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春秋:争霸300年 > 贰拾陆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贰拾陆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1/1)

公元前476年,齐国大贵族田氏将国内其他大贵族全部剿灭,扩大了自己的封地。从此,田氏的封地比国君的土地都要大,再加上田氏控制了齐国国君的废立,因而整个齐国都掌握在田氏手里。

齐国田氏的第一代创始人叫陈完,是陈国国君的儿子。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避难逃到了齐国,当时在位的正是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接见逃难来的陈完后,发现这个小伙子一表人才,又能说会道,于是就让陈完在齐国当官。陈完就在齐国扎下根来,他的子孙将自己的氏由“陈”改为“田”,因为古代“陈”“田”两个字发音接近。

孤身一人来到齐国的陈完原本只想躲避内乱,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日子,可没想到,他的子孙一个比一个狠,就此开启了逆袭之路,最终架空“老板”,掌控“股权”。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谋朝篡位所花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人几年就登上了君王的宝座,而有的人花了几代人的工夫才谋得天下。齐国田氏从一个普通大夫到夺取国君之位,花了将近三百年,从春秋一直忙到战国。可见齐国田氏这一家的韧性太强了。

齐国有四大家族,分别是国氏、高氏、鲍氏、庆氏,田氏能在每次的血腥斗争中存活下来,实力不容小觑。初到齐国的田氏知道自己的弱小,所以,“韬光养晦,站好队伍,伺机而动”成为他们家族的生存口诀。

公元前545年,国氏、高氏、鲍氏要灭了对自己有威胁的庆氏。田氏虽然弱小,但是站在国氏、高氏、鲍氏一边,四家组队一起灭了庆氏,田氏从此开始跻身齐国权力核心圈。

阻碍田氏进一步发展的就是国氏与高氏,这两家是“天子二守”,从齐国建国开始,就一直是仅次于国君的势力。

田氏不光使出各种计谋来削弱齐国传统大贵族,还收买老百姓的心。

齐国大贵族们只管自己吃好喝好,从不管底层百姓的死活,老百姓怨声载道。田氏家族却是大贵族里的一股清流。田氏的第六代族长田乞体恤百姓,当穷苦百姓缺粮的时候,他就开仓借粮。田乞借给百姓粮食时,盛米的量具“钟”比国家标准大出四分之一;当老百姓还米的时候,田氏再用国家标准的量具收粮。这么一借一还,老百姓不但不用偿还田氏的利息,还多赚了田氏的粮食。

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一举动让全国老百姓倒向了田氏,很多人都往田氏的封地上跑,因而田氏的封地人丁兴旺。在当时,哪个领主手里人多,实力就强。

公元前485年,田乞去世,他的儿子田常继任族长。

田常刚继承家业没多久,一件天大的好事砸中了田氏,间接地为田氏独揽大权扫清了一切障碍。田氏再也不需要辛辛苦苦积攒人气,收买人心了。

帮助田氏扫除异己的正是吴王夫差。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率大军攻打齐国,齐国除田氏以外的众多大贵族全部出动,大夫带着自己的私卒,国君派出自己的亲兵,八百多乘战车、六七万人奔向前线。在这些大贵族眼中,上前线打仗是自己的义务,更是为自己积攒军功的好机会。

吴齐两军在艾陵相遇,结果齐军被打得全军覆没,贵族不是死于阵前就是被吴军生擒,大夫们的私卒与国君的亲兵都死伤惨重。田常却因为保存实力,成为齐国实力最大的贵族。夫差也没有想到,自己攻打齐国,最大受益者竟然是齐国田氏。

公元前481年,田常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了看着不顺眼的齐简公,立了齐平公为国君。从此田氏成功逆袭,成为齐国实际的操纵者,控制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土地,国君也只是田氏的玩偶。到了战国时期,田氏直接撕开遮羞布,废了齐国国君,自己取而代之。

