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下册) > 第七篇 元朝明朝

第七篇 元朝明朝(1/1)

第七篇 元朝明朝

一、元朝

蒙古军三次西征

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他开始统一蒙古各部。在这之前,中亚一带是由花剌子模沙摩诃未统治着。

1128年,成吉思汗派了400多名商人,用骆驼满载金银、皮毛等到西方去经商。当他们走到花剌子模的讹打刺城时,被守将亦纳勒赤黑指责为间谍,商队人员全部被杀了。

1219年秋天,成吉思汗亲自率领20万大军进攻花剌子模,他一面派大儿子术赤攻打风赐尔河下游各镇,一面命二儿子察合台、三儿子窝阔台攻打讹打刺城,自己和小儿子拖雷率主力进攻中亚文化名城不花剌。

察合台、窝阔台很快攻下讹打刺城,为报复杀商人之仇,把全城人都杀了。后来蒙古军队大败钦察和斡罗思联军,进入斡罗思南部,一直打到了第聂伯河。

1225年,蒙古将军哲别和速不台的军队与成吉思汗的军队会合,一起回到蒙古,第一次西征结束了。

蒙古军第一次西征班师后,留下术赤治理中亚。蒙古人利用原来统治者和一些僧侣贵族来统治中亚。中亚人民受到双重压迫,生活十分困苦。中亚人民不断起义,其中最出名的是一个名叫马合木的匠人领导的起义,他们经常打败蒙古军队和伊斯兰教贵族军队。术赤不得不请求窝阔台汗发动第二次西征。

1235年,蒙古军队发动第二次西征,蒙古大军一到,很快平定了马合木起义。南下的蒙古军队很快攻占了南斡罗思最大的公国基辅,征服了整个斡罗思。然后,蒙古军队又借口追寻钦察首领忽滩,又先后侵入孛烈儿,也就是现在的波兰和马札儿等地,事件震动了整个欧洲。

1241年,窝阔台死了,第二次西征就结束了。1243年,术赤的次子拔都在他占领的地方建立了钦察汗国,也叫金帐汗国。

拖雷的长子蒙哥继承汗位后,为了扩大国土,又发动了战争,一路由拖雷第四子忽必烈率领进攻南宋,一路由拖雷第五子旭烈兀率领向中亚、西亚进军。1252年,又发动了第三次西征。

旭烈兀这次西征,带去了新发明的一种火炮和1000个工匠,因此战斗力很强。1256年,旭烈兀带领大军攻占了木剌夷,蒙古军又继续向西南进攻,侵入现在的叙利亚和埃及一带,结果被埃及军队打得大败,被迫结束了第三次西征。

成吉思汗打西夏

1211年,成吉思汗出兵攻打金国之后的几年里,蒙古军队先后攻占了河北、山西、辽西、辽东的大多数州县,掠走了许多人口、牲畜和财物。

成吉思汗在西征结束以后,又要攻打金朝。但是打金朝就得首先攻打西夏,因为成吉思汗西征时要求西夏派兵,可是西夏不但不派兵,而且还与金结成联盟,与蒙古作对。

1226年,成吉思汗亲自带领大军进攻西夏,他派使者去见西夏国王,要他投降。西夏国王吓得直哆嗦,但是他的大臣不主张投降,于是蒙古出兵打败了西夏派出的军队。

1227年正月,蒙古军队包围了西夏都城中兴府,就是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6月,成吉思汗到六盘山去避暑。正在这时候,中兴府发生了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粮食也没有了,西夏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西夏国王不得不向成吉思汗投降,但是要求推迟一个月时间,他说:“为了准备贡品和安置灾民,请给我一个月时间,到时候,我亲自来拜见你。”

就在西夏投降后,成吉思汗病倒在六盘山,一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二是因为成吉思汗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从前,经不起连年作战的劳累,成吉思汗眼看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怕自己活不了几天,就立窝阔台为汗。

成吉思汗还担心西夏知道自己死了,会不投降,就命令他的将领们不要让西夏人知道,等西夏国王来朝拜时,杀掉他,并杀掉中兴府里所有的人。后来这些都按成吉思汗的计划实行了。

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盘山,终年66岁。成吉思汗的儿子们和大将们护送他的灵柩到达克鲁伦河源的大斡耳朵,就是大帐的意思,是大汗居住的地方。为了保密,他们沿路见人就杀,杀了许多无辜的百姓。

后来,在蒙古各地的成吉思汗的儿子们、弟兄们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丧礼,把他埋在肯特山的起辇谷。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使蒙古人民摆脱了金朝的奴役,并统一了蒙古,他还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为统一全中国打下了基础。

拖雷暴死疑案

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当上了大汗,顺利掌握了大权。窝阔台继汗位后头道命令是让二哥察合台去治理其他封地,他则带着拖雷挥师攻金南下。

拖雷闪电般打到汴梁城下,窝阔台率众随后赶到,窝阔台让大将军速不台负责攻打汴梁孤城一座。可是,速不台整整攻打了三个月,就是打不下来。窝阔台听说此事很惊讶,领着拖雷又往回返。金国皇帝完颜守绪得知蒙古军增援,只得逃离了汴梁。

谁承想就在这日夜里,窝阔台突然得了重病。蒙古大军只好就地扎营,拖雷做出安顿休整的部署。几位军医出出入入,给窝阔台治病护理。拖雷则每日巡岗视察后就来看望他。窝阔台脸色淡黄,神情有点憔悴,但两只眼睛却很亮,除说话有气无力外似乎看不出得了什么病。

半月后,窝阔台的病情仍不见好转,窝阔台斥走军医,认为自己是中了魔,找来一位巫师驱魔降邪。拖雷看见那个披头散发的古怪巫师,心中十分不舒服,但他又不好说什么。

折腾了五六天好像也没见窝阔台好起来。一夜,拖雷巡岗后往回走,两个士兵找到他说:“将军,大汗叫您马上去见他,说有急事相商,不可耽误。”

拖雷以为军情有变,小跑着来到大汗的寝帐前,那位巫师却像具僵尸似的立在帐口边,他手里还托个酒瓶,嘴角全是白沫,念念有词,拖雷顾不得去看他,跑进帐内。

不一会儿,帐外的巫师挑开厚厚的帐帘也钻了进去。片刻之后拖雷走出帐篷,竟然脸色惨绿,呼吸粗重,双眼发直,走路也摇摇晃晃的。

拖雷手下有个叫乌达的亲信,恰巧迎面而来,看见拖雷这副模样不由得大惊失色,忙上去扶住他,失声道:“将军你,你怎么了?”

拖雷软软地靠在他身上,说:“扶……扶我回帐。”

此刻他的神志还很清醒。拖雷回到帐篷后,便沉沉睡去,无论乌达怎样呼唤他也不醒。三天来拖雷水米不进,如同死人一般毫无反应,直至第四天清晨拖雷忽然醒来,用手抓住胸襟痛苦地大叫几声,口喷鲜血,顷刻而亡。

拖雷之死一案迷雾重重,疑点甚多。拖雷死后,那个巫师神秘地失踪了,窝阔台随后也恢复了健康,难道是他两人设局陷害实力强大的拖雷?还是拖雷答应了窝阔台什么事?或是那巫师耍弄了他们?千古疑案,不得而知。

木华黎进攻中原

在大蒙古国的开国功臣中,木华黎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一起号称“四杰”。他是大蒙古国的杰出统帅和谋臣。是能给成吉思汗以重大影响的少数几个人物之一。在大蒙古国发展到元王朝的历史进程中,木华黎进攻中原是重要的一步。

1217年8月,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赐誓券、黄金印。这里黄金印上面刻着“太行以北,腾朕自经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又把九游白旗交付给他,并对诸将说:“木华黎树起这面旗帜,发号施令,如同我亲临一般。”

当成吉思汗西征时,木华黎就全力经略中原。成吉思汗西征带走了蒙古军的主力,木华黎分得的蒙古军仅1.3万骑,此外有契丹人、女真人和汉人组成的军队约7.7万人。由于战事的需要,木华黎从蒙古军中抽出一部分人,加上汪古等部的军队,另行编组了探马赤军,充当前锋,当木华黎受命为国王时,他麾下的军队共10万余人,控制着燕京、西京(今大同)及其以北地方。

木华黎受命以后,当即在燕京、西京设置行省,向这两个地方以南的河北、山东、山西各地发动进攻。到1221年夏,他的军队已经攻下黄河以北的绝大部分地方。这年秋冬之际,他开始部署进兵秦陇。1222年10月,进占河中(治所河东,今属山西永济),建河东南北路陕右关西行台。接着,渡河攻下蒲城,一军进击长安,又一军进击凤翔,但未能成功。1223年3月,木华黎渡河东返至闻喜县(今属山西),病重而亡。临死前,他对弟带孙说:“我协助国家建树大业,东征西讨达40年,没有什么遗恨,只是恨汴京还没有攻下!”他死后,他的儿子李鲁袭为国王,继承他的未竟事业。

木华黎虽然没有攻克汴京,灭亡金国,但是他已为蒙古统治中原打下了基础。他在1217年以后的军事行动中改变屠杀抢掠和占而复撤的做法,力图长期占领和统治中原地区。为此,他注意召民耕种,恢复农业生产,并大力收服汉族地主武装势力。

蒙古开始伐金以后,铁骑所到之处,杀掠十分严重,撤军时,金帛、子女、牛羊马畜,通通席卷一空,“屋庐焚毁,城郭丘墟”。败逃的金兵也大肆抢掠,残害百姓。兵荒马乱之际,盗贼蜂起,又不断骚扰地方。这样,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处于“荡然无统”的局面之下。现在,木华黎再次挥师南下,虽然难免还有杀掠,但变化也是明显的。如1218年9月蒙古军攻下太原,“不嗜戕杀,恣民耕稼”,镇守在这里的将领,修葺城市,让市肆照常进行。

1220年,汉族大将史天倪进言:“如今中原一带地方大致攻下了,但我们的军队经过一个地方还要抢掠,这不符合‘王者吊民伐罪’的意思。国王要为天下除暴,不能继续这样做了。”木华黎听从了这个意见,下令禁止掳掠,凡掳获的老人幼童,都遣返乡里,“敢有剽虏者,以军法处置”。从此,他的麾下建立了禁止剽掠的新纪律,“军中肃然,吏民大悦”。

蒙古攻金以后,特别是1214年金迁都南京(汴京,今开封)以后,黄河以北地区,金不能有效地控制,蒙古也未牢固占据。在混乱之际,留守的金朝官将或地方豪强纷纷成为各占一方的武装割据势力。

木华黎原来在长城以北就收服了一批契丹、女真、汉人的地方武装首领,其中史天倪、石天应等成了自己得力的部将。木华黎再次挥师南下时,就更加注意各地汉族的武装势力。他手中的十万军队只能驻在战略要地和用于大的战役行动,不能分散到广袤几千里的战线上去,他缺乏为了建立长久的统治而必需的大量的治理人才。于是采取了“招集豪杰,勘定未下城邑”的做法。凡是归降的汉族地主武装首领,一概让他们依旧管辖原有的地盘。如是金方官将,或者维持原职,或者授以更高职位,如是平民,按势力大小授以新职。在蒙强金弱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汉人地主武装首领归向木华黎。其中,如燕南张柔、山东严实等人的归附都对大局有重大影响。

在木华黎的进攻下,金的州县机构普遍瓦解。1218年平阳(治所临汾,今属山西)失守后,金在黄河以北不能再置统一的军政机构。金廷也采取向地方官将和豪强授以高衔,支持他们“统众守士”“各保一方”和恢复失地的政策。

1220年2月,金帝进一步封九个地方首领为公,“九公”都兼宣抚使,并明确诏示:除已划定所管州县外,如能收复邻近州县,也令管属。但是这些受金册封的“公”实力有限,互相又不统摄,所以在同蒙古方面周旋一阵以后,不是向蒙古投降,就是被蒙古执杀,或者逃奔河南,或者退守一隅,最后还是不免被消灭的命运。“九公”之中,武仙最为强盛。武仙所据的真定一带是蒙金双方反复争夺的地方。

1220年8月武仙以真定降于蒙古,但1225年又投向金国,在蒙古军队讨伐下,只好逃奔汴京。

木华黎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汉族地主比较愿意接受的政策使一大批汉族地主武装势力倒向了自己,并逐渐消灭了投靠金方的地主武装。在他死后,他的这些做法也为他的后继者所承袭。这样,蒙古对中原地区的占领就开始稳定下来了,蒙古贵族与汉族地主对中原地区的联合统治也开始建立起来了。

