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下册) > 第一篇 夏商周

第一篇 夏商周(1/1)

第一篇 夏商周

一、远古时期

盘古开天辟地

据传说,远古时期宇宙不像现在有日月星辰的轮转和天地昼夜,也没有山川河流、风云雷雨。整个宇宙混沌一团,里面渐渐孕育了一个生命——盘古。

盘古长期生长在这混沌世界中,感到心烦气闷,便找来先天金石之精的斧凿,将混沌的世界劈开。

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盘古长长地吐出一口气,闭上沉重的眼皮,与世长辞了。

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皎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

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女娲抟土造人

传说人类是由女娲抟土造出来的。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可是单单没有人类,非常冷清。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地间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

女娲想把世界变得热闹些,就来到水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水仿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容貌,捏了一个个小人。说也奇怪,小家伙一放到地面,就活了起来,一个劲儿地叫:“妈妈,妈妈。”

女娲很高兴,又用黄泥捏了一些小人儿。她不停地工作,每天都忙到深夜。她就用树条搅拌上泥浆,向地面洒去。泥浆溅落的地方,顷刻间就出现了许多小人儿。

女娲又想:该怎样让孩子们自己繁衍下去呢?结果女娲参照世上万物传宗接代的方法,把人类分为男女,叫人类也男女配合,繁衍后代。因为人是仿神的生物,不能与禽兽等同,所以她又建立了婚姻制度,使之有别于禽兽乱交。后世人就把女娲奉为“神媒”。

有巢氏发明巢居

在上古时期,人少禽兽多,人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的危险。

在恶劣环境逼迫下,部分人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受鼠类动物启发,在黄土高原山坡上打洞,并居住在里面,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这样就安全了许多。

但是,北方气候寒冷,许多人宁愿留在危险的南方,也不肯往北迁移。这时候有巢氏出现了,传说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过仙山,得到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

有巢氏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用以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一定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和建造等。

正是原始社会这种“穴居”“巢居”在长期的历史和环境中不断变迁,才一步步推动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大发展。

燧人氏钻燧取火

据传说,远古时代发明人工取火的是燧人氏。相传远古人类生吃禽兽,这样很难消化而伤害肠胃,所以人们多患疾病。

有一天,燧人氏在周游天下的时候,发现有一种大鸟,在大树上跳来跳去找虫吃,不时像啄木鸟似的用长长的硬喙啄树干,每啄一下,就发出璀璨、夺目的火光。

燧人氏受到了启发,想到了取得火种的办法。于是他捡了一根硬木枝,在遂木上钻起来,结果真的发出了火光。可惜用这种树木钻出来的火,只能发光,没有火苗。

燧人氏回到自己家后,继续用别的树木做试验,虽然钻起来很费劲,但终于钻出火来了。他于是无私地把这个钻木取火的办法教给了人们,人们最终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燧人氏教人们钻燧取火,以火烤猎物的骨肉,不仅味美,而且易于消化吸收,人们也不再患腹疾了。虽然这只是传说,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人类从利用和保存自然火种,再进步到人工取火,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演变过程啊!

神农氏尝百草

据传说,在古时候人们还不会种植粮食,而且得了病无医无药,生活苦不堪言。后来,部落首领神农氏为了解除百姓的疾苦,亲自品尝了许多种花草,一天之内就曾中毒70次,最后终于找出了各种药用植物和食用植物,人们也从此学会了采药治病和播种五谷。

随着岁月的推移,人类积累的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得到后人验证,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功绩显赫。

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称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山氏。又成了与黄帝争天下的首领。

仓颉发明文字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地,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通通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经过一番钻研,仓颉根据洛书上的符号文字进行深入研究,吸纳从民间搜集来的部分图画文字,返归故里,独居村西深沟之中,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揭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共工怒撞不周山

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誉、尧、舜这四个部落联盟领袖,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五帝”。

与颛顼同时代还有一个叫作共工氏的人,他的本领也很高强。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聪明,有力气,懂得生产方面的许多事情。他很乐意为公共的利益工作。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共工氏是继神农氏之后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共工氏有一个儿子,名叫后土,也很懂得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父子二人考察了我国古代九个州的土地情况。广大群众十分欢迎共工和后土,尊称后土为社神,也就是土地神;尊称共工为水神,也就是管理水利灌溉的神。共工氏和儿子后土考察后认为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不能用水灌溉;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这些都不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要把高地削平,低地垫高。他认为挖下高地的土填在低洼的地方,就可以有更多的土地种庄稼。可是颛顼不同意共工氏这样做。

为了争夺部族的领导权,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颛顼拼命宣传鬼神迷信,吓唬群众,叫他们不要帮助共工氏。当时人们还很迷信,不少人害怕共工氏一平整土地,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他们都站到颛顼那一边去了。

然而,共工氏具有坚强的信念。他认定自己平整土地的主张是正确的,所以决不认输。他决定用生命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猛然用自己的脑袋去撞怪石嶙峋、高耸入云的不周山也就是现在的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填平山边的洼地。

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泥土石块崩塌下来。顷刻之间,整个天空剧烈地摇晃起来,整个地面剧烈地颠簸起来。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系着大地的绳子崩断了,大地向东南塌陷,天空向西北倾倒。

因为天空向西北倾倒,太阳、月亮和星星就每日里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虽然撞得头痛欲裂、眼冒金星,但是他撞崩了不周山,在我国北方造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大片平原。

关于共工氏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传说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想要解答为什么太阳、月亮、星星都是东升西降的,为什么大江大河都是从西向东奔流,为什么华北地区有一片大平原等许多问题。他们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只能以丰富的想象编出像共工氏撞崩不周山那样有趣的神话传说来。

母系氏族形成

氏族是人们以血缘关系结成了亲族集团。最先是母系氏族,这一时期,女性在氏族公社中占据主导地位,一个母系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女祖先。

母系氏族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的资源,同时也使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环境。

人类的生产活动——采集、狩猎和捕鱼依然必须集体进行,否则就不能有效地抵御野兽、饥饿和疾病的威胁。他们还没有私有财产观念,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是氏族的宗旨。氏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求生存的依靠。

每个氏族公社内部,壮年男子担任打猎、捕鱼和保护集体安全等需要较大体力的事务,而采集食物、缝制衣物、养老育幼等繁重任务,则落在妇女的肩上。

她们是氏族公社原始共产制经济的主持者,又对氏族的血亲关系起着主导作用。母系氏族公社在全盛时期人口较多,还形成了极具规模的供人们长期居住的村落。

父系氏族形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母权制被父权制取代。父系氏族公社也就形成了。

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的财产权和社会地位高于女性,家庭婚姻关系也由母系氏族社会的“从妻居”改变为“从夫居”,子女自然不再属于母系氏族的成员而成为父系氏族的成员,成为父亲财产的继承者。

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渐趋于解体。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小家庭便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氏族社会就这样逐渐被瓦解了。

部落的逐渐形成

部落由两个或多个血缘相近的氏族组成。每个部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语言、习俗,也有管理内部事务的机构。

部落是氏族组织的联合体,由若干个氏族、胞族联合而成,部落内部存在着不同的血缘关系,有自己的名称和固定的领土范围以及共同的语言,实际上是一个规模较大的亲族集团。

部落组织的规模大小由经济和人口所决定,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则规模较大,反之则规模较小。

部落设有酋长,由本部落各氏族推选有威望的氏族首领担任。部落的人数增加了,事务也逐渐增多,除了负责调节各氏族、胞族之间关系的酋长之外,各氏族首领、胞族长也要参加议事,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既从事生产又负责管理的人。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生产不断发展,氏族之间争战不休,一些部落就联合起来,部落联盟也由此形成,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瓦解的开始和新的民族共同体部族或民族出现的前提。

轩辕黄帝造车

车子古时又叫轩辕,这是人们为了纪念和感谢黄帝发明车子的功劳,便亲切地称呼黄帝为轩辕。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他是北方氏族部落的首领。

轩辕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

关于黄帝有很多美好的传说。远古的人类在地上行走全靠双脚,若要搬运东西,只能肩扛手拿,很费时费力。黄帝便发明了车子。有了车子,人们便可以以车代步,也可以用车载运东西,从而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

最初的车子,主要是劳动工具:当搬运重物的时候,用车推或拉,比肩扛手抬要省力得多。除此之外,一些权贵,比如黄帝本人,也曾自己乘车。不过,这车子,还得由仆役或奴隶拉动,才能缓慢前进。

黄帝大战蚩尤

据传说,炎帝族发祥于陕西岐山东面的姜水附近,该部落沿渭水东下,再顺黄河东进入河南西南部,后到达今山东地区。炎帝族首领炎帝是黄帝的兄弟,姓姜,号神农氏。

炎帝是以羊为氏族首领,就是现在的羌族。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洛水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间的冲突。

据传说九黎族首领蚩尤长着四只眼睛六只手,人身牛蹄,头上生着锐利的尖角,耳旁鬓毛硬如刀剑,以石头和沙子当饭吃。蚩尤武功高强,还善呼风唤雨。

蚩尤共有81个兄弟,人人铜头铁额,个个凶猛无比。炎帝族在激烈的冲突中失利,被迫退向北方,向居住在涿鹿地区的黄帝族求援。

第一次交锋,不分胜负。蚩尤总是利用气候的变化,偷袭轩辕,也就是黄帝。而轩辕军队则把蚩尤围得水泄不通,不给其留下半点逃窜的空隙。双方军队战战停停,整整对峙了七七四十九天。一天中午,天气突变,狂风大作,天昏地暗。

蚩尤认为时机已到,命夸父立即传令,准备突围脱逃。轩辕发现蚩尤意图,即命大鸿、常先和应龙按原计划进行。然后又吩咐风后、王亥:“不能随便擂战鼓,火畜不得轻易上阵。没有我的命令,绝不许乱动。”狂风呼啸,沙尘飞扬。夸父领兵突围,被大鸿截住,双方大战起来。只见兵器相击,火星飞溅。忽然一阵狂风刮过,只听夸父惨叫一声,跌倒在地。原来,夸父的眼睛被沙子迷住了,正在揉眼之际,被大鸿拦腰砍了一刀。

蚩尤一听夸父受了重伤,怒睁双眼,抡起板斧,左右拼杀,领兵冲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轩辕发现蚩尤拼命突围,即命应龙率骑兵跨上火畜,又命风后擂鼓接应。

