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大清十二帝 > 三道诏书逊大清

三道诏书逊大清(1/1)

——清逊帝 溥仪

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1906—1967年)

№★三岁登基为帝王,六龄逊位大清亡。

半生忏悔荒唐事,耻做满洲康德皇。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皇帝载湉病危,慈禧太后下旨,立醇亲王载沣长子溥仪为嗣君,并封载沣为监国摄政王。当天就将三岁的溥仪迎入宫中。第二天,载湉崩世,再一天慈禧亦崩去,于是溥仪成为大清王朝第十二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是道光帝曾孙,第一代醇亲王奕之孙,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二年正月生于什刹海醇王邸 (今宋庆龄故居、国家宗教局所占),母亲是军机大臣荣禄之女瓜尔佳氏。慈禧为何选择溥仪为嗣君呢?一是因为她素来愿立幼君,便于控制。二来是报答荣禄对她的忠诚。三是溥仪是其妹那拉氏之孙,亲戚关系最近。这全是慈禧的私心所致。一个醇王府在30多年内出了载湉与溥仪两个皇帝,在清朝绝无仅有,在中国历史上亦很少见。据野史载,醇王府帝气氤氲,是因为京西妙高峰奕园寝 (七王坟)长一棵百年白果树 (银杏),有术士说,“白”字底下加个 “王”字,不就是 “皇”字嘛。这个荒唐的说法广为流传,结果被慈禧听到,大为震怒。因她当时正痛恨载湉,因而派人将那棵白果树砍倒。谁知时过境迁,慈禧贵人善忘事,又将溥仪立为帝,岂非天意哉!然而溥仪为帝,载沣并不高兴,其母瓜尔佳氏初闻竟昏厥倒地,因为有光绪的故事,真不知是祸是福。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溥仪由载沣抱着,在太和殿正式登基。韶乐大作,群臣跪拜如仪,山呼万岁,礼仪繁多,溥仪坐在宝座上哇哇大哭,手舞脚蹬。载沣在侧急得不知所措,哄他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完了咱回家。”群臣趴跪在地下,听后大为惊异,退朝后,议论纷纷,“快完了,回家。”这是什么话,都觉得不祥。三年后,宣统逊位,载沣归邸,一一应验。都说载沣的话是不祥的谶语。溥仪登基,改元宣统,宣统二字的含义是:彰显帝王大统。宣,通煊,有彰显之意,“统”是帝王万世一系的统绪。用这个年号,其意明显,就是希望垂亡的清朝,继续煊赫光大,与 “光绪”的含义基本相同。接着是大赦天下,削减赋税等老一套先例,又给先皇封谥,给慈禧上最后的徽号,尊光绪皇后为隆裕皇太后,同治的瑜妃、瑨妃、珣妃及光绪的瑾妃俱尊为皇太妃。另外封奕劻为世袭罔替的庆亲王,这是个至高无上的爵位,在有清一代,除开国八个铁帽子王及允祥、奕?、奕 外,就算他了 (不包括蒙古亲王)。这大概是隆裕太后的意思,因为奕劻曾力谏慈禧,让溥仪兼祧光绪,隆裕方能成为太后。忙过这些后,溥仪的皇帝生涯就此开始了,但他是个三岁的孩子,自然不能理政,国家大事便落在监国摄政王载沣的肩上。当时他年方20岁。

【罢黜袁世凯】是载沣监国后干的一件大事。这事尚须从头说起,当年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导致维新变法失败,光绪被幽瀛台。受到慈禧信任,之后一路升迁,由山东巡抚而直隶总督,练兵大臣,而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当时北洋六镇新军,除第一镇铁良辖制外,其余五镇均受到袁世凯的不同程度的控制,一个汉大臣掌握京畿军权,遭到满洲亲贵的极度猜忌。袁世凯有所察觉,交出三镇兵权,并辞去直督、练兵大臣而避祸。但他仍有两镇兵权。光绪、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监国,他大权在握,准备执行光绪帝 “杀袁世凯”的遗旨。而远在日本的康有为两次上书摄政王,请杀弑先帝逆臣袁世凯。于是他召来溥伟、善耆等人商议,大伙一致赞成,欲学当年康熙帝擒鳌拜的旧事,以擒斩袁世凯。还想出了具体办法,在内宫召见袁世凯,赐他一个三条腿的凳子坐,凳子不稳,袁坐必然倒地,然后以 “君前失仪”之罪斩之。执行斩杀任务的是恭亲王溥伟,他有一柄咸丰御赐的祖传白虹刀,类似上方宝剑。但是杀袁计划,遭到军机处奕劻与张之洞的激烈反对,奕劻对载沣说,杀袁世凯不难,但北洋新军是他训练的,各镇统制大多是他的心腹,恐发生激变。张之洞也叩头有声说:“国家多难,王爷先诛重臣,于国不祥。”载沣垂泪说:“先帝大仇难道不报了吗?”奕劻献计说:“闻说袁世凯有足疾,不如借此将他开缺,以后再缓图吧。”载沣沉疑半晌,勉强同意。过了几日,圣旨下:袁世凯勋劳素积,因患足疾,着即开缺,回籍休养,以示矜全。据说袁世凯接到圣旨恐慌不安,忙找老朋友英国公使朱尔典求助,朱尔典拍着袁的肩膀说:我以大英帝国的名义,保证你的生命安全。袁听后稍稍放心,带着家眷黯然出京,到安阳洹上村 “隐居”去了,临走将价值30万两银的北京府学胡同私宅赠给时任第四镇统制的段祺瑞,袁出手阔绰,颇见个性,这是他笼络手下的权术。笔者写到这里,不禁叹息,这个载沣优柔寡断,太无魄力,否则将袁世凯擒斩,历史将会改写,大清王朝也不致速亡。良机丧失,可惜可惜!

袁世凯开缺后,又值慈禧梓宫奉安,这次送葬,规模宏大,耗银百万两,自京城到东陵沿途热闹非常。直隶新任总督端方,由于好奇,命手下用照相机拍摄送葬场面,连隆裕太后的御容,也被拍照,被人揭发,太后大怒,定为大不敬之罪,本拟斩首,后因载沣解劝,开缺回家。端方是洋务派人物,建树甚多,性格幽默,学识博通,只因拍了几张照片而解职,可见当时风气不开,愚昧无知。在不到两月内,直隶先后两个总督都被开缺回籍,在当时轰动中外。

【革命风暴】是形容宣统年间发生的一系列反清革命事件。溥仪即位后,革命活动风起云涌,令清廷恐慌不安。先是安徽安庆发生兵变,革命党人熊成基、范传甲率部起义,占领军火库,再进攻安庆城,结果失败,范传甲被俘处死,熊成基逃往哈尔滨。后来熊成基在哈尔滨刺杀贝勒载洵,当场被获,英勇就义。此事甫平,北京又发生惊天大案,革命党人汪精卫与黄树中等到京谋刺摄政王,未果被捕。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号精卫,字季新,广东番禺人,貌美而有才气,志向宏大,东渡日本,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并参加革命,任同盟会评议部部长,并担任 《民报》撰稿人,经常发表反清文章,声噪海内外。汪精卫的革命主张十分激烈,认为暗杀清朝大吏,革命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不待上级批准,便联络黄树中潜入北京,两人商议一番,认定擒贼先擒王,杀鱼杀大鱼,选定刺杀目标是最高实际统治者摄政王。他们先在前门外琉璃厂开办个守真照相馆作为掩护,然后购铁罐,买炸药,制成一枚大炸弹。又探得摄政王载沣每日上朝必经过地安门银锭桥,于是两人深夜在银锭桥下埋下炸弹,但等明日摄政王经过引爆。然而事不凑巧,正好被巡逻士兵发现,两人随即遁逃。巡逻队发现炸弹大吃一惊,立刻报知巡警厅,厅长知此案非同小可,连夜行动,顺藤摸瓜,寻至铁货铺,正是铁罐出售处,再由铁货铺老板导引,将守真照相馆包围,汪精卫与黄树中当即被捕。汪、黄被捕后,知必死无疑,毫无畏惧,立即承认要谋杀摄政王,欲以鲜血成就大名。第二日,摄政王得知党人欲向他下手,惊得魂飞天外,立即命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开堂审讯。汪、黄二人被押至民政部大堂,善耆尚未开口,汪、黄二人便供认不讳,埋炸弹的是我们,要炸死摄政王的也是我们!善耆说:“你们与摄政王何仇?”汪精卫答道:“无仇,只因他是满人首领。”善耆道:“大清待汉人不薄,何故恩将仇报?”汪精卫说:“夺我土地,奴我人民,吸我膏血,已经300年。现在列强瓜分之祸便在目前,摄政王不思振作,毫无建树,拒开国会,因而杀他推行革命。”善耆听了也不辩驳,问道:“你俩谁是主谋?”汪、黄二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是主谋。善耆听后,不禁失声称赞:好烈士!遂即将两人押入大牢。善耆吩咐狱警不可虐待两人,并两次入狱与汪精卫畅谈国事。摄政王本拟将汪精卫、黄树中处死。善耆劝说:杀之无益,革命党反更仇恨,不如永远监禁,以示我大清恩惠,或可消除怨毒。说实话,载沣亦是宽厚之人,换了任何人定斩不赦,偏偏他答应善耆之请。善耆是满洲亲贵中思想开明旷达之人,他并非同情革命,但他不满清朝腐败,力主革新,看得更远一些。孙中山曾致函善耆,称 “营州贵胄首推贤王”,劝他加入同盟会,如不从,让他代劝摄政王,舍中原而回归辽东。善耆回函说:不愿入盟,但愿相助。因而革命党人始终对善耆保持极好的感情。善耆在民国时,逃往青岛,参加宗社党,力主复辟,后死于青岛。这是后话。

