荣皇帝征战有功,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卫军,兼检校太傅,不久又增加了归德军节度使一职,权力越来越大。

赵匡胤陈桥兵变

公元959年,后周周世宗病亡,周恭帝柴宗训年幼。这时的赵匡胤由于屡建战功,声望日高,他除了典掌禁军外,还兼宋州归德节度使,负责防守京师。于是,当皇帝的心愿,便开始萌发,并很快膨胀起来。

此时,赵匡胤得到率兵出征的命令后,便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赵匡胤立即调兵遣将,大造声势,像是真要去抵御大敌。其实,这是赵匡胤等人设下的圈套。当大队人马开进到大梁城北40里的陈桥驿时,天色已晚,便驻扎下来。

夜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按照赵匡胤的预先部署,进行了活动。他们派人到将士中鼓动兵变,拥立赵匡胤当皇帝。大家说:“现在皇上年幼力弱,未能亲理政事,我们为国出生入死,有谁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再北征不迟。”

赵匡义和赵普见将士们行动起来,立即派飞骑回京,与留在汴梁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秘密约定,待赵匡胤回师时作为内应。这天夜里,在陈桥驿的将士们都没有入睡,赵匡胤假装酒醉不醒,躺在床上。

黎明时分,赵匡义、赵普和诸将闯进卧室,个个手拿兵器说:“诸将无主,我们愿立太尉,赵匡胤做天子!”

众将士一边叫喊着,一边团团围住正打着哈欠的赵匡胤,并把早准备好的龙袍强行披到赵匡胤身上,随后叩头便拜,高呼:“万岁!”

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说的来由。这一年,赵匡胤34岁。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率领大军回师京城。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阻挡,大军很快便进入开封。进城的军队对人民秋毫无犯,市面秩序井然,人心安定。后周百官大臣听说赵匡胤拥兵自立,已经回到开封,慌作一团。有人把皇宫大门关起来,企图抵抗。赵匡胤来到通往殿前都点检官署的左掖门时,做内应的石守信立即把宫门打开,赵匡胤顺利地回到殿前都点检官署。

这时,一群将士把宰相范质、王溥拉到官署门前,赵匡胤看见,立即往前假装慈悲地哭着对范质说:“我赵匡胤受世宗柴荣厚恩,今天,大家把我逼到这步田地,真有负天地啊!有什么办法呢?”

范质正想说话,站在一旁的军校罗彦瑰立即高声吆喝道:“我们无主,今日必须有一个天子!”

赵匡胤假装斥退他,但罗彦瑰一动也不动。范质、王溥看到这般情景,王溥首先退到阶下,跪倒下拜,范质也只好跟着下拜,口呼“万岁!”朝中大臣见大势已定,一个个都对赵匡胤表示屈服,小皇帝柴宗训和符太后被迫让位。

因为赵匡胤原来所领的归德军在宋州,所以改国号叫宋,仍以开封为都城,称东京。这就是历史上的北宋。史称赵匡胤为宋太祖。

南唐李后主亡国

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持续着。除了北宋政权以外,北方的辽对中原虎视眈眈,另外还有北汉、吴越、后蜀、南汉、南唐、南平等七个并存的割据政权。其中,占据江淮地区,以金陵为都的南唐算是一个江南大国。

南唐后主李煜,字重光,初名李从嘉。他继位以后,十分畏惧北宋的强大,亲自撰写奉表向宋太祖进贡大批金银财宝,表明一定臣服于北宋。而宋太祖却从没有放弃过统一全国的打算。他和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商议着出兵的策略。

一天深夜,宋太祖与其弟赵匡义一起来到了有智有谋的宰相赵普府上,共同计议。宋太祖先说:“朕难以入睡啊!一榻之外,都是别人的地盘。”接着又讲了自己有意先攻打北汉。

赵普连忙阻止:“如果打下北汉,边陲强大的辽国就要由我们独挡了。不如留着北汉替我们挡住辽国,等我们平定南方诸国之后再转过头来攻打北方。”

宋太祖听此言笑着说正合朕意,原先说的话不过是在试探赵普。就这样,君臣定下了“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策略,也就是要先弱后强,先攻下富庶的南方地区以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强敌。

在北宋方面,征伐南唐的时刻就在眼前了。开始,宋太祖还在为找一个出兵的借口伤脑筋,因为南唐自称臣后一直百依百顺,且贡献了许多宝物。

公元974年,宋太祖召李煜入朝。李煜因害怕被扣留托病未去,没想到却让宋太祖给他加了个“倔强不朝”的罪名,同时也给宋兵南下找到了借口。就在这一年,宋太祖命名将曹彬、潘美率兵10万向南唐攻打过来。

大兵压境,南唐马上乱了阵脚。几年来李煜一直抱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根本没做必要的防备。南唐士兵见到宋兵到来,一开始以为他们不过是和以往一样在江上巡逻一下而已,还上前去犒劳宋军,待明白是大难临头时都吓得仓皇弃城而逃。

李煜此时龟缩在金陵城内,紧闭城门,也不询问战局和派兵应战,反而把统兵大权都交给都指挥使皇甫继勋,自己仍在一旁不忘享乐之事。

公元975年,宋军攻克金陵。当时由于长时间的被困,金陵城内缺吃少用,斗米万钱,死者无数。而据说当李煜被抓时,还正在写长短句,正写到“樱桃落尽”一阙,来不及写完,便跪下投降了。亡国后的李后主被押解着乘船离开金陵,来到开封,被辱为“违命侯”,开始了三年阶下囚的生活。后被毒酒赐死。

宋太宗征北打天下

赵匡胤建立宋朝以来,对内巩固了统治地位,对外灭掉了一些割据小国,使宋朝国土面积扩大,中原趋于统一。但正在他大展宏图、统一全国之际,却病倒了。公元976年10月,宋太祖赵匡胤病逝,年50岁,谥号太祖。

按照皇太后杜氏的遗嘱和皇帝赵匡胤的遗愿,皇弟赵匡义继承皇位,即宋太宗。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元年。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

公元978年5月,吴越国国王钱俶进京朝见新皇帝,想继续讨好宋朝,因吴越国太小了,不堪一击。太宗光义竟把吴越王留在京城。占据泉州、漳州的陈洪进,害怕大宋的势力,主动献出二州于宋。钱俶在这种形势下,也把吴越所辖州县送给宋朝。至此,宋朝统一了南方。

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宋太祖赵匡胤的遗志,把统一中国当作头等大事。在南方统一的第二年,又把矛头指向北方的北汉和辽朝。

太宗做好了北伐准备,任命潘美为北路招讨使,带领崔彦进、李汉琼、米信、田重进、刘遇、曹翰等人四路进兵,攻打太原;命令邢州判官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阻截辽朝援军。

北汉主刘继元,得到宋朝大举犯汉的消息,忙向辽朝求救。辽朝派大将耶律沙率军前往北汉救援。走到白马岭附近,听说宋军已占领白马岭,耶律沙命令大军停止前进,等待战机。但监军耶律敌烈倚仗自己是辽太宗的四儿子,反对耶律沙驻军的命令,认为辽军从未有过遇敌不前的先例,要率兵去攻白马岭。

耶律沙无奈,只好命令辽军继续前进。耶律敌烈为先锋,率兵冲进白马岭山涧。宋军居高临下,从山上杀入山涧辽兵阵内。辽兵地势不利,立足未稳受到包围,顿时大乱。宋军大将郭进与耶律敌烈刚战几个回合,一宋兵用长枪将耶律敌烈战马刺倒,耶律敌烈摔到地上,郭进随即一刀劈下,斩了这位骄横的辽朝王爷。

敌烈一死,辽兵更乱,耶律沙见状不妙,组织部分残兵败将逃走。

打败援军辽兵,宋军将士全力以赴进攻太原,潘美也取得几次胜利。首先,捉住北汉大臣范超斩首示众;接着,北汉守将郭万超派人出城与宋太宗秘密约定投降之事。北汉主刘继元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同意投降。

北汉就这样被宋朝灭掉了。宋太宗没有休整军队,而要一鼓作气夺回被辽军占领的十六州。宋太宗陆续攻下被辽朝占领的易州、蓟州、顺州,然后又向幽州发起攻击。公元980年6月,由宋太宗亲率的宋军直取幽州城下。

王小波李顺起义

公元993年,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给宋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王小波是青城县农民。青城县除出产粮食外,还盛产茶叶。茶农以种茶为生。宋太宗时期推行“榷茶”法,由朝廷专门强行收购茶叶,致使许多茶农失业,而朝廷官员和地主商人却趁机牟利。贫富差距拉大,许多种茶的人和种庄稼的人难以生活。

公元993年2月,王小波在青城县领导100多名破产的农民和失业的茶农起义,他号召说:“现在的人穷的穷、富的富,太不合理!今天我们起义,就是要均贫富!”

起义军的行动,立即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短短几天时间发展到1万多人。王小波指挥大家攻下青城后,起义军队伍迅速扩大,接着又打下邛州、蜀州、眉州的彭山。随后攻取永康、双流、新津、温江、郫县等地。起义队伍增加到几万人。

彭山县令齐元振,是被朝廷赐予玺书奖励的清官。起义农民从这个所谓的清官家中搜出一大批金帛。起义军把县令齐元振和一些土豪劣绅处死,为民除了害,参加起义的农民就更多了。可是,在12月份进攻江原县时,王小波中箭,不治身亡。起义军并没有因王小波牺牲而气馁,又推举他的内弟李顺为首领,继续与官府斗争。

公元994年初,李顺带领义军在两天内攻下汉州、彭州,对成都构成了威胁。起义军乘胜前进,只用10多天时间便攻克成都。李顺在成都建立了农民政权,号称“大蜀”,自己称为“大蜀王”,立年号“应运”。

李顺没有贪图享受,仍继续指挥起义军扩大成果。农民军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北至剑关,南至巫峡。此时,起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之多。起义军的壮举,使宋太宗又恨又怕,派宦官王继恩率兵镇压起义军。起义军的主要力量放在进攻上,忽视了防守。所以,当朝廷军队打来时,防线很快被攻破,起义军成千上万人牺牲,李顺也在战斗中英勇地牺牲了。李顺牺牲后,张仓余领导剩下的几十万起义军坚持战斗,先后攻下嘉州、戎州、泸州、渝州、涪州、万州等地。

宦官王继恩没有镇压住农民起义,宋太宗又派白继斌带兵入川对付起义军。起义军受到宋兵前后夹击,损失惨重,两万多人战死。张仓余只好率一万来人退守嘉州。但宋军追至嘉州时,大蜀嘉州知州王文操叛离起义军投降朝廷,张仓余被捕,英勇就义。时值公元995年。

狄青平息叛乱

1039年,党项族在我国西北部建立了西夏政权,并在首领元昊的统领之下,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元昊撕毁了他父亲德明在1006年与宋朝订立的接受宋朝册封的和议,公开称帝,并不断进犯北宋疆土。

宋朝因为军政腐败,屡吃败仗,不得不大量增兵支援,一部分宫廷卫士也被派到前线。宫廷卫兵狄青在这时被派到延州担任指挥使,指挥一支大约有500人的军队。

狄青精于骑射,骁勇善战。从军西征后,他与畏敌避战的大多数将士不同,每次临阵作战,身先士卒,出入敌阵,所向披靡。他在延州共四年,前后共参加大小战斗25次,其中有八次负伤,但仍坚持战斗。狄青勇猛顽强的作战精神深受当时主持陕西对西夏防御战争的大臣们的赞赏。

有一次,陕西经略判官尹洙召见狄青,同他谈论军事。狄青讲起带兵打仗来头头是道,得到尹洙的好评。尹洙便向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推荐,说:“狄青乃良将之材”。

韩琦、范仲淹遂召见狄青,询问战略,狄青对答如流,韩、范二人非常高兴,认为他是位难得的人才。范仲淹送给狄青一部《左氏春秋》,对他说,“为将若不知古今,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劝他认真读书。

狄青深受感动,从此便经常利用战争的间隙时间刻苦攻读兵书,悉心研究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终于成为一位既能勇猛地冲锋陷阵,又精通兵法的将领。

狄青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因功累升为西上阁门副使、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副使、都指挥使。后来西夏称臣,西部平静,狄青奉召为侍卫步军殿前虞侯。

1052年,广源州部族首领侬智高叛命自立,僭称南天国,并率兵攻破邕州,邕州就是现在的广西南宁南边,又沿江东下,连陷数州,且一度包围宋朝最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广州,岭南地区为之震动。

刚刚升任枢密副使的狄青毅然挺身而出,自请披甲出征。狄青满怀信心地对宋仁宗说:“臣起于行伍,若不从事战伐就无以报国。臣愿得蕃落骑兵数百骑,再增禁兵万人,足可破敌。”

仁宗听后,格外高兴,立即委派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让他率军讨伐侬智高。宋仁宗还打破宋朝以往不专任武将掌兵、以文官牵制武将的惯例,没有给狄青配备副手,授予狄青统一指挥岭南宋军讨伐侬智高的全权,并下令岭南诸军将领都受狄青统辖节制。

狄青受命启程后,一方面先令前线各将士,不得妄与敌军作战,要占据要地,等候命令,一面率军驰赴岭南。狄青到宾州,会集孙沔、余靖各军,设立营栅,驻扎下来。在狄青未至之时,广西宋将陈曙,不顾狄青之命,擅自率兵出击,结果在昆仑关大败,部将袁用等人都狼狈逃遁。

狄青闻陈曙溃败,勃然说道:“号令不齐,怎得不败?”