说完了齐国,我们再来说说曾经的天下第一超级大国晋国的政权又是如何落入大夫手里的。

重要的推手都是赵家人。

晋国作为曾经的天下第一号强国,国内六卿的实力相互制衡,直到有一天,一个硬茬出现,打破了六家的平衡。而平衡一旦被打破,就要掀起一股腥风血雨。

这个人就是赵武的孙子赵鞅,是战国时法家的偶像。

纵观老赵家的家族史,既出权臣,也出人才,赵鞅就是权臣与人才的复合体。赵鞅的父亲赵成死得早,所以他年纪轻轻的就继任赵氏的族长。好在时任中军将的是韩起,韩氏与赵氏一直是亲密的盟友,韩起对晚辈赵鞅非常关照,安排赵鞅担任下军佐。

公元前520年,赵鞅刚上任没多久,赶上了周王室爆发内乱,作为庶长子的王子朝要推翻嫡长子出身的周悼王。晋国作为周王室的嫡系诸侯,率领诸侯平定了王子朝之乱。赵鞅作为晋国平叛的指挥官,在前线展露了卓越的才华,开始成为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平叛后,赵鞅并没有闲下来,他开始在晋国做起了普法宣传工作——铸刑鼎。

铸刑鼎就是将国家的法律条文铸刻在鼎上,然后再将鼎公之于众,让老百姓懂法、守法。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普法工作,在春秋时却被视作大逆不道。因为当时法律都是掌握在贵族手里的,他们不想让老百姓懂法,这样可以方便贵族随意处置犯事的百姓。

然而,总是要有时代先锋去打破旧时代的枷锁的。公元前536年,郑国大夫子产率先铸刑鼎,并将鼎公之于众,结果造成天下舆论震动。

赵鞅作为晋国的先锋人物,于公元前513年铸刑鼎,晋国举国哗然。孔子听说后,怒斥赵鞅的所作所为是亡国之举。虽然此举备受争议,但是赵鞅并不在乎。只要能让老百姓知道法律是怎么一回事,不再吃不懂法律的亏,从而让老百姓觉得赵鞅是替他们着想的人,那铸刑鼎就值了。一时间,赵鞅在国内收获了较高的人气。

赵鞅铸鼎的材质不是铜而是铁。鼎一般都很大,需要的铁很多。有人说,春秋末期,中国人已经开始能够熟练地铸造铁器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当时,铁质工具使用得很少,主要的金属还是铜,虽然春秋末期已经有牛耕了,但耕地的农具还是以石器木质为主。因为铁的熔点比铜高,铜在1000多摄氏度就熔化了,铁要在1500多摄氏度才能熔化,所以冶铁工艺比冶铜工艺复杂。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可以铸造大的铁制物件,比如鼎。可是要造小的东西,那工艺难度就高了。到了战国,铁质农具才普及;直至汉代,铁质兵器才彻底淘汰铜制兵器。

政绩卓越的赵鞅在公元前497年继任为中军将。可他上任后却发现自己根本管不了手下的五卿,中军将已经成了虚职。那也别谈什么忠君报国了,还是为自己和子孙着想吧。

赵鞅干了一件卓有远见的事,就是把赵氏家族基地搬到远离新绛的晋阳。

六大家族主要蜗居在新绛附近的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那里靠近晋国政治中心,经过数百年的经营,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相当于现在的一线城市。而晋阳在当时属于荒郊野岭,曾经还是狄人的地盘。人都喜欢往富裕的大城市走,而赵鞅偏要往偏远的地方去,这个举动在其他五大家族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赵鞅却不这么认为。天高皇帝远,才是最适合发展的风水宝地。晋阳在现在的山西省省会太原附近,处于晋中盆地北端,土地肥沃,非常适合拥兵自重。赵鞅把晋阳打造成了一座军事堡垒,安置了众多愿意跟随他的老百姓,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在府库里囤积了众多的物资。修建完晋阳城后,赵鞅多次对自己的儿子赵无恤说:“以后赵家有大难,不要嫌晋阳远,直接来这里避难就行了。”

