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浪淘沙,沧桑巨变(明清)(1/1)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国都。应天就是今天的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你看那厮长得那模样,哪有一点儿帝王福相啊?脸跟个鞋拔子似的,又像瓦刀,还满脸麻子,这是明太祖真容。你把他画成这样,他宰了你。你美化他,把他画得跟秦始皇、汉武帝似的,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他也宰了你。怎么着你都是个死。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王朝,276年里有121年皇帝不上朝,上朝也不干好事。朱元璋就不干好事,一个典型的暴君。他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酸的皇帝。刘邦在前朝好歹还是街道居委会治保主任。朱元璋就是个要饭的。家贫无计,父母双亡,在皇觉寺出家为僧,老和尚让他外出化缘,因为添了一张嘴,寺里也困难。中国和尚是不化缘的,你什么时候见到化缘的和尚,基本上就是骗子。中国的和尚是自食其力的,东南亚小乘佛教的僧人都是化缘的。这化缘在中国推广不开,因为中国人认为,这不就是要饭吗?那多丢人,九儒十丐,比儒士还低一级。东南亚小乘佛教国家,僧人过午不食,一天就吃两顿饭。中国僧人不行,因为我得干活,只吃两顿饭,下午腿软。如果你在大街上碰见僧人化缘,别理他,那都是骗子。那回我碰上一个,一见面就跟我念阿弥陀佛。得,打住,打住,你蒙我?你冒充什么不好?有本事你冒充警察。我掏出十块钱,说你把《心经》给我背一遍,他说《心经》?没听懂。我说我起个头儿,你能往下背,十块钱就给你。僧人哪儿有不会背《心经》的?这都不会,肯定是忽悠人的玩意儿。
朱元璋后来参加红巾军,慢慢地混壮了。这家伙穷棒子出身,一当政,必然是暴政。世界历史上,希特勒、墨索里尼不全是这种出身吗?有哪一个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台之后搞独裁的?没有。都是这么一帮人,发迹之前寒酸,吃了上顿没下顿,夜里睡地下通道,发迹之后,我可有今天了,疯狂报复社会,折腾死你们。现在的贪官污吏大都是出身很苦,十四岁以前没穿过鞋,穷怕了,一有权就乱来。陈水扁不就是吗?从前穷得不行,可有今天了,使劲搂钱。像布什、切尼这些人不可能贪污,四千多万年薪不挣,挣十八万当副总统,不是为了钱。他贪污,你开玩笑啊。朱元璋原来叫朱重八,俩八嘛,二八一十六,起这个名是因为他们家十六个孩子,前面那些全死了,就剩他,还是因为他十六号生的?不知道。
朱重八当了皇帝,他爹和他爷爷不都得当皇帝嘛,所以在凤阳建了陵,后来被水库淹了,现在又露出来了。建陵的时候,碑上不能写“肇祖原皇帝狗剩”或者“铁蛋儿”,得起个学名。重八他爹和他爷爷的名字,都是他给起的,那俩农民活着的时候根本就没被叫过。估计到了阴曹地府,阎王爷喊他们的大号,他俩还以为叫别人呢。
这号人当了皇帝,最关心的事就是我这个政权可不能丢啊。千辛万苦抢过来不容易,不能让我儿子再去化缘了,得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传下去。所以,他在宋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首先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尚书由皇帝直接负责。这个跟蒙古人不会玩儿有关。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到了宋朝更进一步,在三省的基础上确立二府三司。宰相、枢密、三司,进一步把三省的职权分化了,相权相对于皇权非常弱。到了元朝,中书省集权,尚书、门下全都没了,所以权臣辈出。
朱元璋吸取了这个教训,不能给予宰相太大权力。洪武十三年,他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杀掉了胡惟庸及其党羽两万多人,这叫胡狱。这是朱元璋的第一次“文化大革命”,开国的文臣被屠戮殆尽,基本上全杀光了。太祖皇帝起兵,文靠李善长,武靠徐达。李善长当时七十多岁了,风烛残年,封韩国公,开国功臣之首,太子朱标的老师,要上法场开刀。马皇后不干啊,马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她不干就绝食,哭。朱元璋说,别的我什么都可以听你的,这件事你别管,我要为朱家万世开太平。马皇后说,一般的百姓家庭,孩子家长都知道尊重老师,教师节还给送花买贺卡,报答师恩深重。咱们皇家竟然要把孩子的老师杀死?朱元璋说,李善长谋反。马皇后听完气乐了,说李善长都七十多岁了,他还谋什么反?谋反能当几年皇上?根本不可能的事嘛。朱元璋不听,最后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全被杀掉。十余年过后,又借口大将军蓝玉谋反,掀起一场屠杀,杀掉了一万五千多人。这一下,开国的武将也被杀光了。
经过这两次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开国的文武功臣屠戮殆尽,九个国公、二十多个侯全被杀掉,三万五千多条人命啊。朱元璋认为建立明朝,徐达的功劳最大。开国后,他自己写诏旨夸赞徐达“从予起兵于濠上,先存捧日之心”。说明徐达从那会儿就跟着他干,徐要是把他扒下来自己上,完全可以,但一直捧着他。“来兹定鼎于江南,遂做擎天之柱。”建国后,徐达是擎天柱,但也难逃被杀的下场。民间传说,徐达背上长疮,不能吃发物。朱元璋偏偏送蒸鹅让徐达吃。徐达含着眼泪吃这蒸鹅,吃完之后,疮崩而死。想当初,他跟徐达铁哥们儿、亲兄弟那种感情,居然也下得了手,瞧他狠的!
当初徐达的夫人进宫跟马皇后聊天,妯娌俩的感觉,就没什么顾忌。徐夫人说你们家房子真大,真好。皇宫当然真大、真好了。朱元璋一听,马上命人把徐夫人乱棍打死。你什么意思,你说我们家房子大、房子好,你有觊觎帝位、不臣之心。把人打死之后告诉徐达,你这媳妇太坏了,这是祸害,我把她打死了,你谢恩吧。徐达还得谢恩。最后连徐达也给弄死了。
六部尚书直接由皇上负责,等于皇上兼任首相,应该是宰相干的活,皇上给干了,这下皇上忙不过来了。据说,朱元璋最忙的时候平均一天要看三百多件奏章,脑袋都大了。“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朱元璋能写出这种打油诗,水平已经不错了。怎么办呢?设立殿阁大学士。由翰林学士入值内阁,帮助他看折子。这些翰林学士品级很低,六七品、七八品的样子,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此项制度成祖、仁宗、宣宗一直沿用,到宣宗朝,翰林学士品级越来越高,二品、一品,最后由各部的尚书兼任内阁大学士。
这样,内阁实际上就变成了宰相,但是它比原来宰相的权力大大缩小了,为什么呢?我们以后讲清朝的军机处也要讲这个问题。以前宰相是有自己的办公府邸的,中国古代文官最高的加衔开府仪同三司,让你开府、建府,就说明你的地位高。你有府你就可以辟僚属,像汉朝宰相的十三曹,有一个庞大的办公机构。明朝内阁大学士是在内阁——皇宫里边办公,没有僚属,顶多有点儿秘书,基本什么事都得亲历亲为。内阁大学士的本差可能是吏部尚书、礼部侍郎之类,内阁学士是兼职,明朝是没有宰相的。朱元璋还立下圣旨,就是皇明祖训: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你不能立丞相。你的大臣要建议你立丞相,你把他杀了。宋朝皇帝的祖训是不得刑戮士大夫及上疏言事者。明朝是臣工敢言立相者斩,你敢建议皇帝立相,就宰了你。由此可见宋朝的可爱。这样,中国的宰相由独相、群相到废相,彻底没有了。
明朝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管理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监察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政——统称三司。三司的级别是都指挥使司最高,正二品,布政司正三品,按察司从三品。为什么这么搞,也跟蒙古人不会玩儿有关。
秦汉时,地方行政机构是郡县两级。汉朝郡国并行,也是辖县。东汉末年开始,州郡县三级。隋唐两朝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去了一级,改成州县两级。但因为唐朝疆域太大了,州太多,中央不好管理,所以划天下为二十二个道,进行监察。后来,道就变成了实际的一级行政机构,地方变成了道、州、县三级。北宋改道为路,路、州、县三级。北宋在路一级设立四个长官:帅司、宪司、仓司、漕司。帅司就是经略安抚使,实际上是权力最重的,像范仲淹,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抵抗西夏;宪司就是提点刑狱使;仓司即提举常平使,专管水利、茶盐。王安石变法推行后,仓司也负责监督推行常平新法;漕司就是转运使。
宋朝地方上是四个机构,互相牵制。到了元朝,蒙古人不会玩儿,设立行中书省,四司合一了,地方的权力就大了。所以,到了明朝又给分回去,从四司变成了三司,省长由一个变成了仨。行省的名称变成了布政司,简称藩台。电视剧里边老提藩台衙门,就是布政司。
按察司简称是臬台。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后来感觉到地方权力太分散,政出多门不好办事,就由中央派出官员巡抚某地,无定期、无定员。到了明末,巡抚变成了正式的机构,就相当于省长了,三司就变成了巡抚的下级。到了清朝,巡抚是正二品,布政司和按察司都变成三品,相当于民政厅、财政厅、司法厅、检察厅。都司就更低了,成为绿营兵里边的中级官职。
中央军事机构由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初置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大都督府权力太大为由,在废丞相制的同时,为防止军权过分集中,也废掉了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总之,一堆都督,而且都督们没有调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制约,到打仗的时候,都督府统兵,兵部调兵,皇帝临时派你为提督军务总兵官到某地去打仗,所以提督、总兵到后来就变成了一个实职,一开始都是差遣。有些类似如今的市容整理办公室,一开始就是临时治事,后来就成了常设机构。这样一来,兵权也被分散了。
明朝律法森严,《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的内容,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朱元璋时规定,官员贪污超过六十贯,相当于六十两白银,就被剥皮实草,皮扒下来,填上稻草,做成标本传递。各处展览完了之后,把贪官的皮做成法鼓,就是县衙门口百姓击鼓鸣冤的鼓,鼓皮都是贪官人皮,甚至做县官椅子的坐垫。你坐在那里你就得想想,你前任是怎么死的,你小心点儿。汉字数字的大写,都是朱元璋发明的。你看他不认得字,却能造字,省得你改啊。“一”两银子,你添一竖就变“十”两了,“壹两”这你还怎么改啊?剥皮实草,能解决贪污问题吗?解决不了。你扒一个十个站出来,因为能被扒的毕竟是太少了。杀几个贪官,表扬几个清官,自古就这样,不改变君主专制制度,根本就不能杜绝贪腐。
明朝还设有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管辖。有一个官员叫钱宰,上朝时,朱元璋问他,钱爱卿啊,你昨晚干什么来着?钱宰说玩儿纸牌,打拖拉机。都跟谁玩儿啊?我们部里的老赵、老孙、老李。谁赢了?玩儿着玩儿着发现少了一张牌,玩儿不下去了。朱元璋微微一笑,从袖筒里摸出一张纸牌,这是不是你们昨天丢的那张牌?钱宰一看,吓得隆冬季节内衣都湿透了。这说明,跟他玩儿牌的那帮人里有一个锦衣卫。你要是在底下骂皇上两句,今天让你血溅当场。写《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吏部尚书,太子的老师。上朝时,朱元璋也问他昨天晚上干吗了。宋濂回答说开家宴,喝酒。问你都跟谁喝?你左边坐着谁,右边坐着谁?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很高兴,你没骗我,笑着摸出一张图,你看这是昨天你们的座次图吧?你看,这些特务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锦衣卫好歹还是国家机构,锦衣卫都指挥使正三品,只不过是不受朝廷管辖,皇帝直接指挥。
明成祖的时候设立东厂,宪宗设立了西厂,武宗设立了内行厂,由宦官统领。这可就更麻烦了,大臣一旦要有事犯在宦官手里,那可就惨了。明朝是穷要饭的建立的王朝,不像唐太宗那么有气度。魏征揪唐太宗的衣服,唐太宗说你等着,我要宰了你这乡巴佬。只能对他进行威胁。皇上都气成这样了,但是他不能杀魏征。有朝廷律法在,你凭什么随便杀大臣,他犯什么罪了?随便骂大臣也不行。你骂大臣,大臣就可以抗辩:你凭什么骂我啊?你哪儿毕业的?你念过学吗?你跟朱元璋说这个,哎哟,我就没念过,我是流氓我怕谁?甭来这套!
朱元璋在朝廷上设立廷杖,你跟皇上一言不合,拉下去就打。有个大臣也讨厌,给皇上上了一道折子,一万七千字,你难道不知道皇上认不了那么多字?拉下去一百板子!一边打,皇上一边看折子,哎哟,这小子说得还有点儿道理,把他召回来,已经打烂了。你想那太监打你,可有报复你的机会了,往死里打。当然你要有钱就另当别论,所以那时大臣上朝身上都揣着银票,一看自己要受刑,赶紧给钱。给钱的话,太监拿空板子打你,听着倍儿响,啪啪啪,就让你屁股有点儿淤血,回家就没事儿了。重点儿的拿实心板子打,最狠的是灌铅的板子,一板下去人就完了。受杖的时候,看监刑人的双脚,监刑人两脚分开,你死不了;双脚一闭,立毙杖下。皇上传旨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皇上要恨这个大臣,下旨“着实打”,那就得打死。如果说认真打,那就没事了。每个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有打死大臣的事发生,大臣就在午门外边受杖。朱元璋到晚年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动用廷杖,可能到更年期了,心理阴暗。大臣们上朝之前,全家抱头痛哭,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够悲壮的。那干脆辞职吧,你敢吗?你什么意思?圣天子在朝,你说不干了,立毙杖下。没办法,只有哭,哭完了之后,还得去上朝。今天我没死,回家来了,真是运大福大造化大,摆宴庆贺,多活了一天。
到了清朝,皇上特别有意思,他恨谁让太监上你们家堵着门骂。奉旨申斥,我奉皇上口谕来骂你。太监什么都敢骂,那嘴损的,什么事都给你抖搂出来。大臣一听,赶紧给太监塞钱,要不然他堵着门骂,太难听。你塞了钱,他无关痛痒地骂,说点儿你这样不对啊、你下次要注意啊之类的。你要不给钱,那就有你的好看。有的穷官给不起钱,被太监骂完,太监一走就上吊了。古人最看重名节,士可杀而不可辱,受完辱只能上吊。清朝皇帝不直接打人,骂死人这招更厉害。
控制人的最好办法就是控制思想。朱元璋的文字狱厉害到什么程度?有一个举人叫徐夔,给他上疏:“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这话恶心到了不好意思的程度。光天化日之下,诞生了你这么一位圣人,为世间做出表率。朱元璋一看:“腐儒胆敢如此侮辱朕,剥皮实草。”身边的人说,没看见他怎么侮辱你啊?你为什么要把他做成标本啊?朱元璋说,光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我没头发,说我当过和尚;则是什么呀?古汉语的则跟贼同音,今天京剧里还这么发音。这哥们儿就是拍皇上马屁,拍错了地方,就给做成标本了。如果你要骂皇上,还不把你打成相片?
