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历史的沸点(全五卷) > 第十二章 夺嫡之争

第十二章 夺嫡之争(1/1)

隋文帝在文治武功中取得了丰功伟绩,不过,长期以来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让他颇感烦恼,便是太子的问题。

按说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因为早在开皇元年(581年)二月二十七日,隋文帝登基后第三天,便册立长子杨勇为皇太子。杨勇是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第一个儿子,后来独孤皇后又生了四个儿子,次子杨广,封为晋王;老三杨俊,封为秦王;老四杨秀,封为蜀王;最小的儿子杨谅,封为汉王。作为一个皇帝,五个儿子都是皇后一人所生,在古代历史上极为罕见,这和当年两人成亲时立下的誓言有关,《隋书》里说:“高祖与后相得,誓无异生之子。”

隋文帝对此颇为得意,在他看来,五子都是同胞兄弟能够预防数子夺嫡、兄弟反目的危险,他曾经说过:“前世天子,溺于嬖幸,嫡庶分争,遂有废立,或至亡国;朕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有此忧邪!”前朝的皇帝对所宠幸的姬妾极为溺爱,出现了嫡子、庶子之争,也就有了废立之举,有的因此而亡国。我没有别的姬妾,五个儿子是同一个母亲,可以说是真正的兄弟,难道我还会有这样的忧虑吗?不过,历史的发展进程着实打了这位超级自信的帝王的脸,不仅没有避免夺嫡之争,而且五个儿子没有一个能够寿终正寝。

杨勇最初是个文艺青年,《隋书》中说:“勇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他身边聚拢的多是一些读书人。隋文帝对这位接班人非常重视,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他治国理政的能力,“军国政事及尚书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参决之”。杨勇起初的表现还算不错,当时关中的百姓,要么是种地的农民,要么是打仗的军人,几乎没有商人。但山东各地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百姓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隋文帝对此看不惯,想着将这些人迁到北方,务农或当兵。

杨勇上书谏说:“窃以导俗当渐,非可顿革,恋土怀旧,民之本情,波迸流离,盖不获已。有齐之末,主暗时昏,周平东夏,继以威虐,民不堪命,致有逃亡,非厌家乡,愿为羁旅。加以去年三方逆乱,赖陛下仁圣,区宇肃清,锋刃虽屏,疮痍未复。若假以数岁,沐浴皇风,逃窜之徒,自然归本。虽北夷猖獗,尝犯边烽,今城镇峻峙,所在严固,何待迁配,以致劳扰。臣以庸虚,谬当储贰,寸诚管见,辄以尘闻。”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移风易俗不能操之过急,王朝初立,内忧外患,如此大规模地强制人口迁徙,很容易闹出乱子。隋文帝对于这份进谏的态度是“上览而嘉之,遂寝其事”,觉得杨勇说得很有道理,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如果按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隋文帝将来驾崩了,太子杨勇定会顺利接班,成为大隋王朝的第二位帝王。但事与愿违,杨勇渐渐失宠,距离皇帝之位越来越远,最终丢掉了太子之位。

隋文帝最早对杨勇产生不满是因为一件蜀铠,就是从蜀地运来的一件铠甲,杨勇令人用金银装饰,这让素来以节俭著称的隋文帝很不高兴,担心杨勇将来会奢靡腐化。为此把他召来,好好教训了一番,话说得很重:“我闻天道无亲,唯德是与,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称天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我听说上天不偏护、亲近任何人,只恩赐有德行的人。纵观历代帝王,没有追求奢侈豪华而能长久享有天下的。你作为接班人,如果不上顺天意,下合民心,怎么担当祖宗重托,作为百姓的君王?

隋文帝为了让杨勇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现身说法道:“吾昔衣服,各留一物,时复看以自警戒。又拟分赐汝兄弟。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故令高颎赐汝我旧所带刀子一枚,并菹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所常食如此,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我从前的衣服,每种各保存一件,你要常常观看,用来自我告诫。有打算分别赏赐你的兄弟们,又担心你现在作为皇太子,忘记了从前的事情。所以让高颎赐给你我从前所佩带的刀子一把,以及一盒菹酱(一种食物)。你当年担任上士,经常吃的就是它。如果你还记得从前的事情,就应该明白我的心。

按说杨勇应该吃一堑长一智,谨小慎微。遗憾的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将父皇的话抛在了脑后,捅出了更大的娄子。这一年冬至,百官朝见完隋文帝,接着又去朝见杨勇,按照惯例,杨勇应该谦辞百官朝贺,但杨勇却很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朝见,排场搞得很大,让乐队演奏乐曲,自己穿着礼服接受百官跪拜。

隋文帝得知此事后大怒,质问朝臣说:“近闻至节,内外百官相率朝东宫,是何礼也?”太常少卿辛亶站出来答道:“于东宫是贺,不得言朝。”东宫应该只能说贺喜,而不能说朝拜。他的话给隋文帝提供了炮弹,隋文帝义正词严地说:“改节称贺,正可三数十人,逐情各去。何因有司征召,一朝普集,太子法服设乐以待之?东宫如此,殊乖礼制。”既然是贺,三三两两去即可,为何搞成了有组织的行动,太子穿着礼服奏着乐,完全违背了礼制。

隋文帝于是下诏:“礼有等差,君臣不杂。爰自近代,圣教渐亏,俯仰逐情,因循成俗。皇太子虽居上嗣,义兼臣子,而诸方岳牧,正冬朝贺,任土作贡,别上东宫,事非典则,宜悉停断。”意思是说太子虽然是储君,但说到底还是一个臣子,而大臣却像对皇帝一样去朝见他,居心叵测,这样不合礼数的事情,以后不能再办了。

看得出,隋文帝对此火气很大,这不奇怪,历朝历代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就很微妙,皇帝需要着力培养储君,以便将来能够顺利接班,但同时又怕太子太强了,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使得皇权旁落。因此对于太子来讲,必须要拿捏好分寸,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人能来往,什么人不能来往,心里都要有数。但在这方面,作为太子的杨勇显然是不合格的,他的心思不缜密,做事比较任性,一点都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出现后来的结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太子杨勇被父皇骂了,才意识到自己犯冲了。各种道歉,各种认错,各种表忠心,表示要痛改前非。只可惜,隋文帝疑心已起。任凭杨勇怎么认错表忠心,都只能是“恩宠始衰,渐生疑阻”。

对于杨勇,更要命的是在渐渐失去父皇信任的同时,把母亲独孤皇后也得罪了,原因在于男女关系上。独孤皇后是一夫一妻制的坚定捍卫者,最讨厌男人朝三暮四,沾花惹草。隋文帝被看得死死的,不置嫔妾,六宫虚设。独孤皇后不仅把皇帝老公管得很严,只要听说哪位大臣纳妾,她都会冷嘲热讽,听说哪位大臣的小妾生了孩子,她就撺掇隋文帝处罚这位大臣。

杨勇却喜欢美色,府上有不少美女,还不到三十岁,光儿子就生了十个,且出自五六个女人,但和太子妃却没生下一男半女。看到儿子如此不专一,独孤皇后心中难免有些失望。太子府上美女多就算了,杨勇还不知道好好管理,导致府上的女人互相争斗,竟然让太子妃早早死去了。

“勇多内宠,昭训云氏,尤称嬖幸,礼匹于嫡。勇妃元氏无宠,尝遇心疾,二日而薨。”要知道,太子妃元氏是隋文帝亲自为杨勇挑选的,她的父亲是名将元孝矩,但杨勇并不喜欢,他宠爱一个叫作云昭训的女子。云昭训出身低微但姿色姣美,为杨勇生下三个儿子,受到的待遇甚至与正室不相上下,这让独孤皇后相当不满。元妃不得宠爱,气出了心病,很快就死了,杨勇随即让云昭训主持太子宫。两人的这一番操作,让独孤皇后认定元妃之死,是杨勇与云昭训合谋害的。

远在扬州担任总管的晋王杨广,在暗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本来对太子之位已经没有想法的他,觉得属于自己的机会来到了。

杨广和大哥杨勇相比,完全是另一种存在,做事情小心谨慎,非常注重父母的喜好。父皇杨坚崇尚节俭,他便把王府里所有屏风、帐幕都换成了朴素的。他清楚母亲最恨男人花心,于是“弥自矫饰,唯与萧妃居处,后庭有子皆不育”,侍妾只是凑够数量,却只和萧妃起居在一起,从没有和其他女子生过孩子。每次父母来杨广的府上,见到府中的侍女不是很老就是很丑,不像其他王府都是光鲜亮丽的年轻姑娘。杨广还故意将府中所有乐器的弦弄断,上面落满灰尘也不擦,看到这些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都感到很开心,认为这个儿子完全继承了他们身上的美德。

