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王莽:我理想中的天下 > 第四章 王氏崛起

第四章 王氏崛起(1/1)

王莽之前很少有机会和这些贵族亲戚密切来往,照顾王凤这几个月,让大家看到了王莽的优良品德,也对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王凤死后,王莽终于进入了贵族亲戚们的视野,很快被拜为郎官。王莽从小就吃了不少苦,身上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习气,在宫中任职时,从不因自己朝里有人就得意忘形,几年下来,他广结英才,孝顺长辈,众人对他有了很高的评价。他的五叔叔王商觉得王莽很顺眼,就请求给王莽封侯。

1.五侯

以后王莽当了皇帝,一定会想起他二十四岁时,照顾卧病在床的王凤。

刘骜继位后,王政君的王氏家族便成了最大外戚,王政君那些兄弟都成了皇帝的舅舅,一夜之间飞黄腾达,王氏家族开始登上大汉王朝的舞台。

这是一个影响和改变了汉朝的家族,汉朝因为它变得不完美。它的历史要追溯到秦末汉初。

项羽灭秦后,封了十八诸侯,其中一个是战国时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被封济北王。但几个月后,齐地反项,田安被彭越杀掉。由于田安当过王爷,所以汉兴之后,齐国人都称田安的后代为“王家”,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以“王”为姓了。

在讲述王莽立祖宗庙时,曾提到王家历史:田安的孙子,叫王遂;王遂的儿子,叫王贺;王贺的儿子,叫王禁。王家的血脉传到王禁,就逐渐向刘家靠拢了。王禁这个人,志向远大,但不修边幅,好酒及色,他这辈子最引以为豪的,就是找了好多女人,生下四女八男,最有名的就是次女王政君。

王政君出生于汉宣帝三年(本始三年,前71),那一年汉宣帝在民间娶的妻子许平君被霍家毒死。到了嫁人的年龄,王政君已出落得亭亭玉立,非常符合当时审美,《汉书·元后传》说她“婉顺得妇人道”。这样的优秀女子自然不缺夫家。

然而出嫁前,未婚夫竟然死掉了。王禁又把王政君嫁给一个王爷,但王爷也在迎娶此女之前死了。

未婚夫接连死去,难道是命里克夫?这样的女子哪个男人敢要?

王禁找算命先生,给王政君看相。算命先生说:“此女会大富大贵,且贵不可言。”

这样的看相结果,不用想都会跟历史吻合,因为如果不吻合就不会成为传奇,史官也就不会记载。

王禁也相信算命人的判断,寻思:既然王爷都镇不住她,算命先生又说她以后贵不可言,那么她日后要嫁的自然比王爷还高,那也就只有皇帝了。

有了这个想法,就得提升王政君的个人素养。至少,她得学会读书、弹琴这些淑女的基本技能。

汉宣帝二十年(五凤四年,前54)时,王政君十八岁,被送入皇宫,成为最低一级的宫女——家人子。

两年后,刚刚失去心爱女子的皇太子刘奭无心插柳,选了王政君为自己的女人,下一年王政君生下一子刘骜。

汉元帝元年(前48),王政君被立为皇后,其父王禁被封为阳平侯。汉元帝七年(永光二年,前42),王禁去世,长子王凤继承爵位。

王政君的八个兄弟里,王凤是最厉害的,也是汉朝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更是王氏几兄弟中最能干的。据《汉书·元后传》记载,王氏家族的兴起,就是从王凤开始的(王氏之兴自凤起)。后来王莽能够成为汉朝的权臣,就得益于王凤铺路。

汉元帝时代,王凤就官至卫尉(中二千石[1])。汉成帝刘骜继位当年(前33),毫不顾忌就封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帮自己处理政务。光这两个职位,王凤就和曾经权倾朝野数十载的霍光一样了。

汉成帝元年(建始元年,前32),刘骜刚继位,就做了一件大事:给几个舅舅封侯。

刘骜封四舅王崇为安成侯,封三舅王谭(字子元)、五舅王商(字子夏)、六舅王立(字子叔)、七舅王根(字稚卿)、八舅王逢时(字季卿)为关内侯,皆享食邑[2]。至于二舅王曼,因早夭之故,无封。这一年的王曼家,跟其他几个兄弟比起来要冷清许多,王曼之子王莽看着这一切,只有默默努力。

关内侯虽然不是列侯,但汉代是二十级爵位制,第二十级是列侯,十九级就是关内侯了,这五个关内侯都有食邑,其实差不多算是“准侯爷”了,只要皇帝愿意,变成列侯不是难事。

然而这件事情不久后,京城大面积出现黄雾,刘骜认为这是不祥之兆,让臣子们解释。

臣子们给的解释是:阴盛阳衰。为何这么讲呢?因为汉高祖曾立下“白马之盟”,明确说了“非功臣不侯”(《汉书·元后传》),而王太后的几个弟弟,都没有功劳却都被封为关内侯,违背了高祖盟约,这样封侯在外戚中未曾有过,是以天降灾异(《汉书·元后传》: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

朝堂上,臣子们集体认为给王氏封侯不妥,王凤作为既得利益者,心里很不是滋味。可王凤绝不能和大臣集体翻脸。他写了封信给刘骜:天降黄雾都是我王凤的错,老夫能力不足,就不干了吧,陛下已经登基,我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您以后亲自处理国事吧。

刘骜吓了一跳,王凤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可以看臣子的上书,权力大,干的活也多,这样大包大揽的人忽然撂挑子,别说会把刘骜累死,关键累死,他也不一定干得好。

这时刘骜才不管群臣的反应呢,他不需要人讨论了,立即做出结论:黄雾不是王凤的错,是朕刚继位,不熟悉政务所致。他同时劝王凤:你要是辞了官,就是彰显朕的不道德,以后要安心辅政,别有其他想法。

安抚好了王凤,且随着黄雾消散,刘骜不再提这件事情了,臣子也没有机会在朝堂上就此事发言。他们虽然对刘骜大封王氏不满,一再想抬出高祖盟约,可就算他们提出反对意见,奏疏也得通过领尚书事王凤,单枪匹马弹劾王凤,肯定会被王凤报复。就算弹劾书冲破王凤那关,被刘骜看到,如今生米煮成了熟饭,倘若不是这五个人犯了滔天大罪,也不可能将五个人都免了的。要知道,如果强行将王家吃进嘴里的肉往出掏,皇太后王政君就会哭闹,而王凤也会再一次辞职。