忽必烈远征大理

蒙古消灭金国后,它的主要敌人便是南宋,拖雷的长子蒙哥成为大汗,他派四弟忽必烈驻守漠南,伺机与南宋开战。忽必烈大肆操兵演练,准备在边境挑衅寻事,南宋也察觉出情况有点不对头,时刻提防,局势明显紧张起来。

打开地图,蒙哥汗觉得要想征服南宋,最好的办法就是北方和南方同时夹击,然而要想这样做必须首先征服地理位置优越的大理国。

大理国始建于唐代宗末年,都城在今云南大理县,是个少数民族国家,国土面积只有今云南省和四川西南大部。

忽必烈率领他的军队从甘肃进入西藏,兵分三路闪电般扑向大理。告急文书接二连三传到大理皇帝段兴智手中,吓得他浑身发抖,不知该怎么办好。

段兴智是个不中用的皇帝,他没有主见,朝中政权被高祥、高和兄弟俩掌握着,他急忙找这两人商量对策。

高氏兄弟不以为然,说:“皇爷你怕什么,蒙古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你不必担心什么,一切交给我们了。”

段兴智没有多少信心,只好按他俩的话去做。

忽必烈大军到达金沙江,派了三位使者去大理劝降,结果竟被高氏兄弟杀害,忽必烈没等到消息,知道出事了。

1253年农历十二月忽必烈以下山猛虎之势带兵扑到大理都城下。高祥也不含糊,自任军帅,派弟弟高和迎战忽必烈,他以为凭借天时地利很快就能打退远道而来的蒙古人。没承想蒙古人勇悍无比,根本抵挡不住,仅仅半天工夫高和被斩,都城被打得摇摇欲坠,大理兵退潮似的败下来。

“攻城!”忽必烈一声令下,蒙古军如蚂蚁一样涌向城墙,搅起尘土漫天飞扬。高祥见兄弟死了,城池危在旦夕,他抱着脑袋乘着混乱,惊慌失措地逃往姚州。

高祥刚到姚州蒙古追兵就到了,他吓得连夜逃离姚州,拼命往东跑。最后在离姚州二百里的一个小树林被抓住。高祥被押回大理的第二天遭酷刑而死。

蒙古骑兵押送战俘时皇帝段兴智也逃走了,他化装成普通老百姓,混出城去,直跑到善阐,就是今天的昆明,他才停下来,忽必烈得到消息马上派速不台长子兀良合台带兵去攻打善阐城,要他活捉段兴智。

兀良合台只用了两天的工夫就攻破了善阐城,并且全城戒严,挨家挨户搜,四处捉拿段兴智,终于在一个山洞里把段兴智给揪了出来。忽必烈令兀良合台押送段兴智到蒙古和林,交给蒙哥汗处理,段兴智在和林狱中写下降书顺表,上呈蒙哥汗,至此大理国被蒙古征服了。

蒙哥汗台州遇飞矢

平定大理国后,蒙古积极准备攻打南宋,令蒙哥汗苦恼的是首都和林离中原太远,不利于指挥。忽必烈建议他迁都,并替他在醒州滦水的卧龙山,即今内蒙多伦县北方一带,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宫殿。蒙哥汗巡视后极为满意。这里不仅气候宜人,而且山水如画,不久就正式成为新都。

有一次,蒙哥汗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商议怎样伐宋。之后,蒙哥汗制定了三条路线:第一路是由兀良合台将军率留在大理的蒙古军自南向北打;第二路由塔察儿将军带领五万骑兵东下直抵江淮;蒙哥汗率第三路军转过关中,杀进四川,顺江与第二路军和兀良合台于襄阳城至长沙一线会师,再攻捣南宋京城临安。

蒙哥汗指挥第三路军经六盘山、大散关等地打进了四川,关中的蒙古将领纽林等人在他到来之前基本把障碍扫清了,所以第三路军入川很顺利,很快便打到合州城下。合州守军王坚治军严谨,布兵有方地一次次地击退蒙古人的攻击。纽林只好向蒙哥汗报告道:“大汗,南宋合州守将叫王坚,此人很不简单,善于用兵,武功也很过硬,我们的先头部队被他打得损失惨重。”“有这样的事?”蒙哥汗吃了一惊,他知道部将从不谎报军情,便指挥人马扑向合州。

蒙军如浪,气势惊天动地,合州将军王坚却毫无惧色,仍仔细观察着。

“攻城!”蒙哥汗下令攻打城池。千万军兵顿时呐喊着涌向合州。

王坚见敌人架长梯登上来了,果断地命令:“泼水!”他话音一落,数十名宋军提着木桶来到垛口,将冒着热气的滚烫开水照攀城的蒙古兵当头泼下。蒙古兵被烫得怪叫连天,跌下城去,水花激溅,蒙古兵纷纷抱头鼠窜,一时间相互拥挤,显得非常混乱。

“继续冲锋!”蒙哥汗见状大怒,厉声斥责。纽林急忙带队猛冲,后杀上去的蒙古兵都用硬牛皮甲顶在头部处,以防开水。谁知宋军不倒开水了,扔下滚木礌石,又砸死许多蒙古兵。第二次冲锋失败。蒙哥汗双眼喷火,令纽林第三次再冲,纽林硬着头皮再次攻城,结果宋军开弓放箭,他肩膀中了一箭,狼狈不堪地败退回来。蒙哥汗见此刻军无斗志,只好暂且收兵,不料当晚王坚偷营劫寨,一把火烧了许多营帐,蒙哥汗被迫后撤十里地,双方形成对峙。整个四川都拿下来了,小小的一个合州竟如此难攻,看来大宋国确实有能人。蒙哥汗思索半晌,忽然想到南宋有个投降来的将军,叫晋国宝,据说此人是王坚的同窗好友,传来一问果然如此。他道:“你带使者去合州游说王坚投降,只要他肯交出合州,本汗给他的官职绝不会是个州郡守将,你即刻起程吧。”当晚晋国宝前往宋营劝降了。蒙哥汗心中无底,也不知王坚能否听晋国宝的话,整夜未眠。次日清晨那随去的使者捂着脑袋,连滚带爬地逃回来了。他对蒙哥汗哭诉道:“大汗,晋国宝已被王坚杀了,人头挂在城上示众。王坚将我两只耳朵割掉,让我回营转告大汗,说他王坚生是大宋人,死为大宋鬼,绝不卖国求荣,背信弃义,蒙古大军要想进入合州,必须以血相换,请大汗责罪臣无能。”

蒙哥汗听罢,拍案而起,咆哮道:“以血相换,以血相换!王坚,本汗誓要踏平合州城!”蒙古大军即日发动强攻。但无论是怎样拼命攻打,合州宛若泰山,纹丝不动。在王坚的指挥下,合州军民团结一致,粉碎了蒙古军的多次进攻,使超过宋军兵力20倍的无敌蒙师整整六个月未能前进半步,当然,宋军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蒙古第一路军进展比较快,南宋长沙失守,而第二路军在河南大胜关则被宋军卡住,边界主帅塔察儿也战死了。蒙哥汗只好叫忽必烈去统领二路军南下,他自己接着攻打台州。数次强攻失利后,蒙哥不顾众将军劝阻,挥旗亲自率兵攻城,结果被打得大败。王坚在城头见千军万马之中一群扈从围着个光膀子的男人指挥兵卒反扑,他心头一震,难道此人就是蒙古大汗蒙哥!王坚命令开城门出战,趁蒙古军败退之时,打算活擒蒙哥。宋军一冲杀,情势更乱,竟不知从哪儿飞来块石头,正巧砸在蒙哥汗脑袋上,他当即摔落马下。

蒙哥汗被抢回大营,次日就因伤势过重而死。消息传来,合州城内一片欢腾庆贺。抛开民族间争战的恩怨来看蒙哥汗,应当说他是一位俭朴聪明的蒙古大汗。蒙哥汗精通天文星相占卜术,阿拉伯天文、历算,并且娴熟于蒙、汉、阿拉伯语。在他的主持下,1258年在帖必力思城南马拉盖开始兴建规模宏大的天文台,次年建成,蒙哥汗所派的科学家在这里传播东方天文、数学知识,并把西方科学传到东方去。在这科学中心,科学家徒昔主持编写了《伊利汗天文表》,其中以专章介绍了中国推步之术。可惜,一场不义的战争夺去蒙哥汗正在英年的生命。

元世祖忽必烈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同他的祖父一样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自1241年窝阔台去世至1251年蒙哥即位,大蒙古国经过了十年的混乱时期。先是窝阔台之妻乃马真摄政,1246年他们的长子贵由继承汗位,即定宗,实际上还是乃马真主事。两年后贵由死于“西巡”途中,拖雷诸子与窝阔台的子孙们展开了激烈的汗位争夺战,直到蒙哥汗登上大汗之位。拖雷和妻子唆鲁忽帖尼有四个儿子:蒙哥汗、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汉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母亲很有心计,从中原请来名儒贤士讲解治国之道,其中忽必烈受影响最深,渐渐悟到治理中原必须用汉文化的道理。蒙哥汗即位的当年,就任命忽必烈主持漠南地区的军政事务。在十年混乱中,当初耶律楚材的治理措施,全被废除了,中原人民重又陷入暴政之下,土地荒荒、人口流散、生产力受到极大的损害。

忽必烈主政中原后,苦心经营:选贤任能,清政去贪,劝农耕种……逐渐理出头绪,恢复了大部分生产力,将中原治理得井井有条,控制了中国北方大量的人力和雄厚的物力。

蒙古军队在对南宋作战的初期,并不太顺利,于是决定先征吐蕃(今青海东部等地),再攻大理(今云南等地),然后包抄南宋,采用战略大迂回的战术。1252年六月,忽必烈率军南征大理。蒙古铁骑由北向南,不到半年时间就从今甘肃经青海、四川到达云南;先后越过大流河、大雪山、金沙江等险绝之地,完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罕见的万里远征创举。第二年初,大理国灭亡,吐蕃也表示臣服,整个西南地区被蒙古军队控制,形成了对南宋王朝从南北两面夹攻的形势。年底,忽必烈留大将兀良合台镇守,自己返回北方。

南征的胜利和治理中原的成绩显示了忽必烈杰出的文治武功,他的声望在汉族地主阶级中日渐上升;许多豪强士绅纷纷靠拢忽必烈,愿意接受他的统治。忽必烈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汉族文武人才,如刘秉忠、许衡、姚枢等文士,史天倪、张柔等武将。这些都为他进一步统治中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是,忽必烈采用汉法治理中原却损害了蒙古贵族和西域商人的利益,他的声望之大也曩了蒙哥汗的威信和皇权。经一些人的挑拨,蒙哥汗对忽必烈产生了猜忌,下令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并派人调查他,形势十分危急。关键时刻,忽必烈接受了姚枢的建议,不正面抗争,并且将妻子和儿子送作人质,表明自己并无异图,亲自去向蒙哥汗当面解释。最终,蒙哥汗消除了疑虑,兄弟和好如初,忽必烈重新掌握了兵权。

1258年,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全面征伐南宋。忽必烈在围攻鄂州时得知蒙哥汗死讯,同时又听说留守都城的弟弟阿里不哥正准备继承汗位,便要回军与阿里不哥争夺大汗宝座。正好,这时南宋宰相贾似道请求割地赔款求和,忽必烈顺水推舟,订下和约,迅速率军北返。

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北)召集部分王公大臣集会,在他们的拥护下,抢先登上大汗之位。随后,阿里不哥在另一些王公大臣的拥戴下也宣布继承蒙哥汗的汗位。这样,大蒙古国同时有两个可汗,他们既是亲兄弟,又互相对立,并各有一部分皇族大臣的拥护,讲理是讲不清的,只有靠武力来解决了。经过四年的内战,忽必烈大获全胜;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阿里不哥只好率残部到开平投降。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是蒙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成吉思汗的后裔大多卷了进去。忽必烈由于掌握了中原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大力支持,而获得了全胜,并因此而奠定了元朝的建立和巩固的基础。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颁诏指出成吉思汗创业以来的50余年中,单凭武功,缺管文治,表示自己要大力推行汉法。他在皇权巩固之后,更全力以赴地实施用汉法治理国家。因此,他在位34年(1260—1294年),取得了非凡的业绩。

