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 > 中世纪

中世纪(1/1)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生活在罗马帝国的北方。公元3世纪中叶,法兰克人不断渡过莱茵河,闯入罗马帝国境内,大肆屠杀抢掠,让罗马人很是头疼。但同时也有些法兰克人被罗马人招募,充当雇佣兵。公元4世纪时,法兰克人分为两支:一支是海滨法兰克人(萨利克法兰克人),住在莱茵河口附近和索姆河流域;另一支是河滨法兰克人(里普阿尔法兰克人),住在以今德国科隆为中心的莱茵河两岸。“法兰克”在日耳曼语中是“大胆”的意思,法兰克人都是不怕死的勇士,他们打起仗来个个奋不顾身。墨洛温家族是法兰克人中最尊贵的家族,他们都长发披肩,以显示自己高贵。

公元5世纪前期,当时高卢中北部包括巴黎在内广大区域,由西罗马帝国的将军西阿格里乌斯统治着。这里与意大利的联系早被切断,实际上已经独立,西阿格里乌斯自称“罗马人的王”。

公元481年,15岁的克洛维在父亲死后,成为法兰克人的首领。克洛维像多数法兰克人一样强悍好斗,以战斗作为自己的爱好和事业。他性格残忍,善于玩权术,经常果断铲除威胁自己的人,同时具有一个政治家的长远的战略眼光。

公元486年,一支海滨法兰克人在克洛维率领下越过阿登森林(在今比利时境内)南下,联合另一支海滨法兰克人,在苏瓦松击败西阿格里乌斯的军队。西阿格里乌斯仓皇南逃,投奔了西哥特人。克洛维派使者前去索要西阿格里乌斯,西哥特人把他套上镣铐送交克洛维。击败西阿格里乌斯后,克洛维占领了包括巴黎和卢瓦尔河以北大片土地,建立了法兰克王国,他本人也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变成真正的国王,开始了以他非常受人尊敬的祖父墨洛温名字命名的墨洛温王朝。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标志着法兰克人从部落联盟演化到了国家阶段,而克洛维也从一个部落首领变成了国王。著名的“苏瓦松花瓶”故事反映了这一过程。

一次,克洛维的部下洗劫了兰斯教堂,抢走了教堂的大量财物。兰斯教堂的主教找到克洛维,希望他能够归还一个被奉为圣杯的大花瓶。克洛维说:“我们法兰克人要在苏瓦松分配战利品,如果我抽签抽中的是那只花瓶的话,一定奉还。”到了苏瓦松,所有的战利品都摆在地上。在分配战利品时,克洛维对在场的法兰克人说:“我勇敢的战士们,我请求你们在我抽到的东西之外,再把那个花瓶给我。”许多法兰克人都说:“可以,尊敬的国王。所有的战利品都是您的,只要您认为合适,您就取走吧!因为谁也没有强大到敢向您说个不字。”但一个战士站出来说:“除非你抽到花瓶,否则你根本无权得到这只花瓶!”说完挥起斧头将花瓶砍了个稀巴烂。

一年后,克洛维命令军队全副武装到校场集合,以检阅军队。克洛维走到打碎花瓶的那个战士面前时,看了看他的武器,故意生气地说:“谁带来的武器也不像你的武器那样保管不当,无论是你的投枪还是斧头,都无法使用。”说完克洛维拿起那个战士的斧头扔到了地上。在那个战士弯腰去捡拾斧头时,克洛维抡起自己的斧头,劈开他的头,那名战士当场横尸校场,在场的法兰克人无不震惊。克洛维对着尸体说:“你在苏瓦松的时候就是这样对待花瓶的。”由此,克洛维树立了自己的权威,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变成了一个具有生杀予夺大权的国王。

27岁的时候,克洛维和信奉基督徒的勃艮第公主结婚,但那时他本人并不是基督徒。公元496年,克洛维与阿勒曼人激战时,身陷重围。绝望中,他想到了上帝,于是他跪下向上帝祈祷,发誓如果能够转败为胜,他将带领全体法兰克人皈依基督教。奇迹发生了,阿勒曼人发生内乱,杀死了阿勒曼国王,并且全部向克洛维投降。克洛维大为惊奇,认为是上帝在帮助自己,于是在当年圣诞节率领3000名法兰克战士接受了洗礼,皈依基督教。从此,克洛维受到了罗马教会的大力支持,他继续扩张,几乎占领整个高卢。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皇帝就以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并以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版图为己任。当时被视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在原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很多小王国,他们信奉基督教的阿利乌斯教派,这是自认为信奉基督教正统、以基督教正统保护者自居的东罗马皇帝所不能容忍的。查士丁尼即位后,立志消灭信仰异端的蛮族国家,实现罗马帝国在政治和宗教上的统一。

东罗马帝国是古罗马帝国工商业繁荣的地区,首都君士坦丁堡位于亚欧两洲的交界处,可以收取高额的过路费,丝绸专卖使政府获利丰厚。查士丁尼又在全国征收土地税,每年可得黄金3000磅,使得东罗马帝国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经过多年的准备,查士丁尼开始了自己雄心勃勃的收复罗马帝国计划,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查士丁尼不惜赔款1.1万磅黄金,与波斯签订了“永久和约”。稳定了东方后,查士丁尼开始对西方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当时西部的“蛮族”国家,如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等国动荡不安,国内矛盾十分尖锐。这些王国文化落后,所以他们努力学习罗马的先进文化,受罗马文化影响很深,以至于他们认为罗马皇帝是人间的上帝。在东罗马帝国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们不是联合起来共同对敌,反而互相掣肘,自相残杀。

公元533年,查士丁尼派大将贝利萨留率领1.6万人从君士坦丁堡出发,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征服战争。

贝利萨留大军的矛头首先指向的是北非的汪达尔王国。汪达尔人本来与东罗马帝国签订过和平条约,两国长期以来平安无事。但信仰阿利乌斯教派的汪达尔人无法容忍信仰基督教正统的罗马人,所以对汪达尔王国境内的罗马人大肆迫害,有的关进监狱,有的卖为奴隶,并没收了罗马人的土地和财产。很多罗马人纷纷逃到君士坦丁堡,向查士丁尼求救,希望他能消灭蛮族、铲除异端,这正好给了查士丁尼一个发动战争的借口。

贝利萨留率领军队在北非登陆,向汪达尔王国的首都迦太基推进。此前,汪达尔国王盖利麦一直没有认真备战,听到东罗马人登陆的消息才匆忙率军前去迎战,双方在迦太基城附近展开决战。开始的时候汪达尔人占了上风,但盖利麦的兄弟不幸阵亡,悲伤过度的盖利麦抱着弟弟的尸体号啕大哭,竟然放弃了军队的指挥权。失去指挥的汪达尔大军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贝利萨留趁机发起反攻,东罗马人反败为胜。此后,汪达尔人再次进攻东罗马人,又遭失败。东罗马人攻陷迦太基,汪达尔王国灭亡。盖利麦逃到努米比亚,投奔了柏柏尔人。

查士丁尼把被汪达尔人剥夺的罗马人的财产全部归还,恢复了古罗马时代的旧制度。

征服汪达尔之后,查士丁尼又把矛头转向了东哥特王国。公元535年,查士丁尼以调解东哥特王国内部纷争和解救因不同信仰而被迫害的罗马人为借口,出兵被东哥特人占领的意大利。贝利萨留率领8000人先占领了西西里岛,很快又登陆意大利半岛。东哥特国王迪奥达特惊惶失措,想向东罗马人投降,结果被部下所杀。东哥特人推举将军维提格斯为新国王。维提格斯决定避敌锋锐,率主力撤到北方的首都拉文那。公元536年12月,贝利萨留进军罗马,教皇和居民开城投降。

公元537年2月,维提格斯率军南下围攻罗马,贝利萨留坚守不战。东哥特人久攻不克,士气低落,再加上军中瘟疫,只好撤退。公元540年,贝利萨留率军北上,攻陷东哥特首都拉文那,俘虏维提格斯。公元545年,东哥特人在新国王托提拉的率领下攻陷罗马,但他却向查士丁尼求和,这给了东罗马人以喘息之机。公元552年,东罗马人在意大利中部塔地那战役大败东哥特人,托提拉阵亡。公元554年,东罗马人彻底消灭了东哥特的残部,收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同年,东罗马帝国又利用西哥特王国的内讧,占领了西班牙的东南沿海地区。至此,东罗马帝国恢复了大部分罗马帝国的版图。但东罗马军队在意大利疯狂的搜刮掠夺,不仅遭到蛮族而且也遭到罗马人的痛恨。

