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魔方中国史02”帝位进化论:天子们的忐忑与哀愁 > 康熙皇帝的九子夺嫡

康熙皇帝的九子夺嫡(1/1)

与前面的唐玄宗和宋徽宗相比,康熙皇帝的子女数量也不遑多让,在他68年的人生旅程中,一共生了35个儿子和20个女儿。与前面两位相比,康熙皇帝晚年并没有受到儿子们的胁迫。但是,康熙皇帝晚年最大的痛心之处,就是若干个儿子卷入的立储之争—民间也称为“九子夺嫡”。

有赖于多年来“辫子戏”的荧屏轰炸,很多人对“九子夺嫡”的故事梗概都耳熟能详。所以,今天我们换一种角度,用合同招投标这样一种商务操作模式,来量化分析九子夺嫡的过程,以及隐藏在背后的一些通用规律。

一个典型的合同招投标流程,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与定标五个步骤。不过,这仅仅是从招标方也就是从甲方的角度来讲的阳光下的标准流程而已。今天,我们要从投标方的角度来谈招投标流程,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暗黑版”的招投标流程,也就是从乙方的角度来运作销售项目。

从投标方也就是乙方的角度来看,招投标流程包含了标前引导、组团围标、入围短名单、比拼测试、签订合同五个阶段。

我们先来看标前引导阶段。

其实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康熙皇帝都算是历史上一位少有的好皇帝。

不过,晚年立储失策,是康熙皇帝一生之痛。

关于立储,我们先从太子胤礽(réng)说起。

胤礽,康熙皇帝次子。胤礽创造了两个纪录,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之最。其一,从1675年到1708年一共连续当了33年的皇太子,为历史上时间最久;其二,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正式册封过的皇太子。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氏同康熙皇帝举案齐眉,相濡以沫,是青年时代康熙皇帝的心中挚爱。生完胤礽,赫舍里氏因难产而死。胤礽从小就被康熙皇帝带在了身边,康熙皇帝对于胤礽的教育也是尽了最大努力。

不过,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子,即便能够接受全天下最好的教育,他的成长之路依然是残缺不全的。比如,周围随从人员的百依百顺,就养成了胤礽性格暴躁、行事乖张的个性。此外,作为自小丧母的独生子胤礽,对于亲情的长期缺失,也造成了他待人冷漠、我行我素的叛逆性格。然而,康熙皇帝对赫舍里氏的偏爱和怀念,曾一度全部转移在了胤礽身上。对于皇太子身上的种种瑕疵,康熙皇帝多数时间以回避和掩盖的方式加以包容,客观上也助长了胤礽暴戾的作风。

1708年,康熙皇帝率领众多皇子巡幸塞外。在返京途中,康熙皇帝在夜里发现胤礽向他的寝帐进行窥探,也就是史家所说的“帐殿夜警”事件。这件事情,在普通百姓家里很平常,但是在皇帝家庭,这却是涉及篡弑和谋逆的大罪,跟动机无关。比如前朝隋文帝的太子杨广,就是在皇帝病重的时候,暗中写信来了解皇帝身体的真实情况。最后这件事搞成了一个宫廷悬案,也成为皇族家庭中,太子着急上位的经典案例。隐喻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太子当腻味了,他盼着老皇帝早死。

康熙皇帝对太子长达几十年的容忍终于结束了,他的愤怒如洪水一样喷发了。在怒不可遏、心灰意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第一次废黜了太子胤礽。

皇太子的位置之于皇帝,其实只是一步之遥。结合如今的商场招投标来说,确认皇太子,就如同项目销售中的独家定向议标谈判。注意关键字,“独家”是指没有竞争对手,“定向”是指方向基本明确,“议标”是指过程气氛友好,“谈判”是指甲方尚需考察。不过如果没有太大的差错,独家定向议标谈判,甲方几乎是注定要和乙方签订合同的(即登基称帝)。所以,胤礽做了33年的太子被废,等于是对外公开宣布,登基做皇帝这个招投标项目,最后还不一定是谁中标。

康熙皇帝的皇子们,内心终于沸腾了。等了几十年,终于等到了大清皇位的重新发标,对于没有设立严格嫡长子继承制的康熙王朝来讲,皇子们都还有机会!

太子胤礽被废了,皇位的归属问题一下子悬念丛生。

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乾隆、嘉庆之后的清朝,问题其实并不大。因为那个时候的清代皇室,生育能力已然呈下降趋势。皇帝的身体一代不如一代,妃子数量越来越少,妃子们怀孕的几率也雪崩式下降。别说争夺皇位了,找个合适的继承人都不容易。道光帝选来选去,还是咸丰帝和恭亲王奕?两个人的二选一问题;咸丰帝没得选,因为他只有慈禧帮他生的唯一一个儿子—同治帝;同治帝没有儿子,于是找来了堂弟又是两姨兄弟的光绪帝;光绪帝又没有儿子,于是只能选侄子宣统帝即位;宣统帝溥仪[1],则又是一辈子没有儿子。当然,溥仪有没有儿子其实也无关紧要,因为早在他6岁的时候,大清就已经寿终正寝了。

然而此时此刻,康熙皇帝的问题在于,他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位繁殖力惊人的皇帝。他所生的35个儿子中,能够健康地活到成年的,就多达24个。

