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袁腾飞讲历史(全集) > 第五讲 风雨兴衰图自强(从工业革命、“一战”到大萧条复兴)

第五讲 风雨兴衰图自强(从工业革命、“一战”到大萧条复兴)(1/1)

南方的重建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于1865年,战争给美国造成了严重的创伤。

南北战争阵亡的人数大约是62万人,但战争使得联邦更加团结,以前联邦是各个主权州拼凑而成的,现在联邦被国家替代。美国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黑奴更是获得了解放。

1865年,孟菲斯一家报纸评论道:这五年所发生的事件,使美国整个南部的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一名黑人战士从南方邦联战俘中认出了他昔日的主人,上前打招呼道,哎,主子,这回咱们可是上下翻了个个儿啊!

战后,美国南部成了地狱,到处是残垣断壁。昔日生机勃勃的种植园变成了焦土,曾经果实累累的田地上长满了野草。铁路没有了铁轨,河道上也没了桥梁,出行更没有车辆。

没有法律,没有秩序,游击队变成了土匪,退伍的兵成了强盗。居民疲于防守,每天不仅饥肠辘辘,而且提心吊胆。

联邦军队作为重建部队留守南方,与此同时,北方的一些救济机构也来到南部,以填补因浩劫和混乱造成的真空。联邦军队对南部实行军管,而法庭则处理以前的奴隶与其主人之间的关系。

在北方,林肯刚被暗杀时,到处都能听到人们要求惩处卖国贼的呼声。不过,当时间冲淡了人们对总统被刺杀的悲伤后,南方贫穷困苦、境况凄惨的报道逐渐见诸报端,更多的北方人开始关心南部的重建工作。

林肯的继任者约翰逊总统信奉白人优越理论,歧视黑人,导致重建工作困难重重。

1868年,美国国会对约翰逊总统进行了弹劾。众议院以126:47通过了对总统的弹劾。虽然弹劾在参议院没有通过,但总统接受了教训,重建工作在南部得以顺利进行,不再受到总统的阻挠。

名将功成当总统

同样是在1868年,格兰特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

格兰特凭借自己在战争中树立起来的超高威望,以及他的竞选口号“让我们得到和平吧!”,赢得了选民的心,顺利当选为美国第18任总统,他的头像今天还印在50美元上。

格兰特批准了宪法第十五修正案,禁止各州以种族、肤色或者曾经是奴隶为由,剥夺公民的选举权。

该修正案于1870年3月正式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使南北战争的一个大问题得以解决。

18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民权法》,试图进一步保障黑人的权利。

美国国家的统一和南部经济的重建,使美国经济飞速发展。

此后,美国完成了以内燃机与电力为标志的技术革命,逐渐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当然,种族歧视的问题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解决,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才彻底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1866年,南方邦联军队中的一些退伍老兵组成了3K党,在它发展的初期,目标是在美国南部恢复民主党的实力,并反对由联邦军队在南方强制实行的改善黑人待遇的政策。

但这个组织经常通过暴力来达到目的,后来就变成了美国著名的恐怖组织,经常针对黑人实行私刑暴力活动,在世界上臭名昭著。

1871年,鉴于3K党事实上已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组织,格兰特总统签发了《3K党和执行法案》,强行取缔了这个政治组织,使它由公开转入了地下。

一夜之间就破产

1880年1月9日,美国旧金山(即圣弗朗西斯科)最主要的报纸《旧金山纪事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是:皇帝驾崩!美国皇帝和墨西哥保护者诺顿一世逝世。

美国自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总统制,从来没有听说有过皇帝,1月9日也不是愚人节,报纸怎么会登这么个东西?美国皇帝还兼墨西哥的保护者?这个皇帝一定是自封的!古今中外以皇帝自居的人数不胜数,其实很多是狂妄之人的闹剧。

一般来说,这些人的下场都很悲惨,如果不是杀头坐牢,就只能进精神病院了。可是这位自封的美国皇帝虽然手上没有一兵一卒,穷得叮当响,生前却深受爱戴,死后备极哀荣。

只有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只有在旧金山这样的城市,才有可能发生这一切。民主国家言论高度自由,居然能够容忍有人自封皇帝,发号施令;旧金山是一个浪漫的城市,才会欣赏并且利用这种假戏真做的小丑。

这位著名的美国皇帝诺顿一世,墓碑上刻的出生年份是1819年,讣告上说他享年大约65岁,看来生年都是一个谜,只知道他是一个英国人,1820年左右随父母移民南非,父亲在南非经商特别成功。

诺顿在1849年的美国西部淘金热中独自来到旧金山闯天下,口袋里揣着父亲给他的四万美元巨款,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诺顿起初在旧金山做过多种生意,干得风生水起,到1854年时,他已经拥有大约25万美元的资产,成了旧金山最牛的富商之一,开始被朋友们尊称为“皇帝”,这可能就是他后来自封皇帝的灵感起源。

诺顿生意越做越大,雄心也越来越大。看到旧金山有相当多的华人,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华人的主食是大米,诺顿想独占大米市场,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于是他筹集资金买下了旧金山几乎所有的大米,一夜之间旧金山的米价直线上升。

正当他要大发一笔横财的时候,两艘满载大米的船只突然抵达旧金山,而他当时手里剩下的钱只够买下其中一艘船所载的大米。

这两艘船运来的大米进入美国之后,美国米价直线下降,诺顿一夜之间就破产了。

接下来的几年,他靠东借西贷勉强度日。眼看发财梦破灭了,但是他雄心不死,像每一个来到美国的人一样,时时刻刻寻找着出人头地的机会。

他在酒吧里听人说,在美国只要不触犯法律,你想干吗就干吗,这里是民主自由的天堂。

诺顿找了本美利坚法律全书,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研究了五天。

皇帝诏书上头条

第六天早上,他写了两大张纸的皇帝诏书,身披一件破旧的欧洲海军上校军装,冲进《旧金山纪事报》编辑部,一本正经地对总编说,我查遍了美利坚法律全书,没有哪一条法律规定一个人不能当美国皇帝,我也翻遍了全美国各地的报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宣布自己是美国皇帝。现在朕正式宣告朕乃美利坚皇帝诺顿一世!这是朕的诏书,朕命令你一定要在报上刊登。

一瞅这个自称皇帝的人的货样儿,报社所有人听了都放声大笑,总编笑得假牙都掉到了地板上。

总编擦干笑出来的眼泪,突然两脚一碰,优雅地对诺顿鞠了一躬说,陛下,一定照办。

诺顿没想到他们这么听话,反而吓了一跳,但他马上恢复过来,用手指弹了弹桌面说,这就对了,朕宽恕你们刚才对朕的嘲笑。

说完,他拉了拉旧军装,昂首挺胸地走出了编辑部。

总编拿过诺顿的诏书,对一个编辑说,正愁没有爆炸性新闻呢,这下可好了。诺顿这小子说得不错,他钻了法律空子。在美国,法律的确没有规定不能称帝,为什么旧金山不能有一位皇帝呢?这下咱们报纸的知名度提高了,旧金山的知名度也提高了!

诺顿自称皇帝,命令刊登他的诏书,报社所有人听了都放声大笑,总编笑得假牙都掉到了地板上

诺顿的第一道诏书很快就在报纸上刊登出来了。

旧金山的公民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诺顿皇帝的子民,都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美国独立快一百年了,难道这个家伙要向死去多年的华盛顿总统宣战吗?

据说这份报纸也被送到了林肯总统手中,林肯看完之后一笑,说这位诺顿一世没兵没权没钱,恐怕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不会对美国政府构成威胁,让他玩去吧!

实际上,诏书刚登报的几天里,诺顿一直躲在家里,生怕警察上门找他的麻烦。

躲了几天之后,他转念一想,即便被警察抓了,进监狱还能有口饱饭吃,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

于是,他仍然穿着那身破旧的欧洲海军上校军装,悄悄打开了门来到街上。

他发现两个胖子微笑着向他鞠躬,接着又有几位老太太颤颤巍巍地走过来,向他行了屈膝礼,几个孩子还对他喊:美国皇帝万岁!诺顿一世万岁!

诺顿非常激动,大喊道:几位爱卿过来,朕加封你们!

但是这几个孩子一溜烟跑掉了,原因是他们怕这位万岁爷趁机抢他们手中的冰激凌。

老板投机赚得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诺顿一世越来越受到旧金山人民的喜欢。

像其他国家的皇室成员一样,诺顿一世的存在给公众提供了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

人们对他的逸事绯闻津津乐道,甚至传说他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私生子,实际上拿破仑三世只比诺顿一世大十来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诺顿一世一直对自己的出生年份秘而不宣。甚至还有谣言说,诺顿一世向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求婚。

诺顿一世晚年的确颁布过诏书,宣布要选皇后,不过他的真实动机是想以此为借口,把皇宫搬到高级一点儿的宾馆里。

诺顿一世的诏书更多的是在针砭时弊,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

旧金山各报争相刊载这些诏书。基于娱乐和政治目的,他们还经常盗用诺顿一世的名义颁布伪诏。

对于旧金山人民来说,诺顿一世不仅是个小丑,而且是个政治工具。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他是个精神病患者。可是诺顿一世除了自封皇帝之外,言行举止都很正常,并没有出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幻觉。

大文豪马克·吐温在旧金山当记者的时候曾经是诺顿一世的邻居,根据他的观察,诺顿一世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疯狂。

诺顿一世自从当了皇帝之后,每天都喜气洋洋,走起路来也昂首阔步。

有一天他来到一家书店,对老板说,朕要拿破仑和维多利亚女王的画像,你准备收多少钱?

