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中国历史全知道 > 第四章 春秋

第四章 春秋(1/1)

第四章春秋

郑庄公兄弟相残

春秋时期的郑国为姬姓国,其始封者为周宣王母弟郑桓公姬友,始封地则在今陕西华县东北。周幽王时,郑桓公为王室司徒,深感王室多变故,欲为后世寻避难之所,将一些王室财产藏匿于虢、郐之间,后来郑武公因取而都之。其地即今河南新郑。春秋初年,郑国实为诸侯中之大国。但不久,当武公子庄公即位之后,郑国却发生了内乱。

当初,郑武公娶于申(姜姓诸侯),妻子曰武姜。武姜生了郑庄公和段两个儿子。庄公出生的时候,是逆着生出(足先出而头在后),被姜氏视为不祥,因而厌恶他,而喜爱小儿子段,并且想立段为太子,以便将来继承王位。姜氏几次向郑武公请求,都被郑武公拒绝。后来郑庄公即位之后,武姜向庄公要求把制(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作为段的封邑。郑庄公拒绝了,说:“制是国家的险要之邑,东虢君恃之以作乱,而死在这里。其他不论哪个邑都行。”武姜又要求京(在今河南荥阳南二十余里),庄公答应了,让段居于京。郑大夫祭仲看出了其中埋伏的危险。他对郑庄公说:“都邑的城墙长度超过百雉(一雉三堵,一堵长一丈、高一丈,则一雉高一丈长三丈,百雉长三百丈),就会对国家产生危害。按照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不能超过国都城墙长度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而如今,京邑却不合于法度。这样下去,君将不堪。”其实,郑庄公心里比谁都明白,却不在面子上露出来。听了祭仲的话,郑庄公回答说:“姜氏(指其母武姜)想这样,我有什么办法?”祭仲说:“姜氏何厌之有?对大叔段,您应及早处置,不要让他发展起来。等到他地盘、势力蔓延发展起来,您可就难办了。蔓延生长开来的野草就不可除,何况是君之宠弟呢?”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就是了。”

过了不久,大叔段又下令让郑国西部与北部边境的两个城邑“贰于己”,即使这二邑,既属郑庄公管辖,又要听他的号令。此事在郑国大臣中引起了不安。郑大夫公子吕对郑庄公说:“国家是不可能同时听命于两个人的。您若是想把君位让给大叔,我请求您允许我去服侍他。如果您不让,则请您除掉他,不要让民众的心倒向他那边。”郑庄公听了以后,说:“用不着,他将自己找祸。”又过了不久,大叔将西边和北边两属的城邑收为己有,势力一直发展到廪延(在今河南延津东北)。这一来,有些大臣更惊慌了。公子吕对郑庄公说:“行了,该行动了。让他的势力再增长下去,便可能获得国人的支持。”郑庄公心里早已有数,说:“不义则不能获众心,势力发展下去,只能走向崩溃。”

大叔段为夺取君位,更加紧准备。修缮城墙,积聚粮食,修补甲兵,征召军队,训练士卒。等这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大叔段准备偷袭郑国国都,而庄公母武姜将暗中接应,打开城放他们进来。从一开始,郑庄公便在密切注意着大叔段的一切行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只是庄公过于狡猾,不像大叔段那么张牙舞爪。他只在暗中准备,因而别人看不出来。这时,庄公派出去的间谍向庄公报告了大叔段行动的准确日期。郑庄公听了以后,说:“行了,到时候了。”立即先发制人,派公子吕率二百战车向京邑发动进攻。大叔段只想着要进攻庄公,却没想到庄公突然派兵来攻他,毫无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京邑的人也不支持大叔段,背叛了他而向郑庄公投降。大叔段被打败,从京邑逃到鄢(今河南鄢陵西)。郑庄公的军队又追踪到鄢。大叔段又从鄢出奔到共(卫国邑,今河南辉县)去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一年是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

大叔段出奔以后,郑庄公余怒未消,把母亲武姜也抓了起来,囚禁在城颍(今河南临颍西北),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不死不相见。可过了之后,郑庄公又后悔了。因为武姜毕竟是自己的母亲。但话已出口,不好收回。

颍谷(地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边疆地方长官)颍考叔知道了郑庄公的窘境以后,便去为郑庄公出主意,给庄公找台阶下。他去见郑庄公,郑庄公赐之食,颍考叔食而舍肉不吃。郑庄公问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小人的母亲已备尝小人奉献的食物,却还未尝过您赐给的羹饭。请您允许我带给她。”郑庄公听了,长叹一声说:“你有母亲可以带肉给她,而我却没有。”颍考叔明知其故,却故意问道:“敢问这是何意?”郑庄公就把事情的前后经过都告诉了颍考叔,并说自己很后悔不该那样做。颍考叔听了以后说:“您有什么可担忧的?如果掘地及泉,在地下的隧道中相见,别人谁还能说什么?”郑庄公听了,认为是个好主意,便照颍考叔的话办了。隧道挖好后,郑庄公和母亲即在隧道中相见。遂恢复了母子关系。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郑庄公是多么阴险而虚伪。他对弟弟的行动了如指掌,暗中准备,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对母亲姜氏恨之入骨,却又装出孝顺的样子。这样的人,轻躁妄动的共叔段如何是他的对手!

州吁之乱

在西周时期,卫国是姬姓诸侯中最重要的诸侯之一。卫之始封者为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康叔名封。卫国和鲁国、齐国都是周人东方殖民的重要据点,对拱卫洛邑和王畿地区起着很大的作用。

然而,到春秋时期,卫国已经衰落下来,变成一个一般的诸侯国。而且,这一时期卫国内乱频仍,有好几次几致灭顶之灾。州吁之乱是其中最早的一次。

卫庄公在位时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庄姜为妻。庄姜长得非常美丽。嫁到卫国以后,卫国国人做了一首诗来称颂她的美貌,这首诗即《诗经》中的《硕人》一诗。诗中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句。可是,庄姜美而无子。于是,卫庄公又从陈国娶了厉妫和戴妫姊妹二人。厉妫生孝伯,小时候就夭折了。戴妫生子完。后来戴妫死,庄姜把完养为己子,卫庄公立完为太子,后即位,为卫桓公。

可是,卫庄公还有一个儿子叫州吁,是卫庄公宠幸的小妾所生。卫庄公也非常喜欢州吁,而州吁,十分横暴。卫庄公也不管教他。庄姜十分讨厌州吁。卫大夫石碏劝卫庄公说:“臣听说,爱孩子要教之以义方,不要让他走上邪路。习于骄、奢、淫、逸,便必然走上邪路。宠禄太过而不禁。只能加速祸害的到来。您作为国君,应当尽力除祸。可您这样做却是加速祸害的发生,这怎么行呢?”可是卫庄公对他的话不加理睬。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往来甚密,石碏禁止石厚这样干,石厚不听。等卫庄公死,卫桓公即位时,石碏便告老回家了。

