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孙子兵法演义 > 第5章 向古战场学习

第5章 向古战场学习(1/1)

一日。

天下流浪客孙武肩背一布袋,飘然离家而去。七、八年来,孙武日日走访远近各地古战场,以实地之探查,研究兵法。

此时正值乱世,诸侯间相互征讨杀伐,无一日停歇。

孙武对诸侯间之战斗,毫不在意。

楚胜也好,齐胜也罢,或是秦胜、宋胜都是--样,只能暂时一统天下。谁胜谁输不过是一时之现象。

战争之结束极为困难,所以孙武对诸国间之战事毫不在意。

虽无视诸国之胜败输赢,但对兵法之研究兴致颇高。不仅精读有关任何战役之战事记录,更实地探查各个古战场,研讨胜败成因,逐一对照。

当然,战争之胜败并非单纯的一、二个原因。有因指挥者缺乏智略而战败;也有擅用地利者,以四、五千名之兵击败十万大军。也有利用宣传,不战而胜者。

胜败的原因很复杂,因此孙武走遍各地古战场,加以勘察、记录,将原因加以详细分类。

过去,孙武精研太公望所著兵书六韬,所得甚多。但若与实地勘察古战场地形所得相比,实不足道。

古战场在平常人眼中,也许仅为一单纯山野溪谷。但若能仔细探讨过去战斗阵容,何时开战或以何种方式对阵,就能了解胜败之原因所在。

一旦着手开始研究,兴致便越来越高。( 研究兵法的捷径,要先仔细研究各古战场。 )

今天,孙武也是为此而离家。走着走着,便见不远之处,人群骚动。

孙武不经意的继续向前走,迎面而来一位老人。

“前不远处,何故聚集如此多人。”

孙武向过路老人打听。

“大家都想看看丧家犬,所以才集在那里。你也去瞧瞧吧。”

孙武暗自吃了一惊:

“丧家犬?可是鲁国大司寇孔子来到我国?”

“我不知他是谁,不过人们皆称之为丧家犬。”

人称之为“丧家犬”的老人,必是孔子没错。

“孔子到我国来了,嗯,我应该去听听他说些什么。”

孙武向前走去,嘴里喃喃念着:

“丧家犬?”

他不禁露出微笑。

当时,天下大学者孔子之所以被人称为“丧家犬”,有如下原因: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就任官职,治理鲁国,为官十年,高居鲁国大司寇(宰相)之位。鲁国在其治理之下,政治清明。

可惜孔子与掌权王族不合,数度冲突,最后弃官而去,恢复布衣身份。

在鲁国,孔子既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便和十数名弟子离开鲁国,开始游历诸国,将仁爱的思想散播于天下。那时孔子已逾七十高龄。

途中历经苦难。一天,孔子与弟子来到郑国,不知为何,竟与十数位弟子走散,在进退两难之际,只得饥肠辘辘地蹲在城郭墙角处,等待弟子。

另一方面,与老师走散的弟子们正焦急地四处寻找。

然而就是不见老师踪影。

其中一位弟子子贡询问路人:

“请问先生可否看一年约七十的老者路过此地?我正在寻找我的老师。”

路人嘲笑道:

“城郭转角处,蹲着一位七十老者,也许就是你要找的老师。”

“哦,先生可知其面容如何?”[来圈灾

“面有圣人君子之神色,侧视如皋陶(舜时名相),背影似子产( 郑国名宰相),而和他们唯一相异之点,在于那人疲累如丧家之犬。”

育子贡闻言,急赶至城郭,果然看到缩在一角落有如丧家犬的孔子。

子贡将方才路人的比喻告诉孔子。孔子听到路人将他比为丧家犬,便笑着说:

“把我与皋陶、子产相比,真是太过奖了。不过说我如丧家犬,这比喻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因此,很多人便称孔子为丧家犬。

孙武来到人群聚集处,终于看到被人群包围的七十多岁长着白色长须的老人。或许因为饥饿,老人看来相当瘦弱,然而面容和蔼,胡须长而美。

孙武挤进人群,想听孔子说些什么。

不知是谁问了一个问题,只听孔子答道:

“举用贤能正直的人,将其安置于邪枉的人之上,就能将邪枉的人教化为正直之人。”

孙武并不苟同。他想若仅贤人居高位,就能治理好国家,为何贤明如孔子,还被逐出鲁国,而成丧家之犬呢?

