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中国史一本通 > 第三章 群雄争霸——春秋战国

第三章 群雄争霸——春秋战国(1/1)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了一个大动荡的时代。早期春秋,各诸候国振兴霸业的混战不断,争雄称霸。战国七雄逐鹿,变法运动此起彼伏。最后,改革最成功的秦国力量最为强大,终致扫六合归一统,秦始皇实现了一统中国的夙愿。

周平王迁都到洛邑以后,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时候,周王室衰落,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同的君主,但实际上地位只相当于一个诸侯。强大的诸侯国通过战争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经常混战。得胜的诸侯趁机称霸,号令其他诸侯。其中最先称霸的就是齐桓公。

春秋齐国殉马坑齐国是周武王时姜太公的封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齐襄公当政的时候,国家开始强盛起来。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在内乱中被杀。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知道后,都想回到齐国接替国君的位置。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他为了阻挡公子小白回国,就在通往齐国的路上守候。当他看见公子小白时,就向他射了一箭。小白假装中箭,骗过了管仲。然后急忙赶回齐国,做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派人追杀公子纠。朝中大臣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他是个难得的人才。齐桓公就不记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让他管理朝政。

管仲一上任,立即对齐国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开发资源,大开铁矿,生产农业用具,提高耕作技术。他还鼓励用海水煮盐,使离海较远的诸侯国都依靠齐国供应食盐和海产。齐国的国力大大增强了。

有了国力做后盾,齐桓公就开始对外发展。但他几次与临近的鲁国交战,都没有取得很大的胜利。齐桓公和管仲开始觉得,光是靠齐国自己的力量,并不能称霸天下。于是,齐桓公就与周王室结亲,娶了周王的女儿。随后,他又打出了尊崇周天子的口号,取得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这时,宋国正好发生内乱,新国君的位置很不稳定。齐桓公就借周天子的名义,召集诸侯在齐国会盟,说是要与诸侯共同帮助宋国平定内乱。但是,齐桓公的威望还并不高。通知发出后,一共只来了四个国家。还有几个诸侯国根本不把齐国的号召当回事。齐桓公就先拿鲁国为突破口,出兵攻打,将鲁国制服。随后,齐桓公又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燕国打败山戎,又帮助卫国打败狄人。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终于得到了各诸侯国的认可,齐国开始称霸中原。

晋文公名叫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就把她立为皇后。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继承国君的位置,害死了太子。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也不得不跑到别的国家去逃难。

不久,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上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怕重耳想争夺国君的位置,仍然不许重耳回国,并派出刺客企图刺杀重耳。于是,重耳就带着一些有文武才能的人,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春秋》书影重耳在外流亡19年,辗转了8个国家。在很多国家,重耳都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在楚国,楚成王用招待国君的礼节招待重耳。重耳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就对楚成王说:“如果我能够回到晋国,一定与楚国和睦相处。将来万一打起仗来,我也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来报答您的恩情。”重耳和他手下的大臣们在长期的流亡生活中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政治才干。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到晋国。重耳杀死了当时在位的晋怀公后,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凭借他的机智、勇敢、宽厚,很快就赢得了民心,晋国的国力也强盛了起来。

晋文公把国内治理好了,就想向中原地区扩张。这时,南方的楚国也强大了起来,想要在中原称霸。晋楚两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公元前634年,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宋成公派人到晋国请求援救。晋文公就出兵讨伐依附楚国的曹国和卫国,企图孤立楚国。但是,楚国仍然围住宋国不放,晋国又设离间计,把齐、秦两国也拉到自己这一边来,取得了战略主动权。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开战。两军刚一交手,晋军就假装败退。他们这样一方面是表示遵守当年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承诺,向楚王表示谢意;另一方面有意以退为进,疲惫敌军,选择有利时机和地势同楚军决战。楚军见晋军退避,果然以为晋文公不敢和楚国打仗,十分轻敌,结果被晋军打得大败。

城濮之战结束后,晋文公把作战所获战俘和战利品全都献给了周天子,周天子就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首领),并赐给他侯伯才会享有的礼遇。晋文公趁机召集诸侯,举行会盟,当上了霸主。

春秋时期,秦国在渭水流域兴起。秦国的势力不断扩大,到了秦穆公的时候,秦国的疆土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关中。但是,秦穆公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想进一步从狭窄的关中地区走出来称霸中原。为此,秦穆公四处招揽人才。

有个叫百里奚的人非常有才能,他本来是虞国的大夫,后来虞国被晋国灭掉,他也就成了晋国的奴隶。晋献公的女儿出嫁到秦国,百里奚作为陪嫁,一起来到了秦国。但是,百里奚不愿忍受奴隶的生活,半路逃了出来,被楚国人捉了去。秦穆公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想以重金把百里奚赎回来,又怕楚国人不给,于是就派使者到楚国,说:“秦国的奴隶百里奚逃到了楚国,请允许我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回去。”楚国人一看百里奚这么不值钱,就答应了秦国使者的请求。