蚩尤凶猛异常,力大无穷,越战越猛。不料,应龙率领的骑兵忽然冲杀过来,锐不可当,一下子打乱了蚩尤阵脚。蚩尤根本没有料到,轩辕还有骑着火畜打仗的骑兵。他见形势十分不利,便命令全军立刻撤退。

这时,轩辕把手一挥,800面夔牛大鼓一齐擂鸣。传说这种夔牛大鼓,声震五百里。蚩尤军队被鼓震得耳聋眼花,溃不成军。轩辕命六路大军,借鼓声威力发起总攻,一举把蚩尤军队全部消灭在涿鹿之野。

轩辕指着蚩尤的尸体说:“蚩尤一生好战,这是他的命运。但他发现了金石,教民学会了冶炼铜铁,这又是他的一份功劳……”风伯、雨师听了这话更加佩服轩辕的宽大胸怀,心里十分感激。他俩请求把蚩尤的尸体妥善安葬,轩辕立即答应了。

黄帝统一中原

黄帝大战蚩尤之后,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像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伏,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但是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于是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

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他都以天子的身份加以讨伐。最后,黄帝统一了中原。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经济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

因此,黄帝和炎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尧舜进行禅让

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黄帝的后裔,尧因封于唐,故称“唐尧”。舜又称虞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虞舜,派虞舜到各地去同群众一起干活儿。

虞舜结婚以后,带着两个妻子一起去种地干活儿,仍旧孝顺父母,关心弟弟。虞舜的名气更大了,大家都说他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哥哥。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尧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权交给了他,自己带着一班人到各地去视察了。

虞舜行使了20年的治理大权,把各种事情办理得井井有条,使天下的人全都十分佩服。这时候唐尧已经很老了,他视察各地回来之后,就把部落联盟领袖的职权全部让给了虞舜,自己退居一旁养老。

舜接位后,还是既勤劳又俭朴,受到大家的信任。尧死后,舜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这在历史上称为“尧舜禅让”。

鲧治水不力被杀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长江流域地区发生多次大水灾。洪水滔天,浩渺无际,淹没了广大的原野、茂密的森林和许许多多的村庄,百姓流离失所,被迫逃往突兀的峰峦或躲入深山岩洞中避难。尧在众臣的推荐下任用夏后氏的首领鲧治理洪水。

鲧治水心切,立即着手治水。鲧不停地命人挑土运石、造堤筑坝,企图将滔滔洪水挡住。可是黄河水势太猛,受阻后更如笼中困兽左冲右突。结果黄河灾情更加严重,附近的村屯房倒屋塌,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其状惨不忍睹。水灾反而日益严重了。

鲧虽然沥尽心血,费时九年,但黄河水仍然没被治服。那时尧已经很老了,自知力不从心,便将首领之位让给贤明的舜。舜继位后,亲自前往水灾地区巡视。由于鲧治水不力,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舜便将其免职并发落到羽山,不久便将其杀掉。

禹三过家门不入

舜经多方调查了解,决定任用鲧的儿子禹治理洪水。禹继承了父业,决心平复水患,拯救万民。禹的心情很沉重,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便请来几位有威望的长者,共商治水大事。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的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禹到了30多岁还没结婚,在涂山遇到一个名叫女娇的姑娘,两人相互十分爱慕,便成了亲。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没进去探望。

大禹治水成功

禹凭借超人的毅力,跋山涉水,在各地勘察、测量、规划。他还和人们一起运石伐木、开河挖渠,使治水这项宏伟浩大的工程在风霜雨雪中缓慢艰难地进行着。

禹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禹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采用“堕高堰库”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

一天,禹率百姓由甘肃积石山一路疏通黄河河道而下,走到黄河中游,发现一座大山挡住了黄河的去路,浩荡的黄河水盘旋回流,将高高的孟门山淹没了。禹当即命人将山劈开一个大大的豁口。被困的黄河水开闸般吼叫着狂泻而出,水声震耳欲聋。从此河水常年奔涌畅通无阻。

当时禹将此处命名为龙门,人们为追念他的功绩,称龙门为禹门口。禹的足迹踏遍了黄河两岸,黄河水终于被彻底治服了。

舜将帝政禅让于禹

舜在位33年时,把天子位禅让给禹。17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

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禹做首领后,继续兢兢业业,勤于政务。禹派伯盖把稻种分发给住在多雨高温地区的人们,让他们种植水稻。禹又派擅长种植庄稼的后稷将各种不同的粮食分发给不同地区的民众,以解决口粮和种子,并教会人们如何耕种。他的一系列措施使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由于禹治水有功,又发展了农业生产,各部落人民对他十分拥护。为了歌颂和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功德,后人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二、夏朝

大禹建立夏朝

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带着生产工具参加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伯盖发明了凿井技术,奚仲发明了车,仪狄首创用粮食酿酒。这些发明创造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在禹统治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人们学会了酿酒和冶铜,也开始了商品交换,伴随私有制的出现,人们的观念有了质的变化,常常在你抢我夺中发生冲突。大禹万般无奈只好制定禹刑,设置监狱以惩治犯罪。社会的进步使大禹的地位越来越高,他的权力也显得至高无上。此时的大禹已不仅仅是部落首领,实际上已是拥有生杀大权的国王了。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被称为夏。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夏启继承王位

大禹越来越老,按惯例该选继承人了。大家一致推荐掌管刑法的皋陶。可是不久皋陶病死了,大家又推举当年同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

此时的大禹已存有私心,很想让自己的儿子启做继承人。可祖上传下的规矩不好破坏,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决定给伯益一个虚名,实权交给儿子。久而久之,启在百姓心中渐渐有了威望。

大禹死了。伯益为他举行了葬礼。当年大禹为舜举行葬礼后曾将继承人的位置让给舜的儿子,但没被接受。这次,伯益效仿大禹的样子,避居起来,假意将王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启。谁知启并没客气,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王位。启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启这种有违祖规的做法引起了有扈氏的不满,他联合其他部落组成六军攻打启,同样惨遭失败。伯益和有扈氏的失利,使各部落首领都变得驯服,也不敢再有反叛的念头了。

夏启荒废国政

夏启即位后打败了伯益和有扈氏,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君主,将禅让制彻底改变为世袭制。当了君主的夏启将权力使用得淋漓尽致。他大兴土木修建了王宫和钧台。在王宫中他听音乐、赏歌舞,过着令人羡慕、神仙般的生活。他在享受的同时,没有忘记学父亲大禹的样子召开首领大会。把地点定在钧台,让众首领聚集在他的脚下。其威风之显赫是以往历代首领无法比拟的。在宫中待腻了,夏启带着王公大臣驾着车浩浩荡荡去各地巡游。

当年尧、舜、禹巡游四方是为了了解民间疾苦,真正为百姓做事。而夏启的巡游却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所到之处恣意玩乐,尽情搜刮,人民苦不堪言。启常年不理朝政,渐渐引起众人不满,时有叛乱发生。于是,在夏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夏启五子争夺王位的斗争,其中尤以小儿子武观的行为最为激烈。夏启派大将彭伯寿统兵平叛。叛乱虽被镇压下去,夏王朝却因此而元气大伤,其统治已遭到严重削弱。

太康昏庸失国

几年后,夏启死于重病,其子太康继位。太康在洛水之滨建立新的都城,即夏都斟鄩。这座都城已经考古所证实,在今偃师市二里头村。这里环境优越,交通方便,既有舟楫之利,又易于供水排水,况且周围形势险固。

为了建设新都,太康役使大量民力,在城内修建宏大的宫殿、宗庙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太康承袭了其祖、其父的王位,但是他不具备大禹、夏启的雄才大略,却继承了夏启晚年的腐化生活方式。对未尝过创业之苦的太康来说,他可能想建设一个规模庞大的都城,使群臣万民敬畏。新都已建成,太康带着自己的后宫、百官连同腐化之风一起来到这里。太康对这里的环境很满意,他不再过问朝政,每日游乐不止。当新都在他眼中不再新鲜之时,他带领自己的卫队开始频繁出外打猎游玩。

太康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夏朝外部四夷背叛。“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民众对太康甚为不满,他们对自己荒淫的君主失去忠心。

而夏王朝的敌人正伺机而动,这就是以善于射箭闻名的有穷部族的首领后羿。太康对即将到来的灭国之灾毫无觉察,没有人告诉他后羿正在策划夺国之谋。又是一个狩猎的季节,太康带领着自己的一批亲信、卫队,驾起战车离开都城而去,他沿着洛河走到很远的地方,三个多月没有回朝。当他带着猎物心满意足地想转回都城时,却惊愕地发现,他已是一个被放逐的国王,都城早已被有穷国的国君后羿占领了。

后羿在太康狩猎之际,兵不血刃进入斟鄩,夏朝的王族仓皇出逃。后羿闻太康欲归来,整师而出。太康知道大势已去,他的民众已用行动证明他们厌倦了这个大禹的孙子。太康带着自己的少数部众开始流亡生活。

他把流亡的方向选择在东方。经过漫长的跋涉,高高低低的山峰不见了,进入了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他在一条无名河流之滨停下,扎下自己的营地,并将这里取名阳夏。这个名字,寄托了太康复国的希望,在“夏”之上增加“阳”字,正预示着将来仍是明亮美好的。但是,太康,这个失去王国的君主,再也没能回到他的故国,带着无法洗去的耻辱,死在这条无名的河边。许多年后,他死去的地方出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县城,在小县城东南一片荒原之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墓冢,这就是太康最后的归宿。

神箭手后羿

相传羿本是嫦娥的丈夫,是个神箭手。尧帝时,天上同时出现10个太阳,河流干涸,大地裂开,草木干枯,百姓的生命危在旦夕。羿射落九日,拯救了百姓与万物。由于有穷国国君箭法高超,人们认为是神羿再世,便称他为后羿。有穷国国君后羿进入夏朝国都后,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却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仲康在位期间,后羿广罗党羽。仲康死后立仲康之子相为帝,两年后的公元前2145年,时机成熟,罢黜相并将相放逐到斟灌,夺了夏朝的王位,为夏王朝第六任君王。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

后羿虽然善射,武力强盛,却不修政事,一年到头沉溺于围捕射猎之中。他远离自己的忠臣武罗、伯姻等四位大臣,信用东夷族伯明氏出身的寒浞。寒浞是一个谄上欺下的阴险小人,他明里拥护后羿,暗里却积极扩展私人势力、网罗党羽,谋害了后羿。

仲康日食来历

夏朝在第四位君王仲康时代,国势刚从太康时代的动乱中恢复过来,朝廷内外很有些“中兴”的气象。这年的金秋季节,麦浪滚滚,晴空万里,农民们正在田里收获一年的劳动果实,中午时分,人们突然发现,原本高悬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在一点点减弱,仿佛有个黑黑的怪物在一点点地把太阳吞食掉——这是“天狗吃太阳”了!

