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历史的沸点(全五卷) > 第五章 杨坚辅政

第五章 杨坚辅政(1/1)

宇文赟的暴亡和他的瞎胡闹有直接关系。一天夜里,他心血来潮,决定连夜巡幸天兴宫。对于这位皇帝突如其来的奇葩想法,身边的人已经见怪不怪了,赶忙备驾,一直到三更时分才准备妥当。宇文赟趁着夜色出城避暑,仅仅隔了一天,只有二十二岁的宇文赟突发急症,病情急转直下,被紧急护送回宫。

宇文赟早已将皇位给了儿子宇文阐,所以即使他死了,不存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但此时宇文阐只有八岁,不能亲政,需要有人来主持大局。按说宇文家宗亲不少,根本轮不上杨坚,但在关键时刻,宇文赟身边的两个宠臣刘昉和郑译,做出了抉择,推举宇文赟的老丈人杨坚。

宇文赟料想自己不行了,紧急召见刘昉和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入内室,准备托付后事,但两人赶到床前时,这位天元皇帝已经“不复能言”,说不出话来。刘昉见状,赶紧找来郑译商量,史书记载:“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两人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

刘昉、郑译这样做无非是想保住荣华富贵,这两人都是佞臣,除了会献媚,并没有什么真本事。史书上说刘昉“性轻狡,有奸数”,以功臣之子入侍当时的皇太子宇文赟,宇文赟即位后,刘昉“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郑译比刘昉强一些,他出身名门望族——荥阳郑氏,颇有学问,又通晓音乐,善于骑射,与宇文赟关系很亲近,被越级提拔为内史下大夫,封为归昌县公,食邑一千户,委他以朝政。不久,他迁任内史上大夫,晋爵为沛国公。

虽然他们是宇文赟身边的红人,但天天只是围着皇帝转,没有什么权力基础。最大的靠山便是宇文赟,如今靠山倒了,当朝皇帝年龄太小,必须要寻找一座新的靠山。他们之所以选中杨坚,一来因为杨坚是皇亲国戚,位居四辅之首,地位很高,容易服众。二来郑译与杨坚私交不错,两人当年是老同学,求学期间,“译又素知高祖相表有奇,倾心相结”。前不久,杨坚还恳求郑译在宇文赟面前说情,让其离京外任。

两人议定此事,便假传皇命召杨坚入宫。此时的杨坚根本不知宫里发生了什么,更不清楚突然被召见是福是祸,担心其中有诈,觉得很可能宇文赟临死之前要拉自己垫背,一时惶恐不已。但皇命难违,无论内心如何害怕,也只能硬着头皮进宫,正巧在路上遇到了著名术士来和,此人曾说自己有帝王之相,还在宇文邕面前保护过自己,比较可靠。杨坚急忙问他:“我无灾障不?”此次入宫是否有灾祸,来和回了一句:“公骨法气色相应,天命已有付属。”从您的骨法气色上看,有当皇帝的样子,天命有所嘱咐了。言外之意是放心去吧,皇帝还没当上,怎么会有事呢?

杨坚听到来和这样说,多少放宽了心,进宫后,刘昉、郑译将宫中的情况讲与他听,并劝杨坚出山辅政。即便这样,杨坚心里的石头并没有完全落地,毕竟长期以来,他一直在刀尖上舞蹈,养成了极为谨慎小心的个性,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的话,也不会将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轻易说出去。因此,他起初的态度是“固让,不敢当”。刘昉急了,抛下一句狠话:“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这里让来让去,这种掉脑袋的事情,必须当机立断,你如果要干,就不要犹豫;如果你不愿干,我就自己上了。

刘昉的话明显有激将成分。事实上,杨坚并不是不想干,相反,为了这一天,苦苦等待了好久,早在武帝宇文邕在位时,他就和庞晃议论过篡位的事情,只是觉得当时机会并不成熟。如今如此好的机会摆在面前,他焉能错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昉的这句话将杨坚心中的权力欲望激发了出来。此时,其他参与的大臣也劝杨坚,御史大夫柳裘说:“机不可失,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也就是说,如果拖延下去,一定会后悔。

就在杨坚略感犹豫之时,夫人独孤伽罗出面了,她派心腹入宫见到自己丈夫进言道:“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如今的事态就像射出去的箭,泼出去的水,没有回头路,只能一口气走到底。妻子一句话点破了杨坚的处境,也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和鼓舞,让杨坚最终下了决心,出任首席辅政大臣。