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科举只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只能用朱熹的注释,别人的都没用。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就考这九本书。这九本书虽然句句金玉、字字珠玑,但能把天地宇宙、世界万物都包括进去吗?就读这九本书,那这读书人能有多大能耐?当时有人这样形容科考举子:“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唐宗、宋祖是哪朝皇帝?”我管他呢!唐宗宋祖又不考。李白是干吗的?不认识。反正只要是四书五经我就背,别的我不管。那时候,印行量最大的书籍就是“高考满分作文选”,甚至出现了缩印本,跟咱们现在复印时候的缩印本差不多,揣兜里带进考场打小抄。
考试就考四书五经,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代圣贤立言。文章都是八股文,分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还得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深一浅、排比对偶,完全就是一种文字游戏。可以讲,中国古代的文字技巧上达到最高水平的就是八股文,但是没有什么内容,了无新意。你十年寒窗,就这九本书。都是代圣贤立言,都是一样的八股文体,谁比谁能强到哪儿去啊?而且,这九本书一共才多少字啊?四书五经在刚诞生的时候,都写在竹简上,能有多少字啊?《老子》不才五千个字嘛,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一篇论文。今天博物馆里有当时作弊用的衬衫,四书五经九本书,一件衬衫就抄满了。到了清朝,考生进考场还得扒光了,穿考场统一的衣服进去,跟进澡堂似的,怕有夹带。
就这么点儿文字,几百年来那么多场考试,从童生考秀才到考举人再到考进士,都从这里边出题,四书五经里边的话用得差不多了。怎么办呢?考官真聪明啊,出截搭题,就是把四书五经里边的两句话给拼一块儿。“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现在呢,把这句话给你拆了,子曰:三十而立四十。做题吧,孔子为什么说三十而立四十?你说孔子不是那么说的啊,他说的是三十而立,逗号,四十而不惑,句号。你甭管,古文没标点,你看书,三十而立,底下就是四十。或者子曰而立四十,你做题,你就得说孔子为什么说而立四十。
有一个考官更绝,古文没标点,句与句之间有一个圆圈,就像现代文的句号。考官出考题的时候,就用这圆圈出题。今天考试题目就是这个,给我做文章吧。四书五经里绝对有这个,满篇都是。考第一名的那哥们儿,神到什么程度呢?作八股文首先得用一句话破题,他是这么写的:“圣人立言之前也,空空如也。”圣人要不说话,就什么都没有。哇!这篇文章厉害,这是个大才!康有为康圣人,那是文采风流,但比学生梁启超中举都晚。国家正规考试的时候,比如天子亲试,可能很严肃。那种低层次的考试,考官怎么来判断谁第一、谁第二?我懒得看那卷子,那就扔呗。这个远,第一名。你十年寒窗,今天墨重了点儿,一扔,砸着考官脚面了,完蛋。康圣人的字不好。科举考试的字必须写成馆阁体,跟今天电脑打印出来的字似的。奏折也得写成那样,一笔一画必须得写得极规整。康有为大概就是不爱写馆阁体。龚自珍也写不了,所以也没中进士。龚自珍一生气,让家里所有人都练馆阁体,连他们家老妈子、倒尿盆的都练。最后他们家所有人,除了他本人,都练得一手馆阁体。他说,你看我们家全能中进士,连老妈子、倒尿盆的都能。
康有为因为写不好馆阁体,每一次他的卷子考官一看,就扔了,就这玩意儿你也来参加考试?那最后为什么中举呢?考官把他的卷子一扔,就出去上厕所了。时间可能长了点儿,正好仆人进来收拾屋子,仆人大概也不认得字。一看地上有张卷子,仆人不知道这什么体啊,拿起来搁在桌上,镇纸一压,仆人出去了。考官回来,俩人没照着面。一看,哎呀,这张卷子我刚才扔了啊,怎么又搁这儿了,还用镇纸压着?此乃天意,我看一眼吧。一看,哎呀!好文章,中举!阴差阳错,被考官一泡尿尿出个前程。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当时是这样做的官呢,还敢对皇家有什么不满吗?这就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所以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比焚书坑儒都害人。
明太祖屠戮功臣,只相信自己家人,化家为国,分封儿孙做藩王。他一共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他如果能继承大业倒是一代仁君,但是他英年早逝,洪武二十五年就死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才驾崩,白发人送了黑发人。
太子朱标一死,朱元璋还剩下二十四个儿子,除了三个年幼的,二十一个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手握重兵,其中最厉害的是宁王朱权。宁王镇守东北,麾下八万六千精锐部队。另外,燕王朱棣也有三四万军队。这些亲王手握重兵,朱元璋认为,江山可保长治久安。也就是说,他跟刘邦的想法一样,都是农民企业家思维。你就不想想,你的儿子不会反你,但是再往下可就反了。
一次,朱元璋带着朱标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检阅藩王的部队。老皇帝得意地跟孙子说,瞧你这些叔叔,兵强马壮,万一哪里造反,就让你叔叔们镇压!朱允炆小伙儿当时也二十多了,有点儿想法,就反问了一句:我叔叔造反,谁镇压?一下把皇上问晕了,没考虑过这问题。那就靠天吃饭呗,哪儿这那么巧?老皇上一死,朱允炆即位,就是明惠帝,马上下诏削藩。他这一下诏,燕王朱棣就反了,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夺了江山,迁都北京。
北京就是唐朝的幽州城、辽朝的南京城、金朝的中都城,基本上在今天的宣武、丰台区。元大都最南边的城墙,在今天的长安街上,北城墙在三环跟四环之间,比辽金时东移了。明北京城把元大都往南移了五里,北墙大概跟今天的二环路齐平。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开始修建外城,本来这个外城想把内城包一圈,后来没钱了,只修了南边的一部分,北京城就变成了凸字形状。北京的城门是里九外七皇城四,内城是九个门,所以老北京一说就是咱这四九城怎么着怎么着。南边自西向东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东边是朝阳门和东直门;西边是阜成门和西直门;北边是安定门和德胜门。内城的城墙就在今天地铁二号线的位置,地铁二号线的站名最多的就是××门。当然复兴门、建国门是民国以后把城墙扒了改建的,是为了方便公共交通弄出来的。整个老北京城就是今天的二环路。外七门是南边仨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东边是广渠门,广渠门原来叫广宁门,为了避清宣宗道光皇帝的讳改成广渠门了;西边广安门;北边是西便门、东便门。
皇城包括紫禁城、万岁山、太液池。太液池就是北中南三海,今天北海开放,中南海进不去。还有太庙和社稷坛,六部九卿的官署。皇城的正门,在明朝叫大明门,清朝叫大清门,民国叫中华门。它的匾额都是青金石的,非常珍贵。所以清朝灭亡之后,民国政府想把这块匾卸下来,用背面刻中华门。结果翻过来一看,背面刻的是“大明门”!原来清朝就这么干的。这块匾,见证了北京城五百多年的沧桑。
皇城北门叫地安门,出了地安门就是钟楼、鼓楼。从永定门到钟鼓楼,一条中轴线,全长八公里,可以把北京城对折,建筑非常规整。现在鸟巢、水立方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北京城,可以讲是奇迹啊,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拆得没模样了。天安门广场,左边一个希腊式的人民大会堂,右边一个国家博物馆。中间一个纪念堂,仿林肯纪念堂。纪念碑倒是中国式的,还不错,没弄一个华盛顿式的方尖碑。大会堂边上一个“水煮蛋”。天安门往东走不了几步,就是东方广场,大玻璃墙,水泥丛林。
北京有三千年历史,但找得着三千年历史的痕迹吗?西周开始建城,但能看见的大多是上周的。到欧洲看看,一切跟几百年前一样。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中国只有山西平遥、云南丽江两座城市入选,你可以说天坛是文化遗产,故宫是,长城是,颐和园是,你能说北京是吗?东方广场,文化遗产?台湾人到大陆旅游,说大陆的古迹,除了地名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德国人说,中国的城市是对西方城市简单拙劣的模仿。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屡出昏君。
明武宗正德皇帝最爱干的事,就是调戏妇女、做买卖和玩儿打仗。他微服上街调戏妇女,后宫三千佳丽不够,还出去干这个,结果被人逮着送县衙去了。君臣相见,不知道怎么脱的身。
他还在宫里开店做买卖,手里掂着一块肉,说三斤三两,你上秤称绝不差的。皇上整天干这个,熟练工种了。他让太监来买他的东西,本来太监就俸禄微薄吧,买他的东西,他少不得贱买贵卖,就这点儿钱都榨走,真下得去手!
玩儿打仗的时候,他给自己改名叫朱寿,封自己为镇国公、威武大将军、大都督。有个大臣跟他说,皇帝是君,都督是臣,不能混为一谈,这太荒唐了。他说,我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本事。那个大臣就将他,你给我们表演一个。于是,在教场上,一千多明军将士,刀出鞘,弓上弦,围着一个被俘的绑在马上的蒙古将领。皇上冲进去,一刀把他脑袋砍下来,这叫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百万军,自己的,上将,绑着呢,还不知道是不是上将。皇上咔嚓一刀把脑袋砍下来了,证明皇上玩儿过真刀。
皇上带几万铁甲兵出长城跟蒙古人打仗,打多少蒙古人呢?一百来人。把人家消灭,回去报功,自己又升一级。将军、大将军;都督同知、都督、提督军务总兵官。这么个东西,在位十年驾崩,荒淫无度,死而无后。
明朝的皇帝一个赛一个昏庸,一个赛一个短命。净是二三十岁,酒色过度死了的,没有一个活过朱元璋的。朱元璋活到71岁,明成祖65岁,世宗嘉靖60岁,神宗万历58岁,在明朝皇帝里就算高寿了。明武宗死了之后继位的世宗是一个道士,整天在宫里炼丹,一年中光炼丹用的燃料就要20多万两白银。也不知道他烧什么玩意儿,弄不好烧蜡。初期有所振作,后来就不上朝了。他15岁即位,在位45年,大臣们几十年都见不着他。有时国家实在有大事,首辅追问他,他不耐烦了,递出一张手谕,没人能看得懂。因为在他那手谕上边,几句话他能就给你写成几个字。皇上写的是天书,你能看懂那还叫天书吗?最后皇上服用仙丹,汞中毒,终于成仙了。
世宗死后,穆宗即位,穆宗还不错,可惜短命,七年就死了。他死后,神宗即位,就是万历皇帝。神宗可真神啊,就干一件事——数钱,整天盘在炕上数钱。这就是朱元璋给他子孙的遗传基因,整个一个土财主。你看人家李后主、宋徽宗,虽然做皇帝不合格,但在中国艺术史上闪耀着不灭的光辉。看明朝这帮皇上,真让人无语。神宗皇帝好像一辈子就出过一回紫禁城,上昌平十三陵看看自己的坟地,一看修得挺好,在地宫里开了个宴会庆祝一下乔迁之喜就回来了,继续数钱。他在住的宫殿后头挖一个大坑,埋上300万两银子。他比较肥胖,整天在炕上盘着,左腿萎缩了。每天晚上,太监搀着他一拐一拐的,到坑边儿看看,我的银子还在吗?还在,能睡得着觉了,不然睡不着觉。最后,银子全让太监偷光了。
为什么十三陵考古先刨他的坟呢?因为他的坟——定陵里边好东西多。长陵怕有《永乐大典》不敢刨。别的皇上没他东西多,他一辈子攒钱,什么都往自家拿。某地方发现煤了,他派个镇守太监去,把钱弄宫里来。另一个地方丝绸不错,派个镇守太监,弄宫里来。皇宫里边的银子,发黑变脆氧化,国库里边除了耗子屎什么都没有。那时候跟后金努尔哈赤打仗,国库里没钱,大臣请皇上开内帑。皇上说不成,这打的是国仗,凭什么开内帑啊!给国家打仗,凭什么让我掏钱?我不掏。没钱你加税,让老百姓多交点儿税不就行啦,我就不掏这钱。大臣说,这江山都是你的。皇上说,江山我没看见,银子我看见了。几千万两藏起来,年年给百姓加税,老百姓能不造反吗?
到了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底户部统计,太仓仅存银130万两,而应支官军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总支出计需银553万两。以当时的现银当之,只够三个月的开支。京仓存粮也只够维持在京官军的月粮两年多。明王朝的财政拮据到了可怕的地步。蒙古、女真时常入寇边塞,在南方,叛乱时作。黄河屡次决口,动辄漂县数十。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地发生。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士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明穆宗的信任。穆宗临死前,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明神宗即位不久,张居正成了内阁首辅。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十年担任内阁首辅。为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
他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建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作了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在军事上,为了防御女真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答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万历七年(1579年),张居正又以俺答汗为中介,代表明朝与西藏黄教首领达赖三世建立了通好和封贡关系。在广东地方,派兵剿灭了惠州府、潮州府、琼州府的叛乱,岭表悉定。这对安定各地人民的生活和保障生产正常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水利方面,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推荐、起用先前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很快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万历七年二月,河工告成,河、淮分流。黄河得到治理,漕船可直达北京。
在经济上,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这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张居正的全面改革,旨在解决明朝两百余年发展中所积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改革不免触动了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再者,历史积弊太深、太顽,已是积重难返。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旋即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张居正成了改革的牺牲品,家产被抄没,家属或死于非命。此后,改革的某些成果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大部分已经废止。
神宗死后,儿子明光宗即位。登基之后第一道诏书就是选美女,选了八个美女,二十九天驾崩,连年号都没来得及改,创下了太平时节短命天子的吉尼斯纪录。
光宗驾崩之后,儿子熹宗即位,这是个杰出的木匠。别的皇帝上朝,他下车间。据说,皇上坐的椅子、睡的床全是自己做的。他的手艺高到什么程度?他曾经做了一扇屏风,让太监拿到前门外卖了,一万两银子,不许还价。当然不能说是皇上做的了。一个小时,太监就把一万两银票拿回来了。说明他这东西做工精湛,值这个价。
据说中华门原来后边有一座关帝庙,当然现在都给拆了。那关帝庙里的关帝,就是明熹宗亲手做的。所以,他在位的时候不理朝政,整天做木匠活,太监魏忠贤趁机专权。
明朝中后期以来,王振、刘瑾、魏忠贤这些大宦官相继专权,这是朝政最腐败的体现。东汉、唐、明三朝,宦官专权最烈。魏忠贤这阉狗专拣皇上做活儿的时候跟他奏事,皇上很不耐烦,你没看我正忙着呢,朝政关我什么事,床头柜还没做好呢,你看着办吧。
这样,魏忠贤独揽大权。这阉狗一个字不认得,居然能跟孔子并列,全国各地到处给他建生祠。皇上一下圣旨,就是朕与厂臣如何如何。皇上是万岁,魏忠贤称九千岁,跟“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一样。朝政腐败到这个程度,就爆发了农民起义。
明末农民领袖主要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张献忠是一个土匪,主要“斗争事迹”是屠四川。他说四川有七种人该杀,种地的该杀,经商的该杀,读书的该杀,当官的该杀,当兵的该杀……反正就是没有人不该杀,也不知道四川怎么惹他了。等大清平定四川之后,整个成都府只剩几十户。老虎在大街上走,是真的华南虎,不是拍的照片。
李自成原来是当驿卒的,朝廷把驿站一裁撤,下岗了,造反了。李自成提出一个口号叫“均田免粮”。这一下,老百姓都跟着他。分田地、不交租。你想,他给你地,又不收租,那他吃什么?他还得吃的比你好,这明显是扯嘛,但当时大家都信,包括一些落魄书生。他原来被官军打得只剩十八骑,后来又发展到百万之众,兵势浩大,逼近北京,沿途州县传檄而定。除了宁武关总兵周遇吉奋勇抵抗战死外,李自成没遇到什么大麻烦就打到了北京。
