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赵匡胤传 > 第五章 英雄盖世

第五章 英雄盖世(1/1)

柴荣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很快便见了成效。国家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兴旺的景象。但雄心勃勃的柴荣的目标远不止这些。他的三十年战略目标是:十年扫平天下,又十年养百姓,再十年达到大治,天下太平。

王朴的《平边策》让他充满自信,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也准备就绪。但他第一个目标,却不是最富庶、最好打的南唐,而是后蜀的秦、凤、成、阶四州。

公元955年三月,后蜀辖地秦州部分百姓逃到汴梁,上书柴荣,请求后周西征。柴荣欣然应允。

四月,柴荣派向训、王景率军西征后蜀,夺取后蜀的秦、凤、成、阶四州。刚开始倒也顺利,小胜不断,但没有决定性战果,一直打到七月,仍陷在僵局中。粮草供应又一次成为大问题,很多将领请求退兵。这时,柴荣指派赵匡胤作为特使前往秦州前线视察战况。

赵匡胤出去走了一圈回来,对柴荣说:“取秦、凤、成、阶四州,易如反掌!”

在战况陷入僵局、大多数将士认为应该退兵的情况下,柴荣派赵匡胤去秦州前线视察,信任的不仅是赵匡胤的忠诚,更是他的军事才能。但赵匡胤的使命完成得比柴荣要求的更出色,他深刻理解了柴荣出兵后蜀谋取秦、凤、成、阶四州的战略意图。

秦州,即今甘肃天水,是秦地、蜀地与中原的交汇处,扼守西北与中原通达的咽喉要地;凤州,即今陕西凤县;成州,即今甘肃成县一带;阶州,即今甘肃陇南武都区一带。后蜀趁这些年中原战乱,出兵占据了这片区域,将战略空间从封闭的巴蜀一下伸展开来,如果后周能占领这个区域,往西可直达后蜀,往西北更能连接古丝绸之路,获得非常重要的军马来源。西域一带多产名马,大宛出产的汗血宝马,更是马中至宝。这对立志扫平四方的后周军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此外,柴荣还有另一个巧妙的心思。他下一步的攻击目标是南唐,马步军,柴荣有绝对信心,南唐不是对手,但南唐江河众多,水网纵横,水军很强,而后周地处中原,水军向来是弱项。而秦、凤、成、阶等四州水网也很丰富,凤州守将王环是练水军、擅水战的名将,如果能让王环为后周所用,其战略意义就太重要了。

赵匡胤认识到柴荣攻打秦、凤、成、阶四州的深刻用心后,在他心里,那就是有条件要打,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打!

他观察发现,后蜀精锐尽出,决心死保秦、凤、成、阶四州。同时,联络契丹、北汉和南唐,邀他们出兵干扰,分散后周兵力。这策略看上去很有针对性,想抓住后周的软肋。但赵匡胤细细察看和分析后,认为后蜀也有粮草供应困难的大问题,因为地形阻隔,后蜀的后勤供应都要经过剑阁出川,然后送达。只要控制了后蜀的供应线,就是卡住了后蜀军队的咽喉,攻取四州定在指掌之间。

至于契丹、北汉和南唐出兵,因为中原地域广阔,后周有足够的军力相接应,不会影响在秦、凤、成、阶四州用兵。所以,赵匡胤可以拍着胸脯向柴荣说取秦、凤、成、阶四州易如反掌。

他还有一句话留在后面,随时准备向柴荣说:“如果别人没胆取四州,让我来!”

赵匡胤的分析真是鞭辟入里、丝丝入扣,句句都说到了柴荣的心里。他二话没说,马上采纳赵匡胤的建议,不撤兵,继续打!

那些嘟囔着想撤兵的将领,皇上命令一下,再没有一个敢说个“不”字,一个个秣马厉兵,准备再战。

赵匡胤虽然失去了立功的机会,但他知道,更多、更大的立功机会在后面。他转头就开始研究南唐了。

两个月后,后周军队向后蜀发起进攻,王景率部击溃蜀军,俘获三百人。

接着,蜀将李廷圭派遣先锋占据马岭寨,又派兵在白涧驻扎,同时分兵前往凤州以北的唐仓镇和黄花谷,切断了后周军的粮道。

没过多久,王景派二千人前往黄花谷,一千人前往唐仓镇,截断了后蜀军的退路。

然后是短兵相接。后周军队分别在黄花谷和唐仓镇与后蜀军遭遇,两军交战,后周军全胜,后蜀军自钦差大臣、染院使王峦以下三千人被俘。秦州主将弃城,逃回成都,留守的观察判官赵玭举城投降。从斜谷赶往秦州的后蜀援兵全部溃退,接着,成州和阶州也被后周攻陷。