在这其中,具备争夺帝位资格的皇子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参与本次皇位投标项目的九位皇子们,综合实力都还是比较强的。

这九位皇子,相当于是本项目的投标主体,他们基本都具备一定的客户关系(朝野关系)和产品方案能力(潜在皇位继承人的个人综合能力)。按照销售项目运作的一般思路,在客户没有正式发标之前,需要对于标书进行有利于自己方案的引导,以迅速淘汰不符合标准的小厂家。这种针对销售项目而进行的市场行为,叫作“标前引导”。

康熙皇帝的九个皇子标前引导,正是这样按照流程发生的。

对于打击竞争对手而言,标前引导是一种非常奏效的“先下手为强”的商战手段。标前引导要讲究艺术性,适当表现自己是应该的,但是却一定要注意调节沟通中的措辞和对竞争对手的态度。有两种极端情况是值得注意的,一种极端是过度引导。也就是说,乙方为打压竞争对手,过于强调自己,而过分地贬低了竞争对手。这种标前引导,很有可能会引起招标方也就是甲方的反感,从而导致全盘皆输;第二种极端,是投标方也就是乙方完全游离于标前引导工作之外。在竞争对手都各显其能,强调自己独特价值的时候,保持特立独行的谨慎和低调虽然必要,但不能完全处于消失状态。否则,当对方成功引导了技术标准(皇位继承人标准)之后,你难免要处于坐以待毙的状态了。

这两种极端情况,都出现在了康熙皇帝皇位继承人的“标前引导”中。

第一个是皇长子胤禔。

胤礽出事之后,胤禔对于皇位的渴求已经到了不加掩饰的程度,完全地暴露在了康熙皇帝和皇子们面前。甚至,在“帐殿夜警”事件之后,胤禔向康熙皇帝进言,自告奋勇,希望帮助康熙皇帝杀掉胤礽(“今欲诛胤礽,不必出于皇父之手”《圣祖实录·卷二三四》)。

胤禔犯了皇室成员最大的忌讳,那就是只能想不能说,甚至于只能做不能说的事情,让他大声嚷嚷出来了。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固然可以杀兄弑弟,在家人的鲜血中登上帝位,但是在动手之前,李世民一定不会傻到跑去跟李渊商量,说我最近感到竞争压力很大,杀几个兄弟缓解一下精神压力如何?

最终,咎由自取的皇长子胤禔被康熙皇帝圈禁,失去了投标权利。事实证明,发标之前,对于客户适度引导,但绝对不能过火,更不能陷入到对竞争对手的恶性攻击中去。一旦引起甲方的反感,则标前引导只会起到反效果。

第二个是皇三子胤祉。

长期以来,胤祉以饱读诗书而著称于众兄弟之中,有非常高的文学素养。如果说皇长子胤禔是众兄弟中间的一股泥石流,则胤祉就是众兄弟中间的一股清流。如果像胤祉这样的皇子多几个,康熙皇帝一定不会不高兴,只是对于皇位继承来讲,胤祉这样的人,则一定不会入康熙皇帝的法眼。因为,胤祉这样的标前表现,做一个学者倒是恰如其分,做一个心狠手辣的政治家,胤祉火候差得太多太多。

跟皇长子一样,投标之前,皇三子就没在康熙皇帝的视线之内。

所以,乙方的解决方案一定要紧扣客户需求,而不是自说自话,自卖自夸。简单一句话,究竟是推销人参还是推销萝卜,关键在于你的客户是不是兔子。

就康熙皇帝的传位大业来说,标前引导的结果已经出炉,投标竞争对手已经由九家变为七家。而投标竞争对手变少的同时,各位皇子们的下一步策略,也变得明朗了许多。

大清皇位的项目运作,正式进入第二阶段。

面对着已经九家变七家的竞争形势,皇子们除了感到竞争之残酷及惨烈外,还感到了莫名的兴奋,毕竟机会和胜算,又多了几成。

不过,有一个问题是大家不得不考虑的,那就是七家之中,有两家实力最强、品牌最好的大厂家,一个是废太子胤礽,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另外一个是皇八子胤禩,朝野的支持之声不绝于耳。这两家在当时的情况下,同另外五家一起参与投标,就如同在洗澡盆里面安排了一只大象和一头长颈鹿,其他五只小动物只有干瞪眼的份儿。于是,自然而然地,商业投标规则里面常见的潜规则—“围标”,跳入了每个人的脑海。

围标,也称为“串通招标投标”,它是指几个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进行投标,通过限制竞争,排挤其他投标人,使某个利益相关者中标,从而谋取利益的手段和行为。围标行为的发起者称为围标人,参与围标行为的投标人称为“陪标人”。围标的目的,是因为参与投标的厂家太多,竞争太过惨烈,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于是立场相似或者相同的投标方,索性先私下苟合一下。苟合的好处,一是能够结成价格同盟,不会在价格和商务上彼此大跳水,形成无序的乱战局面;二是几家私下结盟之后,可以和盟友共进退,先把最不喜欢的竞争对手踢出局,之后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

皇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站队,划分成两大阵营,如下表所示:

