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中国历史全知道 > 第七章 三国

第七章 三国(1/1)

第七章三国

董卓之乱

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渐严重。在中央,宦官、外戚之间的斗争频繁上演,皇帝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在地方,各派势力正积聚力量,伺机待发。此时,一个人的出现,使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混乱分裂的时代。这个人叫董卓。

董卓字仲颖,是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他所居住的地方与当时的一个少数民族——羌族人离得很近,所以他和羌人接触比较频繁,与他们结交,形成了粗犷豪放的性格。董卓不仅性格豪放,而且心地残忍,野心勃勃。由于他和羌人频繁接触,还练就了一身武艺,力大无比,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后来,他在中郎将张奂手下听用,攻打羌人,屡立战功,不断得到提拔。黄巾起义爆发后,董卓又被派到河北,镇压农民军。但是,这次的战绩却并不理想,董卓战败,受到了朝廷的惩罚。不过,这次小小的失败对董卓来说算不了什么,很快他就被再次起用,参加各种战争,立下显赫战功,并获得朝廷的多次表彰。董卓的地位和声望逐渐升高,他手里掌握着十分强劲的军队,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以至于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就在董卓的力量不断壮大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进入中央的良机。

此时的东汉朝廷,汉灵帝刚刚去世,皇太子刘辩即位,是为少帝。刘辩即位时才十几岁,由何太后临朝听政。刘辩有一个弟弟叫刘协,这个人就是后来被曹操操纵的汉献帝。此时,他被封为渤海王,后又改封为陈留王。刘辩、刘协是一对好兄弟,但兄弟间的友情很快便被残酷的政治斗争所湮灭。

何太后的哥哥叫何进,时任大将军,何太后临朝听政后,何进凭借外戚的关系,权倾朝野,把持朝政。何进执政后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剪除宦官。为了增强反对宦官集团的力量,何进联合了袁绍、袁术兄弟以及其他反对宦官的士人。但是,何太后一党不愿诛杀宦官,导致何进逡巡不进。袁绍见状,劝何进应抓紧时机,并建议召并州牧董卓进京,协助铲除宦官。

董卓就是凭借这样一个机会打进中央的。董卓在接到何进等人的命令后,率领军队连夜向洛阳进发。但由于何太后等人仍然不同意诛杀宦官,何进也开始犹豫,命令董卓暂缓进京。董卓哪里肯听,继续向洛阳进发。

就在何进犹豫不决之时,宦官集团率先采取了行动。一天,宦官张让等人埋伏在宫门,趁何进入宫时将其杀死,皇宫内顿时大乱。袁术率兵攻打宫门,与宦官们在皇宫内外展开了相持战。张让等人见袁术等人杀势凶猛,便胁持了何太后、刘辩、刘协等人逃走。这时,袁绍也闻讯赶来救援,下令处死宫中的所有宦官,一时间皇宫成了血海。此次集体杀戮行动共有两千多人被杀,其中还包括一些没有长胡须的人被误杀。张让等人胁持刘辩、刘协等人逃出皇宫,后自杀。

此时,董卓的军队已离洛阳不远,与被劫持的刘辩、刘协相遇。董卓见状,连忙下跪,声言救驾,表示忠心。董卓见刘辩哭哭啼啼,说话语无伦次,而刘协却从容镇定,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认为此人有帝王之相。此时,在董卓的头脑里,已开始形成了废刘辩立刘协的想法。

董卓掌权后,开始了废立行动。他先将这个意见征求于袁绍,却遭到了反对。董卓非常生气,但鉴于袁绍的地位,不敢轻易杀掉他。袁绍见董卓专横,毅然离开洛阳,开始到地方积聚力量。董卓不顾群臣反对,坚决废掉了少帝刘辩,封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就是汉献帝。随后,董卓毒死了何太后,任相国,权倾朝野,气焰嚣张。

董卓为人暴戾残忍,他曾纵兵洗劫洛阳,抢劫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卢植反对他废立皇帝,董卓立即就要杀掉他。有人向董卓汇报工作,由于仓促之间没有解下佩剑,立刻遭到了董卓的诛杀。一次,董卓率领士兵走到洛阳东南的阳城,见到当地的老百姓正在举行社祭,忽然下令将在场的男人全部杀掉,并砍下头颅挂在车辕上,把女人全部押上车,扬言是得胜还朝。随后,又焚烧人头,并把女人赏赐给了士兵们。还有一次,董卓在郿坞举行宴会,又把俘虏的起义军数百人当场杀死。董卓喜爱的方法是,先割掉舌头,再砍掉手脚,随后再挖去眼睛,最后把他们扔进装满沸水的大锅,真是残忍至极。

董卓的残暴行径,引起了百姓们的强烈不满,“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流传在当时的一首民谣。千里草就是“董”字,十日卜就是“卓”字,意思是希望董卓快点死,表达了百姓们的迫切愿望。董卓的暴政也激起了朝野官员的公愤。在地方,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函谷关以东的各路诸侯纷纷起兵,举起了讨伐董卓的义旗。他们推举袁绍为盟主,各率军队数万人,浩浩荡荡向洛阳进军。在中央,司徒王允等人也开始秘密谋划除掉董卓。

关东群雄起兵后,董卓见他们声势浩大,一时难以抵御,便下令迁都长安。于是他胁持献帝及群臣离开洛阳,西迁长安,焚毁了洛阳城。到达长安后,董卓更加肆无忌惮,大封董氏姻亲为官,车马服饰比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还动用巨资为自己修建了郿坞,以备养老之用。董卓的荒淫残暴已达到了极致。

正在董卓志得意满之时,王允等人的密谋正在进行着。吕布本来是董卓的心腹,但由于董卓性情暴戾,因为一件小事,与吕布发生分歧,董卓竟然手持画戟向吕布投去,使吕布险些丧命,从此,吕布怀恨在心,更兼他与董卓的一个女婢私通,害怕被发现。王允巧妙地利用了吕布与董卓的矛盾,劝说吕布杀掉董卓。吕布从来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立刻答应了王允的请求。

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在董卓上朝的时候,吕布成功地刺杀了董卓。董卓的死讯传遍全城,百姓们争相庆贺,董卓被陈尸街头。董卓身体肥胖,在炙热的天气下身体的油脂流遍大街,看守尸体的人把灯捻插在董卓的肚脐上当灯点燃,一连烧了好几天。

群雄割据

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源自董卓之乱。董卓的残暴统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在反对董卓的各阶层中,地方长官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纷纷起兵,高举义旗,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关东的一些州郡长官纷纷起兵讨伐董卓,主要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佃、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他们同时起兵,各有数万军队,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由此拉开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序幕。

就在讨伐董卓的同时,各路诸侯之间已渐渐产生了离心趋势。董卓死后,各地群雄纷纷雄踞一方,拥兵自重,相互战争。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曹操占据兖州;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孙策占据江东: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占据关中;刘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刘表占据荆州;袁术占据南阳、扬州;刘焉占据益州;马腾、韩遂占据凉州;张鲁占据汉中。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如董卓死后,部将李傕、郭汜围攻长安,纵兵抢掠,数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其后,李傕、郭汜又互相攻伐,关中地区再次遭到洗劫,造成百姓民不聊生,甚至互相吞食,关中一度成为无人区。中原地区更是诸侯争夺的要地,由于连年争战,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这些地方长官之所以能够拥兵起义,雄踞一方,与东汉时期地方长官刺史(州牧)、太守的兵权扩大化有关。秦灭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地方行政区划实行郡县二级制,以郡守作为郡级行政长官。西汉建立后,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郡守更名为太守,官秩级别不变。汉武帝时代,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设置了十三部州刺史,由此出现了刺史的名称。但当时的刺史仅仅是地方的监察官员,并不具备地方行政长官的性质。此后,刺史还经常被改为州牧,二者交替使用。东汉后期,州刺史开始出现地方长官化的趋势,逐渐具备郡县上级行政区划的性质,这种趋势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此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实行了州、郡、县三级制,刺史、州牧坐大,正式成为一级地方军政长官。当时的剌史州牧不但治民,亦手握重兵。正是由于地方长官军权的逐渐膨胀,这些地方长官才能以此为资本,加入到讨伐董卓的最前线,由此展开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斗争。

