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一进贾府(1/1)
“真是和他们那个早死的娘一样,事情怎么这么多!”
王夫人喝了一口茶,厌烦的将茶盏推到一边。
“琏儿和凤儿也真是的,连两个小孩子都摆不平,哼。”
周瑞家的在一旁赔笑道:“奶奶,那不过两个小孩子,懂什么?只当养在老太太膝下开心的就是了。不过是些衣食用度,咱们家也不是出不起。”
王夫人余怒未消,恨恨道:“当年受她的气,如今又要受她儿女的气,我竟是欠了他们不成?”
周瑞家的不敢说话,只是赔笑。、
正在这时,外面的来报——
“林少爷林姑娘来了!”
林磐松和黛玉最终还是乘坐着自家的车轿,上面写着大大的“林”字,去到了贾家。
从码头到贾府要跨过小半个京城,竟是大摇大摆的这么穿过去,明面儿上显示着贾家待客不周。
黛玉倒有点不好意思,觉得下了外祖家的脸面,可林磐松却觉得理所当然。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敢做还不敢当了?
他们两个是林如海唯一的儿女,进了京城就代表着林家的脸面。贾家不管是谁做主,这么轻忽他们,就是打林家的脸。
那就不能怪他反手打回去了。
下了船,磐松因年纪尚小,与黛玉同轿。
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这便是外祖母这边的长房了?”
黛玉悄声对磐松说。
“姐姐,莫看这宁国府外面煊赫,里面可污糟成一团,那些事儿说出来,我都怕脏了姐姐的耳朵。姐姐只记住,无事莫往那边去就好了。”
黛玉愣了一下,轻叹道:“常听得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仅看贾家几个三等仆妇,便有如此体面,却被咱家下了脸面。一时进了贾府,可要处处小心,别让贾家人看轻了咱们去。”
磐松冷笑一声:“姐姐你有所不知,贾家宽纵下人,整个府中和漏勺一样,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了,不过是面儿上光而已。况且贾家的下人,都是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咱们只管大大方方的,也就是了。”
黛玉轻叹一声,眉心微蹙,身上拢上了一层轻愁。
林磐松心下有几分怜惜。
黛玉虽说被当做男儿教养,也只是和男儿一样读书罢了。他是穿过来的,见过大世面,况且又是男丁,如今还考了秀才,自然和黛玉这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弱质有所不同,也更有见识。
更不要提,他还有原著“剧透”在身。
所以他是斗志昂扬的,黛玉却是忐忑不安的。
念及此处,磐松将贾府如今后继无人的情况,细细与黛玉说来,又说明贾家下人与林家不同。
私房话还没说完,车轿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因是自家人,又非林如海亲临,不要说正门,连侧门也没开,车轿只从西侧角门入内。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
前头便是二门。
林磐松下得轿来,见后面贾琏也下了轿子,两人对视一眼,磐松微微一笑。
贾琏只觉得汗都下来了。
林磐松使了个眼色,自有人看着他们装行李的马车。
“林表弟,这边请。上轿走吧?”
“也好。”
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
抬轿子的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
众小厮退出,自有嬷嬷丫鬟服侍两人下轿。
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转过插屏,小小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鬟,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
“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少爷和林姑娘到了!”
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便知是二人的外祖母了。
方欲见礼,贾母早一手一个搂在怀里,“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林磐松为了应景儿,也落下两滴泪来。
一时众人慢慢的解劝住了,磐松、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
当下贾母坐了,将搀着她的两人一一指与磐松、黛玉认识:“这是你们大舅母,这是你们二舅母。”
两人一一拜见过,在贾母身边坐了。
大舅母邢夫人,看脸庞不过二十来岁年纪,面容平平,穿着打扮却十分老气。
远远看去,竟像是和王夫人同等年纪。
二舅母王夫人,也是如今内当家的。
她看起来年纪在四十岁上下,眼睑和脸颊有些下垂,眼角的鱼尾纹和唇边的法令纹十分明显,但皮肤白皙细腻,并无斑痕,想来也是细细保养过的。
从五官上,看得出她年轻时必然是一位秀致佳人,而且曾经与贾政颇为恩爱,不然也不可能老蚌生珠,三十来岁还能生下宝玉。
只是如今又是数年过去,她的美貌已经被岁月和生活、生育蹉跎的差不多了,只能够称得上端庄慈爱,手上挂着一串念珠,眉宇间一派温和。
光看脸,谁知道这位是个佛口蛇心的糊涂人呢?
才坐稳当,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
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丫鬟。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这便是迎春、探春、惜春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