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西方博弈往事 > 第四章 血腥的西方资本还有没有下一站

第四章 血腥的西方资本还有没有下一站(1/1)

我对经济史和金融史特别感兴趣,这也跟我的软件工程师的背景有关。作为一个工程师,我对理论兴趣一直不大,总是试图了解理论在实际中是怎么应用的。

经济学也一样,我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现他一直在批驳行会、重商主义、贸易保护、教会等。这让我非常纳闷,完全不懂他为什么和这些东西仇这么大。

后来看了一些经济史的东西,才发现他那个时代是贸易保护的时代,行会控制着各个行业,教会有土地,但是土地上宁可种蒲公英,也不愿意拿出来搞工厂,才明白他的理论都是在说他的那个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慢慢积累起来了,有了更高的视野,才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亚当·斯密是一个天才一样的人物,但是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通过他的思路做大做强,英国是贸易保护起家这个不多说,亚当·斯密全文都在批驳。

但是英国之后所有强大的国家全部是靠贸易保护起来的,比如美国被称为“贸易保护”的策源地;德国李斯特把贸易保护搞成了理论;日韩后来通过高关税保护幼稚企业,这个模式被抽象解读成“东亚模式”。

而这些国家,在发达后无一例外高举“自由贸易”大旗,对“贸易保护”横加指责,一副“敢不自由贸易就要弄死你”的作态。

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所有强国都是“穷则贸易保护,达则自由贸易”。

道理不复杂,你是一个小孩,你敢跟大人同台无规则格斗吗?如果对方是泰森,你敢吗?是不是得先保护起来,等你长大了,然后再考虑自由格斗?

这种类似常识性的东西本身并不复杂,奇怪的是有些人自从学习了经济学之后就不懂了。

资本主义的核心一句话就能说清楚: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一种观念。在《人类简史》里作者说了,其实这些东西本身并不存在,而是一种共识,跟公司、自由经济、国家、计划经济、恐怖主义、素食主义,甚至钱一样,它们本身都是一种观念。一开始接受这个观念的人很少,由于它扩散性好,接受的人越来越多,慢慢扩散到了全世界。

而且大家也要有个常识,资本主义并不等同于市场经济,也不是工业化,它出现得要早得多,哪里能实现财富增值它去哪里,从贩毒、卖奴隶到发动战争,从灭国、屠城到野蛮圈地,它什么都干。资本主义本身才是目的,战争、自由经济、工业化、技术提升都是手段。

我们不讨论资本主义的起源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我们按照一般说法来,最早在威尼斯。

威尼斯人主要做两件事,放高利贷和奴隶贸易,高利贷好理解,奴隶贸易是怎么回事?

当时中亚是阿拉伯人的地盘,欧洲是基督教的地盘,这两方一直在对峙,中间打打闹闹,不过贸易从来没断过,打闹归打闹,但是钱得照赚。当时从中国、印度运到欧洲的棉布、瓷器、丝绸等,就是通过阿拉伯人转给威尼斯人,威尼斯人作为“三道贩子”倒卖给欧洲人。

而且当时阿拉伯国家的国王需要大量身强体壮的奴隶。当时威尼斯人雇佣维京人也就是现在的瑞典人和挪威人,去乌克兰和俄罗斯平原上抓斯拉夫人,威尼斯人坐着吃差价。

斯拉夫人就是后来的俄罗斯人,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俄罗斯。维京人不只抓斯拉夫人,偶尔也抓黑人。黑人从中国唐朝那会儿就在当奴隶,当时威尼斯人逮到黑人后卖给阿拉伯商人当奴隶。这些阿拉伯商人带着黑人到处溜达,一部分还溜达到了唐朝做买卖。

通过放高利贷和奴隶贸易,威尼斯人积累了天量财富。大航海时代开始后,威尼斯人开始投资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去美洲扩展殖民地,商业资本从那时候开始,变成了战争资本。

资本主义从诞生起就追求自我增长,有点像病毒,或者钱。

可能跟大家以往了解的不一样,欧洲发现新大陆后,一开始是在忙着种植烟草和香料相关的植物。真正改变局面的一件事,却是种植棉花。

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别去找东方,后来葡萄牙绕过非洲找到了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方。葡萄牙在印度收购棉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收购香料,拉回欧洲卖给上层社会赚钱,这些产品在当时都是奢侈品,获利丰厚。

这个贸易的过程中全程通过武力操作:

需要在非洲搞一个的补给站,当地土著不配合怎么办?打啊。

到了印度当地土著不做买卖怎么办?打啊。

商船往来,遇上海上劫掠怎么办?继续打啊。

西班牙也一样,在美洲扩展殖民地,逼着当地老百姓给他们挖银矿、种烟草,但是挖银矿和种烟草过程中最关键的两样东西——土地和劳动力(这两样现在也是生产的核心),都得通过武力来解决。

当地老百姓本来可以自给自足,根本不想搬迁或者去银矿里送死,所以西班牙人一贯的做法就是威胁:要不听我们的去挖矿,要不就去死,赶紧选一样。

那时候的贸易就叫“武装贸易”,想做买卖全程都要打打杀杀。打仗就得借钱,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全程参与,并且不断滚动。说到这里我们也看出来了,回到本源去追溯现在这轮全球化,大家会发现一切都起源于国家暴力,是暴力打出来的市场。

欧洲发现美洲后的第二个阶段是“纺织业”。

我们现在感觉纺织这事没什么太值得关注的,但是如果追踪过去五百年的资本主义史,会发现纺织业是主角——蒸汽机、火车、轮船、南北战争、印度殖民地、工业革命,都围绕着纺织业展开,而且纺织业是主因,甚至后来几乎所有的强国,都是从弹棉花做起的。

我们以英国为例。

英国最早是给低地国家供应羊毛的。在15世纪,荷兰、比利的纺织技术是全世界一流的。英国当时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国内薅羊毛去荷兰卖,但是很快就发现卖材料的没有卖成品的赚钱,所以迅速调整了策略,不卖羊毛了,开始自己研究纺织技术,然后织布去欧洲卖。

但是纺织技术从来不是随便能获得的,所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决定性意义的技术转移发生了。

在机器大生产之前,技术主要是在技术工人的脑子里,就跟现在的某些手工艺品制作似的,所以那个时代时兴“偷人”。

英国反应过来不能傻呵呵地专注薅羊毛,要搞生产,赶紧开始筹划自己搞纺织,纺织技术就是从荷兰偷了一堆技术工人开始自己搞。

很快英国的纺织业发展起来了,后起国家又从英国偷人,比如欧洲纺织棉花的技术基本都是从英国偷的(纺织羊毛的技术是从欧洲到的英国,纺织棉花的技术则是从英国到的欧洲)。所以英国在1720年左右通过了法案,说谁要是跑到海外六个月不回来就别回来了,家产没收。这个法案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技术凝聚在机器上。

不过英国限制技术外流的法律并没有什么用,美国的制造业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个英国技工,把英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极其复杂的织布技术带到了美国。他在美国是英雄,在英国是“史上最著名叛国者”。而且这人到了美国第二年,美国就出台了专利法,防止别人抄他们。

英国把国策调整为“纺织强国”改变了后来的一切。为了多薅羊毛,英国上层资本家把自己家的土地和公共土地圈起来放羊,把农民赶出去自生自灭。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圈地运动。

当然了,圈地运动中的普通人非常痛苦,普通人被赶出去之后,为英国资本家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因为英国的劳动力廉价,英国生产出来的东西便宜,所以在国际上有竞争力!