百姓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凶险天象,个个惊恐万状,急忙聚集起来敲盆打锣,按过去的经验,这样就可以把天狗吓走。对这一天象最为恐惧的还是朝廷和天子,因为“天狗吃太阳”预示着国家将有灾难发生,可能会危及帝王的地位或生命。那时,朝廷已经形成一套“救日”仪式,每当发生“天狗吃太阳”时,监视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时间观测到,然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报朝廷,随后天子马上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

可这次,时间过去了好久,大家眼看着太阳一点点消失,无尽的黑夜就要笼罩大地了,文武百官和仲康帝都已聚到宫殿前了,却独不见羲和的身影。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护时间,仲康大帝顾不得多想,连忙主持开始了救护之礼。殿内殿外一片忙乱,宫中乐官急急忙忙敲响了救日的鼓声,主管钱币的官匆匆地赶往钱库去取钱,其他官员也慌慌张张跑来跑去安排仪式,这时天色越来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几步之内难辨人影,太阳被天狗彻底吞食了。仲康大帝率众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宽恕,这一瞬间,人人心中都十分恐惧,心想因为没有及时救护,太阳可能永远不出来了,夏王朝的末日到了。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人们感到彻底绝望时,太阳的西边缘露出了一点亮光,大地也逐渐明亮起来,日盘露出得越来越多,天狗终于把太阳吐出来了!仲康大帝和文武百官这才舒了一口气。

“天狗吃太阳”终于结束,仲康大帝这时才发现,天文官羲和到现在也没露面,发生了这么大的事,身负重任的羲和居然不见人影,仲康大帝十分恼火,立刻派人去寻找。几个差役赶到清台,即当时的天文观测台,好不容易在清台旁守夜的小屋里找到了羲和。这位重任在肩的天文官居然在呼呼大睡,一问羲和的下属,才知道羲和昨天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烂醉如泥,差役们不敢耽搁,架起羲和塞进车子,把他送进宫中。

仲康帝问明情况,才知原来是羲和酗酒误事,顿时大怒,立刻下令将羲和推出去斩首。虽然没有“日食”二字,这则记录也早就被认证为是一次日食记录,而且是中国最早的记录,被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

少康立志复国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寒浞趁后羿酒醉酣睡,将其杀死。寒浞杀害后羿之后,霸占了后羿的妻子和全部财产,并盗用有穷氏部落名号,把持了夏政权。仲康见夏王室惨遭涂炭,寒浞等人横行无忌,自己如同木偶傀儡,行动不能自主,整日处于寒浞亲信的监视中,时时提心吊胆,心情忧愤,不久便在忧郁中死去。

仲康之子相被立为夏王,政权由寒浞及其亲信把持。相亲眼看到了父亲的悲惨下场,不愿意重蹈覆辙,便趁监视自己的人松懈之机,乘机逃出国都,投靠夏王室的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鄩氏。

寒浞唯恐相召集夏朝旧部返回国都报仇,便命令自己的长子浇率大军尾追其后,攻灭了斟灌氏与斟鄩氏,杀死了相。正当双方激战之时,相的妻子有仍氏从围墙破洞口而出,避开了浇的士兵,返回了娘家。有仍氏生下了遗腹子少康。有仍氏把眼泪咽到肚里,把仇恨埋在心里,她决心将少康抚养成人。少康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极度悲愤,果然立志复仇兴国。外祖父见少康人小志大,满心欢喜,命他在有仍氏族中担任牧官。同时利用空闲时间向有谋略的人学习治国方略,向有军事才能的人学习排兵布阵、攻城野战,并积极纠集武人谋士,密切注视杀父仇人的举动。

不料,一年夏天寒浞长子浇得知少康的下落,便派手下大将椒率兵搜捕少康。所幸少康得到了消息,提前逃离有仍氏驻地,躲过了椒的搜捕。少康逃到舜的后代有虞氏部落,有虞氏首领虞思见少康年轻有为,十分欣赏,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与少康为妻,又将一处叫作纶的地区划给他做封地。

自此少康拥有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和不少的士兵,少康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大力纠集同姓斟灌氏和斟鄩氏余众,招揽昔日夏朝官吏旧部,广泛宣传夏祖先的功德,揭露寒浞、浇等人篡权杀君暴逆天下百姓的罪行,积极争取邦国部落以及平民百姓的支持,势力日渐壮大。就在少康势力日渐壮大之时,夏朝旧臣靡也集聚众多兵马,准备拥立少康,共同讨伐寒浞,重建夏朝。少康首先暗中派人进入寒浞统治地区,刺探实情。得知寒浞已经死了,其长子浇继承了寒浞的位置,把持国政,驻扎在夏朝故都安邑。浇身大力蛮,能陆地行舟,他依仗其蛮力,暴逆百姓,人民无不痛恨。

少康率领大军,在靡以及各邦国、部落人马的支援下,夺取安邑,少康进入安邑后,在靡等人的拥护声中,重新登上王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自从太康失国,中间历经后羿、寒浞、浇三代,至少康复国,已有40多年了。少康重建夏王朝后,将阳翟定为都城,夏朝出现了较为稳定的中兴。

杼继位中兴

杼,又名季杼。少康之子。少康病死后继位。杼精明干练,曾协助父亲少康攻灭寒氏势力,中兴夏朝。在位期间,决定完成少康的遗愿,攻打东夷。首攻东夷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杼的军队被东夷的长距离武器弓矢抵挡,遭受损失,无法前进。

退回国都后,他发明用兽皮制作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东夷族各部落继续争斗,一直攻到东海边,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最后降伏了东夷族。

除了东夷,杼还消灭了海边三寿,打败了以狐为图腾的九只胞族,擒获了他们的首领。使东夷各族进一步融入华夏各族。

他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够继承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杼先后迁都到原和老邱,杼在位17年后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夏不降攻九苑

帝槐以后,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的统治基本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局面,对东夷部族的统治也基本可以维持。帝芒统治时期,曾东狩于海,说明夏王朝的势力一度曾发展到东部沿海一带。

帝泄时,也曾对东部的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颁行过新的王命。帝不降时,曾伐九苑,说明其时夏王朝的武力已十分强大。不降,泄病死后继位。在位4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不降是夏朝第十一任王。泄的儿子,孔甲的父亲,扃的哥哥。名字一作降。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在位19年。据说即位后第六年讨伐了九苑国,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不降晚年,因为儿子孔甲性情乖僻,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改变从启以来实行的传子制度,传位于扃。这种将王位让给兄弟的方式,史称“内禅”。不降禅位后,又活了11年才病死。

残暴孔甲养龙

孔甲是夏王朝少康之后的第八代国君。按照世袭制,孔甲本应是第六代国君,只因他生性好玩,所以孔甲的父亲才没有将王位传给他。孔甲的父亲将王位传给扃。扃执政18年,政绩平平。扃死后,由他的儿子廑继承王位。廑也没有国君的胆识气魄,又没有治国之才。又逢连年大旱,田间一片干枯,黎民百姓饿死、病死无数,所以在廑死后,大家将孔甲扶上了王位。

一天,孔甲与侍从来到一条大河边,在那里他们看见两个庞大的怪物浮在水面又缓缓爬上岸。孔甲被这两个怪物吓坏了,刚想逃走,一个侍从故作聪明地对他说:“这是天帝派来侍奉大王的雌雄二龙,将来天帝希望你像皇帝一样乘坐龙车。”孔甲兴奋极了,将它们带回宫中,并传下命令,谁能替国君驯养此龙,定是重赏。几天过去了,仍然无人应征,两条‘龙’已经奄奄一息,孔甲更是心急如焚。就在他坐立不安的时候,一个大臣向他禀报,在东海之滨有个叫刘累的人,善养龙术。孔甲急忙命大臣速请刘累。

刘累赶到宫中,他见了那两条“龙”。知道明明是两条大鳄鱼。但是,既然孔甲对此深信不疑,自己也不好纠正,免得杀身之祸,只好将错就错。

为了驯养这两条“龙”修建了大水池。鳄鱼有了水,又吃了食物,很快恢复了活力,孔甲喜不自胜。赏了刘累许多财物,孔甲对刘累说:“我养神龙是为了能坐上龙车,你既然能养龙,就一定会驯龙,我希望神龙能早日驾车,我乘龙车巡游天下。”

刘累发呆了,养龙是挺容易的事,可是要它们驾车,这怎么可能呢?