王凤是外戚成员,但皇帝的外戚可不止一个王家。汉成帝刘骜还有皇后许氏,许家也是外戚家族。两个家族并立,总要斗个你强我弱。

刘骜的皇后许氏,是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之女。许嘉,是汉宣帝刘询的岳父许广汉的侄子,因许广汉没有儿子,所以许嘉继承了许广汉的平恩侯爵位,相当于让许嘉给许广汉当后人,也相当于许嘉是汉宣帝的小舅子。刘奭的母亲是许平君,许嘉相当于许平君的兄弟,所以许嘉是刘奭的舅舅。许平君在刘奭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刘奭想念母亲,把许嘉的女儿嫁给了儿子刘骜。虽然是被安排的婚姻,但刘骜对这个许姑娘非常满意,第一次见面后高兴得不得了。刘奭听说了刘骜的欢喜状,也很高兴,当即让左右随从给自己斟酒,说要喝两杯祝贺。刘骜当皇帝前,许妃就给刘骜生过一个儿子,不过出生后不久就死了。

由此可见,许皇后这个许氏家族不是一般的根深叶茂。这个许皇后,不但汉元帝满意,汉成帝也满意。这个许家,不但是汉元帝、汉成帝的外戚,还是那个传奇皇帝汉宣帝的外戚。

虽然许皇后的父亲许嘉早在汉元帝刘奭时期就已经是大司马车骑将军,在刘骜当皇帝前就辅政近十年,也有人劝王凤让着些许嘉,但刘骜就是信任王凤,就是觉得王凤靠谱。他认为让许嘉和王凤并存会限制王凤的手脚,就直接说许嘉的地位已经很高,最好急流勇退,然后给许嘉赏了二百斤黄金。由于列侯都要按规定向皇帝朝请,刘骜给了许嘉一个特权,叫“位特进”。汉朝时,在京城的侯爷,在朝见皇帝时,位次列于三公之后,加了“位特进”称号的侯爷,虽然朝见时仍居于三公之后,却排在其他侯爷之前。

许嘉赋闲在家后,接下来几年,王凤的权势越来越大,以至于在史书上出现了这样一幕:臣子们有什么想法了,都是跟大将军王凤说,而很少见到和天子说的;遇到事情了,都是大将军王凤怎样想,而非天子怎样想。

五年之后,汉成帝六年(河平二年,前27),随着王氏家族的势力在朝廷越来越稳固,刘骜那几个关内侯舅舅,全部被封为列侯。上一次封关内侯还有人提出反对,但这一回直接封侯,竟没有起一丝波澜。其中,老三王谭为平阿侯,老五王商为成都侯,老六王立为红阳侯,老七王根为曲阳侯,老八王逢时为高平侯(老四王崇于汉成帝继位之初被封为安成侯)。五人同日被封,世人遂谓之“五侯”。

[1]西汉时期,官员的等级由上至下主要有: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谷)、中 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二千石(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一百斛)、 千石(九十斛)、比千石(八十斛)、六百石(七十斛)、比六百石(六十斛)、 四百石(五十斛)、比四百石(四十五斛)、三百石(四十斛)、比三百 石(三十七斛)、二百石(三十斛)、比二百石(二十七斛)和一百石(十六 斛)等级别,不同时期略有差别。按照《王力古汉语字典》,汉代一斛为 20000 毫升。但朝廷给官员的工资并非始终都是粮食,有时候是粮,有时 候是钱,有时有粮有钱,怎么发放主要根据当时国家的具体情况。

[2]王禁有四女八男,老四王崇跟老大王凤、王政君是同父同母,他们三人在 亲情上更近,因而王崇被封为列侯,而王家其他人被封关内侯。

2.权斗

但王凤还没有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比如他对王商不满意,但就是无可奈何。

王凤不满的,不是五弟,而是另一个王商,他也是个外戚。

王商所在的这个王家,容易被人遗忘。汉武帝与卫子夫生子刘据,刘据与史良娣生子刘进,刘进与王翁须生子刘病已(汉宣帝刘询)。巫蛊之祸时,刘据一脉除了刘病已全都死了。刘病已出狱后,跟随祖母的娘家史氏生活,后来就有了史氏外戚,如史高(史丹的父亲)。他当了天子后,找过母亲王翁须的娘家王氏,费尽千辛万苦才寻到了外婆家,遂封外婆为博平君,舅舅王无故为平昌侯,王武为乐昌侯。

和王凤不睦的这个王商,就是王武的长子,在王武去世后继承了乐昌侯的爵位。当年王武去世,王商一心服丧,把家产全都分给了弟弟们,这一高风亮节让王商饱受好评,于是就有人推荐王商入宫。

到汉元帝刘奭时,王商已经是右将军光禄勋,九卿之一,在刘奭准备废刘骜而立刘康的过程中,护卫有功,深得刘骜的信任。刘骜继位后,被迁为左将军。可以说,王商和王凤就都是刘骜十分敬重的人。

汉成帝三年(建始三年,前30),关中地区连续降了四十多天大雨,人心惶惶。接着民间传出谣言,说大水将至,会淹了长安城。这个说法一传开,顿时骚动,吓得长安百姓如末日降临般手足无措、奔走号哭,长安由是大乱。

刘骜立即召开御前会议。在会上,王凤提出:太后、天子及后宫人员乘船避难,其他人就登上城墙避难。

在场官员都赞同王凤的提议。除了左将军王商。

王商认为这根本是无稽之谈,他从没听说过有什么大水能淹没一座城,何况是突然来的大水。所以王商断定,这是老百姓以讹传讹,不可相信。至于让老百姓登上城头,那是加重百姓的惊惧,使不得。

刘骜也觉得让自己坐船、开放城墙的举动太麻烦,就暂时听了王商的。

几天过后,什么也没有发生,大水将至的谣言不攻自破,刘骜对王商当日的分析大为赞赏,一有机会就称赞王商了不起。相比之下,王凤没分析具体情况就火急火燎地乱开药方,就显得没有水平、没有定力了。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王凤都将他当日的表现引以为耻,后悔自己当日多嘴多舌。(《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汉成帝四年(前29),丞相匡衡因侵吞国有资产,被告发后倒台,王商接替丞相之位。如此一来,王商成了外朝官的首领,而王凤这个大司马大将军,是内朝官的首领。

