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募捐(1/1)
叶谷雨:“村子一切正常,邻近的几个村子也没事,就是你那一百亩水田大部分被淹了。”
叶夏至垂眸叹息,她的有些水田比较远,比较靠近江边,被淹了也在意料之中,她倒无所谓,只是可怜了那些佃农们。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那些佃农可能比我还难过,你有空帮我走一趟,跟他们说下半年我只收两成租金,至于那些没被淹到的,就继续按照四成来收。
花生也该扯了,你再找人来收一下。
“没问题,只是你又要干嘛去?”叶谷雨眼神里尽是关切。
叶夏至:“我还有正事要办,得再去一趟县城。”
百姓们很多都没有余粮,就算有也不多,粮食的价格又一天一个价,百姓们哪里吃得起,她得回县城跟唐县令商量筹钱的事。
叶谷雨一听是正事,就没拦她,只是让她多加小心。
……
江边的村子基本都一片狼藉,厚厚的泥泞让人踩出深深的脚印。
一个汉子背着一个麻袋回到自家临时搭建的棚子里,麻袋里是三十斤米。
“爹,娘,我回来了。”
家人们赶紧迎上去。
老妇问道:“如何,买多少米回来?”
汉子将那半袋米放在灶台上,嘴唇蠕动,片刻后才艰难地说道:“如今糙米的价格是二十文一斤,你给的六百文,只能买三十斤米。”
老妇闻言,顿时哭天抢地:“天呐,那些粮商是要绝我们的路啊。”
“大哥,你不会是偷偷把钱藏起来了吧?”汉子的二弟质疑道。
汉子气得脸红脖子粗,“你说的什么话,不信你去问问老杨,他随我一起去的。”
“你跟他关系要好,谁知道你们是不是串通的。”
“你……”
“够了。”
汉子刚要反驳,就被他们的老爹喝止住:“吵吵闹闹的成何体统,这三十斤糙米混着黄豆能吃一段时间,过两天新米收割之后,陈米价格或许会降些,届时我们再看看。”
话是这么说,只是他心里也十分不乐观,受灾的村子这么多,依照如今粮食的价格,就算是新米上市,价格也不会降多少,他们家又这么多人,家里的银钱,怕是撑不过一个月啊。
兄弟俩闻言,只能先闭嘴。
他们家有点积攒还算好过,那些没有积攒的人家,粮仓钱袋早就空空如也,只能去山上寻一些野菜野果充饥。
奈何山上再多的资源,也不够这么多灾民瓜分,每日都有为了一朵菌子或是一个野果打起来的。
唐县令现在也是一个脑袋三个大,即使这次他们已经尽力安排了,龙昌县境内,还是有上百人丢了命。
有些是被洪水冲走的,有些是淋雨之后,感染风寒没熬过去的,后者都是老人小孩,和体弱的妇人。
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受灾百姓的饱腹问题。
没被淹到的村子还好,这几天就可以收割水稻了。
而被淹到的村子,大多水稻都被洪水连根冲走,剩下的稻穗上只零零散散地挂着几粒谷子,跟颗粒无收没甚区别。
他们中很多农户家里都已经没米下锅,就等着夏收的到来。
如今被这洪水一闹,粮食价格疯涨,就算农户们有些积蓄,又能买多少粮食,他们该如何度过后面这几个月?
饿急的人总会做些疯狂的事,就怕他们会去抢稻子幸存的村子,都不敢想象那时候的局面有多混乱。
叶夏至只在家里住了一个晚上,就又来到县城。
她找到忙得团团转的唐县令,跟他说了一下自己的提议:“我们可以召集一下城中富商,以建功德碑为诱,让他们有粮的捐粮,没粮的捐钱。”
唐县令听闻此建议,双眼一亮:“这个注意好。”
士农工商,商人有钱,奈何地位不高,他们都十分重视名利,要是有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他们绝对不会错过。
于是立即写了好些请帖,叫人送到商户们手中。
商户们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平日里都削尖脑袋想要跟官府扯上关系,好让自己在官府面前有些脸面。
于是他们一接到请帖,就连忙换上衣裳,前往约定的地点。
相聚地点是县城最大的酒楼——熙春楼。
富商们来到熙春楼的厢房,发现被邀请的不是只有自己,一干人坐在厢房里大人瞪小眼。
“你说唐大人邀我们前来,是有什么事?”终于有人按耐不住,出口问身旁之人。
那人刚想回话,就见厢房的门被打开,一身便服的唐县令大步流星地走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个姑娘。
有些跟叶夏至合作过的富商一眼就认出她,于是对与此次的聚会更是疑惑。
唐县令一进来,先是热情地寒暄了几句。
众人平时难见到唐县令,更别说让唐县令如此熟络地与他们说话,于是也不管唐县令意在何事,都纷纷接话。
一阵寒暄过后,唐县令才说起正事,“你们也看到,此次洪灾毁了数万亩稻田,灾民们这季算是颗粒无收,下半年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众人听闻后眼皮一颤,尤其是那些粮商,心里直打鼓,猜测这唐县令这次是不是特意来敲打他们的。
唐县令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继续道:“对此,我十分痛心,你们都是心怀仁义之人,想必也不愿意看见百姓们饿死,所以我此次邀各位前来,是想让各位伸出援手,救济一下灾民。”
众人闻言,心里都松了一口气,原来唐县令此番是要钱的,那简单,大不了捐个千八百两,就当是讨好一下他也未尝不可。
他们不知道,唐县令跟叶夏至想要的可不止是千八百两。
唐县令没有给他们说话的机会,接着道:“要是各位愿意伸出援手,县衙便会在城门口给大家立功德碑,让百姓们永远铭记你们的功绩。”
随后又加了一句:“功德碑按照捐赠银钱的多少来排序。”
众人听闻,立即睁大了眼睛,这可是垂名千古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