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讲 遥想公瑾当年时(1/1)
首先进入曹操视线的就是刘表控制的荆州地区。这个地区离曹操最近,同时战略位置也相当重要,它处于长江中游,夺取荆州,向上可以攻取益州,顺流而下可以攻取扬州,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刘表是怎么成为荆州之主的呢?这要从董卓专权时代说起,当时荆州刺史是王叡,后来王叡被孙坚所杀。王叡死后,董卓控制的中央朝廷任命刘表继任荆州刺史。但由于当时荆州的情况复杂混乱,刘表虽然受封,却不能顺利上任。刘表找到了两个得力的帮手,一个叫蒯越,另一个叫蔡瑁,他们都是当地的豪强士族,借助他们的力量,刘表镇压了反对势力,成为了荆州之主。
平定荆州后,刘表面临最直接的威胁来自袁术,袁术派遣孙坚去攻击刘表,但被刘表的手下大将黄祖设伏用乱箭杀死。孙坚一死,袁术便没有能力吞并荆州,朝廷任命刘表为荆州牧,由此刘表成为天下大乱中一个重要的割据势力。
刘表成为荆州牧后,先与盘踞在宛城的张绣结盟,使张绣控制的地区成为他与曹操之间的战略缓冲区。曹操一直忙于平定北方,势力一时也无法达到荆州。在乱世之中,荆州意外地成为一片宁静之地,中原不少读书人纷纷前来避难,有上千人之多,刘表对这些读书人很关照,开立学官,博求儒生,对身处乱世的读书人而言,这里宛若“桃花源”一般。
刘表很满足这样的状况,他不像其他割据势力四处出击,争夺地盘。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如果在和平年代,这样的治理方式无疑很好,刘表也会成为一位优秀的地方官员。但是恰恰身在乱世,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你死我活和弱肉强食,这种只求“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理想注定难以实现。
很快刘表就有了危机感。因为张绣投降了曹操,他与曹操的战略缓冲带不复存在。除了曹操外,东边的孙权也是虎视眈眈。
孙权是孙坚的儿子,孙坚死后,由他的长子孙策接班,当时孙策只有十八岁,算得上是年轻俊才。孙策起初受袁术节制,但袁术总是忽悠孙策,曾许诺让孙策当九江太守,但后来却用了别人。他让孙策攻打庐江,答应攻克以后庐江太守非孙策莫属,但最后还是没有兑现承诺。所以在袁术称帝后,孙策就与之绝交,率军挺进江东,先后击败刘繇、黄祖等,最终平定了江东。
在取得地盘的同时,孙策手下聚集了一批人才,文有鲁肃、张昭等,武有周瑜、程普、太史慈等。孙策这个人很有个人魅力,性格开朗大度,喜欢听取部属意见,而且还很有幽默感,因此很受手下和百姓的拥戴。
但好景不长,公元200年,孙策遇到了一次致命的刺杀。行刺的是原吴郡太守许贡的手下,这位许贡当年曾经上书朝廷,建议朝廷把孙策召回京师,否则他很有可能生出祸患。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份书信落到了孙策的手中,一怒之下他杀掉了许贡,许贡的手下怀恨在心,一直等待机会想为许贡复仇,后来终于找到了行刺孙策的良机。
孙策临死之前,指定自己的弟弟孙权接班。他把张昭等人请来,对他们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就是说,中原已经大乱,凭借我们吴越的民众,三江的险固足以观其龙虎斗,你们好好辅佐我弟弟。然后,他又将孙权召来,为他配上印绶,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意思说,用武力打天下,孙策觉得自己比孙权强,但论政治才能和用人,自己却不如孙权,孙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江东”,那孙权无疑是个非常适合的人选,所以孙策选择了他来接班,从后来的历史进程中看,孙策的眼光是不错的。
就在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斗时,刘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刘备。
官渡之战中,刘备和文丑率领的军队被曹操打败,他回到袁绍大营后,便萌生了去意,或许他已经意识到袁绍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与其待在袁绍这里等着被曹操剿灭,不如趁早离开另寻生路。对于如何摆脱主子,刘备有丰富的经验,他向袁绍建议应该联络刘表,前后夹击曹操。袁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命他前去联络,刘备就此离开袁绍,从后来官渡之战结果来看,刘备可谓走得相当及时。
面对前来投靠自己的刘备,刘表表面上礼遇有加,亲自出城迎接刘备,并以上宾之礼款待刘备。但是从他内心来讲,并不信任这位同姓客人。刘表先让刘备去驻守荆州的北大门——新野(今河南新野),新野距离刘表自己所在的襄阳有一定距离,这样既可以防止刘备生变后威胁自己,又可以使他成为抗击曹操的桥头堡。