除了讨好父母亲,杨广也赢得了不少大臣的赞誉,“晋王来朝,车马侍从,皆为俭素,敬接朝臣,礼极卑屈,声名籍甚,冠于诸王”。杨广每次来朝,车马侍从都俭约朴素,对朝臣们都很恭敬,礼节极其谦卑,因此名声在隋文帝的儿子诸王里是最好的。杨广对父母派来的每一个使者更是奉为上宾,美酒佳肴伺候,临走还会送一些贵重礼物,这些人回京后都给杨广说好话,“无不称其仁孝”,这样的称赞声自然都传到了隋文帝和独孤皇后耳中。

杨广还有一件事被传为美谈。一次野外打猎,突然天降大雨,负责照料杨广起居的侍卫赶紧取来事先准备好的油布雨衣,给他披上,但杨广拒绝了,而且还说:“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意思就是说:士兵们都在淋雨,我能独自一人披雨衣避雨吗?于是他就和士卒一起淋雨。

除了私生活没有瑕疵,在治国理政方面,杨广同样显示出过人的一面。平陈后,江南发生叛乱,杨素虽然最终镇压了众多叛军,但江南的人心并没有归顺,表面趋于安定,但依然暗潮涌动。二十二岁的杨广临危受命,来江南收拢民心。

杨广入乡随俗,放低姿态,效法东晋著名宰相王导主动学习江南方言,很快便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吴越方言。他还积极结交江南名士,一时间,百余名在江南很有影响力的才俊聚集于杨广的晋王府。

杨广和他们交流毫无障碍,因为他本身就有出众的文采。杨广在后来当上皇帝后曾夸口说,就是与士大夫比才学,自己也应该当皇帝。这话虽然有吹牛的成分,但不得不说,杨广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特别是诗写得很不错,《全隋诗》录存其诗四十多首,最著名的是《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后来唐朝张若虚写了同题诗,但如果把两人的诗作相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张若虚描写春江花月夜景是受到了杨广的启示。

杨广可以驾驭各种题材的诗歌,另外一首《野望》展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绪,“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全诗通过对寒鸦数点、流水绕村、斜阳欲落等典型意象的精准刻画,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唯美的意境,堪称秋思诗中的极品佳作。宋朝词人秦观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其中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三句,同样有着隋炀帝的《野望》的影子。

杨广的诗文在文学和诗歌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唐太宗李世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现代文学家郑振铎也说:“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

在赢得读书人人心的同时,杨广改变了教化策略,他看到了宣扬《五教》在江南根本行不通,而佛、道二教自东晋以来在江南已经兴盛了几百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对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于是,杨广转而从宗教方面做文章,以此聚拢人心。

杨广派使者到庐山请江南佛教界的头面人物智大师前往扬州传戒。不过,智大师起初并没有答应,但架不住杨广一次次派人去请,态度极为诚恳,终于勉强答应前往,但提出几个条件,包括不传授禅法、来去自由等,杨广二话不说,全部允诺。

开皇十一年(591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智大师在扬州为杨广授菩萨戒,并为他取法名为“总持菩萨”。杨广遂以佛家弟子的身份迎合江南民众,这一招效果非常好,《剑桥中国隋唐史》对此记述:“晋王逐渐成为南方僧人和佛寺的虔诚和体贴的施主。他命令他的军队收集因侵陈和以后的内战而散落在各地的佛经;在扬州王府的建筑群中设立一个专门收藏精选的经籍的馆堂;其余的经卷经过手抄,增至九十万三千五百八十卷,然后被分发给扬州及其他各地有功德的佛寺。他在扬州建立四个道场,召集学识渊博的佛道两教教士充当一段时期王府的僧侣。智死后,他继续成为天台宗主要佛寺的正式施主。随着僧侣的南来北往,对南方僧人表示的特殊恩宠以及官方对信仰的赞助,反隋的情绪逐渐缓和,最后几乎化为乌有。”

杨广的怀柔政策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十七城不战而降,三百多叛乱的中坚分子归顺大隋。江南的民怨逐步平复,步入了和谐稳定的新阶段。当代历史学家胡戟说:“得力于坐镇扬州的晋王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工作,南方的形势终于稳定了下来。”这话没错,国家的统一不仅是版图上的,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归顺和文化上的认同。杨广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尊重江南文化,不仅不遗余力地招揽江南的名士和各个领域的精英,还尽其所能地资助、参与各种文化事业,他的所为赢得了江南人士的交口赞誉,促使江南各大士族和上层人物很快就与隋朝取得文化意义上的认同。可以说,杨广在扬州总管任上十多年,对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南北方的融合做出了不少贡献。

杨广的才干在隋文帝诸子中确实无人能及,即使充斥着对杨广负面评价的《隋书》中,对此也不得不赞赏道:“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杨广经略江南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他赢得了声誉,但是长期待在南方,却也是他夺嫡路上的一个短板。虽然他赢得了父母的欢心,仅仅靠这一点还不足以将杨勇拉下太子之位,他需要京城权力核心圈的重要人物能站出来为自己说话。当时朝中“四贵”中的苏威、虞庆则、杨雄都已失宠,受到重用的是高颎和杨素。

高颎是隋文帝身边第一红人,“朝臣莫与为比”。隋文帝对他一直都非常信任,平灭陈朝后,有人密报说高颎想造反,隋文帝根本不相信,等高颎回京后,隋文帝对他说:“你讨伐南陈后,有人说你谋反,朕已经杀了他。君臣之间亲密的关系,不是苍蝇之类的小人所能离间得了的。”虽然隋文帝这样说,但高颎听后感到很惶恐,回家后立即上表请求逊位,隋文帝对高颎识时务的表现很满意,对他更加信任。

后来,隋文帝很亲近的庞晃和卢贲也说高颎的坏话,“是后右卫将军庞晃及将军卢贲等,前后短颎于上。上怒之,皆被疏黜”,隋文帝不仅没有听从他们,反而大发雷霆,疏远并罢黜了他们。

高颎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几次提出辞官让位,隋文帝都没有准许,他对高颎说:“你见识远大,谋略很深,出京参谋军事,帮助平定淮海一带;回京掌管禁军,我把你当作心腹。自我受禅登基以来,你常常参与机要,尽忠竭力,心迹俱尽。这是天降良臣于我,让你帮我,望你不要再费口舌辞职了。”

即便隋文帝对高颎如此看重,但还有些不知趣的朝臣上书弹劾高颎。开皇十年(590年)四月,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都上奏说:“水旱不调,罪由高颎。”请求废黜他。隋文帝照例没客气,将两人的官职一撸到底。隋文帝对高颎说:“你独孤公就像一面镜子,常被摩擦,越摩越亮。”叫他“独孤公”是因为高颎的父亲高宾当年投奔独孤信,深得独孤信的赏识,被赐姓独孤,隋文帝为了表示亲切,每次见到高颎都称呼他为“独孤公”。

所有针对高颎的弹劾都以失败告终,隋文帝对他“亲礼逾密”,杨坚巡幸并州,留高颎守京师。等杨坚还京,赏他缣帛五千匹,又赏他一座行宫,让他作庄舍。高颎的夫人贺拔氏卧病,隋文帝派人问候,同时前去探病的人也络绎不绝。杨坚还亲自到他府第去,赏钱币百万,布帛万匹,又赐他千里马。

话说回来,高颎对得住这份恩宠,自从隋文帝即位以后,不少急难险重的任务皆由高颎担纲完成。这样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是否会帮忙呢?杨广分析觉得可能性极小,相反,不仅不会助力,反而有可能成为夺嫡路上的拦路虎。

杨广得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高颎为人方正,历来讲究按规矩办事,隋文帝曾经向他透露过有改立太子的意思,高颎的反应是长跪不起,劝说道:“长幼有序,怎么能废掉太子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高颎的儿子娶了太子杨勇的女儿,两人是儿女亲家,如果要帮,高颎注定只可能帮着杨勇。

杨广只好把目光转向另一个重要人物杨素身上。杨素此时已经取代了苏威,成为尚书左仆射,和高颎同掌朝政。虽然和高颎平起平坐,但在为人和理政方面,两人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素性疏而辩,高下在心,朝臣之内,颇推高颎,敬牛弘,厚接薛道衡,视苏威蔑如也。自余朝贵,多被陵轹。其才艺风调,优于高颎,至于推诚体国,处物平当,有宰相识度,不如颎远矣。”

