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人生的主旋律(1/1)
——复旦大学记者李倩对陈燮中的电话采访
陈燮中 男,1950年2月出生于浙江余姚。1969年6月下乡到金宝屯胜利农场,先后在二营和场部机修连工作。1973年9月入长春地质学校学习,1984年9月入武汉地质科技干部管理学院学习并入党。2010年至2012年在复旦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学习。曾任中国地质技术开发进出口公司浙江公司总经理,浙江省中矿实业联合发展公司董事长,浙江新东方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经济师,工商管理博士(在读)。现任杭州中地实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创建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成长基金理事。
接到我的电话,陈燮中感到很意外。
他此时正在戈壁滩上——参加玄奘之路全球华语商学院戈八挑战赛,六十三岁的他今天刚走完三十二公里戈壁路。
在西北大漠的帐篷里,陈燮中的意气飞扬,即使从话筒里,也听得分明。
农场·国企·创业
陈燮中是“共和国一代”,出生于1950年的浙江余姚。
作为家中五个孩子的老三,他在1969年前往内蒙古支边。“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理解,但那时的我们,听到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是非常激动和向往的。”坐在前往边疆的火车上,陈燮中的内心激情荡漾。
来到内蒙古,一望无垠的科尔沁草原,让从小生长在江南水乡的陈燮中倍感新鲜。很快,他就将内心的激情转化成劳动的热情。“我那时在哲里木盟金宝屯胜利农场工作,主要是种植玉米和黄豆。”因为吃苦肯干,陈燮中很快就被提升为连队的副排长。一年半后,他被选调到农场的汽车、拖拉机修配厂当学徒。
“每当我回想到这段支边岁月,最先浮上脑海的,是内蒙古老乡的淳朴与诚恳。”陈燮中的口气,仿佛是回到了在内蒙古土炕上和老乡聊天的时光。“他们特别愿意交朋友,也特别愿意帮助朋友。”天性豁达乐观的他坦言,这段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那时的我,也不过是个十九岁的小青年。来到祖国的大草原。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第一眼看到的世界,是这么的淳朴和真诚。”
陈燮中的感恩不是停留在嘴上的,而是实践在行动上的。前两年,他还特地去看望了当年农场里的连队指导员张清和与修配厂的师傅刘凤林。“那段支边生活,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教会了我感恩。”之后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朋友和同事,陈燮中也同样一直与他们保持着长期联系。“黑龙江地矿局、浙江省地矿局、地质部物资公司等不少老同事每年都喜欢来杭州聚一聚,他们身体不好时,我也会经常去看望他们。”陈燮中每年也会邀请老同事来杭州游玩。
“我很怀念过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的那些老同事,以前大家一同工作、相互帮助,根本不需要送礼物。他们的淳朴和单纯,他们的品格,都让我敬重。”
1972年,陈燮中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长春地质学校。回到了久违的学校,他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苦读,经常挑灯夜战。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被同学推选为班长,毕业后先留校当老师,后又抽调到吉林省地矿局工作。
然而,工作中的陈燮中时常觉得自己的知识积累不够扎实,这让他在国家恢复高考后,毅然决然地复习迎考,1984年成功地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科技干部管理学院录取。“书到用时方恨少,年轻的时候,有机会总应该多读些书的。”
在学校陈燮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又被选调到中国地质进出口公司浙江公司担任经理。然而,他并不甘于这种安稳的生活。虽然身为地矿部的正处级干部,但在1999年,他还是辞职创业。“当时决定创业,一来响应国家的号召,当时不是鼓励机关干部下海经商嘛;二来也是因为我喜欢挑战,而不是安稳、一成不变的生活。”
