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酷法治民(1/1)
随着秦王政专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特别是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使专制君主的权力在实践中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实现,他的残忍暴虐的本性就日益暴露出来。横扫天下、一统六合的英雄,变成了作威作福、荼毒人民的暴君。
1. 繁重的徭役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秦始皇
秦朝兵役和力役繁苛。秦代徭投之一是服更卒。所谓更,即更番轮换之意,简称之为更。按照董仲舒的说法,更卒是每年服役一个月。《汉书·昭帝纪》注引如淳说:亲身服徭役者叫作“践更”,出钱雇人代替服役者为“过更”,认为“此汉初因秦法而行之”。
秦朝法律规定,为国家服劳役是每一个成年男丁所必须承担的义务,据说男子20岁即开始服劳役,实际的服役年龄恐怕要早得多。另外,服役时间也决不仅只是一个月,甚至比董仲舒听说的“三十倍于古”(3个月)还要长。秦始皇营建了无数供其恣意淫乐的楼台观阙,兼之筑长城,修驰道,建陵墓,自其即位以来,庞大的工程一个接一个,直至其死在巡游路上为止,就没有片刻的停歇。广大的黔首被迫远离故乡,常年累月地为官府从事各种艰苦繁重的劳役。
从征发徭役的数量上说,也可以证明秦始皇滥用民力达到了无休无止、登峰造极的程度。例如修直道、驰道,史籍虽无明确的服役人数的记载,但根据驰道和直道的规模、修筑条件等因素估计,并参考其他工程建设的人力征调的情况,投入到修路工程中的人力可能也要有二三十万人之众。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侵,在北部边疆修建了万里长城,所投入的人役达40万之多。
征调人役最多的工程显然是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自秦始皇初即秦王位时修起,直至他死去为止,历时37年,竟然没有完工。当时营建陵墓的大石全是用人力由渭水北渚拉至骊山北麓陵址的,所以有这样—首歌谣被流传开来:“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唱,万人讴,金陵余石大如岖”《长安志》也说秦始皇命人从远地采至秦陵的巨石高达—丈八尺,周十八步,可知民徭并没有说错。如此巨大的工程,耗费人力之多令人咋舌,秦始皇“穿治骊山”用了70余万人(—说与修阿房宫合并为70万人)。征发如此众多的劳动人手去营建不急之务,势必要对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的破坏。
秦朝的徭役除力役以外,尚有兵役。“卒更,即古者田赋出兵之制,戍边三日,则仿力役之制,为之雇更,即雇役之法所防”。所以,秦汉时期的力役与兵役都被称为更。
秦代兵役有两种,即正卒和卫卒。正卒为正式的兵役,役期为一年。服役者要在本郡接受十分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术,如骑射战阵等等。步卒称材官,战车兵称轻车骑士,水军称为楼船。农闲期间要接受郡县长官的检阅和考核。军卒服役期满后虽可回乡务农,但并不意味着永远摆脱了兵役的羁勒,要随时准备响应官府的征召,返回军队,重新服役。至少,每个当过正卒的成年男子还有戍守边防一年的义务。
戍卒的任务是戍守京师和边防,主要是后者。秦代征发戍卒的数量是惊人的,例如秦将蒙恬暴师北边以御匈奴,所部兵力达30万人之多。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平定百越后,又征发了50万人戍守五岭地区。
沉重的力役与兵役负担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当时的人口总数大约为两千万,而长期被征赴各种力役、兵役的成年男子就有二三百万人。贫苦农民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役,而且要向官府缴纳沉重的税赋,服兵役者还要由自己解决部分给养问题。许多人在服役期间冻饿而死,因劳作而伤亡的更是不计其数。
严刑峻法为秦帝国役使民力的前提条件之一。《云梦秦简·徭律》对征发徭役做了许多规定,例如:
凡朝廷征发的徭役,至期而不出发的,要罚二甲;误期3至5日的,要被责骂;误期6天至1旬的,要罚1盾;超过1旬的,要罚1甲,如果役夫人数已足并已送达服役处所而遇水灾的,可免除此番徭役。役夫修建城邑,要保证所筑土墙一年不坏;否则,主持工程的司空等人要被判刑,并令役夫重新筑墙,而且不许计算为服役时间。
繁重的徭役理所当然地激起人民的反抗,尽管秦始皇制定异常严酷的法律法令,轻罪重罚,使断足盈车,役夫和刑徒逃亡的事件仍不断发生。刘邦为秦亭长时尝送刑徒至骊山服徭役,“徒多道亡”,在路上就纷纷逃掉了。再如汉初有名的淮南王黥布,在秦时亦以刑徒之身被送至骊山修建秦始皇陵。黥布不堪压迫,遂串通了部分刑徒,逃走做了“群盗”。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前221年,埃及托勒密四世在位。他是托勒密三世(施主一世)与昔兰尼公主伯伦尼斯二世的儿子。按埃及习惯,他与姐姐阿西诺亚三世结婚。他大肆杀戮家人。他杀死了母亲,几个兄弟,叔叔,可能还有他的妻子。但他没有杀父篡位(也许正是这一点使他得到“笃爱父亲的人”的外号)。
托勒密四世即位后不久就逮捕了在埃及避难的斯巴达国王克里昂米尼三世,并将之监禁。
托勒密四世与野心勃勃的叙利亚国王安条克三世(大帝)进行第四次叙利亚战争(前221年—前217年)。前217年,他在拉斐亚战役中获胜(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次伟大胜利),成功抵御了安条克三世对埃及在巴勒斯坦领地的进攻。通过这次胜利,托勒密四世夺取了除塞琉西亚外塞琉古王朝的全部沿岸城市。
延伸
秦的“更”役与“正”役,其内容、性质与起役之龄皆有别。凡单言“更”或“更”卒者,尽皆指为月更之役卒。一年一度的月更之役,称为“更”役,应“更”役者,在习惯上可以称为“更”卒。“正”与“正”卒之称既有别而又相一。凡按律应从事军戍之役者,则通称之为“正”,此为着重就其在役之龄方面而言之;凡正在从事军戍之现役者,则可通称之为"正卒"。此二义又实相联为一事,只是其中言各有所侧重而已。然"更"卒与"正"卒,并非两类人之别,而是同一个人应为国家所尽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徭役义务之不同。"更"、"正"起役年龄先后稍有所差。先为"更",待稍壮之后,即按法定年龄"移为正",并按编次从事正役。每一个男子一生,在法定役龄期限内,既须为"更",又须为"正"。"更"的役期以月计。"一更"就是一月的时间。正役役期以岁计,所谓"一岁屯戍,一岁力役"即是也。时间总为二年。
2. 沉重的赋税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秦始皇
秦始皇从黔首身上榨油的手段好似一把双刃剑,一面是沉重繁苛的徭役佥派,一面则是暴敛无已的赋税征收。虽说这把“剑”并非秦始皇所亲铸,属于祖传,然而在使“剑”的招数上,秦始皇却远远超过了乃祖,可谓神妙到了极致。
