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玄奘西行记 > 第三十回 创唯识呕心沥血 弘佛法鞠躬尽瘁

第三十回 创唯识呕心沥血 弘佛法鞠躬尽瘁(1/1)

唐太宗突然把玄奘叫来,不为别的,只为让玄奘来翻译老子的《道德经》。原来,自从玄奘西行求法后,扩大了中国在西域和印度等国的影响,中西交流往来不绝。唐朝的第一宗教是道教,于是有人想把道教的教义也传向西方,这就有了太宗让玄奘翻译《道德经》五千言的事。

这是一个令玄奘颇感为难的任务:从宗教的角度来看,佛道是对立的。李唐代隋之后,为了从政治上否定杨隋,就需要否定杨隋的国教——佛教。这样,道教始祖李耳与唐高祖李渊同出一宗的附会之说,给李唐皇朝披上了一层君权神授的外衣。致使唐初佛道斗争呈现出与隋代相反的趋势:道盛于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佛教常常遭受儒道的责难。玄奘法师的主要精力固然是在译经,却不可能感受不到这样的压力,他所作的种种将“圣教”寄生于政治的努力,既是为了译经事业得到保证,同时也有减轻佛教所受压力的原因。现在让他去帮助翻译、宣传常常责难于己的道教,从宗教情感上来说是不情愿的,而且道教的很多内容自己也确实不熟悉。

然而,君命难违。况且,《老子》既是道教的根本,更是李唐始祖的箴言,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个问题,西行回来后的种种努力可能前功尽弃,甚至还会影响将来的译经工作。权衡再三,法师“高高兴兴”地应命而来,与道教徒蔡晃、成英一起反复斟酌,“穷其义类,得其旨理,方为译之。”翻译过程中,由于宗教立场不相同,法师因反对以佛教理论比附《老子》本义,与蔡晃、成英处得很不愉快,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太宗交代的这一任务。玄奘用自己的委曲求全,换来了唐太宗对其译经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玄奘主持的译场,同时也是他创立宗派的基地。玄奘在印度求学,主要是师承从无著、世亲到戒贤的学说,这就是大乘“有宗”那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客观唯心主义宗教哲学。玄奘把它全盘移植到中国创立了法相宗,也叫唯识宗。由于这一宗派在慈恩寺诞生,所以又叫慈恩宗。

玄奘为开派立宗,费了许多心血。在慈恩寺的几年中,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讲经说法,厅堂、廊庑都挤满了听众,有译场翻译人员,有从外地慕名而来的学僧,还有朝鲜、日本的留学憎,一时号称弟子三千人。玄奘在讲完之后,大家提问质疑,互相讨论,十分热烈。在这个过程中,玄奘发现,团结和培养一批才华出众的弟子,使之成为法相宗的骨干、核心和继承者是很有必要的。

玄奘最得意的弟子是窥基。窥基是长安人。十七岁进慈恩寺,在玄奘的亲自指导下学习佛教经典和梵文,精进不懈。没几年工夫,无论知识还是见解都有极大进步。到二十五岁时,即以青年学者身份参与玄奘的译场工作,成为玄奘的得力助手,不少重要著作的翻译,均由窥基一人笔受。

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玄奘计划把瑜珈宗十大法师的十本著作分别翻译出来。窥基建议以一家为主,综合编译,四人“笔受”,改由一人“笔受”。玄奘接受了这个建议。这项任务由玄奘和窥基合作完成,玄奘重点在译,窥基则参照诸家编写,这就是著名的《成唯实论》。窥基还据玄奘平日讲授,写成《成唯识论述记》。然后又写《枢要》作为补充。这样就把法相宗的基本理论概括出来。从此,授徒讲学盛极一时,所以,法相宗由玄奘开创,至窥基而实际成立。窥基著作等身,号为“百部疏主”,后来为慈恩寺主持,世称“慈恩大师”。