杨素这个人很清高,朝中能看得上的只有高颎、牛弘、薛道衡,连苏威也不放在眼里,至于其他大臣,只要和他有过节的,杨素都会百般刁难。因此,论才艺风调,杨素优于高颎,至于治理国家,则远不及高颎。

杨广觉得杨素有可能帮助自己,一方面杨素虽然地位很高,但还是在高颎之下,想要成为朝臣中的第一人,必须要扳倒高颎。另一方面杨素虽然看得上高颎,但两人因为一件事情而心生芥蒂。

开皇十三年(593年)正月,隋文帝巡游岐州,非常喜欢这里的风景,便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行宫,以供他和独孤皇后颐养天年,这个任务落到了杨素头上。

杨素对此高度重视,请来了主持大兴城建设的宇文恺作为总设计师,记室封德彝为土木监。为了讨好隋文帝,“夷山堙谷以立宫殿,崇台累榭,宛转相属”,规模搞得很大,档次也很高。这样一来,施工难度大幅增加。杨素又想让隋文帝早日见到宫殿落成,于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屯颠仆,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由于不分昼夜赶工,民工大量死亡。因疲劳过度而晕倒的也都被推进坑里,用土石覆盖后填为平地。尽管死了许多人,但杨素并不在意,无论在战场还是在工地,他从来不把普通人的性命放在心上。

在杨素的严酷监督下,规模庞大的仁寿宫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便竣工落成。在此之前,隋文帝派高颎为自己打前站,查看实情,高颎回来如实禀报说:“颇伤绮丽,大损人丁。”这搞得素来以节俭著称的隋文帝心里颇感不悦。

带着不满情绪的隋文帝亲自启程前往仁寿宫,当时正值酷暑,“役夫死者相次于道”,很多死去工匠的尸体来不及处理,杨素竟然下令全部烧掉,不留任何痕迹,这样的做法实在令人发指。隋文帝看到宫殿修得非常奢华,心里更感不快,大怒道:“杨素殚民力为离宫,为吾结怨天下。”为了修建仁寿宫,杨素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本来想着隋文帝会大加赞赏,压根儿没想到会得到这样的评价,顿时感到一肚子委屈。

看到隋文帝火气很大,杨素委屈之余,更感到惶恐不已,害怕追加处罚。如今他不再奢求论功行赏,只求不丢官就是了。如何才能平息隋文帝心中的怒火,杨素一时没有良策,只好求教于封德彝。

封德彝以智识过人著称,最初为杨素的幕僚。一次,杨素召见封德彝。封德彝失足落水,被救起后,换了件衣服便去见杨素,绝口不提落水之事。杨素知道后问他原因,封德彝道:“这是私事,没有什么可说的。”杨素对此非常惊异,后来将自己的堂妹嫁给封德彝。

封德彝头脑活,点子多,杨素经常和他商议事情,面对如此困局,封德彝为杨素出主意说:“公勿忧,俟皇后至,必有恩诏。”意思是杨素不要焦虑,等到独孤皇后来到后,便没事了。独孤皇后到了仁寿宫后,杨素第一时间前去拜见说:“帝王理当有一些行宫、别墅,现在天下太平,我们仅仅修造了这么一座宫殿,哪里就谈得上浪费了呢?”独孤皇后觉得也是,国家蒸蒸日上,修一座宫殿算不得什么。第二天,隋文帝召见杨素又说起此事,独孤皇后在旁边为杨素辩解:“杨公知道我们夫妇年老,没有地方娱乐,盛饰此宫,难道不是忠孝吗?”

隋文帝最听夫人的话,几乎言听计从,听独孤皇后这么一说,先前的怒气全消,不仅没有处罚杨素,反而赐钱百万,锦绢三千缎。从此,杨素更得隋文帝的信任。

度过危机的杨素,最感激的人毫无疑问便是封德彝,正是他的锦囊妙计,使自己巧妙脱身,因祸得福。在他看来,封德彝真是料事如神,对此封德彝解释说:“皇上素来节俭,因此见到宫殿必然发怒,但是他最听皇后的话,而皇后又是妇道人家,喜欢华丽的东西,皇后感到高兴,那么皇帝自然就不会为难。”杨素听罢心里为封德彝点赞,表示自愧不如。从此将封德彝视为心腹和头号智囊,经常与他谈论政务,还抚摸着自己的床说:“封郎必当据吾此座。”意为封德彝将来一定能坐到自己这样的高位。为此杨素极力向隋文帝推荐,封德彝被提升为内史舍人。

杨广思来想去,觉得杨素能够成为可依靠的力量,问题是如何才能与杨素接上头,让他来支持自己呢?杨广将这个烦恼告诉了心腹寿州刺史宇文述。宇文述为其出谋划策道:“皇太子失爱已久,令德不闻于天下。大王仁孝著称,才能盖世,数经将领,深有大功。主上之与内宫,咸所钟爱,四海之望,实归于大王。然废立者,国家之大事,处人父子骨肉之间,诚非易谋也。然能移主上者,唯杨素耳。素之谋者,唯其弟约。述雅知约,请朝京师,与约相见,共图废立。”这段话除了拍马屁的成分外,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杨素确实是一个关键人物,是少数几个能说动皇上的人,要想夺嫡成功,必须争取杨素的支持。二是杨素最听弟弟杨约的话,只有杨约能劝说杨素,而自己认识杨约,可以去京城,拉杨约下水,请他助一臂之力。

杨广闻之大喜,全权委托宇文述去办这件事。如何才能将杨约拉下水呢?当然要利用他的弱点,杨约最大的毛病就一个字——贪。只要有短板,自然有搞定他的办法。宇文述到京后,约杨约吃饭喝酒,席间拿出一些世上罕见的珍奇宝玩,杨约见后眼睛都放光了,宇文述提出玩赌博游戏,乘机将这些珍玩输给了杨约。这搞得杨约很不好意思,于是回请宇文述吃饭,宇文述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坦诚地告诉杨约说:“这些珍宝都是晋王杨广所赐,为的是让您开心。”

杨约大吃一惊,这才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问道:“何为者?”晋王为何如此大方?言外之意肯定有什么事,而且不是小事情。宇文述觉得是时候和盘托出了,他说:“夫守正履道,固人臣之常致,反经合义,亦达者之令图。自古贤人君子,莫不与时消息,以避祸患。公之兄弟,功名盖世,当途用事,有年岁矣。朝臣为足下家所屈辱者,可胜数哉!又储宫以所欲不行,每切齿于执政。公虽自结于人主,而欲危公者固亦多矣。主上一旦弃群臣,公亦何以取庇?今皇太子失爱于皇后,主上素有废黜之心,此公所知也。今若请立晋王,在贤兄之口耳。诚能因此时建大功,王必镌铭于骨髓,斯则去累卵之危,成太山之安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人臣之道,固然在于恪守本分,但也要与时俱进。打破常规以符合新的道义,不能不说不是明智之举。你们兄弟二人身居高位多年,肯定得罪了一些人,朝中不少大臣对你们有意见。太子因为一些事情也对您兄长杨素感到不满,虽然皇上很宠信你们,但暗地想搞倒你们的大有人在。如果哪一天皇上驾崩了,你们的好日子恐怕就要到头了。有没有办法自救呢?当然有,如今太子不讨皇后喜欢,皇上也有废立之心,这都是公开的秘密了。如今晋王是否能够成为新太子,就在于您兄长杨素是否能劝得动皇上。如果大事能成,晋王自然不会忘记你们兄弟二人的扶立之功,这样做不仅能消除隐患,还可以找到新的靠山。

宇文述来之前想必做了充分的准备,这番话逻辑性极强,层层深入,严丝合缝,滴水不漏,更重要的是他完全站在杨家兄弟的角度,为他们设身处地着想。杨约被深深打动,转过头就去找哥哥杨素,将宇文述的意思透露给兄长。杨素听后也觉得有理,抛除平时和杨勇关系一般这个因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杨勇即位,作为儿女亲家的高颎会继续得到重用,而自己将来如何便不好说了,如果能改立杨广,作为扶其上位的头号功臣,想必能踢开高颎,成为朝臣中的第一人。