随后英国资本家在海外贸易中大规模从印度进口棉花制成的棉布。纯棉的东西跟羊毛纺织成的粗布衣服相比,当然纯棉布更舒服,随后英国又调整策略,自己生产棉布。

英国这次产业升级对世界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英国要生产棉布,但是质量怎么也比不上印度的。既然正当竞争不行,英国干脆用武力解决。东印度公司通过在印度的一系列操作,用武力灭掉了印度本土的纺织业,让印度安安心心地给英国提供棉花,英国纺成布去欧洲和非洲卖。

英国在发展纺织业的过程中为了巨额商业利益,商业资本开始放飞想象力,而且当时的英国法律不像现在这样严谨,当时搞出一系列人间悲剧。

比如第一个问题,原料供应问题,棉花去哪找?整个欧洲都不能种棉花,所以英国纺织业刚起步的时候,主要是依赖印度进口,但是很快的,英国那边工业越来越猛,效率越来越高,印度开始供应不上了,英国人需要重新想办法,怎么办?

于是英国人开始到美洲去种棉花,美洲人力不足怎么办?英国人通过找奴隶解决这个问题——西班牙人开始贩卖奴隶,英国人则使贩卖奴隶冲上了高峰。到了18世纪,形成了两个核心、一个纽带——两个海外的种棉花地区,经过商队运到英国,在英国加工。

英国的纺织业带动了其他大量的行业——最高峰时,英国有一半的劳动力投在了纺织业上,剩下的一半投在其他支持行业上。比如纺织机需要工厂加工,海外护航的军舰需要大炮,所有的机器生产都需要炼铁,炼铁需要挖煤,挖煤又得多铺几条铁轨,铁轨又需要铁——铁路是早于火车的,当时是用马拉着车皮,蒸汽机出现后给车皮装了一个蒸汽火车头,于是火车就出现了。这样循环扩大,英国国内热火朝天,整个国家都笼罩在瘆人的雾霾下,河水都是黑的,因为造军舰挖煤、挖矿(矿洞里每隔几米就得用一截树桩顶着,防止塌下来),整个英国的树木被砍了个干净。如果当时从天上往下看,全世界最强大的英国整个国家就跟个大铁丘似的,烟雾缭绕,黑乎乎的。

环境成这样了,那人呢?海外奴隶的处境极其悲惨,英国本土工人也是悲惨的。其实很多书里都提到过当时英国工人的状态,比如奥威尔的《通往维根码头之路》里就讲到了。当时英国上层富可敌国,底层穷得叮当响,全国2000万人食不果腹,处于极端贫困状态。

到了19世纪初,英国的普通工人、市民,仍然是全家住在一个卧室里,睡一张床。不要说家庭伦理了,就是最起码的公共卫生也远远不如清朝内地普通农民的卫生水平。

英国早期用童工用得很厉害,直到1833年,英国还有20%的煤炭工人是十来岁的小孩。你们能想象十来岁的小孩下矿井挖煤吗?当时工人的平均寿命为30岁。而且1847年,英国出台政策,说9岁以下小孩不准下矿,可见之前有多常见,并且规定13岁以下的每天工作不能超过十个小时,叫“十小时工作日法”。

前段时间英国房地产商还挖出一个坑来,里边埋着几十个当初塌方被埋的小孩,都戴着矿灯,最大的一个12岁。前段时间看一本书,说马戛尔尼于1793年来中国,看到中国人普遍穷,非常感慨,然后中国一些无知的人据此得出结论说那时候中英差距很大。其实马戛尔尼就是个典型的何不食肉糜的上层贵族,他根本不知道英国普通老百姓过的是什么生活。不是说清朝当时过得多好,单就底层生活质量而言,英国当时真没脸笑话清朝。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讲,资本主义不如奴隶制,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奴隶主不会跟自己的财产过不去。而资本主义时代,工人是资本家的消耗品,用完拉倒。有人举了个例子,那个时代,奴隶和工人的关系,等于你自己的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关系。

说到这里,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是怎样慢慢改变自己的处境的。当然不是良心发现,资本主义从来都是赤裸裸的算计和博弈,很少会出现“良心”这种东西,资本主义发生改良也这样。

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机器越来越复杂。这个很好理解,挖煤、纺纱是个人就会,但是没经过培训,你会修蒸汽机吗?而且后来的纺纱机也越来越复杂,工人工作很多年才能掌握。这部分技术工人最先跳出苦海,因为他们的替代性不那么强,所以有了议价空间,就像现在的程序员一样,技术含量高,所以比搬砖工人工资高。不是说搬砖不疲劳,而是替代性太强,你不干别人立刻就顶上了,所以工资上不去。熟练技术工人最先形成了西方的中产阶级。

其次是革命。八小时工作制、医保、养老保险的出现,一方面是西方各种运动妥协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欧洲上层目睹了其他国家的革命之后,心有余悸,开始立法强制资本家把部分利润分给底层,防止底层活不下去闹事。还是那句老话,资本家不怕革命,他们随时可以跑路,但资本家的国家怕。

西方商人一直是依赖国家给他们用武力打通商道,开拓殖民地,他们依赖国家,国家怕革命,这种恐惧传导到了他们身上。所以拿破仑革命、1848年革命、巴黎公社,这些事一点一点对全局产生了影响。

最后一点是向海外转移矛盾。那些年欧美有个特点,每次经济危机就是开战的时候——19世纪、20世纪前期和中期(20世纪后期、21世纪,欧美除了战争,还通过金融、经济等手段转移经济危机)。很多战争都发生在欧美经济危机时期,去海外抢点殖民地,去当时落后的国家开几个商业口岸,把矛盾转移出去。等到全世界殖民地抢光了,接下来只能列强之间互相抢,所以有了英法七年战争,有了世界大战。

就这样,在这三驾马车的带动下,资本主义一点点过度到了现在的改良资本主义。

到现在,全球三大黑市交易——人口、军火、毒品,依旧是资本搭台,黑帮唱戏,为了利益践踏人类所有法律。军火和毒品好理解,人口贩卖这事大家可能不清楚,BBC搞过一个专题介绍说,人口贩卖是有完整的地下产业链和跨国财团支持的。

资本主义可以开拓贸易路线,可以提升科技水平,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财富,但它本身是一只猛虎,吃人的那种。我们尝试了解它的时候,好的做法是知道它的全部,而不是只知道一个面,它不在乎其他,它只关心自身的增值。

要说亚洲金融风暴,就得先说索罗斯。

索罗斯这人现在被吹得玄乎其玄,美国人说他就跟先知摩西似的,上帝在他耳边低语,在线指导他怎么坑人。

索罗斯是东欧犹太人,出生在匈牙利。犹太人最早来自中东沙漠,之后迁移到全世界,后来蒙古人还把一群犹太人带到了中国,现在在开封,说一口河南话。现在全世界的高成就犹太人,主要是德意志地区的犹太人,东欧犹太人普遍不行,不过索罗斯就是东欧犹太人,他这么高的成就在他们那一支里非常少见。

