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中国历代兴亡鉴 > 第二章 治国篇(3)

第二章 治国篇(3)(1/1)

魏王听到此事后,担心自己的事要落空,便亲自赶到晋王府,在李治耳边悄悄地问:“你过去同汉王元昌十分亲密,现元昌谋逆赐死,你想你怎么可能不受到牵连呢?”

第二天,太宗见到晋王,见他神不守舍的样子,便问他:“你这是怎么了?身子不舒服?”晋王眼泪汪汪地摇摇头,太宗再三追问,晋王才说出魏王对他说的话。太宗听了十分吃惊。

第二天,他在两仪殿召见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劫、诸遂良四位重臣,并命晋王也相随在侧,太宗把魏王讲的话告诉了他们,又恨又伤心地说:“朕三个儿子及一个弟弟所做的事,你们都很清楚了,朕如此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说着,竟从腰间拔出佩剑,想要自刎。慌得长孙无忌等人连忙抢上前夺下他手中的剑。等太宗稍稍镇静下来后,长孙无忌奏道:“陛下想立何人为太子,不妨就定下来,以免再生出其他事来。”

于是太宗亲自驾临太极宫的正门承天门楼,向天下宣布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大赦天下,并赐群臣宴饮三天庆贺。

“太子并无过错,怎能无故废黜!”

唐肃宗幼女郜国长公主守寡后,不耐独居,与彭州司马李万通奸,又与蜀州别驾萧鼎、潘阳令韦恽有私情。即使这样,长公主仍不满足,又同禁卫将军李升勾搭上了。唐德宗知道后大怒,把长公主幽锢起来,几个奸夫分别治以重罪。因长公主的女儿是太子李诵的妃,德宗又把太子召入训责一通。太子惧怕,表示愿与萧氏离异。德宗余怒未消,产生了废太子,另立舒王李谊为太子的念头。

李谊是德宗的侄子,德宗非常喜欢他,收其为养子。李谊能文善武,在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德宗找宰相李沁商量废立之事,李沁坚决反对,劝德宗不要轻易怀疑太子,以免生出事端。德宗听了很不高兴,反说:“你一定要违背朕的意思,难道不怕灭族之祸吗?”李沁毫不畏惧地答道:“正是为了顾全家族,臣才说出忠直之言。假如曲意奉承,使陛下废黜太子,一旦陛下醒悟过来,必埋怨臣,说臣枉为宰辅,不劝谏陛下的过失,到那时臣真的难逃灭族之祸了!”

德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李沁又道:“从古至今,父子相疑,必生惨祸,远的且不说,建宁王的事不就在眼前吗?”德宗点点头说:“建宁王叔实属冤死,回想起来,我祖父肃宗皇帝也太性急了!”李沁乘机接口道:“是啊,今太子李诵并无过错,怎能无故废黜?即使有过,也应详加审察,不应重犯先皇的过失。臣以为,妻子之母犯法,丈夫没有必要连坐,臣可以百口之家担保太子并无过错。臣若是许敬宗、李林甫之流,一旦窥透陛下的心思,早就应该悄悄结纳舒王,设法辅佐他了!”事后,德宗果真依从了李沁的劝谏,太子的地位得以稳固。

雍正皇帝立太子有新招

清朝雍正以非正常手段夺得皇位,至于这非正常手段是什么,正史讳莫如深,没有直接记载。唯有野史说他联结皇亲科隆多,将“传位十四子”的康熙遗诏篡改为“传位于四子”,从其他兄弟手中夺取了皇位。

雍正即位后,首先做的事,便是想出一个立储的新法子。一天,他召集五大臣及满汉文武官员去乾清宫商议要事。他对众大臣说:“父皇在世时,曾立二阿哥为太子,后来废而又立,立而又废。父皇晚年,常为此闷闷不乐。朕想到,立储乃国家大计,不立不好,明立又不好,你们有何妙策?”大臣们面面相觑,半响,齐声奏道:“臣等愚昧,凭圣上意愿定夺便是!”

雍正帝又说道:“朕以为,立皇太子与一般政事不同,一般政事须劳大臣们一起商量而定,立太子的事,做君王的理应独断专行。譬如朕目下有好几个皇子,倘让众大臣议定,则众口必不一致,让朕难以定夺。何况,明立太子,免不了兄弟争夺,惹出祸端,因此朕再三筹划,想出了一个变通法子,朕私下拟定皇储为谁,写在诏书上,密封收进匣内,匣子就安放在这块‘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你们说这样可好?”

大臣们一听,异口同声回答道:“皇上思虑如此周详,臣下岂有异议?”

当下,雍正帝便命众大臣退出殿去,他亲手密书皇太子的名字,封藏在匣内,又命侍卫攀缘木梯而上,把这匣放在匾额后面。从这以后,代代清帝都照雍正的做法,把皇太子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于是清帝传位才避免了宫廷内乱。

[评鉴]

继承是关系到国家治乱的大事

立太子,继承帝位问题。是关系到封建王朝安定或者混乱的大事,也是皇家最棘手,明争暗夺最激烈的问题。解决好了继承问题,国家就后继有人;储君贤明,天下太平。为此,许多皇帝为选择好继承人费尽心机。雍正皇帝发明了把皇储写成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清帝传位避免了宫廷内乱。继承问题处理不好,或者出现内乱,或者不肖继位,国家衰亡。秦后有汉,隋后有唐,秦始皇死后,贤明的长子扶苏被赐死,昏暴的二世继位,结果赵高专权,不久民变亡国。隋朝杨坚原立长子杨勇为太子,生性奸诈淫乱的次子杨广阴谋夺取太子位,使规模宏远的隋朝,祚运不长,转瞬而终。隋文帝临崩始知废立之非,然而木已成舟,悔之晚矣。贤明继位,国家治理。西汉早期,出现了汉文帝、汉武帝、汉昭帝这样英主,国富民强。唐太宗继承父位,英明贤明,出现“贞观之治”的唐朝延续了二百多年。

有史以来,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夏君崩,传位给儿子康,开始了帝位传子的局面。成王立,周公摄政,确立了嫡长子的继位。从此帝位传子的家天下政治,在我国成为定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形成了嫡长子的继承制度。当然,在此其中也有不少废长子,立次子的做法。总之,传位的形式有三:一是嫡长子的继承制度。利在有一定的不争的次序。如曹操问贾诩应该立那一个儿子为继承人一事,贾诩不答,曹问其故,贾说:“我正在想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事啊。”于是曹操受到启发立长子曹丕为太子。嫡长子弊在继承者未必贤能,父传子,子传孙,不出数传,必出凡庸的君王,夏传十七,商传三十,周传三十七,八十四个君之中,贤能者寥寥无几。而中国的四千余年历史中,圣明的帝王鲜见,庸主多,昏君亦不少。贤明的刘备就传位给庸才阿斗,出现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柄。二是选太子。有许多君王不立长子,或者废太子,而选立自己认为满意的其他儿子,这种做法利在于可能选择贤明者,弊在容易引起争夺,甚至自相残杀。也常常误选奸诈或者昏暴的太子,铸成大错。三是让贤。就是把皇位让给圣贤者,如尧、舜的做法。这种做法可以避免传子经过历代的递嬗,经验的累积,对于权力的迷信和滥用,势必愈演而愈烈的现象。

第八节 治乱安邦

[史事]

将相和,内乱除

西汉右宰相陈平,忧虑吕姓家族力量的膨胀,恐怕大祸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一天,陆贾拜访,问说:“你想些什么,这般忧郁?”陈平说:“你猜?”陆贾说:“你的富贵,已到巅峰,不可能有私人的不满足。你所忧虑的,不外是吕姓家族难制,皇帝年龄太小而已。”陈平说:“是的,我们应该怎么办?”陆贾说:“天下已经安定,应注意宰相人选。天下危急,应注意大将人选。国家的命脉,操在二位手中。你为什么不跟周勃建立更深厚的友谊,互相接纳?”陈平顿然醒悟,遂用陆贾的谋略,送信周勃黄金一万二千两作为祝福礼物,周勃也以同等价值的礼物回报。二人情谊日深,吕姓家族势力,逐渐减退。后来平息吕氏之乱,就是靠周勃、陈平的力量。

少年皇帝除内患

汉和帝永元二年七月,窦太后下诏,拜窦宪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封冠军侯,食邑二万户;窦笃以下三个兄弟全都封侯,各食邑六千户,分别任以执金吾、光禄勋等要职。窦家兄弟四人,权倾朝野,就是窦氏的姻亲家属,也都盘踞高位。窦家的奴仆卫士,狗仗人势,到处鱼肉乡民。位高权重的窦宪甚至公然僭越,用皇帝的仪仗,一些献媚取宠者竟私下称呼他“万岁”。若有刚正的大臣上本弹劾,无不遭到窦太后的斥责或打击。

永元四年,和帝刘肇已是十四岁。他少年聪颖,英明有为,眼见几个舅舅专权自恣,深知将来必为大患,便处心积虑想剪灭窦氏的势力。

当时,窦氏手下的党徒互相争权夺利,闹得很凶。和帝打算先拿他们几个开刀,乘机顺藤摸瓜,剪灭窦氏一门的势力。于是,召宦官、钩盾令郑众入内商议。郑众向他献计,先调回统领大军镇守凉州的窦宪,方可一网打尽,免除后患。

窦宪接到调回京城辅政的诏书后十分高兴,立即从凉州出发,不日便到达洛阳。和帝立即派郑众驾天子御辇连夜赶到北宫,传令司徒兼卫尉的丁鸿,派兵紧闭城门,四处把守,分头捉拿窦氏的几个主要党羽。

第二天天一亮,窦宪忽然发现门外已遍布手执刀剑的武士。过了一会,又见宫中派出的中谒者令进府宣读诏书,着令收去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改封冠军侯,并即速出都去封地就职。窦笃等其他窦氏兄弟也被勒令迁出洛阳。窦宪要求进宫面见太后,但是执行诏令的执金吾铁面无情,不让他进宫,而是连连催促他立即离京。一会儿,窦家一些党徒的家人纷纷前来报信,说是主人一个个都被北宫卫士抓去下狱治罪,不知性命如何。窦宪大惊,仓皇离京。

等到窦太后知道后,窦氏兄弟七零八落,远离都城了。她做梦也没想到,当年权倾六宫,战无不胜的她,竟会毁在一个十四岁的孺子手里!从此,窦太后郁愤难平,卧病不起,于永元九年死去。