第二天,刘累拜见孔甲,说从即日起可以让神龙练习驾车,但有两个条件:一、乘坐龙车的人身体必须强壮,否则会折寿。二、神龙练习驾车附近不可有人观看,否则前功尽弃。同时送上一盘美味,声称是东海出产的大鱼精肉,可以补养身体。连吃数日,就会身体强壮、乘坐龙车了。孔甲大喜,又赏给刘累大量的财物。到了第二天,刘累亲自送来一盘鱼肉。第三天刘累差人又送来一盘鱼肉。第四天却迟迟不见有人送鱼肉来。孔甲不解,但又不便去问,第五天、第六天还是不见踪影。孔甲想派人去询问,又怕惊扰了神龙练驾。又过了五六天,孔甲实在等不下去了,就派人去找刘累。

才得知刘累早就带着财物跑了,孔甲这几天吃的鱼肉就是“龙”肉。

从这以后,孔甲的脾性愈加暴躁,终日敬奉鬼神,致使诸侯大都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政治日益腐败,内乱不止,国势日弱。

夏桀荒虐暴政

少康以后,夏朝的江山的确稳固了一段时间,但是好景不长,到了孔甲当政的时候,整天荒淫无度,孔甲还特别迷信,致使诸侯大都不听从朝廷的号令。孔甲之后,政治日益腐败,内乱不止,国势日渐衰弱。

就这样,夏朝的江山颠颠簸簸,延续了一段时间,到了夏朝第十七代王履癸的时候,江山已经摇摇欲坠,这履癸就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君桀。

桀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暴君,他长得粗野无比,而且力大超人,心中毫无点墨,当上夏朝的君王后,桀整天不思国家大事,而是想着自己怎样享乐。他派了许多大臣在全国选美女给他享用。诸侯们也都摸到这位大王的习性。夏桀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国进一步衰落。延续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骄奢自恣。

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有个名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害百姓,得到了桀的宠信。

有一次,桀攻打有施国。眼看着有施国的城池就要丢了,这时,有施国将国中最漂亮的妺喜献给桀,桀一看妺喜,当即就带着将士们回宫。有施国以一女而保了平安。

桀自从得了妺喜之后,整天和她厮守在一起,对她百般宠爱,招来国内最优秀的工匠,为她建立一座宫殿,这座宫殿是当时京城的最高建筑,高耸入云,似乎要倒下了,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倾宫。

倾宫的内部装璜也华丽无比。他就在这样的地方和妺喜嬉戏游乐,欣赏歌舞,大臣们要进宫报告事情,一律被挡在宫外。

夏桀又下令在庭院的树上挂上肉食,称作肉林,又在庭院中挖个大池,内中灌满美酒,称作酒池。每逢他与妺喜登上倾宫,就命令三千宫女一齐起舞。舞得累了,就让宫女们到肉林中摘取肉食,趴在池中痛饮。

那妺喜还说:“裂帛的声音,清脆无比,十分悦耳”。

夏桀便命令每天要人民进贡100匹帛,叫力大的宫女天天撕裂给妺喜听。

桀的荒淫无度,让忠臣贤士寒心。大臣关龙逢规劝桀应以国事为重,桀竟将他赶走,不久便将他杀了。而奸臣于莘、赵梁投桀所好,为他尽情享乐出谋划策。桀丝毫不管百姓的死活,老百姓都挣扎在水深火热中。无数的财富都填进了这个暴君的欲望之口,而这个暴君杀人如儿戏,老百姓是敢怒而不敢言。夏桀认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

老百姓对夏桀恨之入骨,有的人对着太阳指桑骂槐道:“你这个可恶的太阳什么时候完蛋啊!”

商汤十一征

商汤做诸侯君时,正是夏桀暴虐无道、侵夺诸侯、天怒人怨的时候。汤就选择了这个有利时机,开始做灭夏的准备。商族从始祖契开始,到汤的时候已经将居住地方迁了八次。

商汤为了准备灭夏,首先将居住地从商丘迁到商族祖先帝喾曾居住过的亳。就在这里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商汤为了削弱夏王朝的势力,排除灭夏的障碍,争取更多的诸侯反夏,首先就从商的邻国葛开始。

葛是亳西面的一个诸侯国,诸侯国中并不算大。葛伯是一个忠实于夏桀的奴隶主,是夏桀在诸侯国中的一个耳目。

商汤恐葛伯妨碍他灭夏,将他的活动报告给夏桀,就想争取葛伯不再为夏桀效力,助商灭夏。但是葛伯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就连祭祀天地神鬼都不愿执行。汤得知葛伯已有很长时间没有举行过祭祀,就派了使者前去询问原因。

葛伯很狡猾,深知商的畜牧业发达,有大量的牛羊。就说:“我们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都要用许多牛羊,我们现在没有牛羊,拿什么祭祀呢?”

商使回报给汤。商族是最讲迷信的,几乎每天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而每次祭祀都要用牛羊来做牺牲。古代的牺牲是指用家畜来做祭祀的贡品。当时祭祀除用家畜之外,还杀活人来做牺牲,后来称作“人牲”。

商汤听使者回报说葛伯之所以不举行祭祀是没有牺牲。就派人挑选了一群肥大的牛羊给葛伯送去。葛伯见商汤相信他的谎言,居然得到了不少牛羊,就将牛羊全部杀掉吃了,仍然不举行祭祀。商汤得知葛伯又没有祭祀,再次派使者至葛询问为什么不祭祀?

葛伯又说:“我们的田中种不出粮食来,没有酒饭来当作贡品,当然就举行不了祭祀。”

商汤得知葛伯是不关心人民生产,只知享乐的人,就派亳地的人前往葛地去帮助种庄稼。商汤派商边境的人往葛地送去酒饭,给帮助耕种的亳人吃,送酒饭的人都是些老弱和孩子。葛伯就每次派人在葛地等候送酒饭的人来后,将酒饭抢走,还威胁说不给就要被杀死。有一次,一个孩子去送酒肉,因反抗抢劫,竟被葛伯的人杀死。商汤率兵到葛去把葛伯杀了。因为葛伯不仁,葛国人民早就心存怨恨,见商汤杀了葛伯,就表示愿意归顺商。

商汤灭葛的行动,在诸侯中不但没有人反对,还指责葛伯的不仁,被杀是咎由自取。有的诸侯、方国的人民怨恨夏桀的暴虐,还盼望商汤前去征伐,愿意从夏王朝统治下解脱出来归顺商汤。

这样,商汤从伐葛国开始,逐步剪除夏的羽翼,削弱夏桀的势力,所以有“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之说。

贤臣辅佐商汤

汤早就听说仲虺是个有才干的人,正想前去相请,可是又顾虑,仲虺的祖辈们都是夏王朝的臣子,恐仲虺不愿归商助他灭夏。没料到夏桀自诛灭了有缗氏以后,引起了各地一些诸侯的恐惧,不仅与夏异性诸侯,就是与夏后氏同姓的诸侯也先后叛离夏桀,仲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了商。汤见到了仲虺以后非常高兴,向仲虺请教了治国之道。

仲虺根据当时天下的形势,分析了夏桀如此下去,必然会自取灭亡,人心所向是商。他鼓动商汤蓄积力量,先伐与商为敌的诸侯,破除夏桀的势力,然后灭夏建商。汤见仲虺是有用的人才,就任命他为左相,参与国政。

伊尹,在甲骨文中又称伊,相传伊尹是出生在伊水边,长大后流落到有莘氏。有莘氏姓姒,是夏禹后裔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伊尹到了有莘氏以后,在郊外耕种田地以自食。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虽然身处在田地中,还是时时关心着形势的变化。他想找到一个有作为的诸侯,消灭夏桀。

他听说有莘国君是一个比较好的诸侯,对平民和奴隶不像夏桀那样暴虐,就想去劝说。但他觉得不能贸然去接近有莘国君,于是就说他会烹饪,愿为有莘国君效力。按照当时的制度,只有做了有莘氏的奴隶,才能为有莘国君所用。伊尹自愿沦为奴隶,来到了有莘国君身边当了一名厨子。

不久,有莘国君发现他很有才干,就升他为管理膳食的小头目。他本想劝说有莘国君起来灭夏,但是一来有莘是个小国,二来有莘氏是和夏桀同姓,都是夏禹之后,因而又不便劝说。伊尹在有莘国做管理膳食的小头目过程中,商与有莘氏经常往来。伊尹见汤是一个有德行、有作为的人,就想去投奔商。可是做了奴隶以后,自己就没有行动的自由了,即使是偷跑出去也会被抓回来,轻则处罚,重则处死。正在这时,商汤要娶有莘氏的姑娘为媳。伊尹看见机会来到,就向有莘国君请求,愿做陪嫁跟随至商。有莘国君就派伊尹为“媵臣”跟随有莘女嫁到商。“媵臣”就是陪嫁的奴隶。

伊尹跟随有莘氏女来到商汤身边以后,仍然给汤做厨子,他就利用每天侍奉汤进食的机会,分析天下的形势,数说夏桀的暴政,劝汤蓄积力量灭夏桀,汤发现伊尹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就破格免去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为右相。左相仲虺也见伊尹是一个贤才,两人的政治主张也相同,也就一心和伊尹合作共同辅佐汤蓄积力量,准备灭夏。

商汤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辅佐,首先是治理好内部,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畜。同时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在仲虺和伊尹的鼓动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汤经常率领仲虺和伊尹出外巡视四周的农耕、畜牧。

商汤灭夏桀

正当夏朝日益腐败1气势日渐削弱之时,在黄河下游,有一个诸侯国商渐渐地发展起来了,商的国君汤贤良无比,他以仁义治国,以礼貌待人,百姓都说遇到了一个明君,周围的诸侯国也都和他相处和睦。

商汤的势力日益强大,同时,他加紧以仁德宽厚的政策收揽人心。一天,汤到国都外郊游历,忽然看见一个人四面张着罗网,跪在地下祈祷说:“天上和地上的猎物,都快快进我的罗网吧!”

汤听后走到那人的面前,说:“你的意思不就是一网打尽吗?”那人点头称是,于是汤就命令他重新祈祷,让他说:“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往右的,就往右,不听从命令的,才进入我的罗网。”

汤与捕鸟人的故事很快传开了,人们知道他对飞禽都这么善良,都称赞他是仁慈的国君。

夏桀有一天知道有一个诸侯王商汤居然比自己贤良,而且大多数诸侯都听他的,他有些害怕了,就命令赶快把汤抓来,囚禁在夏台,就是今天河南禹州这个地方。

汤的大臣伊尹这时正在辅佐汤,见到商国无君,心急如焚,就生了一计,派人到国内去广搜财宝,挑选美女,派了一个巧舌如簧的使者到夏都去。

那使者到了夏都,用许多金银财宝买通了桀的一个佞臣赵梁,赵梁收下财宝,就带着这个使者来到桀的面前,向他呈献上一队美女,外加上许多金银财宝,于是桀就把汤给放了。

汤一回到自己的领地,就着手准备灭夏,他训练军队,准备粮草,打通各个诸侯国的关节,尽力形成一种共同讨伐桀的态势。汤首先灭掉葛国。接着,汤利用各种不同的借口,先后灭了豕、顾等小国,又灭了较强大的昆吾国。这时商的国力就更加强大了,具备了和夏分庭抗礼的能力。

在讨伐桀之前,伊尹给汤献上一计,要汤不要向夏进贡,看看桀到底会有怎样的反应。这一年汤没有像往年一样,向夏进贡大量的物品,桀知道此事后,以为汤要造反,马上派大兵要攻打汤。这正给早就准备灭夏的商汤提供了机会。

汤立即动员自己的所有力量讨伐桀,汤统帅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夏都开去。汤的大军攻势凶猛,势如破竹,直逼夏朝国都。汤和桀的军队在鸣条相遇,其地在今天河南封丘以东,夏桀大败。于是桀带着妺喜和金银财宝一起向南方逃去。

