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只缘心在最高层 > 第1章 识别方法

第1章 识别方法(1/1)

人的一生总在不停地做着选择,其中选择人最关键。择人就要识人。通过前面的介绍,人仿佛一目了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识别一个人是六种人中的哪种,处于上中下何等层次,却不是那么容易。常言道:画人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想看清楚一个人并非易事。吕坤曾说:“君子而近小人之迹,小人而为君子之态。”有的人外表像逐欲者内心却有逐业者的品质;有的人酷似逐仁者却实际是逐名者;有些大奸似忠的下庸人却貌似大仁大义的上贤人;等等。对于这些存在假象的人识别起来就越发困难。

识人虽难却又不乏一些章法可循。古人曾留下一些很好的识人法以供后人使用,其中有一些很具代表性,如今读来也依然深受启发,应用于生活中也屡试不爽。利用这些武器去识别人,就会入木三分,而非雾里看花。

最后,我用古人的识人法结合我对人的分类来对目前与众不同的、有争议的人进行识别判断一番,看看是否是上贤人。也许能看出不同来,使大家从中受到一些启发,从而看人更加深刻。这一识别判断过程,也将表明人分六种和三个层次有着很强的现实操作性,完全可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也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而非高深的纯理论。

识别方法

如何识别人?是需要使用一些具体的识人手段即识人方法的。只有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识人方法才能更快更准的识人。

识人方法有很多种,尤其近代对心理学的研究,大大丰富了识人的方法。不过,我认为古人在识人方面已经遗留下很多好方法,已足以满足我们今天的生活所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古人的宝贵经验。其中很多方法在今天依然很实用。

《论语》曰:听其言而观其行。这里孔子提出识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这是孔子识人的一次提升。唐朝李林甫的“口蜜腹剑”说明看一个人仅仅听其言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经常口是心非。所以,观其行的识人判断价值普遍要比听其言的高一些。

《论语》又曰:察言而观色。这也是一种识人的好方法。察言就比听言又要深一步,不仅包括所说的言语还包括语音、语气、语调等,这比仅仅听其言更能洞悉说者的内心世界。观色就更具有判断的价值了,因为面色易随心动,它不像说出的话要通过大脑进行加工。所以观色比察言的判断会更准。例如,《增广贤文》里曰: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这就是通过观色来判断对方的近况,根本用不着问也不用听。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说: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办法了。眼睛掩藏不了他内心的邪恶。心胸正直,眼睛就明亮,心地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他说话,观察他的眼神,这个人内心的好坏又怎么可以隐藏得了呢?现代科学也证实了孟子观眸的有效性。经测定,外界信息有80—90%是靠眼睛传入大脑枕叶的,而人的内心世界的信息也有80—90%是靠眼睛传递出去的。所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相对于观色,观眸的可靠性又进了一步。因此,对于那些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城府老练之人,此时观眸的参考价值就比观色要高一些。

以上讲的“听其言观其行、察言观色、观其眸”是古人识人方法中的收集信息的方法,也是收集信息的具体途径。这些重要信息采集后,要加工提炼经过大脑处理后反映出内在本质。那大脑处理的过程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论语·为政》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说:了解一个人,要看他为什么这样做?观察他用什么方法、方式去做?观察他以怎样的心情去做,安于什么?那这个人还能隐瞒什么呢?孔子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正是架起了外在表现通向内在本质的一道桥梁。通过这个方法就可以得知这个人。这三者背后所反映的实质分别如下。

“视其所以” ——观察人的行为目的;

“观其所由” ——考察人行事的方法和手段;

“察其所安” ——洞察人安于何为即追求。

三者反映的是动机、行为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原因;行为是载体,是动机的结果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价值观又决定了优势动机和行为方式。这三个方法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偶然入必然、互为因果。这样一圈明察秋毫下来,伪君子就无处遁形。

可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整体比听其言观其行、察言观色、观眸在识人过程中更深了一步,更接近内在本质。后者是收集信息的方法,前者则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加工的方法。所以这两组识人方法之间是有差别的,它们在从外在表现到内在本质的识人过程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下图:

大脑识人过程图 图-14

听其言观其行、察言观色、观眸等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等两大类识人法基本形成了识人方法的总则,其他识人法基本脱离不了这个总则。小到识朋交友,大到刑事侦查,甚至一些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这些方法。所以,孔孟的这一套识人法千百年来都行之有效,经久不衰,备受世人推崇。