卫桓公即位以后,州吁果然越来越放肆。暗中招募亡人,积聚力量。郑庄公的弟弟大叔段政变不成,出奔卫国,州吁和大叔段臭味相投,交上了朋友。到周桓王元年(前719年),州吁终于指挥手下人袭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卫国的国君。

州吁自立为卫君后,本性难移,到处惹事生非。本来卫国和郑国接壤,两国以前经常发生战争。州吁自知弑君自立,国人不服,便想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盾。他首先将矛头对准郑国。利用宋国和郑国之间的矛盾,派人到宋国去联络,约定共同出兵攻郑。恰巧此时,陈国和蔡国想讨好卫国,便和卫国一起出征。周桓王元年(前719年)的夏天,四国组成联军,进攻郑国,包围了郑国国都的东门,打了五天,未有结果,撤了回去。到秋天,四国联军又一次进攻郑国,打败了郑国的步兵,抢了一些郑国田野里的庄稼,撤了回去。

州吁为巩固君位而发动战争,根本不得人心。《诗经》中,有一首叫《击鼓》的诗,便是反映卫国攻伐郑国的这场战争的。此诗是卫国出征的士兵所作,诗中言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吁嗟阔兮,不我活兮;吁嗟询兮,不我信兮”,对这场战争表示了极大的厌恶,直至开小差逃跑。《日月》一诗,传为庄姜所作。州吁杀害卫桓公后,庄姜十分悲伤愤恨,故诗中有“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等句。当时,不仅卫国国内人心思变,连其它诸侯国也看出州吁不长久。鲁隐公曾向大夫众仲问州吁能不能成事,众仲回答说:“安定国家只能以德和民,而不闻以乱。州吁仗恃武力,安于残忍。仗恃武力,众心不附;安于残忍,无亲近之者。众叛亲离是成不了事的。兵就像火,如不自敛,必将自焚。州吁弑其君上,又虐用其民,不去以德安民,却想以乱成事,必不免于失败。”

州吁自立为君数月之后,国内仍然不能安定。石厚便去向父亲石碏请教所以安民的办法。为除掉州吁,石碏想出了一个主意,对石厚说:“让州吁去朝见一下周天子,君位就算合法了。那时会安定。”石厚又问:“怎样才能去朝见周天子呢?”石碏说:“陈桓公现在有宠于天子,而且陈国和卫国正在搞好关系。如果去朝拜陈国,让陈桓公向周天子请求,这件事就成了。”石厚信以为真,便告诉了州吁。州吁同意了,带着石厚往陈国去。他们走后,石碏立即派人告诉陈桓公说:“卫国褊小,我也老了,不能做什么事了。州吁和石厚这两个人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您看着办。”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就被抓了起来。然后,陈国派人到卫国,请卫国派人去杀这二人。这年九月,卫国派右宰醜杀州吁于濮(今安徽亳县东南)。石厚因是石碏的儿子,卫人不忍杀之。石碏派自己的家宰獳羊肩到陈国去将石厚杀死。这个“大义灭亲”的典故一直流传于中国人中。

然后,卫人从邢国(今河北邢台)迎回了卫桓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晋。冬十二月,公子晋即卫国君位,是为卫宣公。卫国终于又平定了下来。

文姜乱鲁

鲁国和齐国在周代都是周王朝最重要的封国。鲁之始封者为周公姬旦之子伯禽,是姬姓大国;齐之始封者为师尚父姜尚,是姜姓大国。按照周代的传统,异姓诸侯和姬姓诸侯都世代保持着通婚关系,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鲁、齐二国地位相当,因而世代联姻,或齐主娶鲁女,或鲁主娶齐女,往来不绝。除了同姓不婚的原因外,更重要的还有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齐、鲁皆为当时力量较为强大的诸侯,双方联姻,更是互相寻找一种政治依靠。但这种联姻有时也会带来严重恶果。

周桓王十一年(前709年)正月,即位刚刚两年多的鲁桓公姬轨和齐僖公会于嬴(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齐僖公要将女儿文姜许配给鲁桓公。年轻的鲁桓公不知就里,便答应下来,并行纳幣之礼,订下这桩婚事。同年秋天,鲁桓公派公子翚到齐国去迎文姜完婚,齐僖公亲自把女儿送到灌(今山东宁阳县北)。这个行为不符合周代传统的礼节。因为按照周礼,嫁女于异姓诸侯,若是姊妹,则派上卿送之;若是女儿,则派下卿送之。如果对方是大国,也只能派上卿相送。即使是嫁女儿给周天子,诸侯也不必亲自送行。齐僖公此行,遭到了鲁国人的非议。但事情不久便平息了。

鲁桓公虽娶文姜为妻,对文姜本人的品德却不甚了解。他不知道,文姜在出嫁之前,早已和自己的哥哥、后来即位的齐襄公乱伦私通。在鲁桓公与文姜成婚以前,齐僖公曾想把文姜许配给郑国的太子忽,但太子忽辞掉了。别人问起缘故,太子忽解释说:“人各自有自己相当的配偶。齐为大国,而郑为小国,不适合娶齐女为妻。”后来,太子忽率领郑国军队和齐国军队一起对戎人作战。击败戎人之后,齐僖公又对太子忽提起这件事,太子忽仍然不肯答应。别人问起缘故,太子忽推托说:“没有为齐国做什么的时候,我都不敢这样想。如今我奉君命帮齐国打戎人,要是答应这件事,别人会说我出兵是为迎娶妻子了。”实际上,太子忽固辞齐婚另有缘由,就是文姜品德不淑。

文姜归鲁后,为鲁桓公生了太子同。在以后的十几年中,倒也相安无事。但文姜不德之事,还是传了出去。到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春天,已经即位多年的齐襄公请鲁桓公携文姜到齐国去作客。鲁桓公答应了。鲁大夫申予感到事情不利,便劝鲁桓公说:“男人各有自己的妻子,女人各有自己的丈夫,应界限谨严,不得轻易地亵渎它。能够这样做,才算是符合礼仪。否则,必然身败名裂。”但桓公根本不听,还是和齐襄公在泺(今山东济南市西北)相会。随后,带着文姜到齐国去了。

文姜到齐国以后,和齐襄公旧情复发,重又私通。但不久,这件事被鲁桓公发觉。鲁桓公十分恼怒,狠狠地指责了文姜。文姜不但不思改悔,反而把桓公发觉的事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心狠手辣,为达到和文姜长期通奸的目的,便决定杀死鲁桓公。

同年四月的一天,齐襄公设宴招待鲁桓公,把桓公灌得大醉,连车都上不了。宴会结束时,齐公子彭生在齐襄公的指使下,装着帮助鲁桓公登车,乘机把鲁桓公勒死。

桓公被杀的事情传回鲁国。摄于齐国强大的国力,鲁国虽然君主被杀,可也不敢兵戎相见。但也不愿善罢甘休。鲁国派遣使者到齐国去,对齐襄公说:“我们的君主因畏您的威严,不敢宁居,这才到齐国来修齐、鲁两国之旧好。可是,礼办成了,人却没回来,这让我们追究谁的责任?又怎么向诸侯解释?请除掉彭生,为我君报仇。”齐襄公自知理亏,便推卸责任,杀掉了彭生,以此向鲁国道歉。

