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二战风云 > 第九章 人物探幽

第九章 人物探幽(1/1)

1840年5月10日,即希特勒闪击西欧的当天,丘吉尔出任英国战时内阁首相,迅速把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坚定地领导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在不列颠之战中重创德国空军,粉碎希特勒进攻英国本土的企图,是英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弥漫着和平主义的气氛,从政党领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军,人民天真地相信,一战后将再也不会有一场如此残酷的战争了。丘吉尔是议会中极少数反对裁军的人,并警告德国正在撕毁《凡尔赛条约》的人。

在议会,只有丘吉尔等少数人还在抨击绥靖政策,他称“我们已经遭到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他的发言引起一片抗议之声,但丘吉尔还是在嘘声中结束了自己的演讲,多数人都将他的警告视为危言耸听。丘吉尔后来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为“非必然的战争”,认为这次战争原本在开始时就可以轻易制止,但因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

丘吉尔

1936年至1937年德意日法西斯组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战争的波涛,严重地威胁着英帝国的地位。丘吉尔便多次发表演说猛烈地抨击鲍德温、张伯伦政府对德国法西斯一味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的失败,希特勒的步步紧逼,使得政府的批评者丘吉尔声望大振,要求丘吉尔回到内阁中来的呼声越来越高。事实上如果没有希特勒和他挑起的事件,丘吉尔或许永远不可能重返政坛。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对法、荷、比、卢等国发动突然袭击,张伯伦在一片责难声中狼狈下台,身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正式接任张伯伦出任英国战时内阁首相。丘吉尔可以说受命于危难之际,希特勒气势咄咄逼人,波兰、丹麦、挪威相继沦陷,荷兰、比利时危在旦夕,整个欧洲都笼罩在纳粹德国的阴影之下。5月13日,丘吉尔以首相的身份在下院发表著名的演说:“我所能奉献的,只有血和汗、苦和泪。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胜利——是不惜一切代价赢得的胜利,因为得不到胜利就得不到生存。对于所有人来说,漫漫长夜将要降临,即使有希望之星出现,这长夜也无法打破,除非我们战而胜之,我们必须战而胜之,我们定能战而胜之。”

1940年5月底,德国军队绕过马其诺防线后迅速推进,将40万英法联军逼到敦刻尔克这一狭窄地带,英法联军即将遭遇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丘吉尔当机立断,制定海上大撤退方案——发电机计划,从5月26日到6月4日,出动英伦三岛所有大小船只9天9夜不间断地救援,加上希特勒决策失误,丘吉尔整整救援出34万英法联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反攻保留了有生力量。

当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打败法国取得大胜后,气焰如日中天的希特勒信心满满地向英国伸出了橄榄枝,他赢够了,对与英国的讲和也显得十分的大方,他没料到,顽固的丘吉尔,在纳粹德国势如破竹横扫欧亚之际,以孤单弱小的力量,却毫不妥协,宣称要将战争进行到底,希特勒认为,丘吉尔简直是“不可理喻”。

敦刻尔克大撤退

6月17日,戴高乐将军抵达英国,次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了另一篇鼓舞士气的讲话:“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都已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统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因此,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我们的责任,而且我们应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英国就是存在一千年之后,人们还能说这是他们最光辉的时刻。”6月22日,法国宣布投降,德军逼近英吉利海峡,英伦三岛的存亡到了关键的时刻。丘吉尔首相临危不惧,坚定地担负起了挽救民族于存亡关头的重任。他号召英国人民行动起来,为抵抗法西斯的入侵而奋斗。

英国“喷火”战斗机掠空飞行。这款战机在不列颠空战中立下汗马功劳。

在1940年那个令人绝望的春天,丘吉尔终于将权力的缰绳紧紧握在自己手中,他决心带领大不列颠和她那分崩离析的帝国,投入一场他们始终认为非常值得的、最后的伟大斗争,不仅用武器,还要用荣誉的感召力,把全民族武装起来;让每个英国人在死亡的肋骨下,培育出一个新的灵魂。

8月,不列颠战役正式打响,英德空军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空战,战役期间德军每天平均出动飞机1000架次,而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们人数上处于劣势,一个人每天必须执行三次左右的任务。8月20日,丘吉尔在下院赞扬英国空军飞行员的英勇表现:“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作出过这么大的贡献。”随后的几个月里,数量不多的英勇飞行员顽强地抗击来犯的敌机,使德军始终未能获得制空权,未能踏上英伦三岛一寸土地。

这场惨烈的战役,抵挡了纳粹企图向岛内要塞扩展的计划。9月19日,希特勒决定无限期推延登陆计划,不列颠计划以英国的胜利告终。

在实现全国总动员的基础上,丘吉尔合纵连横,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不断壮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丘吉尔信奉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尽管与苏联有敌意,大敌当前丘吉尔与苏联尽释前嫌,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晚丘吉尔就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广播演说,表示愿意立即同苏联联合对德作战:“俄国所受到的威胁,也就是我国和美国所受到的威胁,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那就是决心摧毁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的一切余毒。任何一个继续战斗抗击纳粹主义的国家和个人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

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良好的私人关系帮助英国在最关键的时刻获得了美国大量的支援物资。战争伊始,他就多次给罗斯福总统去信说明如果继续让孤立主义得逞,总有一天希特勒的魔影会笼罩到美国的头上,美国就再也不能隔岸观火了。罗斯福12月30日的著名讲话中,称:“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1941年3月8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该法案的通过应该说是丘吉尔外交上的一大成功。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对轴心国宣战,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三巨头终于握手,齐心协力对抗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开始逐渐扭转。在战争中,丘吉尔为了英国的民族利益,出于他反对共产主义的本性,一再延缓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的开辟,意图使苏联在对德战争中两败俱伤。

直到1944年6月6日,盟军渡过海峡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反攻才终于得以实现,斯大林对此说:“本来反法西斯战争可以提前一年结束。”在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丘吉尔又主张盟军迅速越过易北河,抢在苏联之前占领柏林,但遭到美国的反对,丘吉尔十分懊丧,认识到英国确实已力不从心了。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战结束,7月15日丘吉尔前往波茨坦参加第三次首脑会议,会议期间回国听候大选结果。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力挽狂澜,救大厦于将倾,为英国立下不世功勋,丘吉尔认为有大恩于英国,因此对7月开始的全国大选信心百倍、志在必得,就连斯大林、杜鲁门也认为丘吉尔的连选连任也只是时间问题,为此,他们将波茨坦会议专门休会两天,等候丘吉尔当选荣归。7月16日大选揭晓,保守党失败,丘吉尔在胜利来临的时候被赶下了台,丘吉尔无法理解,连连抱怨英国人民忘恩负义。7月26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处于人生最得意时却不得不黯然离去。斯大林曾对丘吉尔说:“丘吉尔,你打赢了仗,人民却罢免了你。”丘吉尔对此回应:“我打仗就是保卫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利。”

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探望年迈的丘吉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未散,世界还沉浸在反法西斯胜利的欢声之中,1946年3月5日,已去职下野的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他不能忍受从1917年发源的布尔什维主义如今已成为从波罗的海到远东的强大帝国,他强烈的抨击了苏俄,从此,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全球性冷战开始了。1951年10月,保守党大选获胜,丘吉尔以77岁高龄再度拜相组阁,但和平时期的形势和任务与1940年时已大不相同,1955年4月5日,心力交瘁的丘吉尔辞去了首相职务,宣告退休。退休之后,丘吉尔完成了他的《英语民族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在伦敦因病逝世,享年91岁。

罗斯福,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连任4届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任职最长的总统。他不仅是20世纪世界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中心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期望和爱戴的总统。他的身体因病致残,但他身残志坚,因而更为世人所景仰。

1882年1月30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生于纽约的海德公园。其父亲和母亲均来自纽约州富裕的大家族,罗斯福家族是纽约州最富有和最古老的家族之一。富兰克林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所以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896年,罗斯福正式就读于以培养政界人物为目标的格罗顿学校,1900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历史学和新闻学,190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但由于在此期间没有通过纽约州律师考试,所以辍学。这之后他受雇于纽约的一家律师事务所。

罗斯福

1910年,罗斯福以民主党人的身份参加纽约参议员的竞选,开始涉足政坛。1911年1月1日,罗斯福进入州参议院,并很快成为纽约州民主党的党内之星。1913年,罗斯福被任命为海军助理部长。在他任职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雄心勃勃的罗斯福认为,英雄的时代就要来临了,所以他始终坚持美国不应该保持中立,而应投入到战争中。为此,他一直致力于扩大美国海军规模,不仅建立了美国海军预备队,还扩大了海军航空兵种。在海军工作的这7年,对罗斯福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期间他向世人展示了他那卓越的管理能力,并迅速学会了如何与国会和其他政府部门谈判以争取财政预算。