杨素于是对杨约说:“吾之智思,殊不及也,赖汝起予。”这句话是夸奖弟弟的,说自己的心思尚未考虑到这些,幸好有杨约提醒。杨约见兄长愿意参与此事,进一步建言道:“今皇后之言,上无不用,宜因机会,早自结托,则匪唯长保荣禄,传祚子孙,又晋王倾身礼士,声名日盛,躬履节俭,有主上之风,以约料之,必能安天下。兄若迟疑,一旦有变,令太子用事,恐祸至无日矣。”这席话有三层意思,一是如今皇上最听皇后的话,想要成功,必须把独孤皇后拉进来,让她去说服皇上。二是杨广的日常表现证明,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皇帝,所以他登上帝位后,天下不会大乱。三是这种事情要做就早做,如果拖得太久,情况发生变化,等到太子杨勇掌了权,灾祸很可能降临。

杨素觉得杨约说得都对,特别是第一点最为重要,他在朝中深知独孤皇后的巨大影响力,她说什么,隋文帝就会听什么,所以独孤皇后的态度是关键之所在。不过,杨素虽然听说独孤皇后喜欢杨广,对太子杨勇颇有微词,但是否有废立太子的心思,他心里没有底。所以决定找机会去摸清楚独孤皇后内心的真实想法。

杨素很快就摸清了独孤皇后的底牌。有一次,他奉命入宫侍宴,有了与独孤皇后单独聊天的机会,杨素找准时机说了一句:“晋王孝悌恭俭,有类至尊。”晋王又孝顺又仁爱,而且恭敬而节俭,和当今皇上一个样。

不得不说,杨素是位高人,这话说得很巧妙,不露声色也不留痕迹,但却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独孤皇后不接茬,说明还没有达到要考虑废立的程度,这样的话,自己必须要悬崖勒马,静观情势变化再说。但没想到,独孤皇后不仅有反应,而且还相当剧烈,史书上说:“皇后泣曰:‘公言是也。我儿大孝顺,每闻至尊及我遣内使到,必迎于境首。言及违离,未尝不泣。又其新妇亦大可怜,我使婢去,常与之同寝共食。’”

独孤皇后竟然哭着表示杨素说得太对了,杨广这个儿子是个大孝子,皇上或自己派人去,他都赶到扬州的边界上迎接。每次离开京城返回扬州时,没有一次不哭的。不仅这个儿子表现好,儿媳萧氏也很不错,我每次派婢女去,她都和婢女同寝共食。

如果独孤皇后的话说到这里,杨素还是无法探究她的真实想法,喜欢杨广并不代表着想要废黜杨勇,毕竟都是她的儿子。但独孤皇后接下来的一番话,让杨素吃了定心丸。她说:“岂若睍地伐共阿云相对而坐,终日酣宴,昵近小人,疑阻骨肉。我所以益怜阿摐者,常恐暗地杀之。”岂若睍地伐是杨勇的小名,阿摐是杨广的小名,独孤皇后意思是说杨勇每天和云昭训在一起,亲近小人,猜忌骨肉,这都不算什么,她担心杨勇有一天会因为嫉妒心而把弟弟杨广干掉。

独孤皇后的话已经接近于表白,把杨勇说得一无是处,言外之意,这样不孝不义之人怎么能够成为将来的皇上?杨素等的就是这样的话,看到独孤皇后立场坚定,他也赶紧表明自己的态度,义愤填膺地斥责太子杨勇。独孤皇后觉得找到了同盟军,从此将杨素视为心腹亲信。

杨勇并不傻,从父母的态度中,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找不到办法重新挽回父母的心,一种不祥甚至恐惧的情绪充溢心间。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术士,术士的破解之法是要杨勇从此过苦日子方能化解灾祸。于是,他盖了几间简陋的房子,里面铺上草席,杨勇穿着素衣而眠。不过,这样的表现实在太晚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太子的异常表现自然引起了隋文帝的注意,他派杨素去了解杨勇的精神状态,这给了杨素千载难逢的机会。杨勇听说父皇要派人到自己的府上,非常重视,穿戴整整齐齐恭候杨素,但左等右等就是看不到杨素的影子。原来杨素故意在太子府的周边徘徊不入,目的是为了激怒杨勇。杨勇果然有些急了,毕竟自己是太子,竟然被如此怠慢,就在杨勇肾上腺素上升时,杨素来了,杨勇的态度可想而知。

杨素回去向隋文帝汇报说:“臣见太子面露怨恨之色,恐有不测,望陛下严加戒备。”第一句话没错,但却是杨素给逼的,后一句杜撰的有些危言耸听。只是已经对太子颇感失望的隋文帝却听了进去,随后采取了一个重要的措施,便是弱化东宫太子的护卫,隋文帝将东宫原来比较强健的卫士调去了宫城,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之人。

高颎此时站出来为太子说话了,表示这样做使得保护太子的侍卫力量太弱了。隋文帝对此相当不快说:“我有时候出巡,需要健壮卫士的护卫,太子在东宫培育他的德行,左右要什么勇士?”隋文帝认为高颎碍于儿女亲家的关系,总是站在太子一边帮他说话,自己最信任的朝臣现在和太子穿一条裤子,保不齐两人之间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从此对高颎有了提防之心。

高颎不仅惹得隋文帝不开心,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他还得罪了独孤皇后。事情的起因是高颎的夫人去世,独孤皇后对隋文帝说:“高仆射老矣,而丧夫人,陛下何能不为之娶?”让隋文帝帮着高颎再娶一个妻子,好照应他的老年生活。独孤皇后完全是出于好心,隋文帝欣然同意,将此事告诉了高颎,没想到高颎拒绝了,给出的理由是:“臣今已老,退朝之后,唯斋居读佛经而已。虽陛下垂哀之深,至于纳室,非臣所愿。”说自己年老体弱,退朝回家只是吃斋念佛而已。虽然陛下对我很厚爱,甚至想帮我纳妻,但这不是我的意愿。

既然高颎不愿意,而且理由也很充分,隋文帝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但万万没想到,没过多久,高颎的爱妾竟然给她生了一个男孩。这可把独孤皇后气坏了,她最恨男人纳妾,高颎不仅有小妾,还生了儿子。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高颎在皇上面前口口声声说要清心寡欲,为此还谢绝了皇上和自己的好意,但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简直就是一个“两面派”。

隋文帝听说高颎晚年得子本来感到很高兴,但看到独孤皇后神情不对,便问缘故,独孤皇后说:“始陛下欲为颎娶,颎心存爱妾,面欺陛下。今其诈已见,陛下安得信之!”陛下起初想为高颎娶妻,他却当面欺骗陛下。现在他的谎话已显现,陛下怎能再信任他?隋文帝想想皇后说得对,由小识大,高颎确实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上由是疏颎”,从此开始疏远高颎。

独孤皇后对高颎不满并非因为这一件事,在此之前,还有一事搞得独孤皇后很不爽。独孤皇后对皇帝老公看得很紧,不允许他亲近其他女人。不过,百密难免一疏,隋文帝有次到仁寿宫,无意间发现一个宫女长得非常漂亮,惊为天仙,一问才知道此女是当年挑头叛乱的尉迟迥的孙女,尉迟迥起兵失败后,她被没收入宫当奴。隋文帝荷尔蒙上头,破戒临幸了这个宫女,此后频繁让尉迟氏侍寝。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很快就被独孤皇后知道了,她怒不可遏,趁隋文帝上朝的时候,痛下杀手,将尉迟氏害死。

隋文帝下朝后得知噩耗,愤怒至极,堂堂大隋王朝的皇帝竟然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无法保护,他感到很是窝囊。再想起这些年来,独孤皇后对自己的严格管束,所有的委屈一起涌上心头,但是又对独孤皇后没有什么办法,一气之下,离宫出走。史书上记载:“单骑从苑中而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余里。”隋文帝直接骑着马冲出皇宫,慌不择路地跑进了山中,一直跑了二十多里。

皇帝居然跑了,所有人都傻眼了,两位宰相高颎和杨素赶紧上马追赶,追上之后拉住隋文帝的马头,苦苦劝谏。隋文帝长叹一声说:“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自己虽然贵为天子,却连一点自由都没有。要知道皇帝本就该有很多妃子,而为了独孤皇后,已经做了最大的让步,从来没有让任何一位妃子怀孕生子,也从来没有独宠过任何一个妃子,好不容易真心喜欢上了一个女子,最终还被独孤皇后害死了,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莫大的屈辱,何况还是一位九五之尊的皇帝。

高颎赶紧劝道:“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劝说隋文帝为了一个女人而抛弃天下,实在不应该。