公元565年查士丁尼去世。不久,东罗马帝国被征服地区大都丧失。

笈多王朝灭亡后,印度又陷入小国林立、混战不止的局面。经过多年的战争,出现了四大强国:以德里为中心的坦尼沙王国、以曲女城为中心的穆里克王国、恒河三角洲的高达王国和昌巴尔河流域的摩腊婆王国。其中坦尼沙和穆里克为一方,高达和摩腊婆结盟。

戒日王是坦尼沙国王波罗·瓦尔那的次子,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哥哥罗贾伐弹那英勇善战,姐姐拉芝修黎嫁给了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两国关系更加紧密。

公元604年,年仅15岁的戒日王随哥哥罗贾伐弹那率军征伐侵扰王国西部的白匈奴,不料老国王波罗·瓦尔那突然病逝。高达王国和摩腊婆王国联合起来,趁机进攻坦尼沙王国的盟国穆里克王国,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战败被杀,戒日王的姐姐、王后拉芝修黎被俘,穆里克王国灭亡。两国军队继续推进,直逼坦尼沙国。在这危急时刻,戒日王随哥哥罗贾伐弹那立即率军快速返回德里,罗贾伐弹那继承王位,率骑兵进攻曲女城,戒日王留守国内。罗贾伐弹那英勇善战,高达和摩腊婆联军大败。于是就派使者前去假装求和,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罗贾伐弹那放松了警惕,结果被高达国王设赏迦派人暗杀。坦尼沙军队顿时群龙无首,两国趁机发起进攻,坦尼沙军队由胜转败。

在佛教流行的同时,印度教也重新崛起。

留守国内的戒日王立即登基,倾全国之兵与两国联军决一死战。在国破家亡的危局面前,坦尼沙士兵以一当十,奋勇作战,两国联军大败。就在戒日王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忽然得到姐姐拉芝修黎逃脱的消息。戒日王立即率兵撤出战场,四处寻找姐姐,终于在文迪亚山林中找到了她。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戒日王率军重返战场,一再击败两国联军。穆里克王国复国,由戒日王的姐姐拉芝修黎担任女王,实权由戒日王掌握。公元612年,坦尼沙王国和穆里克王国正式合并,戒日王任国王,并迁都曲女城,这一年就是戒日王朝的开端。

为了报姐夫、哥哥被杀之仇和统一印度,戒日王积极扩充军备。他将全国军队分为象兵、车兵、骑兵和步兵四大兵种。象兵以大象为主要作战工具,大象身上披着厚厚的铠甲,象背上坐着一个象夫,指挥大象。作战时,象夫发号施令,一群大象嘶吼着,向敌人冲去。遇到敌人的步兵或骑兵,大象用鼻子卷起来一甩,就能将敌人摔出几丈远。

车兵是由4匹马拉着一辆车,车夫负责驾车,车上的士兵在敌人离得远时放箭,离得近时用长矛和刀剑劈刺。

骑兵和步兵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他们身穿重甲,手持盾牌和锋利的刀剑,勇猛善战。

凭借着这样一支军队,戒日王南征北战,四处征讨,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统一印度的战争。位于印度东北的迦摩缕波王国和印度西部的伐腊比王国先后投降,但戒日王在进攻高达王国时遇到了激烈的抵抗。经过激战,戒日王朝的军队杀死高达国王设赏迦,高达国灭亡,戒日王统一了北印度。

随后,戒日王又把目光投向了南印度的遮娄其王国。戒日王率军抵达那马达河,遮娄其国王补罗稽舍二世率军严防死守,大败戒日王。戒日王只好与补罗稽舍二世议和,约定两国以那马达河为界,随后率军返回北印度,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南征。但戒日王建立的戒日帝国是继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后又一个基本统一北印度的政权,在印度历史上他是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笈多王朝的海护王齐名的人物。

戒日王笃信佛教,在全国各地建了大量的佛寺、佛塔,仅首都曲女城就建了100座佛寺。当时佛教各派别争论不休。戒日王就每5年举行一次“无遮大会”(宗教大会),让他们辩论。来自唐朝的高僧玄奘在大会上驳倒了所有的僧人,取得胜利。

公元641~647年,戒日王多次派使臣出使唐朝,唐太宗也派王玄策等外交使团回访,戒日王亲自出迎,接受国书,并赠给中国火珠、郁金香和菩提树等。

公元647年,戒日王去世,国内大乱,宰相阿罗那顺趁机篡位,戒日帝国瓦解,北印度再次陷入分裂状态。

日本位于东海之中,是由本州、九州、四国等大岛和很多小岛组成的岛国。公元3世纪以后,本州岛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国家大和,它的最高统治者自称天皇。经过不断扩张,大和逐渐占领了很多地区。到公元5世纪时,大和已经统一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定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

公元7世纪的时候,大和国的朝政被权臣苏我家族把持着。苏我家族的族长苏我虾夷和他的儿子苏我入鹿架空天皇,疯狂兼并土地,激起了其他贵族,尤其是皇极女天皇的儿子——中大兄皇子的强烈不满。中大兄皇子经常接触一些从唐朝回来的留学生,从他们口中,中大兄皇子得知了唐朝的中央集权和繁荣富强,心中非常向往。为了夺回政权,中大兄皇子联络了一些同样对苏我家族势力不满的大臣,开始密谋除去苏我家族的势力。

公元645年六月,高丽、新罗和百济三国的使者前来给大和国天皇进贡贡品。文武百官身穿朝服,肃立在两旁。大殿上只有天皇、苏我虾夷和苏我入鹿坐着。

这时,老奸巨猾的苏我虾夷忽然发现中大兄皇子没来,就懒洋洋地问皇极女天皇:“中大兄皇子怎么没来啊?”

“哦,可能一会儿就到吧。”天皇有些害怕地说。

苏我虾夷早就知道中大兄皇子对自己家族把持朝政不满,又听说中大兄皇子最近在一个寺院操练军队,心中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站起身,说自己身体不适,要回去了。

临走时,他回头向儿子苏我入鹿使了个眼色,意思是要他注意点。苏我入鹿微微点了点头。

“使臣到!”随着朝官的禀报,大殿上鼓乐齐鸣,大臣们立在两旁。三国使者捧着贡品缓缓走进大殿。这时,苏我入鹿发现中大兄皇子竟然跟着三国使者一起走了进来。中大兄一走进大殿,就高声命令侍卫把大殿的大门关上,任何人不得进出。

“你在搞什么名堂!”苏我入鹿非常生气,站起来大声斥责中大兄皇子。

中大兄皇子也不答话,猛地拔出刀,冲上前去,向苏我入鹿猛砍。苏我入鹿大吃一惊,急忙拔刀自卫。没过几个回合,苏我入鹿的刀就被中大兄皇子震落。苏我入鹿见大势不好,急忙向门口冲去,中大兄皇子一个箭步冲上去,将刀刺入了他的后背。苏我入鹿惨叫一声,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吓得脸色都白了,躲在角落里恐惧地看着这一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三国使者捧着贡品,立在大殿上吓得一动都不敢动。杀死苏我入鹿后,中大兄皇子大喊一声,大殿外的侍卫一拥而入,将投靠苏我家族的大臣五花大绑,押了下去。

中大兄皇子笑着对三国使者说:“现在没事了,给天皇献贡品吧。”三国使者这才哆哆嗦嗦地走上前,给天皇献上贡品后,急急忙忙退出了大殿。

中大兄皇子立即冲出大殿,跨上战马,率领宫廷卫队直奔苏我家,同时派人占领京城的交通要道。苏我虾夷的家臣和卫队早就不满他们父子的恶行,见了中大兄皇子的军队一哄而散,众叛亲离的苏我虾夷在绝望中自杀。

政变后的第三天,中大兄皇子逼迫自己的母亲皇极女天皇退位,拥立自己的舅舅登基,就是孝德天皇,自己以皇太子的身份摄政,开始启用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孝德天皇即位后,迁都难波(今大阪),仿效唐朝建年号“大化”。