1920年,罗斯福作为民主党的副总统候选人,参加了美国总统选举,但此次竞选最后以失败告终。虽然竞选失败了,但他作为政治新星的光芒却未削减。选举后,罗斯福重操旧业,回到纽约法律界。

中国的先贤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话用在罗斯福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在选举失败之后一年,罗斯福在一次度假中,不幸患上了脊髓灰质炎,导致其腰部以下永久性瘫痪。面对这一切,罗斯福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坚持不懈地进行锻炼,并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在康复期间,罗斯福还了大量书籍,为其再次登上政治舞台作好了准备。

1928年,罗斯福在夫人的理解与支持下,重返政坛,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在竞选的过程中,罗斯福身体上的缺陷成为政敌们攻击的重点,他们认为以罗斯福的身体状况不适宜担任公职。因此,在竞选的过程中,罗斯福为了在公众面前保持一个健康的形象,很少在公开的场合使用轮椅。他为了能够长时间保持站立,不得不使用金属支架来支持臀部和腿部。皇天不负有心人,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在这次竞选中,罗斯福以微弱的优势当选。

从这次竞选中,罗斯福认识到,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他不仅要和政敌们斗智斗勇,还要和病魔作斗争。1930年罗斯福以其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在纽约州州长的竞选中再次获胜。在这一职位上,他参与政治活动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种植园

罗斯福就职漫画

1932年,美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失业和贫穷的美国人把希望都寄托在了新一届的总统选举上。罗斯福虽然在身体上不占优势,但他凭着在纽约州奋斗多年所形成的坚实的政治基础,以及家庭的关系,被提名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动员了各式各样的社会阶层,如穷人以及劳工组织、少数民族、城市居民以及南方白人以建立新政同盟。在竞选期间,罗斯福向美国民众许诺如果当选,他会实行一个新的政策,以改变美国所面临的经济危机。他的这一许诺为他赢得了大多数民众的支持,经过不懈的努力,在1933年的总统竞选中,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之后,立即兑现竞选时的许诺,着手进行改革,并提出了旨在实现国家复兴和对外睦邻友好的施政方针。为了推行新政,罗斯福组建了一个智囊团,以征询方针政策问题;通过“炉边谈话”的方式,密切与民众的联系,与反对新政的最高法院进行坚决的斗争并成功地将其改组。

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罗斯福督促国会则以惊人的速度先后通过《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等,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1933~1934年新政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即“复兴”阶段,主要措施有: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对外贸易;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即美国的中央银行)的权力;管理证券业。恢复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限制农业生产以维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场主破产;规定协定价格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制止企业倒闭等。

1936年,改革的成效显现了出来,国民收入有了50%的增幅,改革还使得美国的工业、农业逐渐恢复。这时人们对罗斯福信心十足,都希望他能把改革继续下去。于是,罗斯福在1936的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的优势再次当选总统。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对比鲜明的是,仅有少数几项重大立法在这一任期内通过。这几件重大立法有:1937年的美国房屋管理局设立法案、1938年的《第二次农业调整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其中,公平劳动标准法确立了最低工资标准,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法案。经过不懈的努力,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已基本恢复到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在罗斯福第二任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为罗斯福创造美国总统连任次数的奇迹创造了条件。此时美国刚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走出来,还没有作好战斗的准备,美国国民为保证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致性,所以选择了让罗斯福继续留任。因此罗斯福终于打破了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总统确立的传统,第三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就罗斯福个人而言,他是亲欧洲的,所以倾向于向盟军提供帮助,但碍于中立法案,所以迟迟没有行动。随着德军依靠闪电战横扫欧洲,盟军在德军的强烈攻势面前节节败退,不得不向美国提请援助。德军猛烈的攻势也使美国人目瞪口呆。他们以往那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发生转变,因为战争离他们越来越近了。罗斯福在顺利连任后,开始允许英国无限制地利用美国的工业资源。1940年底,他在一次炉边谈话中说:“我们要成为民主阵营的巨大军火库。对我们来说,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情况。”在这之后,美国国会又在罗斯福的倡议下通过了租借法案,这一法案是美国积极干预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里程碑。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罗斯福谴责德国的侵略,宣布美国将援助苏联。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举行会谈并发表《大西洋宪章》。该宪章宣称美国和英国不追求领土扩张,也不愿有违背有关民族意愿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在该宣言发表半年之后,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珍珠港遭到日本的袭击,美国自身的利益遭到侵犯,终于向法西斯国家宣战,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期间美国卖给英国的旧军舰。尽管当时美国保持中立,但罗斯福仍想方设法地向英国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雅尔塔会议中的三巨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罗斯福变成了一个全球的领导者。原来他是“新政老博士”,现在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博士”,虽然有不少国内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他把绝大部分注意力倾注到战争上。为了赢得战争,罗斯福下令实施战争动员和改组军队指挥机构,他的扩军计划使得美国军队在数量及装备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从1943年起,同盟国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为了协调盟国的作战行动和探讨盟国的战后政策,罗斯福先后与盟国首脑举行一系列重要会议。比较重要的有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以及雅尔塔会议等。这些会议不仅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为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44年,罗斯福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他宣布就职73天之后,就因脑溢血在佐治亚州与世长辞了,享年63岁。

艾森豪威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盟军最高司令,美国第34任总统,在美军历史上,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传奇人物,他曾获得很多第一:晋升“第一快”;出身“第一穷”;曾统率最大战役行动的第一人;第一个担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军最高统帅;也是唯一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

1890年,艾森豪威尔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他选择军人职业,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爱好,也不是父母的意志,而是与家境有关。他家境贫寒,其他的6个兄弟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艾森豪威尔也只能免费进入西点军校。他的母亲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不愿自己的儿子从军,但又不便阻拦,加之19世纪末期美洲的战事不断,从军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件神圣而新鲜的事。

艾森豪威尔在校期间并非模范学员,学习成绩中等,注重交际,热衷于橄榄球运动,可以说,正是军校体育运动培养和发挥了他的组织领导才能,因西点军校1915届毕业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58人晋升为将军,故人们称之为“将星云集之班”。

1915年艾森豪威尔于西点军校毕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国内军队中服役。1922年起在驻巴拿马美军中担任参谋职务,1933年任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的副官,后任陆军参谋长助理,两年后随麦克阿瑟前往菲律宾,帮助重建菲联邦陆军,晋升为中校。

德国入侵波兰后艾森豪威尔自菲返美,1941年3月升为上校,出任第三军参谋长。因在一次有50万人参加的军事演习中计划调度有方,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赏识,当年9月升准将。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后,艾森豪威尔调任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部副部长。

1942年2月,马歇尔将作战计划部改组为美国陆军的最高指挥机构——作战部,并于3月任命艾森豪威尔为作战部部长,艾森豪威尔晋升为少将。这时的艾森豪威尔,虽然还没有资格参加那些有关同盟国战略问题的高层会议,但他却能站在最高统帅的角度,代表美国利益来指导全球性的战略行动。

艾森豪威尔注意到,当美国朝野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的时候,罗斯福和马歇尔却把欧洲战场放在优先的地位。他就和作战厅的参谋们一起提出了如何把大量美军集中在英国进行战争的基本设想,马歇尔因此命令艾森豪威尔前往英国作实地考察,并在英国设立了一个美军指挥所,为日后实施计划提出建议。当他返回华盛顿提出报告之后,罗斯福总统接受马歇尔的意见,已经任命艾森豪威尔为驻伦敦的美军欧洲战区总司令了。在军事生涯并不辉煌的背景下,他的迅速晋升得益于他对军事战略的洞悉、卓越的组织才能以及说服、斡旋和乐于接受意见的能力。不同背景和不同国籍的人都对他的友好、谦逊、乐观而留下印象,喜欢他、信赖他。1942年7月晋升为中将,受命指挥盟军在法属北非实施“火炬作战方案”。这次进攻于1942年11月8日开始,翌年5月胜利结束,这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

艾森豪威尔上将

艾森豪威尔知道什么时候该妥协,什么时候该坚持原则。蒙哥马利这个人自信心太强了,一直在跟艾森豪威尔争统帅权。可是艾森豪威尔协调得非常漂亮,蒙哥马利自己的回忆录里都有这句话:“我是最不驯服的将军,但是在你面前我不得不承认我的错误。”

到1943年秋,一个无声的危机紧紧抓住了整个盟军军事组织:即“霸王”计划只有在任命了进攻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之后才能成形。很长时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设想最高指挥官将会是一名英国将军,而且丘吉尔已经许诺这项工作由帝国总参谋长布鲁克斯将军负责。但后来事情逐渐变得明晰了,“霸王”计划的多数兵力不是英国人而是美国人,因此最高指挥官应该是一名美国人。在1943年11月开始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和英国再次明确表示1944年开辟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场的决心,苏联则希望尽快确定此次作战的盟军最高司令人选。