刘昉、郑译见杨坚点头同意,便拟定诏书,命杨坚在宫中辅政,并都督内外诸军事。本来一切进行得很顺利,但在颜之仪这里遇到了麻烦。按照规定,遗诏必须由御史大夫联名签署才能对外发布。对于这份虚假的诏书,颜之仪拒绝在上面签字,在他看来,这无异于阴谋政变,义正词严道:“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意思表达得很明确,先皇升天,新皇年幼,辅政重任应该落在宗室里的人才身上,现在皇亲之中赵王宇文招年龄最大,论血缘、论道德,都该寄以重任。大人们备受朝恩,应当想着尽忠报国,怎么一下子就将皇家大权送给别人?并表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我颜之仪大不了一死罢了,绝对不能欺骗先帝。

刘昉等人看到颜之仪态度坚决,索性不再搭理他,在诏书上替他署了名,这道诏书由此生效,宫廷内外的守卫只认诏书不认人,杨坚就这样控制了京城的军权。

颜之仪不肯就这样认命,他联合一部分宦官,急召北周宗室,大将军宇文冲进宫,企图控制朝堂。刘昉、郑译等人闻讯赶到,就在双方剑拔弩张时,宇文冲却主动打起了退堂鼓,杨坚令人将宇文冲、颜之仪关了起来,很快平息了这场风波。

杨坚能够顺利地掌控朝中局势,除了刘昉、郑译帮了大忙外,他手中还有一副别人没有的王牌,那便是正宫皇后杨丽华。作为杨坚的女儿,她在整个事变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周书》中记载:“刘昉、郑译等因矫诏以后父受遗辅政。后初虽不预谋,然以嗣主幼冲,恐权在他族,不利于己,闻昉、译已行此诏,心甚悦之。”这个记载透露出两层意思,一是杨丽华没有参与此事;二是她的态度上是积极支持的,道理很简单,因为皇帝年幼,杨丽华担心朝中大权落入其他人手中。

不过,如果细细想来,里面还是充满疑点,杨丽华真如《周书》里所言一直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吗?恐怕不会,杨坚后来回忆道:“公主有大功于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功呢?史书记载:“宣帝崩,杨后令其父隋公为大丞相,总掌国事。”可以说,正是获得已升任皇太后杨丽华的支持,才使得这场无声的政变蒙上了浓重的合法性色彩。

宇文赟打死不会相信,自己死后,局势会变成这样。要从根子上讲,这怨不得别人,只能怪他自己,他杀掉了最能干的叔父宇文宪等人,又把赵王宇文招等宗亲外放到封地任职,宠信刘昉、郑译等佞臣,导致关键时刻朝中没有宗亲势力和强有力的反对力量,使得刘昉、郑译、杨坚有了可乘之机。

对于杨坚而言,此刻最担心的恰恰是宗亲势力,主要包括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因为这五位都是宇文泰的儿子。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宇文赟的叔父辈,在宗亲中的威望高,更重要的是,每个人手里都掌有兵权,如果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定会联合起来兴兵讨伐。朝中的群臣如今左顾右盼,倘若里应外合,自己会死得非常难看。

如何处理这个烫手山芋呢?杨坚从秦朝赵高那里学了一招——秘不发丧。他下令对外严密封锁皇帝死讯,紧接着以小皇帝名义给各位王爷发了一道诏令,说千金公主要下嫁突厥和亲,请他们入朝观礼。这件事早已定好,众所周知,所以五个王爷并未生疑,纷纷上路回京。杨坚等到他们走到半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时,公开宣布为天元皇帝发丧,让他们抓紧来京参加皇帝葬礼。

与此同时,杨坚在朝中开始权力分配。他自己为假黄钺、左大丞相。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京的两个儿子汉王宇文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秦王宇文贽为上柱国。这两位王爷其实只是挂名,实际权力控制在杨坚手中,诏书上写得很清楚:“百官总己以听于左丞相。”

即便如此,杨坚还是不放心,特意给自己弄了一个“假黄钺”的头衔,所谓“黄钺”,就是黄金大斧,“专戮节将,非人臣常器矣”,谁不听话,便可断然采取措施。只是杨坚有些过虑了,因为宇文赞原本是一个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刚开始时,宇文赞还挺把自己当回事,有事没事都准时上朝,和杨坚同帐办公,对朝中的事务指手画脚,杨坚觉得他碍手碍脚,想着让他靠边站。

同为纨绔子弟的刘昉对付这种人有绝招,刘昉知道宇文赞好色,便将几个浓妆艳抹的歌妓献给宇文赞,对他说:“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之后,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您是先帝的弟弟,众望所归,如今皇上太小,如何能承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到头来还是要靠您。只是现在先帝刚刚去世,人心不稳,所以不能贸然行动,您不如先回家等机会,等待万事俱备,一定想办法迎立您为天子,这才是万全之计。

