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风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 > 献陵风流事

献陵风流事(1/1)

新的一年开始了,对赵其昌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在大学时代,学的是旧石器、新石器、甲骨文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以及秦砖汉瓦、魏晋碑刻、唐宋诗文等等,一下子转到明朝,真是个新课题新工作,必须从头开始。

赵其昌在研究出土器物

他在导师夏鼐的指导下,进行了几个月的实物与史料研究。所掌握的中国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表明,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不仅有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实物出土或遗留下来,并有许多古遗址和古墓葬,尤其是古城遗址和帝王墓葬更是屡见不鲜。

西安曾经是十一个朝代建都的地方,周围有周、秦、汉、唐时期帝王墓七十二个,仅唐代就有十九个。洛阳为九个朝代建都之地,东汉十三个皇帝就有九个帝陵建在洛阳,五代十国时期的七个帝陵也在此处。南京亦有九个朝代建都,而以六朝古都著称于世。六朝为汉唐过渡阶段,时经三百余年,其帝后王侯陵墓共七十一处,已有三十一处在南京近郊和丹阳一带发现。北宋的九个皇帝,除徽宗、钦宗被金人所虏囚死漠北外,其余七个均在河南巩义市入葬,加上赵匡胤父亲的陵墓,谓之“七帝八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只有元代帝王墓葬,仍是一个难解之谜。其缘于蒙古贵族盛行“深葬不坟”,使葬地无处寻找。史书曾载:“其墓无冢,以马践蹂。”即埋葬之后,万马踏平,不留痕迹。其习俗与汉族殊异。至于元太祖成吉思汗陵就另当别论了。

赵其昌当前研究的重点,自然是明清两代帝王陵墓的史料。他几乎跑遍北京各大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查找着有关的资料。找来《明实录》《大明会典》《明史》《国榷》《日下旧闻考》等经典仔细揣摩,连明清人的笔记、野史,都尽可能一一翻阅。他要弄清众多的帝后、王侯、嫔妃和各种陵墓的建筑形制、布局规格、祭祀礼仪、埋葬制度、随葬器物,以及帝王墓葬的发展演变过程,尤其是地下建筑的形制。遗憾的是这最为关键的一环,文献史料却极少记载。要想弄清皇陵真相,就必须做实际的探访和勘察,舍此别无选择。

积雪消融,枯草微露,走进巨大的皇家陵园,立感悲怆凄凉。辉煌的明楼、大殿、宝城,俱已失去原有的风采雄姿而变得满身疮痍,残垣断壁、荒草凄迷,一代豪华璀璨的建筑群,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目睹现状,不禁感慨万千。“昔日皇陵形胜地,垒垒荒冢伴斜阳。”工作队的几位同志来到长陵管理处,开始了调查和访问。他们白天一座一座陵墓仔细查看,晚上走访当地老乡。十三座皇陵,想要找到一点线索,真如大海捞针。

明十六帝及其陵墓一览表

注:除加★的孝陵位于南京、景泰帝陵位于北京金山以及惠帝不知所终外,其余明十三帝陵皆位于北京昌平境内。

袝葬:合葬,后死者之棺从葬于先死者坟内。

献陵石桥

经过几天的探访,工作队决定把目标重点放在献陵。

献陵位于长陵西侧的黄泉寺山下,埋葬着朱棣的长子朱高炽。陵园规模较小,距长陵地域最近,入葬时间上前后紧接,从发掘工作考虑,如果试掘,以献陵最为合适。不仅埋葬制度、地下建筑结构必然有很多可供参考之处,试掘之后还可以直接把设施、人员拉到长陵,工作、食宿解决起来都比较方便。于是对献陵开始了第一步工作:查阅史书,收集资料,实地勘察,寻找线索。

明成祖朱棣亲率军队第五次出征漠北,在大军班师途中患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遗命把帝位传给皇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四十七岁当上了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改元洪熙。可他只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九个多月,就一命呜呼了,死后谥庙号为“仁宗”,葬于献陵。

把朱高炽称为“仁宗”,这“仁”字用得倒也确切。对一个封建帝王来说,像他那样关心百姓疾苦的实在为数不多。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他由祖父朱元璋亲自册立为燕世子,定为燕王朱棣的接班人。那时诸王大多数都到藩国去了,有些晚辈却仍留京中。朱元璋把这些孙子留在身边,就是想教育他们将来怎样做藩国的领袖。朱高炽文笔华美,诸王世子中无人与之相比。朱元璋时常让他帮助自己批阅奏章。而朱高炽选批最多的是那些关于百姓生活,特别是各地上报灾情的奏疏,他总是立即让爷爷过目,朱元璋曾不解地问他:

“怎么你选的尽是些上报灾情的奏文?”

