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科举制度的完善(1/1)
恩!
李贤说罢,虞世南不断的点头,沉声道:“李侍郎言之有理,若是科举制度完善之后,必须要增设南榜和北榜,如此才能让大唐长治久安!”
李贤看到虞世南同意了南榜北榜的意见,再次道:“虞尚书,这还只是完善科举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科举的时间和流程。”
“咱们大唐一直保留着举荐制,所以,对于科举并不是那么重视,因此,科举的时间也没有固定过,这样很不好!”
“你要知道,咱们大唐地大物博,不少学子与长安可是相隔万里,又有山川江河所阻,他们来一趟本就不容易,若是咱们时间还来回变,他们来早了,要住店、要吃饭,这很浪费钱,大部分学子是支撑不住这样的消耗的,来晚了,错过考试,浪费一年的时间!”
“咱们大唐又有四季,冬天冷,夏天热,春天有许多农活要做,只有秋收之后才会闲下来!”
“而且,秋收之后,百姓们卖了粮食,也就有钱了,因此,这科举考试的时间,就定为秋后,具体时间,咱们再商议。”
“时间确定了,就是流程,首先,咱们要对科举的功名做一个详细的划分,不要只有举子这一种。”
“有些人文采的确是很一般,让他们来长安城参加科举,的确是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
“因此,咱们应该在秋季和科举同一时间,举办乡试、会试,乡试也就是由各县城主持,在各乡镇进行的考试,通过者,为童生!”
“能够成为童生者,便有资格参加县城的考试,通过之后,便是秀才,只有成为了秀才,才有资格参加长安城的科举。”
“通过科举者,便是举人,为了增大科举的吸引力,在成为举人之后,礼部便要把他们聚在一起,带他们入宫,由陛下亲自出题考试,钦点状元、榜眼、探花,是为三甲!这便是殿试!”
“得状元、榜眼、探花者,陛下会当场册封其官职,至于举人,则是由吏部来册封官职,有空缺就让他们去,没空缺,就让他们暂时闲置。如此一来,南榜北榜的不足之处又被补足,而且,殿试是南北举子聚在一起,当场考试的,无论这三甲有无南北某一方的学子,他们也会心服口服!”
“我相信,有了殿试这一条,天下间所有的学子,都会想要来试一试的,毕竟,只要通过了,就能见到陛下!”
李贤说罢,虞世南眼中的震惊,再也掩饰不住,他现在觉得,李贤就是鬼才!
这样一来,大唐的官员的确是出自礼部,可最终却是经过陛下的考核,那等于说是天子门生!
他们礼部既得到了好处,大头又都落到了陛下那里。
“李侍郎,你这主意是不错,我也很认同,只是,最根本的问题,你还是没有解决,那就是科举生源的问题!”
“你也知道,天下间的文人学子,对陛下颇有微词,虽然山东卢氏对陛下态度转变,但是,大部分的文人世家,对陛下依然是不满的!”
虞世南沉声道。
“呵呵!虞尚书,这个问题更好解决,他说他是大儒!他说他是名士,这些可都是他们自封的,朝廷可以不认可!”
“天下间的文人,都归礼部管,那么,我们为何不对文人进行约束呢?比如,没有举人功名者,不准开设书院!”
李贤冷笑着说道。
恩!
听到李贤所说,虞世南当时就震惊的瞪大了双眼,这一招可就太狠了!
“李侍郎,你!你没跟我开玩笑吧!这么做的话,就不怕引起天下文人士子更大的反感吗?”
虞世南震惊道。
“虞尚书,你还是软啊!”
李贤鄙夷的看着虞世南说道。
这!
怎么又回到这个问题上了。
“李侍郎,这,这不是软不软的问题……”
虞世南想要解释。
“虞尚书,我只问你,这么做是对,还是不对?这么做,对我大唐是好,还是不好,这么做,是否能让我大唐长治久安?”
李贤接连问道。
三个问题的答案,自然都是对和好,虞世南也清楚,话说到这份上,自己若是还一味的退让,那就真的是软了!
“李侍郎,我知道了,你的这个提议,明日早朝之上,我会向陛下递奏折,请求陛下同意的!”
虞世南沉声道。
“呵呵!虞尚书,你能这么做,当真是让我刮目相看啊,只要陛下能下一道圣旨,礼部再专门发布檄文将此事声明!”
“然后,再由刑部去做,将那些文人士子开设的书院、学堂、学宫都给他关了,不参加科举就让他们喝西北风!”
“我还就不信了,那些人敢跟咱们朝廷对着干?”
李贤冷笑着说道。
他很清楚,那些文人士子不懂得种地,也从不做家务,更加不会放下身份去找工作,因此,混的好的,那是风生水起,混得不好的,就是穷酸书生!
而大部分文人士子,就是穷酸秀才,这圣旨一颁布,对于那些穷酸书生来说,没有任何的影响,对于那些世家贵族,才是影响最大的。
“李侍郎,我礼部,可还有别的问题?”
虞世南沉声问道。
“虞尚书,礼部的问题,我暂时就发现这么多,接下来,就是重新编纂书籍的事情了,虞尚书可有头绪?”
李贤问道。
呼!
虞世南长长的出了一口气,看来陛下对于他们礼部的怨气也就外交和科举这两个,他们改了,也就没事了。
只要礼部没有大的变动,那就是好事!
“编纂书籍,对于我礼部官员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李侍郎不需要担心。”
虞世南笑着说道。
“没错,我礼部官员,个个文采斐然,随便写出的文章,那都是传世的佳作!”
礼部官员看到虞世南笑了,话题也没有刚才沉重了,纷纷笑着说道。
谁知他们说罢,李贤却是话锋一转,道:“看来诸位还是没有明白陛下的意思,让你们编纂的,是孩子们从小学习的启蒙书籍,可不是让你们尽情的挥洒笔墨,写那些高深莫测的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