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袁腾飞讲历史(全集) > 第二讲 独立飓风卷北美(美国独立战争)

第二讲 独立飓风卷北美(美国独立战争)(1/1)

茶叶全给你倒海里

到1770年前后,北美殖民地跟英国基本上快要分道扬镳了。很多北美人认为英国阴谋反对殖民地获得自由,为了粉碎这种阴谋,北美人有权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展开抵抗。

177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茶叶法案》,这项法案彻底摧毁了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促使北美人民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发现自己在对华贸易当中生意做亏了,囤积了大量中国茶叶,而这些茶叶已经没法销往英格兰,因为英格兰市场已经饱和,此时东印度公司濒临破产的边缘。

因此,当时英国政府做出了一项决定:将这批茶叶转售到北美洲殖民地去,不征收任何关税,以此来拯救即将破产的东印度公司。

当时北美洲殖民地的广大群众已经养成了跟英国人一样喝下午茶的习惯,对茶叶有很大需求。

英国本以为自己的这项决定会受到殖民地人民的欢迎,因为这批茶叶不收关税,很便宜。但殖民地的商人对此非常愤怒,因为他们从中国进口茶叶是要交税的,而且路途遥远,运费也很高,如今英国送来的茶叶这么便宜,明摆着就是要让他们破产。

于是,由波士顿商人带头,北美各殖民地立即发起了抵制英国茶叶的运动。

1773年9月—10月,东印度公司七艘商船驶向北美,船上一共装载着2000箱中国武夷红茶。这七艘船中,四艘驶往波士顿,另外三艘分别去往纽约、费城和查尔斯顿。

抵制英国茶叶的运动,就此在这些港口爆发。

在纽约和费城,殖民地政府态度很坚决:不允许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卸载茶叶。

茶叶没法卸载,那两艘商船只好另谋出路,改道前往英国。

在查尔斯顿,茶叶被强制性封存在货栈里,不能办理上岸手续。

在波士顿,由于当地没能阻止四艘东印度公司商船进港,所以只能分别给它们规定了最后的离港期限。

1773年12月16日傍晚,也就是商船离港时间截止之时,“自由之子”协会的130名成员乔装打扮成印第安人,登上了那四艘东印度公司商船。

他们将船上342箱上等品质的中国武夷红茶一股脑全部倒进了海里,很快其他殖民地也纷纷开始效仿。

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大陆会议先出招

英国政府对这些无法无天的波士顿商人忍无可忍,决定采取强硬行动予以反击。

当时的英国首相诺斯勋爵发表讲话说,无论后果如何,我们必须得采取行动,否则我们将彻底失去颜面,失去一切。

尽管以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今天100美元上印的那位爷)为首的北美温和派,答应赔偿东印度公司的全部损失,但英国政府还是在1774年通过了一系列被殖民地人民称作“强制法案”(也称“不可容忍的法案”)的法令和《魁北克条例》,殖民地把这些法案看作英国向北美宣战的标志。

为了回应英国议会通过的这些“强制法案”,协调各殖民地采取统一行动,1774年9月5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北美13个殖民地中的12个派出了一共5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只有佐治亚没派代表。

大陆会议就当前北美的形势简短地交换了意见,做出了一些决策。

第一届大陆会议产生了两个成果:第一个是所有与会的北美殖民地代表共同签署了一项条约——《殖民地权利宣言》(即《权利宣言》)。

“自由之子”协会的130名成员乔装打扮成印第安人,登上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将船上342箱上等品质的中国武夷红茶一股脑全部倒进了海里

这项条约规定:各殖民地需共同抵制从英国进口的货物。

1775年,北美殖民地从英国进口的商品量比上一年下降了97%。

第二个是确定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

第一届大陆会议呼吁,一旦他们要求英国国王终止实施“强制法案”失败,他们就将举行另一届大陆会议。

不自由,毋宁死

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775年,在弗吉尼亚议会上,议员帕特里克·亨利自称不以一个弗吉尼亚人的身份,而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发表了一场演讲。

这场演讲很成功,甚至都打动了乔治·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就连后来的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也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代表们都觉得请愿斗争已经无效了,如果要跟英国国王讲话,必须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来争取独立。

帕特里克发表的这场不朽演讲,主题就是“不自由,毋宁死”。

他说:“它们是英国政府用来囚禁我们的锁链,英国政府很早就已经锻造好了,我们拿什么来反抗?还用争辩吗?我们已经争辩十年了,我们必须战斗……我再说一遍,先生们,我们必须战斗!求助于武力和上帝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先生们,他们说我们太弱小,无力与他们这么强大的对手抗衡。但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变得强大呢……犹豫不决和怠于行动能增加我们的力量吗……先生们,如果我们恰当地运用造物主上帝赋予我们的力量,我们并不弱小。300万人民,在我们拥有的这块土地上,在这个神圣自由的事业里,武装起来就是不可战胜的,无论敌人派来什么样的军队……对于我,请给我自由,否则就给我死亡。”

“不自由,毋宁死”,这句口号一经喊出,就激励着千百万北美人民为自由而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的美国人。

“不自由,毋宁死”,这句口号一经喊出,就激励着千百万北美人民为自由而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的美国人

他们坚信自由是跟他们的生命一样宝贵,甚至比他们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因为有些东西一旦缺失,生命就会变得无比惨淡。

这也是美国公民教育的一个基础。

帕特里克唤醒了北美人民心中沉睡的理性和战斗的意志。

在“美国国庆节”后的第一天,他就当选了弗吉尼亚的首任州长,之后完成了三年的法定任期。1799年去世,享年63岁。

就在同一年,美国“国父”华盛顿也去世了。

帕特里克发表的这场“不自由,毋宁死”演讲,奏响了北美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华丽乐章。

别拿独立不当常识

帕特里克是以嘴皮子奏响北美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乐章的,也有人是以笔杆子为北美人民抗争英国呐喊的。

有一个著名的北美人托马斯·潘恩,1776年写了一本名叫《常识》的小册子,吹响了独立战争强劲的冲锋号。

这本50多页的小册子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六个月内,在只有300万人口的13块殖民地,卖出了50万册,相当于在现在的美国卖出5000万册。据说《常识》是18世纪北美殖民地除了《圣经》之外销量最大的书,可谓超级畅销书。

这本书号召人们为争取独立自由而战斗,以透彻的说理、平实的语言、强烈的感染力和极富预见性的判断,让殖民地广大人民深受震撼。

潘恩在《常识》中揭露了当时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的压迫,并驳斥了在北美流行的很多妥协观点。

他说,是分离的时候了,甚至连上帝在英国和北美之间设置这么远的距离也是一个让我们和他们分离的强大而自然的证据。英国对北美的统治从来不是上帝的设计,一个大陆被一个小岛永远统治,是非常荒谬的。

潘恩对还在犹疑不决的北美人高呼,以上帝之名,让我们做最后的分离吧,以免我们的后代被割喉。热爱人类的人们,你们不但要敢于反抗暴政,而且要敢于反抗暴君,勇敢地站出来吧!请接纳被暴君压迫的逃亡者(指自由),为人类准备一个避难所吧!

潘恩的《常识》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在北美大陆迅速传播,一个旧时代很快就将告别。

浩浩荡荡搞偷袭

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之后,北美殖民地其实已经做好了以武力反抗英国的思想准备,英国人也在大力加强军事力量,以强化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

特别是在波士顿地区,由于它是新英格兰首府,所以驻扎有3000多名英军士兵,指挥官是托马斯·盖奇少将。

盖奇少将深知自17世纪以来,殖民地政府在跟当地土著斗争的过程中,早已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民兵组织。

随着目前的英美政治形势恶化,盖奇少将希望发动小规模偷袭来破坏民兵的军火库,削弱民兵的实力。

1775年4月18日,盖奇少将派巡逻队到康科德地区阻截可能去送信的民兵,以保障史密斯率领的部队摧毁民兵的军火库。

英军出发时动静非常大。英国军队都是正规军,行军步伐整齐划一,敲着鼓,吹着号,浩浩荡荡,动向很容易就被当地的民兵掌握了。

4月18日晚上,银匠保罗·里维尔飞身纵马前往康科德去提醒当地的居民,英军可能会来突袭,因为康科德地区存放有民兵的大炮。

里维尔一路前进,看见路边有人家就停下来敲门不止,大喊,快起来,快起来,英军就要来了。

喊完再去下一家。

英军离开波士顿之后,浩浩荡荡前进,马蹄声打破了13英里之外列克星敦街道的宁静。

在克拉克牧师家周围,有八个民兵正在站岗,守卫着里面这些北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其中就有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

史密斯除了要破坏殖民地民兵军火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逮捕亚当斯和汉考克这些叛乱首要分子。

里维尔赶到克拉克牧师家之后,让执勤兵赶紧叫醒屋里的人,执勤兵拒绝这么做,表示他们接到命令,不能出声打扰里面的人。

里维尔一听,急得直跳脚,说,还不能出声?很快你们就会听见比我更大的声了——英国军队就要来了!

一听这话,站岗的民兵大吃一惊,立刻同意让他过去敲门。

正在此时,一扇窗户被推开了,克拉克牧师探出头来问,谁啊?

里维尔说他想见一见汉考克先生。

牧师说我不知道你是谁,我不会让陌生人晚上进来。

牧师话音刚落,另一扇窗户也打开了,汉考克探出头来。汉考克跟里维尔很熟,已经听出了他的声音,就让他进了屋。

里维尔进屋之后,就把英军已经出发的消息告诉了亚当斯和汉考克。

亚当斯和汉考克在英国人眼中可都是不折不扣的叛贼,一旦被抓住就会被剁成肉酱,他们一听这消息立马吓出一身冷汗,再不走就要被活捉了,于是赶紧做出决定:此地不宜久留,必须迅速离开!

此时,另一个叫威廉·戴维斯的信使也骑马赶到了。他跟里维尔是同时离开波士顿的,只不过俩人走的路线不同。

英军出兵的消息再次被证实,北美独立运动领导人迅速隐蔽起来。

里维尔和威廉再次出发,奔向六英里之外的康科德,一路上把英军即将到来的消息传达给沿途的家家户户。

就在里维尔和威廉传递信息的时候,一队英军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哥俩根本来不及逃跑就被英军包围了。

英国人把他们带到附近的一所房子里,用枪逼问他们此行目的何在。

一开始,里维尔闪烁其词,到后来,里维尔突然面露喜色,跟英国人讲,先生们,你们的目的已经达不到了。

英国军官听了一头雾水:啥目的?我们咋不知道?

里维尔说,你们出发一小时后,我才离开波士顿,要不是我知道信使已经及时把消息送出去了,我是不会让你们不费一枪一弹就把我逮住的。

审讯他的军官听完大惊失色,继续往下审问。

此时,突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钟声。听到钟声,里维尔高呼,钟声响了,整个镇子都收到警报了,你们死定了!

一听这话,那位带头的英国军官惊慌失措,考虑到如果全镇的人起来反抗,他们的处境将会非常危险,他们必须迅速返回营地。

于是这支英军就带着里维尔的马,把里维尔他们俩扔在路上,火速离开了镇子。

里维尔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因为消息已经传递出去了。

列克星敦第一枪

当北美人得知英国人要来偷袭的消息之后,马上从四面八方涌向城镇的中心广场,积极采取措施转移军火库。无论男女都来帮忙。

大家把枪支弹药藏到附近的树林里,把一些大炮埋在了地沟里,一个农民还在沟上面撒上土,让这块地看起来好像刚刚被犁过一样。

大约凌晨4点钟,史密斯率军抵达了列克星敦镇附近。

当镇子上教堂的钟声响起来时,英国人才知道他们的秘密计划已经泄露了。

史密斯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派一位少校带六个人赶往康科德保卫那儿的桥梁。

英军逼近的消息传到列克星敦之后,民兵迅速集结,以帕克上尉为首的大约80名民兵在镇公所前的广场列队,民兵们注视着史密斯的先头部队——由约翰·皮特凯恩少校率领的五六百名英军,个个神情坚毅。

两军对峙,一时双方都很紧张,谁也不愿意先开枪,大家都知道开第一枪会有什么后果。

可惜这种对峙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皮特凯恩少校毕竟军令在身,如果就此拨马回转波士顿肯定没法交代,所以只好硬着头皮纵马挥剑,飞奔上前。

手下人一看领导都这么猛,咱们更不能啊,于是都紧随其后。

此时,皮特凯恩少校冲北美民兵大喊,放下武器,你们这些反贼!

北美民兵没有搭理他,也没有人从队伍里站出来。

就在北美民兵拒不合作,默默欣赏着皮特凯恩少校骑在马上挥剑的英姿时,不知是谁突然开了一枪,直到现在也没能弄清楚是谁开了那一枪。

枪声一响,现场立即大乱,皮特凯恩少校拔出手枪扣下了扳机,大喊,开火!

一时间枪声大作,四名民兵应声倒地身亡。

民兵毕竟缺乏战斗经验,面对战友牺牲的场面,一时都惊慌失措,出于本能开始撤退。英军又扫射了一通,更多民兵倒地身亡。

躲在墙后面和建筑物后面的北美民兵此时才反应过来,开始还击,打伤了三名英军士兵和少校的马。

著名的“列克星敦枪声”一响,附近的民兵迅速赶来集合。

他们的速度很快,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一分钟人”。

整个独立战争期间,“一分钟人”在北美享有盛誉,他们来无影,去无踪,四处袭扰英军,让英国人在战争期间吃尽了苦头。

随着“一分钟人”源源不断地到达列克星敦,北美民兵在人数上大有赶超英军之势。

英军突然开枪,现场大乱,一时间枪声大作,几名北美民兵应声倒地身亡

史密斯现在的处境非常窘迫,他拿不准主意:到底是应该继续坚守阵地,还是在他瞧不起的这群乡巴佬面前撤退?难道身经百战的皇家士兵要在这群乡巴佬面前落荒而逃吗?

就在史密斯举棋不定的时候,他瞧不起的这些乡巴佬正越聚越多,有的拿着手枪,有的拿着步枪,从四面八方冲上来。

史密斯一看形势不对,好汉不吃眼前亏,三十六计走为上,撤!