1053年正月初八清晨,他召集诸将,当场把陈曙、袁用等30名对兵败负有直接责任的大小将官抓了起来,按军法论罪,推出军门处斩。从此军中纪律非常严格,将士们对狄青非常敬重。

在诛杀陈曙等败军之将后,狄青并没有急于向敌军发动进攻,而是下令休息10日,兵士们都挺纳闷,敌方探子以为宋军不能进发,便报告了侬智高。其实,这是狄青迷惑敌军之计。正月十五日清晨,狄青下令全军迅速向昆仑关挺进,他亲自率领前军,让孙沔率次军,余靖率末军殿后,在当天晚上就全军抵达昆仑关下,并连夜夺取了昆仑关。侬智高听说宋军已向邕州扑来,一时乱了阵脚,慌忙派兵迎战。

先锋孙节与敌军先遇,展开搏斗。敌军来势凶猛,孙节不敌,中枪殒命。孙沔、余靖已率军赶到,遥见孙节阵亡,不觉大惊失色。正在这时,突然鼓声大震,只见狄青银盔铜面,手执白旗,指挥骑兵从两翼迅猛杀出,冲入敌阵,犹如蛟龙,忽纵忽横,忽开忽合,队伍井然有序,杀得敌军东倒西歪,作鸟兽散。

敌军大溃,狄青挥军追奔五十余里,斩首数千级,杀敌将及官属157人,生擒敌人500余人。侬智高见大势已去,也不得不乘夜纵火焚城,逃出邕州,直奔大理。当时狄青不知侬智高已逃往大理,下令在邕州城查觅其下落。宋兵发现有一具着金龙衣的敌尸,众人认为是侬智高,准备上报朝廷。狄青却说:“怎么知道这不是诈谋呢?我宁可失去杀死侬智高之功,也不能贪功而欺骗朝廷。”于是便如实上报。

在广南肆横达一年之久的侬智高侵扰事件,因狄青善于用兵,很快便平息了。宋仁宗为了表彰狄青的功绩,不顾朝中一些大臣的反对,擢升他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

铁面无私的包拯

包公,真名叫包拯,字希仁,是北宋庐州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一生做过许多官,小到县令大到枢密副使。不管是做什么官,他都认真处理政事,执法如山,铁面无私。

包公曾经在天长县做过县官,处理过一个“牛舌案”。一天,一个农民急急忙忙地赶着一头牛到县衙门来告状,说那头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包公听完他的话,说:“既然你的牛舌头已经被割掉了,你就把它杀了做成熟牛肉卖了吧!”

第二天,有一个人兴冲冲地跑来向包公告那个农民的状,说那个农民杀了牛,应该受到处罚。包公盯着那个人,眼睛一眨也不眨,直到他把话说完,然后大喝一声:“你为什么要割掉他家牛的舌头,又来陷害他?”

那人听包公这么一问,吓得瘫倒在地上,乖乖地认罪了。

从此,老百姓都知道包公是个断案如神的官。

后来,包公当了监察御史。当时北宋朝廷积极与契丹妥协投降,文武官吏贪污腐化成风,包公对此很不满,不断向皇帝提意见。

有一个叫张尧佐的人,因为他的侄女得到仁宗的宠爱而做官直做到了三司使的高位,管理了全国的贡赋和财政事务。他贪婪得很,对老百姓大加搜刮,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有许多官员向仁宗告张尧佐的状,都被张尧佐扣住了。

包公知道了这些情况,亲自去拜见仁宗,并且和几个大官联名上书,要求撤掉张尧佐的三司使的官位。在包公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尽管心里不愿意,宋仁宗还是照办了。

对权贵,包公从来都敢于站出来和他们做坚决的斗争,经他手处理的贪婪无能的官吏不计其数;对自己的亲戚,一旦有人犯了法,包公照样不会轻易饶恕。

在庐州做官的时候,包公的一个舅舅倚仗包公的权势干违法的事了。包公六亲不认,亲自审问舅舅,在大堂上重打了四十大板。看到包公执法如山,对亲戚犯罪不留丝毫情面,老百姓就更敬重他了。包公为民请命,廉洁无私的清官形象越来越高大,百姓似乎看到了天下有公理的希望。

王安石变法失败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吏家庭里,他聪敏而好学,经由科举而踏上仕途。王安石是个饱读诗书、政治思想十分活跃的人,他一直有学以致用的愿望。

到京城后,王安石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任务是替国家理财。他当时曾给在位的宋仁宗呈上一份近万言的奏折,提出变法的主张,却未引起重视。王安石觉得孤掌难鸣。

1067年,年方20岁的赵顼继位,这就是宋神宗。他是一个很希望有作为的皇帝,想通过推行新法来扭转宋朝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宋神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素闻王安石之名,即位后便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王安石身上。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允许他直接向自己陈述意见。尔后宋神宗按照王安石的建议,设置了主持变法的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亲自负责。1070年,宋神宗再任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宰相。久已有志于改革的王安石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全力进行变法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分为理财、整顿军备和加强治安、培养选拔人才三大项。具体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改革科举。

王安石实施的新法经过一段时间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农业得到了发展,人民得到了一些实惠,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增加了。

新法在许多方面触及了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祖宗之法更改不得,纷纷对王安石的新法加以攻击。

一天,宋神宗把王安石找来,告诉他现在人们说朝廷以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该如何应对。

王安石回答说:“陛下亲管朝政,没有沉溺于享乐,就是惧天变。人言固有不足恤,但如果给予义理,又怎么样呢?仁宗皇帝在位时数次修改宋朝法令,如果祖宗之法当世代遵守,为什么还会去屡次更改祖宗传下来的法令呢?”这几句话的意思充分显示了王安石坚定的变法态度,同时也得到了宋神宗的认可。

王安石的变法步履维艰。尤其是皇室后族的大力攻击,使王安石陷入空前的困难境地之中。王安石先后两次被罢相,第二次以后再没有回朝。改革派的力量终于没有敌过保守势力的围攻,变法随着王安石的罢相而失败。宋神宗死后,高太后执政,反对派的代表司马光上台,把新法一项项废掉了。至此,王安石变法结束了。

王安石变法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行为,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社会存在的种种危机,所以,他的变法遭到失败是必然的。

六贼乱政祸国

1100年,宋哲宗病死。哲宗没有儿子,皇位由宋神宗的第11个儿子、哲宗的弟弟端王赵佶继承,这就是宋徽宗。

徽宗即位以后,并不是立刻就掌握了政权的。向太后总管国家大事半年以后,认为徽宗可以掌握政权治理国事了,这年7月才把皇权交给了他。

蔡京是一个地方官,原来也是变法派,徽宗当皇帝以后,他曾经被贬到杭州去。在杭州时,蔡京整天在想怎样才能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正好,这时宦官童贯被朝廷派到杭州办公事,蔡京认为机会来了,就使劲地讨好童贯。实际上童贯是到杭州为皇帝采办书画和古玩的。蔡京得知徽宗喜欢书画,便凭借自己会画画的手艺,画了许多图画,并且收集了一批名人的书画。冒充他自己画的,让童贯带给徽宗。

童贯回到京城,在徽宗面前便不断地说蔡京是个能干的人,应该重用。与此同时,童贯还让徽宗身边的一些人帮蔡京说话。蔡京又送了许多东西让童贯去收买宫里的太监和妃子。这样一来,人人都说蔡京是个好人,徽宗也相信了。

于是,徽宗让蔡京当了大名府知府,靠近了京城。但蔡京的野心很大,一个知府是不可能满足他升官的愿望的。蔡京和朝廷里的一个姓邓的人是好朋友,就请他替自己向徽宗推荐,让徽宗答应他做宰相。徽宗果然提拔蔡京做了宰相。

蔡京靠着卑鄙的手段当上了宰相,为了报恩,极力地让徽宗高兴。而且,那些为他做宰相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都得到了他的重用。为排挤不利于自己的人,蔡京对和他不相和的守旧派和变法派同时进行打击。蔡京还举行隆重的封建尊孔孟活动,大祭孔丘孟子,重修孔庙、孟庙,甚至给孔丘孟子的后代封官,以此讨徽宗的欢心。

徽宗迷信道教,蔡京因此就建议编道史,设道学,让道士参加考试做道官。于是,开封和全国许多大城市里都修建了许多道观,还设置了道官,和政府官员同样拿官俸,享受大官的待遇。

这样一来,本来多得不得了的官员就更多了,在徽宗当皇帝以后不过七八年,官员就比以前多了近10倍。北宋政府支出的官俸和兵饷,在神宗元丰年间每月是36万贯,到了徽宗宣和二年每月已经达到120万贯了,这使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了。

宋徽宗做了25年的皇帝,整天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他有六个非常宠信的人,就是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和朱勔,这些人陷害忠良,剥削压迫老百姓,做尽了坏事,老百姓非常恨他们,把他们叫作“六贼”。

宋徽宗不关心朝政,对六贼的行为也不加管束。在徽宗的纵容下,六贼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北宋已经走向灭亡。

“六贼”提出了一个“丰享豫大”的口号,就是要把政府以至宫廷的场面搞得富丽堂皇,以满足徽宗腐化奢侈的生活。为此,他们在苏州、杭州等地设立了“造作局”,集中了几千个能工巧匠,制造各种工艺品。不久,又设置了“应奉局”,向东南各地居民搜刮花石竹木和珍奇的物品,“应奉局”由“六贼”之一朱勔主管。

朱勔把搜刮来的花石,用大船载往京城开封,规定每10只船编成一纲,称为“花石纲”。“花石纲”为“六贼”赚取老百姓的钱财创造了机会,但是由于他们奢侈浪费,使国家的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政府一年的收入只够八九个月的使用。为了更多地搜刮钱财,蔡京恢复了“榷茶法”和“钞盐法”,就是由卖茶卖盐的大商人先向政府购买“茶引”“盐钞”,就是买茶、买盐的凭证,然后才能去买茶买盐来卖。这样,商人们的利益受到打击,他们就提高茶叶和食盐的价钱,把负担转嫁到老百姓头上。

蔡京还设置了一个“西城括田所”,明里是政府要把一些没有主人的田地没收,作为公用,实际上是要强占老百姓的肥沃的土地。除此之外,“六贼”还向老百姓征收各种苛捐杂税,靠残害百姓发财致富。

“六贼”打着皇帝的旗号,从国库里领钱,向老百姓强制掠夺,实际大部分的钱财都被他们自己拿走了。他们在广大人民饥寒交迫的时候,却在自己的家里过着腐化奢侈的生活。

方腊为花石纲起义

徽宗在位的时候,全国许多地区闹蝗灾,蝗虫吃光了庄稼,人民难以生存。1117年,黄河突然决口,有100多万人被夺去了生命。自然灾害的横行,再加上贪官污吏搜刮民膏,致使百姓生灵涂炭。睦州青溪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个叫方腊的人,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园里出产的花石勉强度日。自从朱勔办了花石纲以后,方腊家也遭到勒索。方腊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当地农民兄弟受尽花石纲的苦,就决心把大家组织起来造反。

1120年的一天,几百个苦大仇深的农民聚集在方腊的漆园里,方腊激动地跟大家说:“现在官府赋税劳役那么重,那些大官还要敲诈勒索。老百姓好容易生产了柴漆、纸,也被他们搜刮得精光。我们一年到头劳苦,结果一家老小受冻挨饿,连一餐饱饭都吃不上,你们看怎么办?”

大伙儿高声嚷起来说:“请您下命令杀官贼吧!我们要争个公道!”

方腊受到农民的拥护,就打起杀朱勔的旗号,发动起义。方腊担任起义军的统帅,自称“圣公”。将士们戴着各色头巾,作为标志。愤怒的起义将士,杀死那里的官吏,焚烧他们的住宅。青溪附近一带的百姓都被官府害苦了,纷纷响应方腊起义军。没到10天,起义军就聚集了几万人马。

当地官军将领派兵镇压,被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两名宋将被杀死。起义军乘胜攻进青溪县,赶跑了那儿的县官。接着,又接连打下了几十座县城,很快打到了杭州。战报传到东京,把宋徽宗吓昏了。宋徽宗赶快派童贯带领15万官军到东南去镇压起义。童贯到了苏州,知道花石纲引起的民愤太大,立刻用宋徽宗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承认错误,并且撤销了专办花石纲的“应奉局”,把朱勔撤职。东南的百姓看到朝廷取消了花石纲,罢免了朱勔,总算出了一口气。童贯却在这时候,加紧部署镇压起义的兵力。

童贯集中各路大军进攻,方腊不得不退回青溪,据守在山谷深处的帮源洞坚持战斗。官军不知道山路,没法进攻。不料,起义军里出了奸细,给官军引路。官军终于摸到帮源洞,方腊没有防备,被俘虏了,没多久,被押解到东京,惨遭杀害。方腊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给了北宋王朝统治一次沉重的打击。

宋江被迫接受招安

在方腊起义的同时期,北方也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领袖宋江等36人从山东起兵,在青州、齐州、濮州流动作战,每次都痛击宋军,威胁着宋朝廷。

宋江起义也被称为京东起义,发生地点在郓州梁山泊。梁山在郓州寿张县南35里。北宋初年,黄河决口,淹没了梁山附近很多田地,形成了一个方圆数百里的大湖泊,被称为梁山泊。附近的农民纷纷来到这里,靠打鱼、采蒲为生。

宋徽宗时官府强占土地良田,梁山泊被朝廷收归“国有”,规定凡农民到湖中打鱼、采蒲均要缴租纳税,且数额巨大,遇荒年也不例外。当地的农民无法正常生活下去,只得起来造反。梁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交叉纵横的梁山泊水路又是天然的屏障。

于是很早就有人上了梁山,占山为王,求一条生路。官府不断镇压,农民不断地往梁山上跑。终于,造反农民的势力越来越大,有36位身怀武艺的农民首领都聚到了梁山泊。他们推举宋江作为总首领,举起了起义的大旗。

宋江这个人的名字在史书上多次被提到,被称为“淮南盗”“京东贼”,但没有生平的详细记载。据说他曾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小吏。宋江虽本人不是农民,但在农民中的号召力很大,他拉起梁山起义的大旗后,附近许多农民都投到他的旗下。