第一,镇压了内部的武装叛乱割据势力,建立和巩固了统一全国的元王朝。建元前后,忽必烈面临着如何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正确措施,主要是推行汉法;这就遭到了蒙古旧贵族的激烈反对,并一再发动叛乱。忽必烈成功地镇压了阿里不哥、海都等叛乱的蒙古旧贵族,削平了割据山东的李璮等地方豪强,征灭了腐朽的南宋王朝,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这是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和隋文帝之后的又一次大统一,对于推动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比如,他任命八思巴掌管西藏地方行政事务,结束了西藏300年的战乱局面,促进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第二,废弃“旧章”,推行汉法。忽必烈之前的蒙古游牧贵族落后、野蛮的统治方式,导致中国北方社会经济的破坏和衰退,并给人民带来无穷的战乱灾害。忽必烈即位之后,大力废除蒙古游牧贵族的旧制度,全面采用汉法,即承袭宋、金以来的封建政治、经济及文化制度,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某些改进,使上层建筑能够适应经济基础,这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

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内容有:建立年号、国号和礼仪制度,并把都城从漠北的和林迁到中原地区的大都;建立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确定中央的封建专制统治,如建立中书省和各行省、设立主管军务的枢密院、纠察百官的御史国子监,用汉文化教育蒙古贵族子弟,各地的学校也有了恢复甚至发展,这些都有利于中原传统文化的保存。

第三,实行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忽必烈即位之初,就在各地设立专门管理农业和林业的机构,鼓励开荒、兴修水利,禁止军队占用农田做牧场毁坏庄稼,重新开通了三千里长的运河。不到十年,中原地区长期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基本得到恢复,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都为中原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忽必烈的一系列做法,主观上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却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落后的游牧奴隶文明必定要适应先进的农业封建文明,适应得越好,越能发展和巩固统治;不能适应或适应后又反复,必然要遭到历史的报应。忽必烈晚年已经不能坚持推行治法,他之后的统治者们,大多没有继承他先进的一方面,却发展了其落后的一方面;导致元朝中后期阶级和民族矛盾日益激烈,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更加尖锐,这也是元朝不到百年就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襄樊大战灭南宋

忽必烈继承汗位以后,先后打败了阿里不哥,平定了李璮叛乱。随后,他又重新开始了灭亡南宋,准备完成统一全中国大业。

那时,南宋四川守将刘整投降了蒙古。刘整是南宋名将,有勇有谋,作战勇敢,打了很多胜仗。当时,南宋的宰相是大奸臣贾似道,他把持朝政,只顾吃喝玩乐,根本不把抗击蒙古的事儿放在心上。不但如此,他还打击朝中主张抗击蒙古的大臣,把抗击蒙古的名将向士璧、曹世雄害死了。刘整眼看着自己的性命也将不保,就带着部下投降了蒙古。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刘整献出了一条灭亡南宋的妙计:襄阳是南宋的门户,先攻襄阳,打开大门,然后顺着汉水进入长江,往下直捣南宋京城临安。忽必烈非常高兴,就采纳了刘整的计策。

襄樊是襄阳和樊城的合称。襄阳在汉水南边,守将是吕文焕;樊城在汉水北边,由范天顺把守,襄樊城里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城墙也十分坚固,易守难攻,而且两城之间有浮桥连着。1268年,忽必烈派阿术为主帅,刘整为副帅,进攻襄樊。阿术和刘整将襄樊团团围住,并在江边修筑堡垒,在河中钉上木桩,拉上铁链,想把南宋军队困在城里。第二年,忽必烈又派史天泽和驸马忽刺也来攻打襄樊。史天泽到后,又加强了包围,并对襄樊城发动了猛攻,但是没有打下来。一到雨季,汉水涨水,襄樊周围到处都是水,蒙古不得不停止进攻,这样打打停停,一直打了5年。

1271年,忽必烈非常生气,又派四川的军队来进攻襄樊。这时,两城已经被围了5年,城里的盐、布、粮食等都用完了。南宋派范文虎去救援,可是他贪生怕死,根本就不敢去。1272年,驻扎在郢州(现在的湖北省钟祥县)的南宋名将李庭芝,他听说有条清水河,直通汉水,可到达襄阳,便命令修造了100艘小船,装满粮食、盐等东西,派士兵将领张顺、张贵去支援襄阳,张顺的绰号叫“竹园张”,张贵的绰号叫“矮张”,他们俩都很有本事,他们马上答应了这件事。

一天夜晚,张顺、张贵带着100艘小船,向襄阳冲去。元军(当时元朝已经建立,所以叫元军)一点准备也没有,又是到晚上,他们不知道宋军来了多少人,就不敢和宋军交锋。张顺、张贵他们沿途斩断了许多铁链,拔掉了许多木桩,从元军的包围中冲了过去。第二天早上到达襄阳时,却没看见张顺。过了几天,人们看见张顺的尸体浮在江中,身上中了六箭和四处刀伤,手里还握着弓箭,仿佛还要射杀敌人呢。张贵等人的支援,大大增强了襄樊士兵的士气,张贵建议联络郢州宋兵来夹击元军,于是派了两个士兵,潜水将蜡书送了过去。范文虎答应派5000人来夹攻元军,并约了时间,于是在一个夜晚,张贵带着大军从城里杀出,向元军猛攻,可是范文虎不敢打仗,带着兵跑了回来,于是元军就专门进攻张贵,后来张贵负伤,被元军捉住,让阿术给杀害了。

忽必烈见襄樊总是攻不下来,就向将领们问计。这时,有一个名叫阿里海牙的将领对忽必烈说:“襄阳和樊城就像牛的两只角一样,它们互相支援,所以一直攻不下来。不如先攻樊城,攻下之后再进攻襄阳,一个一个地消灭。”忽必烈一听很有道理,非常高兴,就马上命令阿术先攻打樊城。阿术集中大军猛攻樊城。这时,元军又运来了威力很大的回回炮,他们用回回炮轰塌了城墙,然后争先恐后地往前冲,可是宋军的箭和飞石,像雨点一般地飞了下来,元军被压得抬不起头。后军将领张弘范急忙带兵冲了上来,可还是没有用,连张弘范都中了一箭。

樊城守军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原来襄阳的守军通过浮桥,不断地过来支援。因此,元军在攻打樊城,可还是跟同攻两个城一样。阿术也看了出来,要想打胜仗,就得截断浮桥。于是,就命令士兵向浮桥进攻,烧断了浮桥。这一来,樊城就得不到支援了。元军又向樊城猛攻。最后攻破了城池,主将范天顺自杀了。副将牛富带着最后的100多人,拼命抵抗,后来也投火自杀了。樊城被攻占之后,襄阳就成为一个孤零零的城池了,吕文焕急忙向朝廷告急。朝中大臣们就想叫高达去支援。可是,吕文焕和高达有仇,贾似道不同意。吕文焕听说要派高达来,不要支援,在城里等死了。这时阿术就派刘整来劝吕文焕投降。吕文焕本来就不想守城,就乘势准备投降了。1273年2月,吕文焕打开城门,投降了元军,忽必烈马上任命他为襄汉大都督。

襄阳、樊城被元军夺取以后,南宋的大门就被打开了。1274年,忽必烈命令左丞相颜为统帅,率领20万大军,沿汉水进入长江,水陆并进,沿长江东下,一直扑向南宋京城临安。1276年,元军进入临安,到1279年,南宋全部被元军打败了。这样,南宋灭亡,元朝统一了整个中国。

南坡之变争皇权

元仁宗是一个比较积极推行“汉法”的皇帝,但是他的母亲答己是一个守旧的女人,对仁宗非常不满。她和她的亲信铁木迭儿、失烈门等人勾结在一起,总想干涉仁宗的政策。可是,由于仁宗皇帝已经羽毛丰满,底下有许多亲信大臣,答己太后不能对他怎么样,所以答己太后就想办法要控制皇太子。1320年,仁宗皇帝去世了,17岁的硕德八剌登上了皇位,就是元英宗。仁宗死后,答己太后马上就让铁木迭儿当上右丞相,对仁宗的亲信大臣不是杀了就是撤职。英宗皇帝学了很多汉族文化,也很想用“汉法”来治理国家。有一次,铁木迭儿有一个亲信犯了罪,铁木迭儿请答己皇太后去讲情,可是英宗说:“刑罚是祖宗定下来的,不能随便更改,该打就得打。”

过了两个月,答己的亲信失烈门和平章政事黑驴,阴谋发动政变,要杀死英宗皇帝。但是这个行动让英宗知道了,他很快就派人逮捕了失烈门和黑驴等人,这时他才知道这一切都是皇太后指使的,英宗不敢继续追查,便立即把失烈门等人杀掉了,以免后患。英宗看到自己的地位很危险,就任命安童的孙子拜住做左丞相,让他主管朝中大事。1322年秋天,铁木迭儿和答己先后都死了。但是拜住等人却没有斩草除根,没有杀死铁失。铁失是掌握禁卫军的御史大夫,是铁木迭儿的干儿子,一心想找机会杀死英宗皇帝。

1322年夏天,正在上都避暑的英宗,忽然觉得心中很不安,就要做佛事。拜住说:“现在国家钱财不多,还是不要做吧!”

那些受铁失指使的喇嘛,却怂恿英宗做,还要实行大赦。拜住听了非常生气,说:“你们光想捞钱财还不满足,还要包庇罪行!”

铁失和他的亲信一听,以为拜住还要追查他们的罪行,就决定发动政变。这年8月5日,英宗从上都回到大都,走到南坡时,就停了下来。这天晚上,铁失派他的亲信站岗,自己和锁南等16人闯进英宗和拜住的大帐。

拜住听到外边有人,就出来看是怎么回事。拜住一看铁失他们都拿着明晃晃的大刀,闯进了大帐,就大吼一声:“你们想干什么?”

可是话音还没有落下来,拜住就被铁失的弟弟一刀砍死。这时,英宗听到拜住的吼声,正要披衣下床,铁失闯了进来,将英宗皇帝一刀杀死。

铁失等人杀了拜住和英宗,就拥立铁木儿做皇帝。铁木儿见政变成功,也没有推辞,做了皇帝,他就是泰定帝,泰定帝决定斩除铁失等人,以免自己日后遭难。一个月后,泰定帝以谋杀皇帝的罪名,把铁失等人全部杀死了。

韩山童组织白莲会

元朝末期,皇宫内部斗争十分激烈,政治也越来越腐败,人民灾难深重。恰在这个时候,黄河在白茅堤决口,滔滔江水倾泻直下。有人向朝廷建议,把决口的地方堵住,另外在黄陵冈,就是现在的山东曹县西南开挖河道,疏通河水。

1351年,元朝就在汴梁、大名等地调集民工和兵士,组成修河队伍。修河工程开始了,可是朝廷拨下来的开河经费,却让治河的官员扣掉了大部分。民工们每天拼命干活儿,却连饭也吃不饱,这一切被河北的一个农民韩山童看在眼里。韩山童对老百姓们宣传说:“现在天下大乱,佛祖将要派弥勒佛下凡来拯救百姓啦!”