汪精卫在狱中曾写绝命诗几首,其中一首是: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些诗与刺杀之事传诵全国,举国之人不分老幼男女,齐声歌颂这位反清勇士,汪也一夜成名,奠定了他以后政治领袖的基础。还有一则轶事,汪精卫在北京蹲大狱时,一个年轻女子天天探监送饭,要与汪精卫在狱中举办婚礼,声称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生不能为夫妻,死亦要结为伉俪。汪被感动,终于答应。这个女子就是后来追随他一生的夫人陈璧君。笔者曾感于汪精卫刺杀壮举,赋诗一首:

№★燕市谋戕摄政王,楚囚刺客大名扬。

奈何倜傥真才子,甘作华奸拜日皇?!

宣统三年三月,孙中山再次筹备发动广州起义。这次起义准备充分,海外募集了充足的军费,又购买大批军火,起义总部设在香港,并派赵声、黄兴、胡汉民、陈炯明等同志潜入广州,先联络新军及革命志士,择机发动。党人商议,认为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最为凶恶,应先除之,减轻革命阻力。有个冯忆汉,自海外归来,愿担任刺李准大任,大伙都呼为义士。谁知冯忆汉色厉内荏,接到任务后迟迟不敢行动,黄兴屡次催促,他却干脆装病躲到乡下。这时恼了一个真正的义士温生才,他是广东嘉应州人,慷慨有侠气,勇敢无畏,他不告上级,暗自准备行动,备手枪子弹,侦察踩点,但等刺杀时机到来。三月十日,广州万人空巷,观看冯如驾飞机表演。冯如是广东人,在美国留学学习飞机制造,其时他返回广州,并带回自造飞机一架,面谒两广总督张鸣岐,张大喜,让其驾机升天表演,因而全城官民都出城观看飞机升天。温生才认为李准必往观看,这真是天赐良机。他埋伏在通往番禺的要道上,专等李准到来。许久,忽一绿呢八抬大轿,前呼后拥,鸣锣而来,温生才见状,立即上前。待到大轿过来,分开人群,跳跃而出,几箭步奔到轿前,持手枪向轿内连连射击几枪,看到轿内大官确实射死,方跳跃而去。跑了几步,清军涌来,随即拿获。事后方知,温生才射杀的大官,不是李准,而是广州将军孚琦,级别比李准还高一级。温生才当日先被押往番禺县,次日押往广州总督府,由张鸣岐亲审后,押至孚琦被刺杀地点斩首,温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然而温生才擅自行动,使广州清军全城戒严,增加了起义的困难。革命党领导认为应取消起义,避免失败。唯黄兴提出提前起义,气可鼓不可泄,舍命一搏,成功可期。遂定于三月二十九日发动起义,组织了800勇士,号为敢死团,兵分五路。一路进攻总督府,由黄兴负责。二路进攻水师衙门,由赵声负责。三路进攻督练公署,由陈炯明负责。四路进攻警察署,由胡毅生负责。五路占领飞来庙,破北门迎新军入城,由姚雨平负责。当日下午六点钟,起义螺角号吹起,800勇士,臂缠白布,分五路行动。黄兴率领一路义军最先冲入总督府,扔炸弹,射排枪,顿时将总督卫队击溃,击死管带金振邦,很快占领督府。但努力搜查,不见张鸣岐,连家眷也没影儿了。原来张鸣岐已将家眷疏散,独自在督府办公,听见前门枪响,早从后门逃出,先进入当铺,后辗转逃到水师衙门。他到后,立命水师提督李准率军镇压。当时清军正在戒严状态,李准令旗一挥,各路清军立即出动。由于清军多达万人,武器精良,800勇士根本无法抵挡,一场激战,义军死伤无数,黄兴手被弹击中,断了两指,鲜血淋漓,见大势已去,躲入民房再易服逃走。各路义军均遭失败。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在一日内瓦解。翌日,广州同善堂检点收得尸体72具,张鸣岐下令埋入红花岗中,后改名为黄花岗。民国后,经调查,查得烈士真实姓名,树碑立名,永为纪念,是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后来黄兴作 《蝶恋花》一首,纪念广州起义,词曰:

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霜,和风吹上无情墓。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

【预备立宪】是清廷拖延立宪的花招。日俄战争后,朝野要求立宪的呼声甚高。光绪三十二年,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归国,呈奏立宪可行,可保清室万世一系。于是清廷推行新政并发布立宪诏书,规定九年后立宪。但是四年过去了,在舆论的逼迫下,在各省开办立宪谘议局,指定名流绅士充任代表,在京设立相应机关资政院,然而仅具形式,宪政并未推行。在当时国人心目中,宪政就是组责任内阁,开国会。这两端不实行,宪政便无眉目。因而各省谘议局推选代表,组成请愿团赴京请愿,要求速开国会,缩短立宪年限。代表齐赴都察院,要求代呈请愿书,都察院不答。各代表又拜谒各部权臣,力陈所请,另有旗人亦加入请愿。清廷只得敷衍,只说正在筹备,各代表无奈,只得返回原籍。又过一年,日本吞并朝鲜,废去国王,全国震动,各省工商会、海外侨会联合谘议局,共推代表,第二次赴京请愿立宪,清廷仍是拖延。原来清廷心怀鬼胎,唯恐立宪会夺去皇室大权。直到广州起义发生,清廷这才决定先开内阁,以缓和革命风潮。宣统三年五月,清廷第一届内阁成立,并撤去军机处,内阁总理大臣是奕劻,副大臣为那桐、徐世昌。各部大臣是载泽、善耆、梁敦彦、唐景崇、荫昌、溥伦、载洵、绍昌、盛宣怀、寿耆。原尚书名号一律改称大臣。然而这个内阁,满人占九人,汉族仅四人,只任几个无实权的冷衙门,而皇室宗族多达七人。这个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这明显看出满族仍要牢掌实权。那时清廷高层深感国势危机,唯恐满人失势,排汉思想比前更烈。内阁如此,军事上也加紧部署,载沣宣布代行全国海陆军大元帅,陆军部由荫昌任大臣,海军部由载洵任大臣,军咨府 (参谋本部)由载涛任大臣,另成立禁卫军组成最精锐的部队,由载涛、良弼统率,以拱卫京师。载涛与载洵都是摄政王的胞弟,均是十七八岁乳臭未干的小青年。载涛是京剧名票,爱玩马;载洵年龄虽小,其心大贪,曾出使外国,路过东北,要求地方官报效他貂皮3000张。让这样的满洲小青年担任军事大臣,岂非儿戏。清廷又颁旨,开国会期限缩为五年,称缓无可再缓,急无可再急,并驱逐在京请愿团,若再逗留,立刻拿办。各省谘议局再上书称,按英国法律,皇族不能入阁,而新立内阁多为皇族,仍有专制嫌疑,请另简大臣等语。清廷恼怒发旨驳斥:“用人是君主大权,议员岂可干预!”引起全国物议大哗,清廷不再理睬。当时摄政王等认为这样布置已尽最大努力,革命党都已镇压下去,还怕几个立宪派吗?岂知更大的风波却接踵而至。

