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王莽:我理想中的天下 > 第六章 燕啄皇孙

第六章 燕啄皇孙(1/1)

皇帝不喜欢、不擅长权术,势必大权旁落,而拿到权力的臣子,将要用很大精力来巩固自己的权势。就算他是个治国能手,可精力这样一分,留出来治理国家的精力就有限了。况且由于是臣子,做事情的目标就和帝王有所不同:帝王只需要想,如何使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权臣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并扩大权势,至于国家发展,那是其次的事情。

1.天象

在刘骜去世的当年,他就感觉到有不祥之兆,原因是当年二月发生了荧惑守心现象。

荧惑,是火星的别称,代表着凶兆。古时人们观察天象,根据星辰的位置将天空分为二十八个区域,即所谓的二十八宿。心宿,就是其中一个区域,这里面有心宿一、心宿二、心宿三等星体,这三颗星也被称为心宿三星,它们又被认为代表着太子、天子、庶子。大凶之兆的火星来到这个区域,而刘骜没有儿子,那么这个现象必然意味着对刘骜不吉。根据天人感应理论,是老天爷对刘骜不满了。

除了天人感应理论,从实际情况看,老天也该对刘骜不满意了。那时候,瘟疫、水灾、旱灾频频出现,以至于饿殍遍地,民不聊生;老百姓过不下去了,就发生暴动,官府强力镇压,罪犯一年多于一年;官员们结党营私,相互排挤,充满着钩心斗角;贵族们骄奢淫逸、恣意享受:朝廷为扩大财源,就增加赋税和徭役,以至于下层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天子继位二十多年来未有子嗣,外戚掌握权柄,无人敢言……这个国家已是夕阳残照,再无盛世气象。

在当时人的眼里,不论从实际还是从天象来看,老天的态度都很明确:对皇帝不满。

刘骜非常害怕。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是励精图治,逐条解决那些问题了。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充斥在社会各个角落的问题,是多年来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不可能靠着刘骜的一时兴致很快解决。

刘骜也没打算呕心沥血去解决实际问题,他只要老天别迁怒于自己就行。这时,郎官贲丽向他建议:可以找个大臣来背锅!

刘骜茅塞顿开。

当然,背锅这个大臣得有分量,否则老天是不信的。

至于最合适的人,自然是丞相了,因为大家对丞相的职责有共识:向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向下引导万物按规律运作,对外安抚诸侯、蛮夷,对内统领百官,使百官各司其职(臣子对丞相的职责有共识,可是对天子职责似乎没怎么定位)。既如此,倘若丞相把这些事情都干好了,上面那些灾害、异常天象、暴动、官员斗争等问题都不会发生。

既然从道理上说得通,那么不管这个道理有多勉强,由皇帝说出来,那就是很有道理了。有了这个逻辑,所以丞相最初看到这个天象时,就已经愁苦不安,忧虑刘骜会不会把自己当替罪羊。

荧惑守心发生以后,丞相的谋臣李寻就跟他分析:近些年天象异常,自然灾害频发,尤其前些日子发生了荧惑守心,都预示着天子将不久于人世,这些灾祸必须有人负责。你是丞相,身居高位,然而担任丞相期间,并无特别拿得出手的成绩,所以这个锅很可能由你来背。

原来大家想到一块儿去了。

当时汉朝的丞相叫翟方进,正是后来起兵造反的东郡太守翟义的父亲。

刘骜很快就召见了翟方进,俩人进行了长谈。

长谈过后,翟方进什么都懂了,之前李寻的预言果然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他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不多久就收到了来自刘骜的指示。

指示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陈列翟方进的过失;第二,本想让你退位,但我不忍心,你还是认真思考,尽心尽职,想些切实有效的办法来辅佐朕;第三,朕赐你美酒十石,肥牛一头,你好好考虑下吧(《汉书·翟方进传》:君审处焉)。

翟方进看完,当天就自杀了。

翟方进是为了给刘骜背黑锅才自杀的,他死之后,刘骜亲自参加了葬礼,给翟家丰厚的赏赐,赏赐规格超过了以往去世的丞相。翟方进在这件事情上甚得天子之意,他死前是丞相,被封高陵侯,死之后朝廷给他谥号为“恭”,谥法有解释“敬事供上曰恭”。

为了汉天子,翟方进自杀了。后来,翟方进的儿子为了汉帝国,集结十余万大军反对王莽,不过那是十五年之后的事情了。

2.飞燕

翟方进死了,可他的死能救刘骜吗?

肯定救不了的。刘骜的病和国家的问题是刘骜自己搞坏的,要解决这些问题,用杀死翟方进给老天爷看那么荒唐的办法不可能有效。老天也的确没被刘骜感动,翟方进死后一个多月,当年三月十八,刘骜暴毙于未央宫。

刘骜的死给后人留下了很多遐想。据史书记载,刘骜平时身体健康,没有疾病,临死前一天还接见楚王刘衍、梁王刘立[1],由于刘衍和刘立第二天要走,刘骜在白虎殿设宴送行。宴会上刘骜应该没喝太多酒,因为翟方进死后,刘骜准备让孔光当丞相,宴会结束后刘骜还提起此事,把丞相印和任命书过目了一遍。黄昏以后就没有别的事情了,到第二天早晨,刘骜起床正穿鞋袜时,身体突然一软,衣服掉到地上,口不能言,过了不大一会儿就没气了。

这一年刘骜四十五岁,是个精壮汉子,怎么好端端就死了呢?事情发生后,朝野议论纷纷,或煞有介事,或高深莫测,但均是胡乱猜测,不得要领。官方也不能给出说法,酝酿了一段时间,民间有传闻说刘骜是因为赵昭仪而死。赵昭仪就是赵飞燕的妹妹,即野史所谓赵合德。

赵飞燕和赵合德,是汉成帝非常宠爱的两个女子。我们知道,王政君姐妹的儿子中(王莽是王政君兄弟的儿子)淳于长是唯一一个被封了侯的,这足见淳于长当年混得有多好。而淳于长能被封为定陵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帮助刘骜,使赵飞燕当了皇后。

赵飞燕是汉代非常有名气的一个女人,众所周知的成语燕瘦环肥,其中的“燕”指的就是赵飞燕。

其实赵飞燕本不叫赵飞燕,据史书说,她是阳阿公主府上的婢女,因能歌善舞,人称“飞燕”,赵飞燕遂成为她的名字。

汉成帝十三年(鸿嘉元年,前20)前后,刘骜嫌宫里太闷,和好友张放微服出宫,有一次他经过阳阿公主的府上,遇到了舞女赵飞燕,一见钟情,就将赵飞燕带入皇宫,情形一如一百多年前汉武帝刘彻邂逅卫子夫之时(前139年事)。之后,赵飞燕又给刘骜推荐了自己的妹妹,刘骜把赵飞燕妹妹也纳入宫中[2]。两姐妹进宫后极受刘骜的宠幸,很快就都被封为婕妤。

汉成帝十五年(鸿嘉三年,前18),许皇后之所以被废,就是因为许皇后的姐姐许谒请巫师行巫术诅咒王凤和后宫女子被赵飞燕知晓、赵飞燕告知王政君所致。当时,赵飞燕除了状告许皇后,还顺带捎上了无辜的班婕妤。幸好班婕妤知书达理,极受王政君的欣赏,最终查无实据后才幸免于难。

但班婕妤看出来了,在许皇后被废后,赵飞燕就盯上了皇后宝座,她这个婕妤自然而然就成了赵氏姐妹的眼中钉。这个智慧的女人,知道赵氏姐妹红极一时而自己已然不受宠幸,遂请求刘骜允许自己到长信宫服侍皇太后。如此,班婕妤远离了赵氏姐妹,才得以在郁郁寡欢中善终。

许皇后被废,皇后热门人选班婕妤退步,接下来最有希望当皇后的就是赵飞燕了。

后来的故事我们也知道,虽然王政君不同意赵飞燕,但是在淳于长的运作下,赵飞燕还是成功上位了,而且刘骜为了感激淳于长,还破天荒将淳于长这么个不姓刘、不姓王也没有巨大功劳的人封了侯。

赵氏姐妹是很受宠,可刘骜的死为何要怪罪到她们身上呢?