关于内朝和外朝,有必要做个解释。

在汉武帝之前,国家元首是皇帝,政府首脑为丞相,或相国,全国最高军事武官为太尉,全国最高监察官是御史大夫,其中御史大夫也有副丞相的职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也合称三公。那时候,丞相的权力非常大,比如汉文帝的宠臣邓通,就差点死在丞相申屠嘉之手;汉景帝要给外戚封侯,丞相周亚夫不同意,就不愿意执行……那些不按照皇帝的意愿办事的丞相,比比皆是。

丞相权力过大,对于汉武帝这样想干一番大事的人而言,就非常不舒服。于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更多权力从臣子处夺到自己手中,他开始重用一些出身一般、没多大背景、级别也不太高的臣子,他们得到皇帝的重用后非常珍惜机会,干活卖力,指哪打哪。

刘彻会给他们加个侍中或给事中的官衔,让他们经常在自己身边,如此汉武帝就可以直接和这帮人做决策,以丞相为首的百官逐渐被撇开,由决策者变为执行者。随着这种模式制度化,这帮直接听命于皇帝又经常在皇帝身边参与决策之人,被称为内朝官或中朝官,以丞相为首的行政官员就是外朝官了。

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功勋卓著,刘彻为了他们俩相互制衡,设置了大司马,加将军之号,让他们的级别相等,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卫青、霍去病之后,汉朝就没有了太尉(全国最高军事武官)和大司马大将军,军事权完全掌握在刘彻手中。汉武帝临终托孤时,将首辅大臣霍光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同时领尚书事,汉昭帝少不更事,国家事务要更多依靠以霍光为首的内朝,于是内朝制度渐渐完善,大司马大将军也就变成了内朝首领。那之后,大司马大将军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行政,将负责行政的丞相和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的权力一点点削弱,至此大司马大将军一家独大的局面形成。

内朝长官王凤和外朝长官王商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当时,琅琊郡灾害频繁,太守杨肜(rónɡ)被人弹劾,弹劾书交到了丞相王商之处,王商要求按规定处理。

王凤自然要管这个事的,因为杨肜跟他有姻亲关系。王凤找王商说情,说天灾非人力可以改变,杨肜是个好官,希望别追究了。可王商偏不听,在查过之后硬是写了封奏疏,请求将杨肜免官。可我们知道,王凤有领尚书事的职责,可以翻看给刘骜的文书,所以王商的这封奏疏交上去之后就没了下文。

王商一点不给面子,让王凤非常恼火,但他又不能把王商怎样,就派人偷偷调查王商的过失。

像王商这样的大家庭,有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是难免的,比如王商和儿子的关系就不好。

不久后,王凤就查了一些可以给王商抹黑的事。王凤立即指使人弹劾王商。

只是刘骜看了后一笑了之,因为王凤说的都是些婆婆妈妈的闺房之事,拿这些上不得台面的家务事给堂堂丞相治罪,牵强了。可王凤已经出手,就绝不放弃,他一遍遍在刘骜面前说王商家的事情多么恶劣,铁了心要收拾王商。刘骜没有办法,只好让司隶校尉去调查。

被告的王商也心神不宁,他知道王凤的能量,见王凤针对自己,也有些惶恐,因为他明白,官场上的很多事情,没有对错而只有强弱。

王商忽然想起,之前皇太后王政君曾让他把女儿送给刘骜,那时他并不想这么做,且女儿生着病,就没有遵从。这一回,王商遇到了真真切切的危险,忽然感到在皇帝身边有个自己人是多么重要,赶紧找到刘骜正宠爱的李婕妤,希望李婕妤推荐自己女儿。

当年(汉成帝八年,前25)三月,发生了日食,刘骜对这种天降灾异非常苦闷。朝堂之上,大家都一筹莫展之时,太中大夫张匡声称自己知道日食原因,且待他回去整理一番后写成奏疏呈给皇帝。

那天下朝后,左将军史丹就很好奇,问张匡怎么解释日食。

张匡认为全都是丞相王商的错。第一,王商平日里作威作福、为人蛮横,品行低劣,天下人都痛恨他;第二,之前耿定上书说王商与乃父婢女通奸,其妹妹与人淫乱,且王商有教唆家奴杀人的嫌疑;第三,以前太后想让王商的女儿备位后宫,王商说什么也不愿意,后来被人告了,就立即托李婕妤推荐其女。正是王商整日里旁门左道,毫无大臣应有的品行,才发生日食。

张匡越说越激动,从王商送女入宫一事继续引申,说当年吕不韦把已经怀了自己孩子的女人送给秦王,就生下了秦始皇;楚相春申君也是将怀有身孕的妻子送给楚王,最后生下楚怀王。像王商这等品行低劣之徒,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他会不会送个已经怀孕了的女人给天子呢?

张匡还说,王商无尺寸之功,却从宣帝时代就受到宠信,他们王家人已经充斥到各个职权部门,可谓权倾朝野。天子继位以来,还没有惩戒过大奸巨猾,正好以此为契机,把王商处理了,断绝奸臣之路。

史丹觉得张匡说得好,和张匡合力写了封弹劾书,把王商骂得一无是处、丑陋不堪。老实说,张匡的话还是非常毒的,有很多都是欲加之罪。比如他说的,因为王商道德败坏,所以送的女人就可能是怀孕的,这就是在构陷人。幸好刘骜还不至于毫无辨别能力,他看了上书,也觉得言过其实,就不许再调查王商。可问题是,此时王商已经四面楚歌了,王凤怎可能放弃这个难得的扳倒王商的机会呢?

