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汉家天下(共4册) > 诸吕欢踊封侯王

诸吕欢踊封侯王(1/1)

惠帝七年中,天象不吉,春夏皆有日食。尤于夏五月丁卯这日,午前日光渐暗,有人在水影中见日头缺了,都大呼小叫。无多时,日食竟既,周天昏暗如暮。百姓奔窜于市,皆惊骇不已。

吕后闻宫人禀报,也奔出殿去望天,半晌,才自语道:“又是日食。古人云:日食者失德……然我有何错?怎的就失了德?盈儿在位,政事皆由我出,足不出宫闱,天下晏然,为何仍有日食之凶?莫非老身寿数到了?”

至秋八月,暑热退去,吕后觉身体尚健旺,并无病痛,正自庆幸。忽一日,闳孺狂奔而来,流泪禀道:“陛下病急,已不省人事了!”

吕后大惊,戟指闳孺骂道:“都是你这班男女闹的,看我不扭下你头颅!”便带了宣弃奴与太医,急赴未央宫。

进了寝宫,见张嫣正抱着惠帝饮泣。吕后急上前道:“你且让开。”俯身看去,见惠帝面如土色,气若游丝,心知不妙,遂命太医孔何伤诊治。

孔何伤捉住惠帝手臂,号脉良久,摇头道:“病邪入五脏,阴阳皆虚。陛下之疾患由来已久,或将……可治。”

吕后略微一怔:“先生是说,救不得了?”

“气血壅塞,阴阳紊乱,老夫只能尽力而为。”

稍后,一服药灌下,惠帝仍不见起色。张嫣百般呼唤,亦不应。吕后心更急,绕室徘徊数十匝,片刻不能停。当晚,就与张嫣一道,在惠帝寝宫里坐守。

寝宫入夜后更显凄凉,火烛摇曳,更漏迟迟。张嫣于此前,已守了多日,此时困倦已极,忍不住连连瞌睡。吕后看看,便道:“你且去歇息,天明再来。此处有哀家,料不会有事。”

张嫣遵命退下。吕后便问宣弃奴:“我问你一句话,你只管放胆说来。”

宣弃奴叩首道:“太后请问。”

“哀家问你:君上若不起,于哀家有何利弊?”

宣弃奴一惊,环顾左右,见太医、宫女皆在门外,才低声道:“陛下万一……有不测,太子已在襁褓,还有何可虑?朝中诸事,或更是顺遂了。”

吕后颔首一笑:“正是,你所言不差。”便起身,坐到惠帝榻边,握住惠帝之手,想起他小时情景,禁不住洒了几滴泪。

至翌日晨,惠帝仍不醒,众人苦劝吕后暂回。吕后起身,嘱孔何伤不可疏忽,这才回了长乐宫。

待朝食毕,吕后躺倒才片刻,忽闻外面有惊呼,便知不好。果然,是闳孺奔入,大声泣道:“皇帝驾崩了!”

吕后连忙披衣坐起,唤来宣弃奴,吩咐道:“我去西宫,你去请辟阳侯来。”

宣弃奴领命,惶惶而去。吕后却不急,对镜坐下,端详了片刻,见尚不致有垂老之态,这才一笑,起身往西宫去了。

那寝宫中,张嫣与众美人都在,围坐惠帝榻前,哭成一片。见吕后驾到,众美人连忙闪避开。

吕后走到榻边,见惠帝面孔灰白,宛如熟睡,不由便哀叹了一声:“送走父,又送子!天要虐待老娘吗?”僵立片刻,才回首对张嫣道:“天不留人,奈何?你哭归哭,却不要误了正事。去吩咐中涓,料理后事吧。”

惠帝时年二十四,在位七年,算是短寿皇帝。后有史家班固,赞惠帝内修亲亲,外礼宰相,知纳谏,敬大臣,可谓宽仁之主,惜乎为吕太后所牵累,不能称明君,亦是堪悲之事。

次日起,朝中文武都来寝宫哭灵,一片素服,哀声四起。吕后亦在榻前哀哭,其声颇大。诸臣偷眼看去,只闻吕后号哭有声,却不见有一滴眼泪落下,心中都纳闷,却不敢言说。待中涓一番忙碌,入殓毕,诸臣这才退下。

左丞相陈平步出魏阙,正要上自家车驾,忽见侍中张辟疆紧紧跟在身后,不由奇怪,便问:“贤侄,有何事?”

前文曾说过,张辟疆乃张良之子,得吕后赏识,做了侍中,在宫中行走,迄今恰好一年。辟疆年少聪慧,于宫中之事,早已看清大略。他向陈平一揖,问道:“丞相,方才情景,可曾看清?”

陈平怔了一怔,应道:“吾已看清,然又何如?”

“太后独有此一子,今日驾崩,却哭而不悲,不见有泣下,君知是何故吗?”

陈平急忙拉住张辟疆,走了几步,至僻静处,才道:“愿闻见教。”

张辟疆便道:“今上驾崩,却无壮年之子,太后心中,实是畏惧君等老臣。”

“我等有何可惧?”

“天下之权,皆操于老臣之手。若老臣弄权,主少而不能制,一旦有异谋,天下立即崩解。太后能不惧乎?又如何落得下泪来!”

陈平一惊,向后打个趔趄,忙问道:“依贤侄之见,当此际,该如何是好?”

“君可请太后,拜吕台、吕产为将,分领南北军。另请为诸吕统统加官,居中用事。如此,吕氏握有中枢之权,太后心安,老臣便可免祸了。”

陈平大为折服,忙揖了两揖,谢道:“贤侄救了老臣!你且归家,我这便返回入奏,依你计而行。”言毕,便令御者等候,自己返身入宫内,奏闻太后。

且说张辟疆这一计,可谓切中要害。那吕台、吕产,皆为吕后长兄吕泽之子。吕泽早年战殁,两子今已长成,推恩袭爵,一为郦侯、一为洨侯。此时若分掌南北军,则权倾天下,无人可以撼动。

陈平便依照张辟疆所言,奏请吕后。吕后正掩面干哭,闻陈平之言,不由抬眼望望,心内大悦,嘴上却道:“吕台、吕产,两竖子耳,能当此大任乎?”

“天下息兵戈,太尉一职今已废,然南北军之政却不可废;中尉、卫尉,皆用吕氏,乃天经地义事。”

吕后仰头想想,颔首道:“难得你有此心,能虑及根本,哀家终可得安睡了。帝忽崩,哀家只觉心痛,顾不得他事了。吕台、吕产,能否掌南北军,自是小事;老臣如陈平你,有此番心思,方为大事。”说罢又哭,然与方才大不同,竟是涕泪横流,一发不可收了!

宣弃奴在旁见了,急忙递了帛巾上去,劝道:“太后,如此哀伤,使不得,使不得呀!”

陈平知大祸已远去,心头一松,也作态劝了两句,便退下殿了。

时过两旬,逢九月辛丑,诸侯与列侯功臣便又齐集,行奉安大典,葬惠帝于长安城东北。陵寝与刘邦长陵相距十里,号为“安陵”。其状亦如覆斗,拔地而起,巍峨蔽日。其高略逊于长陵,宏阔却丝毫不输。陵园内林木蓊郁、屋宇相连,朝东之墓道坦荡如砥,为西汉十一陵中占地最广者。

陵北也有陵邑一座,形制仿长安“斗城”状,东、北两面,各有一城门。

会葬当日,百官神情悲伤,随灵而泣,数十里不歇一步,一路泪洒黄土。

忙碌两日,会葬毕,群臣返回长安,又拥张皇后、太子赴高庙,为刘盈拟庙号,为“孝惠”,故后世称他为惠帝。张嫣怀抱刚满月之太子,受百官拜贺。太子刘恭,就此称帝,张嫣则尊为太后。

惠帝葬毕,已是秋九月梢,新年将至。吕后心中总觉纷乱,便召审食其进宫,做夜半长谈。

夜来天寒,宫中屋宇高敞,尤觉寒彻。宫女点燃了炭火盆,吕后与审食其身裹紫羔裘,一边烤手,一边说话。

吕后搓搓手道:“盈儿说走就走,令哀家措手不及,好在张嫣有子,否则汉家权柄,还不知传到了谁手里。”

审食其略一踌躇,回应道:“汉祚不衰,固是幸事,然张皇后之子刘恭,到底是婴孩,日后朝政谁来做主?近日臣思之,不禁悚然。太后于此,可有主张?”

吕后一笑:“龙庭上坐了个少帝,你还怕甚么?”

“盈儿一走,张皇后便也为太后。一朝之上,有两太后,只恐群臣胡乱攀附。”

“当初我力主自家人做皇后,便是为的这个。张嫣年幼,又是我之血脉,故不必担心。明日,令其徙至长乐宫来住就是。”

审食其仍有犹疑:“道统之事,固无可忧了;然决断天下事,无萧、曹之辈,亦是堪忧。”

吕后便以火钳拨弄炭火良久,忽问道:“汉家承平,已有时日,不似开初那般难弄了。即便没有萧、曹,也不至颠三倒四。你看,便由哀家称制可好?”