公元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唐朝进行改革,史称“大化革新”。新政权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世袭制,改为封建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私自占有土地和拥有部民(奴隶)的制度,土地收归国有,贵族以后从国家那里领取俸禄,部民改称公民,从属国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组织和军事、交通制度,将兵权收归国有;实行班田收授法,每6年授田一次,土地不得买卖,死后国家收回,受田人必须承担一定的租税和徭役。

大化革新是日本历史上一个的重要事件。通过大化革新,抑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解放了部民,完善了国家制度,促进了日本生产力的发展,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阿维森纳又名伊本·西拿,公元980年出生在阿拉伯帝国布哈拉(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附近的一个小镇上,他的父亲是一名有学识的税务官。阿维森纳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

阿维森纳从小就聪明好学,10岁的时候,他就学完了学校里的所有课程,并能背诵《古兰经》以及许多阿拉伯文学著作。后来在一位哲学老师的指导下,阿维森纳开始学习古希腊的医学、数学、哲学和天文学著作,为日后成为一名著名的医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阿维森纳聪明过人,再加上他勤奋努力,16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医生了。一次,国王突然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整天胡言乱语,疯疯癫癫。御医们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治好国王的病。王室又派人从各地请来许多名医,还是没有治好国王的病。当时年仅18岁的阿维森纳听说后,自告奋勇前往王宫,请求给国王治病。很多行医几十年的著名医生都没有办法,更何况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王宫的侍卫根本不让阿维森纳进去,任凭他怎么说也不行。阿维森纳只好拿出纸和笔,将药方写下来,请侍卫传给御医。侍卫见他态度诚恳,就将药方传了进去。御医们一看,非常吃惊,急忙让侍卫把阿维森纳带进来。在阿维森纳的治疗下,不几天,国王的病就大大减轻,一个月后彻底好了。

为了感谢阿维森纳,国王任命他为御医,并赐给他很多金钱。阿维森纳请求国王允许他去王宫的图书馆读书,国王答应了。在当时,只有非常有学问的人才可能进入王室图书馆。阿维森纳抓住这个机会,每天很早就来到图书馆,直到天黑才回去。困了,就小睡一会儿;渴了,就喝点果酒;饿了,就吃点东西;天黑了,点根蜡烛继续学习。在不长的时间内,阿维森纳就把图书馆里所有的书都看完了。从此以后,阿维森纳的学识更加渊博,医术更加高明。人们纷纷来找他看病,连很多有名的医生也前来向他学习。后来这座图书馆发生了火灾,成千上万册的图书被烧毁。人们虽然很惋惜,但也感到非常庆幸,都说:“智慧的宝藏并没有毁灭,它早已转移到‘学者大师’阿维森纳的大脑中去了。”

后来布哈拉遇到了战乱,阿维森纳背井离乡,开始了长达15年的四处流浪、江湖行医的生活。1014年,阿维森纳定居哈马丹(在今伊朗境内)。国王的侄子得了怪病,整天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只是望着天花板发呆。王宫里的御医们都束手无策,只好请阿维森纳来。阿维森纳坐在王侄的床边给他一边给他号脉,一边让一个熟悉哈马丹情况的人大声说出每条大街小巷的名字。当说到一条大街时,王侄的脉搏突然剧烈跳动了一下。阿维森纳让那人把这条街上的人名挨个说一遍。当说到一个姑娘的名字时,王侄的脉搏跳得更剧烈了。阿维森纳站起身,对国王说:“这个年轻人得了相思病,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让他和心爱的人结婚,否则他就会因为悲伤而死去。”国王听了,只好同意。王侄听说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结婚的消息,病很快就痊愈了。王宫里的御医对阿维森纳佩服得五体投地。

国王听说阿维森纳非常博学,就任命他为宰相。但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不善于应酬,因此得罪了朝中权贵,经常受到排挤。有一次,国家发生动乱,王室卫队诬陷他暗藏奸党,突然闯进他家,把财物洗劫一空。幸好阿维森纳从后门逃走,才逃过一劫。国王死后,王子们为争夺王位展开激烈的斗争。有人指控阿维森纳不信真主,散布邪教,他因此入狱。直到新国王登基,查明真相后,才被释放出来。出狱后,阿维森纳被任命为国王的随从医官和科学顾问。

为了探索医学的奥秘和解除人们的痛苦,阿维森纳笔耕不辍。他先后写成《医典》、《活着的人们,死亡之子》、《指导大全》和《心脏病的治疗》等几十种作品。晚年,他白日行医,给人治病和著书立说,晚上给徒弟们上课。由于劳累过度,再加上经常亲身试药,他的身体日渐衰弱。1037年,阿维森纳以军医的身份随军出征,不幸病死,年仅57岁。至今伊朗的哈马丹还有他的坟墓。

圣诞节之夜,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灯火辉煌,装饰一新。随着庄严的音乐声响起,高大魁梧、仪态威严的国王开始在圣坛前作祈祷。站在一旁的教皇把一顶金冠戴在了他的头上,并带头高呼:“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敬祝他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众位教士也跟着欢呼起来。这就是当时开始称霸西欧的法兰克国王查理一世加冕的盛况。

查理,或称查理曼,出生于公元742年,其父矮子丕平当时是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宫相(相当于中国的宰相)。丕平是位很有谋略的政治家,在他的影响下,查理从小便渴望拥有权力。公元751年,丕平建立了加洛林王朝,查理和哥哥卡洛曼一起被确立为王位继承人。查理经常随父亲四处征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公元768年,他的父亲患水肿病死于巴黎,留下查理和卡洛曼两个儿子,法兰克人召开民众大会,推举这两兄弟为国王,平分全部国土。但卡洛曼放弃了对王国的监管,进修道院当了僧侣,三年后去世。公元771年,查理被拥戴为法兰克唯一的国王。

查理对基督教极为热诚和虔信,在他统治时期,曾下令教会和修道院办学,并在宫中成立学院,广泛招聘僧侣学者前来讲学。他还从中等人家和低微门第人家中挑选子弟,与贵族子弟共同接受教育。甚至任命出身贫穷,学习优异的青年教士为主教。

查理不仅大力推行文化教育,他本人也酷爱学术。他喜欢历史,研究天文学,还向旅行家学习地理知识,并喜欢听文法演讲,甚至编了一本日耳曼语文法。他曾经与聘请来的各国著名学者组成小团体,与其中每个成员都平等相待、自由交往,并以绰号代替真名,查理就给自己取了一个“戴维德”的名字。

在定都亚琛后,他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金碧辉煌的宫殿和教堂,所有的大理石柱都是从遥远的罗马等地拆除古代建筑运来的。随着建筑的兴盛,绘画、雕刻等艺术也有所发展。查理还派人搜集和抄写了许多拉丁文和希腊文手稿,虽然他对抄本内容一无所知,但为后代保留了许多古典作家的著作。因为查理大帝统治的王朝叫加洛林王朝,所以后来的历史学家又把查理时代的文化繁荣称为“加洛林文化”。

查理统治法兰克王国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行动。他是个典型的中世纪骑士,身材魁梧,精力过人,从不知疲劳,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战争上。他一生共发动了50多次远征,并亲自参加了其中30次远征。

公元774年,查理出兵意大利北部,征服了伦巴德人。随后他又跨过易北河,与萨克逊人展开了长达33年的拉锯式战争,并最后征服萨克逊人,迫使他们改信基督教。对萨克逊人的征服使基督教的传播范围空前扩大,查理在基督教世界的威望也与日俱增。公元778年,查理率军进入伊比利亚半岛,打败统治西班牙的阿拉伯人,攻克巴塞罗那城。

通过几十年的征战,法兰克王国领土已经扩大到了相当于今天的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以及德国、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当时欧洲空前强大的国家。公元800年,查理进军罗马,援救被罗马贵族驱逐的教皇利奥三世,并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皇帝”。从此,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帝国”,查理国王则成了“查理大帝”。他把自己的帝国当作了古代罗马帝国的继续,有些历史学家甚至认为,查理的加冕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诞生。

到晚年时,他的军队已无力再继续征伐,甚至对阿拉伯人的侵扰也无能为力。年迈的查理已无当年的雄心壮志,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因病逝世,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继位。“虔诚者”路易死后不久,他的三个儿子缔结和约,把帝国一分为三。以后的西欧几个主要国家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东法兰克王国形成了以后的德国,西法兰克形成了以后的法国,东、西部之间偏南的地区形成了以后的意大利。法兰克人的语言也出现明显的分化,逐步形成了法语、德语和其他西欧国家的民族语言。