英军来的时候井然有序,一副正规军的派头,此刻却四散溃逃,惨淡收场,让人大跌眼镜。

民兵抵达事发现场后,纷纷躲到房子、谷仓和路边的墙后面,向英军开枪,大量英军倒地身亡。

这支英军队伍在这条六英里长的路上战战兢兢地行进,经历了他们一生当中从未经历过的枪林弹雨。

史密斯被打得满地找牙,不得已只好向盖奇少将求援。

盖奇少将收到求援信息后,紧急派遣珀西勋爵带领大约1000人,在下午2点钟抵达列克星敦附近,救出了史密斯的部队。

好不容易突出重围,可谓九死一生,史密斯的部队觉得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个个累得瘫倒在地上休息,伸出舌头像狗似的大口喘气。

但北美民兵并没有打算给他们喘气的机会,此时聚集的北美民兵大概有4000人,是英军和他们的援军人数的两倍多。

这些民兵躲在树林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向英军开枪,英军一个个被子弹射成了马蜂窝。

这一战最终以英军阵亡、受伤和失踪近300人,北美民兵损失100人左右而告终。

这一天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天,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日子,是美利坚合众国历史的起点。

兵不血刃夺堡垒

列克星敦战役结束之后,英军狼狈地撤到了波士顿。

波士顿附近的北美民兵都已经武装了起来,盖奇将军和他的部队被孤立在了波士顿城中,北美各殖民地的总督和英国官员都被轰走了。

更要命的是,在佛蒙特地区,北美民兵组织“绿山之子”领导人伊桑·艾伦带着他的队伍和康涅狄格的民兵上校本尼迪克特·阿诺德一道,攻占了位于哈得孙河源头的提康德罗加堡垒,这么一来,英军没法从加拿大得到任何援助。

提康德罗加堡垒在法国-印第安人战争中曾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儿的英军虽然兵力薄弱,但是弹药供应很充足。

对于当时的北美独立事业来讲,这些弹药可能比人的生命还重要。

列克星敦的枪声一传到佛蒙特人的耳朵里,他们立刻行动起来,向提康德罗加聚集。尤其是“绿山之子”领导人艾伦,更是立即号召街坊四邻拿起武器攻占堡垒。

提康德罗加堡垒在北美民兵组织领导人的眼中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阿诺德上校也盯住了这儿。

阿诺德是马萨诸塞总督刚刚任命的民兵上校,他一路匆匆赶来,但并没有一兵一卒,于是找到了“绿山之子”,想让他们服从自己的命令,听从自己的指挥,一举拿下堡垒。

“绿山之子”不是傻子,他们辛辛苦苦创业,现在你让他们把领导权拱手相让,门儿都没有,他们明确表示只服从自己的领导人艾伦,绝不听从别人的号令。

艾伦作为“绿山之子”的领导人,曾带领佛蒙特人抵御过企图占领佛蒙特土地的纽约殖民者,并把他们赶了出去。

纽约总督当时悬赏150英镑捉拿艾伦,更是让艾伦名声大震,毕竟身价越高人越出名,所以这些“绿山之子”对自己的领导人是近乎崇拜般的信任。

这次“绿山之子”出征的军费是从康涅狄格那儿拿到的,一共300英镑。

康涅狄格的人已经派特工成功打入了提康德罗加堡垒,把里面的情况调查得一清二楚,为“绿山之子”夺取堡垒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阿诺德一看这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民兵太有组织太有信念了,立即宣称自己是康涅狄格派来的代表,有权接管他们,并要求艾伦交出指挥权。

艾伦愤怒地拒绝了阿诺德,俩人越吵越凶。

阿诺德虽然有民兵上校的正式身份,但艾伦手里有军队,情况其实对艾伦更有利。

正当艾伦要下令把阿诺德关起来时,有人担心发生这种事之后对行动不利,建议他们两个人并肩前进,共同指挥战斗。

哥儿俩接受了这个折中的办法,这才结束了争吵。

艾伦和阿诺德率领将近200人前往提康德罗加堡垒,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艾伦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他的手下紧随其后。

此时,一名英国哨兵正朝着他们瞄准,然后扣下了扳机,此时的形势真可谓千钧一发,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人的枪白开了。

他一看自己一个人没打到,赶紧一边大喊着一边往回跑。

艾伦和阿诺德迅速冲进了堡垒,手下蜂拥而至。

还没等守备部队反应过来,就这么一会儿的工夫,堡垒已经被攻占了。

此时英国守军大多还在睡觉,指挥官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驻守堡垒的英军一共不到50人,而“绿山之子”的人数是他们的好几倍,英国人很识时务,认识到抵抗毫无意义,干脆束手就擒。

艾伦逼着一名英军俘虏带领他来到英军指挥官的住处,命令英军上尉投降。

上尉当时还没完全睡醒,睡眼惺忪、满脸惊恐地坐起来问,谁派你们来的?

阿诺德冲他大吼道,伟大的耶和华和大陆会议派我们来的!

说完,他们几乎没费一枪一弹,就完全占领了堡垒。

就这样,大量枪炮弹药全落到了北美人手里。

《独立宣言》最帅签名

列克星敦战役三个星期之后,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参加会议的仍然是北美12个殖民地的代表,佐治亚再度缺席。

各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目前的形势注定殖民地与英国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但是代表们在战争的最终目的上各持己见:激进派主张完全独立;温和派主张战争结束后改善与英国的关系,在帝国内部实现和解。

大多数与会代表想在这两条路之间寻找一条中间路线,结果摇摆不定、犹豫不决。

经过一番商讨之后,大陆会议最终在6月14日通过决议,决定邀请弗吉尼亚民团上校乔治·华盛顿出任各路军队总司令,并授予他少将军衔。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大陆军就此正式诞生,华盛顿也因此成为美军历史上第一位少将。

华盛顿接受了邀请和任命,告别妻子,前往纽约走马上任。

纽约人一听说华盛顿来了,一时间万人空巷,纷纷扶老携幼迎接这位大陆军总司令,并且派了一队当地民兵充当他的护卫队。

华盛顿的声誉之隆、人气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可惜几天之后,这种盛况居然在别人身上再度上演——纽约人又以同样的热情欢迎刚从英国旅行归来的总督,派出原来那队护卫华盛顿的民兵继续给总督当护卫队。

纽约人太不厚道了,拿着对华盛顿的待遇招待别人,好比刚给华盛顿吃过一顿大餐,然后又给别人跟华盛顿吃的一样的大餐吃,这让华盛顿内心很受伤,他只好带着手下从纽约离开。

可见当时北美的人心很不稳定。

潘恩的《常识》发表之后,越来越多的北美人意识到应该跟英国政府一刀两断、分道扬镳,特别是英国采取高压政策打压北美殖民地之后,彻底粉碎了北美人对英国的最后一丝幻想。

大陆会议成立了一个五人委员会,由托马斯·杰弗逊领导,制订了《独立宣言》。杰弗逊起草了《独立宣言》的绝大部分,本杰明·富兰克林和约翰·亚当斯帮忙修改。

大陆会议书记员提摩西·马特拉克是一位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由他将《独立宣言》工工整整地誊写在一张29.75英寸长、24.5英寸宽的大羊皮纸上。

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有56人,其中律师28名,商人13名,种植场奴隶主8名,自由职业者7名。

北美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主要是在政治管理方面具有天赋才能的有产者,既没有像恺撒那样的急于在动荡时代进行冒险的贵族子弟,也没有像拿破仑那样的伺机夺权的职业军人,更没有像法国雅各宾派那样的狂热政客。

这份宣言在56位代表签完字之后,印了约200份。

这200份印刷品现在存世的还有24份,其中一份在2000年被拍卖,拍价高达814万美元。

在印刷件中,为了保护签字代表的人身安全,除了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汉考克的名字之外,其他代表的名字都隐去了。

汉考克还派人送给了华盛顿一份。

7月8日,首先在费城对市民做了宣读。后来,这份宣言长期由美国国务院保管。

《独立宣言》是写在羊皮纸上的,容易遭遇虫蛀、受潮、墨水褪色等各种问题,没法长期保存,所以1820年制作了副本,用羊皮纸又印了200份。

《独立宣言》郑重宣告北美13块殖民地正式脱离英国,宣布:“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宣言的原件现存于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在一个充满氩气的钛-铝金属箱中。

《独立宣言》郑重宣告北美13块殖民地正式脱离英国,宣布:“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

各殖民地选派的56名代表,依次在宣言下的空白处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汉考克的花体签名在中间,而且长达5英寸,是所有签字中写得最漂亮的。

他为什么要把字写得这么大呢?是为了让英王乔治三世不戴眼镜也能看清楚。

两位未来的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弗逊也都在宣言上签了字。

非常有意思的是,美国1979年建造了一艘以“约翰·汉考克”命名的导弹驱逐舰,该舰已于2000年退役。

这艘驱逐舰与其他军舰最大的区别在于,该舰舰艉那华丽的花体字舰名就是汉考克在《独立宣言》上的签名。

在今天的美国,“约翰·汉考克”这个词成了签名的俚语,用来形容那种花哨的签名。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之后,北美各殖民地纷纷群起响应,把英国王室总督轰走了,并自称“州”,意思是一个拥有主权的政体或政权。

这些殖民地以美利坚合众13州的名义共同签署了《独立宣言》。

在这份宣言中,他们宣布成立一个独立的主权州联合体——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就此正式诞生,时间是1776年7月4日。

乡巴佬不好对付

美国宣布独立之后,摆在美国人面前的形势非常严峻。

英国本土人口超过了1000万,拥有十几万正规军,还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而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人口只有300万,其中还有80万黑奴。民兵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并没有超过3万。各地民兵有的服役时间只有3个月,3个月之后,不管仗打得完还是打不完,这群乌合之众往往都自行解散了。发不出军饷来的时候,这些号称“为独立自由而战”的民兵照样会闹饷。

所以其实形势对于美国来说非常不乐观。

北美独立的宣言被送到英国之后,英国人大为震惊,这一小撮叛乱分子挑唆北美老百姓与英王作对的行为绝对不能容忍,因此英国立即调兵遣将,开始围攻北美重镇——波士顿。

英方除了盖奇少将之外,威廉·豪将军、亨利·克林顿将军、约翰·伯戈因将军等这些在以后的北美独立战争中上镜率非常高的将领,也陆陆续续到达了波士顿,一时间英军的数量达到了7000人。

波士顿这地方东面是海,北面是查尔斯河,河口有一条狭长的海岸把北边的一个半岛和城市隔开。这座半岛与大陆有一条狭长的地峡连在一起,岛上的邦克山和布利德山可以鸟瞰波士顿全城。如果美军占领了这两个高地,就能居高临下地用火炮猛烈轰击英军,把他们赶出波士顿城。

马萨诸塞安全委员会当即下达了抢占邦克山和布利德山的命令。

隔了一天,英军占领了布利德山一处较低的阵地,并开始修筑工事。

马萨诸塞人听说这消息之后,赶紧在邦克山的山顶掘壕固守。

不过他们的处境很不安全,因为英国舰队可以从港口轰击他们,也可以派兵地峡登陆,切断他们跟后方的联系。

但马萨诸塞人白担心了一场,因为英国人居然没有采取这两种比较容易的方法。

盖奇少将非常二,想炫耀一下武力,好好给对手上一堂军事课。他觉得自己的部队是英国最精锐的部队,应该堂堂正正地向邦克山发动一次正面攻击,教教这些乡巴佬怎么打仗,也让那些波士顿人亲眼看看帝国军队是怎么列队向叛军阵地大踏步前进的。

1775年6月17日下午,豪将军听从盖奇的指令,率领2200名士兵在半岛登陆。登陆之后,他下令队伍排列整齐,把乡巴佬赶下山去。

英军排成三排,慢慢向邦克山前进。

英军距离马萨诸塞民兵阵地100码的时候,民兵没有任何动静,到了50码距离的时候,民兵突然一阵子弹狂扫,同时还大喊大叫、破口大骂。

英军损失惨重,豪将军的白色军裤上也沾满了鲜血,但他仍然下令重整旗鼓,在海军火炮的支援下继续冲锋。

英军很快被第二阵弹雨打得落花流水,退到了海岸上。

豪将军觉得自己作为一名皇家将军的威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气得肺都要炸了。为了挽回面子,他在判断山上那些乡巴佬的弹药差不多快打光时,果断下令发起第三次冲锋。

克林顿将军给他补充了400名士兵,自己也组织了200名带伤士兵参与了第三次攻击。

当时参加战役的亲历者事后撰文回顾说,部队失去了3/4或者9/10,有的连队甚至只活下来八九个人,英军已经毫无队形。伤兵在战场上绝望地哭喊、呻吟。

当英军发动第三次攻击时,美军的子弹果然已经快打光了。

美军最后的弹药告罄之后,只好选择撤退,因为英军的步枪上装有刺刀,而美军的枪上没有刺刀,没法玩拼刺刀的近身战,只能撤退。

于是,美军留下的阵地就被英军占领了。

虽然英军占领了阵地,但英军战死226人,受伤800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波士顿被美军围困的境况。

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在前往波士顿赴任途中,在纽约听到了邦克山战役的消息后,战胜英军的信心顿时爆棚。

英军总司令盖奇被解除了职务,他留下的职位由豪将军接替。

美军在这场战役中有140人战死,270人受伤,30人被俘。

邦克山战役给北美各殖民地造成的心理影响很大,北美民兵与英国正规军交手,只是弹药耗尽才导致失败,这让美军战胜英军的信心直线飙升。

刚学会走就想跑

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时,北美人曾经邀请说法语的加拿大人参加,也就是英属魁北克省,想把它变为抗击英军的第14个州。

北美人这么做,也是为了扩大反英阵线,防止英军利用加拿大这个战略基地对付美国。

没想到,美国的邀请遭到了说法语的加拿大人的拒绝,美国又气又恨,这些加拿大人太不识抬举了,简直给脸不要脸,一定得给他们一点儿颜色瞧瞧,于是美国决定远征加拿大,占领这块英国控制下的领土,让英国人滚蛋,让加拿大人臣服于自己。

艾伦和阿诺德在攻打提康德罗加堡垒成功之后,信心直线上升,也决定拿下加拿大,于是极力鼓动美军出兵。

艾伦选择加入到纽约地区司令斯凯勒的部队,而阿诺德则直接投奔了华盛顿,并建议从缅因出兵直取魁北克。

第二届大陆会议经过反复讨论之后,于1775年6月做出决定,命令斯凯勒组织人马去攻打加拿大。

没想到,斯凯勒接到命令后不久就病了,进军加拿大的任务只能由他的副司令理查德·蒙哥马利准将接手。

蒙哥马利出生于爱尔兰,曾经在英军中服过役,作战经验非常丰富,称得上一名悍将。

蒙哥马利领命后立即率军北上,首先进攻的是圣约翰,但遭到了守军的顽强抵抗,直到11月份才攻下来。

与蒙哥马利同行的艾伦眼看圣约翰久攻不下,于是私自率领100多人去打蒙特利尔。

艾伦此时野心极度膨胀,因为提康德罗加战役让他信心倍增,他觉得这个世界上压根儿没有自己不能干的事。

出乎意料的是,蒙特利尔城外一战,艾伦的部队惨遭滑铁卢,100多人被400名英军围歼,全军覆没,艾伦本人被活捉。

三年之后,他才因英美两国交换战俘得以返回故里,算是保住了一条老命。

蒙哥马利拿下圣约翰之后仅仅用了一个星期就攻占了蒙特利尔,比艾伦牛。

阿诺德在1775年7月征得大陆会议的同意后,率领500人马经海路到缅因,再由陆路向加拿大进发。

他们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八个星期内完成了600英里的强行军。

等他们到达目的地时,500名士兵只剩下200多人,另外200多人死倒没有死,而是开小差偷偷溜走了。

当逃兵是大陆军的一大特点,大陆军士兵有的因服役期满,有的因对军饷不满意,都会开小差,这也是让华盛顿和其他将领们最头疼的事,而且逃兵事件几乎贯穿北美独立战争的始终。