王凤说什么也不同意息事宁人,他非要把这件事追究到底。

王凤是刘骜非常信任之人,他天天讲王商不好,说得多了刘骜也觉得王商有问题,何况王商确实有些问题。最终,刘骜抵不住王凤的话,下诏书将王商免了,还说这是考虑到王商是先帝外戚,才没有按照规定处理。

刘骜的决定让王商惊怒交加,他一口气没有上来,被免三天后就呕血而死。

3.反杀

王商死后,无人再能够制衡王凤,王凤的权势愈增。权力和义务成正比,王凤的权力变大,要干的事情也比之前多了。

王凤干得多,刘骜自然就轻松。看到勤勤恳恳、把一切都处置妥当的王凤,刘骜很欣喜有这样的得力助手。但有时刘骜又觉得不太方便,因为倘若他啥时候精神状态好了,也想做个主,说的话就不是那么起作用。这也情有可原——他平时不怎么管事,倘若底下人因为听他的而冒犯了王凤,等他不想管事的时候,怕是要遭殃。

王莽的亲家刘歆,当时被认为洞明事理且富有才能,刘骜身边的人推荐了好几回。后来,刘骜接见刘歆,跟刘歆交谈过后,发现刘歆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立即就决定让刘歆在宫里当中常侍,连官服都给拿来了。

然而,到正式任命刘歆的时候,身边人就提醒刘骜:陛下啊,你这个决定可没有跟大将军说哦。

“这等小事,何须大将军过问呢?”

他身边的人连忙跪下去磕头,要刘骜无论如何都跟王凤说一下。刘骜见他们害怕的样子,就跟王凤说自己想重用刘歆。

据史书记载,“凤以为不可,乃止”(《汉书·元后传》)。

不久之后,王凤又一次让刘骜难受。

***

在汉成帝九年(阳朔元年,前24)前后,定陶王刘康来朝。

刘康,曾是汉元帝刘奭最看好的人,是刘骜继承皇位的最大威胁。曾经,汉惠帝刘盈的皇位受到赵王刘如意威胁,等刘盈当了皇帝,他母亲吕雉就把刘如意母子害死了,还惨绝人寰地将刘如意的母亲戚姬变为“人彘”(砍手足、挖双眼、烧双耳、灌哑药之后,扔进厕所腐蚀)。想起这些历史,这个刘骜和王政君当年最大的威胁来长安了,刘骜母子会怎样对待呢?

他们不但只字不提昔日之事,和刘康尽释前嫌,反而考虑到当年刘奭很喜爱刘康,给了刘康远胜于其他诸侯王的赏赐。那时候,刘骜身体不好,而且继位近十年了还没有子嗣,心中愁苦。刘康是刘骜的兄弟,见面之后兄弟俩就有说不完的话。

本来,诸侯王进京朝见皇帝时间有限,因为时间长了诸侯王就可能到处串联,勾结朝臣。可刘骜实在不想和弟弟这么快分开,就让刘康别那么快走。他对刘康说:“我至今也没有子嗣,这人啊,生死无常,说没就没了,一旦我哪天有了不测,就再也见不到你了,你留下来一直陪我吧!”

这话什么意思呢?

没有子嗣,而自己说不准哪天要驾崩,还要刘康一直留在他身边,让人觉得,刘骜有让刘康继承皇位的想法——刘骜也是无奈,谁让他身体不好,又没有儿子呢?那些天,刘骜身体状况越来越糟,刘康见此情况就留了下来,每天早晚都入宫探望。

但王凤不同意刘康长时间滞留京城。只是看到虚弱的刘骜,他才没明着反对。

不久之后,又发生了日食。这一回,王凤借着日食,向刘骜建言:日食是什么意思?说明阴气太盛,此灾异非同寻常。定陶王虽然和陛下亲近,可按照礼制,应该居住在自己的封国,如今长时间留在京城,有违常理,所以老天就用如此灾异来告诫陛下,陛下最好让定陶王回国去。

刘骜很想让刘康多陪自己几天,可王凤不同意,刘骜没有办法,只好让刘康回去。兄弟俩离别那天,想到祸福无常,这辈子也许再也不能相见,都流下泪来。

***

连续几次被王凤阻挠,刘骜也不是软柿子,他堂堂天子,心里总是不舒服。刘骜之所以事事听从王凤的安排,是因为离不开王凤,找不到一个可以代替王凤的人。与此同时,他也害怕把王凤换掉是错误的决定,因为一意孤行的君王很可能被后人说成刚愎自用、不听善策。毕竟一个人的忠奸很难辨别,在君王面前的臣子看起来都是忠心耿耿的。

但罢免王商、遣刘康归国这几件事让刘骜感到憋屈,恰在此时,京兆尹[1]也对王凤的专横跋扈非常不满,他写了个封事[2],越过领尚书事的王凤,秘密交到了刘骜手中。

讽刺的是,这个京兆尹竟然是王凤所举荐,王凤对他也算有知遇之恩了。

他叫王章。

王章在封事中提到了三件事:第一,刘骜亲近定陶王(刘康),是为了宗庙社稷,乃上顺天心、下安百姓之举,做这种正义之事只会降临祥瑞,王凤之所以非要定陶王回去,是他想孤立皇帝,方便擅权;第二,发生日食是因为王凤行使了君王的权力,丞相王商为人正直,是个忠臣,只因不肯事事听命于王凤,为王凤所害,悲愤而死;第三,王凤给陛下推荐的张美人,是他的妾的妹妹,但这个女子已经嫁过人了,就连那落后的羌人,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尚且要杀掉女子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他王凤怎敢给天子一个二婚呢?综上所述,陛下不能再重用王凤了,必须选择忠良来代替。

读完这个封事,刘骜恍然大悟,他被王章说服,终于明白王凤原来是这样一个人,想到王凤之前给自己难堪,刘骜有了免掉王凤的想法。

他打算和王章谈一谈。

见到王章的那天,刘骜激动地说:“没有京兆尹的直言,朕就听不到有利于江山社稷的谋略。像你这样的贤人,一定认识其他贤人,还请先生给我推荐一个能辅佐朕的贤臣。”

王章给刘骜推荐了冯野王。冯野王,是汉元帝冯昭仪的哥哥,元帝驾崩那年(前33),他曾是众望所归的御史大夫候选人,却因为得罪了汉元帝的幸臣石显而未能如愿。

刘骜早就听说过冯野王的名声了,他当太子时,冯野王就名誉海内。刘骜也知道,冯野王的声誉远高于王凤。

他打算让冯野王代替王凤。

可刘骜和王章的谈话被王凤知道了。

刘骜每次和王章谈话都会屏去左右,王凤怎会知道呢?