一个月后,王景率兵围凤州,分兵到城固镇阻断后蜀援兵。不久,后周军攻克凤州,后蜀威武军节度使王环、监军赵延溥,连同城内五千名后蜀士兵全部被俘。后周成功劝降了王环,得到柴荣一直企望的水军人才,赵延溥绝食而死。

四州丢失,后蜀举国一片恐慌,后蜀皇帝孟昶给柴荣写信求和。可他在信中自称“大蜀皇帝”,柴荣看了,十分生气:“我才是传承有序的正宗皇帝,你竟敢向我自称皇帝,活得不耐烦了吗?”一生气,没有搭理孟昶。

没收到回信的孟昶更紧张了,加紧在全国征兵,在剑门、白帝城驻扎大量兵力防守。吃粮的人一多,随之而来的是后勤补给不足,于是开始铸钱,偏又缺铜,只好大量打造铁钱,强行从百姓手里征收铁器,搞得百姓苦不堪言。富庶的后蜀开始过起紧日子来。

后周完成战略目标,百官进表朝贺,柴荣大悦。

他一边笑着,一边把手指向南唐地图。

南唐绝对是个硬茬。

南唐统领江南富庶之地,土肥水美,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天下财帛大多积于南唐。数十年来,中原战乱不息,民不聊生,但南唐立国后,基本没大的战事,四境安和,百姓安居,百业兴旺,不论是国力还是民间的财禀,都富甲天下。

南唐地域也很辽阔。最近,它一口气鲸吞了楚国和闽国,整个疆域扩展近一倍,成为十国中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也远胜只统属中原的后周。

它的疆域和财富,都让后周羡慕万分。

南唐中主李璟,爱好文艺,写得一手好诗,文人情怀十足,比较爱激动,特别是被底下的一批文人政客吹捧后,就经常有点晕乎乎,云里雾里摸不着北。再说,国家富、地域广、人口多,财大气粗,也很容易让一个文人豪情迸发,激情满满,竟然想吞并天下,来一个河山一统。

当然,是他李璟的腰杆粗还是柴荣的腰杆壮,这个问题他从来没有想过。但北汉跟后周斗、后蜀与后周斗时,他都没有忘记在后面给柴荣添乱,甚至都想扎刀子。李守贞、慕容彦超叛乱的时候,南唐都有出兵,为他们声援,但后周事情一堆接一堆,当时懒得计较。

李璟没想过,柴荣却一直在想,很快,他要带着自己的千军万马来教李璟学做人。

这时候,后周还发生了一件说小就毫不起眼,说大能大到天的事——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身患重病,临死前上表朝廷,把跟在自己身边不到一年的从事,一个叫赵普的半吊子文人,着力推荐给朝廷。赵匡胤听说后,见了这个人,一见就觉得这个人怪怪的,不像个文人。他觉得这个人很有趣,就问:“怎么才在刘府做从事?科考过吗?”

赵普有气无力地说:“考过,考不上。”

赵匡胤“哦”了一声,又问:“最近看什么书呀?”

赵普扭捏好半天,才从袖子里掏出一本《论语》来。

赵匡胤很早就听先生讲过《论语》,来了兴趣,又问赵普:“这书好在哪里?”

赵普懒得多说,敲了敲自己脑袋:“没啥好说的,书得装在脑子里,不要挂在嘴巴上,会跑掉的。”

赵匡胤点点头,突然想考一考这个不肯与自己多说的书呆子,就问:“天底下何物最大?”

赵普先是一愣,接着想了想,说:“道理最大!”

赵匡胤大手猛地一拍:“太对了!你说我心坎里去啦!”

从此,赵普这个书呆子就没离开过赵匡胤的视线。但要等到很久之后,他才从心底里明白,赵普根本不是他想的那种书呆子,而是呆若木鸡的大智者。

大军出征在即,这次的人马与刚拿下秦、凤、成、阶四州的不同,是赵匡胤一手训练出来的禁军。是骡子是马,该拉出来遛遛了!这让赵匡胤好不亢奋,整天忙得不停。

这天,他三弟赵匡义来到兵营,要求跟着他在军队中干。

赵匡义比赵匡胤小十一岁,这一年,他才是个十六七岁的半大孩子,未及弱冠,赵匡胤想让他在家好好读书,他却坚持要跟着二哥在军队中求出身。

后周军布置停当,便向南唐进发。但开局便不利,李谷率领的部队围攻寿州无果,反倒被南唐刘彦贞的佯动所吓,连连后撤。柴荣很生气,命李重进代替李谷的职务。李重进在正阳大破南唐军队,阵斩大将刘彦贞,生擒咸师朗等人,南唐军阵亡上万人,后周军缴获甚多。