【保路运动】发生于宣统三年七八月间,事情起因是清廷突然宣布铁路国有,引起一场动乱。中国最早的铁路应是同治七年由英国修筑的沪淞铁路,自上海达吴淞口,只有几十公里。修成后试行,竟轧死几个人,于是国人都将它视为不祥之物。后来清廷以28万两银将其赎回,全线拆毁。而中国自己修筑的最早铁路是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线,是运煤的铁路。到了光绪中叶后,世界列强凭借军事胜利,把中国的大部分筑路权掳去,铁路虽多,全是外国人修筑经营,丧失主权,国人极为不满。到了光绪末年,朝廷推行新政,允许民间筹资筑铁路,于是京汉、粤汉、川汉等线,有的赎回自办,有的筹资新办,由于办铁路耗资巨大,非一人几家可为,民间只能广筹资金,开设了很多自办铁路公司,相当于现今股份公司。股民主要有当地绅士、商人,还有大批平民百姓。然而,民间办铁路开始极不顺利,举步维艰。朝中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提出了将民办铁路收归国有的计划。邮传部是清廷新建的管理铁路、公路、航运、邮政的新部。大臣盛宣怀是常州武进县人,其人在中国可谓是传奇式的人物,有中国商父、官僚买办等称号,一生热衷洋务,在航运、矿业、工业、纺织业、电报业、邮政等领域创办了很多实业,又热心教育,创办北洋大学堂 (天津大学前身)、南洋公学 (上海交大前身),更创办了许多慈善事业,做事有魄力,敢为天下先。他家资千万,妻妾如云,儿女成群,年龄老大不小,按说应是颐养享福的时候了,但他最热衷功名,一生在官场上奔波劳累而乐此不倦。这次又提出铁路国有政策,却把一生名誉断送。老实说,铁路国有本无可厚非,集国家大力办铁路,应比民间筹资办路,论理优越得多。然而清政府债台高筑,哪有这等财力。他竟与德、英、美、法四国借款,欲从民间买回,由国家营办。他上奏朝廷说:“川粤铁路,百姓无钱续办,不如收回国有,借债办路,此路一成,偿了外债,还有盈余。”这奏一上,不谙时事的摄政王竟然准奏。当铁路国有的诏书发布后,立刻引起广东、湖南、湖北、四川民众的激烈反对。原来民间绅士、平民凑钱办路,本想发些利市,干番事业,这下收回,便断了希望,怎能不恼?再者,清廷付路款,却要分期付完,而且不给现银,只付纸钞,更是怨气冲天。另外,民众听说盛宣怀向四国借款,收受洋人回扣,愈发怒火燃烧。四省民众及谘议局,纷纷上书抗议,请朝廷收回成命,斩盛宣怀以谢天下。其中四川省闹得最为激烈,民众成立了保路会,发动罢市、罢课、抗粮、抗捐等活动,成都乱作一团。四川总督赵尔丰,见形势大乱,民情汹汹,慌忙上奏朝廷,但朝廷反责他无能,不能弹压乱民,派新起用的前直隶总督端方任铁路总办,收拾乱局。盛宣怀见川民坏他政策,也怂恿端方入川弹压,立功后可任川督。端方也密奏赵尔丰无能,请朝廷另简能臣。摄政王见奏立命他率兵入川平乱,端方行至武昌,借了新军第八镇两协军队兼程入川(后来行至资州,端方被新军杀死)。

再说四川总督赵尔丰,本已被保路会民众闹得沮丧万分,又听到端方入川要来抢他饭碗,更火上浇油,怒不可遏。某日,保路会与谘议局代表蒲殿俊、罗纶、颜楷、张澜、郑孝可五人求见,仍然是要求制军做主,保护铁路等语。赵尔丰听得不耐烦,大喝一声,命左右将五人拿下。说话间,五人缧绁加身,押于大牢。原来这五人都是社会名流贤达,被押消息传出,民众愤怒异常,顿时聚集1000余人,个个高举清德宗皇帝牌位,冲入督府。为何举着德宗牌位呢?原来川民认为铁路民办,是当年光绪皇帝的圣旨。另外高举德宗牌位,神圣不可侵犯,也有护身之意。这1000余人进入督府,大声疾呼,要求速速释放五代表,声震瓦瓴,气势汹汹。赵尔丰原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外号赵屠户,早已暴跳如雷,怒气冲天,立即下令卫队开枪,几排枪弹射去,前排民众,已有七八人倒地,德宗牌位也溅落于地。开枪更激起民众愤怒,大伙索性舍了性命,向前冲去。此时成都将军玉昆飞马赶到,拉过赵尔丰,正告他不要激起民变。赵尔丰仍然怒发冲冠,固执不从。玉昆也不管他,命立即释放了五个代表,又百般安慰民众,一场大乱方才平息。后来,保路民众发动起义,攻城略地,演成更大动荡,赵尔丰也死于乱军之中,这是后话。以上是保路运动的大概,这次运动直接触发辛亥革命,导致大清覆亡。因而有史家言,铁路国有政策送了大清的命,盛宣怀是清朝覆亡的罪魁,更是民国建立的功臣。

【武昌起义】号角吹响于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引发了震动中外的辛亥大革命。武昌居长江中游,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在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便欲在此发动起义,当时保路运动在湖北也如火如荼,革命火焰随之燃烧,在起义前,武昌的革命活动异常活跃,各种革命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如日知会、共进会、群治学会、振武学会、文学社、共和会等,这些组织有些受同盟会领导,有些与同盟会有程度不同的联系。组织成员不乏革命精英,如刘公、胡瑛、蒋翊武、孙武、张振武、吴兆麟、詹大悲等。这些组织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断向新军渗透,并盯住新军发展革命成员,目的是依托新军发动起义。当时驻扎武汉三镇的清军主要是新军第八镇,是清朝最精锐的部队,统制是张彪,曾代表南方军队参加过彰德会操,极有名气。第八镇中下层官兵受革命思想影响最大。湖广总督瑞澂接替张之洞初来上任时,就问张彪:“张军门,听说第八镇革命党不少,究竟有多少?”张彪老实地说:“不瞒大帅,至少有1/3。”从瑞澂与张彪的对话可知革命力量的壮大。清廷对武昌的革命党活动亦有所闻,发电谕告知瑞澂:“革命党陆续来鄂,私运军火,并有陆军三十标兵,作为内应,闻将于八月十五六日举事,应速防范。”瑞澂见了电谕,立即派布军警,全城戒严,分段搜查,并令全城官员停止中秋节休假,恪尽职守,加紧防范。经清军搜捕,果然连日拿获许多革命党,缴获枪支弹药若干。瑞澂开堂审讯,一律正法。武昌接连几日清静了许多。事实上,革命党人确有起义的计划,但不是中秋节,而是定在八月十九日。他们见瑞澂屠杀党人,很是激愤,加紧了起义的部署。然而在八月十八日,革命党人孙武在俄国租界制造炸弹,岂料炸弹爆炸,孙武被炸伤手指。这一声巨响,惊动了俄国巡捕,立即报告清军,联合行动,捕获多名革命党人,孙武与蒋翊武侥幸走脱。但清军缴获了不少武器、宣传单、印信,另有革命党花名册一本。瑞澂见了名册,打开一看,大惊失色,原来名册中有新军各协各标的军官多人,立即传来张彪大加申斥。张彪亦很惊慌,连夜召集第八镇军官,命令迅速查办。霎时间,全镇官兵人心躁动,人人自危。整个军营仿佛是浇满汽油的干柴堆,一个火星足以使其燃烧。到了十九日夜间,工程八营副班长金兆龙与兵士程定国在营房擦枪装弹,突然,排长陶启胜走过来大声喝斥:“你们想造反吗?”金兆龙是个爆脾气,骂道:“老子造反你能怎么样!”陶启胜大怒:“造反要杀头的,来人,把他们抓起来!”这时程定国在后面,照后脑勺一枪托,金兆龙迎面又给了陶启胜一枪。这一枪便是造成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枪响。说话间,班长熊秉坤赶到,喊了声:“起义了!”顿时有几百人到来,都大呼起义了!于是大伙臂缠白布,撕去肩章,持枪冲出营门。督队官阮荣发、右队官黄坤荣与排长张文澜上前拦阻,被乱枪击死。义兵一路呼喊,一路冲杀,直奔望楚台火药局,遇上几十个守卫旗兵,一阵排枪射去,早窜得无影无踪。义军开了火药库,将枪支弹药、大炮搬个精光。此时十五协兵士及测绘营兵士亦赶到楚望台,与工程营会合,向督署进攻,沿途遇着督署马队,义军呼喊:“咱们都是汉族同胞,不要残杀,跟我们起义吧!”马队中突然也爆发 “起义了”的喊声,随即与义军汇合一起。当时义兵群龙无首,即推举工程营左队队官吴兆麟为总指挥,吴当即命兵分三路,一向凤凰山,一向龟山,一向楚望山,三路兵到位后,各架起大炮向总督府轰击,几炮轰去,总督府大门被轰塌。当时瑞澂就在督署衙门内,被炮声震破胆,携着妻妾,在后墙凿个洞,钻出去,跑到江边躲进楚豫兵舰中。瑞澂乃琦善之孙,祖父曾与英人签约割让香港,而他一逃,却断送了大清江山,祖孙异曲同工。第八镇统制张彪得知新军造反,抓起电话打了一通,无人接答,这才惊慌起来,后有人报告辎重第八营全营整肃,未附乱军,于是带着宠爱的四姨太跑到辎重营去了。张彪是山西榆次人,一生追随张之洞,是名智勇兼备的名将,他的逃跑与瑞澂不同,因为这次起义并不是职业革命党人,而是自己手下的官兵,在混乱中无兵可调,又不忍心镇压,所以暂避一时。