在这些诸侯中,势力最大的要数袁绍和曹操,这两股力量之间的争夺,直接影响到此后的历史进程。

袁绍的祖上是四世三公,是汝南的强宗大族。他凭借着自己显赫的家世,在诸侯中的声望和地位逐渐升高。正因为如此,在关东诸侯讨董卓时,袁绍才会被推举为盟主。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首先是冀州牧韩馥与袁绍产生了矛盾。此时,韩馥的部将麴义背叛了韩馥,与袁绍联合攻打韩馥。袁绍又接受了谋士逢纪的建议,与公孙瓒联合,轻松地夺取了冀州。袁绍夺取冀州,使公孙瓒极为不满,双方又展开了战争。袁绍命麴义率精兵攻打公孙瓒,公孙瓒战败。公孙瓒没有得到冀州,便把下一个目标投向了幽州。他杀掉幽州牧刘虞后,占据了幽州。后来,袁绍又将公孙瓒彻底消灭,占据了幽州。至此,袁绍所控制的地域包括了冀、青、幽、并四州,成为河北地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曹操的事迹已被人们耳熟能详,这位被时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物,史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无论曹操是能臣,抑或奸雄,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曹操,字孟德,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东汉末年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人经常拿曹操的这段不光彩的身世来羞辱他。曹操从低级官吏做起,并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政治才能开始显露。董卓专权后,曹操逃离洛阳,到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分散家财,招募士兵,加入了讨伐董卓的义兵队伍。此后,曹操见各路军队毫无斗志,离心离德,于是离开义兵,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经过一番艰苦的战争,曹操在兖州收降了三十万青州黄巾军,从中挑选出一批精锐士兵,组成“青州兵”,成为日后曹操军事力量的基础。随后,曹操击败袁术,征讨徐州陶谦。曹操之所以要讨伐陶谦,是由于陶谦的部将杀死了曹操的父亲曹嵩。在这次战争中,陶谦战败,退守郯县(今山东郯城县西南),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援,田楷派遣时任平原相的刘备救援陶谦,迫使曹操退回兖州。不久,曹操又对陶谦发起了第二次进攻,此时兖州突然发生了陈留太守张邈发动的叛乱,曹操无奈只能撤军,回兖州平息叛乱。张邈已派陈宫请吕布来兖州,控制政局。很快,吕布占领了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兖州的郡、县除鄄城、范县、东阿县外,都背叛了曹操,响应吕布。在濮阳一役中,曹操与吕布展开了激战。曹操部将典韦手持双戟,英勇无比,杀出一条血路,大败吕布军队。此后曹操又多次攻打濮阳,自己几乎被擒。最后,双方都因军粮匮乏而退兵。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曹操再次与吕布开战,在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连续大败吕布,攻下了定陶等县城,吕布撤军徐州,曹操重新占领兖州,任兖州牧,为自己的宏图大业建立了根据地。

袁绍、曹操两大军事集团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建立了根据地。紧接着,一场精彩的势力争夺战争即将拉开序幕。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是控制皇帝,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群雄。这里的天子指的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曹操对这位末代皇帝采取了这种策略,从而成为曹操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为其后统一北方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汉代的正统思想相当强烈,各路诸侯虽然互相攻伐,无视皇权,但都是打着拥护皇帝、恢复汉室的旗号进行战争的。谁能够控制皇帝,谁就能掌握主动,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曹操与袁绍两大集团都注意到了这一重要策略。

当年,关东群雄讨伐董卓,董卓迫于压力,挟持献帝离开洛阳,西迁长安。在曹操占领兖州后,他的谋士毛玠就对曹操建议,应该“奉天子以令不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霸业。曹操深以为然。年轻的献帝被董卓劫持到长安后,日夜思念东归。董卓死后,部将李傕、郭汜相争,都想挟持献帝。此后,老臣杨奉、董承与李傕、郭汜之间展开了艰苦的斗争,一路上艰苦备尝,终于将献帝护送回洛阳。此时,袁绍集团中的一些人也注意到了献帝的价值。袁绍的谋士沮授向袁绍建议:“应该在占有冀州,兵强马壮之时,迎接皇帝到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挟天子以令诸侯,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叛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袁绍听后,稍有心动。这时,谋士郭图、淳于琼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此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把一个累赘皇帝带在身边,凡事都要向他启奏。如果服从他,我们的权力就会削弱;如果反对他,就要背上不忠的罪名。这种办法不可取。”沮授连忙说:“现在如果不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就会失去良机,反被他人占了先。”优柔寡断的袁绍最终还是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早在关东群雄讨伐董卓之时,曹操与袁绍之间曾有过一次对话。袁绍问曹操:“如果讨伐董卓失败,我们应该去什么地方发展呢?”曹操反问:“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袁绍说:“我准备南面占据黄河,北面占据燕、代,降服戎、狄等少数民族,由此向南部争夺天下,应该可以成功吧?”曹操听罢,说道:“依靠山川之险,占据一方获得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我要任用天下的有才之士,采用各种方法招纳利用他们,就会获得成功。”从袁、曹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曹操的理想比袁绍要远大得多。

就在袁绍失掉控制皇帝的良机之时,建安元年(公元196),曹操开始聚集谋士商讨迎接献帝事宜。一些人认为献帝由杨奉等人护送回洛阳,他们自认为是大大的功臣,我们不容易战胜他们。这时,谋士荀彧挺身而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昔日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都服从他,汉高祖也曾为义帝穿孝而天下归心。自从皇帝被董卓挟持西迁,您首倡义兵,只是因为山东局势混乱,无暇远赴长安迎接天子。如今天子已经回到洛阳,洛阳残破不堪,忠义之士有保存根本的想法,百姓也怀旧悲哀。如果能够乘此良机,迎接天子,以从人望,是顺乎天理民心的行为;忠于王室以服天下,是非常正确的策略;坚守大业招徕贤才,是非常大的德行。天才诸侯即使要背叛您,他们还能有什么作为?韩暹、杨奉等人,何足道哉!如果现在不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让别人得到了这个机会,以后再想这样做,就后悔莫及了。”曹操听罢,非常赞同荀彧的意见,迎接献帝的计划由此确定了下来。

曹操立即派遣曹洪率兵到洛阳迎接献帝,但遭到了董承的反抗。当时,杨奉与董承、韩暹都自恃功高,杨与董、韩之间产生了矛盾。曹操暗中让董昭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说自己可以作为朝廷的外援,让杨奉放心。杨奉果然中计,上表献帝任曹操为镇东将军,放松了对曹操的警惕。这时,董承与韩暹也发生了矛盾。董承也想借曹操的势力为我所用,便把曹操招进洛阳,韩暹闻讯逃出洛阳。曹操到洛阳后,朝见献帝,献帝随即任命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参与朝政。

在如何进一步控制献帝的问题上,曹操向董昭求教。董昭认为就目前的形势看,曹操如果留在洛阳,多有不利。最佳方案就是把献帝迎接到许县。但天子长期在外流亡,最近刚刚回到洛阳,只愿安定,不愿再大动迁都,这样做不符合民心,希望曹操尽快做出决定。目前杨奉的势力强大,拥有重兵,最好的办法是先使杨奉安心。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立即派使者去见杨奉,得到了他的信任。在安定了杨奉之后,曹操便正式把献帝迁到许县,并改许县为许都。事后,杨奉发现自己上当,出兵阻止曹操,但为时已晚。杨奉被曹操打败,无奈之下投奔袁术去了。

从此,献帝对曹操十分信任,任命曹操为大将军,曹操开始了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总揽朝政。

官渡之战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袁绍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在官渡(位于今河南中牟),交锋对垒,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发生在曹操与袁绍集团势力发展的上升期。当时,袁绍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在河北地区势力最为强大。曹操在击败张绣、吕布、袁术后,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兖、豫、徐等州,力量逐渐雄厚。他还“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迎接到许昌,通过控制皇帝,号令天下诸侯。但从双方力量对比来看,当时袁绍拥有十余万精兵,而曹操却只有数万兵马,总体来说,袁绍的实力要强于曹操。

建安四年(公元199)六月,袁绍发动十万精兵,战马万匹,准备南下进攻许都,由此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

袁绍即将率兵攻打许都与曹操决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许都,曹操帐下的许多人都认为不易战胜袁绍,曹操却说:“我知道袁绍的为人,这个人志气虽大但缺乏头脑,外表严厉但内心胆小,对人猜忌刻薄而缺乏威信,虽然拥有众多的军马但指挥无方,将士骄傲而政令不一,占有的土地虽然广阔,粮食虽然充足,却正好是为我准备的啊。”曹操的一席话,坚定了众将取胜的决心,于是曹操决定起兵两万迎战袁绍大军。

八月,曹操首先进军到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派臧霸率领精兵进入青州一带,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同时,派于禁率步骑两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派东郡太守刘延驻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防止袁军渡河南下。九月,曹操回到许都,在官渡设重兵防守,严阵以待。为了在作战中消除后顾之忧,曹操派卫觊安抚关中,又率兵攻打刘备。建安五年(公元200)正月,曹操占领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刘备逃走,投奔袁绍。刘备的夫人和部将关羽被俘。曹操击败刘备后,立刻还军官渡。

就在曹操击败刘备的同时,袁绍向各地发出了讨伐曹操的战争檄文。二月,袁绍亲率大军进军黎阳,派颜良进攻白马,驻守在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被困,形势危急。曹操得知后,准备率兵北救刘延。谋士荀攸提出了分兵之计,曹操依计而行。曹操首先率兵向延津进发,假装做出要渡过黄河袭击袁绍后方的态势,袁绍果然中计,立即派文丑向西增援,分散了一部分兵力。曹操乘机率领精兵飞速赶赴白马,致使颜良措手不及,被降服曹操的关羽斩杀,解除了白马之围。随后,袁绍不听沮授的劝阻,渡过黄河追击曹操。袁绍率军到达延津以南,以文丑为先锋,向曹操发动攻势。面对袁绍的攻势,曹操并不慌张,命令骑兵解鞍放马,又将辎重丢弃在道路上。众将不解,只有荀攸领会了曹操的用意。不久,文丑与刘备率领五六千骑兵赶到。众将惊慌失措,都催促曹操赶忙上马抵挡。曹操不慌不忙,看着敌军的到来。当袁绍的骑兵看到曹军丢弃的马匹、辎重后,争先抢夺,顿时乱作一团。曹操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立即命令军士们向袁军冲杀,袁军大败,文丑被杀。曹军又追出三十里,斩首数千,收回了全部辎重。袁绍下令退军至官渡北面的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曹操将军队撤回官渡固守。白马、延津二役,曹操连折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军遭到重创。