这只能猜测了。据《汉书》记载,汉成帝驾崩的消息一经传出,民间都认为是赵昭仪导致其死亡,王政君要求王莽、孔光等高官认真调查刘骜死因,尤其要询问掖庭令[3],弄清楚当时发生了什么、刘骜发病时什么症状。不清楚怎么调查的,也不知调查结果,只知道之后赵昭仪就自杀了。

基于这个记载,加上史书的确说了刘骜好色,于是后人就极尽想象,认为刘骜肯定是太宠爱赵昭仪,和赵昭仪行房过度,以致精尽人亡。也有说刘骜为了男性雄风,吃了过量春药,春药中毒,暴毙而亡。说得活灵活现,什么刘骜那晚上喝醉了酒,吃了七粒壮阳药,在天亮下床时猛喷精液,倒地而亡。

如果是为了猎奇,那么笔者只要参考一下《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就能写得绘声绘色了。但这都是猜测,什么吃了七粒壮阳药云云,出自后世,所谓汉成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吃春药致死的帝王,也是猜测,非正史所载。

刘骜死了,没有儿子,于汉帝国的统治者而言,当务之急是找到新皇帝。

皇帝已经找好了,这个工作刘骜早就开始做了。到刘骜执政的最后几年,他眼见自己的年龄一天天增长,身体一天天衰败,可仍然没有生子的苗头,慢慢就有了从王爷中物色“义子”的想法。

有两个人是热门人选:中山王刘兴和定陶王刘欣。

[1]刘衍,汉宣帝刘询之孙,与刘骜同辈;刘立,是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 的八世孙,比刘骜低一辈。

[2]按照野史的说法,赵飞燕这个妹妹就叫赵合德,但《汉书》等官方史书并 无此记载。

[3]掖庭,是皇宫中的人居住的地方,能在皇宫里住的人,除了皇帝及皇帝的 儿女,剩下就是妃嫔和宦官了。掖庭令就是这里的主管官员,一般都是 宦官。

3.文妖

中山王刘兴,是刘骜的亲弟弟;定陶王刘欣,是刘骜的侄子。汉成帝九年前后,刘骜的亲弟弟、那个差点将刘骜取代了的定陶王刘康来到长安。当时刘骜的身体不好,想要刘康多陪一段时间,却被王凤阻挠,刘骜只好与弟弟垂泪告别,只是他们没有想到,那竟然是永别。第二年刘康就死了,继承定陶王位的就是他三岁的儿子刘欣。

汉成帝二十四年(元延四年,前9)时,刘欣和刘兴都来长安朝见刘骜。

刘欣明显是准备更充分的那一个。

当年,随定陶王刘欣而来的,有定陶国太傅、国相和中尉,而中山王刘兴带的只有一个太傅。

刘骜就问刘欣:“你为什么带这么多官员来呢?”

“因为朝廷有明确规定,诸侯王到长安朝见,要带上国内的二千石官员,我想着诸侯国中太傅、国相和中尉都是二千石,就让他们都来了。”

这个回答说明刘欣很懂规矩,很敬畏朝廷。刘骜很满意,又考刘欣的学问,他让刘欣背诵《诗经》,刘欣从头至尾很流畅地背了下来。刘骜本来还怕他是个死记硬背的书呆子,然而问了一些句子后,刘欣竟然都能解释得头头是道。

接下来刘骜就要会见弟弟刘兴了:你说说看,你独独带个太傅来长安,是依据了什么法令?

“呃呃……”

“那,你背一下《尚书》给我听听!”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咳咳……”

“接着背啊!”

“我……我忘了!”

在这两件事情上,刘欣和刘兴的表现高下立判。刘欣表现出来的,是熟悉政令法令,而刘兴是个糊涂蛋。在刘骜眼里,刘欣敬畏朝廷、刻苦好学、善于思考,而那个刘兴,不懂规矩,不学无术。

那天,中山王刘兴说不出为何只带个太傅,也背不出《尚书》,本来就已经让刘骜对他有看法了,然而在之后和刘骜吃饭时,刘骜都吃完了,他居然还慢吞吞地吃个不停,一副酒囊饭袋之态。等他终于吃完,起身离席时,系袜子的袋子居然又掉了,邋里邋遢,毫无诸侯王应有的庄严。

那一年,刘兴在刘骜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个不成器的草包。

除此之外,定陶王刘欣也是有备而来,因为跟他一起来长安的,除了国中的二千石官员,还有他奶奶傅女士。

傅女士是汉元帝刘奭的女人,元帝时为傅昭仪。当年,她儿子刘康差点代替刘骜成了真命天子。幸好刘骜不记仇,在登上帝位后尊重父亲的喜好,对她们母子很好。这一年,傅女士跟着孙子来长安,表面上看是见见故人,实际是为了送礼。

她给刘骜身边的红人赵昭仪、赵飞燕和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送了大量东西,只希望刘骜考虑继承人选时,他们可以帮刘欣说话。

对于赵昭仪、赵飞燕和王根来说,无论是刘欣还是刘兴当皇太子都没有差别,刘欣是傅女士的后代,刘兴则是冯昭仪的儿子,这两个人都和他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所以,谁让他们欢喜,他们就支持谁。为了在刘骜驾崩后他们仍然得势,便抓住机会在刘骜面前说刘欣当继承人如何如何好,刘骜本来就喜欢刘欣,加上身边最信任的几个人也称赞刘欣,就基本上确定让刘欣当自己的继承人了。当年,刘欣回去之前,刘骜亲自给他主持了加冠礼。

到下一年,汉成帝二十五年(绥和元年,前8),刘骜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找来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让他们谈一谈定陶王刘欣和中山王刘兴哪个适合当继承人。

翟方进的意思很明确:定陶王刘欣可以,且不说能力,刘欣是刘骜弟弟的儿子,相当于是刘骜的亲生儿子,这符合礼法“为其后者为之子也”的要求。

廉褒、朱博也同意翟方进的观点。

只有孔光觉得应该兄终弟及、立刘兴,就像商朝的国君阳甲驾崩后,其弟盘庚继位一样。

其实议论到这个程度,谁当继承人是没有悬念的了。第一,在刘骜印象中,刘欣的能力强于刘兴;第二,刘骜信任的赵昭仪、赵飞燕、王根等人平时经常对他说刘欣的好;第三,在大臣商议时,支持刘欣的人占了多数,且在儒家典籍《礼记》中有反驳立刘兴的依据,即兄弟俩不能同时被供奉在太庙。

于是,汉成帝二十五年二月,刘骜将十八岁的刘欣立为皇太子。至于那个支持刘兴的御史大夫孔光,刘骜对他不满意,将他贬为廷尉。考虑到立刘欣当皇太子会引起中山王刘兴的不满,刘骜同时将刘兴的舅舅冯参封为宜乡侯,给中山国增加三万户食邑。

刘欣当了皇太子,但笔者想,当刘骜召翟方进等人来自己面前讨论刘欣和刘兴谁更适合当继承人之时,内心一定是酸楚的:谁不想亲生儿子来继承自己的事业呢?

可他就是没有儿子,有什么法子?

其实刘骜没有不育症,他本来有子嗣,只是后来都死了。比如,他第一个老婆许皇后在他当皇太子时给他生过一个男孩,当了皇后之后又生过一个女孩,他曾经喜爱的班婕妤生过一子,宫女曹宫为他生过一子,许美人生过一子。但这些孩子都早夭了。

既然这么多孩子,最后怎么都没了呢?既然他可以生育,刘骜为什么早早放弃呢?