明朝当时在位的是明思宗崇祯帝,17岁承继大统,从他那木匠哥手里接过来一个烂摊子。“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好不容易明朝出了个好皇帝,想整治朝纲,安定天下,结果祖宗作恶,报应在他身上,来不及了。大明朝在他爷爷万历的时候就应该完蛋,靠惯性又活了这么多年,报应在他身上了。他17岁即位,在位17年,不观歌舞,不宠嫔妃。他只有一个皇后、三个贵妃。每天都是夜里一两点钟睡,早晨四五点起,坚持了17年。
天下是越来越乱,怎么办?越是到处扑火,这火就着得越旺。思宗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明朝皇室对教育抓得不紧,没盯着孩子们学奥数、进名校、上实验班,皇子们好多不学无术。清朝后来吸取了教训,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皇子五岁进学读书,什么时候皇上给你派差,让你干事了,你才算毕业。嘉庆皇帝在宫里读了30多年书,博士后后了。思宗点子不多,性子太急,又刚愎自用,他总怕臣子们嘲笑他学历造假,所以对臣子们刻薄寡恩。让你半年替朕平定闯贼,行吗?大臣说行。到半年头上,眼瞅着要平定了,半年平不了,八个月准能平定的时候,皇上肯定把你杀掉,因为你骗我,你说半年平定但没平定。皇上,再容两月?不容,你罪犯欺君!他在位17年,内阁首辅换了51个,平均一年仨。最后李自成攻进北京,三百年江山社稷化做尘泥。皇后上吊了,贵妃上吊了,俩皇子放跑了,让他们将来中兴大明。皇上给公主咔嚓一刀,没砍死,掉了一条胳膊,就是独臂神尼,吕四娘的师父。然后,他带着太监王承恩逃到万岁山,自缢殉国,自缢前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无颜见祖宗啊。他咬破中指,在衣服衬里给李自成写了封血书:“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所以,你不要用这帮大臣。“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你可以把我撕巴碎了,勿伤百姓。
崇祯帝殉国
清朝入关之后,就给思宗自缢的那棵树套上铁链子,称为罪槐,树就枯死了。现在这棵不知是啥时候种的,那么细。民国十九年立了一块碑,上书“明思宗殉国处,故宫博物院敬立”。1944年,甲申三百年,又立了一块碑。这俩碑不知啥时候给移走了。1944年立的那块碑保存完好,民国十九年的那块断成了三截儿。2004年,甲申三百六十年,终于拨乱反正,重新都立在那儿了,但明显能看出来,“明思宗殉国处”那块碑中间是拿白水泥给粘上的。
明朝初期,东北女真人分成了三部: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野人女真最落后,建州女真文明程度最高。他们居住在辽宁,跟明朝和朝鲜交界,挨着“大中华”、“小中华”(朝鲜王朝自称“小中华”)。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精通汉语,熟读《三国演义》,汉文化水平很高。他们家世袭建州卫都指挥使,配龙虎将军印。这是明朝给他们封的官,行羁縻之策。努尔哈赤少年孤苦,后妈不待见他,把他轰出去了。后来,明朝打仗的时候,又把他父亲和祖父误杀了。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用先祖留下的十三副铠甲起兵,慢慢统一了女真各部。
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兵民合一。这就像金朝的猛安谋克制,一个谋克是一百户,十个谋克是一猛安,一猛安是一千户。猛安相当于千夫长,从四品;谋克相当于百夫长,从五品。八旗制度,是三百人一个牛录,设佐领一人;五牛录一个甲喇,一千五百人,设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个固山,七千五百人,设都统一人。每个固山用一面旗来表示,一开始是红、黄、蓝、白四面旗。后来,归附的人口多了,就在旗上圈边,红旗镶黄边,其他旗镶红边,形成了镶四旗和正四旗。
在清朝,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是下五旗,镶蓝旗的地位最低,镶黄旗的地位最高。宫里的侍卫,一定都是上三旗子弟。后金征服了蒙古,蒙古人就被编入八旗,再后来收服了很多汉人,入关以前归附的汉人,也被编进了八旗。这样就是三八二十四旗。清朝的旗人不一定是满族人,旗汉非婚,但是皇帝可以娶汉旗,乾隆的母亲就是汉旗的,所以清朝皇帝实际也有汉族血统。当然,汉旗不可能做上皇后了,皇后必须是满洲人或蒙古人。这样来算,八旗一共才六万人,满、蒙、汉三个八旗,也就是不到二十万人的样子。
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因为历史上已经有一个金国了,所以这个金被称为后金,但是当时就叫大金。称汗建国后,努尔哈赤率兵两万,以《七大恨》誓师伐明,连下辽东70余城,国力就越来越强大。一开始定都赫图阿拉,后来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即位,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到皇太极的时候,就已经有入主中原的意思了。以金为国号容易引起中原汉族人的反感,所以改国号为清。按照五行学说,明朝是火德,清朝是水德,水灭火。另外,清跟金在满语里边读音都一样。
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明朝的平西伯、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吴三桂麾下四万铁骑,都是明军精锐。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明朝亡就亡在没有攘外必先安内。如果皇帝明白这个道理,应该立刻跟女真人讲和,割关外土地,然后把关宁铁骑调进内地,镇压李自成。关内平贼的部队全都是不入流的部队,精锐全都在东北跟满洲人打仗,最后还全军覆没了,一再失败。如果把关宁铁骑调进关来打李自成,那李自成说不定就完蛋了。李自成部乌合之众,一帮饥民,没得吃,闯王来了不纳粮,跟着李自成跑吧,手持木棒、钉耙、粪叉子,如果跟精锐的关宁铁骑作战,肯定不行。吴三桂一看皇帝殉国了,就准备投降。闯王封他为侯,他到北京来参拜李自成,行至唐山,探马来报,你们家被李自成抄了。
李自成们一进北京,眼珠子都掉地下了。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抢吧!就跟后来洪秀全进南京那感觉一样。李自成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做“比饷镇抚司”,逼着明朝官员拿钱。假如你是明朝宰相,你拿出二十万两银子来。你是明朝的部长,十万两;局长五万两。没有?一百斤大沙袋子往你身上压,看你有没有。让家里拿钱,掘地三尺也给我弄出来。一个月,李自成在北京弄了三千万两白银。明朝真有钱!思宗皇帝让文武百官捐款劳军,谁都不肯捐,最后弄得个国破家亡,什么也没捞着,全都让李自成给弄走了。每一个李自成的手下,腰里都是沉甸甸的黄白之物,准备回家“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呢。得,吴三桂反了。
吴三桂听说家被抄了,不以为然地说这是误会,我一去,家产自然发还,继续前进。探马再报,你爸爸让李自成逮了。这是误会,我一去就会放回来,接着往前走。探马又报,陈圆圆让李自成手下给霸占了,吴三桂怒了!大丈夫不能保有妻子,有何面目活于天地之间!陈圆圆是秦淮名妓,跟李香君、柳如是、寇白门等并称秦淮八艳,是吴三桂的爱妾,你把我爱妾掠走了,我跟你没完。拨回马头回山海关,下令全军给崇祯皇帝戴孝,实际是给陈圆圆戴孝。皇上都死了那么多天了,你才想起来给他戴孝?所以吴伟业的《圆圆曲》里说:“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要跟李自成决一死战。
吴三桂一反,李自成怒了,你就这点儿人马还跟我叫板?李自成亲率20万大军征讨吴三桂。吴三桂一看,李自成来玩命了,来了20万大军,我才这么点儿人,万一打不过怎么办?于是吴三桂就跟清朝联系,借兵复国。事成之后,本朝分裂疆土以报。而且流贼在京城祸害了一个多月,弄了三千多万两银子,这些钱都归你。多尔衮一想买卖可以干,清朝在统一中国之前几次入关都是借道察哈尔从蒙古打进来的,山海关一直打不进去,现在吴三桂跟我借兵,机不可失。多尔衮亲率10万八旗劲旅,昼夜兼程赶到了山海关外,但是没有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先拥兵观望。
等李自成率20万大军赶到,跟4万吴军激战于山海关一片石。20万闯军跟4万吴军打了一上午,将将战平。由此可见闯军的战斗力不怎么样,都是一帮饥民,没有受过什么军事训练。只不过明朝人心尽散,闯军进京的时候沿途不断壮大,号称百万,但多一半都是家属。再说进京一个多月几千万两银子,腰里沉甸甸的黄白之物,仗打完了我该回家当地主去了,买房子、买地、娶媳妇,这个时候你让我战死?谁干这事啊!所以只跟吴三桂打了个平手。但毕竟闯军人数占优,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亲自到多尔衮大营,说你必须帮我了。
多尔衮这时候提出条件,剃发归降。吴三桂万般无奈,剃发降清,清吴联军大败闯军。李自成身中数箭,狼狈逃回北京,在紫禁城的武英殿即皇帝位。因为太和殿的金龙凿井,龙嘴里叼着一颗珠子,你要不是真龙天子坐上宝座,这龙就把珠子吐出来砸死你。李自成知道自己不是真龙天子,没敢在太和殿即皇帝位,只敢在武英殿登基,一天后就狼狈撤出了北京,临走时一把大火把紫禁城烧为平地。我们现在看到的紫禁城是清朝的,明朝的紫禁城让李自成烧了。
清朝入关的时候,部队就二十几万人,当时闯军号称百万,当然一多半是家属;张献忠号称50万;南明朝廷也拥兵百万,清军跟他们是1:10的比例。但清军兵分三路南下,豫亲王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军进攻南京;克勤郡王岳托为辅国大将军,进攻河南;英亲王阿济格为奉命大将军,进攻陕西。清军南下,先锋官就是吴三桂,吴三桂急着把陈圆圆弄回来,所以马不停蹄,打得李自成狼奔豕突,百万大军作鸟兽散。逃到湖北九宫山的时候,只剩下万把来人。据说他去勘察地形,被一个农民一锄头给刨死了,农民皇帝倒在农民的锄头下。过去历史书上一直说李自成是被地主阶级的团练武装杀害的。不对,是被一个朴实的农民刨死的,猪八戒啃猪蹄,自残骨肉。这农民也不是什么武装,就是觉得他衣服不错,马不错,想据为己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幸福地奔上小康之路。
其实,这跟李自成的想法做法都是一样的,农民起义不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吗?要想“拯救”天下的穷苦人,我得先把自己“拯救”了,给穷苦人做个表率,告诉他们幸福生活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不上天堂谁上天堂?于是,这农民率领自己的儿子、侄子、外甥,爷儿几个一块儿动手,把李自成弄死了。李自成一死,农民才知道弄死这么个大人物,赶紧报给县衙。县衙表扬他,奖了他不少银子,他们家变成地主了,终于实现了世世代代的梦想。
吴三桂灭掉李自成立了大功,然后率军追击南明余部。明朝灭亡之后,宗室建立了五个小朝廷,总称南明。福王朱由嵩建立了弘光政权,在南京,一年被灭。鲁王朱以海在浙江监国,半年就完了,后来朱以海依附于郑成功,死在台湾。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权,也是不到半年就完了。唐王的弟弟在广州建立了绍武政权,几天就完了。时间最长的是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历政权,长达18年。吴三桂主要就是跟朱由榔打仗,一直把朱由榔追入缅甸。吴三桂大军压境,缅王就把朱由榔一伙捆绑起来送给了吴三桂。吴三桂在昆明十字坡用弓弦绞死了朱由榔,明皇室最后复国的希望被吴三桂绞杀了。朱由榔手下的晋王李定国,他的部队一直在缅甸,李定国临终前给部下的遗言就是宁可死在异国他乡,也不能回国降清。李定国几千部众就在缅甸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下来,主要居住在中缅边境的果敢。缅甸今天有一个果敢族,其实就是当年李定国带来的这些部下,是汉族人。你到中缅边境那些特区一看,感觉那地方就是中国的土地,满眼全都是汉字,很不起眼的地方写着几个缅文。缅甸果敢民主同盟军成立大会的会场,完全跟中国国内一模一样,军装都跟解放军相似,街上的电话号码写着国内直拨,不是拨仰光,是拨昆明,区号都跟昆明一样08××。分不清是缅甸还是中国,挂的是缅甸国旗,听到的全是汉语,看到的全是汉字,这就是果敢族。
当时南明的形势比当年的南宋要好得多,南宋在那样的情况下,还能够坚持抗金,跟金朝并立了一百多年。而南明那么快灭亡,就因为缺乏像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名将。基本上是清军一南下,明军就全投降了。整个广东省就是明朝降将李成栋带着4100人就征服了,所以清朝很快便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清朝是以异族入主中原,更希望自己的统治能长治久安,别走蒙元的老路。
为此,清朝在官制的设置上采取了更加集权的措施。清初,中央设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
太祖皇帝努尔哈赤攻打宁远的时候,被明将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伤,半年后突然死去。驾崩时,并没有留下遗诏由谁来即位,后来是八贝勒皇太极承袭了汗位。他承袭汗位之后,是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共议国政。上朝时,宫殿放宝座的台阶上摆四把椅子,四大贝勒坐下来共议国政。后来代善主动说,我不行,你来。代善是太祖第二子,长子褚英早死,代善就变成了长子。他德尊望重,年高德劭,后来封和硕礼亲王。清朝开国有八个铁帽子王,代善一家就出了仨,一个是他自己,礼亲王;第二个是他儿子岳托,克勤郡王;还有一个孙子是顺承郡王。他功劳和辈分都最大,他对皇太极一谦让,阿敏和莽古尔泰就也从台阶上下去了,变成皇太极独尊。
但这种八旗旗主共议国政的遗风尚在,最终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和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作出的决议,“虽至尊无如之何”。皇上也没辙。到了圣祖康熙爷时,情况有了变化。康熙皇帝是一代雄主,冲龄践祚,就是小屁孩当皇上。祚指皇统,今天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对面的神路街,牌坊上还是四个大字——永延帝祚。康熙是世祖顺治第三子,那个时候,清朝还没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康熙的大哥叫福全,二哥叫常宁,他叫玄烨,这肯定不是汉名,从他的儿子开始才起汉名,排行辈分,都叫胤×。雍正皇帝叫胤祯,他一登基,其他兄弟就不能胤了,都改成了允×。而太祖、太宗、世祖、圣祖都是满族名字音译过来的。玄烨为什么能登基呢?因为他出过痘,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得过天花,所以圣祖皇帝是个麻子,脸上有得天花出痘的痕迹。他那两个哥哥没出过天花,当时出天花是非常危险的,弄不好就over了。那俩小孩儿没出过天花,当了皇帝,万一出痘over了怎么办,清朝多一个殇帝。所以干脆让出过痘的玄烨做皇帝。
康熙除鳌拜
康熙即位的时候只有八岁,虽然有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辅佐,但实际上大权是在四个辅政大臣手里,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索尼年事已高,没多久就挂了;遏必隆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爱管事的人;最张扬的就是鳌拜;苏克萨哈跟鳌拜对抗,势不两立,最后鳌拜把苏克萨哈弄死了。鳌拜大权独揽,欺君罔上,跟皇上撸胳膊挽袖子,唾沫星子能喷到皇上脸上去。他要杀直隶巡抚,皇上不下旨,他自己写圣旨,抢过皇上的御玺用,目无君上。康熙皇帝看不下去了,16岁时就把鳌拜给做掉了。他弄了一帮宗室子弟,整天玩儿摔跤,等鳌拜上朝的时候,靠这帮小孩将鳌拜摔倒。鳌拜是百战名将,膂力过人。当年明朝末年,流民造反,盘踞四川的张献忠就是被鳌拜射死的。张献忠50万众,清军是7000铁骑,趁夜截营,鳌拜抬手一箭,正中张献忠面门,当时完蛋。鳌拜自此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但猛虎架不住一群狼,被一帮小孩制伏了。除鳌拜之后,16岁的圣祖皇帝亲政。
圣祖亲政后,面临着极大的内忧外患。首先就是三藩问题。三藩原来都是明朝的辽东守将,归降大清。明朝有一个著名的大臣叫袁崇焕,原来是辽东的督师,因为守卫皮岛的大将毛文龙不听袁督师调遣,所以袁督师就把毛文龙杀了。皮岛在今天的朝鲜,毛文龙驻守皮岛,扼守鸭绿江口,对后金是一个威胁。袁崇焕一杀毛文龙,毛文龙的三个部下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就归降了清朝。现在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不该杀毛文龙,认为这是袁崇焕的失策。清朝封这三人为王,合称叫三顺王,因为他们的王号都带有一个“顺”字。三顺王教会了清军怎么使用大炮,原来清朝跟明朝打仗,如果是野战,明军肯定完蛋,步兵打不过骑兵。袁崇焕总结出来一个经验,别跟清朝人野战,凭城用炮。骑兵爬不了城墙,战马害怕炮轰。三顺王教会了清军用炮以后,清军再攻城就容易多了。清军入关之后,耿仲明受封靖南王、孔有德受封定南王、尚之信受封平南王。
定南王孔有德在跟南明作战时战死,他是被张献忠的义子、永历帝封的晋王李定国杀掉的。李定国一直忠心耿耿扶保明朝,失败后残部退入缅甸也不肯投降。定南王被杀掉之后,只有一个叫孔四贞的女儿留了下来。孝庄文皇后觉得孔四贞孤苦无依,就把她收为义女,封为和硕公主。这位公主死后,不能埋进东陵,因为东陵里面的公主都是满洲公主,人家是正牌的,你是山寨的,所以她就葬在了北京公主坟。也有人说,公主坟埋的是嘉庆皇帝的两个闺女。我感觉孔四贞的可能性比较大,要真是嘉庆皇帝的闺女,肯定埋在东陵里,不可能埋那儿。