八月,袁绍继续向官渡进军,依沙堆立营,东西数十里。曹操也分扎营垒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出击与袁绍交战,但并没有取胜,退回大营坚守。袁绍见曹军不出战,便命令士兵在曹营外修筑高台,堆起土山,向曹营内连续射箭,曹兵只得用盾牌遮挡身体。曹操为了应付袁绍的这种行为,命工匠连夜赶造出了一种霹雳车,向袁军发射飞石,将袁军的高台击毁。袁绍见状,又命令士兵挖掘地道袭击曹营,曹军也积极想办法,在营内挖地壕以应对袁军。袁曹双方相持月余,曹军兵少,而且粮草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忧心忡忡,准备撤回许都。他写信给许都的荀彧征求意见,荀彧劝说曹操要抓住有利时机,不要轻言放弃。荀彧的回信,增强了曹操继续战斗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他一方面寻机与袁绍决战,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方法,解决粮草问题。

正在曹军乏粮之时,曹操听说袁绍的几千车粮草即将运达官渡,他立刻派遣徐晃和史涣前往拦截押运粮草的韩猛。韩猛被打败,袁军四散而逃,袁军的这几千车军粮被徐晃等人全部烧毁。袁绍听到这个消息后,痛惜不已。十月,袁绍再次派车押运粮草,这次他派遣了淳于琼等人率领一万多士兵,将粮草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处的乌巢。沮授建议袁绍加强防范,袁绍不听。许攸建议袁绍派遣一支轻骑兵趁夜晚突袭许都,袁绍也没有听进去。此时,正好传来了许攸在邺城的家人犯法而被审配扣押的消息,许攸一怒之下,暗地里逃出袁营,投奔了曹操。许攸向曹操献出了夜袭乌巢的妙计,曹操立即采纳,让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营,自己亲自率领步骑五千人,连夜向乌巢进发。曹军到达乌巢后,曹操立即命令士兵放火焚烧粮屯,霎时火焰冲天,袁军大乱。这把火烧毁了袁绍赖以生存的粮草,也毁灭了袁绍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大火一直烧到天亮,淳于琼仓促应战,大败而退。袁绍得知后,只派出一小股部队解救乌巢,而派张郃、高览率主力攻打曹军官渡大营。面对袁军前来乌巢的增援部队,曹操指挥军队,殊死拼杀,大破乌巢守军,淳于琼被斩杀。此时,张郃、高览二人,听说淳于琼兵败被杀,又听说袁绍对他们二人开始起了疑心,便在阵前投降了曹操。曹操乘势向袁军发起了全面进攻,袁绍全军大溃,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只带了八百多骑兵,仓皇逃往河北去了。

袁绍逃回邺城后,又与曹操进行了几次交锋,均以失败告终。由此,袁绍一统天下的梦想破灭了,他在悔恨和愤怒中,喷血而死。袁绍集团与曹操集团之间进行的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兵力,大败袁军十万军队,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此后,曹操继续出击,彻底消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又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

青梅煮酒

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缔造出众多英雄豪杰,刘备便是其中之一。刘备在群雄中崛起,经过艰苦经营,建立了三国中的蜀汉政权。刘备,字玄德,是当时的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据说他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所以在他发迹后,时人都称他为皇叔。虽然他是汉室宗亲,却没有享受到皇室的待遇。刘备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迫于生计,他与母亲靠卖鞋织草席为生。刘备十五岁的时候,开始外出求学,与刘德然、公孙瓒一同拜在当时的名士卢植门下,与许多同龄人结交成了好朋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备得到了中山富商张世平、苏双的资助,组织了一支义兵,跟随邹靖镇压黄巾起义立下了战功,被朝廷任命为安喜(今河北安国西北)县尉。这是刘备首次踏入仕途。刘备当官勤勤恳恳,但当时的督邮却横行霸道,处处为难刘备,刘备一怒之下,鞭打督邮,弃官不做了。

刘备弃官后,又加入了朝廷的军队。由于在下邳镇压起义军有功,他被任命为下密县丞,但不久又辞官不做。此后,他又任高唐县尉、县令,还与关东群雄一道讨伐董卓。由于战败,刘备又投奔了中郎将公孙瓒。公孙瓒上表刘备任别部司马,让他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守青州,防御袁绍,刘备因功被封为平原县令、平原相。当曹操包围徐州,攻打徐州牧陶谦时,陶谦曾求救于田楷,田楷与刘备一起前往相救。此时的刘备已经拥有了一支小数量的军队,陶谦又送给刘备四千丹杨兵,刘备趁机脱离田楷,依附了陶谦。曹操撤兵后,陶谦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在小沛(今江苏沛县)屯驻。陶谦死后,麇竺、陈登等人准备迎接刘备任徐州牧,他才百般推托,在陈登、孔融等人的劝说下,他才接受了徐州大印,领徐州牧。后被朝廷拜为镇东将军、宜城亭侯。

吕布被曹操打败后,前来投奔刘备,刘备让吕布屯于小沛。袁术对刘备自领徐州牧的做法十分不满,于建安元年(公元196)攻打刘备,争夺徐州。面对袁术的攻势,刘备命张飞守下邳,自己率军迎敌。此时,吕布乘机偷袭下邳,张飞败退,刘备妻儿被俘。刘备闻讯,急忙回军救援,战败改驻海西(今灌云、灌南县一带)。后刘备向吕布投降,吕布纳降了刘备,让刘备屯驻小沛,进攻袁术。袁术派纪灵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援。吕布辕门射戟,使双方罢兵。不久,刘备又召集了万余兵马,实力渐渐恢复。吕布认为刘备对自己造成了威胁,便出兵攻打小沛,刘备败走,投奔了曹操。曹操任命刘备为徐州牧,还给了刘备一支军队,屯驻小沛,抵抗吕布。

建安三年(公元198),吕布联合袁术,派高顺、张辽进攻刘备,刘备战败,跟随曹操返回许都。曹操对刘备非常赏识,认为他是一个英雄,表荐刘备为左将军,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建安四年(公元199),刘备跟随曹操东征,消灭了吕布。

刘备虽然依附曹操,但其心不小,对于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早已厌烦。又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刘备对此颇为不满,更增加了他与曹操的离心力。汉献帝刘协也不满于曹操专权,暗中与其岳父董承密谋诛杀曹操,刘备也加入到这次行动中。为了防人耳目,刘备天天在家种菜。刘备的部将关羽、张飞对他的这一举动十分不理解,刘备对他们说:“我之所以天天种菜,是为了防备曹操的耳目。我认为曹操迟早有一天会怀疑我,这里不是久留之地。”果然,曹操经常派人来窥探刘备的动静,见刘备天天种菜,无心政事,也就暂时放松了对刘备的警惕。

一天,曹操见到青梅熟透,酒意大发,便派人请刘备过府饮酒,刘备不知何意,只得赴约前往。酒席宴上,曹操对刘备说:“我看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和我啊!袁绍之流,不足道啊!”刘备听罢,以为曹操知道了他参与密谋之事,吓得手中的筷子掉在了地上,正好此时天空中打了一记响雷,刘备趁机对曹操说:“圣人说‘迅雷风烈必变’,果然如此啊。一个震雷的威力,惊得我如此啊!”曹操见状不禁冷笑数声,刘备暗自庆幸,躲过了这一劫。这就是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不久,刘备摆脱曹操的机会到了。袁术欲北投袁绍,曹操决定派兵拦截袁术。刘备向曹操请求承担攻击袁术的任务,趁机逃走,摆脱了曹操的控制。当时,袁术已病死,曹操立即命令刘备返回许都,但刘备已然不听曹操驱使,一方面乘机攻占下邳,杀死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自己率军驻守小沛;另一方面派遣孙乾与袁绍等割据势力联合,起兵反曹。曹操派兵攻打刘备,但都没有取胜。

建安五年(公元200)正月,董承等人密谋诛杀曹操,事败被杀,曹操东征徐州,刘备大败,关羽及刘备的妻子被曹操俘虏。此后,刘备投奔袁谭、袁绍。官渡之战中,袁绍派刘备率军与刘辟会合,骚扰曹操。曹操派曹仁攻打汝南,刘备战败。刘备欲脱离袁绍,劝说袁绍应与刘表联合。