以宋江为首的36位农民首领被当地人称作梁山好汉。他们以梁山之险,湖泊水路之纵横作为保护,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官兵来时,他们凭着对水路的熟悉穿梭诱敌,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梁山起义军还四处出击,打官府、杀豪强,劫富济贫,主要活动地点在现在的山东、河北一带。

北宋朝廷大为震惊,连忙派人镇压。没想到起义军以36位首领为核心,一直保持少量人数,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并且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北宋军队人数虽众,却被这种流动战术搞得晕头转向,疲惫不堪。

结果起义军越战越勇,越战越富经验。而前来镇压的官兵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而且产生了恐惧心理,生怕梁山好汉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从身后杀将出来。梁山起义军就这样用他们特殊的方式坚持战斗,声名越来越显扬。

宋徽宗不断听到官兵吃败仗的消息,心中既恼且烦,这时候,有一个叫侯蒙的官员向徽宗献上一计,他说:“陛下,宋江以36人横行河朔之地,官兵虽万众竟不可抵挡,可见宋江颇有些本领。陛下不如对宋江实行招安政策,让他去打在江南起义的方腊,如果取胜,不追究以往造反之罪,给宋江加官晋爵。”徽宗同意了。于是,徽宗特命侯蒙亲办此事。但是侯蒙未到任即病死,没能实施他借刀杀人的计策。不过,宋徽宗心里却有了招安宋江的主意。这时候,宋江起义军仍在继续杀敌。他们在两年多时间里进攻了濮、单、齐、青州,又从青州打到沂州,一路取胜。1121年初,起义军自京东驾船渡海,先后进攻沭阳和淮阳,继而向海州、楚州进发。

梁山起义军已进入海州境内,他们抢到了十几只大船,装满了粮草、衣物等,正准备启航。大将张叔夜派人刺探到起义军的行踪,设下埋伏,决定用声东击西之计拿下起义军。夜里,一队官兵首先向海边起义军满载货物的大船袭来。宋江下令歼灭这支官兵以保护船只。起义军向官兵围过来,双方交战片刻,官兵败阵而逃,起义军追将过去,愈战愈勇。没想到这时埋伏在海边的另一些官兵乘起义军追击之时悄悄点燃了起义军的大船。宋江回头见到冲天火光,急呼“中计”,无心恋战,令大队人马掉头返回海边。

结果,四面埋伏的官军霎时间杀了出来。起义军被团团围住,完全乱了阵脚。起义军与官兵在人数上寡众悬殊没有突围的可能。这时,张叔夜拿出了徽宗招安的旨谕高声宣读。

宋江无奈,为求生存,只好接受招安,向宋朝屈膝投降了。在宋江降宋后,梁山泊的起义军仍然坚持斗争。渔民张荣后来领导梁山泊起义,曾形成过一支有数百条船只的水军,不懈地与官府战斗。到金朝南侵时,梁山泊仍是农民起义的根据地,并且还曾向女真贵族的军队发起过攻击。

宗泽誓死抗金

北宋灭亡以后,原来留在相州的康王赵构逃到南京(今河南商丘)。1127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康王赵构是宋徽宗的第9个儿子,他的年号为建炎,这就是宋高宗。这个偏安的宋王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历史上称作南宋。

宋高宗即位以后,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把李纲召回朝廷,担任宰相。但是实际上他信任的却是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个亲信。李纲提出许多抗金的主张。他跟宋高宗说:“要收复东京,非用宗泽不可。”

宗泽是一位坚决抗金的将领。他自幼豪爽有大志,元祐六年(1091年)登进士第,历任馆陶尉、龙游令、知掖县和通判登州。北宋灭亡之前,宋钦宗曾经派他以少卿当和议使,到金京议和。宗泽跟人说:“我这次出使,不打算活着回来。如果金人肯退兵就好,要不然,我就跟他们争到底。宁肯丢脑袋,也不让国家蒙受耻辱。”

宋钦宗一听宗泽口气那么硬,怕他妨碍和谈,就撤了他和议使的职务,派他到磁州去当地方官。

金兵第二次攻打东京的时候,宗泽领兵打击金兵,一连打了十三次胜仗,形势很好。他写信给当时的康王赵构,要求他召集各路将领,会师东京;又写信给三个将领,要他们联合行动,救援京城。那些将领却不愿出兵,宗泽没办法,只好单独带兵作战。有一次,他率领的宋军遭到金军的包围,金军的兵力比宋军多十倍。宗泽对将士说:“今天进也是死,退也是死,我们一定要从死里杀出一条生路来。”将士们受到他的激励,以一当百,英勇作战,果然杀退了金军。敌军阵亡数千人,被迫后撤了十余里。仗虽然打赢了,但金军数倍于我的实力并未改变。倘若敌人再战,那可就危险了。宗泽毫不迟疑,黄昏时便带领部队迅速转移,安全撤出重围。当天夜晚,金兵集合大批铁骑向宗泽发动了突袭,但冲进他的驻地一看,方知是一座空营。自此以后,一提起宗泽,金人就害怕,再也不敢轻易同他交锋了。

宋高宗早就了解宗泽的勇敢,这次听了李纲的推荐,就派宗泽为开封府知府。这时候,金兵虽然已经撤出开封,但是开封城经过两次大战,城墙全部被破坏了。金兵经常在靠近开封的黄河北岸活动。开封城里人心惶惶,秩序很乱。

宗泽在军民中有很大的威望。他一到开封,先下了一道命令:“凡是抢劫居民财物的,一律按军法严办。”命令刚发出去时,城里仍旧发生了几起抢劫案件。宗泽杀了几个抢劫犯,秩序就渐渐安定了下来。河北人民忍受不了金兵的掠夺烧杀,纷纷组织义军,打击金军。李纲竭力主张依靠义军力量,组织新的抗金队伍。宗泽到了开封之后,积极联络义军。河北各地义军听到宗泽的威名,自愿接受他的指挥。

河东有个义军首领王善聚集了七十万人马,想袭击开封。宗泽得知这个消息,单身骑马去见王善。他流着眼泪对王善说:“现在正是国家危急的时候,如果有像您这样的几个英雄,同心协力抗战,金人还敢侵犯我们吗?”王善被他说得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说:“愿听宗公指挥。”其他义军像杨进、王再兴、李贵、王大郎,都有人马几万到几十万。宗泽也派人去联系,说服他们团结一致,共同抗金。

这样一来,开封城的外围防御巩固了,城里人心安定,存粮充足,物价稳定,恢复了安定的局面。但是,就在宗泽准备北上恢复中原的时刻,宋高宗和黄潜善、汪伯彦却嫌南京不安全,准备继续南逃。李纲因反对南逃,被宋高宗撤了职。宗泽十分焦急,亲自渡过黄河,约河北各路义军将领共同抗击金兵。他在开封周围修筑了二十四座堡垒,沿着黄河设立营寨,互相连接,密集得像鱼鳞一样,叫作“连珠寨”,加上河东、河北各地义军民兵互相呼应,宋军的防御力量越来越强了。

宗泽一再上奏章,要求高宗回到开封,主持抗金。但是奏章到了黄潜善等人手里,这批奸人竟取笑宗泽是个狂人,把他的奏章扣了下来。过了不久,宋高宗就从南京逃到扬州去了。没有多久,金兵果然又大举进攻宋王朝。金太宗派大将兀术(又叫宗弼)进攻开封,宗泽事先派部将分别驻守洛阳和郑州。兀术带兵接近开封的时候,宗泽派出几千精兵,绕到敌人后方,截断敌人退路,然后又和伏兵前后夹击,把兀术打得狼狈逃走。

在宗泽带兵与金兵冲杀时,有一个叫李景良的将领因为战败逃跑了。后来,宗泽派兵捉拿到李景良,责备他说:“打仗失败,本来可以原谅,现在你私自逃跑,就是目中没有主将了。”说完,下令把李景良推出去斩首。

有一位贪生怕死的将领郭振民向金军投降之后,宗弼派了一名金将跟郭振民一起到开封,劝宗泽投降。宗泽在开封府大堂接见他们,对郭振民说:“你如果在阵上战死,算得上一个忠义的鬼。现在你投降做了叛徒,居然还有脸来见我!”说着,喝令兵士把郭振民也斩了。宗泽又回过头对劝降的金将威严地说:“我守住这座城,早准备跟你们拼命。你是金朝将领,没能耐在战场上打仗,却想用花言巧语来诱骗我!”金将吓得面无人色,只听得宗泽吆喝一声,几个兵士上来,把金将也拉下去杀了。

宗泽一连杀了三人,表示了抗金的坚定决心,大大激励了宋军士气。他号令严明,指挥灵活,接连多次打败金兵,威名越来越大。金军将士对宗泽又害怕,又钦佩,提到宗泽都把他称作宗爷爷。宗泽依靠河北义军,聚兵积粮,认为完全有力量收复中原,接连写了二十几道奏章,请高宗回到开封,但没有回应。宗泽已经是快70岁的老人了,朝廷敷衍了事,他焦灼得背上发毒疮病倒了。部下一些将领去问候他,宗泽病已经很重了。他张开眼睛激动地说:“我因为国仇不能报,心里忧愤,才得了这个病。只要你们努力杀敌,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岳飞抗金报国

在南宋风起云涌的抗金斗争中,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战绩特别突出。“岳家军”是一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深受百姓爱戴的抗金军队。

岳飞,字鹏举,出生在相州汤阴一个以务农为业的家庭。少年岳飞虽沉默少言,但志向远大。他随义父周同学习武艺,研读兵书。因为刻苦勤奋,很快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本领。

1122年,19岁的岳飞怀着他的少年壮志投军,当了一名敢死战士。他在队伍中初显身手,做了小军官,还参加过决定北宋命运的太原保卫战。随后,岳飞还乡看望母亲。岳母是一个性格坚强,深明大义的女性。她鼓励岳飞不要牵挂家里,要为了那些死难的乡亲去前线抗击金兵。岳飞在家中逗留了一段时间,便从此踏上了报国的征程。临行前,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岳飞先后投靠过河北招抚使张所,张所部将有王彦,开封留守老将宗泽等。岳飞参加了河北西线作战,曾在胙城、汜水大破敌军,击退过伙同金兀术南侵的宋叛将李成。岳飞跟随宗泽时所受的教诲,对他日后的治军起了一定的影响。

1129年,金军举兵南侵。宋军丢失了江北的大片领土。金兵随后分东、西两路大举过江。岳飞在被动的局面下孤军奋战,退守钟山后以寡敌众,毙敌数以千计。这是岳飞在江南抗击金兵的开端。金兵渡江后占据了建康,岳飞领兵继续战斗,自成一军,从此开始了独当一面的抗金活动。

岳飞独自领兵后,首先取得的一次大胜利就是在牛头山设伏,大破从临安回撤的金兀术,收复了建康,迫使金兵北退。至此,岳飞的声望与日俱增,并被朝廷授予通、泰镇抚使之职,地位陡然提高。

1134年,金与其设立的傀儡政权伪齐共同南下。宋高宗与大臣们对是否北伐犹豫不决。岳飞主动请战,得准。

4月19日,岳飞第一次率军挥师北伐,从武昌渡江,进军郢州。北伐是岳飞和将士们多年的愿望。威猛善战的岳家军一举攻下郢州,又乘势收复襄阳、邓州和唐州。

岳飞率军继续扩大战果,一年多以后,收复了湖北北部和河南南部的广大地区。这是南宋立国以来第一次取得局部反攻的胜利。

1136年,岳飞第二次北伐,攻下虢州,获粮10万石,降金兵数万。进而岳家军在唐州大败伪齐的部队,直奔蔡州境内,离东京开封已经不远了。岳飞踌躇满志地筹划收复北宋故都,他对将士们说:“总有一天,我要直抵黄龙,与诸君痛饮!”

北伐战局对南宋十分有利,但高宗却在这时下诏,不许岳飞率兵继续北进。

1137年,金国向南宋诱降。高宗本来就只想保住自己手中的半壁江山,立刻答复说只要金兵许和,一切条件皆可接受。并任命秦桧做右相,准备向金投降。秦桧是南宋有名的卖国求荣的奸臣,他上台后,便开始谋划除掉岳飞。

1140年,金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兀术执政后,破坏议和,集金国全部兵力向南宋扑来。宋高宗只得派岳飞统兵迎敌。宋、金之间在郾城展开了空前的激战。兀术的部队中有一队士兵个个身穿重甲,看上去如铁塔一般,称“铁浮图”。左右两队骑兵,三人一联,称“拐子马”。兀术指挥着“铁浮图”“拐子马”向岳家军扑来。岳飞命令将士手持长斧上砍敌兵,下斩马足,顿时打乱了金兵阵势。岳家军将领岳云、杨再兴等冲入敌阵欲捉兀术。兀术拍马而逃,待回头看时,自己多年训练的“铁浮图”“拐子马”已溃不成军,死伤惨重,不禁痛哭流涕。金兀术制止不住败退的兵士,他一边逃,一边不由得感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乘胜进军朱仙镇,距东京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就在胜利指日可待的时候,高宗却在秦桧的指使之下,连下12道金牌,令岳飞撤兵。在兀术密信的指使下,秦桧和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上杀害了岳飞父子和张宪。同时韩世忠也被罢职免官,含恨离朝。岳飞父子死后,岳家军不久就解散了,抗金力量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韩世忠黄天荡大捷

1129年,金国军队在大将兀术的带领下大举向南宋袭来。高宗听到金国已大兵压境的消息,急忙从建康跑到镇江,又从镇江逃到常州,最后,来到杭州。

宋军在沿江的防线又很快被金兵击溃,金兵顺利进入江西、湖南、湖北,横行几千里,如入无人之境。东路是兀术亲率的主力军,由建康府西南的马家渡过江,并占领建康。

高宗听到消息,又慌忙从杭州逃到越州,从越州逃到明州,从明州逃到定海,然后乘船在大海上漂泊。金兵对退避逃跑的南宋政权穷追不舍,先后占领杭州、明州,直奔高宗而去。

金兀术的军队自渡江以后遇到爱国将士和人民大众的抵抗,逐渐成了强弩之末。其间,发生了韩世忠和他的夫人梁红玉共同指挥下的赫赫有名的黄天荡大战。

韩世忠,字良臣,绥德人。他18岁从军,气力过人,英勇善战,在战斗中屡建战功,曾受封武胜昭庆军节度使。他的夫人梁红玉,是个女中豪杰,通晓兵书武艺,能够协助韩世忠指挥军队,共同作战。