老百姓们受元朝暴政统治多年,对官府非常不满,只能把仇恨压在心底,祈祷佛祖下凡,拯救广大平民百姓。于是相信韩山童的话的人越来越多。韩山童组织起白莲会来,许多老百姓都纷纷加入白莲会,白莲会的声势越来越大。

这时,早就想举起造反大旗的韩山童看到修河民工们怨气冲天,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先派手下的教徒混入民工队伍,并教他们在工地上暗暗传播一支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有一天,一个民工在土里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睛的石人,石人背后刻着一行大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这个石人的一切正应验了歌谣的说法!没过多久,这件事很快就在广大民工队伍中传播开来。这个石人自然是韩山童事先派人偷偷埋在那里的。百姓被鼓动起来了。

韩山童找到自己的亲密伙伴刘福通,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商定起义事宜。不料,有人事先走漏了消息,他们的集会被官府发现了。官府派官兵包围了整个会场。无奈寡不敌众,被官兵打散。

官兵抓住了韩山童,把他带到县衙门,立即杀了头。刘福通却冲出了包围圈,他并没有被官兵的残酷镇压所吓倒,反而更增添了他对朝廷统治的刻骨仇恨,发誓一定要把这个腐败专制的朝廷推翻,完成韩山童的遗愿。

刘福通把被打散的人重新召集起来,按原先约定日子发动了起义,直至1363年,刘福通的红巾军受到已归顺朝廷的张士诚队伍的袭击,损失惨重。刘福通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然而,义军的火焰却越燃越旺。南方的红巾军依然非常活跃,而且声势越来越大,极大地动摇了元朝统治者的统治。

和尚当元帅

在刘福通红巾军转战北方的时候,濠州郭子兴红巾军正在壮大起来。郭子兴本来是定远地方的一个财主,因为出身低微,经常受地方官吏的敲诈勒索,心里气愤不过,加入了白莲会。他拿出家里的钱财,结交江湖好汉,伺机向官府报复。1352年,刘福通起义的第二年,郭子兴看见时机成熟,就和4个朋友一起,率领千余人,趁着黑夜,攻进濠州城,杀了州官,把濠州城占领了,宣布起义。郭子兴和他的4个好友都自称元帅。

一天晚上,濠州的红巾军正在城门巡逻。忽然城外来了一个青年和尚,说要投奔红巾军。这个投奔郭子兴的青年和尚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以后,很快表现出他的才能。他打仗勇敢,又有计谋。郭子兴把他当作心腹看待,出去打仗,总要先跟他商量。

朱元璋发现起义军的几个将帅胸襟狭窄,在他们手下干事,成不了什么气候,就回到老家,招兵买马。他少年时候的伙伴徐达、汤和,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将领,都来投奔,不到10天,就招募了700人。后来,又袭击元军,招降了一批元军。朱元璋得了大批生力军,他整顿纪律,加紧训练,把手下的军队训练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声势大振。

定远有个文人叫李善长,是个很有计谋的人,他也来找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很有学问,就让他在起义军里当谋士。有一次,朱元璋问李善长:“现在全国到处都在打仗,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

李善长说:“秦朝末年也这样大乱过。汉高祖是平民出身,因为他气量大,能够用人才,又不乱杀人,只用了5年时间,就统一了天下。现在元朝政治这样混乱,天下土崩瓦解,您何不向汉高祖学习呢?”

朱元璋听了之后,觉得有道理,就一心一意想学汉高祖刘邦。之后,投奔他的人越来越多。朱元璋带着自己训练出来的队伍,连续打下滁州、和州。小明王韩林儿在亳州称帝那年,郭子兴得病死了。小明王就封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做了副元帅。

郭天叙没有指挥战斗的经验,红巾军中大多将士都是朱元璋的亲信,朱元璋名义上是副帅,实权全掌握在他手里。没多久,郭天叙在攻打南京的时候,被叛徒杀死,朱元璋就当了名副其实的元帅。朱元璋独掌兵权以后,率领大军大破元朝水军,渡江攻打集庆,集庆50多万军民投降。朱元璋进了集庆,出榜安民,把集庆改名应天府。从那时候起,朱元璋就以应天府作为根据地,向江南一带发展,逐步拥有一统天下的势力。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

当朱元璋的势力向南方发展的时候,首先遇到一个强敌是陈友谅。朱元璋面对陈友谅大军的进攻,没有急于决战,他听取了刘伯温的建议,决定智取。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跟陈友谅是老相识。朱元璋把康茂才找来,对他说:“这次陈友谅来进攻,我要引他上钩,没有你帮助不行。请你写封信给陈友谅,假装投降,答应做他的内应,再给他一点假情报,要他兵分三路攻打应天,分散他的兵力。”

康茂才回到家里,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写了信,连夜叫老仆赶到采石,求见陈友谅。陈友谅见了老仆送来的信,果然并不怀疑,问老仆:“康公现在哪里?”

老仆说:“现在他带了一支人马,驻守江东桥,专等大王去。”

临走的时候,陈友谅对老仆说:“你回去跟康公说,我马上就去江东桥,到了桥边,我叫几声‘老康’,请他马上接应。”

老仆回去后,把陈友谅的话全向朱元璋回报了,朱元璋连声叫好。

朱元璋从陈友谅的逃兵那儿得到情报,弄清楚他们进攻的路线,就让大将徐达、常遇春等分几路在沿江几个重要关口埋伏了人马。朱元璋亲自统率大军守在卢龙山,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陈友谅自投罗网。

陈友谅自从老仆走后,立刻下令全体水军出发,由他亲自带领,直驶江东桥。到了约定地点,陈友谅一连喊了几声“老康”,也没人答应。陈友谅这才想到自己上了当,急忙命令船队撤退。

朱元璋发现敌人中计,立刻发动进攻。刹那间,战鼓齐鸣,岸上伏兵一起杀出,水港里的水军也加入战斗。陈友谅在部将的保护下,抢了一条小船,总算逃了命。这一仗打得陈友谅大伤元气。朱元璋的声势却越来越大。陈友谅哪肯甘心,他养精蓄锐,决心要报这个仇。过了三年,他造了大批战船,又带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洪都。

朱元璋亲自带领二十万大军援救洪都,陈友谅才撤去包围,把水军全部撤到鄱阳湖。朱元璋把鄱阳湖出口封锁起来,堵住敌人,决定跟陈友谅在鄱阳湖里决战。

朱元璋命令用7只小船,装载着火药,每只船尾带着一只轻快的小船。那天傍晚,正好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派了一支敢死队驾驶这7只小船,乘风点火,直冲陈友谅大船。风急火烈,一下子就把汉军大船全部烧起来。陈友谅手下的将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被俘虏。在陈友谅突围的时候,朱军一阵乱箭,把陈友谅射死。朱元璋消灭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陈友谅以后,自称吴王。汉军的覆灭,为朱元璋消除割据势力,建立明朝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张士诚宁死不降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即回师东进,兵锋直指东面的张士诚。1365年10月,朱元璋发布讨伐文告,以徐达为大将军,率军东进,其方针是先取长江以北的通泰诸郡,剪其羽翼,再取浙东,然后一举消灭张士诚。

张士诚原是盐枭出身,虽然胆大勇敢,但缺少主见。他政权建立初,全靠他弟弟张士德主持。张士德颇有文才,也懂得礼贤下士,所以当时的政权颇为兴旺。后来张士德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跟徐达在常州作战时战死。张士诚就让他的另一个弟弟张士信主持。这张士信跟乃兄正好相反,他贪污无能,只知道享乐,把政事交给手下的参军黄敬夫、蔡彦夫、叶德新三人,任凭他们弄权舞弊,胡作非为,自己一概不闻不问,所以把国事搞得一塌糊涂。

跟张士诚当初一起创业的江湖弟兄,这些人如今都富贵了,在江南这富庶的鱼米之乡,日浸月染,渐渐失去了江湖豪杰的本色,却染上了腐化享乐的习气,修府第、建园林、玩女人,天天歌舞宴会,只图眼前欢乐。甚至大将出兵,也要带上歌伎舞女,白天行军打仗,晚上宴乐歌舞。这样的将领,又怎能和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朱军作战呢?所以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底,张士诚所占领的所有州府均被徐达、常遇春的军队占领,只剩下平江一座孤城。朱军各路会师,徐达分兵遣将,把平江团团围住。

平江(今江苏苏州)是座古城,由于境内有座姑苏山,所以人们又把平江叫作姑苏。平江有几座城门,徐达军葑门,常遇春军虎丘,郭兴军娄门,华云龙军胥门,汤和军阊门,王弼军盘门,张温军西门,康茂才军北门,耿炳文军城东北,仇成军城西南,何文辉军城西北。四面修筑长围,把平江城围得水泄不通。又在城外筑起一些木塔,几乎与城里的佛塔一样高。木塔上有三层放楼,设置了弓弩火铳,向城上守军施放。又摆上“襄阳炮”,装着铁砂铁块,日夜轰击。当时平江城内守军大约还有十万人马,张士诚亲自督军坚守,朱军一时攻打不下。但平江成了一座孤城,四处藩篱尽失,徐达便也不去硬攻,只打算长久地围困,使张士诚不得不降。

从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到至正二十七年七月,平江被围已经8个月了。这期间,张士诚不甘被困死,曾两次组织突围,但都被杀了回去,自己还险些被擒,多亏其女婿潘元绍率领军队出城接应,才被救了回来。其实这时,他的所谓十万大军连一半也不到了。因为那些守城将士,眼见困守孤城,内无强将,外无救兵,早晚定被朱军攻破,有很多将士不愿陪着张士诚同归于尽,便趁夜间偷偷缒下城去,向朱军投降。逃兵越来越多,张士诚派勇胜军上城督军,杀了一些人,但也禁止不住。

当年九月,徐达派张士诚原手下“十八骑”之一李伯升的门下张国进城去劝降。但张士诚的枭劲上来了,宁死不降。徐达知道张士诚是要决心抵抗到底,便下令攻城。十路大军,如潮水一般,向平江城冲击。一波下去,一波又至。炮火连天,杀声震地。张士诚率心腹将士,日夜守卫在城上。防守器材用光了,便下令拆毁庙宇和民房,把木头和石块搬上城楼,当作武器。两军苦战了两个昼夜,徐达终于攻进了葑门,常遇春和汤和也从阊门攻入,守将潘元绍等投降。张士诚率残兵巷战,转瞬间身边只剩下几十名亲兵。

这时城中多处火起,张士诚的后宫齐云楼也燃烧起来,原来是张士诚的王妃刘氏,把张士诚的群妾通通赶到齐云楼上,放把火全都烧死,她自己也在后宫自缢了。张士诚赶回来一看,点了点头,换上冠冕龙袍,找一根丝带拴到正梁上,也想自尽。可就在这时,李伯升奉徐达的派遣,匆匆跑进宫来。他让人把张士诚放下,耐心劝解。已经投降朱军的潘元绍,也跑来劝说。但张士诚却把眼睛紧紧闭上,对劝说丝毫没有反应。

徐达听说后,便派军士用盾牌把张士诚抬到船上,押送回应天。张士诚在船里躺着,不言不食。几天后船到龙江,张士诚还是不肯起来。押送将士只好把他抬到中书省。

中书省丞相李善长亲自来看他,他却耍起私盐贩子的脾气,支撑着站起来,把李善长和朱元璋臭骂了一顿。李善长也火了,给以严词斥责,把他几年来失政的错处一一指出,使他又悔又恨。当天夜间,他乘看守的军士不备,终于悬梁自尽了。

张士诚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义,称诚王。十七年降元,任太尉。到二十三年,又自立为吴王,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覆灭,前后不足15年。

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后,即派兵分两路进攻盘踞浙江的方国珍。朱元璋一路势如破竹,方国珍败逃海中,仍难以摆脱追击,不得不在1367年11月投降。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的相继平定,使朱元璋据有长江中下游大片富庶土地,拥有强大的军队,具备了推翻元朝,统一全国的实力。

二、明朝

朱元璋登基称帝

明太祖朱元璋自从红巾军领导者刘福通死后,便把韩山童的儿子小明王接到滁州,名义上还接受小明王的领导。到了这时候,朱元璋做皇帝的思想膨胀起来,觉得留着小明王对他是个障碍。

1366年,他用船把小明王接到应天,趁小明王在瓜步过江的时候,派人暗暗凿沉了船,把小明王淹死。

第二年,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割据势力,接着,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过了两个月,徐达的军队旗开得胜,占领了山东。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位称皇帝,国号叫明,建元“洪武”。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乘胜进军,元兵节节败退。这年8月,徐达率领大军直捣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统治中国97年的元王朝终于被推翻。至此,朱元璋统一了中国。

朱元璋把应天府改称南京。立其结发妻子马妃为皇后,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当年朱元璋41岁。当上皇帝后,朱元璋就想如何才能让他的子孙永远当皇帝,让朱家皇朝传之千秋万世。

他的第一个办法是把儿子封王。他把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其他的儿子封为亲王;第二个办法是大封功臣。所谓功臣是指跟随他打天下的文官武将。这些开国元勋多是有才能的人,笼络住他们,就可以保卫着他的政权。

朱元璋别出心裁,设立了一个特务机关“锦衣卫”,随时监视大臣们的行动,向皇帝报告。但是国家那么大,人员又那么多,再加上一些贪官污吏从中挑拨离间,自然会生出事来。

而朱元璋随着年纪的增大,性格也发生了变化,原先那种坦诚待人的长处不见了,他变得刻薄、猜疑、凶残、好杀。特别是他看到太子朱标很像他的母亲马皇后,性情朴实,待人宽厚。他怕太子将来驾驭不了那些功臣,从而威胁朱家的皇位,于是朱元璋狠狠心,决定把一些一意孤行、擅权妄法、行动跋扈,能够影响朱家王朝安全的人全部杀掉。