官渡之战后,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待以上宾之礼,让刘备屯于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表对刘备虽然表面上待之以礼,实际上对他心存顾忌。刘备来荆州数年,刘表没有给他任何机会。刘备自发迹以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没有固定的地盘,没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连年颠沛流离,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三顾茅庐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诸葛氏是当时琅邪的大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曾任泰山郡丞。诸葛亮幼年便失去了父母,由叔父诸葛玄抚养。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诸葛亮便与其弟诸葛均随叔父到豫章赴任。不久,东汉朝廷又派朱皓任豫章太守,诸葛玄无力抵抗,无奈弃官到荆州投奔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便带领亲属移居到襄阳以西二十里的隆中隐居起来,过着躬耕田间的生活,以维持生计。诸葛亮非常好学,师从于襄阳名士司马徽,并与避乱到荆州的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等名人结成好友。诸葛亮熟读经书,他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喜欢吟诵《梁父吟》。他通晓天文地理,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常自比管仲、乐毅,虽在田间,但胸怀天下,非常关心当时的时事政治。诸葛亮在隆中积累力量,等待着识马的伯乐发现他,以酬壮志。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刘备“三顾茅庐”,恳请二十六岁的诸葛亮出山。在隆中,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见面,向诸葛亮求教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加强自身的政权建设,等待时机,命一得力上将率领荆州军马北上南阳、洛阳,刘备亲自率领益州军马北上关中,两路出兵北伐,夺取长安,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这一精辟透彻的分析,使刘备顿时豁然开朗,他终于看到了前途的光明。刘备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欣然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从此走出隆中,辅佐刘备创业,从此刘备的事业开始出现转机。

就在诸葛亮出山的第二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开始南下,进逼荆州。面对曹操的强大势力,刘表忧郁病死,次子刘琮被拥立为荆州牧,投降曹操。刘备得知曹操南下后,弃新野,走樊城(今湖北襄樊),向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撤退。刘备路过襄阳,众百姓都愿跟随刘备南逃,人数已经达到十余万,辎重数千辆,一天只能走十余里。虽然行动缓慢,但刘备不忍舍弃。与此同时,刘备派遣关羽乘数百艘船先行一步,然后到江陵会合。曹操派遣了五千精骑追赶刘备一行,在当阳的长坂(今湖北东阳东部),曹操军队追上了刘备。刘备的军队大败,他和妻子在乱军中失散,只得突围逃走。后在汉津遇到关羽,与刘表长子刘琦万余人,一起逃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此时,东吴孙权派鲁肃到夏口来探听消息,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后,刘备上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又征荆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雷绪也率部曲数万口人投效。后刘琦病死,众人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孙权也将其妹嫁给刘备。建安十九年(公元214),益州牧刘璋投降,刘备夺取益州,势力增强。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孙权派诸葛瑾向刘备索还荆州,刘备不从。孙权大怒,派遣吕蒙率军夺取荆州三郡。后双方商定,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但孙刘关系已趋恶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夏,刘备率军北上,占据汉中,自称汉中王,同时占领上庸。同年冬,孙权占领荆州,关羽被杀。孙刘联盟正式决裂。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曹丕篡汉称帝,建立曹魏。刘备也于第二年在成都自立为帝,建立了蜀汉政权。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决心夺取荆州。同年七月,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亲率五六万军队,发兵东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打败,撤退到白帝城。刘备忧郁成疾,不久于人世。在临终前,刘备将其子刘禅托付于李严与诸葛亮。章武三年(公元223)春,刘备病逝,谥号为昭烈帝。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忠心辅佐,对内精心治理蜀国,对外南征北战,鞠躬尽瘁,将蜀汉政权又延续了数十年。

从历史事实上看,诸葛亮真正发挥作用是在刘备死后,总揽蜀汉军政事务之时。在此之前,除诸葛亮的《隆中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外,诸葛亮基本没有参加过多少重大的军事决策和行动,所以,《三国演义》中那些近乎神话的情节都是后人为了神化诸葛亮而进行的艺术虚构。

江东豪俊

江东又称江左,是中国古代对长江以南地区的称法。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逐鹿争权之时,一批有志之士在江东慢慢崛起,后来成为三国鼎立中的一方强大政权,这就是以孙氏为首的江东集团。

江东孙氏集团的崛起始于孙坚,经过其子孙策、孙权的经营,曾达到一度的强盛。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是春秋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出生在一个官宦人家,他年轻时曾做过县吏,后又应郡府征召,代理校尉之职。由于讨伐许昌反兵有功,孙坚被任命为盐渎县丞,数年后,又改任盱眙县丞和下邳县丞。黄巾起义爆发后,孙坚招募士兵,跟随朱儁共同镇压起义军,孙坚凭借战功被朝廷任命为别部司马。中平三年(公元186),孙坚又随同张温到凉州平定边章、韩遂的叛乱。中平四年(公元187),长沙人区星起义,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前往镇压。孙坚很快平定了起义军,朝廷褒奖他的功劳,封他为乌程侯。

董卓专权后,孙坚加入了关东群雄讨伐董卓的队伍,杀死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增强了势力。而后,孙坚率兵到达鲁阳(今河南鲁山),与袁术相见,袁术表奏他为破虏将军、豫州刺史。初平元年(公元190),孙坚不战而退去了董卓的骑兵。初平二年(公元191),孙坚被董卓的部将徐荣包围,豫州兵全军溃败,孙坚和十几个骑兵突围逃出。他收集残部,进驻阳人(今河北汝阳东北),伺机再战。董卓派胡轸为大都护、吕布为骑督,带五千人马,前往迎击。孙坚利用胡、吕二人的矛盾,大败董卓军队。

董卓对孙坚的人望和勇猛非常惧怕,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拉拢孙坚的计策。他派人劝说孙坚,想与他结为婚姻之好,还让孙坚开列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的名单,答应保举任用他们。孙坚拒绝了董卓的“好意”,继续进军洛阳,与董卓正面交锋。董卓亲自率兵与孙坚交战,被击败,转守渑池和陕城。孙坚进入洛阳,命令清扫汉室宗庙,并得到了汉王朝的传国玉玺。随后,孙坚回到鲁阳。

初平二年(公元191),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迎战。孙坚击败了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但在一次出行时,孙坚被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射死。

孙坚死后,长子孙策继承了其父的事业。孙策字伯符,喜爱结纳豪俊之士,他与舒城人周瑜同岁,二人关系密切。孙策继承父业的第一步战略是去寿春找袁术,经过一番周折,孙策说服了多疑的袁术,得到了父亲原来统率的部队,势力由此开始发展。

袁术反复无常,他曾许诺任用孙策为九江太守,但不久又改用丹阳人陈纪。袁术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索求三万斛军粮,陆康不给,袁术大怒,派孙策去攻打陆康,并答应孙策如果占领庐江(今安徽合肥),庐江就归孙策所有。孙策占领庐江后,袁术再次失信,任用部下刘勋为庐江太守。孙策对袁术再次感到失望。丹阳尉朱治劝说孙策趁机返回家乡,占据江东,发展势力。于是孙策去见袁术,对袁术说:“我想帮助舅父进攻横江,获胜后,我还可在当地召募士卒,可得到三万人马。然后,我再率领他们帮助您平定天下。”愚蠢的袁术答应了孙策的请求,并上表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这样,孙策脱离了袁术,向自己的家乡进发了。

孙策沿途招募军队,到历阳(今安徽和县)时,军队人数已达到五六千人。当时,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率兵前来迎接孙策并赞助军粮。孙策大喜,对周瑜说:“有了你的支持,大事一定能成功。”孙策随即攻克了横江、当利,击败了扬州刺史刘繇、下邳相笮融、会稽功曹虞翻,威震江东,自任会稽太守。

建安二年(公元197)夏,曹操派人携带献帝的诏书给孙策,任命他为骑都尉,袭父爵为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并命他与吕布、陈瑀等一起讨伐袁术。不料陈瑀却想乘机夺取孙策的地盘。孙策发现了这一阴谋,大败陈瑀。此时,曹操又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袁术死后,孙策又相继击败了刘勋、黄祖、邹伦、钱铜、王晟、严白虎等部,平定了江东。孙策继承其父孙坚基业,一统江东,奠定了此后东吴政权的基石。

孙策好打猎,坐骑是一匹上等的好马,矫健如飞,奔跑起来,谁的马也赶不上它。建安五年(公元200)四月,孙策又出去打猎。他志得意满,追逐猎物,享受着胜利的喜悦。突然,一支冷箭从草丛中射出,孙策躲闪不及,正中前额,翻身落马。孙策身边的护卫连忙赶上,将射箭的刺客斩杀。原来这些刺客是曾被孙策杀死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当初,许贡曾上表给献帝,认为应该将孙策召回朝廷,控制起来。孙策得知后,杀死了许贡。许贡死后,他的门客就隐藏在民间,伺机为许贡报仇。孙策中箭后,自知不久于人世,便请来张昭等人,托以后事。他说:“中原正在大乱之中,如果以吴、越之众,凭借三江的险固,足以观成败。请各位忠心辅佐我的弟弟孙权。”说罢,孙策把孙权叫来,把印绶交给孙权,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当天,孙策去世,时年26岁。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继续开拓江东事业,建立了东吴政权,与曹魏、西蜀成鼎足之势。