在刘骜去世之后,刘欣继位的当年,司隶校尉解光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中揭露了两件骇人听闻之事:

第一,在汉成帝二十一年(元延元年,前12),宫女曹宫为刘骜生下一子,然而不多久就有人准备将母子俩杀死。三天过后,当刘骜和赵昭仪得知婴儿没死,竟大发脾气,最后硬是将曹宫毒死,那个婴儿也只活了十一天,就不知所踪[1]。

第二,汉成帝二十二年(元延二年,前11),许美人为刘骜生下一子,赵昭仪得知后,寻死觅活,刘骜不忍见赵昭仪伤心,就明确表示不会让任何姓氏的地位高过赵氏,然后让人将许美人手中的婴儿装进匣子,带到自己和赵昭仪房中,未几,刘骜就将匣子递出,让人把匣子丢掉,宦官吴恭拿着匣子,告诉掖庭狱丞籍武:“匣子中有个死婴,把它埋了,勿让人知道。”

解光的报告远比笔者写的这个摘要详细,但仅凭这个摘要就让人大吃一惊了:原来汉成帝在位几十年没有子嗣,不是他身有隐疾,而是人为所致,虎毒不食子,这个刘骜他明明有儿子,可居然罔顾人性,也不考虑大汉的江山社稷,两次下狠心杀死亲儿子,他有没有人性呢?

解光是个很谨慎的人,在撰写调查报告时只陈述事实而不作判断,里面的内容大都是当事人的对话。这样一来,就算刘欣怀疑这份报告,也可以找当事人查证。

解光陈述完,发表了观点:那赵昭仪倾覆朝政,残害皇子,其家族当天诛地灭。如今这种人的亲戚还身居高位(是时其姐赵飞燕为皇太后,其兄弟赵钦是新成侯,其侄子赵为成阳侯),手握生杀大权,简直令天下人寒心,所以必须正法。

那是个亲戚犯罪家属需要连坐的时代,赵昭仪干了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赵飞燕及其兄弟被连带问罪是必然的。解光的报告很快就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对刘骜和赵家很有意见,刘欣为平息众怒,立即将赵钦和赵?免为庶人,将其家属流放至辽西郡。

可仅仅处理了赵钦和赵?,还不能让天下人满意。

就在这时,一个叫耿育的人写了封上疏,为赵飞燕等人辩护。

耿育认为,杀死皇子一事看起来荒唐,其实是刘骜深谋远虑。他知道倘若幼主继位,无法理政,就会出现太后干政、大臣不听令等情况,那样不利于江山社稷,刘骜知道刘欣贤圣,因而杀掉幼主,除去了祸乱之根。刘骜的这些远见是那些庸俗之人不能理解的。这些人不懂得安邦定国之策,不知道宣扬先帝的美德,反而把目光集中在后宫床笫,污蔑先帝。先帝在时他们不劝谏,防患于未然,而整天阿谀奉承,却在先帝驾崩、尊号已定之后,借着已经发生的、无法挽救的事情来宣扬先帝的过失,实在让人痛心。

耿育建议,朝廷赶紧布告天下,像自己解释的那样来澄清这件事,别让那些诽谤先帝的言论流传,弄得人们瞧不起先帝。

对于耿育的这封上疏,柏杨先生在其作品《柏杨曰:读通鉴·论历史》中“‘耿育型’文妖”一节,有过一番精彩的评论:

耿育这番议论,使人目瞪口呆,他应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突出的文妖之一。用他的文字功力和丰富的知识,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西门庆型的恶棍刘骜,成了“大德”“大圣”;谋杀亲子的凶手,成了“远见”“至思”。把不能生育,解释为故意断子绝孙,以免女主主政。想象力的丰富,跟他内心的邪恶,恰成正比。如果耿育是受了赵飞燕的贿赂,或为了博取后福,固然下流,但不过利令智昏而已;在没有财势可贪图时,良心仍在。如果他由衷地认为确实如此,主动地干这么一票,问题就十分严重,成了败类的标杆:旁征引博、引经据典,杜撰任何有思考力的人都不相信的大谎,企图一手遮天,掩尽天下人耳目。

自耿育之后,这种身怀绝技的无耻文妖,层出不穷。

这是一段非常激烈的批判,把耿育斥为丑陋之极的“文妖”。

试着推演一下,朝廷完全按照解光的调查报告,对外宣称是刘骜和赵昭仪杀害亲子,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第一,将赵飞燕及其亲属问罪;第二,天下人都知道那个执掌汉帝国达二十多年的天子是个没有人性的畜生王八蛋,从根本上否定刘骜,而刘骜担任大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已经二十多年,否定刘骜就是否定过去那二十多年的历史,否定他的决策,甚至否定刘欣继位的合法性,当时民间本来已经对朝廷不满了,倘若朝廷还要加一把火,势必民怨沸腾,影响政权的稳定;第三,解光说,曹宫生的那个儿子不知所踪,如此一来,世人就知道刘骜有一子尚存,那么现任皇帝刘欣的合法地位将受到挑战;第四,那些对朝政不满的人很可能到处寻找先帝遗子,找个孩子控制在手,打着“真命天子”的旗号向朝廷发难。

听从解光的报告,把事实布告天下,可能引发的四个结果中,除了给赵氏家族问罪能让人大快人心,后面三个都可能引发政局动荡,不是什么好结果,权衡一下是弊大于利。

耿育如何不知道刘骜错了,他说得很明白:先帝在时你们不劝谏、防患于未然,整日里谗言媚上,却在先帝驾崩、尊号已定、事情已然无法改变的时候,翻出陈年旧账,宣扬先帝的过失。(《汉书·外戚传》: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各随指阿从,以求容媚,晏驾之后,尊号已定,万事已讫,乃探追不及之事,讦扬幽昧之过,此臣所深痛也。)

耿育知道刘骜有错,可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改变了,朝廷首要考虑的一定是稳定政局。至于事情的真相,不是不考虑,而是要在稳定的前提下用其他方式去挖掘。

解光的调查报告,其实就一个政治诉求:除掉赵氏家族,尤其是赵飞燕。除此之外,我们把他说得高尚些,他也许是在追求正义。可他的这两点追求要牺牲刘骜的政治形象和汉朝的政局稳定,这代价就有些大了。

难道因为代价大就不顾人间正义、任由赵家人作威作福吗?

不是的,除掉赵家,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发掘赵家人的其他罪过,甚至可以将杀害皇子之事都扣在赵家人身上,但不要绑上刘骜。

刘骜这个人不好,但是在汉朝还没垮台之前不能公然否定,也不能公然宣扬其过,尤其是宣扬他屠杀亲子这么惨无人道的错误,因为刘骜是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汉帝国的形象。作为一个不想让汉朝灭亡的臣子,可以不喜欢刘骜,可以不颂扬他,也可以适度地批评他,但要讲究时机,也要把握好度,不能严重毁坏他作为最高统治者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要知道,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而言,他是国家的象征,是神的化身,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老百姓心目中公平和公正的最后希望。他的一切都是神秘的,他们相信刘骜是圣明的、正义的,正因如此,他们才认可汉帝国,认可刘家的统治。

一旦刘骜在老百姓眼里成了大坏蛋,老百姓首先要做的就是骂。但百姓的骂绝对不止于此,只要有不满,就会把矛头对准刘骜和朝廷,就会骂刘氏的统治,什么“病入膏肓”“没救了”之类。等百姓听到大家都这么讲时,骂起来就更理直气壮、肆无忌惮,在当时那样的社会制度下,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届时一些人就可以借助这些力量起义了。

刘骜不是不能批评,也不是不能承认错误,但不能像普通百姓吵架一样有什么说什么,要讲究方法。

这么说并非替刘骜的所作所为辩护,真相的确难能可贵,可当时那样的君主专制制度,使得追求真相和政权稳定有时会发生冲突,冲突发生时你必须二选其一。现代知识分子不在那个环境中,铿锵地声称自己要追求正义,可对于当时的统治者和普通百姓而言,他们更需要的,可能是安定。