这时,百里奚已经70多岁了。他来到秦国后,秦穆公与他谈了很久,觉得他的确有治国之才,就把国家大事交给他管。后来,又有很多有才能的人纷纷来到秦国,秦穆公都很信任并重用他们,秦国很快就富强起来。

百里奚认为,秦国要想获得发展,首先要打通晋国。于是,秦国就出兵灭了晋国的属国滑国。刚刚即位的晋襄公知道后非常生气,他亲自率领大军在崤山(今河南洛宁)设下埋伏,等着秦军的到来。崤山非常险要,四周都被大山包围,只有一条通道可以出入。秦军一进到这春秋时期节符图里就知道中了埋伏,晋军立即将出口堵住,堆起木材,将火点着,秦军顿时乱成一团,全军覆没。

经过这次较量,秦国向东发展的道路被晋国牢牢地扼住,只得谋求向西发展。秦国的西部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他们见秦国与晋国作战失败,就觉得秦国力量很弱,不把秦国放在眼里,纷纷自立了起来。秦穆公吸取攻晋失败的教训,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依次征服。公元前623年,秦穆公向西戎大举进攻,很快就消灭了西戎建立的12个国家。秦国的疆域一下子向西扩展了1000多公里。诸侯国纷纷向秦国进贡,秦穆公终于称霸西方。

城濮之战不久,楚成王就被自己的儿子害死了。他的儿子商臣做了国君。商臣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旅做了国君,就是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后,成天饮酒作乐,不理国事。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来劝谏者,格杀勿论。于是,大臣们都不敢对楚庄王进行劝说。

有一天,楚国的大夫伍举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楚庄王说:“有一个谜语我始终猜不出来,特来向大王请教:楚国的南方有一只鸟,一连三年都不飞不叫,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立即明白了伍举的用意,就笑着说:“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等着看吧。”伍举听了非常高兴,这才知道楚庄王并不是昏君。

曾侯乙编钟

果然,不久楚庄王就解散了乐队班子和歌女,整顿朝政,任用贤良,诛杀奸臣,扩充军队。楚国百姓都为楚庄王的改变欢呼叫好。

公元前608年,楚庄王亲率大军攻打陈和宋,大胜而归。为了向周王室示威,他还在洛邑附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周天子很害怕,就派大臣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就问周王室的九鼎有多重。王孙满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楚庄王是在问周天子的力量有多大,于是就回答说:“国家的强盛,最重要的是要靠国君的品行,以德服人,而并不应该随便打听人家鼎的轻重。”楚庄王听了,知道周王室在诸侯中还有影响,也不敢贸然进攻,就带着部队回去了。

过了几年,楚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楚庄王就决定向晋国进攻,以报城濮之战的仇。他先是派兵攻打陈国和赵国。陈、赵两国是晋国的保护国,楚国向这两个国家进攻,就等于是向晋国挑战。晋国不甘示弱,出兵迎战。但是,晋国军队内部命令不统一,一支部队企图私自偷袭楚营,被楚兵发现,一夜之间,就被打得溃不成军。晋军大败而逃。

从此,楚庄王终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上了霸主。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三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了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年少时就很爱礼节,读书很用功。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推崇的六艺,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非常精通。因此,还没到30岁,名声便大了起来。

当时有许多人愿意拜他为师,他索性办了个书房,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里去学礼。经过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让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不仕退修诗书图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公子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从司空做了司寇。

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同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犯我边境,是想侵占我土地。这次约我们去会盟,我们要提高警惕,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能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在夹谷会议上齐景公也以礼相迎。在互赠礼品之后,举行盛大宴会。在宴会上,齐国礼官给鲁定公奏“四方之乐”。只见一队队武士手持戈矛剑戟,在音乐声中蜂拥而上,杀气腾腾,虽有左右司马护卫,但鲁定公仍吓得面如土色。孔子见状,快步登上台阶,向齐国礼官高声喊道:“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晤,为什么要舞戈弄剑?你还不把他们赶走!”那位礼官只好下令武士们退下。武士们不听,他们要看齐景公的态度行事。齐景公自觉理亏,只好挥手叫他们退下,并换上“宫中之乐”,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会后齐景公又决定把从鲁国侵占来的汾阳(今山西阳曲西北)地方的三块土地归还给鲁国。孔子因护卫国君有功,更加得到鲁定公的信任。

夹谷会议后,齐国大夫黎钮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对齐国不利,就劝齐景公选80名歌女送给鲁定公。鲁定公接受了这班歌女,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劝他,他躲着孔子。孔子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