赤壁鏖兵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次重大战役,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以浓重的笔墨将这次战役描写得生动传神,其中不乏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用智激周瑜”、“群英会蒋干中计”、“用奇谋孔明借箭”、“庞统巧授连环计”、“七星坛诸葛祭风”、“关云长义释曹操”等。事实上,这其中有不少情节都加入了作者的想象、夸张以及传说的成分。读起来虽然津津有味,实则离真实的历史很远。这里,我们要还历史以真实,讲述那场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赤壁大战。

赤壁之战的始作俑者是曹操,所以要先从曹操说起。官渡一役,曹操击败了袁绍,又在随后几年平定了乌桓,统一了北方。为了实现他统一全国的理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正月,曹操返回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开始了南下用兵的准备。他让朝廷罢去三公,恢复设置丞相、御史大夫,自己任丞相,把持朝政,在政治上稳固了地位。为了增强水上作战能力,他在邺城开凿了玄武池专门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在许都附近驻扎,加强防备。将西凉马腾及其家属迁到邺城,从而减轻来自西北的威胁。在后方的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十余万南下,进逼荆州。

身染重病的荆州牧刘表闻讯,惊慌失措,不久便病死了,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此时,曹操军队已到新野,面对曹军的强大攻势,刘琮不战而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便占领了荆州,曹操水军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依附刘表的刘备此时正屯驻在樊城,当他得知刘琮降曹的消息后,立即向江陵方向撤退,并命关羽率领一万水军,由汉水撤退,待到江陵会合。由于刘备不忍舍弃百姓,致使行进缓慢。曹操见刘备撤退,便亲率精骑5000,一路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刘备被曹军追上。刘备大败,在乱军中逃脱,并与妻儿失散。随即,曹操占领了江陵。此时,通往江陵的道路已被曹军截断,刘备只得向汉水方向撤退,与关羽会合。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率兵前来接应,刘备总算逃出了曹军的追击,随刘琦来到了夏口。

曹操占领江陵后,决定乘胜进军,向孙权、刘备发起了攻势。

早在刘表去世之时,孙权就曾派鲁肃出使荆州,以吊丧为名,观察荆州动静。刘琮投降,刘备南撤后,鲁肃还曾到当阳去见刘备,劝说刘备与东吴结盟,同心破曹。刘备还听从了鲁肃的建议,进驻到鄂县的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当曹操即将从江陵顺江东下之时,刘备忙遣诸葛亮随鲁肃往东吴会见孙权,共商破曹之计。

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后,孙权已接到了曹操写来的挑战信,信上说:“今治水军80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曹操的口气十分桀骜不逊,使孙权非常恼怒。孙权不愿受制于曹操,但又顾虑孙刘联军不是曹操的对手,处于举棋不定的境地。此时,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在这个关键时刻,诸葛亮见到孙权,为孙权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利弊,鲁肃又用激将法劝说孙权,同时将主战的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是东吴的名将,孙权十分信任他。鲁肃在此时召回周瑜,也是为了让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周瑜回来后,十分赞同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他在众人面前分析了曹军的弱点,认为曹操的后方不稳定,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是曹操的后患。曹军不习水战,远道而来,水土不服,必生疾病。再加上此时正值严冬,战马缺少草料,供给不足。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周瑜还认为此次南下的曹兵并没有80多万,实际数量应该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对曹操也并不信任。周瑜的一番话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于是,孙权命周瑜为左督,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精锐部队3万人,同诸葛亮沿江而上至樊口,与刘备会合,共同抗曹。

周瑜与刘备会合后,继续前进,在赤壁(今武汉市江夏区西南赤壁山)与曹军相遇。曹军虽然新收编了荆州水军,但战斗力较弱,再加上北军水土不服,导致疾疫流行。十月,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江中进行了第一次交锋,曹军战败。曹军被迫退到北岸乌林一带,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在南岸赤壁一带,蓄势再战。由于初战失利,再加上北军不习惯船上的生活,曹操便下令用铁链将战船首尾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准备过冬后再战。周瑜急欲速战,几次出兵向曹军挑战,曹军仍旧坚守不战。此时,部将黄盖向周瑜建议用火攻击败曹军。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安排黄盖用诈降计接近曹操战船。曹操接到了黄盖的降书,信以为真,并派人将受降的时间和信号告知黄盖。

十一月十二日(甲子)的晚上,天空中刮起了少见的东南风。黄盖准备了十艘战舰,满载着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还在每艘大船后拴上一些小船。黄盖率领的舰队顺风向曹军战船驶来。船离曹军战船二里多远的时候,黄盖命令各艘大船上的士兵点燃柴草,黄盖和众士兵立刻跳上小船,撤到南岸。刹那间,各艘大船变成了火船,船与火都借着风势,向曹军战船冲去。曹军战船变成了一片火海,大火还烧到了岸上各营。长江被染成了血红色,曹军人马烧死甚众。

剩余的曹军在孙刘联军的追击下,仓皇逃到南郡,曹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撤回北方。从此以后,曹操没有再大规模发兵南下。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孙刘联军的胜利,奠定了此后三国鼎立的格局。

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后,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西蜀和东吴围绕荆州的归属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双方矛盾加深。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军大战,孙权乘机派吕蒙偷袭关羽的后方江陵。关羽闻讯率军回救,兵败被杀,孙权占领了荆州。

黄初元年(公元220),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章武元年(公元221)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刘备称帝后,为了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准备大举伐吴。诸葛亮、赵云等人对刘备此举不持赞同意见,认为曹魏是国贼,而孙权不是。现在曹操虽死,但曹丕篡汉,正好应该顺应民心去讨伐凶逆。从目前的局势看,大举伐吴对蜀汉是不利的。持这种意见的人还有许多,他们也都再三劝谏刘备不要出兵伐吴。此时的刘备已然做了皇帝,既志得意满,又报仇心切,根本听不进去众人的意见,他固执己见,决意伐吴。

这年七月,刘备亲率五六万大军,大举伐吴。孙权面对刘备强大的攻势,为了保证荆州不再失守,将都城从建业(今江苏南京)迁到了武昌(今湖北鄂城)。同时,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五万人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刘备在东进的过程中,又得知了张飞被杀的消息。而且杀害张飞的张达、范强又投奔了孙权。刘备听罢,犹如火上浇油,更加坚定了他伐吴的决心。孙权虽然占领了荆州,但他仍不愿意破坏业已形成的孙刘联盟。他得知此事后,曾派遣使臣向刘备求和,南郡太守诸葛瑾也给刘备写信,劝他罢兵,但都被刘备拒绝了。

刘备首先派遣吴班、冯习率先头部队,在巫县(今四川巫山)击败吴军,占领了秭归。治中从事黄权劝说刘备应坐镇后方,刘备不听,以黄权为镇北将军,驻扎长江北岸,自己亲率大军继续向长江南岸进发。同时,刘备还派侍中马良到武陵,联络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助作战。

吴军大都督陆逊虽然年轻,但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他认真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以及地形等情况,认为刘备率军东下,锐气正盛,求胜心切,而且居高守险,难以立即攻破,吴军应该避其锋芒,等待时机,后发制人。当时,吴军将领们都不理解陆逊的意图,认为陆逊年轻胆小,十分不满。在陆逊的耐心劝说下,终于说服了众将。陆逊命令吴军退出山地,将数百里的山地留给了蜀军,把军队后撤到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一带,等待蜀军的到来。

章武二年(公元222)正月,吴班、陈式的水军已进入夷陵(今湖北宜昌)地区,在长江两岸驻扎。刘备没有料到陆逊会采取坚守不战的战略,不得已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的土地上设立了数十座营寨,犯了兵家大忌。从正月到六月,双方相持不决。刘备为求速战,派人到阵前骂阵,陆逊毫不理睬。为了引诱吴军出战,刘备又派吴班率数千兵马在平地扎营,还在山谷中埋伏了8000人马。吴军将领纷纷要求出兵,陆逊识破了刘备的计策,稳住军心,仍然坚守不战。此时正值暑热季节,蜀军将士酷热难耐,加之兵力分散,运粮困难,军心开始涣散。刘备无奈,只得将水军转移陆上,在深山密林中扎营,等到秋后再发动进攻。

此时,陆逊认为反攻的时机到了。陆逊首先向蜀军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进攻,虽然没有取胜,陆逊却从中找到了击败蜀军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火攻。

一天夜里,天气像往常一样,依然潮湿闷热。疲惫不堪的蜀军懒散地沉入梦乡。刘备在大营中烦躁不安,久久难以入睡。他不知道,灾难正在一步一步向自己逼近。陆逊命令士卒们每人各带茅草一把,乘着沉沉的夜色,做好放火焚烧蜀军营寨的一切准备。一声令下,所有到达蜀军营寨的吴兵一齐点火。刹那间,火借风势,蜀军营寨被熊熊烈火吞噬了。数百里的联营变成了一条火蛇,拼命地挣扎着。陆逊乘蜀军大乱之际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朱然率军率先突破蜀军前锋,与韩当所部切断蜀军退路。潘璋率兵击败蜀军冯习率领的军队。诸葛瑾、骆统、周胤等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吴军连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将张南、冯习和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投降了吴军。