赵鞅不光大搞基建,还搞了另一件极具争议的事。这件事在当时极为先进,却让其他五卿感觉是在割肉放血,这就是扩大亩制。

当时,晋国六卿都搞“职业经理人”制度,家臣都是只拿“工资”不拿“股份”的“职业经理人”。六卿把自己的土地分给老百姓,让老百姓耕种,自己收租就可以了。为了吸引更多的老百姓到自己的封地来耕作,六家就相互比谁给老百姓的地多。

远在南方的吴王阖闾听说后,与孙武就这件事聊了起来。

阖闾问:“晋国由六卿把持,在激烈的政治角逐中,谁会先灭亡,谁会笑到最后?”

孙武答:“范氏、中行氏会先灭亡。”

阖闾问:“那接下来会是谁呢?”

孙武答:“应该是智氏。”

阖闾问:“谁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

孙武答:“韩、魏两氏也会灭亡,最后晋国将落入赵氏手里。”

孙武之所以认为赵氏会笑到最后,就是因为赵氏是六卿里给老百姓土地最多的。

按照当时的度量制度,一百步是一亩地。但是六卿都故意把尺子放大,好分出去更多的土地。范氏与中行氏以一百六十步为一亩,智氏以一百八十步为一亩,韩氏、魏氏以两百步为一亩。而财大气粗的赵氏直接以两百四十步为一亩。

对于赵氏来说,不怕你不耕,就怕你耕不动。赵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每一位老板,什么叫“财聚人散,人聚财散”。

在收买人心这方面,赵鞅做得很好。而在收拢人才方面,他做得更好。

著名的乱臣贼子阳虎,在被鲁国赶跑后竟然被赵鞅高薪聘用,这让全天下都哗然。阳虎作为季孙氏的家宰,一个小小的家臣,竟然把封君季孙氏架空,还控制了鲁国朝政。赵鞅敢用阳虎当家臣,就不怕被阳虎架空了?

孔子听说自己的仇敌阳虎被赵鞅高薪聘用后,又开始斥责赵鞅,诅咒道:“赵氏其世有乱乎!”意思是,赵氏世世代代都会有祸乱。

其实,不能拿鲁国的分封制去对照晋国,因为晋国六卿的家臣是分不到土地的,阳虎在赵家只能拿工资。

阳虎被赵鞅收服之后,再也不敢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架空“老板”上,而是老老实实地当起了家臣,想办法帮赵鞅创造更多的效益。在阳虎的辅佐下,赵氏封地的经济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老百姓丰衣足食。

公元前497年,赵鞅为了更好地建设晋阳,打算继续扩充人口。他想到了当年攻打卫国时得到的五百户人口,由于当时晋阳没有营建好,他就把这五百户人口安置在了邯郸赵氏那里,现在可以把那五百户人口迁到晋阳来了。

没想到这个迁户口的事,却引发了一场国内外众多势力纠缠在一起的战争。

邯郸赵氏的老祖宗正是赵盾的侄子、弑杀晋灵公的赵穿。赵穿这一支赵氏小宗一直生活在邯郸,又以“邯郸”作为自己的新氏。邯郸赵氏的首领叫邯郸午,他与赵氏大宗赵鞅隔了五代,血缘关系早就淡了,严格意义上说已经不是一家人了。邯郸赵氏的首领宁愿别人叫自己邯郸午,而不愿别人叫自己赵午。

邯郸午收到赵鞅让自己把那五百户人口迁到晋阳的命令,心里很不高兴。我早就跟你不是一家人了,你凭什么对我吆五喝六的呀?再说邯郸靠着卫国,把这五百户送到晋阳,就是得罪了卫国。我才不当冤大头,人就是不送!