审食其一惊:“太后称制?史无先例呀!”

“你又吓人!我若不开此例,即是万年史,又何来先例?今朝,我也来司一回晨,你看天光能不能亮。”

审食其迟疑半晌,才叩首道:“太后称制,臣不敢有异议。若施行,政令必畅通,确乎不须萧、曹再生。”

“正是此理。我与萧、曹,皆起自沛县,彼辈能,我便也能。”

“臣亦不疑。太后之功,今后或可比周公,岂是萧、曹能比?”

吕后会意一笑:“审郎,你如此年纪了,仍如少年,会讨人喜欢!”

当夜,吕后称制一事,便于这场闲谈之中敲定。

原来,古时君王驾崩,新主年幼,主少而国疑,此乃常事。临此时,照例由皇族长辈临时摄政,待君主长成,方才还政,如此,方不至中断朝纲。上古周武王驾崩,子周成王仅有十三岁,不能治天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受命摄政,留下一段美谈。后世摄政,便常援此例。

然女主摄政,吕后则为史上第一人。自秦始皇之后,君王发令,均以制书、诏书下达。故太后临朝主政,发号施令,便名为“称制”。

再过一月,便是少帝元年。《史记》载曰:“元年,号令一出太后。”加之这位少帝,实是个身份不明的“伪太子”,故后世史家,便将吕后称制的数年间,统称为“高后”纪年,而不称帝号。

因嗣君年幼而由太后临朝,在汉之前,绝无此事。吕后开此例,延续汉祚,可谓功高,然皇权终究是男权,太后称制,虽光耀一时,却就此埋下了祸端。待太后宾天,须经一番刀光剑影的厮杀,方能收局,此是后话了。

吕、审二人,在长乐宫夜话,谈至深夜,天气愈寒。吕后频擦双手,望住审食其道:“昔年在沛县,失心翁领兵在外,不知死活,我日夜劳作,唯求温饱。难为审郎你,忠心护持,今日天下归我,你便可做宰相了,也算有福报。”

审食其眨了眨眼,连忙回道:“自前次入狱,几乎丧命,臣便有自省。老子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此乃天理,由圣人讲了出来。臣为庸碌之辈,岂敢违圣人之言?太后称制,天下至福,臣能亲见这一日,也算是沾了福气。所谓宰相之位,万不敢想,唯求心安而已。”

吕后笑笑,以手指点审食其额头道:“天下姓吕,你还担忧个甚?”

“天下姓吕,心安者诸吕也,而非微臣。”

“这有何不同?”

审食其裹了裹裘袍,答道:“吾以舍人随侍太后,至封侯,荣华达于巅顶,已不可逾,臣万不敢心存妄念。臣与诸吕,到底还是不同。”

吕后想想,便道:“也罢也罢!你身无官职,多有忌讳,可以不必招摇,今后入宫,悄然而入就是。待日后加了官,名正言顺,这长乐宫便有你一半。天下如何摆布,还需你多建言,不可推托。”

“这个自然,臣哪里敢推托?臣以为,天下之事,最可忧者,还在于盈儿诸异母弟,彼辈皆为王,且为少帝长辈,各据一方,广有财赋。如此,少帝之位,又怎能坐得稳?比盈儿当初还不如了。”

“说得是!这便是大患,审郎可有甚高见?”

“无他,剪除刘氏王、立吕氏王而已。”

“好!”吕后大喜,起身拽住审食其道,“今日天寒被冷,你就不要回家了,陪我一陪。二十年来,哀家习以为常,有你在便好。今虽权倾天下,总不能弄几个男宠来陪吧。”

“太后明见。那籍孺、闳孺,也需打发掉才是,留在宫中,像甚么样子?”

“明日就将他二人驱走,徙至安陵,陪他们旧主去好了。”

次日,太后称制令赫然颁下,群臣闻诏,各个变色,然亦不敢廷争,只是齐呼“万岁”。下了早朝,吕后便召了闳孺来,劈头问道:“孝惠帝宾天已月余,你为何不随去?”

自惠帝死后,闳孺本就忐忑,今闻吕后如此说,以为死期将至,不禁大惧,叩首求饶道:“小人之命,不足惜!然小人也知太后宽仁,望看在孝惠帝面上,且留小人守陵,也免得他孤单。”

吕后冷冷一笑:“我便知你要如此说!近臣伺候君上,总要劝君上做尧舜,不要怂恿他做桀纣。然你这班妖孽,却不安分,投君上之所好,祸乱宫闱。你看这朝中郎官,各个都模仿你冠带,彩衣羽毛,浑若倡优,哪还有个正经样子?如今孝惠走了,你又何必贪生,去黄泉底下同乐好了。”

闳孺闻言,汗流如注,头叩得越发响亮,哀求道:“小子无知,数年来,惹太后生气。太后要我死,我不敢不死,然孝惠帝若泉下有知,闻之怕是要伤心。”

吕后不禁大笑:“你这等竖子,全凭一张巧舌邀宠,其余还有何本事?君上一走,便全渣滓。孝惠帝宠信你这等人,又能成甚么大事?”

“小人也知自家就是渣滓,故只敢与君上同乐,不敢为君上献计。”

“罢了!你那些末技,瞒得了谁?我殿前宦者田细儿,是谁所杀?以为哀家不知道吗?”

闳孺急急叩首道:“我怎有胆杀田细儿?孝惠帝有密杀令,小人不敢不遵呀。”

吕后瞥一眼闳孺,冷笑道:“我今日召你来,便是要教你知:天可以变,道亦可以变。无知竖子,得意时,只道是凡事万年不变,恣意妄为,将事情做绝,如何就不知收敛?”

“小人……小人是自找死!”

吕后便猛一拍坐榻:“那么,来人!”

闳孺大惊,以为必死无疑,急忙叩头,至血流满额。

吕后却一挥袖道:“好了!无须再叩首了,咚咚了一早晨,老娘听得心烦。看在你救辟阳侯的分上,哀家不要你的命,且与籍孺一道,去守安陵吧。即由奉常府遣送出宫,不得淹留。出去之后,便是庶民,往日种种,你二人只当是做了个梦!出入结交,须上报安陵令,若有图谋不轨,定斩不饶!”

闳孺这才回过神来,长舒一口气,连连谢恩而退。次日,便与籍孺一道,由奉常府派员遣送,徙至安陵邑,安顿了下来。

二人从云端上跌落,知世事变易,已非逝者所能左右。昨日好运,不复再来,没死便是大幸,从此只能老老实实,不敢有所妄想。

待诸事张罗毕,吕后这才想起张嫣,忙来至未央宫。见张嫣怀抱那婴儿,精心侍弄,一如亲生骨肉。

见吕后来,张嫣忙放下婴孩,施礼请安道:“太后大安。”遂又转身去哄那婴孩。

吕后凝望良久,心有不忍道:“你年方十四,便成了太后,日后之路,何其漫漫也!”

张嫣神色忧戚,低头含泪道:“自入宫,生死便交予太后,臣妾别无他图。”

吕后顿觉心酸,拉过张嫣来,抚其背道:“将这少帝好好养大,今生你便有享不尽的福。吾辈女流,一入宫闱,便做不得女流了,生死好恶,全是为社稷,退无可退,且顺势而为吧。”

张嫣颔首道:“阿嫣谨记。”

“嫣儿,刘盈走了,这未央宫,不就是个墓圹?还留在这里做甚?与我回长乐宫去,吕媭、鲁元二人,常进宫来玩耍,吾辈女流,便一起来守这社稷吧。”

张嫣自然是从命,当日,便抱着少帝刘恭,徙至长乐宫,与吕后同住在椒房殿。婆媳两人,彼此也都心安了。

入夜,吕后思前想后,忽想起审食其所言:欲天下安,须封诸吕为王。想此事为大,是一刻也不能缓了,便悄然坐起,不能入眠,眼睁睁直到帘外有了曙色。

次日小朝会,唯有九卿议政。吕后便唤过右丞相王陵,问道:“主政数月,王丞相可还适意?”