鲁桓公虽然冤死,但并未阻止文姜和齐襄公乱伦之事。桓公死后,齐襄公干脆就把文姜留在了齐国。有时,把文姜送到齐、鲁两国接壤的边邑,时时相会,往来不绝。文姜也觉得无颜返鲁,便干脆留了下来。鲁庄公即位之后,为父亲的冤死而悲愤,痛恨母亲文姜做出这种下流之事,便和文姜断绝了母子关系。但这件事并没有对齐、鲁两国的关系产生太大的影响。而齐襄公由于作恶多端、反复无常,几年之后,被叛乱的大臣杀死。

周王室的衰落

西周末年,周天子地位衰微,强大起来的诸侯逐渐不听从王室的指挥。到春秋前期,这种状况愈演愈烈,以致在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爆发了周、郑葛(今河南长葛东北)之战,郑国的祝聃竟敢于以箭去射天子周桓王。

春秋初年,郑国同王室的关系最为密切。郑武公以大军保护周平王东迁,其后成为王室卿士。郑庄公继位后,仰仗祖先的功劳,在王朝内专横跋扈。庄公在国内与其弟公叔段不和,经常不理王室之政,于是周平王就打算让虢公与庄公为左右卿士共同掌管王事。郑庄公得知这个消息后,即责问平王。平王矢口否认,并提出君臣互相交换人质,以示信任。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年),平王去世,太子林继位,是为桓王。桓王上台后便准备授虢公政以分庄公之权,庄公得知,想给新即位的天子一个下马威,派祭足带领人马把王室在温地(今河南温县)的麦子割掉,把成周(今洛阳东)的禾割走。至此,周、郑交恶。

桓王毫不示弱,郑庄公意识到失去同周天子的密切关系,对自己在诸侯中争雄不利,于是便试图和解,于周桓王三年(前717年)亲自到王都朝见桓王,桓王却不加礼遇,不久又任命虢公忌父为王室右卿,与郑庄公共理朝政。周桓王八年(前712年)。桓王又把本来不属于王室的十二个邑作为空头支票,换取郑国四邑,使郑国白白丢了四个邑;到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又干脆罢免了庄公的左卿士之职,因而庄公也就不去朝见他。这样,桓王便率领王师及蔡、卫、陈之师讨伐郑国,郑国也出兵抵抗,两军在葛摆开阵势。

王师方面的部署是:桓王亲率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周公黑肩将左军;蔡、卫两国军队属右军,陈国的军队属左军,呈“鸟阵雁行”的阵势,突出中军。郑国方面针对王师的部署,采取“鱼网之阵”的阵法,把主力放在左右两方阵上,中军摆在两方阵中间靠后,郑庄公率中军,祭仲将左方阵,曼伯将右方阵,左右方阵中把战车排列在前面,步卒配置于战车之后,填补车与车之间的空隙,构成密集队形。开战时让左右方阵先接敌,打垮对方力量较弱的左、右军,然后三军呈鱼网状合围对方中军主力。

两军交战,郑庄公在原繁、高渠弥护卫下坐阵中军,并与祭仲、曼伯约定中军大旗挥动时,左右两方阵同时发起攻击。开战后,陈国由于内政处于动乱之中,士气不高,遇到郑军方阵的攻击,立即溃逃,周王室的左军士卒跟着也败下阵来;蔡、卫两国的军队本无战斗力,在受到攻击后,抵挡不住,转身而逃,王室的右军也随之溃败。然后,郑国三军合围周王中军,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桓公忍着箭痛,指挥军队退却。祝聃请求庄公下令追击,庄公认为君子对一般人尚且不能逼之太甚,何况对于天子!如果能够使国家免于危亡,这就足够了。因此,按兵不动。当天晚上,郑庄公派遣祭仲去慰问周天子及其随从,表示郑国只是不得已应战,愿同王室和好。葛之战是诸侯强大、王室衰微的一个标志,祝聃“射王中肩”,王师惨败于诸侯军队名下,这使周天子的威风扫地,事实上等同于诸侯。同时这一仗也拉开了列国争雄的序幕。

楚武王伐随

商周时期,我国汉水和长江流域的原始部族,被商、周中原王朝统称为“荆蛮”,在经济和文化上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从《诗经·商颂·殷武》等篇章中可知,早在商代武丁时期,商代就“奋伐荆楚”,对南方各部落进行征伐。西周时期的《过伯簋》、《史墙盘》等铜器铭文和《诗经·小雅》中的《采苞》、《江汉》诸篇,更反映着周代统治者频繁地从荆楚地区掠夺财富和奴隶。到春秋初期的楚武王时代(前741—前690年),楚人开始成南方的一个强盛的国家。虽然在当时中原地区先进国家看来,楚国仍然是一个野蛮的国家,但楚国已经具备了颇为雄厚的力量,开始向北发展势力,与中原诸国一较高低。楚武王是楚国开辟疆土、北进中原的第一人。然而,楚人势力的北进面临重重障碍。早在西周初年,周王朝就在汉水流域建立了申、邓、随、黄等姬姓或姜姓诸侯国,形成几个据点,挡住了楚人北进的道路。而在这些诸侯中,以随国(在今湖北省随县南)最为强大。所以,楚武王北进的第一步,就是拔掉随国这个钉子。

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楚武王在做长期准备之后,率军进攻随国。他先礼后兵,派大夫薳章先到随国去“求成”(和谈),而自己驻军于瑕(随国地名,不详在何地)以待之。随国派少师前去主成。楚臣斗伯比对楚武王说:“我们不能够在汉水以东得志,实在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我们张开三军、摆开阵势,大张旗鼓,用武力来威胁。他们感到恐惧,便相互团结和我们结抗。所以,我们难以对付他们,也难以离间他们。汉水以东的诸侯以随国为大。随国如果自高自大,必然轻视其它小国。其它小国离随对楚十分有利。随国少师这个人非常自傲。请您下令藏起精锐而以疲弱士卒代之,示之以弱,少师必然自骄自大,中我们的圈套。”楚武王听从了斗伯比的建议,打乱军队的原有部署而接待随少师。

少师在楚军中走了一圈后,果然上当,回去以后,便请求随侯发兵进击楚军。随侯听信了少师的话,准备答应,季梁拦住了他,说:“楚人正在兴盛强大之时,那些疲弱士卒是楚人在诱骗我们。臣听说,小之所以能敌大,是因为小道大淫。所谓道,即忠于民而信于神。君上思利民为忠,祝史不虚称君美为信。而如今,民众冻馁,君上却欲逞其志,臣不知其可。您姑且改进政治,和兄弟之国团结友好,庶几能免于难。”随侯听了之后,觉得有理,便停止发兵,勤于修政。楚武王见其如此,只好退兵。第一次伐随无功而返。