早在公元793年,维京人就开始掠夺苏格兰和荷兰沿岸的海岛。到了公元850年,他们侵占了爱尔兰,并且在那里定居。约公元860年,维京水手们发现了冰岛,并在14年后定居于此。当维京首领开始侵略英格兰和法兰西时,船上的水手们则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横渡北大西洋的旅行。公元982年,埃里克·瑟凡森(公元950~1003年)(或称做“红发埃里克”)发现了格陵兰岛冰层边缘海岸,并鼓励人们在岛上定居。公元986年,他带领400名殖民者定居在那里。约公元1000年,他的儿子莱发·埃里克对北美海岸进行了探索,他抵达了海鲁岛(今天的巴芬岛)和马克岛(拉布拉多),此后,就在一个被他称作文澜(可能是得名于他在当地发现的葡萄酒)的地方过冬。人们估计文澜确切的位置应该在南拉布拉多和新泽西州之间的某地。大约在1年后,莱发·埃里克就带着一群人来到纽芬兰岛沿海地区。由于那里缺少木料,定居者只能用草料覆盖房屋,建立了雷安色奥克斯米都居住区。但是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遭到了被维京人称为“蛮夷”的当地土著的强烈排斥,他们赶走了这些入侵者。

维京人同样突袭了欧洲大陆。他们沿着欧洲的主要河道逆流而上,两次洗劫了法国巴黎——分别在公元845年和856年。他们建立了贸易路线和定居点,并于公元911年占领法国北部诺曼底直到约1000年。他们也同样在爱尔兰、英格兰、丹麦、德国以及俄国定居。

维京人称霸海上的秘密是他们非凡的有开敞式船身的长船,这种船圆滑而快速,具有两头尖翘的船身和坚固的、装有巨大方形船帆的桅杆。船的两侧都有一整排的桨,可以在靠近海岸或者在河口等无法使用帆的地方控制船的航行。桨还可以在海战中加快船速。在船的右侧还有单支的掌桨。人们将长船中体形最大的称为“德里卡”或“龙船”,因为在这条船的两头都有雕刻的龙头像。这种船总长可达30米,最快速度26千米/小时。维京人为了运货、乘载商人和殖民者,还制造了一种与长船相比更短、更宽的船只,称为“那尔”,这种船的船舷相对较高,从船头到船尾均是货物甲板,船桨很少。这样船的载重量可以达到约27吨。

制船者将直的橡木板叠放,再用铁钉固定,形成船身的侧面,而船体的内部结构则是按照船形,用仔细挑选的符合船形曲度的树枝锯成的坚硬的木板做成的。为了达到最大强度,船肋材(船体起支撑作用的部分)并不是按照一般方法锯成形的。船帆是一张羊毛织物,这种帆在暴风雨中被浸透后就变得极难控制。长途远航时,船员们就蜷在兽皮做的睡袋里睡在开敞的甲板上。他们的食物是腌制晒干的鱼肉。除了带上他们常喝的蜂蜜酒(一种用发酵蜂蜜制作的酒精饮料)外,他们必须带足淡水。

维京人长船底宽,排水量相对小,非常适合在近海岸、河口以及内陆河流中航行。

我们现在对维京人长船的了解基本上来自沉船残骸,譬如公元834年在挪威奥斯堡为安息女皇(1904年被发掘出来)制造的一艘长船。在葬礼中,多名船工将这条长21.6米的长船拖上岸,然后将船放入一个浅槽中。哀悼者将女皇的尸身装进一个原木棺材中,然后把棺材两头随葬的家私炊具在船甲板上一字排好。最后人们用石土覆盖整条船,在船的最顶部种上草皮。这座奇特而又宏大的坟墓静静地沉睡了1000余年。

英国自公元789年便成为维京人疯狂劫掠的目标,1013年,丹麦王斯汶大举入侵不列颠,攻占了伦敦,建立了包括英国、丹麦和挪威在内的北欧帝国。丹麦王国衰落后,长期流亡在诺曼底的英国王子爱德华被迎回英国,继承了王位。爱德华曾宣誓永保童贞,因而没有儿子,在表弟诺曼底公爵威廉访问英国时,爱德华将王位继承权暗许给威廉,但在他临终时,却由哈罗德继承了王位。诺曼底公爵威廉听说后极不甘心,决定以武力夺回王位继承权。

威廉以讨伐背信弃义的篡位者为名在欧洲各国进行游说,得到了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丹麦国王的支持,教皇还赐给他一面神圣的“圣旗”。不久,威廉便组织了一支6000余人的军队,其中有2000余名骑兵、3000余名步兵和450艘战舰。整个部队集结在索姆河口的圣瓦莱里,只等风向转南即可出发。

1066年9月27日,威廉下令横渡英吉利海峡,向英国挺进。而这时,英国国王哈罗德正在约克庆祝胜利。原来,当威廉正积极准备攻打英国的时候,挪威国王哈拉尔和托斯蒂格联合在一起,入侵英格兰北部的约克。托斯蒂格想向哈罗德要求王位的继承权,而哈拉尔却想趁火打劫。他们一路烧杀抢掠,向约克前进。哈罗德听到哈拉尔入侵的消息后,立即率兵救援约克。经过一场苦战,敌军全部被歼,哈拉尔和托斯蒂格也被杀。

9月28日,威廉顺利渡过海峡并在佩文西登陆,在黑斯廷斯建立营地,并开始向四周洗劫,用来补给。10月1日,哈罗德闻讯赶紧率领亲兵返回伦敦,11月13日夜,哈罗德率领各地兵力6000余人,到达巴特尔,并占据了附近的一个高地,威廉的军队也向这边前进。14日,双方会战开始,哈罗德在山冈的顶部指挥,两侧是他的亲兵,山脊的两翼则主要为民兵。为防止骑兵的冲击,哈罗德将士兵组成一个“防盾的墙壁”,两翼又有险陡的洼地防止敌人迂回攻击,这样,哈罗德军队就能有效地维持阵形。威廉将部队排成左中右三部分,每一部分又有三个梯队,前面为弓弩兵,中间是重装备步兵,后面为骑兵,而队伍的正前方,打出了教皇赐予的“圣旗”。

威廉军队开始缓缓向山坡进攻,直扑英军的盾墙。两军接近时,威廉军前面的弓弩手开始进攻,但由于地势处下风,并没有给对方造成太多的伤亡。而英勇的英军则向威廉军投掷长矛、标枪和石块,犹如疾雨,对威廉军造成极大的威胁,造成了严重伤亡。威廉军左路兵向山坡进攻,敌人突然从上而下猛攻下来,左路军队随之溃逃,对中路军的士气造成了很大影响。威廉重新排好阵形,让骑兵分成小队,试图攻破盾墙,但英军的步兵手持战斧,打得诺曼骑兵纷纷落马,败阵而逃。

威廉见无法攻破盾墙,急中生智,决定佯退,以引诱敌人离开山坡。他先让步兵撤回安全地带,再让骑兵引诱敌人。原本占上风的哈罗德见敌人伤亡惨重开始全线撤退,认为这是消灭威廉的大好机会。于是,哈罗德命军队全线压上,向前迅速追击。威廉继续后退,从谷底退向山坡,步兵却向两侧转移。等到占据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后,威廉立即下令进行反攻。这时,英军的盾墙因为移动而漏洞百出。诺曼军一鼓作气杀入敌军,哈罗德猝不及防,被砍死。失去主帅的英军溃不成军,威廉最终赢得了会战的胜利。

接着,威廉大军直逼伦敦,势不可当。伦敦早已做好了投降的准备,威廉如愿以偿地登上了英国的王位。

诺曼征服战后,封建制度移植到英国,英国建立起中央集权政府。从此,英国历史上的诺曼王朝开始了。

玛雅人是印第安人的一支,生活在今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一带,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玛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的民族。早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玛雅人就已经发明了象形文字。玛雅人的词汇非常丰富,大概有3000多个,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当时文字被祭司垄断,祭司用头发制成毛笔,用无花果树的树皮做成纸,将他们的历法、编年史、祈祷文、风俗、科学、神话等记录下来。可惜的是,西班牙入侵美洲后,认为玛雅人的书是“魔鬼的书籍”,强迫玛雅人将他们的历史文献交上来,然后付之一炬,给后世的研究工作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的损失,现在存留下来的玛雅文抄本仅有3部。除了这3本书之外,考古学家们还在玛雅古城的废墟中挖掘出了大量的石碑,古城中城墙上、宫殿上、庙宇中,还刻有大量的文字。

