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政道】唐初名相房玄龄(1/1)
【中庸政道】唐初名相房玄龄
房玄龄是唐初名相,他跟随李世民征战数十年,为大唐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即位以后,他身为宰相二十余载,上辅皇帝,下理群臣,是“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但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总是一致地首推房玄龄。唐人柳芳写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徵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可谓至评。
贞观一朝,明君在位,贤才毕集,文治武功,光耀千秋。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李世民、魏徵、李靖、尉迟敬德……是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这个帝国的疆土上尽情挥洒,建立了不世之功勋。然而有一个问题被我们忽略了:才能超群的人往往也都个性极强,他们都是骄傲的,最容易相互不服气,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凑在一起,关系处理不好,最容易产生内斗,帝国的生机和活力就会渐渐消耗。然而终贞观一朝,大体上做到了君臣和睦,同心同德,统治阶层内部从未发生过大的内斗。是谁有这个手段能够稳住这一个个脾气个性不同一般的猛人呢?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他的这个宰相不是好当的,面对这些能力一流、脾气个性也一流的君臣,哪一方的关系处理不好,宰相的位置就坐不稳。房玄龄做了二十多年的宰相,自有其过人之处。考虑问题的时候,他总是比别人细致周密,别人想到的,他要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他也要考虑,因为他是对所有人负责;如果发现了别人的错误需要坚持自己立场的时候,即使是在争辩,他也是和蔼可亲、豁达大度。他总是洞察人心、深谙世事,但是如果不涉及原则问题,他又总是一声不响地隐忍委屈。无论任何人攻击他、排斥他,他还是像没事人一样。
房玄龄对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呵护有加,王珪、魏徵敢于直言进谏,有时候触怒了皇帝,是房玄龄在皇帝面前为他们说好话,才使他们免遭牢狱之灾。李靖、尉迟敬德善于带兵,每次他们率兵出战,房玄龄又总是在后方为他们筹集粮草、组织兵马。每一个官员,他都能让他们淋漓尽致地施展才华;他没有一项完全属于自己的“政绩工程”,然而没有他在幕后默默的付出,就不会有这些人的辉煌。
性情急躁的皇帝李世民有时候也会像大臣们一样拿房玄龄出气,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因为他知道,李世民作为一代雄主,也是个十分骄傲的人,但是成天被魏徵这些人“骂来骂去”还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偶尔发火也是正常的,皇帝把气发在自己身上,总比他在心里窝的时间长了导致重大决策失误要好。
贞观时期,朝廷中央全部官员加起来总共只有六百多人,房玄龄总是日复一日地处理着繁杂的政务,让这个高度精简的机构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支撑着整个唐帝国的运转。李世民认为他太过细致,劝告他只管国家大事,把那些琐碎的小事丢给下属处理。可房玄龄还是一如既往地“琐碎”着。当时各部工作最繁琐冗杂,又最被别人看不起的,是管理财政预算和账目的“度支司”,这是一个冷衙门,工作吃力不讨好,一度无人肯去任职。房玄龄竟以宰相之尊自任“度支郎中”,亲自管理大唐的财政预算和账目。
“中为大本,和为达道”,贞观时代的君臣们,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的带领下,组合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优秀团队”。各路人才齐心协力,各展风采,终于实现了大唐的第一波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