刘骜是遣走了左右随从,可仍然有个胆大包天的侍中,每次都偷偷听他们谈话。此人名叫王音,是王政君的堂弟王弘的儿子,和王政君、王凤同气连枝。他得知谈话内容后,立即向王凤报告。

王凤必须想办法阻止。可王凤能有什么办法呢?

刘骜之所以惧怕王凤,有两个原因:第一,王凤撂挑子,撂了挑子刘骜根本接不住;第二,他母亲王政君寻死觅活。王凤能限制刘骜的也就这两点,所以他听从一个叫杜钦的人,故技重施,写了封上书:不干了。

但王凤是想继续干的,而且他也知道刘骜想把他撤掉,所以这封辞职信必须很有技巧,否则就可能被刘骜顺水推舟。

在这封信中,王凤列出了自己的几大罪状:第一,臣愚钝,辅政数年来,我的建议陛下都能听从,我推荐的人陛下都能任用,我王凤没有丝毫功劳,这才导致阴阳失调灾异频现,这是我王凤没把工作干好;第二,我听说发生了日食,就说明天子委任的大臣有问题,就必须撤掉天子身边的肱股之臣;第三,近年来我身体不好,经常在家里养病,徒受秩禄。

说完罪过,接下来就是“血泪之言”:陛下因皇太后才没有杀了我,而以我的罪过,本来就应该流放的,只是我又想,我们王家受到了如此恩宠,对陛下应当舍身尽忠,不能因为能力不足,就不为陛下分担效力。陛下,这一年多以来,我的病痛越来越严重,我也越来越难受了,我恳请能允许我回家养病。倘若托陛下洪福,我回去后幸而不死,那么我一定会再来见陛下的。请陛下可怜我。

刘骜读完王凤的辞职信,所受的震动和读完王章的封事差不多。

王凤毕竟是他的得力干将,为他做了许多他做不了、不想做的事情,正是因为王凤,他才有那么多私人时间、那么多快乐,从内心来讲,他对王凤还是感激的。刘骜看到王凤的信,眼前就浮现出一个老泪纵横的面孔,这个人为他日夜操劳,连看病的时间都没有,仅仅因为几件让他不满意的事情就全盘否定王凤,他也觉得有些过分了。也许王凤有些问题,可这个世界上哪有完人呢?他之前对王凤有意见,归根结底还是王凤太能干、太有主见了,可这样的王凤不正是他所需要的吗?

与此同时,王政君也开始绝食,整日啼哭。

刘骜最终还是心软了,他向王凤认了错:天降灾异跟你们谁都没关系,都是朕的问题。大将军要辞职回家,让朕情何以堪呢?你别多想了,好好养病,安安心心工作就是。

王凤胜了,可王章呢?王章必须倒霉,否则王凤绝不善罢甘休,这个人不但一心想置王凤于死地,更是王凤所举荐,其行为严重伤害了王凤。

现在,刘骜认错了,主动权就掌握在王凤手中,刘骜一天不把这件事情处理得令王凤满意,王凤就哼哼唧唧,王政君就以泪洗面。而刘骜感激和依靠王凤,他作为领导,不能让给他干活的王凤受了冤屈还得不到伸张。

于是,刘骜做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指使人弹劾王章。弹劾内容有二:第一,你明知道冯野王早先就因为是中山王舅舅的原因被调到地方,可还要推荐他在中央任职,是想让冯野王在朝中结党,内外勾结;第二,你明知道张美人纯洁高贵,还妄引羌人杀子荡肠[3]的风俗,将张美人和蛮夷相比。

王章很快就被下狱。相关部门最终给王章定了两个罪:第一,将天子比作夷狄,想让天子绝嗣;第二,让定陶王刘康留京,是给定陶王铺路,背叛了天子。就这样,那个看起来马上就要成为新贵、前不久还深深感动了刘骜的王章被下狱了。后来,王章在狱中自杀,其家人被流放到合浦郡[4]。

王章死了,可他推荐的那个替代王凤的冯野王呢?

冯野王很害怕。

***

因为他既然被王章推荐,且刘骜也有让他取代王凤的想法,那么他势必引起王凤的注意,遭到王凤的嫉恨。该怎么办呢?

当时冯野王是琅琊郡太守,他决定避避风头,回家养一段时间病。

但王凤不想给冯野王机会,他对这件事情的处理非常直接:不管你冯野王干什么,都必须滚蛋。

御史中丞在王凤的指使下,弹劾冯野王:身为封疆大吏(琅琊郡太守),没得到朝廷批准就跑回家养病,还拿着虎符离开疆界,不尊重天子诏令。

冯野王被安了这么个罪,让王凤的幕僚杜钦都看不下去了,因为像冯野王这种级别的高官是可以带职养病的,这是官员的权力。既然是冯野王的合法权益,王凤想凭借这个给冯野王定罪,就毫无道理了。

其实王凤并没有说冯野王不能养病,他的意思是,你养病可以,但不能回家养病。

原来冯野王的罪过就是离开了琅琊郡,离开时带上了可以调动地方兵马的虎符。

但杜钦仍然反对:法律说了二千石官员能带职养病,但没有说不能回家养病啊!法律没有禁止,就是可以做了。如果大将军觉得二千石官员责任重大,不应该回家养病,那也得定好规章制度,而不能在没有制度的时候就惩罚冯野王。

杜钦说得有理,可王凤的话似乎也讲得通:法律没有允许你可以回家养病,谁让你回家了?