龚遂治乱

汉宣帝即位的时候,渤海遭受饥荒,抢劫很多,郡守以下都没法治。丞相和御史推荐龚遂,请他去做渤海太守。

汉宣帝召他上朝,一瞧,原来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头,长得貌不惊人,又瘦又小。汉宣帝怕他不能称职,就问他:“老先生上任以后,准备怎么去处理盗贼?”龚遂说:“海边的人民离京师远,还没受到皇上的教化。他们遭受了饥荒,受冻挨饿,又没有称职的官吏去安抚他们,才不得已做了盗贼,怎么能把他们作真的叛逆呢?现在皇上问到怎么去处理他们,我正想请示:皇上是叫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叫我去安抚他们呢?”汉宣帝说:“能够安抚当然好。”龚遂说:“我听说,治理不守法的人正象解开纽了死扣子的绳子一样,不能太心急。有耐心,才能成功。希望丞相和御史不要拿老一套的章程把我拘束住了。如果皇上能够信任我,让我有个便利,我相信坏人是可以变成好人的。”汉宣帝答应了,还给了他不少黄金。

龚遂到了渤海地界,渤海郡派兵来迎接他。他不愿意惊动老百姓,连忙吩咐他们回去。他刚一上任,马上下了一道命令,吩咐各县停止剿匪,开发粮仓救济贫民。命令上还说:“凡是手拿农具的都是安分的老百姓,官吏不得难为他们;凡是拿凶器杀人的才是强人。”把贪污的县官撤了职,使贫民得到了粮食,不久渤海安定下来了。龚遂在渤海做了三四年太守,老百姓都富裕起来。据说没有人打官司,监狱变成了谷仓。汉宣帝知道龚遂把渤海管理得这么好,就拜他为水衡都尉。

“现在不除,还待何时?”

元朝时,由于铁木迭儿及其同伙乘元英宗未即位。排斥异己,乱诛大臣,英宗对此极为愤怒。他一即位,便决心清除奸党,以正朝纲,还是英宗在东宫的时候,就听说拜住熟谙掌政,很有名声;即位后,英宗便任命拜住为平章政事,要他明察暗访,专门制裁奸党。再说英宗即位前,弘吉刺氏原以为他文柔懦弱,易于控制,才立他为皇太子。谁料英宗不受摆弄,即位不久,弘吉刺氏就与幸臣矢列、亦列失八、脱忒哈密谋多次,企图趁英宗在夜间熟睡之机,将其杀掉,尔后废其帝位。尽管这些奸党起誓保密,但还是被英宗发觉了。英宗立即召入左丞相拜住商议对策。拜住说:“这等奸臣,擅权已久,早应除掉,今幸上天开眼,得泄逆谋,现在不除,还待何时?”没等英宗回答,拜住又接着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万一奸党生疑,异兵构祸,必致大乱。”英宗坚决地说:“朕意已决,卿就为我擒拿此贼吧!”拜住领旨后,不到一天工夫,便于神不知鬼不觉之中,将矢列门、亦列失八、黑驴等人一齐拿到。英宗又恐太后干扰,没有通过刑官,就直接命拜住迅速斩了这批奸党。铁木迭儿与皇太后弘吉剌氏在朝中本来就因不得人心而忧心重重,现在又闻听自己的党羽被诛,便积忧成病,先后去世。

脱脱大义灭亲

元朝丞相脱脱,由伯父伯颜养大。伯颜起初很信任脱脱,让他监视顺帝的行动,可是脱脱看到伯父越来越专横跋扈,不得人心,就逐渐与之疏远。而皇帝认为他是伯颜的侄子,开始也不信任他。脱脱在保家还是保国的矛盾中煎熬着,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伯颜看出脱脱不忠心于自己,想借皇帝之手除掉他。伯颜对顺帝说:“脱脱虽臣之子,其心专佑汉人,必当治之。”顺帝忙搪塞过去,说:“此皆朕意,脱脱无罪也。”

到元六年二月,伯颜自领兵卫,请顺帝郊外游玩,有意谋害。脱脱推说皇帝有病不能前往。这天晚上,脱脱协助皇帝逮捕了伯颜。伯颜向道傍的父老百姓:“你们看到子杀父的事情吗?”父老说:“没有看到子杀父的事,只见臣杀君的事。”伯颜惭愧地低下头。三月,伯颜被贬于南恩州阳寿县,他途经龙兴路时服毒自杀。

康熙皇帝除鳌拜

康熙即位时,年仅八岁,按照顺治福临的遗命,由索尼、苏克萨哈、遇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四人中鳌拜势力最大,所以结权内外,意气凌轹,根本不把康熙帝放在眼里。他因与苏克萨哈不合,便罗织罪名,逼迫康熙皇帝表态,处死苏克萨哈,独揽了“辅政”大权。大臣议事,稍有不依顺他的,便当面呵斥;文武官员,非亲他不任,遇事都要在他家议定后,才交皇帝颁诏实行。到后来,鳌拜自恃位高权重,常常称病不朝,并要康熙帝亲自去问候。一次,康熙帝去看他,侍卫和托发现鳌拜神色不对,便迅速走到其床前,揭开卧席,发现一把刀子。鳌拜心情十分紧张;康熙却若无其事地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人的习惯,不足为怪。”自此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

康熙派人物色了一批以韦小宝为首的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他们以相斗赌力为名,天天练习摔跤。鳌拜进宫虽然常常看到孩子们吵吵嚷嚷,闹着玩,却也毫不介意。同年六月一天,鳌拜奉诏入宫,刚满十六岁的皇帝便指挥之群“娃娃兵”将他捉住关进大牢。

[评鉴]

治乱要果断

内乱,是动摇政局的一个最危险的问题,它一般都是由掌握实权的名将重臣发动,矛头直接对准统治者的一种行为。要平息内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果断。如元英宗察觉铁木迭儿等重臣企图发动政变,果断地命令左丞相拜住一举平息内乱,维护了大局的稳定。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象春申君那样聪明的人,被朱英所言中,反受制于李园。

治乱固然要果断,但操之过急或草率从事,反而要坏事。如曹髦不能忍受司马昭的专权,不顾力量悬殊,草率发动,结果丧身亡国。因此,治乱不仅要有坚强的毅力,还要掌握时机,讲究策略,周密部署,才能取得成功。年仅十六岁的少年皇帝康熙指挥“娃娃兵”铲除了独断专横的辅政大臣鳌拜。十四年的汉和帝刘肇部署卫士将窦氏家族一网打尽,窦太后做梦也想不到,权倾六宫和朝野的窦氏家族竟败在一个孺子手里。如果两位少年皇帝没有坚强的毅力,聪明的才智,非凡的胆量,周密的部署,怎么能铲除权倾朝野的大臣,干出一场惊天动地的业绩呢?

平乱光靠一人的果断、坚毅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得力助手的支持。平息吕氏之乱,就是靠宰相陈平、大将军周勃团结协作。元顺帝能平息专横跋扈的伯颜的谋乱,就是能够团结伯颜养子脱脱共同行动。如果陈平、周勃不和,脱脱不助元顺帝,那么吕氏集团和伯颜也难以铲除,后果将不堪设想。

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对内乱处置坚决果断,就能一举成功,恢复国家的稳定。如果对内乱的处置,犹豫寡断,当断不断,后果将不可想象。当然在平乱前也同样需权衡力量对比,周密部署,讲究策略,团结和教育大多数。在采取断然措施以后,一方面要从自身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另一方面要进行正面教育,统一思想认识。这样,就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促使国家出现繁荣昌盛的景象。

第九节 为政清廉

[史事]

不贪为宝

宋国有一个人得了一块玉石,把它献给司城子罕,可是子罕却不肯接受,于是献玉的人就说:“我曾把这块玉石请雕玉专家鉴定过,这位专家认为这确实是一块宝玉,所以我才敢将它献给阁下。”子罕说:“我是把‘不贪”当作宝物,而你却是把‘玉石’当宝物。假如你把玉石送给我,那我们俩都丧失了宝物,倒不如我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宝物。”献玉的人一听这这话就叩头回答说:“穷人不敢身怀玉璧来往他乡,我所以要把这块玉献给阁下,就是为了避免被人谋财害命。”于是子罕就让献玉的人住在自己的家中,然后请了一位玉工,把这块玉石雕成宝物,再把宝物卖成钱交给献玉的人,最后才让献玉人回到自己的家。

叔向贺贫

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发愁,叔向却向他祝贺,宣子说:“我有卿的名义,却没有卿的实际,没有财物可以跟卿大夫们交往,因此我才发愁,您倒来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是上卿却没有一百顷田产,他家里连祭器都不齐全,但他却能发挥美德,遵守法规,使他的声誉传遍诸侯,诸侯对他亲近,戎、狄各族归服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虽然他杀了厉公却不被指责,免除了杀君的罪名。当传位到他的儿子桓子时却大肆骄横奢侈,贪婪无厌,违犯法纪任意胡为,借贷谋利囤积财物,他本应遭受祸患,但却靠着父亲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到怀子时一改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他本应免除灾患,但因受到父亲桓子罪孽的牵连,逃亡到楚国。而郤昭子,他的家财足有晋国公室的一半,他家在三军中当将佐的人占了半数,仗恃自己的财力和权势,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结果他被陈尸在朝堂上,他的家族在绛地被杀绝。假如不是这样,那么八个郤氏,有五个大夫三个卿,他们的权势可够大了,可是却在一天之间被杀光,没人哀怜他,这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今您有栾武子的清贫的境况,我认为您已具有他的德行,所以才祝贺。假如不愁没有建立德行,却愁财货不多,那就连吊问您都来不及,还会有什么祝贺?”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韩起将要灭亡了,靠您保全了我,不单我韩起一个人感谢您的恩德,连我始祖桓叔以下各辈都要感激您的赐与。”

“德行高尚才能使国家添光彩”

季文子当过鲁宣公、鲁成公两代国君的相,但是家里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没有喂粮食的马。仲孙它就劝季文子说:“您是鲁国的上卿,当了两代国君的相,妾不穿丝绸衣服,马不吃粮食,人们将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对鲁国也不够光彩呀!”文子回答他说:“我也愿意叫妾穿上丝绸衣服,马能吃到粮食。不过我看到百姓们,他们的父兄吃穿粗恶,我却把妾和马养得那样美,这就不成为国君的相了!而且我听说德行高尚才能给国家增加光彩,却没有听说妾和马能给国家增加光彩的。”