汤乘胜攻打了偏向夏的一个小国,最后也大获全胜。桀带领人马一直逃到南巢,汤的大军也追到那里,最后将桀生擒活捉。汤并没有杀了桀,而是把他囚禁在南畅,桀不到三年就死在这里。

汤在消灭了夏桀,推翻了夏朝统治之后,定都于亳,建立了商王朝。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奴隶制的商王朝统治时期。

三、商朝

功高贤相伊尹

商王朝建立后,伊尹和仲虺继续为右相和左相,一直陪伴汤,治理商国。伊尹又总结海内邦国存亡教训,制定出君臣关系准则。商汤去世后,他又先后辅佐商汤的儿子外丙、中壬两王治国。中壬去世后,伊尹以开国元老身份立商汤的孙子太甲继承王位。

太甲生性好玩,不谙世事。伊尹便将他留在身边,整日以古为训,给他讲尧、舜、禹怎样治国、夏桀为何亡国、商汤的兴国之道以及国家的法度。

开始太甲还可以硬着头皮听下去,渐渐心生厌烦情绪,对伊尹的话只当耳旁风。伊尹忧心忡忡,常常面对商汤的遗像暗暗自责。几年过去了,太甲依然我行我素,对国事置之不理。转眼商汤的祭日就要到了,又该为先王祭礼了,但目前这种局面,伊尹感到实在愧对先王。一连几天伊尹夜不安枕、食不甘味,他不忍心看着太甲继续荒废政事。终于,在熬过一个不眠之夜后,他下定决心要真正给太甲上一课。

祭祀的日子到了,太甲极不情愿地随着队伍来到桐宫。对于祭礼这种枯燥的活动他早已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祭辞,千人一面的表情,若不是先王的祭祀和伊尹再三的叮嘱,他一定会找个理由推托的。

伊尹看上去衰老多了,他对先王行了大礼,接过主祭人手中的祭辞,恭恭敬敬地诵读。太甲根本没有将祭祀放在心上,他不时地东张西望,盼祭奠仪式快些结束。此时他渐渐觉出有些不对劲,不但气氛较从前庄严肃穆很多,伊尹的祭辞也似乎有所改变。原来,伊尹要借给先王祭祀的机会,将太甲囚禁在桐宫。伊尹要起程了,被锁在桐宫的太甲对着伊尹的背影哭喊着,须发皆白的伊尹硬着心肠头也不回地乘车返回王宫。伊尹囚禁了太甲之后,代行王政,每日要处理大量事务。时间在一天天地流逝,转眼三年过去了。

这一天,伊尹又来到桐宫,太甲忙起身迎接。伊尹没有像往日那样询问他有何进步,而是恭恭敬敬跪在先王灵前拜了三拜。然后站起身对太甲说:“微臣斗胆囚禁大王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微臣前来迎接大王回宫。”

太甲这才发现门外停着自己装扮得非常华丽的车子。蓦地,他泪如泉涌,猛地跪在伊尹面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太甲穿上王袍、戴上王冠,端坐在王位上。老态龙钟的伊尹和众臣一起叩拜太甲。太甲望着德高望重的伊尹,想着从前自己所做的一切,不禁羞愧难当。太甲复位后,犹如换了一个人,他不再沉迷于酒色,在伊尹的辅佐下,勤于政务,将国家治理得安定富足。30年后太甲死了,伊尹又扶助他的儿子沃丁继位。不久,操劳一生、劳苦功高、100余岁的忠臣伊尹停止了呼吸。

盘庚即位迁都

自商汤在亳建立奴隶制商王朝之后的长时期中,商朝的国都处于不断的迁徙之中。商朝第十个王仲丁将国都迁隞,第十四个王祖乙又迁都于庇,第十八个王南庚再将国都迁于奄。在此期间,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内乱频繁,多次发生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每当一位国王去世,王室贵族们便围绕王位继承人选展开激烈的角逐,他们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或主张兄终弟及,或要求父死子继。

为达到控制国家最高权力的目的,叔侄反目成仇,兄弟同室操戈,分别拉拢拥护自己的贵族展开你死我活的大厮杀,国家陷于混乱和血腥之中,国力也迅速衰退。

正当商王朝内忧外困之时,商朝第十八个王阳甲去世了,阳甲的弟弟盘庚被拥立为王。盘庚是商汤第九代孙,他睿智聪慧,颇有心计,较善于分析观察形势。他即位后,开始设法缓和阶级矛盾,去除奢侈恶习、提倡简朴,以图挽救商朝的衰亡。

盘庚经过多方筹划,感到只有迁都才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最佳途径,于是他决定将国都从奄迁至殷。迁都的决定公布之后,人们一片大哗,反对者主要是奴隶主贵族,他们留恋奄的奢侈生活,纷纷反对迁都的决定。有的贵族甚至威胁盘庚说:“你是我们拥立的,我们也可以罢黜你。”

盘庚是个强有力的统治者,他绝不因有人反对而改变自己的决定,他撰写了《盘庚》两篇告诫奴隶主们要和他同心同德。同时,盘庚也以强硬口气警告那些煽动闹事的奴隶主,要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否则将予以严惩。在盘庚的胁迫下,奴隶主贵族被迫服从盘庚的命令,随同盘庚迁都到了殷。初到殷时,地方荒凉,杂草丛生,生活艰难,大家都不习惯。于是,一些奴隶主贵族便趁机发难,鼓动大家迁回老家去。盘庚又召集奴隶主会议,宣读了《盘庚》第三篇告诫,以更加强硬的语气再次警告那些奴隶主,又一次将奴隶主们的反对压制了下去。经过数年的反复斗争,随着新国都的逐渐兴建,局面才最终稳定下来。盘庚迁殷之后,推行商汤时确立的德政,加强统治,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社会经济和文化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盘庚迁殷之后,驱使成千上万的奴隶日夜赶修新国都,不久,一座规模宏大,占地广阔的都城便拔地而起。新国都中王宫部分为城市的核心,它拥有50多座宫殿。都城外围由人工挖成的壕沟,形成一条保护都城的水域屏障。在都城周围是居住区和手工作坊,供平民和工匠们生活和劳作。在盘庚的严厉督促和广大奴隶平民的艰辛努力之下,殷迅速建成为一座十分繁荣的都市。

武丁重振商朝

商王小乙在位时期,有一个叫傅说的奴隶,他才华出众足智多谋,对国家大事十分关心。但是他平时只是默默地劳作,从不随便说话。后来,他认识了一个叫武丁的杂役,二人极投缘。武丁常常在他面前谈起对现实的不满及世道的黑暗,傅说往往就此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又过了一段日子,忽然传来国王驾崩的消息,不久,武丁不见了。傅说不明白武丁为什么不告而别,也不知道他的消失是吉是凶。

傅说继续默默地工作,在呵斥打骂中过了三年。一天,前呼后拥来了一群达官显贵,见到傅说后倒身便拜,就连奴隶主也连连叩首不敢抬头。傅说恍若梦中,被这一幕惊呆了。

原来,三年前在位的商王小乙是武丁的父亲,小乙懦弱,遇事没有主意,只听一班小人的谗言,对一些忠臣却不屑一顾。

久而久之,身边都是小人,那些忠心耿耿的则贬职的贬职,放逐的放逐。就连他的儿子武丁也在被放逐之列。小乙当了28年的国王,因病而死,将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留给了武丁。武丁刚刚即位,根基还不算稳固,他不甘心国家就此衰败,想让有识之士傅说有用武之地。

一天,武丁设宴,邀请满朝文武。席间,武丁突然栽倒。醒来后,目光呆滞,口不能言。一时间人心惶惶议论纷纷。

经过医官的精心治疗,武丁虽不能说话,但可以上朝接受大臣的参拜。但由于没有能力处理事务,不能亲口发布诏令,众臣的请示及汇报便成了一种形式。个别大臣也乐得轻松自在,有的大臣甚至一连好几天也不见武丁一面。武丁做了三年木偶国王,大臣们也习惯了没有约束的生活。

有一天,武丁突然对大臣们说:“我在太华山接受天帝教诲共有三年,在此期间,天帝告诉我要尽心国事,近贤人,远小人,废除旧的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法度。同时还告诉我,在傅岩有一个圣人叫傅说,天帝为了磨炼他的意志,将他贬为奴隶,此人能助我兴国。你们速去将他请回。”

大臣们原本对于武丁的病就感到奇怪,如今又听说是奉天帝之命,所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不久,便将傅说接到武丁面前,武丁当即任命傅说为左相,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

夜晚武丁将傅说请到自己寝宫,向他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自己的打算,希望他在出谋划策的同时,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以便兴国富民,傅说听了武丁一席话,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表示一生愿为武丁効犬马之劳,同时提出很多治国安邦的建议,尤其强调禁止屠杀奴隶,武丁一一应允。

傅说与武丁的另一个贤臣甘盘合作,共同辅佐武丁,推行仁德。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统治,严明法律,使国家一切井然有序,人口增长、国力增强。商王朝再次兴盛起来。

祖甲祭祀之法

为了报效祖先功德,商朝人盛行祭祀,但所祭对象和顺序都很零乱,没有一定的规矩。祖甲即位后,创造了“周祭”之法,具体方法是:从每年第一旬甲日开始,按照商王及其法定配偶世次、庙号的天干顺序,用羽、彡、三种主要祭法遍祀一周。

周祭以旬为单位,每旬十日,都依王、妣庙号的天干为序,致祭之日的天干必须与庙号一致。如:第一旬甲日祭上甲、乙日祭报乙、丙日祭报丙,直至癸日祭示癸;第二旬乙日祭太乙(汤)、丁日祭太丁;第三旬甲日祭太甲、丙日祭外丙。如此逐旬祭祀,一直祭到祖甲之兄祖庚。用一种祭祀法遍祭上甲到祖庚的先公先王,需要九旬。祭毕,再分别用另两种祭法遍祀,直到全部祭遍为止。周祭之法,使殷人的祭祀系统更为严密规范,因此盛行于商代后半期,并逐渐达到高峰。

祖甲创立的周祭之法是祖先崇拜和宗教制度的最好体现。在上古文明中,各大民族都有自己的祭祀体系,周祭之法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祭祀系统。