南唐因此陷入恐慌,李璟命大将皇甫晖、姚凤统率十万兵马,退守清流关和滁州,依据天险,阻挡后周军队。

后周军围住寿州城,柴荣调来宋州、毫州、陈州、颍州、徐州、宿州、许州、蔡州等地的几十万丁夫攻城,昼夜不息。但此时上万名南唐军在淮河一带活动,并驻扎在涂山脚下,对后周攻城部队是个威胁,柴荣命赵匡胤消灭这支南唐军队。

赵匡胤派一百余名骑兵前往南唐军队营地,装成斥候假模假样地侦察。南唐军发现后,迅速出击。这支小部队假装被击退,赶紧逃跑。南唐大军追击,在涡口中了赵匡胤设下的埋伏,南唐军大败,都监何延锡等人战死,五十余艘战舰被后周军俘获。

但寿州仍然久攻不下,柴荣又命赵匡胤直接攻打清流关和滁州。

滁州位置险要,距南唐的都城金陵不过百里之遥,距南唐东都扬州,也不到两百里,可谓深入南唐核心。清流关是距滁州十多里的一座山寨,依山而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流关是通往南唐的必经之路,号称金陵锁钥。守住清流关,可说是守住了南唐的大门。皇甫晖、姚凤镇守滁州和清流关的兵马,超过十万。

赵匡胤率领二万精骑,从涡口出发,马裹足、兵衔枚,一夜急行军,全军在天亮前不声不响地来到清流关,神不知鬼不觉地埋伏起来。天一亮,清流关的守兵照常放下吊桥,打开关门,一小队兵马出关巡查。就在此时,赵匡胤一声令下,埋伏在晨雾中的后周军风一样冲过吊桥,冲入关门,一举夺下清流关。这时,正在屋内睡觉的皇甫晖听到外面阵阵喧哗,知道情况不妙,连忙起身穿衣备马,只带着几名亲兵从后门逃出清流关,直奔滁州。

赵匡胤攻下清流关的过程,历史上有些笔记另有说法。据说赵匡胤久攻清流关不克,在邻近村子访到一位姓赵的老者(也有的说是赵普)。老者指示他说有一条羊肠小道,直插清流关背后。赵匡胤顺着这条小路插到清流关背后,奇袭拿下清流关。

赵匡胤拿下清流关后,又一鼓作气,带领人马直扑滁州,眨眼间,竟然跨过护城河,抵达滁州城门,滁州城内一片慌乱。这时,皇甫晖登上城楼,朝城下的赵匡胤喊道:“将军神勇,在下佩服!但你我各为其主,要取滁州,堂堂正正地摆开阵势,贵军若胜,直接取城便是!”

赵匡胤笑着答应,率军后退,让皇甫晖率军摆开阵势。南唐军阵势刚刚摆好,赵匡胤便抱着马脖子,单人独骑冲入南唐军阵中,边冲边喊:“我的仇敌,只有皇甫晖一人!”眨眼之间,便到了皇甫晖马前,抽出利剑,一剑砍在皇甫晖头上,砍破了皇甫晖头上的盔甲,深入头骨。奈何皇甫晖南唐一代名将,竟然毫无招架之力,重伤倒地。

紧接着,姚凤拨马出战,又被赵匡胤一剑伤于马下。南唐两员大将,都被赵匡胤生擒。在伤亡极小的情况下,后周军夺取了清流关和滁州。

赵匡胤将皇甫晖和姚凤送往柴荣大营。皇甫晖受伤很重,只能躺在担架上,见了柴荣,由衷地说:“不是我们不忠,是后周军太强大!我也跟契丹军队打过仗,别人都说契丹兵厉害,在我看来,契丹兵与你们相比,大大不如!”

接着,他称赞赵匡胤神勇,如天兵神将。他说:“后周有赵匡胤带领如此精兵,天下无敌!以后天下都是你们的了!”

这番话让柴荣欣喜又感动,他欣赏皇甫晖的忠心,便放了皇甫晖。但皇甫晖伤势过重,不两日还是死了。

赵匡胤夺下滁州后,马上发布安民告示,迅速恢复秩序。这天夜半时分,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赵弘殷率军来到滁州城下,要求入城休息。按规定半夜没特殊情况不能开门,但来人是禁军将领,又是赵匡胤的父亲,守城兵不敢做主,连忙向赵匡胤汇报。赵匡胤来到城楼上,对城外的父亲说:“父子虽是至亲,但是城门开关,却是国家的事情。城门晚上开不得!”就这样,他让父亲赵弘殷一直在城外待到天亮,才放他进城。

宰相范质推荐赵普来到滁州,任军事判官。赵匡胤见了赵普,很是高兴,与赵普一起审查南唐留下的案牍,发现滁州的监牢里关押着一百多个盗匪。赵普觉得很奇怪,说:“这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盗匪?”