如此看来,在竞争皇位的过程中,七个皇子已经根据利益和喜好,划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这两个阵营都是优先支持自己的陪标对象来实现中标(夺得储君身份)的。至于说围标人得到皇位之后的利益分配,几兄弟如何瓜分利益,利益分成的形式究竟是和平谈判还是武力政变,那是后话,先中标再谈不迟。

在围标的过程中,太子党刚开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首先,是客户关系同情分。太子胤礽从小跟康熙皇帝一起长大,也一直是按照储君的标准来培养的。也就是说,这个定向议标的过程,长达33年。很多客户的技术标准,都已经原封不动地复制给了胤礽的投标团队。而胤礽无论怎样不争气,毕竟他这些年,也一直是按照客户要求在一点点努力向最高标准看齐的。在此期间,决策链关键客户(康熙皇帝及康熙皇帝的近臣)与厂家(胤礽)培养起来的深厚感情,绝非是其他厂家朝夕能够影响的。

其次,是竞争对手的失误。皇八子胤禩固然优秀,而且,也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围标参与团队。与此同时,满朝文武大臣,很多和胤禩的关系非常深厚。这种深厚,已经大到了可以制造舆论、制造话题来影响康熙皇帝决策的程度。很多时候很多话,根本不需要皇八子胤禩自己开口说,朝廷上下一众粉丝和追随者们就已经帮他说了。而且一边说还一边鼓励胤禩:八爷您坐好了,我们送您上去。

不过这些,其实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

事实是,皇八子胤禩跟康熙皇帝的父子关系非常一般。不仅一般,某种程度上还很差。康熙皇帝万万没有料到朝臣会众口一词地支持胤禩。而皇八子胤禩则摇着羽毛扇,优哉游哉地站在粉丝们背后吃瓜围观,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欣赏自己的皇阿玛下一步如何决策,才能堵住自己的粉丝们的嘴。这样的尴尬局面,让一世英名的康熙皇帝,感到智商被严重侮辱。事实上,在一个聪明的皇帝面前卖弄聪明,是一种非常危险和愚蠢的行为。即便是父子之间也不例外。

在实际的商业投标运作中,对于最高层的关键客户影响如果不能直接进行,那么采取间接影响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比如得不到招标方一把手的认同,就去争取招标方的二把手、三把手,但是这个火候一定要拿捏得很准确。“八爷党”对于此次决策,很显然犯了过于“操切”的错误。

操切的八爷党们,甚至采取了逼皇帝表态这种下下之策。

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1708年年初,皇太子胤礽被废。随即,“八爷党”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上书行动,要推举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高潮发生在1708年底,文武大臣们在畅春园逼宫康熙皇帝,希望康熙皇帝能够对立新太子的事情明确表态。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畅春园:

清代早期的皇帝,比较喜欢在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办公,图的就是一个清心自在,远离喧嚣,给自己一个比较雅致的办公环境。畅春园就是这些园林中比较著名的一个。

畅春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原名“清华园”。但今天清华园的名字归了清华大学;畅春园的一部分,被划归北京大学校区。老清华是北大,新清华是清华,也算一段佳话。

康熙年间在清华园旧址上营建的畅春园,成为康熙皇帝最为钟爱的京郊离宫。

康熙皇帝一生,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畅春园办公,最后告别人世也是在畅春园。畅春园营建之后,后来的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又在畅春园的基础上,继续营建圆明园和清漪园(颐和园)。最终,三代皇帝的努力,使得北京西郊形成了“三山五园”(即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和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的皇家园林区。

英法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的同时,顺便毁掉了畅春园。如今的畅春园只剩遗址。而且因为缺少图纸,如今我们已经无法用电脑技术,来完全复原畅春园的原貌,只能是引以为憾。

在这次的畅春园议事中,八爷党们很着急。

面对八爷党们的急不可耐,康熙皇帝只简单说了两点:(1)胤禩并没有政事经验(即解决方案只有试验,没有商用);(2)胤禩的母亲出身低微(厂家品牌影响虽大,但不够正面)。

皇帝的表态,让“八爷党”粉丝们的热情空前受挫。

竞争对手“八爷党”犯错了,得利的一定是“太子党”。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废太子胤礽被复立为太子,重新作为定向议标厂家,进入了客户(康熙皇帝)视野。但是谁都知道,这次太子复立,太子胤礽已然风光不再。首先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次复立,违背了很多大臣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原来支持皇八子的大臣;第二点原因,则更加致命—太子精神分裂了。

太子的精神分裂由来已久,早在做太子的时候,就有人觉得胤礽这个人不正常。只是当时的胤礽贵为太子,没有太多人敢在背后嚼舌头而已。而第一次被废,胤礽墙倒众人推,胤礽本人的精神又受到了非常大的刺激。于是,他的行为越来越让人感到不可理喻,同时胤礽有疯病的消息不胫而走,变成一个朝廷上下人尽皆知的八卦。

胤礽的问题,和我们前文提到的唐玄宗的太子李亨非常相似,我们可以统称为“原生家庭问题”。原生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会让很多人形成极端或者怪异的性格特点,从而决定一个人一辈子的人生轨迹。

两个人的相同点是:都没有亲妈在身边照顾他们、教育他们长大,都有一个英明神武并且寿比南山的爹。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太子,一直做到中年还没机会接班做皇帝;两个人的不同点:李亨一直是奶奶不疼、姥姥不爱的角色;胤礽则是早早失去母亲,其后在康熙皇帝的溺爱之下长大,从小没有受过任何委屈。