刘备也没有什么不愿意,他似乎已经习惯如此了,毕竟寄人篱下,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地盘已算不错,于是他二话没说带着自己人马到了新野。驻守新野后不久,在一个叫做博望(今河南方城)的地方,刘备率军与一支曹军发生了战斗,这次刘备居然没败,还有所斩获。
刘表看到刘备还有不错的战力,心里开始犯嘀咕。他命刘备离开新野,退到樊城驻守,樊城离襄阳非常近,这样安排是让刘备置于自己的眼皮之下,以便监控他的一举一动。
双方距离近了,刘表就开始三天一大宴、五天一小宴来款待刘备。但这种厚待却让刘备感到很难受,毕竟他有远大的志向,这样天天吃喝下去,只能跟他的宏伟理想渐行渐远。
在一次酒宴中,刘备起身上厕所,发现自己大腿上长了不少赘肉,痛心之余居然掉下泪来。回到座位上,刘表看他有些不对劲,就问及缘由。刘备解释说:“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这样远离兵戎的生活,是刘表心里所追求的,但对于刘备来讲,只感觉到消磨意志,徒增华发,于是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
刘备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曾经向刘表建议,乘曹操北上远征乌桓,出兵北伐奇袭许昌,刘备说这是击败曹操的大好良机,或许也是最后一次机会。但刘表并没有采纳刘备的建议。事实上,当时的曹操也很担心刘表在背后生事,但他的谋士郭嘉说:“表,坐谈客耳!”意思是说,刘表只会夸夸其谈,不会有什么实际行动,大可不必为他担心。
曹操北征回来,实力进一步增强。这时刘表对刘备说:“不用君言,故失此大会也。”看上去好像有些后悔,但就刘表内心而言,他压根没想去主动攻打曹操,这样说很大程度是为了安慰刘备。刘备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说:“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于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就是说,天下大乱,有许多仗要打,如果以后能抓住机会就好了,这次算不了什么。
在荆州的日子,虽然每天好酒好肉,但刘备内心一直是郁郁寡欢。直到六年后,刘备心里重现曙光,这一年他遇到诸葛亮,这是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
刘备是如何知道诸葛亮的呢?主要因为刘备的好人缘,他虽然实力不强,屡战屡败,但身上却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他的手下死忠于他。到了荆州以后,这份人格魅力不由显现出来,史书上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在这些归附的荆州名士中有徐庶、司马徽等人,他们都向刘备推荐这位“卧龙先生”。
于是,刘备从樊城去隆中探访诸葛亮,看看他是否如别人说得那般出色。前后去了三次,才见到本人。这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讲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当时刘备已经四十六岁,而诸葛亮只有二十六岁,两人相差整整二十岁,应该属于两代人了。
两人见面谈了一些什么呢?主要讨论了天下的形势和今后刘备的去向。在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面中,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会面一开始,刘备开诚布公谈了自己的想法,说虽然现在情况不太好,但是志向并没有变化,所以请诸葛亮看看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诸葛亮很清楚刘备内心所想,他一上来就给刘备分析了一下天下大势——“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根据地的刘备还有机会吗,答案是肯定的。诸葛亮用曹操和袁绍的实例来对比,曹操战胜比自己强大的袁绍,一是因为天机,二是因为人谋,只要刘备能把握时机,善于谋划,还是很有希望的。