“世人皆醉,唯吾独醒”

楚怀王时,屈原在朝担任左徒的官职。屈原学识渊博,记忆力特强,知道的事物很多,对于国家治乱的道理非常清楚,并且擅长辞令。他在朝中就和楚王商议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的使节,和各国的君王相酬酢。楚王很倚重他。

当时上官大夫和屈原爵位相同,想争取楚王的宠信,嫉妒屈原的才华。有一回,楚王指派屈原制订国家的法令,屈原刚刚起草,还没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便想夺取这份草稿,屈原不给他,上官大夫因此毁谤屈原,说:“大王指派屈原平制订法令,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每当一条法令制订完成,颁布出来,屈平就自夸其功,认为‘除了我之外,没有人能作得出来’。”楚王听了大怒,因此疏远屈原。

屈原对于楚王被小人迷惑,耳朵不能辨别是非,眼睛不能分清黑白,以致于邪恶伤害公道,端方正直的君子不为小人所容,感到痛心。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写成了《离骚》。所谓“离骚”,犹言“离忧”,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由于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说屈原的短处,顷襄王一生气,就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荒野草泽上且行且歌,脸色憔悴,容貌枯瘠。有一位渔夫看见他这个样子,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间大夫吗?为什么到此地来呢?”屈原说:“全世界的人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保持干净;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依然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父说:“一个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圣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圆通地随着世俗风气转移,全世界的人都是污浊的,你为何不把水底的污泥搅动起来,使清浊不分呢?众人都昏醉了,你何妨也吃点糟和薄酒,使醒醉莫辨。为何守身如玉,与世俗相忤,而自己招致被放逐的命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尘弹去;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拂去衣服上的尘土;人们怎能以清洁的身体,去接受外界污垢的事物呢?我宁愿跃入江流之中,葬身于鱼腹,又怎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受到世俗层层的污染呢!”于是作了一篇《怀沙》赋,便抱着石头,投到汩罗江自杀了。

得大利者不能再贪小利

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因为治绩优良,被任命为鲁相。他奉行法度,遵循正道。使享有俸禄的士大夫不能够跟人民争利。

有一次,一位宾客送鱼给他,他不肯接受。宾客说:“我听说你喜欢吃鱼,所以特地送鱼给你,你为什么不肯接受啊。现在我担任相职,自己买得起鱼,如果接受人家所送的鱼,有损操守,因而被免职,到那时候,不任相职,既买不起鱼,又还有谁会送鱼给我呢?就因为这个缘故,我才不肯接受啊?”

又有一次吃菜,觉得味道很好,就把园中所种的菜拔掉。后来,看到自己家里所织出来的布很好,把织布机也烧了,说道:“这么一来,要叫农人女工如何售出他们所生产的货品呢?”

怒堵后门

吏部尚书王翱,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地区的一个官员。老夫人十分怜爱自己的女儿,舍不得他离开身边,因此常常接他回娘家。可是每次去迎接,女婿总是不肯放,还怨恨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官这么大,人事调动大权都掌握在他手里,把我调到京城去任职,那末你早晚都可以侍候母亲。你父亲调动我的工作,就象摇落一片叶那样容易,可是为什么总是不肯呢?”

王翱的女儿把丈夫的话传给了母亲。老夫人有一天晚上安排了酒宴。乘王翱吃得高兴的时候,就跪了下去,请求老头子将女婿调到京城工作。

王翱听了,不禁勃然大怒,随手拿起桌上的杯碗朝夫人掷去,砸伤了夫人的面颊和手腕。他却不顾一切,急匆匆地走了出去,把门一关,坐着车子到衙门里去,在那里住了十来天才回家。女婿的工作一直没有调动。

“怎么能说没有私心?”

司空第五伦,因为年老而又患病,请求退休,皇帝刘妲批准,并赏赐二千石的终身俸禄。

第五伦奉公守法,发言绝不模棱两可,性情朴实诚恳,少文采,在位期间,以清白闻名。有人曾问过他:“你有没有私心?”第五伦说:“从前,有人曾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不接受,但每逢要三公举荐人才的时候,总是想起他。只是,我并没有真的举荐他。象这样,怎么解说没有私心?”

操守廉洁,反遭讥笑

刘秀任命姑臧县令孔奋,当武都郡郡政府秘书长。姑臧是河西走廊最富饶的地方,当全国陷于改朝换代大混战期间,知识分子的品德败坏,只要当几个月的县令,便立刻成为富豪,收入大量金银财宝。孔奋在姑臧当了四年县令,操守廉洁,反引起人们讥笑,讥笑他不知道贪污,是个傻瓜。等到跟随窦融到洛阳朝见,其他各郡郡守,各县县令,财产堆积,一车又一车,恨不得把地下的矿、水里的鱼,都搜刮而去。只有孔奋没有财产,全家共乘一辆车子上路。为此,刘秀特别奖赏他。

“何苦留着财产害子孙?”

太傅疏广、少傅疏受是叔蛭,都是许太子的老师。他们两个人一直教许太子读《论语》和《孝经》。许太子到了十二岁的时候,这两本书才读熟了。也许因为许太子天资差些,也许因为疏广年老了,他们两个人都辞了职。疏广是老于世故的,为了适应当时的情况,他对疏受说:“我听说:一个人能够知足,就不至于受到侮辱;能够及时退让,才不至于摔下来。现在咱们做了官、有了名望,要是老呆下去,恐怕后悔不及了。咱们还是回老家去吧。”疏受同意他叔父的话。要求汉宣帝让他们告老还乡。汉宣帝留不住他们,只好答应了,还送给他们二十斤黄金,许太子自己又加了五十斤。他们人缘好,送他们到城外的大臣和朋友的车马就有好几百辆。

疏广和疏受回到东海兰陵本乡,差不多天天招待着亲戚、朋友和老乡们,请他们吃饭、喝酒。看见老乡们有困难,就挺慷慨地帮助他们。钱用完了,就把七十斤黄金陆续卖去。族中的父老劝疏广他们节省些,也好给子孙留点财产。疏广说:“你们以为我们真老湖涂了?我们这么帮助别人,准备把家产花完,正是为了照顾子孙。我们家里还有一点田地,只要子孙能够安心耕种,可以勤勤俭俭地过日子。子孙如果有出息,财产多了,就会消磨他们上进的志向;子孙如果没有出息,财产多了,反倒叫他们骄傲、奢侈。我们何苦留着这么多财产去害子孙呐?再说,这些金钱全是皇上赏给我们的,乐得跟亲戚、朋友、老乡们享受享受皇恩。”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原来是由杨震推荐为茂才的,也许为了感尉杨震,也许要托他提拔,就在夜里去拜见他,献上十斤黄金。杨震对他说:“我了解您是怎么样的人,您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反正半夜里没有人知道,您就收下吧。”杨震挺正经地对他说:“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连耳朵都红了,只好拿着黄金回去。

诸葛亮一生清廉

诸葛亮临终前遗言,把自己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造坟,坟墓只要能容纳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在坟里放其他器物。

当初,诸葛亮向后主表白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下一代的衣食,不仅富裕,而且有余。至于我在外地做官,没有什么别的打算,我的衣着、饮食,都依靠朝廷供给,我不再另外经营别的生计,使自己有尺寸的增加。我死的那一天,一定不使我家内有多余的物资,外面有多余的财产,而辜负陛下对我的一片心意。”等到他死以后,情况正如他所说的一样。

清正廉明的蒋琬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总领尚书省的事务。东曹掾杨戏素来就对人寡言少礼,蒋琬同他说话,他总是不应不答。有人想对蒋琬构陷杨戏说:“明公和杨戏说话,而总不见答应,杨戏对上司的、傲慢,不是也太过分了吗?”蒋琬说:“人心各有不同,就像人的面孔各有不同一样;‘不要当面听从而背后又说三道四’,这是古人所告诫的。杨戏想表示赞成我说的话,则不是出自他的本心;想反对我说的话,却又表露了我的不是,所以就默不作声,这是杨戏的爽直之处。”督农杨敏曾低毁蒋琬说:“办起事来稀哩糊涂,实在赶不上前任。”有人就把这话向蒋琬陈告了。主事的人请求惩办杨敏。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任,没有什么罪可以治的。”主事的人因没确实证据,所以就不再要求治罪,但却请问“稀哩糊涂”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蒋琬说:“假若才德低劣,那就办事不合道理;办事不合道理就是稀哩糊涂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后来,杨敏因吃官司被囚进监狱,众人都担心他一定活不成。但蒋琬却心无亲疏远近,一律秉公而处,这样,杨敏就得以免除重罪。蒋琬处事待人不分亲疏厚薄,不凭个人一时的喜怒来决定,都像这类事一样。

立身处世,自有原则

辛毗,颖川阳翟人。三国魏明帝曹睿即位,进封他为颖乡侯,赐邑三百户。当时,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为明帝所信用,朝廷大臣都莫不同他们交好,但辛毗却不同他们往来。辛毗的儿子辛敞劝他说:“眼下刘放和孙资掌权,大家都巴结他们,附和他们,父亲最好还稍微降志迁就一下,好坏不要看得那么认真,不然的话,一定会有流言蜚语。”辛毗表情严肃地说:“主上虽称不上十分聪明,但也不算很昏聩不省事。我的立身处世,自有我的原则;即使和孙、刘保持不了正常关系,也不过是不让我作三公罢了。会有什么危害呢!哪有大丈夫想当三公就毁弃他高尚的节操呢!”