秦之所以能够势压群雄,一统天下,—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坚持了农战为本的战略方针。所谓农战,反映到经济层面上,对统治阶级而言,不外乎意味着徭役包括兵役的佥派和赋税的征收。于是,统计全国成年男子的数量,编制户籍,便成为秦统治者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秦早在商鞅变法的时代即编制了比较完备的户籍,使生者著,死者削,目的即在于“举民众口数,民不逃粟”。儒家所谓“古者年二十始傅”,是说三代之时男子20岁方为成年,登记于户籍,开始承担为朝廷服徭役的义务。秦男子傅籍的年龄要早得多,15岁即须傅籍,承担服役纳赋的义务。例如秦赵长平大战期间,秦昭王便将15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征至长平。秦始皇统—六国以后,由于大规模土木工程的相继兴修和对岭南及匈奴用兵的实际需要,进一步编制了户籍,特别是在秦始皇十六年(前231)所做出的“令男子书年”的举措,使秦朝男子的傅籍自此取消了年龄上的界限,更是极大地方便了秦始皇随意役使民力,横征暴敛。
秦朝户籍的编制是比较完备和准确的。秦末,刘邦率军攻入咸阳,萧何尽收秦律令户籍等文书档案,使汉“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为此后西汉经济者的赋剑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
根据户籍,秦统治者实行了向百姓征收户赋的制度。所谓户赋,即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的人口税。户赋的数额是多少,目前已知的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说明,不好估算。除户赋外,秦亦有据户籍而征收的人头税一一口赋。秦“头会算敛,以供军需”。所谓“头会”,即指按人口纳赋;所谓“算敛”,是说啬夫等秦官用簸箕到户征赋。
秦代田赋征收的种类比较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征收“禾稼”,也即粮食。征收时要将粮食数量的多寡造册登记,然后上报给中央负责掌管租税钱谷盐铁等国家财政收入的官员治粟内史。《云梦秦简·仓律》说:“入禾稼、刍橐,辄为店籍,上内史。”除粮食外,另一项大宗征收的田赋为“刍橐”,也即饲料。秦始皇豢养了庞大的军队,复又大兴土木,所役使的马匹牛只的数量当是非常巨大的。所以秦统治者规定无论土地是否得到垦殖,农民都必须上缴相当数量的刍橐。《云梦秦简·田律》规定:“入顷刍橐,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橐二石。”由此亦可见秦赋税征收的繁苛。
《汉书·主父偃传》说秦“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织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造成这幕社会惨剧的原因除了沉重的徭役外,就是秦始皇“内兴工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鹑衣百结满面菜色的黔首,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辛勤劳作,用血汗换来的一点可怜的收成,有三分之二都被官府强行征缴,供以皇帝为首的封建贵族挥霍。根据秦官制,治粟内史也即后世所谓的大司农,职掌赋税力役和国家财政开支,少府职掌山林池泽之税与宫廷手工业,是皇帝及皇室的财务主管。秦代的口赋本应由治粟内史负责征收和掌管,然而却“输于少府”,成为秦始皇的个人财产。尽管如此,仅只口赋、山林川泽之税和宫廷手工业这三笔收入的数额可能就要占当时年赋税总额的一半,因为除此之外,只有田赋才属于国家的财政收入,治粟内史也想不出别的搜刮民脂民膏的法子了。更重要的是,作为极端专制、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始皇帝,秦始皇是否能够在主观上自觉地将“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分得一清二楚?是否能够自觉地抑制自己对于奢华生活的欲望?很明显,从秦始皇一生的为人为政看来,在他的脑海中从来就认为家国本为一体,整个寰宇都是赢氏的天下。力强者王,力强者霸。这是秦始皇一生谨守不废的基本原则。王、霸的目的,就是要随心所欲地统治世界,所以他一意孤行,残贼天下,为了兴修庞大的陵墓,为了建造众多的离宫别馆,为了巡游四方寻仙求药,什么国家财政、皇室财政,秦始皇大概不会将二者区别对待,统统“一体而用之”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推测,说秦代所有的赋税都归了少府,也并不错。
战国之世,兵燹不已,社会凋弊不堪。即使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统一战争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因此,如何在统一后迅速随和发展经济,应当是秦始皇所着意解决的首要问题。可惜,他并没有致力于经济建设,而是横征暴敛,滥发徭役,给国计民生带来了更大的宄唯,也使得蠃氏的统治岌岌可危,朝不保夕了。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后,塞琉西王国与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争夺巴勒斯坦,导致东部领土大部分丧失。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安息)和中亚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相继独立。安条克三世(号称大帝,前223~前187在位)以20年的不断战争收复东部已失的大部分领土,但于公元前188年被罗马人败于马格内西亚,因而丧失了小亚细亚。安条克四世(前175~前163在位)南进一度占领下埃及。此后,王国领土日趋缩小。公元前141年,美索不达米亚并于帕提亚帝国。公元前64年,罗马的G.庞培将叙利亚并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延伸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1.夏商周时期:主要是贡赋制,它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
2.春秋时期: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它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开始按亩收税。
3.汉朝时期:编户齐民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对封建国家的主要赋役负担有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等,另外统治者还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和征发杂税等。汉代的田租税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4.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者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定量的租调和服徭役兵役等。