隋文帝渐渐冷静下来,三人在山谷中待了很长时间,隋文帝觉得无路可去,到了半夜,同意回宫。“后流涕拜谢,颎、素等和解之,因置酒极欢”,独孤皇后泪流满面,哭着道歉,高颎、杨素等纷纷劝和,最后隋文帝的气也消了,摆下酒席,把酒言欢,这件事就算翻篇了。

人家皇帝夫妇和好如初,但高颎却因为说了一句话惹上了麻烦,独孤皇后认为高颎说的“一妇人”是指自己,言语间充满轻蔑之意。要知道,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当时并称为“二圣”,地位非常高,但在高颎眼中自己不过只是一个普通妇人,到底是何居心,更何况高颎还是独孤皇后推荐给隋文帝的,如今却对自己如此无礼。

高颎确实够冤枉的,他所说的妇人很有可能是尉迟氏。没想到,给皇帝夫妇劝架把自己劝到了独孤皇后的对立面,再加上小妾生子的事情,使得独孤皇后对他的负面印象已经无法挽回。更关键的是,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高颎一直站在杨勇这边,又与独孤皇后的想法相左。独孤皇后看到隋文帝开始疏远高颎,觉得机会来了,心里想着彻底扳倒他。

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侵扰辽东,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为元帅,高颎为元帅长史,率大军征伐。但对于这次远征,高颎持反对意见,他认为行军路线过长,后勤保障非常困难,如粮草供给不上很难打胜仗,隋文帝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执意发兵远征。

后来的结果和高颎预料的完全一样,隋军到了辽东后,遭遇长时间的降雨,导致河流泛滥,再加上不服水土,导致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最后只能撤兵。

这次无功而返本来是因为客观原因,和高颎的指挥没有任何关系。不过在独孤皇后看来,这是扳倒高颎的一个绝佳机会。她对隋文帝说:“颎初不欲行,陛下强遣之,妾固知其无功矣!”高颎当初不愿意出征,陛下勉强他才动身,当时我就知道他会无功而返。独孤皇后完全是事后诸葛亮,将失利的屎盆子扣在了高颎脑袋上,好像前线没得胜是高颎在中间搞鬼似地。

此次出征,隋文帝虽然让汉王杨谅挂帅,但觉得他年纪小,把军权全部交给了高颎。高颎深感责任重大,兢兢业业。杨谅对行军打仗不在行,但却喜欢指手画脚,对他提出的意见,高颎大多没有采纳,这引起了杨谅的严重不满。班师回京后,杨谅向母亲独孤皇后哭诉说:“孩儿真是幸运,没有被高颎杀掉。”独孤皇后听后如获至宝,将杨谅的话转述给隋文帝,隋文帝非常生气,高颎竟然欺负到自己儿子头上,照此下去,必将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权臣。

形势对高颎越来越不利,关于他的谣言接踵而来。高颎奉诏发兵攻击突厥,仗打到一半,他派使者回京请求派援军,这时候有人说:“高颎打算叛变”,就在隋文帝半信半疑时,仗打完了,高颎大获全胜,凯旋而归,这个谣言不攻自破。

但接下来的一个谣言却终于将高颎拉下了马。有人告发上柱国王世积密谋造反,王世积是高颎举荐的,在被关押审讯期间,他供认说所有宫中的事情,都是高颎透露给他的,这让隋文帝大为吃惊,下令彻查。调查的结果是“颎及左右卫大将军元旻、元胄,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高颎和元旻、元胄与王世积交往甚密,而且还收受了王世积所赠的良马。

最后的处理结果是王世积被诛杀,罢黜了元旻、元胄的官职,至于高颎,被免掉了上柱国、左仆射的官职。高颎在朝中的威望很高,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弼、刑部尚书薛胄、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人都上奏申明高颎无罪。隋文帝存心要除高颎,见众多重臣出来说情,更加愤怒,下令将为高颎申辩的人都交付执法官吏问罪。刑部尚书薛胄依据刑律条文为高颎辩解,竟被“械系”,被戴上了刑具。这样一来,百官就没有人再敢为高颎求情了。高颎被罢免了官职,以齐国公归家闲居。

高颎的倒霉日子还没有到头,虽然被罢了相,但是他身处高层多年,影响力很大,而且这次罢官也没有一撸到底,还保留了齐国公的爵位,不少大臣还寄望于他能东山再起。为了消除高颎的影响力,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上演了一出“苦肉戏”。

高颎免职不久,隋文帝驾幸秦王杨俊的府第举办宴会,特意让人召唤高颎赴宴。有些日子没有见到皇帝的高颎看到隋文帝后,情不自胜,眼泪汪汪,独孤皇后表现得也很伤心,同样是泫然落泪。隋文帝对高颎说:“朕没有对不起你,是你辜负了朕。”转而对参加宴会的大臣说:“我于高颎,胜于儿子,虽或不见,常似目前。自其解落,瞑然忘之,如本无高颎。人臣不可以身要君,自云第一也。”我待高颎,比对我儿子还好。虽然有时看不到他,但他好像就在我眼前一样。自从他离职后,我一点都不记得他了,好像根本就没有高颎一样,作为大臣的决不能自恃有功要挟君主,自认为是天下第一,一旦这样可就万劫不复了。

隋文帝说这样的话,意思再明白不过,便是要告诉群臣高颎已经成为一个弃子,不会再有重新崛起的机会。既然皇上都这样说了,头脑灵活的便知道该如何做,开始落井下石。最早揭发高颎的是他身边的人,齐国公府上的总管说高颎的儿子高仁表私下对父亲说:“司马仲达初托疾不朝,遂有天下,公今遇此,焉知非福?”过去司马懿也曾经假装病痛,不去上朝,但后来却篡夺了曹家的天下,所以父亲您贬官在家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高仁表说这样的话,无疑是为了安慰父亲,但用的这个例子却大有问题。司马懿装病骗过了曹操,后来他的子孙篡夺了曹魏天下建立了西晋,高仁表如此说好像想效仿司马懿父子,以退为进,图谋篡位。隋文帝听后非常生气,原来高家父子有想篡权的想法,简直大逆不道,便下令拘捕高颎,关入内史省的监狱严加审讯。

听说高颎被抓,举报他的人更多了。有人举报说高颎曾经和一个和尚有不正当交往。这位和尚对高颎说:“明年有大丧。”意为明年皇帝要死。还有人举报有位尼姑对高颎表示:“十七年、十八年,皇帝有大厄,十九年不可过。”开皇十七年、十八年皇帝会遭大难,到十九年必然会死。知人知面不知心,原来高颎在暗地里一直诅咒皇上早日死掉,从而效仿司马家族篡权谋位。

当然,这些举报大多数都是子虚乌有,但怒火中烧的隋文帝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对群臣说道:“帝王岂可力求!孔子以大圣之才,作法垂世,宁不欲大位邪?天命不可耳。颎与子言,自比晋帝,此何心乎?”皇帝之位难道是可以求得吗?孔圣人有大圣之才,不也是不能得天下。高颎和他儿子的谈话自比西晋宣帝司马懿,居心何在?有关部门请求杀高颎。隋文帝说:“去年杀虞庆则,现在又杀王世积,如再杀高颎,天下人会怎么说我?”于是除掉高颎齐国公的爵位,让他做回平民。

隋文帝所说的虞庆则曾经是他最为器重的重臣之一,一人身兼三大要职,与高颎、苏威、杨雄并列为“四贵”,一时间风光无限。但为何掉脑袋了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还要从虞庆则与长孙晟出使突厥沙钵略可汗的王庭说起,这次任务完成得不错,迫使沙钵略服软,称臣朝贡。但有件事虞庆则却违背了隋文帝的意思。出使之前,隋文帝曾对他说:“我要存立突厥,他们要送马给你,你可以接受三五匹。”结果,沙钵略可汗对虞庆则赠马千匹,虞庆则把隋文帝的话抛在脑后,不仅欣然接受,还娶了沙钵略可汗的女儿。这让隋文帝很不高兴,但看到他顺利完成使命的份上,暂时忍了。

平陈之后,隋文帝到晋王府设酒宴招待群臣。高颎等大臣为隋文帝举杯祝酒,隋文帝说:“高颎平定江南,虞庆则降服突厥,功劳都非常大。”这时坐在一旁的杨素一听隋文帝没有表扬自己,心里感觉不太舒服,说:“都是因为皇帝的威德所致的结果。”意思是说高颎、虞庆则不算什么,都是皇上的功劳,既踩了高颎、虞庆则,又抬高了皇上。高颎情商高,在旁随声附和,可是虞庆则不高兴了,马上怼了一句:“杨素前番出兵武牢、硖石,如果不是皇帝的威德,也没有克敌的可能。”杨素也不是吃素的,随即两人当着皇帝的面打起了口水战。好好的一场庆功宴,被虞庆则闹成了揭发大会。御史想要弹劾他们,隋文帝说:“今天以计议功劳为乐事,不宜弹劾。”虽然和了稀泥,但隋文帝对虞庆则的不满又增加了。