王陵恭谨答道:“微臣以土豪起家,幸得太后赏识,勉强为百官之首,实是世无萧、曹,庸人继之。”

吕后便笑:“王丞相过谦了!令堂义殉汉家,令神鬼皆泣;仅此,你便可为汉家做主。”

“家母身殉汉家,我亦有此心。然宰相之要,在于通达,惜乎微臣出身武人,终归是少权变。”

“哦?哀家倒还看不出。今日问你,便是要商议一桩权变之事。”

“请太后吩咐。”

“高帝崩时,念念不忘老臣。老臣在,汉家山河便似磐石,哀家睡下也是安稳的。然七年之间,高帝、孝惠先后崩逝,哀家独坐朝堂,总觉臂膀无力,忽而忧惧天堕西北,忽而又恐地陷东南……”

王陵便一揖,恳切道:“太后请安心!高帝虽不在,基业由太后接掌,眼见得四海宾服。诸臣唯太后马首是瞻,也并无异常。”

吕后一笑:“那便好。今有一事,要问计于你。汉家以郡县与诸侯并置,诸侯王半有天下,却非哀家骨血,难测其心。吾欲效仿高帝,立诸吕子侄为王,以为制衡,也好坐得稳当些。”

王陵闻此言,脸色便骤变,亢声道:“不可!高帝曾杀白马,立白马之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去日无多,言犹在耳。今若封吕氏为王,则背弃盟约,有负先帝,是为大逆不道也。”

吕后便不悦,拉下脸道:“哪里就称得上大逆?世间万事,都可权变。你辈拥立高帝,不就在荒郊野外吗?有何礼法,有何体统?称帝之事,既然可以权变,那封王之事,又如何不能权变?”

“不然。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拥高帝之时,事虽仓促,然礼仪无一不正。天下之正道,为万古不易之道,不可一朝天子便新起一道,如此万民将何所适从,百官焉能守一?皆以天子喜怒为对错,那天下还能有对错吗?不闹得一派混沌才怪!故而权变之事,只合用兵,不可移之治天下。”

吕后大怒而起,拂袖道:“你一个武人,也跟我掉起书袋来?且闭嘴,此事我再问诸臣,诸臣说可,便可。你虽为宰相,却当不了哀家的家!”

王陵仍争辩道:“太后请便。然臣以为:歃血为盟若不作数,则失信于民,诏令便出不得长乐宫门。”

吕后瞪视王陵良久,方恨恨道:“满朝文武,就你一个霸道!作不作数,且看哀家手段吧。”说罢,便掉头问陈平、周勃道,“陈丞相、绛侯,你二位以为如何?”

陈平、周勃闻吕后点名,都暗自吃惊,不禁面面相觑。见二人嗫嚅不能对答,吕后也不催逼,故意眯起眼来等待。

周勃瞄了瞄陈平,见陈平眼观地面,恭立不动,便知他无意触龙鳞,于是上前一步,恭顺回道:“高帝定天下,以子弟为王;今太后称制,以诸吕子侄为王,并无不可。”

吕后未料周勃如此痛快,心下便大喜,望着陈平道:“陈丞相,你也如此想吗?”

陈平仍不抬眼,只低头揖道:“高帝所为,总不会错。”

吕后便仰头大笑:“陈丞相巧言令色,古来所无,难怪高帝从未疑心过你。然诸吕封王,难免有人说三道四,诸君还须多多献计。”

陈平便应道:“此事不难。欲封王,先封侯。欲封吕,先封刘。跬步徐行,不求速达,自然就没有物议。”

吕后喜道:“到底是国师,哀家便依你了。诸君请罢朝吧,宗正留下,我有事与你商议。”

罢朝之后,王陵、陈平、周勃三人走在一处。王陵面色便不好看,责怪二人道:“当初与高帝歃血为盟,诸君都不在场吗?”

陈平脸一红,答道:“在,当日……如何能不在?”

“今高帝驾崩,太后以女流辈主政,欲封吕氏为王。此为乱政,虽不能共击之,也当廷争才是!君之脊骨,生到哪里去了?竟然从其欲、阿其意,觍颜背盟,岂不成了无良之臣?高帝顾命之托,言犹在耳;而你二人,却胆怯如鼠,任由朝纲紊乱。来日,还有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

陈平望望王陵,躬身一揖,回应道:“王陵兄,你当我等真是佞臣吗?今日面折廷争,我等固不如君;然日后保社稷、定刘氏天下,君也必不如我等,你信也不信?”

王陵眨了眨眼,一时竟不能应答。少顷,才恨恨道:“为臣之道,有直臣,有佞臣。今日膝常曲,子孙脊骨便都不得直;今日避祸不言,子孙必遭大祸!”言毕,一甩袖便走了。

陈平与周勃对视一眼,皆有苦笑之意,互道了声“保重”,便分头回府去了。

王陵回到家中,细思陈平、周勃二人所为,不免想起老母之忠烈,便悲叹道:“无骨之臣,先帝生前可能识破?屈于威武,昧于大义,倒还有满口的歪道理!”便恨自己木讷,不能反驳佞臣。随后,竟两日不进食,在家中独生闷气。

再说吕后那边,待与宗正商议毕,便传审食其入宫,与他在椒房殿见面。

两人方才坐下,吕后忽道:“天色为何晦暗了?室内局促,你我去庭院中说话吧。”

于是又来至中庭,立于银杏树下,吕后见随从离得远,便对审食其道:“元年伊始,本是大喜日,吾欲封诸吕,然王陵那老榆木,却无眼色,朝堂之上,再三再四说‘白马之盟’。如此不知利害,可奈何?”

审食其听了,并不心急,只仰头看那一片枯枝,缓缓道:“老叶落尽,才有新枝出来。如今天下万民,无不赞太后功高,皆称:汉家若无太后,便捆绑不到一处。臣以为,太后称制,便是新朝,虽无冕旒,实与帝王无异,我为太后庆幸!臣追随太后二十余年,几经磨难,险些落入油镬里几回,到今日事定,当竭力相助。然身无官职,总还要避嫌才是……”

吕后望望审食其,笑了一声,道:“这个,你不说我也知。我权倾天下,就愿宠信你一个审郎,不知为何,却引得众人妒,连嫡亲子也来作梗!如今,盈儿已崩,看谁还敢放肆?那王陵,给他个好官,他不好好做,就莫怪我无情义了,这一回,要教他腾出位子来,让你审郎来坐。”

“唔?……臣以为,还是急不得。今日他妄言‘白马’,明日便下诏削他官爵,教天下人看了,显得太后心地偏狭,须是不好。不如慢慢来逼他。”

吕后摇头道:“他若佯作不知,忍辱不退,又能奈何?”

审食其一笑:“他一个武人,如何就能忍得下来?你每落一棋子,便是羞辱他一回,到头来,他自会摘冠而去。”

两人在树下言笑晏晏,亦不觉冷。不经意间,天上忽飘起雪花来,起先尚小,后来渐渐大如鹅毛,将二人眉毛全染白了。

宣弃奴在远处侍立,看看雪下得大了,拿着笠盖就要过去。吕后见了,连忙摆手:“下雪恰好闲游,何必遮盖?”说罢,便问审食其,“你冷么?”

审食其摇摇头,吕后便笑:“不冷就好,我兴致也正高!你我二人,就在这雪中游走,丞相的事,顺便就商议好了。”

审食其会心一笑,指了指雪地,应道:“雪大路滑,徐行便好。”

二人冒着雪,在庭中游走了数匝,雪意便渐渐浓起来,不只是远野给隐没了,就连近处宫阙也看不见了。

吕后仰望雪花纷纷,欣然道:“我便是喜这雪天,污秽都看不见了。”

审食其拂去吕后的肩头雪,笑道:“是上苍有意,不欲令你心烦。”

吕后回眸道:“有你审郎在,岂不就是上苍赐福吗?”

两人遂相对大笑,又观雪景良久,方才返回殿内去。

不久,时入十一月,吕后忽然下诏,称:幼帝懵懂,须老臣教诲扶持,否则难为人主,今加王陵为幼帝太傅,好生教诲,以求远谋;王陵原有右丞相事权,交陈平分担便好。

这日,王陵赴朝会,忽闻这一道诏令,便知是吕后排挤,心中悲愤难抑,当即回道:“老臣忝为右相,究其初,不过是南阳一豪强,哪里有甚么学问,可以教诲幼帝?且幼帝尚在襁褓中,我又如何教诲?臣旧年在战阵,负伤颇多,病患缠身,如今不胜公事繁剧。官居右丞相,实属勉强,不如早些让贤,就此乞骸骨,还乡养病。还望太后恩准。”

吕后便假作惊讶色,急忙站起身道:“这哪里行?朝中用人,事比天大。老臣近年纷纷凋零,所幸高帝顾命之臣多半还在,你即是其中一个,如何能说走便走?”