索罗斯小的时候正好碰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攻入匈牙利的时候,他们家随之逃亡。他爹在西伯利亚苦力营里待过,应该是在那种地方获得了一种“死也要活下去”的生存意志。

父母的生活经历对索罗斯的影响肯定非常大,索罗斯在谈到他爹的时候,就很不理解地说过,现在这么有钱了,我爹依旧神神道道的,经常谈论生存问题。

索罗斯大学学的是哲学,与大部分哲学系的人胡子拉碴,头发又长又油腻,神神道道说一些不知所云的话不一样,索罗斯的哲学主要体现在他对现实世界深刻的理解和观察上。

如果大家细致地去看索罗斯的生平,就能发现他的东西正常人很难把握,因为他主要玩这么个套路:黑天鹅。

“黑天鹅”是塔勒布这几年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虽然提出来得晚,不过不代表这种事情以前不存在。

黑天鹅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说低概率的事件。你肯定会觉得,这么简单的东西有什么好聊的?其实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举个例子,如果某一年,全世界都认为明年的石油会降价,恰好你有敏锐的眼光,认识到还有其他可能,于是你囤了大批石油,如果石油价格猛涨,你就会赚很多——当然现实中的操作要比这复杂得多。

这就叫黑天鹅玩家——经常性地从一堆低概率的事物中抓住被大家忽略了的东西,并且有“豁得出去”的决心跟心理准备,把钱都投到这上边,跟群体意识对赌,赌输的概率很大,但是赌赢了,那就赚大了。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似乎思维方式非常独特,但是也没见到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赚到钱。这种人其实就是“异见者”,经常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他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的判断,如果他们真相信,早就赚钱了。

大家回顾下索罗斯的那些投资,他跟巴菲特不一样,巴菲特看准什么东西会升值,然后持有那东西,慢慢等着升值,比较有耐心。索罗斯的操作思路是看准什么东西被错估,然后投入巨资对赌。他有钱投资主要因为他有一个基金。很多人不太明白这一点,他基金里的钱不是他自己的,是别人存到他那里的,他帮别人理财,然后收手续费。

1986年,日本和美国签订《广场协议》后,大家都觉得既然日元要升值了,日本车、彩电、洗衣机在国际上卖得就会贵了,大家不买日本的东西,就会就买美国的。所以大家都觉得对美国是利好消息,美国股市会涨。

只有索罗斯觉得哪有通过坑别人自己得好的,美国是自己有问题所以才越混越差,所以果断卖空美股。后来不知道是他预测对了,还是确实看清了,1987年美国股市暴跌,他赚了一大笔。

索罗斯很擅长通过做空来盈利——做空就是你觉得一个东西价格会跌,比如你觉得白菜价会跌,那你就借来一堆白菜按照市场价卖掉,等白菜价格跌了再买回来,还给借你白菜的人,可以吃差价。

当然了,如果你看空的白菜不但没跌,而且涨价了,你借别人的白菜到期得给人家还回去,你可能需要高价才能把白菜买回来,这样你就赔钱了。

当然了,这是传统的做空手段,现代金融业非常灵活,比如你发现隔壁老王的房子快塌了,你可以给他的房子买个保险,哪天老王房子塌了正在精神崩溃的时候,你却在边上面露喜色等着保险公司打钱。说到这里,你肯定会问,那我给老王的房子上了保险然后我给他烧掉行不行?当然不行,那可是纵火罪和故意毁坏参保物品骗取保险金,两罪并罚。

索罗斯真正凭借的是判断和冒险,做出异于常人的判断,承担正常人没法承担的风险,赚正常人不敢想象的财富。

很多事情都是事后看好像太正常不过,比如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等,但是回到事前,绝大部分人想都不敢想这些低概率事件,敢想的也不敢用真金白银投资自己的判断。索罗斯就敢,在英国脱欧的时候他也赚了一大笔,因为他预料到英国可能会脱欧成功,脱欧成功后英镑贬值黄金升值。

索罗斯更厉害的操作是在1992年做空英镑,他当时觉得英镑汇率被高估了,就开始做空英镑。操作的手法不复杂,从英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英镑,然后把英镑卖掉,换成德国马克,这个过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于是他一直借,一直卖。大家要有个觉悟,这种操作跟菜市场大规模抛售白菜一样,卖多买少,白菜当然就跌。英镑也一样,也在跌,等跌到一定程度,他再买回来,还给借方,赚差价。

这里就有个问题,那得多大规模的英镑卖出才会让英镑暴跌呢?非常非常大,索罗斯的基金据说借到了70亿英镑然后在市场上抛售,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个过程中,索罗斯不仅对赌英镑会跌,而且还对赌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的投资心理,叫“there is blood ier,let''s kill someone”,翻译过来就叫“水里有血腥味,打猎的时候到了”。我们都知道鲨鱼对血腥味极其敏感,水里有了血腥味,就会招来一堆鲨鱼,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事。

索罗斯刚开始操作的时候,大家看不清形势,其他基金经理都在边上围观,等索罗斯真动摇了英镑汇率后,一群华尔街基金经理一起来追杀英镑,追涨杀跌嘛。史无前例借来的英镑被抛售,英格兰银行吞下了30亿英镑,再也吞不动了,市场上有大量卖家,没有买家,眼瞅英镑一跌再跌,价格就跟白菜价似的一泻千里。然后索罗斯把贬值后的英镑买回来还回去,落袋走人。此后他又用这个套路狠宰了墨西哥比索,完事之后又对自己的祖国匈牙利砍了几刀,然后盯上了东南亚。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南亚幸福得不得了,因为大家似乎找到了“发展之路”——学习亚洲四小龙。亚洲国家人口多,人力资源便宜,又可以随便污染,搞点代工赚点钱,欧美不屑于赚的那点钱亚洲穷国赚起来虎虎生威。所以继“亚洲四小龙”之后,亚洲又崛起了“四小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承接了欧美和日本都不大愿意搞的纺织、皮包加工、普通机械零件加工等,尽管盈利微薄,但是对于亚洲这些落后的国家来说,由于人力和土地等成本低,投资回报率依旧很高,西方投资人也就愿意来亚洲投资。

四小龙加上四小虎,合起来就是亚洲奇迹,奇迹让大家振奋,准备大干一场。

这时候大量的西方游资涌入亚洲,在亚洲搞投资拿项目,热火朝天。

日本这种跟欧美已经混了一百多年的国家很了解西方的套路,知道西方国家的热钱涌入一个国家不是要给你们老百姓修路搭桥的,也不是为了让第三世界人民可持续发展的,人家追求的是快速盈利,什么赚钱玩什么。所以日本很早就限制了外资在日本的投资范围,设置了准入门槛,很多领域根本不让外资投资,让外资在日本只能搞生产,不能随便折腾别的,限制外资赚快钱。后来韩国对这个也非常有心得。

当时欧美银行对日本、韩国的政府非常反感,说日本、韩国政府对国外银行非常不配合。更讽刺的是,后来发现欧美银行热情夸奖的那些国家无一例外被西方狙击了,如阿根廷、墨西哥等。