珠宝、服装、实业投资、贸易、网络技术、典当行业、房产——这些都是陈燮中创业版图扩充到的领域。现在,他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投资行业上。面对商业地产、国债投资、国债回购、期现套利这些新名词,陈燮中再一次感到,自己需要“充电”。
复旦,成为他新的目标。
复旦·理想·坚持
决定报考复旦EMBA项目时,陈燮中六十一岁。
“说实话,我当时非常担心能不能被录取。我已经六十一岁啦,不知道复旦管院还愿不愿意培养我这‘青春不再’的学生。”陈燮中也被这个形容词逗乐了。
面试的当天,还有一个小插曲。他坐在教室的门口候考,和旁边的人攀谈起来,“那人年纪虽轻,却谈吐不凡,我原以为他是教EMBA的老师呢。”这位“老师”了解了陈燮中的情况后,鼓励他说:“年过六旬怎么了?现在不都倡导终身学习嘛,你这可是赶上潮流呢。”听到这句话,陈燮中七上八下的心平静了下来,顺利地完成了面试。“后来我才知道,这位不是老师,是我们EMBA07秋2班的同学胡建林。”
知道自己被录取时,陈燮中正在家中吃晚饭。“接到通知录取的电话,我真的非常激动,几乎快要落泪。”在他看来,复旦管理学院愿意培养他这般年纪的学生,确实无愧于其一直倡行的社会责任感。
2002年,复旦成为国内首批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开办中文EMBA学位教育的院校之一。项目旨在培养服务于中国经济的高层管理精英,为政府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工商管理知识和人文教育,传授全球领先的管理理念,搭建高端的商业平台,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项目凭借广泛的国际合作,设置了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聘请了国内外顶尖的商学院师资,在重视国际视野的同时,也注重中国实际。和国内其他商学院不同,复旦的EMBA项目依托百年复旦文化底蕴,倡导企业家的人文教育。这些,在陈燮中的眼中,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其实,陈燮中的复旦情结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那时的他,数学非常好,这缘于他有一位水平很高的数学老师。“他是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当时我就想,能教出水平这么高的学生,复旦大学肯定是所了不起的大学。”那时的他,就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去复旦读书。”
这个理想,四十四年后,终于成真。“我一直坚信,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理想的实现都有着自己的路径,在这条路上,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应该坚持,克服困难本身也是一种快乐。”
课堂·慈善·感恩
抱着提高理论水平的期望,陈燮中开始了自己的复旦求学生活。复旦老师的水平,让他叹服不已。谈到印象最深的两位老师,他给出的答案是——华民和包季鸣。“华民老师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局势的把握,让我非常佩服。我记得很清楚,2011年4月14日在武汉上移动课,华民老师分析了中国股市的现状,认为中国经济要调整,中国的股市虽然从6000多点掉到3000点,但华老师认为还要调整。听完了课,我回去就抛售了所持大部分股票。结果不久后,中国股市继续重挫,下跌到1990多点。”华民老师的一节课,帮助陈燮中避免了损失。“如果不来复旦,我怎么可能了解到这些理论呢?”而包季鸣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许多案例,生动地让陈燮中了解到领导力对危机处理的艺术和胆魄。“我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危机。以前,我并不了解处理危机的理论常识,而包老师的课,用非常生动的方式,让我了解了危机处理的理论基础。”陈燮中直言,在EMBA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理论,帮助他在企业经营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我每节课都认真听讲,所以成绩几乎是全A。”
除了学业,慈善是陈燮中另一个关注点。“入学之初,陆院长向我们介绍了‘成长基金会’的相关情况。”“成长基金会”,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又深谙中国国情的管理与学术精英专才,为管理学院的学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这样的理念,获得了陈燮中高度认同。入学第一年,陈燮中就向基金会捐助了十万元。