辛、丁对羌之战

商王廪辛时,曾对活动于今晋、豫、陕之间的羌方进行过一些小规模的战争。羌方受到打击后部分降服,部分向西退去。经祖庚、祖甲二王至廪辛、康丁时,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王朝边境,成为商王朝用兵的重点。商王廪辛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了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戍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由于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廪辛、康丁时抗击羌方的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擒杀羌方伯,占领羌方部分土地,并派出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戍守。商王廪辛、康丁时期,商军于西部边境地区,今山西、河南西部,抗击西北羌方侵扰。廪辛在位期间,西方一些方国部落不断攻扰商朝,禀辛发兵多次征伐,还征调卫、虎、受等几个部落出兵攻打。但是,始终没有将方国部落征服。

武乙射天而戏

殷朝自盘庚中兴以后,经过八传,由武乙继承王位。武乙荒唐狂傲,暴戾无道。臣民怨恨,但不敢表露。他甚至想和天一争长短,来炫耀自己。

武乙在位时,巫教势力极大,经常假借天意钳制商王的行动,武乙便想方设法打击巫教。有一次,他命工匠雕了一个木偶,状貌威严,冠服齐整,称作天神。武乙约天神和他赌博,又命令一个臣子代替木偶,作为天神来与他赌博,臣子怕武乙,步步退让,以大输而告终。武乙推局指着木偶大笑说:“你既然是天神,怎么会输给我,如此不灵验,不配称天神。”还命令左右痛打木偶。又有一次,武乙命人制作了一只皮袋,盛满兽血,挂在树枝上,他亲自挽弓仰射,射破皮袋,兽血喷出,武乙掷弓大笑说:“今天,天被我射了一个窟窿。”武乙时代人类坚信世界是有神灵的。天神,确切地说是天神像们都输给了武乙,武乙认为天神们连攻击象征他们的神像,都不呈现威灵,太无能了!

商周帝乙归妹

商王文丁杀了周族首领季历以后,商周关系恶化。季历之子姬昌继位后,积极蓄聚兵力,准备为父报仇。此时,位于商王朝东南的夷方也先后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乱,反对商朝。帝乙为了避免东西两方同时受敌,也为了修好因其父杀季历而紧张的商周间的臣服关系,决定将胞妹嫁与姬昌,采用和亲的办法来缓和商周矛盾,稳定全局,希望唇齿相依的商周两大国之间彼此不计前嫌,亲善相处。

姬昌审时度势,认为灭商时机还未成熟,为了稳住商王,同时争取充足时间,同意与商联姻。帝乙亲自择定婚期,置办嫁礼,并命姬昌继其父为西伯。成婚之日,西伯亲自去滑水相迎,以示其郑重至极。周人自称“小邦周”,称商为“大邑商”,而今能够与商王之妹联姻,觉得是“天作之合”。此事史称“帝乙归妹”,一时传为美谈,商周双方皆大欢喜,于是商周重归于好。

商朝暴君纣王

盘庚死后又传了11个王,最后一个王叫纣。纣原来是一个聪敏且有勇力的人,他能够赤手空拳同野兽格斗,曾倒拽九牛,以手托梁换柱而面不改色。他早年带兵和东夷进行战争,平定了东夷,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但是长期的战争消耗巨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负担,增添了人民的痛苦。纣和夏桀一样,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他在别都朝歌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得来的金银珍宝都贮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作“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起来。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

他和宠姬妲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加重了平民奴隶的负担,纣王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人民。凡是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人捉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这就是叫作“炮烙”的刑罚。纣的残暴行为,加速了商朝的灭亡。这时候,在西部的一个部落周却正在一天天兴盛起来。

姜尚辅助文王

周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这个部落在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活动。后来,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蚮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到了古公蚮父的孙子姬昌继位的时候,周部落已经很强大了。姬昌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

日渐强大的周部落,对商朝是个很大的威胁。有个大臣崇侯虎在纣王面前说周文王的影响太大了,这样下去,对商朝十分不利。

纣王下了一道命令,把周文王拿住,关在汤阴。姬昌的长子伯邑考闻讯,赶往朝歌求见纣王,却被入狱扣押。后来残忍的纣王又将他杀死,将肉做成肉脯,赐给姬昌吃。纣王听费仲说姬昌被囚禁期间并无一句怨言,便很快把周文王释放了。

周文王见纣王昏庸残暴,丧失民心,就决定讨伐商纣王。可是他身边缺少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帮助他指挥作战。他暗暗想办法物色这种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他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猎。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经过一番谈话,知道他叫姜尚,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这样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就请姜尚一起回宫。老人也未再推辞,就跟着文王上了车。

姬昌把姜尚接回去,尊他为师,称为“师尚父”,又因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来叫他太公望;在民间传说中,叫他姜太公。

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帮手。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有一次,文王问太公望:“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们应当先征伐哪一国?”太公望说:“先去征伐密须。”有人反对他,说:“密须国君厉害得很,恐怕打不过他。”太公望说:“密须国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厉害10倍,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周文王发兵到了密须,还没开战,密须的老百姓就先暴动了。他们绑着密须的国君归附了文王。到文王年迈的时候,周国的势力已经超过了商国,使得“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但是,周文王并没有完成灭商的事业。在他打算征伐纣王的时候,不幸患重病去世了。这样,灭亡商汤的大业就落在周文王的儿子姬发、智叟和姜尚的肩上。

周武王伐纣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即位,姬发就是周武王。拜太公望为师,并且要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辅佐,继续整顿内政,扩充兵力,准备讨伐商纣。

第二年,周武王把军队开到盟津,有800多个小诸侯国,不约而同来到盟津会师。大家都向武王提出,要他带领大家伐纣,但武王认为时机未到,检阅结束后又回到丰京。

这时候,纣的暴政越来越残酷了。他毫无人性地将叔父比干杀了,还叫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来,说是看看比干的心是什么颜色的。贤臣箕子装疯卖傻,微子看见商朝已经没有希望了,就离开朝歌出走了。太史疵和少师强带了商朝的祭器、乐器来投靠武王。

公元前1027年1月,武王听到探子的报告,得知纣王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周围的大臣再也没有敢进谏的了,认为时机成熟,发兵5万,请太公望为帅,周公旦、毕公高辅佐,渡过黄河东进。到了盟津,八百诸侯重新会师,进攻商纣。在武王进军的路上,一天有两个老人拦住了大军的去路,要见武王。这两人本是孤竹国国王的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两人拉住武王的马缰绳说:“纣王是天子,你是臣子。臣子怎能讨伐天子,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啊!”

武王左右将士听了这话,非常生气。有的把剑拔出来想杀他们,太公望知道这两个人不过是书呆子,吩咐左右不要为难他们,将他俩拉开。大军继续前行。哪知道这两个人很固执,从此不再吃周国的粮食,竟躲在首阳山上,绝食自杀。武王的讨伐大军士气旺盛,势如破竹,仅仅经过60天,就打到距离朝歌70里的牧野。纣王仓促拼凑了17万人马。亲自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可是,那17万商军一大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他们平时受尽纣的压迫和虐待,早就对纣恨透了。谁也不想为纣卖命。在牧野战场上,当周军勇猛进攻的时候,他们就掉转矛头,纷纷倒戈,配合周军一起攻打商军。17万商军一下子土崩瓦解。

商纣逃回朝歌,眼看大势已去,纣王下令手下人将所有的金银财宝堆到鹿台上。当夜,就躲进鹿台,放了一把火,跳进火堆里自焚而死。

周武王率大军进入朝歌城。商朝老百姓扶老携幼站在路两旁欢迎周军。武王命令将纣的金银珠宝分给百姓,还叫打开大粮仓,让大家领取粮食。武王还叫毕公高释放被商纣关起来的奴隶、罪人以及各地掠夺的女子,让他们获得自由。朝歌城欢声四起。周武王灭了商朝,结束了商朝近600年统治,把国都从丰京搬到镐京,建立周朝。

四、西周

殷商武庚叛乱

公元前1066年,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杀兄之仇。战争结束后,周武王宣布周朝建立,准备将商地分封,可是他又一转念,周本是商王朝的一个西方属国,如今取代了纣王的统治地位,殷商遗民会不会服周的统治呢?

于是周武王马上召集师尚父姜太公、召公和周公商议这些问题,姜子牙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及其处境,他说:“殷商的顽固分子及敌视西周的大臣,立即处死,不能姑息养奸,留下后患。”周公不同意姜太公的看法,他说:“对于殷商的大臣,应加以区别,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杀;无罪者不杀,还应利用。”

最后,周公提出了分化利用的主张,他说:“既要进行武力监视,又要施以笼络才是。”周武王听了频频点头。最后采纳了周公的建议,决定由殷纣王的儿子武庚来统治殷商的遗民。第二天,周武王命令整修了商纣宫殿,让武庚居纣宫,继续统治商民。

姜太公考虑到武庚受纣王的影响,是不会脱胎换骨立地成佛的。于是建议周武王要对武庚严加防范,在朝歌周围设邶、庸、卫三国,周武王将自己的弟弟康叔封镇这三国,来监视武庚。周武王又封了姜太公为齐国国君。再说姜太公被封于齐国,但他仍心系西周,他觉得让武庚再来掌权,是一大隐患,一旦气候适应,他就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复辟殷商王朝,时时都不要放松对武庚的警惕。

果然,不出姜太公所料,当周武王罢兵西去不久,武庚竟然居纣宫续殷祀。又带领尚臣祭祀父亲在天之灵,他又收拢殷商遗民之心,暗地联络东夷方国部落,磨刀霍霍,十分嚣张。消息由姜太公传到镐京,即今西安市。恰在这时,也就是周王朝建立第二年,周武王去世了,年幼的成王还管理不好国家大事。周武王之弟周公旦便代摄国家大事。对此,管叔、蔡叔等大臣极为不满,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打算谋害成王篡位,企图起兵造反。朝内大臣勾结起来,联合东夷中的徐、奄、薄姑、熊、盈等方国部落,发动了大规模的叛周复殷战争,声势之大,使周的西土出现了骚动和不安。

为了尽快平息这场暴乱,周公和召公彻夜难眠,积极部署作战计划,最后在姜子牙的倡议下,由周公以成王之命率军东征。姜太公亲临现场辅助周公,再一次返回牧野,杀向朝歌。早有准备的武庚,亲自带殷商奴隶主贵族疯狂反扑,负隅顽抗。但终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战而溃,全部瓦解。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被流放,霍叔遭贬斥。周公将这次叛乱平息后,以成王之命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

周成王封叔虞

周成王,姓姬,名诵。其父周武王死时,他尚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周成王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与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小弟弟叔虞在宫中的一棵梧桐树下一块儿玩耍。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梧桐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风过后,地上留下了许多梧桐叶。成王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用小刀切成一个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所持的“圭”,并随手将它送给了叔虞,以玩笑的语气对他说:“我要封给你一块土地,喏——你先把这个拿去吧!”