玛雅人的天文学知识非常丰富。他们已经计算出太阳年的时间是365.2420日,这个结果在当时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玛雅人将一年分为18个月,每个月20天,另外还有5天禁忌日,一共365天。墨西哥海岸的玛雅人金字塔中供奉着365个神像,象征着一年365天。玛雅人的历法与农业息息相关,分为“播种月”、“收割月”、“举火月”(用火烧荒地)等等。他们可以精确地算出日食发生的时间,可以算出月亮和星星的运转周期。而且玛雅人测出金星的运转周期为584天,比现在科学家测出的583.92天只差了一点点。

在数学方面,玛雅人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用点表示一,用横表示五,画一个贝壳表示零。玛雅人的零的概念虽然比印度人要晚,但却比欧洲人早800年。当欧洲人还在将165记成“100加上60再加上5”的时候,玛雅人已经开始直接使用1、6、5三个符号表示了。

玛雅人在农业上为世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培植出了玉米、西红柿、土豆、红薯、辣椒、南瓜等农作物。后来,这些农作物传遍了全世界。

在建筑方面,玛雅人也成就非凡。在古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坟墓,而玛雅人的金字塔则是祭坛。玛雅金字塔高达几十米,全部用巨大的石头砌成,四周有阶梯,装饰着精美的浮雕,一直通到塔顶,塔顶是祭祀用的祭坛。在发掘的一座玛雅人城市的中央广场周围,建造有四座高大的神庙,最高的达75米。神庙呈三角形,顶上建有一座神殿,气势雄伟。玛雅人每隔20年就在城市里树立一根石柱,上面刻满了象形文字,记载了这20年里发生的大事。迄今为止,一共发现了几百个柱子,最早的石柱建于公元292年。公元800年后,玛雅文明突然衰落,再没有树立石柱。此后,玛雅文字失传,玛雅人的后代在文化方面已经退化,对他们伟大祖先创造的辉煌文化一无所知。

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前去研究。

在中世纪的欧洲,原先各国主教的任免权都掌握在各国皇帝、国王的手里,罗马教廷无权干涉。对此,罗马教廷一直心怀不满,时刻想改变这种状况。1056年,年仅6岁的亨利登上德国皇帝的宝座,他就是亨利四世。罗马教廷欺负亨利四世年纪小,就趁机反对德国皇帝任免主教,以削弱德国皇帝的权力。1073年,新当选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布教皇令,宣布教皇的权力高于一切,不仅可以任免主教,还可以惩罚、审判和任免皇帝、国王,但谁也不能审判教皇。西欧各国的皇帝、国王虽然对此不满,但由于害怕教皇的强大势力,只好表示赞成。当亨利四世23岁时,年轻气盛的他再也无法忍受教皇对自己的限制了,于是一场教皇的教权和皇帝的王权之间的激烈冲突爆发了。

1075年,亨利四世无视教皇禁止各国国王任免主教的禁令,一口气任命很多德国境内的主教。教皇得知后,写信给亨利四世,要他立即撤销委任,并写信忏悔,否则就开除他的教籍。亨利四世对此不屑一顾,还召开宗教大会,宣布废黜教皇,并写信辱骂教皇。教皇大怒,宣布开除亨利的教籍,剥夺他的皇帝资格,并号召德国人和西欧各国反对亨利。德国国内一些反对亨利四世的贵族和教士纷纷站出来,要求亨利放弃皇帝的职位,宣布效忠教皇,并且在一年内求得教皇的赦免令,否则就将剥夺他的皇帝资格。这时西欧各国的国王也纷纷表示拥护教皇,反对亨利四世,亨利四世一下子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不久亨利四世听到了一个更不幸的消息:教皇已经到达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等候德国反对亨利的贵族派军队来接他去参加制裁亨利的会议。

亨利四世冷静地分析了一下自己目前的处境,觉得现在还没有同教皇抗衡的能力,眼下最要紧的就是保住自己的皇位。

1077年1月,亨利四世带着妻儿和几个贵族,前去卡诺莎城堡向教皇谢罪求饶。当时大雪纷飞,寒风呼啸,滴水成冰,亨利等人艰难地翻过阿尔卑斯山,来到了卡诺莎城堡。按照当时谢罪的规定,亨利摘下了皮帽、脱掉了大衣和靴子,披上了一条忏悔罪人用的麻衣,跪在城堡外的雪地里,向教皇忏悔。

连续三天,亨利在冰天雪地里冻得瑟瑟发抖,痛哭流涕地表示对教皇忏悔。到了第四天,教皇才勉强接见亨利。

看着跪在地上的亨利,教皇仍旧怒气难消。他冷哼一声说:“我已经开除了你的教籍,你不是已经废黜了我、骂我是假僧侣吗?那你还来干什么?”

亨利诚惶诚恐地说:“尊敬的教皇,我已经承认自己的错误了。我是特地赶来向您忏悔的,请您原谅我的无知和狂妄,请您宽恕我。我已经撤销了冒犯您的命令,并写了服从您的保证书,请您过目。”说完,亨利从怀中掏出几张纸,哆哆嗦嗦递给教皇。

教皇这才满意,在场的主教和贵族也都纷纷表示愿意为亨利作证。亨利当场写了一份誓词,表示永远忠于上帝,永远忠于教皇。恢复教籍后,亨利就离开了卡诺莎城堡,回德国去了。在西方,“卡诺莎之行”就是投降的代名词。

回到德国以后,亨利卧薪尝胆,力量逐渐壮大,消灭了德国境内的反对势力。1080年,感到上当的教皇又一次开除了亨利的教籍。这时,羽翼丰满的亨利也再次宣布废黜教皇,并率兵进攻意大利,围攻罗马。教皇仓皇南逃,不久病死。

在英国首都伦敦西北30千米处的泰晤士河畔耸立着一座温莎古堡。古堡周围绿草成茵,不远处是大片茂密的森林,宛如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

1215年6月15日的早晨,一阵清脆的马蹄声打破了早晨的宁静,一群贵族骑着马来到温莎古堡外,摆上了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然后站在那里静静等候。而他们身后的不远处的茂密森林里,隐藏着几千身穿重甲,手拿利剑的士兵。

上午9点,“吱呀”一声,厚重的古堡大门缓缓打开,英国国王约翰在教皇的使者、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卫士们的陪同下,缓缓来到桌子前。贵族们一起向约翰行礼,约翰漫不经心地下了马,坐到了一把椅子上。贵族们则坐到约翰的对面。一个贵族从怀里掏出一张羊皮纸,递给约翰,说:“国王陛下,请您过目。”约翰接过来,漫不经心地看着,但越看越生气,脸色变得铁青。

“啪!”的一声,约翰把羊皮纸拍在桌子上,猛地站起身来,对贵族们大声咆哮:“我是你们的国王!难道我还要受到你们的限制吗?”