赵匡胤说:“你再审审看。”

结果,赵普一审,不过半天时间,就审出其中有七十多个是冤枉的。赵匡胤把这些受冤的人一一释放,对赵普的能力又多一分认识。

赵匡胤不仅是柴荣麾下的第一干将,也是身先士卒的第一勇将。他要求士卒做到的,自己第一个先做到。他要求战场上士卒不怯战,勇往直前,自己就是三军中最不怕死,总是第一个冲在最前面的人。

这时的赵匡胤,最佩服的人是柴荣,最大的心愿是辅佐柴荣扫平四海、统一天下,进而实现自己匡扶天下、拯救黎民的夙愿。

后周军连克数州,唯寿州久攻不克。

四月,面对赵匡胤的强压,南唐天长制置使耿谦率部投降,赵匡胤缴获军粮二十余万石,使粮草补给吃紧的后周大大缓解了压力。

赵匡胤花了近一年时间苦练出的精兵,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他在战场上对军队的要求和控制,比平时训练时更加严格。在一次与南唐军的战斗中,赵匡胤骑马在战阵中穿梭,看到在战斗中不肯拼命的士兵,他就用手里的剑直接挑破这些偷奸耍滑的士兵的皮帽子。战后,虽然后周军大获全胜,赵匡胤还是把军队召集起来,把被剑刺破皮帽的士兵全部抓起来,斩首示众。然后大赏三军,激励士气。

从此,赵匡胤手下的兵再没一个敢偷奸耍滑,真正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扬州号称南唐东都,南唐帝王陵寝也在扬州,但在后周军队重压下,南唐拙于应对,竟然无力防守扬州,柴荣便派韩令坤率兵袭击扬州,同时派人守护南唐帝王陵寝,下令任何人不得袭扰。韩令坤接着攻打南唐重镇泰州,很快便攻克。

李璟派人前往辽国寻求救兵,但装着求救信件的蜡丸被后周军队截获。他又派大臣向柴荣奉表称臣,请求后周退兵,同时献上御服及金器一千两、银器五千两、缯锦二千匹、犒军牛五百头、酒二千斛。但柴荣并不买账,还对使者说:“你们和我们就隔了一条河,但从来没有好好相处过,你们总是不断惹事,找我们的麻烦,甚至跑海路去联络契丹,礼义何在?回去告诉你们主公,让他亲自来见我,再拜谢罪,啥事都没有。否则我要打下金陵城,到时后悔就晚了。”

南唐丢失扬州后,李璟感到很心痛,又派齐王李景达率重兵准备夺回来。守扬州的韩令坤是赵匡胤的发小,两人一起在洛阳夹马营玩泥巴长大。面对汹涌而来的南唐大军,他觉得自己兵力单薄,心里没底,准备退兵。柴荣知道了很不高兴,令赵匡胤率二千兵马去接应。赵匡胤把军队驻扎在扬州附近的六合,放出话说:“后周的士兵只要是从扬州过来的,不论是谁,砍了他的腿!”这么一来,韩令坤只得横下一条心死守扬州。李景达从瓜州过长江,在距离六合二十多里地的位置扎营。各位将领都准备出击,赵匡胤却制止他们,说:“这时对方惧怕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这时候出击反倒会暴露我们人数大大少于他们,会很被动,等他们打过来再说。”几天后,南唐出兵进攻六合,赵匡胤率领手下的两千兵马反击,阵斩南唐军五千余人,其余上万人的部队被击溃,争着逃过长江,为了抢着上船而落水淹死的人不计其数。南唐军主力自此所剩无几。

柴荣非常满意,赵匡胤从六合班师,柴荣便擢升他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加授定国军节度使。赵匡胤请求让赵普担任自己的节度推官,柴荣欣然应允,赵普正式成为赵匡胤的核心幕僚,不久即担任掌书记,成为赵匡胤的幕僚之首。

殿前都指挥使是仅次于殿前都点检的要职,相当于禁军副帅。而节度使,是封疆大吏,是掌控一个地方军政全权的地方最高长官。军人中,能加衔“节度使”的,即使不去实地履职,也是军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职位了。由此可见柴荣对赵匡胤的倚仗。

这时,赵匡胤刚满二十九岁。

在攻打南唐的战役中,柴荣前后三次亲征,每次都有赵匡胤紧随,发挥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

显德四年(957)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出征寿春。他乘坐皮船在寿春城护城河上侦察情况,城上的南唐守兵用弩箭拦截他。牙将张琼站在赵匡胤前面,用盾牌替他挡箭,被箭射中了大腿,痛得昏了过去。醒来后拔箭,但箭扎在骨头里,拔不出来。张琼自己喝下一碗酒,让人砸烂骨头,取出箭头,虽然血流如注,仍然神色自若。跟随赵匡胤出生入死的军人,在一次接一次的硬仗中,变得更加强大。而这种对赵匡胤舍生忘死的忠诚,就像赵匡胤对柴荣的忠诚一样,是一种重于泰山的情义,也有一种共同肩负使命的神圣感。