韩世忠听说金兀术北撤的消息以后,开始思索战斗计划,截击金兵。当时,韩世忠手中部队不过8000余人,不能硬拼,只可巧战。韩世忠冥思苦想之后,心中生出一条妙计。他把军队分作三部分,一部分进驻青龙镇,一部分进驻江湾,一部分进驻海口。其实,这是一个虚设的布置,韩世忠的策略是诱惑金兀术,逼其从镇江撤退,然后调集自己的军队至镇江,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阻击。

1130年元宵节,韩世忠得知金兵已到,命令手下张灯结彩,庆祝元宵,以麻痹敌人。同时,不动声色地将主力部队转移到镇江,在那里设下天罗地网。

兀术听了探子的报告,果然中计。兀术决定从镇江渡江北上。他不想让处在急于撤退时的军队与宋兵过多纠缠,所以取道镇江,以为那里没有韩世忠的部队。

金兵大队人马上了船,来到镇江境内。兀术出船一看,猛吃一惊:江面上到处是韩世忠的战船,船上旌旗密布。他下令金兵开船冲过去。可不料韩世忠早已将战船层层排开,万箭齐发。兀术惨败,只得与对手议下交战日期。韩世宗和夫人梁红玉商议后,听取了梁红玉的建议,把金军引到黄天荡予以歼灭。

第二天,宋金双方如约在江上对阵。随着“咚咚”的战鼓敲响,宋军箭矢疾飞,无数金兵中箭落水。宋兵又把点着的火把扔将过去,许多金船冒起了浓烟。兀术见此状,已无心恋战,慌忙之中向一条岔河驶去。他哪里知道,这条路是韩世忠和梁红玉特意为他留的,岔河后面,就是黄天荡。

兀术领兵进了黄天荡,以为找到了逃路,拼命向更深处开船驶去。但船驶了一段时间,金兀术一看周围地形才如梦方醒,大呼上当。原来,这黄天荡是个断头港,形状如梨一般,那条岔河是进出黄天荡的唯一通道。韩世忠、梁红玉此时早已率军把岔河堵得严严实实,金兀术这回是插翅难逃了。

兀术无奈当中,派人到宋军中求和,说只要放金兵一条生路,多少财宝都乐意奉献。韩世忠听了一声冷笑,他对使者说:“回去告诉你的主帅,金兵侵犯中原,毁我江山。放你们过去,只有两个条件:一还我徽、钦二帝,二还我中原疆土。否则,从我这里,你们休想过江!”

兀术听说之后很沮丧。他身边的谋士出了一个主意,用重金悬赏当地村民,说不定还能找到出黄天荡的方法。金兵悄悄派人潜上岸,带着财宝向附近村民求计。万万没想到,村民之中真有一个卑鄙小人,为了钱财向金兵献计:“黄天荡还有一条小岔河,只因日久淤塞,早已废弃。如果将其淤泥挖开,可以出去。”

兀术大喜过望,用钱打发走献计之人,随即令士兵连夜暗中开通那条旧的河道。就这样,被困黄天荡48天,伤亡惨重的金兀术之军逃了出去。韩世忠本想困金兀术,没想到功亏一篑,后悔莫及。

黄天荡一战,韩世忠以八千兵士重创金兀术十万大军,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扭转了南宋一味逃窜的颓势,意义非同寻常。

钟相杨么起义

南宋王朝一面对金朝屈辱求和,一面加紧对人民剥削,加重税捐,使老百姓遭到重重灾难。1130年,金兵攻占了潭州,抢掠了一遍。接着,有一个被金兵打败的宋朝团练使孔彦舟,带着一批败兵残卒又在潭州趁火打劫,催粮逼租。

在金兵南下的时候,钟相曾经组织过抗金民兵,没得到朝廷的支持,就回家乡组织农民自卫。他用宗教的形式在农民中宣传,自称“天大圣”,能够解救人民的疾苦,主张均富贵和人人平等。大家把钟相称作“老爷”,要求入“法”的人就越来越多。

当孔彦舟的骚乱激起民愤的时候,钟相就宣布起义。他自称楚王,建立政权。附近各县的农民纷纷参加起义军,钟相分派起义军攻占城池,焚烧官府,打击豪强大户,不出一个月,起义军就占领了洞庭湖周围19个县。

南宋朝廷十分恐慌,任命孔彦舟担任捉杀使,镇压起义军。孔彦舟知道正面攻打敌不过钟相,就先派一批奸细,假装成贫民,混进钟相起义军队伍。

1130年3月,孔彦舟发起进攻,埋伏在内部的奸细里应外合,起义军措手不及,打了败仗,钟相和他的儿子钟子昂被捕,遭到杀害。

钟相被害后,起义军推杨么当首领,继续和官军作战。杨么原来名叫杨太,因为他年纪轻,当地群众亲密地称他叫杨么。起义军在杨么的领导下,在洞庭湖沿岸建立营寨,又在湖里和各个港汊上集中了大批船只,平时生产,战时打仗,队伍越来越壮大。

南宋王朝又派程昌寓担任镇抚使,镇压起义。程昌寓到了鼎州,不惜工本制造了大批车船,每船可装载水军1000人,由人踏车就可以使船进退。有一次,程昌寓指挥水军使用车船攻打起义军水寨,水寨滩头水浅,车船开进港汊,搁在浅滩里动弹不得。起义军趁势发起攻击,官军兵士丢了车船逃走,车船全部落在起义军手里。

杨么起义军在洞庭湖建立了据点,队伍发展到20万人,占领的地区也越来越广。1133年4月,杨么拥立钟相的儿子钟子仪作太子,杨么自称“大圣天王”,在起义军占领的地方,宣布免除百姓的一切劳役赋税,人民生活出现了兴旺气象。

南宋王朝把杨么起义军看作心腹大患,非把他们镇压下去方肯罢休。宋高宗又派王燮带兵六万进攻。王燮不敢再用大船,改用小船进攻。起义军用车船迎战,车船高的有几丈,来往如飞。他们又在船身前后左右都装上了拍竿,拍竿上缚着一块块大石。官军的小船一接近,他们就摇动拍竿,发出大石,把敌船打沉。车船上还发出用硬木削尖的“木老鸦”,和弓箭一起发射,打得官军叫苦连天。

有一天,洞庭湖边的江上忽然出现了几只大车船,船上既不见旗帜枪械,也不见一个兵士。王燮的水军将士见了,以为起义军在上游被官军打败,这几条船是顺流漂下来的,就指挥船只靠近空船。兵士们争先恐后地撑篙拉纤,把空船带着往上游驶去。哪料到到了湖面宽广的地方,几只大船里突然发出一阵擂鼓声、呐喊声,船舱里钻出来的起义兵士踏动车船,横冲直撞,把官军的几百只小船全部撞碎沉没在水里,两名将领落水丢了性命。其余留在沙滩上的官军步兵也遭到起义军攻杀。仅这一天,就消灭了官军1万人,缴获了大批武器盔甲。

这时候,王燮在大营里等待消息,忽然来了100多个穿新衣的农民军,一面走,一面打着鼓板,吹着笛子,后面还有人用竹竿挡着一卷文书。官军以为是起义军接受招安,送投降书来了,忙命令兵士不要放箭,派人把文书接过来。宋将把文书打开一看,里面是被起义军缴获的官府告示和印章。

穿着新衣的起义兵士看他们上了当,哈哈大笑说:“你们的一万水军,前天晚上已经被我们杀得精光,衣甲、刀枪、旗号、钱粮,都是咱们的啦!”说着,都乐呵呵地又吹笛打鼓走了。王燮知道了,气得直翻白眼。

刘豫的伪齐政权在襄阳的官员李成,听到起义军节节胜利的消息,派人带着金帛文书,到杨么大寨游说,要起义军联合进攻宋朝,说只要攻占知州县,就封他们做知州知县,被起义军拒绝。李成又派了35个人带了官诰、金带、锦袍来诱降,起义军不再饶恕,把35名伪齐使者用酒灌醉后全部杀死。

南宋和伪齐政权的“围剿”诱降,都没有使杨么屈服,直到1135年,宋高宗派宰相张浚亲自督战,又从抗金前线抽回了军队。由于起义军将领有人动摇叛变,杨么大寨被官军攻破,杨么被俘后遭到杀害,坚持六年的起义终于失败。

文天祥起兵抗元

南宋王朝的统治越来越黑暗,统治者的昏庸和无能逐渐使南宋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文天祥出生在1236年,他的少年时期正值蒙古大规模入侵南宋,战火延绵不断之时。胸怀大志又饱读诗书的文天祥,素来忧国忧民,他常常思考怎样才能使国家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同时也渴望自己日后能够杀敌立功,保卫大宋的江山。

1260年,蒙古的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把都城迁到燕京,建国号元。忽必烈即元世祖。他经过征战,平息了蒙古贵族中的内部矛盾,然后集结大军南下,准备最后灭亡南宋。1274年,宋朝局势严重恶化。宋度宗病死,4岁的赵显继位,是为宋恭宗。忽必烈此时利用机会,决定大举伐宋。元兵分两路:东路取道两淮地区,目的是牵制南宋兵力;西路是以伯颜为统帅的主力部队,从襄阳沿汉水而下,直取临安。

本来,南宋集结的军队有10余万人,东路元军也是这个数目,双方兵力相当,应该打相持仗。结果,由于南宋统治者根本没做认真备战,元军一路接连取胜,宋军兵败如山倒,纷纷仓皇逃窜。元军很快打到长江下游,不久对临安形成包围之势。

南宋朝廷惊慌失措。宋恭宗的祖母太皇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诏”,命令诸路勤王之师速来救驾。然而,各地将官或是观望,或是降元,最后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

20岁中了状元的文天祥进入仕途后,宦海沉浮15年,虽不甚得志,但一直愿为南宋披肝沥胆。文天祥于1275年获悉元军渡江,接到“哀痛诏”后,不禁泣不成声,决心挺身而出,挽救南宋于危亡之中。他立刻变卖家产,在赣南一带招募勇士一万多人,星夜赶往临安。文天祥带兵来到临安,一看,众大臣在南宋亡国之际都在丢官弃印,四处逃跑,文天祥既愤恨又痛心,他请兵抗元作战,得准。但由于与元军实力过于悬殊,未胜,只得返回临安。文天祥与张世杰商议朝中尚存兵马数万,若全力与元军决一死战,或许可以使南宋出现转机。但右丞相陈宜中一心想投降,没有同意文天祥的请命。陈宜中不顾文天祥的阻拦,向元军送上传国玉玺和降表。

元统帅伯颜要陈宜中亲自去商议投降事。陈宜中害怕,不敢前往,连夜出逃。谢太后只好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让他前往元军兵营求和。文天祥到了元营,不顾个人安危,与伯颜争辩不休,坚持双方平等谈判。结果,伯颜将文天祥扣留在军营,随后押解北去。

1276年3月,伯颜带兵进入临安,谢太后、恭宗等被俘虏,押送北方。统治300年之久的赵宋王朝宣告灭亡。宋恭宗的哥哥赵昰有幸被人保护逃出临安,到达温州,又到了福州。大臣陆秀夫、张世杰等拥立赵昰为皇帝,建立起一个流亡小朝廷。赵昰被称为宋端宗。文天祥在被押解途中伺机逃跑,终于在经过镇江时,乘元兵不备时,于夜间脱逃。他听说了宋端宗在福州称帝的消息,历经千辛万苦,一路颠沛流离,到了福州。

文天祥被流亡小朝廷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他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下四处联络组织义军,寻找北上抗元的时机。文天祥知道元军实力强大,占据了大片的国土,但他没有失去信心,带领着抗元队伍与元军苦苦转战,百折不屈。

文天祥的名字一时间在人民之间广为传颂,许多忍受不了异族压迫的人纷纷参加了他领导的队伍。元朝统治者大惊,他们派出大批军队,围剿文天祥部。在敌人的凶猛攻势下,文天祥的军队遭受了重创,许多人壮烈牺牲。

1278年,文天祥的部队在广东潮阳被张弘范率领的元军突然包围,文天祥不幸被俘。文天祥被押到大都,投入监牢。度过了三年阶下囚的生活。这期间,元朝统治者想尽一切办法劝其投降,他们搬来宋朝的降臣劝文天祥投降,遭到拒绝,又强迫他写信劝张世杰投降,也被他拒绝了。一天,忽必烈亲自召见他。文天祥见了忽必烈,昂首挺胸不肯下拜。忽必烈说:“如果你能归顺我,我就让你做宰相。”

可是文天祥毫不理会,忽必烈又问他想要什么,文天祥回答说:“除了死,我什么都不要。”忽必烈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命人把他带回牢房。

1283年,文天祥在拒绝了元太祖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后,被元朝统治者处死。

张世杰死守涯山

蒙古灭亡金朝之后,就派兵攻打南宋。加紧了对南宋的攻势。不久,南宋首都临安被元军攻破以后,大将李庭芝、姜才守卫扬州,陆秀夫、张世杰在广东沿海继续抵抗元军,来保卫南宋的天下,他们在两淮、湖南、四川等地同元军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抗元斗争。

南宋有个将领名叫夏贵,投降了元朝。夏贵从前的一个家童,名叫洪福,在他投降时,正在守卫镇巢军。夏贵派人去劝洪福投降,洪福拒绝跟夏贵一块儿投降,还把来劝的人杀了。后来城被攻破,洪福被元军俘虏了,他还痛骂夏贵不忠,要求面向南而死,表明自己没有背叛宋朝。

李庭芝、姜才镇守扬州,元军攻了很久都没有攻下来,就拿来谢太后命令向元朝投降的诏书。李庭芝回答说:“我只知道奉诏守城,从来没听说过要奉诏投降。”

后来,谢太后北上经过扬州时,元军又让谢太后命令李庭芝和姜才投降。谢太后下诏说:“现在我和皇帝都已经投降了元军。你还为谁守城呢?”