义军奋战一夜,队伍越来越多,不到天明,武昌全城即被占领。吴兆麟自感威望资历不足,难以服众,坚辞总指挥,并推荐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首领。大伙一致同意,并在城外找到避难的黎元洪。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娴熟海战,曾参加甲午海战,兵败投水自尽,被人救起,后投张之洞,大得信任,被张誉为 “智勇深沉”,为人宽厚和平,善待属下,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深受拥戴。此时他见义军逼他当首领,连连摇头说:“造反是杀头的大罪,黎某宁死不愿。”又说:“如果瑞澂、张彪增兵反攻,你们怎么办?海军开来,怎么办?我知道海军大炮的厉害,几炮就能炸碎武昌城。另外,你们粮饷有吗?”吴兆麟说:“我们已有10万大军,在藩库缴获3000万银两。兵来将挡,水来士掩,怕他什么!”黎闭目不再说话。义军头目甘绩熙气得不耐烦说:“黎宋卿先生,你要革命,我们请你,你要忠于清朝,武昌失守早应该为皇帝死节。今日之事,成功你是华盛顿,失败你是拿破仑,无论革命成败,你都有好处。你看着办吧。”这一席话说得黎元洪坐卧不安,于是说:“好吧,我这条命交给你们了,快找个理发匠把我这辫子剪了。”于是义军拥着他来到谘议局,黎见议长汤化龙也投降革命,心里踏实多了。义军让他担任军政府都督,汤化龙管理民政。

黎元洪既当大任,立即派兵攻取汉口、汉阳,两处兵不血刃,唾手而得。于是武汉三镇尽在义军之手。义军又与汉口租界各国领事签订条约,求得谅解,保证不侵犯租界,保护各国侨民。接着郑重发出讨虏檄文,檄文洋洋几千言,全用骈四俪六的古赋体写成,文字精工富丽,历数满人近300年罪恶,号召全国共讨之,据说是饶汉祥与孙发绪的手笔,真是难得的大文章。

这就是武昌起义的大致过程,写到此,笔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2011年10月10日,是武昌起义100周年,笔者撰联一副,以为纪念,联曰:

辛亥当时,武昌首义,听一声枪响,二千年帝制,瓦解冰消,昔日真龙全遁去;

沧桑几变,赤县复兴,看三楚河清,六十载春光,洲青楼美,今朝黄鹤又飞来。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京城,清廷大为震惊,自太平天国以后,首次出现省城被义军占领的情况,年轻的摄政王惊惶万分,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军镇压,湖北各军及赴援部队均归其节制,同时命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长江水师从水路向武昌进发。又下旨,瑞澂与张彪革职留任,让其收复武昌,戴罪立功。清军第一军总统冯国璋在向武昌进发途中,微服秘密到安阳洹上村拜见 “隐居”的袁世凯,请他面授机宜。袁世凯给冯六字真言:慢慢走,等等看。冯心领神会,立即放慢行军速度,一步一挪地行至孝感,便按兵不动。气得在信阳驻节的荫昌哇哇大叫,跺脚骂人。在武昌这边,义军秣马厉兵,枕戈达旦,但等清军决战。军政府发布招兵文告,三日内招兵2万人,可见人心所向,不可转移。又发出剪辫通令,全城军民限日剪掉辫子,以示与满清决裂。八月二十五日举行祭旗大典,挂起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帜,黎元洪率全体民军,恭敬祭旗并祷告天地,全军同仇敌忾,士气高涨。不几日清军先头部队已抵武昌,主要是河南赶到的援军,长江水师舰队亦达城外江面。另有张彪残余部队,共计2万人。但是清军已和汉口租界洋人签订条约,答应不侵犯租界,而租界在水口一带,正好是武昌的屏障,因而长江水师不能近距离攻击,战斗力大打折扣。义军可不考虑清水师的威胁,从陆地主动出击,先攻打刘家庙。刘家庙驻扎的是张彪的残军,双方接仗,大战一场,张彪军败走,义军旗开得胜。第二日,义军再至刘家庙,在车站一带再次击败河南军与张彪军的进攻,炸毁运兵列车多节,义军再次获胜。傍晚清军再次进攻,长江水师也在江中远距离开炮助战。然而义军在凤凰山、楚望山架炮轰击,清军处于平地,吃亏不小。忽有一炮打来,正中江中江元号炮舰,炮舰负伤,急驶而逃,不知怎的,其余军舰一溜烟退出,返回九江去了。此时义军士气大振,连续发动攻势,从头道桥杀至三道桥,又向滠口挺进。义军大战五天,捷报频传,立刻震动全国,奇迹般地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各省新军、革命党人接连发难,掀起一阵各省独立浪潮。

湖南离湖北最近,影响最速,革命党最先在长沙起事。八月三十日,民军冲入巡抚衙门,湖南巡抚余格诚吓得磕头作揖,方才免死。巡防营统领黄忠浩被当场击毙。民军推共进会会员焦达峰为都督。稍后革命党内讧,焦达峰被乱军砍死。又公推前总督谭钟麟之子谭延闿为都督。