刘备仓皇逃遁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部署军队,凭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从四面围攻,蜀军再次被杀得大败,车船、器械及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数万将士喋血沙场。刘备乘夜突围,逃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暂避一时。镇北将军黄权在长江北岸防御魏军,刘备战败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率众降曹。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陆逊顾忌曹魏乘机偷袭后方,不宜深入蜀境,下令撤兵。

建兴元年(公元223),兵败白帝城的刘备由于在夷陵之战中遭到重创,一病不起。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将诸葛亮等人请到白帝城托付后事。四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病逝。

夷陵之战,以吴军取胜告终。由于刘备的固执,葬送了自己和数万将士的性命,葬送了来之不易的孙刘联盟,葬送了诸葛亮苦心经营的三国鼎立局面、也为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敲响了丧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夷陵之战,刘备败走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后,建兴元年(公元223)四月,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正是从这时起,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才真正地发挥出来。诸葛亮牢记先帝的临终嘱托,忠心辅佐刘禅,治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蜀汉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并积极改善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曾多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刘备的兴兵伐吴,破坏了本已形成的孙刘联盟,对蜀汉的发展极为不利。刘禅即位后,蜀国国力薄弱,当务之急就是恢复并巩固孙刘联盟,以抵抗曹魏。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断绝与曹魏的关系,重新建立了与蜀汉的盟友关系。

诸葛亮治蜀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在政治方面,他强调以法治国,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法检》、《科令》、《军令》、《蜀科》等就是诸葛亮同其他人共同制定的法律文本。诸葛亮赏罚分明,不徇私情,同时,还重视人才,任人唯贤。诸葛亮还对蜀汉的行政机构进行了改革整顿,精简了吏员,节省了国家开支。在农业方面,诸葛亮重视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员不要耽误农时,妨碍农民作业,同时还要减轻赋税。他鼓励农民种植,还在汉中一带推广屯田,以解决北伐所需的军粮供应。在水利事业方面,派专人对蜀国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进行维护和管理,以保证农业灌溉的顺利进行。在诸葛亮手工业政策的引导下,蜀国的盐铁业和织锦业都非常发达。当时蜀国一些地方已经可以用火井煮盐,钢铁冶炼也非常先进。在织锦业中,锦江、锦里都因织锦而得名。诸葛亮鼓励桑蚕事业,蜀锦成为当时蜀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国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与魏、吴对峙,继续延续了40年的时光。

诸葛亮在治蜀的同时,还南征北战,一方面平定南中,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另一方面,多次北伐中原,企图恢复汉室基业。

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分布着一些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趁刘备新亡,蜀汉政权不稳之时发动了叛乱。首先是益州地方豪帅雍闿的叛乱。他杀死了益州太守正昂,气焰嚣张。诸葛亮又任命张裔为益州太守,却被雍闿抓起来送往东吴,孙权任雍闿为永昌太守。随后,雍闿又与同郡人孟获等人煽动当地少数民族起兵叛乱,牂牁太守、越巂夷王等也纷纷起兵相应,严重威胁着新生的蜀汉政权。

诸葛亮首先试探性地采取和平解决的方式,给雍闿写信,劝他停止叛乱,但遭到了雍闿的拒绝。随后,诸葛亮决定通过武力平定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三月,诸葛亮亲率蜀军,兵分三路,开进南中。蜀军很快平定了越巂郡和牂牁郡,五月,蜀军渡过泸水,进入了益州郡。此时,雍闿被杀,孟获代替他继续领导叛军。诸葛亮命令军士对孟获只擒不杀,要让孟获心服口服。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于收服了孟获。孟获率部来降,并答应南人永不反叛。七月,南中少数民族的叛乱彻底平息。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对当地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政策。如增加郡的数量,任用当地官吏管理当地事务,还让一些有威望的少数民族豪酋到蜀汉中央任职,对改善蜀汉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南中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平定南中叛乱后,诸葛亮又开始了对曹魏的北伐战争。黄初七年(公元226),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即位。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好机会,第二年春天,他亲率大军开始了第一次伐魏战争。著名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这次北伐前,向后主刘禅上的。诸葛亮首先在汉中驻扎,建兴六年(公元228),他决定出兵伐曹。很快,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陆续降蜀,诸葛亮还在天水收降了姜维,使蜀军如虎添翼,整个战争形势对蜀军非常有利。但由于蜀将马谡轻敌自傲,致使重要军事据点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失守,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上书刘禅,自贬三级。这年冬天,诸葛亮乘魏吴交战之机,再次伐魏,包围陈仓。但由于蜀军粮草不足,诸葛亮下令撤军,返回了汉中。

建兴七年(公元229)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三次北伐。由于连续阴雨,阻碍了蜀军的前进,使得蜀军被迫撤退。建兴九年(公元231)春,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在这次战争中,诸葛亮与魏将司马懿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比试。正在势均力敌之时,刘禅突然要求诸葛亮撤兵,诸葛亮急忙撤回汉中,却被告知并不是刘禅下令撤军,而是负责运粮的李严失职,假传圣旨。诸葛亮虽然上书刘禅将李严治罪,却丧失了战胜魏军的大好时机。

为了解决军粮辎重的运输问题,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为战争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后援补给。经过了三年的休养生息,魏、蜀双方的实力都有所增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五次伐魏。此次北伐,蜀军兵出斜谷口,驻扎在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水南岸继续对峙。但诸葛亮由于过度劳累,身体每况愈下,终于病倒在前线,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开始走下坡路,最终被曹魏所灭。

刘禅为了纪念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做出的丰功伟绩,将其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追谥为忠武侯,所以历史上称诸葛亮的祠庙为“武侯祠”。

曹丕代汉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采取了稳定自己后方的战略,不敢再轻易南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为魏王。十月,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代汉称帝,曹魏建立。

曹丕称帝后,继承了其父曹操的施政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措施。他下令减轻刑罚,为百姓提供更为宽松的生活环境。在大灾时节,他多次颁布诏书,开仓赈恤灾民。他非常重视人才,曾几次下诏地方推荐人才。他曾下诏禁止厚葬和淫祀,还在病重的时候,释放后宫的部分宫女回家。鉴于前朝的教训,他禁止妇人、宦官和外戚干政。曹丕对诸王限制得非常严,当时,诸侯国有名无实,与汉代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

曹丕在位的六年期间,曹魏政权稳定,文治算是较为成功,而武功却远不及其父。曹丕曾经多次出兵伐吴,但都没有成功。他曾面对波涛汹涌的长江慨叹道:“我虽然拥有上万铁骑,却毫无用武之地,看起来我是没有办法战胜吴国了!”曹丕最终没有伐吴成功,只能带着遗憾去见他的父亲。

黄初七年(公元226),魏文帝曹丕病死,长子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曹叡在位的十几年中,曹魏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曹叡的奢侈腐化在当时却是出了名的。他即位不久,便大兴土木,在邺城为自己的母亲修建墓园,还在洛阳修建曹氏宗庙。他下令整修了许昌皇宫,兴建了景福殿、承光殿,并征调大量民夫,在洛阳兴建洛阳宫,修建起昭阳、太极殿,筑成高十余丈的总章观。还命令马钧监造崇华殿、青霄阁、凤凰楼、九龙池,极尽奢华之能事。在群臣的劝说下,曹叡才略有收敛。曹叡不仅奢华,而且淫逸。他的后宫宠幸着数千美女。他选出了六名有才的美女任女尚书,让她们帮助处理群臣的奏章。他经常乘坐着指南车在宫中随意游幸,见到中意的美女,就拉她上车共度良宵。曹叡毫无节制地纵欲,使得他年纪轻轻就骨瘦如柴,疾病缠身,终身也没有生一个儿子。

曹叡36岁便去世了。曹魏政权在曹丕、曹叡在位期间,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魏国还是度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曹叡死后,司马氏逐渐崛起,曹魏政权岌岌可危。

高平陵惊变

魏明帝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初,曹叡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遂安排后事,令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辅佐太子。曹叡死后葬于高平陵。

曹芳即位后,司马懿、曹爽作为辅政大臣,均加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行政权、军事权集于一身。司马懿这边,有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作为左膀右臂。曹爽这边,不仅有其弟曹羲、曹训、曹彦辅助,更有毕轨、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等人为心腹,从而形成了两大政治集团。为了分散司马懿的权力,曹爽接受丁谧建议,令皇帝下诏,将司马懿的官职改为太傅,名义上是提高地位,实则夺权。此后,曹爽专擅朝政,树立党羽,频繁改易制度。司马懿无法制止,便不动声色,假装称病,不参与朝政,暗地里却与司马师、司马昭筹划,伺机反扑。

在曹芳即位的第十个年头,机会来了。嘉平元年(公元249),又是一年的年初,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曹芳要去高平陵祭奠先帝,曹爽陪同前往。

就在此时,司马懿集团开始了行动。司马懿首先假传皇太后的命令,关闭了洛阳城的所有城门,派兵占领了武器库和重要军事据点,并命人控制了曹爽及其兄弟的军营。随即向皇帝参奏曹爽,历数其罪。曹爽得知事发后,更是惊慌失措,不知所为。司马懿进一步发难,派人假意劝说曹爽如果认罪,处罚仅是免官而已,曹爽等人信以为真。