5.隋唐时期:(1)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调”是缴纳定量的绢或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徭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隋朝的庸有年龄限制(50以上),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2)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它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6.北宋时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愿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贫瘠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7.明朝时期: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一,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清朝时期:地丁银。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它废除了人头税,有利于当时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残酷的刑罚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秦始皇
秦始皇暴政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苛法。秦自商鞅以后,直奉行以法治国的政治策略。法治使秦国走向强盛,并最终统一中国。但秦法的极端残暴和酷烈,又导致秦王朝“奸邪并生,囚徒塞路,牢狱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在秦王朝的法律中,主要的是刑法。其繁多而残酷的刑罚方法,有些叫现代人看了都会身上发麻。
(一)死刑。根据执行方法的不同,秦的死刑主要分以下几种枭首:即将犯人斩首后,将其首级悬于木杆之上以示众。
弃市:在闹市当众处死。
斩:分砍头和腰斩两种,以腰斩为多。秦的腰斩适用于“不告奸”唧不检举揭发坏人坏事)等罪。
车裂:以车拴住头和四肢,向五个方向撕裂肢体,俗称“五马分尸”。有时是在罪犯已被处死后,再施以车裂之刑。
磔:又称为砣,以分裂肢体的方法将犯人处死。
戮:有两种,一是先斩首而后将其尸体示众;二是活着刑辱示众,然后再杀死。
定杀:即将犯人放入水中淹死。
生埋:又称活埋或坑,就是用活埋的方法将人处死。
绞:用绳子将犯人勒死。
除了以上九种死刑罚外,据说商鞅变法时还设有“凿颠,抽胁,镬烹之刑”(《汉书·刑法志》)。所谓凿颠,可能是用钻凿头颅的方法将犯人杀死;抽胁,可能是用抽筋拔骨的方法将犯人杀死;镬烹,就是用大锅将犯人烹死。
(二)肉刑。主要有四种
黥刑:又叫黑刑,即在犯人脸上刺字。
鼻刑:割去犯人的鼻子。
刖刑:斩去犯人的左右脚,或左右趾。汉代桓宽在《盐铁论·诸圣》中提到:“秦时,断足盈车。”
宫刑:即将男子去掉生殖器,去掉女子内生殖器官(或幽闭于宫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朝受过宫刑犯人有“七十余万”。
这四种肉刑都是从夏、商、周三代流传下来的酷刑,在推崇重刑的秦国和秦王朝,它们被广泛地使用。这些肉刑,常与徒刑等并用。如秦简中提到“黥为城旦”,即受黥刑后,还要去从事修城筑墙的劳役。
(三)笞刑
这是用竹木板责打犯人的臀部,属于对轻微犯罪的一种常用刑罚。云梦秦笛提到笞刑有多处,其中有“笞十”、“笞五十”、“笞人百”的规定。
(四)徒刑
依照服刑时间的长短和所从事劳役的不同,秦设置了下列几种主要的徒刑:
城旦舂:城旦适用于男犯人,受刑人主要从事修城筑墙的劳役。舂适用于女犯人,受刑人被罚作舂米的劳役。城旦的刑期一般为五年、四年两种。
鬼薪:适用于男犯人,是强迫他们进山采薪(柴),以供宗庙祭祀鬼神用。刑期为三年。
白粲:这是强制女犯人择米以供宗庙祭祀鬼神用的一种刑罚。刑期3年。
司寇:强制男犯人到边远地区服劳役,同时防御外寇的进攻。至于女犯人,则负担与司寇相类似的劳役,刑期都为两年。
罚作复作:罚作适用于男犯人,受刑人到边远地区戍边劳作。复作适用于女犯人,受刑人主要在官府服劳役。罚作复作的刑期是三个月到一年。
侯;受刑人被罚去从事嘹望、防御的劳役。这是仅见于秦的一种徒刑,是轻于司寇的一种刑罚。
下吏:适用于犯罪的官吏,受刑者被罚作劳役。这也是仅见于秦的刑罚。
隶臣妾:就是将犯人或其家属罚作官奴婢的刑罚,男受刑人称隶臣,女受刑人称隶妾。隶臣妾实际上是无期徒刑,但隶臣妾可以通过一定形式得到赎免或赦免。此刑罚又叫做孥或籍家。
(五)迁刑
这是将罪犯遣送到指定地区服劳役而不准随意迁回原籍的一种刑罚。对一些没有犯罪但统治者认为有犯罪可能的人,也常采取这一措施,以作预防。
(六)髡刑,耐刑
髡(音昆)刑,就是剃光犯人的头发。耐刑,就是剃去犯人的胡须和鬓毛。
(七)罚金
这是一种经济制裁方法,由执法机关强制犯罪者向政府缴纳一定数目的金钱或有价物,使犯人在经济上受到一定的损失,以达到惩罚犯罪的目的。
(八)赎刑
由犯人用缴纳一定数量金钱的办法来赎免其被判处的刑罚。当然,有钱赎罪的主要是官僚和贵族。
(九)连坐
一人有罪,全家、邻里和有关之人同受刑罚。
(十)族刑
一人有罪,灭绝其宗族。族刑有时株连到父族、母族、妻族。
(十一)剥夺政治权利,或流放出境
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有夺爵、废、削籍几种。夺爵,即剥夺爵位。废,即废弃罪犯的官职。削籍,即将罪犯之名从簿籍上除去。在秦统一六国以前,还有将犯人驱逐出秦国国境的刑罚。
(十二)谇刑
此即申斥责骂罪犯的刑罚,广泛适用于犯有轻罪的官吏。
从上面可以看出,秦的刑罚特别是死刑和肉刑是相当残暴的。再加上秦法的轻罪重刑原则,称之为苛法一点也不过分。当秦的统治者用推行法治来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时候,当他们把这些严刑峻法用在迫使人民努力耕战以完成统一大业的时候,这时,诸侯割据称雄与人民大众要求统一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从而使人民大众与统治者及其统治工具严刑峻法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暂时地掩盖了起来,他们因此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但是,秦王朝建立以后,秦始皇理应省刑罚、轻徭役,使人民大众有一个从事和平劳动和重建家园的环境,缓和社会矛盾。然而,秦始皇没有这样做。不仅如此,他反而在全国范围内变本加厉地推行严刑峻法,并力图用法这个工具,强制全国的官吏和人民驯服地服从他的个人意志。于是,秦王朝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世界历史大事记