同日,陕西发生起义,同盟会景梅九、井勿慕发动新军攻入巡抚衙门,巡抚钱能训,举枪自杀,未死。西安将军文瑞投井殉清。义军推张凤翙为都督,宣布独立。

接着九江标统马毓宝,驱逐道台、知府,宣布响应民军。之后,南昌风波又起,革命党逼江西巡抚冯汝骙独立,冯不允。马毓宝率军进入南昌,改推吴介璋为都督。

以上消息传入京城,摄政王惊恐万状,召集内阁商议,各大臣束手无策,面面相觑,不发一言,载沣急得手脚冰冷,含泪欲滴。忽然庆亲王奕劻起身,表情极为严肃地说:“我保举一人,可平大乱。此人便是前开缺回籍的袁世凯。”载沣默然不答。庆亲王又说:“不用袁世凯,大清休矣!”载沣沉吟半晌,勉强答应。善耆说:“盛宣怀提倡铁路国有,酿成民变,咎不应辞,应免职以谢国人。”载沣点头称是。然而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的诏书,发至安阳,袁世凯以足疾未愈推辞。袁世凯回籍已有两年半,这期间,表面上每天垂钓洹河,饮酒赋诗,一副闲云野鹤的样子,实际全是韬晦之计。他每时每刻都希望东山再起,干更大的事业。虽在野,但朝中大事无所不知。奕劻、那桐都被他用金钱喂饱,老友徐世昌不断给他通报朝事,他对形势看得很清楚。他之所以推辞是看不上湖广总督的权力,因为他以前做过直隶总督,不屑为之。载沣见他扭捏,不再催促。然而,广州又发生将军凤山被革命党炸死一事,载沣怕得要命,无奈何连派荫昌、徐世昌轮番到安阳洹上村劝驾,许以钦差大臣、湖广总督、节制三军,袁才答应。随即启程到信阳,取代荫昌行使权力。袁世凯在北洋六镇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出山的消息传到前线,清军士气骤涨,打了个胜仗,杀伤民军几百人,将刘家庙、大智门车站等地尽行收复。袁世凯又传语冯国璋,“给民军一点儿颜色看”。冯受命大举进攻,击退义军,几日内便攻占汉口,然后纵兵大掠,汉口人民大受其害。正在抢得兴起的时候,民军敢死队反攻,仅一仗击死清军3000余人。冯国璋欲整军再攻,袁世凯突然下令停止进攻。原来袁另有考虑,他想,若将义军击败,狡兔死,走狗烹,功高震主,免不了还要被清廷开缺回籍,说不定有杀身大祸。他懂得养敌自重的道理,义军在,袁世凯就在。于是他想与民军议和,然后慢慢走,等等看。袁世凯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与曹操相轩轾,最工于权术的人,当时有个福建文人郑孝胥说:“袁之权术,天下无出其右。”于是袁停兵不攻,却给清廷上了奏折,要求罢去皇族内阁,开国会,立宪法。摄政王接到奏折,满腹狐疑,不知老袁卖什么药,又抓军事,又搞政治。

然而此时又传来山西独立的消息,山西新军杀死巡抚陆钟琦全家十几口,其子翰林学士陆亮臣正至太原探亲,亦被击毙。陆钟琦父子品行端正,颇有政声,全家被杀,舆论多有惋惜之情。义军占领太原,推同盟会会员阎锡山为山西都督。阎锡山对陆钟琦父子政声人品颇有敬意,予以厚葬。同日,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与蓝天蔚在滦州发动兵谏,要求速开国会,立宪法,废内阁,否则兵戎相见。山西与滦州近在肘腋,确予清廷打击不小。

紧接着,云南也宣布独立,日本士官生协统蔡锷,率军发难,杀死藩台。蔡锷劝云贵总督李经羲反正,李不从。于是蔡锷派兵把李护送出境。原来李经羲曾大力提拔蔡锷,蔡不忘旧情,方有此举。义军推蔡锷为都督,云南又告独立。

这时京城的摄政王惊急交加,仿佛是热锅中的蚂蚁烤得团团转。而各大臣的辞职书却雪片飞来,弟弟载涛也撂下军咨府大臣的挑子。摄政王只有找庆亲王讨办法,而庆亲王把袁世凯看作大救星、济世主,劝载沣让袁组阁。到了这步田地,载沣只得同意。遂下旨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让他在前线安排妥当,择日进京接职。接着又下罪己诏,开了党禁,放了汪精卫等人。又命资政馆拟订宪法条例,定于十月初六宣誓太庙实行。

然而清廷的罪己诏和改良策令,各地置若罔闻,并未能抑制汹涌的独立浪潮。九月十三日,上海革命党人发难,攻占了上海制造局,又占领道台知县各衙门,公推同盟会陈其美为都督。同日,贵州又传来独立消息,党人驱逐巡抚沈瑜庆,推杨荩诚为都督。十四日,上海革命党人策动苏州新军发难,逼江苏巡抚程德全独立,革命党甚是通融,竟推选程德全为都督,这是各省独立的特例,算是和平移交。稍后,上海革命党派遣蒋介石率敢死队进入杭州,联合笕桥清军大营官兵,占了军械局,又率队猛攻巡抚衙门,一顿炸弹轰过,巡抚增韫逃入马厩,被党人捕获,战了一夜,杭州光复,公推汤寿潜为浙江都督。

面对东南各省的独立,清廷焦虑可想而知。十月初六,是清廷太庙宣誓立宪的日子。这一天,摄政王载沣率领全体王公大臣,齐集太庙,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焚香叩头,心情悲凉地郑重宣誓:“维宣统三年十月六日,监国摄政王载沣,摄行祀事,谨告诸先帝之灵曰:惟我太祖高皇帝以来,列祖列宗,贻谋宏远,迄今将垂三百年矣。溥仪继承大统,用人行政,诸所未宜,以致上下暌违,民情难达,旬日之间,寰逼纷扰,深恐颠覆我累世相传之统绪。兹将资政院会议,广采列邦最良宪法,依亲贵不与政事之规则,先裁决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余紧急事项,一律记入宪法,迅速编纂。且速开国会,以确定立宪政体,敢誓于我列祖列宗之前。”

誓文宣读毕,又颁布宪法信条十九条。这十九条不再赘述,主要内容是,大清帝国之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速开国会,另组内阁,皇族不得参与。今后国事政令均由国会议决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观其誓文,无异是第二份罪己诏,地点选在太庙,一是示信用,二是向祖宗请罪的意思。十九条信条,也说明清廷愿真正效法英国、日本立宪,革命浪潮把清廷逼到这一步,已算让步到了极点。如果实施,也是历史进步。

但是十九条虽能满足君主立宪派的要求,却不能阻挡推翻专制制度的革命潮流。不久,广西也传来独立的消息。不过广西有点儿特别,是巡抚自己主动向义军靠拢,巡抚沈秉坤看清形势,知清朝气数已尽,独立势不能免。他召集藩台王芝祥、提督陆荣廷商议,二人一齐赞同。又开谘议局会议,公推沈秉坤为都督。而沈坚辞不就,卷起铺盖回家去了,颇为高风亮节。于是王芝祥成为都督,陆荣廷副之。广西独立立刻影响广东,全省军民呼声甚高,要求两广总督张鸣岐顺应形势独立。张模棱两可,始可终不可。于是谘议局开会,仍推张鸣岐为都督,提督龙济光为副都督。但张溜之大吉,龙也不敢接任。谘议局又推同盟会员胡汉民为都督,宣布独立。稍后,安庆又传来独立消息,原来安徽巡抚朱家宝被军民所逼,不得已宣布安徽独立,自任都督。

再说福建情况,全省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新军统制孙道仁联合省谘议局,向闽浙总督松寿施加压力,迫他独立,松寿不答。新军遂攻占督府,松寿服毒自杀。福州将军朴寿发誓忠于清朝,率旗兵与新军对抗,结果兵败战死。松寿与朴寿不屈殉清,虽顽固不化,确有忠臣气节。最后,军民共推孙道仁为福建都督,挂起五色旗,宣布独立。

山东的独立十分滑稽,山东巡抚孙宝琦搞了一个假独立。孙宝琦与当朝庆亲王奕劻结为儿女亲家,按说应忠于清朝。但山东形势也很紧张,军民逼他独立,否则兵戎相见。他实在无法,独立,对不起大清朝,不独立,顷刻性命不保。于是表面赞成,暗中却发电奏一份,直达摄政王,奏请山东独立。摄政王见了电奏,看了几行,惊得差点晕倒。急召来奕劻,将电报掷去。老庆看完,方晓得亲家苦衷,是玩假独立的招术。告之摄政王,方稍稍得以安慰。不久孙宝琦果然又取消独立。

最要清廷命的是海军归附义军。原来由提督萨镇冰率领的北洋水师,共18艘军舰,在进攻武昌时,舰队并没有为清朝卖力,刚与民军接仗,便伺机退出战区。舰队各管带大多是革命党人,与民军时刻联系。在江上游弋多日,见时机成熟,镜清、保民等14艘军舰,驶往镇江,投附民军。而海容、海琦等4艘舰及鱼雷艇,则驶往九江,归附民军。至此大清海军十之七八反正。萨镇冰见大势已去,乘船逃往上海避难。