明太祖是农家出身的,对农民生活多少有点了解。他即位以后,也注意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告诫地方官员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财力困乏,好像初飞的鸟,不能拔它的毛;又像新种的树,不能摇它的根。”

他要官员们廉洁守法,不能贪赃枉法,加重人民负担。

后来,朱元璋又招集流亡农民,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的劳役和赋税;要各地驻军屯田垦荒,做到粮食自给。他还兴修水利,奖励植棉种麻。所以,明朝初年的农业生产有了很明显的发展。新建立的明王朝统治也巩固下来。

燕王朱棣夺皇位

朱元璋65岁的时候,太子朱标病死,其子朱允炆以长孙的地位,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多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继承人落在了侄儿手里,个个心里很不舒服。

众藩王中,实力最强的是燕王朱棣,他智勇过人,经常出寨巡边,筑城屯田,用兵8万,还管制着守卫边境的各支部队。听到这一消息,朱棣心里很不是滋味。

朱允炆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几位王叔的事总让他有些心神不宁,总怕自己的皇位不牢固,而且,京城中一直在传说几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联,准备谋反。听到这些,他更加害怕起来。

一天,他找来大臣黄子澄和齐泰一起商议此事。黄子澄认为:应该先把实力稍弱的几位藩王搞掉,然后再收拾燕王。到那时,燕王孤掌难鸣,事情就好办多了。

他还建议,先从周王身上下手。因为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弟,与燕王最为亲近,实力很有限,如果拿他开刀,他绝不敢反抗,一定会旗开得胜。

朱允炆听了他们的意见,感到很满意,马上就派人到河南把周王朱橚抓起来,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军到云南。接着,他又派人去逮捕湘王朱柏,朱柏见大势不妙,自焚而死。他又设计把齐王朱榑诓骗到应天,软禁起来。随后,又把代王朱桂削职为民,幽禁在大同。

这样一来,没用多长时间就把这4个亲王的兵权削掉了,下一步,准备削夺燕王朱棣的权力。其实,燕王早有觉察。

1399年6月,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到应天告发燕王图谋反叛。朱允炆马上下令逮捕燕王府的官员和燕王的家属,还特令北平驻军谢贵率军围攻燕王府,约定燕王府的一些官员做内应,秘密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带兵逮捕朱棣。

张信早已站在燕王一边,他给燕王通风报信。燕王一得到消息,马上就密谋布置。首先把谢贵诱入府中杀掉,然后把燕王府里充当内应的官员都抓了起来。宣布起兵。

这年六月初三,燕军誓师渡江,直指应天。朱允炆看到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命令手下将士死守。但没过几天,城被攻破。

燕王率领军士进城,威武壮观,文武百官纷纷在道路两旁跪着迎接。燕军进城后,只见皇宫大火熊熊,正在燃烧。燕王马上派人把大火扑灭,但是已经烧死了不少人。

接着,他查问朱允炆的下落。有人说,燕军进城之前,朱允炆下令放火烧宫,他和皇后都跳到火里自焚而死。也有人说,他已经从地道逃出了京师。究竟他是死是活,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解不开的谜团。

历史上把明朝的这次内战叫作“靖难之变”,靖难是指平定内乱的意思。至此,燕王朱棣终于在1402年6月夺得了梦寐以求的皇位,这就是明成祖。

成祖励精图治

明成祖朱棣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有军事才能,同时也有政治远见。明成祖对那些跟随他同舟共济的功臣,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他父亲的办法。

他对功臣们说:“君臣之间不能善始善终,原因是互不信任。如果彼此不相信,就是父子也会闹翻的,何况君臣呢?我对功臣宽厚诚恳,经常看好的一面,不夸大缺点,根据才能任用。”

明成祖对有功之臣也不是一味姑息,如果有人真正犯了法,他也不容情。有个武官犯罪,刑部官员说他曾立过功劳,请论功定罪,明成祖很不高兴,说:“执法应该公正,赏罚应该分明,不能以功劳掩盖过错,不能以私情废了公平。过去有功,已经给了奖赏,今天犯法不治罪,那是纵恶,纵恶怎么能治天下?不是论功定罪,而是要依法治罪。”

明成祖很讨厌阿谀奉承。一次贵州市政司上奏说,皇帝颁发的恩诏到了思南府的时候,听到太岩山间有呼万岁声在回荡,这是皇上的威德远加山川的灵验。大臣们听了这段话都来祝贺。

明成祖对他们说:“呼噪山谷之间,虚声相应,这是常识,有什么可奇怪的。当大臣的不能辨明是非,想用阿谀讨我的欢心,不是贤人君子的行为!”那些大臣碰了一鼻子灰。

明成祖主张天下事不可不周知,人生艰难不可不涉历,闻见广而涉历多,自然心胸开阔。这样处理事情便会得当一些。所以他不让皇储老待在宫里,经常派他们到山东、河北一带去视察。一次,他的儿子朱高炽视察河南,看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下马走进路旁一家农民的家里,眼见土屋窄小,大人衣不蔽体,小孩光着屁股,吃的是糠做的窝窝,一个个面黄肌瘦。

这位太子竟然掉了几滴眼泪,让当地官府救济他们。朱高炽回来之后把这事儿告诉了他的父亲。明成祖叫来户部大臣,训斥说:“河南民饥,有司不据实报告,竟然虚报丰收,如此欺骗!”于是下令处治了当地官吏,而且还通报全国各地方衙门:“自今以后,凡民间水旱灾伤不上报者,一律治罪,绝不宽容。”

在明成祖励精图治之下,永乐年间的文治武功都是卓有成效的,除了个别地方,大部分地区经济情况良好。当时全国幅员广大,疆域辽阔,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明成祖卫国亲征

朱棣登基之后,特别重视边境的安全。在东北地区,他设立了奴尔干都司,并且先后设置了130个卫所。在西方则设了哈密卫,把哈密建成统治西域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在南方,朱棣出兵安南,打击了屡次侵扰边境的安南国王。

只是在北方,蒙古有鞑靼、瓦剌和朵颜三卫的兀良哈族三股势力威胁着大明国的安全。

开始朱棣利用“分则易治,合则难图”的策略,有时拉拢,有时打击。但到了永乐七年,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了朱棣派去的使者。朱棣派淇国公丘福率师北伐。丘福轻信敌人的谣言,中了埋伏,全军覆灭。朱棣见事态严重,便决定亲征。

1410年正月,他亲率五十万大军,于当年2月,离开北京,向北进发。

5月大军过了饮马河,扎营休息。并派出许多小队哨骑,探听本雅失里的下落。得知本雅失里闻风潜逃,现驻在兀古儿扎河。兀古儿扎河在饮马河以北四百里。朱棣怕大军行动缓慢,不等开到,敌人又会向北逃窜。就决定选出2万名轻骑兵,带20天干粮,由他自己率领,去追袭敌人。

2万名轻骑兵,2万匹快马,在荒漠上风驰电掣般地猛奔,终于在斡难河将本雅失里追上。本雅失里见逃不脱,只好反身来战。鞑靼兵仓促迎战,还没等列成阵势,明军已经杀到。

朱棣率领两千骑前锋跑在最前面。他自己挺着长矛,身先士卒,直冲入敌阵中。鞑靼兵抵挡不住,本雅失里怯起阵来,拨马便逃。鞑靼军跟着主帅向北逃去,明军一部分在后追击,一部分抢前堵截。斡难河涨水,把鞑靼兵和辎重等隔在河这岸。

结果本雅失里只带着七骑,游过斡难河,逃了性命。鞑靼太师阿鲁台听说本雅失里被明军追击,便带五万骑兵来救,但晚了一步,在回军途中也被明军消灭了。阿鲁台也右臂受伤,骑马逃走了。

朱棣大获全胜,回到饮马河大营,休息了几天,凯旋班师。6月,正是漠北的酷夏,朱棣拣早晚时行军,中午搭起帐篷休息。有时饮水不多,他让将士们先饮。吃饭时也是等将士们开饭了,他才肯动筷子。大军人多,缺少肉类,他也吃起素来。

他与士卒们同甘共苦,充分表现了一个统帅的风格。为了纪念这次北征,朱棣命令在山顶上勒石刻碑,碑文是:瀚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风尘,永清沙漠。走到清流泉,又在泉边的山上树一座碑:于铄六师,禁暴止侮。山高水清,永彰我武。

这年7月,大军回到北京。待到秋凉,朱棣才返回首都南京。朱棣卫国亲征的业绩永垂史册。

一代仁君朱高炽

1424年7月的时候,永乐皇帝朱棣在北征途中患病,逝于榆木川,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多伦西北。遗命把帝位传给皇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继承皇位,定年号为“洪熙”。那年他47岁,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可是他只在皇位上坐了一年,第二年便死去了,朱高炽的庙号为“仁宗”。把朱高炽称为“仁宗”,这“仁”字用得确实十分恰切。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像他那样关心百姓疾苦,体恤民生的实在不多。

朱高炽继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节省国库开支,减轻老百姓负担。明朝开国以后,由于朱元璋和朱棣实行了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经济得到复苏,国库也颇为殷实。但因为边界争执,较频繁地进行战争,又加上建都北京,疏通运河等大项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还有宝船下西洋,到交趾采办珍珠,去西域收购良马等费用,样样都要国库开支,而最终又必然要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

所以朱高炽登基的当天,第一道命令,就是追回郑和的远洋船队,召回在交趾采办珍珠的中使和在西域买马的官员。对派出为皇宫进行采购、烧铸、进贡等一切花钱的事宜,一律暂时停止,等以后整顿了再说。

朱高炽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赈济灾民。朱高炽一当上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赈济灾民的大事。他先后下令开仓救济了于僭、乐清、舞阳、清河、睢宁、乐亭、连城、莱芜、蓬莱、黄岩、昌邑、邢台及河南的4州22县的灾民,使不少人免于饿死。

朱高炽做的第三件事是整顿朝政,提倡法治。朱高炽长期做太子,当时虽然不掌握政权,对一些大臣谁好谁坏心中有数。他做了皇帝之后,便把那些少德无才的人调开,另选德才兼备的人做大臣。他还选“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为内阁大学士,让他们在自己身边,有事便和他们商量。

朱高炽还清理冤案,把过去一些无辜入狱的官员放出,召回充军到各地的官员家属。他还下了一道诏书,大意是说:“刑罚的作用是禁暴止邪,导民于善,诛杀并不是目的。过去由于役吏对法律歪曲附会,以致造成一些冤案,朕深悯之。从今之后,一切罪罚必须依照法律来判刑。即使朕过于嫉恶,法外用刑,有关法司也可提出反对意见,一直至公允为止。今后对犯人不许使用宫刑。不是谋反的案子,不要连累家人。有的人对国事发表议论,一些坏人往往乘机诬蔑诽谤,陷人入狱。今后取消诽谤罪,有告发的一律不准。”

从朱高炽登基做的一些好事来看他倒称得上是个明君,可惜的是他体弱多病,仅仅当了10个月的皇帝便去世了。

宣宗亲试犁耜

1426年朱瞻基继承父位当上了皇帝,那年他28岁。年号是“宣德”。宣宗朱瞻基也像他父亲朱高炽一样,是一个比较清明的皇帝。所以人们常把他父亲仁宗的政绩和他联在一起,合称为“仁宣之治”。

1431年的清明节,宣宗和文武百官到长陵和献陵扫墓。归途中,看到有几个农民在田里犁地。他走到农民们身边。

农民看见皇上来了,个个跪下叩头。他让大家起来,并亲自挽起一个白发的老农夫,问道:“你推的这个,是叫犁吧?”

“是!”老农恭恭敬敬地回答。

“你操作一下,让朕看看。”

两个年轻农民操作了一遍。宣宗从老农手里接过犁柄,对拉犁的农民说:“你们拉吧,我来推!”