第二年,班上的许多同学也都纷纷要求对复旦的困难学生助学,献一点爱心,陈燮中从基金会得到一份困难学生名单,一对一或一对二、一对三地进行资助。EMBA2010年秋1班的十七位学生,总共捐款13.5万元,资助了二十七个困难学生。除了从物质上帮助这些困难学生,陈燮中和EMBA班同学还经常电话、短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联系。“我想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青年成长时遇到的困惑,也需要和我们这些过来人交流,我们也可以给一些合理的建议。”即将毕业的陈燮中,已经向他资助的学生承诺,会继续支持他们完成接下来的学业。
陈燮中不但积极资助复旦的贫困学生,而且在浙江省与几个朋友发起成立了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对新疆、贵州、浙江等贫困山区的学校捐建一百个阳光书屋和志愿支教、送温暖等活动。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在“2011年中国慈善透明报告一千家慈善组织排名榜列九十七位”。身为基金会理事,陈燮中在各项活动中都亲身参与,2013年1月甚至不惜千里、冒着冰风雪雨赶往贵州,以践行基金会宗旨,倡导励志、阳光向上、感恩回报社会的新风尚。
戈壁·挑战·超越
谈到正在参加的“戈八”,陈燮中更是打开了话匣子。
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是在华语商学院的EMBA学员群体中开展的一场体验式文化赛事。比赛路段设在甘肃和新疆交界的莫贺延碛戈壁——史称“八百里流沙”,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法师在这里经历了追杀、背弃、迷路、彷徨、生死……最终立下铮铮誓言:“宁可就西而死,岂能归东而生”,“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尽管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几将殒绝,但依然心无所惧一往无前,最终实现了从坚持到超越的伟大升华。
参赛各校的EMBA学员通过团队结组徒步穿越112公里戈壁,深入体验一个伟大的中国人为求真理只身穿越无人戈壁的生死历程,认识到“理想、行动、坚持”的成功法则,在苍茫天地间感受“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在内心深处寻找到让生命得以攀援上升的巨大能量,从而以更积极、更健康、更持久的动力去拥抱生命中更高的挑战。
陈燮中确实感受到了这份挑战,也感受到了这份挑战带来的激情、艰苦和坚持。
“今天5月23日是正式比赛的第一天,我们复旦团队在二十三个代表队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五名,去年的名次,是第十三名。”说到这里,陈燮中的口气充满了骄傲。六十三岁、三十二公里、戈壁滩,陈燮中也为自己的坚持骄傲。
清晨五点半起床,八点四十五出发。迎着沙尘暴、顶着烈日,他们在没有路的情况下,用GPS定位前进,很艰苦,但大家都很顽强,都坚持下来了。
在参加“戈八”比赛之前,陈燮中总共只参加了两次拉练,都是在崇明岛,一次两天。谈到参加比赛的原因,他给了两个理由:“第一个原因,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我想借着比赛的机会,再体验艰苦的生活,告诫自己不要忘却过去的岁月;第二个原因,是向往丝绸之路,向往这里的文化,向往敦煌的壁画。”
一天三十二公里,陈燮中的脚上磨出了血泡。却让他再次体会了坚持理想的快乐。“参加戈八,是我的理想。虽然身体上有各种痛楚,但是这种精神愉悦是最丰厚的回报。”
团队结组的方式,也让EMBA的同学有了更多的时间相处。“平时上课的时候,大家交流在面上。这次的比赛,我们的感情交流在深处,同时也感悟到:读不读EMBA思想的高度不一样,走过戈壁和没走过戈壁的意志力也不一样。”
特别使陈燮中激动的是他女儿也是长江商学院EMBA的学员,也参加了“戈八”挑战赛,儿子人虽小但意志强,也要到终点来接,这使陈燮中感到十分的满足和快乐。
谈到今天的晚饭,陈燮中笑言不习惯:“今晚我们吃的是羊肉炒饭,炸羊肉和蛋花汤,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说,不是有点咸,而是很咸。”幸运的是,组委会很贴心地准备了黄瓜和水果,这让来自江南的他们,雀跃不已。
坐在自己搭建的帐篷里,陈燮中享受着“大漠孤烟直”的风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他,勾画出了自己的美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