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中庸大全集 > 【中庸做人】吕端大事不糊涂

【中庸做人】吕端大事不糊涂(1/1)

【中庸做人】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指的是诸葛亮,恐怕没有谁不知道,而对于吕端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陌生。

吕端,字易直,北宋幽州安次(今廊坊安次区)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吕兖曾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下做判官,父亲吕琦做过后晋的兵部侍郎。吕端幼年时聪慧好学,熟读经典。成年后,吕端以父亲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禁卫官),后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等职。

在任职期间,吕端才华突出,得到了老臣赵普的赏识。所以,赵普晚年就向宋太宗推荐了吕端,认为他是难得的辅国之臣。宋太宗听后,便有意提拔吕端做丞相,但朝中有些大臣认为吕端办事糊涂,没什么过人之处。宋太宗却认为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终于,吕端成为了宋太宗的宰相。身在显位,地位尊崇无比,吕端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他善于团结臣僚,做事情谦让得体,很得人心,因此处理事务时往往能圆满地解决问题。当时,与他共事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寇准颇具才干,办事能力很强,但性子十分刚烈。吕端担心自己执掌相印后,寇准会心里不平衡,就建议宋太宗让寇准与他轮流执掌相印,共同参知政事。宋太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宋太宗不久又下诏说:“朝中大事可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这种作风也赢得了寇准的赞赏。

吕端这种对于个人利益、自身名利的“糊涂”,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人们学习的,而他在处理国家重大事务上的“不糊涂”,更为可敬,也正是因为他在大事上的“不糊涂”,令他在千古之后盛名不坠。他在大事上坚持原则,为宋室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淳化五年(994年),李继迁叛乱。李继迁原本是党项族人,骁勇善战,野心勃勃,先是降宋,后又叛宋。宋太宗大怒,派兵征剿。在一次战斗中,宋军活捉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想杀掉李母,就召寇准商议。吕端深知处死李母的害处,于是就在寇准下朝后,拦住他询问此事。寇准面有难色。

吕端道:“我是一国的宰相,如果是边境上一些琐碎的事,我没有必要知道;若是边关大事,你可不能隐瞒我啊。”

寇准也是耿介老臣,深明大义,就将宋太宗的意思告诉了吕端。吕端听了这话后,急忙上殿,劝阻宋太宗。

他说:“昔日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抓住了刘邦老父,威胁刘邦,扬言要杀掉他,刘邦为了成就大事,根本不曾理会。做大事的人往往不会顾念自己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卑鄙的叛贼呢?陛下杀了李母,只能结下怨仇,更加坚定李继迁的反叛之心。”

宋太宗听了这话,觉得有理,便询问如何安顿李母。吕端建议将李母安顿在延州城,善加照顾,以此瓦解分化叛军。这招攻心之术十分巧妙,最终李继迁又重新归附宋朝。

在对待李继迁的问题上,吕端高瞻远瞩,纠正了皇帝的错误,避免了大的损失。而在皇位继承、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上,吕端更能坚持原则,努力维护大宋王朝的安定。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赵光义病危。当时内侍王继恩担心太子赵恒上台后会对自己不利,就暗中串通皇后,勾结副丞相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等人图谋废除太子,另立楚王赵元佐为皇帝。一场宫廷政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吕端察知端倪后,秘密地让太子赵恒入宫,筹谋对策。太宗死后,皇后马上令王继恩来召吕端入宫。吕端察觉王继恩神色有异,知道事情有变,于是命人将王继恩锁在书房,而自己则冒着生命危险孤身去见皇后。皇后见了吕端,果然向他提出了废太子、立楚王的想法。吕端当即表示反对,对皇后说:“先帝在位的时候,已经确立了太子,我们怎么能不听他的话呢?”

皇后见吕端反对,便沉默不语。吕端见皇后犹豫不决,说道:“王继恩意图谋反,已经被我抓起来了,还是赶快拥立太子安定天下。”皇后见谋变的王继恩已经成擒,计无可施,只得让太子赵恒继位。太子赵恒继位这天,垂帘接受众臣的朝拜。吕端担心有诈,请求皇帝卷帘听朝。在确认了皇帝之后,吕端这才率领众臣跪拜,庆贺宋真宗赵恒登基,随后又将作乱之人发配外地,从而巩固了新皇政权。

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吕端实在是一个高明之极的人物。他在小事上“糊涂”,是为了搞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而对重要的大事,在大局、大节的问题上,他却绝不含糊,清醒理智。这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初恋禁区谍战风云录:大宋你猜我不猜梦尽夏夜灰烬里的月亮奥特曼:光之力量去下雪的海边高武,我在慢慢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