宣宗看那犁杖在老农手里,似乎不用费多大力气。但等他亲自一推才发现这东西不但沉重,而且不好驾驭,不是左右摇摆,便是铧头从土里跳出来,在地面上滑行。他用两手拼命按着,走到地头,胳膊酸了,汗也出来了。

他松开手喘息着对旁边的大臣们说:“我只推了一下,已经不胜劳累,何况农人们要常年操作呢!农人真是太辛苦了。”

回宫以后,晚间躺在床上,觉得胳膊和腰腿都不舒服,爬起来走到书桌前,提笔写了一篇《耕夫记》,告诫各地的官吏,务必体恤农民的艰苦,加以爱护。第二天早晨起来,内监给朱瞻基送来早餐。一共是10碗,内有燕窝、银耳、莲羹等贵重食品。朱瞻基想起昨天看到的农夫的辛苦和穷困,便把尚膳监的负责太监找来,对他说:“来,你把这10碗东西都吃下去,一点不许剩!”

尚膳太监不知皇帝为什么这样,急忙跪下叩头说:“奴婢该死,不知皇上为何发怒?”宣宗说:“我并没发怒,只是嫌你太浪费了。我一个人怎么能吃进这么多东西,这不是白白糟蹋了吗?以后早餐两碗,中、晚餐各4碗。各宫也都如此。农人生产粮食不容易,朕昨天是亲试了的。”

宣宗朱瞻基提倡节俭的同时还大量裁员。对于贪官污吏,宣宗严惩不贷。宣宗善于纳谏,他在位的时候,经济繁荣发达,社会也比较安定,一些喜欢奉承的官员不断以“明君”“圣主”之类的话来颂扬他。宣宗听了这些话很讨厌,就时刻让杨溥指出他的过错,以此来勉励自己。

朱瞻基是个爱民的好皇帝,可惜他于1435年患病不治,卒年才38岁。他死后葬于景陵,庙号“宣宗”。

明英宗决定亲征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让宦官过问国家政事。

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但是到明成祖的时候,这条规矩就给废除了。

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反对他,特别信任身边的宦官,在他迁都北京以后,就在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他怕外面的大臣靠不住,让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

这样,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到了明宣宗的时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一个宦官代笔,叫作司礼监。这一来,宦官的权力更大了。

有一年,皇宫招收一批太监。蔚州地方的一个流氓,名叫王振,年轻的时候读过一点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没考取,在县里当教官,后来因为赌博输了钱,债主追债,正在走投无路之际,他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宫做了太监。

后来,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年幼爱玩,王振想出各种各样的法子让他玩得痛快,朱祁镇非常喜欢他。

明宣宗死后,刚满9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这就是明英宗。王振当上司礼监,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朝廷大员得罪他的,不是被撤职,就是充军。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强大起来。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派3000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谎报也先的人数,削减了赏金和马价。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

这一来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大同离王振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蔚州被瓦剌军侵占,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兵部尚书邝林土和侍郎于谦认为朝廷没充分准备,不能亲征。明英宗不管大臣劝谏,就冒冒失失决定亲征。

守卫京城的责任,就落在英宗的弟弟成王朱祁钰和于谦的身上了。

土木堡的惨败

明英宗决定亲自带兵到蔚州,自己跟王振、邝林土等官员100多人,带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赶去。这次出兵,本来就没好好准备,军队纪律涣散。一路上又遇到大风暴雨,没走几天,粮食就接济不上,兵士们又饿又冷,还没有碰上瓦剌兵,已经叫苦连天。

过了几天,明军前锋部队在大同城边被瓦剌军杀得全军覆没。到了这时候,王振感到情况危急,才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来是越快越好,但是王振却想到他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劝英宗到蔚州去住几天。

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往蔚州方向跑了四十里地。王振又转念一想,这么多的兵马到蔚州,他家庄田里的庄稼岂不要遭到损失,又匆匆忙忙下命令往回走。这样一折腾,拖延了撤兵的时间,被瓦剌的追兵赶上了。

明军一面抵抗,一面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那时候,有人劝英宗趁天没黑,再赶一阵,进了怀来城再休息,瓦剌军赶来,也可以坚守。可是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还没到,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土木堡名称叫作堡,其实没有什么城堡可守。

第二天,天蒙蒙亮,瓦剌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英宗知道没法突围,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一打听,明英宗带的明军人数还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遭到损失,就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下命令让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士们争先恐后跳出壕沟往河边跑,乱成一团,将领们要制止也制止不了。

这时候,早就埋伏好的瓦剌军兵士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个个抡起长刀,大声吆喝着:“投降的不杀!”明军兵士一听,纷纷丢盔弃甲,狂奔乱逃。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一批禁军,几次想突围都没冲出去。平时作威作福的王振,这时候却吓得直发抖。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奸贼,气愤地说:“我为天下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说着,抡起手里的大铁锤,朝着王振脑门一锤砸去,结束了王振的性命。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

明英宗眼看脱逃没有希望,只好跳下马来,盘着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兵赶上来,俘虏了明英宗。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堡之变”。

经过这一场战斗,五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明王朝元气大伤。瓦剌首领也先却更加骄横起来,抓到皇帝的也先,一面用明英宗做人质,向朝廷要挟勒索;一面加紧带兵南下,北京也受到了瓦剌军的威胁。守卫京城的责任,就落在英宗的弟弟成王朱祁钰和于谦的身上了。

英宗重获皇位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首领想利用英宗来要挟明朝割地赔款。于是,1449年,也先挟持英宗,率军进攻北京城。于谦亲临战场指挥战斗,抱着与京城共存亡的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激励将士们英勇作战。

经过于谦严密的军事部署,战士们顽强地抗击敌人,瓦剌军连战连败。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于谦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败而回的瓦剌再使阴谋,以送英宗回京为条件,要求与明朝议和。此时成王已即位登基,是为景帝,史称“代宗”。为了恢复与明朝的通贡和互市,也先在1450年8月将英宗送回北京。回京后的英宗当了个名义上的太上皇,被幽居在南宫。

景帝即位不久,就废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料,一年后朱见济夭亡,他又是景帝的独子,再也无人可以继立为太子了。

大臣们纷纷请求恢复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地位,景帝不予理睬。对幽居在南宫中的哥哥,景帝也并不放心。明英宗得知景帝如此猜忌他,心中极为恐惧。

到了1457年正月,景帝竟一病不起,皇太子又尚无人选,朝廷上下一片混乱。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迎取英宗重登大位,如果得逞,他们必然前程似锦。于是,他们紧张地筹划复辟事宜,正月十六日,他们秘密征得英宗应允,然后又去徐有贞家中,制订详细计划。

半夜时分,他们偷偷开了长安门,率领1000多名士兵潜入宫中。在夜幕之下,徐有贞一伙直奔南宫而去。南宫厚重的大门紧紧关闭着,怎么敲也敲不开。

徐有贞断然命令士兵们抬来一根巨大的木头,照准南宫大门猛力撞击,一部分爬进宫墙里的士兵,与外面的人合力毁墙,一会儿,终于墙毁门开。徐有贞、石亨等人急忙一路小跑,进宫拜见英宗。请英宗坐上他们事先准备好的车子,一行人簇拥着车子,飞快地向皇宫推去。

奉天殿里,龙座闲置在一旁,众人迅速地将它推到大殿正中,将英宗扶到座前。重新又坐上龙椅的英宗环顾四周,恍如梦中。英宗刚在龙椅上坐稳,东方已经破晓。

上朝的百官们发现今天的皇宫不同于往日,都很惊讶。这时,只见徐有贞来到百官面前,趾高气扬地高声说道:“太上皇复辟了!百官速来朝贺!”

一听此言,百官大为震惊,呆立片刻,又不敢不从,纷纷前去拜贺。就这样,明英宗又成了大明天子。这场宫廷政变,史称“南宫复辟”,又称“夺门之变”。

病床上的景帝又恢复到从前成王的身份,他定的“景泰”年号也被改为“天顺”。景帝被抬入西宫,没过几天就病逝了。

不问政事的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他的父亲是明孝宗朱祐樘。

朱厚照15岁即位,正是懂事又不懂事的年龄。每天被司礼监王岳唤醒,催他上朝。他睡眼惺忪地坐在硬邦邦的御座上,前仰后合,听那些大臣的奏章。

朱厚照对这些都腻烦透了,这时,太监刘瑾等人就告诉他,他是皇上,是谁也管不了的,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看谁不顺眼就可杀谁的头。朱厚照认为刘瑾说得有理。

从此,朱厚照可以随意不上朝,也可以把奏疏交给内阁大学士或司礼监,让他们去办。至于谏官们上的谏章,随意一扔就算了。他要刘瑾他们陪他玩。开始他骑马射箭,后来又喜欢上了歌伎舞女。有时候还要换上便装,偷偷地溜到街市上去逛。

朱厚照不问政事,就给刘瑾等一伙人创造了机会,他们渐渐干预起政事来了,横行不法。他们狼狈为奸,把持朝政,谁敢反对他们,便假借皇帝的名义,不是处死,就是下狱,再不就调往外地,整个朝政成了他们的天下。

刘瑾并未太走运,他后来被大臣杨一清用计向武宗揭发他的罪行,朱厚照做了件好事,杀了这个对他有功的太监。

刘瑾死后,太监江彬又受到朱厚照的青睐。朱厚照在京城玩腻了,便换上一套军装,自称“镇国公”,由江彬陪着,带几百名奋武营的兵卒当随从,悄悄出京,跑到宣府游乐。

1517年至1519年,朱厚照玩乐的瘾头越来越大。北方玩够了,便想到南方去玩。1519年9月,朱厚照到了南京见到江南景色自是与北地不同,不禁流连忘返,少不了还要广征佳丽,骚扰民间。

9月,朱厚照一行人走到一个叫积水池的湖泊,朱厚照见有许多渔人在湖里打鱼,他又来了兴致,让人弄来一条小船,他也要当一会儿渔夫。

大臣们劝谏不听,朱厚照径自下到小船上,船夫把船摇到湖心,朱厚照便高高兴兴地站在船头上,举起网来,张开胳膊撒了出去。可惜他的身子被酒色掏空了,一时站立不稳,竟随着那网儿一起落进水中。等捞上来时,连淹带吓,话也说不出来了。

朱厚照从此得病,辗转床褥半年,于1521年3月死于豹房,年仅31岁。纵观其荒唐的一生,即位以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仅仅为了自己的娱乐而出游各地,胡作非为,自古以来,则只有商纣王、隋炀帝及明武宗几人而已。

戚继光驱逐倭寇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称为“倭寇”。倭就是矮个子的意思。

1553年,在汉奸汪直、徐海的勾结下,倭寇集结了几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苏沿海登陆,分成许多小股,抢掠了几十个城市。

朝廷派了一位熟悉沿海防务的老将俞大猷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分析了敌情就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不久,浙江总督张经被赵文华陷害,俞大猷也被牵连坐了牢。倭寇活动又猖獗起来。直至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才扭转了这个局面。

戚继光到了浙江沿海地带,发现那些军队纪律松散,根本不能打仗,就决心另外招新军。他一发出招兵命令,马上有一批吃够了倭寇之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还有愿意抗倭的地方武装也参加了进来。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4000人。

倭寇又袭击台州一带,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台州。倭寇在哪里骚扰,他们就打到哪里。戚家军一次次取得胜利。

最后,倭寇在陆地上待不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轰击。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

倭寇见到浙江防守严密,不敢再侵犯。第二年,他们又到福建沿海骚扰。一路倭寇从温州往南,占据了宁德;另一路倭寇从广东往北,盘踞在牛田。

两路敌人互相声援,声势很大。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了,向朝廷告急。朝廷又派戚继光援救。戚继光带了新军赶到宁德,打听到敌人的巢穴在宁德城十里外的横屿岛。

戚继光亲自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知道那条水道既不宽,又不深。当天晚上潮落的时候,戚继光命令兵士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对岸,把干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在一起,居然铺出了一条路来。戚家军兵士踏着干草铺成的路,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倭寇大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盘踞在岛上的2000多个倭寇全部被歼灭。

戚继光在抗倭期间写成的《纪效新书》,是东南沿海平倭练兵与作战的经验总结第二年,倭寇又侵犯福建,攻下兴化。这时候,俞大猷已经复职。朝廷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一起,大败倭寇,收复兴化。

1565年,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人民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记着俞大猷、戚继光的功绩,称颂他们是“抗倭名将”。