“孙儿觉得民以食为天。现下有的地方闹灾,民不聊生,乃是最急迫的事情,才请皇爷优先处理。”

“唔!”朱元璋点点头。又问:“尧在位时闹了几年水灾,汤时七年大旱,百姓又靠什么活下来呢?”

“靠的是尧、汤圣人有恤民的政策。”

朱元璋听后大喜:“你这孩子虽然生长在深宫,却关心民间疾苦。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出身,懂得民间疾苦,实行了一些较开明的政策,经济得到复苏,因之国库也颇为殷实。但朱棣好大喜功,频繁地进行大规模征战,加之建都北京、疏浚运河等浩大工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朱高炽登基当天,第一道命令就是追回第七次下西洋的郑和远洋船队,召回在交趾采办珍珠的中使和在西域买马的官员;对将为皇宫进行采购、烧铸、供应等一切花钱的勾当,一律停止。可惜这位雄心勃勃、一心强国富民的皇帝,在位短短九个多月就因病去世了。

献陵明楼

献陵和其他各陵都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在祾恩殿和明楼之间有一座小山相隔,把陵墓切割成两块。如今前方大殿已不存在,仅留有山后一片残破的建筑。赵其昌率人在山后的明楼和宝城内外查找线索,仔细辨别、分析当年入葬的隧道口可能留下的痕迹。明朝陵墓制度,一般是宝城内应当用厚实的黄土填满,并筑起高大的宝顶。但献陵的宝顶却掩埋不住宝城内墙,显得极简单和寒酸。赵其昌回想起史料上记载的仁宗朱高炽的遗诏:“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丧制用日易月,皆以二十七日释服,各处总兵镇守备御重臣,悉免赴阙行礼。”儿子朱瞻基遵从父命,献陵的营建,不尚奢华,三个月后就把仁宗埋葬了。看来这段记载确为事实。

近半个月的勘察仍无线索,工作队开始分头探访。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附近村里存有祖宗留下的《陵谱》,据说上面记载有陵墓的建筑和入葬经过。这些村庄大多是由当年的守陵宫监发展而来的,有秘籍存留也许可能。当赵其昌查访三天,终于从当地一富农家中借来《陵谱》时,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所谓《陵谱》所记全是臆说传闻,毫无史料价值。三十年后,我们在采访中有幸读到了《陵谱》中关于献陵的记载:

……仁宗朱高炽为太子时,每日在宫中游荡。其时,宫中规矩,凡夜晚宫中妃子门口挂红灯,太子方可进入。挂绿灯,表明内住长辈,不得入内。

一夜,朱高炽游宫,见一楼内窗棂上挂着红灯,便喝退侍从,径直入楼。待其宽衣上床后,却见床上竟是姨娘……

此事在皇宫里哗然传开,或曰太子对比其年长几岁之姨娘早有此意。当夜,是其事先将姨娘房门绿灯摘下,于窗棂之上换成红灯;或曰姨娘早对太子有情,是其亲摘绿灯,换上红灯……仁宗皇帝驾崩,其子朱瞻基命人将父皇陵墓建于小土山后,使石碑殿堂及明楼宝顶互不能见,意在以小山将父皇仁宗与其姨娘之丑行遮掩。故此小山谓之“遮羞山”……

老乡们自然不会知道,据文献记载,这座陵墓的建造形制实则与“风水”有关。皇家园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选择“龙脉”,这起伏的山丘就是“龙脉”的象征。献陵建造时,因这小山形如几案,是作为“龙脉”而完好保存下来的,史书上称为“玉案山”,殊不知“风水”反给这位仁宗皇帝蒙上一层不白之冤。

异世暗影明末农民战争史不白吃话山海经(超有趣!教你做个有文化的吃货!)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南北朝:帝国黎明前的生存启示录影视综漫,开局和死侍肩并肩一本书读懂大秦史魔道之逸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