面对南唐沿淮河扎起的连珠寨,前面的后周军队一直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现在,又轮到赵匡胤来啃这块硬骨头了。他率军沿护城河到城下,为了攻城时便利轻捷,都不带盔甲,面对敌军从城上射出的弩箭,多以盾牌防护,到了攻击点后,再持刀盾攻城。他们用这种办法连连克敌,破了南唐的连珠寨,然后一鼓作气,将久攻不克的寿州趁势拿下。

班师后,柴荣拜赵匡胤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

冬天,赵匡胤又跟柴荣征伐濠州、泗州,充当前锋。

此时,南唐在十八里滩扎寨,阵势很大。兵卒怎么过河是个问题,而且后周的水军、战舰都不是强项。柴荣跟手下商议老半天,决定用骆驼摆渡军队。正要发布命令,那边赵匡胤已经一马当先闪电般地冲下了河。他手下的骑兵像听到命令似的,紧跟在他的身后,眨眼工夫就到了河对岸,然后像一股旋风,直扑南唐营寨。猝不及防的南唐军吃不住这一顿猛攻,很快就垮了。赵匡胤不仅占领了营寨,还缴获了大量的南唐战船。

柴荣又惊又喜,当即命令,用刚刚缴获的战船顺流而下,迅速抵达泗州。南唐的泗州守军没想到后周军来得这么快,又是一个冷不防,让赵匡胤三下五除二就给搞定了。

兵贵神速的兵法,真的让赵匡胤用了个透。南唐军队在清口驻扎,赵匡胤跟柴荣两翼分兵,沿淮河向东,连夜追到山阳,俘获南唐保义军节度使陈承昭,继而攻下楚州。紧接着,赵匡胤又乘胜进军,在迎銮江口打败南唐军,直抵淮河南岸,烧毁南唐军营寨,又在瓜步大败南唐军,淮南最终平定。

面对咄咄逼人的后周,南唐中主李璟不仅怕柴荣,更怕出手必胜、一击必中的赵匡胤。面对声名赫赫的赵匡胤,他知道将威主疑的道理,就想使一个坏,偷偷派使臣送给赵匡胤一封信,还附赠了三千两银子。赵匡胤收到后,直接把李璟的信送给柴荣,将三千两银子全部上交,南唐的离间计失败。

柴荣每攻下一座城池,就马上废除南唐实施的苛捐杂税,大获民心,当地百姓争着拿牛羊和美酒劳军。

经过长达三年的征战,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地域,只剩下庐州、舒州、蕲州和黄州。

在缴获南唐数量庞大的战船、俘虏众多的南唐水军后,后周水军实力一下提升起来。经过柴荣的运筹,后周水军击败南唐水军,在长江上通行无阻。这让李璟大为惊恐,生怕柴荣哪天派兵过江,抵达江南,把金陵也给一锅端了。万般无奈之下,李璟向柴荣奉表求饶,自称南唐国主,请求割让长江以北剩下的四个州,每年贡献数十万财物。

柴荣达到战略目标,同意了李璟的请求。后周攻南唐之战至此,得到了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十四个州、六十个县,不仅得到了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还缴获了大量的钱财和战略物资,更增加了进行统一战争的资源储备。

在征伐南唐的战争中,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也屡建奇功,李继勋以军功获封河阳三城节度使,王审琦升任殿前都虞候,身居要职。其他各人,也都有不小的擢升,在后周禁军中都手握重兵,分别占据重要位置。

赵匡胤在禁军中战功卓著,声望日隆,他的父亲赵弘殷作为禁军老将,同样有不凡的表现。郭威平三镇之乱时,赵弘殷率军征伐王景崇,适逢后蜀军来救王景崇,两军在陈仓交战。刚开始,赵弘殷就被后蜀军的箭射中左眼,好一个赵弘殷,中箭后丝毫不后退,更加奋勇,将后蜀军打得落花流水。后来,他因功累迁禁军第一铁骑军都指挥使,后改任右厢都指挥使,遥领岳州防御使,担任了禁军高级职位。在跟随柴荣征讨南唐的战斗中,他也是屡立战功。有一次,前军战斗不力,被南唐军追着打,赵弘殷赶到后,一个反冲锋,把南唐军拦腰冲断,迅速击溃,后周军反败为胜。