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他四处碰钉子,最后又回到鲁国。从此,他专心一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死去。相传他有门徒3000多人,比较有名的有72人。他编了好多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孔子去世后,他的门徒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而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他从下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长大以后,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牧场牲畜的“乘旧”,这些都是很卑贱的职位,但是他仍旧做的很有成绩,受到鲁国权臣季氏的赏识,从此踏入七大夫阶层。

孔子不仕退修诗书图当时,周天子的地位已经衰微,诸侯之间专事征伐,天下理崩乐坏。孔子看到这一切,定用自己的思想和力量去改变这个世道,建设一个天下统一、充满仁爱的,用礼法维持的有序的社会。在他五十岁的时候,他做了鲁国的中都宰,这使他有机会实施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任中都宰仅仅一年,就把中都治理的井井有条,四方的官吏都争相去向他学习。鲁国的国君了解到孔子的政绩,也升他做了大司寇,并代行国相的职务,参与治理国政。在孔子参与治理围政仅三个月,鲁国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人们不再哄抬物价,全国百姓各守礼法,社会秩序安定。在此期间,孔子还为鲁国做了两件大事,一足他在齐、鲁两国国君会盟的时候,运用自己智慧和口才使强大的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领土;另外一件事就是他下令拆毁了鲁国三大权臣之中的季氏和叔孙氏的城池,使鲁国国君的地位得到了强化。虽然孔子参与国歧的时间很短,但是他的“救世”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宣称,而且成效显著。

这时,齐国看到鲁国的情况越来越好,害怕鲁国将来对自己不利,就向鲁国国君进献了大量的美女和歌妓,鲁王被美女和歌妓迷惑,从此无心朝政。孔子看到这些,觉得自己的理想在鲁国是无法实现了,于是就带着自己的学生,打算到其他国家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希求得到诸侯的信任。

当时,各诸侯国几乎都是由权臣或大氏族执政,他们怕诸侯任用孔子,抢了自己的威风,因而都极力排斥他,有的人又怕别的国家任用孔子,对自己国家不利,于是也加害他。孔子到了卫国,就有人带着手持利刃的官兵来威胁和恐吓他;孔子到宋国讲学,宋国权臣派人来暗杀他;孔子到了楚国,得到楚昭王的赏识,赐给他封地700里,却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对。孔子还几次受到围攻,差点送了性命。虽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各国之间奔波,受尽了磨难,但是他始终执著的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刻也没有改变过,有一次,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到了两国的大夫的围攻,他已经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他的学生也因为疾病和饥饿都倒下了,孔子面对围攻依然弹琴吟唱,没有一点沮丧懈气的样子。学生们看到老师身处逆境却仍旧乐观自若,都非常佩服他,他们说:“我们的老师理想高尚而远大,不为世人所理解,但是我们的老帅仍然尽力去推行自己的理想,这是君子所为啊!”

有些逃避乱世而隐居山林的人,自以为是看透了世间冷暖,就嘲笑孔子和他的救世思想,说他是在做无谓的努力,因为他的思想根本无法实现,他只好到处碰璧,如同丧家之犬。还劝孔子的学生不要跟着孔子做傻事,不如也随他们归隐山林,等到太平盛事再出来。孔子对此不屑一顾,对学生们说:“我们是小能与山林中的鸟兽为伍的,如果天下太平了,我就不会同你们一起去改变这个世道了。”

孔子在各国奔波,常常寄人篱下,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处境十分艰难。他到了齐国后,齐景公打算赐给他田宅,可足孔子却拒不接受。他对学生们说:“我的主张齐景公并不接受,但他却赏给我田宅,他真是太不了解我了。”孔子把救世为民视为最高理想追求,不为荣华富贵所动摇,离开齐困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鲁国。孔子自从离开鲁国后,14年没有同过故乡,自己的主张得不到诸侯的赞同,他就同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事业。他打破原有的贵族子弟才能读书的传统,在平民中招收学生,培养了许多有才华,有道德的学生,其中一些人被各诸侯所用,他们贯彻老师的思想,为挽救衰世而不断奋斗。最终,在孔子死后,到汉朝的时候儒士董仲舒把孔子的思想加以改进,得到汉朝皇帝的认可。孔子的思想也得到了发扬。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诸子百家图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217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兵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大有成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都出自兵家,代表作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当今社会也深受影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21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正当晋楚争霸在北方日渐平息的时候,江浙一带的吴国和楚国也相继而起,开始北上争霸。

吴王寿梦死了以后,经过几次传位,他的孙子僚做了吴王。但是,公子光是寿梦的长孙,他觉得他应该继承王位,就发动政变,派专诸把剑藏在煮好的鱼肚子里,趁给吴王僚上菜的时候刺杀了他。公子光继承了王位,就是吴王阖闾。他任命伍子胥为相,治国强兵,国力不断增强。公元前511年,吴王阖闾采用伍子胥的建议讨伐楚国,一举将楚国消灭,吴国从此威震诸侯。