李庭芝不答话,命令士兵放箭,当场射死招降而来的使者,其他人狼狈逃走了。随后,他们又带4万人出城袭击元军,想夺回谢太后和皇帝。但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没有成功,只好回到扬州城里。在一次战斗中,元军主帅阿术派人去劝姜才投降,姜才说道:“我宁可死掉,也不做投降的将军!”

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又派人招降,李庭芝大怒,把使者杀死,烧掉元世祖的招降诏书,元军见李庭芝、姜才不肯投降,就派大军将扬州团团围住,昼夜攻城。由于扬州被围了很长时间,城里的粮食都吃光了,李庭芝和姜才就跟士兵一块儿煮牛皮等东西充饥。但是,扬州军民仍然不肯投降,继续抵抗元军的进攻。后来,赵昰在福州做了皇帝,命令李庭芝和姜才带兵去保卫福州,当他们走到泰州的时候,又被元军包围。不久李庭芝、姜才被元军俘虏,英勇牺牲。在湖南潭州,李芾率军民坚持三个多月。当城被攻破的那一天,他叫来部下沈忠,对他说:“我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今天决心一死,但我的家人也不能当俘虏。你先杀尽我的家人,再杀死我。”

沈忠说什么也不愿意,李芾坚决要他照办,沈忠只好哭着答应。于是李芾让家人全部喝醉,让沈忠一一杀死,然后放火烧掉李芾的住所。沈忠办完后,回家杀了妻子,又自杀而死。许多人听说后,也都让全家自杀而死,坚决不投降元朝。

在元朝军队向福州大举进攻的时候,陆秀夫、张世杰见福州守卫不住,就护卫着端宗赵昰和他的弟弟赵昺,逃到一条海船上,沿着海岸往南到了广东。宋端宗从小就在皇宫里娇生惯养,哪里过得了这种艰苦的生活,不久就得了疾病,病死在广东砜州。陆秀夫和张世杰又拥立赵昺做皇帝,继续进行抗元斗争。赵昺做了皇帝以后,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张世杰为枢密副使,专门掌管军事。不久元军就打到了广东。张世杰和陆秀夫认为砜州是个小岛,就护卫着赵昺来到新会的涯山,在那儿征集粮食,修筑工事,建造兵船,还招兵买马,训练军队。他们准备在那里建立根据地,打算同元朝长期战斗,收复失地,恢复宋朝。这时,福建、广东的军民在坚决抵抗元军的进攻。当元军打到兴化时,宋将陈文龙两次杀死元军派来招降的人。部下有人劝他投降,他说:“你们只不过是怕死罢了,却不知道你们一辈子还是免不了一死!”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精神。

后来因为叛徒出卖,陈文龙被俘,但他仍然不投降,后来在福州绝食而死。他的母亲也被押到福州,她为儿子为国牺牲而自豪,在临死前说:“我和我的儿子一块儿死去,又有什么怨恨呢!”

南宋军民尽管拼死抵抗,但还是拦不住元军的进攻,元将张弘范率军打到了涯山附近。因为涯山是一个小岛,岛上的一切都得靠大陆和海南岛运送,很不方便。于是,张世杰、陆秀夫等叫人准备了许多船只,供最后撤退时用,张弘范到达涯山之后,派兵封锁海口,切断宋军砍柴、打水的道路,宋军没有水喝,只能吃干粮,实在没有办法,就只有舀海水解渴。海水又咸又苦,喝了之后许多人都病倒了。张世杰带兵去攻打新会,想夺回海口,但大战几天都没有取胜。

1279年2月,张弘范猛攻涯山,张世杰战败以后,便和陆秀夫等保护着赵昺和他的母亲杨太妃等,乘船撤退。元军派船来追,把宋军的船队冲散了。陆秀夫不愿意被元军活捉,就含着眼泪,背起小皇帝赵昺,跳进了茫茫的大海。张世杰和杨太妃坐的船也遇上了飓风,被打沉了,张世杰和杨太妃都被淹死。这样,南宋王朝最后灭亡了。

二、辽代

阿保机平乱建辽

耶律阿保机出身契丹族迭剌部的显贵家族。而且从七世祖开始就掌握了联盟的军权,地位仅次于联盟首领。高祖耶律耨里思、曾祖耶律萨剌德、祖父耶律匀德实、父耶律撒剌的世为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执掌军权。

在阿保机出生时,契丹的贵族阶层正在为争夺联盟首领之位而打得不可开交。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杀,父亲和叔叔伯伯们也逃出去,躲了起来。祖母对于这时出生的阿保机非常喜爱,但又担心他被仇人加害,因此常将他藏在别处的帐内,不让他见外人。

阿保机自幼聪敏,才智过人,长大成人后,身体魁梧健壮,胸怀大志,而且武功高强。他的伯父释鲁掌权,他深得信任,就任命他为耶律亿任遥辇氏痕德堇可汗的扈卫官,组建侍卫亲军。凭借这支精锐武装,阿保机迅速崛起。率领挞马部战胜了近邻诸小部。

阿保机的伯父被杀后,阿保机继承了伯父于越的职位,地位仅次于可汗,史称“总知军国事”,掌握联盟的军事和行政事务,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并击溃以蒲古只为首的耶律释鲁的部落豪强。

公元906年12月,痕德堇可汗去世,遗命推选阿保机为汗。按照传统制度,可汗之位要三年改选一次。阿保机的目标是像中原的皇帝一样建立终身制和世袭制,所以在他任可汗满三年时不肯交出大权,凭借他的实力和威望继续坐在可汗的宝座上,向皇帝的目标努力。

公元907年,阿保机废传统选汗制,在心腹支持下,燔柴告天,即皇帝位,上尊号天皇帝。这就引起了本家族其他贵族的不满,因为按照习惯,可汗实行的是家族世选制,即可汗之位转入耶律氏后,可汗就都要由这个家族成年人担任,所以阿保机不让位,其他人便没有机会当选。

为了争取这个被选举权,阿保机本家族的兄弟们便首先起来反对他,由此发生了历史上的“诸弟之乱”。兄弟们的叛乱一共有三次。

本部落的反对势力消除后,契丹其他七个部落的反对势力仍旧存在,他们以恢复旧的可汗选举制度为旗号,强迫阿保机退让可汗之位。阿保机只好先交出旗鼓,答应退位,然后以退为进,设下了计谋。他对众人说:“我在可汗之位九年,下属有很多汉人,我想自己领一部治理汉城,可以吗?”

众人都同意了。到了那里,阿保机率领汉人耕种,当地有盐铁,经济也很发达,阿保机采纳了妻子述律后的计策除掉外部反对势力。

内外的反对势力除掉之后,阿保机在公元916年称帝,正式建国,国号契丹,建元神册,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

萧太后的功劳

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公元953年出生,父亲是宰相萧思温,她17岁时被景宗耶律贤选为贵妃,不久立为皇后。

公元979年,宋赵匡胤去世,赵光义继位,出兵北汉。景宗了解情况之后犹豫不决,找萧皇后商量。萧皇后说:“北汉与我朝修好多年,汉主还是我朝册立。宋朝进攻北汉,下一步就该攻我幽、云各州了,我们应即刻备战。”

2月,宋朝大军进攻北汉都城太原,萧皇后让耶律沙为帅救北汉,但由于监军耶律敌烈狂傲轻敌,招致兵败白马岭,阵亡五员大将,士兵无数。景宗闻讯大怒,要处置耶律沙,萧皇后说:“兵败不全怪耶律沙,冀王敌烈只知冒进,不虑地形,强行开战,导致失败。”

景宗听皇后这样说,觉得有理,不再坚持治耶律沙的罪,而让他戴罪立功。

宋太宗赵光义打败辽军,急于求成,不顾将士劳累,继续指挥北进,攻打辽朝战领的幽州。景宗得报非常害怕,萧皇后却镇定自若,说:“宋朝攻幽州本在意料之中,皇上不必担心,我已命令耶律沙去幽州,命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增援。南京城坚池固,韩德让智勇双全,而宋军系孤军深入,南京一定能守住。”

萧皇后分析得很正确,这一仗,果然宋军大败,宋朝皇帝险些丧生,逃回开封。

又过了两年,景宗皇帝去世,他12岁的长子耶律隆绪即位。萧皇后被尊为“承天皇太后”,摄政军国大事。

萧太后是年30岁,整个辽朝的重担压在她的肩上。她表现出成竹在胸,大智大勇的气魄,首先任贤用能,注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为了让小皇帝学习政务,萧太后让隆绪亲自审理囚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一天,小皇帝要从臣跟他去赤山狩猎,萧太后自然一起去了。在路上,小皇帝见斜轸的青花马与他的银鬃马个头一样高,就说:“你的马和朕的马大小一样,不知谁的马跑得快,咱们比赛如何?”

斜轸却说:“陛下是君,臣怎敢和君赛马呢?臣若赢了皇上,岂不是失大礼了?”

小皇帝点了点头,说:“不过在战场上和打猎时,君臣的马跑来驰去,就难说什么失礼不失礼的啦!”

萧太后听见儿子和大臣的对话,笑着说:“论国礼,你们是君臣。今天咱们按契丹风俗,好朋友以交换马、弓为盟。你们俩就在我的面前,互换弓和马,结交朋友吧!”

小皇帝命人将两匹马互换了,又把自己的弓送给耶律斜轸,斜轸忙跪下接弓,然后把自己的弓矢送给皇上。在场的官兵一阵欢呼,敬佩萧太后这种热忱待臣的做法。皇帝和耶律斜轸成了真正的朋友,耶律斜轸在以后的征战中,冲锋陷阵,立下了许多大功。

在萧太后的治理下,辽朝的政治和经济都有了良好发展。

澶渊之盟的订立

宋太宗时,辽朝从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此后,辽、宋两朝打打停停,战事不断。至1004年时,两朝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辽朝大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相继去世,韩德让已升任大丞相,萧挞凛为幽州统军使。宋太宗已死,其次子赵恒继承皇位,史称宋真宗,寇准、毕士安为宰相。

这年秋天,萧太后为了结束长期战乱,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战争,迫使宋朝求和。出兵之前,她和皇帝隆绪又指挥了传统的“射鬼箭”仪式。然后命令大军向南进发。

辽军攻势迅猛,宋军难以抵挡。辽兵所向无敌,连续攻下唐州、瀛州、祁州,11月到达洛州,然后向澶州进兵。

辽朝大举南下,宋朝一片恐慌。皇帝赵恒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皇上问寇准,大敌当前,有什么办法退敌。

寇准说:“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文臣武将必合力以赴,则不难退敌;如果坚守要地,辽兵孤军深入,不宜久战,亦能自行撤退;但是,一旦迁都,军民之心必乱,江山社稷将难保了。”

皇上觉得寇准的话有道理,就否定了迁都的建议。一面命人去找王继忠,让他向辽朝转述宋朝求和之意,一面征求具体御敌之计。王继忠原为宋将,去年战败降辽。辽朝仍然起用他,宋朝有什么事也通过他向辽转达。

寇准向皇帝建议,应当派兵先守住天雄,让王钦若带兵驻守天雄。皇上同意,使王钦若去要地天雄,王钦若吓得像丢了魂似的,但又不敢抗旨,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

萧太后在逼近澶州途中,得到王继忠转达宋朝的求和之意,当即表示同意讲和。但命令辽军继续进兵,以增加和谈的分量。不久,辽军占据澶州。

宋朝皇帝赵恒听说这个消息,忙派大臣曹利用到辽营议和,同时下诏宣告天下:他要御驾亲征。就在宋朝使臣曹利用来到辽营之际,萧太后得报:大将萧挞凛中箭身亡!萧太后大惊,眼泪涌上眼眶,但很快镇定了情绪,命令韩杞为使臣随曹利用去见宋朝皇帝,商谈议和条件。

宋朝皇帝赵恒已率大军到达澶州。他听说辽军就在附近驻营,吓得又提起迁都之事,寇准只得再次给皇上打气壮胆。赵恒勉强答应不迁都了,但坚持议和。

辽朝使臣韩杞来到澶州行宫谈判,赵恒皇帝让寇准负责和谈,可以贡钱百万。寇准对具体参加谈判的曹利用说:“皇上虽然说可给辽百万,但你与韩杞谈判如答应给财帛过30万,我就立即杀你!”