阿诺德这次行军的强度和速度在军事史上史无前例,蒙哥马利闻讯立刻率领300多人赶到魁北克对面的小镇,跟阿诺德会师。

他们对一举拿下魁北克充满信心,觉得胜券在握。

魁北克的英军事先得知了美军的行动,派来很多援兵。蒙哥马利和阿诺德商议之后,决定各领一路兵马,趁夜奇袭魁北克。

这场首尾夹击的攻城战选择在夜色和飞雪中开始,但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很快飞雪就变成了暴风雪。

美军面临的更为不利的形势是,英国正规军全都训练有素,而美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且英军的武器装备和军队的规模都远在美军之上。

双方交战十分激烈,英军的火力很猛。

蒙哥马利身先士卒,英勇无比,不幸被流弹击中了头部,当场阵亡,英军得以集中力量对付阿诺德。

魁北克非常冷,美军的枪支都被雪堵住打不响了,尽管士兵奋勇向前,也没法干得过英军。

激战中阿诺德腿部中弹,但他仍然坚持指挥,终因失血过多而昏迷,被抬出了战场。

另外一位叫丹尼尔·摩根的美军将领满脸悲愤,泪流满面,但他拒绝向英军投降,把自己的佩剑交给了一位神父。

这一夜美军的进攻虽然失败了,但是这天晚上所有参加进攻的人都是真正的勇士。

被抬下战场的阿诺德醒来之后发誓要战斗到底,他回到蒙特利尔坚持不退兵。

但大陆会议没能给他补充战略物资和派遣援兵,而大量的英军和黑森雇佣军却赶来增援,阿诺德不得不沿着尚普兰湖南下撤退。

“黑森雇佣兵”指的是那些18世纪服役于英国军队的德国人。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黑森-卡塞尔领主弗里德里克二世和其他德国领主们招募了上万名士兵出租给英国人,从中赚取每1名士兵每天1先令租金的报酬。这些黑森人以英勇善战和忠诚无畏而闻名,他们干的这个行当是当时贫困的德意志黑森公国唯一可以出口创汇的产业。

英军主将卡莱顿组织了一支舰队展开追击,阿诺德也迅速造出了一批土军舰,跟英军周旋。

在1776年10月的三天时间里,他和英国舰队打了一仗,尽管他的土舰队败下阵来,但也重创了英国舰队。

卡莱顿因此不敢贸然进攻而收兵,阿诺德再创奇迹。

由于双方实力相差太大,阿诺德不得不放弃了围攻魁北克的计划,乘船南下。

在岸边他让自己的战马趴下,用手枪向战马头部开了一枪,然后才登上了载满残兵败将的战船。

美国远征魁北克完全是对形势的一种误判,认为魁北克想脱离英国成为美国的一部分。其实魁北克人压根儿没想从英国统治下独立出来,更不想成为美国的第14个州。

第二届大陆会议的一厢情愿让美国损失惨重。

波士顿成废墟

1776年3月4日,华盛顿下令在波士顿周围的高地上架起大炮,炮口就对着英军停泊在波士顿港口的军舰,对他们构成极大的威胁。

英军总司令威廉·豪觉得波士顿不是打仗的最佳地点,因为这儿的反英情绪最为强烈,而且英军在战术上也无法防御,波士顿伸到港湾的长颈地带非常容易被孤立包围。

3月17日,豪将军带着英军和几百名亲英的效忠派难民,采取战略性决策,撤到了大西洋沿岸唯一的英国海军基地——新斯科舍的首府哈利法克斯。

他在撤退之前并没有烧毁这座城市,因为他怕北美人报复留下的效忠派,同时也希望以后有跟美方和解的可能。

尽管如此,英国人留下来的仍然是一片废墟。英国人撤出了波士顿,对于美国人来说无足挂齿。

此时英国人对战争局势的判断也越来越明确:波士顿地区的冲突绝非个别现象,随着美国远征加拿大和在弗吉尼亚爆发的战争,13块殖民地明显走向联盟,英国必须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

英王乔治三世命令他在美国的两个主要司令官——指挥陆军的威廉·豪和指挥海军的理查德·豪(亲哥俩),尽最大的可能与当地居民和解,同时做好平叛的打算。

但是当威廉·豪会见大陆会议的代表提出大陆会议必须收回《独立宣言》时,英美之间和解的最后一线希望就此完全破灭。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美国独立战争进入到第二阶段,对于北美独立者来说,这也是最艰苦的一段时期。

英军在撤出波士顿之后迅速重组。在美国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后几个星期之内,纽约港南边就来了北美历史上最强大的一支英军。

这也是直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前英国皇家海军集结过的最大一支登陆舰队。

威廉·豪将军率领500艘战舰和2.5万名士兵,隔着纽约港与曼哈顿岛跟布鲁克林高地上的美军展开对峙。

面对豪将军的强大兵力,华盛顿即便竭尽全力,也只有1.9万名士兵,而此时的美国还没有组建海军。

尽管如此,美国人还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拒绝了豪将军提出的条件,决定继续死磕到底。

好在后来大陆会议授权华盛顿招募新兵,华盛顿大力招兵买马,兵力增加到了2.85万人。

豪将军计划沿着哈得孙河北上,跟来自加拿大的英军会师,这样就可以把叛乱活动中心新英格兰地区,与拥有北美2/3人口以及大部分粮食和财富的中南部殖民地隔开,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得夺取纽约城。

1776年6月29日,英国舰队开始出现在纽约港外海。纽约人大为恐慌,赶紧拉响警报,美军各就各位。

三天后英军开始登陆。

8月22日,1.5万名英军携带40门大炮登陆长岛。

数百名亲英分子兴高采烈,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华盛顿得知英军的动向之后,对战争形势做出了误判,认为英军只是佯攻,所以他仅仅派出了1500人增援,这时候长岛的美军总数一共只有6000人。

他不知道的是,此时有5000名黑森雇佣兵也加入到进攻长岛的英军中,使英军达到了2万人。

英军将领克林顿率领英军主力1万人,由几个农民带路,突破了只有5名民兵驻守的牙买加关口,绕到了布鲁克林高地背后,突然发动了进攻。

经过激烈的交火,美军左翼崩溃,很多美军士兵投降,但都被黑森雇佣兵用刺刀杀了。

不久华盛顿亲临战场,意识到自己误判了战场形势,紧急命令部队前往布鲁克林增援。

担任美军右翼防护任务的军官斯特林,命令除了250人留下之外,所有的军队都渡过溪流,去布鲁克林高地增援。

斯特林和他的250名士兵,连续打退了英国人的多次进攻,直到这支小分队被消灭。

当时在附近山上观战的华盛顿感慨道,上帝啊,这是一些多么勇敢的人啊,可惜我今天要失去他们了。

力战到最后的斯特林不愿向英国人投降,向黑森人投降了。

威廉·豪将军将华盛顿的部队团团围住,只需要最后一击就可以取得胜利,但谁都没想到,他在这种优势情况下突然命令军队停止进攻。

大概是邦克山战役给他留下的教训太深刻,他想避免像邦克山战役那样出现重大伤亡。

而且他毕竟是传统的英国绅士、英王乔治三世叔叔的私生子,拥有贵族的血统,出于欧洲绅士的传统,他想让华盛顿自己选择投降,不愿意逼得他做困兽之斗,白白牺牲英军士兵的生命。

华盛顿的部队被英军三面包围,只剩身后的东河是个缺口,如果风向改变,英舰就可以开进东河,彻底包围美军。

英军开始大挖战壕,慢慢逼近美军阵地。

华盛顿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部将建议大部队连夜撤退。会议一致通过了这项决议。

当天夜里,老天似乎有意帮助美军,东河突然大雾弥漫,美军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开始撤退。

果然天佑美利坚,在整个撤退过程中,浓雾始终不散,掩护着美军撤退,而其他地方一点儿雾也没有。

全部士兵、大炮、弹药、粮草、马匹、牛羊马车都顺利地登上了船。

天亮时,大部分美军安全到达了纽约。

华盛顿在长岛战役中损失惨重,美军大概有1.2万人被俘,400人死亡,但其余的部队安全撤退,为后来的战斗保存了有生力量,很多人将美军这次的安全大撤退归为天意。

神奇的“海龟”

长岛战役中发生了世界海战史上首次使用潜艇的战例。

当英国舰队出现在纽约港准备向纽约发起进攻时,美国人只能想出在河道中沉掉废船,用圆木组成栅栏,以及火攻的方法来保卫哈得孙河。

当时美国还没有海军,只能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无济于事。纽约港岸上美军的炮台由于射程太短,也没法对海面上的英舰实施致命的打击。

就在此时,一位叫戴维·布什内尔的军官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水下爆炸装置,他形象地称之为“海龟”,把模型带到了美军军营。

美军将领看了布什内尔带来的模型非常感兴趣,给他提供了资金,让他尽快赶制出来。

十天后,布什内尔的“海龟”号制造了出来:外形很像一只大海龟,前部是一个空气密封舱,设了一个狭窄的入口,舱里的新鲜空气可供操作员维持半个小时的呼吸。在船底设一个类似鱼鳔的水舱,水舱里配置两个水泵,想让船下沉时,就用水泵往舱里注水;想让船上浮时,就把空气压进水舱,排出舱里的水。在船的顶部携带一个鱼雷爆炸箱,只要让船偷偷钻到敌舰下面,把鱼雷爆炸箱附在敌舰底板下面,就能把敌人炸得人仰舰翻。

7月的一天早上,“海龟”号浮在哈得孙河的一处船坞旁,等待威力测试。美军司令官和其他几名军官站在岸上看。

“海龟”号被推入水中,漂在水上,操作员必须把它送到英国海军上将豪的旗舰下面,这是他们选定的攻击目标。只要让“海龟”号的鱼雷爆炸箱附在这艘军舰下面,这艘军舰就在劫难逃。

烟草决定战斗力

万事俱备,原本被选定执行此次任务的布什内尔的兄弟却突生急病,只对由一名叫埃兹拉·李的上士代替他来执行。

埃兹拉登上船,进入密封舱,关上舱盖。

但舱盖突然又打开了,他探出脑袋问,谁有烟啊?我的烟都嚼完了。

他一边喊,一边扔出一团刚刚咀嚼完的烟叶,看来那会儿的烟就像现在的口香糖。

埃兹拉的话把岸上的人都逗乐了。平时抽烟的军官把手伸进口袋摸摸有没有烟叶,可惜都没有摸到,埃兹拉大失所望。

时间宝贵,看来必须在没有烟叶的情况下起航了。

埃兹拉一边关上舱盖,一边嘟囔道,太糟糕了,如果这只“老海龟”完不成任务,那就是因为我没带烟就出海了。

“海龟”号被解开缆绳,向英国舰队漂去。军官们走向炮台,在那儿等着看“海龟”号大显神通。

美国“海龟”号潜艇偷袭英国舰队

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英军旗舰“鹰”号仍然毫发无损地停在原处,美军猜一定是出了什么事儿,“海龟”号没有完成任务。

美军司令焦急地用望远镜观察着“鹰”号周边的水面,忽然惊叫道,他在那儿!

此时,“海龟”号刚刚从“鹰”号左侧附近的一个小海湾里冒出来。“鹰”号上的警卫很快发现了它,一起向它开火,枪枪命中,埃兹拉赶紧像刚才浮上来一样又迅速潜入水下。

“鹰”号上一片混乱,面对这种类似外星人的武器,水手们惊慌失措,匆忙准备起航。

就在这时,距离英国舰队不远的地方发生了猛烈的爆炸,卷起了冲天的水柱。

英国舰队急速沿海湾驶向下游,一直停到长岛战役开打的地方,都不敢再冒险靠近那片危险的海域。

美军派船去把埃兹拉救了起来。

面对战友的询问,他像没事儿人一样淡定自如地解释说,都是因为没有烟草害得我失手的。你们知道,也应该理解,没有烟草我就会紧张。当我潜入到“鹰”号舰底时,不管我怎么努力,螺杆就是固定不住。当我习惯性地伸手掏烟叶好让我自己镇静下来时,发现一点儿烟叶也没了。潮水把我冲到舰艉,我悄悄浮出水面,被敌人发现后,只能再次下潜。我拉下枪机,任由鱼雷爆炸箱随意运行,直到爆炸。好了,工作汇报完了,现在你们谁身上带有烟草?