《摩奴法典》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系以摩奴法经为基础所修补之法典。
据该书自述,系由梵天着成,并传予其后代,即人类始祖摩奴(梵Manu),再由其后代波利怙(梵Bhrgu)传到人间。全书共十二章,含二六八五偈,内容为关于吠陀习俗、惯例与说教之法律条文,其中诉讼法、民法等规则拙劣不全,适足以显示该法典之古老程度。摩奴法典古来即为印度人生活法规之基准,缅甸之佛教法典即依此法典作成,暹逻法典亦根据摩奴法典而作,爪哇亦有摩奴法典,巴里岛现在仍实际应用之。
依据《吠陀经》与传统习惯而指定。又称《摩奴法论》,相传为“人类的始祖”摩奴所编,故名。实际上,是婆罗门教的祭司根据吠陀经与传统习惯而编成的。法典内容驳杂,大约编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一说为公元后的头几个世纪)。传至今日之《摩奴法典》共12章,2684条。第1章讲述创世纪的神话;第2~6章论述婆罗门教徒的四住期的行为规范;第7~9章主要包括民法、刑法、婚姻制度、继承法;第10章是关于种姓的法律;第11章是赎罪法;第12章包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其中,纯粹法律的篇幅约占全书的1/4。表现了婆罗门教为了维护高级种姓制度的利益和特权的愿望。
这部法典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研究古代印度历史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其影响远及缅甸、泰国、爪哇和巴厘等地。
在古代印度有许多名目繁多的所谓法经(Dharmasūtra)和法论(Dharmasāstra)的传世之作,其中《摩奴法典》是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一部。该法典凡十二卷,涉及面很广,然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一点,即维护种姓制度。它宣扬种姓起源的神话,论列各种姓的不同地位、权利和义务,规定依违种姓制度的奖惩,并以''来世''苦乐作为这种奖惩的补充。因此,《摩奴法典》作为维护剥削阶级高等种姓利益的工具,其所发挥的作用甚至是纯粹的法典难以比拟的。
法典现存7、8种9~18世纪的梵文注释本。西方学者曾发表一些译注本。中国出版两种汉译本:马香雪从迭朗善(法)译本转译的《摩奴法典》;蒋忠新从梵文原本译出的《摩奴法论》。
延伸
秦国早期的法制原是相当落后的。自公元前三五九年起,商鞅两次变法,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强调法律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一”的功能。制定了秦国的盗律、贼律、囚(网)律、捕律、杂律、具律(相当于刑法的总则部分)等六篇刑律,又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可归纳为下列十一个主要的具体项目:
一、行什伍之法,建立社会基层组织。十家编为一组,互相勉励生产和监督行动,一家犯法,其他九家有检举的义务,不检举者腰斩。而检举本组以外的其他犯罪,跟杀敌的功勋一样,重赏;藏匿犯人,跟藏匿敌人一样,重罚。
二、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居;不分居者,加倍赋税。
三、奖耕战。对敌作战是第一等功勋,受第一等赏赐。人民耕田织布特别好的,积存粮食特别多的,免除他的赋税和劳役。
四、人际争执,必须诉诸法庭裁判,不准私人决斗。私人决斗的人,不论有理无理,一律处罚。
五、强迫每一个国民都要有正当职业,游手好闲的人,包括世袭贵族和富商子弟,如果不能从事正当职业,一律当作奴隶,送到边疆垦荒。
六、必须作战有功才能升迁。贵族的地位虽高,商人的财富虽多,如果没有战功,不能担任政府官职。
七、明确等级地位,以田宅、臣妾衣服等为标志,使有军功者得以显耀,无军功者富而无光。
八、强迫人民学习最低程度的礼仪。父子兄弟姐妹,不准同睡一个炕上,必须分室而居。
九、建立地方政府系统。集里成亭,集亭成乡,集乡成县,县有令、丞,县以上设郡,郡有守、尉,并直属中央政府,共三十六个郡。
十、鼓励各国移民秦国。凡到秦国从事垦荒的,九年不收田赋。
十一、统一度量衡制度。强迫全国使用同一标准的尺寸、升斗、斤两。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法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面贯彻了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秦王赵政统一中国前,秦国己经有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完备的法规。统一后,《秦律》就是在以“严刑峻法”为立法思想的指导下制定出的。
4. 修建秦始皇陵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秦始皇
秦始皇帝陵是秦国同咸阳宫、阿房宫相媲美的又一浩大工程,前者在地上,后者在地下,供秦始皇一人生前和死后所享用。
秦始皇即位之初,便开始了陵墓的修建。直到始皇病死于巡游途中,陵墓尚未完全竣工。始皇入葬后,陵上的一些工程还在进行。直到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周章率领的数十万农民军人关抵达戏水时,少府章邯率领骊山刑徒与义军交战,可见始皇陵的陵上工程还没有完全竣工,始皇陵的修建前后费时30多年。
秦始皇陵原名“骊山”,《括地志》载:“秦始皇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十里”,位于今陕西临潼县东十里的骊山北麓。出临潼沿路东行,远处即可以望见始皇陵丘冢的雄伟外观。
秦始皇帝陵选址于骊山,是因为骊山
“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陵园的地面上有内外两重城垣,呈南北的长方形,平面布局像“回”字字形。内外城墙四面有门,门上有阙形建筑,内城城垣四角有角楼。
内城分南北二区,大体相等。北区又被墙隔成东、西两部分。南区主要被陵墓上的封土所覆盖。封土的北侧有一大型寝殿建筑墓址,西侧有铜车马坑及两个大型府藏坑,南侧有两个府藏坑,西北角有一甲字形大墓。可见内城南区的空间,除封土东侧外已大体布满。内城北区的东部探出20多座墓葬,可能为陪葬墓区,北区的西部为陵园便殿建筑遗址,布满了北区的西部空间。
内城与外城的城垣之间,于西区发现有马厩坑、珍禽异兽坑、陪葬坑以及占西区空间2/3的寺园吏舍建筑基址。
内城南区陵墓封土下发现地宫的周围环绕地下宫墙一周。宫墙四面门和内外城垣的四门相对成一条直线。
陵园外的东西南北四区,南区靠近骊山,发现有防洪堤遗址,北区发现了一片宫殿建筑基址,东区发现有一组兵马俑坑、马厩坑、陪葬墓群,西区的密集遗址有修陵人员墓地、窑址、石料加工场等。
从陵园的分布来分析,始皇陵的方向是座西朝东,它以陵园右部的陵墓为中心,主要陪葬坑及大型寝殿建筑亦在右部;陵园左部是附属部分,陪葬墓及便殿建筑亦在左部。这种布局与秦代尚右、以右为尊的礼制相合。