耿育的文章,确如柏杨所说,“企图一手遮天,掩尽天下人耳目”,他就是在替刘骜和刘氏政权遮丑,其中心思想就是把这件事压下,从长计议。当然,必须承认,将刘骜杀子的行为美化成“大德”“远见”非常荒唐。耿育撒这个谎,不是想卖弄自己颠倒黑白的本领,而是为了国家大局不得不如此引导舆论。

由于解光那份调查报告弄得朝野哗然,对政权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刘欣急匆匆地处理了赵钦和赵?,就是承认了解光所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朝廷不能刚刚承认了此事又立马否认,那么想消除影响就只有重新解释此事,把这件事情往好里说,说这是刘骜的深谋远虑。虽然如此,可事情进行到这个程度,所有替刘骜辩护的行为都变得苍白无力,都会让明眼人,尤其开了上帝视角的后人觉得他在“颠倒是非”,荒谬之极。

这个解释之所以荒唐可笑,不是耿育无耻下流,也不是耿育的智商堪忧,而是以耿育为代表的舆论引导群体必须解释。因此,耿育并非什么可耻的“文妖”,他只是在那个特定环境下做出了一个“政治家”该做的事情。

人一辈子会做很多事情,仅仅因为这一件事就说耿育是“无耻的文妖”,有些草率。比如耿育还给刘欣写过奏疏,替那个斩杀了郅支单于、被放逐在安定郡的陈汤说好话。耿育高度评价了陈汤的功劳,说现在出使外国的人为了宣扬国威,没有不摆出陈汤斩杀郅支单于进行炫耀的,人们整天享受着陈汤的好处,却对立功之人不闻不问,让人痛心。

陈汤斩杀了郅支单于,功劳巨大,可是回来后行止不端,属于一个有功有过之人,耿育为陈汤求情,也算爱惜人才、体恤国家忠臣,似乎看不出这个“文妖”有什么不可告人之目的。当年,刘欣被耿育的上书打动,很快就召回陈汤,陈汤最终病逝于长安。

另外,柏杨所谓的“把不能生育,解释为故意断子绝孙,以免女主主政”,这话言过其实了,因为刘骜没有不育症,他有过好几个儿子,比如许皇后和班婕妤都有过孩子,只是早夭了。

当时,解光的报告让刘欣非常为难,因为承认那个报告就在一定程度上质疑了自己继位的合法性,耿育的上书在一定程度上为刘欣解了围。再者,刘欣能够拼过刘骜的亲弟弟中山王刘兴,赵飞燕起到了很大作用,刘欣记得赵飞燕的恩情,所以综合考虑下来饶了赵飞燕。

[1]这篇报告说此子不知所踪,但《汉书·成帝纪》中说,此子被赵昭仪害死。

4.治国

刘骜在位期间,汉帝国非常糟糕,他将先人们的积累糟践光了,国家再无盛世气象。

刘骜一直重用外戚,致使大权旁落、外戚专政,国家的重要部门都是王家势力,亲附王家就官运亨通,与王家作对就没有好下场。官员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实现经世济民的理想,整个官场都说王家好话,到处都是钩心斗角、溜须拍马,朝政乌烟瘴气。

他贪恋女色不能自拔,不顾百姓疾苦,府库空虚,却给后宫女子们超量的赏赐。为了宠幸的女人,他不顾是非,滥杀无辜,对赵氏姐妹言听计从,不考虑该不该做,只要能讨得赵氏姐妹的欢心,他不惜手刃亲子。

他又大兴土木,在陵墓上来回折腾,为了支持他干这些事,朝廷不得不加大徭役,重增赋敛。而民间又灾害频繁,老百姓得不到救助,以致民生凋敝,百姓无法生存,或卖身为奴,或落草为寇,或揭竿起义。由于他的不作为、乱作为,当一些人活不下去靠吃人度日时,在同一片土地上,另一批人正在酒池肉林中恣意享受。

他是皇帝,却只享受帝王特权而很少尽帝王职责,荒废政务,喜欢玩耍,有时甚至溜出宫。为了玩,他还干过一件非常可笑的事:为了向胡人展示汉朝地大物博、野兽众多,竟要求右扶风的老百姓到秦岭山里抓捕熊、野猪、虎豹、麋鹿、狐狸、猴子等野兽,抓到后就用车送到长杨宫的射熊馆关起来,然后让胡人进去抓捕,逮到了就自己带走,有点像今天的娃娃机(还不用付费),刘骜则在一旁观看。那是发生在汉成帝二十三年(元延三年,前10)秋天的事情,然而为了刘骜莫名其妙的兴趣,许多农民都没来得及秋收。

曾经繁盛的大汉帝国在刘骜的执掌下,已是西风残照,国祚将尽。到刘骜去世那年,距离西汉灭亡还有十来年了。

可这些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呢?刘骜为何对王家人深信不疑,要把权力都交给王家人?

王凤辅政时期,刘骜想放过丞相王商(非王老五),王凤不同意,他就把王商罢免;他想重用刘歆,就算他已经把话说出去,把官服准备好了,可王凤不同意,他就作罢;他想和弟弟刘康多待几天,王凤不同意,他也只能哭着和弟弟告辞。他这个皇帝究竟怎么了?如果不听王凤的话,王凤能把他怎样呢?

王凤不能把他怎样,刘骜不听王凤的话也不是不行,因为王凤还没有废掉刘骜的能力和胆量。王凤每一次不同意,都没有通过恐吓刘骜的方式,更非电视里演的那样——权臣举着拳头高声呼喝,皇帝不敢喘气,群臣鸦雀无声,还有几个正直的官员低下头咬牙切齿。真正的情况应该是,王凤熟悉政务,摆出一大堆道理,逐条反对刘骜的想法。而刘骜不钻研政务,辩不过王凤,就只好放弃。

王凤仍然是刘骜最信赖的人,有许多本该刘骜做可他做不了的事情,王凤正在做着。在一些事情上,王凤明确表态不同意,刘骜不熟悉情况,也不敢一意孤行,因为他也怕自己是错的。更何况,倘若刘骜非要跟王凤唱反调,王凤辞职怎么办?王凤要是辞职了,他刘骜短时间内找不到能够代替王凤的人。他倚仗王凤,和当年他父亲倚仗石显的道理一样,都是由于不精通国事,不熟悉政务,而不熟悉政务的原因,就是他们懒得去钻研。

在汉元帝刘奭和汉成帝刘骜的生活中,有堆积如山的奏章,有在自己面前哭闹的臣子,有动不动就给自己提意见的诤臣,但同时还有:世上最好的皇家乐队、歌舞表演家、最奢华的宫殿、最美貌的女子、最有趣的游戏,还有每天如雪花般飘来的歌颂自己的言语……精力放在前者,就像个苦行僧;精力放在后者,就快活似神仙了。

就在这时,他们身边出现了一批人,如汉元帝身边有了弘恭、石显等,汉成帝身边有了王凤。这些人总能在他们眉头紧锁的时候把难题解决得妥妥当当,总能在天子动手之前,就一些棘手之事拿出处理方案,于是天子们就能腾出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比如天子对谁不满意了,此时如果能来个非常有眼色的助手,悄悄给那个臣子吹个风:你以后还是小心点儿……整个过程天子不用说一句话,就解决了烦心事儿,这样的助手天子岂不喜欢?另外,有一些事情其实没太多技术含量,就是费时、麻烦,这时倘若有个助手把杂乱之事的概要、初步处理意见拿出来,天子就更欢喜了。

助手干得越多,天子就越觉得这些助手靠谱,于是把更多的权力交给他们,慢慢地天子就越来越觉得,当领导其实就是把助手用好。

有助手不是问题,让助手帮自己也不是问题,汉元帝和汉成帝的问题就出在他没弄清自己该干什么。

的确,助手可以帮他处理一部分事务,可有些事情必须他本人才行。皇帝可以让助手帮着办一些例行的公事,可以让助手凝练出奏章的摘要,可以让助手帮自己向下吹风,甚至能让助手拿出初步意见,可是在识别忠奸、赏善罚恶、选用人才、把握国家发展方向、执政理念等关键问题上,他必须亲自把关、详细调查、充分论证,而不能仅听几个助手的话就下论断,甚至由助手处理。