1943年12月7日,罗斯福总统签发致斯大林的重要电报:“业已决定立即委任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霸王’行动。”至此,指挥欧洲大陆进攻战役的盟军最高司令人选最终确定。艾森豪威尔超越了他前面366名比他资历老的美军高级将领,成为美国远征欧洲的最高统帅。

1944年5月底,盟军士兵前往英国南部海岸集结,为接下来的登陆作准备。

1944年新年刚过,美国把整师整师的军队,成百万吨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英国。由11个国家组成的历史上最庞大的300万盟军,将从这里出发实施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战役,向欧洲大陆进发!6月6日,艾森豪威尔不顾天气恶劣下令渡海,约4000艘舰艇和100万大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霸王”作战开始实施。盟军5个师在海空军的火力掩护和特种坦克的引导下向诺曼底海滩发起冲击,登陆成功后,盟军横扫布列塔尼。

盟军战机飞过德军阵地。

在挫败莫尔坦反攻后,盟军在法莱斯形成对德军的包围圈,艾森豪威尔命令实施围歼德军的作战,战争8日起至20日,德军被俘5万,死亡1万,诺曼底战役至此结束。整个战役中德军损失约40万人,盟军损失约21万人,艾森豪威尔由于战功赫赫而被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

8月中旬,美军开始向法国中部推进并攻占法国首都巴黎,9月法国全境解放。艾森豪威尔接着指挥他的部队,击退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扑,突破齐格菲防线,进入德国境内后,蒙哥马利主张向柏林快速突击,先于苏军攻占柏林,艾森豪威尔则坚持按雅尔塔会议的规定把攻打柏林的任务交给了苏军,因此事蒙哥马利和丘吉尔把官事都打到罗斯福那了。

艾森豪威尔战时的主要活动就是组织、协调并指挥盟军作战,而盟军联合作战正是这场大战的显著特点。这涉及复杂的军事、政治、外交和人事问题,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严重损害,但艾森豪威尔以其良好的军人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指挥艺术而获得成功,被誉为“军人政治家外交家”。

1940年的时候,艾森豪威尔还仅仅是个上校,4年之后他已经成为五星上将了,在所有美国五星上将中,他晋升是最快的,就连马歇尔走完了五星上将之路还用了近20年的时间。之前,艾森豪威尔从来没当过指挥官,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就当了参谋,他在部队最大的官职是第二军的参谋长,但就是因为被马歇尔看上了,4年内就成为了美国远征军的统帅。

1945年,苏联为表彰艾森豪威尔粉碎法西斯的功勋,授予他“胜利”勋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曾任美国驻德占领军司令,1945年6月归国,11月杜鲁门总统任命他接替马歇尔为陆军参谋长。1952年艾森豪威尔退出军界参加总统竞选,以压倒多数当选,1953年至1960年连任两届美国总统。竞选时他提出结束朝鲜战争,就职后签定了《朝鲜停战协定》。1957年1月,他向国会提出所谓的艾森豪威尔主义,许诺向任何要求援助抵抗共产主义侵略的中东国家派遣军队。

艾森豪威尔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极具才能,他以坚定、镇静而又平等待人的态度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和支持。他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蒙哥马利、巴顿、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将,都能为他所用。艾森豪威尔是个戎马半生、战功卓著的美国总统,1961年退休后,他定居葛底斯堡农场撰写回忆录,先后出版了《授权变革》《争取和平》等书籍。

尼米兹画像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美国海军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期间担任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及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指挥美军及盟军对抗日军进攻及其后反攻,1945年9月2日,代表美国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

1901年9月,16岁的尼米兹迈入了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大门,开始了他一生的海军生涯。1905年,尼米兹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那时海军学院还是新军官的唯一来源。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海军发展速度之快以至于新舰的建造速度快于舰员的培养速度。当时为了提供所需要的低级军官,尼米兹那一届的学生以“合格学员”身份提前6个月毕业,尼米兹被派到新服役的战列舰“俄亥俄”号实习,随舰来到了亚洲舰队。

1907年,尼米兹完成了海上实习,“俄亥俄”号战列舰的洛根舰长在给海军学院的报告中写道:“我很高兴能介绍尼米兹实习舰员的情况提供你们参考:他是一名优秀军官。”尼米兹因此获得了海军少尉军衔,成为一名正式的海军军官,并出任一艘鱼雷艇的艇长。两年后,尼米兹越过海军中尉军衔,被破格提升为海军上尉。

尼米兹希望像自己同龄人一样被指派到战列舰上去,在那个时代战列舰不仅是海军的荣耀,也是海上力量的化身,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被指派到潜艇服役,潜艇当时正处于发展的幼年时期,通常都受到海军军官的轻视,虽然任命让尼米兹受挫,但是尼米兹还是全身心投入了工作,在随后的两年中,他提出用柴油发动机代替汽油发动机的设想,经刻苦专研,在指挥潜艇的实践中,尼米兹成为潜艇动力专家并晋海军少校军衔。

1922年,尼米兹进入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深造,对于尼米兹来说,这将是他通向高级职务的重要一步。1938年7月,尼米兹荣升为海军少将,就任特遣舰队司令官,次年被调升为海军航海局局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敌对双方的所有名将中,尼米兹恐怕是性格缺陷最少的一位,几十年的军旅磨砺使尼米兹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海军人事局局长职位上,尼米兹显示了他另一方面的才华:知人善任,精明干练,善于协调和处理各种矛盾及关系,所有这些,再加上他优秀的服役记录,使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也使他深受同样有过海军生涯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器重。

日本“赤城”号航空母舰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太平洋主要基地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美国陆海军及其航空力量损失惨重,太平洋战争爆发。在短短的6个月内,日军掌握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制海权。12月1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由尼米兹接替金梅尔出任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到珍珠港去收拾败局,然后留在那里,直到战争胜利。”

尼米兹似乎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位力挽狂澜的海军统帅,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以其惊人的洞察力预言:“我确信,我们将同日本和德国打一次大战。战争将从残酷的突然袭击开始,而且美国军队将首先失利。到那时,华盛顿方面将会对所有在海上的指挥官反感,他们将会被全部撤职,我希望能受到足够重视。”

当时的美太平洋海军几近倾覆,且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根据罗斯福的指示,临危受命的尼米兹毅然挑起了力挽太平洋狂澜的重任,1941年12月17日,尼米兹越过28名比他资历更深的将官,赴珍珠港接替金梅尔海军上将出任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同时被晋升为海军四星上将。当时,没有人能够解释罗斯福总统及诺福克海军部长会作出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

“他是一个对昨天感到愉快,对明天充满信心的人。”这是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给尼米兹的评语,然而,在他接任太平洋舰队司令时,很多美国人面对珍珠港的惨象都很难对明天充满信心,尼米兹当然知道美国人最需要什么。

1942年1月,尼米兹力排众议,毅然决定由两艘航空母舰组成联合舰队,向日军控制的马绍尔群岛发动一次闪电式突袭,结果突袭成功,美军士气大振。接着尼米兹又筹划了对日本首都东京的空袭。4月18日,美军的一批B-25型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袭击了东京等城市。这次空袭给日本造成的物质损失虽然微不足道,但对日本人的自尊心的挫伤却是无可估量的,山本大将因此再三向天皇请罪。

在美国,朝野上下深受鼓舞,官兵士气更盛,悲观情绪因之烟消云散。面对闪动的镁光灯,当活泼刚直的哈尔西侃侃而谈时,“老实巴交”的尼米兹则悄悄地退到了后面。尼米兹的豁达大度,使他能同几乎所有的人合作共事。在他手下,不论是“蛮牛”哈尔西、“机器人”斯普鲁恩斯,还是“怪物”特纳、“疯子”史密斯,都能各尽其能,大放异彩。他以其必胜的信念、勇于进取的精神和宽猛相济的领导风格,不仅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战局,而且赢得了身边所有人的尊敬。

“密苏里号”战舰上的受降仪式

1942年5月27日,由山本五十六大将统帅的日本联合舰队气势汹汹地扑向中途岛。6月4日凌晨,突然,从中途岛附近海面埋伏的美军特混舰队起飞的一批接一批的美国各型轰炸机在空中出现,日军措手不及,前后短短的8分钟,日本3艘大型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号被击沉。不久,受到重创的“飞龙”号也被美军击沉。中途岛一役,美军以劣势兵力击溃了日军的进攻,一举扭转了太平洋战区不利的局面。尼米兹也终于赢得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次胜利。

从1944年末到1945年初,尼米兹上将统率的美军太平洋舰队,会同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攻占了菲律宾群岛。接着,尼米兹上将又率领中路大军浴血奋战,于6月底攻占了硫磺岛和冲绳岛,终于砸开了日本的“国门”。1944年底,为使美国各战区总司令的军衔能与盟国相对应,美国国会制订了一项可授予陆军和海军将领五星上将新军衔的法令,尼米兹晋升为海军五星上将。