此时摄政王尚有一根稻草可抓,那就是新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他每天电催老袁到京,然而袁世凯悠闲得很,一路磨磨蹭蹭,又说犯足疾,又说犯咳嗽,直到十月中旬才到达京城。摄政王捐弃前嫌,相见甚欢,求他快出平乱大计。袁世凯向摄政王汇报了他与民军议和不成的情况,原来他在来京前,曾派蒋廷干、刘承恩到武昌与民军议和,而民军非要清帝退位不可,因此和议搁浅。摄政王说,和议不成,开战好了。袁将双手一摊说,打仗不怕,奈何没有军饷,官兵怎能效力。说得摄政王皱眉挠腮,长吁短叹。奕劻在旁献计说,闻说隆裕太后留有慈禧的珍宝,不妨拿出来济军,以解燃眉之急。袁也极力赞成。摄政王硬着头皮,入宫奏请隆裕太后,太后闻言,泪如泉涌,叔嫂相对而泣。哭了半晌,太后拿出内帑几十万,交付摄政王。摄政王又转付袁世凯。袁方有了精神,筹划一番,迅速组成了一个新内阁。组成如下:总理大臣袁世凯,内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严修,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萨镇冰,司法大臣沈家本,农工商大臣张謇,邮传大臣杨士琦,理藩大臣达寿。这个人才内阁没有一个皇族,满人仅有一名,其余全是汉族。清廷确实做到了言行一致,将国政大权交给了汉人。大清近300年这是第一次。内阁成立,摄政王无事可做,便辞去摄政王职务,回归藩邸。三年来,这副沉重的担子,几乎压垮了这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回到家中,他一脸轻松,对福晋说,这下可以抱孩子了。说实话,载沣在品质上无多大毛病,谨小慎微不亚乃父,平时讷讷无语,权力欲也不强,曾在庚子年因克林德被杀,出使德国,向德皇谢罪,他挑起这个极为羞辱的差使。到德国后,德皇让他行跪拜大礼,他坚决不从,德国最终让步,可见他尚有骨气。只是他任用载涛、载洵担任军事要职,搞亲贵典兵,难免有误国之讥。笔锋转回,再说新内阁,这个内阁很冷清,无人为它叫好,大部阁员不愿就职。这使袁世凯十分扫兴。此时,又传来几个坏消息,一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宣布成立保安会,算是半独立状态。二是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叛清,参加革命,正率领江浙联军急攻南京,江督张人骏、将军铁良、提督张勋亟请清廷发兵支援。这下恼了老袁,心想民军也太猖狂,既拒和,又攻南京,一点儿面子也不给。于是他立即发电前线,让冯国璋、段祺瑞 “再给民军一点儿颜色看看”。

袁世凯的电报与大批军饷到达武昌后,冯国璋、段祺瑞大为振奋,立即向汉阳发动最猛烈的进攻。清军的人数与武器都占绝对优势,配备的是德国最新式的步枪与大炮,再加上军饷发足,士气非同一般。在美娘山清军与民军激战两昼夜,民军不是对手,放弃美娘山,向龟山退去,第一仗清军便旗开得胜。此时民军方面,军队约有5万,但多是新招募的新兵,守城总司令是同盟会的黄兴,他从上海赶来,便被黎元洪任为民军总司令。黎对黄十分尊崇,在武昌筑台拜将,亲将司令大印授予,仪式十分隆重。谁知第一仗却败给清军,他立即组织敢死队,向清军反攻,冒死拼搏,又夺回美娘山与雨淋山。这一仗民军获胜,黄兴稍喜。然而清军又来,兵力、火力更足,再战两昼夜,民军敢死队锐气已失,守山的新兵溃散,清军蜂拥而上,又夺回雨淋山。清军向十里铺推进,正遇黄兴主力。两军在此摆开阵势,展开大战。清军德制大炮十分厉害,连续轰击,民军不能抵挡,死伤无数,节节败退。黄兴提枪毙了几个逃兵,方压住阵脚。然而,义军背后又出现大队清军,黑压压一片,向前攻来。义军腹背受敌,顿时惊惶溃散,清军一阵掩杀,义军死伤枕藉,残军退回汉阳。原来,民军炮兵管带张振臣,背叛义军,勾结清军,将汉阳战略要地扁担山献给清军。张又策反龟山、梅子山、四平山的义军头目,将大炮机枢破坏。清军攻山,义军大炮均成哑巴,哪里守得住,不到半天工夫,几个制高点都被清军占领。于是这路清军又向黄兴军攻击,造成前后夹击之势,导致义军大败。随即清军兵临汉阳城下,城内义军已成惊弓之鸟,纷纷逃往武昌。黄兴也逃到上海去了。清军兵不血刃占领汉阳。汉阳之战打了八天,清军大获全胜。战后,黎元洪奚落黄兴说:“都说黄兴有能耐,谁知怯懦如此。”事实上,黄兴并非怯懦,而是运气不佳,他领导了多次起义,均战无不败,功亏一篑。他自己也写诗道:“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但黄兴确有屡败屡战的坚忍精神。笔者撰副对联以赞黄兴:

名并孙文,刀搏沙场,忆羊城断指,武昌拜将,屡败继而屡战,宁教血染黄花蕊;

志如岳穆,功开民国,赞细事加身,大节若钢,实心兼以实行,不作空谈革命家。

清军攻克汉阳,冯、段二将意气风发,欲一鼓作气拿下武昌。当时武昌城内,义军人心惶惶,方知道北洋军的厉害,以为城不可守,并有放弃武昌的议论。说实话,凭势力,北洋军取武昌易如反掌。捷报传到京城,满朝文武弹冠相庆,认为大清有救了。但袁世凯却冷静得很,下令前线停攻待命。冯、段二将接到命令,知袁世凯必有大韬略,遂按兵不动。原来袁世凯的意图,除过养敌自重外,攻汉阳也是以战逼和之计。但是形势又有变化,武昌民军遭受大挫,而南京方面,江浙联军攻打南京正亟。联军司令徐绍桢偕林述庆、朱瑞、刘之杰等将,率兵3万日夜围攻南京。徐绍桢,字固卿,广东番禺人,原任新军第九镇统制兼江北提督,他素来倾向革命,武昌首义后,他率军在秣陵关起义,失败后到上海投附民军,是当时清军反正的最高级别的官员,资望甚高,民军推他为联军司令。在南京城内,有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还有江南提督张勋,守城部队全依凭张勋十八营巡防兵。张勋此人对大清朝忠心不贰,性情豪爽,作战勇猛,发誓与南京共存亡。他率军与民军大战孝陵卫,联军失利。再战,民军获胜,占领孝陵卫。三战雨花台,民军又获胜,张勋退入城中。这时民军首领黎天才,率兵助攻南京。黎以善战无畏著称,率敢死队600人,请朱瑞率兵为后应,猛攻乌龙山,600壮士,拼死争先,半日便攻克乌龙山。再攻幕府山,然而守山清军自动请降。民军占了城外两座山,登高而望,南京便在脚下。当时联军缴获大炮一尊,却无人会操纵,适有英国人某某自称炮兵出身,愿助民军。他到大炮前,扳动机枢,灵活自如,民军大喜,令他装弹轰击城内。几炮射出,南京城内轰隆作响,浓烟滚滚,清军乱作一团。原来城内北极阁是清军总指挥部,当时张人骏、铁良、张勋均在此开会,一发炮弹正落在北极阁前,一声巨响,惊得三人肝胆俱碎,纷纷逃出阁外,碰头一商议,认为援兵不来,南京势难固守,不如弃城北上。这时联军又占去了天保城。于是张人骏、张勋与铁良决定弃城,撤出军队向徐州逃去。清军甫退,联军立即入城,南京遂告光复。联军在城中搜获张勋宠妾小毛子,小毛子美貌绝伦,艳名远播,是秦淮河一代尤物,一笑一颦,夺人魂魄,张勋爱之如命。岂料竟落民军之手,可见张勋逃亡仓皇,连宠妾都不及带走。当时沪军都督陈其美建议,将小毛子送往上海展览,门票四毛,一月便获银10万两,可充做军费。徐绍桢坚决不允,派人好生照管小毛子,供以衣食,百般安慰。几天后,着人护送至徐州,交给张勋。张勋喜出望外,劫后重逢,见小毛子玉颜无损,格外感激徐绍桢,将扣留的一百节火车皮,还给南京民军。火车换爱妾的故事,一时传遍全国,以为笑谈。