公元前486年,吴王阖闾听说越王允常死了,他的儿子勾践正要即位,就趁机出兵攻打越国。吴王阖闾不幸战死,他的儿子夫差即位后,决心报仇。两年后,吴国再次出兵攻打越国。越国大败,成为了吴国的属国,越王勾践和大臣范蠡作为人质被扣留在吴国。

勾践在吴国三年,忍辱负重,终于取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回到了越国。为了报仇,勾践发奋图强,召贤纳士,增强越国实力。为了不让自己忘记屈辱,他在屋子里挂了一个苦胆,每天吃饭前一定要尝一下;他睡觉的时候在身下垫着木柴,让自己警惕,要居安思危。勾践还亲自下地耕种,让自己的夫人织布裁衣,食不加肉,衣不饰彩,与百姓们同甘共苦。几年之后,越国果然重新崛起。

为了不让吴王夫差起疑,勾践仍旧经常派使者到吴国朝见进贡。他还让范蠡挑选越国最漂亮的两个姑娘西施和郑旦送给吴王,使吴王终日沉迷于女色,不理朝政。

时机成熟之后,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远征之机,率军进攻吴国。经过3天激战,越军就攻占了吴国都城。夫差听到消息后,马上向勾践求和。勾践见吴国还有一定力量,就答应讲和,退兵回国。四年后,勾践再次发兵攻打吴国,很快又占领了吴国都城。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姑苏台上,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不肯,吴王夫差走投无路,就拔剑自杀了。

勾践灭了吴国之后,率军北上,在徐地(今山东藤州)召集齐、晋、宋等诸侯国会盟,当上了盟主。周天子也派人给勾践送来了祭祀用的肉,承认了勾践的霸主地位。这样,勾践就成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晋国称霸中原后,起初尚能保持霸主的地位,但后来势力逐渐衰微。到了春秋末期,晋王已春秋末期士的崛起经成了傀儡,一些卿大夫掌握了军政大权。这些卿大夫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你争我夺。最后,一些小国被大国吞并了,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和魏桓子不敢违抗,把各自的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

智伯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无论如何也不送人。”

智伯很生气,纠集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将晋阳城团团围住,赵家危在旦夕。这时,赵襄子的门客张孟献计说:“我看韩、魏两家同智家面和心不和,我们应该找他们谈谈,争取让他们同我们一起对付智家。”当晚,赵襄子就派张孟去行使离间计。韩、魏本来就对智伯存有戒心,怕这次灭了赵以后,自己也会落得和赵家一样的下场。于是,韩、赵、魏三家就联合起来反攻智伯。他们杀死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地盘。三家趁晋国新国君刚刚即位,索性把晋国的土地也平分了。这样,晋国就只剩下韩、赵、魏三家。他们各自独立,成为鼎足之势,晋国名存实亡。

但是,这三家名分上还是“卿”,在跟别的诸侯国打交道时仍然矮一截。于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各派使者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见分裂已成定局,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从那以后,韩、赵、魏都成为中原大国,它们与秦、齐、楚、燕并列,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在从晋国独立出来的韩、赵、魏三国中,魏国发展最快。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魏文侯能礼贤下士,重用贤能。因此,各诸侯国中一些有才能的人,纷纷来到了魏国,为魏文侯效力。他们当中最有名的就是李悝、西门豹、吴起等人。

李悝是战国初期的大政治家,在魏国做宰相。他根据当时魏国的具体情况,给魏文侯提出了一套改革方案,在魏国实行变法。他首先让魏文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鼓励他们精耕细作,以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在粮食丰收的时候,国家把粮食收购起来,等到歉收的时候,再卖给农民,这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社会也更加安定了。在政治上,李悝建议魏文侯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制度,并健全了魏国的法制,制定法律,在全国颁布执行。通过实行这些措施,魏国很快就强大富裕起来。

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魏文侯派西门豹到邺城(今河北磁县)去做太守。那个时候,邺城的漳河年久失修,每到雨季,河水就泛滥成灾。于是,这里的巫婆就与地方豪强、官吏勾结,说是每年给河伯送一个漂亮媳妇,就可以避免水灾。每到春天,巫婆都去寻找漂亮的姑娘。谁家的姑娘被选中了,就得花钱买通巫婆,让她再挑一个;没钱的人家,就只能眼看着自己战国武士复原图的孩子被带走,装在芦苇编成的船里,沉入漳河。西门豹暗自察明了情况,就决定破除迷信,为老百姓除害。

又是一年河伯娶媳妇的时候,西门豹来到了漳河。巫婆正要把一个选好了的姑娘放进芦苇船,西门豹就对巫婆说要看一看姑娘长得怎么样。他随便看了姑娘一眼,对巫婆说:“这个姑娘不够漂亮。你去对河伯说,我们过几天再给他送一个漂亮的。”说完,几个卫兵就抓起巫婆将她扔到了河里。过了一会儿,西门豹向河里看看,又说:“老巫婆怎么去了这么久,还不回来,再派两个人去看看。”于是,卫兵又将两个巫婆丢进了河里。地方官和豪强见了,吓得面如土色,终于承认了与巫婆串通起来敲诈百姓的事。