“臣虽老眼昏花,然天气之阴晴,总还辨得出来。若此时不走,来日倘有过失,想体面乞归,怕也是不能了。”

吕后便作色,嗔怪道:“顾命之臣,竟欲甩下这社稷不顾,去林下逍遥,岂不有背于高帝?王丞相不贪名利,固然是好,然这一走,便要陷哀家于不利,这就不好了。我孤儿寡母为守社稷,困于朝堂,倒是不比你安国侯洒脱了。”

“太后多虑了。老臣辞与不辞,于汉家,似九牛而去一毛也,无人在意。我弃官不做,汉家仍是汉家,可传至万代,岂能因我而生变。臣乃武人脾性,粗鲁无文,归乡捉一捉河鱼,便是好。若论治人理政,还是让贤好了,近年人心奸猾,我是愈发地摆布不顺了。”

吕后假意不允,争执半晌,才叹口气道:“安国侯无意于朝政,哀家也勉强你不得。功臣劳碌半生,所求无非是福荫子孙,此去归乡,请好生将养。”

王陵遂摘去头上“玄冠”,深深一揖,谢恩道:“臣生于秦末,本为莽夫,幸得高帝赏识,才戴上这公卿之冠。今日免之,亦是汉家臣,唯愿老于汉家。”

吕后怔了怔,便笑道:“老将军谦逊了,还说是武人少文!如今你说话,哀家也听不大懂了。”

王陵卸职后才数日,吕后便有诏下:以左丞相陈平为右丞相,以审食其为左丞相。左丞相不再理政,唯监察宫中事,职如郎中令。又称:外戚功高,特予推恩,追尊吕公为吕宣王,追尊吕泽为悼武王。

此诏一下,官民皆看得清楚了:诸吕封王,已是势不可当。那吕公、吕泽死了多年,高帝时不追封,此时却来追封,显见是为封诸吕开道。自此,众臣皆知吕后厉害,再不敢妄议封诸吕事。

审食其坐上高位,便可堂而皇之入宫,太后每有谋算,皆由审食其先传出,从此参与政事,再无顾忌。

诸公卿重臣,也将大势看明白了,每逢决事,皆看审食其脸色。太后称制不过旬日,朝政便如新朝一般,昨日之禁忌,今日翻作风尚;昨日之定规,已无人再予理睬。

且说王陵正欲归南阳,闻新任左右丞相诏令,心知大势难挽,便不再心存侥幸。临行日,那故旧同僚惧吕后猜忌,多不敢来相送,竟是门庭冷落。王陵长子王忌见此状,不禁破口大骂。王陵笑之:“小儿,恼个甚么?前时彼辈趋奉,乃因我相权在手,今日翻作老翁归乡,彼等不来相送,才是常理。”

王忌愤恨道:“阿翁在位时,常助人。以今日观之,反不如当日仗势欺人好了!”

“荒唐!话不能如此讲。人之荣辱,每不在当下,而在终局。鬼谷子曾言:小人交人,以左道而用之,往往终局是败家夺国。这话,何其高妙!我看当朝奔竞者,多为孺子,彼辈初涉宦途,未历三朝,以为当朝便是恒久,一心只知攀附。然不出十年,便可见其下场,败家、灭国,恐都到了眼前来!”

王忌不听,仍怨恨道:“说这些话咒他们,又有何用?”

王陵不禁大怒:“小儿,乃父固无能,但好歹是自血泊里爬过来的,就不如你见识?无人来送,也罢。我自归家,与他人又有何干?今归居乡中,那县吏还敢来欺我吗?”

半月后,王陵一家收拾好细软,启程还乡。车马行至霸上,王陵见杨柳枝随寒风摆动,便触景伤情,知今生再返长安,怕是不能了。

正感叹之间,王忌忽以马鞭指向前方,惊喜道:“有人相送。”

王陵放眼看去,果见路旁长亭中,有一行人,摆好了筵席正等候。见王陵车马驶近,为首一人便起身,率众走下亭来,长揖迎候。

车至近前,看清那为首者,王陵心中便是一喜:原来是张苍!

张苍此人,前文曾表过,原为秦朝御史,沛公军过其家乡时,投军相从。后刘邦见他干练,便遣他至韩信帐下,随军北征,历任常山郡守、代相、赵相,终得封为北平侯。天下初定后,又返回朝中,以列侯之尊,为丞相府主计,助萧何掌管各地钱粮事。

王陵称病免相,天下震动。当此时,张苍已外放淮南国相,正在长安料理公事,闻讯大惊,连忙赴北阙甲第,拉了任敖、周緤、徐厉等人出来,至霸上恭送王陵。

王陵望见张苍,顿时泪流,回首对王忌道:“人心终有温热者,如何便无人相送?”

且说这张苍,如何对王陵如此恭敬?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渊源。

当初,秦末大乱,张苍弃官逃归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家中,时逢沛公军路过,便以门客身份投军。其时沛公军攻南阳,张苍随军,因大意贻误军机,按律当斩。行刑那日,张苍被剥下衣裳,伏地待诛。

刚巧王陵路过,偶瞥了一眼,不禁叫道:“哦呀!这是何方美男?身长大,肥白如瓠,何其英武也!且慢且慢。”遂起了惺惺相惜之意,问明张苍姓氏、罪名,嘱刀斧手万勿下手。

言毕,便直入沛公刘邦帐中,为张苍说情。刘邦听了一笑:“难得王陵兄赏识一人,然长得像葫芦,便是英雄吗?……也罢也罢,便赦了他吧。”

当下遣人急赴刑场,将张苍赦了,押回大帐,松了绑。见张苍身长八尺有余,仪表堂堂,刘邦脱口便问:“果然是美士,想必乃父也身长八尺乎?”

张苍答道:“非也,家父身长不满五尺。”

刘邦、王陵一怔,随即大笑。刘邦道:“或隔代传之,倒也不怪。你方从军,便贻误军机,显见得不善战阵。便去萧何帐下吧,或可胜任,切勿再马虎了。”

刘邦于此事,并不在意,旋即便淡忘。而张苍自此,便不忘王陵救命之恩,以父事王陵,多年如一日,未尝稍懈。

此次闻王陵罢相,张苍大为震骇,心想:若自家也似他人一般躲避,未免太过忘恩,纵是吕氏耳目众多,也要来送恩人一程。

张苍见王陵车至,连忙趋前,将他扶下来,然后跪地,行子侄大礼。其余众人也都上前致礼。

一行人笑语喧哗,进了长亭坐下。张苍便举杯祝道:“丞相卸职归乡,本为盛事,陈平、周勃等诸公,不来相送,小臣也不便揣测。而我等三五人,无扛鼎之才,位不至卿相,亦不惧天威,是定要来相送的。自沛公军至今,同生死,共执戈,袍泽之谊未能忘。此酒,非酒水也,乃诸同僚的些许心意。”

那任敖在昔日,曾对吕后有大恩,故丝毫不惧吕氏,亦附和道:“安国侯若不为相,则旁人更不配。朝中之事,我等无缘插嘴,然送别安国侯,则决不可退缩。”

王陵闻之动容,欠身对诸人一拜:“今日见诸君,如沐春风。看来,同僚之谊,卸任之后更为真朴。老朽不识时务,直言犯上,弄得获罪归乡,重逢恐是无日了,诸君请保重,勿步老朽后尘。”

在座一班武人,心直口快,争相道:“丞相且归,自去安养天年。我辈本武人,委屈在朝中做官,甚是无趣。先前披甲搏杀,是认定了高帝仁义;到如今,这天下事……不提也罢!丞相先归,我等也是迟早的事。”

众人举杯畅饮,痛斥时弊,都觉十分尽兴。王陵酒酣,回首见王忌侍立在旁,便笑问:“如此叔伯辈,仗义否?”

王忌应道:“阿翁豪侠半生,岂能无三五死士为友?”

王陵便点戳王忌额头,大笑道:“你就是不懂!若满朝结队来送我,则我命不到月底,便要休矣!”

众人闻言,都一齐大笑。又推杯换盏,饮了数巡,方才依依不舍,与王陵相揖作别。此时,彤云密布,天欲雪。王陵登上车,拔出剑来,望了望天,长啸一声道:“罢了,罢了——”遂一路悲歌而去。

且说王陵归乡后,闭门谢客,蛰居八年不出,终未能盼到海内廓清,便郁郁而终,谥号“武侯”,长子王忌袭了安国侯。

后世有史家论及王陵,多赞其直,说他逢国家之变,不计得失,敢迎险而上。更有西晋名士陆机赋诗赞曰:“义形于色,愤发于辞。主亡与亡,末命是期。”其激赏之意,力透纸背。

后张苍渐登贵显,官至丞相,仍不忘王陵之恩。每逢休沐日,必去拜见王陵夫人,亲手奉上饮食,伺候夫人食毕,方敢归家。此为后话了。

自王陵辞归后,吕后顿觉心清目爽,细数内外大事,桩桩件件都已搁平。这日散朝,吕后便唤来审食其,吩咐道:“近日不知为何,常思孝惠,亦想起周昌。惜乎这老榆木,早些年便殁了,少享了多少福!其子还算成器,袭了汾阴侯,也不知如今怎样了,你这就代哀家去看看。”

审食其也感慨:“自是应去探看。若无周昌,孝惠必不保太子之位,也就没有太后今日了。”

“此外,还有一事,也须探问明白。当年,周昌那御史大夫做得好好的,高帝忽就遣他为赵相,分明是选了个倔驴,来护着如意。失心翁固然有心机,然怎有如此高明之计?不知是何人献计,须打听清楚。”

“太后放心,我往汾阴侯邸宣慰,不消三五语,便可哄得他说出来。”

不到半日,审食其从周邸归来,面有得意之色。吕后忙问:“探听明白了?”