大妈拖住英国兵

长岛战役结束之后,美军安全撤离。

华盛顿把主力部队和大部分军火物资撤出了纽约,由普特南指挥后卫部队殿后,掩护大部队安全撤退。

普特南此时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英军可以从东河登陆,横穿岛的狭窄部位,截断美军的退路。

美军唯一的希望就是岸上的炮台,可惜这些炮台并没有起到作用。

英军把登陆地点选在了吉普斯海湾。美军在这儿有坚固的工事,如果防卫得好,足以长时间抵御敌军。

没想到英国的运输船刚一露面,美国守军就惊慌失措地逃走了。守军一逃,把普特南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之中。

普特南的部队大概只有3000人,但妇女、儿童、随营人员以及辎重不少,再加上天气酷热,道路狭窄,让撤退变得无比艰险。

当普特南听说吉普斯湾守军逃跑和敌军登陆的消息之后,他马上调兵遣将,想在通道被敌军切断前通过危险地带。

看来美军在劫难逃,但是美国独立战争史上最有意思的一个小插曲发生了。

英将亨利·克林顿将军指挥部队在吉普斯湾登陆之后,迅速赶去切断普特南的退路,沿着一座山脉的东侧前进。这条路上住着一位非常可敬的老太太,人称“默雷夫人”。

普特南曾经在不久前捎话给她,告诉了她自己目前的处境,请求她在可能的情况下想办法拖住英将克林顿将军,如果能把英军的进程拖延一个小时,将会功德无量。

默雷夫人很快做出了响应。

很多英国军官都认识默雷夫人,所以当默雷夫人带着满脸微笑出现在英国军官面前,并邀请他们进来喝杯酒叙叙旧时,他们愉快地答应了。毕竟当时天气非常炎热,英军也劳累不堪,非常愿意停下来稍事休息。

默雷夫人竭尽全力款待他们,酒是上等的酒,菜是刚出锅的菜。这种家庭氛围,让常年穿梭于腥风血雨的战场上的英国军官觉得非常轻松愉快。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而英国军官本来只是打算在这儿休息几分钟。

又过了一会儿,默雷夫人事先安排的负责在屋顶瞭望的黑奴走进了房间,对她做了个手势,然后马上退了出去。

默雷夫人起身,面带微笑转向克林顿将军道,您跟我来一下好吗?有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想让您看看。

克林顿将军优雅地鞠了一躬说,乐意奉陪。然后就跟着她走出了房间。

默雷夫人领着他来到屋顶的瞭望台,指着山的北侧让他看。

那儿美军的旗帜正在撤退的队伍上空迎风飘扬,美军正以紧凑的队形有条不紊地撤退。

默雷夫人问,您觉得这边的景致怎么样?我觉得很美妙。

克林顿将军一看之下也顾不得什么绅士风度了,急忙冲下楼梯,边跑边招呼他的军官,然后翻身上马,奔赴目的地。紧张匆忙之中,几乎说不出什么话来发号施令。

如果不是默雷夫人成功地拖住英军一小时,普特南和他的军队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

默雷夫人的名字和其他许多女英雄的名字一样永载史册,永垂不朽。

美军终于扳回一局

长岛战役中美军的损失很大,但这并不是美军倒霉的终点。

1776年的华盛顿堡垒战役中,英军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华盛顿堡垒中的所有美国守军全部被迫投降,美军遭受了自独立战争爆发以来最沉重的打击。华盛顿堡垒失守后,美军的士气跌到了谷底。

英国人和黑森雇佣军把美军从纽约赶到了新泽西,华盛顿的部队这个时候只剩下2400人,分别由葛林、苏利文和诺克斯指挥。

当年在长岛跟他一起奋战的士兵大部分已经离开了,他们感到独立事业无望,纷纷开了小差。

华盛顿写信给家人说,我想这场游戏就快要结束了。

华盛顿的军队到达新泽西小镇特伦顿时,发现这儿已经被3个黑森军团大概1400人占领了,美军必须强占特伦顿。

美军抵达特拉华河边时,气温骤降,乌云密布,很快下起雨来,一开始下的是冻雨,后来飘起了雪花。

碰上这种恶劣的天气实在倒霉,美军不得不改变原定的行军计划,但他们依然艰难前进。很多美军士兵没有长筒鞋穿,只能在脚上裹块布。有些人的脚开始流血,最后血都凝固成了血痂。

在途中,华盛顿不断鼓舞士气。

苏利文派信使告诉华盛顿,火药被弄湿了。

华盛顿回应说,那就用刺刀解决特伦顿!

11月26日,在特伦顿城外三公里处,华盛顿的主力部队和先锋队会合之后,兵分三路,向黑森人据守的特伦顿发起了猛攻。

美军的炮兵也从特拉华河的一侧发起了进攻,给黑森人的阵地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黑森人撒腿就跑,甚至丢下了阵地上的大炮,只求保命。

美军就此占领了特伦顿镇。

黑森人一口气逃到了田野,重整旗鼓想夺回特伦顿。

华盛顿高呼,前进,勇敢的小伙子们,跟上我!说完跃马舞刀,身先士卒,冲向黑森人。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美军士兵看到总司令如此玩命,自己不能认啊,也都跟在总司令身后,奋勇杀敌。

黑森人在沉重的打击下终于扛不住了,四散奔逃。最终他们在被包围之下不得不向美军投降。

这场战斗证明,美军是可以打败英军的,英军并非不可战胜的。同时,美军战胜黑森军也让他们信心倍增,不再像在纽约之战中那么怕黑森人了。

攻占特伦顿之后不久,华盛顿率军渡过特拉华河,回到了宾夕法尼亚。美军虽然在特伦顿战役中大获全胜,但这场战役规模很小,只能看作美军找场子的战役,华盛顿挽回了面子,打消了大陆会议的疑虑,振奋了士气。

但这一仗根本没法儿改变目前大陆军的困境。

华盛顿麾下的一名士兵,就是那个靠《常识》一书一举成名的潘恩,在行军途中再接再厉,火力全开,用他的生花妙笔,又写了篇极具鼓舞性的文章《危机》。

潘恩虽然凭借《常识》一举成名,但他并不甘心当一个畅销书作家,而是参加了华盛顿的大陆军。作为一名战士,他不但用笔,还用枪为自由独立而战。当然了,潘恩的笔比他的枪更有力,更能鼓舞士气,激励民众。

1776年12月25日凌晨,在率军横渡特拉华河的前夕,华盛顿特意让属下向士兵朗诵了《危机》中著名的段落:“如果必有苦难,让我今天来承担,我的孩子们可以得到和平。感谢上帝,我不畏惧,没有任何理由让我感到害怕。依靠坚韧和刚毅,我们可以获得光辉的前景。”

一时间,士兵们大受鼓舞,奋勇争先,一起强渡特拉华河,上岸之后个个勇往直前,锐不可当,俘虏了全部黑森雇佣军,共有900多人,还缴获了大批战略物资。

这一战,华盛顿的部队无一伤亡。

今天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馆二楼的美国厅中悬挂着的巨幅油画《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描绘的就是这段历史。

在这幅画中,华盛顿傲然挺立在一艘小船的船头,身前身后战士们都在奋力划桨,两名尉官扛着刚刚诞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星条旗,旗在皎洁的月光下迎风招展。

以空间换时间

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之后,本来快要熄灭的美国独立之火被重新点燃,但形势仍然并不乐观。

进入1777年之后,英国人决定采取将美军一分为二的策略:一路由豪将军率领从纽约沿哈得孙河北上,攻占西点堡垒;另一路由伯戈因将军率领从加拿大南下,攻占提康德罗加堡垒。

没想到,豪将军在开始实施计划时突然改变了主意,转而进攻反叛活动的中心费城。

他希望通过这一战力挫叛军,然后联合亲英分子迅速结束这场战争。

豪将军将大批海军调离纽约,驻扎在切萨皮克湾海域。

华盛顿率军与英军匆匆交手之后撤走,英军轻而易举地拿下费城,大陆会议被赶了出去,只好辗转他地重组。

英国人根据自己在欧洲与法国等国作战的经验,认为一旦攻占了对方的首都,就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美国人根本不在乎什么首都不首都,你占了费城,我还有纽约;你占了纽约,我还有查尔斯顿,我有的是地方再建新首都跟你周旋。

这与后来中国军队抗日的时候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非常相像:首都南京被占,我退到武汉;武汉被占,我可以退到重庆;重庆再被占,我可以退到拉萨。总之,我总有地方可以进行战略大转移,跟你死磕到底。

这种战斗方式英国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搞得他们身心俱疲,到最后英国人打不下去了,要求饶了。

之所以打不下去了,是因为实在熬不下去了。后来美国在越南,苏联在阿富汗也是这样。

美军撤出费城之后,险遭灭顶之灾,多亏一位贵格会女信徒的帮助,才得以幸免于难。

美国版《窃听风云》

在费城有一座著名的宅邸,主人是一名贵格会教徒,但他的妻子莉迪亚才是这座房子的真正主人。英军占领费城时期,任何人都得开门接待英军。

当时莉迪亚的家被用来作为英国陆军副官长的住处。她的家位置比较偏僻,英国高级军官经常在这儿召开秘密会议。

1777年12月2日,天降大雪,天气非常寒冷。英军副官长来到莉迪亚的家里,让她收拾一下最里面的那间屋子,他和朋友当天夜里要开个会。他跟莉迪亚说,我们可能会待到很晚,你让你的家人早点儿睡觉,当我们的客人准备离开的时候,我会告诉你,你去给我们开门,把炉火和蜡烛都灭了。

莉迪亚照着他的话安排好一切之后,觉得英国人一定要在这儿召开什么秘密会议。她决定要听一听这个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莉迪亚让全家人早早上床,在接待完那些赶来开会的英国军官之后,她也退回到自己的房间,但她并没有睡。

她觉得这次会议一定会对美国存在着某种威胁。要是这样的话,就必须要尽最大的可能了解会议的内容。

当家人都熟睡之后,她觉得时机已到,就悄悄地脱了鞋,轻手轻脚地来到了军官们召开会议的屋门外。

门上正好有一个锁孔,能让她听到至关重要的消息。这一幕在老电影中经常出现。

一名军官正在宣读命令,莉迪亚听得全神贯注。

威廉·豪将军下达了一条命令,安排对华盛顿的营地进行偷袭,部队将在4日夜里离开费城,在日出前对美军发动突袭。

莉迪亚听完之后悄悄溜回自己的房间倒在床上装睡。

她回来得正是时候,不一会儿传来脚步声,有人轻轻地敲了敲她的房门,她假装没听到。

敲门声又响了几遍,莉迪亚才假装被敲门声吵醒,睡意蒙眬地应了一声。

副官长告诉她朋友们要走了,她才起来送他们出门。

莉迪亚回到床上再也睡不着了。她觉得一定要通知华盛顿,但是怎样才能将消息通知到呢?她决定自己去,天亮后她想好了一个行动计划。

最佳女特工

一大清早,莉迪亚就忙碌了起来,碰巧家里需要面粉,她就叫醒丈夫对他说她要出去买些家里需要的日用品和面粉,这在当时确实是常有的事儿,因为费城人主要靠外地的磨坊提供面粉,而且都得亲自去买。

尽管她这个理由很合理,但她丈夫说这种粗活哪里用得着女主人去,让仆人去就行,结果莉迪亚拒绝了,说那不行,仆人得留在家里干家里的活。

莉迪亚一大早就出发,她要走的路很艰难:一来正值寒冬腊月,前一天晚上下了雪,地上的雪积了几英寸厚;二来她要去的地方离这儿大概有五英里远,她得步行前往。马和马车在当时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东西,只有富贵人家才有,就跟今天并不是每个人家里都有汽车一样。

莉迪亚拿着面袋,踏上了征程。当她走了五英里到达磨坊的时候,美军的前哨已经离这儿不远了。

她把面袋留在了磨坊,并没有像以往那样等着装面粉,而是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寒风中继续前进。

幸运的是,她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位美军中校,这人是华盛顿派出来执行侦察任务的。

莉迪亚把情报全都告诉了他,让他立刻把这个消息带给华盛顿,并且不要说出她的名字,以免被英国人报复。

然后她扛起面粉袋,步行回家。

接着第二天过去了,莉迪亚心急如焚。

到了晚上,她忧心忡忡地注意着英军的行动。

英军的队伍很长,在黑暗中稳步前进,并且尽可能不发出声响。

天刚破晓,远处传来“隆隆”鼓声,不一会儿英国人回来了,疲惫不堪。他们发现美军不但没有放松警惕,成为他们手到擒来的猎物,反而极其警觉,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英军偷袭失败,白忙活了一场,只好把后队改成前队,回到了城里。

英军的军官就纳闷了:本来计划万无一失,却扑了个空,为什么?美军布防如此严密,应该是英军这边有人走漏了消息。

这个消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从开会的地点泄露出去的。

副官长匆忙赶回住处,把莉迪亚叫到自己的房间,锁上门之后,声色俱厉地质问她,那天晚上我在这儿招待客人的时候,你家谁没睡觉?

莉迪亚说,都睡了啊!他们八点钟就睡了。

她确实没撒谎,只不过她睡了之后又起来了。

副官长自言自语,太奇怪了,我知道你睡了,因为我敲了三次门你才听见。但是我们肯定被出卖了,我实在想不出到底是谁把我们打算偷袭美军的计划透露给了华盛顿,简直是拿我们当傻子了。

莉迪亚对这件事守口如瓶,直到英军离开费城,这个重大秘密才被公之于众,莉迪亚成了又一位美国民族英雄。

变态原来这么牛

华盛顿逃过一劫之后,攻打日耳曼城未果,死伤700人,400人被俘,剩余的部队像被霜打过的茄子,士气非常低落。

他只好带着部队到宾夕法尼亚的福吉谷进行休整。

这个严酷的冬天,在美国独立战争史上留下了惨淡的记忆。

美军在福吉谷搭起了900顶帐篷,每顶帐篷里要住12个人;士兵们缺衣少食,20%的人没有鞋,而且没有干净的水喝,2000多人得了痢疾;肉也吃光了,只剩下25桶面粉,大家只能用水熬面糊,勉强果腹。

士兵们满腹牢骚,很多人开了小差。而在20英里之外的费城,2万名装备优良的英军住得暖,吃得饱,日子过得很滋润。

在福吉谷过冬的美军里,有60%的人是罪犯、被释放的奴隶以及从欧洲来的新移民,华盛顿依靠自己的领导风范才把这群乌合之众聚集在一起。

当时的美军实际上已经不堪一击,本来是英军的囊中之物,但豪将军居然没有对他们发动攻击。

很多人怀疑豪将军的脑袋是不是被门夹了,这个时候居然放过了他们。

关于豪将军没有发动攻击的原因,有各种说法和各种猜测,其实最显而易见的是,豪威将军虽然是战术大师,但可惜他缺乏战略判断能力。

1778年2月,原普鲁士军官冯·施托伊本男爵来到福吉谷,加入了大陆军。

施托伊本男爵曾经在腓特烈大帝的总参谋部效力过,但他这人有点儿变态,做出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儿——猥亵男童,结果被军队开除。

被开除后,他只好另谋出路,想去别国军队中谋个一官半职,但是由于他的“光荣事迹”早都被传得人尽皆知,走哪儿名声臭到哪儿,所有人都对他摇头摆手,让他打哪儿来,回哪儿去。

施托伊本这时候肠子都悔青了,当初真不该耍流氓。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他沦落巴黎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居然走了狗屎运,一不小心碰到了美国驻法公使富兰克林。

见到富兰克林,施托伊本就像见到了救世主,谁都知道富兰克林德高望重,只要他帮自己说一句话,谁都会给面子,自己绝对能谋到一份差事,于是立即向富兰克林伸出求助之手。

富兰克林这人向来思想开明,知人善任,虽然他知道施托伊本有不良嗜好,确实犯了错,但有才能,觉得还是可以用一用的,于是决定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写了封推荐他到美国大陆军任职的信。

施托伊本大喜过望,拿着富兰克林的推荐信仰天大笑出门去,直奔美国。

到了美国,富兰克林的推荐信果然管用,施托伊本光荣上任。

在福吉谷,施托伊本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对大陆军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加强他们的战术技能。