陵园在结构上结合地理环境上的特点,将陵墓封土置于陵园右侧即内城的南区,形成以此为中心的构图:在南部以陵墓为中心,向东西延伸,同内外城的东西二门形成一条直线中轴。兵马俑坑在东门外大道的北侧,小型马厩坑在人道的南侧,二者相互对称。
陵园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在地下摹拟地上的都城咸阳及咸阳宫,建筑陵园。意在始皇死后于地下仍然享受在人间所享有的一切:陵上的封土和地宫象征咸阳宫,地面上的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咸阳的内城与外城,外城东侧的兵马俑坑象征着京城的宿卫军,马厩坑象征着京城的宫廷厩苑,封土西侧的铜车马坑,象征着宫廷的乘舆即皇帝的车驾,西内城垣之间珍禽异兽坑象征着始皇生前的囿苑,封土北侧的寝殿象征皇帝生前“起居”用的正寝,陵园内的便殿象征着始皇生前“休息闲晏”用的便殿。总之,秦始皇是要把他在人间所享用的一切都移至地下,供他死后享用,这便是陵园设计的主要意图。
现存秦始皇陵上的封土高度,各家的说法不一,原因在于每个人选择的测点不同。如将测点选在封土西北角内城垣的基部,现存封土高为76米,同文献记载中的50丈(合今115米、)相差39米。陵墓封土距今~2000余年,由于风雨侵蚀和人为切削,现存高度自然要远低于当年。现存封土顶部的平台东西长24米,南北宽10.4米;封土基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也远低于文献记载中的“周回五里有余”,其原因当然也是风雨侵蚀和人为切削。
始皇陵园的范围,按外城夯土围墙以内计算,为2.04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夯土围墙外的四周发现了不少与始皇陵有关的遗址、遗物,因而有人提出陵园的夯土围墙以外还有个自然的屏障,东西、南北各7.5公里,陵园的总面积应为56.25平方公里。
从秦始皇陵园的建制、布局和规模来看,它和秦国及战国时期国君大型陵园相比,有继承,也有独创,而且对汉代以后封建帝王陵园的影响也很大。从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出土的兆域图和河南辉县固围村的魏王陵园来看,陵园都是呈横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回字形的墙垣,同始皇陵建制相同。再同陕西凤翔秦公陵园、临潼秦公陵园相比,也有继承与发展。秦孝公时陵墓上已经有封土,而始皇陵的封土则高如丘山;秦东陵已把封土上的建筑移于陵园内,秦始皇则把前代已有的起寝于墓侧的制度完善化,有由寝殿、便殿组成的大型建筑,规模宏阔;秦公陵园内有车马类大型陪葬坑,秦始皇陵则除了车马坑外,又加有兵马俑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等各种各样的陪葬坑;秦孝公时陵上设有守冢户,秦始皇陵园附近设置陵邑,于陵园内设有官吏,如此等等。中国封建时代帝王陵园的建筑格局,至秦始皇陵已经初步奠定,后世只是在个别地方有所变革和发展而已。
世界历史大事记
到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育王时代,佛教被尊为国教,佛教美术因而也日趋繁盛。阿育王修建了大量的建筑物以铭记战功和宣扬佛法,其中包括大量的独石纪念碑式圆柱,这些圆柱顶部柱头都是用单独完整的岩石雕刻而成,明显是将波斯、希腊雕刻法与本国传统结合的产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尊公元前273年建成的《阿育王狮子柱头》。
由于印度与西北方域外的交流频繁,希腊人与波斯人得以进入印度从商。随着通商渠道的畅通,也接连不断地传来了新的技术与新的艺术,特别反映在建筑与雕刻上就为明显了。这一件阿育王狮子柱头圆雕,就是其中最杰出的艺术例证。
过去印度的建筑家所用的材料多系木材、象牙、粘土之类,易腐蚀、变质,因而遗留下来的不多。无忧王时代则改用石材,尤其是建筑物的柱子采用独石或者磨光的砂石,柱头雕刻技艺精到,风格独异。这一件雕刻柱头出土自北方邦萨拉那特。是以磨光的砂石制成,它也是现存这一时代建筑雕刻中保存最好的一件艺术遗迹。当它陈列在萨拉那特博物馆正厅时,观者顿觉四壁生辉。
这件柱头雕刻作为无忧王时代的纪念柱,上面镌有诰文,证明原来是被竖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的。现建筑已无存,柱子已断裂。柱头的最上端雕刻着四只背对背面向四方的雄狮的前半身雕像。雄狮作得威武雄壮、强劲有力;四只雄狮的下面是线盘与饰带。呈圆周的饰带上雕刻着高突的浮雕动物像。有一只大象,一匹奔马,一头瘤牛,一只老虎,四种动物之间均以象征佛法的宝轮相分隔。再下面是钟形的倒垂莲花雕饰,饰纹整饬而又华丽。
这种灰色硬质岩石上带有麻点,但由于雕刻的各部位被打磨得精光溜滑,石质显得透明如玉石一般,十分惹人眷爱。在公元前3世纪时,印度竟有如此高超的雕刻技艺,而且装饰特征颇具希腊风味,正说明了印度的雕刻家们敢于吸收外来的艺术成分,为自己的民族艺术所用,以丰富自己的雕塑语言。柱头上雕刻的象、马、老虎、瘤牛等动物,是印度史前雕刻的传统题材。西欧学者们以往认为它们象征四个方位。因为这些兽类是婆罗门教诸神所用的四种坐骑。然我国学者认为,这四种兽类不过是代表一种权威与力量,它反映了在孔雀王朝时代的帝国的强盛。
延伸
秦始皇亲政前,相国吕不韦是修建陵园的主持人;李斯任帝国丞相后,主持了陵园大部分主体工程的修建。
陵墓的防盗问题,这在设计与修建时就设置了防范设施,即《史记》上所记载的“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也有人认为,墓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水银易于挥发,其蒸气有强烈剧毒,盗墓人人穴后会被水银蒸气毒死。所以,水银既可摹拟百川江河大海,又可以起防盗作用。
秦始皇下葬后,为防止工匠将地宫中的防盗设施、所藏珍宝、地宫结构及墓道等有关情况泄密于外,秦二世下令将这些工匠全部封闭在墓道中窒死,这就是《秦始皇本纪》中所记载的“葬既已下,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与此同时,秦二世还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据探测可知,秦始皇陵的地宫至今可能仍无人打开。或许因深居地下,或许因铸铜牵固,或许因大量水银蒸气使盗墓者畏而却步。总之,地宫之谜在今后终究是要解开的。
5. 焚烧诗书
时间公元前213年
人物周青臣、淳于越、李斯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下焚书令,这是秦始皇对人类文明的摧残,因此使中国古代文化遭到了一次空前的浩劫。但这件事的引发却是极荒唐的。