后来,西门豹又带领百姓修筑水渠,疏通河道。漳河的百姓从此安居乐业,邺城的边防也巩固了。

在巩固了北方之后,魏文侯又起用卫国人吴起,让他驻守西部重镇。吴起上任后,与最下等的士卒吃穿一样,并对士卒们关怀备至,所以他部下的士卒都努力作战,固守了城池。后来,吴起又看准时机,率兵攻秦,夺得了秦国的五座城池。

从此,魏国的国力越来越强,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战国初期的时候,齐国一直在各国当中保持着领先的地位。但是,到齐威王即位的时候,他却不关心朝政,整日无所事事。齐国的大夫们胡作非为,欺压百姓,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田野荒芜,人民贫困,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到处发生骚乱。不久,齐国周边的各路诸侯相继举兵攻打齐国,齐国的国势日渐衰弱。

邹忌说齐威王图齐国都城遗址就在这时,齐国来了个琴师,自称是邹忌,求见齐威王。齐威王喜爱音乐,一听是个弹琴的,马上召见了邹忌。邹忌拜过齐威王以后,把琴放好,调好琴弦,两手放在琴弦上之后,就动也不动了。齐威王见了非常奇怪,就问邹忌为什么不弹琴。邹忌就回答说:“我按琴不弹,大王就不高兴了,那么请问,大王身居王位,掌握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却不管国家大事,这跟我按着琴却不弹有什么两样?难道您就不怕全国百姓们的反对吗?”

齐威王听了恍然大悟,这才知道邹忌是在劝他要勤政,把心思用在治国上。他深受感动,连忙把邹忌奉为上宾,请他做相国,开始专心治理国家。

在邹忌的帮助下,齐威王经过一番明察暗访,了解了当时官府吏治的弊端。他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严惩贪官污吏,杀掉了一些大贪官以及朝中一些阿谀奉承的庸流之辈。齐威王还广开言路,鼓励百姓他向提建议,并规定:“不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还是黎民百姓,凡是能当面指出我过错的,得上等奖;能在书面上指出我过错的,得中等奖;在背后议论我的过错,传到我耳朵里的,给下等奖。”官吏和百姓听说后,都争先恐后向齐威王进谏。齐国的国力蒸蒸日上。

公元前353年,齐国发兵围魏救赵,大败魏军,使赵国摆脱困境。公元前341年,齐国又在马陵击溃魏军,魏惠王不得已向齐国求和。齐国打败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魏国,各诸侯国都慑于齐国的威力,20多年不敢轻举妄动进攻齐国。到了齐威王末年,齐国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战国时期,赵国曾一度是个强国,后来渐渐衰落下来。赵武灵王即位时,国势更是一天不如一天。秦国多次来侵犯,北方的少数民族也经常骚扰边境,就连中山那样的小国也仗着齐国的支持常常欺辱赵国。

赵武灵王是个有志气的人,决心要改变落后挨打的状态。他重用肥义、楼缓等有经验的大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请他们出谋划策;同时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边境一带修筑起了望台,随时观察齐国和中山国军队的动向。而且,他看到胡人穿着短衣皮靴,骑马打仗非常灵便,就想向胡人学习,把服装改革一下,再把战车换成骑兵。有一天,他召集大臣们一起商量这件事,许多大臣都佩服大王有勇气,说干就干。那些反对改革的大臣却不停地摇头叹息。虽然有这么多人反对,赵武灵王却毫不动摇,他想:叔叔在大臣中威望最高,如果他能同意改革,其他大臣就不会反对了。于是他亲自来到叔叔家,耐心地讲穿胡服、学骑马射箭的好处,叔叔终于被说服了,答应穿胡服上朝。大臣们一看赵武灵王的叔叔都穿起了胡服,也只好跟着穿起来。后来,赵武灵王又下令,全国百姓一律改穿胡服,又挑选强壮的青年学习骑马射箭。不出一年,一支精锐的轻骑部队就训练出来了,打了很多胜仗。赵国从此国威大振,就连强大的秦国也不得不对赵国另眼相看。

赵武灵王并不满足于这些胜利,他把国内的事交给小儿子管理,自己做主父,主要考虑国家的长远大计。为了对付秦国的威胁,他还假装成赵国的使者,亲自到秦国去了解情况,以便制定对付秦国的策略。他装作去向秦王递交新王登基的国书,见到秦王,还和秦王谈了很久。后来秦王知道他就是赵武灵王时,后悔莫及。而赵武灵王知道眼下赵国还不是秦国的对手,而且秦国一时并没有攻赵的打算,就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向西北方向发展。他带领军队灭了楼烦,过了两年,又联合齐、燕两国灭了中山国。这时候在原来的“三晋”中,赵国算是最强的了。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中原的诸侯国不但瞧不起秦国,还时不时地侵占秦国的土地。