当日本宣布投降时,美国总统指示由麦克阿瑟将军代表盟国全权受降时,尼米兹为了自己所代表的军种海军的荣誉,一反“谦谦君子”的形象,表示如果受降仪式不能体现美国海军对太平洋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他将拒不参加受降仪式。在他的坚持下,最后的受降地点搬到了“密苏里”号战列舰上,虽然仍然是麦克阿瑟主持受降仪式,但这位五星上将的身后,却悬垂着红蓝两色五星将旗——红色代表麦克阿瑟,蓝色代表尼米兹,这是尼米兹唯一的一次争功,为他所热爱的海军。

战争结束后,尼米兹出任过海军部长特别顾问、联合国督察员并担任了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达8年之久,著有《海上力量:海军史》和《太平洋的胜利:海军的抗日战争》等著作。

1966年2月24日,尼米兹在加利福尼亚家中去逝,享年81岁,尼米兹要求死后把他埋葬在太平洋岸边的夏威夷的国家公墓里,因为这位来自深山的海军上将,希望在公墓里可以朝夕不停地眺望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太平洋。

在历史上,绝大部分获得较高军衔和职位的将领、指挥官,都是通过驰骋沙场换来的,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时被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看中的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却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他未曾在沙场上拼杀,仅仅凭借一支笔在作战图上指挥,就获得了美军五星上将的至高荣誉。

马歇尔于1880年12月31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尤宁敦,17岁开始在维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在这里他练就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17年美国向德国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马歇尔参与的是对法作战,主要的任务就是观察前沿阵地的军事情况,检查部队的部署和士气的起伏,基本上都是一些后勤工作。但他也一丝不苟地执行这些任务,直到德国战败才得以回国,但之后一直担任的是低级军官,这让马歇尔非常不服气。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马歇尔决定去参与野战部队。期间,马歇尔还在本宁堡步校当过教官,他非常重视学员的培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将领。这为日后马歇尔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罗斯福总统任命马歇尔为陆军参谋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持观望态度,没有立刻参战。但马歇尔更具有预见性,认为美国迟早会被卷入战争,目前支援英国也只是在赢得备战时间。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马歇尔积极出谋划策,主张首攻目标应该是德国,然后才是日本,这个策略使得美国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卷入战争。1942年初,美英两国开始负责北非战场的对德作战,马歇尔担任指挥官,首先进行了军队的整顿,然后开始指派将领,展开战役。然后他开会讨论具体的作战方案,选择登陆地点。英美盟军为实施“火炬”计划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最终成功登陆,随后对德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马歇尔

在战争过程中,马歇尔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名参谋长的权利,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大胆起用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军事人才,比如艾森豪威尔、乔治·巴顿、奥马尔布莱德雷以及马克·克拉克等。这批人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取得了丰硕的战绩,为英美盟军战胜德国立下赫赫战功,这也相当于回报了马歇尔的知遇之恩。最终,英美盟军在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战斗后,又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对德军的猛烈进攻,分别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大败德军。1943年英美首脑开会制定进攻西欧的方案,最终决定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登陆,并于次年6月取得了诺曼底战役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歇尔得到了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主席斯大林的一致认可,三国首脑都非常看重这位指挥官。丘吉尔给马歇尔写的信中说道:“在这些殚精竭虑的岁月中,我对您的英勇精神和宏伟魄力始终怀有钦佩之情;正是您这种精神的魄力,使得您共渡艰危的战友们获得真正的慰藉,而我希望自己能被公认为您的这些战友之一。”

马歇尔的另一项值得提及的是“马歇尔计划”。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帮助欧洲的复兴计划。这个计划是1947年6月5日,他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时,第一次提出的,后人便称之为“马歇尔计划”。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受到重创,濒于崩溃;各国物资,尤其是粮食和燃料极其缺乏,主要依靠进口,同时各国的支付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被削弱,这必然导致欧洲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由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的影响较小,还有能力去支援欧洲国家。

马歇尔这样的分析非常有道理,于是就积极呼吁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制定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提供一定的物资援助。同年7月至9月,欧洲16国为其所动,各国代表齐集巴黎,开会商讨马歇尔计划的可行性。随后,各国同意按照这个计划,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制定了与美国合作的方案。次年4月,德国也接受了美国的《对外援助法案》,这标志着“马歇尔计划”的正式实施。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欧洲经济迅速复苏,援助计划非常成功,西欧各国经济的联合,也为后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马歇尔一生功勋卓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阿诺德于1886年在美国出生,他是美国著名军事院校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他的军旅生涯最为卓越的贡献就是对美国拥有独立的空军发挥了巨大作用。正因为此,他获得了“美国空军之父”的称号。

阿诺德虽然毕业于美国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西点军校,但是他的个人经历使得他逐渐认识到空军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这也促使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贡献于美国空军事业。

阿诺德在西点军校毕业后曾在菲律宾服役,服役归来他进行了飞行的学习。这段飞行学习的经历使得他有幸成为美国最早一批的飞行员,也使得阿诺德开始了他的飞行事业。学成之后,阿诺德曾先后出任陆军航空队队长、司令等职。担任这些职位以来,一方面,阿诺德对于飞行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在空军的重要性方面,阿诺德凭借他的军事才华敏锐地发觉,空军在未来战争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空军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陆军和海军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未来社会。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阿诺德一直坚持航空兵应该成为一种独立的军种。阿诺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他日后在军队建设理论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阿诺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阿诺德担任过陆军副参谋长和陆军航空队司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诺德更为深切地体会到空军的重大作用。同时,他认识到要发展空军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科学研究高度重视,甚至视其为空军发展的第一要素。阿诺德对于空军重要性的更深层次认识,使得他更加努力地推进空军独立。终于,在1947年美国的空军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诺德还为大战中的战略决策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对敌进行战略轰炸方面的决策作用巨大。基于阿诺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杰出表现以及他之前对于空军作用的富于远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为美国空军的独立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在1949年,阿诺德被授予美国空军五星上将军衔,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空军五星上将。

阿诺德的军事才华并不仅仅表现在战场上的决策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军队建设的远见卓识。

他对空军作用的正确认识自不待言,他在军队建设理论方面也卓有成就。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正是他军队建设理论的重要观点,并且他还著有《全球使命》等军队建设方面的著作。

阿诺德是美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杰出军事才能最主要的表现为他在军事上敏锐的预见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可以说,美国空军得以独立和发展壮大,阿诺德功不可没,他是名副其实的“美国空军之父”。

“天佑美国,我佑美国!”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经常叼着大烟斗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880~1964年),美国著名军事家,五星上将军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

1880年1月26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其父亚瑟·麦克阿瑟是位职业军人,曾任旅长、菲律宾军事总督、美驻日使馆武官,回国后擢升为中将。他本应担任陆军参谋长,但因得罪总统而被委任普通军事职务,老麦克阿瑟认为,这是剥夺了中将的“传统权力”和“尊严”,他为此忿忿不平,不久便辞职还乡。他可以说是启发麦克阿瑟成为军人的人,麦克阿瑟晚年曾说:“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军号声!而这一切,都是我的父亲给我的,我的父亲不仅给予我生命,而且给予了我一生的职业道路。”

1903年,麦克阿瑟以西点军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绩是西点军校创办100年来最好的,总平均成绩超过98分,以较好成绩被任命为上尉。1919年,被任命为美国西点军校校长,后来麦克阿瑟被誉为“西点之父”,1937年,麦克阿瑟从军中退役。

手持烟斗的麦克阿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加紧扩大其在太平洋的势力,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美国政府在1941年6月任命远在菲律宾,业已退休的麦克阿瑟为远东陆空军司令、军衔中将。华盛顿政府的任命,唤起了这位将军的斗志,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再披戎装,走向战场。1941年12月18日,麦克阿瑟被授予美国陆军上将军衔。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1942年2月2日,日本空军空袭菲律宾,麦克阿瑟负责指挥抵抗。由于麦克阿瑟判断错误和处置失当,驻菲律宾的美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大部分被毁,空中防御能力丧失殆尽,再加上美菲军兵力有限,装备低劣而缺乏训练,根本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在败局几乎已定的情况下,美国军方为了避免麦克阿瑟被俘,命令他撤离菲律宾。但他回电说:“深深感谢把我及其家属列入撤退名单,但他们和我均决定与守军共存亡。”为了让这位固执的将军离开菲律宾,1942年2月22日,罗斯福总统亲自下令:“任命麦克阿瑟为西南太平洋盟军司令,立即赴澳洲上任。”3月11日夜,麦克阿瑟在从科雷吉多尔登上鱼雷艇离开了菲律宾,临行之前他发誓说:“我将会回来的。”

到了澳洲后的麦克阿瑟立即举行记者招待会,他说:“美国总统命我突破日军防线,从柯里矶多来到澳洲,是为了组织盟军对日本的反攻,其主要目的在于解放菲律宾。我现在来了,而我还要回去。”