东南亚这些国家以前也不懂这些西方资本家的套路,而且被自由派经济学家给洗脑了,20世纪90年代苏联已经崩溃了——一群经济学家聚在华盛顿,形成了一个叫“华盛顿共识”的观点。这个观点大家很熟悉,核心就是我国经济学家最喜欢说的“少管制,多自由”。这一套在当时大家是深信不疑的,甚至苏联都搞上自由化了,东南亚国家自然非常冲动,感觉找到了发展的秘密。

但是一个国家一旦门户大开,就得做好强盗会上门的心理准备。绝大部分自由派的人都是假设没有强盗,事实上文明社会不但有强盗,强盗还懂哲学,而且文质彬彬穿着礼服拿着刀叉吃人。

早在索罗斯去东南亚折腾之前,已经有大量的游资进入泰国——比如你是个炒家,你拿了100万美元,去换成泰铢,假如换成了1000万铢,然后买了块地,上边盖楼、盖房,炒高后卖给当地老百姓,赚了1000万铢,这样就成了2000万铢,然后去泰国银行换成200万美元跑路了。泰国白白流失了100万美元外汇,老百姓辛辛苦苦生产袜子赚的钱就这样被打劫走了。或者有很多游资干脆根本不盖房,直接买一块商业地产,炒高后卖掉,然后套现走人。这种操作一开始确实非常红火,因为国际游资都跑去亚洲不设防的国家去炒资产了,而且一支游资刚走,另一支又来了,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外资没走似的。

这些国家刚开始还没遇到什么大的问题,东南亚股市和房地产都再创新高,东南亚的人们当然高兴。国际上对东南亚几个国家大加表扬,东南亚国家也信心高涨。东南亚偶尔有人能看清,觉得这么干不可持续,是在找死,但是立刻被同僚骂个狗血淋头。

到了1997年,亚洲的经济泡沫已经非常非常大了,祸不单行的是亚洲的实体经济也出了问题。亚洲国家普遍内需不足,全部依赖出口,但是在1995年左右,出口也开始疲软,整体形式已经非常危险了。这时候索罗斯上场了。

《纽约时报》有过一篇专门写索罗斯的文章,那篇文章分析了索罗斯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哲学后,总结出以下几点:

1. 索罗斯作为资本主义大鳄,恰恰是因为他意识到了放任资本主义本身的系统缺陷,并且能用这种缺陷赚钱。

2. 资本主义有啥缺陷呢?就是大家每隔几年会突然追捧某个东西,然后一起发疯,大叫“××永远涨”,然后不断加价,直到最后系统会崩溃。

3. 既然大部分人会犯傻,如果你不犯傻,能识别出这种“群体性傻子”,你就可以赚钱!

这也就是索罗斯经常说的“反身理论”。说白了,就是寻找黑天鹅。

在1997年,东南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索罗斯认识到系统孕育了大量风险,“水里有血腥味”。

索罗斯的思路非常简单,就是我们上文说的那个操作:借一个国家的货币,然后去外汇市场上抛掉,换黄金。大家把货币理解成白菜就可以了,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

为了防止贬值,泰国政府会动用外汇来接盘,直到外汇不够了。找不到买家,白菜卖不出去,白菜就会贬值,然后索罗斯再把一部分黄金换成贬值后的白菜还回去,差价就是索罗斯的利润。

泰国一开始还想通过“对方抛多少,我们接多少”这个想法来操盘稳定汇率,但很快就发现对面排山倒海一样对泰国倾泻泰铢,泰国外汇很快撑不住了。你没有外汇了,人家继续抛泰铢,肯定接不住了,只能赶紧宣布放弃固定汇率,然后泰铢就跟白菜似的贬值了60%。这些差价就是索罗斯们的盈利。

说到这里,肯定有明眼的人看出来了,如果索罗斯们借不到那么多泰铢,是不是就没事了?

是的,这也是这些年人们反思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一个点,只要设置防火墙,炒家们没法随意借到那么多钱,就能遏制洪水泛滥。

但是泰国当时没有任何防火墙,任由国际炒家大屠杀,泰国几十年的积累化为灰烬,老百姓夜以继日的辛苦劳动成果全部成了国际炒家口袋里的猎物。泰国金融体系的剧烈震荡,很快波及实体经济,比如一些以美元结算的企业,本来收支正常,现在货币贬值,美元债务涨了一倍还多,直接倒闭了。

金融炒家向来都是跟秃鹰一样的生物,闻到血腥味就会一起跑过来,等到索罗斯让泰国掉了第一滴血之后,全世界开始联想:既然泰国这么虚,那其他国家呢?进一步大家开始怀疑之前所说的“亚洲奇迹”是不是只是一个“故事”,一种群体想象,或者干脆就是幻觉。

这种世界末日来临似的幻灭感到处扩散,欧美大面积将自己的投资从亚洲撤出来,股市、汇市、楼市纷纷大跌。随后一个接一个的国家沦陷,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市场都遭到狙击,尤其印尼的货币贬值了80%,那种感觉就像是今天拿着7000块还能买个苹果手机,明天贬值后就只能买一个MP3了。韩国也受到了重创,从那以后,三星的股份就被外国人拿走一半以上,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金融系统得设置防火墙。任何国家的金融系统不能假设市场上全是好人。金融市场上有猎杀型的鲨鱼,有食腐型的乌鸦,随时可能攻击你的弱点,把你吃得连块骨头也不剩。当然了,我们不能仅仅批判鲨鱼、乌鸦道德败坏,我们应该强调“自我负责”。如果你被鲨鱼袭击了,最应该思考的事是你为什么让自己处于那个位置,以及怎样才能避免这类问题。

其次,说一个投资理念——以前看过一个知名投机者的传记。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前言里就写了:钱有往少数人那里集中的特点。这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少数人确实能干,另一方面是信息不对称,有人会利用大多数人的预期来制造黑天鹅,然后收割韭菜(指散户)。他说这叫“巨额利益驱使,有人去工作”,你只要站在趋势的一边就可以了,不需要关注别人怎么工作。大概就是这么个思路,所以他每次有什么想法,总是记在纸上,然后探索这个想法的反面是不是也成立,去寻找别的可能,因为你的第一反应也是别人的第一反应,这个观念就叫“被收割观念”。他的胜率不太高,但每次都是用小额投入去换巨额回报。

最后,国家和个人一样,想赚快钱,往往很容易被快钱收割。

很多人应该都面签过房贷吧?如果没经历过,将来也会经历,这才是每个人的成年礼。我经常说,房贷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治疗中二病和“精神病”,一旦背上房贷,整个人就变得务实而且克制,少了很多自视清高和年少轻狂。从背上房贷那一天起,就是个务实的成年人了。一般中介公司会事先通知你,让你准备好在职证明、银行流水、房产合同等材料,找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或者下午,去一个酒店或者大厦,在一个角落里有个穿着考究精致的银行工作人员接待你,审核材料,问几个问题,让你填一张申请表,然后把收集好的材料塞包里,告诉你回家等消息吧。再过几天,给你打电话说房贷下来了或者被拒了,如果已经批了,会让你去签房贷合同。

为什么我们讲美国次贷危机,却先在这里说中国的房贷申请呢?