最终将虞庆则送上断头台的是他的小舅子赵什柱。开皇十七年(597年),岭南发生叛乱,隋文帝和群臣讨论派谁去平叛,诸将争相请战,唯独虞庆则保持沉默。隋文帝很不满意,对请求统兵出征的其他大臣都没答应,就等着虞庆则开口,可是左等右等,虞庆则一直不开口。隋文帝只好主动对虞庆则说:“位居宰相,爵乃上公,国家有贼,遂无行意,何也?”你官居宰相,爵位是上公,国家有贼人作乱,却没有出征的打算,这是为什么?虞庆则听到隋文帝的语气,知道皇帝生气了,所以赶紧下跪,表示愿意率军去平乱。

隋文帝为什么不让其他人前往,偏偏就指定由虞庆则出征呢?这是因为赵什柱在背后搞鬼。他的这位小舅子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他暗中与虞庆则的爱妾私通,经常担心事发,于是想着法地把虞庆则往死里整。他觉得这次岭南平叛是个机会,于是大造舆论,四处宣布谣言,说虞庆则对朝廷不忠,一万个不愿意领兵出征。这句话传入了隋文帝的耳中,于是便盯上了虞庆则,而虞庆则在朝堂上的表现,印证了外界所传,隋文帝因此感到非常不满。以前,朝臣大将出征,皇帝都要设宴送行,赏赐礼物而后出发。等到虞庆则南征向隋文帝辞行时,隋文帝面露不悦之色,搞得虞庆则心情非常沉重。

虞庆则很快平定叛乱,回师途中路过潭州临桂镇,观察形势眺览山水后说:“此地确实险固,如果粮食充足,若有得力的人镇守,一定攻不下来。”这原本是随口一说,算是领军将帅的“职业病”,到哪里都喜欢察看地形。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随军出征的赵什柱赶忙向隋文帝禀告,说虞庆则想据潭州造反。隋文帝派人探查,派去的人回来禀报说:虞庆则确实带着大军在潭州驻扎。隋文帝本来就对虞庆则满脑子意见,害怕他生事,于是派人将虞庆则诛杀了。

虞庆则被杀,表面上看是赵什柱在背后使坏,其根本原因在于隋文帝晚年的猜忌心过重,虞庆则和高颎都成了牺牲品。

高颎对免职并没有感到过多的失落,他刚获任仆射时,母亲就告诫他说:“汝富贵至极,但有一斫头耳,尔其慎之!”你现在富贵已极,但不要忘了还有掉脑袋的危险,你可要处处小心谨慎!高颎一直记着母亲这句话,时常担心发生灾祸。现在虽然丢了官但得以保全性命,高颎不但没有怨恨反而很高兴。

高颎被贬,其实受到更大损失的是隋文帝,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高颎是整个隋朝最有才干的一个宰相,国子祭酒元善曾对隋文帝说:“杨素粗疏,苏威怯懦,元胄、元旻正似鸭耳,可以付社稷者,唯独高颎。”当时几个重臣中,杨素很粗疏,苏威很怯懦,元胄、元旻之流就好像鸭子一样随波逐流,可以倚重的只有高颎一人。隋文帝起初也认为元善说得很对,但在罢黜高颎后,隋文帝却狠狠地责备元善,最后搞得元善忧惧而死。后来唐太宗对此评价道:“高颎有经国大才,为隋文帝赞成霸业,知国政者二十余载,天下赖以康宁。文帝唯妇言是听,特令摈斥,及为炀帝所杀,刑政由是衰坏。”在李世民看来,高颎被贬成为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颎告别政坛,意味着太子杨勇失去了最后一座靠山,今后的命运将更加凶险。杨广觉得时机已到,必须要抓住时机发力。此时正赶上他奉诏入京觐见,公务处理完毕后,在返回扬州之前,特意进宫和母亲话别。见到母后,杨广颇为伤感地说:“臣镇守有限,方违颜色,臣子之恋,实结于心。一辞阶闼,无由侍奉,拜见之期,杳然未日。”越说越难受,到最后竟然匍匐在地痛哭流涕,独孤皇后见状也跟着掉眼泪。

杨广觉得时机成熟,说道:“我性情见识愚笨低下,常常顾念兄弟间的感情,但不知道因为什么得罪了太子,他想要除掉我,我真害怕有一天被他毒死。”杨广完全是恶人先告状,但却引发了独孤皇后的强烈共鸣,因为她一直怀疑太子妃是被杨勇和云昭训毒死的,既然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独孤皇后愤然说道:“这个太子越来越不像话,我给他娶了元氏,他竟然不以夫妇之礼对待她,却无比宠爱小妾阿云,生下了那么多猎狗一样的儿子!元妃被毒死,我不能为她洗刷冤屈。如今他对你也生出这样的念头,我活着,他就敢这样,我死以后,你岂不是被他当作鱼肉一样宰割。每见到东宫连嫡子也没有,陛下千秋万世后,留下你们兄弟向阿云的儿子磕头问安,心里感到非常痛苦。”杨广听完母亲的话,哭得更厉害了。独孤皇后由此下定决心,一定要废掉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杨广。

一场大戏已经就绪,只待一个导火索。开皇二十年(600年)九月,导火索终于被一个叫作姬威的人点燃了。

姬威本来是东宫的官员,但是被杨广暗地里派人收买,成了卧底。杨广觉得是时候起用这个潜伏者了,他派人告诉姬威说:“太子所犯的错误,皇上已经知道,你如果能抢先告发,定会大富大贵。”姬威接到指令,立即行动,上书隋文帝,说自己掌握了确切的证据,太子杨勇图谋造反。

由于姬威是杨勇身边的人,隋文帝接到密报,大为震惊。太子的一系列作为让他看不顺眼,独孤皇后也经常在他面前说杨勇的不是,如今身边人都举报他图谋不轨,这样的人不能再待在太子之位上了,隋文帝终于下了废立之心。

隋文帝认为废立太子是国之大事,需要得到群臣的支持。他当即从仁寿宫返回大兴城,召集群臣对他们说:“我新还京师,应开怀欢乐;不知何意,翻邑然愁苦!”回到京城本来是件高兴的事情,但不知为什么,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感到非常愁苦。

面对隋文帝的发问,群臣不知道怎么回答,面面相觑,只有牛弘站出来说:“由臣等不称职,故至尊忧劳。”这显然不是隋文帝想要的答案,看到朝臣们都不接招,隋文帝转而对东宫的官员说:“仁寿宫去此不远,而令我每还京师,严备仗卫,如入敌国。我为下利,不解衣卧。昨夜欲近厕,故在后房恐有警急,还移就前殿,岂非尔辈欲坏我家国邪!”仁寿宫离这里不远,但是我每次返回京师都得严格准备仪仗保卫,就像进入敌国一样。我因为拉肚子,不敢脱衣服睡觉,昨天夜里要上厕所,因为在后边的房间恐怕有紧急之事,就返回前殿居住。难道不是你们这些人要危害我的家国吗?

隋文帝将矛头明确地指向了太子,这个时候终于可以打开天窗说亮话了,他下令把太子左庶子唐令则等几个人抓起来交付有关部门进行审讯,命令杨素将东宫的情况告诉朝臣。

杨素说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刘居士事件。刘居士是太子杨勇的手下,专门负责东宫宿卫,但同时他又是一个“黑社会”组织的头目,纠结一些同伙,为非作歹,欺男霸女,后来被隋文帝下诏处斩。隋文帝令杨素继续捉拿刘居士的党羽,当杨素请求太子予以协助时,太子却大发雷霆说:“居士党尽伏法,遣我何处穷讨?尔作右仆射,委寄不轻,自检校之,何关我事?”刘居士早就伏法了,还让我怎么处理,况且你是宰相,这种事应该由你负责,跟我有什么关系?