曹利用害怕寇准的权威,自然不敢多给,最后达成协议:宋朝每年送给辽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辽不再追索关南数州;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萧太后为叔母。

澶渊之盟终于签订,辽朝与宋朝自此结束了多年的相互征战。“澶渊之盟”揭开了辽宋历史的新篇章,从此结束了双方兵戈相见的敌对局面,建立了睦邻友好,边境无干戈之忧。在此后的120多年间,双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民间互市,政府友好往来。

平定重元之乱

辽圣宗的仁德皇后萧菩萨哥生了两个皇子,但是都夭折了,后来把耶律宗真收为养子,视如己出。圣宗驾崩后,耶律宗真即位,即辽兴宗。兴宗的生母圣宗元妃萧耨斤,诬陷萧菩萨哥谋逆,立自己为皇太后,把持朝政。

兴宗对此颇有微词。为了进一步垄断大权,萧耨斤竟与其弟萧孝先等谋废兴宗立重元。重元将太后的阴谋报告了兴宗,兴宗收回太后符玺,将她幽禁于圣宗陵寝庆陵,夺回了政权。

耶律重元提供情报有功,被封为皇太弟,备受恩宠与信赖。历官北院枢密使、南京留守、知元帅府事,赐以金券、四顶帽及二色袍,可免拜皇帝,为宗室中最高优待,并承诺以后传给他皇位,于是重元更加骄纵,目无法纪,大臣们都不敢说。

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的辽兴宗并不想真正兑现自己的诺言,从长子耶律洪基6岁起,就开始培养他为自己的接班人,先封为梁王;11岁时总领中丞司事,封燕王;12岁总知北南枢密院事,加尚书令,进封燕赵国王;19岁领北南枢密院事;21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惕隐事,开始参与朝政。

兴宗病重之际,又召洪基“谕以治国之要”。因此,兴宗死后,洪基顺利地继承了皇位,是为辽道宗。但是,兴宗的言行,助长和鼓励了重元的权力欲,加上重元之子涅鲁古已渐长大成人,他的权力欲望比重元有过之而无不及。道宗的权力自其即位伊始就受到了其叔和堂弟的挑战。道宗对重元父子采取的依然是安抚策略,“册重元为皇太叔,免拜不名,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复赐金券、四顶帽、二色袍,尊宠无比”。

涅鲁古则在兴宗朝封安定郡王、楚王,为惕隐。道宗即位后封涅鲁古为吴王、楚国王,后又封为武定军节度使,知南院枢密使事。这使他们的气焰更加嚣张。

1061年,涅鲁古动员其父诈称有病,欲待道宗前来问疾时行刺,没有实现。于是他们又积极策划另一次行刺阴谋。这时北南臣僚多怀疑重元父子心怀叵测,而道宗却浑然不察。

1063年,道宗驻跸滦河行宫,重元、涅鲁古父子再次密谋行刺。敦睦宫使耶律良得到重元父子诗,知其逆谋,向道宗报告。道宗命人召涅鲁古,涅鲁古非但不肯前往,还擅自拘留使者。召集400人直犯道宗行宫。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等仓促组织反击,擒获涅鲁古,重元负伤而退。黎明,重元又胁迫奚族猎夫2000人再次攻击行宫,仁先等再次反击,追杀二十余里,重元兵败自杀。

天祚帝被俘

1118年,宋辽金三国并立。这年宋徽宗赵佶打算与金联合,共同灭辽借以收复幽云十六州,他派使臣前往金的都城会宁见阿骨打,阿骨打也愿意与宋通好,两国商定:灭辽时,如果宋军攻下辽南境的州城,州城就归宋。

辽一次次遭到金的攻击,大片土地沦陷,境内又闹起饥荒,真是天灾人祸岌岌可危,天祚帝为了缓和同金的关系,封完颜阿骨打为“东怀国至圣至明皇帝”,可阿骨打并不领情,以没封他“大金皇帝”为由亲率大军攻打辽国。天庆十年(1120年)辽上京失陷,天祚帝慌忙逃到西京。

保大二年(1122年),继续北逃的天祚帝与南京失去了联系。奸臣李处温便以“主上蒙尘在外,朝中不可一日无君”为由拥秦晋国王耶律淳为帝。耶律淳做皇帝后自称天赐皇帝,改元建福,任命李处温为太尉,把天祚帝降为湘阴王。这时候,宋为收复失地,同金联合后,派宦官童贯为宣抚使,率军自雄州北进。不久宋徽宗又派蔡攸为河北、河东宣抚副使去助童贯,这两人妄自尊大,以为收复幽州是轻而易举的事。童贯分兵两路,直取幽州。

辽是宋的北邻,本已结盟多年,如今宋乘危攻辽,引起辽人愤怒。耶律淳派耶律大石和萧干分别迎战两路宋军,辽军士气振奋,结果宋军大败,慌忙班师回朝。耶律淳原是天祚帝的叔辈,年已六十,打退宋兵后不久就病了,恰在这时得到天祚帝要发兵讨伐他的檄文,年老体弱的耶律淳,病情加重,很快命归黄泉了。耶律淳死后,耶律淳之妻萧氏为皇太后,参摄朝政,改元兴德,李处温怕万一天祚帝真的杀回来自己性命难保,便和儿子商量,要挟持萧太后降宋,萧太后知道此事后把李处温父子全杀了。

耶律淳的死讯传到宋朝后,宰相王黼准备发兵再次攻辽,朝中宇文虚中、宋昭等有识之士都上书指出辽宋澶渊之盟后,辽并无违盟之处,今宋助金灭辽是宋先背盟,并且金野心勃勃,若灭辽后恐对宋不利,王黼只想收复幽州,哪还听得进这些话,干脆贬了他们的官。又对金许诺:灭辽后,宋便把给辽的岁币全部给金。宋派十万大军再次出师杀向幽州,刘延庆任主帅,郭药师为先锋。刘延庆并未从上次宋军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自恃兵多,军纪散漫,在良乡县萧干率兵来战,一开战就被萧干击败。先锋郭药师是辽国降将,对幽州形势比较了解,他请求刘延庆派五千精兵去偷袭幽州,刘延庆答应了并派大将高世宣、杨可世一同前往,可惜偷袭失败,郭药师和杨可世逃了回来,高世宣被斩,五千人马被杀得落花流水。萧干为了全面击退宋军又设下一计,他故意让宋军俘虏听到辽三十万大军将至,以火为信号攻打宋军的消息,然后又让他们逃走,消息自然很快传到了刘延庆耳朵里。这时只见辽营火光冲天,刘延庆以为是辽营三十万人马杀来了,赶紧下令,放火烧营,迅速撤退。萧干见宋军中计,又一路追杀,宋兵死伤无数。

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兵紧逼,一路逃亡,在途经桑千河时竟把传国玉玺给弄丢了,这时他才明白当初不该听信萧奉先赐死晋王而惹起内忧外患,可为时已晚,一怒之下赶走了萧氏父子,萧奉先父子没走多远就被金兵抓了去,金兵杀了萧奉先的儿子,把萧奉先打入囚车,准备交给阿骨打处理,可巧途中又碰到一伙追寻天祚帝的辽军把他又抢了回来,天祚帝知道许多人对萧奉先都恨之入骨,不能再放他,于是赐他自尽了。萧奉先虽然死了,可天祚帝的境况并没有改观,西京已被金攻占,他节节败退,还得继续跑。保大二年十二月阿骨打已攻占南京,耶律大石押着萧太后追天祚帝去了,萧干则带着一队人马到了西部,自立为帝。

第二年正月,天祚帝率残部到了天德军(今内蒙巴彦淖尔盟五原以东,乌拉特前旗之北),耶律大石押萧太后在此见到了天祚帝,天祚帝杀了萧太后,念在耶律大石带兵前来,没给他定罪。金兵对天祚帝仍是紧追不舍,在青冢的一场血战金兵把天祚帝的家眷、从臣给俘虏了,天祚帝只好继续西逃,跑到了西夏境内,西夏国王李乾顺很欢迎他,天祚帝终于暂时有了个栖身之所。还有一件令他高兴的事是那个自称皇帝的萧干被部下杀死了。保大四年,天祚帝得到阴山宣韦部首领谟葛失的援助,他觉得加上耶律大石和自己的人马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收复失地了。耶律大石劝他先养精蓄锐,若贸然出击恐会再次受挫。天祚帝不听,耶律大石看透了天祚帝根本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于是心里暗自盘算离开天祚帝到辽北大漠地域重整河山。他召来心腹萧翰里刺、耶律松山、萧刺阿不和耶律术薛商议,得到他们的支持,当晚便带两百精骑,向西北进发。

天祚帝听了耶律大石离开的消息,气得直哆嗦,说:“没他我照样收复云燕。”天祚帝出兵阴山,倒也收复了一些失地,可没多久就应了耶律大石的话,碰上了金军劲旅被杀得丢盔弃甲,大败而逃。保大五年(1125年),天祚帝在应州余睹谷被金将完颜娄室擒获,最后死在金国。

耶律大石到漠北后,自立为王,他凭借自己的精明才干,扩充疆域,并派出官员治理所管辖的各个地方。1131年,38岁的耶律大石在守思干西的起儿漫受百官册立做了皇帝,号葛儿汗,汉尊号为天祚皇帝,改元延庆,天祚帝耶律大石在守思干建立河中府,定都于入刺沙衮,这就是历史上的西辽,是辽的延续,西辽的疆域很大,东接西夏,西至阿姆河。天祚帝的统治开明,西辽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各族人民安居乐业。

天祚帝死后,感天皇后、辽仁宗、承天皇后、辽末主先后执政,天禧三十四年乃蛮部屈出篡位,当了七年皇帝。1218年,西辽被元太祖的军队所灭,从此辽便在历史上消亡了。

三、西夏

元昊建立西夏

西夏国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直到现在羌族还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党项族原来居住在青海东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党项族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在同汉人的交往中,他们的生产才有了发展。唐朝以后党项族人逐步向东北迁移。

党项族分为很多部落,有东山部落、平夏部落等。平夏部居住在夏州一带,属于拓跋氏。唐后期黄巢大起义的时候,平夏部曾经派兵帮助唐政府镇压起义,因此算是立了功。唐僖宗就任命平夏部的首领为难军节度使,册封为夏国公。此后拓跋氏就改姓李氏。

五代时期,夏州党项李氏占领了西北,开始发展自己的力量。宋朝一建立,就想剥夺党项族的力量。宋太宗的时候,平夏部部落内部有了矛盾,一个叫李继迁的头目不想投靠宋朝。李继迁率领着部众逃往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开始不断地向宋边境侵扰。

公元984年,李继迁的部落被宋军偷袭了一次,被杀了500人,李继迁的母亲妻子也被俘虏了。但是李继迁并没有灰心,他积极号召党项族同宋进行斗争。公元985年李继迁一举攻下银州,力量开始强大起来。当宋和辽战乱不休的时候,李继迁投靠了辽,向辽称臣,公元990年,封李继迁为“夏国王”。

宋真宗继位以后,李继迁仍然不断发兵攻打宋朝,1002年,李继迁打下了灵州,把它改为西平府,这就成了党项族的根据地。

1004年,李继迁攻打吐蕃人的时候,中箭死亡。他的儿子李德明继位。宋朝封李德明为平西王,每年赐给他不少金帛和茶叶。在李德明统治的30多年里,党项族的经济发展很快。

李德明的儿子元昊看到父亲甘作宋臣,唯唯诺诺,很不高兴。他对李德明说:“我们应该有骨气,不应向宋称臣,离开了他们,我们照样能活。我们虽然很穷,但我们可以训练兵马,等我们力量强大了,我们可以去夺取地盘,那时我们什么都会有的。”

李德明被儿子的一席话感动了,但他是个稳重的人,虽然他有当皇帝的想法,但终究没有胆量。李德明死后,元昊做了首领。元昊精通汉文和佛学,他希望自己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1038年元昊正式宣布自己为皇帝,国号为大夏。因为大夏国在宋朝的西北方向,历史就被称为西夏。元昊就是夏景宗,都城在兴庆,就是现在的银川。西夏控制着甘肃、宁夏、青海和陕西、内蒙古的一部分地方。

西夏与宋议和

西夏国成立后,元昊仿照宋朝的制度建立了西夏的官制,另外在汉字的基础上,元昊发明了西夏文字。元昊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在他的统治下,西夏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西夏国建立的时候,宋朝的皇帝是宋仁宗。元昊上书要求宋仁宗承认西夏国,宋仁宗听罢勃然大怒。下令撤了元昊的官职,还命令边关贴下告示捉拿元昊。元昊一听此消息,就在1040年领兵攻打延州。这时候宋在西北有军队三四十万,但这些军队很分散,驻扎在五路二十四州的几百个寨堡之中,他们互相都不联系,打起仗来根本不合作。

守卫延州的是宋将范雍,范雍不敢出战,结果元昊用诈骗的办法使范雍放松了警惕,元昊派兵猛攻延州,宋军被打死了一万多人。延州的失败使宋仁宗很生气,他把范雍撤了职,命韩琦和范仲淹到西北指挥抗辽。

范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到了延州以后,日夜操练兵马,宋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在西夏营中有这样的说法:“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几万军兵,可不像老范老子(范雍)那么好欺负了。”

元昊看到延州防守严密,知道不好攻打,他就不碰这个硬钉子了。

1041年2月,元昊亲自领兵攻打渭州。宋朝大臣韩琦在那里指挥。范仲淹劝告韩琦以守为主,但韩琦却主张主动出击。

当西夏军将要逼近怀远城的时候,韩琦组织了一支一万人的军队,派大将任福指挥,前去迎敌。不料中了埋伏,宋军大败。元昊取得了胜利,还不罢休,他继续领兵攻打北宋,并取得一系列的胜利。

宋朝既要和辽作战,又不得不和西夏作战,并且都打了败仗。因此宋仁宗派人到西夏求和。由于元昊连年不断地打仗,党项族的生活也很困难,再加上闹灾荒,西夏人民不愿打仗了。元昊看到自己的力量灭不了北宋,也就同意议和了。1044年12月,宋和西夏立下盟约,西夏对宋称臣,但宋每年要给西夏纳岁币,一共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元昊名义上是宋朝封的国王,而实际上就是西夏的皇帝。宋通过这种赏赐的办法来维护政权,而人民的生活则更加困苦了。元昊建立的西夏国从宋朝得到不少东西,两国议和以后,在边境上开设了许多市场,西夏人通过市场和内地人做买卖,西夏的政权不断稳固。

西夏与金大战

李安全,西夏崇宗孙,西夏第七代皇帝。他的父亲是西夏仁宗的弟弟越王李仁友。1196年,李仁友去世,李安全上书要求袭越王爵位,西夏桓宗不许,李安全被降封为镇夷郡王。为此,李安全极为不满,于是萌生了篡夺皇位之心。1206年与桓宗母罗氏合谋,废桓宗自立,改元应天,他就是襄宗。

西夏襄宗在位期间,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西夏襄宗即位以后,党项族的一些官僚贵族,逐渐转变为兼营土地的大地主,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直接掠夺宋朝边境地区的大片土地,变为自己的私田。