这个审核贷款人还款能力的过程,就是风险过滤的过程。一般来说,银行会务必确保你的收入是房贷的两倍,而且有足够的首付。毕竟能攒下那么多钱的人,肯定比一毛钱积蓄都没的人可靠一些。首付和审核还款能力,就是银行的防火墙。这基本是六百年银行史中的铁律,只贷款给能还钱的人,不然贷款还不上,就需要银行一起承担风险。这一点在全世界是通用的,事实上,从现代银行业务开展以来,这种先审核资质再放款的原则在过去几百年中一直都是主流。

回到十几年前,美国金融机构的人想赚钱想疯了,竟然贷款给没有还款能力的人,终于引发了金融危机的灾难性后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事情的起因跟一种金融创新有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个叫新世纪金融公司的放贷公司。这个公司跟华尔街合作,搞出来一系列金融创新,最后把全世界一起拉下了水。

以往大家申请贷款,也是按照我上面说的那个流程来,你申请贷款,银行审核,确认你能不能还得上,再决定要不要贷款给你。

但是成立于1995年的新世纪金融公司不是这样的,这个公司疯狂到只需12秒就能确认是否贷款给你。12秒能干什么呢?这么快的时间给答复,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根本没审核直接放款了。这里有个问题,新世纪金融公司为什么这么急着给大家放贷?这跟美国当时的大环境有关,美国人当时很多有钱人需要让自己的财富跑赢通货膨胀,所以天天琢磨怎么玩投资,像新世纪金融公司这类公司的业务就是吸收那些有钱人的投资,将来给人家高回报。而金融机构的盈利手段就是收手续费,所以着急贷款出去好收手续费。但是放贷这事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想贷就能贷出去的,尤其新世纪金融公司这种做放贷的公司,更不好做,因为美国当时条件好的人就那么多,该买的已经买了,剩下的不多了,可不得抓紧收客户?至于风险问题,他们也想过了,这个后面来讲。而且到后来,为了追求效率和利润,这个新世纪金融公司甚至把业务全部外包给各种中介,公司连办公大楼都省了,中介人员只拿提成,不领工资。这下好了,更没人关心买房的是什么样的人了,因为中介们把房子卖出去拿了中介费就完事了,接下来洪水滔天也跟他们没任何关系。

中介人员发现,不管贷款申请表上写什么,只要交到总部,都能拿到贷款,甚至在“工作单位”那一栏里什么都没填,也没事。中介们奔走相告,好日子来了,能买房子的人都买了,他们就开始向没有固定工作的各行各业的人推销房子,比如墨西哥来的新移民等。这伙人的贷款,就叫次级抵押贷款。这里有个问题,这些低收入家庭哪来的勇气去贷房贷?那么自信能还得上?——也不是,美国当时可以先还利息,问题是美国那些年利息非常低,每年还不了多少钱,所以大家觉得问题不大。那将来呢?将来利息上涨了怎么办?美国人也不担心,觉得反正日子会越来越好,将来一切会好起来。再说了,房价一直在上涨,如果还不起了,卖掉就可以了,还可以赚个差价。问题是放贷的金融公司也这么想,将来贷款买房的人还不起钱,就把房子收回来卖掉,反正房价涨了,卖了还能赚。既然大家都希望有套房子,又不担心放贷的事,房地产公司把美国最常用的那个俚语“Home,sweet home”和“美国梦”联系在一起,疯狂地给大家置业。贷款条件一降再降,所以买房的人越来越多,整个国家一片欢乐祥和,新世纪金融公司甚至受到了政府的表扬。

大家都买房子,房价当然会上涨。看着房价一天天上涨,再淡定的人也坐不住了,觉得正在错过机会,能出手就出手,房价进一步被推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房子,这个循环就这样涌动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新世纪金融公司和中介人员赚了手续费,新世纪金融公司的股票接二连三再创新高。穷人们拿到了房,房地产商卖了房,似乎所有人都赚了。但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买卖?我看有的学者说是平权运动导致了向穷人放贷,这就太不了解资本家了,真把资本家当慈善家啊?资本家的每个行为都是精心算计过的,有时候会算错,但绝对不会大规模做慈善。

人们难免有个疑问,以新世纪金融公司为代表的这堆公司哪来的这么多钱到处放贷?

直接点回答就是:他们没有那么多钱,他们是金融公司,不是银行,不能吸收储蓄,但是他们可以搞金融衍生品。咱们假设新世纪金融公司贷款给了张三、李四等几个低收人士,这几个人签了房贷合同,欢天喜地住进自己的房子里了,承诺每月会还月供。新世纪金融公司相当于给他们买了房,自己手里有个房贷合同。这个房贷合同握在自己手里也干不了别的,是不是可以想想办法做点什么?这个时候,史上最有想象力的一个金融创新出现了:为什么不把这些房贷合同卖掉换钱回来继续放房贷?这个创意远远超越那个把埃菲尔铁塔卖掉的人,也超过了把火星土地卖给有钱人的人,因为这个想法里有个关键点,就是滚动——只要把贷款合同包装下卖出去,就又有新钱了,新钱又可以放贷,可以继续卖贷款合同。

新世纪金融公司想卖这些房贷合同,会有人买吗?大家又不傻,凭什么买,除非你支付很高的利息。就这样,房贷合同被打包起来,做成一个债券,有点像我们在一些理财App里看到的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承诺一个很高的回报率,然后到资本市场上去卖,理财产品的收益由房奴们的月供来支付。比如你花一万块买一份,承诺年利率6%,你的闲钱有地方赚钱,金融公司可以继续放贷。当然了,具体怎么定价非常复杂,华尔街摸索了很多年,才由一个数学家搞定了定价规则,而且华尔街还搞起了电视营销。看过20世纪90年代电视营销节目的,难免有这种感受:再差的东西,也要分成普通款、尊贵款、至尊款,然后看着那些差东西里的至尊款也就不那么差了,这种心理真是奇怪。华尔街给这些垃圾债也分了三级,最高的评级AAA,最差的BBB,大家一般争相购买AAA。那BBB卖不出去怎么办?再分一次级!又分了三级,这样可以一直分下去,一直在卖AAA。不仅如此,他们通常还会附上一句广告词:“谁会不还房贷?”读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要用那种不可理喻的语气来读,类似于“谁会去喝洗发水”。既然大家都会还房贷,房贷搞出来的理财产品可不就非常保险吗?