“国王陛下,我们是英国所有贵族的代表,这张羊皮纸上的要求是我们一致提出的。您必须接受,必须在上面签字,否则我们将不再承认您是我们的国王!”贵族们毫不退缩,针锋相对地说。这时,国王的侍卫长快步来到国王身边,在他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约翰的脸色“刷”的一下变得惨白,他的双眼恐惧地望着远处的森林,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刀光剑影。冷汗一下子从他的额头冒了出来,再看看那些贵族们,似乎是有备而来。约翰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叹了一口气说:“好吧,我答应你们的条件,同意签字,只要你们承认我是你们的国王。”贵族们一听,欣喜万分,一个贵族快步走上前去,递给国王一根鹅毛笔。约翰接过笔,飞快地在羊皮纸上签了字,然后狠狠地把鹅毛笔摔在桌子上,站起身骑上马,头也不回地回温莎古堡去了。贵族们拿着羊皮纸,发出阵阵欢呼。

国王是一国之君,地位至高无上,怎么还有人敢向国王提出条件呢?这就要从头说起。英国国王亨利二世年老体弱,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再有儿子了,所以他就把自己的土地和财产分给了5个儿子。没想到1167年的圣诞夜,他的妻子竟然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老亨利惊喜万分。因为儿子和上帝的儿子耶稣同一天出生,所以老亨利非常溺爱他,给他取名约翰。由于老亨利已经将所有的土地和财产都分给了其他5个儿子,小约翰已经无地可封了,所以家人都叫他“无地王约翰”。

亨利二世死后,他的第3个儿子狮心王理查继承王位。狮心王理查在位10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打仗,并于1199年战死。狮心王理查死后,英国王位出现两名继承人:约翰和他的侄子亚瑟。约翰用武力囚禁了亚瑟,不久亚瑟就音信全无,约翰顺利登上了王位。人们引论纷纷,认为是约翰杀死了亚瑟。

约翰在位期间,为争夺诺曼底,同法国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以惨败而告终。英国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全部领地。

在内政方面,约翰横征暴敛,引起了贵族、市民们的强烈不满,贵族们纷纷割据。英国大主教病死后,在继任的人选上,约翰和教皇英诺森三世又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为了教训一下约翰,教皇下令全英国的教士一律停止活动。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英国的教堂全部关闭,死者不能安葬,而且不能举行最后的弥撒,人们认为他们死去的亲人没能进入天堂,而是进入了地狱,因此痛恨约翰。约翰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在约翰外出期间,贵族和教士秘密协商,要制定一项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于是《自由大宪章》诞生了,并强迫约翰在上面签字。

《自由大宪章》开创了国王权力受法律约束的先例,成为人类历史上宪法的雏形。《自由大宪章》至今还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中。

经过三次西征,蒙古人占领了大片的土地,建立了4个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

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疆域东起额尔齐斯河,南抵高加索山,西至多瑙河,北到北极圈,建都于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城(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俄罗斯各公国必须向金帐汗进贡。金帐汗利用俄罗斯大公们之间的矛盾,经常挑拨离间,以巩固自己的统治。14世纪后期,汗国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再加上内讧不断,力量大大削弱。莫斯科大公底米特里·顿斯科伊和帖木儿又不断进攻。俄罗斯各城邦逐渐统一,力量大大增强,而金帐汗国却分裂成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西伯利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几个小汗国。1502年后,这些小汗国相继被俄罗斯吞并,钦察汗国灭亡。

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封地,疆域主要在天山南北,最强盛时东起吐鲁番、罗布泊,南抵兴都库什山脉,西达阿姆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定都虎牙思(今新疆霍城县水定镇)。察合台汗国为了掠夺财富和占有牧场,与元朝和伊尔汗国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结果被打败。1314年,怯伯成为察合台汗,他主动与元朝恢复了友好关系,从此两国使节来往不断。怯伯把国都迁到了撒马尔罕,他提倡农业,实行改革,而他哥哥也先不花汗则坚持游牧传统,于是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以阿力麻里为中心,包括喀什、吐鲁番等地区;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统治中亚地区。东察合台汗国从1348年建国,到1514年被叶尔羌汗国取代,立国166年。西察合台汗国在1370年被帖木儿汗国所灭。

窝阔台汗国,是成吉思汗第三个儿子窝阔台的封地,疆域包括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定都叶密里(今新疆额敏县)。1229年,窝阔台继大汗位,将封地赐给他的儿子贵由。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窝阔台的后代因曾反对蒙哥,封地被分割。窝阔台的儿子合丹得到别失八里,灭里得到额尔齐斯河之地,窝阔台之孙脱脱分得叶密里,海都分得海押立之地。1260年,忽必烈称帝后,海都与争夺汗位失败的阿里不哥联合,共同反对忽必烈。1301年,海都兵败,不久死去,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汗位而自相残杀,国势逐渐衰落。1309年,察合台汗也先不花击败窝阔汗察八儿,察八儿逃到元朝,窝阔台汗国并入察合台汗国。

伊儿汗国,又称伊利汗国,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的,疆域东起阿姆河,南至波斯湾,西临地中海,北到里海、黑海、高加索,包括今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土库曼斯坦等国,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王国和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都是伊尔汗的属国,定都蔑剌哈。1265年,旭烈兀之子阿八哈继位,定都大不里士,以蔑剌哈为陪都。

在第七代伊儿汗合赞(1295~1304年)在位时,伊儿汗国的国势达到极盛。合赞汗死后不久,伊尔汗国就陷入混乱。在争权夺利的混战中,伊儿汗国境内出现了许多小国:贾拉尔国占有今伊拉克、阿塞拜疆、摩苏尔和迪亚巴克儿;克尔特国占有赫拉特和呼罗珊部分地区;穆札法尔国占有法尔斯、克尔曼和库尔德斯坦;赛尔别达尔国占有呼罗珊北部。1380年以后,这些小国家先后被新兴的帖木儿帝国灭亡。

土耳其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土耳其就是由突厥一词转变而来的。突厥人原来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和中亚一带,后来被中国的唐朝击败,被迫西迁,来到中东地区,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鲁姆苏丹国。鲁姆苏丹将一块贫瘠的位于西北边境的土地赏赐给他们,让他们为鲁姆苏丹国守卫边疆,抵抗拜占庭帝国。在这一时期,土耳其人皈依了伊斯兰教。

1242年,鲁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土耳其人趁机崛起。酋长埃尔托格鲁尔率领土耳其人东征西讨,打败了四周的部落,自称埃米尔(君主的意思)。1288年,埃尔托格鲁尔病死,他的儿子奥斯曼继位。

奥斯曼想娶长老谢赫艾德巴里的女儿为妻,但遭到了拒绝。一天,奥斯曼来到谢赫艾德巴里家,对他说:“我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我的腰部长出了一棵大树,所有的树叶都变成了利剑,指向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方向。长老,你懂得解梦,我的这个梦是什么意思?”谢赫艾德巴里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个梦预示着你的子孙会占领君士坦丁堡,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奥斯曼听后非常高兴,说:“那我现在可以娶你女儿吗?”谢赫艾德巴里点头答应了。奥斯曼登基那天,谢赫艾德巴里赠送给他一把“胜利之剑”,并授予他“伊斯兰圣战者”的称号。后来,颁发“胜利之剑”成为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即位的传统仪式之一。此后,奥斯曼手持“胜利之剑”四处征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奥斯曼是个雄才大略的人,当时拜占庭帝国已经衰落,外强中干,在小亚细亚的统治摇摇欲坠。奥斯曼把部落的士兵组织起来,将掠夺的土地分给他们,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战斗热情。他还利用伊斯兰教中的“圣战”思想,吸收了很多其他突厥部落的勇士,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奥斯曼开始向拜占庭帝国发起进攻。他攻占美朗诺尔城后,将这里作为首都,改名为卡加希沙尔。1300年,奥斯曼自称为苏丹,并宣布他的国家是一个独立的公国。奥斯曼并没有就此满足,1301年,奥斯曼对拜占庭帝国发起了更大的进攻,占领了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国力大增。1317年,奥斯曼率领军队围攻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最重要的城市布鲁沙城。拜占庭人凭借高大的城墙拼死抵抗,奥斯曼围攻了9年都没有攻克。1326年,实在无力抵抗的拜占庭人被迫宣布投降。这时候,奥斯曼已经身染重病。奥斯曼去世后,他的遗体被安放在布鲁沙的大教堂内,因为土耳其人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他们将这里改建为清真寺。奥斯曼死后,他的儿子乌尔汗继任为苏丹,迁都布鲁沙城。此后,人们把奥斯曼创建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帝国,也称奥斯曼土耳其。土耳其人也因此被称为奥斯曼人或奥斯曼土耳其人。

乌尔汗和他父亲一样,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继续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完全占领了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乌尔汗利用塞尔维亚和拜占庭帝国的矛盾,开始插手欧洲事务。为了占领一个进攻欧洲的军事基地,乌尔汗于1354年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里波里半岛上的格利博卢城堡。由于城堡高大坚固,加上拜占庭人的拼死抵抗,土耳其人一时无法攻克,乌尔汗一筹莫展。这时,乌尔汗的儿子苏莱曼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前去攻打格利博卢城堡。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他只率领39名勇士,夜里乘船偷偷渡海来到城堡下。正在这时,此地突然发生大地震,城堡的城墙被震塌,城堡内的士兵和居民惊慌失措,纷纷逃亡。苏莱曼等人认为是真主安拉在帮助他们,一个个斗志昂扬,杀入城中,很快占领了这座城堡。土耳其人急忙增兵3000人,巩固了胜利果实。后来,格利博卢城堡成为奥斯曼土耳其进攻欧洲的桥头堡。