老板焉能不认识万岁爷?他笑着说,草民早就为陛下准备好了,并且还要亲自为陛下挂到皇宫里去。草民还准备了照相机,要到皇宫里去拍几张照片。这是孝敬您的,怎么能收陛下的钱呢?

诺顿一听更来劲儿了,挺胸走在前面,书店老板捧着画像亦步亦趋,同行的还有一名摄影师,扛着器材跟在后面,累得气喘吁吁。

这时候沿街的窗户几乎都“哗啦”一下打开了,男男女女都争相看着这位已经家喻户晓的穷光蛋皇帝。

诺顿微笑着朝两边的窗子招手致意,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在向他鞠躬。

很快,诺顿皇帝破旧的宫殿被拍了照,印在了报纸上,信息飞往全国各地。好奇的记者蜂拥来到旧金山,想挖出头条独家新闻。

一时间,旧金山的旅馆全都让这些采访美国皇帝的记者住满了,旧金山报纸的发行量一下子翻了三番,旧金山闻名遐迩,尽人皆知。

书店老板的两幅画像更是没有白送,他拍的照片让他发了大财。因为从此之后,诺顿皇帝不再允许别人参观他的内宫,他觉得书店老板送的照片恰到好处,上面既有拿破仑和维多利亚女王的画像,又有很多神秘阴暗的角落,却没有暴露出房子里的一地垃圾。

国会无能,趁早解散

书店老板出于感激送给诺顿两条狗,说,陛下不带卫兵,大概可以接受这两个忠实的奴仆吧?它们不要皇帝的津贴,只要你在逛街时能让它们自由地出入餐馆就可以了。

诺顿威严地点了点头,实际上他连喂狗的狗食都提供不了,这两条狗很快就变成了癞皮狗。

诺顿住的地方实在太脏,他没有工夫也没钱为狗做清洁工作。诺顿看着他的这两条癞皮狗就来气,于是发表了一道诏书:美国国会高层贪污腐化,搞得民不聊生,就连堂堂美国皇帝都养活不了自己的狗,这种国会留它何用?朕命令从即日起,国会自行解散,朕要亲自治国。

刊登着诏书的报纸传到华盛顿,有人借机攻击国会,也有人劝林肯总统治一治这个疯子。

林肯微笑着说,有人批评国会是好事,白宫的大门是敞开的,我们欢迎皇帝陛下前来指教。

可惜皇上吃了上顿没下顿,根本就拿不出去首都的路费,所以他又发布诏书:朕命令陆军司令派军队去扫荡国会山!陆军司令斯科特中将当然不会接受他的这道命令,甚至连童子军都拒不接诏。

诺顿龙颜大怒,又写了一道诏书,要求各州派代表到旧金山音乐厅朝见,他和代表要对法律做必要的改革。

没想到这一次人真的乌泱乌泱来了不少,但都是前来猎奇的记者,使得旧金山音乐厅又大出了一次风头。照片登在各地的报纸上,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旧金山音乐厅参观。

旧金山市长在宴会上对在座的富翁们说,旧金山出了大名鼎鼎的美国皇帝,对旧金山好处非常大。大家看,才多长时间,国会议员们就经常谈起旧金山。旧金山游客增加三倍,财政收入增加一倍,这都是美国皇帝的功劳。我觉得这个穷光蛋对于旧金山来说就是个财神爷,我们要把他保护起来,好好利用。

一时间,富翁们纷纷表示,愿意包下美国皇帝的所有费用。

有位著名的医生从座位上站起来说,我马上去为皇上那两名忠实的卫兵免费治病!说完,他就醉醺醺地跑了出去,治诺顿的癞皮狗去了。

免费的午餐

得到大家认可的诺顿作为皇帝享有很多特权,他可以在旧金山最好的餐馆免费就餐,这些餐馆也以能挂上美国皇帝御定餐馆的牌子为荣。旧金山的剧院甚至在前排为他保留了三个座位,以供他和他那两名忠实的“卫兵”就座。

至于他的皇宫——那间肮脏窄小的公寓的租金,由共济会包了。当然,也有人对他的皇家特权并不买账,比如华人洗衣店就拒绝免费为他洗涤龙袍,不过没关系,有富翁们暗地里替他付钱。

当皇上真的需要付钱的时候,他就发行皇家钞票,面值大多是五十美分,也有五美元、十美元的。据说这些钞票在旧金山被商店、银行普遍接受,信誉比美元还好。不过,诺顿一世终其一生并没有滥发钞票,大发横财。

他驾崩后,人们在皇宫中发现国库里只有区区数美元。由于诺顿一世的龙袍过于破旧,市政府决定为他定做一套崭新的海军元帅礼服,并为此举行了盛典,将礼服交付给他。

当自行车开始流行的时候,市政府还特意购买了一辆,作为皇上的坐骑。

由于美国国会和军队都抗旨,所以美国人不肯解散共和国,把政权交给皇帝陛下。

南北战争开打之前,诺顿命令林肯总统和南方邦联的戴维斯总统来御前和平解决争端,但他们两个人都违抗了皇帝陛下的旨意。

内战爆发后,诺顿一世向林肯总统表示,他愿意派御林军援助联邦政府。林肯总统很有礼貌地答复说,将把御林军作为他的后备力量。

诺顿一世还给世界各国的政府首脑写信提出忠告。

据说,当时的夏威夷国王对诺顿一世表现出的智慧极为敬佩,不再愿意跟美国国务院打交道,而只接待诺顿皇帝的使者。

美国联邦政府对诺顿一世的身份也并非完全不予承认。在187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记录中,诺顿在“职业”一栏明确地写着:皇帝。

皇帝有远见

诺顿一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每天人们都能看到他身穿大元帅礼服在街上视察,巡视市政设施的修建,监督警察的工作,并经常在各种各样的庆典上以嘉宾的身份发表演说。如果他发现市政设施不足,就命令加以改进;如果税率太高,他就命令降低;如果臣下不执行他的命令,他会挺身而出,事必躬亲。

当时在旧金山经常出现攻击华人的骚乱,诺顿一世有一次在巡视中遇到一起反华骚乱。为了平息骚乱,他跑到华人和暴徒中间,跪下来反复祷告,搞得暴徒感到很羞愧,于是撤走了。当无数正常人疯狂反华的时候,只有一名被视为疯子的人大无畏地出来制止悲剧的发生。

诺顿一世还是一位目光远大、雄才大略的皇帝。1869年,他颁布诏书,下令臣民资助当地的一位发明家研究空中机器。30多年后,莱特兄弟才成功地制造了人类的第一架飞机。

此外,诺顿一世还向其他国家领导人提议组成国联,和平解决国际争端。1919年,根据《凡尔赛条约》果然成立了名称、功能跟他的提议一模一样的国际机构。

1869年,诺顿一世下令在旧金山海湾建一座悬浮桥,此后又几次下诏命令建桥。和他颁布其他圣旨不同,这道圣旨最终不仅被奉行,而且还归功于他,只不过晚了60多年。

1933年,旧金山开始在诺顿一世规划的地址建悬索桥。

1937年,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桥——金门大桥建成。在它的一根桥梁上挂着一块纪念牌,上面写着:旅行者请停步,并感谢美国皇帝和墨西哥保护者诺顿一世,1859—1880年在位,他有先见之明,构想并下令在旧金山海湾建桥。

1867年1月21日,一名叫巴布尔的新警官初来乍到,不知好歹,竟然公开以流浪罪逮捕了诺顿一世,因为他看到诺顿牵着两条狗在街上闲逛,而那两条狗裹着撒满了药粉的纱布,显得十分惹眼。

很多开玩笑的人跟在他们后面说那纱布是卫兵们华丽的甲胄,还有人说皇帝很快就要穿上半透明的皇帝新装了。

一时间,围观诺顿和他的狗的人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公共秩序,巴布尔警官觉得诺顿一世是罪魁祸首,就把他给铐了起来。围观的人们对此不但不阻止,反而大肆起哄,书店老板又趁机拍了张照片。

谁敢抓皇帝

大家都知道,敢把诺顿皇帝抓起来,这个警察要倒八辈子霉了。

皇帝被抓之后,当时就有人对巴布尔警官说,诺顿一世兜里有四块七毛五,也有自己固定的住所,所以不算是流浪汉。但巴布尔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非要触犯龙颜,既然不能用流浪罪控告他,就改指控诺顿一世是精神病患者,把他关起来,等待政府官员做判决。

皇帝被抓,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旧金山各大报纸纷纷发表社论,抨击警官的做法。

眼看老百姓就要起义勤王了,警察局长气喘吁吁地赶到拘留所,亲自给诺顿一世打开手铐,一再向他鞠躬道歉,并且宣布立即把巴布尔这个不识龙颜的警察赶出旧金山,让他脱衣服走人。

万岁爷大人不记小人过,对此表现得非常宽宏大量,亲自赦免了那个新警官。

从此,旧金山的警官在街上只要见到诺顿一世,就要向他敬礼。一年一度的皇家警察检阅仪式,也由诺顿一世带队。

1880年1月8日,诺顿一世在一次外出演讲的途中因中风驾崩。两天后,他被埋葬在共济会的墓地。

他的葬礼共有三万人参加,送葬的队伍长达两英里,据称是旧金山历史上最隆重的葬礼。

葬礼第二天,旧金山发生了日全食,一时间全城天昏地暗,好像老天也在提醒旧金山人民:一个美好的王朝终结了。

1934年6月,旧金山市政府把他的遗体迁葬,并且立了一块大理石墓碑,墓碑上刻着:诺顿一世,美国皇帝和墨西哥保护者。

1980年1月7日午餐时间,旧金山市还举行了隆重的典礼,纪念美国唯一的皇帝驾崩100周年。

盛产发明家的国家

美国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依赖欧洲的技术发明。南北战争前,美国机械设备的80%依靠进口。