第二件事是太子杨勇曾说过:“若大事不遂,我先被诛。今作天子,竟乃令我不如诸弟。一事以上,不得自由。”意思是说,杨勇曾经表示当年隋文帝密谋篡位,如果没成功,作为长子的他首当其冲会被杀掉,如今父亲当了皇帝,竟然让弟弟骑在自己头上,简直欺人太甚。

杨素对朝臣所揭发的这两条罪状,听上去并不严重,无非是杨勇发发牢骚而已,根本够不上废立太子的标准。看到群臣对此无动于衷,隋文帝只好自己出面了,发表了长篇大论,说清楚为什么要废立太子。他表示独孤皇后曾劝自己废掉太子,但“我以布衣时所生,地复居长,望其渐改,隐忍至今”,考虑到杨勇是在自己还没有成为皇帝时所生,而且是嫡长子,希望他能改过自新,所以才一直忍到今天,但如今已经忍无可忍。

隋文帝接下来讲了几件让他无法容忍的事情:一是“勇尝指皇后侍儿谓人曰‘是皆我物’”,杨勇曾经指着皇后的侍女说,这以后都是我的。在父皇和母后都在世的时候,说这样的话,究竟是几个意思,所谓“此言几许异事”。二是太子妃离奇死亡,我怀疑是被人毒害,责备了太子几句,杨勇怀疑是太子妃的父亲告状,回怼说要杀了他,“此欲害我而迁怒耳”,杨勇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威胁父皇。三是杨勇和云昭训生了儿子,我和皇后把他当作自己的孙子看待,想着帮助抚养,但没想到他们“自怀彼此,连遣来索”,认为我们不怀好意,接连派人要将孩子接回去。四是“且云定兴女,在外私合而生,想此由来,何必是其体胤!昔晋太子取屠家女,其儿即好屠割。今傥非类,便乱宗祏。我虽德惭尧、舜,终不以万姓付不肖子!”云定兴的女儿,是云定兴在外面私合而生,想到她的出身来历,怎么说必定是他的子女呢?以前晋太子娶了屠户的女儿,他的儿子就喜欢屠宰之事。如今他们不是咱们这一类人,会乱了宗嗣。我虽然德行不及尧舜,但终归不能把天下百姓交付给品行不端的儿子!

隋文帝最后做了总结陈词:“我恒畏其加害,如防大敌,今欲废之以安天下!”我一直担心杨勇会加害我,防范他如防大敌,现在打算将他废黜,使得天下得以永久安宁。

尽管隋文帝情绪很激动,但朝臣们听下来,觉得杨勇好像没有什么致命的问题,这四点大多是家长里短的事情,特别是第四点还有些八卦和推理的成分,以这样的理由废掉太子,实在有些牵强,难以让天下人心服。

左卫大将军元旻站出来劝阻说:“废立太子是一件大事,诏书一旦颁布,再想挽回就来不及了。谗言陷害,无所不入,希望陛下能明察。”这样的情形有些出乎隋文帝的意料,杨素上阵不行,他上阵还是难以服众,看来废黜杨勇并非如想象中那般容易,无奈之下,隋文帝只好使出撒手锏,让东宫的姬威出来指控自己的主人。

姬威等的就是这一天,他当众说了一些为人所不知的内幕,主要包括:一是太子多次说想要从樊川到散关,一并规定为游苑。还说:“从前汉武帝准备建造上林苑,东方朔规劝他,赏给东方朔百斤黄金,多么可笑。我实是没有黄金赏赐给你们的。如果有规谏的人,就该被斩除,不过杀死百把人,自然就永远清静了。”二是杨勇的亲信苏孝慈被解除职务,太子非常生气,动怒道:“大丈夫终会有一天扬眉吐气,这仇终身不忘,到时候一定要称心如意。”三是太子提出的一些需求被尚书省依照法规拒绝,杨勇大怒道:“宰相以下的官员,要杀一两个,让他们知道对我傲慢的代价。”四是太子在东宫兴建楼台歌榭,一年四季劳役不停歇,建起的亭殿,早上建造晚上又改了。五是杨勇常说:

“皇上责怪我有很多姬妾,没有嫡子,所生的都是庶子,可嫡庶那么重要吗?高纬、陈叔宝哪个不是嫡子?到头来又怎么样?”六是太子请人算卦,说自己父皇活不过开皇十八年,期限转眼就要到了。

根据姬威的陈述,太子杨勇是一个典型的不孝不义不忠之徒,这种人一旦当了皇帝,大概率会成为暴君,大臣不会再有好日子过,很可能面临着一场场腥风血雨。

姬威举报的不再是婆婆妈妈的帝王家事,而是凸显了杨勇恶劣的品性,以及对社稷和朝臣的现实危害性,所以杀伤力很大。杨勇此时已经失去了自辩的权利,只能任由姬威说什么是什么。隋文帝见状趁热打铁,流着泪说:“谁非父母生,乃至于此!”谁不是父母生的,没想到太子竟然凶恶到如此地步。并说:“朕近来读《齐书》,看到高欢放纵自己的儿子,非常气愤,怎么可以效仿这种人的坏做法呢?”

隋文帝和姬威一唱一和,这场“双簧戏”非常成功,听完姬威的陈述,又看到皇上如此动容,出来为太子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为了让群臣都闭嘴,隋文帝想了一招,便是收拾率先站出来为杨勇说话的元旻。

没过几天,司法部门向元旻发难了,弹劾他与太子有不正当的交往,证据是隋文帝在仁寿宫时,杨勇派人给元旻送了一封密信,信封写着“勿令人见”,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必有蹊跷,说不好是想密谋作乱。隋文帝装着恍然大悟,说:“我身在仁寿宫,一点点小事情,东宫就会知道,消息灵通比驿马还快,我一直觉得纳闷,原来是元旻搞的鬼。”

元旻的厄运来临了,他被逮捕入狱,革除一切军职。紧接着,隋文帝下令让杨素带人搜查东宫。搜了半天,发现了两个罪证。说来奇怪,所谓罪证并不是叛乱常用的刀剑盔甲,更没有密谋书信,一个是数千根槐树根,另一个是几斛艾草。

这两样东西好像和谋反没有关系,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打火的材料。当时打火的程序是先敲打燧石,有了火星后用艾草去引燃,然后再去点燃槐树根。

杨勇为何要在东宫储藏如此多的点火材料呢?这是因为有次杨勇见到一棵枯老的槐树,便问左右:“它还有什么用?”侍从表示可以用来烧火。当时卫士们也需要材料取火,杨勇觉得不能浪费,由是命人将槐树根加工后准备赐给手下,同时配套提供了许多艾草。谁承想,还没来得及发给手下,太子宫便被查抄了。

杨素看到院子里堆满这些东西,心里也感到纳闷,便找来内线姬威问个究竟,姬威给出的答案是太子别有用心,什么样的用心呢?他说:“皇上经常住在仁寿宫,太子养了一千匹马,曾经表示只要控制了仁寿宫的城门,皇上就会饿死。”就是说,杨勇囤积如此多的点火材料,是用来制作火把,想着趁夜突袭仁寿宫,把皇帝困死在里面。

不得不说,姬威为了有个投名状,已经不顾一切,张口就来。或许因为编得有些太离谱,杨素并不太相信,就此事诘问杨勇。杨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样荒唐的理由居然也能编撰出来,他反问杨素说:“我听说你家有上万匹马,我身为太子,有一千匹,怎么就是要谋反呢?”这话问得杨素顿时哑口无言。

杨素不甘心,将东宫所有查抄的衣服器具、首饰珠宝等全部陈列出来,办了一个奢侈品展览会,请文武百官来参观,展示杨勇生活奢靡的罪证。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多次派使者责问杨勇,但杨勇每次都为自己喊冤,表示不服。

杨勇当然会不服,说他图谋不轨,只是姬威的一面之词,没有任何实锤的证据,所谓的罪证都相当牵强,如果仔细梳理一下,甚至连牵强都谈不上。但他的亲爹亲娘,当今的皇上皇后铁了心地要废掉他,证据材料就不再重要了,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即便如此,隋文帝还想让群臣们心服口服,既然现实中找不到证据,就只能求助于老天。在他的授意下,太史令进言说:“臣观天象,皇太子当废。”既然是老天爷的意思,群臣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开皇二十年(600年)十月九日,上演了隆重的废立太子仪式。隋文帝派人传见杨勇,杨勇见到使者,惊恐道:“得无杀我邪?”以为隋文帝要杀自己,使者表示没有性命之虞,但太子之位必须要废掉,让他好好配合表演。

隋文帝全副武装,集结禁军,登上武德殿,命皇室宗亲站在东边,文武百官站在西边。杨勇及其子女被引导至殿庭中央,隋文帝命内史侍郎薛道衡宣读诏书,废黜杨勇的太子之位,以及他子女的亲王和公主的封号。诏书中先说了太子之位的重要性,“太子之位,实为国本,苟非其人,不可虚立。自古储副,或有不才,长恶不悛,仍令守器,皆由情溺宠爱,失于至理,致使宗社倾亡,苍生涂地。由此言之,天下安危,系乎上嗣,大业传世,岂不重哉!”