但征南唐的仗还没打完,赵弘殷就病倒了。那次半夜喊滁州的城门,是他因病从战场撤回时经过滁州,想进城休息。不明就里的赵匡胤严守制度,让自己的爹带病在城外待了一晚上,赵弘殷次日一进城便倒下了。后来赵匡胤奉命东进增援韩令坤,便把照顾父亲的担子委托给了赵普。赵普照顾得非常尽心尽力,早晚侍奉,从无倦怠。赵弘殷非常感动,因赵普也姓赵,便视之为家人。后来,因为要合力围攻寿州,后周主动放弃滁州,赵弘殷只得抱病登上归程。一路上仍是赵普照料。但赵弘殷病情突然变重,没等到家便死在路上,去世时没有任何家人在身边,只有赵普陪他走完人生最后的时刻。这层特别的关系,使赵普与赵匡胤、赵匡义兄弟的关系更加不同寻常。

赵弘殷去世后,赵匡胤按规定要守制三年,在家为父亲守墓,但战事紧急,不到三个月便被柴荣“夺情”,命他迅速回到战场。

赵弘殷与赵匡胤父子在禁军中双星辉映,荣耀一时。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赵弘殷死了,赵家的另一个大人物却如新星般冉冉升起,他就是尚未成年的赵匡义。赵匡义在柴荣伐南唐时跟着赵匡胤随军,虽然没有像普通士兵那样在阵前拼杀,但近三年大大小小的战斗,他几乎一次都没落下,不仅看着自己的兄长一往无前在阵前杀敌,英勇无敌,盖世无双,更看到每次战斗前,赵匡胤都会跟几位幕僚详加研讨,商讨出的对策每每出人意料,出奇制胜。他更加注意到,二哥赵匡胤的“奇”,并非左道旁门,而是奇中有正,他一直是在守正出奇,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和深厚的素养,根本做不到。

赵匡义自幼聪颖过人,赵弘殷培养他时,一开始便与培养赵匡胤区别开来,一直把赵匡义往“文”的路子上带,每到一地,便全力为赵匡义搜求奇书,让赵匡义增长知识和见闻。赵匡义博闻强记,自小就装了一脑子的奇智巧谋。后来,他发现二哥也喜欢看书。有一次,赵匡胤在回汴梁的路上,竟带了六大车东西,有人给柴荣打小报告说是从民间搜刮的财宝。柴荣命人一查,六车竟然全是书籍,便问赵匡胤是何用意。赵匡胤说:“臣负重任,常恐不能承担,所以聚书阅览,欲广见闻、增知识。”这件事对赵匡义的触动不小,他觉得二哥现在努力的方向,正是自己的强项和优势,二哥如此重视读书,说明它一定非常有用。这样,他对读书学习就更加用心了。

赵匡义实在聪明,两三年工夫,他竟然悟出了很多人一辈子也悟不到的大道理,那就是,要想打胜仗,不仅在于用兵,更重要的,是要“驭人”,“驭人”甚至比用兵更重要。用兵得懂“奇”和“诡”,驭人,更得“奇”和“诡”。他很佩服二哥盖世英雄的豪情和义气,那种浑身闪耀金光的大丈夫气概是他的立身之道,也是他打仗用兵时“守正出奇”的根基所在。这一点赵匡义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但是,他虽做不到二哥的守正出奇,却可以有自己的“奇中生奇”,如同文章高手,妙笔生花,就算不能写出千古奇文,也足以花团锦簇,令人喝彩和膜拜。

他知道现在的自己太过年轻,无权无势,人微言轻,更知道自己不可能像二哥那样英雄盖世,统率千军万马,但他可以把二哥现在不能做、不肯做的事默默地替他做了。他可以当二哥身后的影子,二哥的天越大,他自己的世界自然也就越宏阔。

就这样,他在二十不到的年纪,就确定了自己一生的目标。

所以,二哥的资源,他尽量化为自己的资源;二哥的朋友,他当然会以小弟弟的身份,化为自己的朋友。

很快,赵匡胤那一帮“义社十兄弟”,一个个都成了赵匡义的兄弟,这些人与赵匡义的交情,甚至比赵匡胤还铁。因为,跟赵匡胤可以喝大酒、吃大肉、纵情大笑,但是,不可以跟赵匡胤咬耳朵,说小话。赵匡义则完全不同,别人身上的一些小嗜好、小毛病、小缺点,在他跟前,都是可以尽情发挥的优点。小开心、小快活,虽然与那种豪情磊落的大痛快不一样,但也有说不出的舒服啊!