南北战争之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大潮中,美国和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此时在大西洋彼岸,英国人一边改造第一次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老设备,一边加大新兴工业的建设力度。德国人则刚刚用铁与血的方式击败法国,完成了国家统一,与英国在全球展开竞争。俄罗斯刚刚废除了农奴制,希望能赶上欧洲强劲的脚步。在太平洋对岸,日本开始实行明治维新,竭力按照西方特别是德国的方式推行工业化,力图脱亚入欧,摆脱殖民地的处境。古老的中国也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开展了洋务运动,想凭借西方的科技来增强国力。在众多国家中,刚刚结束内战的美国只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就跃居世界第一,独占鳌头。

这是因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出现了一系列创新发明。美国是一个盛产发明家的国度。早在大半个世纪前,美国就已经为发明家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787年,刚刚独立的美国制定的《联邦宪法》中第一条第八款就写着:为推动科学和实用技艺的进步,对作家和发明家各自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保障其享有排他的专有权。

美国是第一个把专利权写进宪法的国家。发明和专利被国家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庄严地予以保护。宪法保障每位公民的发明权神圣不可侵犯。

专利法的出现,让这一权利真正转化为鼓励发明创造的动力。

1790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1802年,国家专利局成立。

专利局的任务就是在一定期限内,保障发明人对其发明拥有独占权,从而促进美国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实施有关专利与商标法,管理专利商标和版权事务,管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事务,从而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产生发明与专利的土壤,是美国人重视教育的表现。

当总统不如当校长

17世纪初,一批批欧洲移民开始在北美定居。这些来自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的拓荒者带来了欧洲近代的科技和文化,同时也带来了教育的传统。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绘当时的景象:当第一茬收割地里的麦根经风雨剥蚀刚刚变色时,当村外的狼嚎声尚未停止时,他们已经做出了安排,让子女们在这旷野荒郊立即开始学习亚里士多德,还有希伯来语的《圣经》。

美国的第一、二代移民中,每40到50家就有1名大学毕业生,他们大多数毕业于牛津或剑桥。

从1647年马萨诸塞通过《义务教育法》以后,不到半个世纪,当时北美的新英格兰各殖民地都已经相继完成了此项立法,甚至在开始普及中小学教育的同时,就已经着手建立高等学府。

1636年10月28日,哈佛学院在议会注册,成为美国高等大学建立的起点。到1776年美国独立时,全国已经有了十所学院,比如威廉-玛丽学院、耶鲁学院等。

美国立国后不久就颁布了《全民教育法案》,要求每位公民都要接受教育,并且把接受教育的权利当作人权的一部分。

开国元勋们对教育满怀热忱,以教育为立国之本。他们始终坚信,只有培养出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才能保证国家的成长和建设。国父华盛顿总统在他那篇著名的告别演讲中说,请大家把普遍传播知识的机构当作最重要的目标来加以重视和提高。

托马斯·杰弗逊总统认为,任何具备接收教育能力的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分贫富和出身,只有知识才能照亮民众的思想。

杰弗逊在1816年时还说,在一个文明的国家,要想在无知中得到自由,过去从未有过,将来也办不到。

卸任后的杰弗逊总统回到家乡弗吉尼亚州,建议州政府出资建立一所免费的公立学校普及初等教育,选择优秀学生进入中学和大学接受教育。

当时美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州府也没钱,出资并不容易。杰弗逊和反对者争论,劝说州政府和众议院,使其最终以微弱的优势通过了建立一所公立学校的提议。

1819年,弗吉尼亚大学创立。这位77岁的退休老总统全身心地筹建大学,担任第一任校长,亲自设计校园布局,制定课程,起草学生守则,甚至用餐标准。他还从欧洲聘请最好的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

他明确提出,学校就是为了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出于对国家成长和发展长期的考虑,杰弗逊认为公共教育是重中之重,他临终时在遗嘱里写道:“下列碑文,不得增添一字——《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弗吉尼亚宗教法案》的起草者,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办者”。

杰弗逊在给自己写的碑文上,甚至都没有提起自己曾经担任过总统。在他的理念里,创办弗吉尼亚大学是能够与一个国家的独立相提并论的,是比作为总统更加值得纪念的光荣。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爱迪生电灯亮瞎眼

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迅速进入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由于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专利权的保护,以及对发明创造的支持鼓励,新发明、新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1879年12月25日,正值圣诞节,大雪纷飞,非常寒冷,距离纽约市38公里外的新泽西州的罗公园市,大约有3000人在这天晚上聚集到了这儿。

《纽约先驱报》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这些参观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使这个方圆数英里的小镇挤满了从火车上下来的银行家、掮客、资本家、观望者以及急于做生意的代理人。

人们纷纷聚集于此,并不是为了庆祝圣诞节,而是为了能亲眼见证一项最新发明。

天黑以后,在万众期待、翘首期盼中,60盏电灯“唰”的一下子一起亮了起来,一时间亮如白昼,所有人都看得神魂颠倒、目瞪口呆。这是他们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神奇的东西,他们忘了寒冷,直到深夜12点也没有丝毫散去的意思,还不时有人高喊:“爱迪生万岁!”

这项19世纪末最著名的发明出自爱迪生,“爱迪生”这个名字几乎成了发明创造的代名词。

美国技术发展大体上可以以爱迪生作为分水岭:在爱迪生之前,美国的技术基本是照搬欧洲;在爱迪生之后,美国才有了自己的技术。

爱迪生本人只有小学文化,完全是靠自学成才。他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专利,平均每两周就有一项专利成果产生。

作为十几种行业的开创者,这位发明大王被当时的人们称为“门罗公园的哥伦布”,电灯、印刷机、留声机、蓄电池、电影放映机都是他发明的。

其中电灯的出现更是了不起,堪称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发明。正如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一样,爱迪生为美国开辟了一块发展的新天地,也寻找到了开启强盛之门的钥匙。

1879年的60只灯泡以惊人的速度扩张,门罗公园的光明迅速辐射到了全国各地,并且向国外发展。1882年,灯泡数量增长到了10万只,1892年为400万只,1903年为4500万只。很快,电灯以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征服了人类。

成为世界领头羊

电灯的光芒照亮了美国纽约的股票交易所、伦敦的展览会、巴黎的歌剧院、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就连中国的皇宫里也出现了它的身影。

电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美国来说,发电厂和输电线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给工业提供了更方便的动力,为工业插上了翅膀。

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使用人力、畜力的时代,人类只能以农业和小手工业走过这几千年的缓慢历程。

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以此为动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只用了100多年就创造了相当于之前5000年的辉煌。

而电力出现的30年时间,竟然创造出相当于之前100多年的总成就,从而改变了世界力量的格局。

南北战争之后的30年,对于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使美国开启了电气时代,成为电力工业的故乡。美国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很快取代了英法的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的领头羊。

天黑以后,在万众期待、翘首期盼中,60盏电灯“唰”的一下子一起亮了起来,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186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居第四位,不到英国的1/2。到了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世界首位,赶超了英国、法国和德国,达95亿美元,相当于英国的两倍、法国的三倍,约占欧洲各国工业生产总和的1/2、全球工业总产值的1/3,美国的时代到来了!

一场报纸发动的战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的经济持续飞速发展。到了19世纪末,美国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美国的资本财团迫切地需要新的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场地,于是各种宣传机器大造对外扩张的舆论。

此时美国正准备向海外扩张,却发现整个世界已经被老牌殖民大国瓜分完了。

美国想要重新占领、瓜分殖民地,但当时力量有限,无法跟英法等国相抗衡,只有衰朽的西班牙帝国是个好目标。

这时,西班牙已经日薄西山,昔日殖民地遍布全球的大帝国只剩下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三块殖民地。美国决定先拿西班牙开刀,夺取这几块西班牙的殖民地,以便控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此作为向远东扩张的基地。

此时,西属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也给美国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古巴和菲律宾先后爆发了反对西班牙的武装起义,菲律宾起义军已经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而古巴起义军则牵制了西班牙的20万大军。

1898年2月15日,美国军舰“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突然爆炸沉没。纽约《新闻报》没有做任何调查,就公开断言“缅因”号爆炸是西班牙人所为,并大肆炒作这起事件。

自古巴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爆发以来,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本来一直坚持用和平手段来解决古巴问题,但是当时美国新闻界正处于变革时期,报纸向现代报业转型。

以《新闻报》和普利策《世界报》为代表的黄色报纸风靡一时,黄色新闻浪潮席卷了整个美国,所以后来很多美国人把这场美西战争描述为“一场报纸发动的战争”。

所谓的“黄色新闻”,是媒体编辑用夸张和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等引起社会强烈反应的新闻事件,以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进而扩大报纸销量的新闻报道。以黄色新闻为主的报纸则被称为“黄色报纸”,《世界报》、纽约《新闻报》等黄色报纸对总统和平的坚持嗤之以鼻,并且用心良苦地煽动美国人民的战争情绪。

这些报纸选中西班牙作为假想敌,成功地激发了美国人对西班牙人的不满。

美西战争正式爆发之前,《新闻报》的老板为了获得第一手的战争资料,特地买了一艘快艇,把当时一位著名的家和画家送到古巴。俩人到了古巴之后,认为一切都很平静,便要求回国。老板给他们的回电惊呆了世人:“请留在那儿,你提供图片,我来提供战争。”

