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梁哲的愿望(1/1)
太上皇梁哲走的时候,平静的脸上,带着一丝微微的笑容。
这些年,梁国在皇帝和镇北王的治理下,各方面都发展的不错,尤其是西北现在的民生状况,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梁国因为政治架构和地理环境的因素,除了皇帝就是镇北王最为重要,如今这二人也都有了继承人,这是最让梁哲最为安心的地方。
太子梁允德自小因为皇后被禁足,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太上皇和太后生活的,所以梁哲对这个皇孙自然是了解的。
对方虽然没有什么经世之才,但也不是个愚笨之人。
梁哲对他最大的愿望,是将梁国的皇室血脉发扬光大,后来梁允德倒是不负所托,九子五女的他在每次祭祖的时候,都会将此事对自己的皇祖父念叨一遍。
而镇北王那一脉,梁哲从见了梁宇轩后,就倍感欣慰,梁臻这一脉,的确是很不错的。
这个长相肖似梁骁的孩子,在能力上看来也同样肖似对方,虽然年纪还小,但看的出来,是个有勇有谋的好苗子。
作为一代君王,梁哲认为自己终是无愧于列祖列宗,他可以体面的离开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梁哲也有一件遗憾的事,就是他到底没能见到那个几十年间如兄弟般亲密的梁臻。
因为他这次病的太过突然,又刚好赶上梁骁去参加通兰湖的交易大会,西北暂时由梁臻代理日常事务,而梁骁一接到皇帝的急召,就彻夜不眠,直接从蛮荒之地赶回了都城。
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梁哲相信,梁臻虽然也有过埋怨自己的时候,但对方与自己,是真的情同手足。
梁哲弥留之际,最先见的是卫禹良,对方在太上皇寝殿里,待了足足半个时辰,一直到信王进去。
那天,卫禹良得到了太上皇的两份赏赐,其中一样,是他一直想要、却迟迟未敢开口请求的婚书。
而另一样东西,在太上皇红着眼眶让人给他后,
“阿禹,为父谢谢你”,
卫禹良听见太上皇如此自称,一直忍着的眼泪也终是落了下来。
“父亲,阿禹也多谢您的成全”,
说完,他对着太上皇磕了三个头。
等梁文信进去时,这对感情深厚的皇家父子泪眼相对,并没有说太多的话,因为梁哲只是拉着对方的手,嘴里轻轻重复念叨着:
“信儿,不怕,不怕啊,信儿”,
而伤心欲绝的梁文信跪在床边,将父亲干枯的手紧紧贴在自己的脸上,也一直哭着回答着:
“父亲,不怕的,信儿不怕的,父亲”,
在梁文信已哭得脸色一片青白上不来气时,他被卫禹良抱出了太上皇的寝殿,梁哲努力睁开昏黄的双眼,含泪目送着被自己强令离开的大儿子。
那一刻,老父亲在心里对这个自己最为喜爱、也最为疼惜的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
‘信儿,为父先去,等我儿再去时,就不会怕了’。
连梁文信可能都不记得,小时候并没有表露出多少求生欲望的他,在一次噩梦惊醒后,一反常态的哭着告诉梁哲,说梦见自己去了一个漆黑一片的地方,那里死寂般的感觉,让他感到非常害怕。
他痛苦的说自己不想去那个地方,说自己舍不得离开父皇。
自那时起,梁哲就记住了儿子的恐惧,而这也成了他内心深处一直散不去的担忧。
终于,梁哲此生最欣慰的事,就是他最害怕的事一直没有发生,他的信儿还安安稳稳的活着,没有让他的担忧噩梦成真。
而梁文信在几天前,竟像是有所感应般,突然自鄚州回到了都城,也算是给他们这对虽然身处皇室、却极为难得的父子情深,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镇北王梁骁披星戴月、快马加鞭,终于在太上皇临终前一刻赶来了,而对方一见他进来,就让人将册封摄政王的懿旨给了他,
“言儿和梁国,为父都交给你了,骁儿,当初你能放下执念,是梁国百姓之幸,我都知道的”。
梁骁明白对方的意思,他经过这些年的成长,虽然依旧对太上皇没有了年轻时的亲近,但也没有了当年的怨恨。
尤其对方当年不管出于什么考虑,并没有真的对自己下过狠手。
当年梁骁接任镇北王的位置时,其实是有秘密打算的,而梁哲那个时候就已经猜到了。
但深思熟虑后,他给梁臻私下去了一封信,上面写到,股肱之臣还是乱臣贼子,他愿意以梁骁对言儿的感情和梁国的苍生百姓为赌注,看对方到底要如何选择。
太上皇还对梁臻说,只要梁骁没有真的走到那一步,自己就不会以防患于未然的理由,毁了他们之间的君臣义和兄弟情。
这件事,除了梁臻外,梁文信也是知道的。
“父亲放心,骁儿当年就说过,对梁国,一切当以言儿马首是瞻,此生,绝不会变”。
“好孩子,父亲是明白的”。
梁哲突然有了些精神,他朝梁骁微微点头后,对已泣不成声的梁嘉言说,
“你们做的很好,为父心里很是欣慰,言儿,当年但凡有一点办法,父亲都不忍心那样逼你啊,我儿受了那样多的苦难,其实为父早就后悔了,好在后来还有弥补的机会”。
随即,梁哲眼神渐渐昏暗,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他们都是顶好的,对你们兄弟,为父放心了”。
太上皇梁哲、梁国第五代皇帝,走了。
一年后,皇帝与摄政王搬去了太和殿,而东宫经过翻修后,已满11岁的太子梁允德,正式住了进去。
景和帝十五年冬日的一天,信王府派人向皇帝报了梁文信病危的消息。
其实自太上皇走后,梁文信的身体状况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太医们说,三年前信王匆匆忙忙自鄚城赶回都城,路上就已旧疾复发,后来又因为先皇离世太过伤心,引发了心、肺的疾病,所以对方本就虚弱的身体已很难再恢复。
现在支撑了三年之久,已是极限。
经过三年来太医们无数次的禀报,梁嘉言知道,大哥真的已经到了回天乏术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