麦克阿瑟神奇地逃离柯里矶多,一时间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夜之间他似乎成了“巴丹英雄”。一个月后,菲律宾全境沦陷,9万美军被迫向日军投降,麦克阿瑟的手下爱将温莱特将军和英军司令亚瑟少将同时被俘。这是美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缴械投降,更是麦克阿瑟军事生涯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日军占领菲律宾后,继续南下,向澳洲逼近。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澳洲的门户,麦克阿瑟决定要在这里挡住日军,1942年7月中旬,日军分两路向巴布亚新几内亚进发。8月,日军在米尔恩湾登陆,但遭到美国空军攻击和地面部队顽强抵抗,经过一周激战,日军因伤亡巨大而退出战斗。这是日军在登陆战中第一次遭到溃败,在记者招待会上,麦克阿瑟告诉记者:“澳洲要得救,关键在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我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一定要进攻,进攻,进攻。”

1943年5月,美军开始向阿留申群岛的日军发起攻击,在这场阿留申群岛之战中,两万美军进攻2500名日军,虽然全歼对手,但美军却付出了549人阵亡,3500人受伤的沉重代价。日本陆军坚固的防御工事和顽强的作战作风,让美军吃了很大苦头。人们开始担心,偌大一个太平洋上,日军占领的岛屿不计其数,如果都按照阿留申这么打,恐怕还没打到日本本土,美军自己就要被消耗光了。

为了减少美军在登岛作战中的伤亡,麦克阿瑟发明了著名的“蛙跳战术”。这是麦克阿瑟的新战略,他自称是“隔岛跃进”,即绕过已被孤立的日军向前推进,力图占据更多基地。

在这一战略下,麦克阿瑟的防线向前推进了1300海里,没有经过多少激烈的战斗切断了13.5万日军兵力,使他们完全失去了得救的希望。

1944年10月,美军从日本人手中夺回了菲律宾。10月20日,在菲律宾莱特岛的海滩上,站满了翘首以望的人群,人们都想争睹麦克阿瑟的风采。时近中午,麦克阿瑟乘登陆艇出现了,他满面笑容地站立在甲板上,嘴上悠然地衔着那著名的玉米杆烟斗,肩上的5颗将星熠熠生辉。到了浅水区后,他急不可耐地跳下登陆艇,从没过腰部的海水中走向岸边,一踏上岸便振臂高呼:“胜利的彼岸,我们到了!”这时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有人为他打伞被他拒绝了,他站在雨中发表了讲话:“菲律宾人民,我,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回来了!”

为了唤起菲律宾人民同日军斗争,麦克阿瑟通过无线电发表了讲话:“菲律宾同胞们!我回来了,我们的军队重新踏上了这块我们两国人民以鲜血奉献的神圣国土。为了你们的家园,为了你们的生活,战斗吧!”讲话一遍又一遍播送着,回响在菲律宾的上空。10月27日,麦克阿瑟在塔克木举行了一个简单仪式,宣布建立菲律宾政府。为了祝贺,他的部下熔化了美、荷的钱币(象征他统帅过这些国家的军队)铸成两枚五星勋章,别在麦克阿瑟的领口上。从那以后,麦克阿瑟被称为“菲律宾的解放者”,菲律宾军队为纪念他,每次集合点名时,由一名中士大声喊:“麦克阿瑟”。然后全体军人答:“精神犹在!”

1944年10月,美军在莱特岛登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诏书,向全世界宣告日军将向盟国投降,1945年9月2日10时许,尼米兹上将的座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麦克阿瑟以盟军总司令的身份主持了日军投降仪式!舰上本来悬挂的是美国海军上将尼米兹的将旗,但麦克阿瑟坚持要把他的将旗也悬挂上去,这在美军历史上是首次,在人类的历史上恐怕也是唯一的一次——两面旗帜在同一根桅杆上并肩飘扬。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奏毕,日、美、英、中、苏的代表依次在日本的投降书上签署,这个场合的签字笔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很高的文物价值,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可谁也没料想,麦克阿瑟居然一把掏出了5支派克金笔,他首先签下了自己名字的前四个字母Doug,把第一支钢笔赠给了温莱特将军,然后换了第二支钢笔签下s,回头赠给了身后的亚瑟少将,接着再用第三支钢笔签下了自己的姓Macarthur,这支钢笔赠给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最后两支钢笔签下了他的官衔盟军总司令,分别赠给了他的母校西点军校和爱妻。

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总统任命麦克阿瑟为驻日盟军总司令,负责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麦克阿瑟就此被日本人视为太上皇。1950年7月8日,麦克阿瑟出任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总司令。在朝鲜战场上,这位威名赫赫、身经百战的五星上将一出手就让全世界为之喝彩,一个仁川登陆就扭转了朝鲜半岛的战局,但在随后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交手中,他实在是大丢面子,情急无奈之下竟说出要对中国使用核武的话,美国政府怕这位口无遮拦的五星上将把祸惹大,1951年4月,杜鲁门总统撤销了他所有的职务,在国会会议之前的告别演说中,麦克阿瑟神情黯然地发表了著名演说——《老兵永不死,只是渐隐去》。

1952年6月25日,美国国会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破例通过一个决议,批准为他专门制造一枚金质特殊荣誉勋章,这面勋章上面镌刻着他的肖像和以下文字——澳大利亚的保卫者,菲律宾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鲜的捍卫者。麦克阿瑟戎马一生,最后的自我总结是——“在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1944年7月20日,斯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失败后,德国掀起了一股汹涌的清洗浪潮,由于密谋集团成员中许多人的立场并不是很坚定,因此出现了很多临阵叛变者,结果越来越多的军官和同情者被逮捕、枪杀或投进监狱,密谋组织中的成员霍法克中校,因为害怕一死,就想抬出两位元帅作为自己的护身符,于是在党卫军保安处的地下室里,霍法克说出了隆美尔和克鲁格两位元帅的名字。

隆美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负盛名的将领,也是希特勒最为宠爱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希特勒面对这样的情报,沉重地叹了口气,对党卫军头子希姆莱说:“克鲁格参加密谋集团我是相信的,但我想不出隆美尔有背叛我的理由啊!这份名单的来源可靠吗?”希姆莱说:“应该是可靠的,它是反革命集团的骨干之一,霍法克中校主动供出来的,我们并没有用刑,此人招供无非就是想让我们留下他的一条命。”

8月12日,密谋刺杀希特勒的主谋之一,并在成功后准备接替总理职务的卡尔·戈台勒被捕,装有密谋集团的文件、声明和所谓的同伙名单的文件箱落入希姆莱手中。希姆莱惊奇地发现,在名单中赫然写有隆美尔和克鲁格的名字。于是,希姆莱草拟了一份还未逮捕的密谋分子的名单,隆美尔自然在其中,而且名列第5位。希特勒很快拿到了这份名单,他现在相信这位爱将的确参与了谋杀自己的阴谋集团,但他也知道,此时的隆美尔正在医院里养病,他是因为到西线视察而被敌人的飞机炸成重伤,因此希特勒再次叮嘱希姆莱,要他等到隆美尔身体恢复健康后再审问他,并且不要声张,最后希特勒怜惜地说:“我相信他一定是受蒙骗的。”1944年9月末,希特勒最信任的心腹马丁鲍曼在从元首大本营发出的一份印有“帝国秘密事务”字样的呈文中报告,隆美尔曾说:“暗杀成功后他将领导新政府。”这份文件意味着对希特勒最喜欢的隆美尔将军作了死刑判决。

隆美尔

1944年7月17日,隆美尔乘坐的汽车遭到盟军飞机的猛烈射击并受了重伤后,就一直躺在医院里。他对这背后的活动一无所知,一个星期后,他仍然无法写出自己的名字,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口授,而请护士小姐给她作记录,这样才给他的妻子写了信,后来,隆美尔的伤势渐渐有了好转,医生批准他可以回家疗养了,刚刚回家的那一段时间是隆美尔最高兴和最温馨的一段日子。但是,并没有过多久这样的日子,一天下午,他爱人露茜的妹夫汉斯慌张地来到隆美尔的家里,并告诉他说:“戈台勒已经被捕了。”隆美尔听了摸不着头脑地问:“戈台勒?我不认识他,怎么,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吗?”“从他那里搜出一张名单,与你有关系。”汉斯紧张地说,“另外,还有一张字条,说你是西方敌人所尊敬的唯一军人,革命之后——就是刺杀希特勒后,必须由你来掌权,你看这……”隆美尔差一点摔倒,他知道,自己已经被牵连到这场事变中去了。他曾经与刺杀希特勒的密谋分子有过来往,但那只是答应他们同西线的盟军接触,实现停火,以避免德国被苏联人占领,并不知道这些人还有要刺杀元首的阴谋,但是现在,他似乎已经没有解释的权力了,当隆美尔被逮捕时,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问:希特勒知道这个决定吗?当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他绝望了,他知道他已经成为密谋集团的替罪羊。

