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蒙古帝国二百年(全二册) > 第六十七章 忽必烈南征大理

第六十七章 忽必烈南征大理(1/1)

1215年9月,成吉思汗率领大军攻陷了金朝中都。就在蒙古兵进入中都烧杀抢掠的时候,在拖雷的斡儿朵里,唆鲁禾帖尼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取名忽必烈。

在成吉思汗的无数孙辈中,忽必烈并非长孙,所以忙于征战的成吉思汗得知了这个消息后,除了在中都着火的宫殿外向拖雷表示了一下祝贺外,没有其他特别的表示。历史就是如此,一个伟大的人物和另外一个伟大的人物之间交集是非常模糊的,当我们看到其中一个清晰的面孔时,另外一个必然就隐身了,所以关于忽必烈幼年和早期生活的资料非常有限。

忽必烈生活在蒙古帝国迅速崛起的黄金时代,当祖父和父辈带着大军南征北战的时候,他和兄长蒙哥及其拔都这帮堂兄弟们度过了最惬意快乐的时光。我推测他肯定也和每个草原男孩一样,练习骑马射箭套马杆捉迷藏在河里抓鱼的游戏。等长到一定年龄,就开始挎着马刀奔赴疆场了,第一次西征的时候,他其中一个堂兄弟——察合台的儿子木阿秃干就是阵亡在了阿富汗战场了,这充分说明作为皇孙依然有着浴血沙场的强烈愿望。

当成吉思汗结束西征东归的时候,忽必烈和弟弟旭烈兀一起到阿尔泰山迎接祖父,刚刚九岁的忽必烈亲手射杀了一只野牛献给祖父,高兴的成吉思汗把牛血涂在他的指甲上,表示对他的期望。在当时的时候成吉思汗大概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孙子将建立和他一样雄伟的功绩。

到了青年时期,有关他的资料依然很少,在1232年拖雷与金国大战于三峰山的时候,身边只带着长子蒙哥,当时忽必烈没有在前线,而是留在母亲唆鲁禾帖尼身边尽孝,当拖雷去世的时候,只有18岁的他和兄长蒙哥一起承担起了继承父亲遗志的重任。

在青年时期,忽必烈就表现出了很大的特点:他与兄长蒙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生性豪爽但都不过分嗜酒,远离政治但热衷于打仗,对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正因为此,忽必烈成为所有大汗中最长寿的一个。忽必烈在年青的时候对汉地的儒家文化开始感兴趣,并且四处延请儒士为幕僚,向他们请教治国之道。令人欣慰的是:忽必烈一接触儒家文化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与其他只想打仗不想学习文化的草原儿童不一样,他对儒家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1235年,蒙古开始了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当时代表拖雷家族出征的是蒙哥和拔绰,忽必烈并没有参与,他还是留在汉地母亲身边精耕细作,经营着属于自己的政治财产。为了亲近汉地文化,他把藩王府建在了漠南的金莲川,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忽必烈更加深入的接触到了儒学文化。

金莲川,位于今天的内蒙古正蓝旗滦河沿岸,北连朔漠,南通幽燕。

这里风景秀丽,三面环山,每到春天,盛开的金莲花将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故名金莲川,是绝佳的避暑圣地,同时也是北上草原南下中原的交通要地。

1242年,唆鲁禾帖尼给忽必烈请了一个叫尚子聪的和尚做老师,说起这位僧人,大多数读者都不知都,但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刘秉忠,后来成了忽必烈的肱骨之臣。不久忽必烈延请姚枢做老师,姚枢又带了一个叫赵复的人来,而且汉地的万户史天泽、张柔等人也与他来往密切,在他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汉族儒生和地方世侯军阀为主的幕僚集团,史称“金莲川幕府”。这个幕府中,对忽必烈影响最大的当属姚枢,许衡,张德辉、郝经和廉希宪等人。

姚枢字公茂,河南洛阳人,本是金朝人,眼看着金国江河日下,他和一个叫杨惟中的人就投奔了蒙古。向窝阔台讲了一番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得到了后者的赏识。后来窝阔台让他们跟随蒙古大军南下,搜集沿途的流浪人才。当他走到河南和湖北的交界地带时,看到兵士押着一群俘虏过来,其中一个长的相貌不凡,过去一问,此人叫赵复,于是姚枢和蒙古将领商量一下,将赵复放了出来。经过交谈,姚枢发现这个人极具才气,俩人甚至聊到深夜而不知疲倦,就一起和衣而卧了。