其实他的方法很简单:挑选100名最优秀的士兵训练,然后让他们每人再训练100人,这些负责训练的人就成了连长。

为了改善卫生状况,施托伊本下令把厕所移出军营,在营房的另一侧建厨房,然后重新组织营房。

他还教会了美军在战斗中使用刺刀,让他们学会了对敌人进行技术攻击。

更了不起的是,施托伊本还写了一本训练手册,规定了训练军队的方法,其中有些方法被美军沿用至今。

施托伊本给福吉谷的这支美军带去了秩序、纪律和卫生,加强了军纪,把他们变成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他这种做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春秋时期的孙武帮吴国练兵,一帮妃嫔他都能把她们练得规规矩矩,胆敢嬉笑一声就拉下去砍了,管你是不是吴王的宠妃,该杀就杀,吴王求情都不行。

在重新整编大陆军的过程中,施托伊本注意到殖民地人与欧洲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

他在回忆录里说,当一名普鲁士、奥地利或法国军官发布命令的时候,士兵们会不假思索地照做,但在这儿不行,如果你对一名美军士兵发布命令,你必须向他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干。原因是经过几代人的自由生活,对君主和权威自主服从那种意识,已经从这些北美人的血液里消失了,管你是九五至尊还是钦差大臣,他们轻易不吃你这一套,无论你让他们干啥你都得给一个理由才行。

但不管怎么讲,经过福吉谷的整编,大陆军的战斗力提升了很高一个档次,为以后美国赢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施托伊本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英军成了搬运工

英军总司令豪将军准备攻打费城之后,加拿大地区的指挥权就交给了伯戈因将军。

1777年6月,伯戈因将军计划从加拿大南下,控制哈得孙河谷,分割新英格兰和其他殖民地。

为此,伯戈因将军率领4000名英军和3200名黑森雇佣军出发了。

没想到,他们进军的路上不断遭到北美民兵的袭击。

这还算是轻的,只要防着点儿就行了。让他们大吃苦头的还在后面。

纽约州的原始森林面积非常大,一眼望不到边,伯戈因将军率领的部队必须穿过这片森林,才能抵达战场。

森林本来就够大,很难穿过,让他想不到的是,穿越森林途中,有更大的困难摆在他们前面,让他们历尽艰辛,吃尽苦头。

这片森林中的树木是英国皇家海军战舰用来造桅杆的原材料,是英国人的战略物资。

英国人的战略物资,北美人岂会放过?鉴于这些树木短时间内很难搬走,想放火烧掉一时半会儿都烧不完,他们决定一不做二不休,事先把这些参天大树大片大片地砍倒,挡在伯戈因将军行军的路上,让他们举步维艰。

果然英军走到森林里,寸步难行,一时间全军都变成了搬运工,见树搬树,这么一来,一天的前进速度只有一两英里,比蜗牛还慢。

伯戈因将军费尽了一龙二虎九牛之力缓缓前行,但他率领的毕竟是一支军队,而不是一群养路工,一路上他们所做的开山架桥、清除路障、保持道路通畅等工作只是他们的副业,并不是主业。

对此,美国大陆军少将丹尼尔·摩根和他的手下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于是他们一再出击,对这支“伯戈因养路队”毫不手软。

专门猎杀指挥官

摩根出身于冒险家、牲口贩子、酒鬼、赌徒,目前的职务是大陆军少将。他的手下配备有美国新型的长管猎枪,这种武器枪管又细又长,膛内有来复线,射速虽然慢,但是打得又远又准。

美军狙击手用它可以击中250码开外的目标,是今天美国FBI神枪手用的狙击步枪射程的三倍多,是当时英国陆军使用的滑膛枪射程的两倍多。这些狙击手往往首先打死为英军带路的印第安向导。

这样一来,英军就会在森林中迷路。

摩根的这种战术是他在跟印第安人打仗中学来的。在后来的好莱坞电影《爱国者》中,主角本杰明·马丁的一部分经历就参考了摩根的生平。这种战术的特点是神出鬼没、出其不意、速战速决。

几个月的游击战打下来,英军中所有印第安向导不是被美军打死就是逃回了老家,造成英军对地形一无所知,好比盲人摸象、瞎子过河。

摩根部队使用的这种新型长管猎枪并非为印第安向导量身定制的,接下来,他的游击队开始以英国军官为狙击目标。

当时的英国军官是英国军队中学历最高的人,他们善于执行上级命令,熟知交通补给线,懂得战争的指挥艺术,是战场上的关键。相比之下,英军士兵都是一帮傻大兵,没有什么文化,一旦军官被干掉,他们就会群龙无首,作鸟兽散。

伯戈因部队的军官被游击队狙击手大量射杀,士兵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之中。

以第五十三团为例,11名军官中仅有1人幸免,其他10名军官非死即伤。

此时的伯戈因深陷北美民兵游击战的汪洋大海之中,不仅被切断了后路,而且军需很匮乏。

他只好撤到了纽约北部的萨拉托加,写信给代理豪将军职务的克林顿将军求援。

克林顿将军立即派出4000名英军和黑森士兵,北上增援伯戈因。

当时美军司令霍雷肖·盖茨将军命令摩根要在英军援兵赶到之前,对英军发动猛攻。

美军习惯于在丛林中作战,而伯戈因的部队擅长在平原上打正规战,此时双方高下立判。更何况在英军援兵没有赶到的情况下,美军的援兵源源不断地赶到战场,一时间美军达到了1.2万人,军火补给也持续增加。而英军不断有士兵开小差,或者被美军俘虏,或者投降。

美军指挥官盖茨从英军俘虏那儿获得了很多价值极高的情报。

此时的伯戈因困兽犹斗,有人建议他撤退,他断然拒绝了,他认为此举实在太有损大英帝国皇家军官的尊严。

接着,双方展开了激战。

形势对英军很不利,美军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大玩伏击战和狙击战,躲在灌木丛中或者树上放冷枪,敌暗我明,英军想要射击他们很难。

英军指挥官不想跟他们躲猫猫了,玩阴的玩不赢你,那咱们就来硬的、直接点儿的,于是下令发动刺刀冲锋。

没想到,当他们靠近美军的时候,美军一点儿不给他们机会,开枪“乓乓乓”疯狂射击,一时间飞弹如雨,英军士兵被一通扫射,顷刻间被打垮。

在这场激战中,摩根手下著名的神射手蒂姆·墨菲,击毙了伯戈因手下最能干的军官西蒙·弗雷泽准将。

三枪才干掉“龙虾王”

当时英军都穿着猩红色的军装,因此经常被北美人戏称为“龙虾兵”,弗雷泽准将骑在马上,堪称“龙虾王”,目标极为明显。

墨菲一看到他现身就知道大鱼来了,大喜过望,这个“红龙虾”中的极品绝对不能放过,于是立即瞄准他开枪。第一枪打飞了,第二枪擦过了弗雷泽的马。按说弗雷泽都挨了两枪,应该赶紧逃跑,但是为了保全面子,他居然端坐在马上,淡定自若。

墨菲的第三枪终于打中了“龙虾王”,而且正中要害,弗雷泽落马身亡。伯戈因死里逃生,美军一枪击中了他的马,还有一枪击中了他的马甲。一时间英军士气大挫。

英军在这一战中损失了1000多人和几名重要指挥官,而美军的伤亡只有500人,英美军队的数量对比变成了1:3。

伯戈因在萨拉托加被彻底包围。无奈之下,他只好派人与美军谈判,提议在条件商定以前先停战。而美国盖茨将军提出的条件是:英军应该放下武器投降。

伯戈因将军走投无路,只好在投降书上签字。此时,英军由于被俘、阵亡和开小差这些因素,已经由9000人减少到了5600余人。

英军的投降让大陆军获得了一大批急需的大炮、轻武器、大量被服和帐篷等军用物品,装备大为改善。

美国接受伯戈因将军投降的条件是宣誓不再对美国作战,然后将被释放。但在大陆会议的要求下,他被华盛顿一直拘留到战后才得以回到英国,从此他退伍转行从事政治和剧本创作。

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从此,英军只控制着纽约城、罗德岛的一部分和费城。

更重要的是,美国赢得独立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了欧洲,法国决定以美国的同盟国身份参战。

此时西班牙、荷兰也趁火打劫,先后对英国宣战,因为这三个国家跟英国都是不共戴天的世仇。

全能明星富兰克林

早在《独立宣言》发表之前,大陆会议就曾派代表前往欧洲各国游说,想让它们承认美利坚合众国。

可是欧洲各国对这些满嘴嚷嚷要共和的北美乡巴佬取得成功根本没有信心,结果北美的代表团到处碰壁。

萨拉托加大捷之后,美国才算打开了缺口。

当时美国指派本杰明·富兰克林出使法国。

富兰克林是一位著名的发明家、作家、科学家、思想家,其名声早已经传遍了法国,他的电学实验在法国科学界备受称赞,而且他跟法兰西科学院的“大咖们”也都过从甚密。

当时的法国,甚至包括法国宫廷,都对这位满嘴下层草根妙语的老头着迷不已。

法国有一位著名雕塑家,专门给他塑了一尊大理石的半身胸像以示崇敬。

路易十六的财政大臣专门为他写下了两句精辟的颂词:“从天空中抓住闪电,从暴君处夺下权杖。”

虽然富兰克林深受法国人喜欢,但是他在凡尔赛敦促法国人跟美国结盟后,法国还是不为所动,直到美国取得萨拉托加大捷之后,1778年,富兰克林代表美国,终于和法国签订了《美法同盟条约》。

法国承认美国独立,双方结成同盟,制订了联合军事作战计划。

路易十六随即开始对英国宣战。

杀人犯打仗也很牛

美法结盟的消息传到北美,豪将军辞职,英国政府指定克林顿将军接任。

克林顿将军认为,对付北美这帮乡巴佬,不能采用两军对垒、攻占城池的方法,只能占领并分兵驻守所有的地区。

于是,他改变了战略重点,决定守北攻南,从征服南方入手,因为北美殖民地大部分人口和财富都集中在南方,而且在南方还有很多效忠派分子是忠于英国的。

由于离英军在北美的战略基地纽约太远,英军需要在南方另选基地,克林顿看中了查尔斯顿和萨凡纳。萨凡纳距离纽约很远,英军本来掌握着制海权,可以从海上运兵到萨凡纳,但法国参战之后,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英军不敢随便从海上运兵。

1778年,法国派出12艘战舰增援美国,军舰上载有800多门大炮和4000名士兵。

西班牙也紧接着向英国宣战,而荷兰人更是北美独立战争一打响,就赶紧跟反叛的殖民地进行着各种贸易,把一船一船的军火运到了那儿。

法国之所以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支持北美的革命,而且是想乘机掠夺英国在加勒比海的领地。

法国海军通过一系列海战,占领了英国在加勒比海上的很多岛屿。

在独立战争的海战中,主角虽然是法军,但美国人也不完全是打酱油的。

美国海军史上著名将领约翰·保罗·琼斯就此脱颖而出。

琼斯出身于苏格兰种植园工人家庭,13岁时成为商船水手,最后升为船长。有一次跟人吵架,他一时冲动拔剑刺死了对方,为了免于牢狱之灾,逃亡美国到了弗吉尼亚。

1775年琼斯加入了大陆军海军,1777年当上“突击者”号舰长,后来又成为“好人理查德”号舰长。

他指挥美舰“突击者”号远袭英国,威胁英国的船运,然后在英格兰北部登陆,破坏了当地堡垒的火炮。他甚至还策划绑架一位苏格兰伯爵,想把他当人质交换美国战俘。

但他的绑架计划告以失败,原因有三:一是伯爵没在家,他的部下只是从伯爵家偷了些财物;二是这位伯爵虽然身为贵族,但在英国根本排不上号,英国政府压根儿就不会关心他的命运;三也是最逗的——这个伯爵居然支持美国独立。

当琼斯舰长得知了伯爵支持美国独立的态度之后,自己花钱从部下手中赎回了伯爵被盗走的财物,连同一封道歉信一起交给了他。

但不管怎么讲,琼斯登陆英国是自诺曼人入侵以来英国本土第一次遭到外敌入侵,英国一时陷入恐慌。

我还没开始战斗

随后,琼斯巡航到了北爱尔兰,与英国海军炮舰“德雷克”号大战一小时,并将“德雷克”号俘获。他一路躲过了英国军舰的围追堵截,带着战利品和100多名战俘回到了法国。

1779年,琼斯指挥“好人理查德”号再度出现在欧洲海域。

他发现英国一支庞大的船队在皇家海军两艘战舰的护送下缓缓行驶,马上下令对这支船队发动了猛攻。英舰“塞拉皮斯”号缠住了“好人理查德”号,让商船得以逃脱,但它自己没能逃掉。

两舰船艏对船艉,船艏对船艉,用炮、火枪和手榴弹互相攻击,“塞拉皮斯”号拥有44门火炮,相比“好人理查德”号有很大的优势,琼斯很清楚形势对自己不利,企图展开接舷战。“好人理查德”号原本是由旧商船改造而成,行动很笨拙,转向时恰好碰上了“塞拉皮斯”号的船艏,双方的索具顿时缠绕在了一起。

这对于琼斯来说简直就是灾难,他的所有大炮都没法对准敌舰,而此时“塞拉皮斯”号则可以随时开炮击毁“好人理查德”号,“塞拉皮斯”号舰长得意扬扬,冲琼斯大喊,你的船搁浅了吗?你已经失败了,赶快投降吧!何必做无谓的牺牲呢?