李亨和胤礽两个人的结局,则大相径庭。李亨依靠太监和军头夺取大权,荡平叛乱,把自己的父亲软禁在了太极宫。胤礽则从人生的巅峰滑落,从此一蹶不振。李亨一辈子都在走逆风路,最后用自己的反抗来报复这个压抑人心的世界。而胤礽走了一辈子顺风路,突然一天遇到逆风,就找不到了前进的方向。

胤礽在被复立之后,继续暗地里结党营私不算,还公开说出诸多忤逆犯上的胡言乱语。他确实是疯了。太子胤礽疯了之后,他作为一个投标主体,等于是自动弃标了。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退出只是时间问题。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太子胤礽二次被废。这一次,他再无复立可能。

太子虽然一时围标成功,但因自身原因最终被废标,参与皇位投标的由七家变为六家。形势更加明朗,竞争也更加激烈。太子二次被废,等于是客户开始操作正式发标,剩余六位皇子们要做的就是—决战短名单。

太子失势了,弹冠相庆的是“八爷党”,而失去了主将的皇四子和皇十三子则陷入了低迷与反思。与此同时,新的希望则孕育在每一个皇子心中。

皇四子胤禛,长期以来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低调到了各位皇子都忽视了他的存在。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胤禛都保持了谨慎而又冷静的头脑。并且经过反复斟酌之后,胤禛所迈出的每一步,都隐藏在太子胤礽的身后。

胤禛这样做,其实自有他的道理。

首先,韬光养晦,积蓄力量。

康熙皇帝太过英明,众位皇子的一点蛛丝马迹,风吹草动,都很难逃过老爷子的法眼。因此,出的风头越多,可能死得越快。不如躲在幕后,暗暗锤炼内功。

其次,外弛内张,避免树敌。

因为太子的一废一立,众位皇子几乎剑拔弩张,如果这个时候站到风口浪尖,很有可能会处处树敌。一旦侥幸取胜还好,但也最多不过是个皇储,距离皇帝尚有一步之遥;万一失手,下场会异常悲惨。

为了表示无意皇位,胤禛甚至还主编了一本《悦心集》以陶冶情操,来表达自己的清静无为。《悦心集》这本书中,收入了大量或淡泊明志,或寄情山水的文学作品。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等名篇,都被胤禛收入其中。这本书虽然看起来表达了道家的清心寡欲,或者说佛教的禅心顿悟等观点,然而这本书中的大量文字,却又隐含了儒家“修齐治平”的家国天下思想。应该来讲,在其他皇子锋芒毕露的关键时刻,皇四子胤禛用这本小书《悦心集》,来非常委婉地向康熙皇帝和朝臣们传达了一种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我虽然不会喊任何激昂的口号,但我知道我始终走在自己的路上。

不过,一个人走路走得太久了,往往会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胤禛,像是混迹微信群的万年潜水员,几十年来从不冒泡。不过,太子胤礽的彻底倒下,无异于丢了一颗深水炸弹。皇四子胤禛,终于被炸出来了,他正式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从现在开始,他终于开始意识到,其实自己原本也是这个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这一次,胤禛终于找到他的航向。而胤禛这样的人一旦决定,将义无反顾,为达目的,他将矢志不渝。

皇位招投标的组织形式依然是围标,只是太子党围标团队已经悄然更换门庭,当前的招投标形势是“四爷党”VS“八爷党”。在两个团队竞争的背后,所有皇子将为最后的短名单展开角逐。此时的竞争形势如下表所示:

这里,我们要用到一个传统的市场销售项目分析工具—销售四要素分析法,来看一看“四爷党”对于这个项目的运作情况。

市场销售项目的四要素分析法,是市场人员常用的一种分析工具。包括了客户关系、解决方案、服务与交付、融资与商务四方面的能力分析。不过就我们本文皇位继承权的竞争而言,客户关系、解决方案、服务交付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融资与商务能力,作为皇室贵胄,不管“四爷党”还是“八爷党”,他们在财务上都不会有任何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他们之间比财务比拼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竞争情报的搜集和管理。具体分析如下:

四要素之一,客户关系。

简单总结一下客户关系的分类。

客户关系分为关键客户关系、普遍客户关系、组织客户关系三个层面。关键客户关系要以普遍客户关系为依托,二者的累加,最终形成一种“势”的力量,则被称为组织客户关系。

胤禛对比胤禩,对于关键决策客户康熙皇帝的把握其实是半斤八两。虽然不能说是后娘养的,但可以确定,这两个人从小就都不是康熙皇帝的心尖子。

而再看普遍客户关系工作,胤禛的确不如胤禩。胤禩出色的沟通和交际能力,让他在朝野上下积攒了相当的人气。当时的满朝文武大臣,动不动就向康熙皇帝明里暗里、有意无意地夸赞胤禩,“八爷好,很好,就是好。比四爷好两倍,比二爷好四倍。”