楚军退兵之后,随侯放松了警惕。少师重又得势。两年之后,斗伯比见随国政治开始混乱,便对楚武王说:“可以了。敌人出现了空隙,此大好机会,不可错过。”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夏,楚武王在沈鹿(今湖北钟祥东)会汉东诸侯,黄国和随国未参与。楚武王以此为借口,出兵第二次伐随。

楚军进入随境之后,驻扎在汉水和淮河之间,摆开阵势,等待随军。季梁看到楚强随弱,战必不利,便请求随侯先派人去向楚军求和,认为楚人不许求和,而后再和楚军作战,这样可以激怒我军,懈怠楚军,我怒而敌怠,就有希望打败楚军。可少师却对随侯说:“必须赶快进攻,否则,楚军就会逃跑。”随侯听信少师之言,率军出战。望见楚军时,季梁又建议说:“楚人以左为上,其左军必为精锐。您必须率左军当其右军,勿与楚王相遇,而猛攻其右军。楚军右军疲弱,必败,右军败,其他士兵必然跟着溃败。”少师却说:“不与楚王相当,那算什么对手呢?”随侯不听季梁之言,却听了少师之言。随、楚两军战于速杞(今湖北应山西),随军被打得大败,随侯弃军逃跑。楚军将领斗丹缴获了随侯坐的战车,还把少师抓住了。

这年秋天,随国派人到楚国求和。楚武王想不允许,进而想攻灭随国。斗伯比说:“天去随国之疾,让我们抓住了少师,去了随国之患。现在随国还难以消灭。”楚武王答应了随国和谈的要求,和随国订立了盟约。而暂时把精力用在了对濮地的扩张上。从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至周庄王七年(前690年)这十余年中,楚武王连连向西北进兵,攻伐绞(在今湖北陨县境)、州(在今湖北监利县境)、蓼(在今河南唐河县境)等诸侯,取得了一些胜利。到周庄王七年(前690年),又把进攻矛头对准了随国。

这一年的三月,为进攻随国,楚武王先指挥军队演习了一种名叫“荆尸”的阵法,并将戟这种兵器发给士卒,以用于伐随。将要在太庙举行斋戒仪式的时候,楚武王感到身体不适,对夫人邓曼说:“我感到心神动摇、怔忡”。夫人邓曼听了以后,叹息着说:“王禄即将尽矣。物满必动,满盈而荡,灭之道也。先君已知之,故于王临武事,将发大命之时而摇荡王心。如果军队不遭损失,而王薨(死)于途中,是国家之福。”虽然预感到自己会死,但楚武王还是率军出发了。果然,楚武王在途中发病,而死于军中。

楚武王死后,楚令尹斗祈和莫敖屈重恐消息泄露,动摇军心,便装出无事的样子,继续前行,开辟道路,在溠水(源出随县西北,南流入于涓水)上架设桥梁,让军队通过后,兵临随国都下,建筑营垒,佯示随人以久战之计。随人有些恐惧,派人向楚军求和。莫敖屈重假称奉了武王之命,入于随国,和随侯签订盟约,并且请随侯日后和武王在汉汭(其地约在今湖北钟祥北汉水隈曲处)相会。随侯答应了。屈重从随国回来后,立即率军撤退,渡过汉水,回到楚境之后,才为武王发丧。从而保证楚军全师而还。

楚武王三次攻随皆未成功,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楚国的力量尚且有限,不足以吞灭汉东各诸侯。随国的力量还比较强大。直到春秋晚期,随国还存在,可见其坚持之久。然而,楚武王伐随,是楚国势力北进中原的开始。从此以后,楚国逐渐成为一支中原各国不敢忽视,足以和晋、齐等国相抗衡的强大力量了。

齐鲁长勺之战

周庄王十一年(前686年),齐襄公被叔伯兄弟公子无知杀死,不久,无知又被大夫雍禀杀掉。齐国无君,在国内的大夫高傒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关系甚好,就派人前往莒国迎接他回国作国君。鲁国也派军队护送在鲁的公子纠回国夺位,同时派管仲率兵拦截从莒归国的公子小白。管仲在途中遇上小白一行,未及正式交战,就先向小白前胸射出一箭,小白中箭后倒在车中。管仲以为射死了小白,派人报知公子纠,公子纠得知对手已死,就慢悠悠地在旅程行走。其实,管仲的箭正好射在小白腰间的带钩上,小白为麻痹对方,就顺势倒下,然后抢先回国,做了国君。等公子纠六天后到达齐都临淄,小白已经即位。鲁国不肯罢休,就将军队驻扎在临淄以东的乾时(今山东桓台县南)。两军相战,鲁军大败,鲁庄公弃车而逃,秦子、梁子两名武士打着庄公的旗号引开齐军,成为齐军的俘虏;鲁庄公坐轻车逃归鲁国。

齐桓公在乾时败鲁后,又派鲍叔牙带领军队逼着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召忽自杀而死,管仲被囚入齐。鲍叔牙回到齐国,立即推荐管仲为相,主持齐国大政。

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春,齐国又派大军进攻鲁国。鲁国积极准备迎战。这时,有个叫曹刿的人请求进见。他的同乡人相劝说,有权势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掺和呢?曹刿认为有权势的人见识浅陋,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他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来作战,庄公回答,暖衣饱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认为,小恩小惠不能遍施民众,所以民众是不会跟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虚报,祝史祷告一定诚实。曹刿认为,小的信用不足以取信于神,神灵不会保佑。庄公又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必定按照实情来审判处理。曹刿说,这才是忠于职守,为民众尽力,可以凭此去战。若战,请允许我跟从您去。

齐、鲁两军在鲁国的长勺相遇交战。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兵车。庄公要击鼓进击齐军,曹刿劝阻道:“还不到时候”。等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让庄公击鼓反击齐军。齐军经三次冲锋已疲惫不堪,遭到鲁军的猛烈反击,马上大败而逃。庄公又要下令追击,曹刿阻拦住,他下车察看齐军逃跑时的车轨确实很乱,又登车棐望到在逃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确知齐军真败,就请庄公下令发起追击,一举把齐军赶出国境。

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齐国在长勺大战之后,战略重点转入征服周围的小国和整顿内政上。

晋楚城濮之战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成王准备围攻宋国,派前令尹子文在睽地演习练兵,派令尹子玉在蔫地作战前演习。子文一早就完事,没有惩罚一个人;子玉整整一天才结束,鞭打七人,箭穿三个人的耳朵。子文设宴,元老们都表示祝贺,年轻大夫蒍贾却不祝贺,认为子文把楚国政权让给子玉,而子玉刚愎自用,内不能治理百姓,对外率领兵车超过三百乘,恐怕就要吃败仗。子玉如果失败,那是由于子文的推荐,等到子玉胜利归来再祝贺,也不算迟。不久,楚成王便会同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