为郑妃修定陵

1573年穆宗朱载垕去世,太子朱翊钧即位,年号为万历。

朱翊钧宠爱郑妃,那郑妃好穿戴、爱打扮,尽管皇帝已给了她很多珠玉、宝石、金银首饰,但她仍然贪心不足,希望皇帝给她更多的珠宝,供她玩赏。

她的欲望越来越大,朱翊钧只好到国库索钱,派太监去采买。有一次朱翊钧派太监出去采购珠玉,一下子就花去了2400万两银子,这些银子等于全国6年的田赋收入。

朱翊钧也很迷信,不过跟他祖父嘉靖皇帝不同,嘉靖想长生不死,而他却知道死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他相信人死之后魂灵还在,也还要跟生前一样吃喝玩乐。所以他要在活着的时候把自己的陵墓修筑好,为自己死后的享乐做准备。

为此,他亲自带领文武大臣、钦天监的官员和从民间请来的专会看风水的术士,来到天寿山,寻找“吉壤”。地点采定之后,立即开工,并起名为“定陵”。

在建陵园的时候,朱翊钧决定在陵墓的寝宫里,留出三个人的位置,他不能把皇后抛开,因为这是办不到的。但他多留出一个位置来,是想将来让郑贵妃也睡在他身边,两个人能够像活着时候那样,玩乐在一起。

陵墓建筑得辉煌、宏丽,在明朝13座陵园中是最壮丽的一座。建这座陵墓,共用了6年的时间,参加营建的军官兵、匠人和民工每天有3万多人。石料都是从相距一百里外的房山县大石窝采来的,木料则是由云、贵、川等地采集的楠木和杉木。

许多采石工人和伐木工人累死了,特别是南方伐木的民工,到深山老林里伐树,那里野兽出没,毒瘴遍地,进山的人半数不能生还。

建这座陵墓共耗银800万两,大约相当于万历当时全国两年田赋的总和。

修陵园要钱,给郑贵妃采买珠玉要钱,册封贵妃要钱,这些钱都要国库支付,国库拿不出,朱翊钧就自己想办法。他派出太监去替他搜刮。抢占农田,增加赋税,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终于在1599年,山东临清爆发了反对税使马堂的斗争,接着湖广荆州地区,驱逐税使陈奉。嗣后各地反抗税使的斗争,此起彼伏。这些斗争,虽然最后都被明廷镇压了,但反抗的火种却留在民间。

明神宗见民众的反抗日趋激烈,于是下令减去各地税额的三分之一,以缓和矛盾,平息民愤。但老百姓的负担并未有所减轻,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明末爆发了。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明王朝政治越来越腐败,边防也越来越松弛,在我国东北地区建州女真趁机扩大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它的领袖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建州女真有好几个部落,互相残杀。明朝总兵李成梁利用建州各部的矛盾来加强统治。努尔哈赤25岁那年,建州女真部有个土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带引明军攻打古勒寨城主阿台。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觉昌安是努尔哈赤的祖父,他得到消息,带着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到古勒寨探望孙女。正碰上明军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和塔克世在混战中都被明军杀害。

努尔哈赤满腔悲愤回到家里,和他的几个部下一起追杀尼堪外兰。尼堪外兰东奔西窜,最后逃到了鄂勒珲,请求明军保护。努尔哈赤也追到那里。明军看他不肯罢休,怕因此引起战争,就让努尔哈赤杀了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灭了尼堪外兰,声势越来越大。过了几年,统一了建州女真。这就引起女真族其他部的恐慌。当时的女真族,共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还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中有个叶赫部最强。1593年,叶赫部联合了女真、蒙古9个部落,合3万人,分三路进攻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听到九部联军来攻,事先做好迎战的准备。他在敌军来路上,埋伏了精兵;在路旁山岭边,安放了滚木石块。一切安排妥当,他就安安稳稳睡起觉来。

第二天,建州派出的探子回报敌兵人数众多,将士们听了也有点害怕。努尔哈赤就解释说:“别害怕,现在我们占据险要地形,敌兵虽然多,不过是乌合之众,一定互相观望。如有哪一个领兵先攻,我们就杀他一两个头目,不怕他们不退。”

九部联军到了古勒山下,建州兵在山上严阵以待,先派出100名骑兵迎战。叶赫部一个头目冲来,马被木桩绊倒,建州兵士去把他杀了,另一头目看到这情景也吓昏过去。这一来,九部联军没有统一指挥,四散逃窜,努尔哈赤乘胜追击,击败了叶赫部。又过了几年,基本统一了女真族各部。

1608年起努尔哈赤停止向明朝进贡。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都,自称大汗,定国号为后金,年号天命。1618年,努尔哈赤召集八旗首领,商议如何对付明朝的大计,尔后与将誓师,宣布与明朝为敌,说有7件事同明朝结下了冤仇,叫作“七大恨”。这第一恨就是明朝无端挑衅,杀了他的祖父和父亲。因这最大仇恨,要与明朝不共戴天,决定出兵讨伐明朝。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誓师以后,他很快亲率两万兵马进攻抚顺。当时的明神宗已30年没有临朝,无丝毫战斗力可言。到了抚顺,努尔哈赤先写了一封信,劝明军守将投降。

明军守将李永芳见后金军来势凶猛浩大,不敢前去应战,见努尔哈赤写来了劝降书,就此不战而降。明神宗得知李永芳投降,抚顺城被毁的消息,大发雷霆,派杨镐任辽东经略使,率兵去讨伐后金。

杨镐接了圣旨,急忙调兵遣将,集中了十万人马,分兵四路进攻赫图阿拉。杨镐坐镇沈阳指挥,为了虚张声势,对外宣传把十万人马说成四十万大军。

努尔哈赤的探马回来报告,说大将杜松的中路是杨镐的主力,已经从抚顺出发往这边打过来了。努尔哈赤就集中了全部兵力,迎战杜松。

杜松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这次却失算遭到惨败。他从抚顺出发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雪,气候非常恶劣。由于想抢个头功,就冒雪进军,首先攻占了萨尔浒山口,没有停顿就分兵两路,一半扎营萨尔浒,又挑选出一半精兵攻打界藩城。

努尔哈赤见杜松兵力分散,暗自高兴,先不去救援界藩城,而是集中全部兵力,截断杜松后路,一鼓作气攻下萨尔浒的明军大营。明军留在大营的将士多为残弱,禁不住八旗兵的突袭猛攻,一兵一卒也没剩下。

攻下大营,努尔哈赤又掉头去救援界藩城。杜松到了界藩城下,刚刚发起攻击,手下将士听说给后金抄了后路,都无意攻城,军心开始动摇。

驻守在界藩的后金守军,从山上冲了下来,如猛虎下山,杜松被杀得溃不成军。杜松奋力拼杀,被乱箭射中头部,从马上翻下来,摔死了。主将战死,明军大乱,后金军包围圈缩小,明军被杀得横尸成堆。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军全部覆没。

努尔哈赤仍然使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以攻为守,杜松军被歼之后,努尔哈赤又率八旗兵赶回萨尔浒,攻破了马林军营,马林见势不妙,慌忙撤回开原,刚到开原,马林军就被后金军打散了,第二路明军又是惨败。

坐镇沈阳指挥的杨镐,正等待明军从前线传回各路的捷报,知道自己战略上的失误,连忙快马传令叫另两路军停止前进,可是良机已经错过,调整战术,为时已晚了。于是另两路大军也惨败。

从杨镐出兵到结束,这次大战只经过5天时间,明军十万兵马损失一大半,文武将官战死300多人,损失惨重,明朝大伤元气。历史上把这次战争叫作“萨尔浒大战”。萨尔浒大战以后,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迁都沈阳,将沈阳改称盛京。

袁崇焕横戈戍边

当魏忠贤的阉党把明朝朝政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正不断在辽东进攻明军。

袁崇焕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回来向兵部尚书孙承宗报告,并且说:“只要给我人马军饷,我能负责守住辽东。”

一些朝廷大臣正被后金的攻势吓破了胆,听袁崇焕自告奋勇,也都赞成让袁崇焕去试一试。明熹宗批准给他二十万两饷银,要他负责督率关外的明军。

袁崇焕在关外,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决心派兵进驻宁远,在那里修筑防守工事。他把他的主张报告朝廷后,立刻得到孙承宗的支持。正当孙承宗、袁崇焕守卫辽东有了进展的时候,却遭到魏忠贤的猜忌。

魏忠贤唆使阉党说了孙承宗不少坏话,孙承宗被迫离职。魏忠贤派了他们的同党高第指挥辽东军事。高第是个庸碌无能的家伙,他一到山海关,就召集将领开会,说后金军太厉害,关外没法防守,要各路明军撤进山海关内。

袁崇焕坚决反对撤兵,高第说不服袁崇焕,只好答应袁崇焕带领一部分明军留在宁远,却下命令要关外其他地区的明军,限期撤退到关内。这道命令下得十分突然,各地守军毫无准备,匆匆忙忙地退兵,把储存在关外的10多万担军粮丢得精光。

努尔哈赤看到明军撤退的狼狈相,认为明朝容易对付,1626年,他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进攻宁远。

那时候,守卫宁远周围几个据点的明军都已经撤走,宁远城只剩下一万多兵士,处境十分孤立。但是袁崇焕并不气馁。他咬破指头,写了一份誓死抗金的血书,给将士们看,并且说了一番激励大家的话。将士们听了,都感动得热血沸腾,纷纷表示一定跟着袁将军一起死守宁远。

没过多久,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气势汹汹地到了宁远城下。明军虽然英勇抵抗,但是后金兵倒下一批,又来一批。在这紧急的关头,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向后金军发射。炮声响处,只见一团火焰,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留下的也被迫后撤。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大股兵力攻城。袁崇焕登上城楼瞭望台,沉着地监视后金军的行动。直等到后金军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他才命令炮手瞄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这一炮使后金军受到更大伤亡。正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撤退。

袁崇焕听到敌人退兵,就乘胜杀出城去,一直追赶了三十里,歼灭后金官兵1万多人,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跟他的部下说:“我从25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到小小的宁远城攻不下来。”他又气又伤心,加上伤势越来越重,拖了几天,就咽了气。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他做了后金大汗。

皇太极巧施反间计

努尔哈赤受重伤死去以后,第二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明军。后金军分兵三路南下,先把锦州城包围起来。

袁崇焕料定皇太极的目标是宁远,决定自己留在宁远,派部将带领四千骑兵援救锦州。果然,援兵还没出发,皇太极已经分兵攻打宁远。袁崇焕亲自到城头上督率将士守城,用大炮猛轰后金军;城外的明军援军也和城里内外夹击,把后金军打败了。

袁崇焕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可是,魏忠贤阉党却把功劳记在自己名下,反而责怪袁崇焕没有亲自救锦州是失职。袁崇焕知道魏忠贤有心跟他为难,只好辞职。

1627年,昏庸的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祯帝。

崇祯帝早就了解魏忠贤作恶多端,民愤太大。他一即位,就宣布了魏忠贤的罪状,把魏忠贤充军到凤阳。魏忠贤自己知道活不成,走到半路上自杀了。

崇祯帝惩办了阉党,又给杨涟、左光斗等人平反了冤狱,很想振作一番。许多大臣请求把袁崇焕召回朝廷。崇祯帝接受了这个意见,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整个河北、辽东的军事。崇祯帝还亲自召见袁崇焕,给袁崇焕尚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

皇太极打了败仗,当然不肯罢休,他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兵路线。他做好一切准备,1629年10月,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下来了。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

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

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把崇祯帝惊呆了。

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竟将袁崇焕逮捕入狱,于1630年8月16日,以“谋叛欺君”的罪名,残酷地用磔刑将袁崇焕杀害了。

皇太极用反间计除了对手袁崇焕,退兵回到盛京。打那以后,后金越来越强大。

闯王李自成

明朝末年的几位皇帝昏庸无道,政治极端腐败,赋役苛重,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当时聚居在东北地区的满洲人不断趁乱骚扰边界。明政府为加强边防军备,不断向农民征收捐税,称为“辽饷”。到了崇祯年间,为镇压农民起义,又加派“剿饷”和“练饷”。三项加起来,比往年正常的税收都多。农民不但要交纳正常的租税,还要同时交纳“三饷”,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再加上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北方大旱,蝗灾泛滥。严重的地区如陕西延安府,连续几年庄稼颗粒无收。澄城知县张斗耀仍带领恶吏催迫租税,农民别无生路,只好铤而走险,揭竿而起。他们攻府城、杀官僚、抢粮仓,起义的浪潮风起云涌。其中以闯王高迎祥领导的一支军队力量最强,起义不久,李自成就加入了高的队伍。

李自成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体力过人,又善于骑射。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闯王李自成小时候的传说。他原名鸿基,13岁的时候,有一天约了几个小伙伴到村头关帝庙前去玩。他见庙前有一座70多斤重的大铁炉,就对众人说:“咱们来比比谁的力气大!”说罢,双手一用力,忽地就把这座大铁炉举了起来,还举着它绕着关帝庙走了一圈,然后才稳稳当当地放回原地。其他小伙伴也不示弱,争着要举举看。结果没有一个能举得动的。庙里的道士看见了,惊叹道:“你的父亲有你这么有劲儿的孩子,真是积了德啊!”小鸿基自信地说:“大丈夫当横行天下,如果只是守着父亲的基业,还算是男儿吗?前几年,我梦见一位大将军,他喊我李自成。现在,我就改名叫自成,号鸿基!”