商鞅像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他首先下了一道命令,说谁能使秦国强大,就封谁做官。

一个卫国的贵族卫鞅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跑到秦国,见到了秦孝公,把他的富国强兵的思想讲给秦孝公听。秦孝公非常赞同卫鞅的主张。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正式任用卫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

卫鞅很快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他怕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10两金。”人们听了以为是在开玩笑,没人去扛。卫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把赏金提高到50两。人们开始在木头旁议论起来,终于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扛到了北门。结果卫鞅真的赏给那人50两金。这件事在秦国引起了轰动,百姓们都觉得卫鞅说到做到,是个值得信赖的人。卫鞅见时机成熟,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新法令的内容主要有三条:首先,废除了井田制,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其次,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赐给的土地和房子也越多。旧贵族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特权。第三,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由于这些法令触犯了一些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因此才刚刚推行不久,就遭到了旧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太子的两个老师鼓动太子带头反对变法,卫鞅知道后就处罚了那两位老师,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这样,大家就不敢反对了。

秦国经过卫鞅的变法,果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有了增强。十年之后,秦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中原各国再也不敢得罪秦国了。

秦孝公为了表示对卫鞅的感谢,把商、於一带的15座城镇封给了卫鞅。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卫鞅称作商鞅了。

秦国强大后,出兵攻打魏国。原本十分强盛的魏国被打得溃不成军,国势也一天天衰落下去。魏惠王心中非常焦虑,就四处招募有才能的人,帮他治理国家。魏国人庞涓听说了,就前去应召。由于他学习过兵法,很快就做了魏国的大将军,先后打败了几个小国,取得了魏惠王的信任。后来,魏惠王听说庞涓有个同门师兄名叫孙膑,本事比庞涓还要大,就把孙膑也请到了魏国来。

庞涓心胸非常狭窄,他知道孙膑本事比自己大,怕魏惠王会冷落自己,就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说他私通齐国。魏惠王相信了庞涓的话,就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刺了字。

孙膑知道自己被庞涓陷害以后,决心报仇。他每天装疯卖傻,希望逃出魏国。齐威王知道孙膑是个有才能的人,就偷偷把孙膑救了出来,接到了齐国,还拜他为军师。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庞涓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知道赵国不是魏国的对手,就假装要攻打魏国,并让齐军在魏国军队回来的必经之地设下了埋伏。庞涓果然中计,魏军马陵之战马陵道被打得大败。

公元前351年,赵国为了向魏国报仇,联合韩国,攻打魏国。魏惠王集中兵力先打韩国,韩国连吃败仗,急忙向齐国求救。孙膑再次使出了他调虎离山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打魏国的都城。

庞涓一听国都危急,只好把军队从韩国撤回,并加速追赶齐军。庞涓仔细察看齐军住过的营地:第一天,他发现齐军做饭用过的炉灶够10万人用;第二天,炉灶减少,只够供5万人用的了;第三天,炉灶又大为减少,仅剩3万人用的了。于是,庞涓认为齐军逃兵甚多,就舍弃了一部分军队,亲自率精兵日夜不停地追赶齐军。庞涓一直追赶到了马陵(今河北大名县)。马陵地势险要,路边都是障碍物,孙膑早就派人在这里设下了埋伏,等庞涓的到来,杀他个措手不及。魏军果然猝不及防,人慌马乱,被齐军打得大败。庞涓也被乱箭射死。

从此以后,孙膑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也一直流传到现在。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实力越来越强大。从秦孝公开始,秦国的每一任君主都雄心勃勃地想要统一中原,不断地出兵进攻各个诸侯国。齐、楚、赵、燕、韩、魏6国见秦国这样强大,都很害怕。于是,有的人就提出了“合纵”抗秦的主张,意思就是6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当时倡导“合纵”主张最出名的人是苏秦。

苏秦本是洛阳人。他出身低微,人们都很看不起他。为了争一口气,苏秦发奋读书。他经常读书读到半夜,觉得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来防止瞌睡。就这样,苏秦果真成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谋略家。

《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的苏秦合纵战略后来,苏秦来到了燕国,提出了“合纵抗秦”的主张。他认为中原各国不应该都用自己的土地去讨好秦国,而应该联合起来,订立盟约,无论秦国攻打哪国,各国都会出兵援助,这样,秦国就不敢再侵犯六国了。燕王非常赞同苏秦的办法,就为他准备了车和马,让他到各国去游说。苏秦先后来到赵、韩、魏、齐、楚,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各国国君详细讲述了合纵抗秦的主张,各国基本同意。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在赵国开会,定下了合纵盟约。