1057年又屯兵数万人于屈野河。除此之外,地主阶级还以各种超经济的手段,直接从农民手中掠夺土地和园宅。晋国王察哥去世时,因为他有许多房子和耕地都是从人民手中掠夺的,人民甚为不满,仁孝不得不下令归还原主。1209年,铁木真率领蒙古大军亲征,发动了第三次对西夏王国的军事入侵,蒙古大军出黑水城,强攻翰孩罗城,夏襄宗派儿子承祯为元帅,大都督府令公高逸为副元帅,督兵五万阻击。

蒙古军集兵猛攻,夏军大败,高逸被俘,不屈而死。双方死伤惨重,蒙古军经过苦战攻克了翰孩罗城,并且俘虏了西夏太傅西壁讹答后,乘胜南进,直抵中兴府外围的重要关隘——克夷门,克夷门地势险峻,关外两山对峙,山势非常险要,很难登上去,仅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过。夏襄宗命嵬名令公复率兵50000人凭险据守。战初,蒙古军屡被嵬名令公击退。双方相持两个月,成吉思汗乘夏军懈怠,据险设伏,遣游兵诱嵬名令公入伏,嵬名令公引军出击,中伏被擒。蒙古军攻克了关隘,直接抵达中兴府。

蒙军引黄河水灌城,夏军死伤惨重,城墙都要坍塌了,夏王派使臣去金国求救,但是金国不予理睬,城危在旦夕,正巧这时候蒙古人自己修的引水堤坝也垮了,大水反而淹了自己,于是蒙军同意了夏王的投降申请,解围走人,临走的时候放了夏军的统帅嵬名令公,和太傅西壁讹答,夏王李安全献出自己的女儿求降,战争告一段落。

西夏的灭亡

从1216年起,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开始第一次西征,先后灭掉了今伊犁河以西的西辽和花剌子模王国。蒙古在西征和进攻金朗的过程中,不断向夏国征兵。西夏不想派兵支援蒙古,于是又惹怒了蒙古。

1217年12月,蒙古军队渡过黄河,第四次出征西夏。当蒙古军队逼近中兴府的时候,西夏神宗李遵顼惊恐万状,将太子德任留在都城领兵防守,自己匆忙逃窜西凉,夏兵无力抵抗,再次向蒙古请降。

1223年,遵顼让位给儿子德旺,德旺就是夏献宗。德旺想趁成吉思汗亲自率军西征的机会,把漠北未被蒙古征服的部落联合起来,共同抗击蒙古。当蒙古得悉西夏想要寻求外援的消息以后,决定调集大军灭亡西夏。次年9月,蒙古军队攻破银州,德旺向蒙古表示愿意投降和派遣人质,蒙古才退兵。

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胜利,回到漠北。次年2月,成吉思汗借口西夏迟迟不纳人质,又亲自统兵十万,由北路攻入夏境。先破西夏的军事重镇黑水、兀剌海、沙州等城。紧接着,蒙古军挥兵南下,先后攻陷肃州、甘州和西凉府。至此,西夏的右臂河西地区,几乎全部丧失。在蒙古大军势如破竹的攻势下,夏城连连失守。

1226年5月,64岁的上皇遵顼病死,时隔两个月,德旺忧悸成疾,也发病而死。德旺死后,献宗的侄子李睍继位。

蒙古军队分成东西两路向西夏都城挺进。1227年1月,李睍以蒙古兵临城下,国势濒危,顾不得改元,继续使用乾定年号。这时,成吉思汗留一部分兵继续围攻中兴府,自己带领大部分军队渡黄河进攻积石州,以彻底卡断夏兵的后路。李睍被蒙古军围困在中兴府内,一筹莫展,委托右丞相高良惠领兵抵抗。高良惠对内威慑官员,对外激励将士,领兵在都城日夜据守,积劳成疾,最后由于劳累过度而死。闰五月,成吉思汗回师隆德,因气天炎热,避暑于六盘山,派御帐前首千户察罕赴中兴府谕降。

6月间,又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被蒙古军队围困达半年之久的中兴府粮尽援绝,军民多患病,已失去了抵抗能力,李睍走投无路,只得派遣使节向成吉思汗请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投降。

7月,成吉思汗在清水县西江得重病,立下遗嘱:死后暂秘不发丧,夏主献城投降时,将他与中兴府所有兵民全部杀掉。

不久,李睍、李仲谔、嵬名令公等投降蒙古。蒙古军队带着李睍等行至萨里川,成吉思汗病死。蒙古军队为了防止夏主生变,遂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将李睍等人杀死。建国189年的西夏王朝终于灭亡。

四、金朝

阿骨打抗辽建金

完颜阿骨打是金的创建者。他从小酷爱骑射,力大过人,且为人豁达大度,具有组织和领导才能。23岁时已开始披挂上阵,指挥大军,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华。

阿骨打43岁那年,辽国收留了一个女真叛徒,名叫阿疏。女真人觉得,辽国此举再一次干涉了他们的内政。但慑于辽国的辉煌战绩,没有人敢向辽国索要阿疏。

人到中年、日渐稳重的阿骨打,却另有想法。第二年农历二月,辽国举行传统的“春捺钵”,所有附属部落均派代表参加辽国皇帝主持的“头鱼宴”。宴会上,阿骨打站了出来,要求归还阿疏。辽天祚帝一笑不答。正值宴会高潮,天祚帝下令:在座各位,歌舞助兴。其他部落的代表都无可奈何、强颜表演。唯独阿骨打冷冷地说:“我不会。”天祚帝大怒,拔刀就想了结阿骨打的命。幸而一旁随驾的宠臣萧嗣先拦住了说,皇帝不值得为女真穷人大动干戈,杀他有损我们对附属国的教化。于是保全了阿骨打的性命。从“头鱼宴”回来后,阿骨打的哥哥、部落首领完颜乌雅束病逝,阿骨打继承了部落首领之职。他深知天祚帝会秋后算账,只好苦思对策。他的侄儿完颜宗翰则不以为然,大大咧咧地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乘人不备,先发制人。”

这句话,化解了阿骨打的忧虑,也确定了女真人开国之策。

1114年,完颜阿骨打揭竿而起,但是军队仅有2500人。与辽军的第一场战役是在渤海宁江州,阿骨打将宁江占领,并且扩军至3700人。

紧接着出河店之战,阿骨打大捷。1115年正月,阿骨打趁势建立金国,立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出兵黄龙府。他采纳了“围点打援”之计:对黄龙府,只围不攻;对援军,务必全歼。地处吉林的黄龙府,是一座经济重镇,防御森严,固若金汤。离它不远,就是辽人的老家潢河。果然,在阿骨打的围困之下,辽军粮草断绝,弃城而逃。黄龙府失守,终于震惊了天祚帝。

天祚帝决定御驾亲征,70万辽军逼近金国。完颜阿骨打的压力骤增。连连大捷,并不能改变女真族贫困和人口不足的弱势。眼下,阿骨打只有两万兵马。已近半百之年的阿骨打,再次走上誓师台。

他持刀割面,仰天恸哭:“我兴兵反辽,是想建立女真人自己的国家,不再受压迫。如今辽帝亲征,我们非死不可。不如你们杀我一人、绑我一族,献给辽帝,还能有条活路。”

这一番话让两万兵卒热血沸腾,舍命与辽军开战。然而,正当战争胶着之际,天祚帝突然紧急撤兵。原来,辽国后方,贵族叛变了。完颜阿骨打抓住时机,在护步答冈追上辽军,左右包抄,几乎全部歼灭70万辽军。纵横北方200年、不可一世的辽国,从此一蹶不振。

金灭北宋

从1118年起,北宋以向金国买马为名,派人渡海与金国统治者接洽,表达自己联金伐辽的愿望。金感到此举有利于灭掉辽国,便同意了北宋的要求。北宋大臣中有人向宋徽宗提出了女真是虎狼之心,不可结交,不如早做防范准备的建议,但被宋徽宗当作了耳旁风,一心去结交野心极大的金国。

1120年,宋金订下所谓“海上之盟”,即宋、金同时出兵攻辽。灭辽后,长城以南州县归北宋管辖,而宋将以前贡献辽国的岁币如数转交金国。“海上之盟”实际使北宋继续处于屈辱地位,但宋徽宗却应承下来。

金兵攻占燕京后,宋、金双方开始交涉燕云地区的归属问题。按照“海上之盟”这一带应归北宋所有,但金以北宋没有发兵两面夹攻等种种借口为由,不愿履行约定。最后,由于考虑到新占领的大片地区还处于动荡之中,各种不稳定因素随时都可能爆发,如果贸然对宋宣战没有取胜的把握等几方面原因,金答应把燕京和涿、易、檀、顺、景、蓟六州归还宋朝。但是,金乘机向宋勒索巨额岁币,随后又将六州之地的财富外加二三万居民席卷而去。金国建立者阿骨打死后,其弟吴乞买即位,是为金太宗。金国稳定下来后,把目标瞄准了北宋。终于,1125年,金以宋招纳金的叛亡之徒为借口,分兵两路大举南侵。

金兵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太原、燕京两城,直奔东京逼来。毫无准备的宋徽宗不得已之下,他依照大臣李纲的建议宣布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自己则做了太上皇,南逃躲避战乱去了。新即位的宋钦宗也是个不中用的皇帝,几次想弃东京开封南逃,多亏了抗战派大臣李纲等的多方劝阻才被迫留下。李纲被封为“亲征御营使”,带领东京军民痛击攻城的金兵。由于宋钦宗并没有真正抗击金兵的决心,北宋很快又去找金议和,被金索以500万两黄金,5000万两白银等,并要求宋称金国皇帝为伯父。宋钦宗不仅接受了金的要求,还听信谗言罢免了李纲。

消息一传开,东京城内群情激愤。太学生陈东等上书皇帝要求罢免奸臣李邦彦,恢复李纲的官职,许多军民前来声援,还痛打了准备上朝的李邦彦。宋钦宗怕扩大事态,只好恢复了李纲的官职。李纲复职后立刻下令痛击金兵,军民们斗志昂扬地准备迎击金兵的来犯。金感到形势不利,撤退而走。金兵撤走后,南逃的宋徽宗又回到了东京,继续他享乐无度的生活。李纲被排挤出京城,各地赶来的援军也被朝廷遣散回原地。半年之后,金太宗再次集结大军,南下侵略北宋。金兵仍分作两路,攻城拔寨,分别渡过黄河,一起进逼东京。

宋钦宗仍想和第一次一样投降乞和,不做积极军事准备,结果更便利了金兵的进攻。1126年底,金兵再次将东京团团围住。

这时东京城内还有七万宋兵,但宋钦宗依旧没有放弃求和的幻想。并且他不让开封军民应战,反而任命一群市井无赖组成的所谓“神兵”守城。结果,这群乌合之众一开城门出战,就被金兵击溃。金兵乘机登城,东京失守了。城破之后,东京军民仍有和金兵展开巷战,一拼到底的要求。但软弱的宋钦宗却派人前去金营求和。金兵首领宗翰说:“我们没想灭掉宋朝,但要退兵,宋钦宗必须来商议割地之事。”

宋钦宗竟然真的带上几个大臣,亲赴金营,交上降表。他心里想,只要能退兵,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然而,金收了北宋降表后,并没有撤兵的意思,这时才提出早已决定下来的要求:废除钦宗帝号,另立宋国国君。宋钦宗这时才明白,金国要的不只是金银布帛,还要他北宋的江山!他失声痛哭,后悔不该屈膝求和,将好端端的北宋拱手送与他人。

东京完全置于异族的铁蹄之下。金兵不断进行大肆掠夺,北宋百姓生活在恐怖之中。东京城内的米一升暴涨至300钱,许多人靠吃树叶、野草求生。天气又正值寒冬,冻死、饿死街头的尸首比比皆是,无人收殓。北宋统治者的投降政策使国家蒙受灭顶之灾,人民饱尝欺凌之苦。

1127年春天,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关押至金营。金太宗下令废掉徽宗、钦宗二帝。随后,徽宗、钦宗、太后、皇后、妃子、公主、驸马、亲王大臣等共3000多人被装上囚车,运回金国当奴隶。

经历了152年的北宋被金国灭亡了。这个事件发生在北宋靖康年间,因而在历史上被称为“靖康之耻”。宋徽宗、钦宗因为昏庸、软弱和屈膝投降被后世人永远地耻笑。徽宗和钦宗被掠到金朝后,受尽屈辱,分别于1135年和1161年先后死于金国。

完颜亮迁都北京

完颜亮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一心想干出一番事业来。在他堂兄弟完颜亶当皇帝的时候,他被封为海陵王。完颜亶是金国的第三个皇帝。他是金太祖阿骨打的孙子,16岁的时候就做了皇帝。历史上称他为金熙宗。由于他很年轻,国家的大权都控制在兀术等老女真族的贵族手里。

1184年,兀术死了,金熙宗也已经31岁了。他已经能管理自己的国家了。可是,那些女真贵族还是不把权力还给他。他联合他的亲信,把一些对他们不利的大臣和他们的全家都杀光了,还把他们的金银财宝全都没收起来。很多大臣以为金熙宗下一个将杀他们,心里非常害怕,更加怨恨金熙宗。

海陵王完颜亮一看有机可乘,非常高兴。1149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完颜亮联合一些怨恨金熙宗的大臣,带领着几个士兵冲进皇宫。杀死了金熙宗。完颜亮做了皇帝。他成为金国第四个皇帝。于是,海陵王就决定杀掉那些想和他争做皇帝的人和那些跟他一起杀害熙宗的人。这时候,很多大臣还蒙在鼓里。他们认为他们帮海陵王做皇帝,海陵王一定会对他们很好。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完颜亮杀掉一些同他不和的老贵族,权力就全部掌握在他自己手里了。他认为汉族的文化比女真族的文化先进多了,就开始进行改革。以前,皇帝要和大臣坐下来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这叫议事制度。完颜亮认为这样很麻烦,会妨碍他做事情,就把这项制度废除了。皇帝自己一个人做决定,不再和大臣们一起商量了。