审食其一笑:“当初,果然有人献计。”

“是何人?”

“御史大夫赵尧。”

吕后拍案而起,惊道:“如何是他?这竖子!”少顷,复又坐下,沉吟不已。

审食其在侧,小心问道:“赵尧位尊,措置不宜太急,或可稍缓?”

吕后也不答话,只回首吩咐宫女:“天忒寒,端两盏羊羹来。”

稍后,宫女端上两盏滚热羊羹,吕后招呼审食其一道用了,方缓缓道:“诸臣都称我是‘太后称制’,我一个妇人,若不立威,又怎能称制?往昔我不在此位,便要受戚夫人母子的气;今日我得天下,自然要教人知晓:哀家是违逆不得的!最关紧要者,就在于用人之道——既要报恩,又须报仇,这便是立威。明日上朝,你看我如何处置吧。”

次日上朝,诸臣齐集长乐宫前殿,由右丞相陈平领班,商议政事。吕后端坐帘后,从头至尾听政。待百官商议完毕,有了定论,太后若无异议,便散朝。

这日,文武众臣议罢,中谒者张释刚要喊“罢朝”,吕后在帘后忽然大呼:“慢!哀家还有事,要问御史大夫。”

诸臣便都一悚,不知出了何事,疑心是谁家子弟又惹了祸。

赵尧闻声步出,向吕后一揖道:“臣在,愿听命。”

吕后注视赵尧良久,才开口问道:“公卿百官,近来有无不轨之举?”

赵尧答道:“自太后称制以来,百官自知检束,天下晏然,并无新案。”

“那好!既无新案,哀家便要问你一桩旧案。御史大夫之职,显贵也,你是如何做上来的?”

赵尧心内一凛,知太后此番来意不善,福祸难料,只得硬起头皮答道:“前任周昌,改拜赵相,微臣方接任此职。”

“御史大夫,位居九卿,实为副丞相也,当从功臣列侯中选任。你一少壮后进,是如何得了高帝赏识,得此越职擢拔的?”

“高帝是如何想的,臣实不知,或因微臣案牍细心。”

吕后便冷笑:“你倒谦逊,一个文吏,弄弄刀笔,便能跻身九卿?如此言语,是将老娘看作孩童吗?”

赵尧脸发白,慌忙跪下:“请太后恕罪。”

吕后遂轻蔑一笑,切齿道:“光阴到底不禁熬,说来,竟是十年前一宗老账了。那一年,是何人向高帝进谗,将周昌打发去了赵国?时赵王如意,勾连其母戚夫人,暗中倡乱,以周昌为赵相,便是要庇护如意。这计谋,是何人所献?赵尧,你做了十年御史大夫,这桩旧案,可曾理清过?”

赵尧知吕后已洞晓当年事,牙齿便打起战来,哀恳道:“太后宽仁,恕微臣昔日狂妄。”

“赵尧,看你心窍颇多,当初如何却看好戚夫人?莫非算定——如意可做太子?”

“臣不敢做此想。当初,只为讨高帝喜欢,揣摩上意,献了这昏头的一计。”

吕后便忽然起身,厉声道:“罢了!事到如今,还花言巧语。你献计欲保如意,不是为助戚夫人上位,又是为的什么?”

赵尧见万难辩白,心一急,竟是涕泗横流,连连叩首道:“臣赵尧,原一书吏也,岂敢有左右大政之心?当初献计,不过是心存侥幸,希图一步登高位而已,望太后饶命。”

“赵尧,哀家并未说要你命,只须你知罪。你不辨大势,只知攀爬,撺掇君上屡发乱命。今日如何?小人得志,也不过十年而已,时日若久,天都不容!”

赵尧汗流浃背,急忙叩首道:“臣知罪,臣唯求不死。”

此时文武列班中,有多人步出,伏于地上,为赵尧求情。就连陈平、周勃也先后出列,揖道:“赵尧平叛有大功,今罪不当死,望太后开恩。”

吕后这才缓缓坐下,指戳着赵尧道:“既有诸臣求免,哀家若不饶你一命,倒是折了众人的面子。然此罪不可不抵,御史大夫你便做不得了,废为庶民,安居去吧。御史大夫职缺,由广阿侯任敖补上。陈平,你看如何?”

陈平连忙回道:“任敖,豪杰也。跟从高帝举义,功高盖世,今为御史大夫,甚妥。然赵尧废为庶民……”

“如何?莫非还是论罪为好?”

赵尧听见话头不对,连忙摘下玄冠,急急道:“臣服罪!臣无可辩白,谢太后不杀之恩。”

吕后便一拂袖道:“你退下吧,办好卸任,哀家不为难你。长安城内,任由你长住,只不要再撞见老娘。”

赵尧满面沮丧退下,待出得魏阙,回首望望,不禁仰头叹道:“所谓九卿,何其匆匆?操劳一场下来,竟是不死就算好!”当即返回公廨,交了印信。自此之后,便销声匿迹,隐于民间,再未有一事在史上留名。

吕后赶走赵尧,犹自愤愤,对左右重臣道:“汉家草创,万事都少章法,才有了小人的钻营之隙。汉承秦制,固然不错,然不能只守着‘秦六法’不变。现有汉律九章,不过是秦律遗存,哪里还能应付今日万事?今后律法,当谨严周密,即是细小处,也都有个遵循。张苍熟知天下典籍,这一向,又恰好投闲置散,便由他来定律法好了。限期一年,明年此时,便须有一番新律法出来,与民便利。”

陈平便对奏道:“太后英明。张苍定律法,卷帙浩繁,所需人手应由相府出。相府吏员,可任由他拣选。”

吕后又道:“先前孝惠时,废了《挟书律》,此举甚好。我汉家堂堂正正,不应似李斯那般疑神疑鬼。以吾之意:夷三族罪及《妖言令》两项,也应废除。一人做事,便一人当,老幼都不要再杀了。吾汉家基业,固本在人心,绝非有人胡言乱语几句,便可掀翻的,何须怕甚么妖言?”

众臣闻之,心中又惊又喜,皆交口称善。

经此一番打理,朝堂之上,人事一新。吕后便想:朝会之际,敢公然抗旨者,已然不存,可以为诸吕封侯封王了。然天下议论,从来难测,还要步步试探才好。

如是,为避嫌疑计,吕后小心出手,封了若干旧部为侯,夹带着二三诸吕,以免突兀。先后有吕释之三子吕种,封为沛侯;吕后阿姊之子吕平,依母姓吕,亦封为扶柳侯。

为塞天下之口,吕后思来想去,索性令吕刘两家儿女结亲。如此,外人看来,吕刘是一家,也就无从挑剔了。

其时,齐王刘肥已于年前病殁,长子刘襄袭了王位。另有次子刘章、三子刘兴居,皆已成年,吕后便做主,将吕禄的长女吕鱼,嫁与刘章为妻。因这层姻缘,便封了刘章为朱虚侯。刘兴居沾了阿兄的光,后也封为东牟侯。两兄弟先后应召,入长乐宫为宿卫,跻身近侍。此番安排,精于心计,吕后甚是得意,将刘章也当作自家羽翼。岂料这一步棋,是大大地走错了,此处暂且不表。

还有那惠帝之弟赵王刘友、梁王刘恢,此时亦长成。吕后便做主,将吕氏之女许配二王,刘友、刘恢哪里敢不从,只得娶回了家去。

待封侯事毕,朝议仍静如止水。眼看诸吕无功而封侯,并未惹起非议,吕后心下暗喜,欲进而为诸吕封王,然思来想去,仍觉心虚。

这日,见审食其入值宫中,吕后便唤他近前,商议道:“吾欲为诸吕封王,又恐惹起群议,奈何?”

审食其道:“今之朝议,就如倡优登台,过场而已。太后旨意如何唱,他们便如何唱。为诸吕封王,有何可忧?”

“不然。陈平等重臣,固无异议,安知其余人是何心思?”

“陈平、周勃,皆为几历生死之人,尚且因惧祸而缄口,遑论其余人?朝中情势,明眼人都可看清,谁还敢逆鳞?太后可放胆行事,不必顾忌。”

正商议间,忽见窦姬奔入,慌慌张张伏于地,禀报道:“鲁元公主病了多时,今日忽然就薨了!”

吕后脸色一白,猛然惊起:“鲁元?只闻说是小恙,如何说走便走了!”

窦姬回道:“早起还好好的,近午一头栽倒,便薨了。”

吕后顿时泣下:“呜呀……天!吾有何过,仅一儿一女,竟走了个干净!”