赵鞅收到邯郸午拒绝执行命令的消息,立马火了。他请邯郸午到晋阳来做客,然后一刀把邯郸午砍了。

赵鞅处死邯郸午,本来只是赵氏的家事,却引燃了一个巨型火药桶。

邯郸午是中行寅的外甥,中行寅的儿子又娶了范氏的女儿。所以,邯郸赵氏、中行氏、范氏是一个利益集团。他们为了防止赵鞅做大做强,率兵攻打赵鞅在新绛的府邸,赵鞅自知身单力薄,退到赵氏主基地晋阳。

韩氏、魏氏、智氏一直与中行氏、范氏不和,于是他们站在了赵氏这一边。赵鞅非常聪明,又把晋定公给拉下水。虽然晋定公不管什么事,但好歹是晋国名义上的合法国君,国君说谁是乱党,谁就在道义上站不住脚。

有了晋定公的站台,赵氏、韩氏、魏氏、智氏就成了奉旨讨贼。结果,邯郸赵氏、中行氏、范氏兵败如山倒,各自逃回了自家的封地。

两大集团就这样你来我往打了好几年,双方背后都有各自的大人物支持。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背后有晋定公支持,邯郸赵氏、中行氏、范氏则找到了外援齐景公。

齐景公为了颠覆晋国,让齐国成为天下最强的国家,便干预晋国内政,给邯郸赵氏、中行氏、范氏送钱送粮。墙头草郑国这次也雄起了一回。郑国南边的强敌楚国被吴国打成了残废,威胁解除了,而北面晋国正在打内战。为了颠覆晋国,消除来自北方的威胁,郑国把宝押在了邯郸赵氏、中行氏、范氏身上。

赵鞅为了彻底消灭反对派,决定出兵攻打反对派的老巢朝歌。中行氏与范氏就蜗居在朝歌,经常以朝歌为基地攻打赵鞅。

公元前493年周历八月七日,齐国、郑国派大军送粮给朝歌的中行氏、范氏。中行氏、范氏派了自己的军队前往接应。赵鞅得知后,决定夺取这批粮食,并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赵鞅率领自己的军队在铁丘附近与敌军相遇开战,这场战争又被称为“铁之战”。

看到敌军人数远远多于自己,赵鞅有点犹豫到底打还是不打。此时家臣阳虎提出了建议:“在战车上插满旗子,让敌人误以为我们人很多,让他们惧怕我们。”赵鞅觉得这建议不错,就照办了。

开战前,赵鞅做了战前动员,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激励机制将会成为战国时期各国军功制的雏形。

赵鞅先说:“中行氏、范式大逆不道,里通外国,人人得而诛之!诸位将士要在此战中奋勇杀敌。”领导激励下属都会说些高调的话,这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赵鞅后面的话:“如果我们战胜了敌人,是上大夫的,封给县邑;是下大夫的,封给郡邑;士人赏田十万亩;平民、工匠、商人可以获得当官的资格;奴隶可以获得自由身。”

赵鞅的激励机制太厉害了。过去是贵族社会,大家阶层固定,上下阶级不流动。而现在,只要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就可以往社会上层走,并且还有丰厚的物质回报。

不过,以往的封赏是把土地所有权直接赏赐给功臣,这很容易导致下属拥兵自重。而赵鞅给的封赏只是土地上的租税,但是所有权依然是赵家的,你不能买也不能卖,只能收土地上的租税。拿到土地的功臣只能当包租公,无法建立独立的小王国。

有了丰厚的物质激励,赵氏的军队士气大振,向人数远多于自己的敌军发起了进攻。

带头冲锋的赵鞅虽然身上中了一箭,但是依然奋勇向前。在赵鞅的率领下,赵氏军队击溃了敌军,缴获了千车粮食。失去粮食支援的中行氏、范氏只能在朝歌城内等死。

随后三年,赵鞅陆续平定了中行氏、范氏的叛乱,将邯郸城收入自己的手中。此后晋国只剩下赵、魏、韩、智四家了。

四家表面上维持了一段和平的时光,但是他们心里都清楚,这只不过是为下一场火并做准备。

公元前476年,赵鞅去世,死后谥号“简”,所以他又被后世称为赵简子。赵鞅死后,智氏的智瑶继任为中军将。智瑶是晋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中军将,也是最后一位中军将。