西班牙为了避免对美作战,于4月9日宣布在古巴休战。但美国国会却发布决议:承认古巴独立,要求西班牙撤出古巴,同时授予总统行使武力的权力,并且宣告美国无意兼并古巴。

4月22日,美国海军封锁了古巴港口。4月24日,西班牙向美国宣战。

第二天,美国也宣战了。

轻松秒杀菲律宾

美国早就为战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号称世界第三的舰队,部署在世界各地的战略要点上,其中驻香港和亚洲的舰队早已蓄势待发。

国会为此征兵20万,美军拥有速射野战炮、电报、电话等先进设备。而西班牙对美国的战争则毫无准备,部署在古巴的20万人的军队中,只有1.2万人能打仗,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西班牙海军仅有一些旧式木壳军舰,在菲律宾也只有4.2万人的军队,而且此时西班牙国内政局一片混乱,君主制风雨飘摇。

西班牙军政界人士普遍认为,西班牙跟美国打仗,完全就是飞蛾扑火。

鉴于一旦与西班牙发生冲突,古巴将会成为第一个攻击目标,其次是波多黎各,所以美国舰队大多集中于大西洋。

“缅因”号事件发生之后,西班牙人也被迫做战争准备。

1898年4月8日,西班牙舰队从西班牙起航前往美洲。

但是,腐朽的西班牙舰队显然没有能力对美国本土发动进攻,战争主要在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和古巴展开。

开战后,时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的西奥多·罗斯福辞职,组建第一志愿骑兵团,赴古巴参战。

实际上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国很多人都不知道西班牙在太平洋还有实力,华盛顿也只有西奥多·罗斯福知道西班牙在太平洋拥有一支由各种舰只组成的舰队。

罗斯福在辞职之前,也就是美西冲突刚爆发的时候,就断定美国不仅在大西洋,而且还要在太平洋准备一场大战。他任命乔治·杜威准将为美国亚洲分舰队司令。

杜威在国内战争期间身经百战,威名远扬。离开华盛顿之前,他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菲律宾的材料,研究了所有能得到的菲律宾水域的海图。开战之前,他到香港就任。

在香港,他收到了罗斯福的电报,罗斯福让他准备对西班牙开战。

4月25日,美国海军部长发来电报,美西已经开战,命令杜威速往菲律宾开始行动,尽力俘获或摧毁西班牙舰队。

杜威接到电报后等了36个小时,直到美国领事从马尼拉带着西班牙人的备战情况赶来,才挥师南下远征菲律宾。

4月30日下午,杜威准将指挥舰队开进三面陆地环抱的马尼拉湾。5月1日,美军舰队顺利驶入马尼拉湾。几门西班牙的岸防炮开火了,但是美国军舰的炮火很快就对他们进行了压制。黎明时分,分舰队逼近马尼拉,开始搜索西班牙舰队。城里的西班牙炮兵虽然也开火了,可惜全都打偏了。

杜威发现了西班牙舰队之后,为了节省弹药,一直让舰队逼近西班牙舰队只有5000码的距离才下令开火。七艘西班牙军舰不是冒起了滚滚浓烟,就是葬身海底,几乎全军覆没。

西班牙海军被歼灭之后,1.1万名美军士兵迅速从旧金山出发,前往围攻马尼拉城。

美军在去往菲律宾的路上,兵不血刃,占领了西班牙所属的关岛,岛上的西班牙总督竟然还不知道已经爆发了战争。

1898年8月13日,在美国陆海军的联合攻击下,马尼拉城里的西班牙军队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就宣布停火,美国就此占领了菲律宾。

西班牙人很顽强

古巴是美西战争的主战场。美国组建了2.5万人的远征军,在佛罗里达进行了紧张的训练。

由桑普森少将指挥的美军舰队,一共有24艘军舰,对古巴形成了严密的封锁。

6月22日,美国第五军1.7万人在海军炮火的掩护下,在圣地亚哥顺利登陆。与此同时,西班牙士兵正在加固房子和战壕,并且把一支小分队部署在村东北的一座山间堡垒。

早晨6点半,美军居然没有先行下令炮兵轰炸西班牙阵地,而是直接派步兵冲锋陷阵。西班牙军队开始向频繁靠近自己阵地的美军猛烈开火,美国士兵大量伤亡。在西班牙人的压制下,美军甚至无法向西班牙的阵地前进一米。美军第一批冲锋的步兵就这样倒在西班牙人坚固的防御工事之下,西班牙军队的士气更加高昂。

7点,将近4000名美军再次向西班牙人发动攻击。一个团刚刚成功到达山顶,很快就被西班牙士兵的猛烈炮火击退,美国人的进攻又遭到失败。

下午2点,美国人使用火炮轰炸西班牙阵地,一直在后方观望的援军也参战了。形势骤变,西班牙人只好一点点放弃阵地,但是他们依然拼命抵抗。

直到下午3点,美国人才攻下西班牙人的堡垒。但在埃尔卡内村的街道上,西班牙士兵仍然同美军进行着激烈的巷战。

下午4点半,残余的西班牙部队才放弃了村里的房子;5点,西班牙人弹药打光了。夕阳西下时,美军才真正占领了这个村庄。

西奥多·罗斯福亲历了这场战斗。他感叹道:“到目前为止,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终于赢了。但是西班牙人打得非常顽强,面对现代化的步枪向这些战壕冲锋,真是太可怕了。”

在这场战役中,西班牙的500名士兵顽强地抵挡住了超过8000名美军长达12小时的进攻。

埃尔卡内之战的消息传到了美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未来总统上前线

1898年7月1日,美军出动了1万人进攻圣胡安山,而圣胡安仅有760名西班牙士兵驻守。

早晨6点半,战斗打响了。美军炮轰西班牙守军阵地,西班牙人被动挨打,美国人感觉很轻松。但西班牙也不是软蛋,拼死反击,猛轰美军。西奥多·罗斯福距离炮弹落点不远,差点儿命丧黄泉。

罗斯福反复请求上级,希望让他主动出击。按照部署,他的志愿骑兵团只是后备部队,无权发动攻击,而他的请求竟然被上级批准了。

罗斯福环顾四周,对停滞不前的美国正规军大发豪言:“让我的人过去,看我们的。”于是,他率领部队小心翼翼地前进,因为天气太热,他担心自己跟不上队伍,所以骑在马上,脖子上还系着一条手绢。这个形象巨拉风,对枪林弹雨的吸引力极大,很快一颗子弹擦着他的眉毛“嗖”地飞了过去,但他依然勇往直前。

等他冲到山顶往回一看,身后只有一个士兵,毕竟人的两条腿是跑不过马的四只蹄的。而山上的西班牙人有很多,幸好美军部队及时跟了上来,不然这位美国未来的总统很可能就成为战俘了。

苦战一天,累得半死,战斗到最后,美军甚至跟西班牙士兵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美军终于占领了圣胡安山。

这场战役中,美军伤亡高达1700人,是美西战争中最血腥的一场战役。

在陆上激战的同时,7月3日,西班牙舰队企图突围。美西双方在圣地亚哥湾展开了激烈的海战。美国海军有24艘军舰,西班牙舰队只有9艘。美军火力既猛又准,打得西舰一艘接一艘地起火燃烧、沉没。

经过4小时激战,西班牙舰队全军覆没,其中7艘被击沉,2艘被俘,600人阵亡,舰队司令和1800名官兵被俘。美军仅有两艘军舰轻微受损,死伤各一人。

西班牙舰队被歼灭之后,西军已经弹尽粮绝,2.4万名士兵缴械投降。

美军撇开了古巴起义军,单独与西班牙谈判,接受了西军的投降,独享了胜利果实。

西班牙在古巴和菲律宾全线战败,无力再战。

12月10日,双方签订《巴黎条约》: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实际上沦为了美国的势力范围);将波多黎各、关岛、菲律宾转让给美国;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交付2000万美元。

整个战争期间,美军死亡约5000人,其中战死的不到400人,其余大多是得传染病死的。

美国以极小的代价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其海外殖民地,开始成为世界强国。

又一位全能天才

美西战争中,西奥多·罗斯福大出风头,后来他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美国著名的拉什莫尔山国家公园摩崖石刻有四位最伟大总统的巨大头像,分别是: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西奥多·罗斯福。

罗斯福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富商之家,父亲是银行家,家财万贯。罗斯福年幼多病,患有哮喘。尽管体弱,但他仍然喜欢户外运动。

罗斯福在历史、生物、德语、法语这几个学科上表现出色,1876年,他进入哈佛大学。

罗斯福从小就养成了大量的习惯,他记忆力惊人,并且非常健谈。在哈佛,他是俱乐部的活跃分子,热衷于各类体育活动,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体育达人。

1880年,他从哈佛毕业,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1881年。他出版了处女作《1812年战争中的海战》,这本书成为美国海军学院的必修教材。

从1881年开始,他作为历史学家取得了辉煌成就。他的《1812年战争中的海战》成为两代人的教科书;关于西部开发史的四卷大部头著作《征服西部》对史学有重要影响。他为主流杂志撰稿,收入颇丰。作为知识分子,闻名海内。后来,他还当选为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188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罗斯福为哈里森助选。

哈里森当选总统后,让他到美国公共服务局就职。哈里森第二次竞选落败后,新任总统克利夫兰非常大度,没有尽撤旧人,留下了前总统的支持者罗斯福,继续委以重任。

1895年,罗斯福出任纽约市警察局长,对警察局的运作实施了激烈的变革。当时纽约警界非常腐败,罗斯福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整顿。