刘奭和刘骜把许多事情都交给助手去做,是因为他们懒惰,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职责,也不愿思考自己的职责,正因如此,所以当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就没有主见,只要别人的话听着在理,他们就顺从。

正因为他们懒惰,不愿意花时间增强业务能力,不愿意思考工作,因而对许多事情没有自己的见解,这个时候,倘若有个看上去很能干的人(比如王凤、石显)出来包打天下,他们简直会高兴死。

想当年,汉宣帝刘询在听到丞相黄霸建议将史高封为太尉的时候,将黄霸痛骂了一顿,告诫黄霸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汉宣帝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他的儿子和孙子跟他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那些权力本在己手却最终大权旁落的皇帝,大都是因为没有权力欲望,正因如此,他们才不想负责任,不想做决策,不想惹麻烦。

元、成二帝不热衷于权力,所以不觉得将臣子收拾得服服帖帖是一种享受,不觉得号令天下有成就感。他们不喜欢参与到臣子们的尔虞我诈中,也不太费力气进行改革,因为做这些往往会流血,需要刚强和狠辣的性格,而这两点他们不具备。

治理国家需要什么呢?汉宣帝曾有过论述:我汉家自有制度,向来都是以霸道和王道杂糅而用,怎能像周朝一样,只依靠道德教化呢?再说了,那儒生往往迂阔、不合时宜,还喜欢以古非今,整天弄些炫目而不切实际的东西,怎敢重用呢?(《汉书·元帝纪》: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汉宣帝的意思很直白:治国不能单靠儒家,得霸道和王道并行。霸道,即法家之术;王道,为儒家之仁政。说得再细点儿,就是以儒家宽仁之政对待百姓,以法家刑名之术驾驭官员。

当时,汉宣帝说这话的背景,就是刘奭劝他以儒家学说治国理政。他说完之后,叹道:“日后败坏我大汉江山的,就是这太子了!”

事情确如汉宣帝预言的那般发展了。他之后的刘奭、刘骜都是纯以儒家思想治国的君王,不会权术,也不喜欢权术,在位期间的确有许多施惠于民的措施,本人也都脾气好。然而他们都没有驾驭臣子的权术,于是元帝时宦官擅权、成帝时外戚专政。

皇帝不喜欢、不擅长权术,势必大权旁落,而拿到权力的臣子,将要用很大精力来巩固自己的权势。就算他是个治国能手,可精力这样一分,留出来治理国家的精力就有限了。况且由于是臣子,做事情的目标就和帝王有所不同:帝王只需要想,如何使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权臣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并扩大权势,至于国家发展,那是其次的事情。

5.成帝

说回汉成帝,他眼睁睁看着外戚势力越来越大,也知道王凤、王音之后的两个舅舅(王商、王根)都不是省油的灯,还不停有臣子劝他削弱外戚,他也认可臣子的话(有些大臣因为跟王家走得近,不被他喜欢,如谷永),却一直无动于衷,任由发展。

这些都可以解释为他信奉儒家仁政、不懂法家权术。可问题是,如果他真想改变现状,为何不学、不尝试呢?

核心原因就是,不想。或者说,懒。

他不想忙于工作,就希望有个值得信赖的人帮自己包打天下,如此他就能纵情于玩乐了。最值得刘骜信赖之人,自然是他的亲戚了。从血缘关系上看,没有谁比自己的亲舅舅更值得信任。所以王凤、王音、王商、王根轮番上阵,甚至连舅舅的儿子王莽都上了,王家人掌权几十年,借着帮刘骜处理政务的机会,将王家势力安插在能带来利益的各个角落。

可就算刘骜不想干工作,也没必要把所有工作都委托给一个大司马,他完全可以将权力分一分,让好几个臣子负责,如此臣子之间相互制衡,就不会造成某一家独大的情形。他为何非要把权力都交给王家呢?

原因还是懒,因为倘若把权力交给好几个人,这些人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力和资源,会发生矛盾,刘骜就不得不花时间来协调他们的关系;权力一分,手底下的人只是分管工作,就很难再从全局考虑问题,那么需要统筹的问题就只能落在刘骜头上,每每有事情需要几个人协同,刘骜还得忙得焦头烂额,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安排工作。

刘骜跟王凤合作之后发现,王凤非常能干,有了王凤,他的很多努力和考虑都是多此一举、浪费精力,自己完全能当个甩手掌柜,即便不做事,王凤也能帮自己干得很好。于是,他对这个本来是为了帮他变得成熟的大臣产生了依赖,他没有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像王凤一样,甚至超过王凤,而只希望能一直依赖着王凤。

他和王凤有过一次不愉快,就是王章劝他将王凤免掉的那次。可王凤平时的表现太让他省心了,即便有些事情让他不舒服,但其在处理政务方面比他专业,做得比他好,他内心深处是不敢坚持自己的,所以王凤一哭闹,他就心软。他更不能保证王章推荐的冯野王是否及得上王凤;倘若及不上,对于刘骜而言便是个非常糟糕的事。

在王凤辅政的十年中,刘骜只取了“鱼”,而没有学到“渔”,所以当王凤去世时,他还像十年前一样,对政治一知半解。王凤去世前,他害怕王凤死了就没有得力的人帮助自己,连忙问王凤谁可以代替,他以为三舅舅王谭可以,但因为王凤说王谭不行,他就不再坚持。

上来的王音虽然比起王凤稍逊,但也不错,刘骜仍能当甩手掌柜。从这十多年的经历中,刘骜发现,要想当甩手掌柜,关键就是托付之人值得信任,否则胡作非为,非把他烦死不可。而他最信任的人就是几个舅舅了,何况就算舅舅们胡搞,上面也有王政君压着,王政君是他母亲,绝对和他一条心。有了这些认识和经验,于是王音之后,刘骜在选择辅政大臣时,就只从王家亲戚里选了。只是王音之后的王商、王根都不堪大用,不过当惯甩手掌柜的刘骜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你们几个,别让朕烦心就行。

其实,刘骜对他的舅舅们有过不满,有一次甚至想杀了他的几个舅舅。刘骜只是懒,但不聋不瞎,他知道几个舅舅平日骄奢淫逸、姬妾成群,这些他睁只眼闭只眼都能容忍,然而有几件事情把刘骜触怒了。

那是王音辅政期间,有一回他的五舅舅王商病了,居然跟他借明光宫避暑;又有一回,他去王商家里,发现王商奢侈到在家里修人工湖的程度,湖中有船,船上有歌女,嘤嘤呀呀,让刘骜不禁觉得这个舅舅也太有排场了,之后一打听,得知王商人工湖中的水,竟是凿穿长安城墙后从沣水中引来的,为了享乐不惜破坏城防;还有一次他微服私访,到了七舅舅王根家,发现王根家的一些建筑和皇宫中差不多。

连着几番下来,刘骜终于忍不住了。他把怒火撒向辅政大臣王音:我这几个舅舅是这样胆大包天,你为何不处理,为何不告知我!

王音因为王商、王根挨了通骂,王商、王根吓得面无人色,知道自己的过分行为刺痛了那个平日里看起来没心没肺的皇帝,他们连忙跑去求王政君,并表示要当着王政君的面自残。

刘骜闻此消息,更是愤怒,他派人申斥司隶校尉和京兆尹:王商、王立、王根,这几个人都在你的辖区内干了那么多僭越不法之事,你们为何没检举?

这时王商和王根也知道把祸惹大了,连忙跑到皇宫,来到刘骜居住的禁中门口,长跪不起。见舅舅给自己下跪,刘骜觉得这不成体统,他虽然对王商、王根有气,可他堂堂天子,总不能揪住这两个舅舅猛打吧,他要撒气,就只好再骂辅政大臣王音:外家的亲戚们居然想自残,还跑到太后面前自相侮辱、丢人现眼,让太后伤心,扰乱国政。外家势力很大,让我这皇帝的权力都越来越小,这个问题看来得处理了,你把外家的诸侯都召集到你家里,让他们听我的处理意见!