法相宗成立后,慈恩寺进一步成为法相宗的国际交流中心。朝鲜、日本的留学僧纷纷来唐朝向玄奘学习,回国后大加弘扬,传承不息,其中主要的有朝鲜的圆测和日本的道昭。

圆测是新罗(朝鲜)国的王孙,自幼出家,十五岁就到中国来留学,他精通汉语、梵语、藏语等六种语言,是有名的高僧。玄奘回国后,圆测即从师玄奘。帮助玄奘译经。由于圆测的基础与窥基不同,他在从玄奘师学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与窥基有分歧,形成慈恩和西明两派。

道昭是日本和尚,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随遣唐使来长安,即受学于玄奘门下。玄奘给他以特别的优待。道昭学成回国时,玄奘送给他两件礼物,一是自己亲手抄写的经文,一是煎药用的铛子,作为纪念。道昭回国时带回大批经卷,放在平城右京禅院,后来在元兴寺东又兴建一座禅院,大力弘扬法相宗,成为法相宗在日本的第一代传人。

玄奘在翻译佛经建立教派的同时,还完成了唐太宗交给他的介绍西域的任务,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共有十二卷,十余万字,由玄奘口述,得意弟子辨机笔录,花费十六个月时间,于公元656年七月完成。

玄奘在这部著作中,翔实地记录了离开高昌后的旅行路线、里程和所见所闻。经后人研究核实,书中记述了一百三十八个城邦和国家,其中亲身经历一百一十个,传闻得知二十八个。内容广泛而丰富,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物产、历史沿革、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和遗迹、文化语言、政治情况等。涉及的地区非常广阔,从我国的新疆西部到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达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北部包括今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北部,东到今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书中的记载,都是玄奘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很多为新旧唐书所未载。它生动地反映了七世纪以前中亚、南亚地区的历史、地理概貌。由于上述地区的史地资料多已无闻,因此,《大唐西域记》就成为该地区特别是印度古代史的重要依据,因而显得特别珍贵。比如,咀叉始罗遗址、王舍城遗址、鹿野苑古寺、阿旃陀石窟和那烂陀寺遗址,就是根据该书的翔实记载发掘出来的。玄奘对戒日王等的详细记述,更是“重建”印度古代史的基本材料。

玄奘作为佛教徒,特别留心各地的宗教问题。他每到一处,都记录该地的宗教信仰、寺院和教徒人数,记录所藏典籍、庙宇建筑、文物以及佛教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动等。如果把这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看出古代印度各国及其佛教传播地区大、小乘和“异道”宗教势力的消长和分布情况,可以勾勒出印度宗教发展简史,对佛教史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不仅搜集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奇风异俗,还对山川景物作了简洁生动的描述,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大唐西域记》一问世,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广泛传诵不必说,甚至还有过回鹘文译本。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陆续出版法文、英文、日文译本,且几次重译。英、美、法、德、日和前苏联等国学者均对这部著作有过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它被推崇为世界历史地理名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玄奘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他“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历尽艰险,从印度取回真经,而且又将中国文化回报于印度。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不仅是双向对流的,也是多向辐射的。玄奘又通过他的外籍弟子,把佛教文化远播朝鲜和日本等地。他为中印、中朝、中日以及中国与中亚人民的友好往来树立了一座千古不朽的丰碑。

到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玄奘已完成六百多卷佛经的翻译,还想将大乘佛教另一部根本经典《大般若经》翻译出来,因原有的译本不全,译文质量也不是很好,需要重译。但又顾虑重重。一是长安人多事杂,不能专心译经、二是年事已高,疾病缠身,深感人生无常,完不成任务。在弟子们的一再请求下,才下决心重译。为此,他上书高宗,请求到城外玉华寺专心译经。高宗同意,玄奘便带领一批翻译人员去玉华寺。

转年正月初一,玄奘开始译《大般若经》,梵本共二十万颂,约合中文六百万字。弟子们一看分量实在太大,要求删繁就简。玄奘开始也同意,但他考虑再三,觉得仍以全译为妥。

就这样,玄奘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冲刺。玄奘从印度带回的《大般若经》有三种版本,每天译前,都一如既往,用红笔批点,遇有疑义,就用三种本子仔细校勘,考订谬误,一丝不苟。然后再口宣梵本,并译成汉语,由弟子窥基、普光、玄侧等人证义和笔受。