1944年10月14日,纳粹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被希特勒以叛国罪下令处死于乌尔姆附近的赫林根,由于隆美尔在北非战役中的辉煌战绩,曾经给德国带来过巨大荣誉,他被告知可以选择服毒自杀,并在柏林给予国葬。隆美尔服从了——这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服从,这样他的家庭将免受牵连,也不会继续深究和他以前共事过的人员。当晚,德国对外发布公告,隆美尔因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希特勒虚伪地向隆美尔的遗孀表示哀悼,并为隆美尔安排了国葬,陆军元帅格尔德·冯·伦德泰特在悼词中高度评价道:“他的心属于元首。”

关于隆美尔是否真的参与了刺杀希特勒的计划,即被希特勒定为叛国罪的问题,历史上普遍的看法是他没有直接参与,也没有同意刺杀希特勒,因为他在听说希特勒遇刺时感到了无比的愤怒,他觉得“死希特勒可能比活希特勒更有危险”,所以,就在刺杀希特勒的前三天,隆美尔还乘坐敞篷车视察诺曼底前线。

埃尔温·隆美尔生前已经是传奇人物,有关他的书籍比任何一位德国国防军将军都多,德国非洲军团的士兵把他们的首长称作“沙漠之狐”。他的座右铭是:“不论到哪儿都要走在最前面。”希特勒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把他塑造成“人民元帅”;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十分崇敬地评价隆美尔说:“他是个冷静狡猾的敌人,一位伟大的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璀璨将星中,能做到生前显赫,死后殊荣不断,特别是被敌对双方都认可的,唯有隆美尔一人而已。

“战争在你认输之前就还有希望。”

——埃里克·冯·曼施坦因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认为是德国防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惊慌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曼施坦因具有极高的战略天赋,这使得他高于德军其他战场指挥官,事实上他在当时就被同僚认为是德军中的“战略天才”,这在将星云集的德国军界是极高的荣誉,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评论说他:“对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

曼施坦因1887年出生于柏林的莱温斯基家族,原名埃里希·冯·列温斯基,生父爱德华·冯·莱温斯基是西普鲁士的一名贵族、炮兵上将,曾任军长,埃里希·冯·列温斯基是他第10个孩子。不久,埃里希·冯·列温斯基被过继给姨父曼施坦因中将,改称为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20世纪20年代初,曼施坦因和林茨的一位军人世家的女子结婚成家,1939年4月1日,曼施坦因晋升为中将,开始担任龙德施泰特将军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司令部参谋长。他得以一鸣惊人出人头地的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是始于希特勒那个就进攻西欧诸国的“黄色计划”。

1939年10月19日和29日,陆军总司令部根据10月9日的希特勒指令而制订颁发了“黄色计划”,曼施坦因在深入研究“黄色计划”的内容和全面分析作战双方的情况之后,认为黄色计划有模仿“施利芬计划”之嫌,难以出奇制胜。曼施坦因主张突破点应从地形复杂却能出敌不意的阿登地区实施主攻,挥师直指索姆河下游。

曼施坦因的构想简单明了,击中要害。它针对盟军的战略部署,出其不意的反主攻方向从北方的B集团军群转到A集团军群。但因为这就要求主攻装甲部队穿越密林覆盖的阿登山地,而当时坦克部队从来没有尝试过在这种地形前进。而且突破之后主攻部队的南侧翼完全暴露,这是一种冒险,赌的就是法军主力已经在北方穷于应付,南方则被钉死在马其诺防线,没有实力攻击A集团军群暴露的南翼。

曼施坦因在研究作战部署。

曼施坦因的大胆构想受到了陆军总部的压制,他本人也被调离参谋部去步兵38军担任军长,然而就在他动身之际,转机出现了,在希特勒接见这批新上任的军长时,他的意见终于有机会反映到“元首”面前了。希特勒最欣赏的就是冒险,对他这个大胆的构想一拍即合。他开始了好运,从此因这一计划的巨大成功而成为了一代名将。德军总部按曼施坦因的构想重新制定了入侵法国计划,这个作战方案后来被西方军事专家称为“施利芬-曼施坦因计划”。按照“施利芬-曼施坦因计划”,德军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穿越阿登森林,然后迅速占领马斯河的桥头堡,并向东进攻迂回马其诺防线,很快地将法军切断在北部。“欧洲的头号军事强国”只一个月就溃败了,法兰西战役的迅速胜利无疑要部分归功于“曼施坦因计划”的出奇制胜。这位名将的好运并没结束,幸运总是光临有准备的人,曼施坦因以其杰出的军事家的才能,在接下来的苏德战争中大展才华,又创造了接二连三的奇迹。

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双方共投入总兵力超过268万,另有6000辆坦克和2000架飞机,战斗空前激烈。

1941年2月,曼施坦因任新组建的第56装甲军军长,准备入侵苏联。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曼施坦因指挥的装甲军向苏联境内纵深推进了320千米,攻占了多纳河上的桥梁后,几乎就冲进了列宁格勒,这为他赢得了“闪电伯爵”的称号。

9月12日,曼施坦因被任命为南线(克里米亚)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并兼管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他的集团军成功地向南推进进入克里米亚,以10万人俘虏苏军士兵43万,因功勋卓著被晋升为德军陆军元帅。

1942年7月下旬,第11集团军被转到北线,加入到北方集团军群。8月,曼施坦因负责指挥德军进攻列宁格勒。这一时期,曼施坦因建立的军功可以用“辉煌”二字来形容。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惨败后,整个南线部队向西退却,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苏军还在步步紧追,灭顶之灾即将来临。曼施坦因抓住战机,于1943年2月19日开始了一场哈尔科夫反击战,一举为德军夺回了战役主动权。此次反击被举世闻名的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誉为“曼施坦因一生中最精彩的作战表演,在全部的军事史中,也要算是一流杰作”。

1942年底,曼施坦因受命去解救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围的德第6集团军,他指挥的顿河集团军群于12月12日发动进攻。到12月24日,救援的德军部队离斯大林格勒仅有50千米远。但随后苏军制订了周密而强劲的作战计划,投入了强大的反击兵力,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被阻挡住了,并被迫后撤了200千米,最终导致了德军元帅保罗斯被俘和第6集团军的覆灭。

1943年春天,曼施坦因积极倡导和策动了库尔斯克战役,希特勒患得患失地相信了曼施坦因,希特勒的这一决定完全是基于对曼施坦因的无限信任和对胜利的无限渴望。重燃信心的希特勒在库尔斯克开展了战略大反攻,库尔斯克战役中面对严阵以待、力量对比悬殊的苏军,进攻的德军遭到灾难性的巨大损失,形势迫使希特勒终于作出决定,调回了曼施坦因的几个装甲师。

1944年1月4日,在拉斯腾堡,曼施坦因在要求允许其南翼部队后撤而遭到希特勒拒绝之后,便开始批评希特勒对东线战争的指导并要求机动作战的自由,遭到希特勒的再次拒绝。总体来看,曼施坦因擅长于组织计划周密的进攻战,但是防御战中他却浪费了过多的兵力且有过较为重大的失误,希特勒曾指责曼施坦因应对南方集团军群的恶劣处境负责。

1944年3月,希特勒最后一次召见曼施坦因,在这次接见中,希特勒给与了曼施坦因一项殊荣,武士铁十字勋章上佩戴了希特勒送与的宝剑,但随即用莫德尔接替了曼施坦因的指挥权。这位元帅从此开始了疗养的生活,这是他的不幸,但也是转机,这次离职使得曼施坦因避免了东线的凶险战火,可是对于一位统帅来说这又是一种莫大的悲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曼施坦因被判以18年徒刑,但是因病在1953年就被释放了。66岁的他从英国回到了德国艾申豪森,度过了晚年。

单纯以军人的角度看待他就不难发现,曼施坦因完全执行了军人的义务,以人道的角度看待它,他除了战争罪别无他错,曼施坦因的光辉和黯淡印证了纳粹的历程,当曼施坦因走向末路的那一天来临时,纳粹的丧钟也就敲响了。

英国人认为曼施坦因对战术、战役、战略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观念,由于参与制定了进攻法国等完善的作战方案,他在德国享有“伟大战略家”的声誉是说得过去的,美国人认为曼施坦因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野战部队司令,《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认为曼施坦因善于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强调速战速决,出奇制胜。1955年,曼施坦因出版了自己的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直到1973年6月11日在西德巴伐利亚州的艾申豪森去世,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场最后失去胜利的战争,这就是末路战神——曼施坦因。

古德里安于1888年6月17日出生于东普鲁士的维斯瓦河畔赫翁诺城的一个军官家庭里,191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骑兵部队中任职,战后服役于国防军。这期间他同果斯拉尔的一个医生的女儿结了婚,生有二子,都像他一样当了军官。30年代初古德里安开始研究坦克作战理论,他认为坦克是在战略上具有决定作用的武器,提出了集中使用坦克作战的思想。