随着起义军势力的不断壮大,明朝统治者加紧派兵镇压。洪承畴出任三边总督后,派曹文诏追剿陕西义军。高迎祥、李自成率部转战在陕西和山西境内,形势十分严峻。1634年7月,李自成等败退陕西,误入兴安县的车厢峡。峡长四十里,山势陡峭,明军用石头封住了山口,并不断从山顶向山下扔石块、放箭。又碰上大雨连绵数十天不停,弓矢湿烂脱落,马匹缺料死亡。处境十分危险。这时,李自成想出一条妙计:叫众人诈降!明军首领陈奇瑜本来还有点怀疑,但手下人早被李自成买通,一致说服他接受了义军的投降。于是陈奇瑜派人押送农民回家务农,每100个农民派一个安抚官押送。行到半路,农民军起而反抗,杀了安抚官,攻下了附近州县。李自成的计策挽救了起义军。从此他声名大振,大家都知道起义军中有个李自成。

1635年,大部分义军转战会集于河南省境内。明廷又派洪承畴东出潼关入豫,与山东巡抚朱大典合力围剿中原义军。为了制订统一的作战计划,打破明军的围而剿之的战略,起义军在正月举行了著名的荥阳大会。参加会议的13家72营义军恭推闯王高迎祥为首领。这次会议上,李自成还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的战略方针,得到与会义军首领的称赞,表现出卓越的勇气和军事才能。第二年,闯王高迎祥不幸被洪承畴所率部队俘获,惨遭杀害。李自成继承闯王的称号继续与明军作战。他以凤阳为主攻方向,从明军东部防线突破,攻下了凤阳,烧毁了明朝皇帝的祖坟,给明军以重创,达到了突破围剿的目的。

1637年,明朝兵部尚书杨嗣昌策划了一个“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企图彻底剿灭农民军。所谓“四正”是指陕西、河南、湖广、江北这四个主要战区;“六隅”是指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六省区,作为辅助战场;这10个省区由10个巡抚指挥,则是所谓“十面张网”。为了筹集军饷,明廷开始向人民征收“剿饷”。在明军猛烈围攻下,许多起义队伍被消灭,有的投降了明朝。作为起义军主力之一的张献忠部也为了保存实力,在湖北谷城接受了明政府的“招抚”。这时,李自成部也遭到了洪承畴和陕西巡抚孙传廷的联合进攻。经过一场浴血奋战,仅李自成和刘宗敏等18人突出重围,在陕西商洛山中隐伏下来。农民起义暂时转入低潮。

李自成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一面总结起义以来的成败心得,一面聚集散失的旧部,整顿人马。经过两年的休整,农民军重又活跃起来。1640年,李自成率部转入河南。当时河南正遭受着罕见的蝗灾、旱灾,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起义军的到来使饥民如鱼得水,纷纷投在闯王旗下。举人出身的李信和牛金星就在这时参加了义军。李信是杞县举人,对当时河南的情况比较熟悉。针对土地高度集中和赋税苛重的状况,他为起义军制定了“均田免粮”的纲领,并把它编成童谣,在老百姓中广泛流传。“迎闯王不纳粮”传遍了远近州府。同时在李信的极力主持下,农民军建立了严格的纪律,禁止打扰居民,践踏庄稼。不久李自成的部队被训练成一支军纪严明,富于战斗力的劲旅。

1641年,李自成杀进了洛阳,俘虏了崇祯皇帝的叔父、福王朱常洵。这位横行一时的皇亲国戚死在了农民起义军的刀下。通过这次战役,李自成的队伍由小到大,发展成一支有100多万众的义军。于是,他乘胜打开封城,杀死了3个明朝总督,消灭了几十万明军。摧毁了明朝在河南的军事力量。此后,起义军进入湖北,攻下了襄阳。然后北上攻下西安。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宣布建立“大顺”国,年号“永昌”,改西安为西京,并建立了一系列政权制度,具有初步的开国规模。

1644年2月,起义军乘胜渡过黄河,然后兵分两路向北京进发。李自成亲率主力经大同、宣城而下。3月,攻下了北京门户居庸关,这样明朝灭亡的日子指日可待了。

卢象升战死巨鹿

1638年,清太宗派亲王多尔衮等率领大军第四次远征。清军直达北京外围,京城形势危急。明王朝内部意见分歧,有的主张抵抗,有的主张讲和。

崇祯帝也拿不定主意,他听说总督宣府大同地区军事的卢象升是个将才,就把卢象升召到京城,命令他总督全国援兵。

卢象升到了北京,崇祯帝立刻召见,问他该怎样对付清军进攻。卢象升早就听说朝廷正在秘密议和,他直截了当地对崇祯帝说:“陛下要臣督师,臣只知道打仗,不知道别的。”

崇祯帝听得话里有刺,很不高兴地说:“议和是一些大臣的议论。朝廷从没讲过要和。”

他要卢象升跟杨嗣昌去商量对付清军的办法。

杨嗣昌对卢象升阻挠他的和议,心里恼恨,让高起潜担任总监,把各路来的四万援兵分成两半,一半由高起潜指挥。这样,卢象升名义上是统帅,实际上只掌管两万兵马。

清军分八路进军,一路打到高阳。原来支持袁崇焕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已经告老在家,听到清军打来,带领全家10多口上城抵抗。高阳城被清兵攻破,孙承宗全家壮烈牺牲。

卢象升带兵开到保定,正在抵抗清兵,崇祯帝却听信杨嗣昌的诬告,责备卢象升指挥不当,撤了他的职,要他戴罪立功。杨嗣昌还把卢象升仅有的两万人马又分出一半给别的将领管辖。卢象升到了巨鹿,兵力只剩下5000人了。那时候,高起潜带领的人马就驻在离巨鹿只有五十里的地方,卢象升派人向高起潜求援,却遭到高起潜的拒绝。

卢象升孤军作战,十分困难,由于杨嗣昌的破坏,粮饷也接济不上,将士们饿得发慌。一天早晨,卢象升走出营门,向四周将士作揖说:“我们受国家的恩,只怕不能为国牺牲,不要怕活不了。”

将士们听了,个个感动得掉泪。卢象升把两千残兵分成三路,命令将军虎大威、杨国柱分别率领左右军,他自己带领中军,和清兵激战了一阵,杀退了一批清兵。

到了半夜,明营四周响起了咸角篥声,几万清军骑兵把明军围得水泄不通。虎大威带兵突围,被清兵压了回来。卢象升大声喊道:“虎将军,我们为国尽忠的时刻到了!”

将士们齐声响应,喊杀震天动地,战斗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卢象升身上中了4箭,受了3处刀伤,杀得像血人儿一样。他还拼命格斗,杀了10多名清兵,终于倒下。

张献忠智取襄阳

1637年,由于明军的猛烈围攻,张献忠当初在湖北谷城接受明朝的招安,他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暗暗积蓄兵力,准备东山再起。明朝将领发现张献忠的不轨图谋,便准备派兵镇压。

张献忠先发制人,于1639年5月,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他先杀掉在谷城的明朝县令,焚毁了官衙,重新打起了起义的旗号。不久,农民领袖罗汝才也起兵响应。

接着,张献忠又将明朝总兵左良玉率领的进攻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崇祯皇帝气得将主帅熊文灿和总兵左良玉都革了职。崇祯皇帝又派兵部尚书杨嗣昌到湖广围攻张献忠。

杨嗣昌率领十万人马来到襄阳。他派左良玉等将领把起义军四面包围起来。张献忠被迫转移到玛瑙山,这时起义军队伍里混进了奸细,情报被杨嗣昌掌握,起义军陷入包围圈中,最后被左良玉军打败,张献忠的妻子、儿子也被明军俘虏。

张献忠带领1千多骑兵突围出来,从湖北转移到四川。张献忠起义军却行踪不定,忽东忽西,使官军捉摸不透。

直至第二年正月,明军才在开县追上起义军。这时的明军将士已被拖得疲惫不堪,起义军却绕到背后,发起猛攻,全线崩溃,将领刘士杰被起义军杀死。

1641年,张献忠趁明军襄阳兵力空虚,率精锐部队直取襄阳。杨嗣昌在重庆得知消息后,连夜派使者传令,命襄阳明军严加防守。使者走在途中被起义军发现后抓了回来,并在他身上搜到了盖有杨嗣昌行辕的大印和文书。

张献忠安排他的义子李定国打扮成杨嗣昌的使者,带了几名“随从”和令牌、文书,大模大样地混进了襄阳城。混进襄阳城的兵士趁夜间人们安睡之际,分开在四处放火,惊醒了熟睡的百姓,顿时全城乱作一团,起义军趁机打开城门,大队人马赶到,一举攻克了襄阳城。

张献忠一面派人打开监狱,救出被俘的兵士和家属,一面直奔襄王府,活捉了襄王朱翊铭,并下令将朱翊铭斩首示众。

襄阳一战,缴获了明军储存在那儿的大批粮饷兵器,又将襄王府金库里的10多万两银子分发给当地的饥民,老百姓们听说张献忠处死了恶贯满盈的襄王朱翊铭,都载歌载舞,杀鸡饮酒,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杨嗣昌在重庆得知襄阳的消息后,丧魂落魄地从四川又逃窜到湖北。又听说李自成起义军趁河南兵力空虚的时候,攻破了洛阳,并将福王朱常洵杀死。杨嗣昌像丧家之犬,感到自己的末日已经来临了,便抽出战刀,刎颈自杀。

崇祯景山自缢

1627年,文盲皇帝朱由校死了,葬于德陵。他没有儿子,遗诏由他弟弟信王朱由检继位。这便是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个皇帝崇祯。

崇祯帝很聪明,很有心计,不轻易地相信别人,因而好独断专行,他很想搞好朝政,使朝纲振兴起来,但又不肯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连皇后的意见也不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朱由检不听别人意见,自认为聪明,结果造成大错,把像袁崇焕、洪承畴那样的军事家,杀的杀,降的降,致使局面越来越糟,大顺军威胁京师。当时有人劝他迁都南京,有人劝他速召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回师勤王,他都迟疑不决。

直至1644年3月17日,大顺军已兵临城下,他才在皇宫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现在南迁已经来不及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也没赶到。皇上没办法,只好在18日那天,先下个《罪己诏》,承认以前都是自己不好,请老百姓原谅。接着又下诏停征“三饷”。

18日下午,李自成坐镇彰义门,开始对北京城全面进攻。

当天晚上,朱由检无法入睡。他登上皇宫后面的万岁山,遥望四面城外的满天炮火。吩咐太监把太子和另两个儿子定王、永王,分送给外戚周氏和田氏家。

这时他身边还有几十名太监,为首的是王承恩。朱由检手执三眼火铳,大家骑上马,拿着斧头,直奔东华门。守门的卫士不认识皇上,准备抵抗。一伙人只好又奔到安定门,但这座门已经封闭,无法开启。

这时远处近处都传来喊杀声,太监们都丢下马匹逃散。朱由检也只得下马,看看身边就剩下王承恩一人。王承恩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君臣二人又登上万岁山。朱由检见城内也已经到处是闪耀的火光,便脱下外服,要过王承恩的笔来,借着月光,在白缎衣里上写下了他的最后一份诏书:“朕自登基十有七年,东人三侵内地,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衣冠,被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

朱由检把衣服挂在树上,将冠摘下,解散了头发,披在脸上,这才在山脚下的一棵树上自缢而死。王承恩对皇帝的尸体拜了三拜,吊在了另一棵树上。

西北大作战大汉王朝(全四册)掀翻棺材板后,玄学卦妃轰动京城庄子:纯美典藏版世界足球先生也从猥琐发育开始至尊神豪SSSSSR孩子们太优秀,重生奶爸躺赢中国茶品鉴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