秦始皇三十四年时,开拓北南两疆又获成功。这对秦始皇来说又是大功告成之事。因为匈奴与南越原不在华夏范围之内,是五帝三王所未能涉及的领域,如今让他给囊括了,此后再说德高三皇、功盖五帝,就不是自诩了,而确实是超越了前人。他如何不喜?所以他特在咸阳宫设置酒筵,大会群臣。百官纷纷举杯祝酒,“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奉上祝酒辞:“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听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不可一世的始皇听到阿谀奉承的甜蜜祝酒辞,不禁龙颜大悦。周青臣的“面谀”直接把潜伏已久的“分封郡县之议’端到台面,终于引爆了一场政治风暴。博士齐人淳于越对于“以诸侯为郡县”称颂功德的观点颇不以为然。他进言道:“臣闻殷周之王传代久远:少约数百年,多约千年,这都是开国以后,大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之功。今陛下抚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倘若将来有田常等人从中图乱,若无亲藩大臣,尚有何人相救?总之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书生意见,虽迂腐直率得可爱,可毕竟让酒席气氛急转直下,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冷气,令人下不来台。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始皇,可能碍于情面,也可能被书生触及痛处,他并没有立即裁断,而是“下其议”,即让臣下讨论。
由于这场论战直接触及周秦政治模式对比和始皇功过是非的总体评价,甚至涉及秦朝制度设计及治国方略基本评估问题,因此始皇还是表现出应有的帝王气度。由于文献缺乏,群臣争议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也可以想见这场论战的激烈程度。这时,丞相李斯又一次站出来,力排众议。他认为:“过去天下散乱,不能一统,因而诸侯并立,书、语也都是讲古事而妨害当世,以虚言而乱实事。人们也喜好用自己的私学,非议君上所建树的事。如今陛下并有天下,已经消除僭伪而确定一尊,但是私学却仍然相互传授,闻知命令颁下,就按自己的学说议论,入朝时口是心非,出朝后便街谈巷议,自我夸饰,标新立异,引导人们制造诽谤之言。这种情况如不禁止,就会使君主的权势下降,而臣下也会私自结党。唯有禁止了才对国家有利。我建议:史书凡不是秦记的都烧掉。凡不是博士官职所需的书,天下藏有的《诗》、《书》、百家之言的著述,一律送交郡守、尉处焚烧掉。再有敢于私谈《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见到或知道而不举报的,与这样的人同罪。命令颁下三十天后,还不把书籍烧掉的,将其人黥面,罚作筑城的城旦刑。所不烧的书是医药、卜筮、种树的书。要想学法令,则以官吏为师。”
李斯的这一焚书建议秦上后,秦始皇便下制命批准曰:“可。”于是,在中华的土地上,就出现了一次天下性的全面的焚烧图书典籍的历史事件。一场学术论争不幸演变升级成一场政治、文化风波。
始皇虽按正常议事程序交群臣商议,但最终作出错误的政策抉择。按照李斯的提议,凡秦记以外的史书,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凡有再谈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官吏明知却不加检举者与之同罪,令下30日不烧者,“黥为城旦”。有愿习法令者,“以吏为师”。诏令下达不到一月,民间大部分“违禁”书籍化为灰烬,只在皇家图书馆中保留了一套完整藏书,但最终没有躲得过人关灭秦的西楚霸王的一把大火,秦朝秘府所藏书籍也随之灰飞烟灭。历史上把始皇造成的古代史上这场空前的文化浩劫称之为“秦火之厄”。
《焚书令》的发布,说明秦始皇不仅害怕那些非议秦始皇、论说他的是非的人,更不容有抵毁他的书籍留存在世。他不需要具有明辨是非能思考的人,要的只是战时能为他卖命,平时能为他效力的奴仆。因此烧书不仅使我国古代典籍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更为甚者是对当时和后世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焚书的同时,也毁掉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文化繁荣,使得“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这种在思想文化上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也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效尤,使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屡遭劫难。
世界历史大事记
西元前四世纪左右,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希腊,在那个郁卒的时代,遂出现了以狄奥根尼为首的“犬儒学派”。
“犬儒”是一群生活如狗的儒生。他们可爱之处在于绝望弃智,追求自然的真诚。因此,当亚历山大大帝慕名往访并答应他任何愿望,狄奥根尼的愿望竟然是:“走开,不要挡到我的阳光!”他也经常白天打著灯笼在市集闲逛,说是“要在黑暗的世界找真人”。但“犬儒”的可恶之处,则在于他们鄙夷一切章法和规范。他们会对讨厌的人当面撒尿,会当街性交等等行为以反叛礼俗。他们的讽刺表现法经常尖刻恶劣到让人无法消受。
“犬儒”即是嘲讽的起源。他们代表了某种苦闷时代读书人的怀抱。时代的无路可通,使得一切热情都在无力感里被熄灭,最后就只剩下冷冷的尖酸刻薄。犬儒们只看到了坏,但他们却找不到好。因此他们只好说反话及做反事来凸显各种坏的事物。犬儒代表了热情的徒劳,也代表了聪明的浪费。犬儒是聪明人的特权,愚蠢的人没有犬儒的本钱。犬儒也是无政府主义的祖先。
犬儒学派的主要教条是,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犬儒学者相信,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稍纵即逝的外部环境的优势。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而且一旦拥有,就绝对不会再失去。人们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健康,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犬儒学派对之后的斯多噶主义(Stoic)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延伸
六国曾与秦国长期为敌,所以《焚书令》第一条,就是要把六国史书统统烧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文学价值极高,是后世文学发展的源头,烧后仅存残篇。《尚书》是我国历代的政治论文集,上起《尧典》,下讫《秦誓》,记载了古代,特别是商、周两代丰富的史料,烧后仅存二十九篇。这对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该是多么的不幸。在这不幸中的万幸是,有部分古籍,亏得有人冒死不烧,如《孝经》、《论语》、《尚书》的部分篇章以及一些诸子百家箸作,经伏生、孔鲋、孔腾等诸生以“壁藏之”。才幸得流传后世。这充分表明烧书是违反民意,大失人心的。
6. 坑杀术士
时间公元前213年
人物秦始皇
正如学者张分田在其《秦始皇传》一书中指出的,“坑儒”的提法失当,应为“坑术士”,只是因为汉代独尊儒术,习惯从儒法斗争的角度把“焚《诗》《书》”和“坑术土”这两件有着一定相关性的事件牵扯到一起,“焚书坑儒”这个提法有着一定的误导性。如果说这并非专门针对儒生、儒学,那么这柱血案又是因何而起的呢?