审食其忙扶住吕后,劝慰道:“太后节哀。先去送别鲁元,再说其他。”

待吕后赶到宣平侯邸,见张嫣已先至,与张敖父子皆着素服,守在鲁元榻前哀泣。

吕后在榻边俯身,望见鲁元面如白垩,似正酣睡,不由就泪落如雨,上前拉住鲁元之手,哀切道:“孩儿,当年沛县劳作,忙前忙后,只苦了你。而今福未享完,何事匆忙,便撇下老娘走了?”

张敖、张嫣闻言,不由悲从中来,都哀声大作。

吕后回首望去,见鲁元之子张偃,也正一身素服,伏地哀哭,心中便豁地一亮。于是转身过去,拉起张偃,劝勉道:“男儿虽小,亦当有丈夫气。岂能这般鼻涕眼水的,好没气概!阿娘走了,你须当大任,好好照看阿翁。”说罢,转头又对张敖道,“鲁元此生,实是太过委屈,吾将有所报偿。”

张敖惊喜交并,忙率全家老小,向吕后叩首谢恩。礼毕,张嫣起身,对吕后道:“太后,你也须节哀。天下事,皆操于你手,万事不能有疏失,还望多多保重。”

吕后便拉过张嫣之手,端详其面容良久,哀哀道:“嫣儿,吕家张家,骨肉不分。你娘走了,我焉能不悲?好在你娘嫁得好,张氏一门,倒还比那盈儿一门更亲了。”

张敖闻言,慌忙叩谢道:“谢太后不见弃,然此恩万不可当。小婿无能,曾惹太后担惊受怕,侥幸未遭殃,皆托了太后之福。”

吕后望望张敖,嘴角忽隐隐有笑意:“旧时之事,还提它做甚?今后,为娘必保你一门富贵。”

此后,又过了旬日,鲁元公主隆重出殡,陪葬于安陵园内,距惠帝陵仅千余步之遥,与其弟常年做了个伴儿。公主陵上有封土,逾两千余年风雨,迄今犹存。只是近年,竟然数次险遭盗墓,令人唏嘘。

鲁元公主下葬事毕,吕后便有诏下,称鲁元昔年护卫太公,劳苦功高,惜乎其寿不永,思之痛极。今推恩及鲁元之子张偃,加封为鲁王,从齐国划出一郡为封邑,以示慰勉。

此诏下来,朝中仍是一片哑然,吕后心中便有了数。几日后,便宣召长兄吕泽之子吕台,来长安面授机宜。

此时吕台袭父爵已久,为郦侯,食邑在南阳郡。吕台入见后,吕后笑意盈盈,命其坐下,温言道:“乃父吕泽,汉之功臣也,惜乎高帝八年便战殁。今见你英气迫人,酷肖乃父,我心甚喜。自孝惠、鲁元走后,唯诸吕子侄与我亲,我必善待之。你袭爵已逾十年,蛰居南阳,未免屈了才,今有一新爵,不知你敢不敢受?”

吕台忙叩谢道:“姑母待我如亲母,侄儿万死难报。袭侯以来,谨言慎行,不敢造次,所幸至今未获罪。”

吕后便笑:“吕台终究是老实!孝惠一走,天下便归了我吕氏,你岂能无为而守成?不逾矩,乃小吏本分。似你这等外戚,应为天下执干戈,保我山河永固。”

“太后请勿虑。若有乱贼,吕台将毁家纾难,不惜性命。太后有何旨意,请尽管吩咐。”

吕后便微微一笑:“这便好。不知……你愿封王否?”

吕台大惊,望住吕后,迟疑道:“白马之盟,言犹在耳,小侄岂敢望封王?”

吕后便一挥袖,哂笑道:“甚么白马黑马?长乐宫中,如今是姑母坐殿。孝惠走后,天下由我一人独担,不胜烦难。诸吕子侄也就不要太闲了,迟早都要封王,为姑母把守四方。”

吕台这才稍松口气:“原来如此,然何以仅召我一人?”

吕后道:“诸吕子侄,头一个封王的,人品要好,免得朝野议论。此人,非你莫属。今召你来,便是事先有所交代。”

吕台慌忙叩首道:“侄儿治理一县,或可应付。若为封国诸侯,恐将进退失据。”

吕后笑笑,安抚道:“能治一县,便能治国。姑母详察你多时,知你有干才,方有大任予你。且去齐国,划出济南郡百里,新起一个吕国。封你为王,便是头一个吕王。”

吕台不由一怔:“开国于齐?那都城置于何处?”

“无非济水之南,你择地自建。以一年为期,可否?”

“诺,侄儿当竭力。然此事当由群臣建言,人心方能服。”

“这个放心,我只须授意陈平,他自会上奏。”

“有陈平奏议,诸臣便不得不服了。”

“那好!此事便无更易。你远赴济南,实为监看齐王。故齐王刘肥,生有九子。年稍长者,个个有虎威,我实在放心不下。虽说朱虚侯刘章,已娶了你侄女,然终不是一家。你在济南之地,便做我耳目,看牢刘肥之子,不容他一个有蠢动。”

“此去,割了齐地,那齐王刘襄,能心服么?”

“你且看他动静,再做道理。”

吕台想了想,遂定下心来,叩首领命道:“姑母之意,侄儿已然明了。待诏命下来,即整装就国,为姑母做腹心之臣。”

“还有一事,不可不提。你那长子吕嘉,举止乖张,须好生调教才是。否则,来日如何袭爵?”

“侄儿已知。待建国事毕,自当严加管束。”

吕后遂大喜:“诸吕子侄辈,若都似你这般沉稳,我百年之后,更有何忧?”

此番铺排就绪,吕台便在客邸住下,未离长安。朝中上下,即刻便有流言,说吕台不日即将封王。

审食其闻听风声,忙来谒见吕后,问道:“太后,欲独封吕台为王乎?”

吕后摇头笑道:“岂能如此?哀家还不至于失心。孝惠那竖子,生前与后宫秽乱,生了些野种。除少帝而外,尚有五子,此次一并加封。内中已能识字者,封王;尚在学语者,封侯。待诸皇子封毕,你便可讽谕诸臣,推吕台为王。如此混搭,或不至惹起物议。”

审食其眨眨眼,拊掌赞道:“如此甚好,我这便去知会宗正府。”

果不其然,未出两旬,惠帝与后宫所生诸子,一个不少,全都封了王侯。即刘彊为淮阳王,刘不疑为常山王,刘山为襄城侯,刘朝为轵侯。最末一个刘武,乃满地爬的婴孩,也封为壶关侯。

此诏令一出,群臣莫不欣然,觉太后此举,实属仁慈,未忘恩赏惠帝诸子。岂料数日后,忽有陈平奏道:郦侯吕台,德能兼具,应享推恩,比照刘氏子弟,亦可封为诸侯王。

此议一开,便有人附和。一连数日朝议,皆是此类呶呶之声。吕后只假意不允,坚拒道:“那吕台,既袭了父爵,在南阳韬晦得正好,为何要逼迫他为王?”

朝臣中,有受了审食其密嘱的,不依不饶,在朝堂上嚷道:“汉家天下,多赖吕氏。诸吕若不封王,则山河便少了半壁,这如何使得?”

吕后推让再三,到第四日头上,方长吁一口气道:“诸君之意既诚,哀家倒不好强违众意了,便准了吧!此议,交宗正刘郢客那里,且先斟酌。”

到此时,群臣方才大悟:封惠帝诸子,仅为其表;推出吕台来封王,才是其里。不由都愤恨陈平,私下里唾道:“天不能饶陈平,必有雷劈!那诸吕尸位,何德何能?不过是姓了‘两个口’罢了。”

然诸臣之议,却是无济于事。次日朝议方始,便有诏下称外戚功高,定鼎以来素少封赏。今应群臣竭诚所请,太后恩准,引刘氏子弟封王例,封吕台为吕王。封国在济水之南,划济南郡之地百里。国都择地新建,号为“平陵邑”(今山东省章丘市西)。

众臣闻之,心中惊怒,只是不敢作声。唯陈平面似欣喜,当即跨出一步,向吕台贺道:“吕兄封王,实为可贺!须知:此吕国,并非新国号,乃虞夏古国,原在河东吕梁,后徙至南阳。今兄之封地在齐,又是另有渊源——那齐国,本是姜太公所建。自古姜、吕为一姓,齐地岂不正是吕氏根蒂?兄台此去,可谓归根了。”

陈平放言滔滔,吕后在帘后闻之,也不禁喜形于色:“陈丞相不说,哀家竟也不知。所加国号,确是好!宗正何在?”

刘郢客便跨步出列,一揖道:“臣在。”

吕后笑道:“郢客侄儿,婶母看你谦谦君子,诗书满腹,才擢你为宗正。以今日观之,果不负厚望。乃父楚王刘交,是先帝诸兄弟中翘楚,从小便喜读书,素有才艺。刘氏一门,唯他一人无草莽气。惜乎彭城地远,我不能去探望,也不知他近来如何?”