他规定,在中央政府里只设尚书省和枢密使。这两个机构都要听皇帝的指挥。海陵王还让一批有才干的汉族人和契丹人到朝廷当官,完颜亮自己很努力地学习汉族的文化。金国的都城在上京会宁府(现在的黑龙江省阿城县南部)。这地方偏僻,离南宋很远,他向南宋发动进攻。完颜亮决定把都城迁到燕京(现在的北京市)。海陵王让人把营建新都城的规划图献上来给他看。古代的人有一种习惯,做什么事都要符合阴阳五行。有人就按照阴阳五行绘制了一张营建燕京宫殿的规划图,献给完颜亮。这个人说只有按照阴阳五行去建造宫殿,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海陵王一听就不高兴了。他对大臣们说:“国家的前途是好是坏,要看皇帝是不是英明,而不在于是否符合阴阳五行,即使修建宫殿的地方很好,让夏桀和商纣这样的暴君住进去,国家也要灭亡的,像尧和舜这样好的领袖,不管他的宫殿在哪里,国家都会兴旺发达的。”海陵王不要那张按照迷信绘出来的规划图。不久,海陵王派了贤明的张浩去燕京主持营建新都城,限定他要在3年之内把新都城修建好。

张浩在朝廷里做尚书右丞。他的老家是渤海郡。张浩也和完颜亮一样,对汉族文化很感兴趣而且很有研究。他特别擅长建筑。海陵王知道张浩能干,所以就派他去负责这项艰巨的工程。

张浩修建的燕京城在今天的北京宣武区以及偏西的地方。1153年,燕京城就修好了。燕京城是正方形的,四周总长为九里三十步,大概等于4550米。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就是皇宫,它的正门叫通天门。宫殿共有九重三十六殿。最前面的叫大安殿,是皇帝接见外国客人的地方。

大安殿的后面有座太庙,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地方,西面是大臣们工作的地方,叫尚书省。外城是官吏贵族居住的地方和做买卖的地方。外城共有12个城门,还建造了一些宾馆,让来金国的南宋使者和西夏使者居住。城外还修建了供皇帝和他的亲人们游玩的花园。花园里有些东西一直保留到现在。现在北京北海的琼华岛、瑶玄楼就是那时候修建的。

燕京城的南面有一条叫卢沟桥的河流,总是发大水,淹没旁边的农田和村庄。完颜亮想要把它治理好,不让它再给人民造成灾难,而且还要在上面修建一座桥梁。海陵王没来得及修,就去世了。后来,金章宗才把卢沟桥建好。这是一座石桥,桥的栏杆上有很多石狮子,千姿百态、雄伟壮观。桥头还有两头石头大象,顶住了栏杆。现在卢沟桥还横在卢沟河上,已经好几百年了。“卢沟赏月”也成为老北京一景。

1153年,燕京城刚竣工,海陵王就把都城从上京迁了过去,把燕京命名为中都,把开封定为南京。中都设有大兴府,意思是说他的国家要在这里兴旺发达。完颜亮不仅把皇宫迁到燕京,他还命令女真族人也往南迁到河北河南这些地方去居住。为了帮那些迁走的人安家,海陵王还分给他们土地,给他们钱财。这样,女真族人就和汉族人居住在一起了,女真族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把金国建成了一个封建国家。完颜亮对促进女真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迁京的目的是为攻打宋朝,却是不可取的。

红袄军起义

1211年,金内政混乱,又遭蒙古军不断攻击,人民流离失所,山东境内的农民纷纷起义。有个叫杨安儿的人,是山东益都府人,原以贩卖马鞍为生,后又联合一伙人占山做了强盗。被金军讨伐,便归顺了朝廷,后来杨安儿见金朝大势已去,危在旦夕,便悄悄回到了山东,与他的结拜兄弟张汝楫一起召集旧部,竖起反金大旗,杨安儿让义军以穿红袄为标志,所以被称为红袄军。红袄军在山东一带攻下了许多州县,杀官斩吏,开仓赈贫,河北、山东的小股义军也纷纷响应。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又名四娘子,武艺高强、有智有谋,是杨安儿的得力助手。

杨安儿为了扩充实力,派杨妙真去淮河邀那里的红袄军头领李全共商大事。到了李家寨,杨妙真见到李全后,两人谈得颇为投机,李全见杨妙真虽为女流,但举手投足间却显出勃勃英气,心中暗生爱慕。

贞祐三年(1215年),金朝为剿灭红袄军,派山东路统军抚使仆散安贞来到益都,仆散安贞到益都后,立即发兵出击,由于红袄军没有准备,仓促应战,虽有3万多人马,但被偷袭的金军给隔离成小块,经过一夜的血战,杨安儿和杨妙真率军突围向北去了,仆散安贞派人马继续追击。

杨安儿在去往登州的路上,边与金军作战边召集余部,又有许多奴隶和平民也来投靠,红袄军的人马很快又壮大起来,莱州和登州刺史先后投降,杨安儿在莱州自称皇帝,设置官署。任耿格为相,方郭三为元帅。方郭三很快攻下密州(今山东诸城),李全和刘二祖的红袄军也与之相呼应,一时间闹得天翻地覆。

金帝完颜珣被眼下的乱世搅得心神不宁。凑巧的是皇宫降德殿的鸱尾被大风刮了下来摔得粉碎,完颜珣命散留家为左翼军,以完颜讹论为右翼军,自己率中路大军,杀向莱州。杨安儿命徐汝贤出城迎战,红袄军人数虽多,但多数是新招的农民,战斗能力差,两军在昌邑城东相遇,经过一场混战,义军死伤数万,徐汝贤带领剩余人马向东北退去。

红袄军大将史泼立率二十万大军在莱州城东列阵,也被金军击败,退守城中,杨安儿见出兵不能取胜,便紧闭城门,命徐汝贤守东面,史泼立守西面,杨妙真守北面,耿格守南面,鼓励士兵齐心抗敌。

仆散安贞率军在城外扎营,他见莱州城高大坚固,怕是一时攻不下来,便施下一计,派手下几个原来莱州城的士兵做奸细,结果很快就里应外合,攻下了莱州。杨妙真血染战袍,率领3000多名红袄军杀出重围,到了密州境内,打算与方郭三会合,不料方郭三已壮烈牺牲,无奈只有又向南行,一路上不断传来坏消息:“泰安红袄军首领刘二祖被擒处死”“李全失守穆陵关”。声势浩大的红袄军如今被杀得七零八落。越过营州境后,她遇到了李全的部下,得知李全现已到了磨旗山,她这才稍稍松了口气,他们很快来到了磨旗山,李全率一支红袄军列队相迎二人并马进山。

杨妙真和李全情投意合,结成了夫妻,两队人马合并后,又扩大了义军的力量,磨旗山便成了红袄军的据点。不久杨妙真得知:哥哥杨安儿在岠嵎山遭叛徒曲成袭击,坠水牺牲。

杨妙真悲痛万分,立志一定要为哥哥报仇,她与李全一起攻下了营州城。一日,他们夫妻二人正在谈论如何才能重振红袄军,却收到了黑旗军李旺的求援信,李旺是李全的本家兄弟,也是红袄军的一支,在胶西县一带活动,因为他打的旗是黑色的,所以又称黑旗军。李全和杨妙真商量后决定出兵援助,第二日一早,李全请点了一万人马,日夜兼程赶往胶西。

胶西是个小县城,城里本来粮食就少,李旺和他的军队已被困在这里两个多月,如今粮草皆空,李旺犹如笼中的困兽,在县衙大堂中踱来踱去。这时金派人到胶西城劝李旺投降,李旺大怒,命人绑了来使,押到县衙对面的空场上,他把百姓和官兵都召集到这里,李旺站在高处,对大家说:“各位兄弟父老,我们胶西城被金狗围困,如今粒米皆无,纥石烈牙吾塔派人来劝降,大家说我们降是不降?”军民一片呼声:“不降,我们宁死不降!”于是李旺割了来使的耳朵和鼻子,让他回去报信。纥石烈牙吾塔见自己的手下变成这个模样回来,勃然大怒,下令攻城,李旺率众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壮烈阵亡。李全人马还未及赶到,听说胶西被攻破的消息,只好退兵,金军乘胜攻打营州,李全与杨妙真带兵归顺了南宋。

红袄军的另一支队伍由刘二祖领导,活跃在鲁南泰安、临沂一带。刘二祖于1215年于沂蒙山牺牲,部将彭义斌领导起义军继续战斗,曾发展到数十万人,1225年(正大二年)彭义斌在五马山(河北赞呈县)与蒙古军战斗中被俘牺牲,红袄军最后失败。

金朝的覆灭

当韩侂胄北伐的时候,金朝内部也已经十分腐败。北方的蒙古族也逐渐强大起来。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斡音wò)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集会,公推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并称他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本来是蒙古族孛儿只斤部酋长也速该的儿子。铁木真的祖先俺巴孩就是被金朝皇帝杀害的。他幼年的时候,金王朝统治者对蒙古族人民实行残酷统治,各部落之间也互相争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难。

铁木真九岁那年,也速该把铁木真带到一个朋友家定亲。他把铁木真留在朋友家里独自回家,赶了一段路,肚子饿得慌,想找点东西吃,正好看见有一批塔塔儿部人在草原上举行宴会。

他下马走进人群,按照当地风俗,参加了塔塔儿人的宴会。塔塔儿部和孛儿只斤部有过争斗。也速该没想到这一层,塔塔儿部却有人认出了也速该,偷偷地在也速该吃的食物里放了毒药。

也速该在离开宴会回家的路上,肚子疼得止不住,他忍着疼痛赶回家里,就被毒死了。

也速该一死,孛儿只斤部没了首领,原来归附也速该的泰亦赤部脱离了他们,还带走了不少也速该的奴隶和牲畜。泰亦赤部的首领怕铁木真长大后向他们报仇,就带领人马捉拿铁木真,想把他杀害。铁木真得到消息,连忙逃到一片森林里。

躲在森林里的铁木真忍住饥饿,走了出来。他一出森林,就被泰亦赤人抓住了。后来,泰亦赤部的首领和百姓都在斡难河边举行宴会,只留了一个年轻的看守监视他。铁木真趁看守不防备,举起木枷把看守砸昏了,逃了出来。铁木真和他的母亲、弟妹又躲进深山里,靠捉土拨鼠、野鼠当饭吃,日子过得更艰苦了。年轻的铁木真为了恢复父亲的事业,想尽办法,渐渐把他们部落失散的亲属和百姓聚集起来。在消灭了几个部落之后,铁木真的力量逐渐壮大起来。

铁木真跟另一个部落的首领札木合是朋友。他俩常常白天在树荫下举行宴会,晚间睡在一起,要好得像亲兄弟一样。但是,后来铁木真力量强大了,札木合部下有人投奔铁木真,札木合很不高兴。有一次,札木合的弟弟抢夺铁木真的马群,被铁木真部下杀了,双方发生了冲突。札木合集合了他统治的十三部一共三万人马攻打铁木真。

铁木真也不肯示弱,把部下的三万人马分成十三支队伍,抵抗札木合的进攻。双方在斡难河边的草原上展开了一场大战,铁木真抵挡不住,败退了。札木合把抓住的战俘成批杀害。这件事引起札木合部下的不满,纷纷脱离札木合投奔铁木真,铁木真虽然打了败仗,实力反而更壮大了。

铁木真没有忘记杀害他父亲的仇人塔塔儿部首领蔑古真。没有多久,蔑古真得罪了金朝,金朝派丞相完颜襄约铁木真配合进攻塔塔儿部。铁木真认为这是个报仇的好机会,就和金兵一起攻击塔塔儿部,把塔塔儿部打得全军覆没,俘获了大批人口和牲畜、辎重。

金王朝认为铁木真立了功劳,封他做前锋司令官。以后,铁木真又经过几次战斗,陆续消灭了蒙古高原剩余的几个部落,终于统一了全蒙古。

成吉思汗即位以后,建立了军事和政治制度,使用了蒙古文字,使蒙古成了一个强大的汗国。但是金朝还把蒙古当作它的附属国,要成吉思汗向他们进贡。成吉思汗立志要改变这种屈辱的地位。

金章宗死后,太子完颜永济即位,派使者到蒙古下诏书,要成吉思汗下拜接受。

成吉思汗问使者新皇帝是谁,使者告诉他是永济。成吉思汗轻蔑地吐了一口唾沫,说:“我原来以为中原主人是天上人做的,像这种庸碌无能的人也配做皇帝?”自那以后,成吉思汗就跟金朝决裂了。

1211年,成吉思汗决心大举进攻金朝。他选了三千名精锐骑兵南下。金将胡少虎带了三十万金兵抵抗,被蒙古军打得一败涂地。接着,蒙古兵又打进居庸关,围攻金朝的中京(今北京市)。成吉思汗跟他的四个儿子兵分几路,所向无敌。

此时,金朝内部十分混乱,金主完颜永济被杀,新即位的金宣宗不得不向成吉思汗求和,献出大批金帛,把公主嫁给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才撤兵回去。自此,蒙古兵力更强大了,成吉思汗称霸天下的野心越来越大。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儿子窝阔台接替他做大汗。窝阔台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向南宋借路,包围金朝京城开封。1233年,蒙古军攻破开封,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又联合南宋围攻蔡州。

金哀宗派使者向宋理宗(宋宁宗的继子,名叫赵昀)求和,说:“金朝被灭,下一步就轮到宋国了;如果跟我们联合,对金、宋两国都有好处。”宋理宗没有理睬他,金哀宗走投无路,只好自杀,1234年,金朝在蒙、宋两军夹攻下灭亡。

西北大作战大汉王朝(全四册)掀翻棺材板后,玄学卦妃轰动京城庄子:纯美典藏版世界足球先生也从猥琐发育开始至尊神豪SSSSSR孩子们太优秀,重生奶爸躺赢中国茶品鉴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