宋国的公孙固急忙到晋国报急求救。晋国名将先轸认为,报答宋襄公在晋君流亡时的施舍,救援宋国被围之难,成就晋国的霸业,都在这一次了。晋文公之舅狐偃认为,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同卫国结成婚姻,如果攻打曹、卫,楚国一定会救援,那么宋国和齐国就可以免遭楚军的进攻了。于是,晋国就在被庐举行大规模的阅兵式,组建上、中、下三军,晋文公委派却谷统率中军,却溱辅佐他;委派狐偃率领上军,狐偃把上军之帅让给狐毛,自己做副帅;又派栾枝率领下军,先轸辅佐他。荀林父为晋文公驾御戎车,魏犨为车右。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春,晋文公打算攻伐曹国,向卫国借路,卫国不答应。晋军回师,从南河渡过黄河,袭击曹国,攻打卫国。正月,晋军占领了卫国的五鹿;二月,晋中军元帅卻縠去世,先轸继任中军之帅,胥臣补先轸的空缺辅佐下军。晋侯与齐侯在卫国的敛盂结盟,卫成公向晋请求订立和约,晋国不答应。于是卫成公想投靠楚国,卫国的贵族不同意,就赶走他们的国君,以此来向晋国讨好。卫成公只好离开国都居住在襄牛。鲁国大夫公子买率鲁军助卫防守,楚军救援卫国,不能取胜。鲁僖公害怕晋国伐鲁,就杀了公子买来讨好晋国,对楚国人却说,公子买没有完成戍守的任务,所以杀了他。

晋军在打败卫国后,又包围了曹国国都,攻打城门,战死许多人。曹国的士卒把晋军的尸体陈列在城墙上,以此打击晋军士气。晋侯很为此事担忧,士卒们献策说:让军队在曹人的墓地扎营,示意掘他们祖先的坟。文公采纳了士卒们的意见,曹人果然非常恐惧,就把晋军的尸体用棺材装好送出城来,晋军乘机发起进攻,攻破曹都,俘获曹共公。晋文公当年流亡在曹,曹共公无礼地观看他洗澡,文公一直耿耿于怀,现在俘获了他,于是文公列举曹共公罪状,责备他不用贤臣僖负羁,却大封亲戚故旧,使曹这样一个小小的国家,大夫就多达三百余人。为了报答僖负羁当年赠飧置璧的恩惠,文公下令不许晋军进入僖负羁的住宅,同时赦免了他的族人。当年跟他流亡的魏犨、颠颉很生气,认为文公不考虑有功之臣,却去报答那些小恩小惠。于是两人带兵就放火烧了僖负羁的住宅,魏犫放火时伤了前胸。文公很恼怒,打算杀死他,但又爱惜他的勇武,就派人去察看伤情,如果伤势严重,就准备杀他。魏犨伤得不重,文公于是饶恕了他,杀颠颉在军中示众,又命舟之侨为兵车右卫。

晋军袭击卫国进攻曹国,原是为解宋国之围。但楚国见此二国已失,并不前来相救,反而率陈国、蔡国的军队加紧围攻宋国。于是宋国派大夫门尹般向晋君告急求救。晋文公十分为难,舍弃不管,宋国就会与晋绝交;请楚国退兵,楚国肯定不会答应;如果与楚国作战,齐国和秦国不会支持。进退两难之际,中军元帅先轸献上一计:让宋国用财物去贿赂齐、秦两国,请他们出面求楚国退兵,晋国扣留曹共公,然后分曹国、卫国的土地给宋国。楚国同曹、卫两国友好,其国土被分,必定不会答应齐、秦的调解,而齐、秦二国接受了宋国的贿赂、又恼恨楚国不给面子,就必然出兵伐楚。晋文公同意了先轸的离间计。果然,齐、秦与晋联合了起来。

楚成王见形势不利,退回申地(今河南南阳)驻扎,防备秦国的袭击,又命令戍守齐国谷邑的申公叔时和围攻宋国的子玉率部撤退,避免与晋军交战。他认为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险阻艰难,全都经历了:民情真假,他都知道了,上天使他享有高年,同时除掉他的祸患。天所予,不可败。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坚持要与晋军作战,他说:虽不敢保证一定能建立什么了不起的战功,但希望用胜利堵住奸邪小人(指楚大夫蒍贾)进谗言的嘴。于是,子玉派大夫宛春到晋军中谈判,条件是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退还曹国的土地,楚军解除对宋国的包围。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礼,晋君(文公)只得到释宋之围一项好处,而楚臣(子玉)却得到恢复曹、卫两项好处。不能失掉这个战机。先轸不同意,他认为楚国一句话就使曹、卫复国、宋解围,三个国家都安全,晋国如果不同意,这三国就均被灭亡,这就是晋国无礼。不如暗中答应恢复曹、卫两国,使他们叛离楚国;再用扣留楚军使者宛春的办法来激怒子玉,等打完仗再考虑曹、卫的问题。晋文公很高兴,就采纳了先轸的意见。曹、卫两国果然派人到子玉营中同楚断交。子玉十分气愤,立即率军北上与晋军作战。文公见楚军逼近,下令退避三舍(古时一日行军30里为一舍)。将士们对后退很不理解,认为晋君躲避楚臣是极大的耻辱,何况楚军攻宋不下,在外转战多时,已经疲惫不振。狐偃向他们解释这样做是为了报答文公当年逃亡时楚君给予的恩惠,兑现文公当年所许的“两国若交兵,退避三舍相报”的诺言。于是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夭、秦穆公之子小子愁率军退后九十里,在卫国的城濮(今山东濮县南)驻扎下来。楚军随即逼了上来,在城濮附近的险要地带扎营。

晋文公既害怕别人议论自己忘恩,又担心士卒不愿尽力作战,所以在与楚交战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三军将领都劝他下决心打。狐偃认为,这一仗若打胜,就可以得到诸侯国的拥戴,取得霸主的地位;即便打不胜,晋国外有黄河之阻,内有太行之险,没什么可担忧的。栾枝也说,汉水北面的姬姓国都被楚国吞并,思念小恩小惠而忘记大耻大辱,于国不利,应当与楚国交战!文公这才坚定了决心。

子玉误把晋军礼让性的后撤误认为是害怕楚军,于是刚扎下营盘便派大夫斗勃向晋文公挑战道:“请和您的部下游戏一番,您可以扶着车前横木观赏,我也陪您来开开眼界。”文公让栾枝回答说:我们国君领教命令了。楚王的恩惠不敢忘记。既然得不到谅解,那就烦请大夫告诉你们的将帅:准备好你们的战车,敬奉你们的君命,明天早晨战场上相见!

晋楚城濮大战前,晋军方面,有战车700乘,兵员37000人,另有齐、秦、宋的支援。中军元帅是先轸,却溱为副;上军主将是狐毛,狐偃为副;下军主将是栾枝,胥臣为副。楚军方面,子玉为中军主帅,指挥警卫王室的西广、东宫及若教六卒,共有战车180乘;子上为右军主将,指挥陈、蔡两国的军队;子西为左军主将,指挥申、息两地的地方部队。晋军的上军对楚军的左军,下军对右军,临战,子玉夸下海口说:“今天晋军必定覆没!”