赵匡胤幕僚中的楚昭辅、王仁瞻、吕馀庆、沈义伦、李处耘、刘熙古等人,后来统统成为赵匡义的哥们儿,而且对赵匡义那叫一个服帖佩服,好像自己的脑袋都是为赵匡义生的。

赵匡义默默串起的这些人,成为赵匡胤毫无知觉,但却越来越强大、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一股力量。

赵匡胤功成名就、权势可炙,赵家人也过上了好日子。虽然这么多年赵匡胤与家人聚少离多,但贺娟从无怨言,一个家在她的操持下井井有条。她生育了三个儿子(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两个女儿,个个聪明颖秀,人见人爱。但她却在显德五年(958)因病去世。贺娟的死,让赵匡胤痛断肝肠。因为贺娟,不论同僚和手下在外如何寻花问柳,他都一直持正守心,不为所动,从来不近女色。贺娟的死,生生抽走了他的半条命。后来的岁月中,他一直把贺娟当作最美、最好的女人,永远放在自己心里最重要的位置,直到人生末年,还想着死后要与贺娟同穴。

柴荣未等平定南方,便决定收复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实在太重要了。它是中原的北大门,被石敬瑭拱手相送后,契丹军凭借地理优势,经常袭扰中原,河北大平原经常被契丹铁骑蹂躏。后周夺取南唐江北之地后,实力大为增强,战争储备和资源供给都充裕起来,暂无后顾之忧。最重要的是辽国发生内乱,人心动摇,军队战斗力大不如前。柴荣决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

显德六年(959)三月,柴荣下诏亲征辽国,命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水陆并进,柴荣乘龙舟沿水路顺流而行。后周战舰如云,旌旗蔽空,首尾相连,绵延数十里。两天后,抵达独流口,再溯流向西,直抵益津关。益津关与瓦桥关、淤口关合称三关,是辽国在幽州正南防线上的三座重要关隘。由于辽国内乱,更由于从来都是辽国从这里出兵抢劫中原,而中原从没有向辽国发起进攻,所以,这些重要关隘毫无准备,被后周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后周军一到关前,益津关守将便举城投降。

再往西水路变窄,大船无法前行,柴荣便舍舟登岸,迅速接近瓦桥关。赵匡胤率兵直抵关下,辽守将姚内斌出降。紧接着,辽莫州刺史刘楚信和淤口关守将也遣使来降。此时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也赶到瓦桥关,辽瀛洲刺史见退路被切断,也举城投降。这样,三关(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三州(宁州、莫州、瀛洲)共十七县,全被后周收复。久被契丹欺凌的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就在后周准备与辽国在幽州展开决战的关键时刻,柴荣却由于多年积劳成疾,突然病倒,病得很重,不得不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回到汴梁。

在征伐辽国的路上,柴荣每天都要批阅许多文书奏章。有一天,他打开夹在奏章里的一只皮囊,里面没有文书,只有一块长木牌,上书“点检作天子”五个大字。柴荣见了,浑身一激灵,这几年一直埋着的心病,猛一下被击中了。但他未加声张,默默收起了木牌。回到汴梁后,重病缠身的柴荣又拿出这块木牌,心想必须处理这件事,不然,不仅自己心病难医,对国家也是极大的隐患。

点检,即执掌殿前司兵权的都点检张永德,点检作天子,就是在暗示张永德自己想当皇帝,这还了得!但聪明过人的柴荣,当然不会听风便是雨,他首先想到的是,这块木牌一定是张永德的死对头李重进所为。

原来,柴荣的皇家禁军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殿前司,一为侍卫亲军司。殿前司下辖左右两厢骑兵、左右两厢步兵,有两万人。侍卫亲军司也分马、步军,亦分左右两厢,厢下又辖若干军,人数达七八万之多,远甚于殿前司。但殿前司是优中选优的精兵,人数虽少,战斗力却胜于侍卫亲军司。张永德作为殿前司都点检,执掌最为精锐的部队,赵匡胤是他的副手。侍卫亲军都虞候李重进执掌侍卫亲军司。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这样安排,既有要他们共同辅佐柴荣的用意,也有让他们互相牵制,不让某一方权力过于集中的目的。

在高平之战中,侍卫亲军司人马组成的右翼面对北汉军队一触即溃,幸亏殿前司将士浴血奋战,才反败为胜。自此后,柴荣对殿前司更为倚重,而殿前司副手赵匡胤不论是在高平之战还是在征南唐的历次大战中,每每起到决定胜局的关键作用,这也让柴荣对殿前司更多一份偏爱。这让李重进心里很不好受,而张永德难免时时流露居功自傲的态度,两个人一有机会就说对方的坏话,而这些坏话又会很快传到对方耳朵里。谁都知道张永德和李重进是结下死结的死对头。柴荣认为,即使这次李重进是诬告,但以前张永德也不止一次在柴荣面前说李重进“有二心”,两人今天这个局面,已经发展为“一山不容二虎”的态势,一旦自己对他们失去掌控,他俩一闹起来,国家就会陷入动乱。

随着病情日复一日地加重,柴荣察觉到自己来日无多,必须安排后事了。他深思熟虑,为了让柴氏子孙能继续坐江山,他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

一、册立已去世的符皇后之妹为皇后,以便垂帘听政,同时得到大将符彦卿的全力支持。

二、确立幼子的皇嗣地位。柴荣前三子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而第四子柴宗训年仅七岁,封为梁王,领左卫上将军。