1359年,乌尔汗去世,他的儿子穆拉德一世即位。穆拉德一世率领奥斯曼大军继续进攻已经衰落不堪的拜占庭帝国,攻陷了一座又一座名城,拜占庭帝国被迫乞降,逐步沦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

1240年,蒙古西征军在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的率领下攻占了基辅罗斯的首都基辅。1242年,占领了俄罗斯大部分土地的拔都建立了庞大的钦察汗国,许多俄罗斯的小公国被迫向他屈服。因为蒙古人住在金色的大帐中,所以俄罗斯人又把钦察汗国称为“金帐汗国”。

金帐汗国中,蒙古人只占少数,俄罗斯人占大多数。为了有效统治俄罗斯,拔都就以册封全俄罗斯大公的封号为诱饵,挑拨离间,使各个小国之间不合,甚至互相攻打,借此铲除反抗蒙古的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归顺的小国王公们接受金帐汗国的赦令,向金帐汗国缴税、服兵役。为了向金帐汗国缴税和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大公们竭力搜刮老百姓,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1327年的一天,一支蒙古军队来到伏尔加一带,这里是全俄罗斯大公亚历山大统治的地方。蒙古人一到这里就开始抢夺老百姓的财产,老百姓纷纷拿起武器抵抗。亚历山大也忍无可忍了,他亲自率领军队攻击蒙古人。蒙古人死伤惨重,狼狈逃走。金帐汗大怒,决定派军队讨伐亚历山大。

这时,莫斯科大公伊凡匆匆赶来求见。

“你来有什么事?”金帐汗问。

“无比尊敬的金帐汗,您千万不要为了亚历山大那个混蛋生气。为了表示我的忠心,我愿意率领我的军队和其他大公的军队为您讨伐他。此外这是孝敬您的礼物。”伊凡说完,献上了很多金银财宝。

金帐汗一看,非常高兴,说:“好,打败了亚历山大,我就封你为全俄罗斯大公,让你替我收税!”

伊凡率领军队很快打败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大被处死后,伊凡如愿以偿地被封为全俄罗斯大公。从此,他利用手中掌握的收税权力中饱私囊,还帮助金帐汗去镇压别的小公国,同时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到他死的时候,莫斯科公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强大的公国了。到了伊凡的孙子季米特里·顿斯特伊担任大公的时候,莫斯科公国的势力又进一步发展,领土面积进一步扩大。这时的金帐汗国却四分五裂,蒙古王公们为了争夺大汗之位混战不止。季米特里决定趁金帐汗国内乱之机举兵反抗,摆脱蒙古人的统治。他率兵赶跑了莫斯科公国内的蒙古人,宣布独立。金帐汗国的大汗马麦汗非常恼火,决定教训教训季米特里。

1380年9月,马麦汗率领15万大军大举进攻莫斯科公国,季米特里率领10万大军迎战。两军在顿河南岸的库里可沃平原相遇。战前季米特里仔细观察了一下地形,库里可沃平原不大,中间是沼泽,四周是山冈和森林,不利于蒙古骑兵发挥优势。季米特里利用地形精心摆兵布阵,他将军队一字排开,中间是主力,两边是两翼,中间主力前面是先锋部队,他还将一支精锐的骑兵埋伏在敌人后方的森林里。

清晨的大雾刚刚散去,蒙古军队就呐喊着向俄罗斯人杀过来。俄罗斯士兵群情振奋,勇敢地冲向蒙古人。两军杀在一起,难分难解。季米特里身穿厚厚的铠甲,挥舞着大刀,奋勇杀敌。渐渐地蒙古人占据了优势,击溃了俄罗斯人的两翼,并集中兵力向中间主力进攻。俄罗斯主力步步后退,将蒙古人引到了沼泽地带。泥泞的沼泽大大延缓了蒙古人的攻势,季米特里趁机组织俄罗斯军队反攻。

这三幅图表现了16世纪上半期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情景,他们或骑马,或乘雪橇,或坐四轮马车外出旅行。

埋伏在森林中的俄罗斯骑兵看到蒙古人陷入沼泽,阵形有些混乱,俄罗斯骑兵指挥官果断下令出击。蒙古人根本没有料到自己背后还有一支伏兵,顿时军心大乱。在俄罗斯人的前后夹击下,蒙古人大败而逃,这场战役最终以俄罗斯人的胜利而告终。库里可沃之战表明,俄罗斯人是可以战胜蒙古人的。到了15世纪,莫斯科的伊凡三世统一了俄罗斯,并最终击败蒙古人,结束了金帐汗国对俄罗斯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16世纪,俄罗斯已成为欧洲的一个的强国。

1419年7月,捷克南方的塔波尔城,聚集了4万多农民,他们高举手中的利剑,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吼声:“保卫上帝的正义!”“为胡司报仇!”震惊欧洲的胡司战争爆发了。

胡司是捷克布拉格大学的校长兼伯利恒教堂教士。当时,捷克王国的土地和矿山,大都集中在由德国的僧侣和教士担任的捷克主教和修道院长手中。他们控制着城市,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形成特殊的集团,捷克人的钱财大量流入德国人手中。胡司目睹天主教会在捷克榨取农民血汗,搜刮民脂民膏的腐败行径,便决心在宗教方面进行改革。胡司的改革严重触犯了天主教会的利益,教会会议在承诺保证胡司人身安全的情况下逮捕了他,事后却宣布他为异端,处以火刑。

胡司的死,激起了捷克人民强烈的反抗情绪。捷克人民多次在布拉格举行集会,抗议教皇和皇帝的暴行与失信。他们冲进教堂,痛打僧侣,拒绝缴纳杂税,驱逐德国教士,自发地掀起反对天主教的高潮,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军由两派组成:一是由中产阶级和中小贵族为主的圣杯派;一是由下层劳动人民为主的塔波尔派,他们是起义的主力军。在捷克著名的军事统帅约翰·杰士卡的领导下,起义军很快发展到6万余人,是一支兵种齐全、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新型军队。

捷克国王被胡司起义惊吓而死,德国皇帝西吉斯孟德宣布兼任捷克国王,意图兼并捷克,这更激起了捷克农民的愤怒。罗马教皇马丁五世和德国皇帝西吉斯孟德立即组织十字军镇压起义。1421年,十字军开始向布拉格城推进,讨伐起义军。为对付十字军强悍的骑兵,杰士卡在布拉格城外的田野里列好阵式。他还研究出一套“战车堡垒”战术:把战车在田野里围成许多圆形阵地,每个战车都用铁链子连接在一起,战车上安装有火炮和装甲。战车围在步兵的外面,抵御敌人骑兵的冲击,火炮可以直接攻击敌人。阵形布置完后,他命人在战阵的前方挖一条深堑,上面做好伪装。

十字军骑兵开始向起义军发起进攻,前排的骑士纷纷掉进伪装的壕沟,而冲进起义军阵地的十字军骑士则被阻挡在战车外,他们手中的战斧和长矛伤不到圈内的敌人。一个个圆圈使十字军骑兵阵形被分割开来。这时起义军用弓箭、火炮攻击圈外敌人。战车内的步兵通过空隙寻找机会用挠钩把敌人拉下马,用长矛、弓箭射杀。身穿笨重铠甲的骑士落马后行动困难,不是被钩杀,就是被火炮打死。不多久,侵入阵地的骑士就所剩无几。后面的骑兵见状,准备撤退,但早已埋伏好的骑兵乘势杀来,堵住了他们的去路。此时,战车上的铁链也被收起来,车阵里的起义军冲出来追击。十字军腹背受敌,乱作一团,起义军将他们一举全歼。

在随后的几次围剿中,起义军凭借“战车堡垒”战术连连获得胜利。1424年10月11日,杰士卡因病去世。起义军在新的统帅领导下开始反攻,一直打到德国境内。

就在节节胜利之时,起义军内部却发生了分裂。圣杯派的中产阶级和中小贵族在战争中慢慢取代了德国贵族在捷克的位置,掌握了城市的管理权。对他们来说,起义的目的已经达到,现在他们开始害怕起义军继续壮大,希望停止战争。罗马教皇和德国皇帝见武力并不能镇压起义军,也开始拉拢和分化起义军。圣杯派背叛了起义,和德国人联合起来,共同镇压起义军。为了削弱和破坏起义军的战车堡垒战术,他们诱使起义军主动进攻,并派骑兵从侧翼突袭,起义军领袖普罗科普战死,起义军全面溃败。