战斗开始,晋下军副将胥臣命令士卒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右军发起攻击,陈、蔡的军队跟从楚军本是不得已,遭到这一突然进攻,立即溃不成军,蔡国公子印也被杀死,晋上军主将狐毛另设前军两队,出击楚军的逃兵,楚军右翼被彻底打垮;晋下军主将栾枝让士卒砍伐木柴拖在车后,扬起尘土,伪装败逃,楚中军立即发起追击,左军主将子西求胜心切,以为晋军主力溃逃,带部率先追赶,造成楚军侧翼空虚。晋见楚中计,元帅先轸率领中军精锐拦腰截击,狐毛、狐偃反转回头杀来,前后夹击,楚国的左军也被打垮。子玉见左右两军全垮,急忙收兵,这才不至于全军覆灭。

城濮之战以晋胜楚败而告结束。晋军在楚营内歇兵三天,班师而归。向周天子献上俘获的战车100辆和俘虏的步兵1000人。周天子设宴款待晋文公,命令大臣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用策书颁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并赏赐了文公许多财物。

楚成王本不愿与晋交战,听说子玉大败而回,就派人对子玉说:“你失败回来,有何面目见申、息两地的父老呢?”逼子玉自杀谢罪。但在打发走使者后,成王又后悔起来,忙派人收回成命,这时子玉在连谷(今河南西华县南一带)已自杀了。

城濮之战使晋国国威大振,以前与楚国结盟的国家纷纷投靠晋国。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建造王宫,与诸侯会盟,占据了霸主的地位。而楚国北上的战略在这一战中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后一段时间只好转向南方经营。

烛之武退秦师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晋楚城濮之后,晋国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晋文公由此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但是,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给小国带来的却是灾难。特别是那些夹在晋、楚之间的诸侯国,更是疲于应付,左右为难。楚来则迎楚,晋来则迎晋,忍辱含垢,委屈求全。稍有不慎,便会遭到大国的攻伐。郑国便是其中之一。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当楚军挥师北上,与晋争霸时,郑国因楚近晋远,不得不委曲求全,而站在楚国一边。这一下惹恼了晋文公。城濮之战后的第二年(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年)夏天,晋文公纠合宋、齐、陈、蔡、秦等诸侯公于霍泉(在洛阳城中)。除了重申践土之盟外,便是商议讨伐郑国。最后,晋国和秦国决定联合出兵。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的春天,晋文公先派了一支小部队对郑国作试探性进攻,以观其可攻与否。到了九月,晋国和秦国便大举出兵,攻入郑国境内,包围了郑国的都城。晋文公攻郑的理由是:郑国君文公在自己流亡路过郑国时曾对自己无礼;后来又背晋助楚。入郑后,晋军大营驻扎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北13里),秦军驻扎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县南,与函陵相距甚近)。晋军由晋文公亲自指挥,而秦军则由秦穆公自己指挥。

晋、秦军围郑后,郑都城中一片惶恐。郑国大夫佚之狐感到事态严重,便去找郑文公,对郑文公说:“国家的形势已经很危急了。您若能够让烛之武去见秦伯,和秦伯谈一下,秦军必然撤退。那样晋军也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去找烛之武商议。烛之武听了郑文公的请求,便推辞说:“臣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臣已经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这个任务我完成不了。”郑文公知道烛之武在埋怨自己不早日任用他,只是到了危急的时候才想起他,便恳切地道歉说:“我不能早日任用你,让你发挥才能,如今事情紧急了才来求你,这是寡人的过错。但是,郑国如果亡了,对您也没有什么好处。”烛之武答应了。夜里,烛之武从城里缒墙而出,摸到秦军的军营里,见到了秦穆公。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军和晋军围郑,郑已知己之必亡。然而,如果郑国灭亡而对您有好处,那我们也愿意灭亡。越过别的诸侯国而以远地为己边邑,您知道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干吗要灭亡郑国而让邻国增加力量呢?邻国实力增加了,您的力量可就削弱了。如果留着郑国而不灭亡它,让郑国为秦东道之主人,秦国外交之往来,郑国可以助其乏困,这对您也并无害处。而且,您也曾经有恩于晋国。晋惠公夷吾答应割给秦国焦(今河南三门峡西)、瑕(今河南灵宝东)二邑,可是早晨归国,晚夕即筑城以备秦,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的贪欲哪里有满足的时候?既然东侵郑国以开拓其封疆,又要放恣其心力而西拓其边界,如不损害秦国,其土地将何从而得?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唯君图之。”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的事情,他自然不愿意做。因此,他单独和郑国签订了盟约,让杞子、逢孙、杨孙留下来帮助郑国戍守,便引军撤回秦国去了。

秦军不辞而别,突然撤走,使晋人十分恼怒。子犯向晋文公请求率军进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不是他(指秦穆公)的帮助,我们不会有今天。得到别人的帮助却又去损害人家,这是不仁;失掉自己的同盟是不明智;攻秦为乱,和秦为整,以乱易整,不算什么英勇之举。我们还是撤回去吧。”于是,晋文公率晋军撤回了晋国,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烛之武的成功,在于巧妙地利用了秦、晋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而对秦穆公晓以利害,因而使秦军撤走,从而孤立了晋军,使晋军也不得不退兵。

秦晋殽之战

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烛之武说退秦师后,秦、郑结盟,杞子、逢孙、杨孙等大夫带二千人马被派往郑国戍守。二年后,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他已经掌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发兵前来,里应外合,郑国肯定会到手。秦穆公召集大臣商量出兵之事,年迈的蹇叔和百里奚都不赞同,认为军队劳苦跋涉去袭击远方的国家,将卒辛劳、精疲力尽,郑国又有防备。再说千里行军,谁人不知?劳苦而无所得,将士也不会满意。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召见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和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三人为大将,率领大军从国都东门处出发。蹇叔哭着对孟明视说,我只能看见军队开出去,却看不到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六七十岁死了,你坟上的树现在也该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蹇叔的儿子参加了出征的队伍,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必定在殽山(今河南济宁西北)一带阻击秦军。殽山有两座大的山陵,南面的山陵,是夏后皋的坟墓;北面的山陵,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必将死于两座山陵之间,我在那里为你们收尸吧!”