罗斯福自幼对海军和海战史十分着迷,因为他的两个舅舅在南北战争期间曾服役于南部邦联海军,给了他很深的影响。1880年,罗斯福结识了美国海军上校马汉。马汉“海权至上”的思想让罗斯福的信念飙升:只有急剧扩张海军力量,才能与欧洲列强平起平坐。

麦金莱当选为总统后,任命罗斯福为海军部副部长。由于海军部长长期称病,麦金莱也对海军不感兴趣,罗斯福得以大权独揽。他致力于海军现代化,并且大力推进美国海军的造舰能力,为美军赢得美西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

美西战争中,罗斯福辞去海军副部长职务,以志愿兵中校团长的身份赴古巴参战。因为这场战役,2001年,美国国会追授他荣誉勋章。他的儿子小罗斯福中将因为1944年在诺曼底登陆中的英勇表现,也获得了荣誉勋章。罗斯福父子均获此项荣誉,在美国历史上这样的家庭仅有两个。

古巴归来之后,罗斯福再度进入纽约政界,1898年当选为州长。1900年,共和党推举他为麦金莱的副总统候选人。

麦金莱赢得大选之后,罗斯福跟着进了白宫当副总统。

不过副总统在美国属于一个闲差,对于罗斯福而言非常无聊。这一时期,他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在一次演说中,他说出了能够表达其行事作风的名言——“温言在口,大棒在手”。

“该死的牛仔”当总统

1901年9月,麦金莱总统被刺,罗斯福登上总统宝座,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当时他只有43岁。

1904年大选,罗斯福获得连任。

罗斯福在总统任期内,大刀阔斧地改革,主要贡献是:推出资源保护政策,保护森林、矿产和石油等资源;通过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资和解。

他还发动进步主义运动,主张用联邦政府的权力,对现行秩序加以改革,使美国社会重新走向和谐,把反垄断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

他的改革理念是调整财产与公共福利的关系,重新把公共福利置于个人财产之上。在他看来,这是重建社会和谐的主旨。

他说,我们正面临着财产对人类福利的新看法。有人错误地认为,一切人权同利润相比都是次要的。现在这样的人必须给那些维护人类福利的人民让步了。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要服从社会的整体权利,按公共福利的要求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美国开始了反垄断斗争。罗斯福总统把矛头指向摩根财团的铁路控股公司——北方证券公司,对他们提出起诉。

在此期间,他还强迫一家煤矿公司接受政府对罢工的调解。这是联邦政府第一次支持有组织的罢工。这些行动赢得了人民的称道,使他获得了“托拉斯爆破手”的美名。

与此同时,他也遭到了大资本家的攻击。美国大老板汉纳大骂他是个该死的牛仔,华尔街因他的堕落而目瞪口呆。

罗斯福的改革引起了共和党的分裂,保守派坚决反对他的改革,让他很受伤。他一气之下退出了共和党,另组进步党参加总统大选。

罗斯福的这些政策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滥觞。

开凿巴拿马运河

罗斯福对外因成功调解了日俄战争,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他是第一个获此奖项的美国人。

在调停的过程当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新崛起的日本已对美国构成潜在威胁,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但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两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所以他大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将其视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

当时,巴拿马还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出于对巴拿马运河利益的考虑,罗斯福决定支持巴拿马独立。独立战争仅仅持续了几个小时,哥伦比亚士兵每人接受了50美元的贿赂,就放下了武器。巴拿马共和国诞生。

美国以1000万美元的代价,获得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发和使用权。1904年运河开工,1914年竣工。巴拿马运河的开通意义十分重大,将纽约与旧金山之间的水路航程缩短了1.4万公里。

清华大学建校有外援

罗斯福的任期内,外交非常活跃。

在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和巴拿马运河区,他动用军队的医疗部门,建立了公共卫生系统,并且通过军队在当地建设基础设施。

他还急剧扩张美国海军的规模,奉行美国第五任总统门罗提出的“门罗主义”,警告欧洲各国不得干涉西半球事务,命令美国海军在委内瑞拉海域巡逻。

1904年,罗斯福总统更是推出了咄咄逼人的“罗斯福政策”:为了避免第三方在拉丁美洲采取行动,美国必须自行维持西半球秩序,如果出现行为不轨的国家,美国有权进行军事干涉。

在罗斯福第二届任期的尾声,他派遣了一支由16艘最先进的战舰组成的舰队进行环球航行。

这支舰队自1907年12月16日启程,到1909年2月22日返航,历时一年多,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美国海军有能力登上世界舞台。

1907年12月3日,罗斯福在年度咨文中,要求国会授权减免和取消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国实际损失的部分,将多余部分用于资助中国的教育和学生留美费用。

1908年,美国向中国退回了半数庚子赔款,其中一部分用于开办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也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大学成立后,将一座体育馆命名为“罗斯福纪念体育馆”。可以说,西奥多·罗斯福就是清华大学建校的外援。没有他的推动,清华大学那会儿还不知道在哪儿。

罗斯福在总统任内开创了很多先例:1901年首次邀请了一位黑人在白宫共进晚餐;第一次任命犹太人担任内阁部长;前总统麦金莱遇刺后,他成为第一位接受特勤部门全天保护的总统;他也是第一位在总统官方肖像上打领带的;他是第一位从副总统继位为总统,并于下一次大选中获胜的连任者;他成为美国首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同时也是美国第一个出国访问的总统。

德国潜艇很疯狂

1912年,大学教授出身的伍德罗·威尔逊当选为美国总统。在威尔逊当选总统之后的第三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威尔逊试图阻止美国参战,因为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高涨,而且德国移民人数众多,如果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将备受争议。威尔逊想扮演的是和平仲裁者的角色。

1914年8月5日,即英国对德国宣战的第二天,威尔逊宣布美国中立,号召所有美国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超越派别之争。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美国和德国之间的摩擦是因为德国使用潜水艇引起的。“一战”开始的时候,德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陆军,但是海军力量比英国差得很远。英国强大的皇家海军在战争爆发的第一时间,就立刻对所有的德国港口实行了严密的封锁。

德国人意识到目前无法跟英国在水上决一雌雄,于是开始积极投资新的海军技术兵器——潜艇。“一战”开始的时候,德国其实只有38艘潜艇,此后四年内,潜艇数量上升到了400多艘。

1915年,一艘德国潜艇在爱尔兰海岸击沉了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造成1201人丧生,其中有124名是美国人。

德国人对自己的行为给出的理由是,“卢西塔尼亚”号上装载了大量的军需品。

虽然事实的确如此,但是这个细节并不重要,因为它早已淹没在了世人对德国这种野蛮行为的一片指责声中。

威尔逊大发雷霆,向德国发出了一系列照会,要求潜艇立刻停止袭击民用船只,尊重中立国的权利。

为了避免刺激美国加入协约国,德国决定做出一定的妥协,同意限制潜艇行动,但美德两国的紧张情绪并没有因此减弱。

美国的中立身份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英国对德国实行封锁之后,美国完全可以终止与英国的贸易,抵制这种非法的封锁行为,但是威尔逊采取了容忍态度,放弃了美国作为中立国和德国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利。他的政策在经济上十分合理,因为美国对德国的贸易无法跟对英国的贸易相比。

“一战”前,英国一直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战时英国的军需订单大大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

1914—1916年间,协约国购买美国货的数量翻了四番。

英国对德国实行封锁,严重影响了美德贸易,但威尔逊不怪英国,反而斥责德国威胁美国的商业利益。

1917年年初,德国士兵还待在三年前挖的战壕里。德国政府很不耐烦,为了尽快赢得战争,决定出动全部地面部队进攻法国,同时出动所有潜艇封锁协约国的军需补给线。

准备完毕后,德国驻美国大使告诉威尔逊,从2月1日开始,德国潜艇将击沉所有靠近英国水域的船只,不管是民用船只还是中立国船只。德国人知道这个决定可能会导致美国参战,但他们还是决定孤注一掷,想赶在美国完成战争准备前攻下法国。为此,威尔逊准备向国会请求宣战,但为了获得舆论的最大支持,他选择了等待。

电报密码被秒破

2月24日,英国大使向威尔逊提供了一份他们近期截获并破解的密报。

电报是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发给墨西哥大使馆的,表示一旦美国对德国的敌意升温,墨西哥应该加入同盟国,全力夺回曾经属于墨西哥自己的得克萨斯和西南部领土。

几天后,电报内容被透露给了各大媒体。

两周后,德国潜艇在未发任何警告的情况下袭击了五艘美国商船。

1917年4月2日,威尔逊要求国会对德国宣战。他在提议中清楚地表明自己对世界和平的梦想根植于美国的道德价值观,而自治的原则将是解决一切政治问题的良药。

他说,我们将为心中最珍贵的东西而战,为民主,为那些在政府中没有发言权的人们,为弱小国家的权利和自由,为自由人民管理的公正世界,为给所有国家带来和平与安全,为世界最终获得自由,为捍卫民主而战。

美西战争后,美国人已经习惯了把自己视为大国公民,他们对威尔逊的参战表示积极的支持。因为美军在占领古巴后,恢复了和平时期的军队状态,所以政府快速启动了一项征兵计划,招募了几十万志愿者,《征兵法》得以顺利通过。

“一战”结束时,赴海外参战的美军累计超过了400万人,美国远征军的总指挥为潘兴上将。

当时,协约国军总指挥、法国的福煦元帅希望把新来的美军编入现有的以法国为统帅的军队,但是潘兴坚持亲自率领远征军进行独立行动,因此美军拥有了自己的前沿阵地。

在1918年8月协约国发起的反攻中,美军表现优异,攻占圣米耶尔,结束了德国对此地长达四年的占领。

10月3日,德国政府看到大势已去,一举推翻了德皇的统治,并且向威尔逊发出照会,愿意按照他的“十四点和平计划”进行和平谈判。

11月11日,正式签署停火协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美国的对外投资从1913年的约20亿美元一下子增加到1930年的150亿美元;战后协约国欠美国债务达100亿美元,其中英国欠40亿美元,法国欠30亿美元,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成为美国的债务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13年的7亿美元,历经1921年的25亿美元,直到1930年的45亿美元,占世界黄金储备的40%;世界国际金融中心逐渐由伦敦转为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由此奠定,美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就此确定。