面对普遍客户关系无法取得优势的尴尬局面,胤禛反其道而行之,索性低调隐忍,凡事谦卑温和处之。胤禛采用了幕僚戴铎的建议,在处理父子兄弟关系上,讲究“孝、诚、和、忍”。也就是说,对待皇父,要用“孝心”与“诚心”;对待兄弟,要用“和而不同”与“隐忍不发”的原则。(“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戴铎十启》)对于大臣们,戴铎要求胤禛“敬老尊贤”。(“主子敬老尊贤,声名久著,更求刻刻留心,逢人加意。”《戴铎十启》)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对胤禛在这一时期的做事风格影响至深的一点,则是这句—“处英明之父子也,不漏其长,恐其见弃,过漏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戴铎十启》)换言之,戴铎点出了和康熙皇帝相处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句话—康熙皇帝是一个英明的天子,同这样聪明的父亲处理父子关系,如果不暴露自己的长处,就会被康熙皇帝嫌弃;如果过于暴露自己的聪明,就会被康熙皇帝怀疑。这句话,应该是戴铎对胤禛的所有建议中的点睛之笔。这句话,恰恰点出了之前已经退出竞争的皇长子胤禔和皇三子胤祉两个人的失败原因。而同时这句话,也是困惑中的皇八子胤禩最需要听到的一句话。

戴铎的建议,未必对胤禛和胤禩的普遍客户关系比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这样的安排,让胤禛至少在这一项比拼中不会有太多的失分。处理好官场上的人际关系,胤禛即便不能像八爷胤禩那样左右逢源,但至少不会在关键时刻被人落井下石。更何况,处事圆滑的官僚们,面对四爷和八爷这种皇室内部的斗争,两面下注的人一定还是居多的。

很多人在为胤禛最终的胜利复盘的时候,谈到这一时期的胤禛,多半认为胤禛有政治作秀的嫌疑。然而事实证明,即便是作秀,也要讲究战术。

四要素之二,解决方案。

胤禛和胤禩的解决方案比拼,也就是二人针对皇帝标准的个人综合能力展示。在销售项目运作中,解决方案的好坏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未必能让你稳操胜券,但它却是客户关系运作的必要支撑。否则都是空谈。

从这点上讲,皇八子胤禩有口皆碑。

因为母亲的出身不好,胤禩从小便是在皇室成员们的冷眼中长大的。这种成长环境,造就了胤禩在一众高傲的皇子中间特色鲜明的行事风格。在同他人的相处中,胤禩进退知礼,待人温和,人缘极好。胤禩擅长发挥自己沟通能力强、人脉关系广的独特优势,并把这种优势充分地运用到自己的行政工作中去。对于中国传统官僚体系而言,这一点相当重要。朋友多了路好走,这句话无论在商场还是官场都同样适用。所以在康熙皇帝一废太子之后,胤禩一度担任京城内务府总管事,表现出了很强的施政能力。

而胤禛则又是另外一个极端。

胤禛的出身不错,他的母亲德妃乌雅氏是地位相当高的后宫嫔妃。在胤禛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康熙皇帝之外,他犯不上刻意去讨好任何人。胤禛的城府极深,不事张扬。本职工作中,他埋头苦干,秉公执法,为了朝廷政策和决议的上传下达,胤禛可以利用自己皇子这种尊贵身份,不惜去得罪一些人,或者打破一些官场或者职场的潜规则。

换一个角度来讲,胤禛和胤禩的施政能力可能不分伯仲,但两个人是从完全不同的两个角度来对施政进行诠释。胤禩是利用关系和人脉来把工作做好,而在做事的过程中又对自己的关系人脉进行有效提升;胤禛则是从工作本身出发,以结果为导向进行施政。为了把事情做好,胤禛不仅动用现有的人脉体系,而且不怕破坏或者触动一些人的幕后利益或交易。

应该来讲,官场上的政客和政治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政客俯拾皆是,而政治家的人选则是不可多得。对于政治家而言,重要的不是做好人,而是办成事。从这点上讲,我们认为,胤禛应该更能够得到康熙皇帝的圣意。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就实际的项目运作而言,解决方案不需要大而全,而是需要有差异化的竞争特色,同时真正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方案,才是好方案。

四要素之三,交付能力。

中国历史上老皇帝传位是个问题,而新皇即位同样是个问题。几千年来,有多少新皇即位带来的不是天下太平,而是天下大乱。很多时候老皇帝尸骨未寒,争夺皇位的军事政变就开始了。能够成功拿到老皇帝的遗诏,法统上毫无争议地继承大统固然非常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毫发无损地登上皇位。一个没有皇位继承能力的皇子拿到了皇位继承权,对于他本人来讲,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这样的皇子仓促登位,等待他的有两种结局,一种结局是找一个政治靠山成为傀儡,另外一种结局是死于政变或者内讧,被更加优秀的皇子取代。前文讲到的“屠龙高手”宇文护,趁着宇文泰离世之后的政治真空,独霸朝纲,连杀三任皇帝。最后只有少年老成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站稳了脚跟,最终隐忍数年,反戈一击拿下宇文护。而宇文邕这样的人,是几百年不世出的有头脑有眼光的政治家。而皇帝工作交接这件事,要靠一整套完备的交付计划来实施,不能每一次都指望新皇帝是宇文邕这样的天才。