希望尚存的刘备应该如何办呢?首先要确定战略重点,诸葛亮说有两个人碰不得,一是曹操。“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另一个是孙权,他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如果和这两个人正面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刘备的出路在哪里呢?诸葛亮认为,有两个地方可以重点考虑,一个是荆州,一个是益州。他说荆州是“用武之国”,控制荆州就会掌握战略主动权,现在刘表的能力有限,这应该是上天赐予刘备的礼物,就看刘备想不想要了。“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当年刘邦就是在这里开启帝王征程,而现在成都的刘璋、汉中的张鲁都是“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所以“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而刘备很有希望成为这样的明君。
取得荆州、益州后该如何?诸葛亮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幅图景描绘得实在太过壮丽,相当让人神往。刘备听后顿时如醍醐灌顶,混沌之中豁然开朗。
自己过去空有志向,但不知该如何去做,诸葛亮一番话,宛若一张非常清晰的路线图。不过画路线图容易,操作起来却极其困难。“隆中对”核心是刘备占据荆州,再取益州。但占据荆州和益州谈何容易,荆州是战略重地,虽然刘表没有雄才大略,荆州迟早会易主,依实力来论,荆州下一个主人不是曹操就是孙权,刘备成功的几率很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强调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天机”,也就是说,他为刘备画了一张看上去很美味的大饼,但是否能够充饥,还是要看上天能否眷顾。隆中对包含着很大运气和偶然因素在里面,后来的历史进程证明确实如此,因为大部分运气到了刘备这边,所以隆中对的许多构想才变成了现实。
就在刘备和诸葛亮隆中对策后一年,公元208年正月,刚刚平定北方的曹操已经着手攻击荆州,他在邺城开挖玄武池,日夜操练水军,为南下做准备。
七个月后,曹操下令大军向荆州进发,曹操之所以如此着急,是因为在此之前,孙权发兵一举攻克了夏口(今武汉汉口),杀了自己的杀父仇人黄祖,打开了夺取荆州的东大门。曹操得知这个情况,觉得如果再不南下,恐怕荆州就要落入孙权之手。
曹操在七月发兵,没想到刘表在八月突然病死。刘表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刘琦和幼子刘琮。刘表选定的接班人是刘琮。刘表病逝后,他的手下蒯越和蔡瑁拥立刘琮继任荆州牧,朝政被蒯越和蔡瑁把持。
蒯越和蔡瑁都是亲曹派。听说曹操引大军而来,都主张投降曹操。倒是刚刚成为荆州之主的刘琮有些心有不甘,他询问手下臣子,是否可以守住先君留下的基业而观天下之变呢?
大臣傅巽站出来泼了刘琮一身凉水,他问刘琮:“您比得上刘备吗?”刘琮说比不上,傅巽说:“刘备是英雄,假如连他都无法抵抗曹操,那么我们如何抵抗呢?荆州又如何能保全呢?假如刘备能抵抗曹操,那么他又能甘居于您之下?事已至此,不能再犹豫了。”刘琮一听,自己部下大部分都愿意降曹,也就只能从大流了。
刘琮派人去联络曹军,商议投降事宜。曹操听到这个消息,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开始还有些不相信,经过谋士一番分析才打消了疑虑。
刘琮投降后,曹军如入无人之境,但这一切刘备并不知情。刘琮开始没有告诉刘备,后来觉得实在隐瞒不住了,才派了一个叫做宋忠的手下向刘备通报。刘备听后又惊又恐,觉得刘琮做得实在太过分,搞得自己一点准备都没有,感到大祸临头的刘备,一怒之下想拔刀杀了宋忠,想想无济于事也就罢了。
面对汹涌而至的曹军,刘备能做的就是“逃”,这也是他最擅长的。刘备带着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开始向江陵(今湖北荆州)退却,江陵是刘表军需物资的囤积地,这次退却看来有一定目的性,不像过去一样单纯为了逃命。不过曹操断不会让刘备轻易逃走,曹操抵达襄阳后,得知刘备向江陵逃走,派出五千精锐骑兵进行追击,意图一举围歼。
和以往不同,刘备这次走得不是很快,主要是不少百姓都愿意跟随刘备而去,有时候信任也会变成一种负担,大量的百姓扶老携幼,所以队伍行进缓慢。有人劝说刘备不要管这些老百姓,应赶紧率军赶往江陵。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以人为本”四个字现在经常听到,很有可能正是刘备首次提出来的,刘备认为这是自己的立人之本,所以他不会轻易丢弃,但有时坚持理想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这个代价很快就显现出来。曹操派出的精锐骑兵,一天一夜走完了刘备二十多天的路,在当阳的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追上了刘备,刘备一如既往的溃败,《三国志·先主传》里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所幸这次还有赵云,《三国演义》中赵云救阿斗的故事并非完全杜撰,当时与张飞同守当阳桥的赵云突然发现刘备的夫人和儿子阿斗没能突围,只身杀入敌阵,救回了甘夫人和阿斗。张飞站在当阳桥头,单骑横马,面对曹军众将,一声惊天怒吼,暂时吓退了曹兵。