了解饥饿痛苦,才会爱惜物力

南朝宋国皇帝刘义隆,在武冈摆设筵席,为衡阳王刘义季饯行,刘义隆离开皇宫时,吩咐儿子们不要吃饭,等抵达武帐冈参加宴会时,再行进餐。可是,抵达武帐冈后,直到太阳偏西,筵席还没有摆上,每人都饿得脸上发白。刘义隆这才告诉说:“我们从小生长在富足的家庭之中,看不见人民贫困。现在让你们了解饥饿的痛苦,才会知道节约俭朴,爱惜物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

杨绾被调任吏部侍郎,历次掌管选举,精密考核人物,素以公平著称。当时元载掌政,文武公卿大多依附他。但杨绾却独行正道,不偏不移,清贞自持,从不私自请谒。杨绾向来以德行端正闻名于时,性格作风坚贞廉洁,车御服饰都很俭朴,在朝为相还不到数月,人们的思想作风就被感化。御史中丞崔宽,是剑南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弟弟,家里颇有些钱财,在皇城南边还有座别墅,池馆台榭,当时第一,听说杨馆作了宰相,当天就悄悄地派人去把别墅给拆毁了。中书令郭子仪在,邡州行营,听说杨馆拜相,座厅里的乐舞也减散了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由于上承朝廷的恩遇,每次外出总是带有一百多个骑侍,他听说杨绾为相,当天就减少车骑,只留了十人。其余望风变奢从俭的人,也多得很。

“官职大小,要标志才能高低”

荀彧字文若,是颍川郡颍阴县的人。他不摆架子,接近下层士人,坐席常满,宾客如云。他在任尚书令的时候,从不因私欲而动摇自己的志操。荀彧有一个侍从,才能和德行实在都很浅薄。有人对荀彧说:“以您现在所掌管的职事,难道就不可以让他作个仪郎的官吗?”荀彧笑着说:“官职的大小,是标志才能高低的;如果像你说的那样,那么众人将会说我些什么呢?”他持心公平正直,都和这类事差不多。

陶母训子

陶侃的母亲湛氏,是豫章新淦县人。当初,陶侃的父亲陶丹娶她做妾,生下陶侃,陶家贫困,湛氏就经常纺织资助供给陶侃,让他交结比自己更有学问的朋友。

陶侃年轻时担任寻阳县吏,他曾经在主管渔业时,把一罐腌鱼送给母亲。湛氏立即封好鱼罐并写了封信,责备陶侃说:“你作为官吏,把公家的东西送我,不但不能使我得到好处,反而会因此增添我的担忧啊!”

鄱阳孝廉范逵住在陶侃家里,当时正下着雪,湛氏就拆开了自己睡的新草垫,亲手铡碎了喂范逵的马,又暗地里剪下自己头发卖给邻居,换来酒食款待范逵。范逵知道这件事后,感叹说:“不是这样的母亲就不会有这样好的儿子!”陶侃终于凭功绩名声显扬天下。

朴素节俭的宋武帝

宋武帝刘裕朴素节俭,严肃庄重讲究规矩,不曾炫耀珠玉车马的华贵装饰,后宫也没有乐工舞女丝竹之声。宁州地方曾经进贡琥珀枕,光泽色彩异常鲜丽。当时正要北伐,因为琥珀能治疗刀箭伤,刘裕十分高兴,下令将琥珀捣碎后分赠各位将领。平定关中时,刘裕俘获姚兴的侄女,极其宠爱,因此荒废了政事,谢晦提意见,刘裕立即放她出宫。财产市帛都由外府掌管,宫内别无私藏。刘宋政权建立以后,官吏奏请在东西殿堂中添置局脚床,用银涂钉,刘裕不允许,吩咐用直脚床,钉用铁的。各公主出嫁,陪嫁不超过二十万钱,没有锦绣金玉。宫廷内外奉行禁令,无不节俭。

刘裕生性尤喜简略方便,常常穿着带齿木屐,爱到神虎门外散心,左右随从不过十多人。当时徐羡之住在西州,刘裕曾亲自去看望羡之,徒步走出西掖门,仪仗队不断追随行踪,刘裕已至西门外了。儿子们早上向他请安,进入内室就脱下公服,只穿裙戴帽,如同普通人家礼节。

孝武帝大明年间,孝武帝刘骏准备拆除刘裕生前所住的私室,在那里建造玉烛殿,和群臣去观看武帝刘裕的私室。床头有土砌屏障,墙上挂着葛糊的灯笼、麻绳搓的拂尘。侍中袁凯赞扬刘裕节俭朴素的美德。刘骏不接他的话茬儿,自语道:“田舍公能住这样的宫室,已经喜出望外了。”

清正耿介的顾协

顾协少年时期就清正耿介,有高尚的志趣和操守。最初任廷尉正的时候,冬天穿的衣服太单薄。寺卿蔡法度有意把自己的短袄给他穿,但怕他清廉严正,就没敢开口,对人说:“我愿脱掉身上的短袄给顾协,他是生活有困难的人,但终究没敢送给他。”等到当了舍人,一起做官的人都把自己的寓所搞得很华美漂亮,但顾协在省衙十六年,吃的穿的和用的都和平时一样。有个门生刚来事奉顾协,知道他为人廉洁,不敢送重礼,只送了两贯钱。顾协发怒,杖了他二十棍。因此,凡来事奉他的人都断绝赠礼。

宋太宗送钱,刘温叟不用

刘温叟,河南洛阳人。宋太宗听说他清廉耿介,派人赠送他五百贯钱,温叟接受了。并把它存放在客厅的西屋里,让府吏封存签署而去,明年重午节,太宗又送来棕子和团扇,所派的人正是送钱的那个人,看西屋的封识仍然未动,于是就回去禀告太宗。太宗说:“我送的钱还不用,何况别人呢!他往日接受,是不想拒绝我;现在过了整整一年仍不开封,就越发见其品德之高洁了。”说着就让府吏驱车回府。这年秋天,太宗在后宫侍宴群臣,谈起当时讲究名节的人,具体述说了温叟的这桩往事,太祖听了,再三赞叹。

凡有所赠,婉辞不受

窦建德自己只是个普遍农民,但他能急人所急,慷慨帮助比他更困苦的人。后来,他父亲去世,“送葬者千余人,凡有所赠,他都婉辞不受。”这些都反映出他的高尚品质以及受到乡亲尊重的情况。他起兵以后,平时只吃蔬菜和小米饭,他的妻子也从不穿绫罗锦绣,所得资财,分给部下,对将士很体贴,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风格和品质,确是难能可贵的。

于谦家无积财

于谦秉性刚直,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拍着胸膛感慨地说:“这一腔热血,会洒到什么地方呢?”自从也先之变,发誓剿灭敌寇不与共存。他经常留宿在值勤的庐帐,而不回自己的私邸。到抄没家产的时候,发现他家里并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室还被牢牢地锁着;打开一看,都是皇帝赏赐的蟒衣和剑器之类的东西。

“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都御史海瑞,死在官舍。海瑞在南京做官的同乡人只有户部苏民怀一人。苏民怀检点海瑞的做官积蓄,只有竹笼中俸金八两,葛麻布一块,旧衣服数件而已。这样的都御史那可多得!司寇王凤洲评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这九个字述尽海瑞生平,就是千言万语称赞他,哪能胜过这个评价啊!

[评鉴]

为政清廉

我国古代有“四维”之说,即“礼”、“义”、“廉”、“耻”。“维,”就是纲维,“四维”就是指统治者用来维系世道人心的四条基本道德原则。这些原则十分重要,缺一不可。管子有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见这些原则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之重大。而“廉”则是“四维”之一,这也是很重要的。所谓“廉”,就是不苟取自己不该求取的东西。

《札记》云:“政者,正也。君为政,则百姓从政矣。”就是说,为政要公正,只要自身做得正,百姓才会追随你。只要为政者清正廉明,才能秉公办事,才能受到人民的信任。否则,为政不廉,徇私枉法,上行下效,政府腐败,人民就会怨声载道,社会就会动荡不安。

在那个十官九贪的社会里,真正做到廉洁奉公的人是极少数,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受到后人的尊敬。他们以廉为德,以身作则。如当宣子正为贫困发怨,叔向反而祝贺说:“现今您有栾武子的清贫的境况,我认为您已具有他的德行,所以才祝贺。”又如以清正廉明著名的扬馆作了宰相的,有的官吏拆了别墅,有的官吏减少乐舞,有的官吏减少车骑。真是“其身正,不令而行”。他们拒收礼品和贿赂。这种典型屡见不鲜,特别是子罕以“不贪为宝”,扬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刘温叟不用宋太租赠送的钱等事例尤为典型。他们洁身自好,高风亮节。“世人皆醉,唯吾独醒”的屈原和“立身处世,自有原则”的辛毗,就是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典型。

第十节 执法严明

[史事]

孙子宫里操演

孙子,名武,齐国人。曾以所著兵法进献给吴王阖庐,阖庐看了,大为赞赏,便召请孙子入宫面谈。孙子见到了阖庐,阖庐就说:“先生所著的兵法十三篇,我全都拜读过了,那里面所谈的,都很佳妙,只不知您所说的理论,可否叫部队实地操演一下呢?”孙子答道:“当然可以!”阖庐又问:“为方便起见,可以就近调我宫里的妇女来演练吗?”孙子答道:“自然可以!”于是吴王便立刻传旨下去,叫出后宫美女,共找来一百八十名。孙子当下将她们编成两队,并以吴王的两个宠姬分任两队的队长,然后要她们全体持戟,准备操练。待队伍站好后,孙子便向她们发令道:“你们晓得你们自己的心、左右手和后背吗?”众女兵答道:“晓得!”孙子又告诉她们说:“等一下我发令要你们向前走的时候,你们都要朝自己的前胸所对的方向前进;命令你们向左转的时候,你们就要朝自己左手的方向转;命令你们向右转的时候,你们就要朝自己右手的方向转;命令你们向后转的时候,你们就朝自己背后方向转,这些你们都听明白了吗?”众女兵答道:“都听明白了!”操练要领和规定动作都已布达完毕了,于是孙子就架设起铁钺等刑具,然后郑重再三地告诫她们务必听令操作,不得马虎戏闹,否则就要按照军法来处分。说罢,便击鼓为号,向她们发出向右转的命令,孰料众女兵非但没照号令操作,反而轰然大笑起来。孙子见状,便自责地说:“为将练兵,规定交待动作没能让人听明白,申述命令未能让人熟记在心,这是当将官者的不对。”说着,便又把规定动作和命令事项,再向她们详加讲解了好几遍。随后又击鼓为号,发出要她们向左转的命令,那知众女兵仍大笑如故,毫不把号令当一回事。这下孙子便神色很严肃的说:“规定交待动作没向士兵说清楚,下达命令没能让人熟记在心,这是为将者的过错;为人将帅者,既已将各种操练动作和应遵守的法令都说明交待得一清二楚了,可是士兵仍不照号令操作,这便是你们士卒的过错。按照军法;违令者斩。士卒不可尽杀,领队的人当受其罪。”说着,就预备将左右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在阅兵台上观看女兵操练,忽然看到孙子要斩他的爱姬,内心不由大吃一惊,急忙派人传下令旨,对孙子说:“寡人已晓得将军能用兵了。寡人若是没这两个爱姬,那么纵使是吃再好的东西,也不觉其味的甘美,希望将军放过她们。”可是孙子却理直气壮地回答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治兵,自应依照军法处理军务,对国君某些法外的要求,是可以不接受的!”说罢,就按军法,把吴王的两个宠姬斩首示众。随即改派两队的排头当队长,于是又击鼓发号,继续操练。这时,只见全场一片肃静,两队女兵,无论是左转、右转、前进、后退、或跪、或起,无一不是一个号令,就一个动作。而所有的女兵,再也没能敢出声嬉笑的了。于是孙子便派人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操练整齐,大王可以下来亲自校阅。现在这支部队,任凭大王想怎么使用都可以,即使是要她们赴汤蹈火,也可以办得到。”这时,吴王还在痛心两个爱姬的被斩,满脸不高兴地派人回报孙子说:“请将军解散部队,自行回宾馆休息去吧!寡人没有心情下去看了。”孙子听了,有点失望的说:“大王只是喜好我纸上所谈的兵法罢了,而并未能用我的理论来用兵。”吴王听了,虽默不作声,但心里也明白孙子真能用兵,后来,终于用他为将。此后,阖庐以一个小小的吴国,西破强楚,攻入郢都;北上中原,威震齐晋;使吴国的声名,大大的显扬。