家庭的传统和普鲁士的军事传统对古德里安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对他来说,这些传统就是力尽天职、服从、责任感和事业心。他坚持的观点是,士兵要完成官长交给的一切任务,而官长在遇有涉及士兵的生命、健康和福利的事情时,要竭力维护士兵的利益。他一生都是按这条原则办事的。

古德里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坦克部队的创建者,著名陆军战术“闪电战”的创始人。从军事角度来看,他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曼施坦因、隆美尔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进攻部队,集结大量作战飞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重炮,以向装甲兵提供迅速炽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并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震撼,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崩溃而非全歼敌军,由后续部队完成清剿溃散敌军”——进攻愈迅猛,伤亡愈小。

希特勒的上台为古德里安的实践提供了最广阔的场所,1939年9月德军进攻波兰时,古德里安率领的第19装甲军作为德北方集团军群的开路先锋,在空军配合下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仅用35天便吞并了波兰。他因此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闪击英雄”,获得了由希特勒授予的二级铁十字勋章。1940年5月,德军开始闪击西欧,他指挥所属坦克部队以破竹之势向前突进,使德军在不到两个月内就征服了荷、比、卢、法等西欧国家,再次显示了坦克“闪电战术”的威力。“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放下武器从道路上滚开,免得挡路。”——他是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

1940年7月,古德里安晋升为一级陆军上将,1941年5月,古德里安升任第二装甲集团军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的果敢前进再次震惊世界,他与霍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成了决定性的突击力量,在5个月内,连续进行了几个有名的合围歼击战,即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会战和维亚兹马会战,直逼莫斯科城下,古德里安因此获得了一个“飞毛腿海因茨”的绰号。但到了1942年冬,古德里安这个“飞毛腿海因茨”再也飞不动了,在苏联的严冬中,严寒冻结了坦克的汽车的燃料,凝滞了润滑油,身穿夏衣的德军官兵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每个团因冻伤而减员者都超过500名。

德国名将古德里安,著名的“闪击战”理论的创始人。与曼施坦因、隆美尔一起并称为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一些德军在冰天雪地里生火取暖,恶劣的气候、食物的短缺、过长的战线、战略的失策,注定了德军的最后失败。

12月4日,亲临第一线的古德里安不得不放弃毫无希望的进攻行动,作出自己自战争以来第一次的撤退决定,鉴于严酷的现实,德中央集团军群总部也向古德里安发出了“立即结束图拉战斗”的命令,无坚不摧的“飞毛腿海因茨”古德里安再也见不到了,新的古德里安成为一个极力主张退守的将军。古德里安于12月20日飞返东普鲁士求见希特勒,力陈己见,因极力建议将部队撤往冬季防线,休整再战而惹恼了希特勒,12月6日,古德里安被撤职,编入预备役,过了一年多闲散生活。

1943年2月,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惨败之后,又重新起用古德里安,任命他为坦克兵总监,让其负责装甲部队的发展、组织和训练。在与他进行的单独的谈话时,希特勒还特意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了古德里安在战前所写的著作和文章,以显示自己对古德里安的重视。古德里安出任装甲兵总监后不久,反希特勒的秘密组织就正式接触了古德里安,希望能邀他一同参加谋反行动,但古德里安认为他们的谋反行动方案就像空中楼阁一样不可靠,因此谢绝加入,但古德里安也没有向秘密警察揭发谋反组织的行动。

在任装甲兵总监期间,古德里安组织研制出了德国著名的“虎”型和“豹”型坦克,并进行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但是在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中,德军又以惨败告终。他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德国坦克“闪击战术”,终于彻底破产。

德国“豹”ⅠA1型主战坦克侧视图

1944年7月,谋杀希特勒的事件败露后,与此事无关的古德里安出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这时德军的失败已成定局,第三帝国大厦将倾,已是独木难支。他这个陆军参谋总长的权力仅限于东线战场,而所谓的陆军参谋总长,不过是东线战场的总传令兵而已,他对战争最后几个月的形势发展已经不再起作用。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要接手这个毫无意义的差事时,他回答说:“军人应该服从命令,尤其是当时东线战场的情形已经糟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为了挽救数百万德国军民的厄运,我也非跳入火坑不可。”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战而再次被解职,因为他的爽直使他成为最高统帅部里“碍事”的人物,从此转入预备役。5月10日,古德里安在慕尼黑家中被美军俘虏,作为战俘被关押在纽伦堡监狱。苏联想起诉他的战争罪行,但西方盟军没有接受。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古德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是战争的执行者,而没有虐待战俘和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行,未将他列入战争罪犯。古德里安被关押了3年后,于1948年被释放。

古德里安上将于1954年5月14日逝世,许多旧友为他送了葬,墓地就在他初任军职时的果斯拉尔。这位坦克战专家虽然到底没有挤进元帅的行列,但他为法西斯德国称雄一时所起的作用以及所负盛名,并不亚于纳粹德国26位元帅中的任何人。他的肖像至今仍挂在德国的装甲兵军营中。

卡尔·邓尼茨(1891~1980年),纳粹德国海军元帅,德国潜艇部队奠基人,著名军事家、统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德国海军总司令、纳粹德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1891年9月16日,邓尼茨出生于柏林近郊的格林瑙镇。母亲早逝,父亲是工程师,总是督促他努力学习,并注意培养其学习兴趣。1910年4月,邓尼茨在魏玛高中毕业后,便参加德国海军,先在“赫尔塔”号巡洋舰接受舰上训练,后考入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1912年秋天毕业后,分配到“布雷斯特”号巡洋舰任候补军官。他在巡洋舰“布雷斯特”号上实习时,获得了初步的军事经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邓尼茨晋升中尉,9月被调回德国并派往潜艇部队服役。

虽然是第一次接触潜艇,但他立即迷上了这种新型海战武器,从开始在潜艇部队服役时他就始终关注潜艇的发展,潜心钻研潜艇作战战术,直至1918年10月4日因潜艇沉没而被俘。1919年7月,他从英国的俘虏营被遣返德国之后,立即回到海军继续服役。

1935年,希特勒在磨刀霍霍准备战争,德国潜艇部队重新组建,邓尼茨担任了这支以一战时著名的潜艇英雄威丁根命名的潜艇支队的支队长。这时,他开始将筹划多年的潜艇“狼群战术”投入训练。到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狼群战术”已十分完善了。邓尼茨主张击败英国的关键在于切断其海上交通线,以经济战来击败海上强国英国,而最适合执行这一战略任务的莫过于潜艇。根据他的这一战略思想,邓尼茨提出了建立300艘潜艇规模的具体要求,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才总共拥有57艘潜艇,其中只有22艘是适宜远洋作战的大型潜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点兵力,只够刺一下英国人!”但他仍指挥这点兵力,投入了战争!

多艇集群攻击,则是邓尼茨的发明,这一战术酷似狼群的捕食,因此被邓尼茨形象地称为“狼群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伊始,邓尼茨便率领德国海军以“狼群战术”称霸大西洋,猖狂一时,致使盟军商船遭受巨大损失,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邓尼茨也因为“狼群战术”的成功而成为希特勒最得力的干将之一。

邓尼茨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在海上则对德实行封锁。然而,英国政府宣战的话音未落,邓尼茨的U-30号潜艇即大开杀戒,把英国客轮“雅典娜”号送入了海底,“雅典娜”号客轮成了邓尼茨“狼群战术”猎杀的第一个目标,德国潜艇随即倾巢出动,向英国舰船全力攻击。尽管邓尼茨的潜艇数量不多,但仍创造出了令人震惊战绩,9月17日,U-29号潜艇击沉英国“无畏”号航空母舰。10月14日,U-47号潜艇潜入斯卡帕弗洛英国海军基地,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在此阶段,德军共击沉盟军运输船只近400艘,邓尼茨因此晋升为海军上将,就任潜水舰队总司令。

邓尼茨具有狼一样的性格,寡言残忍,意志坚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放出的“狼群”肆虐于大西洋和地中海,几乎断送了大英帝国的命运。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的回忆录中仍心有余悸地写道:“战争中,唯独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

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后,德国潜艇的活动范围又扩展到美国海岸及加勒比海一带,战火烧到整个西半球。邓尼茨发起了一场针对美国的“击鼓战役”,12月16日,第一批5艘潜艇悄悄驶离了比斯开湾的基地,开往美国的东海岸。“山姆大叔”太麻痹了,虽然报纸上天天画有邓尼茨和德国潜艇的狰狞漫画,还刊有英国船队遭受袭击的悲惨消息,但那是在欧洲水域,和美国大陆隔着一个大西洋。美国人可能忘了,既然宣战,就是敌人,既是敌人,就有面临攻击的危险。他们更想不到,就在纽约港口外不远的水下,五只“野狼”正贪婪地盯着自己的猎物。“U1-133”的艇长哈尔德根少校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摩天大楼上的霓虹灯喷红吐绿,自由女神铜像也被灯火装饰得大放异彩,一艘艘商船前挤后拥,进进出出,所有的航行灯都亮着。“天哪,这哪像战争,我怀疑他们是不是已向德国宣战!”

