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讨贼总督(1/1)
北京西郊大校场上。
法号长鸣,多尔衮、济尔哈朗一前一后登上点将台,并排站在前方中央。
代善、范文程、洪承畴等十几个文武官员也缓缓登上点将台,排成两排站在点将台后方。
点将台下,阿济格、多铎、吴三桂骑在高头大马上,各自率领一个盔甲鲜明、士气高昂的骑兵方阵,肃穆站定。
多尔衮一扬手,法号停止吹奏。
稍微一停,多尔衮便大声说道:“经各位王公大臣会商,奏请皇上、皇太后恩准,朝廷决定拜平西王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拜豫郡王多铎为定西大将军,拜英郡王阿济格为抚远大将军,各率六万马步军队,分别向西征剿闯贼李自成,向西南征剿流寇张献忠。大家都知道,闯贼李自成已经是我们的手下败将。但是,陕西是他们闹事的老窝,各种关系盘根错节,恐怕很难对付。况且,李自成在北京搜刮了上亿银子已经运往西安,又囤积了大批粮草。他若是凭借地理优势,跟咱们打持久战,我大清军队怕是要吃亏。流寇张献忠已经盘踞四川几年,也搜刮了许多金银财宝,囤积了大批粮草,堪称劲敌。面对这种情势,我们大清将士应该怎么办?”
多尔衮停下来,威严地扫视全体将士,但见将士们个个精神饱满,便满意地说道:“我八旗将士天下无敌,又增添了平西王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更是如虎添翼。管他什么李自成的百万兵马、张献忠的几十万大军,统统都是惊弓之鸟,在我八旗将士、关宁铁骑面前全部不堪一击。弟兄们,有没有信心?”
台下的步骑兵,扯开喉咙回应:“有!有!有!”
多尔衮扬起双手高喊:“祝将士们马到成功!出发!”
台下的吴三桂调转马头,缓缓走出校场,他身后的步兵骑兵,迈着坚实的步伐,紧紧跟随。
紫禁城乾清宫偏殿内。
多尔衮和代善正在处理公文,偏殿内静寂无声。
忽然,济尔哈朗与洪承畴快步走进偏殿,打破了殿内的沉静。
代善首先抬起头来问济尔哈朗:“庄亲王有事吗?”
济尔哈朗:“南明监国朱由崧拜前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统帅,率领三十万兵马逼近徐州。看架势是要渡过黄河,反攻北京。”
多尔衮赶紧放下手上的公文,问道:“史可法是什么样的人?三十万兵马主要统兵将领都有谁?”
洪承畴恭敬地回答:“史可法文韬武略在前明当属一流,且为人贤良方正。其统兵将领主要有高杰、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人称江北四镇。上述四人都是多年带兵的总兵官。特别是高杰,原先是李自成手下的一员猛将,因与李自成的小妾邢氏勾搭成奸,被李自成发觉,害怕报复,便伙同邢氏卷了许多金银细软,带领一伙亲信将士投靠朱明朝廷,慢慢聚拢起八九万兵马,作战能力很强。”
多尔衮却轻蔑一笑:“像这种无信无义、贪财好色之徒,稍稍给一点甜头,便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做出来,不足为虑。”
洪承畴继续说:“刘良佐也曾经是李自成手下将军,因受挫,投降明将曹变蛟,后来积功封爵广昌伯。”
多尔衮哈哈大笑:“都是些反复无常的小人,注定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洪承畴略显尴尬。
多尔衮也觉察到自己失言了,便笑道:“洪大人是审时度势,弃暗投明,不能与他们一概而论。”
代善说道:“这三十万兵马气势汹汹北上,我们不能小觑。”
多尔衮想了想,便扭头问代善、济尔哈朗:“礼亲王、庄亲王,难得洪大人对江北四镇了如指掌,况且他又是南方人,非常熟悉南方的地理人情,我看不如拜洪大人为南方七省讨贼总督,率领十五万大军,迎战史可法。”
代善、济尔哈朗同时说道:“好主意。”
洪承畴一听大出所料,立即跪倒在地,激动地说道:“三位王爷如此信任奴才,奴才就是肝脑涂地、粉身碎骨,也难回报万一。”
多尔衮赶快把洪承畴扶起来:“洪大人言重了,赶快回家准备准备,带兵南征吧。”
洪承畴:“奴才还有一事禀报。日前摄政王颁布剃发易服令,因阻力过大而暂时中止。奴才反复思虑其事,为了尽快教化官民,势在必行而又需稍加变通。”
多尔衮颇有兴趣地问:“如何变通?”
洪承畴:“可改变为十从十不从——1.男从女不从,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2.生从死不从,人活着时穿满人服饰,死了则穿明朝服装。3.阳从阴不从,阴世的事如做佛事超度等都按汉族传统、佛教习俗办理。4.官从隶不从,做官的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朝官服,隶役仍然是明朝的红黑帽打扮。5.老从少不从,孩子穿什么都行,成人了就必须穿满人服装。6.儒从而释道不从,读书人必须剃发易服,而和尚、道士可以穿明朝服饰。7.娼从而优伶不从,娼妓可穿满人服装,而戏曲演员可穿明朝服饰。8.仕宦从而婚姻不从,新郎穿满人服饰,新娘可穿凤冠霞帔。9.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国号改为大清,而官号照旧用六部九卿、总督、巡抚等。10.役税从而文字语言不从,服役纳税按照大清规矩而文字语言仍然采用明朝旧制。”
多尔衮听罢,稍稍思索一番,便称赞道:“本王觉得,洪先生思虑非常缜密,方方面面都考虑得非常细致,既可行,也能让大部分汉人接受。礼亲王、庄亲王以为如何?”
代善、济尔哈朗几乎同时说道:“很好,很周到。”
多尔衮:“既然洪先生出任七省讨贼总督,不妨在走马上任之初,就以大清摄政王谕令形式先广为张贴,看看反应再说。”
洪承畴:“奴才遵旨。”
原济宁知府衙门大门口外。
门楣上悬挂着新制作的招牌,上写几个大字“七省讨贼总督行辕”。
大门口两边,站着八个身着满清士兵服装的亲兵。
大门前的照壁上,贴着一张大大的告示,台头是“大清摄政王谕令”,内容是十从十不从。
功夫不大,告示下面便聚拢了几十个观众,其中一个文雅的白胡须老汉,快速看了一遍便说:“这张告示,是要改变我们汉族人几千年头发、服饰的习惯。”
一个精明的商人小声对老汉说:“我听衙门里的人说,这是总督洪承畴,给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出的主意。”
老汉轻蔑地哼了一声:“洪承畴?当年是崇祯皇帝手下的总督,如今摇身一变,又成了大清摄政王手下的总督,不简单哪,腰挂两国总督大印。”
商人赶紧提醒老汉:“小点儿声,防备祸从口出。”
老汉却哈哈大笑:“怕什么?老汉今年八十三,难道还能再活八十三?”
行辕大门口的一个亲兵走过来训斥老汉:“不许大声喧哗,不然把你抓进衙门吃板子。”
老汉却毫不在意:“好啊,老汉正想会会这位七省讨贼总督洪大人。”
亲兵向前猛推老汉一掌,万万没有料到老汉下盘很稳,上身纹丝不动。
亲兵惊呆了,围观的人们却禁不住齐声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