但不知为何,对于已经狼狈不堪的刘备,曹军并没有赶尽杀绝,或许他们认为已经将刘备彻底打垮,也或许这五千精骑经过连夜疾驰,疲惫不堪而需要休整。总之,这五千精骑转而去往江陵。
刘备本来是想去江陵的,曹军已经先行一步,他自然不能自投罗网,只能向东到汉水边与关羽会合,然后转往夏口,那里是刘表长子刘琦的地盘,而刘琦一直与刘备交好,这也是现在唯一可以去的地方。
就在不久前,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一个宏伟的规划,但此时刘备看看身边的随从,只有三四十个人,这点力量别说实现霸王之业,就连自保都非常困难。想到这里,刘备感到一丝凉意,但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却来了一个大救星,此人便是鲁肃。
鲁肃是孙权手下的重臣,是孙权非常信任的人。那鲁肃为什么从江东到了这里呢?这是因为孙权一直在关注着荆州的局势。他本来对荆州是垂涎欲滴,也知道曹操对荆州觊觎已久,在这种情况下,鲁肃提出应该联合刘备共同抗曹,鲁肃提出这样的建议,看重的并非刘备现在的实力,而是刘备在荆州的声望和人缘。
刘表病故后,孙权派遣鲁肃离开柴桑(今江西九江)前去吊唁,走到江陵,听说刘琮降曹,刘备被曹军追击,鲁肃离开江陵向北而行,在长坂遇到了兵败的刘备。
鲁肃问及刘备准备去哪里,刘备说想去投靠苍梧太守吴巨,苍梧归交州所辖,就是今天广西的梧州,在当时算是边远蛮荒之地。刘备这样说可能并非出于真意,而是想试探一下鲁肃。鲁肃这个人比较耿直,他说:“吴巨是个平庸之辈,又身处偏僻之地,怎么能去投靠他呢?孙权聪明仁慧、礼贤下士、兵多将勇、众望所归,而且拥有六郡之地,如果和孙权联合,足以成大事。”
这当然是刘备求之不得的,他觉得一定是上苍开眼,派来鲁肃这样一位“活神仙”来拯救自己。鲁肃所提建议是刘备此刻的最佳选择,更何况与诸葛亮设计的战略规划也颇多吻合,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刘备、诸葛亮和鲁肃同行,与赶来接应的关羽、刘琦汇合,从当阳来到了离孙权更近的樊口(今湖北鄂州樊港)。
再说曹军,攻占了江陵后取得大量军需物资。曹操百日之内,几乎荡平荆州,这个胜利有些出乎意料。他在稳固了所占据的荆州地区后,便顺江东下,刘备看上去又要陷入灭顶之灾。
尽管刘备与鲁肃已经达成了口头约定,但孙权是否认可双方的约定,下一步如何落实,这还都是一个未知数,特别是在曹操已经开始动手的情况下,形势更加急迫,诸葛亮向刘备建议,让自己出使江东,说服孙权来确定双方联盟事宜。
形势已经容不得刘备再犹豫,他立即同意诸葛亮的建议。于是,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到柴桑去见孙权。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才能在此次东吴之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诸葛亮见到孙权后,先对他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这段话讲得很艺术,一句“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把实力较弱的刘备说得和孙权平起平坐,从而获得了对等的谈判资格,同时明确了双方共同的敌人是曹操。接着他为刘备四处逃窜做出解释,那是因为曹操实力太强,而刘备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最后采用了激将法,意思是说孙权你自己看实力,如果打得过曹操,就应该早点和他断绝关系。如果打不过,就应该放下兵器,向曹操俯首称臣。现在表面上服从曹操,而内心却犹豫观望,情况紧急而不做决断,灾祸马上就要降临了。
孙权听后心里有些不悦,说:“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就是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刘豫州为何不臣服曹操呢?这反唇相讥的一问并不好回答,但诸葛亮却借题发挥,大义凛然地说:“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且坚守大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皇族后代,英武盖世,众多士人仰慕他,就像水归大海一样,倘若事情不能成功,那是天意罢了,怎么能向曹操投降呢。”
这个激将法很有效,孙权想自己实力比刘备要雄厚得多,岂能轻易认怂,所以当即表示,“不能拿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但是他又不得不把心中的担心说出来,那便是刘备刚打了败仗,怎么能够抵抗强敌呢?