“家父无恙,近年心无旁骛,只闭门为《诗》做传注。”

“唔?是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么?”

“正是。家父年少时,曾与友人申公等人,从荀子之徒浮丘伯,研习古之《诗》。老来无事,便重拾此好。”

“浮丘伯?似曾闻其名,学问果然了得吗?”

“浮丘伯,当世大儒也,隐于东海郡,与安期生齐名,近年在长安收徒。家父便遣我来,一面为官,一面亦从先生学《诗》。”

吕后便大笑:“怪不得!我还纳罕呢,交弟怎能舍得你离家?你擢升已月余,如何?婶母用你为宗正,还算识人吧?”

“家父时有教诲,嘱我万事听命于婶母。为此,一月三致书,侄儿岂敢有所疏失?”

“好好!若诸侯王皆似乃父,则汉家天下,恐早已是‘郁郁乎文哉’了,怎能有这般遍地的愚氓气?”

“太后明见。汉家以武取天下,当以文治之。”

“说得对,陆贾夫子亦曾有此论。看来,汉家文脉,唯赖交弟这一门了。贤侄,你且好好尽职,扫尽你伯父所留愚氓气,莫教天下粗蠢成风。只可笑那王陵,不愿做幼帝太傅,明日便由你来做,又何妨?”

“不敢。侄儿佩剑未沾血,亦未亲见世事翻覆,胸无才调,亦无事功,何以教诲幼帝?蒙太后赏识,忝为宗正,跻身九卿,已心疑是在做梦了,当知足。”

吕后望望刘郢客,忽然触动心事,便道:“看见你,便想起故建成侯吕释之,他一门子弟,如今三子吕种,只封了关内侯;长子吕则,因罪除国,已成庶民。以吾观之,他次子吕禄,擅骑射六艺,比那长子吕则,还是要成器些,若为庶民,好不可惜!便由吕禄来续这列侯之门吧。你先去草拟一道诏书。”

刘郢客遵命而退,自去忙碌。越日,朝中便有诏下,称:“故建成侯吕释之,于兴汉有大功,长子因罪除国,思之不忍。今复推恩,封次子吕禄为胡陵侯,以续列侯。”

吕禄此时,正在长安宅邸闲居,闻诏令下,喜出望外,忙奔入宫中谢恩。

吕后见了他,只淡淡道:“你大伯家中两子吕台、吕产,何其成器!然你一门兄弟,却只知声色犬马。吕则我是扶不起了,你也不过是白镴枪头。今日在群臣面前,姑母为你吹嘘,争来个胡陵侯,好歹将这列侯之门续下去。胡陵(在今山东省鱼台县)远在齐地,你收拾好,便之国去吧。”

吕禄连忙谢恩:“蒙姑母厚恩,侄儿誓为前驱。只不知,为何要将我外放至远地?”

“你只知走马放鹰,唯恐今后玩不着。你记好,昔年汉家定都,大夫田肯曾建言:那齐地与关中,乃汉家两处根本,拥齐地,便如拥百万甲兵。高帝纳此谏,将齐地封给庶长子刘肥。如今刘肥虽薨,其子刘襄犹壮,袭了齐王,雄踞在东,教我如何放心得下?若乱自齐起,则姑母岂不成了秦二世?今遣你赴胡陵,便是要你做我爪牙,与吕台同心,将那刘襄看牢,勿使有异动。”

“谢姑母。侄儿虽成事不足,然做爪牙则还无愧。”

“你就是成事不足!若非你走漏风声,姑母早将那功臣诛尽了,何必还有今日啰唆?”

“侄儿定当收心敛性,以大事为重。”

吕后便一哂:“若有大事须你来做,恐大事也要做败了!你今去胡陵,离兰陵不远,美酒够得你饮。饮酒之外,只为我做个恶仆便好。”

吕禄连忙叩首道:“休说恶仆,便是教我做窃儿、贼人、登徒子,亦是心甘。”

吕后掩口而笑,笑罢又道:“昔在沛县,姑母仅一农妇也,只知劳苦方有饭吃,全不懂朝堂为何物。而今坐了天下,才知其中荒唐:不但要教人做赵高,还要教人做恶仆!唯愿从不曾离乡,只知稼穑,那倒还省心些。”

经此一番布置,吕氏子侄登堂入室,朝中大臣虽多有侧目,却无人敢言。此后数年,吕后知人心已被压服,便放手封赏,安插诸吕子侄至上下四方,以为臂膀。

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初,新封之吕王台,竟然无福消受诸侯之尊,一病不起,薨了,谥号为“肃王”。吕后叹惋之余,便命吕台之子吕嘉,袭了王位。

同年,惠帝之子常山王刘不疑,命亦不长,得病薨了。因他年少,连子嗣都没有。吕后便令惠帝另一子襄城侯刘山,改名为刘义,接了常山王。

至此,吕后称制已有一年,民间谷茂粮丰,商业繁盛,渐渐透出了一片祥和来。吕后心头暗喜,知自家手段不输于夫君。这日忽就想起,责令张苍编定律法,迄今已有年余,也不知如何了,便唤张苍来询问。

张苍答道:“臣领丞相府吏员数十,日夕不敢歇,迄今编定新律二十七种,另有《津关令》一种。天下律法,至此可称完备了。”

吕后含笑道:“你这话,我信。二十七部?哀家是不能详看了,只怕看得头痛,你只逐个报来我听听。”

张苍便道:“计有《贼律》《盗律》《具律》《告律》《捕律》《亡律》《钱律》《置吏律》《户律》《爵律》……”

“好了好了。”吕后连忙摆手,笑道,“我只听着名号,头已经昏了,难得你这番辛苦。去交丞相、御史、廷尉等人看过,便可颁行。要教那天下人看看,汉家不再是草莽了,事事都要有个定规。”

不数日,这一番新律法,便由相府传令郡国,发布四方,史称“二年律令”。

至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吕后见吕家势力更盛,索性又封侄儿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另有吕氏族属五人,分遣各诸侯国为丞相,出守四方。吕氏风头,就此一时无两,大大盖过了刘氏。

高后四年这一年,天下无事,朝中也无事,不料宫闱之内,反倒是起了一桩大事。

此时,少帝刘恭已有四五岁年纪,稍稍懂事,听得宫人偷偷议论,得知生母原不是太后张嫣,而是后宫周美人。自己来到世上,即被人调包,成了张嫣所生的“太子”。生母周美人,则死得不明不白。小儿闻听此言,心中大忿,也不知掩饰,便对张嫣起了敌意。

从此,每逢张太后教导,刘恭便故意不听,且多有顶撞。张嫣不明就里,不由得恼了,狠狠训了他两句。那刘恭便双手叉腰,对张嫣道:“太后焉能杀吾母,而名为吾母?今我年未壮,一旦年壮,必颠倒此事!”

张嫣闻之,知刘恭已知事情始末,不由大惊,然终究心存悲悯,未作责怪,只是偷偷拭泪。

那刘恭不晓事,见一语竟说得张太后掉泪,内心解恨,此后动不动便口出恶语。

有那吕后安插于张嫣身边的眼线,看不过去,密告了吕后。吕后闻之,拍案大呼道:“竖子,反了!如此小年纪,便有此心,年长后岂能不为乱?”当下,便唤了张嫣来问。

张嫣答道:“少帝年幼,确有此等言语。”

吕后便发狠道:“你如何不责打他,如何不来禀报?”

张嫣终究是厚道人,当即垂泪道:“想到周美人,不忍心责罚少帝。”

吕后便起身,戟指张嫣道:“多年在宫中,事情还见得少吗?你怜悯他人,他人可否怜悯你?”

“说来说去,终是奴家不争气,未育一子。”

“既如此,那少帝便不是你亲骨肉,我如何处置,你不要拦。”说罢,便命宣弃奴去将少帝带来。

刘恭不知有何事,仍趾高气扬进来,略向吕后一揖,却理也不理张嫣。

吕后便问:“不曾瞧见你阿娘吗?”

那刘恭亦不惧吕后,朗朗答道:“张太后,非我生母也。吾母,已死于张太后之手。”

吕后便大怒,立起身道:“我说张太后是你生母,你不信;宫人说周美人是你生母,你便信了。是哪个宫人多嘴,给我指出来。”

“我不指。”

“那就莫怪我厉害。”

“太皇太后,你便是再厉害,那张太后也非吾母。”

“大胆!宣弃奴,将这个竖子衣袍剥了,拉到永巷去,终身幽禁。不死,就不许出来!”

宣弃奴在侧,不由得迟疑,小声道:“太后,少帝乃天子,我如何能拉他走?”

“教你拉,你便拉走!张太后既非他生母,他也就不是天子,你还怕个甚?拉走!”