老皇帝在世时,可能会通盘考虑皇储安全继位的问题,为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做好万全之策,比如朱元璋。但是需要明确一点的是,皇帝这个职务是终身制,老皇帝不到撒手人寰的那一刻,一般不肯轻易交出权力。所谓万无一失的提前交接基本不太可能,那么如果真到了老皇帝咽气的那一刻,所有之前的传位部署哪怕有一个疏漏,都有可能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更何况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敢随便预测,老皇帝到底什么时候咽气。

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

所以,咽气这事,往往都是突发性的,这就注定了,新老皇帝的工作交接,必须是个十分精细的技术活。

然而,胤禛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却体现了少有的警惕性和前瞻性。

从地方到朝廷,胤禛拥有几个重要的棋子:

(1)年羹尧。年羹尧是汉军八旗的佼佼者,是康熙朝后期著名的军事领袖。年羹尧在仅仅30岁的时候,就已经升任四川总督。又在此后短短几年之内,历任陕甘总督和抚远大将军,官至一等公。尤为难得的是,兵权在握的年羹尧,外战战绩彪炳,在大清西部边防军队官兵心中威望极高。

年羹尧站队胤禛,最早是因为裙带关系。年羹尧的妹妹就是胤禛的侧福晋年氏,也就是后来胤禛做皇帝之后的年妃(《甄嬛传》中华妃的原型)。满汉八旗之间的这种通婚关系,在当时颇为常见,各种裙带关系网错综复杂。所以胤禛和年羹尧的私交甚厚,其实才是问题的真正关键。这种过从甚密的私交,保证了在康熙皇帝晚年,胤禛在地方军事上的心理安全防线。

(2)戴铎。在胤禛登基之前,戴铎是胤禛最为信任的帐下幕僚。在康熙皇帝的皇子们长期争夺储位的过程中,戴铎主动并且毫无保留地押宝胤禛,体现出了他本人高于常人的政治判断力。

这个时期胤禛的个人行事风格,到底受到了戴铎多大程度的影响,我们无法量化分析。但从结果来看,胤禛在一步步拿到皇位的过程中,的确是身体力行地践行了戴铎的策略。所以我们认为,戴铎功不可没。

(3)隆科多。隆科多是胤禛的亲舅舅,也是康熙皇帝晚年时的步军统领。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是京城防务中最为关键的角色。康熙皇帝传位前后,其实无论谁接班,都需要首先控制京城和紫禁城。比如我们前文讲到的唐朝历次政变,成功的关键,其实就是控制京城尤其是大内皇宫的防务。比如前文提到的李世民的胜利、李重俊的失败,都是因为玄武门。

还有一点。隆科多长期陪伴在晚年的康熙皇帝身边,他担负了胤禛的信息传递工作。有了隆科多,就相当于杨广登基之前有了杨素,可以在皇帝身边搜集情报,也就不用像废太子胤礽那样,不顾形象地搞一个“帐殿夜警”的欺君之罪出来。

总而言之,无论是否出于夺位的准备,胤禛都时刻准备着迅速控制局面。

而反观胤禩,除了他的铁杆支持者—皇十四子胤祯的边防部队之外,几乎没有提前布局。这样即便是康熙皇帝传位给胤禩,他也并不具备快速上位的能力。而万一上演兄弟阋墙、血溅皇宫的情节,胤禩束手就擒的可能性很大。

四要素之四,情报竞争。

情报竞争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客户,二是来自竞争对手。

这两个点上,胤禛也都提前做了布局。比如说皇宫大内,隆科多便是胤禛的眼线,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客户康熙皇帝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消息。第二点很重要,但是却很难,不过胤禛做到了。根据后来的史料分析,胤禛早早就在胤禩的门下收买了很多细作,据说年羹尧也是充当过“双面间谍”的。

综上所述,单从理论上来讲,按照标准的销售项目四要素的单项比拼,胤禛无疑占据了非常明显的上风。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死鹰事件”。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一月,再次北巡的康熙皇帝在途中收到了留守的胤禩送来的礼物—两只老鹰。准确地说,两只死老鹰。谁也说不清楚鹰是什么时候死去的,谁也说不清楚一直受康熙皇帝冷落的胤禩怎么会突发奇想送了两只老鹰。为什么不是两只波斯猫或者哈士奇?这一切都已不重要,因为太晚了。

起源于东北白山黑水的满族,是一个典型的东胡渔猎民族,渔猎民族普遍有崇拜猎犬或者猎鹰的习惯,尤其是猎鹰。这种在满族人心中如同神灵一样的动物,胤禩一次就送了两只,两只都是死的。

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康熙皇帝的反应,先是莫名其妙收到礼物,然后一脸懵地打开礼物,最后怒不可遏地丢掉礼物。

鬼使神差,造化弄人。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件事情之后,康熙皇帝基本全盘否定了胤禩的“八爷党”。转而,已经步入晚年的康熙皇帝,开始着力培养另外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子—十四子胤祯。

经过了残酷的标后直接竞争,笑着走到短名单行列的人,居然是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祯。六家剩下了两家。呼声最高的废太子和皇八子,如今已经彻底成为明日黄花。很多人都惊掉了下巴。

胤禛和胤祯,将展开更加残酷的商战中的一对一比拼测试。

胤祯,皇十四子,他和胤禛有着同一个母亲—德妃乌雅氏。不过与哥哥胤禛相比,胤祯却有着极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处事方式。