工人必须涨工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代。虽然这个体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毕竟在战后的十年维持了世界的稳定。而这稳定的十年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十年,美国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

美国当时在位的总统是卡尔文·柯立芝,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柯立芝繁荣时期”。收音机、电冰箱、洗衣机和轿车,都在这一时期开始走进富人家庭。冰箱、洗衣机进入中国家庭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汽车进入中国普通家庭更晚,已经到了21世纪。从某种程度上说,一部分美国人几十年前就过上了中国人现在的生活。

当时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美国人认为,这种繁荣将永远持续下去。他们并没有看到其中隐藏着深刻的危机。

实际上,从柯立芝总统到赫伯特·胡佛总统任内,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并没有奠定繁荣的坚实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种大规模生产技术的采用,工人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提高了40%以上。这样大规模生产产品,必然要求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相应地提高。购买能力要想提高,消费者得有钱,说白了就是要增加工资。但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

在黄金时代的1929年,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计算过:如果一个家庭要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至少应该有2000美元的进项。但当时美国60%以上的家庭收入达不到这个水平,导致美国人当时的购买能力跟不上商品的产量。这就是美国后来发生经济危机最重要的原因。

土豪一夜变穷光蛋

当时的人都看不到这一点,认为产量增加是好事,卖不出东西是因为推销员没本事,只要有一个好的推销员上门推销,什么都能卖出去。

土豪们更是大搞股票投机,甚至穷屌丝们也都在做投机买卖。资本家怂恿那些手头并不宽裕的顾客瞎买东西,让他们分期付款。由于经纪人到处放贷,股票市场基础又不稳,最后经济终于垮了。

这么一来,那些各地做推销的人也收不回来账,他们不管什么商品都赊给无力付款的人,因为大家觉得经济将永远繁荣下去,大家都有钱挣,等到大家还不起钱的时候,那就完了!

接踵而来的是一场大恐慌,全国上下茫然不知所措,因为上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93年,距离1929年已经过去了30多年。

1893年以后,美国已经高度工业化了,要想把城市里过剩的人口赶回原籍是根本不可能的。

从股票崩溃到1932年,也就是大萧条时期最惨的一年,美国的经济一直在螺旋式下降。

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物价是不能降的,于是销售量下降了。销售量一降,就只好解雇工人来降低商品的成本。这个工业部门的工人失业了,哪儿有钱去买别的工业部门的产品呢?随着各种产品的销售额越来越少,被解雇的工人越来越多,购买力全面萎缩。

工人一穷,农民也穷了,农民一穷回过头来又加深了工人的穷,谁也没有钱买对方的东西。

1929年,美国的经济危机造成国内普遍生产过剩兼消费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一夜之间,经济大萧条搞得很多美国人变成了穷人。

变着法儿找工作

大家都觉得人穷丢脸,都遮遮掩掩,特别不想让街坊四邻知道。当然常常能瞒得过去,因为对门人家的底细谁也不知道,就跟咱们今天住大楼,可能一辈子都和邻居说不上几句话一样。

大萧条期间,一个人出门的时候是一位衣冠楚楚的律师,说不定一走到偏僻的地方,就挨家挨户上门兜售杂志、便宜领带、吸尘器、高压锅、鞋油,甚至有可能一出门就换一套破衣服,在另一个街区要饭。他也可能像别人一样很长时间都找不到工作,看着孩子日渐消瘦,只能欲哭无泪。

当然,人在街头流浪久了很容易找到一些生活的窍门。比如说,花五分钱买一杯咖啡,然后要一杯白开水,把柜台上的番茄酱倒一些,往开水里一搅和,就变成番茄汤了。冬天,衣冠楚楚的绅士们把报纸塞在衬衣里面御寒。如果要到职业介绍所外面排几个钟头长队的话,就得用麻布片把腿包起来。鞋的问题怎么解决?硬纸板可以衬鞋底,鞋后跟再垫点棉花,这样一番改造下来,至少走水泥路不硌脚了。如果一只鞋彻底完蛋了的话,那就惨了。

当时,美国大街上经常能看到用奇怪姿势一瘸一拐走路的人。既然那么难受,干吗还非得出门不可呢?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去找工作。

1932年前后,关于找工作的故事非常多。有人通宵守在底特律职业介绍所门口,为的就是第二天好占个排头,就跟现在在北京三甲医院通宵排队挂号一样。

有个阿肯色州的人为了找工作,居然步行了900英里。有个职业介绍所招聘300人,竟然来了5000人应聘,其火爆程度几乎赶上了今天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华盛顿州,有人在树林子里放火,为的是能有人雇他当救火员。

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迁居国外的人数已经年年超过迁入的人数。苏联在纽约有一个贸易机构,叫苏美贸易公司,平均每天收到350份申请书,要求移居苏联。

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这个苏美贸易公司刊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结果报名应聘的竟然有10万人之多,甚至还有飞行员。

经济大萧条发生之后,美国有1500万到1700万人失业。在当时的美国,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这意味着有1500万到1700万个家庭陷入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饥饿恐慌。

1932年9月,美国《财富》杂志做了一个估算,说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没有任何收入,接近当时美国人口总数的28%。但这个报告里并没有包括1100万户农村人口,当时,美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5%。

养不起羊全毙了

1932年,有一个记者说,他一看到美国农民就想起报纸上画的那些贫穷国家农民,饥荒就在眼前,笼罩着美国。他还说,自伊丽莎白女王时期以来,农产品的价格从来没这么低过。一蒲式耳(1蒲式耳≈36升)小麦卖两毛五,一蒲式耳玉米卖七分钱,一蒲式耳燕麦卖一毛,一磅棉花或者羊毛卖五分,一磅糖三分,猪羊牛肉每磅两分半。一箱苹果200个,就算个个品相完好,也才卖四毛钱。

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成千上万人为了应聘工作排成长龙,其火爆程度几乎赶上了今天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

如果把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按照市价折算的话,一车燕麦顶不上一双四块钱的皮鞋。就算一车燕麦能买这双四块钱的鞋,一英亩的土地还要付三块六的抵押利息以及一块九的捐税,所以农民一英亩小麦就亏一块五。身体最壮、手脚最勤快的男工,从早干到晚,整整14个小时,摘300磅棉花挣六毛钱,用玉米棒子当燃料烧比卖玉米买煤还合算。

当时,美国的农产品中,跌价最惨的是肉类。把一只羊送到市场上,运费比售价还高。有个农场主赊账买了一些子弹,花了两个小时把他养的牲口全毙了,然后扔到山沟里,任由它们腐烂,原因是卖牲口的钱都不够买饲料的钱。这个农场主无奈地跟一个记者说,唉,这也算是我对付大萧条的一个方法吧!

由于失业人数太多,找工作的人也特别多。农村收入少,境遇很惨,城里更惨。

美国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城里,由于找工作的人太多,雇主就一再削减工资。百货商店售货员的工资最低一周五块钱,大多数女工一小时工资两毛五,其中还有四分之一的人不到一毛。

到了1932年,伐木工每小时的工资是一毛。其他的行业,七分、六分、五分的都有。

康涅狄格州劳动局长报告说,他这个州100多个工厂里的工人,平均每周工作55个小时,工资是六毛。

纽约市是纽约州是剥削工人最厉害的地方,《时代》周刊评论说:“无法无天的雇主,已经把美国工人的工资压低到中国苦力的水平了。”

情况越来越糟,领取救济的人越来越多,但胡佛总统仍然不肯从国库中拨款补助。

给老师打白条

大萧条临近第四个冬天的时候,美国的救济机构已经顶不住了。

全国制造商协会主席说,什么?我给工资要看工人的需要,我从来不考虑这个,我是按效率给工资的。至于社会福利之类的,我是作为宗教事务来处理的。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

这种风气的弥漫导致私人捐款锐减,只占到了救济金支出总额的6%,所以必须依靠公办福利事业,但是政府根本负担不起。

一时间,在美国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房东千方百计要房钱,把无钱缴租的房客撵走的现象。

纽约市各条街道几乎天天都有人撵房客,小孩们竟然编了种游戏叫“撵房客”。

甚至去医院看病也要提前付钱,比如西弗吉尼亚的医院要求病人必须先交医疗费,他们才收。

有一个小孩经医生诊断后,需要转到外科实施手术。这名医生竟然劝外科医生,说等孩子父母先交1000块钱再说。

得克萨斯州有两个大夫在当地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如果你媳妇怀孕了,要来我这儿分娩,先交够了钱才能接生,特此通告!