这应从始皇方仙崇拜的浓厚情结说起。历代帝王似乎能够超越主宰一切,惟独不能超越主宰自己的生命。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迷恋长生之术,晚年尤其醉心于此。一些方士投其所好,设法从中渔利,蒙骗官位钱财。前面我们提及,始皇好几次出巡都或多或少与方仙崇拜情结有关,多次被一些方士愚弄,像曾经为秦始皇找来仙书的卢生,就是这样一个儒生。
就在这一年,卢生又回到了正在渴望得到仙药的秦始皇的身边。他对秦始皇说:“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蒸,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才可得也。”
这番话的意思是说:臣等之所以寻求仙人仙药常常不遇,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阻碍着我们。臣等认为,陛下您要经常出来走走,这样可以避鬼驱邪;鬼躲开了,真人那样的仙人也就会来了。人主之所居如被为人臣者所尽知,也将有害于寻仙。所谓真人,能够入水不湿,遇火不燃,凌云气之上,与天地同寿。如今陛下您治理天下,还不能做到清心寡欲,臣等希望陛下的居处不要被臣下们知道,如此,则不死之药大概就能很快找到了。
秦始皇完全相信了卢生的话,对“真人”非常倾慕,表示要自称“真人”,不再称“朕”,并很快下令,将咸阳之旁200里内宫观用270条复道和甬道连接起来,以帏帐遮住,内设钟鼓,又强迫大批年轻美貌的妇女人内居住,各安布置,不准随便搬迁。皇帝住在哪里,哪里要严密封锁消息,若有人将消息走漏出去,则要被处以死刑。这个命令被严格地执行了。
为了寻仙求药,秦始皇将自己与群巨完全隔绝开来,与社会隔绝开来,于是,他所做的有关决策只能更不符合实际,使秦朝的政治统治更为专制,更为残暴,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天下人的反对,其中也包括为他寻仙求药的方士和儒生们。
那个为秦始皇出主意的卢生同侯生和下里商议道:“始皇为人,天性刚庆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个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鲰死。然候星气者至地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聿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平心而论,侯生和卢生对秦始皇的评三价,固然有为自己寻仙不得而开脱的成分,但是,他们却也准确地揭露了当时专制政治的残暴和无人道,揭示了秦朝君臣之间那种大狗与小狗的矛盾,揭示了秦朝朝政已经腐败起来的实际状况。一番话可以说是义正词严,根本没有什么要“以古非今”的成份。
卢生等人弃皇帝而去之的消息对秦始皇震动极大,他咬牙切齿地说道:“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极,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于是,奉了君命的御吏们开始严厉地“案问诸生”,诸生们只能以互相检举以求免除一死,但是杀气腾腾的秦始皇仍然亲自判决460余名“犯禁”的儒生死刑,全部挖坑活埋。同时还把一批人流放边疆。事发之后,长子扶苏认为今天下初定,远方的百姓还未归心,诸生皆以孔子之说为旨归,若将诸生处以极刑,恐怕要使天下人心不安,引起政局动荡,希望他的父皇改变做法。扶苏的意见显然是从维护政局稳定的角度而发的,联系到秦朝的暴虐统治在当时已不得人心,反对暴秦的情绪在社会上正在迅速蔓延的客观实际,这个意见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唯我独尊的秦始皇不仅听不进去,反倒怪扶苏逆拂龙须,一怒之下,将扶苏派往北边的上郡,到蒙恬的军中做监军。
世界历史大事记
随着罗马对周围地区的占领,附近的神也被吸收了。罗马人对被占领地区的神与对罗马本国的神同样尊敬。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新引入的神在一个专门的仪式中正式被邀请到罗马为他们建立的新的圣地。公元前203年,代表西贝莱的一个圣物正式被从它的原地引入罗马。此外,罗马的扩大吸引了外国人,他们被允许继续崇拜他们自己的神。密特拉就是这样来到罗马的,他在军队中很受欢迎,因此他的崇拜就这样一直被带到了不列颠。除卡斯托和波卢克斯外,狄安娜、米诺娃、海格立斯、维纳斯和其他一些小神也是随着罗马对意大利的征服来到罗马的。这些神有些是意大利自己的发明,有些本来来自希腊文化。后来每个罗马主要的神都找到了一个相应的、希腊更加人性的神,加上了他们的属性和神话。
延伸
据说秦始皇曾派人秘密地在骊山陵谷中温暖之处种瓜。瓜熟之时,秦始皇诏令诸生人谷去观看,乘着他们对瓜评说不已争执不下之时,命令自上填土于谷,将儒生们活活埋于谷中,“终乃无声”。
从种瓜到看瓜,至少要几个月之久,显见得上述只是民间的传说。专横残暴的秦始皇杀起人来哪用得着这么费劲。400余名儒生在始皇帝的杀声中皆被坑之于咸阳。
“坑术士”的性质与政见、学术之争强扯关系毕竟有些牵强。只是杀人如麻,手段严酷;牵连无辜,骇人听闻。而这一切在专制制度的既定安排下又是那么合情、合理、合法,正如张分田在《秦始皇传》一书中所揭示的那样,“坑术士”是典型的社会性暴虐、制度性暴虐与个体性暴虐相结合的产物。
7. 兴建阿房宫
时间公元前212年