孙武举起手来,质问孔子。

“听说先生认为‘仁’是最珍贵的美德,但‘仁’到底甜是什么呢?”

孔子看着孙武,似乎满意地笑笑,回答:

“你问得很好。所谓仁,乃去私欲,以真心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若世界有爱,则人与人间的纷争自消弭于无形。”

“何谓智?”

孔子再回答:

“用贤明之士来教化不义之人,谓智。”

孙武认为孔子的话,仅仅只是一种完美的理想境界而已。

但理想和现实毕竟不同。无视于现实的理想与空想何异。

孙武又开口问道:

“还有一事欲请教先生。先生曾任鲁大司寇之职,治理国政,为何鲁国盗贼依旧如此之多?”

孙武的问题,正好击中孔子的弱点。

一会儿,孔子才以略带羞愧的表情答道:

“那是因地方为官者过于贪婪所致。官清廉则民正。”

对孙武而言,孔子不过是一位梦想家。

几年前,孙武正在晋国时,孔子曾以鲁国大夫的身份话齐。听说当时齐景公曾向孔子请教:

“为政者应如何治理好国家?”

孔子这样回答:

“为政之道在明人伦;为君者尽君之道,为臣者尽臣之道;为子者尽子之道。”

孙武听了这句话不禁失笑。

若照孔子所言,各人谨守本分,世界当然不会发生动乱。

就如有人问:

“如何才能丰收。”

而回答是:

“风调雨顺。”

风不调又雨不顺如何呢?

就如孔子所言,上清廉下不偷,也就是说上浊下不净。

理论上是正确的,若尧舜不清廉,又怎会有太平盛世呢?

然而并非人人能成尧舜,欲望乃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之一。

因此治理国家,还是需要教化人民。

然教化力量有限,对无法受教之人,也只能施以刑罚,迫其改过。所以一个国家需要有法制来约束人民,需要军队来保卫国家。

举例来说,雉鸟和鸭同属鸟类,而雉鸟从蛋里出来时,自然往山中飞去,而鸭的雏鸟则自然回到河边。那就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

人类也是一样,有些人用教化只是徒劳无功,劣根性还是存在。

而孔子完全忽略这点,认为“仁”是珍贵美德,而广为提倡。

孔子是一个无视现实的梦想家,一个国家对内要以法治治国,而对外却只能以武力对付。在乱世里,这是唯一的方法。

孙武想到此,不禁对孔子所言感到兴味索然。

这种空洞的论调不值得浪费时间,不如去勘察古战场研究兵法。

孔子还站在群众中大声道: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又是一个理想而已,孙武如此想。古兵书有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孙武正想离去。

“孙武,你怎会在这里?”

突然有一个人抓住孙武的手。

孙武回头一看大吃一惊。眼前个子矮小的人就是齐国宰相晏平仲。

“晏大夫,我才想问你呢,为何您会在这里呢?”

“听说孔子来到齐国,所以才出来看看......,好久不见了,找个地方谈谈。”

贵为一国之宰相,外出必定有武士随侍在侧。而晏平仲身边却无一卫士,也只有晏平仲才如此吧。

一个是五十多岁的老案相,一个是三十岁的壮年郎,这对忘年之交愉快地并肩向前走。

一个身长仅五尺,一个是堂堂六尺之躯如巨人般,两人走在一起形成一幅奇妙的景象。

矮个子问高个子:

“你闻孔子之言,有何感?”

“简言之,有如以水来冲淡水。可知水虽无味,却为生活所不可缺之物。”

“此一乱世,提倡仁义道德,未免太不切实际。”

“孔子之道正如你所言,有如水般流传万世不止息。”

“世夫都称他为‘丧家犬’呢,由此可见一斑。”

“哈!哈!哈!丧家犬!尚有人称他是“稻草编成的狗呢!”

“哦!稻草编成的狗?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呢,有何典故?”

“鲁国药官师金说的。”

“鲁国药官何以如此侮辱曾任大司寇的孔子呢?”

孙武大惑不解,停步问道。

“你不知道?”

