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贺大姑娘(2)(1/1)
除了主家,其他姑娘出场的顺序都是按父兄官位高低排,排在贺大姑娘身后的正好是按察使夫人所出的嫡亲姑娘张宝珠。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选自王安石 《梅花》)
这位姑娘的才华并不十分惊艳,所作的诗也只是中规中矩,但她写得一手好字,展示出来后也得了满堂喝彩!
……
比赛持续了大半个时辰,吴汐差点挑花了眼,最后拔得头筹的是赵同知家的女儿,贺瑾得了第二,张宝珠得了第三,皆大欢喜!
这时候魏嬷嬷已经领着人在梅林中央的空地摆下一张张小几,又流水般的送了一道道美食!赏梅的人陆陆续续就坐。
“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
吃春酒自然少不了吃春饼、春盘、鲜红莱,这也是最先安排上的菜,这三样也叫咬春,吃的就是个节气。
吴汐最喜欢贺家席面上的春饼,一连吃了两个,里头包了芹菜、豆腐皮、海菜、笋丁,鲜香味美。吴汐边吃边想着回去叫洪婶也做来吃。
接下来又上了梅花汤饼、三花粥、梅花糕、梅花鸡汤……真真是又好看又好吃还应了景,连见多识广的按察使夫人都赞了一句贺太太刘氏的巧思,刘氏推说都是自家几个女儿的功劳,将席面上的目光都集中在贺家三位姑娘身上。吴汐瞧着有些人已经动了心思,想来这次春酒以后,贺家的门槛都要被踩破了!
席面直至申时才散了,因着方才在席上贪杯多喝了一盏梅花酿,吴汐有些微醺,马车上白鹭、木棉见吴汐吃多了酒要歇着,再不敢说一句话打搅到她。
吴汐就闭眼睡到小河庄的门口,弄玉、含箫打发白鹭、木棉二人去休息,然后半拖半抱的将吴汐弄进正房,又去煮醒酒汤,吴汐喝了醒酒汤再也支撑不住睡了过去。
好在睡前喝了醒酒汤,吴汐第二日晨起并未有头疼的状况。赵同知家的春酒就与贺家的春酒隔了一日,因此吴汐在家中略歇了一日又带着杜鹃、四喜去了赵同知家。
赵同知任期结束,圣旨叫回京述职,想来是要高升,光一个春酒,来的人就络绎不绝,当日赵同知家的姑娘比诗得了第一自然也有这个原因。
赵家的春酒直接摆在府邸的花园里,年轻的姑娘们三五一群吟诗作画、投壶下棋,年长的太太、夫人左右逢源,似乎与谁都能搭得上话。吴汐两者都不是,她是来打听消息的!
“哎哟!知道贺太太为啥今儿满面春风吗?”
对方摇摇头。
“我就住她家对门,听说就昨儿来了好几波媒人,都是要给她家姑娘说亲的,个个都不差。想必贺太太都挑花眼了吧?瞧她今天那个得瑟样”
“你这是酸了?”
“去去,我家就两个皮小子,我酸什么?要酸也是按察使夫人,你瞧瞧她今儿连话都不想和贺太太说。”
“啧,还真是!”
……
“赵同知回京述职,你一向消息灵通,可知这下一任同知是什么来头?”
“你若说旁的事我怕是不清楚,这一件青州城里有头有脸的可都知道了!新任同知姓许,听说是从京中来的官宦子弟,好些人暗地里都预备着等他上任拉关系呢!”
……
赵家的春酒吴汐存在感不高,他家的饭食也不怎么符合口味,她随大流用了饭便告辞离去。
贺大姑娘的婚事到底是纸包不住火露馅了。薛通判家的春酒正赶上许同知新上任,于是薛通判和贺大人商议着趁此机会当日也给许同知下帖子为他接风!
接风宴安置在薛家外院,酒过三巡,桌面上的人都闲聊起来!这时候,旁边的桌子上有一盐商喝多了大着舌头要来给贺大人敬酒,嘴上嚷着,“我还未恭喜贺大人呢!赵大人高升,您和广安伯府又结了亲家,等任期结束升上一品也未可知呀!”
这人喝高了,主桌上的人都不搭理他,只有薛通判作为主家,叫人将他扶下去醒酒。
不想新来的许同知对着贺知府一脸疑问,“贺大人和广安伯府结了亲家?我怎么未曾听说?”
薛通判以为他单纯的没听说过此事,还解释了一通这门婚事乃是老伯夫人做主定下,定亲的是贺家大姑娘和伯府二公子,双方父母高堂都是满意的。
许同知已经放下筷子,神色凝重,“可广安伯家二公子已于年前和工部尚书黄大人家的嫡幼孙女定了亲,聘礼都给了,我出来的时候我父还收到两家婚宴的请帖!”
贺知府脸色由赤红转向铁青,“你说什么?”
许同知一脸疑问,“贺大人,想来你是记错了吧!”
薛通判见势不妙,立刻上前打圆场,“好了,好了,不过是贺大人记错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时记岔了也是有的!有什么事咱们后面再谈,菜冷了,吃菜,吃菜!”
底下立刻有人附合,“这酒真好!”
“好吃,薛家的厨子的确有两分本事!”
……
接风宴的后半程贺大人一直失魂落魄,直至宴席尾声,他才急急忙忙的带着刘氏回府。
为今之际,自然是要派一个信得过的人去一趟京城。若是广安伯府真的和黄大人家结亲,又来招惹自家,贺知府是打算打上门去的!这是打了整个贺家的脸!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便后来有薛通判打了圆场,但许同知一番话还是传扬了出去,一时贺家成了整个青州城的笑话。但贺知府还是青州主官,众人都还是收敛着!
贺瑾虽地处后宅,却也得了消息!她将那一本《诗经》和广安伯府送来的东西一股脑地扔到地上,锁了门,抱着枕头痛哭!
刘氏得了消息亲自来劝,贺瑾连门都没让她进。到了第二日,贺瑾哭着要绞了头发做姑子,说是自己丢了家里的人,免得还要拖累了弟妹婚事。
刘氏想到自己往日的炫耀和寻死觅活的女儿满心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