秦军向东进发。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春天,秦军经过周王都洛邑的北门,兵车的左右卫脱去头盔,下车步行,以表示对周王的敬意,但是随即就跳上车,战车有300多辆。周共王的玄孙王孙满年纪还小,看到秦军的这种举动,认为秦国的军队轻佻而无礼,必然打败仗。

秦军到达滑国(今河南巩县西北),遇上了准备到周王都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弦高见秦军突然而来,郑国毫无准备,急中生计,自称是郑国派来的使臣,先致送四张熟牛皮,然后又奉送12头牛犒劳秦军,假称受国君的委托来犒赏秦军,对秦穆公说:敝国并不富厚,为了您的随从能够在这里生活方便,住下就提供一天的食物,离开就准备一夜的守卫。同时,派人火速向郑国报告。

郑穆公得到消息后,派人去馆舍探视杞子等人的动静,发现他们已经装束完毕,磨利兵器、喂饱战马了,于是派皇武子下令逐客。杞子逃跑到齐国,逢孙、杨孙二人逃到宋国。秦军得到报告,主将孟明视认为郑国已有准备,没有得到郑国的希望了。攻郑不能取胜,围郑又无后续,建议早日回军。因此,秦军回师,顺路灭掉滑国。

就在这时,晋文公刚刚去世,晋国大臣认为秦国此举严重威胁晋国的霸业。晋国大夫先轸认为机不可失,放走秦军要生后患,一定要阻止秦军。栾枝则认为,先君复国,靠得是秦国的支持,未及报恩就攻打人家,对不起死去的先君。先轸反驳说:秦国不因我们的丧事而悲伤,反而攻打我们的同姓国,这是秦国无礼。一旦放走敌人,几辈子要受祸患,我们为晋国子孙后代着想,这可以对去世的国君说!于是就发布命令,紧急动员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染黑丧服,领兵出征,梁弘驾御车,莱驹做保镖。

同年夏四月,晋军在殽山击败秦军,俘虏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胜利而回,然后身着黑色的丧服安葬了晋文公。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儿、晋襄公的母亲)文嬴请求释放秦国的三位将帅,说是他们三人挑拨晋、秦两国国君的关系,如果父王(秦穆公)得到这三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也不满足,何必屈尊晋君去惩罚他们!莫如让三人归秦接受刑戮,也使父王快意。于是,晋襄公就答应了她的请求。

先轸入朝进见晋襄公,问起秦国的囚犯。襄公说:“母亲代他们求请,我把他们放了。”先轸大怒,认为将士们拼力把他们从战场擒获,一个妇人说几句谎话就把他们从国都释放,毁伤自己的战果、助长敌人的气焰,亡国没几天了!说着说着对着晋君就往地下吐唾沫。晋襄公十分后悔,立即派阳处父去追赶孟明视等人,追到黄河岸边,孟明视等已经上船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的骖马,说是晋襄公要赠送他们,请他们上岸。孟明视等在船上叩头辞谢道:蒙晋君的恩惠,不用我等的血涂军鼓,使我们回归秦国接受刑戮。秦君如杀了我等,死而不朽;如托晋君的恩惠得到赦免,三年之后,必将拜谢晋君的恩赐。这实际上是说三年之后必来报仇。

秦穆公衣着素服,在效外对着释放归国的将士号哭,说:“我不听蹇叔的忠告,致使你们几位蒙遭耻辱,这是我的罪过!”继续任用孟明视等人。

殽之战以及其后的秦晋彭衙之战,使秦国向东扩张的战略连连受挫,无法东进。于是,秦穆公就把战略重点转向西,展开了称霸西戎的大业。

老子、庄子、韩非传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王朝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到周,打算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您所说的,那些人连骨头都已经腐烂了,他们的言论还存在。况且君子只有处在能施展抱负的时代才担当重任,处在不能施展抱负的时代就遮盖面目而混迹社会。我听说,出色的商人善于囤积货物,好像什么都没有;君子道德高尚,容貌却显得特别寻常。抛弃您的傲气和贪心,装模作样和好高骛远,这些都不利于您的身体。我要告诉您的,只是如此而已。”孔子离开老子以后,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兽,我知道它会跑。会跑的可以准备网,会游的可以准备纶,会飞的可以准备矰,至于龙,我无法知道,它乘风驾云而到达天上。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和龙一样啊!”

老子研究道和德,他的学说提倡自身隐姓埋名。在周居住了很长时间,看到周王朝已经衰败,于是便动身离开。到函谷关,关令尹喜说:“您将要隐居了,勉强为我写书。”于是老子就著书上下两篇,论述对道和德的看法五千多字然后离开,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人说老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论述道家的作用,与孔子同时代。

原来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是因为他研究道义而且善于养生的缘故。

从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还记载周太史儋进见秦献公说:“起初秦国与周合并,合并五百年才分开,分开七十年才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弄清这些说法是对还是错。

老子是有道德的隐士。

老子的儿子名宗,宗是魏国将领,分封在段干。宗的儿子注,注的儿子宫,宫的玄孙假。假在汉文帝时做官,而假的儿子解是胶西王刘卭的太傅,因此在齐地定居。

世上学习老子的人就贬低儒学,儒学也贬低老子。孔子说“主张不一样,不相互进行商量”,难道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吗?

老子主张无所作为,听凭万物自生自灭;清静自守,任凭人们返璞归真。

庄子是宋国蒙县人,名周。庄周曾在蒙县漆园地方做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他的学识没有什么不洞察的,但他的基本观点与老子的言论相一致,因此他著书十多万字,大抵都类似寓言。他创作《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诽谤孔子,以阐明老子的主张。《畏累虚》、《亢桑子》一类作品,都是空发议论,毫无事实根据。但他善于属文措辞,借事寓情,因此攻击儒家、墨家,就连当代的饱学之士也不能自我开脱。他的议论宏阔豪放在于自我陶醉,所以即使是王公大人也不能器重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十分贤能,派使臣携重礼迎接他,答应任命他为相。庄周笑对楚王的使臣说:“千金是优厚的待遇,卿相是尊贵的职位。您难道没有看见郊祭时用来做祭品的纯毛牛吗?喂养它几年,给它披上彩缎,将它牵入太庙。在这个时候,即使想做一头小猪活下来,难道可以吗?您赶快离开,不要玷污我。我宁可在污泥浊水中游戏而自得其乐,不愿被统治国家的人所羁縻,一辈子不做官,才能满足我的意愿。”

申不害是京县人,过去郑国的低微的臣子。他学习刑学以干谒韩昭侯,韩昭侯用他为相。在国内他完善政治教化,对国外他对付诸侯,前后共十五年。直至申子逝世,韩国国治兵强,却没有侵犯韩国的。

申子的学说以黄帝、老子的思想为基础,而注重循名责实,主张法制。著书二篇,名为《申子》。

韩非是韩国的庶生公子。他爱好刑名法术之学,而他的学说归根结底是以黄帝、老子的思想为基础。韩非生来口吃,不擅长说话,而善于著书。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弟子,李斯自认为不如韩非。

韩非见韩国削弱,屡次写信规谏韩王,韩王都没有采纳。因此韩非十分憎恨君主治理国家,却不努力完善国家的法制,充分利用权势以驾御自己的臣下,不通过求人任贤达到富国强兵,反而举用虚浮不实的蠹虫凌驾于建功立业者的上面。认为儒生用文乱法,侠客以武犯禁。太平时就尊宠徒有虚名的文人,危难时就使用披坚执锐的将士。当今正是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他怜悯清廉正直的人遭到奸诈邪恶之臣的迫害,考察历来成败的变迁,因此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文章。

尽管韩非十分清楚游说君主的困难,在《说难》一书中讲得头头是道,但是终究死在秦国,自己并没有能够逃脱厄运。

《说难》议论说:

凡是游说中存在的困难,不是我知道的东西就能有办法把它表达出来的这样的困难,也不是我辩论问题中难以阐明我的思想的这样的困难,也不是我敢于放开议论将所有的道理全部讲清楚的这样的困难。凡是游说中存在的困难,而是知道被说对象的心里,并且能够通过我的游说使他心悦诚服的这样的困难。

被说服对象是以追求显赫名声为目的的君主,却用怎样得到厚利去游说他,那就会被看成是没有气节而甘处卑贱的小人,必定被远远抛弃。被说服对象是以谋取厚利为目的的君主,却用怎样得到显赫名声去游说他,那就会被看成是没有头脑而远脱离事体的庸人,必定不肯录用。被说服对象是内心想谋取厚利却露出要追求显赫名声的君主,若用怎样得到显赫名声去游说他,那么表面会录用这个人而事实上他将被疏远;若用怎样得到厚利去游说他,那么暗里采纳这个人的主张,却会公开将这个人抛弃。这些方面是不能不搞清楚的啊!