智瑶当初被挑选为智家的继承人,在智家是经过一番争吵的。智宣子觉得儿子智瑶一表人才,身材高大,能文能武,果敢刚毅,是未来智家族长的不二人选,可是智家的一位长辈智果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智果对智宣子说:“智瑶什么都好,就是刚愎自用,这样会害了智家。不如改立智家其他孩子为继承人。”

智宣子十分宠爱智瑶,执意立智瑶做继承人,于是种下了家族灭亡的祸根。

其实,智瑶能在中军将位置上干二十二年,是有一定能力的,要怪只能怪他最大的竞争对手赵无恤的实力实在太强了。

如果把战国时的赵国比作一座大楼,赵鞅是打地基的人,赵无恤就是搭建大楼框架的人。

赵无恤不是嫡子,他的母亲是狄人,所以赵无恤从小在赵家地位低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赵无恤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并且被赵鞅注意到了。

赵鞅的嫡长子伯鲁反应迟钝,很平庸,而赵家有一个传统,就是如果嫡长子不行,可以立庶子作为家族接班人。于是,赵无恤就被赵鞅立为家族接班人。赵鞅的眼光非常准,正是这位赵无恤将赵家从危难之中救出,并带来辉煌。

作为中军将,智瑶心里清楚四卿里以赵家的势力最大,如果任由赵家发展下去,整个晋国将落入赵家人的手里。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再联合韩、魏两家一同灭了赵家。

智瑶带着自家的私卒攻打晋国旁边的中山国,抢占了不少土地。与此同时,赵无恤也对赵家领地旁的代国(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动起了心思。

代国东接燕国,南接中山国,北面是匈奴,又与楼烦接壤,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夺取中山国与楼烦的军事行动,都是从原来代国的位置出发的。更重要的是,代国盛产马匹,拥有重要的战略资源。

老爹赵鞅刚死没多久,自己还在服丧期间,赵无恤就来到夏屋山,邀请代王赴宴。代王是赵无恤的姐夫,收到小舅子的盛情邀请,就带着少量随从来了。代王哪知道,赵无恤摆下的是一桌鸿门宴。

宴会上,赵无恤与代王两人边喝边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负责给代王斟酒的人突然用斟酒的铜勺杀了代王。随后赵无恤的伏兵一拥而上,把代王的随从全部杀掉。代国群龙无首,赵无恤带着私卒迅速吞并了代国。

由此可以看出,赵无恤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六亲不认。

当时,向外扩张已不能满足晋国这几个大家族的胃口了,于是他们瞄准了曾经的范氏与中行氏。自从范氏、中行氏被赶出晋国,他们的地就归了晋国国君。智瑶作为中军将,带着赵、魏、韩三家把范氏、中行氏土地给瓜分了。当时在位的晋出公既愤慨又无奈,他没有任何能力去阻止四卿,只能乞求齐、鲁两国帮助自己夺回权力。

没有实权的国君想借外部势力夺回权力,这个想法相当天真。

四卿听说晋出公有这么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把他赶出国,立晋哀公当傀儡。从此,晋国真正的掌权者就是智、赵、韩、魏四大家族。

中军将智瑶成为晋国的一把手。他一直想把最大的敌人赵氏消灭掉,所以经常拉拢韩、魏两家,有事没事喊上韩、魏两家族长一起吃个饭,叙叙感情。

有一次智瑶邀请韩康子与魏桓子来吃饭。本来这是一个发展感情的社交活动,人家两大族长谁家没好吃的,也不差你这一顿,来赴宴完全是卖你的面子。谁知智瑶情商不是一般的低,把本该友好互敬的饭局搞砸了。