然后给出了废黜杨勇的理由,“皇太子勇,地则居长,情所钟爱,初登大位,即建春宫,冀德业日新,隆兹负荷。而性识庸暗,仁孝无闻,昵近小人,委任奸佞,前后愆衅,难以具纪。但百姓者,天之百姓,朕恭天命,属当安育,虽欲爱子,实畏上灵,岂敢以不肖之子,而乱天下”。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说,皇太子杨勇是我的儿子,我当上皇帝就立他为太子,希望他典学有成,继承基业,可是他资质平庸,不仁不孝,亲近小人,宠信奸佞,其罪行数不胜数。百姓是上天的百姓,我恭奉天命为帝,应当爱护百姓。我虽然爱我的儿子,更畏惧上天和生灵,怎么能让这个不孝之子祸乱天下?

话虽然说得冠冕堂皇,还是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证据。但事已至此,已经不再需要。杨勇虽然不甘,但也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至少没有被杀头。于是磕头道:“我的尸首应该横躺在法场上,使将来的人警惕!如今,幸而获陛下哀怜,得以保全性命。”说罢,泪水潸然而下,染湿衣襟。无论宗亲还是百官,看到此情此景,黯然神伤,沉默不语。

隋文帝接着要收拾太子党羽,下令将元旻处斩。然后严厉指责东宫的官吏,没有人敢作声,只有太子洗马李纲站出来表达不同意见:“废立大事,今文武大臣皆知其不可,而莫肯发言,臣何敢畏死,不一为陛下别白言之乎!太子性本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向使陛下择正人辅之,足以嗣守鸿基。今乃以唐令则为左庶子,邹文腾为家令,二人唯知以弦歌鹰犬娱悦太子,安得不至于是邪!此乃陛下之过,非太子之罪也。”意思是说陛下一直教导不力,所以太子成了这个样子。太子天赋平常,有贤明的人帮助就可以成才,让不贤的人影响就变坏了,怎么让弹琴唱歌打猎游玩的家伙成天在他身边?哪里只是太子的罪过呢?这是陛下的过错。

李纲的胆识实在过人,直接指出杨勇走到这一步,身为父亲的隋文帝难辞其咎。隋文帝神色惨然,过了半天才说:“李纲责备我,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挑选你为东宫臣僚,但杨勇不亲近信任你,就是换上正直的人又有什么用处呢?”李纲回答:“我之所以不为杨勇亲近信任,确实是有佞人在太子身边的缘故,陛下只要将这些小人斩首,更换贤能才学之士辅佐太子,怎么会知道我最后会被疏远和抛弃呢?”说来说去都是隋文帝的过失,隋文帝身边的人都替李纲心惊胆战。但事情却出现了大反转,此时正好尚书右丞空缺,隋文帝指着李纲说:“此人是很好的尚书右丞。”

虽然李纲直言而因祸得福,但大部分东宫官员都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左庶子唐令则和太子家令邹文腾、左卫率司马夏侯福、典膳监元淹、前吏部侍郎萧子宝、前主玺下士何竦一并斩首处死,他们的妻妾子孙都没入官府。车骑将军阎毗、东郡公崔君绰、游骑尉沈福宝特赦免死,各受杖刑一百,本人及其妻子儿女,家产田宅都没入官府。副将作大匠高龙叉、率更令晋文建、通直散骑侍郎元衡都被判罪令其自尽。而在废立太子中出了大力的杨素等受到了丰厚的赏赐。

在追查“太子党”中,令人意外的是,名将史万岁被杀了。史万岁一直以来为本部兵马抗击突厥有功而未获赏赐耿耿于怀,这背后其实也是杨素搞的鬼,他有些嫉妒史万岁,因此在隋文帝面前进谗言说:“突厥已经投降了,况且他们本来就不是入侵,而是撤退。”言外之意是史万岁坐享其成,没有什么功劳。隋文帝听了杨素的话,对大破突厥的史万岁部没有任何嘉奖。

史万岁数次上表陈述,但隋文帝都没有搭理。就在隋文帝为废立太子挠头的时候,史万岁再次奏表请功。这可把心情烦躁的隋文帝惹急了,问道:“史万岁在何处?”当时史万岁就在殿外候着,杨素为了激怒隋文帝,故意说:“史万岁拜访东宫去了。”隋文帝听后大怒,命人召来史万岁,不分青红皂白,下令将其乱棍打死。过了一会儿,冷静下来的隋文帝觉得有些过了,命人通知停止行刑,但一切都晚了,史万岁已经在殿堂上被活活打死。隋文帝事后下了一道诏书,说史万岁“怀诈要功,便是国贼”,以这样的罪名掩盖自己的过失。史万岁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就这样死于非命,他死之后,天下万民都为之惋惜。

这一年的十一月初三,晋王杨广被册立为太子,一场太子位置的争夺正式落下帷幕。

杨勇被废后,被软禁在东宫,由新太子杨广负责看管。杨勇还是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屡屡要求面见父皇申冤,但杨广绝对不可能让杨勇见到隋文帝。杨勇爬到树上,面向皇宫的方向大声号叫,希望父亲能见自己一面。隋文帝听到叫声,便问杨广是什么情况,杨广回道:“杨勇已经心神丧失,被妖魔附体,魂魄都收不回来了。”隋文帝从此觉得这个儿子疯了,“上以为然,卒不得见”,因此杨勇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父皇了。

隋文帝废立太子,无疑对整个王朝的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唐太宗李世民看来,“逆乱之源,自此开矣”,就是说改立杨广为太子是隋朝二世而亡的祸根。

但就事论事,杨广能在大哥做了二十多年太子,名分早已确定的情况下逆袭成功,首先显示了他高超的政治斗争经验,这一点比杨勇强太多了。父母喜欢什么,杨广就做什么,而杨勇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为了谋夺太子之位,杨广把自己包装成为一个才德皆备的优秀王子,不少人认为他是伪善,是个野心家,但他装的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几十年如一日,这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杨广成功,除了自身努力外,关键还找到了最给力的同盟军,宫里宫外都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宫内是母亲独孤皇后,宫外是宰相杨素,他们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最终将太子杨勇拉下了马。不过,两人帮助杨广的出发点并不一样,独孤皇后是因为对杨勇太过失望,同时受到了杨广的蒙蔽。而杨素完全是为了自身利益考虑,所以他显得更为卖劲儿,抹黑诬陷,无所不用其极。

虽然说整个废立过程充满着阴谋和谎言,但话说回来,隋文帝做出这样的抉择并非完全被杨广所欺瞒,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废杨勇立杨广并不完全是一件错事。主要原因是隋文帝五个儿子中,杨广无疑是最出类拔萃的,无论是个人素养还是理政能力,杨勇都远逊于二弟杨广。为了江山社稷长远,选择一个更为出色的皇子作为储君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杨勇和杨广为一母所生,不存在嫡子庶子的问题,选立贤者似乎没有太多可以指责的。

但是,隋文帝忽视了这样做可能产生的巨大后遗症。首先造成了朝廷的分裂,杨勇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在他周围聚集了相当数量的官员,而废立太子,致使不少有政治才华和节操的官员被罢黜,甚至死于非命,比如高颎。其次造成了一种很不好的风气,所谓“君子道消,小人道长”,支持长幼有序、不宜废立的大多是正人君子,讲究政治伦理,而支持杨广的则不少是投机分子,这些小人最终得志,就没有人再愿意讲究政治道德,完全奔着个人利益去了。最后给了其他皇子一个很不好的示范,太子之位可以通过阴谋诡计得到,难免会让皇子们心生觊觎之心,而杨广作为太子,也必须时刻提防各位弟弟,这使得皇子们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

当然,这些危害的后果不会马上显现。终于,杨广如愿以偿地成为大隋王朝的新太子,二十多年的隐忍总算迎来了收获季节。

失忆后拿下死敌在阴霾里找到光浮生世界里的一粒微尘大秦:最强天道系统匿名夏季未解谜题寻找美男的路上我富养了苦命男主被鬼缠身的那一年雍正皇帝·恨水东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