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政道】聪明过头的八阿哥胤禩(1/1)
【中庸政道】聪明过头的八阿哥胤禩
康熙晚年,诸皇子为了夺取嫡位,各施手段,同室操戈,上演了骨肉相残的惨剧。在这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中,最终以四皇子胤禛胜利而告终。而聪明贤达、在众臣心目中最有威望的八皇子胤禩却屡屡失意,最终惨遭迫害而死。胤禩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是由于他没有遵循中庸之道的缘故。在封建王朝,作为臣子的要懂得进退,很多时候臣子威望越高,越有才能,也越招人妒忌。胤禩正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才招致大祸。
胤禩为康熙的第八个儿子,由于他的母亲出身辛者库,所以少年时在众兄弟子侄间颇受冷遇。这段经历对他日后有着较深的影响。胤禩自幼聪慧,且通晓世故,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17岁时,他被康熙封为贝勒,为所封贝勒中年纪最小之人。后更受恩宠,多次受康熙指派,与皇兄一起处理朝中事务。
或许是由于幼年时受到冷遇的缘故,胤禩年长后渴望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处理政务方面,他老到干练,几件大事都办得有声有色,受到康熙的嘉奖。在人际关系方面,胤禩也广有善缘。在诸皇子中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也相交甚欢,人称“八贤王”。这样,胤禩虽无结党之名,却有结党之实,胤禩在朝中影响力剧增。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皇太子胤礽被废,诸皇子对皇位的争夺空前激烈起来。皇长子胤禔认为太子被废,康熙必然立长,于是积极活动。胤禩这个时候也被康熙委以重任管理内务府,取代了原先掌管内务府的皇太子胤礽的亲信凌普。内务府是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承办皇室衣、食、住、行等事务,地位特殊,必须由皇帝信得过的人来管理。所以,康熙将这个位子交给胤禩管理,就表明他在康熙的心目中地位已经迅速提高了。
胤禩执掌内务府后,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前内务府总管凌普一案。凌普追随皇太子,向来与胤禩不和。胤禩对于这名昔日的对手非但没有严加惩处,反而打算从宽、从轻处理。这一举动大出康熙的意料。精明的康熙对此非常敏感,立即意思到胤禩想收买人心。康熙心中顿生警惕,对胤禩也逐渐变得不满。
皇长子胤禔争夺嫡位,得到了胤禩等人的支持。胤禩等人认为,皇太子被废,胤禔作为皇长子将来继承大统,必然是十拿九稳之事。不料,胤禔行为不端,野心勃勃,招致康熙的反感。胤礽被废后,康熙召集大臣议定胤礽之罪,胤禔即向康熙进言:“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身为兄长,胤禔居然迫不及待地要杀死自己的兄弟胤礽,这让康熙颇为寒心。康熙明确告诉众臣及诸皇子自己没有立胤禔为皇太子的想法,还说“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胤禔见自己希望已经落空了,权衡一番后,便向康熙推荐胤禩,称:“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这番言论惹得康熙大怒。不久,相士张明德被拘禁斩杀。而康熙认为胤禩有希冀大宝之心,对其予以防范。
诸皇子争斗,令康熙疲惫不堪,于是他有了重新启用胤礽的打算。他对废太子胤礽多加询顾,时常召见他,在与大臣的言谈中,也常常流露出重新立胤礽之意。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康熙就召集满汉文武大臣,让众人于诸阿哥中择立一人为新太子。康熙本意是只要有人重新举荐胤礽,就将他复立为太子。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朝中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胤禩为储君,这令康熙大为意外,越发认定了胤禩结党,对帝位有觊觎之意。
胤禩失去帝心,被康熙认定“柔奸成性,妄蓄大志”,称胤禩“屡结人心,此人之险实百倍于二阿哥”。胤禩遭此重创,深受打击,从此不愿见人。后来,胤禛继位,是为雍正。胤禩一党对于雍正心怀芥蒂,遂利用职务之便,给雍正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麻烦。
雍正命令胤禩主持康熙的葬礼。胤禩便提出要节省开销,要求减少运送康熙梓宫夫役人数。皇考梓宫运往山陵,定例用夫役两万名。胤禩却向皇帝上奏,请求核减一半。他还改在陵寝当地采办建陵红土,用一些粗劣的材料制作大典所用的器物等,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使得雍正背上了“不敬”之名。
此外,胤禩继续结党,笼络大臣,工部侍郎岳周拖欠了应缴的钱粮,胤禩慷慨解囊,代他缴纳。雍正对于胤禩的这些小动作不能容忍,在巩固政权后,就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不久,胤禩病死。
所谓中庸,是既没有过,也无不及。过和不及,都达不到中庸的要求。胤禩聪明贤达,本是角逐皇位的有力竞争者,然而他为了营造“贤王”的名声,广施恩惠,笼络大臣,结果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最终与帝位失之交臂。当雍正继位后,一切已成定局,胤禩身为臣子,却逞一己之私,玩弄手段,让雍正蒙上污点,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