三、文臣方面,柴荣托孤于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共同辅佐幼主。

四、武将方面,任命吴廷祚为枢密使,并选择韩通、赵匡胤为托孤之臣。为免后患,免去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之职,改任澶州节度使(让他不可能“作天子”),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而张永德的死对头李重进,虽然保留着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之职,但让他统率所部兵马去河东守御,防范北汉。提升韩通为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实际掌控侍卫亲军司。这样,军权最大、统率军队最多,对柴氏江山威胁最大的张永德和李重进,都被削弱军权,并远离京城。

他最为放心、认为老实忠厚的两位大将赵匡胤和韩通,都得到提升,并掌握了天下最强大的两支军队。这两人资望比较浅,而且相互间可以制约,不像张永德和李重进有很强的掌控力和号召力,再说,即使他们有胆子敢乱来,驻扎在京城以外的张永德、李重进、符彦卿都不会放过他们。

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一向勤政,忠于王事,为人也一向忠厚。再说他们没有一兵一卒,自是不会乱来。

柴荣对自己的这个安排非常满意。虽然平天下、扫四海的雄心未能实现,但这样的托孤安排,他非常放心,便了无牵挂地告别了人世。

他没想到的是,他托孤之臣,固然都是忠厚君子,但也不是对谁都忠心耿耿。赵匡胤这样的一代枭雄,在他柴荣面前,死心塌地甘为前驱,甚至赴汤蹈火不惜性命,实在是服膺于柴荣的雄心、能力和智慧,面对这样的英明君主,他丝毫不敢有不臣之心。柴荣不在后,世上再也无人有能力约束他,他的野心自然就不可抑制地疯长开来。更何况,他赵匡胤忠诚、有情有义,但他的军队、他的幕僚,特别是他少年老成的弟弟赵匡义,没有一个是吃素的,更别提“忠厚”二字了。

一千多年来,史学界为到底是谁在柴荣的文书奏章里塞进“点检作天子”的木牌争论不休,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是李重进栽赃张永德,一派认为是赵匡胤所为,以后一派人数居多。他们的理由是,在征伐途中,柴荣乘龙舟,赵匡胤天天陪在他身边,最有机会把木牌塞进公文里。

其实,不论是李重进还是赵匡胤,都不是把“点检作天子”木牌塞进柴荣公文里的人。

先说李重进,虽然跟张永德嫌隙很深,巴不得张永德倒霉,但他统率的兵马走的是陆路,而且主要是防范北汉,距离柴荣太远。再从后来的事推断,也许是惧于柴荣的英明,他没有在宫中或柴荣身边安排人手,也就没有可能把木牌偷偷塞进柴荣的奏章里。

再说赵匡胤,他是张永德的副手,任殿前都指挥使,与张永德关系非常好,“以兄事之”,以他为人的豪迈磊落,应该做不出如此龌龊之事。再说,他虽跟随柴荣屡立战功,但加入禁军只有数年时间,资历威望尚浅。排名在他之前的武将还有好几位,即使能把张永德拉下马,也不可能保证他就能顶上去。

但是,他不做,不等于他手下的人一定就不做。特别是他那不想“守正出奇”,一门心思想着“奇中出奇”的弟弟赵匡义。此人天资聪颖,少年老成,把柴荣、张永德、李重进、赵匡胤及禁军中每位将领的个人性格禀赋及纵横交错的关系研究得十分透彻。他没想到柴荣在三十九岁的壮年就因病早逝,让他殚精竭虑的是如何让赵匡胤把官做大。殿前司是天下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它的最高指挥官就是天下除皇帝之外权力最大的人。而殿前司主要是赵匡胤完成改造的。只要拉下张永德,以赵匡胤的能力、战功,特别是他在柴荣心里的好印象,顶替张永德的胜算实在不小。再说,栽赃张永德,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李重进,而没人会想到赵匡胤,更不会有人想到他嘴上无毛的弟弟赵匡义。说干就干,赵匡义不露痕迹,还拉上了赵普,神不知鬼不觉地干了这件大事,竟然真的把赵匡胤推上了殿前都点检的位置。

赵匡义没想到的是,赵匡胤当上殿前都点检后不久,柴荣就驾崩了,此时的他,面对的是只有七岁的小皇帝。赵匡义的心,就像黄河的巨浪,奔腾咆哮!

接着,赵普、“义社十兄弟”等一批站在赵匡胤身后的人,每个人的心思都像正月十五的焰火,一个赛一个亮,亮得整个夜空都耀如白昼。

赵匡胤呢,明面上不动声色,心底下却早已万马奔腾。

元太祖成吉思汗全传清高宗乾隆全传开局1958,我能干啥系统!连接现代,农耕社会做买卖将军夫人带崽在流放路上一路收收离婚后,前妻全家后悔了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机灵少女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