在宴会上,喝大了的智瑶拿韩康子开玩笑,开完了又拿魏桓子的家臣开涮。韩康子嘴上不说,心里早就怒火中烧了。在一旁的魏桓子也觉得智瑶这家伙不上道,打狗还看主人呢,智瑶竟完全不把魏氏放在眼里。狂妄到这种程度,智瑶已经丧失理智了。

智瑶下一步要把最强的敌人赵家消灭。公元前455年,智瑶为了找借口讨伐赵氏,故意对赵、魏、韩三家说:“现在国君的土地太少,我们四家的土地太多,为了国君更有尊严地活下去,不如我们各拿出自己一万户的城邑给国君。我智氏带头拿出一万户的城邑交给国君。”

赵、魏、韩知道,智瑶现在是晋国真正的一把手,哪还会替国君着想?他真正的目的不过是想削弱赵、魏、韩三家。

实力比较弱的魏、韩两家只能老老实实上交了一万户的城邑。轮到赵氏上交时,赵无恤只回复了一个字:“滚!”

收到赵氏的回复,智瑶高兴了,这正是自己需要的战争借口:“赵家敢不上交土地,就是与国君作对,我要代表国君讨伐你。”于是智瑶胁迫魏、韩两家出兵攻打赵氏。

赵无恤逃亡到主基地晋阳坚守不出。智、魏、韩三家军队攻打晋阳三个月,损兵折将也没能攻下。晋阳作为赵家的主基地,城池高大坚固,城里囤积了够吃几年的粮食。光靠人力想摧毁这座固若金汤的堡垒,几乎不可能。

就在智瑶着急的时候,他突然发现晋阳旁边靠着汾河,于是一条毒计从脑中冒出。

智瑶命人掘开汾河倒灌晋阳,汹涌的汾河迅速淹没了晋阳。然而智瑶低估了晋阳城内军民的决心,城内军民都受过赵氏的恩惠,铁了心要跟赵氏混。

晋阳城就这样在水里泡了三年,城内的粮食快吃光了,再这样下去就只能吃人了。眼看就要城破,一个叫张孟的家臣向赵无恤请命,愿意作为赵氏代表前往魏、韩两军大营,想办法让赵、魏、韩三家联合,给智氏反戈一击。

反正被困下去就是死路一条,死马当活马医吧。赵无恤同意了张孟的请求。

张孟没有想到的是,他在魏、韩两家大营内竟然受到了热烈欢迎,韩康子、魏桓子都热情地说:“你怎么不早来啊!我们等得好苦啊!”

韩康子、魏桓子对赵家使者竟然是如此反应,都要怪智瑶。

有一天,智瑶带着韩康子、魏桓子在晋阳城外巡视晋阳受灾情况,情商极低的智瑶再次没有管住自己的嘴,随口说了一句让身边的韩康子、魏桓子冒冷汗的话:“我原本不知道,用水淹竟然可以消灭一座城池!”

韩康子、魏桓子回到各自营帐后寝食难安。魏氏的主基地安邑靠着汾水,韩氏的主基地平阳靠着绛水,智瑶这么一说,分明是想把水淹战术发扬光大,用来对付魏、韩两家。

于是,当赵家使者张孟来后,韩康子、魏桓子铁了心要和赵无恤串联起来,给智瑶反戈一击。

他们约定,三月丙戌日晚上三家一起动手,里应外合消灭智氏。

三月丙戌日晚上,月黑风高。韩、魏两家派人杀掉看守堤坝的智氏官员,反向掘开堤坝,汾水开始倒灌智氏军营。三年间从未开启的晋阳大门敞开了,赵氏军队从城中杀出,与魏、韩两家一起包围了智氏大军。