人物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来咸阳求仕,愿为他奔走的人太多了,因而他的朝堂可谓济济多士,至少他的官宦队伍里比前代就得多设方士神仙家的职位,使他感到咸阳人多,先王给他留下的宫庭太小了。所以,他要建一个新的、与其皇帝身份相称的宫庭及举行朝会、庆典、决事之所。他说:“听说周文王都丰、周武王都镐,丰镐之间是帝王所都之地。”按周文王所都的丰邑在今陕西长安西北的沣水西岸,周武王所都的镐京在丰东,在秦时都属于秦始皇的上林苑范围之内。于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便决定在上林苑中先建造阿房宫前殿,以作朝会之所,从而开始了大规模营造阿房宫的工程。
作为中国古代的著名建造,阿房宫令人吃惊的,首先是它的庞大的规模。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宫中可容万人。殿宇之高,足以使5丈高的旗子竖于宫中,周驰阁道,直达南山。秦始皇还下令在南山上的峰顶建筑了门阙(一说以南山之巅为门阙)。这是一种通常建在宫殿之前的建筑物,于高台之上建立楼观,一般左右各一座。另外还建设了复道,由此出发,渡过渭水,直抵咸阳,如同天极、阁道这些星宿穿过银河到达营室(星名)一样。
六国被消灭了,天下得到了统一;蜀地之山的树木被砍伐净尽,光秃秃的一片,而阿房宫却建成了。阿房宫覆了三百余里的地面,高峻的殿宇遮蔽了天日。宫殿群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向西折,直抵或阳。渭水和樊川浩荡的水流流人了宫墙:言殿群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曲折的走廊如萦回的缦带,滴水瓦似牙齿—般整齐地排列在屋檐,耸起的檐角恰似禽鸟之下啄。楼台观阙各依地势而建,廊腰曲折如钩心,檐牙相对似斗角。密集的殿宇如蜂巢和旋涡,司旋曲折,不知道有几千万个院落。晴空三云,飞龙缘何而降?原来是长桥横卧于水面之上;不到雨过天晴的时候,彩虹缘何而见?原来是架在空中连接楼阁的复道,斑斓如虹。置身其间,那高高低低的长桥复道使人无从分辨南北西东。台上传出的歌声响成了一片,使人充满了暖意,如同柔和的春光:殿内的舞袖挥动成风,使人感到了寒意,好像风雨来临之时那般寒冷。所以,即使在一天之内,一宫之间,也是冷暖不一,气侯多样。
阿房宫的外观如此富丽堂皇,宛如人间天上,而其内部的装饰又是怎样一番豪奢的景象呢?特别是居住在这一庞大宫殿群之内的人们,是怎样打发时光的呢?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荤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见之?亦不甚惜。”
六国统一之后,六国君主的亲属和妃嫔媵嫱们都成了阶下之囚,被迫离开了故国,被押送到秦国。她们做了秦皇的宫人,早晨以声歌,晚上奏以弦歌。当她们打开镜子梳妆的时候,就像闪烁起荧荧万点的星光;当她们早上梳理发髻的时候,那乌亮润泽的密发宛如绿云在舞动;渭河的流水涨起了一层油腻,是因为她们将含有脂粉的洗脸水倒进了河里;宫内烟雾缭绕,是因为她们燃起了芬芳的椒兰。忽然,雷霆炸响,原来是始皇帝的车驾在隆隆地驰过;车声越来越远,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宫女们把自己的肌肤容貌打扮得妩媚非常,长久地玉立着,向远处观望,企盼皇帝前来宠爱自己。有些宫女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盼望着,直到始皇帝死去,也未能得见君王。
那些六国合廷中无数的珍宝,都是六国的统治者一代复一代地从老百姓手中掠夺而来;一旦家灭国亡,再也无法占有这些珍宝,被胜利者都运进了阿房宫中。于是,秦宫中的珍奇宝器堆积如山,秦朝的统治者们也不甚爱惜,宝鼎被当作了铛,黄金被当作了土块,珍珠被当作了石子,随意丢弃。
秦始皇为了满足其无厌的淫奢之欲所修建起来的空前宏大而豪华的阿房宫,集中体现了他“日益骄固”的“独夫之心”。秦始皇眼空四海,他当然不愿意承认,无论多么高大坚固的广厦巨宫,总有摇摇欲坠、堪堪将倾的时候。
世界历史大事记
古罗马凯旋门是古代罗马纪念出征胜利、表彰统帅功勋的建筑物,起源于罗马共和国后期,帝国时期建造较多,一般赶在凯旋仪式举行前建成。外省的凯旋门还用于纪念城市奠基及其他重要历史事件,或者用来颂扬皇帝。
罗马早期的凯旋门多为单开间,立面大体为长方形,用券柱式构图,中央一个券洞,两侧立两对科林斯式或混合式柱子(见古典柱式)有很高的女儿墙,刻纪功铭文。券洞内壁刻浮雕,题材为战争场景或凯旋仪式。罗马城的第度凯旋门(公元82年建,见彩图)高14.4米,宽13.4米,厚4.8米,是这类凯旋门的代表。三开间凯旋门两侧也有券洞,但比较矮小。最著名的是罗马城的君士坦丁凯旋门(312),高20.6米,宽25米。
外省的凯旋门形式变化较多。维罗纳的雷奥尼凯旋门(公元前1世纪中叶始建,公元1世纪中叶改建),两开间,女儿墙上面还有一排小券。雅典哈德良凯旋门(130)为两层,下层一个大券,上层是三开间的梁柱结构,中央有三角形山花。
延伸
阿房宫也叫阿城,本为秦国的惠文王所建,宫未建成即一命呜乎。后来,“始皇广其宫,规陕三百余里”。秦始皇在上林苑中建造朝宫,“先作前殿阿房”。这是说朝宫的前殿叫作阿房宫;可能因为阿房宫的名气太大了,人们逐渐将整个朝宫也称作阿房宫。所谓阿,就是近的意思;所谓房,就是“旁”,阿房即近旁之意。因为阿房宫建立在首都咸阳附近,所以暂时取了这个名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