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什么都要求高效率。能否在短时间内快速识别一个人?给人提出很高的要求。尤其是现在公司招聘新员工,以及男女相亲,不可能花长时间去识别,行否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出明确的答复。而且,被考察的人由于处于利益目的,也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此时就更难识别了。

对于以上情况,如果只是被动的听其言观其行、察言观色、观眸的话,效率就会比较低。此时就要有非常的识人手段去主动刺激识别。

古人在主动识人方面有一些手段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这些手段多是主动刺激被考察者,然后再根据其反应来识人。比如姜太公的八证法、庄子的九征法等等,这些非常具有智慧的识人法在此不做一一介绍。三国的诸葛亮在前人的识人法的基础上发展提出了“七观法”。“七观法”具有一定代表性,至今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诸葛亮集·将苑·知人性》有曰:未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七曰就是俗称的“七观法”

诸葛亮的七观法是识人的具体的七种手段。这七观中“问、穷、咨、告”还依然在当今的企业招聘面试中常用到。而“醉、临、期”则是下一步入职后试用期更深的考察。当然,男女交友也可以用这七观来验其真伪,也具有一定效果。

七观法中,一些还可以“闻一以知十”。比如“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也可以“期之以事而观其能”,前者反映的是人品,后者反映的是才智等等。可见,“问、穷、咨、告、醉、临、期”不仅仅观的是“志、变、识、勇、性、廉、信”,还可以观诸多方面。

以“七观法”为代表的主动考察法属于试探法。还有庄子的“远使之而观其忠;烦使之而观其能”等等也属于这一类。虽然效率高,符合时代的需求,但在识人的稳定性上有所欠缺。不难看出,其中的“问、穷、咨、告”是以谈话为主,这样获取的信息就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一个反应迅速的机巧之人或者事先做好准备的人,再怎么问可能也难以获得真实的情况,对方可以说一些违己心而随你愿的话。

古人也有准确性很高的识人法留给后人使用,不过这些方法在效率上又要低一些。这些方法要长时间的去观察。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战国的李克提出的识人五要。

《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想从魏成子和翟璜两人中,选其一为相。这两人都有经国之才干。魏文侯难以取舍,举棋不定,就请教李克。李克虽心如明镜,但表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便明说,只给魏文侯列举了五条辨才识人的标准,魏文侯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不日宣魏成子为相。后来魏国逐渐成为强国。

李克的识人五要是:

(1)居视其所亲。即平素与哪些人关系亲近。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情趣相得,小人臭气相投。什么样的人就会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种识人法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很高的判断价值。

(2)富视其所与。即富裕之后,钱财用于何处。是周急济贫、进德修业还是沉沦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温柔富贵乡?

(3)达视其所举。即地位显达之时,举荐、提拔、重用何人。是唯贤是举还是任人唯亲、结党营私?

(4)穷视其所不为。即贫困之时,是否从事苟且之事。是穷不失志还是贫而丧德?

(5)贫视其所不取。即贫寒穷苦时,是否能够坚持操守,不取不义之财。是甘贫

乐道还是临财苟得?

李克的识人五要,虽然是几千年前提出的,但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至今读起来无不让人折服。这种识人法属于静观法。虽然要费些时间,但这些方法看人看得更准。还有《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法中的“止则观其所好”,通过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来识别一个人,也是属于实效非常高的静观法。这一类静观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要较七观法高。

纵观以上的识人法。孔孟识人法是由言行等外在表现探知人的内在本质的必然途径。而诸葛亮、李克等识人法是具体的手段。不管是七观还是五要,都要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等来收集信息,再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来加以分析。所以孔孟识人的方法是识人总则。

“七观法”等识人法是主动考察人,以听其言观其行为主,是短期快速的识人之法,属于试探法一类,效率高、主动性强,但稳定性和准确性稍低,适用于要快速识别的不了解之人。“识人五要”等识人法以观其行为主,是通过人所处的环境背景来长期观察的识人之法,属于静观法一类,稳定性强、准确性高,但效率低、主动性不强,适用于身边接触的人。这两类识人法各有所长,相得益彰。

末日之神龙出海文娱打工人遗忘之神归来篇世界的灰烬强撩!小可怜成了傅总的小祖宗反派退婚,绝美女总裁哭着求复合七零女主的妹妹重生了蓝星修仙:徒儿,为师要重返仙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