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一口气读完战国史:战国很有料(全三册) > 40 赵国危机

40 赵国危机(1/1)

不显山不露水的韩国突然光芒大盛,而身在西面的秦献公也开始励精图治了。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开始在秦国进行改革,这一年,秦献公只改了一个政策。可就是因为这个政策的改变,才使得国外的人才陆续前往秦国,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秦献公的这项改革,以后的商某人就不可能来秦国做官,而这个强秦的奠基人要是不来秦国,秦国这一辈子都别想一统六合。

那他是改了什么呢?就是将秦国最×蛋的人殉制度给取消了。

人殉制度,不仅让中原人视秦国为外番蛮邦,还使得中原的大才不敢前来秦国当官,天知道本朝的君主死了以后会不会让宠臣陪他去黄泉溜达一圈儿。

可就这么一个利国利民又不损害贵族阶级的改革照样被秦国的权贵们所不容,那是为什么呢?

这些权贵表面上说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是不能改的,如果改了还能叫秦国吗?可这是他们真正的想法吗?当然不是!

他们心里其实想的还是自身的利益问题,怕这只是秦献公在投石问路,如果这次让他顺利改革了,那以后接二连三的改革他们该怎么办?拒绝?可之前的改革你也没拒绝啊,怎么着?一涉及到触碰自己利益的改革你就拒绝,那不是明摆着的自私自利嘛。

所以,秦献公的这项改革遭受到了不小的阻力。

可是秦献公想要让秦国富强的决心是史无前例的,他列举出了人殉制度的种种不是,舌战群儒,这才使得改革能够稳步实施,但最关键的还是这项制度没有触碰贵族们的切身利益。

公元前383年,秦献公看准时机,又做出了一个重大举动,那就是将国都迁到了栎阳。

这事儿可就有点儿意思了,栎阳那是什么地方?它地处于现在陕西咸阳东一百多里,是当时秦国东边最前线,紧挨着前些年被魏国夺走的河西之地。

这么看,秦献公如此做的目的就简单了,那就是打算以此为根据地收复河西。

而魏国呢?出乎意料的根本就没做任何调动,也没有增加兵力去河西布防,魏武侯难道看不出这么明显的战略意图吗?

绝对不可能!鄙人觉得魏武侯之所以允许秦献公这么明目张胆的迁都,原因不外乎有二。

第一,魏武侯现在已经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赵国人身上,秦国佬基本被他忽略了。

第二,秦献公在迁都之前肯定是派使者和魏武侯打好了招呼,并且发誓迁都并不是因为想要收复河西,而魏武侯现在没有精力对付秦国人,也只能收了好处暂时听之任之了,他也相信,秦献公没有胆量攻击他,等他归拢完赵国再转过头去归拢秦国也不迟。

魏武侯有一点猜对了,那就是秦献公真的没有胆量在他在位的时候收复河西,可有一点他却猜错了,那就是赵国并不是他能在一朝一夕干服的。

还是公元前383年,这一年卫国新君卫声公刚刚即位,还没等他坐稳屁股,赵敬侯为了向西面扩张地盘,便将魔抓伸向了卫国。

他在东南边境修建刚平堡垒,并打算以此为据点攻打卫国。

建造一个堡垒来攻击一个国家,还是个小国,这要不是起了灭国的心思你就是打死我也不信。

那卫国本来就已经是三流小国了,就是打了鸡血也不是赵国骑兵团的对手,所以卫声公便许以重利,请求魏武侯出兵相救。

魏武侯会不会救呢?救!必然要救!

首先不说赵国现在和魏国是仇敌关系,单说卫国的地理位置他魏武侯也是一定要救的。

卫国位于现在陕西和河北的交界处,连接着赵国东南边境和魏国的东北边境,卫国要是被灭,不止西北线,魏国的东北线也会成为赵国的打击目标。

所以,当魏武侯收到卫声公的请援以后,啥也没说,直接调集魏国精锐,在兔台主动迎战赵军。

懂些军事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步兵是无法和冲击骑兵对抗的,这就是当时的规矩。可这种规矩在魏武卒眼里屁都不是,魏武卒怕过谁?他们的防骑大阵在当时没有一支骑兵部队能够攻破,哪怕是赵国人引以为傲的边民重骑兵也不行!(注:赵国西北边境挨着三胡,那的人成天和胡人打交道,拽出个老娘们都能和马下的胡人只把两下,那的男人凶猛兼力量大,最适合作冲锋骑兵)

兔台大战,魏武卒将赵国冲击骑兵打的溃不成军,赵国无奈之下只能引兵自退。也就是打这以后,赵国恨魏国的程度那只能用“爆表”来形容了,两国短期之内已经不可调和。

公元前382年,不干掉赵国誓不罢休的魏武侯勾结和赵国有仇的齐、卫两国,组成三国联军浩浩荡荡的杀向赵国。

赵国单打独斗魏国都费劲呢,就更别提三国联军了,所以赵敬侯将战线向后收缩,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来和联军打消耗战。

可联军太过可恶,他们拔掉上一年赵国在卫国头上新建的刚平以后,看到赵军全都龟缩起来,也不攻城,而是在赵国境内一顿掠夺,基本上没有一个村落逃出了三国联军的魔爪。

联军一直掠夺到赵国旧都中牟附近,才带着满满的财宝和粮草离开了。

赵敬侯阴冷的看着三国联军撤退的背影,狠狠的说:“魏击,你他娘的给我等着。”

这之后,赵国有一名使者偷偷的前往了楚国。

来自崩三的我在星铁当租借男友重生异世之天降夫郎遇凤不详四合院:东方炼气士寻龙风水师穿越之酷哥的仙医小夫郎我的戒指通北宋我有一家通灵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