睡至半夜,姚枢醒了,惊讶的发现赵复跑了,遂披星戴月驰追,追到河边,发现赵复正一边哭着一边要跳河自尽,姚枢赶紧上前将其救了下来,生拉硬拽了回来。他这种月下追韩信的诚意感动了赵复,赵复也终于答应和他一起辅佐蒙古汗国。

等窝阔台病逝,乃马真后监国,姚枢看不惯拉赫曼的行为,回到河南辉县苏门隐居了一些日子。唆鲁禾帖尼派人把他请到自己的身边,教授忽必烈。

许衡,河南沁阳人,也是金朝人,服膺程朱理学,20岁时他开始在战火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次他在速不台大军的追击下和众人一起逃难,腹中饥渴难耐。恰好前方有一个梨树,上面挂满了果子,众人纷纷去摘。唯独许衡静坐不动,众人不解,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非己之梨,岂可乱摘”,众人:“世道之乱,梨焉有主”,许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众人奇之。

后来他几经辗转到了蒙哥门下,他向蒙哥建议实行汉法,说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蒙哥让他到汉地任职,不久他也投到了忽必烈的门下。

张德辉,号颐斋,河东交城人,原在金朝御史台当值,金亡后投靠到史天泽门下,史天泽一天突然对张德辉说,你在我的门下太屈才了,纵观成吉思汗的子孙中,能成大事而且亲近儒家文化的,只有忽必烈一人,你到他那里才算真正找到了你应辅佐的人。1247年,经史天泽推荐,他到了忽必烈幕府。

忽必烈一看到张德辉,劈头就问“有人说辽朝是因为信佛而灭亡,金朝是因为信仰儒学而灭亡,是这样吗?”(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

张德辉略加思索,说辽朝灭亡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所以不敢说,但金朝末年我是亲眼目睹了。大金朝中虽然也有一二位儒臣,但掌握实权的都是武将和宗室成员,对于国家如何治理根本不在行。地方上的衙门里,儒生仅占很少一部分,不过略读过些书,听听案子,收收税而已。国家的存亡,自有应负其责的人,跟儒学并无关系。

忽必烈听了,深表赞许,就把他留在身边。

廉希宪,畏兀儿人,精于儒学,他从其祖上起就投靠到成吉思汗门下,他出生时正是他的父亲担任燕南廉访使期间,所以官名为姓,起名廉希宪。廉希宪自幼深通儒学,被称为廉孟子,是整个蒙古帝国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汉族以外的儒学大师。他在忽必烈创业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郝经,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本来他在汉族世侯张柔那里做家庭教师,后来张柔向忽必烈推荐了这个人。郝经是和平主义者,反对征伐,尤其反对屠城等野蛮方式,他自告奋勇充当着忽必烈与南宋之间的调停者的角色,后来还因此被扣押在南宋15年,被称为第二个苏武。

除了这些人外,忽必烈周围还集中了窦默、赵璧、王鹗、张文谦、张易、商挺、刘肃、王恂、赵良弼、李治、马亨等人,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大概有60多人,其中王鹗是金朝的最后一任状元,文采绝伦,以后的很多诏书都是他起草的,而赵璧则是忽必烈最早的外交官和谈判专家,王恂和后来的郭守敬则是授时历的创立者和通惠河设计者。这些人,学术派别不尽相同,技能职业也有区别,包括邢州术数家群,比如刘秉忠、王恂和后来的郭守敬,主抓基础建设和科技;理学家群体,比如姚枢、窦默和郝经等人,主抓文化教育,并为忽必烈出谋划策;理财经济群体,以郝经、廉希宪和马亨为首;汉族世侯群体,以四大家族为首,即史天泽、史天安家族,张柔、张弘范家族,董文炳、董文用家族,严忠济、严忠嗣家族,用他们的私家军队为忽必烈南征北战,后来刘黑马家族以及降臣吕文焕家族也成了忽必烈集团的重要干将。

上述人等构成了忽必烈最早的班底,杨惟中、商挺、史天泽、廉希宪等人分别被任命管理邢州、河南、陕西等地,在短短几年之内,这些地方实现了大治,百姓稳定增长,赋税增多,金末以来苦不堪言的中原百姓开始认识和认同这位蒙古王爷,民心归附。