玄奘担心经文太长译不完,常勉励大家说:“现在我已六十多岁了,我会在这座寺院终老。这部书太大了,我怕译不完,希望人人努力,勿辞辛苦。”在他的带动下,弟子们也更加努力。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前后历时近四年,《大般若经》终于译完。玄奘极为高兴,顿觉松了一口气。为此,寺院举行了一次庆功会。

自此以后,玄奘觉得身体每况愈下。有一天,他同弟子们说:“我搬到玉华寺来住,就是为了翻译《大般若经》。现在译完了,我的生命也快到头了。如我死了,丧事从俭,用草席裹送遗体即可。然后送到山涧僻静处安置,不要离行宫和佛寺太近。不净之身,以偏远地方为好。”大家听了都难过得掉下眼泪。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春天,一些弟子又请求他翻译《大宝积经》,法师见大家态度诚恳,难以拒绝,就开始翻译,可只译了几行,就觉得心里异常难受。他说:“这部书与《大般若经》不相上下,我自知死期已近,力不能任。现在我要到兰芝谷礼拜佛像,请随我走一趟吧。”于是,弟子们搀扶着玄奘同出寺院,僧众们看到此景,一个个都掉下了眼泪。礼毕回寺后,玄奘即专心修行,不再翻译。

该年正月初九,玄奘在房后过渠时不慎跌倒,虽只是小腿上破点皮,但从此一病不起。二月五日夜半,这位勤奋一生的伟大佛学学者、翻译家和旅行家,与世长辞。

噩耗传到长安,整个京师震动,高宗为之罢朝,连声说:“吾失国宝矣!吾失国宝矣!”文武百官和僧众等人也都极为悲痛。高宗传旨:玄奘遗体运回长安,丧事由官家办理。

弟子们遵照玄奘的遗嘱,用草席裹着遗体,送回长安,灵柩安置在慈恩寺译经院内。每天有数千人前来吊唁,向遗体告别。

四月十四日,在长安城东的白鹿原,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那一天,长安及附近有一百多万人拥上街头,送葬的行列长达几十里。开头是用三千匹绢彩结成的涅槃辇,上面安放着玄奘穿过的三衣——内衣、上衣和大衣——太宗赐给的价值百金的袈裟。随后是一辆简朴的大车,安置用草席裹着的遗体,后面是一队队钉着素盖、素幡、纸扎的金棺、银椁、婆罗树等五百余件。长安的九部乐全体出动,悲凉的乐声在天空回荡,催人泪下。参与葬礼的人一个个都流泪哽咽。当晚在陵墓旁守墓者多达三万人,可见玄奘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之深。

在西安市慈恩寺,巍峨矗立着一座大雁塔,登塔远眺,西安市的风光一览无遗。在唐代,凡是进士及第都要到大雁塔题名。骚人墨客,更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该地一直是西安的旅游热点,中外游客,凡是有幸来西安的,大多都会到大雁塔来凭吊这位一千多年前“舍身求法”的高僧。

我们现在见到的大雁塔,是中国式的七层宝塔,不是当初那个样子,原塔是仿照印度“窣堵波”式样修建的。武则天在位时,重建增加到十层,后因兵灾,剩下七层。明代时大修过一次,在外层包了一层砖,真唐塔却包藏在里面。

这大雁塔是玄奘提议并亲自参与修建的。在修建过程中,他常与工人们一起搬砖运土,在原塔的每—块砖里,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虽然岁月悠悠,历经沧桑,几经修复,今日的大雁塔已非昔日旧貌,但当游人登临时,谁不以祟敬的心情缅怀这位名僧的历史功绩并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呢!

咒回之特级咒灵找回方针诡道姬德综穿之万人迷被动受宠四合院,掠夺系统诸天之从四合院送聋老太归西开始三国配角演义不会体罚的师傅不是好领导我在大唐做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