此时,曹爽的同乡桓范冒死来见曹爽,建议曹爽兄弟挟天子至许昌,发四方兵马以自备。曹爽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将刀掷于地上说:“我虽然被免了官,怎么着也能做一个富翁吧。”桓范听罢,失望至极,哭着说:“像曹真这样的能人,怎么生出了像你们这样的兄弟啊,真是一群蠢猪!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会落到灭族的地步啊!”心灰意懒的桓范丢开曹爽兄弟,默默地离去了。

曹爽还指望司马懿仅仅会免了自己的官就罢手,乖乖地向曹芳奏明罢免己官,然后护送曹芳回转了洛阳。曹爽兄弟一到家,司马懿便立刻派人把曹爽家包围了起来。紧接着,司马懿便开始罗织罪名,旋以谋反的罪名把曹爽下狱,夷灭三族。

高平陵政变以曹爽集团覆亡,司马懿集团胜利告终。从此,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曹氏的命运也将走向终结。

魏末三少帝

在曹魏末年的短短二十余年中,连续出现了三位年轻的皇帝,他们是曹芳、曹髦和曹奂。

曹芳是魏明帝曹叡的养子,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青龙三年(公元235)立为齐王。景初三年(公元239),明帝病危时立为太子,时年仅八岁。明帝死后,八岁的曹芳即位为帝,在位十五年被废,年仅二十三岁。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之孙。正始五年(公元244)封为高贵乡公。曹芳被废后,十四岁的曹髦即位为帝,在位六年被杀,年仅二十岁。

曹奂是魏武帝曹操之孙。甘露三年(公元258)封为常道乡公。曹髦死后,十四岁的曹奂即位为帝,在位六年被废,年仅二十岁。

这三位皇帝即位时还都是少年,曹芳甚至可以称为儿童,他们离开帝位时也就是二十几岁。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们,本应该享受花季少年的幸福时光,却无可奈何地卷入了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中。而就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始终笼罩着一道挥之不去的阴霾,那就是司马氏的控制。最终,这道阴霾将他们完全吞噬了。

嘉平三年(公元251),司马懿去世,其子司马师继续控制曹魏军政大权。嘉平六年(公元254),司马师罗织罪名,杀害了反对他的李丰、夏侯玄、张缉等人,皆夷三族。又废掉了曹芳的皇后张氏,另立皇后王氏。司马师的这些举动,令年轻的曹芳极为不满。但由于司马氏权倾朝野,曹芳敢怒而不敢言。当时,司马师之弟司马昭镇守许昌,曹芳下诏命他出击西蜀姜维,借机疏远他,分散司马氏力量。司马昭可没有那么傻,在司马师的示意下,他在出征前,率领着军队进入洛阳城。名为朝见皇帝,实则向曹芳示威,威胁皇权。曹芳的亲信劝他下诏趁机除掉司马昭,控制军权,进而威胁司马师交出军政大权。曹芳立刻写下诏书,但他毕竟年轻,面对着诏书竟然吓得浑身颤抖,不敢发出。曹芳优柔寡断,司马师却雷厉风行,废帝的阴谋正在秘密进行着。

司马昭的军队进入洛阳城后,司马师认为心里有底了,便以皇太后的命令召集大臣们开会,说曹芳荒淫无度,不能继续做皇帝了。大臣们没有人敢公然反对。这次会议的结果是,收回曹芳的皇帝印信,让曹芳仍然去做他的齐王。

曹芳被废后,司马师又以太后的名义,立了另一个小傀儡皇帝,十四岁的曹髦。曹髦即位一年后,正元二年(公元255),司马师病死,其弟司马昭继掌曹魏大权。司马昭由大将军做到相国、晋公,加九锡,气焰熏天。曹髦即位后,已渐渐长成一个小伙子,他见到皇权日渐衰落,气愤难忍。一天,他对王沈、王经、王业等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以待毙,今天我就想和你们一同声讨他。”王经连忙说:“目前司马昭权倾朝野,天下人都愿为他卖命,这已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况且陛下身旁没有军队,没有兵器,您靠什么声讨司马昭啊?如果不谨慎行事,恐怕就要大祸临头啊!”年轻气盛的曹髦哪里听得进王经的话,从怀中掏出了黄绫手诏,毅然说道:“我已经决定了!即使是死,又有何惧,何况也许还不至于死呢。”随即入宫去见太后。王沈、王业见状,立刻跑到司马昭面前告状,王经不同意他们的做法,坚决不去,后来被司马昭杀害。

曹髦见过太后后,手持宝剑,登上马车,率领众人冲出宫门。在宫门,曹髦遇到了司马昭之弟司马伷,大喝一声,吓得司马伷惊慌逃窜。正在这时,中护军贾充、成济等人闻讯赶来,成济问贾充怎么应付。贾充说:“晋公命令,要死的不要活的。”于是成济挺戟刺死了曹髦。

曹髦被杀后,十四岁的曹奂又被推上了傀儡的位置。曹奂在位期间,司马昭完成了灭蜀的战略计划,司马氏独掌天下的时机成熟了。此后,司马昭晋爵晋王,立其子司马炎为世子。咸熙二年(公元265),就在司马昭死后不久,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曹魏灭亡,西晋建立。曹奂贬为陈留王,得善终。

魏末的三个小皇帝,两个被废,一个被杀,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的阴霾下,度过了悲惨的青少年时代。他们的悲惨命运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而是由当时政治形势的发展趋势造成的。

孙吴末路

经过孙权的治理,东吴在江东已然站稳了脚跟,并向四周扩展。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孙权称吴王。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与魏、蜀成鼎足之势。但到孙权统治后期,东吴内部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孙权的进取之心渐渐消退,大臣间的争权斗争也频繁发生,东吴的统治进入了衰落期。

张温是孙权非常信任的重臣,曾任选曹尚书,后又拜为太子太傅。由于张温在出使蜀国时,受到诸葛亮的器重,引起了孙权的猜忌。恰巧张温推荐暨艳为选曹郎,官至尚书,为东吴选拔人才。暨艳试图改革当时的弊政,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孙权听信谗言,将暨艳等人杀死。由于暨艳是由张温推荐,孙权便以此为由,将张温下狱。孙权不忍杀他,将他罢职为民,遣返原郡去了。孙权又借立太子事件,逼死了曾为东吴立下汗马功劳的陆逊。孙权还任用吕壹等人为校事,监督大臣,凡事无论巨细,吹毛求疵,罗织罪名,诬陷忠良,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后孙权迫于压力,杀掉了吕壹,但在东吴内部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孙权在确定继承人方面也经过了一番周折。孙权首先是按照惯例,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当时,孙权非常宠幸王夫人,王夫人生有二子,孙和与孙霸。太子孙登的母亲出身低贱,孙登自觉羞愧,便有意将太子之位让给孙和。孙登当了20年的太子后死了,孙权便立孙和为太子。但是孙权更喜爱孙霸,对他的待遇与对太子一般无二。这样,孙和与孙霸,一方为了维护太子地位,一方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各自形成了一个小集团,相互展开了斗争。最后的结果是,孙权既废掉了太子孙和,又将孙霸赐死,另立潘夫人之子孙亮为太子,以此息事宁人。

吴太元元年(公元251),孙权已到古稀之年,病重垂死。当时太子孙亮刚刚十岁,无法亲政,侍中孙峻便向孙权推荐了时为大将军的诸葛恪入朝辅政。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诸葛亮的侄子,在军事上为东吴屡建功勋。孙权自知以诸葛恪的才能和声望足以担当辅政的大任,但又担心诸葛恪刚愎自用,恐误大事。在孙峻的再三建议下,诸葛恪得以入朝辅政,同时,孙弘、孙峻等人协助辅政。神凤元年(公元252)四月,孙权病逝,终年71岁。太子孙亮即位,诸葛恪与孙弘受遗诏处理后事。诸葛恪与孙弘本来就不和,孙弘是第一个知道孙权病逝消息的人,他想趁此机会,封锁消息,伪造诏书,除掉诸葛恪。不料此事却被孙峻得知,孙峻连忙向诸葛恪汇报,诸葛恪设计将孙弘杀死,独揽大权。

此时,曹魏在得知孙权去世的消息后,出兵七万,兵分三路大举伐吴。诸葛恪率军四万抵挡,大胜曹兵。此后,诸葛恪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产生轻敌思想。建兴二年(公元253),诸葛恪不顾众人的反对,率领二十万大军再次向曹魏发起了攻击。四月,诸葛恪的军队进入淮南,包围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魏军顽强抵抗,新城久攻不下,吴军伤亡惨重,劳而无功,被迫撤军。

诸葛恪回到建业后,更加肆无忌惮,独断专行,逐渐失去了人心。孙峻当年曾保举诸葛恪入朝辅政,又与诸葛恪同受遗诏辅政,但诸葛恪看不起孙峻,经常侮辱他。孙峻怀恨在心,便与吴主孙亮合谋设计杀害了诸葛恪,东吴大权落入孙峻之手。