琼斯不甘示弱,大声回答说,我还没有开始战斗呢!这句话至今都被美国人民传颂。

琼斯很快成功地避免了灭顶之灾。

接下来残酷的战斗整整进行了一夜,最后两艘船都燃起了大火。

天快亮时,“塞拉皮斯”号的弹药舱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爆炸,英国舰长终于崩溃了,向美国人投降。舰上的火势被控制之后,他被带到了“好人理查德”号上举行投降仪式。

但“塞拉皮斯”号其实比“好人理查德”号的状况好很多,在英国舰长投降之后,琼斯迅速把指挥部转移到他的船上,“好人理查德”号沉入了海底。

“好人理查德”号跟“突击者”号一样,舰名被美国海军沿用了很多代。今天美国还有一艘两栖登陆舰用“好人理查德”号命名。

非主流游击战高手

克林顿将军迅速占领了美国南部重要的港口萨凡纳。

英军本以为王师所到之处,叛乱很快就会被平定,但他们对美国南方的亲英情绪估计过高了。

虽然在南方确实有很多效忠派分子,但支持北美独立者的人数也不可小觑,南方支持美国独立的热情一点儿不低于北方的新英格兰各州。

另外,英军在南方的后勤供应很成问题。

南方虽然没有大陆军主力,但民兵来无影去无踪,跟百姓军民鱼水情,打成一片,难以分辨,而英军孤立无援。

战争转移到美国南方,动员和唤醒了大批最初不愿意参战的民众。

虽然英军在南方一开始进展顺利,甚至攻占了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俘获了5000名大陆军士兵,但随后克林顿风闻又有法国舰队杀奔美洲而来,于是急忙赶回纽约,留下副司令官查尔斯·康华里将军继续占领南方。

查尔斯顿的失陷是独立战争以来美国人最大的失败,但是恰恰从这时候起,美军否极泰来,英军开始走背字了。

英军获得了一个重要基地,却不断被以弗朗西斯·马里恩为首的北美游骑兵部队骚扰。

马里恩是法国移民的后代,定居南卡罗来纳州之后成为种植园主,在“法国-印第安人战争”期间加入民兵。

1776年他当上大陆军中校,参加过不少战役。

在美国南方,马里恩证明了自己是非主流游击战的绝顶高手。

南卡罗来纳遍布河流和沼泽,这对马里恩非常有利,因为他就在这儿土生土长。虽然他已经年近50岁,但是身处洼地之中,他仍然像夜间的爬行动物一般机警灵活。

白天,他隐藏起来,天黑以后,等敌人在宿营地休息时,他就率领手下人骑上马奇袭敌人,天亮时立即撤退,导致英军一片混乱。

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游击队员们都风餐露宿。他们就像一群亡命之徒一样四处活动。由于弹药匮乏,每一次战斗中他们身上配备的子弹通常都不超过三发。

在一个炎热的夏夜,马里恩率领16名骑兵从湿地出发,袭击了一队押送160名美军战俘的英军。

在这场战斗中,24名英军被击毙,美军无一伤亡,美军战俘全部被释放。

马里恩“沼泽之狐”的名号一时响彻美国南方。

狐狸困住了猎人

英国对马里恩的这种作战方式非常恼火,但是他们却连对手的影子都找不到。

为了对付南方分散的反抗活动,克林顿将军把北美英军两个最优秀的骑兵团——第十六、第十七骑兵团都调给了康华里。

康华里是英国派往北美的最优秀的将军。他率领的部队是一支轻骑兵部队,很适合快速运动和长途奔袭。

康华里统领新加入的第十六、第十七骑兵团,携手亲英派的骑兵部队,以及英军一些步兵团中的骑兵连,对美国南方革命者展开了反游击战。

几场较量下来,英军常常白费力气,一无所获。

康华里麾下最著名的指挥官——伯纳斯特·塔尔顿上校和詹姆士·威姆斯少校,对马里恩的追击近乎疯狂,急欲除之而后快。他们四处搜集有关马里恩的情报,一有消息就会立马出手,但是从来没有抓到他。

马里恩虽然无法阻止密探向敌军报告他的行踪,但每次当英军赶到他的宿营地的时候,他早就神奇地转移了。

有一次英军派骑兵去抓他,当他们返回时,惊奇地发现马里恩居然偷袭了他们的堡垒,并把堡垒付之一炬,烧成了一片白地。

马里恩把自己的基地建在河中的一座岛上,而把自己的宿营地建在岛上一座很高的沙石山脊上,这条山脊贯穿了整个岛,后面是广阔的沼泽和洼地,边上都是野生带刺的荆棘,这些地形、地势、植被都成了他的屏障。

1780年,马里恩游击队越来越强大,决定展开一次闪电突袭。

他带着150人奔袭了40英里,过三条河偷袭敌人。英军落荒而逃,马里恩缴获了80支新步枪和同样多的马匹以及马鞍。

半个月之后,英军名将帕特里克·弗格森上校指挥1100名亲英分子激战马里恩,结果英军全军覆没,弗格森上校也被射杀。

这场战役亲英派失利,康华里将军只好放弃入侵北卡罗来纳州。

历史学家评价说,这一战影响之大,无论怎么样估计都不过分。

马里恩伏击英军的战术非常娴熟,玩偷袭,堵塞交通,烧毁敌军仓库,全都手到擒来。连一向瞧不起他的南方大陆军司令格林将军都给他写信:没有人比你更有资格接受公众的谢意。

马里恩成功地把英军牵制在了南卡罗来纳,牵制了康华里将军近一年的时间。

这为华盛顿将军重新集结美军来准备下一场会战赢得了时间。同时,更多的法国援兵越过大西洋赶到了美国。

狐狸居然困住了猎人,康华里将军满怀愤怒,深感绝望,只好退出了南卡罗来纳。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之后,马里恩成为南卡罗来纳州的参议员。今天,在美国36个州里都有用马里恩的名字命名的县、市、学校、车站和国家公园。

名将也叛变

克林顿将军挥师美国南方之后,北方相对平静。但在1780年,美国北方发生了一件让人跌碎眼镜的事——美军英雄阿诺德将军叛变,由独立战争初期的英雄变成了卖国贼。

阿诺德将军确实是一位名将,法国都称他为“北方的汉尼拔”。华盛顿也非常欣赏他的才能,任命他为费城军区司令。

但是阿诺德这人有很多毛病:冲动、固执、敏感,而且自大自傲。

他觉得自己的功绩被抹杀了,一时心灰意冷、怒火中烧。

尤其是他在1779年结婚之后,生活变得无比奢靡。当地政客对他很不满,搜集了一堆证据指控他。

经调查,阿诺德很多罪名无法成立,最终他被宣告无罪。

阿诺德本来就对战争的进程越来越失望,加上莫名其妙被告黑状,躺着也中枪,更让他怒火中烧。

阿诺德在给华盛顿的信中曾经抱怨说,为国家服务,我变成了瘸子,没想到受到这样忘恩负义的回报。

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很不值。这一点让他决定改变立场,开始回应英军对他的拉拢。

他向英军将领克林顿提出,以2万英镑(大约合今天219万美元)的代价,出卖他手中的西点堡垒。

克林顿大喜过望,立刻指派他的间谍头子约翰·安德烈少校去商谈这件事。

可惜安德烈少校只是个二流的特工,他把上级“不要进入美军阵地,不要穿民服,不要随身携带文件”的告诫当耳旁风,瞎跑乱撞,结果在与阿诺德会面之后回去的路上被美军抓了,美军在他的靴子里找到了阿诺德的密信。

安德烈少校被以间谍身份绞死,阿诺德得知消息后连夜带着妻子投奔了英军,后来获得了英军的准将军衔。20年后阿诺德在穷困潦倒中去世,没有任何荣誉,因为英国人虽然乐于接纳他这样的变节行为,但并不欢迎变节者。而安德烈少校的遗体40年后被迁葬回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英雄角,与英国历代国王和伟人为邻。

在萨拉托加战场史迹公园,有一面纪念碑上刻着一条被子弹击中的腿;在西点军校的一块纪念碑上,刻有参加过独立战争所有美国将军的名字,只有阿诺德的名字没有出现,本应该出现他名字的地方刻写的是“某少将,1740年出生”,但所有的美国人都知道,这个“某少将”就是由英雄变成叛徒的阿诺德。

说起西点军校,那是绝对的牛×。

西点军校建于1802年,是美国第一所军事学校,也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名校,比中国的黄埔军校更牛,与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法国圣西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西点军校主要为美国军队培养陆军初级军官,以“美国将军的摇篮”著称于世,绝非浪得虚名。美国历史上很多名将如乌里塞斯·格兰特、罗伯特·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乔治·巴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等都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可谓群星璀璨。

这所学校正式名称叫“美国陆军军官学校”,之所以被称为“西点军校”,是因为它位于纽约北部的哈得孙河西面,该地被当地人称为“西点”,所以这所学校习惯上就被叫成了“西点军校”。

西点军校以“责任、荣誉、国家”为校训,特别重视对学员品德的培养,不仅注重培养领导人才,而且更注重培养“品德高尚”的领导人才。

为此,学校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灌输西点的基本价值观,即正直诚实和尊重他人的尊严。

阿诺德去世(1801年)之后的第二年,西点军校才建校。西点军校欣赏他的军事才能,认可他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做出的贡献,但鄙视他的叛变行为,所以才故意在纪念碑上没写他的名字。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曾写道:“在独立战争的头三年,如果没有阿诺德,美国很可能已经失败了。”

可以说,如果阿诺德在萨拉托加战死,他必将青史留名,成为美国史上最有名的战士,而现在他却成了美国最著名的叛徒。

在叛逃之后,“本尼迪克特·阿诺德”就成了“背叛”的代名词,时至今日仍然是。

美国人对他的看法很矛盾,体现在下面一段对话中:

阿诺德问一位被他俘虏的美军军官,如果我被美国人俘虏,命运将会如何?

军官回答,他们会砍掉你在魁北克和萨拉托加受伤的那条腿,以特殊礼遇把它埋起来,然后把你身体的其他部分放到绞刑架上。

美国版《无间道》

当安德烈少校被处死的时候,阿诺德却在纽约的英国军营过着地位高贵的生活,这让美国当局大为不满,华盛顿将军做梦都想把阿诺德逮捕归案。

华盛顿在纽约也安排有间谍,他从间谍提供的情报那儿得知卖国贼阿诺德的住处跟克林顿将军的住处很近。此时阿诺德身处英军控制的纽约,不知道危险正朝自己逼近,没有采取什么防范措施。

于是,华盛顿就派人找来自己手下精明强悍的骑兵队长亨利·李少校,也就是后来南北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的老爹,让他提出一项可行的行动计划,把叛徒阿诺德逮捕归案,经审判之后予以处死,以激励美军的士气。

华盛顿十分坦诚地告诉李少校,他知道这个方案执行起来非常危险,也非常困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找到胜任这项任务的特工。不知李少校的军队里有没有这样的能人,不管是谁,只要自愿干这份差事儿,华盛顿个人会觉得欠他一份很大的人情,事后会给他一笔丰厚的奖赏,但是时间紧迫,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必须今天晚上就开始行动。

李少校回答说这次行动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还要具备非凡的能力。他有很多勇敢的弟兄,但他觉得,只有一个叫尚普的军士长可以执行这项任务。只是这么做,必须得假装背叛军队,作为一个叛徒跟阿诺德打交道,尚普有很强烈的军人荣誉感,不知道他肯不肯这么做。

华盛顿听说有这么一号人,喜出望外,说你去试试,如果他肯干,那么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将远远超过他在军队中可以做到的一切。我听说一些高级军官准备效法阿诺德,如果我们能够惩罚此人,杀鸡儆猴,咱们军队中就不会有人再效仿他了。

对于说服尚普假装叛变,李少校也没有多大的把握,只好表示试试。也许可以说服尚普,尚普志向远大,可以承诺将来给他晋升的机会。

华盛顿说,那个是小意思,没问题。于是李少校就派人请来了尚普。

尚普一听长官要让自己干这事儿,顿时面露难色。他虽然也觉得这个计划确实很妙,能够达成所愿,他也并非怕死之徒,但他怕自己会因此背上“卖国贼”的骂名。

尚普就跟少校讲了,对不起,长官,这事儿我不干。

李少校苦口婆心地给尚普做思想工作,告诉他行动一旦成功,必将给他自己和部队带来无上荣耀,赢得全国上下对他的感激,也是对他所爱戴的总司令最大的尽忠。而且一旦真相大白,他为这样一个目的“叛变”不会有任何耻辱。

两个人谈了很久,最后尚普被说服了,答应接下这份差事。

华盛顿亲自为这次行动做了必要的指示:尚普将要送信给华盛顿在纽约的两位心腹,这哥俩会助他一臂之力,而且他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判断来实现抓捕阿诺德的方案。

同时华盛顿严令: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杀死阿诺德。

虽然尚普答应执行任务,但是还有一个难题摆在面前:美军营地和英军营地之间有很多围栏,还有美军的巡逻兵,路上很有可能会被抓获。

尚普的叛逃必须看上去是真的,李少校对此无能为力,只能靠尚普自己去解决。

差点儿被自己人逮住

夜里11点,行动开始。

尚普军士长带上武器、背包及命令簿,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了营地,李少校假装睡着了没看见。

半个小时之后,少校的营房外响起了沉重的脚步声,接着敲门声响起。少校假装睡意蒙眬地问道,谁啊?

来人回答,我是卡恩斯上尉,我是来请示的。一名巡逻兵刚刚碰到了一个叛逃者,我们是否要去追捕,长官?

李假装半梦半醒没听懂他的话,问他,你所说的这事儿到底是真是假?

上尉咬定说这事儿千真万确,那个人就是叛徒,必须去追。

李仍然装作不信,最后下达命令,召集所有的士兵查看一下是否有人缺勤。

一检查,证实军士长尚普确实溜号了,而且随身带着武器、背包和命令簿。

上尉立刻下令追捕,李在不引起怀疑的前提下尽量拖延时间。

当追捕队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李少校临时任命一名年轻的中尉担任指挥官,这样一来,追捕队上路的时候,尚普已经出发了一小时。

中尉和他的手下骑马狂追,尚普在前面策马狂奔。双方都快马加鞭。

由于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尚普留在地上的马蹄印给美军留下了绝佳路标,美军顺藤摸瓜很容易就能抓到他。

眼看美军追兵越来越近,尚普预料自己很有可能会被逮住,顿时心急火燎,得赶紧想办法向人求救,不然死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这时候尚普已经到了河边,看到停泊在河上的英军舰艇大喜过望,赶紧发出求救信号,但可惜的是,英军舰艇没有注意到他。

追兵越来越近,一会儿工夫,距离尚普只有几百码了,尚普眼看即将被擒,急得大汗直冒,连忙纵身下马,一下甩掉剑鞘,握着剑,“扑通”一声跳进了河里,一边大声呼喊“help”(救命),一边快速游向英军舰艇。

英军舰艇这次终于发现了他,连忙放下小船,把他拉了上来。

追兵来迟了一步,没抓着尚普,只好带着他的马匹、斗篷和剑鞘返回军营复命。

李看到追兵带回来的尚普的物品之后非常紧张,以为尚普已遭不测,问尚普有没有被杀死。追兵回答说没有,并告诉他尚普登上了一艘英国军舰,他们只带回了这些玩意儿。

李一听这话,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抓捕行动落空了

几天之后,李收到了尚普用伪装的笔迹写来的一封信,这封信没有署名,是通过秘密渠道送来的,信中讲述了他“叛逃”成功和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英国人对尚普的叛逃深信不疑,把他带到了克林顿将军面前。克林顿将军问了尚普几个问题,尚普简要地做了回答,表现得很真诚。克林顿将军对他很信任,让他去拜访阿诺德。

此时阿诺德正在建立一支由亲英分子和美国逃兵组成的军队,阿诺德热情邀请尚普加入,但是尚普婉言谢绝了,他说如果自己加入的话,一旦被美军抓住就会被绞死。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尚普开始部署行动计划,把华盛顿交给他的信送了出去,接受华盛顿的指令,并计划好怎么抓捕阿诺德。

一切都办好之后,尚普才去见阿诺德,说自己改主意了,同意加入他的军队。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抓捕行动十拿九稳。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尚普给李少校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从当天算起的第三天晚上将把叛徒押送到泽西河岸,李必须在指定的地点接应。

这份情报让李少校非常满意。

到了约定的那天晚上,李少校带着一小股人马离开营地,还带着为俘虏及追捕手准备的三匹备用马。

李少校到了约定地点后一直等着尚普押送阿诺德来,但是希望越来越渺茫,因为一小时又一小时过去了,直到太阳都跃出了地平线,尚普和他的俘虏始终没有出现。

莫名其妙被放了鸽子,李少校大失所望,只好带着人马返回军营。

这次抓捕行动失败,原因非常简单:阿诺德临时改变了住所。

几天之后,李收到了尚普的来信,尚普在信中解释了自己行动失败的原因。尚普还说现在自己的处境非常尴尬,因为阿诺德要率领由美国人组成的英军南下远征,他必须加入这支军队。

在阿诺德远征弗吉尼亚的时候,尚普参加了这支美国人组成的英军,但是他没有向美军开过一枪,并且找机会逃回了美军阵营。

尚普叛逃归来,让他昔日的战友大为吃惊:都跑了还回来?是要认罪吗?