事情是由于保密而获得成功,言谈中由于不慎泄密而导致失败。并不是说者本人要泄漏君主的秘密,而是言谈中无意露出了君主隐匿的事,像这样的人就有生命危险。君主出现过失,而说者公开论述正确的意见来追究他的错误,就有生命危险。恩宠不深却将知道的全部说出来,所说的得到实行并获得成功后,那么君主的恩惠也就到此为止;所说的行不通并遭到失败,那么他就会被怀疑,像这样的人就有生命危险。君主有所谋划而想把它作为自己的功绩,说者同样知道而讲出来,就有生命危险。君主公开做某件事情,可是他借此却要完成别的事,说者同样知道而讲出来,就有生命危险。

勉强君主做他肯定不愿做的事,阻止君主做他不肯罢休的事,生命就有危险。所以说,和君主议论大臣,他就认为是企图离间自己;和君主议论小民,他就认为是想出卖他的权利;议论他宠爱的人,他就认为是在寻求靠山;议论他憎恶的人,他就认为是在试探自己。干脆精简的言辞,他就认为是无知而理屈;文辞优美,滔滔不绝,他就认为是空话连篇而浪费时间。就事论事,陈述意见,他就认为是怯懦而不敢畅所欲言;虑事周遍,思路开阔,他就认为是轻率而傲慢。这些游说中存在的困难,是不能不搞清楚的啊!

大凡游说的当务之急,在于懂得使被游说对象所崇敬的事物能锦上添花,而使他所憎恶的东西销声匿迹。他自认为他的计谋十分明智,就不要指出他的失误使他感到窘迫;自认为他的决裁十分果断,就不要指出他的对手使他愤愤不平;自认为他的力量十分强大,就不要列举他的困难对他多加阻拦。规划别的事情却与君主的考虑相同,表彰别的人物却与君主的行为一致的,就加以美化而不要中伤。有与君主的过失相同的,就公开进行掩饰,表明这不是失误。对君主一片忠心,没有丝毫违背阻碍,言辞没有任何触犯,然后才发挥自己的口辩和才智。这正是能使君主亲近不疑,能使自己竭尽才智的困难所在啊。能旷日持久,恩宠已经深厚,达到充分谋划而君主不起疑心,相互争辩而不致招罪,这才公开计较利弊,使君主获得成功,直接指出是非,使君主提高修养,能以此相互对待,这才算游说取得成功。

伊尹充当厨师,百里奚充当奴隶,都是为了谒见君主以得到任用。这两人原本都是圣人,尚且不能不主使自己而有此卑贱的经历,那么有才能的士人就不会取笑我的主张了。

宋国有一位富人,天下雨损坏了他家的墙壁。他的儿子说:“不修补财物将会被盗。”他的邻人的父亲也这样说。到了晚上,他的财物果然大量丢失。他的家里对他的儿子十分了解,于是对邻人的父亲产生了怀疑。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人,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于是问群臣道:“我想用兵,谁是可以讨伐的对象?”关其思回答说:“胡人可以讨伐。”便杀死关其思,说:“胡人是兄弟邻邦,你说讨伐他,为什么呢?”胡人的君主听到后,认为郑国亲近自己,便对郑国不加防备。郑人袭击胡人,取得胜利。这两位提建议的人,他们的看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严重的被处死,轻微的被怀疑。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并不困难,将正确的认识使用得恰到好处就困难了。

从前弥子瑕得到卫国君主的宠爱。卫国的法律规定,私驾君主车辆的处以刖刑。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生病,有人听说后,连夜告诉他。弥子瑕矫命驾驶君主的车辆外出。卫君听说后反而赞美他说:“多么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不怕处以刖刑!”同卫君游览果园,弥子瑕吃桃觉得味道非常好,没吃完便奉献给卫君。卫君说:“多么爱我啊,连自己的嘴都不顾却想念着我!”等到弥子瑕面色衰老而丧失宠爱,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经矫命私驾我的车辆,又曾经将他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本来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一样没什么变化,从前被称赞而后来却招罪,根本原因在于爱和憎发生了变化。所以得到君主的宠爱,那就认识完全一致而感情更加亲密;遭到君主憎恶,那就罪名恰到好处而关系更加疏远。

因此进行规谏和游说的士人,不能不首先审察君主对自己的爱憎,然后再向他进言了。龙作为一种爬虫,可以驯服亲近而骑在它身上,但它的脖子下面有一尺长的逆鳞,人要是触动它,就必定将人杀死。君主也有逆鳞,游说他的人能够做到不触动君主的逆鳞,那就差不多能取得成功了。

有人将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孤愤》、《五蠹》等作品,说:“唉,我能见到这个人,和他交往,死也不遗憾了!”李斯回答说:“这是韩非写的书。”秦国因此加紧进攻韩国。韩王当初不任用韩非,等到事情紧急,才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十分高兴,但还没有加以信任和使用。李斯、姚贾十分害怕韩非,诋毁他说:“韩非是韩国的庶出公子。如今您又想兼并诸侯,韩非终究向着韩国不向着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如今您不任用,留了很长时间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后患,不如加以罪过依法惩治他。”秦王认为很对,将韩非交法官治罪。李斯指使人送药给韩非,让他自杀。韩非想亲自向秦王表白,李斯不让见。秦王十分后悔,派人赦免韩非时,韩非已经死了。

申子、韩非都写有作品,流传到后世,学者大多具有。我唯独自感到悲哀的是韩非写了《说难》,而自己并没有能够逃脱厄运啊!

太史公(司马迁)说:老子尊崇的是道,主张虚无,在无为之中顺应千变万化,因此著书用辞堪称微妙难懂。庄子排斥道德,放纵言论,基本观点也是强调回归自然。申子孜孜不倦,一心实践循名责实的主张。韩子申明法度,分别事实,明辨是非,他的法制主张极其残酷无情。他们的学说都来源于老子对道和德的看法,可见老子思想的深刻远大。

薛家将(青少版)仵作小娇娘中国古代十大后妃就是这么多情非正常军师联盟雷锋十万男儿血:中条山保卫战正德风云(全两册)殡仪馆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