不同之一:年龄差距。二人虽然是一母同胞,但是年龄却整整差了10岁,因此,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很难说能有什么共同语言。

不同之二:成长有别。两个人都是德妃的儿子不假,但是胤禛是由当时的皇贵妃佟佳氏抚养长大,而胤祯则是由德妃本人抚养。

这里提到的佟佳氏,是汉军八旗,她的去世时间很早,早在康熙二十八年就离开人世。临终之前,康熙皇帝下旨,册封皇贵妃佟佳氏为皇后,想用冲喜的方式挽救佟佳氏的生命。不过,佟佳氏第二天就离开人世,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佟佳氏的出身相当高贵,而皇四子胤禛早早就寄养在佟佳氏门下;对比佟佳氏,德妃乌雅氏的地位就低多了。因此,一母同胞的皇四子和皇十四子的关系一直不好。

还有个问题,康熙皇帝晚年身边的心腹隆科多,正是佟佳氏的兄弟。所以隆科多是胤禛的舅舅,而不是皇十四子胤祯的舅舅。

不同之三:站队不同。争夺皇位过程中,胤禛刚开始是站在皇太子胤礽一边,后来自己亲自出马;而胤祯则开始支持皇八子胤禩,后来自己出马与胤禛正面交锋。

不同之四:性格差异。胤禛的性格偏内向隐忍,阴冷平淡,而胤祯则热情似火,个性豪爽。这种先天的差异,是后天无法弥合的。

如此之多的个人差异决定了即便是一母同胞的两个亲兄弟,在激烈的皇位竞争中,也必然狭路相逢,刺刀见红。

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开始,短名单上的两个竞争对手,同一个母亲的两位兄弟—胤禛和胤祯在康熙皇帝的一手策划之下,开始了“性能比拼测试”(执政能力演练)。

宿命的对决开始了。先看胤禛的表现。

1717年,明十三陵发生盗墓事件,康熙皇帝派皇三子胤祉和皇四子胤禛查办,同时进行了祭拜工作;此后孝惠皇太后的后事安排,包括宣读祭文等,也都是由胤禛亲力亲为,完成得非常出色。

1721年,康熙皇帝登基六十周年纪念,皇族被派往盛京(今沈阳)祖陵大祭。之后同一年的祭太庙等工作,科举考试案件,牵头人依然是胤禛。这连续的几次出头露面,显示出了胤禛极其干练的办事作风。

1722年,通仓(通州粮仓)、京仓(北京粮仓)亏空案爆发,胤禛带领隆科多等康熙皇帝朝重臣前往查案,在此过程中,胤禛了解到了表面光鲜的康熙盛世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真相。

1722年,南郊天坛祭天,生命已经风雨飘摇的康熙皇帝依然选择了胤禛主持。

胤禛,在一系列的测试考试中表现优异。

看完胤禛,我们看皇十四子胤祯。

1718年春天,准噶尔部[2]袭扰西藏,西藏的拉藏汗向中央政府求助。康熙皇帝任命胤祯为“抚远大将军”,奉旨讨逆。同时,加封胤祯为“大将军王”,并亲自降旨要求青海的蒙古王公配合胤祯的平乱工作。到第二年九月,此次平乱胜利告终,胤祯同时册立了新的达赖喇嘛,对于后世中央政权对西藏的主权的合法性,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这次远征,对于胤祯的历练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兵权的掌握,当时他手下的西北总兵力,号称三十万;其次,执政能力的体现,在此过程中,胤祯不仅带兵,还需要协调蒙古王公以及西藏各路势力之间的关系,而他本人也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在将西藏安顿好之后,1721年,胤祯又挥师新疆伊犁,准备一举荡平准噶尔。之后,在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之后,他又提出了和谈的建议,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赞扬。

比拼测试结果出炉,胤禛和胤祯两兄弟,各自体现了自己成熟干练的做事风格,结果上也几乎打成了平局。那么对于最终客户(康熙皇帝)来讲,究竟是选择哪个厂家?又何时宣布中标结果?这道难题又一次摆到了康熙皇帝面前。毕竟,皇位只有一个,根本不存在两家分标的可能。

何去何从,这是个问题。

世界上最怕两个词,一是执着,二是认真。

正是借助执着和认真的个人风格,胤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胤禛和胤祯的对决陷入僵局,比拼测试也看不出任何高下之分的时候,决定战局的最后一击终于来了。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的一天,康熙皇帝非常凑巧地在承德避暑山庄遇到了胤禛最引以为傲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这一面只是康熙皇帝六十一年皇帝生涯中,与他九十七个皇孙中的一员,极其平常的一次见面,然而,这次会面所产生的影响却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因为这次相遇,从这一年的春天开始,弘历开始陪伴在晚年康熙皇帝的身边侍读伴驾。康熙皇帝居然把畅春园中的“澹宁堂”赐给弘历专用,体现了一种不一样的偏爱。而这段日子,也成了日后乾隆皇帝最值得珍藏、最值得骄傲的回忆。很多人的恋爱技巧里面,就有制造“偶遇”或者制造回忆这一条。我想这一点,老辣的胤禛应该用得比我们更纯熟。