然而,接下来让他们更加吃惊的是,他们看到李少校热情欢迎这个“叛徒”归来。

几分钟之后,战友们的惊讶就变成了敬佩与钦慕,因为尚普的故事被公之于众了,大家才知道原来他上演了一出“无间道”。

华盛顿为了保护他,在给予他一笔丰厚的奖赏之后就让他退役了。

虽然没能抓到阿诺德,杀鸡儆猴的好戏黄了,但是自阿诺德之后确实再也没有美军高级将领背叛国家,华盛顿也算是达到了目的。

三巨头黄金搭档

1781年,一直苦苦寻找美军决战的康华里,终于在北卡罗来纳跟美军干了一仗,双方的损失大致相当。

此役之后,康华里率领剩下的部队向弗吉尼亚进军。

为了支援南方,华盛顿派遣拉法耶特侯爵带领援军到弗吉尼亚作战。

当时华盛顿将军正在北方,准备在纽约和英军统帅克林顿将军决战。当他得知康华里将军的海上退路已被法国海军截断后,立刻调动人马,与法国的罗尚博将军一起迅速南下,联军三股主力,约1.7万人,把只有8000多人的英军牢牢围困在约克敦,并开始逐步收缩包围圈,把英军逼到了海边。

美法联军的三位指挥官,分别是美国的华盛顿将军、法国的拉法耶特侯爵和罗尚博伯爵。

拉法耶特侯爵是法国的贵族,侯爵在五等贵族等级之中排名第二。

1777年,拉法叶特带着富兰克林的推荐信,自费组织了12名经验丰富的军官和士兵来支援美国革命。

但当他到了费城敲开大陆会议大门时,却被拒绝了,理由是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法国人已经够多了。但拉法耶特说自己将作为志愿者参战,不要一分一毫报酬,于是拉法耶特被介绍给了华盛顿将军。

当时已经45岁的华盛顿没有子嗣,跟拉法耶特一见如故,对他产生了慈父般的感情。拉法耶特侯爵作为华盛顿的副官跟着他南征北战,为美国独立战争立下了不朽功勋。

在华盛顿的主力南下之前,康华里急于跟拉法耶特硬碰硬,但拉法耶特选择避开了他,像牵着牛鼻子一样牵着英军在东弗吉尼亚兜圈子。

罗尚博伯爵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此时作为法国志愿军的总指挥来援助华盛顿。

伯爵驰骋沙场40年,资历老,威信高,但他从不挑战华盛顿的权威。

他对华盛顿说,我是来服务的,不是来指挥的。

康华里无奈投降

在约克敦,美法联军跟英军的数量对比达到3:1,而且法军还切断了英军的退路,被挤到海边的康华里率领英军负隅顽抗,他建了一个由七个堡垒和排炮组成的防御链,以保护自己的后方。

华盛顿视察完英军防线之后,认为可以用炮火把他们打趴下,这样也可尽量减少己方士兵的伤亡,于是美法联军开始用炮火猛轰英军。

炮火整夜持续不断,英军的防御工事被破坏得很严重,但炮火实在太猛,他们没法及时修复。

士兵一看形势很不利,在这儿耗下去只能等死,还是保命要紧,于是纷纷跑路。

从1781年10月9日到10月15日,将近一个星期,美法联军不断向英军开炮。此时的康华里近乎绝望,打算逃入弗吉尼亚,然后再回纽约。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他准备跑路之时,海面上突然刮起了飓风,接应他的英国军舰不得不撤退。

美法联军的炮火越来越猛烈,没有一丁点儿停下来的意思,英军整天被炮轰,都要疯了。

10月17日,英军派代表前往美军营地,表示愿意和谈。

第二天,美法联军和英军举行谈判。

为了消除联军之间的分歧,华盛顿让法国人参与了英军投降的每一个环节。

10月19日,英军签署投降协议,紧接着举行了受降仪式。

康华里拒绝跟华盛顿见面,称病没有参加投降仪式。他的副将把佩剑交给了罗尚博,罗尚博摇了摇头,示意呈给华盛顿,华盛顿也不肯接受,示意把佩剑交给自己的副手本杰明·林肯将军。因为林肯将军曾经在查尔斯顿陷落中战败投降,现在让他接受英军的投降可以换回颜面。

英军把武器放在大陆军和法军面前。

美军取得约克敦大捷,大获全胜,英军损失了8000人、214门大炮、无数轻武器和马匹。

英国决定跟美国和谈,至此美国的独立战争基本结束。

英国主动放弃

1781年10月,英军在约克敦投降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爆发了要求停战的运动。主战的诺斯勋爵和他的内阁垮台了,英王乔治三世此时陷入了失败的深渊,甚至打算退位回到德国的汉诺威老家。

英国议会经过讨论,于1782年3月通过了停战协定。同年10月,美国派遣富兰克林和亚当斯等人为代表,前往巴黎和英国谈判。

1783年9月,美英双方代表签署了英美《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3块殖民地就此正式脱离英国,导致英国在七年战争后获得的优势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英国人在约克敦战役之后很快就选择了投降,实在匪夷所思。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独立战争并非美国人打赢了,而是英国人认输了,或者说英国人自动放弃了,因为他们意识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事业从长远来看毫无希望。北美土地辽阔,地貌复杂,加上北美殖民地人民居住分散,英国人一直找不到可以一击致命的要害。

独立战争头四年里,北美殖民地人口最多的城市基本都落入了英国人手中,但是如此辉煌的战绩对整个战争的走向没有产生一丁点儿影响,因为美国的中心可以说无所不在,牢牢地存在于人民心中。

一百多年后,美国在越南重蹈了当年英军在北美的覆辙。

拖欠工资就造反

华盛顿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让自己成为时局的主宰,但这与他奉行的绅士精神格格不入。

大陆会议把最高权力交给了他,他按时把它交还,不让它受到一丝个人野心的玷污。

美国八年独立战争期间,大陆军将士与华盛顿朝夕相处、荣辱与共,大陆军中一些人甚至希望拥立华盛顿为王。华盛顿断然拒绝,并严厉训斥了这些人,毫不犹豫地向国会交出了军权,美国民间传说华盛顿是古罗马将军辛辛那图斯转世。

辛辛那图斯是公元前5世纪末古罗马的将军,曾经成功击退了外族的入侵,在拥有绝对权力和人民对他无比信任的时候,毅然放弃权力,回到自己的农场,过着简单朴素的农夫生活。

辛辛那图斯是古罗马民主精神和朴素生活的典范,美国俄亥俄州第三大城市辛辛那提,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

北美独立之后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就是大陆军的解散。约克敦战役之后,大陆军官兵虽然长期无仗可打,但是必须继续服役。

1781年通过的《邦联和永远联合条例》,虽然授予大陆会议维持一支战时陆军的权力,但并没有授予它征税养活这支陆军的权力。

这导致1783年3月一伙军官发表宣言,要求发放拖欠的军饷,并允许士兵们解甲归田。

华盛顿亲赴纽约安抚这些老部下,才稳定了局面。

1783年6月,在与英国实现最终和平的前夕,驻扎在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的大陆军士兵再次发动兵变,占领了火药库和政府机关,要求发放军饷,否则将诉诸武力。

这次兵变也是靠华盛顿的劝说才得以平息。

在这样一种动荡的背景下,大陆会议仓促决定解散大陆军。

美国独立了,为美国独立立下不朽功勋的华盛顿将军却归隐了。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曾经看过一篇讲这段历史的美文叫《伟大的几分钟》,出自狄马《我们热爱什么样的生活》一书,特恭录如下:

1783年12月23日,对于硝烟刚刚散尽的美国来说,是一个无比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大陆会议将在安纳波利斯举行一个隆重而朴素的仪式,美国独立战争之父、大陆军总司令乔治·华盛顿将军将在这里交出委任状,并辞去他的所有公职。

之所以称这为一个仪式,是因为实际上在此之前,他已经遣散了他的部属,并发表了动人的告别演说。他说:“你们在部队中曾是不屈不挠和百战百胜的战士;在社会上,也将不愧为道德高尚和有用的公民……在抱有这样一些愿望和得到这些恩惠的情况下,你们的总司令就要退役了。分离的帘幕不久就要拉下,他将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两天后,华盛顿乘船离开纽约港。一条驳船等在白厅渡,准备让他渡过哈得孙河到保罗斯岬。军队的主要将官聚集在这个渡口附近的一家旅馆向他做最后饯别。这是他们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司令官最后一次聚集了,因而心情格外激动。据记载,华盛顿也很快就和大家一样为分离的悲伤打动,他们热泪盈眶,无数次地拥抱、干杯,然后,华盛顿就走了。

他已经把他的军中行李托运回故乡,但他知道,在他正式解甲归田返回弗农山庄之前,他还有一件顶顶重要的事要办。那就是,把他在八年前由第二届大陆会议授予他的总司令之职,交还给当时象征着人民权力的大陆会议。

这个仪式会永垂不朽。它将会和苏格拉底的慨然饮鸩、布鲁诺的身被火刑、巴黎人攻下巴士底狱一样,被人们长久记颂

交还的仪式是由他的同乡、弗吉尼亚人托马斯·杰弗逊专程从巴黎赶回设计的。当时他正代表新生的美国和英国在巴黎签订独立条约。一俟签字仪式结束,他就匆匆赶回纽约,亲自设计了这个伟大而庄严的仪式。

在杰弗逊的想象里,这个仪式是这样举行的:华盛顿将军走进“国会大厦”(当时的大陆会议厅),在议员的对面他获得了一个座位。然后由议长做出介绍,华盛顿则要站起来,以鞠躬礼向议员们表示尊敬,而议员则不必鞠躬,只需手触帽檐还礼即可。最后,华盛顿以简短讲话“交权”,议长也以简短讲话表示接受。

结果,整个仪式不折不扣地是依照杰弗逊的设计完成的。

华盛顿的最后讲话十分简约,一如他平时的朴实谦逊。他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议长则答道:“你在这块新的土地上捍卫了自由的理念,为受伤害和被压迫的人们树立了典范。你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并没有随着你的军职一齐消失,它将激励子孙后代。”

据史书记载,整个仪式十分简短,前后只有几分钟,但正是这个几分钟的仪式却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不已。当华盛顿将军,这个为了赢得战争不仅变卖了家产,而且因操劳过度生出满头白发、眼睛也几乎看不见了的总司令发表讲话时,每个人的眼里都蓄满泪水。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不依靠外在压力,仅仅依靠内心的道德力量就自觉放弃了在为公众服务的过程中聚集起来的权力。在它以前,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形形色色的逊位、下野、惧怕各种祸乱而“功成身退”的范例,在它以后,人类历史上还将出现无数以杀戮、屠城为代价而权倾四海的英雄豪杰,但有了这几分钟,那些大大小小争权夺利、不惜弑父杀子的英雄故事黯淡了;那些装神弄鬼、沐猴而冠、一朝手握权柄就以百姓为刍狗,运用人民交付的权柄就像运用自家厨房里的一根柴火棍的所谓“领袖”“导师”黯淡了;那些大大小小的土洋奴隶主以各种美妙的名义取得“天下”,而后千方百计延宕、推诿,甚至在垂暮之年还死死抓住权力之柄就像抓住救命稻草的救星、伟人黯淡了……

我们试以这个仪式的几个动作为例,逐点分析这里面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1.座位。这是这个仪式开始的第一步。和其他几个动作一样,它表达的是杰弗逊以及一代开国元勋们对新制度的理解和想象。当华盛顿走进议会大厦时,没有人给他献花,也没有听到议员们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号子。他只是在议员的对面获得了一个普通的座位。这个座位没有安排在议员席里,更没有人自动让出中心座位,以营造一种众星拱月、“紧密团结”的氛围,而是让他静静地落座在“议员的对面”,这显示了美国人的政治智慧。因为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国会是一个代表民意的立法机关,而军事首长则是隶属于行政分支的武装力量。美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代表民意的“代表”最后竟和军队勾结图谋不轨,因而军事首长和民选代表勾肩搭背、亲嘴握手的喜气洋洋在这个仪式里就只能付之阙如了。

2.鞠躬。这是整个仪式里最核心的动作。杰弗逊以及一个新生国家对军政关系的思考几乎全包含在华盛顿的这一鞠躬里了。它象征了国家的武装力量对文官政府的服从。也就是从那一鞠躬开始,美国的军队便严格地置放在了国家之下。军队不得参与镇压国内百姓,它只是民众用来抵御外敌的工具,即只能对外,不能对内,甚至以后的法律明确规定,动用军队维护国内治安是违法的。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美国人就明确了这样一个理念,即一个国家是不能靠武力来管理的。这样,一个打下江山的人就没有顺理成章地“坐江山”,一个靠枪杆子打出来的政权,在政权建立以后,就将枪杆子悄然退去。时隔多少年,仍然使我感到莫名惊诧的是,当时包括华盛顿在内的每一个人都似乎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

3.还礼。这是整个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因为既然华盛顿的鞠躬表示的是“国家的武装力量对文官政府的服从”,那么由文官组成的议会就不能再“鞠躬”了,否则就成了“多头政治”。而议员们手触帽檐还礼,只是为了体现一种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他们没有我们通常见到的“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诚惶诚恐,也没有万能的救世主将权力下放给草民的感激涕零。既然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都是天赋的,那么,你把人民在非常时期自愿让出的部分权利还给人民就是天经地义的。这用不着解释,也用不着感激——要感激也只能感激上帝——只需手触帽檐象征性地表示一下礼貌就可以了。

第二天上午,华盛顿就离开了安纳波利斯,回到了弗农山庄,在自己的葡萄架和无花果树下过起了一种心满意足的乡绅生活。

从那以后人类历史上又举行过多少英才霸主的加冕仪式?恐怕谁也说不清。但我相信用不了多少年,所有这些仪式,包括大大小小的宣誓、效忠、集会、游行、磕头礼拜、言不由衷地举拳头、呼万岁,都将湮没无闻,唯有这个仪式会永垂不朽。它将会和苏格拉底的慨然饮鸩、布鲁诺的身被火刑、巴黎人攻下巴士底狱一样,被人们长久记颂。

这就是这几分钟的意义,也是华盛顿对世界的意义。

不要邦联要联邦

华盛顿将军向议会交出了军权之后,大陆军总司令瞬间就变成了一介老百姓。

他手下那支功勋卓著的大陆军随即也被遣散,原来种地的还种地去,原来教书的还教书去,原来打戒指的还打戒指去,以后国家要是召唤你,你还得来。为国家打仗是你应尽的义务,你是这个民族的一分子,你应该打仗,但没有抚恤金,更不会给你分一栋小楼,再给你娶个小媳妇。国家没钱,打仗的钱还是借的。

所以总司令跟部下见面时,对他们说,我相信你们在战场上是好战士,回到社会上是好公民。该干吗就干吗去吧,没钱给你们。

华盛顿为他之后的继任者树立了榜样,在华盛顿之后以军人身份获得美国总统职位者大有人在,比如安德鲁·杰克逊、本杰明·哈里森、卡扎里·泰勒、乌里塞斯·格兰特、西奥多·罗斯福和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这些人中很多在开始时并非正规军的成员,而是出身于地方民兵,他们的军事生涯说明,他们的成就是一个普通美国人的成就,而非专业化职业军人的成就。

正是由于美国没有职业军官阶层,一个公民兼士兵的人才能够比较容易进入美国政界。

美国军队由3万人裁到了80人,负责看守财政部金库。财政部金库里有大量债券,没有现金。

部队遣散,将军归隐,这时候有个问题摆在大家面前:美利坚合众国到底是一个联邦,还是一个邦联?