见吕后真的动怒,刘恭这才怕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宣弃奴赶忙上前,一手捂住他嘴,一手挟住他脖颈,拖将出去了。

刘恭也知永巷不是个好地方,一路上,只是蹬腿挣扎,连呼道:“孩儿错了,我错了!”

宣弃奴便笑了一声:“迟了,傻天子!那张太后若不是你娘,你便连个乞丐都不如了。”

到得永巷,宣弃奴置刘恭于地,传吕后谕旨道:“此子为废皇子,在此监禁。任是谁,不得走漏风声。”

刘恭拽住宣弃奴不放,只是大哭。宣弃奴一把将他推开,冷冷道:“给个天下你不要,偏要你阿娘,便在此处等候吧。”众宦者便一拥而上,将少帝扔进了暗室中。

那永巷中暗室,为地下陋室,古时为乘凉之所,终日不见天光,幽闭于此,不啻黄泉底下。

此后半月,众涓人不见少帝露面,都来问宣弃奴。宣弃奴只答道:“少帝病重,奉吕太后之命,移地养病,不见外人。”众涓人心有疑惑,却不敢多问。

可怜那少帝刘恭,被幽于永巷,粗食淡饭,自生自灭。因一句不平之语,不但失了皇位,也将要搭上性命。然童言向来便无忌,这一句真话,梗在一小儿胸中,你教他不说出来,也是难。

时过月余,已至夏五月,群臣上朝,不见少帝端坐龙椅,疑心不免愈增。这日大朝,吕后于帘后咳嗽一声,发话道:“诸君不见少帝日久,或有疑虑,今日哀家便要为诸君释疑。凡有天下者,便有治万民之命,盖之如天,容之如地;上若有心安定百姓,百姓则欣然以事上,上下相通,则天下治。”

群臣闻此高论,都躬身一揖,齐声称道:“善!”

吕后便笑笑:“此理,不难懂,人皆称善。然少帝久病不愈,已昏乱失心,不能继嗣,不能祭宗庙,不能以天下托之,吾意,应另择贤者而代之。”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诸人只是拿眼去瞄陈平。但见陈平犹豫片刻,忽而跪下,叩首道:“太皇太后为天下万民计,另择贤者代皇帝,以安社稷,我等顿首奉诏。”

诸臣一听,谁还敢不附和,都纷纷伏地叩首,齐称奉诏。

吕后大喜,连连挥袖道:“诸位,赶快平身,哀家受不得这般恭维。哀家之心,从来顺天意,今日满朝文武,无一有异议者,便是明证。自古老妇治天下,从未有,亏得诸臣一心,我方能足不出户而天下安。既如此,便废去少帝之位,仍为皇子,交由张太后去管教。诸君可上疏建言,择贤者代之。”

群臣闻诏,有不明内里的,便暗自吃惊;有早就闻说“调包计”的,则暗中好笑。总之是无人抗旨,唯称“万岁”。

不数日,陈平打探出吕后意旨,便领衔上疏称:“臣等闻常山王刘义,性素贤德,可以托天下。”

吕后看了奏疏,不住点头,大赞道:“好,就教那刘义来做皇帝,贤德不贤德的,小儿身上怕还看不出。只要不似那废少帝就好。”

陈平道:“刘义登大位,则常山王位空悬,可择贤者继之。”

吕后笑道:“这有何打紧?盈儿多子,尚有未封王的。那轵侯刘朝,便可封王了,去做常山王好了。”

陈平又奏道:“新帝登位,乃汉家喜事,明年可否改称元年?”

吕后便摆摆手,哂笑道:“那倒不必。也不知这新少帝运气如何,坐不坐得久长。左不过是我在称制,年号便无须改,一以贯之吧。只是新帝名字,太过俗气。我汉家基业,眼见得弘昌无比,索性改名叫刘弘好了。”

群臣齐声喊好,新少帝就此横空出世,并无半分波澜。

高后四年五月丙辰这日,刘弘冠冕加身,告了太庙,算是登上大位。后世史家论及此,都习称废帝刘恭为“前少帝”,刘弘则为“后少帝”,以免混淆。刘弘比起废帝刘恭来,也大不了两岁。可怜两位少帝,均不满十龄,在吕后威势下,各做了四年的傀儡,都没有好收场。

新帝登位后,前少帝便没了用处,只为累赘。吕后想了想,便唤过宣弃奴来,密嘱了一番。宣弃奴领命,匆匆奔往永巷,如此这般布置了一番。从此,前少帝刘恭便销声匿迹,再无声息了。有宫人私底下传说,或是被勒毙,或是被鸩杀,总之是没了活路。

转过年来,惠帝庶长子、淮阳王刘彊,亦无福消受尊荣,一命呜呼。恰好壶关侯刘武年纪小,尚未封王,便袭了淮阳王位。

至此,惠帝与后宫美人所生六子,已有三子夭亡。余下的三个,吕后已不以为意,打算留待日后收拾。

处置完废帝,吕后坐在长乐宫中,想想孝惠、鲁元先后走了,宫中有了清闲之意,看那来来去去的宫女,便觉人太多,欲打发一些往诸侯国去。

吕后想到窦姬,便头一个唤来,吩咐道:“宫人冗杂,要分遣一些往诸侯国。你在长乐宫中,离出头之日尚远,不如趁此往边地去,或有好运道。”

窦姬来长安数年,无日不思乡,闻吕后之言,便问:“所遣处,可有赵国?”

吕后笑道:“有赵国。终是小女子,闻说可以归乡,竟不念太后的恩了!遣散之事,统归宣弃奴,你找他便是。”

窦姬这才落了泪:“太后待我如母,奴婢怎舍得离开?只是多年不见兄弟,惦念他们的生死罢了。”

吕后挥手道:“我也不怪你,去找宣弃奴吧。”

当日,窦姬便找到宣弃奴,讲了要往赵国去。宣弃奴应了一声:“这有何难?”便走开去忙碌了。

数日后,便有分遣诏下,窦姬闻听,自己竟是被发往代国去了,便急忙去找宣弃奴。

宣弃奴一拍额头,顿足道:“哎呀,我历来代、赵不分,将你分派错了。”

“我不要去代国,我只要归乡。”

“窦姬,这事不好改了。难道要惊动太后,去吩咐皇帝改诏书吗?”

窦姬当场便哭了出来:“你个宣弃奴!只知道逢迎,能做得甚么好事出来!”

宣弃奴也无奈,只得赔礼道:“我就是个阉奴,不得好死。小女子你便忍忍,饶了我吧。”

窦姬哭了半日,也不敢去惊动太后,只得自叹命苦。到了离宫之日,垂泪告别太后,踏上漫漫途程。岂知这一去,竟交上了天大的好运。

抵代国之后,窦姬那聪明伶俐,一如既往,甚得代王刘恒怜爱,不久便纳入后宫,封为美人。其时,刘恒已有王后,却独幸这位窦美人。未几,王后病殁,窦美人便顺理成章封为王后。不数年间,为刘恒生了长女刘嫖,后又生两子,即长子刘启、次子刘武。后皆成大贵。此为后话了。

至此,吕后称制已然四年,普天之下,内外都无隐忧了。吕后看那废立之间,陈平、周勃等老臣,都还颇知趣,便想也该稍加笼络为好。内外既已大定,不妨还是遵高帝临终所嘱,实授周勃为太尉,以示嘉勉。再者,周勃勇武善战,威震天下,用他掌天下之兵,亦可震慑夷狄。

于是便有诏下,重置太尉官,拜绛侯周勃为太尉,掌天下郡国之兵,南北军则不在此内。拜官之日,吕后笑对周勃道:“公乃三朝元老,稳坐不倒。哀家看你心机似也不多,何以偏就不倒呢?”

周勃敛容答道:“廉颇能饭,然急于立功,故不得重用。吾则饱食终日,不思添功,也就不至添乱,故能安稳若此。”

吕后便笑指周勃道:“先帝说你厚重,依我看,你也不厚重了,倒是很会说话了。”

周勃慌忙辩白:“臣不敢有机诈。臣为凡人,乐天知命而已。”

吕后不禁大笑:“天下人若都似你,哀家临朝,倒要省却许多心思了。”

此次重置太尉官,恰是时候。自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春起,南北边陲都有异动。那南越国赵佗,久闻吕后专擅,心有不服,忽然来书,自称为“南武帝”,似有举兵相抗之意。

吕后不敢大意,急召周勃来问。周勃答道:“南越王何敢来攻汉?无非是看我不敌匈奴,趁机生事,无须理会他。反倒是北边防务,不可不加重。”

吕后从其谏,遂调发河东、上党两地马军,戍守燕赵,添兵以震匈奴。如此静观了数月,果然南北两边都再无动静。自此,吕后便格外倚重周勃,不再疑心。

红鸾心动:天才少女神相中国史一本通穿越古代:一把手枪打天下黄金渔村她从狱中走来从草根到大首富的荒诞之路都说了无情道毕不了业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北洋军阀史(共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