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陌生的爷爷(1/1)
我叫蓝景瑞,土生土长的西境人,我是盗墓的。我家祖传了一本《蓝氏踏龙诀》,这本书成就了我祖上在风水界的地位,传到我爷爷这辈儿,他每年过年都会要我背一遍,否则年夜饭不开。
每次,我想问他关于里面的内容,他会将我拉到小屋里,单独给我讲,不让父母,甚至不让我奶奶听到,他总说:“这门手艺足可以让你衣食无忧。”
2005年,我考上西境地质大学,爷爷非要亲自送我去大学,也就是那一天,让我见识了爷爷的手段。
我本以为他就是一个没出过门,没见过世面的小老头,没想到来接我的是一辆豪华大奔,爷爷很自然地进了车,我爹都有点意外。
我问爷爷开车的是谁,他说让我叫他司机。
司机下车后,将后备箱打开,我凑上去看,居然是一个青铜炉,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文物能值钱到令人发指,只是在博物馆里见过。
爷爷问道:“他们活下了几个人。”
“只有一个,其他人都死了。”司机淡淡地说道。
爷爷说道:“嗯,包墓嘛,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外人进不了西境。”
后来我才知道包坟,就是掌眼确定了墓穴,将墓转包给挖墓的人,出了东西,掌眼挑走一样最值钱的,剩下的归挖墓人,或者直接和挖墓的人谈好价格,里面的东西出什么都归掌眼。
而我爷爷说的是凶墓,只活下了一个人,那群人是外地来西境的盗墓团伙。
也就是这一天,在饭馆,爷爷点了一桌子菜,我看着爷爷和提着旅行包的司机却进了对面的一家馆子,不一会儿,又来了几辆车,呼呼啦啦下来了六七个人,这些人有的站在门口放风,有的进了馆子,为首的提着一个密码箱。
大约二十分钟,那帮人又提着旅行包急匆匆地走,但这时候,那旅行包的拉手断了,包掉在了地上,青铜炉盖掉了出来,摔成了两瓣儿。
其中一个领头模样的人一脚踹在了拎包人的身上,那人倒飞出去几米,摔在了地上,一旁的人急忙上来将青铜炉重新放回旅行包中,又急匆匆地上车走了。
爷爷和司机提着手提箱出来了,两人四下看了一下,便走回来一起吃饭。爷爷回来,打开了密码箱,取出了一沓钱给了司机,说是加油,我看到里面全是红票子。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爷爷给人看风水,找来的法宝,而组成这些法宝的很多都是冥器。
我是好奇宝宝,饭也不香了,我问爷爷那些人是谁。
爷爷只说:“咱家的《蓝氏踏龙诀》,等你搞懂我让你背的,就自然会知道。”
我说道:“爷爷,我早就会背了,可是背下来,就能像您一样吗?”
爷爷笑而不语。
晚上,我们刚回到酒店,便有人来敲门。
爷爷让我开门,进来的居然是白天踹人的那人。
他一见爷爷便跪下了,说道:“蓝爷,法器损坏了,能不能劳您费心,再找一个,价格好说。”
爷爷冷哼一声,说道:“这世上可有破镜重圆之法?”
“蓝爷,求您出手一次,这涉及到了上百人的饭碗问题,长辈要我自己想办法,我实在想不出来,如果您不答应,我只能以死谢罪。”那人说着,从腰间抽出了一把英吉沙,恭敬地放在了地上。
我上去拉他,他硬是不起来。
爷爷叹了一口气,说道:“起来吧。你家长辈也算是老江湖了。告诉他,我要去他家祖坟。”
没想到爷爷这次带上了我,也让我长了见识。
西境非常大,能在西境有祖坟的家那都是有头有脸,盘根错节的家族了。
那人一听,大喜过望,连连磕头。
“把那玩意收起来,再亮出来,就自己滚吧。”爷爷不客气地说道。
那人马上捡起刀,想收起来,又觉得不妥,直接丢进了垃圾桶里。
车开了两个小时,已是夕阳西下。
快到地方的时候,从侧面又来了两辆车在前面开路,到了地方,已经有十几个人在等着了。
爷爷下了车,看了看众人,一个穿着不凡的中年人走了过来,恭敬地说道:“蓝爷辛苦了!又给您添麻烦,着实过意不去。”
说着,又是一只密码箱放进了司机的车里。
爷爷说道:“让你的人走远些,我不叫你们,别过来。”
中年人马上一挥手,几辆车顿时走了个干干净净,爷爷看着中年人说道:“你也走。”
这么尴尬的对话,中年人却二话不说,上车走出老远。
我扶着爷爷走了过去。
他指着前方说道:“你看出了什么?”
前方三十米外,是一大片草原,侧面是两排的防风林,只是这防风林看起来很奇怪,呈半包围结构。
在防风林前,有一座墓穴,看上去很漂亮,外围的墙将墓穴包围地很严实,入口有很多台阶,一路向上,黑色的墓碑很大。
我并没看出什么。只能保持沉默。
爷爷边走边说道:“卷气之风......”
这是《蓝氏踏龙诀》里的开篇,我马上接道:“卷气之风,散如缥缈。聚风不散,行水有止,为之风水。穴场得定,须辨其阴阳圆晕,圆晕之处,当存风、理气、环水、慕林、固土,可为真穴。”
爷爷只是嗯了一声,便不再理会我,反而坐在了台阶上,像是什么都没说过。
我仔细地品着这句话,脑海里也有了一些想法,我说道:“我理解的是,真穴当有风、气、水、林、土,这里独缺了水。是不是说风水出了问题?”
爷爷看了我一眼,眼中有一道精光,却是转瞬即逝。
他没有给我点评,又淡淡地说道:“还有呢?堂穴之四维.....”
我说道:“堂穴之四维四正前后八位,求得完密无缺,使生气避风而聚,若气口风煞乱,必弱体难积,若......”
爷爷说道:“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