教育界也没能幸免。1932年因为教育经费不足,全国已经有30万学生失学。乡下教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三十五块,一年还只能支付八个月的薪水。芝加哥的老师因为不忍心看到学生失学,每天搭过路便车到学校上课,因为没有钱坐公交。

教师们没有薪水也坚持讲课,市政府给他们打欠条,上面写着,大萧条过后才能补发工资。而银行不肯收白条,所以教师们就领着白条免费上课。

即便如此,市政府还是想办法筹备下半年的芝加哥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一个脱衣舞星每周赚6000块钱,但政府仍然说没钱给老师发工资。

教育局要经费的时候,政府充耳不闻,不但不拨经费,而且还裁掉了1000名老师,没被裁掉的只好继续工作。全市1400名留用的教师中,有759人因拖欠房租被房东撵走了。这些教师被迫借高利贷维持生计,尽管自己忍饥挨饿,他们还是拿出一部分钱来养活1.1万名学生。

在很多州,营养不良的儿童占总数的90%以上。他们共同的症状是犯懒、嗜睡、困倦和智力发展受阻。

有位老师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儿东西,小女孩说,不行,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该我妹妹吃了。

火柴大王是骗子

发生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美国财阀的贪婪,以及美国经济政策的失误。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金融家和工业家都是有口皆碑的英雄。虽然哈佛大学教授早就向柯立芝总统提出过警告,说这些人对美国经济构成了威胁,他们只会耍手段,玩把戏,甜言蜜语,胡吹瞎说,坑蒙拐骗,但是柯立芝不相信这些大学教授的预言。

在经济萧条之前,政府对待工商业家的态度,就好像他们发现了点金术一样,俯首帖耳,言听计从。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是安德鲁·梅隆,有人认为他是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以来最伟大的财政部长。

可是经济大萧条来临后,孩子们唱着这样的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即便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这四年中,美国的金融巨头们仍然鼠目寸光、盛气凌人、脱离实际。

1932年这一年,65%的工业掌握在600家垄断大公司手里,仅占全国人口1%的人拥有全国59%的财富。芝加哥有一个叫塞缪尔的人,身兼85家公司的董事、65家公司的董事长和11家公司的总经理,由他掌管的各种公用事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王国。1932年元旦那天,他所拥有的证券价值在30亿美元以上。

大批失业的人在马路上烧火取暖,仰望着他那高耸入云的办公大楼,对一位记者感叹道,为什么那个老头儿不能帮我们一点儿呢?但这个老头儿这个时候真的无法帮助任何人,因为他控股的公司构成的金字塔王国倒塌了。很快芝加哥人就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手里的股票下跌到1931年股价的4%。老头儿因为欠下6000万美元的债逃往欧洲,后来甚至逃到了土耳其。

诸如此类的欠债跑路者不在少数。号称瑞典“火柴大王”的克罗伊格,曾经获得过“法国荣誉军团大员”勋章,是胡佛总统研究欧洲大萧条情况的顾问。大家都认为他诚实可靠。1928年,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大投资公司,以这位火柴大王发的证券为担保,发行了几百万美元的证券。当时公司经理们都听从了火柴大王的意见,没有查他的账。

1932年,这哥们儿买了一把手枪,在巴黎自己的豪华公寓里自杀了。

人们颂扬了他一番之后,才发现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盗窃犯,不仅从投资者那儿盗窃了三亿多美元,还有过多次欺诈的前科,曾经伪造过意大利政府的公债券。

胡佛被扔臭鸡蛋

美国陷入一片绝望之中,直到1932年4月7日,极度渴望获得拯救的美国人民在全国联播节目中,终于听到了一个新的声音——那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

这位纽约州州长谴责胡佛政府,说政府专门救济大银行、大企业;他嘲笑那些思想浅浮的思想家,说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帮助农民;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被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力主改革的罗斯福作为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与在任的共和党总统胡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胡佛很顽固,坚持社会救济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导致经济危机迟迟不能消除。其实他在选民中已经失尽人心,甚至在共和党一直以来占绝对优势的缅因州,他都失利了。

此时,胡佛还是看不出眉高眼低,竟然错误地认为缅因州的竞选失利只是因为美国人恨共和党政府。他觉得要取得胜利,唯一的办法就是吓唬美国民众,让他们担心罗斯福上台后会做坏事。

结果胡佛每一次总统发表竞选演讲时,听众都不断地报以嘲笑声。人们还在街上竖立这样的标语:“不管胡佛说什么,我们一定要达到目的,这不是瞎吹。”他在很多城市演讲时,听众都报以嘘声,甚至轰他下台。

胡佛最惨的遭遇是在底特律市。这是一个有25万人需要救济的城市。他刚到车站,早已等着他的人群就不断对他发出嘘声和怪叫。骑警挥舞着警棍驱散人群,但当胡佛总统的竞选专车驶过的时候,沿途几万人挥着拳头高喊:“绞死胡佛!”人们高举着的标语牌上写着:“打倒胡佛!胡佛是杀害退伍军人的凶手!胡佛把几十亿美元白白送给银行家,还开枪打死退伍军人。”

有一个随行的特工后来对记者讲:“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代起,我就跟着历任总统到处旅行,从来没见过这样嘘总统的,这样成群结队上街来对总统做蔑视手势的,太难看了。”群众示威的时候,特工处长看到胡佛总统已面无人色,几乎说不出话来。当他乘坐的竞选专车从人群中开过的时候,人们狂扔鸡蛋和番茄,够炒好几锅番茄炒鸡蛋了。

前任总统来站台

陷入困境的胡佛没有办法,只好向他的前任,同是共和党总统的柯立芝求教,想请老总统出面演讲。

柯立芝推托说,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而且嗓子也不舒服。最后,他还是接受了胡佛的邀请,勉强去做一次演讲,为胡佛连任站台。

共和党人以为柯立芝总统很有号召力,来听他演讲的人一定会满坑满谷,但是很快发现大谬不然:举办演讲的会场2/3以上的座位竟然空无一人。招待员们气急败坏,他们甚至跑到街上,苦劝过路行人进会场,听一听唯一活着的卸任总统的演说。可惜今日不同往昔,柯立芝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度,听众也不再是他熟悉的听众,压根儿不买他的账。

他说,共和党认为应该促进工商业,工商业有了收益,普通民众的福利就跟着上去了。说完后,他等着人鼓掌,结果台下没有任何反应。

当胡佛乘坐的竞选专列从人群中开过时,人们向他狂扔鸡蛋和番茄

他只好接着说,我以前当总统的时候……

全场忽然哄堂大笑。

柯立芝总统非常尴尬,一时茫然无措,因为在他以前的演讲中,还从没有人敢这么嘲笑他。这些人简直太不厚道了,欺负一个卸任的总统。

这时候,他的脑海里已经一片空白,他结结巴巴地念完稿子,回到家就说自己已经油尽灯枯。

果然,十五个星期后,他就撒手归西了。

共和党人铆足了劲儿大骂罗斯福,甚至海军部长也预言,如果罗斯福当选,将有一亿人的身家性命难保。胡佛也叫嚣道:同胞们!我国今后100年往哪儿走,关键在于是恪守美国传统,还是乱搞什么新花样。

但是,此时胡佛的话再也没有人听了。

美国一位著名记者发表评论说:胡佛的声音乏味透了,他的讲话是空虚绝望的哀鸣。

美国农民也造反

当时,美国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暴动。有人呼吁说,任命一个独裁者吧,削减国会的权力,让总统全权处理国家大事!

有一名参议员甚至说,如果美国什么时候需要一个墨索里尼的话,那就是今天。

“墨索里尼”当时是独裁者的代名词,其时阿道夫·希特勒还没有上台。

当时,多数人都认为暴动最有可能在城里发生。据说陆军部长把他手中有限的兵力都集结到了各大城市附近,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暴动最早在农村发生了。

美国人一向认为,美国农民是美国人中最保守的。可是就在共和党占优势的胡佛总统的家乡,农民拿着干草叉和霰弹枪干了起来,他们用武力来反抗不合理的制度了。

艾奥瓦州的农民在农民协会前任主席的带领下,封锁了所有通往城市的公路,把电线杆和原木横在路中间,除了给为医院送牛奶的卡车放行之外,其他过路的卡车一律不得通过。其他车上的牛奶不是被倒进沟里,就是拿到市内免费分送。

警察护送队刚一出发,同情暴动的电话接线员就向农民通风报信。

农民们做好了准备,警官们一到就被解除了武装,手枪和警徽全被扔到了玉米地里。

有一个戴着草帽的老头儿跟记者说,他们(政府)说封锁公路是非法的,可是我说,当初波士顿人把茶叶倒进大海里也不见得合法吧?

有的牧场主甚至说,我们美国也应该来一场像俄国那样的革命。

记者问他怎么干。他说,我们会得到400挺机关枪,还有火炮、炮车、弹药、步枪,一支大军需要的东西,我们都快有了。如果美国有足够的人敢像我们这样干,我们就要向东进军,把东部各州和西部切断。我们有的是吃的,我们有猪、牛、玉米,东部各州什么也没有,只有扣押我们土地的权力。我们要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

简直就是记忆天才

民心思变,1932年的美国大选中,罗斯福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了胡佛,当选为美国新任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被称为天才,他当上总统之后不到一年,就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他竞选总统的时候50岁,宽肩膀,大个子,但是两条腿瘫痪了,胳膊老长,两只毛乎乎的大手满是斑点,头发稀疏,大肚子前凸,两只蓝色的眼睛离得很近,有褐色的眼袋,嘴边有两条长长的皱纹,就跟一对括号似的。

在美国的政客中,只有他把经济问题看作道德问题,他的自信心是惊人的,记忆力更惊人。

他小时候在意大利只见过一回的街道和建筑物,长大后还能记得清清楚楚。“二战”的时候,有一艘船在苏格兰附近沉没,不知道是被鱼雷击中还是触礁。罗斯福跟手下人聊起这件事时,说可能是触礁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说出当地海岸涨潮的高度、礁石在水下的深度,等等。