“小的洗耳恭听。”

“嗯,正好前面有棵榉树,我们到那儿坐下来谈吧。”

说着,晏平仲就往前走去。

柠树有一长凳。待二人坐定后,晏平仲便开始叙述。

“孔子罢官后,决定周游列国。在出发前,孔子弟子颜回曾问鲁国药官师金:‘夫子今日出发周游列国,不知将有何成果?’药官师金回答:‘多半是徒劳无功吧。’再问理由,师金道:‘每逢祭祀时,将稻编成之狗放入竹箱,用绢布包妥。然后由祭官斋戒沐浴后,把狗当成神灵般郑重祭拜。一等祭拜结束,便把那稻章编成之狗药置一旁,似乎一般人皆可任意践踏。’”

孙武听了点点头。

“师金说得对。在战乱时代,军事第一,仁义神智又有何用?”

“孔子之道乃为人类社会根本之道,自有其存在之必要。不过在战时,兵法的研究依然很重要的......。你还在研读兵法之术吗?”

“反正无所事事,到处走走也好。过几天还打算往楚国一游。”

“有什么事吗?”

“楚有一地叫泓水,你知道吗?”

“是的,那是当年楚宋交战之处。”

“嗯,我想到那古战场瞧瞧。”

“嗯。”

晏平仲沉思默默不语,突然抬起头,道:

“楚有一青年名为伍子胥,年纪虽轻,然智勇双全。你若前往楚国,可与之谈谈,你俩颇有相似之处。”

“伍子胥,我听过他的名字。”

于是孙武谈起了当年天柱山女密探之事件。然后问晏平仲:

“大人认识伍子胥?”

“我见过伍子胥。如果没事的话,我们谈谈。”

“天涯流浪客会有什么事?快说来听听吧。”

晏平仲仰望长天,似乎沉浸在回忆里,久久才缓缓说道:

“伍子胥乃楚国两代忠臣之后,伍参之孙,伍奢之子。年不过三十,然才智过人,武艺超群。当时十七国诸侯为斗宝大会齐集于秦,若无伍子胥,后果堪败。伍子胥乃可谓各诸侯之救命恩人。”

晏平仲大大赞扬伍子胥。

孙武早知伍子胥不是个乎常人物,不过他却没想到智略过人之晏平仲竟也如此赞佩伍子胥。

“伍子胥如何解救众诸侯呢?”

孙武不知当时情况,因而问道,于是县平仲将前后情形详细解说一遍。

“总之,有伍子胥在楚国,任谁也不敢看轻楚国。”

孙武听了晏平仲的话后,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好个伍子胥,我真想见见他。丞相大人,伍子胥既是各侯国之救命恩人,何不往访楚国表达感谢之意,以示礼貌呢?”

晏平仲点点头:

“是啊!我竟没想到。”

“大人还是应该到楚国看看才好。”

“我明白你的意思。”

孙武所以劝晏平仲访楚,主要就是想查探楚国之国力。晏平仲也明白孙武的言外之意,点点头低声道:

“是啊,是该到楚国走一趟。”

二人不再进一步交谈,然无言中,彼此心意交流。

孙武抬起头打量晏平仲。一国之相,穿着朴实得近乎寒酸,然而却是他一晏平仲,重整动乱之齐国恢复往日霸王之位。

孙武突然想起数年前的往事......。不觉对晏平仲感到肃然起敬。

七、八年前----

晏平仲率齐军与晋楚大战,大张齐国国成,其中以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齐将居功最伟。

战事结束后,三位将领个个自命不凡,盛气凌人。真正的大功臣晏平仲反而谦虚有礼,三位将军更是目中无人、无所不为。

于是国家纲纪大乱,再无安宁之日。

一天,齐王召来晏平仲。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将军目无法纪,胡作非为,不能再继续下去。晏卿认为如何?”

晏平仲早已忍无可忍,马上回答:

“并非无视三人所建之功,然为国着想,应尽快除去三位将军才好。”

“嗯,不错。此事就交由晏卿处理。”

“是,大王。”

次日,晏平仲派人在庭院里采两颗桃子,将桃子放在精致的大盘里。

然后请来三位将军。

“今日之齐国,乃拜三位将军英勇作战所赐。今有两颗桃子,若由自己食下太可惜,因此想请三位将军品尝,因为只有两颗,所以只能在三位将军之中,选出两位最有功劳的人吃下。认为自己最有功的,可以取之。”

三人几乎同时伸手欲取鲜桃。

结果由公孙接和田开疆抢得鲜桃,古冶子将军扑了个空,生气地大声喝道:

“你们的功劳算什么?竟敢取走鲜桃。”

其他两位将军一时无言。

“你又有何了不得?竟敢如此狂妄大骂?”

