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云中郡破(1/1)
听闻秦国再度来犯,赵帝心底不由产生了怯意。
逐鹿城数十万赵国士卒全军覆没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国相郭关看出了赵帝的心思。
恰巧,他也个顾惜生命胜过一切的人。
于是,郭关再度进言。
不若将镇守雁门的宜安君以及胡刀骑调回,据守晋阳。
防止秦人越过太原,直拔邯郸。
至于云中、雁门,两郡距离邯郸较远。
在郭关看来,秦国数年前曾佯攻云中郡,说不得是故技重施。
见他条理清晰,赵帝深以为然。
当即下旨,将宜安君调回。
同时又将宗室平阳君派出,统领边关之务。
半月后,秦军由上党郡出,进攻阳邑。
宜安君领兵据守于晋水前,准备于此地与秦人主将决战。
宣昭二年,秋。
王猛领麾下的二十五万骑兵绕过武都,自沙南直入云中郡境内。
平阳君急率麾下的赵国骑兵反击。
奈何兵力不足,云中郡赵骑不过堪堪五万,只得吩咐后撤。
王猛亲自率部强攻,又命全军包围城外。
七日后,阳寿城破。
五万赵骑全军覆灭,平阳君身死当场。
云中郡再无抵抗的力量。
王猛率部迅速占领了整个云中郡,并且继续向雁门郡征发。
反观晋水。
蒙仲本欲徐徐图之。
以阳邑为据点,向北攻取凿台,向西进发祁县与京陵。
宜安君反其道而行之。
率部越过了晋水,奇袭秦军主力。
蒙仲当即下令撤军。
然而,邯郸赵军迅速赶到。
两路赵军兵合一处,在宜安君的指挥下,打得秦军连连败退。
蒙仲所部陷入赵人的包围之中,眼看就要被俘虏。
这时,一支骑兵迅速赶到。
兵行之处,大地震颤。
宜安君脸色微变。
与他们不同,蒙仲却是松了一口气。
来的是虎卫。
曾经担任过黑冰令,他自然清楚虎卫的战力。
为首的是一员穿着白甲的将领,手握一根长矛。
行至近处,他运起了内力,吼道。
“冲阵!”
下一秒,骑兵的阵型迅速变化。
护甲在耀阳下映射着辉光,仿佛一只巨大白虎长啸天穹。
宜安君眼中闪过不可思议的神采。
当即下令。
“全军固守!”
话音刚落,一众赵卒也迅速摆好了阵势。
下一秒,虎卫的冲势抵达身前。
轰隆隆!
地裂山崩的巨响声爆发而出,仿佛要将大地连番掀起。
无数近处的赵卒直接被击飞了出去。
尸体远远的后抛,落地顿时炸成了血雾。
滚烫的鲜血飞溅到脸上。
白甲将领挥舞着长矛,杀至宜安君身前。
见此,宜安君冷哼一声。
提起手中的战戟,径直刺向了白甲将。
“砰!”
一阵阵气浪席卷开来。
白甲将的身形也后退了些许。
他只觉得手臂仿佛被震碎一般。
这宜安君,竟是位武道高手。
放在平时,自当好好较量一番。
今日嘛,倒是不合适了。
白甲将两眼一凝,青筋暴起,浑身的内力汇聚到两手。
隐隐有一抹血气自他的顶上升腾。
宜安君面色微变,作出了守势的动作。
下一秒,白甲将将手中的长矛奋力向前一抛,下令道。
“撤!”
一众虎卫得了令,瞬间斩杀了面前的赵卒,拍马后撤。
原地留下了一地赵卒的尸体。
而那白甲将早已杀出重围,扬长而去。
再回过头,蒙仲也不知何时离去了。
只留下一小部分秦军士卒断后。
宜安君的脸色有些难看,他将手中的战戟奋力一掷,迅速洞穿近处的秦卒。
随后拉着马绳,冷声道。
“收兵。”
竟是让蒙仲那老匹夫跑了。
刚回营帐。
便有邯郸方面的使者来报。
云中郡失守了!
秦军正在攻打雁门郡。
宜安君一愣,问道,
“平阳君呢?”
“禀将军,平阳君战死。”
“本将知道了。”
说罢,使者走出营帐。
不一会儿,营帐中传来一阵骂声。
“奸相误国!”
“若信平君在,岂会叫秦人破城。”
……
很快,宜安君的这些话传到使者耳中。
使者返回邯郸后,又一字不落地转告给了国相郭关。
次日。
宜安君再度领兵出城。
却发现秦军据守榆次城不出。
以他对蒙仲这老狐狸的了解,知道对方昨日中了计,短时间不会再来了。
当天夜里,宜安君留副将司马尚在此。
他亲率兵马赶赴雁门。
云中已失,若是再丢了雁门,赵国便只剩下代郡这一块北境门户了。
到那时,便是战马的供应都会出岔子,赵国将彻底失去战斗力。
三日之后,援军到达雁门郡。
王猛已经攻占了沃阳、强阴、中陵等六城,距离雁门郡治所善无不足百里。
宜安君赶到后。
迅速修整了善无城的防线,另一面又从代郡调来兵马。
王猛进攻三日,折损了上万名士卒,依旧无果。
无奈之下,只得退回雁门郡北部。
邯郸。
在国相郭关的建议下,赵帝决意向其他三国求援。
传到燕国,燕帝本欲应允。
秦国迅速调集齐郡的士卒,兵临秦燕边境。
一时间,燕国自顾不暇。
传到楚国。
楚帝以两国在汉水对峙为由,拒绝出兵。
传到魏国。
在龙阳君的建议下,魏帝决意出兵。
他本欲以熊黎为将。
奈何,惠冯前几日辞世,熊黎尚在守孝。
魏帝几番征召,都被熊黎推却了。
魏帝大怒,当即免了熊黎的大将军之职。
他任命心腹晋鄙接任大将军。
兴兵三十万,自中牟出,攻秦上党郡。
宣昭三年,春。
晋鄙所率魏卒在涉地与秦军交战。
蒙仲事先埋伏,攻其不意。
王陵率虎卫自敌后围剿。
宣昭三年,秋。
蒙仲于临虑大败魏军,斩首十五万,俘虏七万。
晋鄙率领残部逃离。
蒙仲继续挥师伐魏,攻入魏国东郡。
一路连下中牟、汲、共等二十城。
最后,还是熊黎再度出征。
调兵于朝歌,趁秦人渡河之际奇袭,方才停住了秦人的兵戈。
宣昭三年,冬。
魏帝遣人求和,宣昭帝允之。
秦赵的战争还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