这场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教皇和德国的势力,对捷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起义军车、步兵协同作战,战车工事及火炮的运用都是欧洲军事史上的创新和发展。

11世纪,威廉征服英国成为英国国王后,通过联姻和继承,英王在法国占有广阔的领地。12世纪以来,法国逐渐收回被英国占领的部分地区,力图把英国人从领土上驱逐出去,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富庶的佛兰德尔曾被法国夺回,但仍与英国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佛兰德尔的争夺成为双方斗争的焦点。1328年,没有儿子的法王查理四世去世,英王爱德华三世凭借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外甥的身份要求法国王位继承权。这样,为争夺法国的王位继承权,双方开始出兵作战,拉开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

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入侵法国。对于岛国英国来讲,制海权是入侵法国成败的关键。1340年6月,爱德华三世率领250艘战舰、约1.5万人攻击斯鲁斯海里的法国舰队,法国舰队闻讯急忙出海迎战。拥有380艘战舰和2.5万人的法国舰队向英国舰队压过来。爱德华三世不敢硬碰,指挥舰队开始有条不紊地佯退。见敌船要逃,法国舰队急速追击,阵形开始紊乱。英军舰队突然调转船头,向法军冲去。虽然数量处于劣势,但英国海军却有更丰富的海战经验,法国舰船几乎全军覆没。英国夺得了制海权,为陆上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1346年,丧失海军的法王腓力六世大怒,他将自己精锐的重装骑兵派到前线,想用强硬的马蹄把英军踏得粉身碎骨。而当时的英国以步兵为主,根本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骑兵。号称6万余人的法国骑兵在克雷西与2万英军步兵相遇。英王爱德华三世命令部队放慢进攻速度,引诱敌人来攻。当两队尚有一定距离时,英军强弓手开弓放箭,箭雨向法国骑士飞去。原来,英军为对付身披铠甲的法国骑士,偷偷制造了一种秘密武器——大弓,这种弓箭射程远、射速快、精确度高,能在较远处射穿骑士的铠甲。法军被箭雨打乱了阵脚,溃不成军。英国步兵抓住时机猛攻上去,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身着笨重铠甲的法军陷入被动,很快被英军击败。英军控制了陆上进攻的主动权,一举占领了法国的门户诺曼底,不久又攻占了重要港口加来。英国的弓箭让法军吃尽了苦头,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山以南的领土都为英国人所有。

为抵抗英国的侵略,夺回丧失的土地,后来的法王查理五世改编军队,整顿税制,还任命迪盖克兰担任总司令。迪盖克兰指挥法军避开英军的锋芒,采用消耗、突袭和游击战术,发挥新组建的步兵、野战炮兵以及新舰队的威力,使英军节节败退,陷入困境。法国趁势夺回大片领土,并恢复了骑兵建制。

在战争中,法国内部矛盾日益加剧,贵族争权夺利,农民起义不断。刚登上英国王位的亨利五世乘机重燃战火,不久法国的半壁江山又沦入英军手中。英军继续向南推进,开始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要塞奥尔良,法国贵族却没有一个敢去解围。

农民出身的少女贞德以神遣的救国天使名分,手持一把剑和一面旗帜带领法军冲进英军营中。贞德的勇气鼓舞着法军,他们顽强拼杀,一次次击败英军的进攻。法军击溃英军,被围困长达7个月之久的奥尔良城得救了。战争由此开始向有利于法军的方向发展,1453年,法军夺回了所有被攻占的地区,英国被迫投降。

英法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同时使英国放弃了谋求大陆的企图,转而走向海洋扩张的道路。

1428年,英军联合法国的叛徒集团勃艮第党人向法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占领了法国北方的大片领土,并包围了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一旦奥尔良失守,法国南方就有全部沦陷的危险。而法国以查理王子为首的统治集团却对此束手无策,只知道逃跑。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姑娘贞德挺身而出。贞德是法国东部洛林地区杜米列村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姑娘。她没有上过学,从小就帮着家里干农活、放羊。在童年时代,贞德亲眼看见了英国侵略军的暴行,从小就树立了反抗侵略的信念,她还曾参加家乡的游击队,同英军英勇作战。

听说奥尔良被围后,贞德心急如焚,她决定去找查理王子。1429年4月的一天,卫兵向正在喝闷酒的查理报告说有个乡下姑娘要见他。“不见不见!”查理不耐烦地摆摆手。过了一会儿,卫兵又来报告说那个姑娘非要见他不可,说她是为解奥尔良之围而来的。

“什么?一个乡下姑娘居然能解奥尔良之围?好,让她进来。”查理冷笑着说。

不一会儿,贞德走了进来。“你叫什么名字?”查理问。

“我叫贞德。”贞德回答。

“你能解奥尔良之围?”

“是的,我能。”贞德坚定地说。

“你凭什么这么说?”查理疑惑地问道。

“凭殿下您、伟大的法国人民和我的爱国热情。”

当时查理的处境非常糟糕,贞德的到来给他带来了一丝希望,于是他就让贞德带领6000法军去奥尔良。

贞德身穿男子的服装,披着白色的铠甲,腰配长剑,骑着高头大马,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军奥尔良。当时英国人已经在奥尔良城外修建了很多堡垒,将奥尔良围得水泄不通。看到这种情景,很多军官和士兵都有些泄气,觉得别说解围,就算冲进去都是不可能的。

看到这种情况,贞德鼓励大家说:“大家不要灰心。堡垒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我们有信心,一定可以战胜敌人,攻克堡垒。”

贞德随即率领法军向英军进攻。贞德左手拿着旗帜,右手拿着宝剑,身先士卒,杀入敌阵。在她的鼓舞和带领下,法军将士个个英勇杀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堡垒。一次,贞德率军攻打一个高大坚固的堡垒时,像往常一样冲在最前面,结果不幸被敌人射了一箭,贞德因失血过多而昏迷,部下急忙把她抬到后方。战斗一直从早晨持续到傍晚,法军伤亡很大,可仍然没有攻克堡垒。昏迷中的贞德听到战场上激烈的厮杀声,突然惊醒过来,她忍着伤痛,翻身上马,又呐喊着冲向堡垒。法军见贞德这样奋不顾身,士气大振,个个争先恐后,终于攻下了堡垒。英军见大势已去,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贞德率领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奥尔良,城中的军民夹道欢迎,发出阵阵欢呼。城中教堂的钟声响彻云霄,人们整夜高唱赞美诗。奥尔良胜利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法国沸腾了,人们都亲切地称贞德为“奥尔良的女儿”。

奥尔良大捷后,贞德决定保护查理王子到兰斯城的教堂去登基,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国王必须在那里登基才算合法。

贞德说出自己的计划后,查理和他的大臣们又一次惊呆了。因为当时兰斯城在英国人手中,去兰斯城无异于一场远征。在贞德的一再坚持下,查理只好勉强同意。贞德率领法军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很快就攻占了兰斯城。查理在兰斯大教堂正式登基,成为法国国王,史称查理七世。

查理七世登基后,觉得自己的地位稳固了,又看到贞德在人民中的威信越来越高,渐渐地不再重用贞德了。同时查理七世手下的大臣们非常嫉妒贞德的功劳,害怕她夺走自己的地位,因此想方设法排挤她。

贞德要求率军收复巴黎,查理七世勉强同意,但只给了她很少的军队。因为敌众我寡,贞德在巴黎城下被打败,被迫撤退到巴黎南面的康边城。英军紧追不舍,在贞德准备退回康边城的时候,城中守军突然关上了城门,贞德被与英军勾结的勃艮第党人俘虏了。

勃艮第党人以1万金币的高价将贞德卖给了英国人,但查理七世却无动于衷,根本不去营救。被俘的贞德坚贞不屈,后来被英国人以女巫的罪名活活烧死。在贞德爱国精神的感召下,法国人民纷纷拿起武器,最终赶跑了英军,收复了全部国土。

玄奘西行记咒回之特级咒灵找回方针诡道姬德综穿之万人迷被动受宠四合院,掠夺系统诸天之从四合院送聋老太归西开始三国配角演义不会体罚的师傅不是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