三人起了争执,你一句,我一句,最后连不堪入耳之言也出笼了。

晏平仲仅在一旁静观,最后才开口道:

“各位将军威武显赫,实难分优劣。还是查查战功录来定高低吧。”

边说边从橱里拿出战功录。

晏平仲将战功录递到三人面前,道:

“各位将军之战功都详记于此,就以此录来定高下吧。”

三位将军自然没有争议。

据战功录所载,公孙接和田开疆两位将军之能建立战功,实因古冶子将军彻底歼灭敌之援军所致。

公孙接和田开疆两位将军羞愧得无地自容。

当晚,便羞愧而自尽。

翌日,古冶子将军闻知,也自尽而亡。

因为着要比战功,真正功劳最大应属宰相晏平仲,古河子自己不过奉令行事罢了。

晏平仲如此不以武力轻易地除掉齐国的三位将军。

后世三国时代孔明因佩服晏平仲之计略高妙,而做了一首诗。

一朝被谗言

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

相国齐晏子

这位智慧过人的智略家晏平仲,再一次赞扬伍子胥,道:

“若至楚,必会会伍子胥。伍子胥剑不出而能救十七国诸侯于虎穴,何等卓越超群之智略。”

孙武听了这句话,眼前一亮,忽然拍手,大笑道:

“听君一席话,受益匪浅,使我悟到兵法的真谛所在。”

“什么事这等高兴,说得这么大声。”

“过去十年前虽精研兵法之术,然皆枝叶及毛,今日由大人一席话才悟出其中根本之道。”

孙武如孩童般高兴地手足蹈。

晏平仲也感染了孙武愉快的情绪,关心地问道:

“哦,快说来听听。”

孙武依旧止不住笑意,道:

“兵学并非仅仅研究如何战争得胜的学问。”

“那又如何?”

“战争仅是追求胜利之手段而已,并非目的。”

“当然。”

孙武忽然露出严肃的神情,郑重答道:

“过去研读兵法之术,以为胜利必经过激战才能得到。今日由大人之言,才知百战百胜并不值得夸耀。”

“百战百胜为何不值得夸耀?”

贤智如晏平仲亦无法立即理解。

孙武答道:

“百战百胜仅为次善之法,而非至善。”

“何为至善之法?”

“不战而胜乃为至胜。如大人不出一兵一卒而除掉三位跋扈将领;如伍子胥剑不出而能破秦阴谋等等,皆为不战而胜至善之道。”

晏平仲一震,紧握孙武双手,道:

“孙武啊孙武,你竟能从彼此不经意之谈话中悟出兵法原理,令人惊佩。”

“嗯,我要把一些话记录下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孙子谋攻篇》”

晏平仲深受感动:

“确为千古名言。”

晏平仲起身,向孙武道:

“到寒舍共饮一杯吧。”

孙武起身,摇摇头,道:

“谢谢大人的美意。孙武虽为天涯流浪客,还是很忙哩,哈!哈!哈!”

孙武仰望蓝天长笑,同晏平仲就此告别。

数天后,孙武动身往楚国。

晋宋重要边界之黄河,其支流泓水曾是晋宋二国交战的有名古战场。

当时,两军隔水对峙,楚军有二十万大军,而宋军仅五万。

而不论军队多寡,在敌阵前渡水而过最为不智。然楚王轻敌,率然下令渡河。

宋国谋士子鱼,见楚渡河,心喜,急告宋君:

“楚军不智,率然渡河。请王下令攻击,必能趁机将其彻底消灭。”

宋襄公慈悲为怀,摇头道:

“虽敌对,又怎能于渡水之时下令攻击?”

楚军渡河后,阵容一时大乱。

子鱼又向宋君进言道,

“良机不可再失,请大王速下令攻击。”

“虽为敌人,然军队尚未整顿,君子不可乘人之危偷袭。”

子鱼忍无可忍:

“战争乃是一决生死,战场上怎能心存慈悲?”