但是,“合纵”的主张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秦国太强大了,六国要想各自强大起来,只有依赖秦国,与秦国一起去对付其他国家,才能取得胜利。人们把这种主张称为“连横”,最主要的倡导者就是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精通政治和外交。他最先来到了楚国,提出了他的“连横”主张。但是楚国不但不接受他的主张,还派人把他痛打一顿。后来,秦惠王听说了张仪的连横亲秦的策略,很赞同,就让张仪做了秦国的相国。当时,除秦国以外,齐国和楚国都是势力比较强大的国家。他们两国定下了盟约,对秦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秦惠王就派张仪去楚国游说。张仪到了楚国,花言巧语让楚怀王与齐国解除盟约,与秦国结盟,秦国则愿意把过去占领的楚国土地还给楚国。楚怀王非常高兴,立即与齐国断交。这时,张仪就开始赖账,否认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楚怀王上当受骗,恨死了秦国,就出兵攻打秦国,被秦国打了个大败。

后来,张仪又不断到六国游说,挑拨各国之间的关系,对各国采取又拉又打的策略,迫使各国合纵不成,还都力图侍奉秦国以求相安无事。这样,六国的“合纵”联盟就被张仪拆散了。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战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他出身于楚国贵族,楚怀王时担任左徒,经常与楚怀王一起议论国事,制定法令。

当时,秦国正向外积极扩张,企图吞并六国。屈原就向楚怀王建议,对内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家实力;对外则联合齐国共同抗秦。楚怀王接受了屈原的建议,派他出使齐国。屈原到了齐国后,全力劝说齐王与楚国重新建立联盟。秦国昭襄王听说齐楚又要结盟了,有些害怕,就假惺惺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秦国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王的信后犹豫不决,大臣们也争论不休。屈原坚决反对楚怀王前去和谈,但在一些奸臣的煽动之下,楚怀王还是去了。结果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就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扣押。秦王逼迫楚怀王割地给秦国,楚怀王不肯,不久就死在了秦国。

屈原像楚顷襄王即位后,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屈原见国家命运越来越危机,接连几次上书给楚顷襄王,劝他起用贤人,改革内政。但是,一些嫉恨屈原的奸臣故意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歪曲陷害屈原。楚顷襄王听信了奸臣的话,撤了屈原的职,把他流放到了外地。

屈原的流放生活虽然非常艰苦,但他仍无时无刻不挂念着楚国的安危。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很多为后世所传诵的著名诗篇来抒发他的爱国情怀。他盼望着楚顷襄王能够回心转意,召他回去,挽救国家。但是一年一年过去了,楚顷襄王始终没有召他回去的意思。

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郢,楚顷襄王逃走。屈原看见楚国沦亡的景象,内心十分悲愤痛苦,终于在秦军入郢的这一年五月初五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汨罗江。享年62岁。

当地的百姓非常爱戴屈原,他们怕汨罗江里的鱼把屈原吃掉,就把竹筒里的米撒进江里。后来,每年的五月初五那一天,百姓们都会想起这是屈原投江的日子,就用包粽子代替撒米,用赛龙船代替划小船来纪念屈原。这种纪念活动渐渐地成为了一种风俗,人们就把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都认为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

秦国强大以后,为了富国强兵,秦昭王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为成都平原兴修水利。

那时,蜀地岷江水流湍急,每到夏秋季节,就会江水泛滥,造成灾害。李冰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岷江在发源地一带,水源丰沛;到了灌县,地势一下变得平坦,水无遮拦,往往冲决堤岸;特别是在灌县西南,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水流无处排泻,常造成东旱西涝。李冰认为,要消除水患,就必须在平原上广修渠道,一来可以泻洪,二来可以灌溉;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须凿开玉垒山,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

经过一番周密策划,李冰先从玉垒山开始动手。他指挥民工在玉垒山开凿宝瓶口,然后在江心构筑分水堰,由于这个分水堰的前端开头很像一个鱼头,所以就把这个分水堰取名叫“鱼嘴”。鱼嘴把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流入宝瓶口。李冰还亲自规划、修建许多大小沟渠直接通向宝瓶口,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都江堰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修建了分流洪水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障平原地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还有效地冲刷了沉积在宝瓶口周围的泥沙。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都江堰成为了一个宏伟而又缜密的系统工程。

但是,李冰并不满足于此。他考虑到都江堰的维护和长久使用,又制定了一系列维修和监控的办法,许多至今还为人们所沿用。

都江堰建成以后,发挥了良好的引水、防沙、排洪等综合作用,成都平原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水患和旱灾,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四川因而成为“天府之国”。

后来,李冰在蜀郡又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造福万代,为百姓所颂扬、怀念。李冰也被四川人们尊称为“川主”,四川各地还修有“川主祠”,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怀念。