这就如同下一把赌注,下对了,不但自己飞黄腾达、封妻荫子,而且历史赋予这些知识分子的使命即将完成。可下错了,则一生心血付诸东流,雄心伟业统统化为泡影。

令人欣慰的是,儒士们这把赌注赌赢了。

忽必烈就是他们要找的那个人。

在整顿好了汗庭内部事务后,蒙哥汗开始了他的新的征服行动:行动的最终目标是南宋。

从地图上看,从蒙古草原出发,想进攻南宋的话,走直线距离无疑是最近的,即蒙古草原——华北平原——跨黄河——河南——安徽——跨长江,到杭州。

但蒙古人并没有这样走。

蒙古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起码的地理常识还是知道的,但他们更懂得策略,他们不想走这条线,原因有二:一是经过几次与南宋的交手,蒙古人发现汉人为主的南宋虽然骑兵野战不强,但守城能力却很强,城墙坚固,守城的器械精良,不太容易攻破;二是走直线从北往南到达杭州,必须跨越黄河、淮河和长江三条大河,而渡江作战则是以骑兵为主的蒙古人的弱项,尤其南宋借助长江天堑从东往西构筑了两淮、京湖和川蜀三大防线,蒙古人想突破这条防线势必带来巨大的伤亡。

基于此,蒙古人消灭南宋的路线是:蒙古草原——甘肃北部——青海——青藏高原——吐蕃(西藏)——大理(云南)——四川,再沿着长江上、中游东下,进攻襄樊——南京——杭州,等于兜了一个大圈子。这和当年灭金时的路线极为相似,拖雷当时的右路军就是采取的右勾拳战术,只不过这次迂回的圈子更大,路程更远。

这样一来,大理国成了蒙古征宋一个必经之地,大理国身不由己的卷入到了这场蒙宋之间的战争中来了。

大理就是唐代的南诏,在五代十国时期,南诏随着唐朝的解体也分崩离析,一个叫段思平的节度使在云南建立了大理国,定都在苍山脚下的羊苴咩城,即今天的大理古城,从此段氏政权开始了对云南长达三百多年的统治。其管辖范围相当于整个云南省、贵州大部、四川西南部及缅甸北部一带。

虽然是汉人的名字,但实际上段氏都是白族人,金庸的武侠里似乎也有这样的一个人物。在窝阔台汗的时候,曾经也对大理国用兵,但因为地形实在崎岖不平,加上路途遥远,所以无功而返,当蒙哥在登上汗位的时候,几乎与此同时,大理国的最后一个帝王段兴智也登上了王位。

这个段兴智刚刚即位的时候,其国相叫高泰祥,高氏一门世代为相,把持着朝政,新君段兴智驾驭不了他。

1252年秋天,在汉地的忽必烈突然接到了蒙哥汗的命令:火速到哈剌和林议事。忽必烈和姚枢等人商量了一下,姚枢告诉他肯定是要为征讨大理的事情。果不其然,忽必烈到了哈剌和林,见其他弟弟们也都在,他拜见了蒙哥。蒙哥见到他,开门见山的告诉他:他打算同时向两个方向开展征服活动:向南,忽必烈集中汉地的军事力量,兀良哈台等为助攻将领,征讨大理国,而后再东下,征服南宋王朝。

几乎与此同时,蒙哥让三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率庶弟雪别台、那颜怯的不花、汉族将军郭侃为副帅,再进行一次西征,首先荡平恐怖主义国家木剌夷派,再根据具体情况向位于巴格达的阿拉伯帝国发起攻击。

先说忽必烈大军:

忽必烈辞别了蒙哥,带着10万大军缓缓离开了蒙古草原。秋风萧瑟,战旗猎猎,忽必烈的脸色冷峻、凝重。他回望着辽阔的草原,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此行意义非同寻常:这将是新的开始,他要么征服整个南中国,给自己积累起其他兄弟所没有的声望,控制其他兄弟所没有的资源。

要么无功而返,从此彻底放弃自己的理想,本分的做一个普通的藩王。结果如何,他心里没底,他带着姚枢等几个汉族幕僚,以便在军旅中给自己出谋划策。

忽必烈走得并不快,他先到了六盘山,即成吉思汗去世的地方。在这里他祭拜了祖父。而后挥师南下,穿过甘肃南部的临洮进入藏族地区。当年阔端亲王曾经收降了西藏的活佛萨班,并委任了官吏。此时凉州会盟的成就终于开花结果。萨班让侄子八思巴前来协助忽必烈。

10年过去了,八思巴已经长大了。这位年轻的活佛高大英俊,聪慧异常,学识渊博,尤其是佛学功底很深,忽必烈第一次见到他就非常喜欢。

八思巴和他的部下帮助蒙古大军带路——到过川藏地区的人应该非此清楚那里的地形异常复杂崎岖,若没有合适的向导,大军很容易迷路。八思巴还利用自己的声望劝说沿途的土司和部落首领归降,这样使得忽必烈在前进的路上少了很多阻力。

除了军事行动之外,闲暇之余,八思巴还向忽必烈讲述佛学的教义和真谛,忽必烈听得如醉如痴,他不禁被眼前这个年青人折服了,也深深的迷恋上佛学,双方有时候促膝而谈至深夜而不觉困倦。

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忽必烈在率军启程之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措: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察必,以及子女二十多人,以俗人拜见大师的礼节拜八思巴为上师,并接受了密宗灌顶!