民军攻克南京,意义非同小可。在武昌危急之时,最能鼓舞革命党人的斗志,革命形势又见蓬勃。为定都南京创造了条件。笔者撰联一副,以纪其事。联曰:

№★血战雨花台,一声炮响,辫帅张勋惊遁去;

功昭民国史,九镇兵兴,叛臣徐子笑归来。

清军失去南京,民军失去汉口、汉阳,两军形势相当。民军认为以武力击败北洋六镇军并非易事,确有暂时和谈的必要,于是答应与清廷谈判。于是两下协议,各派代表至武昌议和。袁世凯派唐绍仪为首席代表,民军则派原任驻美大使伍廷芳为代表。双方代表在武昌谈了几天,不见眉目。又移至上海,继续会谈。民军的条件,十分坚决鲜明,一是清帝退位,二是改行民主国体,三是优待清帝,四是量恤旗民。唐绍仪闻之大惊,岂敢做主,立即电告袁世凯。袁也皱起眉头,电令唐绍仪再争。但民军强硬得很,非清帝退位,免谈休兵。双方闹得差点儿决裂。当时驻沪德、英、美、法、日、俄六国领事,奉本国旨意,向双方代表致信,表示不愿见到中国内战,应和解避免战祸。六国说话,双方均感震动,同意继续谈判。就在此时,民军方面正积极筹备建立中华民国之事。

【民国建立】是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革命先行者孙文,在海外闻辛亥革命成功,立即返回国内,抵达上海。这位毕生奋斗、百折不挠的领袖,终于看到革命成果。他抵沪时,受到各界人民的盛大欢迎,孙文万岁的呼声震天动地,表达了人民对他的热爱与拥戴。稍后,民军召集代表举行选举,以投票决定。开箱验票,孙文得票最多,选为大总统;黎元洪次之,选为副总统。选举完毕,宣布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西历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行西历,定此日为民国元年元月元旦,并定都南京。随即孙文赴南京就任。南京城中国旗飘扬,军乐雄壮,各界民众官员、外国驻宁领事,均至车站欢迎,各炮台、军舰鸣炮21响,极为隆重。孙文乘马车到总统府,沿途夹道欢呼。当晚在礼堂举行就职大典,孙文朗声宣读誓词:“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除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读毕,山西代表景耀月捧大总统印信,呈献孙文,孙文接受如仪。礼堂响起中华民国万岁的呼声。笔者有诗赞曰:

№★革命先行第一人,三民主义倡终身。

为驱鞑虏乾坤转,愿造中华日月新。

№★亮剑频频羞挫跌,斩蛇屡屡振精神。

共和伟绩昭天地,万世孙文万世春。

接着宣布政府各部名单,仿美国总统制,不设总理。名单如下:陆军部长黄兴,海军总长黄钟英,司法总长伍廷芳,财政总长陈锦涛,外交总长王宠惠,内务总长程德全,教育总长蔡元培,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

读者也许要问,孙中山为什么任临时大总统呢?正式大总统不行吗?原来民军内部多数人及孙文本人认为,如果能敦促袁世凯反正,逼清帝退位,建立民主国,可将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革命将少流血,事半而功倍。这种意见,当时就有人反对。然而事实上民军当时确实无力击败北洋军,而袁世凯在清末大搞新政,倡宪政、兴实业、修铁路、办教育、创立警察,建树极多,其资格威望亦确在孙文之上,而且列强也放出话来,称袁世凯为中国的华盛顿,列强需要袁世凯这样强有力的人物维持中华安定。而孙文心胸宽广,苟利国民,万事可为。百年之后,再回视这种做法,也是正确的。民军已将此意暗中告于袁世凯。

【袁世凯逼宫】最终导致清帝逊位。在京城的袁世凯得知民军之意,心中暗暗得意,他知道大清朝临危抱他佛脚,光绪帝杀袁世凯的遗旨,犹使他不寒而栗,不如卖了清朝,另图富贵。他把民军的让清帝退位并优待的条件,奏报隆裕太后,让皇室自行决定。隆裕无法,多次召开御前会议,王公贵族如丧考妣,极力反对,反对最力的是载泽、善耆、溥伟、毓朗、良弼等人,而奕劻、溥伦则保持沉默,载沣干脆不参加会议。恭亲王溥伟说:“袁世凯鹰视狼顾,久蓄逆谋,人称司马懿第二,奈何引虎入卫?派他领兵是为平乱,若和议,人人可尔,何必要他。从前发捻倡乱,蹂躏十余省,卒剿定之。目前革命党势力远不及发捻,何以气馁退位?臣愿领兵剿贼。”良弼提议组建皇族战斗内阁,与民军周旋到底。会议结果,总是隆裕哭哭啼啼,大多数王公怒发冲冠,拂袖而去。

然而局势仍然混乱,刚传来山东取消独立及清军战胜山西民军的好消息,又传来伊犁杀了将军志锐、四川杀了赵尔丰宣布独立的一系列坏消息。大清江山只剩直隶、河南、甘肃、山东、新疆、东三省及内外蒙各部等地盘。袁世凯也要撂挑子不干,急得隆裕立即封袁为一等侯爵,袁以国难当头,无功不受封为由,再三固辞。其实他已有做民国大总统的野心,当然对侯爵不屑一顾。隆裕又派庆亲王赴袁宅说了许多好话,袁才勉强视事。

到了这步田地,隆裕再次召开御前会议,讨论退位问题。王公贵族个个垂头丧气,多不发言。唯奕劻与溥伦赞成共和。良弼仍是气壮如牛,大声道:“皇帝为一国之尊,而接受民军优待,简直是莫大奇闻,莫大耻辱,臣主张决战。”隆裕垂泪说:“兵不效力,饷无从出,奈何?”良弼道:“宁可一战而亡,免受汉人荼毒!”王公们见良弼慷慨悲壮,也撑起胆来,便随声附和。会议仍无结果。谁知过了两天发生两次戏剧性的刺杀案。一次是袁世凯下朝,在东华门遇刺,袁福气真大,炸弹爆炸,袁毫发无伤,三名刺客当场拿获。另一次是良弼归家,被党人彭家珍炸倒,第二日死亡。良弼,宗室,爱新觉罗氏,祖父是原两江总督伊里布,道光年间,与耆英等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遭舆论抨击。其父早死,侍母极孝。少有大志,曾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归国后,历任军中要职并掌控禁卫军,极有才干,以重振满洲为理想,被称为旗人翘楚。其死,清廷无人矣。两次刺杀案,引起不同效果。袁世凯被刺,消除了王公贵族的疑虑,都说袁是清朝的大忠臣,否则革命党为何要杀他,可见袁事事为大清朝操心,包括逊位,也是为大清着想。而良弼被刺杀,皇族中人人自危,消除了反对主和的声音。袁世凯遇刺后,干脆躺在家里不上朝,却派赵秉钧天天来逼宫。赵的角色好像是 《三国志》中逼汉献帝的华歆。稍后,驻俄公使陆征祥代表驻外使节发电要求清帝退位,并说 “读法兰西革命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孓遗也”。陆征祥的电报,是用法国大革命将国王路易十六全家送上断头台的历史,恫吓清廷。同时前线的段祺瑞联合几十个将领,通电大骂载泽、溥伟阻挠共和,并要求清帝逊位,否则率兵入京。这简直如一道催命符,吓得隆裕发抖。总管太监张兰德劝说:“太后呀,依奴才看,帝制也好,共和也好,太后仍然是太后,没啥区别。要是不答应,连优待条件也没啦。”隆裕吓呆了,赶紧召袁世凯,让他与民军谈判清室优待条件,准备退位。

【清帝逊位】结束了大清王朝近300年一统江山的历史。当袁世凯把拟好的退位诏书等三道谕旨,呈与隆裕太后时,太后浑身发抖,两手乱颤,拿着国玺盖印,盖完掩面大哭。遂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将诏书颁布天下,其诏曰:“朕欲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未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仪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久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致治之告成,岂不懿哉!钦此。”

这篇诏书是南通状元张謇的手笔,将惨痛的国体变更、社稷灭亡,说得从容轻松,满足了皇室尊荣心理,真是大手笔大文章。“岂不懿哉”四字,舍此无可煞尾,张謇之才大矣!