“赵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

赵国田部吏赵奢,征收租税,平原君赵胜家拒绝缴纳,赵奢依照法律规定,诛杀赵胜家管事的九人。赵胜怒不可遏,要反过来诛杀赵奢。赵奢说:“你是赵国尊贵的贵族,如果任凭你家逃税玩法,法律的力量必然削弱。法律的力量削弱,则国家的力量跟着削弱。国家的力量削弱,则各国大军压境。到那时候,赵国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以你崇高的地位,如果奉公守法,上下才能一片祥和,上下一片祥和,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政权才能稳固。你身为国王的弟弟,难道有人敢轻视你?”赵胜大为惭愧,认为赵奢是一位了不起的奇才,向惠文王赵河推荐,赵河任命赵奢负责整理全国赋税,纳入公正常规。赵国人民开始富足,国库也跟着充实。

穰苴执法,三军畏服

景公召见了穰苴,与他共商军略大事,说得很满意,立即命他为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却说:“臣的出身卑微,君上从平民中把臣提拔起来,一下就给了大夫以上的职位,这样兵士未必肯服从,人们也不一定就信得过,因为人的资望轻微了,权威就建不起来;所以希望君上能派个宠信的臣子,一位国人所敬畏的人来做监军,那就好了。”于是景公同意了,就派了宠臣庄贾前去监军。穰苴向景公辞过行,便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我们在军门相见。”

约定见面的当天,穰苴先赶到军中,为了定准时间,立起测日影的木表,开了测时刻的壶漏,等着庄贾的到来。但庄贾这个人一向骄盈尊贵,心想将军既已先到了军中,而自己又是当监军,就不急着要准时赶去;亲戚僚属为他饯行,他便留下来喝酒欢宴。已是正午了,庄贾仍然没有到;穰苴就仆倒木表,放掉漏壶,到里面巡视营区,整理部队,宣布了各种号令规章。等他各种规定事项都完成了,已是日暮时分,而庄贾这个时候才姗姗到来。穰苴就问他:“怎么约好时间还迟到呢?”庄贾歉然地解释说:“那些僚属亲戚赶着为我饯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在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就应忘掉自己的家庭;到军中宣布了号令规定后,就得忘掉私人的亲情;在擂动鼓槌战况紧急的时刻,就该不顾个人生命的安危。如今敌国的侵略深入了国境,国内民心骚乱不安,战士们暴露在前线战场,君上忧心得睡都睡不好,饮食也觉得没有味道,全国百姓的生命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管什么亲朋相送呢!”于是召来军法官,问说:“军法上,约定时间迟到的,是怎么规定?”军法官回答说:“应当杀头。”庄贾很害怕,马上就派人赶去报告景公,向他求救。派去的人走了,还没有来得及赶回,穰苴就把庄贾杀了,并宣令三军,三军将士看了都震动畏服。不久,景公派了使者带着符节信物要来赦免庄贾,使者的车马不经传报就直奔军营里来。穰苴见了说:“将领在前线军中,有便宜行事的权力,君上的命令是可以看情形不接受的。”随即问军法官说:“乘着车马在军营中奔驰,法条上是怎么规定的?”军法官说:“应当杀头。”使者非常恐惧。穰苴就说:“国君的使者不可以杀的。”于是杀了使者随从,砍了车厢左边的木柱,杀了拉车的三匹马中左边的一匹,来宣令三军。叫使者回去向景公报告,然后军队就开拔了。

刑罚有了疏误,自己该受刑罚

李离是晋文公的狱官,由于僚属审理讼案有差错,而误置人于死罪,事后发觉,就把自己囚禁起来,认为应当以死来赎罪。文公说:“官位有高低,处罚有轻重。底下的官吏犯了过错,罪责并不在于你。”李离说:“我身为官长,不知让位给下吏;享受高的俸禄,不知分利给僚属。如今审理讼案有了差错,而误置人于死地,却把罪责推给属下,这不是我所听说过的。”于是拒绝接受君王的赦令。文公说:“你自己认为有罪,这么说来,我也有罪吗?”李离说:“狱官有他所应遵守的法条,刑罚有了疏误,自己就该接受刑罚;判人死罪有了疏误,自己就该接受死罪。君王认为我能听察微理,以决断疑狱,所以才任命我为狱官。现在既然审理讼案疏误而置人于死罪,其罪过就应接受死刑。”因此不接受君王的赦令,用剑自杀而死。

忍痛割爱,以行大义

墨家学派有个首领叫腹(黄享),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您已上年纪了,也没有别的儿子,寡人已经下令不杀了。这件事,先生就听寡人的意见吧。”腹薄回答说:“墨家的法律说:‘杀人的处死,伤人的受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的。而禁止杀人和伤人,则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对他赐以恩惠,下令属吏不予诛戮,但我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家的法律。”因而不答应惠王的要求,于是就让属吏杀了自己的儿子。

石碏大义灭亲

卫庄公娶齐国太子得臣的胞妹为妻。她的名字叫做庄姜,人长得很美,可惜没有生儿子,因此卫人给她写了一首名叫《硕人》的诗。后来卫庄公又向陈国娶了一位夫人,她的名字叫厉妫,生了长子孝伯,不幸孝伯夭折。所幸厉妫从嫁的胞妹戴妫,给庄公生了桓公,庄姜把桓公视同己出。

而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所生的儿子,他仗恃着庄公的宠爱,而非常喜欢打斗,庄公并不禁止他,可是庄姜却很讨厌他。因此卫大夫石碏谏诤说:“据臣所知:一个爱护自己儿子的人,要教导他有正当的行为。不可以使他误入歧途。而骄傲、奢侈、淫乱、放荡等行为,就都是足以使人误入歧途的祸根。说起这四种邪恶行为的发生,就是由于宠爱和禄位太过分的缘故。假如准备立州吁为太子,就请贤公赶紧决定:假如还没有决定,从此以后也不致于祸患不止。”

无奈卫庄公并不听石碏的苦谏,而石碏之子石厚,竟然也跟州吁一起游荡,可是石碏却管不了。等到卫桓公继位之后,石碏就很伤心地告老还乡了。

鲁隐公四年春季。卫公子州吁杀死他哥哥卫桓公而自立为卫君。鲁隐公与宋殇公会盟,准备重修在鲁隐公元年所订的宿之盟。可是还没等到达预定的会盟日期,卫国人就来通知卫国发生了政变的乱事。

当宋殇公即位时,公文冯逃命到郑国。郑国人本来想收留他,并且准备拥立他为宋君。等到卫公子州吁自立为卫君之后,就决定重提以前郑庄公侵卫的旧怨,以便借此讨好各国参加会盟,当然这也是为了转移卫国人民的视线,于是州吁就派专使通知宋殇公说:“假如贤公愿意出兵攻打郑国,以便铲除贤公的政敌公子冯,寡人诚心拥护贤公为盟主,而敝国更愿用全国的税收,进而再联合陈、蔡两国从征,这是当今敝国最大的愿望。”宋殇公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陈、蔡两国就跟卫国缔结军事同盟,结果宋殇公、陈桓公、蔡军、卫军联合攻打郑国,他们包围了郑国首都的东门,一连围攻了五天才退兵。

这时鲁隐公向鲁大夫众仲说:“卫国州吁的联兵攻打郑国。他的计划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臣只听说用德行才能安定人民,还没听说用战争的办法能安定人民。因为如果用战争来安定民心,就如同用手抓乱丝会使乱丝更乱。说起那个州吁,他组成各国联军,用很残忍的办法妄想胜利。然而他却不知道,光是仰仗兵威,将会丧失民心;一味使用残忍战术,将会失去亲信。人民背叛,亲信离散之后,自然难以成功。发动战争就象玩火一般,如果不扑灭就会烧到自己。州吁逆弑自己的国君,进而又凌虐他的人民,象这样根本不实行德政的人,反而妄想仰仗战争完成大事,到头来难免会招来自取灭亡的大祸。”

州吁并不能使他的人民安居乐业,石厚向他父亲石碏问巩固君位的办法,石碏说:“只有朝见周天子(周桓王)才能巩固君位。”石厚说:“要如何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碏说:“当今陈君正受周天子的宠信,而陈国和卫国邦交和睦,假如想朝见同天子就要先拜见陈君,求陈君替卫国请求朝见周天子,必然可以如愿如偿。”因此石厚就跟随州吁到了陈国,可是石碏在暗中派人告诉陈桓公说:“卫国领土狭小,而老夫年事已高,再也无所作为。石厚和州吁这两个人,实在是逆弑我国君的乱臣贼子,但愿贤公能设法逮捕他们!”于是陈国就逮捕了石厚和州吁,随后便通知卫国自己派人来监视。同年九月,卫国派右宰丑,到陈国把州吁杀死在陈地濮。另外石碏派他的家宰到陈国杀死自己的儿子石厚。所以史家评论说:“石碏真是一位忠贞不二的贤臣,由于痛恨逆弑国君的州吁竟连跟州吁合谋的自己的儿子石厚也杀死。古人所说的‘大义灭亲’,不就是指这种事而说的吗!”