联邦英文是Federal,我们看联邦调查局英文缩写是FBI, F就是Federal;邦联加上, federation。中文翻译得很巧妙,联邦强调“联”,各邦联成一国;邦联则强调“邦”。

当时的美国是个邦联,他们认为有中央政府就意味着有压迫,原来我们13个殖民地共同效忠英王,英王不地道,咱把他推翻了,现在如果上面再来一个中央政府,不还是有个婆婆管着吗?所以大陆会议只有立法的职能,没有行政职能。当初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

邦联是什么样的?听说过独立国家联合体吗?这是苏联解体之后产生的一个怪胎,是一个典型的邦联。没有一部统一的宪法,没有一支统一的军队,各国各自为政,这就是邦联。今天世界上最大的邦联应该是英联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都以英女王为国家元首,但是这些国家听英国的吗?不可能!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是英联邦成员国。

松散的邦联会出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北卡罗来纳州的货物运到南卡罗来纳州得交税。

美国独立战争参战的大陆军是由民兵构成的,民兵是各州自己招募的。

独立战争时经常出现这样一幕:大陆军主力集结,到南卡罗来纳州跟英军决战,突然间北卡罗来纳州的民兵撤走了,因为英国人打北卡罗来纳州了,我得保卫我家乡去,这是我的义务。我穿的军装、拿的军饷、扛的枪都是北卡罗来纳州人民出的血汗钱,那儿正烧我们家呢,我能不回去吗?要不然独立战争怎么打了八年呢?打完仗之后各州借的钱各州还,南方各州比较富裕,很快把欠款还清了,士兵的抚恤金也发下来了。

北方各州就不行了,所以北方各州当兵的就不高兴:为什么同样为国家出生入死,都掉了一条胳膊,他有抚恤金,我就没有?

于是大陆军退役上尉丹尼尔·谢斯领导了起义,讨要军饷,实际就是叛乱。

这时,华盛顿的一个老部下——尼古拉·刘易斯上校给华盛顿写信,建议华盛顿出来振臂一呼,建立美利坚王朝,或者美利坚帝国,他们拥戴他做国王或者皇帝。

华盛顿给他回了一封信,说你如果对你所效忠的国家和我本人还有一点点尊重的话,以后不要说这种话了,我不认识你了,咱俩断交。然后他就跟那个老部下断交了。

但是华盛顿将军看到国家这么乱也很着急,怎么办呢?他就把各州的代表请到费城,说咱开会商量商量吧。

于是,12州代表齐集费城,有一个州没来。

为制定宪法,代表们吵了四五个月的架,华盛顿将军就坐在那儿听,并不发言,让大家吵。吵吵吵,你提条件我也提条件,莫衷一是,最后才找到一个符合大家利益的契合点,于是颁布了1787年宪法,美国作为一个联邦而不是一个邦联存在。

州长一点儿不比总统小

美国1787年宪法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建立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联邦制共和国。

美国宪法一直到今天依然有效,只增加了23条修正案,可见美国政治的超稳定性。开国元勋们把规则全都制定好了,后人按照这个规则玩儿就行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不能老改,老改就证明这个国家政局混乱。比如说大家准备坐公交车,怎么买票这个规则应该在上车之前就制定好,票价按道路的远近计算。但如果一上车你反悔了,说咱按体重算钱,这就没法弄了。美国1787年宪法首先确立了联邦政府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权力。美国是一个国家,有一个首都、一面国旗、一部宪法、一支军队、一种货币。

美国是中央跟地方政府分权,不是中央集权,联邦政府有联邦政府的权力,地方政府有地方政府的权力。地方政府的权力最突出地表现在司法和教育上。50个州有50种警察制服,棕的、蓝的、黑的,大盖帽、牛仔帽、盔式帽,各种各样。

在洛杉矶一个城市有四种制服可以对你执法:联邦特工、州警、市警、县警。四种执法者的制服都不一样,只有那种跨州的大案,才由联邦特工来侦破。一般中央不干涉各州执法。有的州有死刑,有的州没有死刑,我在死刑州杀了人,逃到没死刑的州就死不了了,因为这个没死刑的州不会向有死刑的州押解犯人,押解就是让我送死去。国与国之间得引渡,美国州与州之间也得押解。至于死刑执行方式,有的州是枪毙,有的州是打毒针,有的是坐电椅,还有的是吊死,方式都不一样。

教育方面更是各州自便。里根当总统的时候想取消教育部,因为各州教育都是各州的人自己搞,弄个教育部干吗?也没高考出题的任务,也不培训老师,也不规定老师必须考计算机、英语,取消得了。

美国人开玩笑说美国最小的州——3000平方公里的罗德岛州州长上厕所,冲进去一看,就一个坑,总统在那儿蹲着呢,他就把总统拎起来说,去,我先来!为什么?这俩人有谁大谁小那一说吗?没有。总统跟州长没有谁大谁小,咱中国人就琢磨谁大谁小,人家没有这么一说。美国是分权的国家,没有集权的概念,总统跟州长没可比性。

法官都是老头子

美国1787年宪法的第二个特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三权分立。三权分别是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美国的立法权由国会掌握,国会分成参、众两院,参议院英文叫Senate。一个州两名议员,今天美国的参议员应该有100个了,但是由副总统兼任的参议院院长没有投票权,有投票权的议员是99个。参议员的任期是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院英文是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实际上就相当于咱们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各州按人口比例产生众议员,今天美国有435个众议员,任期是4年。

这样,今天美国拥有投票权的国会议员是534个。

美国的司法权由各级法院掌握,最高法院负责解释宪法。你打离婚官司那儿可不管。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国会任命,除非渎职,任期终身,到死算。里根总统时代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98岁了,那哥们儿估计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还在那儿当法官。

什么事应该老头儿干?法官应该老头儿干!在欧洲、美国,你见过年轻的法官吗?没有,基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儿当法官,审案子就是看经验。你说我能把法律条文都背下来,那没用,你那水平就只相当于一台电脑。审案子主要是靠经验,有些案子没有法律的规定,你以前审过的成例就可以作为依据,以前怎么审,现在还怎么审,所以法官应该岁数大。

行政权属于总统。美国没有总理,总统跟总理是同一个人。总统既是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也是国家元首,还是政府首脑。美国的国务院相当于我们的外交部。

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组成的时候,内阁只有三个部:财政部、战争部、国务院。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越小,老百姓的负担就越少。

美国第一届政府建立和华盛顿就任总统,让当时的美国人满怀希望,国家终于有了一个统一的政府。但是包括华盛顿总统、亚当斯副总统和国会议员们在内的政治家都非常紧张,因为他们深知自己责任重大,要把共和体制付诸实施是何等艰难!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这么辽阔的一块大陆实行共和制度。

华盛顿跟大家说,那些表面上或最初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事,很可能会产生非常重要并且持续性的后果。其中一个例子是如何称呼合众国首任总统。

副总统亚当斯最初提议称呼总统为“最仁慈的殿下”,还有人提出叫“受选的陛下”,甚至还包括“殿下,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众生权利的保护者”,但是以杰弗逊为代表的人认为,共和国中不应该有帝王式尊号,最后众议院通过决议,决定称呼华盛顿为“合众国总统”和“总统先生”,这个称呼沿用至今。

总统只能干两任

1789年华盛顿将军就任美国的第一任总统,1797年9月干满总统第二任。

“开国之父”蝉联两届,还能接着往下当,只要有人选你,你就可以继续。

有没有人选他?当然了,都不用选,谁敢跟他竞争?

但此时这位独立战争时期的总司令已经65岁了,而且早已被种种政治分歧折磨得精疲力尽,强烈渴望告老还乡,回到自己的弗农山庄去过乡绅式的退隐生活。

美国的革命是有产者革命,开国元勋们都是乡绅、律师出身,他们不认为出任官职或是担任国家领导是一件多么体面荣耀的事。相反,很多人可能会因此很痛苦,而且又不怎么挣钱。他们自己有正当职业的,并不是职业革命者。因此在革命成功之后,功成身退在他们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特别是华盛顿,他说他兢兢业业地为国家服务了八年,在他自己看来,已经对得起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了。而且他觉得自己在任职期间犯了很多的错误,他不想再继续错下去,如果他继续干下去的话,那么他的错误就太多了,后续接任的人就没法纠正他的这些错误。

他坚决拒绝了第三次担任总统,只干两届。这事儿意义非同凡响,为他之后的美国总统开创了一个不成文的传统,这个传统直到1940年才被小罗斯福打破。

华盛顿在卸任的告别演说中对美国的政治分裂表示悲痛,并最后一次提醒国人,不要轻易与别国结盟。

这就是美国一直到“二战”前都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的由来。

华盛顿卸任后回到家乡颐养天年。18世纪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他由于天气寒冷而染病卧床不起。

1799年12月14日,他对身边的医生说:“我不怕死。”

不久便与世长辞。

说来也巧,就在那一年,中国大清王朝的乾隆皇帝也驾崩了。但是他们两人身后留下的国家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个欣欣向荣,一个日薄西山。

三票定胜负

华盛顿离任之后,美国总统职位的竞选在亚当斯和杰弗逊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俩人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都加入军队,之后都出任驻外公使。

公使是政府之间的外交代表,而大使最早是君主之间的外交代表,对外代表君主本人,因此不是轻易能获得封赠的。也就是说,大使相当于钦差大臣,所以清朝派使节出使的时候,头衔都是特命出使某国的钦差大臣。

到1860年英国也只任命了三位大使,分别驻法、俄和土耳其。而美国直到1893年还没有派出去过一位大使,美国人强烈的共和主义情绪让他们对“公使”这个称号更加安心,因为公使只跟所驻国的政府打交道,而不参加宫廷举行的各种典礼仪式。

19世纪各国宫廷互派的大使都身穿光彩夺目的华美礼服,礼服上十分考究地绣着金线,挂着勋章,佩带着剑,头上戴着有羽毛装饰的帽子。而美国则特别规定,驻外公使在外交场合,只许穿美国公民的朴素服装,这种服装在君主制国家看来就是老百姓的便装。直到1893年,美国才向英、法、德、意派了大使。

杰弗逊和亚当斯都曾担任过驻外公使职务。在华盛顿政府中,两个人又一同出任要职,亚当斯是副总统,杰弗逊担任国务卿。

虽然亚当斯和杰弗逊在私底下都比较尊重对方,但俩人在很多方面截然相反:亚当斯身材矮小滚圆,而杰弗逊身材高大;亚当斯很在乎自己的名誉,杰弗逊是一个生性平淡的人。

当然了,两位政治家的不同之处更主要是体现在对国家未来的基本构想上。

亚当斯是一个坚定的联邦党人,害怕过分的民主导致国家一盘散沙,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杰弗逊则是一个反联邦党人,主张加强州权。

在1796年的总统选举中,两个人得票数量非常接近。亚当斯以71:68的微弱优势当选为总统,杰弗逊成为副总统。由于双方选票差距太小,只有3票,所以杰弗逊的支持者嘲弄亚当斯为“三票总统”。

亚当斯继任总统之后,就干了一届,再竞选的时候有人给他泼脏水,搁在今天俩人竞选互相泼脏水很正常嘛,但是亚当斯是那种典型的老派绅士,坦荡君子,你给我泼脏水是吧?我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走,回家了,什么总统不总统的,我不干了。

接下来的第三任总统就是杰弗逊。他干完了两届,还能不能再干?能,随便,想干几届干几届。

但是杰弗逊说华盛顿将军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先例,我将追随他,有更多的先例就会成为惯例,使那些妄想延长任期的人无计可施。所以他干了两届也不干了。

这样在美国就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总统最多只能干两届。你再牛有“国父”牛吗?“国父”干了两届就下去了,你觍着脸在那儿坐着合适吗?唯一的例外是“二战”时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小罗斯福,他是连着干四届。那会儿没有法律规定说不能,所以他连着干四届也没人说,干满了三届,第四届当上不久就死了。

“二战”后美国的宪法修正案规定,总统只能连任两届,甭管比尔·克林顿怎么优秀也好,乔治·W·布什如何糟糕也罢,都只能连任两届。

我记得克林顿当总统那会儿,非洲有一个国家叫扎伊尔,现在改名叫刚果(金),那个国家的独裁者叫蒙博托,被反政府军推翻了,当时在非洲是挺大的事。

克林顿总统评价说,我上大学的时候他是总统,我当律师的时候他是总统,我当州长的时候他是总统,我当总统的时候他依然是总统。你干的时间太长了,你是扎伊尔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你什么时候落山啊?我要想当总统就只能把你干掉。你要是干满四年、八年就乖乖滚蛋,我用得着干掉你吗?

所以民主不光对人民有好处,对统治者也是一种保护。我对政府不满,我上法院告它去,总比在政府门口扔石头或者把办公大楼烧了强吧?法院判下来不一定谁赢呢。

钱币里的中国史幽云疑案曹操多阳谋郭论明朝大历史南明史(全二册)我真不想出生啊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