秦王嬴政掌握大权后,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公元前230年,秦国出兵灭掉了六国中最弱的韩国。随后,秦国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用反间计灭掉了赵国,又北上攻打燕国。燕国接连丢了好几座城池,燕国没有办法,只好把太子丹送到秦国去当人质求和。但秦王手下的官员总是欺负太子丹。太子丹一怒之下逃回了燕国。

太子丹恨透了秦国,一心想替燕国报仇。但秦国和燕国实力相差悬殊,各国又都有自己的打算,很难共同联合抗秦。情急之下,太子丹决定铤而走险,派人刺杀秦王。

荆轲刺秦王画像砖不久,太子丹就物色到了合适的人选——荆轲。荆轲本是卫国人,喜欢读书又精通剑术。卫国被灭后,荆轲不愿做亡国奴,就逃到了燕国,被太子丹收留。荆轲知道了太子丹的难处后,非常同情,当即表示愿意去刺杀秦王。

当时,秦国有个大将樊于期背叛秦国逃到了燕国,秦王悬赏千金捉拿。荆轲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就决定拿着樊于期的头去见秦王。但是,太子丹不忍心杀害樊于期。荆轲就自己去找到了樊于期,说明了来意。樊于期非常憎恨秦王,他听说荆轲可以杀死秦王,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樊于期的头和燕国最富饶的地方督亢的地图在易水河与大家告别。临行时,荆轲为大家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大家听到这样慷慨悲壮的歌,都痛哭了起来。

秦王听说燕国的使者把樊于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送来了,非常高兴,急忙召见。他先打开了荆轲手中的木匣,见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又叫荆轲打开地图。荆轲慢慢地展开地图,突然,一把匕首露了出来。荆轲揪住秦王的袖子,抓了匕首就刺,被秦王躲开。荆轲追了上去,秦王吓得绕着大殿里的柱子跑。朝中的官员们都吓呆了,不知如何是好。一个医生把药盒扔了出去,荆轲没注意,绊倒在地,秦王急忙拔出剑来,砍断了荆轲的腿。荆轲见无法追杀秦王了,就把匕首投向秦王。秦王躲过匕首,接连向荆轲砍了八剑。荆轲倚着柱子长笑,大骂秦王。侍从武士赶上殿来,杀死了荆轲。

从此以后,秦王恨死了太子丹,第二年就出兵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的都城。燕王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

秦国灭了韩国和赵国之后,又占领了燕国大部分土地,迫使燕国退守辽东。这时,六国之中就只剩下魏国、楚国和齐国。秦王逐一攻破,统一中原。

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兵十万进攻魏国。魏国军队抵挡不住秦军进攻,一路退到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躲到城门后不敢出来。魏王派人向齐国求救,但齐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援救。秦国见魏军躲着不出来,就掘开黄河大堤,把黄河水引入大梁城内。河水把城墙冲开了好几个大口子,成千上万的魏国军民被河水淹死。秦军趁机杀入城中,魏王只好投降。魏国就这样灭亡了。

第二年,秦国准备进攻楚国。但楚国是个大国,力量很强大。于是,秦王就请来两位大将,共同商讨消灭楚国的办法。秦王问:“消灭楚国需要多少兵力?”年轻的大将李信回答说:“20万人就够了。”王翦是名老将,他仔细考虑了一下,说:“我看非得有60万不可。”秦王听了,就觉得王翦老了,胆子变小了,采用了李信的方案。王翦觉得秦王不再信任自己,就告老还乡去了。

李信受到秦王夸奖,带着20万兵马进攻楚国。不久就被楚国打得大败。秦王知道后非常生气,立即把李信革了职。他亲自跑到王翦家,向王翦道歉,并请他出来带兵作战。王翦答应秦统一六国示意图了。

王翦率领60万大军,再次征战楚国。王翦先让秦军按兵不动,只顾修营扎寨。楚国军队一再挑战,秦军也不予理会。时间一长,楚国将领就想,原来秦国的军队是到这驻防的,就没把秦军放在心上。就在楚国掉以轻心,没有防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起总攻,把楚军打得大败。秦军一路攻到了楚国的都城,俘虏了楚王,灭了楚国。

公元前222年,秦王派兵追赶退至辽东的燕国军队,抓获了燕王。燕国灭亡。

这时,六国之中就只剩下东面的齐国了。齐国畏惧秦国的强大,一向不敢得罪秦国。公元前221年,秦军如破竹之势,一路攻打到齐国都城临淄,将齐王俘虏。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也灭亡了。

秦王嬴政用了39年的时间,终于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原,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500年的诸侯混乱争霸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穿越古代:一把手枪打天下黄金渔村她从狱中走来从草根到大首富的荒诞之路都说了无情道毕不了业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北洋军阀史(共3册)生物圈九号诅咒预言:古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