叔虞听到成王这么说,随即欢欢喜喜地拿着这片用梧桐叶做成的“圭”,跑去将此事告知他们的叔父周公。周公仍代尚是稚龄的成王执掌国政,听了叔虞告诉自己的话,便立刻换上礼服,赶到宫中去向成王道贺!

成王不解地问:“叔叔,你为什么要特地穿上礼服,赶来向我道贺呢?”面对周公的道贺,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的成王,不禁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周公依然面带微笑地对成王解释道:“我刚刚听说,你已经册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发生了这样的大事,我怎能不赶来道贺呢?”

“哦——那件事啊!”这才想起此事的成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刚才,我只不过是和叔虞闹着玩而已,不是真要册封他呀!”

不料,成王的话刚说完,周公立即收起笑容,正色对成王说:“无论是谁,说话都要以‘信’为重;你身为天子,说话更是不能随随便便,当作是在开玩笑一样。如此,你才能得到人民对你的信赖呀!倘使你总是罔顾信义,任意将自己说出口的话视为玩笑,这样,你还有资格做一国的天子吗?”周公之言,令成王深感惭愧……

于是,成王便迅速决定:将叔虞册封于唐地!坚守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策。

周成王迁宅成周

周成王后,有一批殷商的旧贵族发生叛乱反对周朝。周公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作洛邑,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

从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成王依旧在镐京居住,东都由周公坐镇。从此,周朝开始了长期稳定的局面。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50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作“成康之治”。

周公对洛邑占卜考察,完成了营筑洛邑的工程。周公回到西土,向成王报告营建洛邑的经过。二人经反复协商,欲迁都洛邑,迁都后,周公返政成王。

周公说:“新都洛邑已成,它将是您始作万民明君之地。在那里,您将首次奉行隆重礼仪,在洛邑举行祭祀大典,这一切都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安排。”

成王说:“你勤勉辅佐我这个年轻人,指示我弘扬文王、武王之功业,奉答天命,和抚万民,居于洛邑,举行大典。您的教导,我无不顺从。”

不久,成王来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诸侯前来朝贺,他向周公、成王奉献玉璋、大弓等礼品。召公向成王献词。朝贺已毕,成王率满朝公卿、众邦君长在洛邑举行冬祭,时在周公摄政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次年正月初一,成王亲政,以朝享之礼献祭于文王、武王之庙,禀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庙、武王庙各献一头赤色牛。成王入太庙,献酒于先王之灵。至此,成王完成迁都和亲政大礼。

周王朝把自己的都城从西土迁往洛邑,原因有三个:其一是政治因素,殷商初亡,天下初定,宅此洛邑,便于治民。其二是地理位置,按照周公的话说,洛邑为天下之中。其三是历史因素,洛邑为夏商旧邦,帝喾故墟,华夏宗地,迁宅于此,利于王化。

成王亲政后,周公对他有多次告诫。《尚书·无逸》就是周公对成王的告诫之词。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过分追求享受,无节制地游乐、嬉戏、酗酒、田猎,于国于身均不利。这时,淮夷和奄国再次叛乱,成王以召公为太保,以周公为太师,御驾亲征,大破淮夷,残破奄国。这次平叛,确立了成王的个人权威,巩固了周王朝的政权。

成王迁宅之说,在文献上有记载,在考古上也得到证实。20世纪60年代,在陕西出土的“何尊”铭文,对成王迁宅洛邑有明确记载,其“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语,言之凿凿,记载了成王迁宅于成周的历史。古人称洛阳为中国,意为天下之中,周王朝在这里建立新都,有利于对民众的统治。

周成王封靖渊

周公辅佐周成王“封诸侯、建藩卫”,在商代奴隶制度的废墟上,全面建立起新的封建领土制秩序。《荀子》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其中邢国为姬姓封国之一。《左传》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邢国即为周公第四子封建之国。《汉书》《元和郡县志》等文献记载,邢侯为“周公第四子”,名姬苴,又称邢靖渊,邢侯的封地《汉书》说在襄国县,即今邢台市。

《十三州志》也记载,邢州为“殷时邢国,周封周公旦之子为邢侯,都此。”《通典》说巨鹿邢州:“古祖乙迁于邢,即此地,亦邢国也。”这些古籍所说的襄国、邢州,即今邢台市。

传说姬苴随父亲周公东征邢地,一日去邢地太行山上打猎,在山前平台草地上看到一头神牛坐北朝南而卧,便报告给了周成王,成王乃命召公占卜,以为建国之祥兆,于是周成王封建邢侯于此。

周王封建邢国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周王朝平定三监之乱后,为阻止戎狄向中原扩张和监控商遗民和东夷,封建卫国于商故都,封建演过于燕山地区,但燕国距中原相当遥远,由燕国通往宗周的道路必须经过太行山东侧平原,很容易被从太行突出的戎狄阻隔,因此封建邢国成为北连燕国,南接卫国,东连齐国的以蕃屏周的重要封国。

西周封建重要诸侯,都要举行隆重仪式,谓之锡命,称为册封。邢侯所受册命在《麦尊铭》《麦彝铭》中被详细记载。

大意为:周成王册封周公旦的儿子到邢地做邢侯,丁亥日这天,已经封国的邢侯到宗周去朝见周王,周王在辟雍隆重接待邢侯,射礼完毕,邢侯登上红旗招展的彩船随王船而行,礼仪终了,周成王又在当天陪邢侯入辟雍宫休息,并在宫中赏赐给邢侯铜戈与臣属二百家,恩准邢侯“用典王命”,按天子礼制建城,出行使用周王的车马服饰。

邢侯返国后,高筑邢侯台,祭祀神明,表示自己一定效法父亲周公,在邢国实行统治,屏卫周王朝。不久,周王再次赏赐邢侯,出土于邢台内丘的《邢侯簋》记载“舍邢侯服,锡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

邢国版图和实力得到增长,边境一度东部达到山东聊城一带,北部达到元氏一代,西界太行,南到滑县一带。

康王登基即位

康王姬钊与其父周成王类似,在即位前并没显示出过人的能力和资质。为此,周成王自然有些担心他不能继承大业,更怕儿子会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昏君,而把祖宗打下来的江山败在手里。

周成王想到要给儿子安排周公式的人物来辅佐他。思前想后,他心中已经有了不二人选,那就是召公和毕公,让他们来辅佐自己的儿子,周成王自然是很放心了。于是周成王临终前,便要求召公、毕公辅佐姬钊,并将召公、毕公等大臣召到床前,立下遗嘱。在遗嘱中,周成王要求大臣们根据遗嘱的精神辅佐、约束周康王严格恪守周文王、周武王的遗训,使他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并认真推行,能够制定严密的法律法令并真正实行而不违背。总之,就是希望周康王在众大臣的帮助下,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使周王朝强盛起来,使周康王成为一代明君,而不至于碌碌无为而成为昏君。

康王鬼方之战

周康王即位后,继续推行周成王在位期间所实行的国策,再接再厉,使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国库丰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到处呈现一派升平盛世的景象。

人民生活好了,犯罪案件也少了,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安宁,刑措40多年不用。所有这些,跟周康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康王对军队经过一番行之有效的治理整顿,战斗力也大大提高。当时的鬼方是北方游牧族,他们长期在马上游牧,骑术精湛,机动性极强,由这些牧民所组成的骑兵战斗力就特别强。

于是这些游牧族就经常侵扰中原地区,抢掠财物,杀人放火,给边境带来极大的隐患。周成王期间周军忙于镇压东方的武庚和管叔、蔡叔的武装叛乱,从而放松了对西北方的控制,结果鬼方乘机对周军兵力相对薄弱的西北边境发动经常性的侵扰,威胁周都镐京。为了使国家长治久安,周康王果断做出了发动征伐鬼方战争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经过一番谨慎的考量和充分的准备的。一方面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军队经过治理整顿,战斗力大大提高,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已经是胜券在握了。于是,康王二十五年,周康王命得力将领率领大军进攻鬼方。鬼方亦调兵迎战。经两次大规模作战,周军斩杀鬼方4800多人,俘获其4名首领及以下1.3万多人,还缴获了很多车马和大量牛羊。周军将鬼方又驱逐至远离镐京的汫陇和岐周以西。使边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安定。周朝在周康王的统治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成为周朝的盛世。公元前979年,周康王去世,其子周昭王姬瑕即位,周王室开始走向衰微。

昏庸的周昭王

昭王名叫姬瑕,是西周时期第四位天子,也是周朝由盛转衰的第一个昏君。昭王即位以后,完全抛弃了先王遗训,他沉湎于酒色,穷奢极欲,懒理朝政。谁给他呈献珍禽怪兽,他就给谁升官和奖赏。哪里有珍贵名鸟,他就要想方设法得到手,为此而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

南方有个少数民族的部落叫越裳氏,每次向镐京进贡,总要献上当地特产的一种白雉鸟,这种鸟毛色洁白,鸣声啾啾,悦耳动听,而且肉味鲜美,是宫廷佳肴珍品,十分名贵,昭王异常重视。

后来,越裳氏停止呈献这种名鸟。昭王知道以后,很生气,立即向一位大臣责问:“越裳氏为什么不给朕进贡白雉鸟?快告诉他们,火速补送,否则,要惩罚治罪。”

大臣连忙回答说:“此事与越裳氏无关。自从楚国在荆蛮地区兴起以后,独霸一方不把周室天子放在眼里,朝贡时断时续。越裳氏那里的白雉鸟,准是受楚国阻拦,不能再献给陛下。”昭王决定御驾亲征楚国,严加惩罚,以儆效尤。

昭王南征的下场

昭王这次出征,害苦了沿途的百姓。他命令地方官员必须给周室军队准备安适的住所,精美的食品,保证一切必要的供应,否则,就要撤职,甚至治罪。沿途官员得到命令,立即如虎似狼一般,勒令百姓必须空出最好的房室给军队住,拿出最好的食物给军队吃。昭王军队所到之处,粮食被抢走,牛马被抢走,猪羊鸡鸭被宰杀,家中财物被收走,青年男女被抓走。老百姓被昭王军队害得家破人亡,四处逃亡,简直无法生活,人人对昭王切齿痛恨。