这样一来,三顺王还剩俩。后来吴三桂降清,清军顺利入关,定鼎中原。一直到清朝中后期了,后妃填的《九九消寒诗图》,最后一句还是“三桂领兵南下去,我国大清坐金銮”。说明吴三桂引军入关的功劳,清朝还是承认的。所以吴三桂受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平南王尚之信镇守广东,靖南王耿仲明镇守福建。后来靖南王位往下传了两代,耿仲明、耿继茂、耿精忠。尚之信传给他的儿子尚可喜。吴三桂高寿,七八十了,一直做平西王。这三个人分别镇守云南、广东、福建,那些地方山高水险,八旗兵不耐暑热,驻扎都驻扎不了,所以实际上就是三个割据的独立王国,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当时朝廷一年的收入4000万两白银,花在三藩身上的大概就有2000万两。三藩自置僚属、自备兵马,不听中央调遣。康熙皇帝决定削藩,把这三藩给撤了。这一撤,三藩反了,吴三桂打出旗号——反清复明。还真有人信,但明朝不就是你亲手灭的吗?末代皇帝都被你绞死了,你还反清复明?当时,连朝鲜都准备起兵响应。朝鲜在明朝灭亡之后念念不忘大明抗倭援朝,对朝鲜有再造之恩。朝鲜君臣整天叫嚷着北伐,要练十万雄师,练了N年,这十万雄师也没练出来。再一琢磨,清朝再弱,打朝鲜还是跟玩儿似的,就打算观望一下。过了两年,吴三桂定国号大周,自己当皇上了,这下反清复明的谎话被戳穿了。康熙皇帝从容坐镇,八年平定了三藩之乱。云南、广东、福建由中央直辖了。
为了加强皇权,康熙帝设立了南书房。南书房本来是康熙帝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的地方。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使得南书房“权势日崇”。这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康熙帝亲政以后,逐步形成以南书房为核心的权力中心。
世宗雍正皇帝时,设立了军机处。军国大事,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明清两朝,大臣上朝都得跪着。今天皇上单独召见你六个钟头,你就得在地上跪六个钟头。如果是老臣,皇帝体恤,赐毡垫,你跪垫子上。年轻人就得跪地上,那你膝盖得好使。大臣上朝之前,护肘护膝都裹好了,得在家练跪功,你跪一会儿晕了可不成。刘墉他爹刘统勋就是跪死的,也有说是上朝死在路上的。刘墉当老师爱迟到、早退,也不认真教书,不批改作业。皇上挺生气的,看在你爹的面子上让你教皇子,你怎么这么不敬业?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就是跪在地上把皇帝命令记下来,以奉旨、上谕的形式廷寄出去。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那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一年发不了几回。那得是大事,譬如立皇后、跟外国宣战、选进士这些事,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般就是“奉旨”或者“上谕”如何如何,军机处起草。
紫禁城是前朝后寝,以乾清门广场做分界线。前朝是太和、中和、保和、文华、武英五组宫殿建筑群,比较疏阔。太和殿前广场三万多平方米,可以举行大型活动,这是办公的地方。乾清门广场后边就是寝宫区,中路也是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边是御花园,两侧是东西六宫。清朝从雍正皇帝开始,住在养心殿,皇帝平时也在养心殿办公。
乾清门广场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都是五间三开门。景运门内北侧排房为文武大臣奏事待漏之所,也叫九卿房,南面朝北的房间是宗室王公的内朝房。隆宗门内北侧排房为侍卫值房及军机处,南面朝北的房间是军机章京办公的地方。门对门五十米,一排小平房。晚上内宫一落锁,宫里只有五个男人:皇上、两个太医、两个军机章京。军机章京就在军机处值班,处理夜里来的紧急军务。除了这五个男人,连成年皇子都不许进内宫,只能住在王府。如果没有封王的话,就住在北五所。
军机处有一个规定,不奉圣旨,擅入者斩。即使你是亲王,不奉圣旨擅入,也要斩。
清末的时候,湖广总督张之洞奉诏进京,商议官制改革。他走到军机处,到台阶底下,说什么都不肯再往前多迈一步。张之洞那么大的份儿,他都不敢迈一步,因为他不是军机大臣,不能进军机处。庆亲王奕劻是军机大臣,就对张之洞说干吗呢你,腿抽筋了?快来呀来呀,哦对,突然想起来了,他们天天走习惯了,没觉得进军机处有什么不合适。张之洞真懂规矩,因为世宗皇帝遗训,没命令敢进来宰了你。
军机大臣平时早上三点多钟起来,就得到这儿值班。皇上一般七点钟起床,清朝的皇帝一个个都精力旺盛,像康熙爷、乾隆爷整宿整宿不睡觉,观书达旦,一晚上一晚上看书。而且清朝的皇帝都勤政,那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放在以往的王朝都是不世出的圣主,随便拿出一个皇帝来(同治帝差点儿),即使把光绪皇帝搁到明朝,都是有道明君。可惜他赶上的时候不好,甲午战争。但你要对比着看,要是明朝那些皇帝赶上鸦片战争,咱就印度了,彻底变殖民地了。
清朝的军机处都快设到寝宫里边了。寝宫里边住的是皇上、皇上家人以及伺候皇上家人的人。这么说来,这军机大臣的地位,其实跟宫女、太监真差不多。军机大臣位当前朝宰相,但实际上和皇上大秘书差不多。皇上并不是每天都上朝,但每天一定要见军机,皇帝一说叫起儿,就是叫军机。要是六部九卿都来,那就叫大起儿。军机处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撤销。军机处一直到1911年才裁撤。
军机处这么重要的一个机构,在清朝,它却不是法定机构,《大清会典》里都不见记载。这绝对是一个临时机构。清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因西北用兵军情紧急,设立军机房,三年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在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多时有六七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称之为“军机大臣”,又称“大军机”。其僚属称“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掌管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事。乾隆时,定军机章京满汉两班各8人,后增至四班32人。军机处职掌每日觐见皇帝,商承处理军国事务。
军机处的设置,使中国专制主义皇权达到了顶峰。电视剧里面一演和珅与纪晓岚的那些事儿,纪晓岚见皇上称臣,和珅称奴才。旗人称奴才,汉人称臣。能称奴才的,那证明是皇上家里人,这是爱称,称臣是皇上跟你见外。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发展到了清朝变成了主奴关系。乾隆爷的时候,想要汉人也称奴才。汉人比较重面子,汉官就是不干,反弹得比较大。乾隆爷恨恨作罢,下了一道圣旨,意思是说,你们虽然称臣,但跟奴才是一样的,你们别给脸不要,说你咳嗽还真喘上了。
从中国历史上看,文字狱在清朝达到了顶峰。大清是以异族入主中原,大兴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人的反抗。文字狱可以树立清朝的权威,造成社会恐慌,它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社会进步。文字狱世祖朝7次、圣祖12次、世宗17次、高宗130多次,主要是康、雍、乾三朝,乾隆的时候最厉害。世祖、圣祖时候的文字狱,多少还有点儿镇压思想犯的意思。比如《南山集》案,有一个叫戴名世的知识分子,写了一本书叫《南山集》,书中使用南明的年号。大清入关之后,南明五个小朝廷又苟延残喘了20多年,其中以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历政权时间最长,永历年号用了18年。已经是康熙元年了,你的年号还写永历××年,那就是不奉清为正朔,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反革命宣传煽动罪。
所以《南山集》案发,戴名世开棺戮尸满门抄斩。清朝的法律是16岁就可以判死刑,比现在少两岁。他的小儿子只有15岁,监斩官就说,你不够岁数,你回去吧!不杀你。他说父兄皆已殉难,不愿独活,你就给我写个16岁吧。监斩官大呼,奇男子,写上吧!16岁,杀!留着也是祸害。
世宗、高宗时候的文字狱就纯粹是找茬儿,望文生义,跟朱元璋那个“光天圣人”的感觉相似。金庸先生的远祖浙江提督学政查嗣庭,在出题的时候,用了《诗经》里面的一句话“维民所止”做考题。雍正皇帝大怒,“维”字加一点一横,不就念雍吗?“止”字加一横不就是正吗?“维民所止”的意思就是雍正砍头。于是,查嗣庭处斩,全家流放三千里与披甲人为奴,幸亏没满门抄斩,不然就没金庸先生了。所以你看金庸先生写的武侠,无一例外地反清复明。《鹿鼎记》里有个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其实是清朝时候的黑社会,也就是后来三合会的前身。天地会自称“洪门兄弟”,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是洪武大帝,三合会的三合就是洪的三点水。反清复明属于黑社会反对朝廷,不提倡也罢,更别说歌颂了。但这个事儿确实是很明确,他这么写是跟清朝有仇,我祖宗没招谁没惹谁,给咔嚓了!查嗣庭还不算大官,提督学政是二品官,朝廷放差,主管一省的乡试。
乾隆年间,礼部尚书沈德潜写了一首《咏黑牡丹》,礼部尚书是从一品大官,诗中有这么两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这哥们儿也是死催,你说你什么色的牡丹不好咏,非得去咏黑色的牡丹?朱就是红,一般的牡丹是红的,但黑牡丹是黑的,所以非正色,是异种称王。这让大清一看没法不起疑心,搁咱谁看谁觉得不对。“夺朱非正色”?朱是朱元璋、朱明王朝;“异种也称王”?你说满洲人是异种,夺了朱明江山。沈德潜虽然已死,但开棺戮尸。
内阁学士胡中藻作诗,也惹了麻烦。内阁学士正二品,诗里有这么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这个很好懂,我能分辨浊与清。但是乾隆爷一看大怒:“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肺腑?”你为什么写“浊”清?你说那会儿要像现在似的横着写,是不是就没事儿了?横着写也不行,你加浊字于国号之前,究竟是何肺腑?所以怎么着都不行,你论浊清就是作死。乾隆爷下旨,胡中藻腰斩,拿一把大铡刀,拦腰咔嚓切成两半。当时没咽气,可能这哥们儿神经末梢比较发达,都两半了,还拿手指蘸着鲜血,连写了七个惨字才咽气。乾隆爷听说胡中藻都两半了还写字呢,一琢磨是稍微惨了一点点,从此大清废腰斩,只砍脑袋就完了。脑袋掉了还写字的人没有,因为看不见了,往哪儿写。
文字狱这么一搞,不光是老百姓,朝臣也人人自危。乾隆爷平定新疆回部叛乱,立功最大的是定边左副将军兆惠,这个人是满洲人。酒席宴上,有汉族文臣拍兆惠马屁,举起酒杯来给他敬酒:“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话一说完,乾隆爷脸色大变,啪!拍案而起。那个官员马上把顶戴花翎一摘,跪地上磕头,臣罪该万死,磕得血流满面,乾隆爷才恨恨作罢。什么叫“不教胡马度阴山”?我大清就是胡马度阴山,你这话什么意思?幸亏这个诗不是你写的,是你引用的古诗。要是你自己写的,那你完了,变胡中藻第二了。
清朝在文化方面最大的建树是修《四库全书》,但修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对他统治不利的书全都销毁掉。胡、夷、狄、虏这种词全不能写,带这种词汇的书或删或改。中国人本来就对科技没什么兴趣,那玩意儿考试不考,考试只考四书五经,学科技没法“学而优则仕”。文字狱一搞,研究历史也容易出问题,写诗也容易出问题,所以中国人只能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这不犯忌讳,不怕文字狱。还有考订古字音,“青山石径斜”,“斜”字应该念xiɑ,不能念xie,只能干这个,一下跟世界的差距就拉大了。
西方人在研究开普勒定律、解析几何、微积分,大清在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这一下差得太远了。看道理要看大道,中国古代有太多值得学习的瑰宝,文学气象、哲学理论、科学经验,但那些人不好好做有用的学问,总拘泥于这些八卦的东西,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经济继续发展,一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是高于英国就是跟英国持平,反正绝不比它差。
乾隆五十年时(178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32%,欧洲占22%,中国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欧洲11个主要国家的总和还高10个百分点。那时全世界人口超过五十万的城市,只有十个,六个在中国:北京、南京、扬州、广州、苏州、杭州;亚洲还有日本东京,当时叫江户,印度的马德拉斯;欧洲就是伦敦、巴黎。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世界之最,农民富裕程度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形成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两税法按人丁征税征的是个人所得税,是你的财产,这个征的是役银。就是说,你本来应该去服徭役,现在你不去,按规定你可以纳银代役。服徭役是按人丁服,但是现在这个役银也分摊在田亩上了,这表示人丁在税收当中的作用就越来越下降,资产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上升。役银按照人丁和田亩来分担,这叫一条鞭法。它的作用是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地里长不出银子来,你得把农产品卖了,有了铜钱,到银庄兑换成白银。这样一来,把农民推向市场,你必须跟市场发生联系。纳银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这个跟两税法的意思是一样的。
到康熙帝时,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的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这就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失去土地是因为土地兼并,在明朝,藩王们最能兼并土地。朱元璋本人就弄出了25个儿子,这25个儿子,每个人再来上七八个儿子,这七八个儿子再弄上七八个儿子,你算算多少个?到了明朝末年,朱氏皇族有好几十万人。明朝基本上只要皇子就封王,那得有多少个王爷?赶上“太平天国”了,王都封滥了。
清朝吸取了明朝滥封的教训,除了开国的八家“铁帽子王”之外,后来只有雍正爷封怡亲王是铁帽子王,清末封恭王、醇王、庆王仨铁帽子王,一共就十二家王爷是不降爵的,世袭罔替。别的王爷都是逐级下降,你是亲王,你的儿子就是郡王,你孙子就是贝勒,曾孙就是贝子。亲王降到镇国公,郡王降到辅国公,到辅国公就不再往下降了,往下世袭就是世袭辅国公,辅国公跟王爷的级别可就差得太远了。你是王爷住在王府,等你不是王爷的时候,你得从王府搬出来,自己找地儿住去,四居室改筒子楼了。
一般来讲,清朝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王爷没多少,十几个了不起了。清朝王爷待在北京城里不许出去,圈死在北京,所以清朝的王府全在北京,像什么郑王府、豫王府之类。明朝王府全在外地,朱氏子孙在外地待着置产业,兼并农民的土地。比如明神宗万历皇帝本身就贪财,在皇宫里挖了一个大坑埋银子。他把最宠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封到洛阳,一次就赐给他四百万亩土地。朱常洵跟他爸爸一样,最后变成个三百多斤的大胖子。李自成打洛阳的时候,洛阳的守将跟朱常洵说,现在闯贼围攻洛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有那么多钱,估计上亿两银子的财产,能不能拿出点儿钱来犒赏将士?将士们好跟闯贼玩命。朱常洵说,我们家没钱,穷着呢!就有点儿旧家具,我卖了犒赏将士吧!气得守将说你拉倒吧!开门投降李自成了。李自成一进来,你朱常洵不是贪财吗?行!这回让你贪个够,把金子烧化了,顺嗓子眼往里倒,把他烫死了,然后把朱常洵剁巴剁巴,和着鹿肉一块儿分给大家吃,叫福禄(鹿)宴。老百姓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你弄得我们大家都没活路了。
到了清朝,表面上对明朝皇室很优待,给崇祯皇帝建个陵啥的,实际上逮着明朝王爷就得给弄死,朱氏子孙差不多都杀光了。这些王爷占的地现在都在老百姓手里,所以康熙爷宣布更名田。原来这个田是福王的名,现在谁种是谁的,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什么农民不反清复明?同一个民族让我们没法活,还是异族让我们活得不错,那我们为什么不拥护异族?中国老百姓是谁让我活下去,我就拥护谁。外国也一样,美国打萨达姆,伊拉克人为什么不抵抗?我为了保卫萨达姆拼命,我脑袋让美国电梯夹了!我的命那么不值钱?萨达姆给我什么了?让他变吊死鬼去吧!老百姓是非常实际的。利比亚人不保卫卡扎菲也是一样道理,平时拿老百姓当孙子,有人打你的时候,想让老百姓把你当爷爷,呸!
更名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康熙五十一年又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固定人丁税,康熙五十年,你们家有十口人,从康熙五十一年开始,你们家就交十口人的人丁税。到康熙六十年,你们家十八口人了,还交十口人的税。那我们家就剩七口人了怎么办?再交十口人的不就亏了吗?