说完,转身离开。

当然,楚军毫无犹豫地杀尽宋军。

后人便以“宋襄之仁”这句成语来讽刺宋惠公不智之仁。

就泓水的地理条件而言,倘若在楚军河之时,宋君能当机立断下令攻击,楚军必早入鱼腹无一幸存。无论楚军兵力多强,在水中必无法发挥力量。

然宋君为仁心所误,早失致胜先机,结果当然惨遭败北。

孙武徘徊在泓水河畔,脑里想着仁与战争。

人类之异于禽兽,在于人有一颗仁义之心,当然孙武并不否认仁有其存在之必要性。但他不认为仁如孔子所言,适用于各处。仁是人类慈悲之心,而战争的过程中却要牺人命,仁与战争只是手段不同,其目的却一致。

孙武想想在动乱之时代里,还是积极研究兵法较为有用。

泓水古战场探查完毕,孙武拿出笔,记下自己所悟得的兵法理论。

“不能妥善利用交战地点的有利条件,只会惨遭败北”(孙子虚实篇)

楚军渡河后,宋君若能即时下令攻击,取得致胜先机,惨遭蹂躏的将不会是宋国。

“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孙子谋攻篇)

孙武以此为基础,考虑各种作战情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不知彼,一胜一负。”等等各种新理论。

孙武在此古战场徘徊深思,不知不觉,太阳西沉,晚霞满天映照在水面上。

不知何时,河水已染成红色如火海般,远处三、两艘渔船传来渺渺歌声。

“泓水的夕阳真美。”

孙武口里喃喃念着。

早晨离家时,门前小花尚残存着昨夜之露。

露滴是水,眼前如火海般之河流亦是水。

孙武凝视着被染红之河水,似乎重新认识了水之神秘。

有时为轻雾,有时又化成天上朵朵云彩。是滴滴露水,也是滔滔海河,这些都是水之化身。

且其形体更随容器之不同而改变。

水总一定往下流,即使途中有岩石阻路,也不受阻挡,绕石而流,悠游自在不受拘束,这就是水。

然而水并非如想象中般柔弱。空中水气,可致闪电雷鸣,轰动大地,海水怒吼则成海啸淹没地面。

“伟大的水呀。”

孙武想到管仲说过的一句话。

“水乃大地生命之源。自古文明皆源于大河旁,由其支配顺其发展。

孙武又想起与孔子齐名之楚国大学者老子。

老子曾道:

“水为至善。供给万物而不求己利,仅低头往下流。”

又道:

“天下至柔之水,却能制天下至强之岩石。”

又道:

“若要攻击强固之物,再无何物能取代柔弱之水。”

鲁国孔子主张以仁教化世人。

而楚国老子则鼓吹无为之治。主张抛弃人为之拘束,如水般自然生活。

孙武对那些烦人的理论毫无兴趣,除了一句话外,就是老子所说的“攻击强固之物,再无何物能取代柔弱之水”,突然想到:

“可有方法将水的特性应用于兵法战术呢?”

孙武深深地思索,凝视着滚滚河水。

河而宽,水流减慢,河面窄或倾斜度高,则水流转快,将大小石子冲往下流。

孙武苦心思索。

天空飞翔之鹫鸟,突然如坠地般直往下冲,忽的衔起一雉鸟直飞上天。

“啊!就是这样。如此才能得胜。”

孙武脑中闪过此一念头,立即取笔记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鹫鸟之击,至于毁折,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孙子兵势篇)

孙武更进一步记下下列词句: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孙子虚实篇)

探查泓水,孙武收获颇丰。

不知不觉,天色已暗。

孙武来到楚国,当然欲与伍子胥会会。

于是,翌日,便走访伍子胥。

只见下人出来应门,道:

“伍大夫已出使吴国。先生有何事,可为代转。”

“我乃齐国孙武。周游至楚,顺道来访。以此告伍大夫即可。”

孙武言毕飘然而去。

也许我和伍子胥没有缘吧......。

孙武寂寞地想着。

我乃不为世俗所羁的天涯流浪客呀。

天启江山册女特警穿越:带四小只炸翻古代钱权巅峰:从打造千亿世家开始算命的说我有两条命快穿:是绝色撩机宿主啊锦关城雄才将略综漫:不务正业的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