评级机构无耻地给这类债券很高的评级,让大家误以为以买P2P的收益率,买了美国国债一样的理财产品,既保险又收益高。于是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金机构竞相购买这种理财产品。这些机构买理财的钱,又进一步贷给更多的低收入人士。如果这些理财产品只卖给美国人,影响也不会那么大——这些理财产品还卖给了德国人、英国人,甚至卖给了只有30多万人口的冰岛——冰岛突然间很冲动,也从市场上贷了高利贷买美国发行的次级债券,等那些垃圾债后来变得一文不值时,冰岛顺理成章地也跟着破产了。各种销售的组合拳下来,这类次级债搞出来的证券在资本市场上遭到疯抢。到这里,新世纪金融公司的另一个问题也已经解决了,不再担心风险的事,因为风险已经转嫁给了买理财产品的那伙人。但是同时出来一个新问题,债券卖得太好,不够卖,怎么办?——金融机构加快放贷啊!这也就催生了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门槛,向各式各样的人放贷买房,并且首付一降再降,最后甚至降成了零,把更多的人转变成贷款买房的客户。结果更多本来买不起房的人有房了,更多的房产公司卖房了,更多的贷款公司先放房贷,再卖房贷包装成的债券,更多的有钱人买理财产品赚到了钱,大家都幸福得不得了。

不过,这种集体的狂欢背后,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并且一点一点在积累,等着时机爆发。

到了2005年,美国房价达到了二十七年来的最高峰,次级抵押贷款规模也达到了空前规模,接近1.1万亿美元,也就是金融机构贷给还贷能力堪忧的人1.1万亿美元的房贷,占整个房贷市场的14.1%。

新世纪金融公司在那几年狂飙猛进的过程中,自己也受益匪浅,股票从9.67美元一直涨到2006年年初的66.95美元,涨幅高达592%。投资人都赚了大钱。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人都糊涂,当时也有分析师认为,这些金融公司太过激进,可能孕育了巨大风险。还有巴菲特,他警告说这些理财产品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过很多美国分析师认为没必要庸人自扰,巴菲特属于老派投资者,赚不到次贷的钱变成了“柠檬精”,而且认为他只了解自己熟悉的东西,拒绝接受新事物。

这种欢乐的游戏一直玩到2006年下半年,终于出事了,因为美联储加息了。加息后房贷暴涨,很多穷人一下子就还不上房贷了。还不上怎么办?还能怎么办,直接断供呗。金融公司没收了这些人的房产,拿到市场上去拍卖,这一下子把事给搞坏了。了解经济学的都知道供求平衡,如果市场上突然出现大量的抛售,必然会把房价给打下来。果然,房价开始下跌。这下影响范围就扩大了,房价下跌后,很多人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房子还没贷款值钱,比如我贷了100万元买了一套房,现在房价只值80万元了,于是我也把房子给放弃了,然后金融机构手里的房子更多了。继续卖,房价继续跌,以加速度下跌。房价暴跌和大面积违约,开始让那些由按揭贷款包装成的理财产品一文不值。麻烦的是很多公司借高利贷买了一堆这种玩意儿,这下问题就大了。所以借钱(在华尔街叫融资)买了大量这种垃圾债券的雷曼兄弟银行首先爆掉了。

买这种债券的不止雷曼,很多金融机构都买了,这些金融机构都在倒闭的边缘,比如贝尔斯登公司也要破产,美国“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也崩溃了。

到此为止,危机就这样爆发了,数万亿美元的债券变得一文不值,那些借了高利贷买债券的公司全被拖下水。不仅如此,保险公司也要破产了——当时大家买了次级债后觉得不安全,就给这些债券都上了保险,比如我的债券如果贬值了,保险公司就得给我补上。在贬值之前,我每年交保护费。保险公司之前每年收保费开心得不得了,真等到大家都来要钱了,保险公司傻眼了,它哪能支撑得住那么大规模的各类金融衍生品啊,保险公司哭着也要破产。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美国赶紧降息,并且释放了天量的美元,先借给华尔街的银行,让他们把窟窿堵上,先别破产了,然后通过降息刺激经济,又引出一堆问题。

我国如果发生房价跌价,那也不会是美式暴跌,这是因为:

首先,我国买房的首付非常高,并且贷款审核非常严格,发生大面积违约的概率还是很低的。

其次,美国如果单纯大面积违约也没事,问题在于大量的垃圾债券渗透到了整个经济系统里,所有的银行都花了无数的钱买了天量债券,而且这些钱还都是借的。在这个基础上又有无数的金融衍生品,这些金融衍生品复杂到连知名天才伯南克都承认自己不太明白这些是什么玩意儿。这些东西拖垮了整个金融系统。我国的住房按揭证券化规模很小,而且没有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在银行仓库里放着,缺点是没法拿去赚钱,好处是出不了什么问题。

美国空头们有做空债券的动机——美国做空的也不是房地产,空头们做空的是我们上文说的那些债券——你给那些债券上个保险,等房地产崩了,那些债券变成废纸,保险公司会赔给你钱,就像你给自己的房子上了个保险,房子塌了就能拿保险金。一般来说,正常保险只能给自己的东西上保险。你跑去保险公司说是要给隔壁老王家的房子上个保险,因为你实在是太爱老王的房子,要给老王的房子上安全保险,正常情况下保险公司会把你赶出来。但是华尔街不一样,华尔街的人都是一帮脑子很活的人,他们去看了下老王的房子,觉得房子很结实,你这是在送钱,不赚白不赚,于是就给你做了一个“专用保险”。这又是一个金融创新,如果老王房子没塌你每年得交保金,如果塌了会赔你钱。做空的人就是买了大量这种次级债的保险在家放着,等着房价暴跌,房价暴跌后债券也会暴跌,那时他们就会赚翻了。

整体而言,金融是好东西。但是金融同时又有黑暗的一面,如果放任自流,系统里每个人都监守自盗,那种感觉就好像如果没人监管,商家用烂苹果给大家做果汁一样,普通人怎么知道里边是什么?

上次美国的次贷危机也一样,金融系统里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各种使坏,而监管部门什么也没做,坐看他们把风险变成灾难。

我当年懵懂无知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并且深以为然:说巴菲特可以让一个穷小伙当上美国央行副行长,并且娶到比尔·盖茨的女儿。怎么操作呢?他先去找比尔·盖茨,说这个小伙是央行副行长,你把女儿嫁给他吧。比尔·盖茨一想这小伙牛啊,赶紧把女儿嫁给他了。然后巴菲特跑去克林顿那里,说这小伙是比尔·盖茨的女婿,你给安排个工作?克林顿一看觉得这小伙牛啊——娶到了比尔·盖茨的闺女,就让他当了央行副行长。

这个故事我一度深信不疑,不过后来发现,这个小故事简直是“耗子虽小,恶心玩意儿俱全”。比如故事的作者认为比尔·盖茨可以把女儿像股票一样卖掉,再如他觉得克林顿可以随便任命央行副行长,事实上美国都没央行这么个玩意儿。更离谱的是,作者跟个小学生似的,完全没理解巴菲特为什么能这么做,如果他理解了,他就会知道巴菲特宁愿活吃一只耗子都不会这么做。

巴菲特确实有恐怖的影响力,2008年的时候,百年雷曼兄弟快要破产了,当时雷曼的大佬们去问财长怎么办。财长给他们出主意,说去找巴菲特,只要巴菲特愿意接盘,你们应该可以活下去。后来没谈成,巴菲特要的钱太多,雷曼不同意,然后雷曼关门大吉。

但是很多人一直没太明白巴菲特这种恐怖的影响力到底是哪来的,是坑蒙拐骗来的吗?