他最拿手也最爱表演的是让人在美国的草图上随便画一条线,他能准确地按顺序说出这条线上有几个县。

他特别热心改革,在当时那个停滞不前、无所作为的世界里,他已经是一个全球知名的人物了。

胡佛不行了,小罗斯福上

1933年情人节的晚上,胡佛正在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发表告别演说,美国整个银行系统的总崩溃开始了。

胡佛过去的政策把整个美国都搞破产了。

1933年3月3日,星期五,无数纽约市民拥向美国的银行,要求提取现金,到了下午3点,银行被迫关上了大门。

财政风暴席卷了美国的两大金融堡垒——纽约和芝加哥。

财政部给胡佛送来了最后一张500美元的支票,这是他在总统任上最后的一笔薪金。

胡佛收到支票的时候,兴致很好,他觉得金融恐慌可能正在减退。但这只是他的幻想,一会儿的工夫,四个州的金融体系全垮了。

按照惯例,新总统就职前夕,卸任总统要请新总统共进晚餐。

胡佛这时候已经精疲力竭、心烦意乱,实在打不起精神来操办晚宴,所以只是请罗斯福全家在下午4点出席正式的茶叙。

两位总统一块儿喝茶的时候,胡佛提出了许多数据,要求罗斯福答应跟他一起采取两党联合行动,拯救美国的金融危机。

罗斯福说他想等一等,因为到了明天,他就是总统了。

罗斯福坐上轮椅准备告辞,对胡佛说,总统先生,我知道照例你是要回拜的,但是你如果不想回拜,那就别麻烦了。

胡佛从客厅的另一边走回来,对罗斯福说,罗斯福先生,等到你像我这样在华盛顿待上四年,你就会知道,美国总统是从来不会去拜访谁的。

说罢转身走出了客厅。

罗斯福的儿子看了他一眼,他从来没见过老爹这么生气。罗斯福的夫人不等丈夫开口,霍地站起来说,谈谈很好嘛,不过此刻,我们也该走了。

第二天正午12点,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他不戴帽子,不穿大衣,昂首挺胸,随着最高法院大法官宣读誓词,他把手放在家传了300年的《圣经》上宣誓。

他的声音通过广播网,传遍了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大地。

他说,我将要求国会授予我一件唯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这种授权之大,要如同我们遭到敌军侵犯时一样。

在场的前总统胡佛默然无语,但是在贫民窟里吃不饱的孩子们把头抬起来了,一肚子怨气的农民们把头抬起来了,缝补破衣裳的妇女们把头抬起来了。

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记者在打字机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就是罗斯福一把火把国会烧了,我们也会大声欢呼,好啊,火终于着起来了!”

搞金融很有几把刷子

罗斯福上任之后,首先着手恢复美国的金融体系,也就是银行的信用。

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对那些囤积户施加压力,迫使他们把紧紧攥在手心里的黄金和货币放出来。

政府不能通过法律强迫大家把钱和黄金存入银行,只好采取宣传的办法。

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各大报纸宣布:凡是2月1日以后从银行提取过黄金,而且到下周一还不重新存储的,银行就要公布他们的姓名。

这样一来,很多美国人只好撕开装有黄金的床垫,从土里刨出藏有美钞的铁罐,把黄金和货币存回银行。

各地的银行门前都排起了长队,但是跟上次争相提款的情景不一样,这回是男女老少都带上了装满黄金和货币的旅行包、手提箱去存钱。

联邦储备委员会大受鼓舞,决定步子迈得再大一点儿,紧接着又要求各银行上报过去两年内提取过存款的人。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运气很好,到星期六晚上为止,各州联邦储备银行回收了3亿美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

政府以此为储备,发行了7.5亿美元的新钞票。商业活跃了起来,不到一个星期,就有四分之三的银行恢复了营业,美国纽约股票价格上涨了15%。

金融恐慌过去了,既没有发生币制混乱,也没有实现银行的国有化。

罗斯福成功地遏止了通货膨胀,“百日新政”开始了。

罗斯福任总统的100天内,顶着狂风骤雨,义无反顾地奋勇前进,一天天显示出他无穷的智慧和无限的精力。

从3月9日制订《紧急银行法》到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总统说,有时连他自己都感到有点儿震惊。

在这100天之内,他发表了十次重要的演说,制订了新的外交政策,创建了每周举行记者招待会和内阁会议各两次的惯例,废止了金本位制等,通过了一系列法令。

虽然这些都是临时招架的办法,罗斯福却对身边的人说,挑一个办法试试看吧,失败了就换另一个,总之要搞点什么试试。

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在大选中取得一边倒的胜利,就是因为人民授权他进行改革,所以他说怎么变都行,只要快变就行。

当时的美国报纸发表社论说,目前应该由总统独揽大权,这样做势必引起史无前例的复杂问题,但是人民思变之心甚切,就是任凭总统一人独断专行,他们也心甘情愿。

有一位参议员甚至说,为了罗斯福总统,国会议员们就是像马戏团的动物那样跳火圈也干。

后来美国人讲,如果罗斯福当时想搞独裁,易如反掌。

罗斯福出任总统的100天内,国会自觉自愿地授予总统的权力非常大,就是德国国会给予希特勒的权力也不过如此。但是深受美国传统影响的罗斯福,仍然坚定地主张遵循宪法办事。他说,他要像他的堂叔西奥多·罗斯福那样,做一个热心布道的总统。

有一位朋友对他说,如果成功地挽救美国,他将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名垂千古;如果失败,他就是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

罗斯福回答说,如果我失败,我就是美国的末代总统了。

年度最勤奋总统

罗斯福总统为了摆脱危机,殚精竭虑,非常勤政。

他上任以后下达过这么一条命令:凡是有困难打电话向白宫求助的,一概不准挂断,政府里必须得有个人跟求助者谈谈。

罗斯福更是以身作则,随时都接电话,就连开内阁会议时都不例外。

美国人从来没有想到跟总统通话那么容易。当时美国有100多人可以不必让秘书通报就能够直接请总统听电话,这个数字一直没人超过。越战时,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也是一个爱接电话的高级官员,但他的职位毕竟没法跟总统比,而且能跟他直接通话的也只有25个人。

总统不但亲自接电话,也亲自打电话,而且他跟人谈话的时候都是称名不道姓。他曾经给女劳工部长弗兰西斯·珀金斯打电话,当时罗斯福内阁刚刚就任一周,首都政界还不认识珀金斯部长,而珀金斯部长也不熟悉华盛顿的一切。

有一天,部长的助手接电话的时候听到对方说:我是富兰克林,我可以跟珀金斯小姐讲话吗?

助手转告部长,部长说:富兰克林?我不认识什么富兰克林,你问他是哪个单位的?

这一问,罗斯福哈哈大笑,说,我就在白宫上班,我是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这件事一时传为美谈。

总统不但爱接陌生人电话,更喜欢收到人民群众的来信,每天少则五千,多则八千封来信,十倍于胡佛。

罗斯福的亲民、勤奋造就了他在民众心目中的伟大,甚至有一个众议员把他跟耶稣相提并论。纽约小学生曾进行过一次民意测验,最受欢迎的人是罗斯福,其次是上帝,但上帝的得票率远不如他。

有一个金融巨头讲,他认为自从耶稣去世以后,最伟大的领袖就是罗斯福。他对自己当年投胡佛的票后悔莫及,并为此深深地忏悔,请求上帝宽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罗斯福新政中,最了不起的就是创办了联邦救济事业。承担联邦救济事业的政府部门名称改过几次,比如叫“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领导人也换过几任。

当第一任领导人霍普金斯就职时,他直截了当地讲,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

霍普金斯认为,只给救济,不给活干,会让人们丧失自尊心。

霍普金斯在他的工作中坚定地实施了自己的这种理念,使得美国的救济事业避免了胡佛政府以前担心的一味提供救济会使人们变得消极、好吃懒做的后果。

霍普金斯很高兴每次听到妇女们说,我们不再靠救济了,我丈夫在为政府干活。

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新办了三万多个工程。全国新建了10%的公路,新开了35%的医院,新建了很多市府大楼、法院大厦,兴办了很多学校。通过修建这些公共工程,丹佛市有了供水系统,俄亥俄州有了拦洪工程,得克萨斯州有了港口,美国最南端的基韦斯特市有了公路和桥梁连接佛罗里达州。

公共工程署投资的都是私人企业力所不及的各种工程,从而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使大多数人拿到了工资,也使整个美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哈得孙河下面林肯隧道的修建,成功地将纽约市和新泽西州连接起来。另外,还将宾夕法尼亚的铁路改为电气化。

有了公共工程署诸多项目的实施,华盛顿才相继有了动物园、林荫大道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大厦。

1932年,华盛顿还有几千辆马车,而马是要排便的,华盛顿满大街依然臭气熏天。直到公共工程署立项的柏油路出现,马车才退出了华盛顿的历史舞台。

公共工程署兴办的大量工程,还包括旧金山博览会会场和科罗拉多河上一座著名的水坝,这座水坝就连罗斯福的竞争对手共和党人都非常感兴趣。当1946年共和党人再次控制国会的时候,甚至将水坝改名为“胡佛水坝”。

罗斯福政府兴办的所有这些工程,总共开支还不到200亿美元。而兴办这些公共工程,除了让老百姓挣到钱、恢复市场之外,同时还实现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即消除了你死我活般的丛林竞争以及女工、童工残酷的工作环境,这也是每一个具有最起码的人性的正派企业家都认可并愿意为之实施的目标。

到了1933年夏天,有100多万名雇主表示愿意遵守全行业性劳动工资规程。

美国市场逐渐复苏,美国的经济再一次呈现出上升态势。

钱币里的中国史幽云疑案曹操多阳谋郭论明朝大历史南明史(全二册)我真不想出生啊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