所以,世宗雍正皇帝一上台,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人头税就废除了。这个钱也没多少,一年335万两,朝廷当时岁收入4000万两,占不到十分之一,所以咱就不要了。就跟现在自由市场的管理费也不收了一个意思,这点儿钱一年才150个亿。中国发展到今天,根本不差这点儿钱。另外,这个钱不要了,以后大街上摆摊的就少了,犯不着在大街上栉风沐雨了,我进大棚了。
人丁税不要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现象减少了。原来藏着掖着不就是怕朝廷收税吗?隋朝4600万人,到唐朝一下变成1200万,相当多的人是藏起来了;汉朝也是如此,5300万人,到曹操的时候,剩700万,我的天!原子弹也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好多是隐匿起来了。
现在不收税了,生吧!康熙即位的时候,全国的丁额是2100万,算上老弱病残,估计有个4000万,康熙驾崩的时候已经过亿了;乾隆二十几年的时候,就两亿了;到乾隆驾崩的时候,已经3亿了;到道光那会儿4.1亿,占世界人口的40%多。全世界10亿人,中国4.1亿,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更自豪,现在占20%,那时候40%。所以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从那时候就开始形成了。
有了好的政策,生产才能发展。
在明代,棉花的种植由江南向江北,推向全国。南北朝时,印度佛教禅宗第28代祖师达摩东来,建立少林寺,他就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东来的时候带了一件木棉袈裟,作为禅宗的圣物,代代相传。木棉就是棉布,特值钱,中国人没见过。中国有钱人穿绸,穷人穿麻,没见过木棉袈裟。北宋的时候,棉花开始在福建种植;南宋的时候,南方普遍种植,但是北方还没有。南方可以普遍使用棉布了,北方还是得通过互市买,北方给马,南方给棉。到了明朝,全国都能种了,中国的棉花应该是从印度引进的,经过两条路线,一条是从新疆过来,一条是从海南岛过来。
明代引进的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地推广。崇祯年间,玉米、甘薯开始在中国种植。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不会灭亡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你吃我儿子,我吃你儿子,易子相食,换儿子吃。要不就吃观音土,吃土胀肚子,全胀死,老百姓只能造反。要是玉米、甘薯来了,就没事儿了。这东西原产于拉丁美洲,那里主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还在亚洲的菲律宾有殖民地,而菲律宾有大量华侨。西班牙人把它带到菲律宾,菲律宾华侨把它带回到中国,最早开始在福建种植,然后逐渐向全国推广。福建地方多山,地狭人稠,耕地面积很少,就种这个。它的特点就是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当时,水稻一亩地四五百斤,小麦二三百斤,玉米怎么着也得六七百斤,甘薯是万儿八千斤。就算不下雨,你也不用施肥,八千多斤;如果风调雨顺,再一施肥,一万多斤高高的。大粗白薯,你吃去吧!降血糖、降血脂,健康食品。甭管什么样的土地都可以种,不挑地方,产量还那么高,太适合咱们中国了。大清两百多年少有农民起义,玉米、甘薯居功至伟。
老百姓能够吃饱,中国人口也就翻着来了。清朝的时候,人地矛盾就已经很突出了。康熙登基之初,人均耕地面积是25亩,乾隆的时候就变成6亩了,道光的时候就变成3亩了,今天连1亩都没了。
康熙就说过:“本朝统一以来,六七十年,百姓俱享太平,户口日益殷繁,分一家之产,供数家之用,岂能家给人足?”但是当时没有办法,也不懂计划生育,人口增加给中国造成的压力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社会财富的增长跟人口的增长不成比例。更关键的是,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多,北京、上海的人口出生率比欧洲都低,负增长,但是北京人口却年年增加。中国这块土地,顶多养活六亿七千万人,这是最合适的,现在已经是两倍了。
当时毕竟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能够养活众多人口,就可以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清代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性的生产区域。比如北京丰台花乡,就产花,蜜蜂才吃花呢,我这个花种出来,肯定是买卖、交换的。
明清时候,手工业进步很快。生产工具上出现了纱绸机。生产技术有了双色套印,以前印刷品都是黑白的,这个时候彩色印刷品开始出现。还有地区间的分工,比如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松江的布织得最好;布要去浆染,芜湖最好。松江就管织布,织完了布卖出去,芜湖那儿管染,这就是商品经济。规模、产量也很大,比如广东佛山的冶铁业发达。佛山是黄飞鸿的家乡,中国南北两个武术之乡:河北沧州、广东佛山。沧州原来也是冶铁中心,北宋大铁狮子天下闻名。这两个地方据说家家习武,冶完铁,就练练刀。你拿出一把刀,给顾客表演一下,一耍把自己手指头切了,那谁买你的刀?所以,得习武,自己先耍会了,干什么吆喝什么。
明朝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出现了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用机工。机房就是工厂,机工就是工人。有人认为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佣关系。明代苏州机工的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特点的是“计日受值”,拿日薪。“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地上摆一块小牌,写上“装修”,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如果机房的工作停了,这帮人就失业了。这跟今天工人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认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当然很多学者对这种看法嗤之以鼻。《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就“与人佣耕”,人家出钱,让陈涉帮他种地。能说秦朝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吗?有雇佣就是资本主义?宋朝普遍都是雇佣关系。
明朝的“资本主义”发展就是在丝织业,主要是江南地区。到了清代,手工工场规模大了,分工细了,部门和地区多了,北京门头沟采煤都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色彩了。
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规模是很大的。即便有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速度也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徘徊,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是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生产这么一个过程。而中国的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原因是专制制度的阻挠。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中国今天也一样,你抵制日货、抵制美货,人家不害怕,人家的货主要靠本国人买。沃尔玛85%的营业额是在美国,而不是在中国。日、美的产品主要是本国人买,中国的产品主要是外国人买。所以人家也可以抵制中国货,不买咱的鞋了,衬衫、袜子、裤衩都不要了,东南沿海的经济肯定受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就看得很明白了。人家买孟加拉、突尼斯的更便宜,那里的劳动力更不值钱。越南等很多国家都跟咱们构成竞争了。为什么背心、裤子、袜子这些东西不能让中国人买?因为物价跟世界接轨了,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唯一没接轨的是工资。必须让国民富起来,才能有需求旺盛的国内市场。今天的中国农民还是缺乏购买力,29寸彩电已经跌破1000元了,照样卖不出去。
那时,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买房置地,严重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地主、商人挣完了钱,买房置地,就造成了资金短缺,“以末致财,用本守之”。末是商业,本是农业,经商发财了干什么?买房买地,房地产多保值啊!投资首选!今天中国前100个富豪里面,51个是搞房地产的,剩下十几个是卖脑白金、鳖精之类的,缺少像比尔·盖茨这种干高科技的。你买房子的时候只花了三千,卖的时候一万五,赚多少啊?中国的房价达到了20年以后、人均GDP两万美元才应该达到的水平。现在北京市一个月挣两万是高薪了,四环之内,你只能买一个马桶,连一个澡盆都买不起。房价就是炒的,土财主们以末致财,用本守之,有了钱就干这个。为什么出矿难啊?土财主们拿钱买房、买车、买表了,他不会说想着去改进煤矿的安全,采用先进的采煤技术,要不样板戏里说“贼矿主心比炭黑”嘛。
朝廷还设立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政府不支持你发展手工业,没有政策;实行闭关,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对外无交流。
本国发展不行的话,往外国发展也行啊,赚洋人的钱多好啊!不行,朝廷不允许民间私自跟外国人交往,只能在广州一地通过13个官办性质的洋行,跟洋人做买卖。洋人要跟中国人做买卖也必须通过13个官办洋行,不能跟中国的商人私下进行交易。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赔款2100万银元,这2100万银元是什么钱?商欠600万、鸦片烟600万、军费900万。鸦片烟这600万不应该给,军费那900万也不应该给,商欠那600万就应该给人家,是历年来13间洋行欠人家的钱。我收洋人的货不给钱,你告我?我是谁啊,正五品!现在人家老大来了,你乖乖地给人家钱。所以这个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但不平等条约里面的规定并不一定都是不平等的。还有如外国公使进北京,他应该进北京,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你不让人家使节进北京哪儿行?不能说咱们跟法国建交了,递国书找省长,这个不合适。清朝时,外国人有事找两广总督,两广总督是地方官,凭什么管国家的外交啊?
所以,中国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是萌芽状态,就因为政府的重重阻挠。说穿了,就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的时候,重农抑商有积极意义,到这个时候,明显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了。雍正皇帝明确讲:“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元中少一耕稼之人”,“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所以你不能做工,不能去经商,都给我老老实实种地,一辈子不出村,这多好管啊。朝廷重农抑商,资本主义根本就甭想发展起来,无市场,无资金,无政策,无交流。
明清时期,商业还是比较繁荣的,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中国有两大商帮组织:晋商、徽商,他们把货物贩向全国。晋商一直到恰克图,跟俄罗斯做买卖。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最大的商贸城市。这说明中国的商业还是跟政治靠得近,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当时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原来就是一个小村,因为工商业发达,慢慢变成了市镇,这种趋势明清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这些都是中国对内经济的特点。对外,清政府实行闭关。
其实中国古代一直是非常开放的。明朝因为倭寇猖獗,开始闭关锁国。中国闭关也就是四百多年,以前都是对外开放的。宋朝最喜欢外国商人来,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皇上说外商一来,咱动不动就挣个百八十万,减轻百姓负担。所以,广南的海关关长要用好了,让他干的时间长一些,给咱多挣银子。北宋那么点儿疆土,收入是明朝的十倍,南宋还是明朝的六倍,钱哪儿来的啊?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在那个时代产生的。
闭关锁国的意思是禁止国人出海,限制外商来华。中国人绝对不允许出海,出海就是汉奸。你家亲戚从海外给你寄封信来,完了,你有特务嫌疑。放在今天,特别高兴,拿着到处显摆去。中国人出海了就是刁民,不许还乡,还乡就处死。外商来华之后只能去广州。洋人来中国最需要的产品就是茶叶,茶叶主要产在福建,要是从福建直接装船出海多省事啊。不行,人挑马驮,翻过五岭,来到广州,再从广州出海,那茶叶就烂了,成本一下子就高上去了。后来洋人在五口通商的时候弄了一个福州,就是想在那地方赶紧把茶叶运走,那多便宜啊。
这样一来,造成了中国跟世界的隔绝。越强大的时代,对外就越开放;越落后的时候就越封闭。越强大的国家越对外开放,因为充满了自信,让洋人来看中国,天朝上国,就是有钱!
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朝的时候,支持者里面相当大一部分是华侨。要说华侨在海外,跟清朝应该没有那么深的仇。可是人在海外,才知道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罩着你,有多给力!华侨在国外谋生,本国政府太不拿他们当回事了,不但不拿他们当回事,还拿他们当叛徒、汉奸。
西班牙人占了菲律宾,菲律宾华人起义了。西班牙的总督下令屠杀,前后杀了两万多华人。西班牙总督吓坏了,他就派人渡海去见明朝两广的地方官通报这件事,对不起啊,我们杀错了,这件事咱们能不能商量商量?我们赔钱。结果这件事报过去之后,一年多没回信,西班牙总督惴惴不安。一年多之后,中国朝廷圣旨到,赏赐西班牙总督两万两白银!你不是杀了两万多中国人吗?赏你两万两白银!他们都是天朝的叛徒,都是汉奸。不是汉奸你跑出去干吗?你杀他们,乃为天朝除残去秽也,干得好,杀一个奖一两白银。
人在海外,祖国不但不保护他们,还助纣为虐,这朝廷我效忠个啥劲儿?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墓园——三宝山墓园,有很多墓碑上刻着皇明万历××年,皇清嘉庆××年,都是用中国纪元,还是以中国为祖国。我是大明、大清的臣民,只不过我们那个地方不好活,只能到这里来谋生,这边地广人稀,气候温和,好养活人。但是,我的祖国是中国,可是我的祖国这么对待我,我能不想推翻这个朝廷吗?
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点,第一是中央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中原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主要是蒙古、新疆、西藏、东北、台湾;第二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版图最终奠定。
1368年,朱元璋继皇帝位,派大将徐达领兵北取中原,当时朱元璋发表的讨元檄文里面有这么两句:“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你要是听我的,你就在中国待着,不听我的,就自窜塞北。这等于对元朝网开一面,你愿意走你就走吧。元朝的末代皇帝顺帝妥帖睦尔率文武百官出大都建德门北逃,逃到元上都,后来在应昌病死。他的儿子爱猷识理答腊继位,又当了8年皇帝,这就是元昭宗,昭宗死后传给平宗。蒙古人被明朝赶走之后,元朝的帝位还往下传了六代,有30多年时间,历史上称为北元。北元第六代皇帝被人家干掉了,这是他们特别擅长的事。然后这帮人就开始抢椅子,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以前的状态。但是蒙古一直有一个至少是名义上的大汗,元朝的国号也一直保留着。元朝皇帝本身就是双重身份,对中国人来讲是元朝皇帝,对蒙古人来讲是蒙古大汗,必须由成吉思汗后裔出任。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出任大汗一直到皇太极时代,最后的第35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是被皇太极消灭的。黄金家族传了四百多年的汗位,到此才告结束。
所以有人讲,明朝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南北朝。蒙古人几乎是全身而退,还控制着蒙古的草原大漠,随时南下,威胁明朝的北疆。明朝中期,为防止蒙古而修建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一万多华里,折合六千多公里。现在我们一说长城起止点就是山海关到嘉峪关,那会儿山海关以东也有长城,可能大清入关之后拆得差不多了,它不但防蒙古,还把建州女真挡在了关外。
明长城比起秦长城来更靠南,明朝把都城迁到北京,就是天子戍边,皇上来守大门。一般部队都集中在边境和首都,这下把首都搁边境上,部队集中在边境,也就是集中在首都了,一举两得。当时北京城三大营就拥有50万军队,三千营、神机营、五军营,光这三大营的兵力,就占了明军总兵力的将近三分之一。这样既能保卫京师,又能戍守边疆。
明代草原上的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剌两部。瓦剌是蒙古的别部,臣服于鞑靼,后来势力逐渐发展起来。1449年,明朝建立不到80年的时候,挥兵南下。明英宗率50万大军应战,京师三大营全部调了过去。在河北土木堡,被两万瓦剌骑兵打得全军覆没,当然这是由于宦官王振瞎指挥造成的,但也说明了瓦剌骑兵战斗力之强。明英宗本人被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跟“靖康之变”有一拼,皇上都被人逮着了。瓦剌首领也先自称大元天圣可汗,想恢复大元江山,率十万大兵南下,直抵北京。于是,爆发了气壮山河的北京保卫战。
明朝历史上有两次北京保卫战,这是第一次。另一次是崇祯二年,后金入关,袁崇焕袁督师领导的北京保卫战。这一次北京保卫战的指挥官是兵部尚书于谦,他指挥了北京保卫战,打败了蒙古人。明英宗被俘之后,于谦力主立英宗的弟弟郕王监国,后来继位就是明代宗,年号景泰。北京有一种工艺品叫景泰蓝,就是明代宗景泰年间形成。景泰皇帝即位的时候,明英宗还在蒙古草原上喝羊奶呢。也先这个人还不错,一看皇上没什么用,不但没杀,还给送回来了,他也可能是送回来之后想让哥儿俩抢皇位。明英宗遣返回来之后,被关在南内。明代宗短命,七年就死了,没活过哥哥,明朝皇帝基本上没有一个长寿的。代宗断气之前,宦官和大臣拥立明英宗复辟,这就是“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第一个杀的就是于谦。我当年在草原上喝奶,你立我弟弟,差点儿让我死在那儿,我不管你于江山社稷有功,我要报私仇。于谦也埋在了西湖畔,跟岳飞一样,“为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知重西湖”。他们有少保衔,岳少保、于少保都埋在杭州,为这个美丽的城市增添了一股英气。
北京保卫战
明朝一共16个皇帝,太祖的孝陵在南京,建文帝死无葬身之地,迁都北京以后是14个皇帝,昌平只有十三陵,独缺代宗景泰皇帝的坟。因为英宗一复辟就把他降封为王,埋葬在玉泉山。英宗的儿子宪宗继位,人比较厚道,我叔叔好歹做过七年天子,又把他的坟改建了,绿琉璃瓦换成黄瓦,但是地方没变,还是在那儿,规模比较小,本来是王陵,但今天除了一个碑亭什么都没有。