当然不是了,是因为巴菲特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的无数次交易和判断中形成了让所有人信服的影响力。他从来不滥用这种影响力,所以这种影响力就跟被拦起来的大坝一样,稍微放出点水来就可以发电。

这也是大家本能觉得比尔·盖茨会相信他的鬼话,因为比尔·盖茨相信他不说鬼话。所以在真实的世界中,巴菲特不会随便滥用自己的信用,因为信用就是他的血液,搞这种烂事就是在卖血。

欧洲近代产生了信用制度,可以让国家借钱去打仗或者搞建设,负债经营才是东方和西方重大的差异,也让西方在近代进入了快车道。正是因为有了信用,欧洲那些大国可以动员起来自己国力本身的数倍额外资金去打仗、去搞建设。

信用这玩意儿看不到摸不着,却有翻天覆地的威力。小到一个人可以通过信用借到钱,然后用借到的钱去搞个小店,然后慢慢地走上经营之路;大到可以像普鲁士那样,向犹太财团借钱,用借来的钱打三场战争然后建国。一点不夸张地说,德国就是“借钱立国”的。

当初美国建国,要跟英国开战,但是美国大陆会议没钱怎么办?向老百姓借钱呗,所以发了一堆公债,向老百姓筹集资金。后来独立战争是打赢了,但是没钱,还不上当初的公债,天天有人催债,那个倒霉的邦联国会(当时还没有联邦政府)到处溜达,躲着催债人。

后来召开制宪会议,讨论接下来该怎么办。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说,钱是一定要还的,现在还不上,可以慢慢还,但是只要一直还,大家看到了诚意,信用就会上升,有了信用就可以借更多的钱。

当时美国老百姓本来觉得这些债券已经成了卫生纸,这辈子都不会兑付,都以废纸的价格卖给了几个大资本家。这几个资本家的代言人参加了美国立宪会议,所以他们非常喜欢汉密尔顿的说法,顺利通过了。联邦政府成立后,也就有了财政部,财政部的金库里放着一堆欠条。

汉密尔顿一方面道出了信用的实质,另一方面让一部分人一建国就成了超级富豪,这些人的财富一直延续到现在,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所以汉密尔顿的头像后来印在了10美元上面。

汉密尔顿说的这件事,也就说清楚了信用的深层次含义:欠钱不要紧,一定要还,每次都还钱,信用就会变好;信用好了就可以借到更多的钱,有了更多的钱,小到可以在村里开个小店;大到可以开辟一条商路,组建一个公司,打一场立国之战。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随后大量的银行家资助冒险家去探险,信贷资助新发现,新发现带来殖民地,殖民地带来利润,利润建立起信任,信任转化为更多的信贷。由此可以说,资本主义的核心就是信贷,信贷的核心就是信用。

这里就有个问题,借钱不还怎么办?如果大家都这么搞,信用体制怎么运转呢?

其实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找到了信用问题的本源。只有解决了借钱不还的问题,信用才会爆发出可怕的战斗力。

我们从小到大来讲。比如你欠了信用卡超过三个月,就会产生逾期,这种情况下,就有了信用污点,银行可能会降低你的评级,减少你的可贷款数目,或者干脆不贷款给你。

如果你一直不还,限制你五年再说,如果你五年都不还钱,人家可能会对你执行一些可怕的事,比如不让你坐火车,情节严重的,把你的身份证在广场上滚动播放。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操作还算讲究的,毕竟公共企业讲究法律和法规。接下来说的就不那么讲究法律和法规了。

大家都听说过那种不太正规的贷款公司承诺高利率吸储,然后像高利贷一样把款贷出去,没什么钱又羡慕高消费的年轻人可能就中了圈套去贷款消费,然后就被坑了。

如果你还不上这种贷款公司的钱,一般贷款公司不外乎给你周围的人打电话,把你搞臭,或者把你的照片上传到网上。

如果贷款公司倒闭,或者确认债务收不回来,干脆会把你的债务打包后打折卖给别人,由别人向你收款。如果你欠了某公司100块钱,人家把你这100块钱的欠条10块钱卖给别人,过一段时间就有更“专业”的人上门来讨债,怎么个“专业”法,大家想想吧。

所以,不要借不正规的公司的贷款,更不要为了虚荣心而消费。

说完民间的,咱们再说国际上的。因为国际上的套路也差不多,或者可以说是民间玩法的延伸,不过玩法更加高级一些,数目更大更吓人一些。

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赖账最多的,应该就是西班牙老帝国——西班牙在美洲发现新大陆,随后在那里挖金子,倒卖烟草,跟个暴发户似的到处折腾,把周围的国家打了个遍,同时为了支持战争和高消费,到处借钱。

当时借得最多的是德意志地区和荷兰银行家的钱,借钱打仗,如果打赢了可以用战利品还钱。但是西班牙打仗进展得非常不顺利,几乎没有一场战争达成了目的,很快西班牙财政连利息都还不上了,怎么办?

西班牙国王的策略是把债主抓起来,不但抓起来,还要向银行家族勒索赎金。银行家不是国家,没有军队,只好任由他摆布,交了赎金走人,跑到西班牙征服不下来的国家,一直躲在那里放贷支持西班牙的对手。

西班牙打仗费钱,还抓债主,自然没人愿意贷款给它,只好开出了天价的利息,利息高达30%以上,这么高的利息自然会有人冒险一试。高利贷会导致进一步还不上利息,这下债主也抓不到了,只好违约,违约之后下次想借钱就更难了,慢慢地就彻底衰落了。

西班牙是大国,一般人惹不起。但是对于小国,就方便多了。

比如希腊,希腊早期是被奥斯曼帝国占着的,1821年希腊说要独立。独立不得打仗吗?打仗就要花钱,于是向英、法、俄借钱。

后来希腊终于通过惨烈的战争独立了,独立之后背负着沉重的外债,实在是还不上。英国根本不管,军舰开过去,封锁港口,禁运大米,直到把希腊逼到经济崩溃,国内天天饿死人。甚至有段时间希腊和英国一起对土耳其作战,港口依旧被英国海军封锁着,亲兄弟明算账,一码归一码。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希腊从土耳其抢了不少东西,才把几个债主的钱还上,英国也才原谅了它。

英国外交大臣当时就在公开场合说,我们不是针对希腊,而是要让全世界其他债务国看看不还钱的下场。

比较近的是阿根廷,历史上阿根廷已有八次违约——从1982年到2014年,竟然发生了四次债务违约,也就是宣布欠的钱不还了。

但是一个国家敢不还钱,就得被制裁。从1982年开始,国际社会纷纷开始对阿根廷进行制裁,造成阿根廷在国际上的融资成本巨高无比,融资成本是其他国家的十倍,国内信用评级一年比一年低。

现代国家跟以前不一样,以前英国还得出动军舰去封锁港口,现在好了,调低信用等级,让阿根廷货币贬值就行了。让阿根廷在国际上什么都买不到,而阿根廷又是一个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的国家——汽车要从美国买,现在货币贬值了,以前20万比索的汽车现在50万比索才能买到,以前10比索的油现在30比索才能买到。你敢印货币我就让它加速度贬值。

原材料和生产资料价格剧烈上涨,导致国内生产和运输的东西水涨船高,贵得很——那些年阿根廷每年通货膨胀高达200%,老百姓苦不堪言。更加让阿根廷难堪的是,在2012年,阿根廷的一艘军舰竟然被债主给扣下了,支付了巨款后才拖了回去。

国际上欠钱说了很多了,那国内欠钱怎么办?也就是政府欠老百姓的钱如果不还了怎么办?