事实证明,当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性能比拼测试出现僵局时,保留一个足以致对手于死地的技术参数,放在最后提供给客户测试,是一条出奇制胜的妙计。

我们已经很难去复盘胤禛最后的胜利,是不是真的同弘历有强相关联系,但是毋庸置疑,貌似低调的胤禛,其实每一步都经过了精心策划,这一次也不例外。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代最雄才大略的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路。但遗憾的是,直到最后,康熙皇帝都没有能够当着所有皇子的面宣布皇位的继承权问题。康熙皇帝将自己的接班人人选,写进遗诏并交给了胤禛的舅舅隆科多。

结果是,胤禛中标,同年登基,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就如现代商战,一旦甲方按照法定程序开标,乙方无论中标还是丢标,都必须尊重游戏规则,愿赌服输。再多的辩白,再多的抗议,都是徒劳的。成王败寇,十四子无论如何委屈、如何不服,事实已经不可更改。

只不过,如果缺少了公平、公正、公开之中最重要的“公开”,前两项都已经变得那么苍白无力。皇帝这项职务的终身制害死人,害了康熙皇帝,也害了雍正皇帝。

关于继承皇位的合法性问题,胤禛甚至在登基之后专门写了一篇《大义觉迷录》来澄清所有的关于皇位的不实揣测。《大义觉迷录》用了大量篇幅来摆事实讲道理,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就是为了说清楚两件事情:

(1)清朝不是个坏朝代;

(2)胤禛不是个坏皇帝。

胤禛在这篇论文里先抱怨自己如何如何不容易,所以大家虽然还不了解所有事实真相,但至少能够对胤禛的所作所为产生非常大的同情。但是耿直的胤禛,在这个时候突然笔锋一转,接着说,我都这么不容易了,你们这些刁民还都不理解我,该死,都该死!于是,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吃瓜群众的同情瞬间又转化为敌视。

比如这句:“我朝之为君,实尽父母斯民之道,殚诚求保赤之心。而逆贼尚忍肆为讪谤,则为君者,不知何道而后可也。”(《大义觉迷录》)你看看,我胤禛是如此的爱民如子,殚精竭虑为你们服务。可是你们这些逆贼,居然还诽谤我。

而对于惊心动魄的畅春园传位事件,胤禛也在文中诉了几句苦。胤禛如是说:

“父皇死后传位给我,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哭得死去活来,其他人都让我节哀。可是猪狗不如的胤禩、胤禟还带头诽谤我。你们这些逆贼,还诬陷我杀父逼母,坏透了。”(“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皆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夫以朕兄弟之中,如阿其那、塞思黑[3]等,久蓄邪谋,希冀储位……而逆贼忽加朕以谋父之名,此朕梦寐中不意有人诬谤及此者也。又如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伏惟母后圣性仁厚慈祥,阖宫中若老若幼,皆深知者。”《大义觉迷录》)

声泪俱下博同情,一言不合就骂街。

效果很不理想。

很多情况下,对于误解不用试图去解释,因为越解释越会增添别人揣测的兴趣。你的每一次新的解释的论据,都会成为别人下一次质疑的新论点。很多人都认为,这篇《大义觉迷录》是胤禛一次不合格的政治秀,最后适得其反。但我们如果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胤禛抱怨式发泄式的文风,完全不像是一个窃取大位的自然人的反应,反而恰恰体现了他无奈和愤怒的情绪。这样的胤禛,才更像是一个被冤枉很久的人,才是一个真实的胤禛。

且不管胤禛是不是被冤枉。

康熙皇帝的猝然离世,最大的痛苦其实来自十四子胤祯。对于客户(康熙皇帝)突然宣布中标结果(皇位归属),胤祯居然完全没有任何预案,不管康熙皇帝最后到底是倾向于四子还是十四子。胤祯,不得不吞下自己疏忽大意丢标的苦果。而且,商业投标如果投诉过程不公,可以重新组织投标。但是,对于皇位的招标,几乎是不可逆的。胤祯从前线回京城后,在灵前质疑传位结果,毫无疑问是徒劳的。

胤禛根本无需解释。因为,成王败寇。

因为,胤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皇位招投标期间所有的商业承诺,从1722年荣登大宝,到1735年暴毙,胤禛殚精竭虑,发愤图强,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属于皇帝的荣誉。最后的死,也跟他疯狂工作、积劳成疾有很大关系。

无论历史如何定位胤禛这个人,至少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那就是,胤禛对得起自己辛苦投标得来的天下,对得起皇帝这份其实并非一劳永逸的职业。

然而,“九子夺嫡”故事本身,将永远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后人口中代代相传。

1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2准噶尔部:是厄拉特蒙古的一支部落。17世纪到18世纪,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东到吐鲁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建立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宗教上他们信奉藏传佛教,对西藏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由于其严重威胁清王朝统治,在19世纪被清朝几次军事行动灭亡。

3阿其那、塞思黑:“猪狗”的意思,胤禛用来指皇八子胤禩和皇九子胤禟。

三国:无限物资,可乐辣翅换二乔柯南,快看,你爸爸过来了快穿:抠逼宿主老爱给NPC花钱大盛疑案录帝君的毒舌帝后,想独自美丽被废后,她们都想让我吃软饭重返1997:从卖盒饭开始逆袭内卫司探案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