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商道】郑李锦芬的经营之道(1/1)
【中庸商道】郑李锦芬的经营之道
《中庸》中说:“君子时中,不偏不倚。”意思就是说,君子在为人处世方面,能够时时恪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要能够从容面对。在经商方面也是如此,美国安利公司大中华地区CEO郑李锦芬深谙其中精髓。
郑李锦芬祖籍广东三水,出生于香港,1975毕业于香港大学,同年进入香港政府政务处工作。出类拔萃的她,很快就当上了行政主任。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相对不错的一份职业。然而,年仅24岁的郑李锦芬却有着更大的抱负和雄心。她渴望进入商界,因为在政府工作“可以对未来有着非常清楚的预测,一眼就望得到头”。
一年后,郑李锦芬毅然辞去了这一让人眼红的职业,弃职转入安利。她所以选择加入安利,是因为“看到一个公司为招一个秘书竟然登了一个整版广告”。她相信自己的判断,加入了那个当时在香港只有五个人的小公司。前途对她来说,一切皆是未知之数。
安利的赢利模式是直销,这种模式在当时的香港颇具争议性。为了确定安利的合法性,郑李锦芬还特地请教了一些政府官员。这些官员告诉他,只要不是金字塔诈骗就不怕。所谓的“金字塔诈骗”指的是传销,一种和直销颇为相似,但有着本质区别的商业犯罪行为。经过分析考察,郑李锦芬果断加入了安利。
没过多久,她就被委以重任,担任安利(香港)公司总经理,公司很快发展为香港数一数二的直销公司。后来,郑李锦芬又临危受命,前往台湾开拓市场。当时,安利在台湾已经连续滑坡多年了,郑李锦芬到台湾后,很快就扭亏为盈,做到了台湾地区同行第一。
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公司纷纷涌入,经济形势一片大好。20世纪80年代末,尽管中国当时贫穷落后,但市场的潜力却是无穷的。郑李锦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她开始频繁地出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之间。她得到了政府官员肯定的承诺:“我们能为你提供任何服务,有什么困难我们为你解决。”这些话让她信心百倍,更加坚定了她进军内地的决心。
在给美国老板的书面报告中,她写道:“如果把香港比作一个小河塘,台湾就是湖泊,而到了内地才知道什么是大海……安利不到中国大陆投资,就不算真正的跨国企业!”其实,当时即便是她自己,也不确定中国内地市场究竟能做多大,只是觉得安利应该也必须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1992年,郑李锦芬促成安利创始人理查·狄维士来到中国考察。同年,安利中国公司在广州正式注册成立,成为继雅芳之后在国家工商局注册获批的第二家直销公司。1995年,安利投资1.2亿美元在广州建立工厂,郑李锦芬出任董事长。市场有了,能否赢利却还需要从头再来。
那个时候,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尚不够成熟,因此安利刚刚进入中国时,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安利是全球最大的直销公司,而直销一直是安利公司营销的模式,但在中国,这个名词还很陌生。当时,为了证实“直销”的可行性,广州市政府、市工商局还专门组团到香港、美国进行考察,最终才批准了这个项目。虽然过程很坎坷,但对于郑李锦芬来说,一切都是值得的。
郑李锦芬经过调查发现,直销之所以在中国一直存在争议,除了人们不熟悉这种销售模式外,主要还在于东西方价值观确实存在冲突和矛盾。西方重理重法,东方重情重义;西方重视个人,而东方重视集体……因此,安利如果想要在中国取得成功,就必须尊重中国的国情。她曾这样说:“我们不需要作出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寻找最佳的融合方式。”
这种经营理念直接促成了安利中国本土化的改革,改革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了原来只用人员面对面地传销,而是在城市里设立店铺,在店铺里直接出售产品给消费者,或让销售人员从店里提货。二是对经销人员由原来的合作变成雇佣——所有销售人员直接与安利签订劳务合同,直接向公司订货和退货,接受公司的直接规范和管理,由公司直接予付酬劳、直接代扣代缴税款。显然,这两方面的改进都是为了更好地迎合本土消费者的心理和习惯。此外,安利还打破直销企业不做广告的惯例,先后投入巨额资金邀请明星为产品代言。
在郑李锦芬灵活的经营下,安利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呈直线上升。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二年,安利(中国)营业额就达到了令人吃惊的15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170亿,占据了安利公司全球销售收入的半壁江山。这个成绩令许多的跨国大公司望尘莫及。
郑李锦芬成功了。她的成功在于她能更好地掌握安利在中国发展的节奏,在保持安利特色的前提下,根据中国国情进行适当调整,寻找到一个最适合中国市场的营销方式。她曾经这样总结安利在中国的成功经验:“安利在中国的成功,关键在于我们尊重中国国情,不固守海外市场的经验,适时改变,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