德军U型潜艇。二战期间,德国潜艇时常潜行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海上航道之间,伏击来往的舰船。

哈尔德根带领他的5艘潜艇,从纽约港南下,昼潜夜浮,大打出手。美国这块大陆自南北战争以来,已有80年与炮火硝烟绝缘,德国潜艇的袭击才使它的居民亲身感受到战争的存在。

面对德国“狼群”的肆虐,美英盟国积极努力,新的反潜手段不断出现。1943年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军事潜力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大量的护航舰船下水服役,特别是利用商船改装了近百艘专用的护航航空母舰,立体反潜代替了平面反潜。实践证明,飞机是潜艇的克星,这之后邓尼茨被击沉的潜艇中,8%损于飞机之手。

1945年4月,邓尼茨被任命为德国北方部队和民防司令。当时纳粹德国内部分崩离析,连戈林、希姆莱都在考虑退路,第三帝国要员中只有邓尼茨和戈培尔仍然真心效忠希特勒。4月30日,希特勒自杀,根据他最后的遗言,任命邓尼茨为他的继承者,邓尼茨成为即将崩溃的第三帝国唯一代表。

邓尼茨在普伦接到上述任命的电报和希特勒自杀的消息后,立即通过汉堡广播电台向全国发表文告,号召德国军民继续在东线负隅顽抗,暗地指示西线的德军向盟军投降,以使战后德国有更多的人口领土能继续保留在资本主义世界里。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尼茨宣布投降时,由他一手调教指挥的德国潜艇部队却拒绝放下武器。德国潜艇部队则根据邓尼茨从前制定的“彩虹计划”,将224艘已上浮的潜艇全部凿沉,这是“狼群”的最后一次疯狂。

1945年5月8日,邓尼茨签署文件,宣布德国无条件投降,他本人于22日被盟军俘虏,以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判处10年有期徒刑。1956年,邓尼茨从施潘道监狱刑满获释后,定居在奥尔,赋闲在家,直到1980年病逝。1959年,英国海军大臣肯宁安海军上将曾这样评论他:“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当德国放弃了侵英计划之后,邓尼茨想出了什么绝招来征服我们。他那永不停息的战略,其要点就是以炸沉我们的商船为手段,达到慢慢葬送我们的目的。邓尼茨是继荷兰人德路特之后对英国最危险的敌人。”

1940年5月10日,法西斯德军实施“黄色作战方案”,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42天以后,号称欧洲最强大的法国与德国签定了投降协定。

在国内继续作战无望的情况下,时任法军准将、曾指挥第四装甲师作战并担任法国国防部与陆军部次长的戴高乐于6月17日流亡英国伦敦。在伦敦,他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开始了第一次较量。戴高乐到英国后,就与英国广播公司商议,准备向全体法国民众发表讲话,呼吁他们起来反对法西斯德军的占领,将敌人从家园赶出去——这需要英国政府的同意。而丘吉尔见到戴高乐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将军阁下,您觉得您一个人能代表法国吗?”

戴高乐从容地说:“当然能!没有一个政府有权合法地出卖它的国家和人民。现在,法国遭德国入侵,政府成员中只有我坚持抵抗。一旦现任政府宣布投降,我就将代表法国人民执掌战时政权。”

戴高乐将军在英国BBC广播电台的播音室里,进行了著名的《告法国人民书》的演说。

丘吉尔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说:“明天,我让您在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里讲上几分钟……”

6月18日,戴高乐通过英国广播公司电台向法国人民发表首次广播演说,宣称:“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法兰西抵抗的火焰决不应该熄灭,也决不会熄灭。”戴高乐率先举起了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抗击法西斯德国的旗帜,从这一时刻起就成为法国的战斗旗手,戴高乐成了法国的反法西斯英雄。

6月22日,法德停战协定签字。戴高乐立即在伦敦发表广播声明,正式宣布发起“自由法国运动”,发誓要“把自由还给世界,把荣誉归还祖国”。

戴高乐开始加紧为自己建立一支战斗队伍。当时,戴高乐唯一的资本就是正义、意志和品格。

7月初,戴高乐面见英国首相丘吉尔,由于政见不同,两人不欢而散。戴高乐认为,大敌当前,法英面临的共同敌人就是法西斯德国。

他对部下说:“我们的伟大和力量,就在于在法国的权利问题上寸步不让。我们都需要这种不妥协精神。”8月7日,丘吉尔—戴高乐协议达成,英国承认戴高乐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

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很大的区别就是面对逆境的态度,这时的戴高乐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随着英国政府承认戴高乐是“自由法国的领袖”,丘吉尔和戴高乐之间开始有了正式政治交往,在涉及法国利益的问题上,戴高乐从不屈服,一开始就表现出一个“高大的强硬者的形象”,戴高乐的不妥协态度和独立姿态让丘吉尔感到厌烦。

1943年3月,流亡英国的戴高乐要求回法国视察“自由法国”武装部队,遭到丘吉尔拒绝。

戴高乐抗议说,自己受到的待遇与战俘无异。丘吉尔则回应道,必须“直截了当”地告诉这位法国人,叫他怎么做他就得怎么做,他必须留在英国。戴高乐深深感到,国家没有实力为依托,就不可能有地位。然而,自幼不畏压力的戴高乐,要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捍卫国家的荣誉。

戴高乐与丘吉尔的合作充满了分歧与矛盾,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合作。因为,两位伟人都知道谁是真正的敌人。丘吉尔非常需要戴高乐及其领导下的抵抗运动。尽管两者间存在着一些分歧和摩擦。

丘吉尔对戴高乐并不是完全支持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1945年4月,丘吉尔就断言,戴高乐怀有“无理性的野心……除非我们摆脱他,否则英国无法与法国建立值得信任的关系”。

巴黎解放,法军将领勒克莱尔率领法军第2装甲师行进在巴黎的街道上,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而美国在选择法国代理人的问题上态度也一直是模棱两可,态度暧昧,美国总统罗斯福一直认为戴高乐一旦时机成熟,将来可能成为独裁者。为了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戴高乐多次派人去华盛顿,向罗斯福说明情况。但当美国人要求戴高乐的代表普利文“以专家身份而不是以代表身份”参加美、英、法三方会谈时,戴高乐让他坚持“自由法国”的立场原则。

戴高乐的这种做法又一次得罪了美国人。戴高乐认为,战后美国人不会关心法国的未来,虽然他对盟军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深信不疑,但还是坚持法国不能成为附庸国。

戴高乐始终致力于自由法国力量的发展,1943年春夏,他的部队参加了盟军的突尼斯战役后戴高乐写道:“当盟军进攻欧洲的时候,法兰西之剑是多么的短啊!我们越是从苦难的深渊中复兴起来,我们的事业就越光辉灿烂。如果法国不建立自己的军队,那么将永远无法在自己和别人面前恢复它的尊严。”戴高乐的强硬做法,震动了英美,从此以后,盟军经常将作战计划提前通知戴高乐。

1943年10月,戴高乐以其卓越的声望,博得了全法国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认同。

尽管对盟军许多放弃和牺牲法国利益的做法有很多不满,但戴高乐还是派12万人参加了著名的北非战役。

戴高乐在当天晚上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演讲:“这是解放法国的战役,也是法国自己解放自己的战役。”1944年8月26日,戴高乐凯旋巴黎。当他来到凯旋门时,欢迎的人们挤满了星形广场和爱丽舍田园大街。他不时举起手臂向含泪欢呼的巴黎人民致意。

巴黎虽获解放,但英美政府并未正式承认戴高乐政权,罗斯福还再三表示不支持任何候选人,并期待法国人民作出自己的选择。在短短几个月后,戴高乐得到法兰西人民的顶礼膜拜,以百分之百的赞同票当选为临时政府总统。10月23日,美、英、苏分别承认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至此,戴高乐创建的“自由法国运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戴高乐也完成了从鲜为人知的军人变为声誉卓著的政治家的过程,正式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次执政。

丘吉尔立即给戴高乐写了封祝贺信,上面有这样一句:“普卢塔克错了!”看完丘吉尔的贺信,戴高乐笑着摇了摇头——这个和自己并肩战斗了5年的老朋友啊!尽管在流亡英国的日子里,为了维护法国的尊严和利益,他在丘吉尔面前始终保持着高傲、倔强的姿态,甚至多次与之激烈地争吵,但在他孤独的内心里,丘吉尔仍是这个世界上他唯一可以称为“朋友”的人。

戴高乐说:“如果没有丘吉尔,我的努力将会是徒劳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玄奘西行记咒回之特级咒灵找回方针诡道姬德综穿之万人迷被动受宠四合院,掠夺系统诸天之从四合院送聋老太归西开始三国配角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