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跨省行动(1/1)
成功者和平庸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看过阚金斗和兰非的资料后,赵奇心中莫名升起一丝不痛快的感觉。
兰非年纪轻轻便功成名就,而阚金斗年近50,一事无成。
然而若与祈水山隧道案发生牵连的话,兰非大可一句“点头之交”将他与阚金斗的关系应付过去。
而阚金斗却必然要承担巨大责任。
一个孤僻的农民,哪来的见识和勇气远赴两千里之外的熙县,来犯下这滔天罪行呢?
他的动机是什么,又从中得到了哪些好处?
赵奇想不明白。
他只知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恪守初心,方得始终。
平复了一下心情,赵奇看向车窗外。
三伏天的太阳亮得耀眼。
铁轨两旁,青山耸翠。
知了的叫声不绝于耳。
沐风浴露,饮天地之灵气,吸万木之精华,蛰伏四年,换来的只是短短一个月生命的春天。
这些知了叫得喧嚣,不遗余力,在烈日下绽放生命最后的光芒。
而那阚金斗,和蝉何其相似?
默默无闻四十余载,而后在祈水山隧道案中名动两省,被捕后呢?
是不是和叫了一夏的蝉一样,生命将走到尽头?
和初出茅庐的赵奇不同,早已是刑警队老油条的魏立东心理素质极佳。
轻车熟路绕到餐车,他买了两个盒饭回来。
“吃,吃饱好干活。”
赵奇这边接过魏立东手里的盒饭, 魏立东已经在一旁扒拉了一大口进去。
老魏嘴里含糊不清地道:“赵奇,你说这老阚一没读过书,二没出过远门,他是从哪学来的一身本事呢?”
赵奇打开饭盒,脑中却不由顺着老魏的话开始思考。
这阚金斗教育背景是空白的,这说明他没有在公立学校读过书。
那他这一身惊天动地的鉴宝水平和看风水、破墓穴的本事是从哪来的呢?
“难道说这阚家像古代大户人家一样,实施着家族私塾式教育?”
赵奇猜测道。
魏立东指了指盒饭:“吃着说着,别光说。”
他拿起手边的矿泉水喝了几口道:“我看不像,你忽略了一条信息。”
他将手机放到赵奇面前的小桌板上。
上面一条十一年前的新闻引起了赵奇的关注:古州县高考状元阚玉衡被江原大学录取。
“这是我刚才搜到的,既然阚玉衡是读了书的,还是古州县高考状元,那为什么阚金斗的教育经历却是空白?”
他又将收集切换到聊天界面。
上面是魏立东和小孙的对话。
经小孙查询,阚金斗的孙子阚满楼也没有教育经历,而孙女阚满静却在古州县的小升初考试中名列前茅。
“阚家人智商可以啊!”
赵奇饭都顾不上吃:“这阚满静可能又是一个县高考状元,可奇怪的是为什么阚满楼不读书呢?”
魏立东又将手机切换到另一个聊天界面:“不仅如此,我在内网上查询了阚家一家人的铁路出行记录,阚金斗和阚满楼从未有过购票记录,而阚玉恒、阚满静却多次到全国各地旅行。”
他两眼茫然地盯着手中的水瓶:“甚至阚金斗的老爹阚祥生都曾因病乘火车去过首都医院,三个月的住院时间内一直是阚玉恒在身边陪护。”
摇了摇头,魏立东叹道:“这阚满楼莫不是下一个阚金斗?”
赵奇一个激灵:“继续查,查阚金斗的爷爷阚万里!”
魏立东恍然大悟,拿起手机开始安排小孙详查阚万里和阚祥生。
趁着小孙在县局查资料,魏立东和赵奇三下五除二将盒饭吃完,又一人喝了一瓶水,靠在座椅上歇着。
“小赵啊, 抓捕过程你多观察老刑警是怎么配合的,往安全的地方躲,尽量不要动手。”
魏立东看了一眼赵奇:“虽然你小子身体素质好,但经验这东西却不是身体素质能弥补的。”
赵奇知道魏立东担心他的安全,虽然不以为然,但却心生感激。
他点了点头道:“谢谢魏哥,我知道了。”
说话间,小孙的信息发来了。
“老魏,阚家看起来像是有意为之的啊!”
打开随身带着的笔记本电脑,赵奇将阚家上下五代的信息列了出来。
阚万里:教育背景空白,17岁生儿子阚祥生;同辈六人,其余五人均有教育经历。
阚祥生:三省联大毕业,古州县考第一名;17岁生儿子阚金斗;同辈四人,均考入三省联大。
阚金斗:教育背景空白;17岁生儿子阚玉恒;同辈七人,其余六人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
阚玉恒:西京大学毕业,古州县高考状元;17岁生儿子阚满楼;同辈四人,一本科,三博士。
阚满楼:教育背景空白,今年11岁;同辈九人,均在古州县中小学读书。
指着电脑屏幕,赵奇分析道:“你看,阚家男丁都是17岁生下一代,而且隔代会有一人不读书,这个不读书的人想必是有意安排的!”
魏立东剔着牙道:“可是为什么呢?”
“是啊,为什么呢?”
赵奇沉吟道:“阚家一族不同常理,如今人们生孩子越来越晚,但阚家却都是早生早育;而且现在中小学教育这么普及,但阚家却总有会有个不读书的人,这个人,别人读书的时候,他在干什么?”
魏立东晃着手机:“小孙已经在问了,不过我不认为他能问到确切信息。”
半个小时后,小孙的信息发来了。
如同魏立东所料,他果然没能打听到阚金斗和阚满楼的早年经历。
阚家村村长的原话是:谁会关注一个光屁股小孩每天在干甚,闲得蛋疼吗?
虽然赵奇关注的这个点小孙没能带来反馈,但他还是收集到了两个有用的信息。
第一:阚金斗目前人在阚家村,但他的孙子阚满楼却已失踪多日;为此阚金斗和他的爷爷阚万里已经在阚家祖祠大吵过几次。
第二:阚家村的由来——三百年前的旱灾中,阚家先祖流浪至古州县,并生根繁衍,最终阚家成了当地大户,以至于后来此地被命名为阚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