智氏大军在梦里被汹涌而来的汾水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没被河水淹死的也被三家联军屠戮殆尽,曾经威震晋国朝堂的智瑶死于乱军之中。至此,智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在水里泡了三年,差点成为蛙人的赵无恤没有放过已死的智瑶,他把智瑶的头骨做成了喝酒的器皿。

赵无恤为赵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死后被谥“襄”,后世尊称他为赵襄子。

公元前453年,最后的胜者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晋国国君只剩下新绛与曲沃两个城市,晋国已经名存实亡。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智氏被灭,三家分晋,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厮杀,没有什么道义可言,上演的无非是成王败寇的戏码。可是失败的智瑶没想到,自己死后,有一位义士要为自己复仇。

这人叫豫让,是智瑶的家臣。豫让曾经先后给范氏、中行氏当过家臣,可是这两家给他的福利待遇较低,后来他就“跳槽”去了智氏。智瑶没把豫让当员工,而是把他当兄弟,并给他高薪待遇,因此豫让对智瑶感激涕零。

智氏覆灭后,豫让成功潜逃,并决定为智氏复仇。他还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豫让更名改姓,伪装成装修人员进入赵无恤的宫内装修厕所。他身上带着一把匕首,准备趁赵无恤上厕所时刺杀他。但是赵无恤上厕所的时候看见一个人鬼鬼祟祟,第六感极强的他马上命人拿下那个人。一经审问,赵无恤才知道这鬼鬼祟祟的人是来刺杀自己为智瑶复仇的。

赵无恤被豫让的行为感动了,他敬佩豫让是条好汉,于是放了豫让。可是顽固的豫让并未就此罢手,他要再次行刺赵无恤。为了不让人认出,豫让把油漆涂在自己身上,让皮肤出现溃烂,又吞炭让自己嗓子沙哑,最后装成乞丐沿街乞讨。经过这样的自残,豫让的妻子从他身边路过时都没有认出他。

有一天,赵无恤要坐马车出门,豫让潜伏在赵无恤必过的桥下。赵无恤的马停在桥下死活不走,赵无恤感觉到危险,命人四处搜查,躲藏在桥下的豫让暴露了。

赵无恤问眼前的乞丐:“你是谁,为何要刺杀我?”

“我是豫让,我要为智氏报仇!”

赵无恤彻底无语了,怎么又是这家伙,还没完没了了。

“我之前放你一马,结果你现在又来行刺,这次我不能饶恕你!”赵无恤无奈地说道。

豫让说:“我感谢您之前放我一条生路,但是智氏对我恩重如山,我不能忘恩负义。既然我杀不了您,请您把身上的衣服给我,我拿剑刺几下,就算我替智氏报仇了。”

赵无恤被豫让震撼到了。他敬佩豫让心中的忠义,于是脱下衣服给豫让刺。豫让对着赵无恤的衣服连刺几剑,随后对天大喊道:“我已刺杀了赵无恤!”话音刚落,豫让就自刎而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对豫让肃然起敬。

豫让并不知道,即使他刺杀赵无恤成功,三家分晋也已经完成。赵、魏、韩三家作为新生的诸侯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战国大幕正式开启。

即将到来的战国时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诸侯们不再追逐“霸主”的虚荣,“吃掉别人,喂饱自己”成为诸侯们竞争的动力。战争强度越来越高,处处是“杀人盈野复盈城”的惨状。

即将到来的战国时代,也是一个黄金时代。人才成为那个时代的无价之宝,是各国争抢的对象。只要你有才,便可出将入相,在列国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纵横捭阖,睥睨天下,成为当时每个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秦、楚、燕、赵、韩、魏、齐战国七雄的精彩大戏,即将上演。

吾皇巴扎黑漫画大中华史宋氏三姐妹之间的恩怨纠葛穿越:从杀手夫妻到开国帝后老北京的传说桃源小村医欺我华夏军弱?反手南天门计划!夏商周(王朝风云)唐史并不如烟·第六部:元和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