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政道】曾国藩的为政之道(1/1)
【中庸政道】曾国藩的为政之道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可以说是古代多数功臣良将的宿命,但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人虽然功名赫赫,却能安享晚年。譬如说,清朝咸丰年间的权臣曾国藩。曾国藩被奉为圣贤,又能善始善终,这和他的中庸之道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当地一个地主家庭。曾国藩幼时愚笨,但勤奋好学,坚持不懈。凭借着后天的努力,曾国藩在23岁时考中举人,27岁时赴京会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被天子钦赐为进士,供职翰林院,留在京师,平步青云。曾国藩早年在北京做官的时候,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加上一路顺风顺水,少受挫折,故此傲气凌人,锋芒毕露。这就得罪了朝廷里不少的贵胄大臣。官场利益场,人情大如天,曾国藩得罪了其他大臣,就等于给自己设置了障碍,致使诸事不顺。
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因父丧归家守制。在家乡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认真反省自己以往的经历,认识到自己办事不顺利的原因。他总结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在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后,曾国藩又从老庄、孔孟之道中悟出了为官之道。曾国藩恍然大悟,在官场不自高自傲,始终能够虚怀若谷,中庸待人,才能进退自如。与臣僚和睦相处,功不己居,名不己出,推功让贤才是为官智慧。
次年,太平天国卷土重来,多次重创清军。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奉旨出山。他没有急着去领军平乱,而是首先拜访了骆秉章和左宗棠这些湖湘实力派人物。骆秉章和左宗棠与曾国藩私谊甚差。
曾国藩在创立湘军之处,就和骆秉章这位湖南巡抚有很多的摩擦,而左宗棠性格乖张,恃才傲物,打心底里看不起曾国藩。为了改善同这两人的关系,曾国藩亲自登门拜访,以自己的诚意取得了他们的支持。
接下来,曾国藩遍访各衙门。他虽是朝廷重臣,但对于湖南大小官吏非常谦虚,礼数甚恭。曾国藩的这个举动令湖湘官员对他的态度大为改观,纷纷表示曾国藩要兵给兵,要军给饷。这一切,是后来湘军取胜的基础。
在取得湖湘官员的支持后,曾国藩又乘船到了武昌。在武昌,他也是谦恭依旧,拜访每一位官员。胡林翼等人自不消说,其他的文武官员也都纷纷表示支持。
等到得到了众人的广泛支持后,曾国藩这才与湘军大将鲍超、杨国栋、李元度等人见面,和他们详细地拟定了围剿天平天国的计划。曾国藩这次重新出山,由于处世方式改变,所以做起事来就顺风顺水,每到一处,总能得到当地或者邻近官员的鼎力支持,胜算大增。
曾国藩在指挥大军作战时,能够善待自己的下属,善于团结友军。当时,除了曾国藩的湘军外,还有胡林翼统领的湖北绿营、都兴阿指挥的满族八旗兵等。曾国藩尽量与这些人维持着友好的关系。因为他明白,虽然朝廷此时需要借助他的力量剿灭太平天国,但是对于湘军这样的私人武装仍然是顾虑重重的。
为了消除朝廷的顾虑,曾国藩总是有罪自己担当,有功劳推给别人。这些从他给咸丰帝的奏折中,他写的日记、信函中可以看出来。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亲自指挥大军围攻安庆,最终攻破了天平天国这个西线的战略要地。这盖世的功劳,曾国藩并没有独占,而是归功于其他将领。他多次向皇帝上书表示,安庆之战的胜利,主要是因为胡林翼的出谋划策、多隆阿的艰苦战斗。
几年后,湘军攻破南京,曾国荃作为金陵之战的直接指挥人,可谓居功至伟,但曾国藩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却没有一句话提及自己和弟弟的功劳,而是将这大功归于各位将领,在论功请赏时,他又把满族官兵排在第一位。曾国藩公忠体国,又如此谦逊,朝野上下对他赞不绝口。
在剿灭天平天国、捻军后,很多功勋新秀如雨后竹笋纷纷冒了出来,如李鸿章、鲍超、马新贻等人。这些人有很多是他的部下,也有不少人自成派系。与这些人相处,曾国藩并没有嫉贤妒能,而是和衷共济。在谈到僧格林沁时,他常赞美僧格林沁能吃苦耐劳,自己比不上他十分之一二;谈到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时,他称赞他们是一代名流,智略过人。当时,曾国藩与左宗棠同殿为臣,由于政见不同,经常发生摩擦。左宗棠恃才傲物,盛气凌人,而曾国藩则性格内敛,毫不张扬,所以时人常说道:“曾公眼中有左宗棠,左公眼里无曾国藩。”对于这些传言,曾国藩一笑置之,仍然对左宗棠礼让为怀。
纵观平定太平天国之战,尽管湘淮集团内部也有矛盾、有纷争,但是曾国藩却能以宽大的胸怀善待他人,比较恰当地处理了内部矛盾,这是湘淮军最终能够取胜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