王凤的话也只是听上去在理。冯野王当时又没有行使公权力,那么规范他的原则,应该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律法没有禁止冯野王的行为,冯野王这么做就不是错。

但这种理念在古代是没有的,王凤给冯野王治罪也不是弘扬正气,而仅仅是为了收拾冯野王。只要他能找到一点点可以给冯野王定罪的理由,只要这个理由不是毫无道理,那就是很有道理了。

所以,尽管杜钦讲得很有道理,可王凤也不是毫无道理,所以王凤没理会杜钦,硬是将冯野王免官了。不过王凤为了表示自己处理冯野王不是以权谋私,就立即出台了一项规定:地方上的二千石官员可以带职养病,但不能回家。

有了这个规定,再处置冯野王就看上去合理了。

[1]京城地区行政长官。

[2]封事,是汉宣帝刘询的发明。一般的奏疏都得经过“领尚书事”之人,而 封事可以越过这一层,直接通过中书令交给皇帝。

[3]这个风俗是王章在给刘骜的封事中提到的。即贵族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 担心娶的女人在嫁过来之前就已经怀有身孕,所以将女子所生的头胎杀掉, 以保证女子所生之子,一定是嫁过来之后和丈夫结合而来的。

[4]合浦,治所徐闻县,在今广东省徐闻县南部,是当年汉武帝打下南越后设 置的郡,那时还很偏远荒凉。

4.王凤

王章死了,冯野王也算躺着中了枪,但整件事情给人的感觉是:很黑暗。

王章弹劾王凤的罪名,一是遣走定陶王,二是陷害王商,三是进献张美人。看了王章的封事之后,不但刘骜认为王凤在这三件事情上有问题,连旁观者也觉得王凤有问题。可是王凤的一封辞职信和王政君的几滴眼泪竟然把事情反转了,让遣走定陶王和进献张美人这两个客观事件的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王凤做得不对变为王凤做得好。使人忍不住想责备刘骜:你脑子进糨糊了吗?

这些事情让人觉得,原来在政治斗争中,善恶对错是那样模糊,以至于同一件事情的善恶可以根据需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很多人看到这些,都会觉得王凤是个可恶的权臣、阴谋家。而刘骜事事听从这样一个人,证明了他的昏聩无能。原因是我们看到的王凤:第一,一手遮天,权倾朝野,皇帝被他架空;第二,为了斗败王商,就偷偷派人调查王商的阴私,刘骜不听他的话处理王商,他就死缠烂打,终于把王商免官;第三,为了收拾王章,他颠倒黑白,最终令王章致死。

王凤和王商、王章各有一次激烈的斗争,而这两次斗争,都让人对王凤产生反感。

和王商斗争,许多人天然地同情王商。第一,在面对水灾的问题上,王商的表现完爆王凤;第二,王商这个人很有气质,汉成帝八年(前25),单于来朝,竟然当场被王商的气势吓住,并赞叹这才是汉朝该有的丞相,所以史书记载王商时,已经给他带光环了;第三,王商跟王凤结怨,直接原因是王商不愿给王凤走后门释放杨肜,王凤的做法首先就有问题;第四,史书上出现了一个批判王商的张匡,但史书给这个人的评价是“为人佞巧”(《汉书·元后传》),即为人狡狯,既然张匡已经品行不端了,那么他弹劾王商的话即便是真的,我们也要怀疑,也不愿意信;第五,史丹和张匡的奏疏上去后,刘骜本来没打算处置王商,可王凤就像个赖皮,非要纠缠,最后硬把王商斗败;第六,王商被免官后过了三天就气死了,充满着悲情色彩,易于引起人的同情。

同样,王凤和王章斗争时,不少人也天然地同情王章。第一,王凤有了之前的事情,人们已经主动把王凤看成恶人;第二,因为王凤不道德,王章是王凤所举荐,如今他愿意检举王凤,看客不会把王章的行为看作“恩将仇报”,而认为是“大义灭亲”,所以王章是道德的;第三,王章弹劾王凤的几点确实是王凤的问题,王章的弹劾正确;第四,王章做了正确的事情,可居然被王凤用卑鄙的伎俩给打压了;第五,王章推荐的冯野王受到朝野的一致好评,可王凤居然用非常手段把冯野王免了。

正因为人们同情王商和王章,所以在许多人眼里,王凤就是个不道德的权臣,后人说起王凤没有好感。

可王凤真的那么坏吗?

王凤确实有些不好,但不至于一无是处,王章和王商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好。那不过是两个利益集团的弱肉强食,哪有什么正不正义!不过是人们有同情弱者的天性,所以斗败的一方就略显正义了。

现在,我们先来看王章对王凤的三条弹劾。

第一,王凤逼走刘康。笔者以为,你可以说王凤这么做是自私的,想把能辅佐刘骜的刘康遣走,但笔者更倾向于认为,王凤这是顾全大局,因为倘若把刘康这个诸侯王养在京城,日后刘骜又生了儿子,肯定会引起混乱,就像当年汉景帝和弟弟梁王刘武一样。汉朝明确规定了诸侯王不能长期留京,是有道理的,就算那个规定没有道理,王凤只是按规定办事,也不能说王凤错了。

第二,王凤免掉王商。是内朝长官王凤和外朝长官王商互不买账,最终王商斗败才气死的,王凤作为一个正常人,只是在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好像不能因此看出王凤多么恶劣。何况,王凤并没有编造莫须有的罪名构陷王商,杀人、通奸等的确是王商的污点。王凤以这个理由向王商问罪没有不妥。且王商之前不愿意把女儿送入皇宫,自己有困难了就要送女儿,这行为似乎也不怎么光彩。

第三,王凤给刘骜推荐了张美人,而张美人嫁过人。这也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否则刘骜说什么也不会答应,且汉朝之前有过类似的情况(汉景帝娶的王夫人就是二婚,王夫人生下汉武帝刘彻),王章在弹劾王凤的时候提起这事,只是为了引出刘骜的怒气,增加斗败王凤的筹码。王凤在跟王章争斗时,反驳这一条,只是正常还击,并非王凤搞了什么阴谋诡计。

王章弹劾王凤的几点都算不上是错误的,因为这几件事情正说反说都有道理,你想收拾王凤了,就可以说王章的弹劾全部正确;想收拾王章了,就可以说王章的弹劾全在胡说八道。那么这几件事情的正确与否,并非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斗争双方的强弱。何况在和王章的斗争中,王凤是非常生气的,因为王章背叛了他,那么即便王凤给王章加重了惩罚,即便不一定对,也可以理解了。

所以,王凤收拾王章,所有的理由都不是胡搅蛮缠,也没有胡乱构陷,而是王凤的势力够强;王凤收拾王商,也只是两派斗争后刘骜选择了有利于强者的结果,而非王凤做的事情本身恶劣。

那么,他收拾冯野王呢?