瓦剌被于谦一打败就衰落了,之后鞑靼兴起。鞑靼的俺答汗与明朝修好,两族开始和平共处。蒙古人入主中原将近一百年,回到草原上连冶炼都不会,生活必需品完全要靠中原给提供。每一次南下的目的就是抢东西,一口铁锅在草原上能值黄金百两,没锅没法煮肉,老吃烤串费劲啊。铁器特稀有,锅还好说,不行我就吃烤串。刀、箭头从哪儿来啊?不能拿木头削尖了干啊,蒙古人打仗就为了这个。后来明朝皇帝跟俺答汗两人一合计,你也别打我了,我干脆给你东西不就完了嘛。你不就是要盐要铁嘛,你给我马,给我奶制品。所以,双方就友好了,呼和浩特城就是俺答汗修建的。
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漠南蒙古就是今天的内蒙古,漠北蒙古就是外蒙古,漠西蒙古就是新疆的北部。新疆看着挺大的,160万平方公里,一个蒙古自治州就48万平方公里,首府在库尔勒。
康熙爷在位的时候,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圣祖康熙爷两次御驾亲征,平定噶尔丹。当年三藩之乱,整个长江以南都被吴三桂占了,圣祖爷都没有亲征,只是派兵点将。一看蒙古造反,这事不得了,两次御驾亲征,而且让自己的两个哥哥都跟他出征,有一个哥哥还战死了。1690年,康熙在内蒙古乌兰布通大破噶尔丹,离京师只有七百里;1696年,大破噶尔丹于昭莫多。两次战役之后,噶尔丹病死。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位接着叛乱,策妄阿拉布坦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接着跟大清闹,噶尔丹策零死后,上层贵族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清朝经历康、雍、乾三代,花了70年时间,才把漠西蒙古平定下来。
平定准噶尔后,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掌握蒙古的军政大权。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治所在库伦,也就是今天的蒙古首都乌兰巴托。
乾隆帝时,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率领下,摆脱沙俄统治,回归祖国。土尔扈特部跟准噶尔同属漠西蒙古,还有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一共四部。明朝末年,准噶尔强大起来,欺负另外三部。杜尔伯特部远走漠北,和硕特部奔青海,土尔扈特部奔欧洲,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汗国,发展得挺好。俄罗斯帝国强大起来后,就开始压迫他们,你得交税,你得给我打仗去,你得忠于沙皇,你得说俄语,你得信东正教。土尔扈特人不堪忍受,在渥巴锡可汗曾祖阿玉奇可汗在位时,派人绕道西伯利亚走了一年,来到北京,朝见圣祖皇帝。
圣祖皇帝非常高兴,派内阁学士图理琛回访土尔扈特。图理琛学士不辱使命,走遍了每一户蒙古牧民的帐篷,宣讲清朝的民族宗教政策,你们在这里是二等公民受人欺负,回国不得了啊。朝廷素崇黄教,我们最看重的就是藏传佛教,蒙古人都是信仰藏传佛教的,而且我们的皇后都是蒙古格格,诸位回去就是国舅爷。土尔扈特人就特想回家,可惜阴差阳错,一下子又等了百十来年,那边可汗换成了渥巴锡,这边皇帝换到了乾隆爷。当时俄国在位的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叶卡捷琳娜女沙皇,一个德国女人,嫁到俄罗斯,做了沙皇。她跟彼得大帝一样享有大帝称号,历代沙皇就他们俩享有大帝称号。她扩张欲望强烈,连年对外战争,土尔扈特部四万青壮年为俄罗斯帝国战死沙场,跟土耳其人、波兰人、瑞典人打仗,再打下去,土尔扈特部就没男的了。一大帮说俄语吃鱼子酱信东正教长大的土尔扈特贵族在圣彼得堡念书,准备回来管理土尔扈特部,那样土尔扈特部就被俄罗斯同化了。
渥巴锡可汗一琢磨,我们必须回祖国。因为土尔扈特人散居在伏尔加河两岸,所以渥巴锡可汗决定,冬天伏尔加河结冰的时候,两岸部众会合,一起东归。没想那一年是暖冬,伏尔加河迟迟不上冻。而土尔扈特部人要走的消息已经传开,叶卡捷琳娜大帝派奥伦堡元帅率四万俄军昼夜兼程赶往土尔扈特部,再不走就来不及了。渥巴锡可汗忍痛抛下西岸的九万部众,率东岸的十七万部众万里东归。这十七万人里吃奶的孩子、没牙的老头都有,脸盆、沐浴液全带着,举族东迁。俄军在后面紧追不舍,渥巴锡可汗派自己的弟弟率九千勇士断后,最后全部战死沙场。十七万部众东归,最后到达中国境内的只有四万三千人,比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还长。
在他们回国的路上,天上无飞鸟,地下绝人烟,那大沙漠盘古开天地以来没人进去过,他们是第一拨。乾隆皇帝非常高兴,给他们在北疆划出了最丰美的牧场,让他们居住。渥巴锡可汗封为亲王,世袭罔替,一直传到民国的时候,末代亲王曾经当过蒙古郭音巴楞自治州的副州长。土尔扈特部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万里东归,向着祖国——太阳升起的地方,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留在西岸的土尔扈特人后来就被俄罗斯帝国同化了,这帮人今天还在俄罗斯境内,叫做卡尔梅克人,卡尔梅克就是土尔扈特的另一种翻译。卡尔梅克人在沙皇时代为沙皇当兵打仗,“十月革命”胜利后就不受待见了,和哥萨克一样,被看做反党的代表。斯大林集团统治苏联时,实行搞农业集体化政策,所有的牧民都要入社。土尔扈特人把马当做自己的生命,你把他们家马拉走入社,他们不干,就组织起义,遭到了斯大林集团的清洗。等德国人打过来的时候,卡尔梅克人就为德国人服务,组成了一个卡尔梅克骑兵军,帮助德国人作战。苏德战争德国失败,卡尔梅克人就整族被斯大林集团流放到中亚,几乎遭到了种族灭绝。赫鲁晓夫当政以后,才回到伏尔加河下游。车臣人也是这样的遭遇,所以他们今天和俄罗斯打仗,因为历史上他们遭到了压迫。
天山以北是蒙古人的地盘,南麓是维吾尔人聚居地。维吾尔人信奉伊斯兰教,中国人称为回教,信奉回教的都叫回部。乾隆时,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据说,历史上有名的香妃娘娘就是小和卓的媳妇,清军俘虏后献给乾隆爷的,香妃实际上是战利品。
清朝平定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明朝称西藏为乌思藏,设立卫所管辖。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5600人。卫下有千户所(1000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100士兵)。各府县卫所归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
明朝除在乌思藏设立卫所驻军外,又建立僧官,以法王为最高。所以金庸先生把《神雕侠侣》里的金轮法王改为金轮大王了,法王这个称呼从明朝才有,宋朝那时候没有法王。在西藏,喇嘛的地位最高,喇嘛就是上师。汉传佛教,敬香是三炷,敬佛、法、僧,或者是一炷敬佛;到藏传佛教寺庙要烧四炷,佛、法、僧、上师,你如果不懂,烧三炷也无所谓。藏传佛教分成四大派:噶举派,就是所谓的白教,今天不丹王国信奉噶举派的特别多。最古老的一派是红教宁玛派,由当年的莲花生大师传下来的。元朝时最有影响力的八思巴国师属于萨迦派,萨迦派寺院的墙上画三种花纹,象征观世音、金刚手、大势至三大菩萨,所以叫花教。明朝以后势力最大的是格鲁派,格鲁派又叫黄教,今天的藏传佛教,绝大多数都是黄教。明朝永乐年间,青海高僧宗喀巴大师创立了黄教,雍和宫大雄宝殿的后面是法轮殿,法轮殿正中供奉的就是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圆寂之后,他的两个徒弟继承了他的衣钵,代代相传,这两大徒弟就是后来的达赖、班禅两大活佛。在西藏,佛爷的地位最高,把佛爷们安抚好了,老百姓就顺从了。
清朝初年,五世达赖来京朝贺,顺治帝赐予他达赖喇嘛的封号。这个称号最早是俺答汗给他的,达赖在蒙古语里是大海的意思。到了顺治皇帝的时候,正式册封达赖喇嘛,封号巨长——“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赐给金册金印。在清朝,金册金印是册封皇后的,达赖的地位相当于皇后,进京坐皇帝的轿子见皇上,两个人对坐,以右为上首,皇上坐右边,他坐左边。王爷都在底下站着,甚至是跪着,皇上的大爷在底下跪着,达赖坐着,这说明非常尊重他。达赖的轿子平时不用,等他来京的时候专门给他用。那轿子在西黄寺里放着,西黄寺在今天安外大街。
康熙帝时,又册封了五世班禅。达赖、班禅的一、二、三、四世全都是追认的。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达赖是观世音菩萨转世,班禅是无量光佛的化身,无量光佛就是阿弥陀佛,未来佛。成正觉是罗汉,正觉等觉是菩萨,正觉等觉无上觉,三觉圆满才能成佛。达赖主持前藏,以布达拉宫为自己的驻锡地;班禅主持后藏,以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为驻锡地。
清朝皇帝册封了两个高僧,到了世宗雍正皇帝时代,清朝设立了驻藏大臣,跟达赖、班禅共管西藏。到乾隆的时候,有一件更有意义的事,就是确立了金奔巴制度,就是金瓶掣签。因为活佛在圆寂之后,要去找他的转世灵童。转世灵童有很多征兆,找寻灵童的人要观圣湖,圣湖里会显示灵童所在的村子什么样,然后就要满藏区去找,西藏、青海,甚至去康巴,就是四川、甘肃的藏区。一下可能找到好几个村子,里面都在活佛圆寂时有婴儿降生,这几个都是灵童候选,也不知道活佛到底转在谁身上了。那就一块儿来吧,拉萨地区的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的喇嘛负责挑选转世灵童。那可能谁的势力大谁找的那个就是灵童,其他的该放羊就放羊去。其他人如果不服就会出现争执,甚至有一次西藏的拉藏汗勾结尼泊尔廓尔喀人,血洗拉萨。最后乾隆爷派福康安大将军率兵把他们打跑,征服了廓尔喀,这才保住了西藏。所以乾隆爷一看,选灵童的事不能折腾了,给你们一个瓶,大家抽签,抽出来谁,谁就是灵童,没抽出来的那几个该干吗就干吗去。这样很好地维护了西藏的稳定,现在的十一世班禅,当年也经过了金瓶掣签。
藏传佛教有四大活佛,西藏是达赖、班禅,内蒙古是章嘉活佛,外蒙古是哲布尊丹巴活佛。外蒙古于1924年独立后,由蒙古人民革命党控制,哲布尊丹巴活佛就不转世了。末代章嘉活佛后来去了台湾。
明清两朝,在西南云贵川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办法,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土司长官。元朝虽然在云南设立行省,但是行省下面,都是少数民族的头人们世袭土司长官。
云南到今天都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26个少数民族。之所以不叫云南××族自治区,是因为民族太多了,要是都冠名,这自治区的名字得好几十个字,天气预报的时候云南就不用报了。云南省内多是各民族的自治州、县,比如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元朝在云南设有土司,被征服的大理王朝皇族段氏,世袭云南总管府的总管,跟行省的丞相是并立的。
元朝还派梁王坐镇云南,一直到洪武二十年,明军才平定云南,蒙古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投降。平定云南之后,太祖派开国功臣沐氏世守云南,《鹿鼎记》里面,韦小宝的一个老婆就是沐家的后代。土司的特点就是世袭,实际上成了一个个小王国,但对中央不会构成什么威胁,太小了,就一个乡、半个县那么大。明成祖永乐年间,贵州两个宣慰司叛乱,朝廷出兵平叛。平叛之后,取消了宣慰司的建制。这个地方就变成了朝廷的直属郡县,由朝廷设官员,建省管辖。这样,贵州成了省一级的行政单位,称为改土归流。土是土司,土司是世袭的;流是流官,朝廷派来的官员,有任期的,不是世袭。
明朝改土归流的地区毕竟有限,绝大多数地方仍然实行土司制度。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平三藩之乱,为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世宗雍正皇帝在位的时候,大量委派流官,代替了土司,改土归流基本上完成。乾隆年间,四川的大小金川彝族叛乱,乾隆爷又调兵平叛。今天北京香山植物园里还能看到有很多碉楼,跟汶川地震震塌的碉楼相似。这些碉楼就是当年为了平定大小金川而建,大小金川主要是羌族、彝族,他们住碉楼,清军将士不会打,所以在那里按一比一的比例建了碉楼,搞军事演习用。
改土归流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明末,荷兰人占了台湾。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它的商船队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号称海上马车夫,海军力量非常强大。它先占领了印度尼西亚作为殖民地,然后北上占领了台湾。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对台湾疏于管辖,台湾在当时荷兰人的眼里是无主荒地。
元朝曾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看年看月地上岛看一眼,看不看也不知道,等再看的时候,已经被荷兰人占了。当时台湾归属荷兰的巴达维亚总督府管辖。巴达维亚总督府一年的收入是30万荷兰盾,20万来自台湾,可见台湾经济的发达。荷兰人在台湾用荷兰字母,帮助当地少数民族创造自己的文字,让当地少数民族信奉基督教,在台湾实行了30多年的殖民统治,直到康熙元年。
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打败荷兰,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的爸爸叫郑芝龙,是当时东南沿海第一大海盗,手下有三千多艘海盗船,建立起郑氏海上王国。那会儿谁要在东南沿海做生意,船上必须插郑芝龙的旗帜,海盗一看你这船上有郑老大的旗帜,就不敢截你了,但你得交保护费。这样,郑芝龙富可敌国,东南亚各国一提起他都知道。郑芝龙的老婆是日本人,郑成功是一个中日混血儿。他七岁回到中国,脱下和服,穿上儒服,学习汉语,中国把他看做民族英雄,日本也把他看做民族英雄。日本人当年占台湾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历史上我们就占过你,郑功成最起码有我们一半吧!
郑芝龙后来被明朝招安了,做了总兵官。明末很多反贼都被招安过,有人造反就是为了当官。崇祯煤山吊死之后,朱氏后人建立了很多南明小朝廷,在福建的唐王朱聿键就是郑芝龙扶植的。唐王政权建立后,郑芝龙官居太师,他本来就是一个海盗,粗鄙无知,皇上又是他立的,他在皇上面前能有什么表现?据说夏天光着膀子上朝去,不穿朝服,在皇上面前跷着二郎腿坐着,满嘴粗话。而郑成功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忠君爱国,所以对皇帝恭敬有礼。皇上非常感动,说你跟你老子真不一样,简直不像你爹生的,可惜我没有公主,不然的话,一定招你做驸马。这样得了,我认你做干儿子,赐予国姓,你可以姓朱。郑成功本名叫郑森,皇帝给他改名叫成功,意为反清复明一定成功;封延平王,明朝的王爵,一字王是亲王,两字王是郡王,所以有时候书上写成延平郡王,实际上是一回事。
清军大军南下,郑芝龙流氓本性发作,把皇上一捆投降清朝了。当时郑成功在外地练兵,不知道这件事儿。消息传来,郑成功吐血昏厥,醒来之后,命人在军营当中竖起一杆大旗,上书四个字——杀父报国。忠孝不能两全,但报国是大义,所以我得为国尽忠,跟我爹决裂。郑芝龙一开始很受清廷重视,封为公爵,让他不断地给郑成功写信,劝郑成功投降。郑成功每次看到他爹的来信,就毁书斩使,连着几回,清朝失去耐心,就把他爹也杀了。
如此一来,郑成功就更没有后顾之忧了,你清朝不就是拿我爹要挟我吗?现在我爹死了,我该大举反攻了。据说郑成功势力最大的时候,他联合浙江的鲁王朱以海政权,17万大军兵临南京。
南京是明朝的故都,郑成功去孝陵祭祀明太祖,当时意气风发,全军将士穿白挂孝:“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下一步就准备打过长江去,不幸中了清朝两江总督的缓兵之计。两江总督说,我可以投降,我也是汉人,但是按照我们大清的军法,守城满99天投降,家属才不被害,所以你们等我到了日子再投降。郑成功也是骄兵必败,就真等了。这一等,人家趁夜劫营,17万大军基本上全军覆没。
郑成功逃回了福建沿海的根据地——金门、厦门两个小岛。
今天厦门是经济特区,金门还是由台湾军队驻守着。这两个小岛无力养活十万军民,这时候台湾来人请国姓爷出兵,收回台湾,拯救台湾百姓。郑成功非常高兴,毅然决然率千艘战舰,两万大军渡海,一下子把台湾收回来了。
郑成功不但收复台湾,还建设台湾。郑氏祖孙三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几十万大陆人移民到了台湾。经过郑氏的治理,台湾发展起来。
但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为了建立反清复明的基地。当时全国都是清朝,只有台湾是明朝,不奉大清正朔,仍然使用南明永历的年号,永历皇帝都给勒死了,仍然用永历年号。明朝的鲁王朱以海到了台湾,但被郑家软禁起来了,实际上是郑家占了台湾,以延平王的身份进行统治。
清朝几次派人去谈判招降。谈判条件跟我们今天提的政策是一样的——一国两制,只要台湾奉大清正朔,剃发、易服、改元。剃发不用解释;改元就是用大清年号,别永历××年了,得是康熙××年;易服就是把你的长衫脱下来,换成我们的马褂。就这三个条件,只要答应,郑氏子孙世守台湾,朝廷不派兵,不收税,不派员管理。
郑成功收回台湾后,半年就病死了,儿子郑经继位。郑经给清朝上表,愿照朝鲜、越南等外国例,称臣纳贡,说白了就是要搞台独。因为台湾是中国领土,跟朝鲜、越南不一样。朝鲜、越南在历史上也是中国领土,但毕竟很早就已经分出去了。朝鲜在汉朝分出去的,越南在五代十国就分出去了,是既成事实。但台湾不行,你要按照朝鲜、越南等外国例,称臣纳贡,朝廷是不能接受的,既然谈不通就只能打了。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在郑氏统治下,经历了郑成功、郑经、郑克塽三代。郑经在三藩之乱的时候起兵响应,结果被朝廷打败了,连金门、厦门也丢了,在大陆沿海就没法立足了。
郑经死后,郑克塽年幼,清廷趁台湾“主少国疑”,命施琅进军台湾。施琅原是郑成功的部将,当年得罪了郑成功,被郑氏满门抄斩,孤身一人投向了清朝,念念不忘要收回台湾,对清廷忠心耿耿。他打败郑军,攻到台湾岛上后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去郑成功的陵庙,拜祭先主。你当年杀我全家,我不记仇。郑氏子孙都吓坏了,郑克塽当时只有13岁,先王当年杀他全家,他这一打胜仗,我们郑氏肯定要灭族了。没想到,他第一件事儿就去拜祭先王的陵庙。更感人的是,康熙皇帝为郑成功庙亲题对联:“四镇多异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上联是说当年南明四个总兵,拥兵百万,其中宁南侯左良玉拥兵70万,清军南下不战而降。要不然,以江南之富,半壁山河,百万大军,比当年宋高宗草创南宋时候的条件好多了。南宋撑了一百五六十年呢,南明怎么这么快就让人灭了?就因为四镇多异心,只有郑成功金门、厦门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下联是说南明五个小朝廷,福王、唐王、桂王、鲁王皆无寸土,只有郑氏台湾一隅抵抗清朝,证明海外有明朝孤忠。清朝皇帝高度评价了郑成功的抗清行为。
台湾收回来之后,大多数清廷官员主张放弃。把岛上的汉人全迁回大陆,其他民族爱怎么着怎么着,自生自灭,不要那个地方,蛮荒之地,不值得管。大多数大臣是这个建议,还有大臣主张租给荷兰,一年十万两银子,那郑成功可就白干了。只有施琅力排众议,坚决要求对台湾进行管辖。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如果台湾不保,则东南危矣,东南又是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东南不保,国本动摇。最后圣祖皇帝拍板,说台湾定则海疆定,海疆定则东南定,东南定则天下大定,所以台湾不能放弃。
今天也是这样,台湾是我国唯一面临太平洋的省份,收回了台湾,就意味着我们冲出了第一岛链,真正进入了大洋,我们的海军才能变成洋军。否则只是海军,只能在海里扑腾,所有进入大洋的海峡要道都被人家封锁着。
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当时台湾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行省,而是一个府,下辖三县,归福建省管辖。1885年中法战争后建省,首任台湾巡抚是刘铭传。
张学良将军有一首诗评价郑成功:“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他从荷兰人手里收回台湾,清朝再从他后代手里将台湾收回来,这就名正言顺,确保台湾入版图。
明清之际,清军主力进关,东北空虚。俄国趁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俄国本来跟我国并不接壤,但是历代沙皇不断扩张,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执著。但俄国人占了土地之后,并不好好建设,就一味地扩张。当时西伯利亚地区是无人区,俄国人就派出探险队去探险。探险队是由杀人犯、纵火犯、盗马贼、强奸犯等构成,俄国官员问他们是愿意服刑,还是去探险?那他们当然愿意探险了。