不偏不倚,口服心服

晋国的邢侯跟雍子争夺都地的田,双方争了很久也没结果。韩起命叔鱼审理这个案子,叔鱼裁决的结果认定雍子有罪。可是雍子脑筋很灵活。赶紧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叔鱼,结果叔鱼竟徇私舞弊,又反过来判决邢侯有罪。为此邢侯大为愤怒,竟然在朝廷上公然杀死叔鱼、雍子二人。

这时韩起就质问叔鱼的哥哥叔向,叔向回答说:“三个人都有罪,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处罚活的,然后再给已死的重新定罪。雍子明知自己有罪,却用贿赂方法使自己的官司反败为胜,而叔鱼贪赃枉法,尤其邢侯竟用暴力非法杀人,可见他们三个人的罪状都相等。自己有罪而加以粉饰就叫‘昏’,贪赃渎职就叫‘墨’,以暴力非法杀人就叫‘贼’,所以《夏书》:‘凡触犯昏、墨、贼之罪者,一律应处死刑。’这是虞舜贤相皋陶的刑法,我认为现在就应按皋陶之刑处断!”

于是晋国就下令处死邢侯,然后再到市场把雍子、叔鱼之尸示众。因此孔子批评说:“叔向承袭了古圣先贤君子的正直之风,因为他治理国家和处理刑案,绝不袒护自己的亲人……”

以城换囚

卫国国君平侯逝世,子嗣君继位。卫国有一个逃犯,逃到魏国,因精通医术,结魏国国王魏罃的妻子治病。卫嗣君要求用一千两黄金交换逃犯,经过五次交涉,魏国五次拒绝。最后,卫嗣君提高赎金,愿以左氏城交换,官员们阻止说:“用一个城买一个逃犯,实在不值。”卫嗣君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治理国家,不能因小事就疏忽它,不能因扰乱不大就轻视它。法律的尊严如果不建立,刑罚如果不能执行,虽有十个左氏城,有什么用?法律尊严得以确保,刑罚得以贯彻,就是失去十个左氏城,又有什么关系?”魏登说:“人主的欲望,不满足他,必有灾殃。”下令把逃犯交还卫国。

文帝处罚秦王

秦孝王杨俊违犯制度,放债求利,下层吏民深受其苦。汉文帝刘桓派人查办此事,受株连的有百余人。杨俊仍然不悔改,又大兴土木,修建宫舍,奢侈华丽到了极点。经常和一些宾朋歌妓,在上面奏乐唱歌。文帝因为他奢侈放纵,就免了他的官职,只保其爵位,遣返王府。左武卫将军刘昇进谏说:“秦王并非有其他过错,只是耗费公家的财物去营建宫舍罢了,臣以为可以宽容。”文帝说:“法律不能违犯。”刘昇一个劲地进谏,文帝脸上显出忿怒的样子,刘昇才停止了。这之后,杨素又进谏说:“秦王的过错,不应受到这样的惩处,望陛下仔细斟酌。”文帝说:“我是五个儿子的父亲,如果照您的意思办理,那为什么不对皇帝的儿子特别制定一套法律呢?像周公那样的处事为人,还诛杀管叔和蔡叔,我诚然远远不如周公,但怎能枉法呢?”结果还是不准许刘昇的进谏。

执法严明的释之

汉文帝刘桓出巡到长城北的中渭桥时,有一人从桥下跑出来,惊吓了天子座车的马儿,于是派骑兵去追捕,交给廷尉治罪。释之审问他,那人回答说:“我是长安县人,来到这里,听说清道禁止人通行,我便躲在桥下。过了很久,以为队伍已经通过了,就走出来。却撞见皇上的车驾,于是逃跑罢了。”廷尉奏上他应得之罪:单独一人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判他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儿,幸好我的马儿驯服和顺,要是换了别的马,岂能不让我受伤呢?但是廷尉居然只判他罚金!”释之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规定如此,而再加重判刑,则是法律不能取信于民了。而且在当时,皇上您立刻下令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下来由廷尉治罪,廷尉是天下最公正的执法者,若稍有偏失,则天下用法皆可轻可重,而没有一定的标准了。这样人民岂不是手足失措了吗?愿陛下明察。”过了许久,文帝才说:“廷尉的判决是对的。”

后来,有人渝了高祖庙中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很生气,交给廷尉治罪。释之按照法律规定偷盗宗庙所用的器物之罪来奏上,判他死刑。文帝大怒,说:“这种人无法无天,竟敢偷盗先帝宗庙的器物,我交付廷尉治罪的意思,本来是想使他灭族,而你却按照法律来奏上,这与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完全不合!”释之摘下帽子,磕头谢罪说:“按照法律,这样处断就已经足够了。况且即使其罪相等,也要视其顺逆程度的不同而分别量刑。若盗取宗庙器物就判诛族,万一将来有愚民挖取长陵一杯土,陛下又如何加添其罪刑呢?”于是文帝同意了廷尉的判决。

王生是个擅长谈论黄老之学的处土。曾经被召到朝廷里面,三公九卿全都站在那里,王生老人说:“我的鞋子松了。”回过头来对张廷尉说:“替我把鞋子绑好!”释之跪着为他绑好鞋子,事后,有人对王生说:“你为甚么偏要在朝廷上羞辱张廷尉,叫他跪着为您绑鞋子?”王生说:“我年纪又老,又没有甚么地位,自问无论如何也不能对张廷尉有所助益。张廷尉是当今天下名臣,因此我姑且羞辱他,让他跪着为我绑鞋子,希望藉此使天下入敬重他。”公卿们听到后,都称赞王生的贤哲而敬重张廷尉。

宰相耿直,宠臣畏惧

申屠嘉为人廉洁耿直,从不在自己家中接见宾客。这时,太中大夫邓通,正受汉文帝刘恒宠爱,赏赐他的金钱,累积到几百万。刘恒曾经到邓通家参与宴会,这是一项殊荣。

有一天,申属嘉入朝,邓通站在刘恒身旁,小人得志,态度傲慢。申屠嘉奏事已毕,报告说:“陛下宠爱某一个人,可以赐给他富贵,但皇家礼仪,不可以不加整肃。”刘恒说:“你不必说了,我只是有点偏爱他罢了。”等到朝会之后,申属嘉在宰相府,正式升堂,用宰相府公文,征召邓通。并下令:如果邓通拒绝就在原地格杀。邓通这才发现宰相的权威,吓得魂飞魄散,急忙进宫晋见刘恒。刘恒说:“没有关系,你姑且前往,我会派人叫你回来。”

邓通赶到宰相府,脱下帽子鞋子,赤着双脚,向申屠嘉叩头请罪。申屠嘉端坐公堂,并不回礼,责备他说:“金銮宝殿,是高皇帝的金銮宝殿,邓通不过一个小官,却在那里逛荡,犯‘大不敬’重罪,应当斩首。”吩咐左右说:“拉出去处决。”邓通大为恐慌,拼命叩首哀求,前额被地面撞破,鲜血流满头颈,而申屠嘉不许。刘恒揣测宰相已经给邓通足够的教训,才派人“持节”告诉申屠嘉:“他是供我娱乐的弄臣,请你释放。”邓通回到皇宫,向刘恒流泪说:“宰相几乎杀了我。”

刘彻忍痛执法

汉武帝刘彻非常聪明,而又能做果决的判断,知人善用,执行法令,铁面无私。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娶刘彻的女儿夷安公主。隆虑公主临终时,呈献黄金一千斤,钱千万缗,预先赎儿子一次死罪,刘彻承诺。隆虑公主不久逝世,她儿子昭平君越发骄横,乘着酒醉,去杀公主的师傅,被捕,收押监狱。廷尉提醒刘彻他是隆虑公主的儿子,左右侍从也提醒刘彻:“长公主已经预缴过赎金,而且陛下又已经承诺。”刘彻说:“我妹妹年纪已老,只有这一个儿子,临死时拜托我照顾。”禁不住痛哭流涕,不停叹息。最后,他说:“国家的法律,是先帝制定的,如果为了袒护妹妹,而违背先帝制定的法律,我还有什么面目进入高庙?而且,又辜负人民的信任。”于是批准处决,悲哀不能自止,左右侍从,都跟着难过。

赵广汉设立检举箱

汉宣帝本始三年,颍川太守赵广汉调任京兆尹。

原来颍川的风俗,地方上有势力的人往往互相勾结,结帮成伙。郡里有姓原和姓褚的二大家族,他们横行不法,连门客也触犯国家的法令,去做小偷和强盗,残害人民。前任太守中没有一个能去捉拿和制裁的。赵广汉上任后,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摸清了情况,就将原、褚二大家族中的首恶分子逮捕法办。这使郡中为非作歹的人大为震惊。社会治安也因此大大好转。

在这以前,颍川郡的土豪劣绅往往跟大户人家相互结为婚姻,官吏也顺着当地的风俗,串通一气,结成帮派,互相包庇。广汉对这种情况深以为患,于是勉励手下的一些官吏,接受群众中相互控告的讼辞,出去进行查问和审讯,一旦确定罪名,就照汉王朝的法令惩罚他们。

广汉为了广泛地了解当地情况。想出了设立检举箱的办法,箱子是因地制宜的:有的用瓦器,有的用竹筒。这样,便于官吏和人民投放检举信。

这样那些为非作歹之徒和盗贼再也不敢出来作案了。

皇帝舍人犯罪,祭遵秉公执法

汉光武刘秀大破王寻等之后,还师路过颍阳。祭遵由于是县吏,所以得数次进见。光武喜爱他的仪表,就让他作了门下吏。跟随大军征战河北时,又当了军市令。光武舍中有人犯法。祭遵就去杀了他。光武发怒,下令拘捕祭遵。这时,主簿陈副进谏说:“明公常常想使军队号令整齐,现在祭遵执行法律无所避讳,这是教令能贯彻执行的缘故。”光武于是就赦免了他,并让他当了刺奸将军,又对诸将说:“你们要提防着祭遵,我舍中的人犯法还得处死,一定不会对诸位讲私情的。”