楚国原是南方江汉地区一个小国,后世以熊为姓。周成王封楚君熊绎于荆蛮。他的后代发愤图强,励精图治,百姓拥护,楚国日益富强,楚王见昭王朝政腐败,不得人心,民怨沸腾,便停止朝贡,连越裳氏献给周室的珍鸟也被禁止呈送。汉江沿岸百姓,听说昭王为此要大动干戈,来楚国问罪,大肆讨伐,又知道他的军队比虎狼还凶恶,见人就抓,见物就抢,早在兵祸临头之前,就把牲口赶往深山隐蔽起来,把粮食和一切财物藏在秘密地方。年轻力壮的男女青年都躲在原始森林深处,以免被军队抓走。

昭王率领军队到达汉江岸边时,一条船也见不到,老百姓大多逃跑了,只有老弱病残留在家里。军队要粮没粮,要人无人,处境异常困难。

昭王开始感到焦心,无法摆脱困境,他望着江水发愁。汉水茫茫,波浪汹涌,无船就无法渡江。昭王命令军队到处找船,费了很大力气,才从汉江支流的芦苇丛中找到两条旧木船,又抓来几名船夫,强迫他们驾船,花了很多时间,才把军队渡到对岸。

楚王知道昭王亲率军队前来讨伐,早已做好应战准备。昭王攻打了很长时间,不但没有破城希望,反而被守城的楚国军民用强弓硬弩,滚木巨石,杀伤了周室军队的许多士兵。昭王无法持久作战,只好下令撤兵。汉江岸边的百姓听说昭王军队又要从这里撤回去,便想出了一条妙计来消灭昭王军队。他们知道昭王一定会派人找船渡江,先准备了几只大船,把船底凿穿劈开大缝,再用胶粘合好,专等昭王军队上钩。

昭王果然中计,这天偏又风急浪大,人掉在水里,就是会游泳的也无法逃命,大多数士兵很快就葬身江底。昭王不会游水,掉在水里只扑腾了几下,便被水浪吞没,直往下沉。辛游靡等残兵败将,抬着昭王的尸体返回镐京,向朝中大臣报告了这次南征的详细经过。朝中大巨经过商议,认为国王因为一只白雉发动战争而白送了性命这件事情不能让老百姓知道,于是向外公布说昭王暴病而亡。

穆王治国方针

周穆王,姬姓,名满,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昭王南征,让继位的穆王满大为向往,他继承了父亲扩充疆域的壮志豪情,即位后东征西讨。东至九江,西抵昆仑,北达流沙,南伐荆楚。如果硬是要在后世中找一个帝王与之相比较,那么汉武帝最能够与其相应——而汉武帝前有文景之治,周穆王前有成康之治,二者都是雄才大略的开拓疆土之君王。

二者相似处还有:汉武帝不仅实现武力上的大一统,还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方式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周穆王不仅实现周王朝对天下诸侯蛮夷的大一统,还颁行《甫刑》,作五刑而“依法治国”,实现制度上的大一统。

周夷王伐太原戎

姬燮原为懿王太子,懿王死,就由他继位,但他懦弱无能,被懿王叔孝王夺取了王位。孝王病死,诸侯又依据父死子继的定例,扶立他为帝,就是周夷王。

姬燮对诸侯十分感激,一改以前天子站在堂上受诸侯礼拜的惯例,变为朝见时步下堂来和诸侯相见,天子的威严就大为下降。他在位朝间,被穆王迁居太原一带的犬戎不断地反叛,几次派兵征讨,都未能根除。周穆王发动了征犬戎之战,并将犬戎迁至太原。周穆王死后,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相继即位,在以上诸王在位期间,国势日趋衰微,西北的戎狄侵凌日甚,对戎族之战成为西周中后期对外战争的主要内容之一。夷王时,力图征服西戎,以绝除戎族不断侵扰之患,令“虢公率六师攻太原之战”。周师进至俞泉,大败戎人。获马千匹,取得较大胜利。

西周国人大暴动

周朝传到第十代国王厉王的时候,国势已经非常衰弱了。又正逢外族入侵、诸侯国内乱,贡赋减少,王朝的国库变得很空虚。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挥金如土,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了危机。

周厉王为了继续过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决定增加赋税。可立什么名目来征税呢?这时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给厉王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对一些重要物产实行“专利”。即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山上的药,砍山上的柴,捕捞河湖里的鱼虾,射猎山林的鸟兽,都必须依法纳税。还有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

这是一种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的办法,不仅遭到老百姓的反对,就是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很多大臣也纷纷向厉王进忠言,其中有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告厉王不要实行“专利”。他说,“专利”会触犯大多数人的利益,引起大多数人的反对。可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一味宠信荣夷公,让他来负责实行“专利”。

实行专利后,顿时怨声四起,无法度日。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老百姓们怨恨周厉王,都纷纷咒骂他。大臣召伯虎看到形势严重,就跑到周厉王面前恳求说:“王上,百姓们实在难以忍受了,‘专利’法再不废除,就要出大乱子啦!”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派了很多密探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议论“专利”,咒骂厉王,就抓来杀头。从此,人们的满腹牢骚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厉王却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反而变本加厉地实行残暴的统治。

厉王搞了三年专利,人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公元前841年,都城里的小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联合起来,冲向王宫,去找厉王算账。起初厉王还想用王师来镇压,可王师中全是些平民百姓。他们见国人造反,很多人也加入进去了。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周厉王只好带了一些随从,偷偷溜出了王宫。临走前把太子靖托付给了召伯虎。然后就逃奔到了蠡地。

愤怒的起义群众找不到厉王,决定找太子去抵罪。他们得知太子被藏在大臣召伯虎家里,于是就包围了召伯虎的家,勒令召伯虎交出太子。

召伯虎心想:“过去天子不听我的规劝,才落到这般地步。现在我把太子交出,会不会有人说我是对天子的不忠、伺机报复呢?当初我曾向天子满口答应保护太子,如若交出,岂不是天大的不义?可是我不交出太子,人们一定不肯答应,怎么办呢?”

他考虑再三,决定让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了起义群众,这才使太子躲过这场灾难。因为参加这次暴动的都是居住在国都内外的群众,故称国人暴动。

周宣王即位登基

国人暴动的第二天,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就率领部队开到镐京城。这卫武公又叫共伯和。共伯和率军到镐京,本来是前来平叛的,可是当他来到王都,起义群众已经散去,于是他就率领部队,驻到了王宫里。

厉王外逃,不敢回来,太子虽活着,但因为年幼,不能主事,再说他是找了替身才逃了命的,现在暴动刚平,还不能暴露真相。

于是召伯虎提议,国事暂由共伯和代理,其他大臣一致同意,共伯和虽然是代理,但实际上行的是天子之职,所以这一年被称作共和元年。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可以查考的准确年代。共伯和执政以后,采纳了召伯虎的建议,废除了厉王时的“专利”法,减少了名目繁多的赋税,人民得以安生,社会又趋于稳定。

共伯和执政的14年过去了,逃亡在外的周厉王死了,太子靖也已经在召伯虎家里长大成人了。召伯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一天上朝后,他就对共伯和及众大臣讲了真相,大家见太子还活着,一致同意立他为天子,共伯和知道自己不是周室正宗,而且众怒难犯,也就顺水推舟,亲自到召伯虎家把太子靖接进王宫,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不久,他就又回到原来的封地,当他的诸侯王去了。新即位的天子,就是周宣王。周宣王在位46年,他鉴于其父“专利”失败的教训,减轻赋税,整顿政纪,周王朝一度呈现稳定局面,史称“宣王中兴”。

但在公元前789年,周朝在千亩一战败给姜戎,使周宣王的统治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周宣王为了补充兵员,清查户口,严格控制逃亡人口,结果引起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西周王朝已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能力。

周宣王中兴西周

周宣王即位后,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史家以“宣王中兴”称之。

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宣王四年,秦仲为大夫,攻西戎,被杀。宣王又命其子秦庄公兄弟五人伐戎,得胜。五年,宣王还曾与尹吉甫一起伐猃狁于鼓衙。尹吉甫在征猃狁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率师直攻至太原,迫使猃狁向西北退走。对于侵犯江汉地区的淮夷,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沿淮水东行,使当地大小方国中最强大的徐国服从,向周朝见。

十八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地域,各方国都迎接王命,并进献贡物。

宣王中兴,为时短暂。宣王晚年,国势又走下坡路了。宣王连年对外征战,非但没有解决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反而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虽然使西周的疆域扩大不少,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宫湦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对国家大事从来不闻不问,一味吃喝玩乐,派人到处找美女,大臣褒谻劝谏,周幽王根本听不进去,竟命人将其下了监狱。褒谻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人千方百计要把他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谻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的人,叫褒姒。

幽王有了褒姒,就把褒谻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与她住在琼台,终日饮酒作乐。可是褒姒进宫之后,心情闷闷不乐,幽王想尽办法让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有个大臣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原来,周幽王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12座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点燃烽火,附近的诸侯看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大臣对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用了,我想请大王和娘娘去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赶来,上了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的。”

就这样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点起烽火来。附近的诸侯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是大王和王妃放烟花玩呢!诸侯们知道上当,很是气愤地回去了。褒姒不知道看见骊山脚下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申国的诸侯对此异常气愤,就联合犬戎进攻镐京。幽王得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着了,可是诸侯们因为上次上当白跑了一趟,这次谁也不来理会。烽火台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来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打得落花流水。犬戎兵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和褒姒生的儿子伯服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周室的珠宝被抢劫一空。到这时候,诸侯们才知道犬戎真的打进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

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人把周朝多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太子姬宜臼为天子,这就是周平王,诸侯们也各回封地去了。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平王恐怕镐京难保,便忙着把国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作西周,迁都洛邑之后,称为东周。从此,中国进入东周列国的春秋时期。

西北大作战大汉王朝(全四册)掀翻棺材板后,玄学卦妃轰动京城庄子:纯美典藏版世界足球先生也从猥琐发育开始至尊神豪SSSSSR孩子们太优秀,重生奶爸躺赢中国茶品鉴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