笔者认为,不听任何人的劝说而收拾冯野王,显示出王凤狠辣的性格,正是这一品质,让他在复杂的官场中没有妇人之仁,让他在面对王章和王商的猛烈攻击时立于不败之地。

许多人只是觉得冯野王无辜,可冯野王真实的想法又如何呢?当冯野王得到王章的支持时,怕也是有过取而代之的想法的。冯野王是公认的可以代替王凤之人,很有才干,且冯野王还有个外甥是中山王,势力非同小可,王凤若把他留在身边,保不准哪天一个不小心,就被冯野王取代了。其实,在你死我活的官场上,王凤没有对冯野王赶尽杀绝,已经算可以了,当时以王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领,弄死冯野王也不是没有可能。

***

王凤是外戚,把天子架空,权倾朝野,还打击名声甚好的王章、王商、冯野王,这成了他被人诟病的地方。

但其实这几点似乎不是王凤的错。他是外戚不是错,他把天子架空,是因为天子离不开他,可以看到,他几次提出辞呈,刘骜都拼命挽留。既然刘骜把他当成第一助手了,那么他的权倾朝野也就成了必然,至于他打击王章、王商和冯野王,笔者前面也分析了,并非都是王凤做错。

王凤没有嫉贤妒能、打压人才,事实上,王凤很爱人才。

王凤当权时期,经常有人在他面前举荐人才,而对于真正的有才干之士,王凤往往都会重用。比如他重用陈汤、赏识王章,还有王尊、薛宣、陈咸、朱博、萧育、杜钦、谷永、辛庆忌、班伯等汉成帝时代的名臣,都是王凤推荐,这只是些知名的、在史书上留有传记的人物,那些不知名的不知还有多少呢?单单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汉朝历代权臣还没有哪个比他更爱惜人才。

王凤没有主动陷害过忠良。他斗败王章、王商,都是王章和王商主动向他挑衅,他为求自保才出手的。其实他早就和王商的关系不好了,但他没有因为王商和自己的政见不一而打压王商,直到有一天,因为发生天灾王商要给王凤的亲戚定罪,而王凤不管怎么求情王商都不给面子时,王凤才决定收拾王商(王凤明确说了,发生天灾和地方官员没有直接关系,这种事情是可以问罪,也可以免罪的)。他也没有对王商赶尽杀绝,而只是消除威胁,把王商免官,至于王商气死,似乎不该怪在王凤头上。对冯野王这么个可以代替他且呼声甚高的人,王凤也没有将其拍死,而只是把他免官。只有对王章,他是咬牙切齿了,不仅因为王章想干掉王凤,更因为王凤对王章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没有姑息王章。

相比之下,在刘骜当皇帝的二十多年间,政治最清明的就是王凤辅政的时期了,后来刘骜干的一系列荒唐之事都是在王凤去世之后。王凤活着时,刘骜还不敢为所欲为,他要干个什么事得王凤点头才行。

王凤不是奸臣,史书明确说了他富有才能,只是在掌权的过程中有些霸道,因而让人不满。王凤的霸道从以下几点可以体现。

刘骜继位后,有两个外戚,一个是舅舅王凤的王氏家族,一个是他妻子的许氏家族。从前代的情况来看,皇后的外戚一般要比太后的外戚更吃香,比如在汉武帝时代,以卫子夫为代表的卫氏家族的权势就远超过以王太后为代表的王氏家族。王凤身边有个智囊叫杜钦,从一开始就建议王凤多让着许皇后的父亲许嘉,因为天子一般会更喜欢皇后的亲戚。然而才过了三年,王凤就扭转了身份上的劣势,完全将许氏碾压,在许嘉没有任何问题的情况下,刘骜让许嘉告老还乡了,而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直接,就是为了王凤可以大权独揽。

随着王凤的权势一天天变大,其触角伸到了国家的各个角落,到最后连刘骜想做什么都得王凤批准,虽然刘骜有时候不满,可又无可奈何,谁让他懒呢?

王凤发现冯野王对自己有威胁,尽管理由不充分,尽管有智囊杜钦的劝谏,他也没有任何犹豫就将冯野王免职,消除了后患。

当时,王凤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可以帮皇帝处理政务,但除了他,一个叫张禹的人也领尚书事。张禹曾是给刘骜讲授《论语》的老师,深受刘骜的敬重,可张禹觉得和王凤一起领尚书事,有点和王凤争权的意思,多次上书辞职,只为了避开王凤的风头。

如果非要指责王凤,那就只能说他越权了。可他能够越权,并不是自己抢来的,而是刘骜给他的。他也好几次辞职,虽然言不由衷,但刘骜离不开他,每次都不允许。他不是圣人,却也是个有着个人理想和家族责任感的人,不可能像那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大臣心里期望的那样,主动交出权力。他专权、独裁,是希望将自己的才干付诸实践,让这个国家、让自己的家族越来越好,而他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伤天害理。

5.诸舅

王章死后又过了一年多,王凤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他没有遇到很强的政敌,而是遇到了阎王。到汉成帝十一年(阳朔三年,前22)秋天,王凤生了重病,卧床不起。

王凤病倒让刘骜一下慌了,除了从小就尊敬王凤、多年来依靠王凤,更因为倘若没了王凤,国家大小事务就得由他来干,可他又不是太懂,那他就会很烦。

刘骜数次到王凤家里探望。有一次他拉着王凤干枯的手,看到王凤不久于人世的样子,悲从中来,哭着说道:“将军如有不测,我看得平阿侯来接替您了。”

平阿侯,就是王凤的三弟,叫王谭。不过那天王凤的反应,让刘骜大吃一惊。

因为王凤听了刘骜的话顿时就有了精神,他爬起来,跪在地上求刘骜:千万别重用王谭,别说王谭,自己另外的几个弟弟也都不能重用。

王凤这是为何呢?

王凤说:“他们虽是我的至亲兄弟,可平日里骄奢,根本不能给老百姓做表率。”

王凤推荐了王音。王音,是王凤的侄子,曾偷听王章和刘骜的谈话,并及时将谈话内容告知王凤。王凤因为王音的告密,得以从容对付王章,那件事情过后,王音被提拔为御史大夫。

当天,王凤不但推荐了王音,还表示自己“敢以死保之”(《汉书·元后传》)。但王凤还是担心刘骜不听自己的话,由那几个弟弟接替自己,临死前又给刘骜上书,极力推荐王音,陈述他那几个弟弟不可重用。

王凤推荐王音而否定亲兄弟,原因真的如王凤所说吗?