“强项令”董宣

汉光武刘秀建都洛阳,当时陈留人董宣做洛阳令。皇亲国戚、豪门贵族大多住在洛阳,这洛阳令不好做。

汉光武的大姐湖阳公主就认为法令对她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有一次,她的奴仆杀了人,也认为法令管不了他。但是董宣却天天等着那奴仆。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出来,跟着她的正是那个奴仆。董宣上去要逮捕,湖阳公主竖起眉毛,沉下脸来,阴森森地说:“大胆的洛阳令,你有几个脑袋,敢拦我的车马?”董宣没被吓倒,他拔出宝剑来往地下一划,当面责备公主不应当放纵奴仆杀人。他很严厉地叫衙役把那个奴仆拉下来,立刻把他杀了。

这一下,几乎把湖阳公主气昏了。她立刻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哭哭啼啼的诉说董宣怎么欺侮她。汉光武听了,也怪董宣不该冲撞公主。他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左右拿着鞭子在湖阳公主面前责打董宣。董宣说:“用不着打,让我说完话,我情愿死!”汉光武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话说!”他说:“皇上是中兴之主,一向注重德行。现在皇上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够治理天下吗?用不着打我,我自杀就是了。”说着,他就挺着脑袋向柱子撞去,撞得头破血流。汉光武叫内侍赶快把他拉住,只吩咐董宣向公主磕个头,赔个错。董宣宁可把自己的头撞破或者让汉光武把他的头砍下来,可是怎么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摁到地下去,董宣两只手使劲地撑住地,挺着脖子,不让他的头被摁下去。这内侍也真机灵,他明明知道汉光武不能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给汉光武和湖阳公主下个台阶,就大声地说:“回皇上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汉光武实在佩服董宣,只好笑了笑,让他去了。

湖阳公主对汉光武说:“文叔(指刘秀)做平民的时候,也暗藏过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门来搜查。现在文叔做了天子,你的威力反倒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洛阳令吗?”汉光武笑着说:“就因为我做了天子,不能再像做平民时候那么干了。”他一面劝他姐姐回去,一面称赞董宣,还赏了他三十万钱。董宣把这三十万钱都分给他手下的官吏。从此以后,董宣不怕豪门贵族的威望震动了整个京师。人们都称他为“强项令”。

皇太后纠冤案

东汉安帝永初二年,皇太后邓缓巡察洛阳,到若卢监狱亲自审问囚犯。

其中一个囚犯并没有杀人,苦刑拷打下,只好坦承不讳,自诬杀人。他遍体鳞伤,骨瘦如柴,躺在竹床上,想向皇太后呼冤,可是恐惧身旁的审问官报复,不敢开口,就在被押下去之时,想到机会就要消失,忍不住抬起头,想要申诉。邓缓有点察觉,命再押解回来。盘问之下,得到全部真相。邓缓下令逮捕洛阳县令,投入监狱,判处他应得的罪。

“今天杀国贼,明天抵命也瞑目”

寝殿侍奉宦官徐璜的侄儿徐宣。当下邳县令,残忍凶暴,曾经要求娶前汝南郡守李暠的女儿,李暠拒绝,徐宣竟然率领部队,冲到李禺家,把他的女儿抢回自己家,向她射箭,作为游戏,而终于一箭把她射死。东海国宰相黄浮,得到报告,逮捕徐宣家族,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苦刑拷打。手下官员竭力劝阻,黄浮说:“徐宣是国家蟊贼,今天杀掉他,明天抵命,死也瞑目。”把徐宣绑赴街头斩首,尸体示众。

“检举不实,甘受死刑”

范滂是汝南郡征羌县人,年青时候就注重品德修养,养成清廉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官民的钦佩,推荐他做孝廉,光禄勋举为四行。那时冀州发生灾荒,饥民纷纷起来造反。朝廷于是任命范滂为清诏使,到冀州巡行视察。他一到冀州境界,那些太守和县令自知平时贪脏枉法,听见风声就扔掉官印走了。他检举弹劾的官吏,没有一个不是符合公议的坏人。

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去做官。后来皇帝下诏书要太尉、司空、司徒三府下属的主要官员,采访民间疾苦和地方官吏的善恶得失,向朝廷报告。范滂一下子就弹劾了刺史、太守和权门豪绅共二十多人。尚书责备他弹劾的人太多,怀疑他挟有私心,动机不纯。范滂回答说:“我所检举的都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危害百姓极深的坏人,只因现在就要向朝廷汇报,时间急促,所以先检举那些急须检举的人。至于还没有调查清楚的,正在反复核实。我听说,农夫铲锄了杂草,庄稼必定会茂盛起来;忠臣把奸邪除掉,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假如我检举的不符合事实,甘愿当众接受死刑。”官吏们这才不再问什么。范滂眼看朝廷处在艰难时刻,知道自己的主张无从实现,就递上弹劾自己不称职的状子,辞官不干了。

曹操以发代刑

曹操有一次领兵出征,行军经过麦田,下令:“士兵不得损坏麦子,违犯命令的处死。”骑兵都下马步行,扶起麦子帮助马匹通过。这时曹操的坐骑受惊跃入麦田,曹操就吩咐主簿按法给自己定罪。主薄根据《春秋》上所记载的道理回答说:对于高贵的人不能施用刑罚。曹操说:“制定法令的人却自己去犯法,怎么能够统帅好部队呢?然而我是军队主帅,不能自杀,请允许我处罚自己吧。”就取剑割下自己的头发放在地上。

怜而不赦

曹操知人善用,可以洞察人们的虚情假意;发掘提拔奇才异能之士,不管他出身如何微贱,按照才干,交付工作,使对方胜任愉快。跟敌人作战时,面对敌阵,心意安详,好象不愿意作战。但一旦捕捉到时机,立刻乘胜追击,气势昂扬,威不可当。执法严峻急切,有冒犯的,一定诛杀,有时对犯人流泪哭泣,但绝不赦免。

今晚述私情,明天依法律

苏章,字儒文,南朝宋顺帝时调任冀州刺史。过去的一个老朋友任清河太守,苏章负责查办他贪赃枉法的案件。于是摆设酒宴,请这位太守来陈说二人平日的交情,甚是欢快。太守高兴地说:“人们都只有一个天,唯独我有两个天。”苏章说:“今天晚上,我苏儒文和老朋友欢饮,这是个人的交情;明天,作为冀州刺史审理案件,则是国家的法律了。”于是就依法判处了他的罪行。州内的人知道苏章公正无私,都对他的品德心怀敬服。

这样的臣属,是国家之宝

北魏皇帝拓跋焘,到河西打猎,尚书令古弼,留守京师。拓跋焘下诏,命他把肥壮的马送给狩猎部队,但古弼送去的,却全是老弱瘦马。拓跋焘大发雷霆,吼叫说:“笔头奴,胆敢改变我的命令,等我回去,先砍他的人头。”古弼的头,形状尖削,拓跋焘常把它比作笔头。古弼对手下官员说:“我为人臣属,不让君王沉迷于游荡狩猎,罪小。不防备万一事变,使国家军用物资缺乏,罪大。而今,蠕蠕国势正强,南方盗贼还没有消灭。我以肥壮马匹供应军队,把弱马供应狩猎部队,是为了国家的长久利益,死又何妨?”拓跋焘听到报告,叹息说:“有这样的臣属,是国家之宝!”赏赐古弼礼服一套、马二匹、鹿十头。

后来又有一天,拓跋焘再到山北狩猎,杀死及活捉麋鹿数千头,下诏派车五百辆运送。使节已经出发,拓跋焘对左右说:“笔头公一定不肯给车,你们不如早点用马运走。”遂回宫。走了一百余里,古弼的奏章已到,说:“今年秋季庄稼,谷穗下垂,颜色变黄,桑麻、大豆,布满原野,山猪野鹿,出来偷食,鸟雀飞雁,纷来啄食,再加上风吹雨打,损耗甚大。早上收割,比晚上收割,能多出三倍,请暂缓运鹿,使车辆载送食粮。”拓跋焘说:“果然不出所料,笔头公真是国家栋梁!”

长期羁押确非美事,草率处刑更为不妥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诏说:“顽劣的小民,凶恶暴戾,作奸犯科,从不顾及亲属亲戚。一个人做坏事,带给全家灾祸。我是人民的父母,深感怜悯哀悼。从此以后,除非是谋反‘大逆’、‘外叛’,其他犯罪,只罚一人。”于是,撤销“灭门”、“灭房”酷刑。

北魏太上皇拓跋弘,治理帝国,勤劳辛苦,赏罚严明,对州长郡长的遴选,十分谨慎,擢升廉洁官员,罢黜贪官污吏。从前,各单位有疑难困惑的事时,大多数都当面奏报,听候皇上裁决;然后再口头转达皇帝的决定,往往会歪曲或假传圣旨。拓跋弘规定,不管案件大小,都要根据法律,确定罪刑,不可以动不动就上疏请示。合法的,朝廷会批准,违法的,朝廷会批驳,都从宫中直接发出诏书。由于这个缘故,司法诉讼案件,都能得到精细的审理。拓跋弘尤其重视刑事判决。凡是死罪,很多都撤销原判,发回复审。有此囚犯在监狱中好几年都没有定案,很多官员颇有意见,拓跋弘说:“长久的羁押,当然不是件美事,但是,总比草率滥施诛杀要好。人在囚禁中受痛苦,一定全心向善,所以有智慧的人,把监牢当作学习的场所。我特别使囚犯们受一点苦楚,希望他们能改过自新,然后再对他们宽恕!”从此,囚犯虽然囚禁的时间较长,但给他们的处罚,却十分恰当。

[评鉴]

秉公执法

秉公执法,是对执法者的职责要求,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一环。只要执法者秉公,纷争才会减少,社会才会安定。执法不公,人心不服,纷争增多,社会动荡。

秉公执法,也就是说,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亲朋故友,只要触犯刑律,就统统绳之以法。如孙子宫庭操演,处斩了皇帝的爱姬。“强颈令”董宣不顾冒犯皇亲国戚,严格执法。皇帝舍人犯罪,祭遵秉公执法等就是这种典型。当然在那个“刑不上大夫”的时代,法律主要是用来维持其封建统治和防治“小民”的犯上作乱的。所以,这些根本不能反映封建法律的本质。当然,法律对剥削阶级的行为也有一定限制作用,对各阶级、阶层和集团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规范作用。秉公执法,无论如何也会使那些贪官污吏收敛一下行为。