刘昉完全是忽悠宇文赞,不过却很好使,宇文赞被这碗迷魂汤灌晕了,带着这些美女回到府中逍遥自在,一门心思等着刘昉有一天来请他去做皇帝。

杨坚解决了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王爷,接下来琢磨该如何稳住京城的局势,虽然大权在握,但朝中不少大臣并不买他的账。特别是他让小皇帝搬到天台,将宇文阐原来的正阳宫用来做自己的丞相府时,有些大臣对此十分激愤,认为杨坚让皇帝给他腾地,实属大逆不道。

杨坚知道,如果群臣不服,他这个位置便无法安稳,必须要找机会让群臣们站队,于是他导演了一出“搬家”的好戏。有一天,他在群臣面前突然宣布要搬家,然后径直前往正阳宫,也就是如今的丞相府,此举就是要看文武百官的态度,是跟随自己还是顽抗到底,杨坚为此做了精心策划,让司武上士卢贲负责全程监督。

如先前预想,群臣们的反应并不一致,有的大步流星跟了上来,有的则是徘徊犹豫,还有的掉头往回走,表示不顺从。就在此时,卢贲对百官们大呼一声:“欲求富贵者,宜相随。”想要富贵的,赶紧跟着丞相走。众臣看着卢贲虎视眈眈,身边还有许多全副武装的士卒,觉得识时务者为俊杰,如今不管愿不愿意只能跟着杨坚走了。

杨坚和众人到了宫门后,又遇到了新问题。守卫宫门的卫士只认得小皇帝宇文阐,拦着众人不让进入。又是卢贲站了出来,将情况告诉门卫,让他们认清形势,行个方便。但卫士不为所动,卢贲急了,瞪大眼睛怒斥门卫,守门卫士被吓唬住了,纷纷后退,杨坚这才正式入主正阳宫的丞相府,百官们也只能表示顺从。

接下来杨坚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与两大功臣刘昉、郑译分权。“刘昉牵前,郑译推后”,这两人居功至伟,将杨坚成功推向了权臣宝座,三人最初商量的结果是杨坚出任大冢宰,郑译为大司马,刘昉为小冢宰。

按照这个分工,表面上看刘昉、郑译将最尊贵的位置给了杨坚,但郑译掌控兵权,刘昉负责日常政务,实权还是掌控在他们手中。其实不难理解,他们选择杨坚,无非是想找一个新的靠山,但并不意味着会将手中的权力拱手相让,只是让杨坚在前台撑门面,他们在幕后说了算。

杨坚心里当然知道他们的如意算盘,但是如果没有刘昉和郑译,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刚上台便撕破脸皮,感觉不太合适。正当杨坚犹豫不决的时候,站出来一位关键人物让他下定了决心,此人叫作李德林。

李德林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谈吐自如,玉树临风。史书上说他“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善属文,辞核而理畅”。李德林最早是北齐的大臣,后来北周平灭北齐,武帝宇文邕进入邺城后,专门派人找到他说:“平齐之利,唯在于尔。”意思是平定北齐,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先生,并表示:“朕本畏尔逐齐王东走。今闻犹在,大以慰怀,宜即入相见。”巴不得马上见到李德林,可见宇文邕对他极为看重。

宇文邕死后,宇文赟重用刘昉、郑译等人,将李德林晾到了一边。杨坚发现他是个人才,上台后派人告诉李德林:“朝廷赐令总文武事,经国任重,非群才辅佐,无以克成大业。今欲与公共事,必不得辞。”朝廷让我总管文武大事,但一人很难做到,希望诸公支持我办好这件事情,在所有人里面,您的分量最重,希望以后多帮忙。

杨坚的虚怀若谷让李德林受宠若惊,满口答应道:“德林虽庸芃,微诚亦有所在。若曲相提奖,必望以死奉公。”李德林终于迎来了报恩的机会。他听说这件事后,赶忙找到杨坚告诉他万万不可,因为光有虚名,没有实权,地位早晚不保。那怎么办呢?李德林给他出了个主意,“即宜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只有将政治、军事、人事大权集于一身,才能稳定人心,号令天下。

杨坚听从李德林的建议,任命郑译为相府长史,刘昉为相府司马。本来两人想与杨坚平起平坐,没想到,到头来却成为杨坚的直接属下。杨坚在物质上没有亏待他们,给予了许多赏赐。刘昉、郑译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认栽,谁让他们把杨坚送上了权位,如今杨坚羽翼渐丰,控制住了京城局势,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吃个哑巴亏。

失忆后拿下死敌在阴霾里找到光浮生世界里的一粒微尘大秦:最强天道系统匿名夏季未解谜题寻找美男的路上我富养了苦命男主被鬼缠身的那一年雍正皇帝·恨水东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