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蒜爆鱼(1/1)
一整条烤鱼没两口就被白江给吃光了。
他心中还正疑惑呢,这是什么鱼,怎么他从没有见过,更没有吃过,而且整条鱼的鱼肉里面一根鱼刺都没有,根本就不像是家里面常吃的草鱼,或者是鲤鱼之类的。
这么一条被他用调料给简单处理过的一条鱼,甚至比他之前精心制作过的蒜爆鱼还要香很多。
白江的父母死的早,在白江十五岁时,两人去医院看望白江的爷爷,结果刚出家门就都出车祸死了,被一辆大货车给撞死了,结果货车司机却直接肇事逃逸了,后面报警后也没有抓到人。
白江他的爷爷身患癌症,已经躺在医院里面快要一年了,导致家里面的钱为了给白江的爷爷治病全都给花光了,白江的爷爷一开始是不愿意在待在医院里面的,对着两人说道,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他现在的情况已经可以出院了。
可主治医生告诉白江的父母,他最后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了,白江的父母为了尽到最后的一丝孝道便让白江的的爷爷住在了医院里面,天天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他,结果半年的时间将家里面的钱全都花光了,为了继续照顾白江的爷爷还向别人借了一堆钱。
在这期间白江的爷爷还是一直要求出院,主治医生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对着两人偷偷的说过,他们这样下去根本就是徒劳无功,还不如省点钱早点回去准备后事呢,结果都被白江的父母给拒绝了。
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两人出了车祸后,家里面没钱再给白江的父母救命做手术了,当时路人打了救护车,到了医院后还是能够救活过来的,但是却交不上给他们做手术的钱。
当时医院里面只有白江的奶奶和白江两人,而医院对两人所说的话的意思也很明显,就是不交钱不给做手术,什么时候先交上钱再给做手术。
为了给白江的父母救命做手术,白江和他的奶奶也想过去找人借钱,但是认识的亲戚朋友没有一个愿意借给他们的。
他们也想过去银行贷款,但是却被银行给拒绝了,理由是白江的年龄还太小,还没成年呢,而白江的奶奶年龄还太大了,没有行动能力证明他们能够还上这个钱。
两人也说过这是家人的救命钱,但是银行根本就不听这个。
最后白江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父母慢慢的死去。
而白江的外公外婆因为当年反对白江父母的婚事已经早就闹掰了。
他们当年想让白江的母亲嫁给当地县长的儿子,但白江的母亲却因为县长的儿子是个傻子给拒绝了,转而嫁给了白江的父亲,随后他们在新婚那日大闹了白江父母的婚礼,后面白江的外公外婆跟他们不再联系了,就像是远房亲戚一样。
现在出了这种事情他们早就跑的远远的了,根本就联系不上,白江去找他们连门都不让进。
白江现在心中还记得有一个词来赞美医生,说医生都是“白衣天使”,可在白江的眼中那明明就是一群打着先交钱后看病的幌子,认钱不认命的恶魔。
白江的爷爷也从医院里面搬了出来。
半年后白江的爷爷也因为熬不住身体的折磨从床上悄悄的离开了。
白江的奶奶也因为这事过后,开始躺在家里面的床上一病不起,后面也因为没钱治病在一个漆黑的雨夜悄悄地去世了。
他没有钱去上学,所以便选择了辍学去打工养活自己,他先是去理发店给别人洗头,后面还去过工地,进过黑厂,摆过小摊..............
反正就是什么能够赚钱他就去干什么。
后面他觉得这样东奔西走也不是个好办法,他想要去学一门手艺,到时候就算是别人不要他了,他自己也能够养活自己。
随后他便跑到餐厅里面去当厨师,想要跟着老厨子先学一下,他觉得就算是以后不在餐厅里面干了,自己也可以开个小餐馆来养活自己。
但是老厨子就只教给了他这么一条蒜爆鱼的做法,所以他便将这蒜爆鱼给做的炉火纯青。
结果两年后,因为他只会做蒜爆鱼这一道菜,所以被餐馆给赶走了,
白江也明白了,为什么老厨子只教给他这么一条蒜爆鱼的做法了。
如果老厨子将他的东西都教给了他,那么被赶走的可能就不是他,而是那个老厨子了。
后面他去别的餐馆也没有人要他,他也因为只会做一条蒜爆鱼,导致他自己开不了餐馆。
就这样,
他只好躺在家里面,直到现在。
..............
白江心中不免开始感叹这西游世界的神奇,连一条鱼都这么的奇特,吃过后让他心中觉得有种欲生欲死的感觉。
白江看了一眼天气,太阳已经悬挂在高空之中,已经到了晌午头了,白天觉得他们也该是时候赶路了,虽然他还没有吃饱,但路还是得赶的。
白江收拾了一下东西,从河边弄了些水将正在燃烧的火堆给扑灭。
随后带着公鸡朝着继续朝着东南方向走去,在他们身后再次响起阵阵蝉鸣。
临走时白江发现公鸡一直朝着树上看去。
白江以为它听到蝉鸣又想要吃树枝上面的蝉了,便转身看着它试探性的问道,“你难道是还没吃够?”
公鸡摇了摇头。
白江疑惑的看了它一眼,没有选择管它,继续朝着远处走去。
公鸡紧紧的跟在白江身后,随后又朝着他们身后不远处,眼神深邃的看了一眼,接着又跟着白江继续走着。
白江口中开始支支吾吾的念了起来,公鸡也不知道他口中念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近似歌谣,但却又不像是歌谣。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