在封建社会,要做到秉公执法,确实是很难的。要秉公执法,首先就得去私,做到不贪脏,方能不枉法。同时,秉公执法还得有一种不怕掉脑袋的碰硬精神。试想,如果张释之等人都为自己的乌纱帽着想,他们会在皇帝面前讨没趣吗?绝对不会。如果说这个都做不到,那么,石碏、腹(黄享)等人的亲人犯罪,那还能崇尚公义,大义灭亲呢?那就更不会了。

第十一节 克尽职守

[史事]

“君主了解音乐,就会忽略管音乐的官员”

魏斯跟田子方一块喝酒,宫廷音乐在傍伴奏。魏斯忽然说:“声音有点不调和,似乎钟声偏高。”田子方微笑不语,魏斯说:“阁下为什么笑?”田子方说:“作为一个君主,只要了解管理音乐的官员就够了,不必了解音乐。而今你了解音乐,恐怕会忽略去了解管理音乐的官员。”魏斯恍然大悟。

廷理茆门拒太子

楚庄王有事,急于召见太子。楚国的法律规定,车乘不能到茆门。但因这天下雨,宫院里有积水,于是太子就把车赶到茆门。廷理说:“车不能到茆门,这是违法的。”太子说:“大王召见急促,若不到茆门,除非宫院里没有积水。”说着就往前赶。廷理举殳,向马击去,破坏了他的车乘。太子进去,对着楚王哭泣说:“宫院里有很多积水,我就把车赶到茆门。廷理说:这是违法的,于是就举殳击臣的马,破坏臣的车乘,大王一定得杀他!”楚王说:“前有老王,而不超越法度;后有王储,而不阿谀顺从,很有德行吗,真是我的守法之臣呵!”于是就给他加爵二级,并让太子从后门出去,以后不要再从这里经过。

“可以得到我的头,但得不到御玺”

霍光辅佐年幼君王,他的命令就等于皇帝的命令,大政方针,都由他决定,天下人都想见到他的风采。一天晚上,寝殿忽然有怪物出现,引起一片混乱,官员们慌成一团。霍光恐怕有人乘机生事,紧急召唤掌玺官,索取御玺。掌玺官拒绝,霍光下令强夺,掌玺官手按宝剑,正包说:“你可以得到我的头,但得不到御玺。”

霍光对他的态度至为嘉评。第二天,下诏擢升掌玺官升级二等;天下人由此对霍光更为尊敬。

“我高兴做这些事,并不觉得辛苦”

东汉光武帝刘秀每天早晨主持朝会,中午之后才散。不断接见三公、卿、郎、将,讨论政治,半夜才睡。皇太子刘庄看见老父辛苦勤劳,不倦不怠,找个机会规劝说:“陛下有禹、汤那种圣明。可是,却没有黄、老那种优闲休养的福气。但愿您爱惜自己,优游岁月,自求静宁。”刘秀说:“我高兴做这些事,并不觉得辛苦。”

郅恽拒皇帝于城外

汉光武十三年,刘秀忙里偷闲地出去打猎,直到晚上才回来。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已关了。士兵们叫管城门的开门。郅恽拒绝了。刘秀亲自到了城下,让郅恽看个明白,吩咐他赶快开城门。郅恽回答说:“夜里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刘秀碰了钉子,只好绕到东中门进了城。第二天,郅恽上书,说:“皇上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么下去,国家社稷怎么办?”刘秀看了奏章,赏他一百疋布,还把那个管中门的官员降了级。

“这是官员的职责,用不着麻烦我”

马援做事的基本精神是:建立威望,待人有恩,严守承诺,对下非常宽大厚道。任用官吏,完全分层负责,而由自己总揽大纲,虽事务繁忙,宾客故旧,每天都挤满大门。各部门负责主管,有时向他报告公事,马援总是回答:“这是下属管员的职责,用不着麻烦我。如果有土豪劣绅,欺负小民;或者有官员贪脏枉法,那才需要郡长过问。”

“自有负责人”

诸葛亮曾经亲自批阅公文、检查帐目,主簿杨颙,一直走到桌前,进言说:“国家有一定的制度,官员职权分明,不允许上下侵犯。请问明公用一个家庭作为例证:主人教奴仆耕田,教婢女烧饭,鸡早晨啼鸣,狗吠叫盗贼,牛去载重,马去长途跋涉。这样的话,财产没有浪费,所追求的都能满足,从从容容,高卧堂上,每天只不过吃饭饮酒就够了。忽然间有一天,他打算所有工作全由他一个人来做,不再交付别人。于是,体力劳苦,事务繁琐,身体疲惫,精神枯竭。结果,每一件事都做不好。并不是他的智慧能力不如奴婢鸡狗,而是他不能了解分工的精义。所以,古人说:‘坐在那里探讨国家大事,称为三公,站起来执行三公的决策,称为士大夫,丙吉不过问街上死人而忧虑牛只发喘,陈平不知道全国粮食出入的数目和价格,而说:‘自有负责人’。他们都深刻了解分工的精义。而今,明公负责国家大事,却亲自核算校对文书帐目,整天汗流浃背,岂不是过度辛苦!”诸葛亮表示感谢。后来,杨颐逝世,诸葛亮哭泣三天。

陶侃运砖

晋愍帝建兴三年,陶侃在广州刺史任上比较空闲,常常早上运一百块砖到书房外,晚上又把它运回书房里。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陶侃回答道:“我正要努力去恢复中原,过于安闲,以后恐怕担负不了重任。所以要使自己劳动劳动。”

晋明帝太守三年,任命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地方的男女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家都互相庆贺。陶侃秉性聪明机敏,对人恭敬,做事勤恳,一天到晚十分认真严肃地坐着办理公事,营署里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检查管理,没有一点疏忽的地方,也没有一点空闲的时候。他常常告诫别人道:“古代治过洪水的大禹是个圣人,他尚且爱惜一寸光阴;至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应当爱惜一分光阴,哪能只管尽情玩乐、过多喝酒以至大醉呢!活在世上对社会没有贡献,死去以后也没有留下美好的声名,这是在糟蹋自己啊!”

岂可独断一人之虑

唐太宗问房玄龄、萧璃道:“隋文帝是什么样的君主?”

回答说:“隋文帝克己复礼,兢兢业业处理政务,每当坐朝听政就忘了疲惫,有时一直工作到下午。五品以上的官员,他都召来当面商讨大事。侍从人员,往往因此传餐而食。即使称不上慈爱明察,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

唐太宗说:“二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杨坚这个人本意想洞察一切可是他内心并不明达,内心不明就有察看不到的地方,自以为透彻也就经常疑忌他人。因为他自己是欺负孤儿寡妇得到天下的,也就以为群臣不可信任,什么事情都由自己决定。虽然他耗尽精神劳累身体,所作所为仍不能都符合事理法度。朝廷大臣既然了解隋文帝的心思,也就再也不敢讲真话了,宰相以下的官员,只是按上面命令办事罢了。我认为这样不对。天下如此之大,怎么能凭一个人的想法独断专行?我正在挑选天下有才识的人。一起处理天下的事,任命官职指派任务,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这样差不多可以妥善了。”因此命令各地官员:“朝廷颁发的文件有不合时宜的,应当立即报告上来,不可一味顺着文件上的意思去做。”

朱元璋看奏折

明太祖朱元璋权力高度集中,样样亲自过问。他对每天的奏折,都要加班加点地认真过目。当时,有的官员为了卖弄学问,写起奏书来洋洋万言,废话连篇,一念就是几个时辰。有一次,他看奏折已经很累了,正好这时,刑部主事茹太素又上了一封奏折。朱元璋看的眼花缭乱,便叫人读给他听。当读到六千多字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听出个头绪,非常恼火,不等念完,就把茹太素叫来打了一顿大板。但是没有听完仍不甘心,第二天晚上,他躺在榻上,叫人继续念下去,直念到一万六千多字后,才涉及主题,建议五件事,其中有四件可行的,朱元璋向茹太素指出,你说的五件事,只需五百多字就可以讲清楚。何必罗嗉了一万七千字。从此,他规定奏章只讲实事,不许写得冗长,并规定格式,如有违反就受罚。

[评鉴]

为政要各司其职

每个朝代都规定了各级官吏的职责范围,但执行起来却各有差异。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事无大小,皆由我断”的包揽情况;如隋文帝对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召来当面商讨。朱元璋权力高度集中,样样亲自过问。这样搞,弊端很多:一是工作繁忙,没有抓住纲目,往往因小失大;二是自身负担过重,丢了根本,如诸葛亮因为过度劳累,病死沙场,如果诸葛亮多活十年,三国的局势很可能就会发生变化;三是影响下级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容易造成盲目服从,不动脑子、不负责任的习惯,田子方就说:“君主了解音乐,就会忽略管音乐的官员。”因此,不能发挥大家的智慧。究其原因:一是喜欢抓权;二是消极吸取教训,如隋文帝杨坚就是因为自己是前朝的大臣而篡位的,所以很不信任大臣,事无大小都由他一人专断;三是自以为是,只有自己正确、能干、不信任下属,因此,工作不放手;四是习惯于埋头苦干。

另一种是建立层层负责制,放手让部属去干。马援总揽大纲,虽事务繁忙,却做到有条不紊,“这是下属官员的职责,用不着麻烦我。”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天下如此之大,怎么能凭一个人的想法独断专行?”这样做,有二利:一是可以超脱事务,集中精力抓大事;二是可以发挥各级官员积极性和能动性,集思广益。李世民说:“我正在挑选天下有才识的人,一起处理天下的事,任命官职指派任务,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作用,这样差不多可以妥善了。”

当然,作为一个官吏,在职责范围内要尽职尽责,敢于负责。要做到这一点,也要有一种敢于碰硬,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甚至不怕坐牢杀头的大无畏精神。要有廷理茆门拒太子,掌玺官的“可以得到我的头得不到御玺”,邱恽拒光武刘秀于城外的克尽职守的精神。

下部 衰亡

红颜宰辅手握召唤系统闯不一样的三国南天门计划?不急,先流浪地球奇遇记之改变血落之城深宅魅影棺中龙妻她藏起孕肚离婚,总裁找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