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亲朋满座(1/1)
“好咧,我们现在就去。”
自然是不能再待在村口了,许老头和王氏邀请众人去许家。
要是换成平时,众人肯定会客套地拒绝,直接散去。
但今日这中状元的热闹,哪里有人舍得不看,都纷纷高兴应承,同许老头往许家说笑走去。
众人走在路上,就遇到了去而复返的虎子几人,还有被通知了的许薄兴、许薄开、许薄达几家子人。
“二弟,是有什么重要的事吗?”
许老头生怕自己大哥大喜过头,毕竟是快古稀的人了,到时候出个好歹的就不妙了,因此打算等到了家,再将这消息说出来。
“这路上不是说话的地方,去我家了再说。”
许薄兴几家瞧着乡亲们都跟着,说说笑笑,都在议论二弟家要了不得了,猜到应该是喜事,心里放了心。
只要不是坏事就行,而且许薄兴隐隐有了猜想,能让二弟家了不得的除了侄孙还能有谁?
众人很快就到了许家,许老头赶紧将家里的椅子都给拿了出来,让乡亲都坐下。
而柳柱来的时候,特地将铺子里的吃食都给带来了,正好分给乡亲们。
“大哥、三弟、四弟,丰儿中状元了。”
这话让刚坐稳的三人全部都嗖地站了起来,特别是许薄兴,他就盼着许行丰能当官,让家族兴旺起来。
现在听到许行丰得了状元,最开心的莫过于他了。
“二弟,你是如何得知这消息的?”
许老头将柳柱的描述给一五一十说了出来。
许薄兴听完,确定消息无误,高兴得脸通红,话都说不出来了,一时呼吸急促。
这可把许老头他们给吓坏了,赶紧让人群散开些,然后又不停给许薄兴后背顺气。
“大哥,你别急,有啥慢慢说慢慢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得注意身体。”
许薄兴只是急,但脑袋清醒,知道这是侄孙大喜的日子,待会县令大人就要来报喜了,自己可不兴添乱。
许薄兴努力平复情绪,终于缓了过来。
“丰儿真争气呀,我做梦也没想到,在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咱们许家出位状元。”
“可不是,咱们家祖坟可真是冒青烟了。”
“对了,那丰儿得了状元,也是当县令吗?还是待京城不回来了?”
许薄达这话还真没人能回答,毕竟他们也没见过状元,更不知道得了状元之后怎么安排的呀。
“等待会县令大人来了,咱们问问。”
众人说说笑笑,基本全村的人都陆续聚在了许家,午饭都不用吃了,都吃些点心打发了。
“许爷爷,县令老爷来村口了,特别大的阵仗,估计马上就来了。”
许老头听到萧炎要来了,毕竟两家是亲家关系,在一起吃过几次饭,拉过家常,而且这次是来报喜的,许老头还是不紧张的。
“好好好。”
许老头抓了一大把糖和果子塞虎子手里,然后便同大家出了门,准备迎接县令大人。
虎子说的果然没错,等了约摸一盏茶时间,便听见锣鼓喧天的声音,然后没多久萧炎等一行人便出现在了视野当中。
“许叔,可喜可贺呀,今天京城来了捷报,行丰得了状元。”
“还麻烦了县令大人您跑这一趟,真是多谢。”
“许叔,您这话就见外了不是,行丰也是我晚辈,他得了状元,我高兴还来不及,哪里有麻烦一说。”
乡亲们虽然知道许家同县令家结了亲,但是他们第一次见县令大人如此亲和,与他们以前听过的见过的坐在公堂上的县令大人完全不同。
萧炎让吹打班子,和舞狮团热闹了一会,便停了下来,进了许宅内,同许老头一行人说关于许行丰得中状元相关的事项。
“那意思就是丰儿现在是从六品的“京官了,后面这几年在那个翰林院当值?”
“对,是许叔您说的这样。”
“那这个从六品的官到底是多大的官?”
在许老头这,接触过的最大的官便是县令了,他是真不知道从六品的官究竟多大。
“反正比我这县令要大上一级,而且那翰林院可是读书人都想去的去处。”
听到比县令还要大一级,许老头他们和村里的人都觉得乖乖,真是好大的官,居然比县令还大。
许老头和王氏听到孙子现在已经是官了,心里乐开了花,自己那岂不是官老爷的爷爷奶奶了?
许老头和王氏二人喜得见眉不见眼,只不停说好呀好呀。
过了一会,只见柳老头张氏、吴夫子、李夫子、县学的夫子等等只要是同许行丰亲厚的人都来了许家。
许家真可谓是人山人海,许薄兴瞧着这四通县的权贵基本都在这了,心想家族是真起来了。
以后提起许氏,莫说是县城,只怕府城,想起来的也是他们了。
“那丰儿,他是就待在京城吗,这几年都不回来了吗?”
许老头和王氏他们虽然高兴于孙子当官,但一想到这几年孙子都不回来了,见不着,心里的喜悦就被冲淡了不少。
已经两年没见到孙子的他们,是真的太想太想孙子了。
“没有没有,根据朝廷规定,高中后不需要立马当值,有探亲假,可以回来探亲的,一般最少都有两个月。”
听到有探亲假,许老头和王氏这次是真开心了,能见到当官的大孙子了,可不得乐坏。
“按照惯例,算算日子,如果行丰走水路应该最多十日便要到家了。”
许老头和王氏听到孙子最多十日便可以归家,便想起来这次回来孙子还要成婚,可真是双喜临门。
他们瞬间便想到曾孙上面去了,说不得明年这个时候就可以抱上曾孙了,越想越开心。
许家出了状元这么大的喜事,自然是不可能让亲朋好友就这样回去的,而且好些还是县城赶过来的呢。
所以当晚许家就请了大家吃了饭,整整摆了二十来桌,都是好酒好菜。
许老头和王氏两个节俭了一辈子的人,这次是半点没不舍得,只觉得越阔气越好,孙子这么大的喜事,他们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