一个叫博雅科夫的小流氓,带着70个混混儿进入中国境内“探险”。那是在1643年,大清入关的前一年。这个博雅科夫带着70多个流氓进来,还没有遇到军队,就被鄂伦春猎人一阵乱箭,射死一半。剩下的人困在冰天雪地里没得吃,就吃同伴和被他们杀害的中国人的尸体。中国人看到被他们吃剩下的尸体,吓坏了,这是什么东西,居然吃人?所以,俄罗斯被称为罗刹国,俄罗斯人被称为罗刹人。世宗雍正皇帝在位的时候,俄罗斯有使团在北京,他们修建东正教教堂,这个教堂被称为罗刹庙,就在今天东直门俄罗斯大使馆那个位置,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大使馆。
清军入关,满洲人一共就百十来万,这一入关走了百分之八九十。清朝统治者又非常不自信,在他们统治时期,东北几乎就是无人区,不允许汉人去东北。因为清朝统治者担心有朝一日万一在中原站不住脚,还得退回东北老家,不能东北这疙瘩全被汉人占了,那我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所以,朝廷有意制造的无人区,就让俄罗斯捡了便宜,全给占了。
1685年、1686年,康熙帝命清军两次进攻雅克萨俄军。两次进军,大清都是牛刀杀鸡,兵力是俄军数倍,沿江而下,让你看看什么叫大国,什么叫天朝上国!打得俄罗斯最后没办法了。它主要力量在欧洲,不在远东,只能跟清朝谈判。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都是中国领土。
根据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为界,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外兴安岭以南属中国。这两条河以西,外兴安岭以北属俄罗斯。按照这个划分,黑龙江完全是中国的内河,跟黄河、淮河、长江一样。今天它成了两国的界河,俄罗斯管它叫阿穆尔河;外兴安岭今天在俄罗斯境内,叫斯坦诺夫山脉;库页岛叫萨哈林岛。当年大清在庙屯设立三姓副都统管辖库页岛。三姓副都统50年才派人上岛看一次。上岛一看,北边是俄罗斯人,南边是日本人,等于无主荒地,全都让人占了。今天岛上的石油储量相当丰富,这个岛71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和海南加一块儿那么大。
在清朝统治时期,中国东北地区也是临海的。当时中国东北是临着两个海,一个是日本海,一个是鄂霍次克海。现在出海口完全在俄罗斯手里,我们要从东北出海,就得借俄罗斯的水道,它一关闭你就出不去了。乌苏里江入海口在俄罗斯境内,离中国只有12公里,再往前12公里,就可以入海了。现在这些俄国的地方,历史上属于中国领土,黑龙江、乌苏里江全是我们的内河。
康熙皇帝驾崩后,庙号圣祖。皇帝的庙号,开国称祖,守成称宗,康熙帝“名为守成,实为开创”,蒙古、东北、台湾、云贵、闽广都是康熙皇帝给收回来的,他不愧是千古一帝。
秦朝疆域北到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东到大海。唐朝极盛时东到大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南到南海,西到咸海。到了清朝,疆域更加辽阔: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诸岛,东到太平洋,西到葱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东南到台湾、澎湖、钓鱼岛。
其实中国的疆域北面应该不只到西伯利亚,《尼布楚条约》虽然是个平等条约,中国也作了很大让步。原来贝加尔湖都是中国的地方,就是苏武牧羊的北海,盘古开天地以来,除了苏武在那儿牧过羊,没人打扰过那里的安宁。贝加尔湖深1291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让全世界喝60年没问题,纯天然无污染。现在这个地方在我们手里的话,弄条管子通到北京来,咱还至于这么惨?敞开了造,往外卖。沙特阿拉伯要水吗?一瓶矿泉水,十桶汽油就来了,咱现在的油得多便宜,三毛钱一升随便加。可惜那个地方现在被俄国人占着。俄国人烧火,一人合抱的原木,一斧子两半,填炉子里烧了。咱们的家具都是拿锯末压成板子做的,实木家具特别贵,人家俄罗斯拿实木当柴火烧,资源太丰富了。
南到南海诸岛的意思是连海里面的岛都是我们的,中沙、西沙、东沙群岛,没有北沙。
清朝西到葱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这个地方今天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国疆域达到鼎盛,面积大概是1300万平方公里。这就不像以前那些王朝的疆域,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这时就固定下来了。我就这么大,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的,谁也别想强占去,近代以后才逐渐丧失。所以,中国今天的版图是清朝奠定的。
这么大的地方不好管,于是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行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和蒙古盟旗。18个省里没有宁夏,当时宁夏跟甘肃是连在一块儿的。每个省设巡抚一人,进行管辖。两三省设立总督,位在巡抚之上。清朝地方有八个总督:两江、两广、湖广、陕甘、闽浙、直隶、四川、云贵。两江总督最富,因为两江最大,包括江苏、江西、安徽三省;直隶和四川都只一省,直隶是因为太重要,四川一个省就顶人家好几个省的面积。山东、山西、河南没有总督,只有巡抚。五个将军辖区里包括伊犁将军和乌里雅苏台将军,还有就是黑龙江、吉林和盛京。大清入关之后,盛京仍然保持着一整套官僚机构,打发快退休没事儿干或政治斗争失意的官员出任,那就算进了干休所,政治生命终结了。盛京又称奉天府,北京是顺天府,府尹是三品,北京当时就两个县,大兴和宛平,加上承德、曲阜,这四个县知县是六品,地位比较高。
清朝中央设置理藩院,理藩院设立尚书和侍郎,掌管少数民族事务。这个职务一定由满蒙贵族来担任,汉官是不行的。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一个是经济文化交流。现在《白银资本》、《大分流》这些书里,说中国农民是当时最富的农民,比欧洲农民富多了。中国用的白银占世界的一半,全世界12万吨白银,中国6万吨。中国是个贫银国,白银大都是进口的,从拉丁美洲来的。靠茶叶一年就从英国挣六七百万两银子。那个时候对外贸易还是非常活跃的,虽然朝廷的政策是闭关,但是外贸的量很大。
除了经济文化交流,还有使节往还,让我们津津乐道的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说穿了就是臭显摆去了。成祖的帝位来得不正,抢自己侄子的,所以总是心中有愧。成祖继位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把建文帝的大谋士方孝孺抓起来,削藩的主意都是方孝孺出的。成祖说,先生,我现在做皇帝了,你给我写继位诏书。方孝孺断然拒绝。成祖说,这是我们家的事儿,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死心眼?我们都是姓朱的,你效忠谁不是效忠?反正也轮不到你姓方的当皇帝,我这是周公佐成王。方孝孺问,成王安在?“成王”给烧死了。成祖说,你甭管了,快写诏书。方孝孺写的是“燕贼篡逆”。成祖把他鼻子割了,让他再写,还是“燕贼篡逆”。割了耳朵再写,还是“燕贼篡逆”。成祖问,你不怕我灭你的九族吗?方孝孺回答说,你灭我十族,我也这么写。最后真的被灭十族,连他的学生都杀了,谁被方孝孺教过,谁就衰到家了。
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开始,整个家族遗传基因不好,全都是心理变态,一群短命鬼,荒唐到极点了。替建文帝守济南的大将被逮着之后,成祖把他的鼻子和耳朵蒸熟了让他吃,还问他好不好吃。那大将回答说,忠臣义士之肉有何不甘?然后被车裂,家属全都没为官妓。折磨死了之后,报告到成祖那里,下旨:拖出去,着狗吃了,钦此。这圣旨现在还留着呢!
明成祖琢磨,因为我的帝位来得不正,所以我得让海外诸国知道我、承认我,奉大明为正朔。你们得用我们大明的年号,这叫奉正朔。朝鲜就没有自己的年号,用的是中国的年号。大明是万历××年,它也万历××年;大清是光绪××年,它也光绪××年。明成祖为了让人知道自己,就派郑和出去干这件事儿。史书上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成祖怀疑建文帝跑海外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建文帝出家了,一直活到明英宗正统年间,70多岁才死,明英宗找到了建文帝。按照辈分,建文帝应该是英宗的爷爷。成祖之后是仁宗、宣宗、英宗,他跟仁宗平辈,等于是英宗的爷爷辈。当时成祖怀疑他跑海外去了,要去找到他,并且夸夸我们中国有钱,因此派郑和下西洋,先后七次远航,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属于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比欧洲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但是梁启超先生说,西方一哥伦布之后,无数继起之哥伦布,中国一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为什么西方一哥伦布之后,无数继起之哥伦布?来钱啊!为什么中国一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费钱。花了600万两白银,国库被挥霍一空。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不计经济效益,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七次下西洋,600万两银子花出去,整个一个散财童子,走到哪儿都给人家散钱。只要你奉明朝为正朔,看见我这船上没有,银子、绸子、瓶子随便给。中国使臣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人家酋长在地下跪着直乐,你们皇上是老大,狗屁!真主安拉是老大。但是一看船上正往下抬东西呢!老大!郑和来一趟,各国抢着往中国进贡。中国厚往薄来,怀柔远人,你给我进贡一毛,我还你十块,谁不来啊!最后逼得中国下令,你们别天天来,我受不了了。朝鲜、越南、琉球,一年一贡。你让朝鲜一年来一趟,他能来四趟,他来给点儿破布片什么的,皇帝就要回赠金银财宝,他的使团来了,带着高丽参就开始卖,顺便赚一笔。朝鲜、越南、琉球这三国因为跟中国是同种同文,几乎就是同一国家,所以这三国一年一贡。泰国、缅甸,八年来一次。阿富汗25年来一次,你别老来,大胡子从来不洗,羊肉味把皇上熏着了。
郑和下西洋,成祖的时候去了六次,仁宗继位十个月驾崩,宣宗继位之后又下了一次,然后这个事儿就不能干了。到了明朝中期,炼丹的嘉靖皇帝在位时,国力衰退。有的大臣提议,为了耀扬国威,仿效当年三保太监故事,咱们再下一次西洋。兵部尚书刘大夏冲进兵部档案馆,拿起郑和下西洋的海图和宝船的设计图纸,付之一炬。所以郑和下西洋到底是路线怎么走的,今天不知道,船什么样的也不知道。据说郑和下西洋的宝船,64丈长,18丈宽,一丈是三米。要是真的那么大,顶上一艘轻型航母了。
郑和下西洋
这种事儿不能再干了,太费钱了。而且一帮小国奉正朔,叫你老大,你还得罩着它。西班牙、葡萄牙一欺负它,它就求你保护它,你说你管不管?咱就能得到点儿犀牛大象长脖鹿、珍珠玳瑁祖母绿,充实了一下皇家首饰盒和皇家动物园,600万两银子打了水漂。你看哥伦布、达·伽马,什么都没有,哥儿几个凑钱,弄一艘小破船,带回来一个拉丁美洲,充分体现了出海的价值,郑和跟人家没法比。
自打郑和下西洋以后,朝廷规定寸板不得下海。你不下海,别人来了。谁来了?日本人,那时候叫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骚扰我国沿海,被称为倭寇。咱们国家跟日本挨着,点儿很背。日本国在唐朝的时候取法中国,全面唐化,但有两个东西没学中国,一个是宦官制度,一个是科举制度。不学宦官挺好,日本宫廷里的所有体力活、粗活,都是女人干,女人身体一好,生的小孩也有劲儿。但不学科举,有点儿麻烦。科举制是用来选拔人才当官的,日本没有科举制就意味着它的官僚全是世袭的,世卿世禄,后来就对中央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日本天皇掌权连二百年都不到,政权就落到藤原氏的手里。藤原氏世世代代担任摄政、关白,相当于宰相,开始了日本两百多年的摄关政治。摄关政治的时候,地方诸侯并起,建立庄园。庄园需要人保卫,这些人就是武士,武士需求量一多,力量也就越来越大。
1192年,日本武士首领源赖朝强迫天皇封他为征夷大将军,建立幕府,日本开始了幕府时代。第一个幕府叫镰仓幕府,1192—1333年,设在离今天东京不远的镰仓地区。当年忽必烈打日本,对手就是镰仓幕府。日本天皇从此变成了摆设。镰仓幕府一百多年,日本进入南北朝时代。因为日本天皇对大权旁落不满,所以利用镰仓幕府衰落的机会,天皇对抗镰仓幕府,镰仓幕府灭亡。镰仓幕府灭亡的过程中,大将足利尊氏建立了室町幕府,室町幕府又扶植了一个天皇,两边天皇对着干,形成了日本的南朝和北朝。
这个时候相当于中国元末明初,日本很多战败的武士和商人、海盗开始骚扰中国沿海。那会儿中国国力强盛,这些海盗很快就被打回去了。到了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期,完成了日本国的统一,明朝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咱都不知道日本有天皇,足利义满给中国皇帝上书的时候,写的也是“臣日本国王源义满”。
足利义满在日本的长崎公开处决了几十名倭寇,倭寇就销声匿迹了。没想到,到了室町幕府末年,幕府不稳,日本进入战国时代。今天日本的电视剧、电子游戏,很多讲的都是战国时代,英雄辈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武田信玄……本来就是一个弹丸小国的日本,分成几十个小弹丸互相厮杀,还不包括北海道,只是本州、四国、九州,几十国混战。打败的人,就跑去骚扰中国沿海。日本战国时代相当于中国明朝中后期,明朝的国力已经衰微,无力对抗倭寇。所以倭寇猖獗,北起山东,南到广东,整个海岸线都在闹倭寇。
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管制。朝廷认为,倭寇是因为私人海外贸易招来的。倭寇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可能更像是武装走私集团,谈不上日本侵略军。首先,这不是日本政府的行为,这个要弄清楚。有人说,日本历史上就侵略过中国,比如说倭寇。那真不算,不是日本政府组织的,况且当时日本也没政府,正忙着打仗呢,哪儿有工夫骚扰中国,所以那都是个人行为。另外,现在很多史学家看来,这不是侵略战争,就是一种武装走私,能卖东西我就卖,卖不了我就抢。后来一看,能抢,我干吗带东西来,直接抢就完了。这一抢,朝廷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
问题是这一罢更麻烦了。福建、浙江地狭人稠,全是山,全是盐碱地,你让我种地,种个毛!今天海外华人,最多的就是这两个省的人,从唐朝就偷渡,那个地方不偷渡,我没法活。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时候就在东南亚谋生,那会儿要什么护照、签证?现在你跟我要签证,有天理吗?他们历来以海为田,以船为家,你让我种地不会,从来没学过,再说这盐碱滩种什么能长?我只有打鱼贩卖。你不让我出海,我想来想去,你的意思就是逼我当倭寇。
这样一来在倭寇里面,就形成了两分真倭、八分假倭,或者一分真倭、九分假倭,十个倭寇里面九个是中国人。那个时候你要记住,中国人谈不上汉奸,日本人是给中国人打工的。那会儿日本不如我们,不是说我当倭寇就成了汉奸,而是我雇小日本去帮我杀人越货,中国人是老板。倭寇的大头目汪直、徐海全都是中国人,汪直是安徽的,但是巢穴安在日本的平户岛。倭寇的巢穴在日本,老大都是中国人。日本倭寇武艺高强,所以中国倭寇雇他们来帮我敛财,倭寇里还有渔民、落第的书生、科举老考不上的倒霉蛋,甚至有退休的官员,什么人都有。你想,一帮日本人又不会说中国话,到中国就分不清东西南北,怎么抢?所以,倭寇大部分是由中国人组成的,到中国来才熟门熟路,哪儿有钱,哪儿兵力防守虚弱,都有人门儿清。
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个牛人——戚继光。
戚继光这个人牛到什么程度?他祖上建立明朝有功,世袭山东省烟台市城防司令,他17岁就担任了这个职务,登州卫都指挥佥事。他站在城墙上眺望大海、心潮澎湃:“云护牙鉴满,星寒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你封我当官我不觉得高兴,只有国家稳定、四海安宁我才爽。朝廷一看,满足你的要求,你不是愿意抗倭吗,你去吧!18岁还没成人宣誓,就以参将衔赴浙江抗倭。第一仗就给戚继光上了一课,三千明军对阵八百倭寇,倭寇冲来,明军一哄而散,就剩戚继光一个人了。三千人就像跟倭寇说好了似的,一、二、三,闪!把戚继光一人撂那儿了。戚继光赶紧爬上一块巨石,连发三箭,射死三名倭酋,倭寇散去。这家伙不好惹,别理他,散吧。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这个气呀!明军一无所用,没有任何战斗力。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农民,农民主要是种地。明太祖得意地说朕“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你那是个屁兵啊!是兵就得吃皇粮,哪儿能让他们自己养猪开宾馆,哪儿能干这个!军队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军工厂都生产冰箱、摩托那还能成?所以明太祖“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是扯淡。明军边境三分守城、七分种地,内地两分守城、八分种地,整个一帮穿军装的农民。日本倭寇是武士,刀法精熟,训练有素。日本刀都是精钢打造,削咱的铁片刀,一百把都没事儿,“宝刀近出日本国”。戚继光一瞅,这些兵不能用,我自己招。自己招兵在当时是很冒风险的,明朝沿袭宋朝制度,不能自己招兵,得向朝廷汇报。戚继光专门招募沿海的渔民、矿工,要孔武有力的,最好家里有人被倭寇杀害,苦大仇深,这样的人我一定招你。招募完军队组成戚家军,对抗倭寇。
倭寇武艺高强,刀法精熟,单兵作战能力奇强。二战时的日军也一样,精于白刃战,你一个一个打,上来就是送死。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一拥而上,以多打少,十二人一小队,组成鸳鸯阵。倭寇不懂阵法,打仗跟打架似的,拍马过来,来将通名,它还这么着呢!谁跟你通名,一枪崩下来就完了。明军十二人一小队就上来了,第一个人不会武艺没关系,有劲就行。拿着一根几丈长的大竹竿子,这叫狼筅,抡圆了保护后面的战友。江南多的是这东西,枝枝杈杈都不切下去,尖儿上还抹上毒药,挑破一点儿皮,你小子蹬腿吐白沫。我这根大竹竿几丈长,你那日本刀也就三尺。竹子又滑,你又不好切,劈断一半,我还是你的四倍长,一劈形成一个缺口,扎进去你还有命吗?前面的拿根大竹竿,后面是长枪、弓箭、短刀,长以救短,短以救长,这都是戚继光琢磨出来的。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有两本是戚继光写的:《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孙武子就是一本《孙子兵法》嘛!李靖就是一本《李卫公问对》。岳飞什么都没有,《武穆遗书》是。十大兵书戚继光写了两本,够文武双全的。倭寇平定后,朝廷调戚继光防备蒙古。明朝当时是北虏南倭之祸,北京这边的长城全都是戚继光修的。戚继光写诗说:“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他堪称明朝第一名将,平定倭寇,不愧为民族英雄。
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租占了澳门。葡萄牙人一开始说,他们是来给咱中国皇帝进贡的,但进贡的货物被海水打湿了,上岸晾晾。咱说不同意,他说我们就要一块牛皮那么大的地方。中国官员一想,一块牛皮能有多大,你的货物也太少了,那你来吧!结果人家连夜把牛皮给剪成线,搓成细绳,上岸一围,就这么大地方。中国人傻眼了,但那会儿是很讲信用的,要在今天,这事儿不会发生。谁答应你的,有合同吗?有合同拿来一撕,不就完了嘛!咱们祖宗就吃了说话算数的亏了。葡萄牙人这么一弄,中国说我答应你,君子无戏言,你就来晒吧!晒完了之后,它跟咱们说了,以后我们老得给你们皇上进贡啊,老存在货物被弄湿的事儿,干脆这个地方你就租给我得了,一年500两银子。中国官员一想,就这个兔子都不拉屎的破地方,一年500两银子,行,租给你。我是房主,你给我房租。但主权是中国的,一直到1849年主权都是,要不然雅克萨都收回来了,那个地方能收不回来吗?