国内融资这种模式出现得非常早,最早是英国人开始搞的,成立了英格兰银行吸储,然后借给政府去打仗。英国政府也牛气,几百年里国债一次违约都没有发生过。这样长期不违约有个效果,英国国债的利息非常低,风险低利息才低,有点像现在的美国国债,多说一句,美国国债大部分持有人也是美国的老百姓。

这样英国人就有了一个优势,打仗什么的不得花钱吗?其他国家,比如法国,融资成本比英国高好几倍,假如借一个亿,英国可能支付200万利息就可以了,也就是2%,历史上从来没有违约过,这次大家也相信它不会违约,所以公债基本一发售就被抢光了。

法国不一样,经常违约——法国国王是刁国王——国王宁愿上断头台也不还钱,所以法国得支付6%以上的利息才能借到钱,借一个亿,得支付600万利息。

这也是英国在历次战争中总能击败法国的一个原因,融资成本低嘛。后来法国有一次憋足劲,借了大量的钱给美国人,支持美国反对英国,美国终于独立成功了,让英国人吃了鳖。法国国王还不上债主的钱,国王和王后一起被推上了断头台,跟他们一起上了断头台的,还有几十万法国贵族,也就是法国大革命。

说了这么多,大家也就慢慢体会到了,信用一旦坏了,很难恢复,因为今后的融资成本会暴涨,干什么事都憋屈。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相互依赖性高,有的是办法处罚你。以前都是各干各的,不打交道也没事,现在不行了,现在很多事情需要协作。

人也一样,很多村子全村一起借高利贷,因为他们可以基本不依赖外界,你搞征信或者上黑名单根本没影响。但是这些人离开村子立刻就能感觉到麻烦,甚至牵连别人。

总体来说,做一个有信用的人有个好处是你可以聚集起来超过你自身好多倍的资源,而且这种能力是可以滚动增强的,越来越猛。但是如果你一旦走上了下坡路,信用会越来越烂,直到永世不得翻身。

我看到很多人经常转发一些文章到朋友圈,才发现大家对慈善、基金会等东西有很多的误解。要是在美国的话,人们听说某个富翁把钱都捐给基金会了,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没反应,到底是捐了还是财产转移了得等等看。其实这些东西从来也不是什么秘密,而是一些明摆着的东西,只是我们大部分人并不了解。

当然了,首先不得不承认,非政府的基金会在20世纪的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比如在动物保护、妇女权益方面。但是大部分组织或者机构跟菜刀一样,是中立的,而且菜刀本身不在乎自己要砍什么,关键在于握着它的人。正邪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我们今天重点说下大家平时不了解的那面。

基金会起源于奥斯曼人。当时奥斯曼有个习惯,骑士们都是国王的奴隶,骑士们可以把官做得很大,甚至做到帝国宰相,但是将来死后财产要充公。这很坑人,但是有个补救的办法,就是死前搞个独立机构,把钱放进去,让儿子打理,声明要修桥补路什么的。就这样,富翁的钱捐出来了,虽然不归儿子,但是归儿子打理,儿子可以给自己发工资。

这个方案很快就被西方人学去了,主要是美国,美国倒是没有死后充公的习惯,但是遗产税高得离谱,有时候接近一半资产都得当税给纳掉。所以西方富人很快就发现可以把资产放到一个基金会里,说是要去做慈善,这就叫“以捐代税”,然后富人死前委托专人打理。这个钱已经不属于富人家了,但是他们家一直管着,当然了也可以委托别人管着,虽然不是他们家的,但是归他们家控制。

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法律前提下,很快进化出一堆玩法来,比如这个基金会可以给富人家的后代发工资,也就是他儿子可以从这个基金会里领生活费。孙子也可以领,而且还可以做复杂的操作,比如从一开始就定好规则,让优秀的娃多拿钱,不让纨绔子弟碰这些钱,或者单纯养着纨绔子弟,饿不死就行。反正不搞平均主义,在家族内部搞优胜劣汰,有效防止富不过三代。后代赚了钱,也可以添加到基金会里,这样可以确保基金不会日渐枯竭。

基金会也可以拿钱去投资,赚了的钱继续补充进基金会,如果基金足够大,可以投资一些相对稳赚的东西,比如保险、地产、古董之类的投资组合,甚至可以拿出少量的资金投资高风险的业务。事实上给后人的零花钱,往往是投资收益,不用碰本金。

基金会是独立于家族之外的,如果家族后人发生大额亏损,那破产清算的也是家族本身,不会把基金会一起给爆破了,相当于用法律筑起了一道防火墙。

所有的基金会都是以慈善的名义,还可以吸收社会捐款。这些捐款用处比较复杂,可以直接捐给受灾地区,或者从事研发,解决特定的难题。但同时由于缺乏监管,经常爆出来大量的基金会丑闻。

此外,各种基金会一直都是“合法”腐败的温床,怎么理解这个事呢?比如某国大选期间某基金会的吞吐量惊人,但只有2%用于“慈善”,其余为行政开销。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给谁钱,不能直接送张支票过去,那既不方便,而且也是违法的。但可以聘请他做基金会顾问,给他发巨额工资,这就叫“合法”腐败,这些开支都计入基金会开支。而且还可以接受大量的“捐赠”,从当初披露的情况来看,也是贿赂的一部分。

部分基金会影响极其巨大,超越经济体,比如某基金会普遍信奉的是“进化论”,认为把钱给穷人分了并没有用,而是投资给人类里的精英,希望他们能给人类找到出路。

这些基金会不会自己跑出来上蹿下跳,他们一般先搞个智库,然后往智库里“充值”,通过智库来影响别国政策。这些基金会经常在很多国家内推销他们的“思想”。

最近几年,智库和基金会有合流的趋势,这一点在美国特别明显。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K街”,是美国的著名“游说一条街”,这条街遍布各种智库和游说公司。

智库到底是怎么运转的?其实这玩意儿本身是政府职能的外包,比如政府想研究一个项目的可行性,就外包给智库来研究。

当然了,政府出钱一般不会太多。美国的前财长保尔森讲过一件事,他想搞明白一件事,需要从高盛找一堆专家来做,那些华尔街的人贵得要死,政府能给的钱还不够这些人的时薪,但是高盛特别乐意替政府支付这些人的工资。高盛为什么这么大方呢?因为这是一个施加影响的机会。

智库也一样,政府支付的那点钱往往不够那些人吃顿饭的,不过他们平时拿着比如A国的研究项目,或者各种稀奇古怪的基金会的项目,研究出来的结果往往倾向于出资人。这些出资人当然不能直接打钱,就通过第三方转。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慈善基金会就有先天优越性。

这些智库往往自发倾向出资人,这也好理解,你研究出来的成果不替出资人说好话,今后谁还养你?你没钱了,自然就“饿死”了,属于一种进化选择。

你一个团长,竟敢打一个师团半个道士之抬不动的棺材科技狂潮:制霸全球从黑科技开始惊!地府小殿下驾到,诸邪退避!原道修仙她在惊悚世界大杀四方狐夫难驯道友,请入人皇幡一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