对于这个问题,诸葛亮早有准备。他说:“刘备虽然吃了败仗,但元气并未大伤,因为还有关羽水军一万多人,刘琦的兵马也有一万人,而曹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兵士多为北方人,不善水战。荆州的百姓是因为武力而归附曹操,不是真心臣服,如果孙权能命令猛将统帅数万雄兵,与刘备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大败曹军。曹操兵败,必定退回北方,这样荆州、吴地的势力就会强盛起来,三足鼎立之势就会形成,成败的关键就在今日。”
诸葛亮的这些话有些说动了孙权,“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孙权内心虽然已经倾向连刘抗曹,但仍然没有下定最后决心。这个决策事关东吴的生死存亡,他不可能只听诸葛亮的话就做出最后的抉择。
孙权于是召集手下大臣将领,来听听他们的意见。而他手下对此意见并不统一,张昭等人认为曹操实力过于强大,主张投降曹操,大部分人和张昭一样,被曹操吓住了,一时间朝堂上主降派占据了优势。
关键时刻,鲁肃向孙权说:“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同时他建议孙权应该召回周瑜来商议此事。
周瑜是孙权最为倚赖之人,这位周郎与孙权的哥哥孙策同岁,他帮着孙策打下了江南基业,后来两人分别娶了江东美女大乔和小乔,孙策去世后,周瑜鼎力支持孙权,成为了孙权的左膀右臂。对于孙权而言,在这个关键时刻,周瑜的意见至关重要。
周瑜从外地赶回柴桑,在朝议中慷慨陈词,他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而孙权凭借自己的雄才,在加上父兄的功业,割据江东,拥有沃野千里和精锐的士卒,孙权原本就应该为大汉除去祸患,而曹操自己来送死,求之不得,怎能投降呢。
为了打消主和派的担心,周瑜指出了曹操四个无法克服的弱点:一是北方还没有完全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关西,威胁着曹操的后方;二是曹操放弃骑兵的优势,改用舟船,这是以己之短对吾之所长;三是此时已是寒冬时节,曹军的战马很难有充足养料;四是曹军多为北方人,长途跋涉到江南作战,必然水土不服,疾病蔓延。这四个致命的弱点注定曹军必败,最后周瑜请求孙权让他统领数万精兵,保证能击败曹操。
听完周瑜所言,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他对群臣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为了表达自己的坚定意志,他拔刀砍掉案角,对群臣说:“谁还敢再说降曹,当如此案。”
虽然下定了决心,但孙权心里还不是完全有底。于是,他私下去找周瑜商议,周瑜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号称有几十万人马,实际上只有十五六万,而且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而他所得的荆州水军也只有七八万人,是否真心归降还不得而知。所以曹军虽然人数多,但战斗力并不会很强,如果能给自己五万精兵,保证能够击败曹军。
孙权看周瑜信心满满,心里终于不再打鼓,他对周瑜表示张昭等人只顾自己的小家,很让自己失望,只有周瑜、鲁肃敢于担当,这是上天派来帮助自己的。孙权下令周瑜、程普为左右大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也就是参谋长,率领三万军队向西与刘备汇合,一场决定三国时代命运的大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