其实朝廷并不在乎这500两银子,是因为能了解西洋,弄来自鸣钟、怀表这些东西。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翻译夷书,夷书就是澳门来的。从1553年到1849年,澳门并不是殖民地,归香山县丞管辖,香山县就是今天的中山市,县丞是正八品。葡萄牙总督见了香山县县丞,要单腿下跪。他叫总督,咱们给翻译成兵头,见了八品县丞也得下跪。1849年后,在英国的支持下,葡萄牙狗仗人势、狐假虎威,驱逐中国官员,捣毁香山县丞官署,澳门就变成了殖民地,房客把房主的财产霸占了。过去总说澳门是400多年的殖民地,不确切,真正的殖民地时间是150年,以前是租出去的。
明清时代的官方哲学是理学和心学。
心学创立者是南宋的陆九渊,明朝的王阳明(王守仁)把它发展到了极致。吾心即宇宙,吾心之外别无他物,一切不外求。意思是,我心里想有就什么都有了,世间万物就是在我心里的一个印象而已。蒋介石是最推崇王阳明的,到台北旅游,一个必去的景点叫“阳明山森林公园”,阳明山原来叫草山,蒋介石到那儿后把它改名为阳明山,因为他推崇王守仁。日本近代海军名将东乡平八郎,日俄战争中大败俄国海军的那位,也是王阳明的超级粉丝,曾经刻过一方“一生俯首拜阳明”的印章。但理学和心学当时的现状对中国是不利的,特别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除了理学和心学,明清时也有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这里先提到的是李贽先生。他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其实孔子是最倒霉的,死了几千年永远不得安宁,有点儿什么事就把他拽出来,要不然就烧香,要不然就上板儿砖。后世的这些思想都跟孔子有关吗?天人感应,孔子讲过这玩意儿吗?孔子最烦这个,“子不语怪力乱神”。难道是孔子主张妇女裹小脚吗?不可能,孔子都没见过这个。没办法,谁让儒家都打他的旗号呢,所以就得否他。这一否惹事了,当时你否孔子还了得?孔子是中国的基督啊,你骂万世师表,你骂神,还能留你吗?古人经常这么讲: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要不是天降孔夫子,几千年来我们黑糊糊地摸去吧。李贽说,原来古代的人都得提着灯笼走路,因为没有孔子。那现在人不也提着灯笼走路嘛,有了孔子,不还是万古长如夜吗?类似这种话,成了李贽被关进监狱的因由,在狱中,他用剃刀自刎而死。
黄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际。他的头发用布包起来。为什么?他不剃发,那时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头师傅担着担子,后面装水盆、剃发用具,前面是挂人头的。走街串巷,后面有清兵跟着,扛着鬼头大刀,给你剃你不剃?按地上一刀,脑袋挂担子上了。
其实大清入关之后,要求中国人(主要是汉人)学他们,也不是说什么人都学,有十不从。男从女不从,男人必须是旗装,女人可以穿汉装。生从死不从,人死以后可以以汉装入殓,要不然你对不起祖宗。阳从阴不从,上坟祭祖或者人死入殓,这些习俗都可依照明朝的来。官从吏不从,当官的顶戴花翎补服纱褂,皂吏的打扮跟明朝还是一样的。老从少不从,小孩子爱干吗干吗,一旦成年就得按旗人规矩来。另外,还有儒从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婚姻不从、国号从官号不从、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
黄宗羲什么都不从。他琢磨为什么明朝会灭亡,一下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原来跟明不明朝、清不清朝没关系,就是因为君主专制,哪一朝搞君主专制都不行。所以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大家按规矩办事,别按人的意思走,也是反独裁的意思。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这个人很了不起,对晚清的民主思潮起了一定的影响。他的著作叫《明夷待访录》。梁启超说,想不到我们国家比卢梭早两百年就有这么先进的思想问世。
另一位著名思想家是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理学更多的是强调人的思想修养。我只要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就能治国平天下。但你是一个好人,不见得是一个好官。你看中国历史上凡是做出成绩的官没有清官,包拯、海瑞这些人绝对做不出成绩来。一般都是那种介于清官与赃官之间的权臣能做出一番成绩,张居正是个典型。纯赃官,一天到晚光想往家里搂钱的也不行。道德的楷模,没有一个是真正能够干成事的,中国历史上的忠臣大都没什么大用。岳飞还算能打赢,文天祥、史可法这些人平时袖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你死则死了,国家却不会因为你的死就能改变。我们崇拜他们的气节,只可惜他们干的事没有实际效果。
顾炎武就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大明三百年养士之朝,培养的这些人全没用?满清一入关,稀里哗啦三百年江山社稷就全吹了,看来,咱得做经世致用的学问,做点儿有用的学问。他的著作叫《天下郡国利病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大治,这也是反对君主专制,是最早的主权在民思想。他有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他的《日知录》:“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李唐变成了赵宋,这对于李唐来讲只不过是亡国;如果是中华文化的道统断绝,这就属于亡天下。国跟天下还是不一样的,保天下是每个人都要尽的责任。他认为,满清入关对中国来讲,就属于亡天下。异族入主中原,中华文化、道统就要断绝了。实际上后来也没断,因为满清吸取蒙元的教训,很快就汉化了。
满清入关,颁布圣旨就说我国天下得自流寇,我是灭了李自成得的天下,不是从大明手里得的,我为尔报君父之仇,你们应该感谢我才对,我与流寇争不是与大明争。他这么说,很快就理解了中国政治的奥妙,你快马弯刀厉害,还是干不过四书五经,最后还得匍匐在四书五经脚下。蒙古人没这么干,入主中原98年又回去放羊了,真叫水土不服不行。
船山先生王夫之,是唯物思想家。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天下惟气”。理学认为理是第一的,气是第二的。他认为气才是第一的,因为气是物质,所以叫唯物;还主张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董仲舒提出尊王是中国的道统,道统是不能变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现在王夫之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沧海都能变桑田,要是都不变,哪来这些朝代更替?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相吻合的。
说到文学,明清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明清世俗文化占了主流,归根到底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市民队伍扩大,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的需要,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了明清。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成本时间元末明初,是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清入关前,八旗将领拿这个当《孙子兵法》看。《孙子兵法》看不懂,看《三国演义》就能打仗,诸葛亮空城计、貂蝉美人计,里面全是这玩意儿,用这个就可以打仗。《三国演义》是典型的“尊刘抑曹”,曹操被人为地矮化了,刘备被人为地抬高了,诸葛亮也被神化了。看完《三国演义》,仔细一琢磨,诸葛亮打过胜仗吗?很少吧,除了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哪次不是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在蜀汉建立9年后就去世了,而蜀汉一共存在了43年,也就是说,没他地球照样转。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也是元末明初人士,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老了就踏踏实实过几年吧,别和人动心眼了。为什么少不读水浒,目无法制,从小看这个,就是培养少年犯。李逵这样的,放今天枪毙400回都不多。你动不动就把人杀了,也不管那人该不该死。朝廷自有法度在,你凭什么动不动拿斧头剁人脑袋?再者,梁山好汉们好像没一个农民,也不知道这本怎么算是农民起义题材。
《西游记》太可爱了,作者吴承恩,明朝人。这本书反映了人民蔑视统治、敢于斗争的精神。他歌颂的是孙悟空,生物分四等——神、人、鬼、妖。人可以修炼成神,吕洞宾就是人修炼成的嘛。神仙本是凡人造,只是凡人心不牢。人可以修炼成神,人死可以为鬼,鬼再投胎还可以做人,人又可以修炼成神,前三个等级是相通的。妖永远是妖,孙悟空就是妖猴,大闹天宫造神的反。作者强烈地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一只妖猴可以造天上皇帝的反,那你人间皇帝算个毛啊!当然孙悟空的结局是修成正果了,成了斗战胜佛。明显看得出来,吴承恩崇佛抑道,笔下道士没好人。玉皇大帝是道教的最高神,妖猴造反,没辙,西天佛祖把妖猴压到五行山下,高下立判。
《红楼梦》太伟大了,作者曹雪芹,一共110回,后来高鹗续了40回,高鹗好歹算是狗尾续貂,别人续的简直是耗子尾巴。《红楼梦》后30回有人说是丢了,有的说是曹雪芹给烧了,没传下来,只留下了几个回目,所以高鹗给续了后40回。时间是清朝,描写权贵家族由盛到衰,鞭挞礼教制度,揭示了社会现实,这部包罗万象的作品非常伟大。《红楼梦》里面写的故事和那种情绪没法翻译成外文。有一对西班牙汉学家夫妇用了20年的时间把它翻译成西班牙文,中国的记者采访他们,你们翻译《红楼梦》困难大不大,这不是废话吗?中国净是这种水平的记者,看见人从废墟里救出来,问人家你感觉好吗?多新鲜啊,不好我还回去。花20年时间翻译,困难能不大吗?举个例子,《红楼梦》里有一个丫环叫香菱,这个名字就没法翻译成西班牙文,不能音译,汉语拼音音译洋人不懂什么意思。如果意译,西班牙没有菱角,不知道菱角是什么东西,最后翻译成“带香味的桉树叶”。西班牙人一看这名字,哎哟,中国人起名真土。“带香味的桉树叶”,汉语叫香菱,这名字多好听。洋人的名字才能音译不能意译,史密斯就是铁匠,美国总统布什就是灌木丛。
《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里面的诗词都是曹雪芹写的。但不同的角色写出来的诗词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咏柳絮,林黛玉写:“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薛宝钗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一个人得模仿多少人的心情、口气,很了不起。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成书时间是清朝,揭露科举。这有点儿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堂吉诃德》,讽刺这个社会的基础。欧洲的社会基础是骑士,中国的社会基础是科举制度。他就讽刺这个,范进50多岁中举,不容易啊,最后还疯了。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一辈子参加科举,70多岁了还提着考篮进考场,他就没吴敬梓看得开。蒲松龄借写妖狐鬼怪批判社会,他笔下的妖狐鬼怪很多,这就有强烈的讽刺意义了,所谓的正人君子还不如妖狐鬼怪呢。他最大的成就是便宜了今天说相声和评书的人,单口相声里面好多段子都是从聊斋里来的。
明成祖时,解缙主编的类书《永乐大典》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两万多卷,11000多册,现在存世的是300多卷,中国有200多卷。这部书是抄写的,不是印刷的,原本与正本皆毁,副本不断散失。据说原本有可能在十三陵的长陵里面,跟永乐皇帝一块儿埋了,这是他个人的功绩。所以长陵不敢开发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怕有《永乐大典》,一挖化成灰了。当年定陵一挖开,龙袍就成面了,今天看到的都是后来修补、仿制的。20世纪50年代非要挖皇陵,现在皇陵绝对不能挖,什么时候高科技了再想办法。而且挖也没用,也不能把东西卖了,还得建博物馆弄武警看着,累不累?还不如在土里埋着呢。
清朝的《古今图书集成》也是类书。什么叫类书啊?像今天的网站就是电子类书,我想查康熙帝,Google一敲出来一大堆,《清史稿》上怎么说,《我们爱科学》上怎么说,《上下五千年》里怎么说,所有跟康熙有关的事全有。他脚板底哪个大一圈、身高三围多少,没准儿都能给搜出来。
乾隆帝时纪昀主编的《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包含经史子集。经是儒家的著作;史是历史著作;子就是诸子百家,包括僧道;集是文学作品,比如李太白集或者苏东坡集。书成之后,也没有印,在全国找了几千个毛笔字写得好的人,花了十年抄了七部。其中四部分别放在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东北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南方还有三部,分别存放在杭州、镇江和扬州。七部《四库全书》,今天现存四部半,镇江的鸦片战争给毁了,圆明园的二次鸦片战争给毁了,杭州的剩了半部。现存的四部半,三部半在大陆,一部在台湾。紫禁城文渊阁那部在台湾,那部是最好的,皇上要看当然看最好的。现在国家图书馆放的那部是从避暑山庄运来的。《四库全书》号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两亿四千万字,一个人一辈子看完是不可能的。花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就抄了七部,使用价值很小。
16世纪后期,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当时正赶上欧洲文艺复兴,新教兴起,天主教势力衰微,耶稣会想到欧洲以外的地方弘扬正教,欧洲人不信教了,我找别的地方的人信教。开辟新航路,也有传教的目的在内。所以,他们来到中国。
利玛窦先到了澳门,明朝实行海禁,想进入中国,中国不让进。这个洋哥们儿聪明,学汉语,穿汉服,读四书五经。一给人递名片都是西儒利玛窦如何如何,用儒家的经义解释天主教的教义。中国人一看原来儒教声名远播,欧洲人都信我们,好,那跟你玩吧。但他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才能传教。皇帝怎么见?明神宗万历皇帝整天在床上数钱,所以得给皇上找点儿新鲜玩意儿。
利玛窦来华,向万历皇帝敬献了《坤舆万国全图》,当时的一幅世界地图,绘制得相当精美,还有八音盒、自鸣钟、怀表。皇上没见过这玩意儿,连眼镜都没见过。献上这幅地图的时候,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们没在大地的正中央,周围也不是蛮夷戎狄,而是很多文明程度不在我们之下的国家。当然,利玛窦为了拍中国皇帝马屁,以东经160度经线作为地图的中心,这么一画,中国还是在中央,欧洲在左边,美洲在右边。这种绘制地图的方法,我们沿用到今天,全世界只有中国这么画世界地图。外国的世界地图以零度经线为中心,美国在左边,中国在右边。
利玛窦讨得皇上欢心,就开始在中国传播学问,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开始引进西学。那时候中国的法律很“强盗”,规定洋人不准来,来了就不准走,所以这些洋教士最后全都死在中国,埋在北京市委党校院里。
中国西学东渐之前,上一次大规模引进的外来文化是佛教,佛教现在已经变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天主教,明清时候的中国人就不像汉唐时候的中国人对佛教那么疯狂。我们已经发展几千年了,佛教进入中国的时候,是中国最欠缺终极关怀的时候。天主教就不行了,特别是后来罗马教皇发表诏谕,不允许中国的教徒拜天拜祖宗拜孔子。在中国要不拜天拜祖宗拜孔子,那还是人吗?清明节给祖宗磕头你不磕?几千年下来都这么干的,你说不能这么干,那你在中国就没法混了。
1723年,雍正皇帝下令禁教,不允许天主教再在中国传播,直到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才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