王家终于知道自己看错了刘骜,原来长期以来,刘骜把他们的行为一直看在眼里,他们干的不法之事,人家一直忍着。皇帝准备处理外戚权势过大的问题,要王家诸侯等消息,他准备做什么呢?

王家人的确把刘骜惹火了,因为刘骜让尚书给自己查一段历史:汉文帝十年(前170),汉文帝逼死了亲舅舅薄昭,把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细汇报上来。

这还不清楚吗?这就是效法前人,学习汉文帝处决亲舅舅的做法啊。

王音、王商、王立、王根得知后吓得魂飞魄散。王音坐在草垫上自陈有罪;王商、王立和王根则背上斧头,一把鼻涕一把泪,表示自己罪大恶极,大到该被砍脑袋的地步。

王家几个人确实胆大包天、无所不为,刘骜也摆开了杀死他们的架势,要是杀死他们,汉成帝时代就没有可恶的外戚专政,汉朝也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可是当刘骜见到王音、王商、王立、王根几个人坐草垫、背斧头、战战兢兢的画面,忽然就心软了。

这几个人毕竟是他的舅舅,尤其王商、王立、王根还是亲舅舅,平日里或慈眉善目,或威风凛凛,他们受人尊重,威望甚隆,对刘骜嘘寒问暖、照顾有加,可如今背上斧头,不顾形象和脸面,在大庭广众下痛哭流涕,求自己饶命,让人笑话,这对他们来说又是多大的折辱呢?他要杀舅舅,现在将舅舅逼成这样,他的母亲王政君一定在宫里哭天抢地、寻死觅活,刘骜是个有感情的人,心里有什么仇怨放不下,非要对至亲赶尽杀绝、留下终身遗憾呢?

大家都知道,刘骜这几个舅舅能力平庸,后来又独揽大权,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汉朝灭亡和这几个姓王的有着莫大关系,所以人们总认为刘骜没杀死这几个舅舅,就是优柔寡断、性格懦弱,甚至昏庸糊涂。

可问题是,刘骜当时怎么知道以后的事情呢?他又如何抛去对舅舅们的感情呢?换位思考,如果哪个人要你去成批地杀害疼爱你的、犯了些错误的亲舅舅,你杀了之后人家说你豪气冲天、前无古人、大义灭亲、是非分明,你下得了手吗?

那是“家天下”的时代,至亲即便做了错事,一家之主也会尽可能原谅的,就像我们有时也会没有原则和理性地包容维护自己的家人,虽然知道他们有些事情做得不对。

* * *

刘骜执政的二十六年中,内朝长官依次有王凤、王音、王商、王根。四人之中,王凤的能力最强,是刘骜最信任之人,他的表现也最好,接下来的王音毕竟不是刘骜的亲舅舅,对朝政的掌控力度就要稍弱,但也因为不是亲舅舅,此人就没有其他几位专横嚣张,算是几人中最像贤臣的;接下来的王商平淡无奇,剩下那个王根,就和前面的差远了。

汉成帝十一年(阳朔三年,前22),王凤去世,临死前极力反对三弟王谭而推荐了王音;五年后(鸿嘉四年,前17),刘骜的三舅舅王谭去世,刘骜突然后悔没有重用王谭,立即起用五舅舅王商,让他“领城门兵”,同时允许他像将军一样设置司令部(幕府)。

随着王商越来越多地参与政事,刘骜也越来越倚靠他,终于在两年后(永始二年,前15)王音去世了,刘骜让他接替。

也许和几年前王商、王根、王立等人过于骄奢被刘骜发现有关,刘骜对王商和王根的印象就不如王凤、王音那么好了,他虽然依赖信任王家,但程度已比不上王凤、王音时期,他对王家有了一些反感和不信任。

有一个叫谷永的人,很有见识,给刘骜提出过非常有用的建议,刘骜知道谷永说得对,也说得好,但考虑到他和王家的关系太亲密,就始终不信任他。(《汉书·谷永杜邺传》:党于王氏,上亦知之,不甚亲信也。)

王老五王商辅政三年多,于汉成帝二十一年(元延元年,前12)去世,刘骜的七舅舅王根接替。王根是这几人中名声最差的。民间曾有首歌谣,大意是:王家五个侯爷刚刚发迹时,曲阳侯王根最奢侈,很多派头都效法天子。除了歌谣,刘骜驾崩后,解光那份揭露刘骜和赵昭仪罪行的调查报告中,引用了故掖庭令吾丘尊的话,吾丘尊直接说王根贪财,不足以与之计较大事。

刘骜当皇太子之时的《论语》老师张禹,曾当过六年丞相,刘骜对他非常尊敬,即便辞官后,刘骜也尊他为“特进”侯爷,每当国家有大事了,都找他商议。史书明确说了,刘骜对张禹的敬重程度超过对王根。有一回王根弹劾张禹,但刘骜根本不听。从那之后王根恨上了张禹,数次在刘骜面前说张禹坏话,可刘骜只当耳旁风,对张禹更加信任。

有一段时间,灾异频现,日食、地震时常发生,很多人上书说天降灾异的原因就是王氏专政。在王凤辅政期间,臣子也说过同样的话,但刘骜不听。然而到王根辅政,臣子再做如此解释,就把刘骜打动了。刘骜也觉得天变和王家权势太大有关,但又不能确认,就到张禹家里请张禹帮忙解答。

张禹和王根不睦,让张禹来解释天变,他会怎样解释呢?

他可以像其他官员一样,将灾异归咎于王家,刘骜本身就有些怀疑王家了,如果刘骜非常信任的张禹也这么讲,王家就算不倒台,也会伤元气的。

可张禹不敢讲。张禹认为,灾异之事非常复杂,将灾异归咎于王家的,都是没把学问学好,胡吹大气,不能相信。

张禹是刘骜非常信任之人,张禹说灾异和王家无关,就打消了刘骜对王家的怀疑。

王根明明和他不好,他为何不借机收拾王家呢?

因为张禹害怕他说的话被王根知道,而王根一旦知道,肯定会集中力量对他疯狂攻击,他张禹老朽一个,没有依靠,子孙年幼,根本不是王家人的对手。

可刘骜跟他讲话时,已经遣走身边的人了,王根怎么会知道呢?

张禹应该记得,当年王章弹劾王凤,和刘骜谈话时也是屏去了左右,可他们的话还是被王凤知晓了。这种谈话很难保密,一来可能隔墙有耳,二来张禹也不相信刘骜能对谈话内容守口如瓶。事实上,他们这个看似绝密的谈话,内容后来还是被王根和王家子弟知晓,只不过从那之后王家人开始亲近张禹,张禹因此而远离了政治旋涡,保全家室。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刘骜的时代,要想为国为民,想反对外戚专权,是要冒着杀头风险的,因为即便你得到刘骜的强力支持,他支持你也只是三分钟热度,而你得罪了王家,刘骜是不会花力气帮你保命的,因为麻烦。

***

在王商、王根时期,刘骜对王家的信任不再像王凤、王音时期,也许和赵氏姐妹受宠有很大关系。赵飞燕在汉成帝十七年(永始元年,前16)六月被立为皇后,半年后,汉成帝十八年(前15)正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就去世了。在这之前,刘骜一切都听王家的,可赵氏姐妹发达后,就必然和一手遮天的王家发生矛盾,刘骜对王家也必然不会像之前那般信任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刘骜经常私自外出游玩,毫无君王威仪,对赵氏姐妹和一个李婕妤宠得死去活来,王家人劝过刘骜,可刘骜克制不住,总是答应得好,却依旧我行我素。

