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逼宫(二)(1/1)
刘辩也感到非常的吃惊,他没有想到这种事情居然真的会放到朝堂上来说。
吃惊过后,伴随着升起的就是淡淡的惊慌。
两世为人的他也没见到别人针对自己的时候有过这么大决心。
在他的心中,一个声音在安慰着自己说“这事不可能成的理由,如此的荒唐,他不会因此被赶出宫。”
另一个声音则是在泼凉水说:“历史上他早就应该被一个道士带走去养了,如今能在宫中多住两年,已经是逆天改命了。他应该知足,应该认命了。”
刘辩有些无助的抬头望向汉灵帝。发现这个男人已经目露凶光。这副表情使本来十分英俊的汉灵帝,变得有几分狰狞。
但是这副可怕的面容却使刘辩心中多出了几分安心。因为他知道眼前之人是为谁而变脸。
如今,在刘辩眼中,仿佛只要眼前的男人在,就还能为他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曾经的他没有感受过太多的父爱。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深刻的感受到来自老父亲的爱护。
于是他就默默的低下头,一声不吭的去等待着事情的结果,享受着久违的父爱。
汉灵帝现在心里是一个火呀。
谶纬之学这种东西,对于百姓来说,可能神神鬼鬼的还比较能唬住人。
但是,对于他们皇室来说,其实就没有那么大的威慑力了。
这个体系本就是君主们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才支持人研究出来的。
虽然在无数人的努力下,谶纬之学已经成为了儒家经典。但是更多的时候,这门学说实际上就是操控舆论,或者说是操控声势的工具。
皇帝本人或许会信一点,但是绝对不会拿它当做法旨一般供着。这也是为什么蔡邕的分析这么不讨汉灵帝喜欢的原因。
其实,汉灵帝也能够猜到,蔡邕真正想说的内容肯定在那卷奏书里。为了了解蔡邕真正的建议,他才会毫不犹豫的把奏书从儿子手上抢过来。
本来,汉灵帝以为袁隗的汇报会很合他的心意,只要平息了民间的不安,这件事情就算是过去了。
结果没想到,袁隗居然搞出了这么大一档子的事儿。
在儿子与迷信之间,汉灵帝选择了儿子。
龙有逆鳞,触之即死。
而刘辩正是汉灵帝心中不可触动的那一片禁区。
这个老东西竟然敢说出这样的提议,看起来应该是活腻歪了。
既然你自己不想呼吸大汉的空气,那么我就只能送你去阎王爷那里数纸钱了。
心中杀意虽然在狂涌,但是长期的礼仪教育不允许汉灵帝在这个场合失态。他强行控制着心中的火焰,然后要紧后槽牙,一个字一个字的蹦出来说:“此事就此作罢,不许再提。”
袁隗心中叹了一口气,他就知道会走到这一步。
但是比起现在得罪汉灵帝,他更加担心,刘辩将来能够掌权。
要知道,汉灵帝杀心虽然重,逼急了他真的会大开杀戒。
但是他们世家也犹如,蓝银草一般,(嗯,要不板蓝根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即使是杀了一批,他们也可以重新凝聚力量。反正汉灵帝也不敢开地图炮,进行全面的屠杀。
但是,看刘辩现在的手段,袁隗真的很没底,他担心将来刘辩有办法动摇他们世家的根基。
因此,他就算是付出一些代价,也一定要把刘辩赶出洛阳,甚至直接扼杀在摇篮中。(刘辩:mmp,高估我还不够,现在还想搞孤我)
为了心中的目标,袁隗心一横,跪在了朝堂之上高声说:“陛下,老臣知道您这是嗜犊情深,不忍与殿下分离。但是,天意如此,还请陛下三思。”
蔡邕现在心情有些复杂。他除了愤怒之外,还带着一点点幸灾乐祸。
这个小子昨天还说他会被流放。结果,今天这小子自己先遭了殃。
如果不是他心急着想要护下刘辩,蔡邕都想当场找刘辩打赌,和他比比他们俩谁先离开洛阳了。
虽然心中有一点点恶趣味,但是,蔡邕显然是分得清孰轻孰重的。
他直接跳出来,怒声质问道:“袁大人,恐怕是在随意混淆是非吧!这条条异象中有哪一个是指向殿下的?无凭无据,你又怎能光靠自己这一张嘴,就想劝陛下把皇子殿下送走呢?”
担心冲击力不够,蔡邕有提高了一点声调,“说!你是不是存有私心?”
既然走到这一步,袁隗也知道没有退路了。他早就做好了准备说道:“虽然这异象并没有特意指向殿下,但是让殿下离开是上天的暗示。”
“我此番言论只是总结了民意而已。天下百姓皆以看出,你我又怎能装作视而不见呢?”
很快,朝堂上刚刚得到袁隗暗示的朝臣们一个又一个的站出。
他们早就约定好,只要袁隗提到民意,他们就要站出来支持。
“启禀陛下,这是河内百姓联名请命,请皇子殿下,追寻仙居。”
“启禀陛下,此乃冀州百姓联名上奏,请殿下前往仙家福地,修养气运。”
“启禀陛下,此乃兖州百姓联名上奏......”
“启禀陛下,此乃豫州百姓......”
“启禀陛下......”
“......”
有了第一个人站出来,就有第二个跟着。
当有第二个人站出之后,出来代表民意的官员就越来越多。
看这势头,有着全天下百姓联合请愿的架势。
最离谱的是,益州离洛阳距离遥远,路上艰难险阻。从事发当天开始算,光洛阳异象传过去时间恐怕都不够。然而,现在人家的请命书都送过来了,还能比这更假吗?
汉灵帝气的双手发抖。他死死的攥着手中还未放下的竹简。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根本不是什么百姓请愿。
这明明就是世家之人,联合逼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