另有第二道谕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复奏,民军所开优待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属周到。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实有厚望焉!钦此。甲、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下:第一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第二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400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400万圆,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第三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第四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第五款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第六款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唯以后不得再招阉人。第七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第八款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乙、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一、清王公世爵,概如其旧。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私权及公权,与国民同等。三、清皇族私产,一律保护。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一、与汉人平等。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第三道谕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在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久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势必演至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唯取其轻者,正朝廷审时观变,恫瘝吾民之苦衷。各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骄之意气,建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祸。着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院部,外建督抚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概念时艰,谨供职守,应责成各长官,敦切劝诫,毋旷职守,用副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钦此。”

三道谕旨颁布,大清朝便寿终正寝了。袁世凯逼宫得逞,如愿以偿当上了民国大总统。那位签发诏书的隆裕太后,退居后宫,“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她愧对列祖列宗,黍离之悲满腹积郁,每对人言:“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民国二年冬,郁郁成疾,弥留之际,她拉着溥仪之手,说:“你生帝王家,不喻一事,国已亡了。你母将死,你尚茫然不知,奈何奈何?”又说:“儿呀永诀了,不能再照顾你了,你好自为之。”言讫薨崩。年仅46岁。她死后,被誉为 “女中尧舜”,民国政府为她举行盛大葬礼,举国各界同声哀悼,算是对她逊位的肯定。清帝逊位,隆裕实主持之,虽然出于被迫,客观上有保国安民的功效。老实说,在当时,清室抛开袁世凯,还有最精锐的禁卫军两万人,全是满人;东北三省总督赵尔巽也忠心耿耿,蒙古各盟旗王公也愿效忠;在陕西升允 (前陕甘总督)的清军击败民军;陕甘总督长庚、新疆巡抚袁大化也誓死效忠。如果她听信溥伟、良弼等皇族之言,一意决战,或退还东三省,投入帝俄、日本怀抱,那形势就复杂了,就要发生惨痛的大内战,国与民均要遭殃。因而隆裕之功,实莫大焉,青史上应记她一笔。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清朝亡了,连续2000年的帝制也土崩瓦解,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纪元。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笔者缅怀辛亥革命及孙中山先生,特撰联一副,以资纪念,联曰:

遥思辛亥当年,武昌发难,南京定鼎,洒沸腾热血,抛十万头颅,逼清皇逊位,二千年帝制灰飞烟灭;

追忆孙文其事,日本建盟,粤海起兵,凭坚忍精神,倡三民主义,肇赤县共和,四百座军州地覆天翻。

清朝逊国,溥仪年仅六岁,不晓世事,功罪自然无从评说,但他担当了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的角色,史册上位置相当重要。他虽然在位三年没做什么事,但退位之后,却有一个多变传奇的人生。最初他平静地在皇宫内度过了六年,宫中仍使用宣统年号,仍是小朝廷的主子。民国六年,徐州张勋应黎元洪之邀,率辫子兵5000入京,排解总统与督军团的矛盾。但张勋始终忠于大清,导演了一场复辟闹剧,溥仪一夜之间又成了皇帝,发诏书,封官爵,热闹了十几天,但段祺瑞马厂誓师,平逆讨贼,将张勋击败,一场闹剧就此结束。张勋虽孤忠可悯,但鲁莽行事,不合时宜,却给段祺瑞造成再造民国的机会。溥仪也折腾得够戗。之后,溥仪又在紫禁城后宫过了七年清静日子,其间举行大婚,娶了婉容为皇后,文绣为妃。到了民国十三年十月,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派鹿钟麟带兵将溥仪及后妃驱逐出宫,他废除帝号,愿当平民。回到出生地醇亲王府,应了 “回家了”那句谶言。冯玉祥逼宫,固然使故宫博物院得到开放,但不顾国内外公认的优待条约,向手无寸铁的小皇帝开刀,算不得什么英雄好汉,好像他比孙中山、袁世凯还有能耐,当时与后世对这位善于倒戈的将军的行为都无好评,认为有作秀沽名之嫌。过了一年,溥仪不愿住在北京,而移居天津,住在张园。张园是湖北提督张彪的私宅,张彪接驾万分殷勤,天天叩头请安,洒扫庭院,似乎是想让皇帝原谅他武昌失守的大罪。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溥仪被日本掳往东北,在长春做了伪满洲国执政,后来改称皇帝,年号康德。并访问日本,叩拜天皇,这是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日本战败投降,他试图逃亡日本,在沈阳机场候机,被从天而降的苏联伞兵俘获,押往苏境伯力,关禁五年。1950年苏联将溥仪移交中国,关押于抚顺战犯管理所。在此度过 15年牢狱生活。1959年溥仪受政府特赦,返回北京定居,著 《我的前半生》一书,娶李淑贤为妻,在此之前婉容已死,文绣离婚,祥贵人、福贵人均死。1967年10月17日,溥仪患病不治逝世,终年61岁。其骨灰安放于八宝山公墓。1995年香港人张世义出资,在易县西陵之崇陵 (光绪帝之陵)旁,建起华龙陵园。由李淑贤经办,将溥仪骨灰安葬园内,并用招魂法,将婉容之魂招入陵内,与其合葬。溥仪逝世于新时代,中央政府未给他庙号谥号。而台湾居住的爱新觉罗皇族,于心不安,在1967年,为他立了庙号:宪宗,谥号:襄皇帝。后觉不妥,在2004年又重新立庙谥。庙号:恭宗,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愍皇帝。华龙园定为献陵。婉容等后妃均有谥号。当然这是民间私谥,比之国家之谥,逊色多矣。

爱新觉罗王朝从努尔哈赤始,到溥仪结束,前后十二帝,享国296年。由于这个朝代,处于中西思潮交错动荡的时代,外患频仍,割地赔款的条约不断产生,又与现代最近,于是很多人认为它是极端腐朽的朝代。这种看法,未免偏颇。事实上,它与2000年以前的任何朝代相比,都要优越些。大清十二帝,平心而论,没有一个昏君、暴君,大多勤奋理政,各有特色,尤其太祖、太宗、圣祖、世宗、高宗,宏图大略,文治武功,旷古罕匹。有个细节,清朝诸帝,代代传承,每日寅正起床,即凌晨四点起床,决不恋窝,五更上朝理事,毫无懒怠之心。再说功绩,清朝给现代中国留下了前所未有的大版图 (包括外蒙古,后来却弄丢了),留下了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留下4亿5000万人口,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古迹,传承了中华固有优秀文化。在近300年的统治中,较之前代,赋税并不苛烦,给人民有生息的机会,有灾必免税,必赈济,力度亦较大。另外清朝家法极严,吏治亦严,即使皇室宗族犯法,革职、圈禁、赐死、斩首亦所难免,遑论官吏;罪不至死者,如悔过自新,即予起用。赏罚分明,能给后世理政提供启示。再者,在伦理道德方面,倡导以孝治天下,从孝亲推广到忠君爱国,于今也有借鉴作用。有个历史巧合,以顺治入关起,孝庄太后、摄政王执政,靠的是吴三桂、洪承畴等汉人定鼎中原,建立皇权。到清朝终末,也是慈禧、隆裕太后、摄政王执政,却由汉人袁世凯窃了权柄。虽非天意,亦算奇事。最后笔者吟诗一首,作为结语。诗曰:

№★辽东王气郁玄黄,猎猎八旗战大荒。

逐鹿中原开帝业,乘龙广域拓皇疆。

康乾盛世谁堪比,绪统衰邦最可伤。

三百年来清社稷,圆明废址证兴亡。

中庸大全集初恋禁区谍战风云录:大宋你猜我不猜梦尽夏夜灰烬里的月亮奥特曼:光之力量去下雪的海边