从此八思巴成了忽必烈思想上的导师,他的一些言行将对未来的元朝产生重大影响。

在蒙古帝国内,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以良好的贯彻,但宗王改变信仰皈依佛门的,忽必烈应属第一人。况且他的家庭有着很深的聂思脱利教的背景,母亲唆鲁禾帖尼一直是景教的积极倡导者,加上萨满教在草原依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足以说明宗教在蒙古国是非常宽容的。

忽必烈虽是改变信仰的第一人,但并非唯一的一个,稍晚一些,他的叔伯兄弟之一,曾经为蒙哥即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别儿哥汗,远在钦察草原,也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而且与后来的旭烈兀汗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辞别了八思巴,忽必烈继续南下,进入川西的松潘地区。

这对蒙古骑兵来说是一次艰难的行军,蜀道之难,让蒙古兵苦不堪言,川西地区多沼泽和山地,不利于骑兵的行进,所幸的是沿路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在八思巴的协助下,沿途的土司和部落首领多望风而降,忽必烈很快到了大理边境。

在松潘地区,忽必烈兵分三路:西路军由兀良哈台率领,沿着理塘一带南下,经藏区进入迪庆香格里拉一带;东路军由也只烈将军率领,沿川西平原南下,进入建昌、会川两府;中路军由忽必烈亲自率领,抵达四川泸定,强行渡过大渡河,沿着大渡河两岸南下,到达丽江永宁的金沙江北侧。

按照忽必烈的意图,三路大军分别进击,最终在大理国的羊苴咩城下会师,会攻该城。但由于东路军在攻占了建昌、会川两个府后,在进军姚州府时速遭遇到了大理守将高通的顽强抵抗,进兵受阻,所以忽必烈迅速调整了进攻策略,命令东路军暂时放弃攻打姚州,折向西与中路军会师三赕(今丽江),两路大军先行合为一路,再往羊苴咩城出发。

为了等东路军的到来,忽必烈的中路军也放慢了前进速度,一边吃着辣子土鸡,喝着傣家风味的醪糟,一边游览着美丽的丽江风光,一边收降和安抚当地的部民和各部首领,享受着战争之余难得的闲暇时光。

与此同时,兀良哈台的西路军在巨甸渡过金沙江,抵达丽江西部,进攻一个叫空和寨的重镇,大理人在这里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兀良哈台不畏困难,命令兵士日夜环攻,于7天后攻破了寨门,成功占领了这里,直接威胁大理国的首都。

西路军的军事行动引起了大理国君臣的极大震动,当时权相高泰祥将大军主要布防在东、中两线,高通在东线,他亲率主力在金沙江南岸布防,这时传来了蒙古军从西北方向突入大理的消息,一下子打乱了他的计划。高泰祥留下一部分部队防守金沙江,自己帅主力回援首都羊苴咩城。

这样一来,等于把金沙江天险拱手让给了忽必烈。中路军迅速渡过金沙江,与西路军会师后抵达羊苴咩城下。

蒙古军完成了对羊苴咩城东、北两侧的合围,众将纷纷请战,要求一鼓作气拿下大理。但忽必烈却拒绝了将领们的请战要求。离胜利越来越近,他反而格外冷静起来。姚枢前告诉他,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上策,西南地偏人稀,要想长期占领这里,必须贯彻少杀政策,才能征服这里的民心。在姚枢的劝谏之下,忽必烈决定利用现在的优势地位,与大理国进行和谈。

对于和谈能否成功,忽必烈心里也没有底,他派出了耶律术、王君侯和王鉴三个代表,到羊苴咩城面见段兴智和高泰祥。

看着台下的三位使者,再望着城外声势滔天的蒙古大军,段兴智犹豫了,其实从一开始他就不打算与蒙古人为敌,打算正面回应忽必烈的劝降要求。只是他刚刚即位,还摆脱不了高泰祥等人的左右。正在他犹疑不决之时,高泰祥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上前夺过使者的信撕碎,同时下令将使者推出大门斩首!