汉成帝十八年(永始二年,前15),王商刚当上大司马卫将军,和王家人来往甚密的谷永被提拔为凉州(今甘肃省)刺史,临行前,天降灾异,刘骜就让人问一下懂得经术的谷永怎么看。

王家人希望借此次灾异的机会让谷永给刘骜提些建议,通过“学术理论”告诉刘骜:再不听话,老天就要怪罪了。

谷永心想,之前给刘骜经常提建议,提过之后刘骜每次都很有礼貌地给自己回复,可见刘骜对自己的意见颇为重视,想到这次上书有王家人支持,且刘骜又性情宽和,就无所顾忌地放飞自我了。

这是一篇非常大胆的上书,被收录在《汉书·谷永杜邺传》中,内容翔实,批评皇帝不拐弯抹角,单看上书内容也有意思得很,看完之后让人直叹这谷永吃了熊心豹子胆。鉴于篇幅,现将文章内容摘要供大家更深入了解这位汉成帝:

第一,我很高兴写这篇文章,臣以为,之所以发生灾异,是因为你太奢侈,又沉湎于酒色。

第二,你对女人的宠幸,已经过头了,你不遵循先人法度,赏赐和诛罚全听女人之言,滥用刑罚,绝灭人命,以致生入死出者不可胜数。(今之后起,天所不飨,什倍于前。废先帝法度,听用其言,官秩不当,纵释王诛,骄其亲属,假之权威,从横乱政,刺举之吏,莫敢奉宪。)

第三,你没有皇帝的样子,经常跑出宫乱逛,不顾皇帝身份与乌合之众厮混,官员们兢兢业业,可悲的是一直守卫着一座空皇宫,百官不知你在什么地方,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好几年了。(公卿百僚不知陛下所在,积数年矣。)

第四,你不爱百姓,听邪臣之言,放弃好好的延陵,非要去不适合建造陵墓的地方建什么昌陵,在陵墓上翻来覆去折腾十来年,横征暴敛,老百姓被你弄得苦不堪言,现在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去看看之前那些亡国之君,对照一下你现在的行为。我今天说的话,要是有一件事情说错了,你可以把我杀了。(愿陛下追观夏、商、周、秦所以失之,以镜考己行。有不合者,臣当伏妄言之诛。)

第五,汉朝以前都是好好的,可到你这里就不对了,你正值壮年,没有子嗣,却有亡国的忧患,你不合天意的失道之行,已经很多了;你为人后嗣,只有守住祖宗创立的功业,才不辜负先人。(至于陛下,独违道纵欲,轻身妄行,当盛壮之隆,无继嗣之福,有危亡之忧,积失君道,不合天意,亦已多矣。为人后嗣,守人功业,如此,岂不负哉!)

第六,现在汉朝的国运就系于你手了,陛下得赶紧醒悟,重视上天警告和危亡征兆,励精图治,返回正道,免除那些通过非正常途径上来的官吏,勤俭节约,克己复礼,别再跑出去瞎混,减少对后宫女子的溺爱,不许后宫干政,多杀奸邪之臣,别再在陵墓和宫殿上耗费太多,减轻徭役赋税,体恤百姓,整顿官场,还有你要勤快些。

以上六点只是我概括出来的内容,原文远比这充实、大胆、有文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汉书·谷永杜邺传》。

这种直击灵魂的批判,要理论有理论,要实例有实例,看得刘骜目瞪口呆——刘骜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哪有人这样说过他,他又怎么会想到自己如此差劲。

他接受不了这样的评价,气得恨不得把谷永碎尸万段。

王老五王商是卫将军、内朝官,和刘骜走得近,刘骜看了谷永的上书后大发雷霆的场面把王商看得直打哆嗦,他意识到,这篇上书太直白,刘骜没办法接受,谷永要遭殃了。

王商赶紧趁着刘骜还在发脾气的这段时间里,偷偷派人去通知谷永:快跑,再不跑就完了!

谷永二话不说,飞也似的逃了。

果然,不一会儿刘骜就派人去抓捕谷永,由于谷永刚被提拔为凉州刺史,近期上任,刘骜也不清楚谷永是否已经走了,就给负责抓捕谷永的侍御史交代:谷永这厮若已经在前往凉州(今甘肃省)的路上,过了交道厩(汉成帝延陵附近),就饶他一命,别再追了。

幸亏王商的通知,谷永跑得快,侍御史才没追上谷永。

***

刘骜之所以把权力都交给王家,主要原因是懒,懒的原因是没有太大权力欲望。

不喜欢政治和权力,国家政务也都有王家人操持,刘骜就能心无旁骛地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了,那他喜欢什么呢?

喜欢女人,喜欢酒,喜欢玩。

刘骜喜欢女人,笔者在前面已经说过,先后有许皇后、班婕妤、李婕妤(也称卫婕妤)、赵皇后和赵昭仪极受宠幸,可以说刘骜都已经被女人们迷得神魂颠倒、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他为了赵昭仪欢心,连亲生儿子都能杀害。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当时民间流传一首童谣,曰:

燕燕尾涏涏,张公子,时相见。

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

这首童谣大概意思就是:燕子的尾巴湿润又好看,还有个张公子,时时与皇帝见面;宫门紧闭(有铺首和铜环),却仍然有燕子飞来,啄死了皇子皇孙,之后燕子就要被处死了。

因为这首歌谣,后来有个典故“燕啄皇孙”,专门指后宫妃子残害皇族。

这首歌谣包含了刘骜的两个喜好:女人和玩。女人,就是“燕”,赵飞燕姐妹;玩,就是刘骜的玩伴——张公子。

在玩方面,刘骜很有一套。

当年,大将军王凤在世时,很有威严,这也是刘骜从小就非常敬重的一个人,因而王凤活着时刘骜不敢为所欲为。可王凤去世后,刘骜顿时就像匹脱缰野马。

他听说过汉武帝刘彻的故事,知道刘彻在年轻时经常深夜里跑出去玩耍,干了很多新奇又刺激的事情。刘骜对此羡慕不已,终于在汉成帝十三年(鸿嘉元年,前20)前后,准备效法武帝微服出宫。

当年汉武帝冒充了自己的姐夫平阳侯,刘骜照猫画虎,也冒充一个亲戚:他的连襟富平侯张放——歌谣中的“张公子”。

张放,是汉宣帝时代的名臣张安世的四世孙,娶了许皇后的妹妹为妻,因而和刘骜是连襟。那时候,汉朝的国家元首刘骜经常偷偷出宫,多则十余人,少则五六人,一行人摘掉帽子、身穿白衣、手持刀剑,或骑马,或乘小车,出入于市里郊外,走远了还会去一些县里。刘骜假扮成富平侯家的人,和寻常老百姓斗鸡、跑马,有时候开心了,还会往醉里喝酒。

张放是刘骜最好的玩伴,也是刘骜最好的朋友。张放结婚时,刘骜非常高兴,不但给张放送了豪宅、厚礼,还给这次婚礼定了规格:天子娶妇、皇后嫁女。有了刘骜的指示,权力再大的人也不敢不重视张放的婚礼了。张放虽然只是个比二千石的中郎将,可刘骜特批他设置司令部(幕府),像将军一样。平日里,俩人经常一起玩耍,一同乘车[1],一同骑马,玩得开心了,张放就不回家,直接在刘骜的床上睡了。

张放如此受宠,让王家人感到不安,他们不是怕张放抢走了自家权力,而是这张放整天只知道变着法子和刘骜厮混玩乐,从不劝刘骜干正经事。王家人觉得,刘骜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皆因他交了张放这么个好吃懒做的损友。

有一回,王政君派一个宫女去找刘骜,宫女到了刘骜所居的禁中(皇帝及家人居住之地),发现刘骜正举行宴会。宴会上,有张放等幸臣,还有赵氏、李氏等受宠女子,一帮人大口喝酒、高声谈笑。喝着喝着,刘骜突然看到身边一面屏风上画着醉酒的纣王在妲己身上通宵寻欢作乐的图(《汉书·叙传》:画纣醉踞妲己作长夜之乐),于是好奇心起,问一个叫班伯的侍中:你说说,这纣王真的无道到如此程度吗?