孙峻死后,从弟孙代替辅政,气焰熏天。孙亮亲政之后,十分厌恶孙的专权。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他调集了三千多军士的子弟,从中选择年轻力量大的组成团队,每天在宫中操练,以防不测。孙对此已有察觉,便暗中防备,让他的四个弟弟分别控制了禁卫军。后孙亮想先发制人,计划杀死孙,不料事情败露,孙发动政变,反将孙亮废掉。孙亮被废为会稽王,那时他还不到二十岁。

永安元年(公元258),孙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孙自己担任丞相,孙一门,职掌禁兵,权倾朝野。孙休不满于孙的权重,经过一系列的筹划,在腊月孙入朝时,将其杀死。

孙休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措施,使东吴进入了短暂的发展时期。但孙休只信用旧臣濮阳兴、张布,令时人大失所望。元兴元年(公元264)七月,孙休病重,口不能言,但可以写字。他用手书将濮阳兴等人召入,用手臂指着自己的儿子孙霸,意思是这是未来的皇帝,希望他们衷心辅佐他。过了几天,孙休就死了,年仅30岁。

孙休死后,濮阳兴、张布认为太子年幼,不足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便迎立了孙权的第三子孙和的长子孙皓为帝。孙皓在即位之初,曾下令抚恤人民,开仓赈济贫民、减省宫女、放生宫内的珍禽异兽,口碑还算不错。但没过多久,孙皓残暴淫奢的本性便暴露无疑。孙皓经常大兴土木,百姓徭役负担沉重。他听信迷信之说,迁都武昌,后又迂回建业,耗费资源。他还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兴建昭明宫,以供享乐。孙皓骄奢淫逸,他派遣黄门在全境将吏之家挑选美女,充实后宫。凡是有女儿的大臣必须每年向他汇报一次,如果到了十五六岁的,必须先让他过目,看不中的才允许出嫁。后宫的美女已有数千,孙皓却仍嫌少。孙皓还排斥贤臣,以杀人为乐。他即位后,首先杀了濮阳兴和张布,还将朱太后逼死。还将孙休的四个儿子外放,并杀死了其中两人。湘东太守张咏有一次没有按时上缴赋税,孙皓立刻派人将张咏就地正法,并将他的头颅在全境示众。会稽太守车浚为人清忠,政绩卓越。有一年全郡遇到饥荒,他上表请求朝廷赈灾。孙皓却说车浚是为了私心,便派人杀了他。尚书熊睦曾经劝谏孙皓,孙皓便派人用刀环撞杀了他,死后体无完肤。他的一个宠妾指使人到集市上抢夺老百姓的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凭借与孙皓的亲近关系,处置了抢夺财物的人。孙皓知道后大怒,为了取悦一个女人,将陈声逮捕,用烧红的大锯锯断了陈声的头,并将尸体投到四望台下。他还将宫外的水源引入宫中,如果后妃、宫女、内侍稍有不称心,便将他们杀死,剥去面皮,把眼睛挖掉,投进水里,尸体随波逐流,孙皓却看得心花怒放。

东吴在孙皓的残暴统治下,忠臣经常被杀,小人常常得志,大臣大将,人人自危,东吴由此走向了末路。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面对西晋强大的攻势,孙皓降晋,东吴灭亡。

神医济世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水旱成灾,疫病流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即便是在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产生了像华佗和张仲景这样的医学奇才。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由于目睹百姓所受疫病之苦,他从小就立志钻研医术,希望成为一名为百姓解除病痛的医生。为此,他婉言谢绝了他人的举荐,放弃仕途,背起了药箱,四处行医,治病救人。由于他医术高明,关心人民疾苦,而又不计较报酬,很快便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名医。

华佗被誉为名医,主要还是因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和发展。华佗不但精通传统中医的方药针灸,而且善于运用外科手术治疗病人。早在华佗之前,就有不少人尝试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治疗病人。华佗正是总结了前人在这方面的经验,发明了用酒送服麻沸散的麻醉术,以此治疗一些中医不能治愈的病症。服用了麻沸散的人,就如同酒醉一样失去知觉,这样就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手术风险,提高了外科手术的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华佗在一次行路途中,遇到一位车夫因腹痛难忍倒在了路上,双脚蜷曲并发出痛苦的呻吟。经过检查,华佗判定这个人患了肠痈(肠道上的脓肿,疑似阑尾炎)。由于发现得比较晚,已经不能够用针灸进行保守治疗,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手术割掉溃烂的部分肠子。华佗取出麻沸散,和酒给病人服下。才一会儿的工夫,病人的疼痛就明显地减轻,随后酣然睡去。趁着病人暂时失去知觉的时机,华佗取出了他肠子上溃烂的部分,迅速缝合了伤口,并为病人敷上了促进伤口愈合的药膏。等病人一觉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肚子已经不像先前一样疼痛难忍了。在场目睹了这个手术的每个人无不对华佗的高超医术赞叹不已。

华佗不仅在外科方面贡献突出,他在预防医学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正所谓防病甚于治病,对疾病做好预防,不断强身健体,才是延年益寿的根本方法。华佗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而经常合理地运动能够使血脉畅通,从而起到强身健体、防病祛病的作用。华佗受到雄鹰在天空展翅飞行时流畅的动作的启发,并结合虎、鹿、猿、熊这几种动物的动作特点,潜心研究出一套五禽戏。华佗的学生,依照这个方法坚持锻炼,活到了九十多岁,依然保持着健康的体魄。

尽管华佗医术高明,却也难逃动荡社会给他带来的杀身之祸。曹操患有头风病,久治不愈。经人介绍,曹操知道了华佗,便请他来为自己医治。华佗一针就止住了曹操的头痛,这令曹操十分惊叹。于是,曹操强行留华佗在身边,做自己的侍医。华佗本性清高,不慕权贵,自然不愿留在曹操身边。虽然曾经几次告假还乡,但还是被曹操“请”了回来。华佗最后为曹操诊治时,认为曹操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单靠药物或是针灸已经不能奏效,唯一的办法就是实施开颅手术,这样才能去除病根。曹操本就疑心很重,听见华佗这么说,立时勃然大怒,将华佗打入了大牢。虽然有谋士劝曹操不要杀害华佗,但曹操还是下令将一代名医处死了。临死前,华佗将在狱中整理好的医书交给狱卒,希望他能以此救人,但狱卒并不敢接受。最后,华佗只得将医书焚毁。所以,华佗的医学成就并没有以文字的形式延续到后世。华佗死后,曹操的头疼病日益严重,但他仍然坚持认为自己处死华佗是有道理的。直到曹操的儿子曹冲病危,曹操才感叹如果当初不处死华佗,爱子或许还有希望活下来。

与华佗几乎同一时代的还有一位名医,他就是被后世尊奉为“医圣”的张仲景。张仲景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从小就喜好医学,刻苦钻研,勤奋努力。由于张仲景出身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对他是否能够当官很看重,因此极力主张仲景谋取官职。尽管张仲景天生就不喜欢做官,但为了不违背父愿,他还是被举孝廉,做了长沙太守。在做官的同时,张仲景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服务。

当时规定,为官不能随便接触百姓,张仲景便想了个办法,每月两天,大开衙门,为患病的百姓治疗,而他则端坐在大堂上诊病。此举服务了百姓,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时间一久,便形成了惯例。随着医术的不断精进,甚至有人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看病。为了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生”。

张仲景不仅有着医生济世救人的基本品质,他还在自己的行医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加以总结归纳。现代中医十分重视“辨证施治”,但在张仲景之前,并没有一套完整的临床方法。张仲景将自己行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加以科学总结,使中医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一次,张仲景为两个同是因淋雨而患上感冒的人诊治,为二人开具了同样的药方。第二天,其中一个病人的家属早早就找到了张仲景,说病人服药后,出了一身的大汗,不仅没有见好,头痛反而加剧了。这让张仲景感到很诧异,他急忙跑到病人家一探究竟。在详细询问了病人的情况后,他仔细回忆了昨天为二人诊脉时的情景。他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就是这位病人手腕潮湿有汗,而且脉象较弱。而另一个病人则没有上述症状。在开具药方的时候,他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差别。病人本来就有汗,再服下发汗的药,不就更加虚弱了吗?这样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使病情加重。结果,他立即改变了原有的药方,给病人重新抓药。这一次,病人的病情果然很快好转。这件事对他的震撼很大,使他认识到应该用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是中医的“正治法”;而使用温热的药物治疗,就属于“反治法”。但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都是用于治疗热性疾病的,相同的症状,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何区别和选择呢?就是要辩证地分析。

此外,张仲景在研究前人医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该书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书中确立的辨证施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伤寒论》对伤寒症状进行了病理分析,提出了疗法,确定了药方。而《金匮要略》则是杂病医方的汇编,被尊奉为“群方之祖”。张仲景的著作,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医学的经典,其影响力经久不衰。

华佗和张仲景在东汉末年,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百姓服务,为社会造福,不愧为济世的神医。

薛家将(青少版)仵作小娇娘中国古代十大后妃就是这么多情非正常军师联盟雷锋十万男儿血:中条山保卫战正德风云(全两册)殡仪馆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