段兴智知道,高泰祥这样做是给自己看的,这等于把自己逼上绝路。

当使者是非常危险的!

当年苏丹摩诃末也是这样才导致了毁灭。

段兴智知道接下来将面对着蒙古大军的投石机和火焰发射器,以及传说中的屠城。他到城上看着,等待着那将要到来的毁灭。可是蒙古人并没有立即进攻,对方阵营依然非常平静,远远地望见两个使者模样的人又来了。

这是段兴智和高泰祥所没有想到的:忽必烈再次派来了使者,内容一样——继续招降。

段兴智和高泰祥有些发懵:第一批使者就横尸在门外,估计尸体还是热乎的,又来一批。

当然这批使者没有再遭遇被杀的厄运,他们活着返回了,但依然没有使段兴智投降。

就这样,忽必烈先后派出了三批使者前来劝降,但都未成功。

武力是最后的选择。

忽必烈下达了武力攻城的命令。

羊苴咩城坐落在苍山脚下,依山而建,易守难攻。忽必烈在城下摆满了大量的投石机,将这里围起来,摆出要攻程的架势。

段兴智和高泰祥带领众人在城上做好了抵抗的准备,他们屏住呼吸望着城下那黑压压的,传说中曾经征服了欧洲的大军,那古怪的发型和装备让他们既恐惧又困惑,他们在城上紧张的等待着,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战斗……

可是,一连三天,蒙古人没有任何动静,出奇的静,正当他们困惑不安的时候,突然从城西传来喊杀声。原来就在使者与段兴智和谈无果的时候,忽必烈派兀良哈台率领2千人的特种部队,迂回到了苍山的西麓,经过三天的难以想象的急行军,翻山到了苍山东麓,绕到了羊苴咩城的后方,突然出现在了大理军的身后。

由于大理军把主力部署在城的北东两侧,对此毫无防备,在蒙古军的突击下慌了手脚。与此同时,得知西边接战消息的忽必烈下令全面攻城,瞬间蒙古军的投石机和火油发射器将巨大的石块和火药包呼啸着投进城里,将城墙四周打开了多个缺口,蒙古军开始进入城中,大理军渐渐不支,出现了溃逃的迹象。

经过一天的战斗,蒙古人占领了全城,段兴智逃到了鄯阐,高泰祥逃到了姚安。

进入大理城后,兀良哈台请示屠城,以报使者被杀之仇。但姚枢和张文谦劝谏忽必烈除了元凶高泰祥和段兴智外,对被俘大理将士和大理百姓,一律予以释放,以示大汗爱民之心。忽必烈听从了姚枢等人的建议,张贴告示让百姓安居本位,并让姚枢搜集大理的图书典籍档案,保护当地文物,相对来说,整个云南遭受的破坏较小。

逃亡的高泰祥在姚安招兵买马,图谋再起,而段兴智则开始考虑投降事宜了。其实段兴智一直不太主张与蒙古兵戎相见,而高泰祥似乎决定战斗到死,他在姚州再次组织抗蒙,但几次交锋均告败北。姚州很快被蒙古人占领,高泰祥终于在滇缅边境被兀良哈台抓住,押送回大理。

忽必烈对大理国的君臣表现出了高度的宽容。他力劝高泰祥投降,但高泰祥慷慨的拒绝了,他慨然的说“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陨首,盖其分也”。遂被杀。

1254年秋天,段兴智几经辗转逃到了昆明,在这里也被蒙古人抓获,兀良哈台将他送回蒙古草原面见蒙哥汗。蒙哥饶恕了他,赐予金符,依然委任他为大理的管理者。从此段兴智开始了为蒙古效力的历程:他亲自配合蒙古军镇压了各地的抗蒙起义,并带领蒙古军打到了缅甸和越南边境。

自此,大理国自段思平建国,至末帝段兴智,传22代,凡317年而亡。

一个人想成功,除了天才的素质外,还要足够幸运。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能够活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是作为胜利者活下来,而不是被俘者活下来,更是幸运中的幸运。

大理国的灭亡为征宋铺平了道路,就在忽必烈踌躇满志的准备东下征伐南宋的时候,却突然接到了蒙哥的来信,要求他立即返回草原。忽必烈叫来姚枢等人商议,他隐隐感到:自己的后方可能有事要发生……

世界帝国史话 罗马帝国疏勒城——那年在西域的一场血战幼学琼林全鉴(典藏诵读版)叼炸天的一生春秋五霸武道一键修改,我直接满级!天命妖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