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十七路诸侯(1/1)
四世三公的大旗,不是谁都可以扛得动的,起码袁公路就不行。尽管他是袁家的嫡子,可是此人,行为乖张,是让人摸不到头绪,这让很多人敬而远之,不是袁绍有多优秀,而是有袁公路这个衬托,就显得袁本初要靠谱的多。
而袁本初确实不是一般的人,凭着四世三公的大旗,刚到渤海,孔融便以一郡太守之位相让,可袁本初刚坐上渤海太守没两天,朝廷为了安抚袁绍,朝廷便下了一道明诏,任命袁绍为渤海郡太守。
主要还是因为袁绍在临走之时拔剑,对董卓说,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董卓虽然是掌握了朝廷,可是他也忌惮袁家四世三公的名头,如果袁绍真的抬起抗董大旗,那董卓在洛阳可就待不下去了。
从此之后,袁绍也名正言顺的接过了渤海太守一职,也以此为根基,发展出了自己的庞大的班底势力,就冲卢植也愿意跟在袁本初的帐下任职,就能看出来这四世三公的名头,确实非同凡响。
于是郭嘉也顺其自然的成为了袁本初帐下的一员谋士,只是这袁本初心性如何?是否具有枭雄之姿?郭嘉还要细细端详。
就在这一日,袁绍召集帐下谋士事,一起商量一件惊动天下的大事,原来是袁绍得到了曹操发来的矫诏,邀请渤海郡太守,袁本初一起会盟,共诛国贼董卓。
原来是曹操身在京城,眼见董卓行谋逆之事,居然对皇帝行废立之举,于是曹操只身献刀刺杀国贼董卓,眼见行事败露,于是曹操只身一人返回陈留。
后又在陈留孝廉卫弘的资助下高举忠义大旗,聚拢了一大批反抗董卓的忠义之士,此后曹操广发诏书,邀请天下英雄一同反抗国贼董卓。
曹操的这本矫诏檄文上公布了董卓的罪状,曹操说董卓欺天灭地,杀戮国君,秽乱宫廷,残害生灵,残暴不仁,是大奸大恶之徒。
现如今,曹操奉了天子的密诏,在这里高举义旗,发誓要扫清华夏屠戮逆贼,要高举反董大旗,以泄天下人的愤怒,这一次一定要扶持皇室,拯救黎民。
整个矫诏上说的是慷慨激昂,可是袁绍拿了这本矫诏檄文之后,却是翻来覆去看了半天,迟迟拿不定主意。
郭嘉一拱手对袁绍淡淡地说道:“值此天赐良机,确实是铲除董卓的好机会,可是就怕天下诸侯人心不齐....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袁绍面露犹豫之色,于是说道:“看来此事还要从长计议。”
卢植却不这么认为,卢植对袁绍说道:“董卓的暴政已经让天下百姓苦不堪言,现在正是为民除害的好时机。如果再拖延下去,恐怕会让更多的无辜百姓遭受毒手。因此,应当尽快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时将董卓铲除。”
卢植说:“主公,董卓已经失去了民心,他的势力内部矛盾重重,董卓在世,或许还能弹压他手下的各个军头,若是哪一天董卓暴毙,那么他的势力肯定会分崩离析。我们现在出兵,正是天赐良机。如果我们能够迅速行动,一定能够将董卓一举歼灭,即便不能一鼓作气,也要趁这个机会给董卓来一剂猛药。”
袁绍听后沉默了片刻,然后点了点头。他知道卢植说得对,他们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应该准备出兵事宜
郭嘉随即眼前一愣,刚才还要从长计议这片刻的功夫,便要立刻出兵了,嗯,袁绍改变了主意,便也不再多说一句话。
于是在曹操的怂恿之下,天下兵马齐聚洛阳城下,一共来了了十七镇诸侯,分别是: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曹操看见天下兵马在自己的倡议之下终于齐聚洛阳,而且声势浩大,不由得心花怒放。
于是便宰牛杀马,招待所有举义兵讨伐董卓的诸侯,宴席之上一起商量,讨伐董卓的大计。
太守王匡说道:“今天我们一起奉孟德的大义讨伐董卓,但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主有从,所以今天当务之急,必须先要立一个盟主出来,这样众人听从约束才能方便进兵。”
曹操也深以为然,于是向众人说道:“袁本初四世三公,家室显赫,海内之外多门生故吏,而且还是本朝名相之后,可谓我们这一次讨伐董卓盟主的不二人选。”
袁绍却是再三的推辞,眼见众人盛情难却,于是便应允作为讨伐董卓的盟主。
第二天,便在洛阳城下筑起高台,高台之上,遍插旗帜,从此这里就作为点兵场,于是袁绍登台拜将,整理佩剑和印信,并且焚香祷告。
就在这时,袁绍慷慨激昂地说道:“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绍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读毕歃血,众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眼见袁绍的表演十分的精彩,郭嘉确实看得一脸茫然,心想这种事情,袁绍倒是十分的在行,反观台下的曹操,倒是一脸平淡,和上次相见之时,相差无几,看来这一路的艰辛和磨难,倒也没有磨灭了这位枭雄的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