班伯是班婕妤的兄弟(班婕妤担心被赵飞燕姐妹迫害,在服侍王政君),也是个正经人,刘骜平时对他比较尊敬,他抓住这个机会,就跟刘骜大谈圣贤之道,劝谏刘骜别沉迷于酒。刘骜听了之后,叹道:我很久未见班先生了,今日一见,又听到了正直的话。

和朋友们高高兴兴地聚会喝酒,突然来个人一本正经地谈论政治,说些喝酒误事、不利于事业之类的话,谁会高兴呢?

宴会的欢快气氛顿时没有了,而先前玩得开开心心的张放等人非常不悦,就找借口离开了。

王政君派来找刘骜的宫女见到了这一幕,回去就告诉了王政君。王政君对张放已经很有意见了,听到这个名字都头疼,听说刘骜又和张放这种人混在一起,班伯劝说了一下刘骜,张放还意见大得很,于是等下一次刘骜来问候自己时,哭着对刘骜说:“皇帝你最近变瘦变黑了,班侍中是大将军王凤所推荐,你得多亲近他,把张放那种人遣送回家。”刘骜不忍见母亲哭啼,也知道整天和张放厮混不该是皇帝所为,只好同意。

车骑将军王音得知此事,生怕刘骜在诓骗母亲,或者过两天反悔,立即趁热打铁,让丞相薛宣和御史大夫翟方进弹劾张放。大臣都希望君王勤于政事,对张放这种只教刘骜玩乐的人非常痛恨,所以听说只需要临门一脚就能撵走张放,非常积极,很快就奏了一大堆张放的罪过:骄奢淫逸、行为放纵、作威作福、包庇罪犯……张放之所为,大逆不道之至,一个臣子的罪恶,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他们说那么多,倒不是把张放杀了,只要张放别留在京城就行。

在各方压力下,刘骜不得不忍痛将好友迁到北地郡当都尉。

可张放是刘骜的真朋友,刘骜不高兴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张放。他发现张放走了后,玩起来再也找不到感觉,于是只过了几个月就忍不住把张放召了回来。

刘骜本来想让张放去北地郡避避风头,等母亲火消了再回来,可他没想到,过了几个月,母亲仍然痛恨张放,不满意他召回张放。刘骜无可奈何,只好让张放去天水郡当属国都尉。

张放在天水郡待了一年多,刘骜听说张放的母亲生了重病,非常激动,亲自下诏书给张放:快回来看望母亲。

张放回来探病,自然要和刘骜叙旧,好好玩一番的。不过笔者想,肯定有很多人都盯着张放母亲的病,因为他们都指望张放快点走。果不其然,张放只待了几个月,刘骜就迫于各方压力让张放离开,这一次张放去的地方离京城稍近,是到河东郡当都尉。

刘骜没办法把张放留在京城,每一次遣张放离开,都伤心得落泪。在刘骜去世的前两年,刘骜又硬着头皮把张放调回皇宫,让张放当了一年多侍中,可当时朝政混乱,大臣们不依不饶,逼得刘骜不得不将张放遣送回富平侯国(张放继承富平侯爵)。

张放回到家只过了几个月,刘骜就驾崩了。

张放和刘骜之间,应该有着非常深厚的友情。刘骜去世之后,张放非常伤心,经常哭泣,几个月后,积郁成疾,死于家中。(《汉书·张汤传》:数月,成帝崩,放思慕哭泣而死。)

由于人们早早将张放归于奸臣之列,于是见史书说张放和刘骜一起睡觉,就说张放是刘骜的男宠,把两人的关系说得不堪之至,却不去想自己也曾和最好的同性朋友有过共卧一床谈天说地的经历。和好朋友睡在一个床上,就说人家口味重,实在有些污蔑人了。

刘骜也许不明白,皇帝和臣子之间不可能存在平等的朋友关系,皇帝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与他交心的朋友。因为一个唯我独尊的人很难容忍另一个和他在人格上平等的人出现。皇帝对臣子好,可能只是他一时高兴,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施舍。如果皇帝不高兴了,他可以随时收回这点施舍,可能还从不记得他对这个臣子好过。跟张放在一起时,刘骜可能从没想过这些问题,然而张放身为臣子,就不得不考虑了,面对那个跟自己高谈阔论的“朋友”,张放的表现必须谦恭一些才行。

就算皇帝愿意让这个人和自己做朋友,让此人和自己在人格上平等,可其他臣子呢?此人若和皇帝有平等的人格,受到皇帝的尊重,岂不意味着他们都比这个臣属的人格低下吗?臣子们绝不能容忍此事,于是这样的人就会受到多方攻击,最终声名狼藉,就连史官也瞧不起他们。他们很可能会被当作奸猾之臣,被写入史书的《佞幸传》,遗臭万年。

史书对张放是没有好评的,后人认为他是个奸邪之臣,将他与汉武帝时代的李延年,汉元帝时代的石显、弘恭之流归为一类。张放之所以没有在《佞幸传》之中,则多亏了他的儿子张纯,此人在东汉光武帝时期被封为大司马。对于如此位高权重之人,撰写《汉书》的东汉人肯定不敢把他父亲放到《佞幸传》里的。

***

刘骜这个人,差不多是个无能的富家子弟,没有太大权力欲望却坐在了皇帝的位置上。这样的错置成了刘骜和那个时代的悲剧。

他不热衷于权力,不能在权力场中找到足够的成就感,因而怠于政事,将国政委托给王氏家族,他也没有努力去学习如何理政,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王家;他讨厌宫中的那些繁文缛节,所以一有机会就跑出去玩耍,装扮成富家公子哥,跟别人称兄道弟、喝酒猜拳、斗鸡跑马。

他没有毅力,执行力差,有时也会产生一些想法,但倘若操作不易,他只在脑中想一想就算了。由于他为人平和宽厚,又不懂驭人之术,臣子不怎么怕他,因而许多人给他上书言事,批评朝政。比如谷永,他的那一封上书,除了没说王氏专权(因为王家是谷永的靠山),将刘骜执政的其他弊端都十分直白地指了出来。刘骜后来也知道谷永说得对,可就是很少按照谷永所说的去做,因为改掉那些毛病太难。

包括王氏专权,也有人指出过。皇族刘向就多次跟他说,王家权势太大,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外戚比他们霸道,即便是昔日的田蚡、霍光也比不上。他建议刘骜多重用刘氏亲属,削弱王家人的势力,刘骜信誓旦旦地说会好好考虑,但考虑了几十年也没见动静。当年,刘向在给刘骜建议削弱王氏的时候,怕是死也想不到,他的儿子刘歆会跟王家的王莽结为亲家,在王莽取代汉朝的过程中立下大功。

刘骜在位二十六年,这期间汉朝国政紊乱,国力急转直下,再无盛世气象。吕思勉在其《秦汉史》中说:汉治陵夷,始于元帝,而其大坏则自成帝。帝之荒淫奢侈,与武帝同,其优柔寡断,则又过于元帝。朝政自此乱,外戚之势自此成,汉事遂不可为矣。

刘骜驾崩前,留下了两个充满活力的人,一个是他的继承人刘欣,另一个就是新上任的大司马王莽。这两个人都很有想法,要有一番作为,可最终都让人失望了。

[1]不同于今日,古时,作为九五之尊,皇帝是不能随便与人一起乘车的,即 便乘车,也一定得是公认的社稷之臣。刘骜曾希望跟班婕妤一同乘辇玩耍, 班婕妤就劝谏刘骜“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拒绝乘辇,还得到刘骜和 王政君的表扬。

开局与女神领证同居,系统激活!抗战:帝国大独裁者女猎手苍茫仙主流落荒岛,发现女神校花暗恋我不是彩礼给不起,现充更有性价比我靠卖野菜饼发家致富隋乱塞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