史书不这么看。史书说,那个王谭,平日里为人倨傲,不买王凤的账,兄弟俩关系不好;而那个王音对王凤非常恭敬,犹如儿子一般,所以王凤推荐了王音。(《汉书·元后传》:初,谭倨,不肯事凤,而音敬凤,卑躬如子,故荐之。)

笔者认为,不能将王凤的行为完全看成是大公无私,也不能认为他完全凭一己好恶做决定。王凤毕竟主政十一年了,这个国家的许多事情都是他在做主,他肯定不希望自己死后国家衰败。何况王谭是他的弟弟,和他也没有深仇大恨,若非王谭等人的确不堪大用,王凤也不至于如此激烈。史书有明确记载,王凤那几个弟弟确如王凤所说,骄奢淫逸:他们争相攀比,大量收受贿赂,姬妾数以十计,僮仆成百上千,莺莺燕燕,放荡颓靡,大起宅第,极尽奢华,很多建筑甚至模仿皇宫。

王音要比这几个人强太多,据《汉书·元后传》记载,后来王音当了辅政大臣,“王氏爵位日盛,唯音为修整,数谏正,有忠节”。至于说王凤没有私人感情,那也把王凤说得太伟大光正了,哪个人不希望继任者和自己的理念相同、对自己恭恭敬敬呢?

汉成帝十一年(阳朔三年,前22)八月,大司马大将军王凤薨。刘骜参加了王凤的葬礼,并赠予其丰厚的陪葬品,同时要求士兵自长安到汉元帝渭陵列队。如此宏大的场面,只在九十五年前(前117)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的葬礼上出现过。

当年九月,御史大夫王音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成为王凤的接班人。

王音去世后(永始元年,前15),刘骜又选择五舅舅王商接替王音,为大司马卫将军。

三年后(元延元年,前12),王商去世,刘骜的七舅舅王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到刘骜驾崩的前一年(前8),王根年老病重,推荐侄子王莽来代替自己。

***

王政君的父亲王禁有八个儿子:长子王凤继承父爵,为阳平侯;三子王谭为平阿侯,四子王崇为安成侯,五子王商为成都侯,六子王立为红阳侯,七子王根为曲阳侯,八子王逢时为高平侯。

八个儿子,独独缺少老二。

老二叫王曼,很早就死了,他就是王莽的父亲。

由于王曼去世早,未及封侯,一家人过得非常清贫。王莽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从小就学会了勤劳节俭。王禁有八子四女,每个儿女膝下都有一大堆子女,王莽这个孙子,不过是众多孙子中的一员。他的叔叔伯伯和姑姑们每个人都有好多孩子,连自己的孩子都顾不过来,没有人会关注王莽的。顶多会在有人提到王曼之时,几个侯爷能忽然想起老二家还有几个困难孩子。

当那些富二代兄弟们过着花花公子的生活时,王莽正埋头苦读,承担起抚养母亲、寡嫂和侄子的家庭重任。

王莽的机会出现在他二十四岁时。汉成帝十一年(阳朔三年,前22),王莽的大伯、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病重在床,王莽来到大伯家中,伺候王凤。

伺候行将就木的病人可不是个容易事儿,你要想办法给不想吃药的病人喂药,给病人翻身、擦洗,要在病人大小便失禁时收拾,很有可能你刚给病人换上干净的衣裤,他马上就往上面拉屎,你就算再困,听到病人的呻吟也必须一个猛子扑到病人的床前询问……时间一长,再孝敬的子女也会疲倦的。

那一年,王莽在王凤的床前恭恭敬敬,亲自品尝端给王凤的药,生怕烫着或凉着,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大伯上,以至于到后来变得蓬头垢面,眼睛充血。实在困倦了,他也是和衣而睡,生怕大伯叫唤时身边没有人照顾。

王莽在病榻前勤勤恳恳地伺候了王凤好几个月,令王凤非常感动。他临终前将王莽托付给王政君和刘骜。

王莽之前很少有机会和这些贵族亲戚密切来往,照顾王凤这几个月,让大家看到了王莽的优良品德,也对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王凤死后,王莽终于进入了贵族亲戚们的视野,很快被拜为郎官。王莽从小就吃了不少苦,身上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习气,在宫中任职时,从不因自己朝里有人就得意忘形,几年下来,他广结英才,孝顺长辈,众人对他有了很高的评价。他的五叔叔王商觉得王莽很顺眼,就请求给王莽封侯。

王商自然不会直截了当地说给王莽封侯,他向刘骜表示,想把自己的食邑分一点出来给王莽。

当年,刘骜给他这几个舅舅封侯的时候,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拿出汉高祖那“非功不得封侯”的约定吵闹了许久。然而当这一次王商提出给王莽封侯时,许多有名望的臣子竟然都站出来为王莽说话,说王莽如何如何优秀。

这下刘骜就觉得王莽不错了。于是在王凤去世六年后,汉成帝十七年(永始元年,前16)五月,王莽的父亲王曼被追封为新都哀侯[1],王莽继承父爵,为新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八年后,王莽官至光禄大夫、兼任侍中骑都尉,比二千石级别,此时,朝中重臣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病重。王根是刘骜的七舅舅,而刘骜八舅舅王逢时已死,王莽遂瞅准了王根的位置。

但王莽最多只是王根接班人的第二人选。

第一人选不是王家老六王立,而是淳于长。

***

当年,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临终前,病榻旁除了王莽,还有个淳于长;在王凤的最后岁月里,除了王莽让他感动,淳于长也令他感动;王凤最后除了推荐王莽,也推荐了淳于长。

淳于长是王政君的姐姐王君侠之子,即王政君的外甥。算起来,王莽和淳于长是表兄弟关系。

淳于长比王莽混得好,当王莽还是个比二千石的光禄大夫时,淳于长已经是个比他高两级的卫尉了(中二千石)。

淳于长的发迹跟皇后有密切关系。

[1]新都哀侯中的“哀”,是朝廷给王曼的谥号。

开局与女神领证同居,系统激活!抗战:帝国大独裁者女猎手苍茫仙主流落荒岛,发现女神校花暗恋我不是彩礼给不起,现充更有性价比我靠卖野菜饼发家致富隋乱塞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